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湾分区规划共126页

合集下载

陵水中惠国际大酒店C02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

陵水中惠国际大酒店C02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

《中惠国际大酒店C02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本项目用地位于海南岛东南端、陵水县西部与三亚市交界处,陵水土福湾度假区C02地块。

总用地面积为133000平方米。

基地现状周边环境:基地南面为临海的酒店用地,北面为陵水县蛾仔洋基本农田保护区。

东面是酒店居住混合用地,西面为旅游服务业用地。

区内地形较为平缓、虾塘密布,原生态植被破坏较为严重。

第一章: 规划设计说明1. 设计依据业主提供的用地红线图、设计任务书、“陵水土福湾C02地块规划设计要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1日)、《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指标》(GBJ137-90)、《海棠湾分区规划及城市设计》、《陵水海滨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5-2020)》、《陵水县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国家相关规范及陵水县相关地方法规2. 项目概述本项目用地位于海南岛东南端、陵水县西部与三亚市交界处,陵水土福湾度假区C02地块。

基地呈非规则长方型形状,东西向长约548米,南北长约为252米。

总用地面积为133000平方米。

规划设计要求:容积率≤0.6,建筑密度≤25%,绿地率≥45%,建筑高度≤40米,车位数≥532个。

规划要求退界:东侧、南侧、北侧退让用地红线20米、西侧退让用地红线5米。

此次方案设计总建筑面积为115484平方米,地上计入容积率的面积为79742平方米,地下及不计入容积率面积为35742平方米。

3. 规划设计概念进则是大海,退则是自我,这样的生活必然是含蓄优美而多元的,动静相宜,富有情趣!来这里的人群不是短暂的度假,而是短暂的生活,以至未来永久的生活,他们拥有的是一个海边的家。

原来的高品质生活,不因为空间的变化而屈就,无论是喜欢别墅优雅宁静、独立私密,还是喜欢高层的海阔天空、高瞻远瞩,在本案中一一彰显。

结合目前中国人群的居住及度假旅游需求提出了立体式景观河滨及交错式小区景观主轴的规划设计理念:形成贯通基地的的景观水系轴线,到河岸的休闲步行轴线,到分组团中心绿化,到人与建筑完美结合的生活空间四级序列。

三亚红塘湾控制性详细规划08-03-13

三亚红塘湾控制性详细规划08-03-13

三亚红塘湾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三亚市人民政府2007年12月项目名称:三亚红塘湾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委托方(甲方):三亚市规划建设局承担方(乙方):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事业法人代码: 40001083—0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甲级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 [建]城规编第(021001)院长:(李晓江签名章)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总规划师:(杨保军签名章)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院规划设计成果专用章:规划设计编制完成时间: 2007年 12月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管院长:李迅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注册城市规划师主管总工:朱子瑜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注册城市规划师主管所长:贾建中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注册城市规划师所主管总工:唐进群高级工程师注册城市规划师编制人员名单:项目负责人:冯宇钧高级工程师硕士白杨高级工程师硕士项目参加人:黄继军高级工程师硕士高集星城市规划师硕士谢卫丽风景园林师硕士刘袆洋工程师刘洋城市规划师硕士邹延杰工程师硕士于海波工程师博士规划协作单位:三亚市规划建设局三亚红塘湾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细则蓝武军高级规划师总规划师陈汉华规划科长常成云高级城市规划师李波城市规划师前言2006年10月,在三亚市规划建设局(原规划局)举办的《三亚红塘湾旅游度假区概念规划国际征集》中,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方案获得优胜,正式承接三亚市红塘湾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

我院长久以来与三亚市在各个层次规划编制工作中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并且三亚市另外两大著名海湾(亚龙湾、海棠湾)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任务也由我院同期编制,因此院领导对本项目十分重视,把该项目列入院管项目,并委派朱子瑜总工进行技术监管,指派贾建中所长统筹组织,由原投标团队组成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项目组,在06年11月正式开始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

2006年11月至2007年3月期间,规划编制工作项目组对现场进行了深入踏勘,对相关资料进行了充分研究,并广泛听取三亚市领导、规划局、开发业主、地方群众等各方的意见,三亚红塘湾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细则充分考虑和平衡了公共利益和局部利益,最终形成了定稿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方案,该方案既兼顾了不同诉求的土地利用方式,又融合了不同开发强度的梯度控制,获得各方认可。

