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学教案(第二章)
高中物理北师大版必修二《热学》教案
高中物理北师大版必修二《热学》教案引言:《热学》是高中物理必修课程的一部分,旨在通过学习热力学、热量传递和热机等内容,培养学生对热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本教案将重点介绍《热学》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课程要求,合理安排课堂教学。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该能够1. 理解热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2. 掌握热量的传递方式,如传导、对流和辐射;3. 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与效率计算方法;4. 运用热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理解与应用;(2)热量传递方式的掌握和计算;(3)热机的工作原理与效率计算。
2. 教学难点:(1)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理解和应用;(2)热机设备的效率计算。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热力学基本概念和定律;(2)热量传递方式;(3)热机的工作原理和效率计算。
2.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热学的基本概念和定律,并简要阐述各个知识点的应用和实例。
(2)实验法:结合实际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来理解热量传递方式的特点和原理。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热机工作原理和效率计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计划分为5个教学单元,预计每个单元的授课时间为2-3节课,具体安排如下:1. 第一单元:热力学基本概念和定律(1)教学内容:热学的发展历史、热力学基本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内容;(2)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3)教学时间:2节课。
2. 第二单元:热量传递方式(1)教学内容: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热量传递方式的原理和计算方法;(2)教学方法:实验法、讲授法;(3)教学时间:3节课。
3. 第三单元:热机的工作原理和效率计算(1)教学内容:热机的分类、热机的工作原理、效率计算等内容;(2)教学方法: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3)教学时间:3节课。
02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二、等压过程(isobaric process) p1 = p2 = pe,等压热效应 1. U Q p pe V Q p ( pV )
2.焓
U 2 U1 Q p p2V2 p1V1 Q p U 2 p2V2 U 1 p1V1
16字口诀: 异途同归,值变相等;周而复始,数值还原。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6.8.9 11:32
2.1 概述
5.热力学平衡态(即定态)
热平衡(thermal equilibrium): T1 = T2 = … =T 力学平衡(mechanical equilibrium): p1 = p2 = … = p 相平衡(phase equilibrium):物质在各相间的分布达到平衡, 各相的组成和数量不随时间而变。 化学平衡(chemical equilibrium ):化学反应达到平衡,体系 的组成不随时间而变。
2016.8.9 11:32
2.3 焓(enthalpy)
U Q W
dU Q W dU Q pe dV
W f 0
一、等容过程(isochoric process) dV = 0,等容热效应 dU Q U QV
物理意义:体系在等容过程中所吸收的热全部用以增加内能。 适用条件:封闭体系平衡态,不做非体积功的等容过程。
例1:把100克0℃水放在一绝热套中,
内有电阻丝。如图。
H2O(l,0℃)→H2O(l,50℃) 始态 A 终态 B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水和电阻丝为体系,绝热箱和电池为环境。
2016.8.9 11:32
返回
Hale Waihona Puke 2.2 热力学第一定律ΔU1:绝热过程中,体系内能的变化。
第二章_缩聚和逐步聚合 教案
Page3.
缩聚反应的特征
四个特征:反应的历程; 每一步反应的速率及活 化能大致相同;反应体系 的组成;聚合产物的分子 量(与连锁聚合的不同) 。 --延长反应时间的目的主 要是为了提高分子量,对 转化率的贡献不大。
Page4.
什么是缩聚反应(缩合与缩聚的不同)
什么是缩聚反应(缩合与 缩聚的不同) ; 对于这两个反应我们如 何描述?需要介绍几个 概念。
Page9.
f:1-1 和 f:1-2
Page10. 线型缩聚:f:2-2 或 f:2
掌握:线型缩聚的条件。
4
Page11. 从热力学的角度,将线型缩聚分为:平衡(可逆)和不平衡
涤纶生产中需要高真空
Page12. 不平衡线型逐步聚合反应
不平衡有两层意思:生成 的聚合物分子间不会发 生交换反应且单体与聚 合产物之间不存在可逆 的平衡。
Page43. 2.9 重要的线性缩聚物:1 涤纶
Page44. 2.9 重要的线性缩聚物:1 涤纶
15
Page45. 2.9 重要的线性缩聚物:2 聚酰胺
Page46. 2.9 重要的线性缩聚物:2 聚酰胺
Page47. 2.9 重要的线性缩聚物:3 全芳聚酰胺
16
Page48. 2.9 重要的线性缩聚物:4 聚碳酸酯
Page31. 分子量的数均及重均分布函数
分子量数均分布函数:
Page32. 分子量的分布指数,反应分子量的多分散性
缩聚产物的分子量分布, 随聚 合反应的进行逐渐增大, 且应 ≤2。
11
Page33. 平衡反应对聚合度的影响:密闭体系(小分子未排除,P28)
Page34. 非密闭体系:小分子被排出。
第二章 缩聚和逐步聚合
02章_热力学第一定律1
例:根据道尔顿分压定律 p pi 可见压力具有
加和性,应属于广度性质,i 此结论对么?
