第三章 文学主体与创造

合集下载

童庆炳文学理论第三章前知识点

童庆炳文学理论第三章前知识点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

2.文艺学区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

3.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4.文学理论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范围,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内容。

5.M.H.艾布拉姆斯: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6.文学理论的五个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 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7.文学理论的应有品格:实践性、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和现代的)。

8.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我们的态度应是:一要坚持,二要发展。

9.文学理论的客体:文学活动,它是复杂的多层次系统。

10.文学理论多样化形态:同一客体可以形成多对象,并运用多视角、多方法加以研究。

11.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①以反映论为基础的文学哲学;②文学心理学(亚里士多德、立普斯、布洛、克罗齐、康德、费洛伊德、荣格、冈布里奇);③文学符号学;④文学信息学;⑤文学社会学(孟子“知人论世”说,维柯,丹纳“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⑥文学价值学;⑦文学文化学(以“泛文学”作为研究对象)12.文学理论的基石:认识论的文学哲学。

13.创作必须运用语言符号,作品则是语言符号的结晶(最重要的语言符号)。

1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理论来源:德国古典美学和文论。

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①文学活动论;②文学反映论;③艺术生产论;④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⑤艺术交往论。

3.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根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4.文学活动论(文学是人的一种活动)人类学的观念:人的生活活动用马克思的话来说是以“自由自觉”为基础特性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对象化”观点来源与黑格尔等德国古典哲学家)5.文学反映论(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哲学的观念6.艺术生产论(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相比较,并不专指某医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

文艺理论第三章本章知识点.454

文艺理论第三章本章知识点.454

本章知识点本章概述: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它本身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的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

考察文学活动,首先就要将它放到作为它的基础和前提的人的生活活动整体中去认识,然后再对文学活动自身的性质和构成惊醒考察,最后再回过头来清理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问题。

第一节活动与文学活动本节概述:人的活动不仅具有动物性,而且它也是一种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人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的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

人的生活活动具有美学意义。

而在这种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则往往激发人们创造的动机。

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知识点1:人类活动的性质人的存在既具有动物性的一面,同时人的活动也是一种生活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它是在事先就确定了一定目的,在进行中有着自觉意识的活动。

人的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其物质生活活动交织在一起的,意识任何时候都只是意识到的存在,而人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的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

知识点2: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一)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二)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三)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知识点3:文学活动的地位人类活动分为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文学活动基本上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

在各种形态的精神活动中,文学属于审美精神活动的范围。

因而,可以说,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第二节文学活动的构成本节概述:按照第一章所引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这四个要素是紧密相连的。

人类的生活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读者,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不仅是阅读作品的人,而且是与作者生活于同一世界的主体,双方通过作品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作品,既是作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也是读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

《写作(一)》第三章考点手册

《写作(一)》第三章考点手册

《写作(一)》第三章文学写作训练考点10 文学创作综论(★三级考点)1.文学创作,即写作主体运用写作载体、实现写作客体、沟通写作受体的一个不断物化的过程。

在这一创作行为过程中,文学创作的意义才得以完成。

割裂任何一种因素都将导致文学创作上的偏颇。

如过于强调客体的意义,容易导致文学创作上的主题决定论、题材决定论,也容易导致受政治或社会宣传意识对文学创作自由度的干涉,而过于强调文学载体则容易陷入文学史上经常批评的形式主义文风,导致文学作品的内容空疏、形式华丽。

2.其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文学创作的个人性二、文学创作的非功利性辨析【1510·文学创作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即文学创作是一种无目的性的精神创造活动,它不解决任何社会问题,也不承担任何社会职责。

即使文学在社会时代中发挥较大的作用和功能,也不像公文、法律文书等那样直接产生作用。

尽管作者内心有受某种社会责任感的触动而进行文学创作,但创作本身是一种高度审美化的活动。

三、文学创作的情感性四、文学创作的个体无意识性五、文学语言的独特性考点11 小说(★★二级考点)1.小说文体的类型(一)古典小说类型从形式上分:笔记体小说文人创作,如《世说新语》、《聊斋志异》等;章回体小说民间集体创作,文人整理如冯梦龙、凌蒙初的“三言二拍”,明清古典长篇小说等。

从语言上分:文言文小说和白话文小说;从题材上分:世情小说、公案小说、武侠小说、神魔小说、历史演义、谴责小说等。

(二)现代小说类型现代小说最有影响的分类是根据篇幅长短不同,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