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

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

1.总则 1.1编制背景国际旅游岛建设: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批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要求三亚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必须承担先锋的角色与义务; 海南省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城乡一体化发展:根据省委省政府相关文件和相关省域规划要求,在海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中,三亚要发挥带头作用,作为推进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区,并进一步强化南部中心城市的职能;农垦体制改革:2008年6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推进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农垦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的原则,三亚垦区将纳入三亚市统一规划和管理; 现行城市总体规划2010年即将到期; 1.2指导思想深刻认识三亚区位及资源的独特性和唯一性,认识生态环境是发展的根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贯彻国际旅游岛建设思路和精神,按照国际旅游城市建设要求,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旅游及相关产业,明确城乡整体空间结构,合理有序发展; 以人为本,统筹考虑游客等外来人口和本地常住人口需求,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公共设施,保障城市发展惠及广大民众;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强调政府在战略性资源管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发展; 1.3规划期限2008年--2020年; 近期为2008年--2015年;远期为2016年--2020年;2020年以后为远景; 1.4规划范围本次总体规划分为市域、滨海地区和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市域:三亚市行政辖区范围,包括市域内国营农场辖区,总面积1919.6平方公里; 滨海地区:东起藤桥、西至梅山沿海各滨海乡镇行政辖区,总面积约1250平方公里,包括了三亚主要的城市建设及重要基础设施用地、风景旅游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及近海水域等; 中心城区:中心城区西起海坡、东至田独和榆林湾、北接绕城高速公路,面积约188平方公里,是总体规划的重点地区,也是计算城市用地汇总表等规划技术指标的范围区域; 1.5城市规划区整个三亚市行政辖区1919.6平方公里作为城市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内的一切规划建设活动,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符合本规划,服从规划管理; 1.6城市性质与规模城市性质:国际性热带海滨风景旅游城市; 城市职能:国际热带海滨风景旅游城市及旅游度假胜地,国家南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平台及门户城市;国际旅游岛海南省以旅游综合服务为主的南部中心城市;1.7人口与用地规模合理控制常住人口的增长;在生态环境容量内,鼓励旅游人口和相关配套服务人口的增长; 2020年市域总人口约86万人含一年以上暂住人口,其中城镇人口约65.5万人,市域城镇化水平约75%左右; 预测2020年市域接待游客人数为1600万人次,平均停留时间4天计,折合日平均游客人数约为17.5万人/日; 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约48万含一年以上暂住人口,城市建设用地约70平方公里左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约146平方米左右;2.发展目标与策略 2.1城市发展总目标世界着名、亚洲一流的国际性热带海滨风景旅游城市,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基地和宜居城市,海南省改革创新和城乡统筹试验示范区;努力把三亚市建设成为旅游度假胜地、天涯文化源地、创新创意高地; 2.2经济发展目标近期2015年GDP达到385亿元,年均增速14%,人均GDP达到68520元;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11.9%、20.3%和67.8%; 远期2020年GDP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速8.5%,人均GDP达到78000元;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5%、22%和73%; 2.3空间发展策略中心城市做强做精做实,完善和强化中心城市功能,塑造国际一流旅游品牌,发挥三亚作为海南省南部中心城市对周边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市域空间做厚做优做特,深入挖掘自然、人文资源特色,强化腹地资源的保护、管控和合理利用,提升腹地价值,统筹城乡发展; 2.4产业发展策略以高端产业为取向,以旅游业为龙头,以创新创意产业、商贸业、文化产业、房地产业、现代农业、海洋产业等为支撑,鼓励和培育与旅游相关的其他各类产业,构建符合三亚市发展需要的现代产业体系; 2.4区域统筹协调策略三亚应充分体现中心城市职能,海南省南部应以三亚为中心,辐射和带动周边市县,重点发展酒店住宿业、文体娱乐、疗养休闲、商业餐饮等产业;根据市场需求,适度布局建设特色旅游项目,培育一批文化节庆、会展活动和体育赛事;建设好三亚热带海滨风景名胜区,将三亚打造成为世界级热带滨海度假旅游城市;重点从生态环境保护、整体发展空间结构、综合交通系统、重点旅游线路组织等方面加强与区域的统筹和协调,发挥三亚热带滨海旅游目的地的集聚、辐射作用,形成山海互补特色,带动周边发展; 3.