答:不对。压力是强度性质。在一个热力学平衡
体系中,当n,T,V一定时,压力p处处相等,不具
热,用符号Q 表示。 Q的取号: 体系吸热,Q>0; 体系放热,Q<0 。
功(work) 体系与环境之间传递的除热以外的其它能量
都称为功,用符号W表示。
环境对体系作功,W>0;体系对环境作功,W<0 。 Q和W都不是状态函数,其数值与变化途径有关。
膨胀功(体积功)We
1. 定义:体系(如:气体)在膨胀过程中对环境作的 功即膨胀功。
dV
nR dT V
MdV NdT
M T
V
T
nRT V2 V
VnR2
N V T
V
nR V T
VnR2
上述两式相等,符合对易关系,p为状态函数
(2)
W
pdV ,V nRT p
dV
V p
T
dp
V T
dT p
-
nRT p2
dp nR dT p
W pdV - nRT dp nR dT M dp N dT p
• 膨胀功在热力学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事实上,膨胀 功称体积功更确切(包括体系被压缩时环境对体系 的作功)。
• 功的概念通常是以环境为作用对象的,微量体积 功 We 可用 -p外dV 表示:
We = -p外dV 式中 p外 为环境加在体系上的外压,即环境压力 p环。
2. 膨胀功We计算 • 设一圆筒的截面积为A,
第02章--多相多组分系统热力学--教案.
第二章多相多组分系统热力学§2.1 均相多组分系统热力学混合物和溶液都是一种多组分均相系统。
混合物:用来描述多种物质的气态、液态或固态均相系统,系统中所有物质用不分彼此的方法处理。
可以选用相同的方法研究每一个组分的性质。
溶液:用来描述多种物质的液态或固态均相系统。
相对含量较少的叫溶质,较多的叫溶剂。
对于溶质的溶剂需建立不同的标准研究。
一组成标度(组成表示法)1 混合物常用的组成标度B的质量分数w B=m B/mB的摩尔分数x B=n B/∑BB nB的物质的量浓度c B=n B/V2 溶质B常用的组成标度质量摩尔浓度:b B= n B / m A溶质B的摩尔分数x B=n B/∑BB n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c B= n B/V不同浓度之间可以相互换算。
二偏摩尔量对于一定量的单组分单相封闭系统,一般只要两个状态变量就可以确定系统的状态。
而对与均相多组分系统大量实验事实说明:①均相多组分系统或均相敞开系统其容量性质如体积V ,热力学能U 等不仅是T ,p 的函数,还是系统中各组分物质的量n 的函数,因此要确定均相多组分系统的状态就必须考虑系统的组成。
②均相多组分系统的容量性质不具有简单的加和性,即V ≠∑B V (B)。
1 偏摩尔量的定义对于任一容量性质Z ,若系统中所含物质的量分别为n 1,n 2,…,则Z = f (T ,p ,n 1,n 2,…)Z 的微小变化d Z = n p T Z ,⎪⎭⎫⎝⎛∂∂d T +nT p Z ,⎪⎪⎭⎫ ⎝⎛∂∂d p + 1,,1dn n Z ncP T ⎪⎪⎭⎫⎝⎛∂∂ + 2,,2dn n Z ncP T ⎪⎪⎭⎫ ⎝⎛∂∂ +… =n p T Z ,⎪⎭⎫ ⎝⎛∂∂d T +nT p Z ,⎪⎪⎭⎫ ⎝⎛∂∂d p + c B B Z n ,p ,T n ∑⎪⎪⎭⎫ ⎝⎛∂∂d n B 等温、等压条件下d Z =cBBZ n ,p ,T n ∑⎪⎪⎭⎫⎝⎛∂∂d n B令: Z B =cB n ,p ,T n Z ⎪⎪⎭⎫ ⎝⎛∂∂Z B 表示系统中任意物质B 的偏摩尔量,Z 可为任一容量性质,例V B =c ,,B n p T n V ⎪⎪⎭⎫ ⎝⎛∂∂ G B =c ,,B n p T n G ⎪⎪⎭⎫ ⎝⎛∂∂ S B =c,,B np T n S ⎪⎪⎭⎫ ⎝⎛∂∂ 偏摩尔量的含义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① 指定T 、p 、各组分浓度不变的条件下,,往无限大量的系统中加入1摩尔物质B 所引起的体积的改变,称为物质B 的偏摩尔体积。
热学教案初中物理
热学教案初中物理课程目标:1. 了解热膨胀的概念,掌握不同物体热膨胀的性质。
2. 理解热传递的原理,掌握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热传递方式。
3. 掌握热量的定义,了解热量的计算方法。
4. 理解燃料的燃烧值和比热的概念。
5. 掌握热能的定义,了解改变热能的方法。
教学重点:1. 热膨胀的性质2. 热传递的方式3. 热量的计算4. 燃料的燃烧值和比热5. 热能的概念和改变热能的方法教学难点:1. 热膨胀的性质2. 热量的计算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温度计、酒精灯、烧杯、沙子、金属管、酒精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热学?热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热学是研究物体温度变化和热能传递的学科,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气候变化、烹饪、能源利用等。
二、热膨胀(15分钟)1. 介绍热膨胀的概念:当物体温度升高时,体积增大;当温度下降时,体积减小。
2. 讲解不同物体热膨胀的性质:固体膨胀最小,液体膨胀较大,气体膨胀最大。
在相同条件下,不同材料膨胀程度不同。
3. 演示实验: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观察水的膨胀现象。
三、热传递(15分钟)1. 讲解热传递的原理: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或者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
2. 介绍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热传递方式:传导:热量通过物体的直接接触传递。
对流:热量通过流体的流动传递。
辐射:热量通过电磁波传递。
3. 演示实验: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观察热传递现象。
四、热量(15分钟)1. 讲解热量的定义: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叫热量。
2. 介绍热量的计算方法:物体间的热传递公式Q=cm(t-t),其中Q表示热量,c表示比热,m表示质量,t表示温度变化。
五、燃料的燃烧值和比热(15分钟)1. 讲解燃料的燃烧值的概念:1千克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燃烧值。
大学_热力学第二定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本概念;(2)掌握克劳修斯表述和开尔文表述;(3)理解熵的概念及其在热力学中的作用;(4)掌握热力学第二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热力学第二定律解释实际问题;(2)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本概念;2. 克劳修斯表述和开尔文表述;3. 熵的概念及其在热力学中的作用;4. 热力学第二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熵的概念及其在热力学中的作用;2. 热力学第二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入热力学基本概念,如能量守恒定律;2. 提出问题:如何描述热力学过程的不可逆性?(二)新课讲解1.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本概念:(1)孤立系统自发地朝向热力学平衡方向演化;(2)第二类永动机永不可能实现。
2. 克劳修斯表述和开尔文表述:(1)克劳修斯表述: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2)开尔文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转换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