长篇小说篇幅长,容量大,结构复杂,适合反映开阔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时代内容,揭示深刻的生活意藴和社会发展规律。

中篇小说的篇幅介于长篇与短篇之间,具有中等叙事规模,一般在2至10万字的容量。

短篇小说则篇幅较短,结构独特,多截取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片断和侧面加以反映,小说内涵富有凝聚力,一般在两千至两万字的容量之间。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答案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答案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答案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文学主体:创作阶段,文学主体是指文学创作者;而在文学欣赏活动中,文学主体则是指的欣赏主体,即文学作品的读者。

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指具有一定审美素养的主体,在接受美的事物的刺激后,所引起的一种综合着感知、理解、想象和情感等因素的复杂的心理现象。

审美意识对于文学的意义:活动中的审美意识是主体从事文学创作和欣赏时的一种主体条和能力;审美意识构成了文学活动的主体条,也是文学活动的起点和动力。

文学审美意识是文学活动的枢纽。

文学的语符化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1.从动态上看,整个文学活动过程就是一个主体审美意识的语言符号化过程。

2.从静态上看,一个文学作品就是一个语言符号化了的对象性存在,语言符号成为文学作品的唯一存在方式。

言显现是文学有别于其它艺术的特殊存在方式。

怎样理解文学是主体审美意识的语符化显现:(1)从艺术哲学的层面上说,主体审美意识的语符化显现基于人类掌握世界的艺术方式。

(2)在文艺美学的层面上,主体审美意识的语符化显现体现了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3)在语言艺术的层面上,审美意识的语符化显现,表明了语言之于文学的特殊地位。

人对自然的审美关系——和谐的和自由的关系活动就在于通过主体审美意识的语符化显现,形象化地把握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艺术中的“化丑为美”要通过。

在文学这个世界里,人们尽可以调动自身的潜能,展开驰骋的想象,在一种意象的幻境、虚拟的时空中,自由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世界的认识、对生命的体察、对个性的张扬,或是对未来的憧憬、对理想的渴望等。

审美意识的语符化显现,就是这样体现人与对象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的,文学的性质也就在这里找到了它的美学基点。

第一章:文学的性质言之于文学的特殊意义和地位,是由语言之于人类的地位和文学语言本身的审美性能这两个方面决定的。

其一,从语言之于人类的地位上看,它对于人类的意识、人类的文化、人类的生存交往,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文学概论 第三章一二节

文学概论 第三章一二节
自然中的各种事物与人的关系是多元的。 文学活动中,人与自然发生的是诗意的情感 的关系。




2.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过程) 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 一。“合目的性”就是人的活动是有意识、 有计划、有目的活动。“合规律性”就是 符合自然的规律和人的规律,即“人的尺 度”与“物的尺度”的统一。 人的生活活动体现着人的自觉意识。文学 活动就是一种合目的合规律的自觉能动的 创造,是全面性的生产,是感性与理性的 共同作用,是先天与后天的共同结果全面 表现了人的本质特性。
第三章 文学活动论




运动 维持生命本能 自由自觉 物质性生活活动 活动-生命活动 生活活动 文学活动 精神性生活活动 审美 质 生物 人类 其他艺术

文学是人的一种精神性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 的对象化,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活动。文学 的出发点、联结点和归宿点的人。

第一节 文学是一种活动



第二节,反映是能动的创造,创造是文学的 生命。 中国古代文论都重视作者的作用。作品是作者创造的 产物,既是情感的产物,又是认识的结果。“诗言 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乐也,人之情所 不免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气之动物, 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贾岛);“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唐朝 卢延让)。 西方文学理论中,古典文艺理论强调模仿与再现,浪 漫主义思潮中,强调作者的决定作用,认为文学是作 者心灵的表现,作者对作品的意义有生成的作用,文 学创造能力来于作者的“天才”。华兹华斯认为:诗 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福科关注作者在文本中的“出现”与“消失”,不是 “出席”而是“缺席”,是表示社会中某些话语的存 在、传播的运作的特征。