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3.1市域空间管制禁建区:包括水源一级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河湖水系,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生态林地及坡度25%以上山体区域,后退最高潮位线控制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主要铁路、高速公路两侧绿化廊道地区,大型基础设施廊道等;禁建区内原则上禁止与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不同区域应严格遵守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禁建区面积约1533.1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约79.9%; 限建区:包括风景名胜区内可建设地区,水源二级保护区,一般农田用地及园地,一般山林地及坡度25%以下缓坡地区等;限建区内应严格限制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城镇建设应尽可能避让;确有必要建设的项目应符合相关规划要求,严格控制项目的性质、规模和开发强度,谨慎进行开发建设,避免与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冲突;限建区面积约159.9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约8.3%; 适建区:包括地质灾害不易发区和低易发区,城镇周边、旅游区及独立工矿等其它适宜建设的区域;适建区是城市发展优先选择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条件,合理确定开发模式、建设规模和开发强度;适建区面积约134.7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约7.0%; 已建区:包括城市以及乡镇建成区、农村居民点和区域性交通、水利等大型基础设施用地;已建区是已经建设的区域,应结合城市定位目标,进一步完善各类设施配置,优化景观环境,提高综合品质;已建区面积约92.0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约4.8%; 3.2城乡统筹策略和空间结构1城乡统筹发展策略目标导向,高端战略:国际性热带滨海风景旅游城市的目标定位向乡村腹地延伸,通过高端战略合理利用全域资源和环境; 旅游主导,城乡统筹:统筹全域城乡资源,以城带乡、以旅促农、城乡互动、统筹发展,推动以旅游为主导的新型城镇化进程; 项目支撑,系统保障:结合空间规划落实重大旅游项目,大力推进和完善城乡综合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保障系统;2城乡发展空间结构采取“山海相连,指状生长”的空间结构模式,构筑东西带动两翼,南北串联山海,滨海地区和内陆腹地兼顾的“一城三湾、三脊五镇”的带状组团式空间结构:“一城”指三亚中心城区包括凤凰镇区、田独镇区;“三湾”指结合滨海地形围合划分的大三亚湾、海棠湾、崖州湾;“三脊”指依托联系腹地山区的主要交通干线所形成的三条发展脊线;分别是天涯镇经育才镇立才农场至乐东一线,凤凰镇经高峰南岛农场至保亭、五指山一线,田独镇沿海榆中线至保亭一线;“五镇”指市域范围内的5个具有中心镇职能的功能核心:崖城镇含南滨农场场部、天涯镇、育才镇含立才农场场部、高峰含立才农场南岛分部、海棠湾镇含南田农场场部;3城镇等级规模三亚市域城镇体系由中心城区、中心镇和主要旅游组团构成,农场场部纳入城镇统一考虑;中心城区:48万人,包括河东、河西区以及田独镇区、凤凰镇区、南新农场场部;建议未来将田独、凤凰两镇行政区划并入市区;中心镇5个:包括崖城镇含南滨农场场部,育才镇含立才农场场部,高峰含立才农场南岛分部,天涯镇,海棠湾镇含南田农场场部;主要旅游组团:海棠湾、亚龙湾、红塘湾、南山等;4城镇职能中心城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社会服务中心,全市的旅游服务中心;中心镇本区域的政治、文化、教育和社会服务中心,同时也是周边风景旅游区的服务基地;旅游组团是相对独立的,具有品牌特色的旅游专业服务地区;3.3风景名胜区及主要旅游区规划风景名胜区实行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主要旅游区的发展应坚持生态优先、普惠民生、科学规划、打造精品的原则;1风景名胜区规划三亚热带海滨风景名胜区是以热带海滨风光为特色,以度假、观光、娱乐为主要功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内的发展建设必须符合风景名胜区条例及相关规划的要求;亚龙湾景区:以热带海滨风光为特色,国际一流的海滨度假旅游胜地;保护亚龙湾独特的生态系统和景观资源,坚持按国际高标准开发建设,完善购物、餐饮、夜间娱乐等配套休闲服务设施;天涯海角景区:具有南疆历史文化内涵和热带滨海特色,以风景游览和文化活动为主的具有国家意义的风景名胜游览区;优化景观环境,提升并强化主题形象,禁止不符合景区主题定位的项目开发建设;南山--海山奇观景区:以奇特秀丽的海景、山景、石景和历史悠久的名人胜迹为特征,以风景游览和宗教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风景旅游景区,包括南山、大小洞天等;强化宗教文化主题和养生休闲文化,进一步在外围完善各项配套公共设施,同时与三美湾、红塘湾良好衔接;落笔洞: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是一万年前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址;规划落笔洞地区为三亚的文化教育产业园区和文化主题旅游度假区,以保护文物古迹及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大力挖掘古人类遗址文化,营造优良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环境;鹿回头:以游览观光为主、具有