3. 熵的概念及其在热力学中的作用:(1)熵是系统微观粒子无序程度的量度;(2)熵增定律:在自然过程中,一个孤立系统的总混乱度(即熵)不会减小。
4. 热力学第二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1)热机效率;(2)能源利用;(3)生态学等领域。
(三)课堂练习1. 分析一个实际生活中的热力学现象,运用热力学第二定律进行解释;2. 讨论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四)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 布置作业: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在某一领域的应用,撰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讲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本概念、克劳修斯表述和开尔文表述、熵的概念及其在热力学中的作用等内容,使学生掌握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本知识;2. 在课堂练习环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3.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高中化学 第二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竞赛教案
高中化学第二章热力学第二定律竞赛教案热力学第一定律指出,宏观体系发生的任何过程必须服从能量守恒原理,任何违背这一客观规律的过程都是不能发生的。
但不违背能量守恒原理的过程是否都能自动(即不需外界帮忙,任其自然)发生呢?回答是否定的。
例如,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相互接触,热可以自动地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直至两物体温度相等,而其逆过程热由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是不能自动发生的;又如,298K、p压力下,有可能自动发生如下的化学反应C(金刚石)+O2(g)→CO2(g)ΔrHm=-393.5kJ.mol-1。
如果在该条件下,令环境供给393.5kJ的热量,由CO2(g)分解为金刚石和O2(g)则是不能自动发生的。
尽管这些逆过程发生时,并不违背热力学第一定律。
究竟在不违背能量守恒原理的前提下,什么过程可以发生,什么过程又不可以发生呢?热力学第一定律不能给予什么启示,即热力学第一定律只解决了能量守恒、转化以及转化过程中各种能量之间的相互当量关系,但它不能告诉人们过程进行的方向和限度。
是什么因素在决定着过程的方向和限度呢?似乎各类不同的过程有着不同的决定因素。
例如,决定热传导方向和限度的因素是温度T;决定气体流动方向及限度的因素是压力p;决定水的流动方向和限度的因素是水位h等等。
那么,决定化学变化方向和限度的因素又是什么呢?很有必要找出能判断一切过程方向和限度的共同因素。
因而对于决定变化过程方向和限度的共同因素的探讨,是热力学第二定律所要解决的基本任务——过程的“方向”和“限度”问题。
§2-1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一、自发过程的方向性自发过程:在一定条件下,任其自然,不去管它,能够发生的过程。
(1)热传导:高温→低温,直达相等。
(2)气体的流动:高压→低压,直达相等。
(3)水的流动:高水位→低水位,直达相等。
(4)电能输送:高电位→低电位,直达相等。
可以看出:一切自发过程都具有方向性。
二、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1.高空重物落地环境得到了热若使重物复原需环境作功功=│热│2.热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若使热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需环境作功,同时得热。
(完整版)热力学第二定律教案
六热力学第二定律安徽省舒城中学(231300)吕贤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热传导过程的方向性;(2)了解什么是第二类永动机,为什么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3)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不同表述,以及这两种表述的物理实质;(4)了解什么是能量耗散;(5)了解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了解绝对零度不可能达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现象概括物理规律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的教学,教育学生要有效地利用自然界提供的各种能源,必须遵循自然界的规律。
【教学重点】(1)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不同表述,以及两种表述的物理实质;(2)第二类永动机及其不能制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第二类永动机及其不能制成的原因。
【教学方法】阅读法、分析归纳法、讲练法。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录像带。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地球上有大量的海水,它的总质量约为1.4×1018t,只要这些海水的温度降低0.1℃,就能放出5.8×1023 J的能量,这相当于1800万个功率为100万千瓦的核电站一年的发电量,为什么人们不去研究这种新能源呢?原来这样做是不可能的,这涉及到物理学的一个基本定律,这就是本节要学习的热力学第二定律。
二、新课教学1、热传导的方向性问题: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互相接触时,将会出现什么现象?结论: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互相接触时,热量会自发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使高温物体温度降低,低温物体温度升高。
(1)热量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上述过程中热量是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的,我们所说的“自发地”指的是没有任何的外界影响或者帮助。
(2)热量从低温物体传给高温物体必须借助外界的帮助问题:大家见过热量从低温物体传给高温物体的实例吗?现象:电冰箱能够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给高温物体。
分析:电冰箱能够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给高温物体,在该过程中电冰箱要消耗电能,一旦切断电源,电冰箱就不能把其内部的热量传给外界的空气了,相反,外界的热量会自发地传给电冰箱,使其温度逐渐升高。
热学第二定律教案
热学第二定律教案一、引言热学第二定律是热力学中的重要定律之一。
它揭示了热量的传递方向以及能量转化的不可逆性。