文学概论 第三章 文学创造过程 大学经典课件

文学概论 第三章 文学创造过程 大学经典课件

二、艺术构思阶段 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 在已然激起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 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 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艺术世界的思维 过程。 1.构思的一般步骤。艺术构思是创作过程的核心部 分。一般有这样几个基本阶段: 一是作品整体构架的形成; 二是具体艺术形象的设计; 三是情节的演变发展。
2、艺术构思的主要方式。 艺术概括是指创作主体从一定创作动机出发对 其选定的材料进行进一步提炼加工的过程,具体包 括艺术综合与艺术简化两种方式。 艺术综合就是对各种材料的重新组合,从而形成艺 术形象的过程。鲁迅说他的小说人物的原型往往 “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这就是艺 术综合。 艺术简化是指创作过程中作家对所写事件和人物只 寥寥几笔,将其特征勾勒出来,而对于那些大量的、 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完全省略。例如《红楼梦》 艺术变形是指作家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在创作 过程中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的、畸形的形式表现 出来。例如《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卡夫卡的 《变形记》写主人公。
2、创作动机的分类: 从创作动机在创作过程所起到的作用来看,又 可以将其分为主导动机与非主导动机。主导动机是 在整个创作过程起着主要作用,决定着创作方向的 动机;非主导动机则是起着从属作用的动机。 从动机内容的价值属性来看,又可将其分为积 极动机与消极动机。积极动机指那种指向比较高尚 的目标的创作动机,消极动机则是那些指向较为低 级目标的创作动机。 总之,创作动机不是一种单一的心理因素,在 实际的创作过程中,往往是多种动机构成一种“合 力”起作用的。
(二)艺术发现 艺术发现是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 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 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 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他能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独具慧眼地看出某种 新成分或新特征,从别人熟视无睹的现象上察觉出 蕴含于其中的非凡意蕴,从极平凡极平淡的形式中 发现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艺术发现又被称为“艺 术家的眼睛”。

文学创作的主体、主体性及其他

文学创作的主体、主体性及其他

文学创作的主体、主体性及其他一、主体性:人、作家作为主体的前提条件在人类活动中人是主体,在文学创作中作家是主体。

这种说法并没什么不对。

但是,有人把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主体是人”这一命题变成了:“人从来和永远是主体”,断然认为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主体,并以此否定人作为客体存在的可能,这就颇令人费解了。

人成为主体是有条件的。

这个条件并不仅仅像人们一般所表述的那样:只要人作为活动的施动者和承担者,人就是主体。

不错,人作为主体,必然处于与特定客体的特定关系之中,并成为活动的承担者和对客体的施动者,这是起码的要求。

但是,奴隶在劳动中虽然作为活动的承担者和对客体的施动者,然而,他们是在一种强制性压服之下,戴着脚镣去承担活动的,他们显然不是主体。

我以为,人是否作为主体存在,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人是否具有主体性。

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存在的根本条件和前提。

主体性和主体是两个有联系而又不相同的概念。

主体性指的是人作为主体的本质属性,而主体指的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一些文章往往把两个概念等同混用)。

那么,主体性的内涵是什么?有的学者把主体性解释为主观性,这是欠妥的。

主体性和主观性虽然在英文中同出“Subjectivity”一词,但从认识论的角度说,主体性不同于主观性,后者一般指主体看待和处理问题的一种态度,往往是在认识与对象实际不相符合的意义上使用的,而不是作为人的某种本质属性的规定,所以不能把主体性解释为主观性。

主体性也不能笼统地按照德国古典哲学的观点去理解,简单地归结为独立自主、自我决定、自由自决、自我、自我意识或个人特殊性、个体价值等,因为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主体性已被抽象化。

对主体性的内涵作出科学论述的是马克思。

他谈到在一般劳动中“人不是用一定方式刻板训练出来的自然力,而是一个主体,这种主体不是以纯粹自然的,自然形成的形式出现在生产过程中,而是作为文配一切自然力的那种活动出现在生产过程中”。

[1]显然,“支配”客体的属性正是人作为主体的本质属性,因而也就是主体性的本质内涵之一。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语文专业的人很适合!自己总结的)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语文专业的人很适合!自己总结的)

文学原理复习第一章文学语言【话语的五个方面】: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一、狭义的文学语言是文学所使用的语言。

【文学语言:用生动的感性外观和丰富的理性内蕴体现文学审美意味的意象语言。

特点:能够唤起人们对具象的直感,同时又使语义不断拓展,最终通过共时的具体化和多义性使之与非文学语言拉开了明显的距离。

】【分析:】(一)意象是心理现象而不是语言现象。

作为文学语言必须同时具备两个不同的取向:①语表的具体性:它所显示的是某种曾经或者可能以物象状态存在的具体现象。

在一瞬间唤起接受者的视听触嗅等感官印象。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江雪》是给人水墨画式的雪景视觉感。