黎族文化和爱情文化主题内涵的风景点;优化公园景观环境,保护山体绿化,严格控制山边开发的强度与高度,禁止在山腰地带开发建设;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强化文化内涵,与鹿回头半岛度假区及南边海地区联动、协调发展;崖州古城:崖州古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应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相结合,大力优化景观环境和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形成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环境优美、自然与人文良好融合的文化主题旅游区;椰子洲:保持原生态环境不受破坏,保护、修葺伊斯兰古墓群,保持椰子洲自然野趣的湿地生态风光,开展以生态观光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建议申报国家海岸湿地公园;2主要旅游度假区规划海棠湾“国家海岸”旅游度假区:世界级的度假天堂,多元化的热带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区,国家级海洋科研、教育、博览基地;重视自然生态保护和原居民的安置、就业,完善旅游度假配套设施和项目,创造高质量、多元化的度假休闲环境;南田温泉旅游度假区:具有热带风情特色、生态友好、旅游配套设施完善、国际一流的温泉旅游度假区;保护优良生态环境,挖掘温泉文化,与海棠湾“国家海岸”建设良好衔接;坎秧湾旅游度假区:环境优越的顶级旅游度假区;生态环境优先,充分利用独特的景观资源和私密环境,发展以自然体验为主的山地生态休闲体育公园、游艇俱乐部及游艇码头、滨海山地酒店等项目;半岭温泉旅游度假区:具有热带田园风光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温泉旅游度假区;保持优良生态环境,挖掘文化内涵,与落笔洞文化旅游区良好衔接,规划主题酒店、生态公园、文体娱乐等功能;槟榔河乡村文化旅游区:具有本土特色的国际乡村文化旅游区;保护自然山水和田园景观,挖掘民俗文化资源,结合城乡统筹及新农村建设,规划建设成为集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文化娱乐、购物餐饮、温泉养生、主题公园等功能的文化旅游区;凤凰小鱼温泉旅游区:乡村特色温泉旅游区;利用温泉资源,结合田园环境和自然风光,规划建设成为集田园观光、温泉度假、民俗文化、商业餐饮等功能的旅游区;红塘湾主题旅游度假区:以文化、运动休闲为主题的旅游度假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挖掘文化内涵,规划建设包括主题酒店、度假村、文体娱乐、商业购物、游艇俱乐部等功能的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中需要注重与南山文化旅游区、天涯海角景区的衔接;三美湾旅游度假区:具有文化内涵的顶级主题性滨海旅游度假区;生态环境优先,充分利用独特的景观资源和私密环境,规划建设中要注重与南山文化旅游区的衔接;高峰--南岛山地旅游度假区:突出生态养身、民俗风情主题的山地生态民俗旅游区;生态环境优先,深入挖掘山地、水库、民俗等旅游资源,依托交通干道,发展主题性强、特色突出的旅游小镇、主题公园、主题酒店、健康养生、休闲度假、民俗村寨、田园观光等项目和功能;育才--立才山地旅游度假区:突出山地风情、运动休闲主题的山地运动休闲旅游区;生态环境优先,深入挖掘山地、水库、河流等旅游资源,依托交通干道,发展主题性强、特色突出的旅游小镇、运动休闲、山地探险、丛林漂流、会议休闲、民俗村寨等项目或功能;3建设用地规模管控规范旅游用地成片开发,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益,防止土地圈占和闲置浪费;加强旅游建设项目管理,严格实行土地利用指标控制,核定真实用地需求,明确建设时序,分区分片开发;3.4三亚国营农场规划1规划指导思想及发展策略按照“体制融入社会、管理融入地方、经济融入市场”的要求,遵循城乡统筹的思路,打破农场与地方界限,城乡一体,因地制宜,将农场发展及规划建设整体融入三亚市统筹考虑;结合农场自身资源特色,在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推动农场产业转型,实现城镇与农场互动、协调发展;2农场发展建设类型规划三亚农场发展为3种类型:城市组团型、特色小城镇型、主题游乐区型;确定农场辖区内重点发展建设地区为“2处城市功能组团,4个风情旅游小镇,10大特色主题游乐区”;2处城市功能组团:南新农场的荔枝沟城市功能组团、迎宾路中段旅游服务组团;4个风情旅游小镇:南滨农场场部旅游服务小镇、立才农场场部山地运动休闲小镇、立才农场南岛分部山地养生度假小镇、南田农场场部温泉风情小镇;10大特色主题游乐区:南滨生态农庄主题游乐区、南滨山地运动主题游乐区、立才滨水会议度假休闲区、南岛山地民俗风情村寨区、南岛热带主题公园游乐区、南岛山地主题酒店游乐区、南新东方太阳城主题公园区、南新温泉谷主题游乐区、南新半岭主题城堡游乐区、南新凤凰山寨民俗风情游乐区;3.5总体城市设计指引总体城市设计框架:遵循“山海相连、指状生长”的空间结构模式,强化对山、海等重大公共资源以及山海之间各类廊道生态廊道、河流廊道、景观道路廊道的保护与管控,重点管控山地区域、滨海片区、山海通廊及标志性景观地区;改善和强化城乡建设用地与滨海、滨河、山地区域之间的可达性和通视条件,形成山、海、河、田园、各类绿化廊道等生态景观要素与城乡建设用地有机融合的总体格局;3.6城乡项目管控1项目管控原则基于城乡统筹思路和三亚发展战略定位,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加强对各类项目的管控与指引:大力支持旅游及旅游相关项目的发展建设,鼓励符合三亚发展战略定位、主题特色鲜明的旅游项目的引入和建设;优先保障本地社会民生类项目,积极推进各类公共设施类、保障性住房类项目的发展和建设;加强对房地产项目的引导和管控,避免侵占重要公共性资源,适度发展满足避寒、疗养等需求的度假旅居型房地产;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不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有效保护森林和生态环境、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并依法办理用地手续前提下,合理布