本教案将以热学第二定律为中心,围绕该定律的定义、表述、热力学实例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二、热学第二定律的定义与表述热学第二定律,又称卡诺定理或卡诺原理,是指在一个孤立系统中,热量只能自热量较高的物体传递到热量较低的物体,而不会发生相反的情况。
简言之,热量不会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
三、卡诺循环的介绍与实例分析卡诺循环是热学第二定律的一个重要示例,它能够实现最高效率的热能转化。
卡诺循环由两个等温过程和两个绝热过程组成,通过假设具有理想热机特性的卡诺循环来研究热学第二定律的应用和实际问题。
四、卡诺循环的理论效率卡诺循环的理论效率是指卡诺热机在给定低温热源和高温热源的温度下所能达到的最高效率。
根据热学第二定律,实际热机的效率不可能高于理论效率。
本节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卡诺循环的理论效率计算方法,并结合数值实例加以说明。
五、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应用热学第二定律不仅仅在理论上有重要意义,它也在实际生活和工程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热力学第二定律能够解释为什么冷水无法自发地变热、为什么空调需要花费大量的能源、以及为什么汽车引擎需要散热等。
在本节中,我们将以实际案例来阐述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六、违反热学第二定律的假说与争议热学第二定律的初始提出遭遇了一些争议和质疑。
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提出了一系列假说,试图推翻或修正热学第二定律的内容。
然而,通过对这些假说的深入分析和实验验证,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热学第二定律是一个基本而不可逆的物理规律。
七、总结热学第二定律是热力学领域中的重要定律,它在能量转化和热力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热学第二定律的定义、表述、卡诺循环、实际应用等方面的介绍,我们对该定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了解热学第二定律不仅对于工程师和科学家而言具有实际指导意义,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能量的转化与利用。
化工热力学教案
化工热力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2.掌握热力学的基本计算方法;3.能够运用热力学知识解决工程问题;4.培养学生的热力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热力学基本概念的理解;2.热力学基本定律的掌握;3.热力学计算方法的熟练运用。
三、教学难点:1.热力学的基本定律的理解和掌握;2.热力学计算方法的运用能力培养。
四、教学内容:第一章热力学基本概念1.1热力学的发展与应用1.2热力学的基本概念1.3系统与界面1.4热平衡与热力学状态1.5热力学性质和过程第二章热力学基本定律2.1能量守恒定律2.2熵增大定律2.3焓守恒定律2.4物质守恒定律第三章理想气体3.1理想气体的基本特性3.2理想气体状态方程3.3理想气体定容热容和定压热容3.4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过程第四章热力学循环4.1热力学循环的基本概念4.2卡诺循环4.3蒸汽动力循环第五章绝热过程与绝热流体5.1绝热过程的特点5.2绝热过程的计算方法5.3绝热流体的特性五、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达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计算方法;2.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进一步加深对热力学的理解;3.实验:组织学生参与相关实验,提高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4.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和扩展学生的知识。
六、教学评价:1.平时表现:包括参与讨论、实验操作和作业情况;2.期中考试:对学生对热力学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3.期末考试:对学生全面的热力学知识进行考核。
七、教学资源:1.教材:《化工热力学教程》陈新志版;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3.实验仪器:热力学实验设备。
八、教学进度:第一章热力学基本概念:2周第二章热力学基本定律:2周第三章理想气体:2周第四章热力学循环:2周第五章绝热过程与绝热流体:2周复习与总结:1周期中考试:1周总复习与期末考试:1周九、教学反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它变化
返回
2019/12/9
卡诺循环(Carnot cycle)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9/12/9
卡诺循环(Carnot cycle)
过程2:绝热可逆膨胀由 p2V2Th 到 p3V3Tc (B C)
Q2 0
W2 U2
Tc Th
CV
,m
dT
所作功如BC曲线下的面积所示。
B Q
( AT
)R
对微小变化
dS
(
Q T
)R
这几个熵变的计算式习惯上称为熵的定义式,
即熵的变化值可用可逆过程的热温商值来衡量。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9/12/9
不可逆过程的热温商与熵变
设有一个循环, A B 为不可逆过程,B A 为可逆过程,整个循环为不可逆循环。
S环
Q体 T环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9/12/9
的功与MN过程相同。VWYX就构成了一个卡诺循环,其热
温熵之和为零。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9/12/9
任意可逆循环的热温商
用相同的方法把任意可逆 循环分成许多首尾连接的小卡 诺循环,前一个循环的绝热可 逆膨胀线就是下一个循环的绝 热可逆压缩线,如图所示的虚 线部分,这样两个过程的功恰 好抵消。
Qh
Th
或: Qc Qh 0 Tc Th
Qc Qh
Tc
Th
Qi 0
i Ti
即卡诺循环中,热效应与温度商值的加和等于零。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9/12/9
中考复习教案(热学)
中考复习教案(热学)第一章:热学基础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热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使学生了解热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热学的定义和意义。
2. 温度、热量和内能的概念及其关系。
3. 热传导、对流和辐射的原理。
4. 热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热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
2. 热传导、对流和辐射的原理及其区别。
3. 热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利用实验法和观察法让学生了解热学的应用。
3. 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热学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五、教学步骤:1. 引入热学的概念,讲解其定义和意义。