《琵琶行》错落有致的音响感,更多时候是通感,即是多种感觉的沟通错位,朱自清《荷塘月色》把荷花的清香描述为远处高楼上隐约传来的渺茫的歌声所产生的效果(嗅觉听觉沟通)。

②语里的多义性:即是在语表的具体性中潜藏着抽象思维难以穷尽的多种意义。

(二)具体性和形象性的区别?具体性立足于语言自身而形象性立足于接受感觉,也就是说,是具体性提示了形象性的根源。

形象性论者往往把形象性视为文学语言的根本特质,而具体性只不过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章主题和母题P92-93一.什么是主题?主题是文学作品中通过形象体系显示出来的中心思想和主导情绪。

(1)历史、现实和思想。

1.文学中思想的多种交织与运动。

2.文学中历史态度和现实评价相统一。

(2)经历、体验和情感。

情感——文学的内在特质思想和情感的区别?1.思想是抽象的,它可以从现象中剥离出来,以学说的理性方式存在,而情感是感性的,它与现象天然地联系着,并且有时它就是本身,因而是具体的鲜活的。

2.思想是需要寻找载体来承载自身,否则作品就会很直白,枯燥乏味,本身再深邃的思想也只能如此。

情感是只有恰当地流露就可以了,必能引起共鸣,产生感人的力量。

3.思想可以使得作品获得深度,而情感则可以使得思想得到恰当的体现,获得美感。

——审美从根本上看,就是情感的活动。

《文学理论》第五讲: 文学创作 (上)

《文学理论》第五讲: 文学创作 (上)
这里面出现了几种竹子?
文学创作的过 程
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
手中之竹
眼中之竹 —— 胸中之竹 —— 手中之竹 发生阶段 —— 构思阶段 —— 物化阶段 创作动因 —— 艺术构思 —— 语言呈现
物 —— 意 —— 文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 皆浮动于疏技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 画意。
创作动因的含义:
让-保尔•萨特:《为什么写 作》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 1、艺术构思的定义: • 艺术构思是作家在创作动机的指引和创作冲 动 的驱使下,通过文学创作的心理活动,运 用艺 术概括手段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 节、形 成完整的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 2、艺术构思是文学创作过程的核心环节。
(清)徐增《尔庵诗话》:好诗须在一刹那上揽取, 迟则失之。
2、创作冲动的主要特征
是一种具有主导性的朦胧的情绪体验。 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的,经过净化 或 “升华”的情绪。 具有内指性特征,创作冲动总是指向 作 家的内心世界。
1921年的冬天,在一位景慕东方文明的 教授夫妇的家里,过了一个罗曼蒂克的 夜晚,舞阑人散,踏着雪里的蓝光走回 的时候,因着某一种柔情的萦绕,我开 始了写诗的冲动,从那时以后,横亘约 摸一年的时光,我常常被一种创造的情 调占有着。
对事物产生新奇感。
➢什克洛夫斯基:“要创造一种对事物的特别
的感觉,创造它的视觉,而不是它的识别。”

➢ 例如:“柱子上挂着一个挂钟”,这是自动化 “称谓”的描写,不能引起读者的想象和注意。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 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 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 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 坠着一个秤砣般的一物,却不 住的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 “这是个什么爱物儿?有煞用 呢?”正呆想时,陡听得当的 一 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 妨 倒吓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 连 八九下。方欲问时,只见小 丫 头子们一齐乱跑,说“奶奶 下 来了”。

文学概论解析

文学概论解析

第一章基本概念:文学理论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称为文艺学。

文学理论属于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如果说文学批评、文学史主要是研究文学中的“特殊”,即具体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话,那么文学理论则是研究文学中的“一般”,即它的任务是探讨文学活动的普遍规律、概念范畴和相关的方法,形成理论系统。

文学理论具有实践性和价值取向的品格。

由此可见,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对文学活动的横的审视侧重研究其中带一般性、普遍性的规律,一方面它制约着文艺学其它分支的研究,另一方面它本身又以具体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的研究作为基础。

第二章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和艺术交往论。

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从人类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哲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一种反映活动;从现代的经济学观念看,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活动;从美学的社会学的观点看,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从媒介和符号的观念看,文学是一种交往对话。

马克思主义从这五个不同角度描绘了文学的整体面貌。

第三章概念: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劳动说(是关于文学起源的一种学说,它认为劳动对于文学活动的产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2.试辩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

1.文学活动是人类生活活动的一个方面,而生活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有别于动物活动的存在方式,是一种历史的、生产的、文化的范畴。

生活活动具有以下几点内涵:它体现为人和自然交换的过程,它具有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特征,并且它是对人本质力量的确证。