局,规范发展高尔夫旅游项目;谨慎发展工业项目,在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的前提下,适度、集约发展新型环保型工业和与旅游相关的加工业;2城乡项目管控以城乡统筹的思路指引和管控城乡项目,重要项目进入必须符合相关前提,项目规划建设也必须符合城市设计管控原则性要求;项目准入前提:①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包括符合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依法经过相关程序;②选址布局和规模必须符合“山海相连,指状生长”的空间结构模式,符合市域空间管制要求;③必须保障山、海等城市重要公共性资源的公共性和开放性;④符合三亚发展目标定位,有利于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和保障社会民生;城市设计管控要求:①功能性质:主题鲜明、定位明确,保障项目功能的公共性和开放性;原则上严禁占用公共性资源开发私有化、封闭性项目;②开发规模及强度:设定项目规模限制条件,指引项目发展时序,杜绝圈地屯地等投机行为,山边海边等景观环境敏感区域建设地块开发强度应严格控制;③特色性:应充分体现三亚地域特色、文化特色、民俗特色等;④形制、形态及形式:形制:公共性资源地区规划建设的建筑及建筑群的布局、规制应保障开放性、公共性;形态:建筑应与环境良好协调、尺度适宜,山边河边海边等敏感地带要严格管控建筑及建筑群形态,保障“山海相连”和“显山露水”;形式:建筑色彩、造型、风格等应与周围环境相适宜,鼓励地方特色;⑤开发搭配:应按照开发量、投资额或人口容量等,配建相应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并提供面向本地居民的就业培训、就业岗位;3.7综合交通规划积极推进以航空为核心的对外交通一体化发展,促进公交优先,强化专业化旅游交通系统建设,构建展现“可欣赏、可游览、宜生活”特色风貌的旅游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打造具有滨海旅游城市独特气质的生活方式;1对外交通系统规划构建以航空为龙头、高铁为骨干、公路为主体、海上航运为补充的开放性、多元化和一体化对外交通运输体系;规划期末对外运输满足8250万人次的对外客运总需求,并逐步实现对外运输结构优化:推进航空运输快速发展,满足近3000万人次/年的航空客运需求;努力促进铁路、水路等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方式发展,水路、铁路满足共1600~1800万人次/年的运输需求;充分发挥公路短途运输优势,规划年公路客运规模达到3600万人次;航空运输体系规划:机场定位为国际旅游岛门户机场、服务于琼南地区的区域性旅游航空枢纽;规划期内,设施扩容,发挥一条跑道最大容量;提升服务品质,特色化发展;将东线城际铁路按照海南岛西线高铁规划线位向西延伸至机场,并在机场北部设站,加强机场集疏运;研究现三亚机场迁址问题,在西部区域或近海海域考虑机场选址建设可能性;港口运输体系规划:推进完成三港分离规划建设工作,积极促进三亚区域性航运枢纽建设;重点打造凤凰岛客运港,建成国际一流的邮轮港,同时也作为邮轮母港预选址之一;在凤凰岛对岸建设旅游换乘枢纽,构建便捷的集疏运体系,加强凤凰岛邮轮港与高铁站、机场以及旅游景区的联系;在崖城保港建设中心渔港、游船游艇母港及邮轮港“三港合一”工程,在南山继续完善南山货运码头,沿三亚滨海地带建设系列游艇港等,形成由陆出海的一系列港湾基地;在此基础上,强化海上旅游线路及交通组织;铁路运输体系规划:形成集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及普速铁路于一体的铁路客运通道体系;西线高速铁路:推进西环高速铁路规划建设工作,在崖城镇设站,带动海南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对外公路运输体系规划:衔接航空、铁路和港口,实现与周边县市及旅游景区的快速便捷联系,打造大三亚1小时旅游出行圈;构建双“”形对外快速联系通道;打造高品质、特色化的南北纵深旅游通道;联合保亭、乐东,促进区域东西向联系通道的构建;2市域城乡统筹交通规划重点发展市域公共交通和旅游交通体系,支撑三亚1小时旅游出行圈建设;构建布局合理、便捷畅通的市域公路网系统和舒适高效、组织有序的城乡公交系统,保证市域乡镇进入中心城区平均时耗不超过1小时,满足城乡居民出行需求,支撑城乡统筹发展;市域公路网规划:形成衔接组团、沟通内外、满足不同群体功能需求的市域公路网络;调整海榆东线中心城区段、海榆西线凤凰镇段以及海榆西线崖城段的通道线位,协调市域快速联系通道与城镇区道路关系,增强区域过境功能;落实对外公路衔接及对外交通枢纽集疏运系统,构建山区旅游通道,增强市域东西向联系;结合市域旅游景区建设,利用既有县乡道路打通山区腹地东西向联系,建立市域组团联络通道,强调可达性与景观性;结合村庄优化重组,新增乡村道路,保证“村村通公路”;城乡公交系统规划:建立分区分级的城乡公交网络,满足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出行需求;3.8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及环境保护规划按照符合国际水准目标定位和满足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出发,确定三亚市城乡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标准,设施数量与规模配置充分体现旅游城市特点,满足需求、适度超前、近远结合,构建大三亚区域市政设施规划建设方案;包括给水工程、排水工程、供电工程、通信工程、燃气工程、环境保护等;市政设施既是重要的城市支撑系统,同时还应是旅游城市特色展现的一部分;设施建设中鼓励有特色的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等技术的运用;4.滨海地区规划4.1规划原则和空间布局1规划原则生态优先,环境优化;严格管控山海相连的生态、景观廊道;恢复改善河道、泻湖等天然水系及湿地;将区域内林地、田园、水系等要素串联成为环境优良的整体生态景观网络;区域带动,城乡统筹;明确中心和重点,强化大三亚湾地区及中心城市对周边乡镇及腹地纵深区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因地制宜,强化特色;突出不同地区资源环境特色,差异化发展,统筹安排各类功能,发展建设丰富多元而各具特色的旅游组团或片区;2空间结构。