2. 讲解温度、热量和内能的概念及其关系。
3. 通过实验演示热传导、对流和辐射的原理。
4. 分析热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热传递在烹饪中的应用。
5.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提出生活中的热学现象,并互相交流。
六、课后作业:1. 复习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思考并记录生活中的热学现象,准备进行课堂分享。
第二章:热传递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热传递的定义和意义。
2. 热传导、对流和辐射的原理和特点。
3. 热传递的数学表达式和计算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的掌握。
2. 热传递的数学表达式和计算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
2. 利用实验法和数据分析法让学生了解热传递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步骤:1. 引入热传递的概念,讲解其定义和意义。
2. 讲解热传导、对流和辐射的原理和特点。
3. 通过实验演示热传递的现象,并收集数据。
4. 引导学生运用热传递的数学表达式进行计算。
5.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提出热传递的实际应用问题,并互相交流。
02章-热力学第一定律(4).
致冷机
3. 致冷机(冰机)
如果把卡诺可逆热机倒开,就成了致冷机。
按A→D→C→B→A循环,此时环境向体系做功,从低温热源吸 收热Q1’ ,再放热给高温热源。则致冷机的效率,又叫致冷系数
知识链接:火力发电厂的能量利用
锅炉
汽轮机
发电机
冷却塔
200℃
R
Th TC Th
(473 300)K 36% 473 K
I < 20%
1度电/1000g 煤
高煤耗、高污染(S、N氧化物、粉尘和热污染)
火力发电厂的能量利用
400℃ 550℃
Th TC 673 300 55%
Th
673
I < 40% 1度电 / 500 g 煤
Th TC 823 300 63%
Th
823
Tc 647 K pc 218105 Pa
水的相图
p / Pa
pc
610.62
C
水
f
冰
P
O D
A
超 临 界 流 体
q
B
水蒸气
273.16
TC T / K
普通加压蒸汽的作功能力很差 要用亚临界、超临界甚至超超临界的蒸汽 改进锅炉性能,增加脱硫、脱氮和除尘的设备
绝热过程功的计算
理想气体绝热可逆过程方程式:
对于理想气体,无体积功的绝热可逆过程:
∵ Q dU W dU pdV
Q 0
dU pdV ∴
C p / CV
又因理想气体:
dU
C C p / CV V
dT
所以: CV dT pdV
CV dT
pdV
nRT
dV V
(1)
热学知识教案:教你认识热力学基本概念
热学知识教案:教你认识热力学基本概念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热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热力学基本概念的兴趣1.2 教学内容热学的定义和重要性热力学基本概念的概述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热学的定义和重要性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热力学基本概念的概述第二章:温度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温度的概念和计量单位让学生了解温度的影响因素2.2 教学内容温度的定义和计量单位(摄氏度、开尔文、华氏度)温度的影响因素(分子运动、热量传递)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温度的定义和计量单位实验法:进行温度计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温度的影响因素第三章:热量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热量的概念和计量单位让学生掌握热量的传递方式3.2 教学内容热量的定义和计量单位(焦耳、卡路里)热量的传递方式(传导、对流、辐射)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热量的定义和计量单位实验法:进行热量传递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热量的传递方式第四章:能量守恒定律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原理让学生掌握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4.2 教学内容能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和原理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机械能、热能的转化)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和原理举例法:通过实际例子讲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第五章:熵增定律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熵增定律的概念和原理让学生理解熵增定律在自然界中的应用5.2 教学内容熵增定律的定义和原理熵增定律在自然界中的应用(热力学第二定律)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熵增定律的定义和原理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熵增定律在自然界中的应用第六章:热力学第一定律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概念和表述让学生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6.2 教学内容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定义和表述(能量守恒定律的扩展)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工作与热量传递的关系)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定义和表述例题法:通过具体例题展示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第七章:热力学第二定律7.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概念和表述让学生掌握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际意义7.2 教学内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义和表述(熵增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际意义(能量转化的方向和效率)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义和表述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际意义第八章:热力学第三定律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热力学第三定律的概念和表述让学生理解热力学第三定律的作用8.2 教学内容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定义和表述(绝对零度的不可达到性)热力学第三定律的作用(温度的测量和热力学温标)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定义和表述实验法:进行温度的测量实验,让学生理解热力学第三定律的作用第九章:热力学循环9.