文学活动作为生活活动的一个方面,它以意识形态话语的方式来描写生活(在生活之外);同时,它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创造出人们审美的和想像的世界(在生活之内)。

文学概论教程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教程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以文学创作、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文学消费为主要内容的活动的总称。

其一,它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元素构成。

其二,它在意向上可分为两个过程,一是从创作到作品到欣赏接受的过程,这是一个精神过程。

二是从文学生产到产品形成再到交换买卖的过程,这是一个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过程。

3.文学理论: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4.文学批评: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一切文学现象进行阐释和评价的科学。

5.文学史:叙述和研究文学发展过程、分析评价各个时代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的学科。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其它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发展了的文学理论。

它有五大基石,分别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生产论、文学交往论。

2.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而文学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人的本质力量通过文学创造和文学欣赏展现出来。

3.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一切文学作品的客观材料和主观情思,都只能来源于社会生活,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在文学领域的运用。

4.艺术生产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现代社会,艺术成为商品,因而艺术是生产,为资本创造价值,并受物质生产水平的制约。

5.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即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中以审美为目的和归宿的特殊部门,所以是审美的意识形态。

6.艺术交往论:马克思主义把文学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

它以作品为中心符号,构成了作家与作家、作家与此岸世界(现实生活)、作家与读者、作家与彼岸世界(理想世界)的交往对话关系。

第三编 文学创造

第三编  文学创造

第三编文学创造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了解文学作为一种生产、劳动活动具有哪些特殊性。

物质生产活动与精神生产活动。

物质生产是指:P99-100精神生产是指:P100(1)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是为物质生产所决定的。

P100-102 (2)精神生产又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首先,精神生产的繁荣发展并非与物质生产绝对同步。

理由:P102下。

(这一点可与第三章讲的文学活动发展中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性结合起来看)其次,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还具有反作用。

P103三、精神生产有哪些普遍性与特殊性:P103精神生产的普遍性是指与物质生产共同具有的一般性,一是自由自觉性和创造性;二是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

除此之外,精神生产还有自己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1)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

(2)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

(3)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文学生产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当然具有精神生产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但这只是文学与其他精神活动都同样具有的特性。

此外,文学与其他的精神活动相比,还具有自己的独特性。

1、文学创造与科学活动的区别:P1042、文学创造活动与宗教活动的区别:P1053、文学创造与其他艺术创造的区别:P105-106任何创造活动都是主客体相统一的活动。

文学创造活动自然也不例外。

那么,什么是文学创造活动的客体和主体?这两个问题文学理论史上都有过探讨。

我们先来看什么是文学创造的客体?1、关于文学创造客体的两种观点:(1)是客体即“自然”说:P106西方、中国的。

(2)是客体即“情感”说:P109西方、中国的。

2、教材的观点: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惟一源泉。

(1)什么是社会生活?P111上(2)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惟一源泉?P111中。

P112-114 (1)、(2)、(3)。

1、关于文学创造的主体的两种观点:(1)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

文学概论第3章文学创作

文学概论第3章文学创作

1、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

获取材料的途径
无意获取 有意获取 实践获取 书本获取

无意获取

如杜甫不是为了创作“三吏”“三 别”,才去经受战乱之苦的,而是在 经历战乱之苦后,抑制不住自己的内 心冲动创作了这些流传千古的诗篇。 杜甫的亲身经历,就是无意获取。相 对于有意获取而言,无意获取的时间 要长一些。
审美
绝句二首(之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审丑
丑的事物,经过 艺术处理,就具有 审美价值。如《阿 Q正传》中阿Q的癞 疮疤。
罗丹
“在自然中人以 为丑的东西在艺术 中可以变成极美” ——罗丹
狄德罗
艺术应创造“理想典 范”,艺术家不应做“纯 粹简单的模仿者、普通自 然景色的抄袭者”,而应 该做充满“理想的、诗意 的、自然的创造者”。
歌德、黑格尔
歌德:艺术家既是自然的奴隶,更是自然 的主人;艺术家的本领是驾驭自然、创造 自然。 黑格尔:艺术是对自然的征服,艺术作为 一种想像是真正的创造。
1、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

《文心雕龙〃神思》说:“积学以储宝, 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 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 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御文之首术,谋 篇之大端。”这就强调了作家在创作之前, 首先应当努力学习,积累知识,储备创作 的材料。
1、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
主体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
作家的选择受社会生活的情势的规定和制约
二、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小结
文学创造是一种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文学概论第三章文学与审美——之创作主体