[海南]海湾概念性总体规划景观设计

[海南]海湾概念性总体规划景观设计
制约
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特定时间、特定区域的主观判断、盲目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 区域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国民收入的不平均导致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呈广泛多样性,高、中、低端旅游产品常常 复合存在与同一区域,相互制约,限制区域发展
当前资金缺乏的局面制约了旅游业发展 博敖国际会议中心及周边区域的分流作用
50% 40% 30% 20% 10%
0%
法国 西班牙 美国
-10%
中国 意大利 英国 中国香港
背景研究
中国旅游产业近年来进 入高速发展期
中国旅游业在全球旅游 市场的地位日益提高
中国未来十年旅游行业 发展前景非常乐观。
旅游产业研究——海南省旅游发展背景
背景研究
发展目标
到2020年,把海南省建成中国旅游名省、强省, 世界著名、亚洲一流的国际性热带海岛度假休 闲旅游胜地。
位于东亚和太平洋旅游板块的中心位置,有自全区 各旅游客源地(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 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辐射到这里的 旅游客流;
开辟了极多的国际航空线路,交通可进入性十分便 捷;
当地特色:打开心灵之门的草裙舞; 世界一流的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
背景研究
旅游产业研究——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例
城市综合背景研究——三亚市城市发展方向分析
背景研究
向东发展方向 向西发展方向 向北发展方向
受地形和机场的限制, 城市可拓展和发展方向 (向西和向北)与城市 主导产业的扩散方向 (向东)不一致,由于 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城 市产生了向东部跨越发 展的需求。
城市产业经济的升级, 对三亚市城市空间发展 提出了新的要求
背景研究
海棠湾旅游资源以热带滨海自然旅 游资源最为突出,海湾、沙滩、蜈 支州岛、椰子州岛、南田温泉等都 是品质较高的景观资源,且大部分 都还处于未开发状态,这些资源是 海棠湾旅游产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基 础和前提。

海南土福湾控规文本

海南土福湾控规文本

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定位与规模 (2)第三章结构与布局 (2)第四章土地使用控制 (3)第五章空间管制 (4)第六章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控制 (4)第七章道路交通规划控制 (5)第八章绿地系统规划控制 (5)第九章城市设计及景观控制 (6)第十章工程规划控制 (7)第十一章建筑控制 (7)第十二章附则 (8)附录——名词解释 (8)陵水黎族自治县土福湾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顺利实施《陵水海滨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5-2020)》及“海棠湾-土福湾国家海岸”的建设,有效促进土福湾度假区用地的保护与开发,打造陵水黎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陵水县)具有特色的海滨度假品牌,展示陵水文化特质,建设一个充满个性、活力与魅力的海滨度假区,辐射带动整个海滨风景名胜区,特制定本规划文本。

第二条《陵水黎族自治县土福湾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土福湾度假区内各类建设项目的指导性文件,规划范围内任何拆建、改建、扩建或新建项目,均应符合本规划的规定和要求。

第三条本规划由文本、规划图、分图图则和附件四部分组成。

文本和图纸(包括规划图和图则)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两者应同时使用,不可分割。

第四条本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4月1日)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1日)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指标》(GBJ137-90)4、《海棠湾分区规划及城市设计》5、《陵水海滨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5-2020)》6、《陵水县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7、国家相关规范及陵水县相关地方法规。

第五条规划范围:用地南起南海海滨,北至海南岛东线高速公路,西至三亚市界,东至英洲河口。

总用地面积约为5.19 k㎡,南北进深约为0.7~1.5 km,东西宽约4.3 km,沙滩长度约为4.22 km。

第六条本规划涉及的指标是依据国家和陵水县有关法规、规范和规定,结合陵水县土福湾区的实际情况和今后发展需要制定的,本规划未涉及的指标应符合国家、海南省和陵水县的有关规定。

三亚湾海坡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三亚湾海坡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功能定位和规模 (3)第三章规划结构和土地使用规划 (3)第四章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控制 (5)第五章道路交通系统规划控制 (6)第六章绿地景观系统规划控制 (8)第七章市政公用设施规划控制 (9)第八章地下空间规划控制 (10)第九章环境保护规划控制 (11)第十章综合防灾系统规划控制 (11)第十一章土地使用及建筑规划管理控制 (12)第十二章城市设计导则 (14)第十三章附则 (15)第一章总则第一条. 规划目的为指导三亚湾海坡片区的建设,统筹安排规划范围内的土地使用和各项建设,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促进三亚湾海坡片区的发展,特编制三亚湾海坡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 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第146号发布);(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4)《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2011.1);(5)《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总体规划大纲》(2008.11);(6)《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7)《三亚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8)《三亚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暂行版》(2011.3);(9)《三亚湾新城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6);(10)《海南三亚湾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高尔夫球场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4);(11)国家、海南省和三亚市城乡规划相关的其他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技术规范。

第三条. 规划范围规划区位于三亚市西部,距离凤凰机场2公里,距离三亚市中心城区12公里。

规划范围东至三亚湾城市活力中心,南至三亚湾海岸线,西至肖旗港,北至海渝西线,用地总面积10.26平方公里。

第四条. 规划效力本规划是海坡片区内土地使用和各类建设的法定性文件,适用于三亚市海坡片区规划范围内各类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工作,是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规划行政许可、实施规划管理的依据。