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热力学循环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掌握热力学循环的应用9.2 教学内容热力学循环的定义和特点(可逆循环和不可逆循环)热力学循环的应用(热机和制冷机)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热力学循环的定义和特点举例法:通过实际例子展示热力学循环的应用第十章:热力学应用实例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热力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热力学应用的兴趣10.2 教学内容热力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热力学在工程、环境、医疗等领域的应用)热力学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热力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热力学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第十一章:热传导1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热传导的概念和机制让学生掌握热传导的数学表达和计算方法11.2 教学内容热传导的定义和机制热传导的数学表达(傅里叶定律)热传导的计算方法(稳态和非稳态热传导)1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热传导的定义和机制公式法: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热传导的数学表达练习法:让学生通过习题练习热传导的计算方法第十二章:对流1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对流的概念和类型让学生掌握对流的热传递规律12.2 教学内容对流的定义和类型(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对流的热传递规律(努塞尔特数和雷诺数)1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对流的定义和类型公式法: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对流的热传递规律动画演示:通过动画演示对流的热传递过程第十三章:辐射1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热辐射的概念和特性让学生掌握热辐射的计算和应用13.2 教学内容热辐射的定义和特性(黑体辐射和实际物体的辐射)热辐射的计算(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热辐射的应用(热像仪和红外热成像)1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热辐射的定义和特性公式法: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热辐射的计算实物演示:通过实物演示热辐射的应用第十四章:热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1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热力学在工程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热力学工程应用的兴趣14.2 教学内容热力学在热机和制冷系统中的应用热力学在能源转换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1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热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实例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热力学工程应用案例第十五章:总结与展望1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热力学基本概念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热力学未来发展的兴趣15.2 教学内容学生总结热力学基本概念的学习内容展望热力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15.3 教学方法总结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热力学基本概念的学习内容展望法:引导学生思考热力学的未来发展前景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热力学基本概念,包括温度、热量、能量守恒定律、熵增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循环、热学应用实例等。
初中物理热学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热学实验教案一、课题:热学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热学的基本概念,如温度、热量、内能等。
2、掌握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能够分析实际热传递现象。
3、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对物体内能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利用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热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复习:回顾一下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如动能、势能等。
2、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温度、热量、内能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二)知识讲解:1、讲解温度、热量、内能的概念及其关系。
2、讲解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如传导、对流、辐射等。
3、讲解做功和热传递对物体内能的影响。
(三)实验探究:1、实验一:探究热传递现象。
内容:将两个相同的金属块分别放在热水和冷水中,观察它们的温度变化。
方法: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择一个金属块,记录其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温度变化。
2、实验二:探究做功改变物体内能。
内容:用锤子敲打铁块,观察铁块温度的变化。
方法:分组进行实验,每组用锤子敲打铁块,观察并记录铁块的温度变化。
(四)总结与拓展:1、总结实验结果,分析热传递和做功对物体内能的影响。