文学概论第三章文学与审美——之创作主体

主观的真实
文学创造有主体性或主观性
文学提供的"真实"都被主观化, 文学提供的"真实"都被主观化, 心灵化 艺术创造自由地把客体世界变成 主体的认识与感悟, 主体的认识与感悟,情感与意志 的对象物
文本赏析
当太阳破晓时光,它呐喊着, 当太阳破晓时光,它呐喊着, 打开了黑沉沉宇宙的大门.那时, 打开了黑沉沉宇宙的大门.那时, 它红得那样发亮,发烫,然后把红 它红得那样发亮,发烫, 光普照大地.于是大地苏醒了, 光普照大地.于是大地苏醒了,树 叶从沉睡中扬起头, 叶从沉睡中扬起头,水波从凝静中 张开眼,一切曾经被黑夜掩盖了的, 张开眼,一切曾经被黑夜掩盖了的, 都露出了鲜红的笑靥, 都露出了鲜红的笑靥,花朵带着珍 珠般的露珠,在第一线战颤的阳光 珠般的露珠, 显得那样的鲜艳可爱. 中,显得那样的鲜艳可爱.
巴尔扎克论真实
Honore de Balzac
"获得全世界闻名的不 朽的成功的秘密在于真 不真实的作品" 实",不真实的作品"现 在与将来都不会有任何价 值". ——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
别林斯基论真实
真正的艺术作品永远以真实, "真正的艺术作品永远以真实,自 正确和切实去感染读者" 然,正确和切实去感染读者",这样的 作品越是多读, 作品越是多读,"你和它之间的内在情 意和联系也就越深入, 意和联系也就越深入,实切而不可分 割." ——别林斯基 别林斯基
一,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
情感评价是文学创造的本质属性
文学创造以情感评价发挥着审美意识形态 作用 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 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从形象性问题上得 齐白石的虾, 到印证.比如齐白石的虾 到印证.比如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

4文学创造

4文学创造
斯] 美的创造者:技巧高超的“摹仿”者[李白摹仿崔颢]
15
2.文学创造主体的才能
➢修养:
• 生活积累 • 文化学识 • 文学观念 • 审美理想
➢能力:
• 审美感受能力 • 艺术构思能力 • 艺术传达能力
16
❖ 作家与生活体验 ❖ 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艺术素养 ❖ 创作个性与独创性 ❖ 创作自由和社会责任
“诗缘情”说
29
• 客体即“原始意象”说:从弗氏的“个体无 意识”到荣氏的“集体无意识” “原始意象”即集体无意识 幻觉型作品与“原始意象”
• 文学作品 • 心理型:日常生活经验(一般批评家)
幻觉型:神秘原始经验(原型批评家)
30
(二)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
1.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
24
四、创作自由和社会责任
成为一个伟大的仆人,这肯定 不会对诗人有任何损害。因为他 的职责便是要为人民发出呼 声。……他具有双重职责,个人 的职责和公众的职责,正是因为 这个原因,他需要有两个灵魂。
雨果:《论文学》
25
创作自由是文学繁荣的基本保障 创作自由是作家创作出优秀作品的前提条件 社会责任不是某个人或某个权力集团对作
48
• 2.构思方式 1)综合 a.含义: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 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 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 形象的构思过程。(P142) b.综合的特点:定向性;
选择性;
刷新性。
49
• 2)突出和简化: a.突出 浓涂重抹:如阿Q头上的癞疮疤 淡化背景:如安娜的出场在小说第一部18章. b.简化 含义: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具体细节抓 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或意念的大 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方式.

鲁迅文学主体性创建与语文教育

鲁迅文学主体性创建与语文教育

鲁迅文学主体性创建与语文教育鲁迅文学作品以第一人称叙事的小说有12篇,从文本的内部结构和内在逻辑上看,鲁迅第一人称小说藏有一种复调性话语,通过第一人称“我”的自我论辩,构建一个复杂和矛盾的文学主体形象。

巴赫金认为小说的复调是指: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1]。

那些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既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对话与参照,在鲁迅小说中组成了一个多声部的话语世界[2]。

复调的实质在于:不同声音在这里仍保护各自的独立性,作为独立的声音结合在一个统一体中[1]。

《狂人日记》中“我”一方面,在慷慨激昂地愤怒控诉礼教和家庭制度“吃人”的罪行;另一方面,又在沉痛地发人深思地反省自身无意中也参与了“吃人”的悲剧,反抗与赎罪两种语调并存。