海棠湾分区规划与城市设计概述PPT(共-93张)精选全文

海棠湾分区规划与城市设计概述PPT(共-93张)精选全文
➢ 林旺安置区可用地 3.64km2,安置1 万 青田 人
滕桥 林旺
村庄的搬迁:
南部:保留安置地块内村
庄及周边部分村庄。 安置人口:5455人,拆迁地 89.38公顷
中 部 : 保留林旺集镇
及周边部分村庄。 安置人口:11372人,拆 迁用地129.07公顷
北 部 : 保 留 高 速 公 路
以北的村镇及部分具有本 土文化特色的小渔村。 安置人口:4094人,拆 迁用地167.12公顷
C、盈科第三轮调整方案
7.27提出的方案(阿特金斯)
➢ 提出了两个划地方案,区域总用地约17平 方公里,海岸线约6公里。
➢ 划界相对完整,兼顾滨海与腹地区域
• 主要问题: • 划地边界存在
不确定性; • 总用地较大;
盈科7.27提出的方案(易道公司) Summary:
Total Land Area: 2100 Ha Preserved Open Space: 600Ha Developable Site Area: 1500 Ha
• 。。。。。 总体开发单元管控包
空间管制规划
• 禁止建设区47.17平方公里,占 总用地的47.75%
• 开发建设条件综合评价确定的“不可建设地区” 为基础,增加为满足生态结构完整性而划定的 生态廊道以及其它规划中判定不可建设的地区。
• 一级限制建设区10.31平方公里, 占总用地的10.44%
• 顶级酒店带
• 海洋公园
• 国家海洋大学 • 国家海洋公园
• 国际游艇港
视廊与建筑高度控制
• 建筑高度确定为五级控制区, 从9米以下到30米以下。设 立高度特别控制区。
人口规模与建设总量控制
总人口:25万人 总用地面积:98.7平方公里

概论

概论

第一章概论一、项目概况土福湾位于陵水县英州镇的南面,它的东南面有晓乐岛,西南面有蜈支洲岛,与三亚市的亚龙湾并称姐妹湾,与三亚市海棠湾接壤,南临浩瀚南海,靠近海南东线高速公路。

土福湾位于东经109°北纬18°,属于中国三亚热带海滨旅游圈,地块位于土福湾中部,距三亚国际机场60km左右,距离三亚市区及陵水县城约30km。

土福湾与海棠湾一脉相承,受行政界线分隔成为两个部分,项目属于陵水县管辖范围,与三亚凤凰机场距离约为1小时,项目南部有高速公路,通行时间缩短为30分钟,连接三亚与海口的东线高速从项目南侧东西穿越,距离本项目不足1公里。

二、上位规划指导《土福湾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修改(解放军医院后勤保障基地片区)》由中元国际(海南)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制完成,并于2015年12月11日通过专家评审会。

(一)上位规划依据:1.法规、规范及上位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海南省城乡规划条例》(2009年10月)《海南省城乡总体规划(2005-2020)》(2005年编制)《陵水黎族自治县土福湾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2009年编制)《陵水黎族自治县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2001年编制)《陵水海滨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5-2020)》(2005年编制)《英州镇村镇体系规划》《陵水县英州镇总体规划修编(2010-2020)》《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政府文件、批文(1)陵水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报送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陵水后勤保障基地项目建设的函(陵府函【2013】73号)(2)海南省政府公文呈批单(办文编号0979)(3)陵水黎族自治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陵水后勤保障基地拆迁安置项目基础设施工程用地选址的复函(陵建函【2015】71号)(4)关于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陵水后勤保障基地拆迁安置项目基础设施工程用地预审意见的复函(陵土环资函【2015】67号)(5)陵水黎族自治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陵水后勤保障基地拆迁安置项目基础设施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陵发改审批【2015】173号)(二)上位规划原则:1、生态优先——协调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统筹安排土福湾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生态经济的理念发展旅游,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