2、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能想到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吗?3、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热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热学的基本概念、热传递原理、做功和热传递对物体内能的影响。
2、教学难点:热传递的方式和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原理。
五、教学资源:1、实验器材:金属块、热水、冷水、锤子等。
2、教学课件:热学基本概念、热传递原理、做功和热传递示意图等。
六、教学评价:1、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热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高中物理《热力学第二定律》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热力学第二定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及其意义。
2.掌握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应用,如卡诺循环和热机的效率。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卡诺循环的推导和热机效率的计算。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热力学第一定律,然后提出问题:“热力学第一定律能否解决所有热力学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热力学第二定律。
2.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1)讲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2)举例说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意义,如热机效率不可能达到100%。
3.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应用(1)讲解卡诺循环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卡诺循环中热量的转化过程。
(2)推导卡诺循环的效率公式,让学生掌握热机效率的计算方法。
(3)讨论实际热机的效率与卡诺循环效率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
4.实验探究(1)设计实验:让学生利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原理,设计一个简单的热机模型。
(2)实验操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观察热机的工作过程。
(3)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热机效率的结论。
5.课堂小结(2)强调热力学第二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3)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在新能源开发中的应用。
四、课后作业1.阅读教材,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及其意义。
2.列举生活中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例,并简要分析。
3.推导卡诺循环的效率公式,并解释公式中各参数的物理意义。
4.设计一个提高热机效率的方案,并简要阐述其原理。
五、教学反思1.加强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理解,避免学生产生误解。
2.在实验探究环节,要关注学生的操作过程,确保实验安全。
3.课后作业要注重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难点补充:1.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及理解教师:“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能从热源中取出热量并且完全转化为功,那会怎么样?”学生:“那我们就能创造出永动机了!”教师:“对,这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不可能的事情。
哈工大工程热力学教案-第2章 理想气体的性质
第2章理想气体的性质本章基本要求:熟练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各种表述形式,并能熟练应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理想气体定值比热进行各种热力计算。
并掌握理想气体平均比热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理解混合气体性质,掌握混合气体分压力、分容积的概念。
本章重点:气体的热力性质,状态参数间的关系及热物性参数,状态参数(压力、温度、比容、内能、焓、熵)的计算。
2.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一、理想气体与实际气体定义:气体分子是一些弹性的,忽略分子相互作用力,不占有体积的质点,注意:当实际气体p→0 v→∞的极限状态时,气体为理想气体。
二、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导出状态方程的几种形式1.RTpv=适用于1千克理想气体。
式中:p—绝对压力Pav—比容m3/kg,T—热力学温度K2.mRTpV=适用于m千克理想气体。
式中V—质量为m kg气体所占的容积3.T=适用于1千摩尔理想气体。
RpVM0式中V M=M v—气体的摩尔容积,m3/kmol;R0=MR—通用气体常数,J/kmol·K4.T=适用于n千摩尔理想气体。
nRpV式中V —nKmol 气体所占有的容积,m 3;n —气体的摩尔数,M m n =,kmol 5.222111T v P T v P = 6.222111T V P T V P = 仅适用于闭口系统 状态方程的应用:1.求平衡态下的参数2.两平衡状态间参数的计算3.标准状态与任意状态或密度间的换算4.气体体积膨胀系数例1:体积为V 的真空罐出现微小漏气。
设漏气前罐内压力p 为零,而漏入空气的流率与(p 0-p )成正比,比例常数为α,p 0为大气压力。
由于漏气过程十分缓慢,可以认为罐内、外温度始终保持T 0不变,试推导罐内压力p 的表达式。
解:本例与上例相反,对于罐子这个系统,是个缓慢的充气问题,周围空气漏入系统的微量空气d m '就等于系统内空气的微增量d m 。
由题设条件已知,漏入空气的流率ατ='d d m (p 0-p ),于是: )(p p m m -='=0d d d d αττ (1) 另一方面,罐内空气的压力变化(d p )与空气量的变化(d m )也有一定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e
mv 2 2 kT
v 2 dv
得:
m f v 4 2kT
32
e
mv 2 2 kT
v2
2009级物理学专业热学教案
第2章分子动理学理论的平衡态理论
2009级物理学专业热学教案
第2章分子动理学理论的平衡态理论
(2)利用概率统计的方法; (3)研究和预言大量粒子组成的物体的物理性质
2009级物理学专业热学教案
第2章分子动理学理论的平衡态理论