《在酒楼上》中虽然由“我”来讲叙吕纬甫的故事,但是“我”和吕纬甫代表着鲁迅内心的两个侧面,并存于鲁迅的内心世界,构成精神上的对偶式对话,对话过程正是鲁迅观察自己、揭示自我意识冲突的心理过程。

《孤独者》中魏连殳和“我”话语交织,难分彼此。

《伤逝》中“我”反复强调自己的罪过和悔恨,其内心独白又让人听到涓生的另一种论争声。

中国传统社会有着稳固的封建精神秩序,束缚着人的精神自由世界。

“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

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

”[3]中国封建伦理道德形成了等级秩序观念,在“以家族为基本,家庭为本”的中国社会结构中,“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

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人。

一级一级的制驭者,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

它构成了一股“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扼杀着人性。

20世纪初,中国的新式知识分子认为欲救国必先摧毁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体系,向西方学习,争取人的权利和民族的独立与发展。

鲁迅曾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疑义的视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文学的主体与创造

文学的主体与创造

第三章文学的主体与创造【理解思路】(1)这一章探讨“文学怎么写”的问题。

(2)文学活动是一个由作家作品,再由作品到读者,然后通过生活的纽带使读者与作家联系在一起和循环往复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既涉及文学的客体世界,也涉及文学的主体世界。

对于文学来说,主体世界显然是一个比客体世界更为重要的领域。

因为文学活动毕竟是人的活动,离开了人的创造,文学就不可能出现,文学活动也不会发生。

在文学的主体世界中既包括作家主体,也包括读者主体,他们在文学活动中都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性,但却有所不同。

作家的创造是从生活出发的一度创造,读者的创造是从文学文本出发的二度创造。

在强调创造的同地,也不能忽视二者创造的区别。

只有这样,才能对文学的创造主体及创造规律作出准确而细致的分析和把握。

(3)作家是文学的重要主体,也可以称作第一主体,没有作家的创作,便谈不上任何意义的文学活动。

作家从生活出发,运用自己的各种创造能力,在自己的审美观、艺术观的作用下,按照艺术规律的法则对社会生活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加工、变形和创造,从而生产出具有丰富意蕴和谐在价值的文学文本。

在文本生成的这一过程中,既涉及作家的创作能力,也涉及作家的创造意识,还涉及作家的个性、思维、创作动极以及影响创作进程和结果的直觉、灵感等因素。

在这一创造过程中,作家的创造性得以充分的展现与实现。

(4)读者是文学的又一主体,也可称作第二主体,他在文学活动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文学文本潜在价值的充分实现体现出自己的创造性。

在现代接受理论,尤其是接受美学理论出现后,读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读者的主体被提到了与作者的主体性同样重要的地位。

读者对文学文本的接受与欣赏绝不是被动的,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力,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审美观、艺术观出发,对文学文本作出自己的解读与阐释,在感受体验文本形象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经验、趣味、思想情感融入到文学文本的引导与制约下的创造,称作二度创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创作潜反射心态也称创作的职业
性敏感,是创作动机与创作预期积淀而来 的一种创作潜反射心态。
创作潜反射心态的形成,可以让一个作 家面对生活现象,都能迅速作出价值判 断,什么东西可以写,什么东西不可以 写,在哪里可以深入开掘或升华,用什 么形式来表达更为适当等等价值判断。
第二课时
一、创作过程
创作过程要经历材料积累、文本构思、艺术 表现三个阶段
感觉是人的感官同客观事物接触所感受到 的主观映像。
知觉是感觉材料所连成的事物的完整映象, 是感觉的深化与发展,标志着主体对物象 由感觉而达到了认知程度。
表象是物象被反复感知强化之后,在主体 思维中形成记忆并随时可以复现的映象。