2.2 概率论的基本知识 2.2.1伽尔顿板实验 伽尔顿板实验表明:在小球数量足够多的情况下, 相同间隔内所获得的小球数量满足正态分布(较稳 定的) 2.2.2 等概率性与概率的基本性质 1.概率的定义: (1)随机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如果某一现象或某一 事件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
2009级物理学专业热学教案
第2章分子动理学理论的平衡态理论
2009级物理学专业热学教案
第2章分子动理学理论的平衡态理论
2.速度分布: 速度分布函数为:
f v x ,v y ,v z
dN v x , v y , v z Ndvx dv y dvz
f v
dN Ndv
各速度分量的分布函数为:
NL PL lim N N
2009级物理学专业热学教案
第2章分子动理学理论的平衡态理论
3.概率的基本性质: (1)n个相互排斥事件发生的总概率是每个事件发 生概率之和,简称概率相加法则; (2)同时或依次发生的、互不相关的(或统计相关 的)事件发生的概率等于各个事件概率之乘积,简 称概率相乘法则; 2.2.3 平均值及其运算 1.平均值:某个随机变量的平均值可有两种方法求得: (1)先求出这N个统计单位的随机变量之和,然后 除以N个单位数
2009级物理学专业热学教案
第2章分子动理学理论的平衡态理论
2.分子动理学发展过程:
1783年:伯努利提出气体压强是由分子碰撞器壁产生的; 1744年:罗蒙诺索夫提出热是分子运动的表现; 1857年:克劳修斯从分子运动理论到处压强公式; 1859年:麦克斯韦用数理统计方法导出了分子按速率分布 规律,由此导出了能量均分定理; 1884年:波尔兹曼导出了分子按速度分布的规律; 1902年:吉布斯完善了分布规律并推出了平衡态统计理论。
m f v i 2kT
12
mv i2 exp 2kT
12
m f v i dv i 2kT
mv i2 exp 2kT dv i
求某一方向(如x方向)分量在vx—vx+dvx的速度分 布,可由 dN v , v , v
f u gu f ui gui Pi f ui Pi gui Pi f u gu
i 1 i 1 i 1 n n n
2009级物理学专业热学教案
第2章分子动理学理论的平衡态理论
(3)若c为常数,则 n c f u cf ui Pi
2009级物理学专业热学教案
第2章分子动理学理论的平衡态理论
f v x ,v y ,v z
dN v x , v y , v z Ndvx dv y dvz
m 2kT
32
2 m v x v 2 v z2 y exp 2kT
dv 此处, x dv y dvz 为体积空间 2.麦克斯韦速率分布 dvx dv y dvz 4v 2 dv 体积空间
dN m f v 4 N 2kT
32
2 v 2 v x v 2 v z2 y
mv 2 2 exp 2kT v dv
2009级物理学专业热学教案
热学教案
物理学与电子工程学院 张可言 2010年3月
2009级物理学专业热学教案
第2章分子动理学理论的平衡态理论
2.1 分子动理学理论与统计物理学 1.分子动理学理论建立的代表人物:
伯努利:瑞士数学家、物理学家; 罗蒙洛索夫:俄罗斯自然科学家; 麦克斯韦:英国物理学家; 吉布斯:美国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德国、美国物理学家; 玻色:萨特延德拉· 纳特· 玻色,印度物理学家 费米:美籍意大利物理学家; 狄拉克:英国物理学家。
2
N
1
表示速率在v1—v2间隔内的分子数占总分子数的比率。 当v在0到无穷大的范围内时
N
N
0
f v dv
N 1 N
称为归一化条件。
2009级物理学专业热学教案
第2章分子动理学理论的平衡态理论
2.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 (1)麦克斯韦根据平衡态下大量分子的无规运动所 满足的统计规律以及概率论推得: 气体系统平衡时,分布在任意速率间隔v—v+dv内 的分子数比率为
(2)讨论:
A、dN/N与dv成正比,与v2有关; B、当v=0时,f(v)=0,dN/N=0 当v→∞时,f(v)=0,dN/N=0,即成正态分布。
C、平均速率:
v vf v dv v
0 0
dN N
8kT 8 RT m M m
D、均方根速率:
v2
0
v 2 f v dv
2009级物理学专业热学教案
第2章分子动理学理论的平衡态理论
N u N 2 u2 u 1 1 Ni
i
N u
i
i
N
(2)利用概率分布球随机变量的平均值
u P1 u1 P2 u2 Pi ui
i
2.平均值的计算公式: (1)设f(u)是随机变量u的函数,则 n f u f ui Pi i 1 (2) f u gu f u gu
n
n
因为:
u 2 0
所以:
u2 u 2
2009级物理学专业热学教案
第2章分子动理学理论的平衡态理论
定义相对均方根偏差为:
u 2 u
12
u
2
1 2
u
urms
u
当u的所有值都等于相同值时,(Δu)rms=0,由此 可见相对均方根偏差表示了随机变量在平均值附近 分散分布的程度,也称为涨落、散度或散差。 2.2.5 概率分布函数
2 mv x exp 2kT dv x
说明:麦克斯韦在导出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律时,没 有考虑到气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这一速 度分布率只适用于处于平衡态的理想气体。 2.4.4 从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导出速率分布 1.麦克斯韦速度分布
2009级物理学专业热学教案
第2章分子动理学理论的平衡态理论
f v x dN v x Ndvx
f vy
dN v y Ndvy
f v z
dN v z Ndvz
2009级物理学专业热学教案
第2章分子动理学理论的平衡态理论
2009级物理学专业热学教案
第2章分子动理学理论的平衡态理论
总分布率为:
dN v x , v y , v z N
f v dv f v dv f v dv
x x y y z
z
2.4.2 麦克斯韦速度分布 麦克斯韦利用概率统计方法导出了理想气体分子的 速度分布,即:
m f v x , v y , v z dv x dv y dvz 2kT
32
2 m v x v 2 v z2 y exp 2kT
v L
2009级物理学专业热学教案
第2章分子动理学理论的平衡态理论
这就是能够到达接收点的分子必须所具有的速率。 通过对频上沉积厚度的测量,可得到相应速率的分 子数。这里要注意,对分子速率的选择不是单一速 率的选择,而是一个相对较小的速率范围。 3.实验结果: 2.3.2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 1.分布函数: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ΔN/N与分子速率及其间隔有 关,因此分布函数定义为 v dN f
2009级物理学专业热学教案
第2章分子动理学理论的平衡态理论
3.分子动理学理论的主要特点:
(1)考虑分子之间、分子与器壁之间的频繁碰撞; (2)考虑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3)利用力学定律和概率论; (4)讨论分子运动及碰撞; (5)目标是描述气体由非平衡态转入平衡态的过程。
4.统计物理学:
(1)从物质微观结构和相互作用的模型出发;
f v x ,v y ,v z
x
y
z
Ndvx dv y dvz
2009级物理学专业热学教案
第2章分子动理学理论的平衡态理论
得:
dN v x Nf v x dv x
f v y dv y
12
f v z dvz
Hale Waihona Puke m f v x dv x 2kT
i 1
cf u
2.2.4 均方差 1.定义:随机变量偏离平均值的平方。 2.均方差与平均值的关系:
u
2
u Pr ur u Pr u 2 2uu u u 2 2u u u 2 u 2 u 2
2 2 2 r 1 r 1
略。
2009级物理学专业热学教案
第2章分子动理学理论的平衡态理论
2.3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 2.3.1 分子射线束实验 1.实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