(二)意象是表象经过主体的加工改 造,融合进主体思想情感的产物。
意象的基本特征: 1、带有创造色彩,具有强烈情感性; 2、主观性与客观性融合,具有审美性。
(2)创造想象是在原有生活印象中加入新成 分,使特定的思想情感得以表达的想象。 如《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空、《老人 与海》中人鲨大战;
(二)想象的作用有两个,一是沟通、重组创作 材料,井补充事实链条中尚未发现的环节;其二 是达成移情活动,从而使作家能够按审美理想创 造生动、丰满的文学意象。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二、直觉与灵感
1、直觉是不经过逻辑推理过程而直接
把握事物底蕴或本质的能力。
二、作家成为主体的必备能力
1、审美感受能力
跟别的行业人群相比,作家对生活事物的 感受最明显的差别特征在于审美性;同 一片森林,伐木工人关心的是木材,商 人想到的是财富,植物学家看重的是物 种生命的科学研究,艺术家则深深地陶 醉在森林外观的美景之中。这是由艺术 家审美理想出发对待事物的必然结果。
2、思想开掘能力
第三章 文学的主体与创造
第一课时
一、文学活动的构成要素
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说 《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
世界
读者 作家
作品
文学活动是一个由作家到作品;再由作品到读者,然后通过生活或世 界的纽带使读者与作家联系在一起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文学的主体不 仅是作家,也是读者,文学是作家和读者共同的产物。
当创作动机启动时,总会让作家产生一种兴奋 感和焦灼感。
文学创作动机的根源来自于文学本身的文化角
色,作家追求文学其实是想通过文学这个平台
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能力,获得自身价值的印 证。
2、创作预期是作家试图通过创作行为来
达到某种创作目的的心理设计。
创作预期只是作家创作动机的一个预测,还不是最 终的结果;作家写作过程中,由于外界事物发生了 新的情况,或者在材料中发现了新的东西,就会产 生一种新的创作动机,导致原先的设想中途转换。 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群魔》时,最初的设想是 攻击革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等人的,但写作过程 中,由于遭受社会上许多不安定因素的刺激,又情 不自禁地升起对俄国旧贵族的仇恨,于是《群魔》 中那些应受到攻击的人物无形中具有了一些优良的 品质,而应赞美的人却成了“一半像魔鬼”的形象。
(一)材料积累
(二)文本构思是指作家用想象方式对
生活材料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在 思维中孕育出文学意象的过程。
1、构思的心理机制 构思心理流程起始于对具象的感觉,然后
形成知觉,知觉强化为表象,表象经由审 美移情活动,升华为意象,意象被作家赋 予物质形态,则外化为形象
具象亦称物象,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 人、事、物。
1、创作动机是促使创作行为发生并最
终形成文学文本的原动力。
创作动机对创作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许 多作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如叶圣陶谈论创 作时说:“我只觉得有了一个材料而不曾 把它写下来的当儿,心里头好像负了债似 的,时时刻刻全想着它,做别的工作也没 心路,于是提起笔来写。”
丁玲提到当初创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情 景时说:“我不能安宁了,我不能睡,我吃不 好,原来融化在土地改革斗争的熔炉里的全心 全意,现在又坠入另一种燃烧中,许多人纷至 沓来,拥挤的盘踞在我脑中”,“动起手来吧, 不要等了!给我一张桌子,我要写作。”
思想开掘能力是指作家从生活现象中发现其意义 内涵,并充分运用它们表达出主体思想情感的能 力。
思想开掘能力的培养在于作家知识的全面和视野 的开阔,才能够在人云亦云的纷繁事务中发出自 己独特的声音和见解。
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鲁迅:“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二、思考题
1、简述作家创作动机的作用。 2、思考作家创作过程的中途转化。
第三课时
一、想象的类型
(一)想象是一种在观念形态上再造现实 现象或创造新形象的心理功能。它可分为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种类型。
(1)再造想象,就是在头脑中浮现储存 的生活印象。再造想象是一种由此及彼的 联想,如人们看到“红豆”、“玫瑰”就 会想到爱情;看到“蓝天”、“大海”就 会想到自由;看到“暴风雨”就想起革命; 看到“大雁”、“明月”就想到故乡。
3、创作技巧技能
文学创作光有思想和材料还不行,还要讲 究技巧技能。这些技巧技能表现为:首先 是丰富的想象力,以及由这种想象力决定 的虚构与变形能力;其次,要懂得控制情 感,不能让情感过于泛滥和直露。第三要 有娴熟的表现能力,对情节的安排、结构 的布置、语言修辞的运用等等,都要做到 心领神会。
三、创作意识 创作意识主要由创作动机、创作 预期与创作潜反射心态构成。
(三)文学构思的基本范式
生活客体(物象)促成主体情志,主体情志又 外射于客体现象形成意象;然后,作家借助想 象力将主体化的情感思想形象化。
(1)突出范式:以某一生活原型为主,再调动 各种材料和加工手段为其服务,使之明确、清 晰、与众不同。
(2)杂糅范式:在广泛集中、分析各种材料的 基础上,博采众长,充分发挥创作主体的想象 力,组合成所需的人物意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