C6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

C6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

海南省三亚市海棠湾C6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MDS ARCHITECTUREDSA ARCHITECTS INTERNATIONAL2007.12.目录第一章总则 ..................................................................................................................................................................第1条规划范围...................................................................................................................................................第2条规划依据...................................................................................................................................................第3条功能定位...................................................................................................................................................第4条规划原则...................................................................................................................................................第5条规划期限...................................................................................................................................................第二章总体结构和功能布局 ......................................................................................................................................第6条总体结构...................................................................................................................................................第7条功能布局...................................................................................................................................................第三章发展规模 ..........................................................................................................................................................第8条人口规模...................................................................................................................................................第9条用地规模...................................................................................................................................................第10条建筑容量...................................................................................................................................................第四章土地使用规划 ..................................................................................................................................................第11条居住用地...................................................................................................................................................第12条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第13条绿化用地...................................................................................................................................................第14条道路广场用地...........................................................................................................................................第15条市政设施用地...........................................................................................................................................第16条水域及其他用地.......................................................................................................................................第17条空间管制...................................................................................................................................................第18条近期建设...................................................................................................................................................第19条土地使用兼容性.......................................................................................................................................第五章开发强度规划 ..................................................................................................................................................第20条建筑高度控制...........................................................................................................................................第21条开发强度控制...........................................................................................................................................第22条地块变更原则...........................................................................................................................................第六章道路交通规划 ..................................................................................................................................................第23条综合交通规划策略...................................................................................................................................第24条规划原则...................................................................................................................................................第25条道路交通系统...........................................................................................................................................第26条交通设施...................................................................................................................................................第27条交通组织...................................................................................................................................................第七章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第28条供水 ..........................................................................................................................................................第29条排水 ..........................................................................................................................................................第30条燃气 ..........................................................................................................................................................第31条供电 ..........................................................................................................................................................第32条通信、邮政...............................................................................................................................................第33条环卫 ..........................................................................................................................................................第34条 市政设施设置要求 (9)第八章 防灾规划 (9)第35条 消防 ........................................................................................................................................................................................................................................................................................................ 9 第36条 易燃易爆设施 . (9)第37条 消防管网 (10)第38条 消防取水 .............................................................................................................................................................................................................................................................................................. 10 第39条 消防通道 . (10)第40条 抗震标准 (10)第41条 抗震疏散 .............................................................................................................................................................................................................................................................................................. 10 第42条 减灾防护 . (10)第43条 防风工程 (10)第44条 人防工程 .............................................................................................................................................................................................................................................................................................. 10 第45条 防洪标准 . (11)第九章 绿地系统规划 (11)第46条 规划原则 .............................................................................................................................................................................................................................................................................................. 11 第47条 绿地系统组成 .. (11)第十章 城市设计 (12)第48条 城市设计原则 ...................................................................................................................................................................................................................................................................................... 12 第49条 总体城市设计 .. (12)第50条 滨水界面控制 (12)第51条 道路景观控制 ...................................................................................................................................................................................................................................................................................... 12 第52条 公共开敞空间控制 (12)第53条 建筑形体与色彩控制 (13)第54条 广告与标识物的控制 .......................................................................................................................................................................................................................................................................... 14 第55条 无障碍设计 (14)第十一章 竖向设计 (14)第56条 道路竖向设计 ...................................................................................................................................................................................................................................................................................... 14 第57条 场地竖向设计 .. (14)附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世联_三亚海棠湾项目定位物业发展建议及启动区策略_157PPT.ppt

世联_三亚海棠湾项目定位物业发展建议及启动区策略_157PPT.ppt
户型面积
2006年70%左右的新增需求是建筑面积在100平 米以下的产品.
11
1.国家新政策的实施 2. 三亚市地产发展 3. 当地房地产的市场变化 4. 项目资源变化
典型楼盘分析:特色一线海景住宅小区销售一空,产权式
酒店公寓越销越旺,大盘五星酒店复合社区主题经营性强
楼盘名
海航国际会议中 心
套数 476
各企业发展规模大小
单位面积:平方公里
香港盈科地产(17.02万) 上海家化集团(9.14万) 香港保利集团(8.84万)
中粮集团(4.13万)
海南翰星实业投资有限公司(2.3万)
新加坡星狮集团(1.5万)
美国泰威集团(1.41万)
已启动项目:海南翰星公司=====南中国海影视文化生态园
总投资12亿元,分二期进行。以影视拍摄、温泉度假为主题的 影视拍摄、影视制作、影视培训及相关活动接待、旅游观光、
7
1.国家新政策的实施 2. 三亚市地产发展 3. 当地房地产的市场变化 4. 项目资源变化
20071月1日起,城镇 土地使用税每平方米年 税额在原规定的基础上 提高2倍,外商投资企 业和外国企业也纳入了 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征税 范围 。
土地转让使用权,建 筑物,及土地价值增长 等都被纳入土地增值税 缴税范围。
项目二期: S2=389044.84平方米
建筑面积: 121399.37平方米
III 期
II 期
I 期
19
1.国家新政策的实施 2. 三亚市地产发展 3. 当地房地产的市场变化 4. 项目资源变化
20
本报告需要着重点
四角度体现变化后,如何重新定位本项目。 由于新的土地增值税政策直接影响,如何设 立本项目的开发目标,开发次序,盈利模式。 面对周边资源的规划发展为本项目带来了机 遇和竞争,如何在物业发展及启动策略上展现 核心竞争力,区域价值最大化。

海棠湾分区规划及城市设计

海棠湾分区规划及城市设计

海棠湾分区规划及城市设计时间:2011-05-23 来源:中国城乡规划行业信息网作者:李铁:被误读的城镇化2013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2013年4月29-5月5日张家界城镇体系规划难题与对策:城镇化的路径选择长沙天心城市设计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所一、项目背景2005年海南省政府、三亚市政府提出开发海棠湾旅游度假区设想,受到国内外数家大型开发企业的认同和参与,为加快推进海棠湾开发建设进程,2006年3月,三亚市政府委托中规院编制该区域的分区规划及城市设计。

从项目组首次进入现场开始,到过程中多次向三亚市和海南省政府进行沟通汇报,直到2006年12月下旬,规划成果顺利通过海南省组织的专家委员会评审,项目组的高效率、高质量工作获得了包括政府、专家、开发企业等多方面的认同和好评。

二、海棠湾概况海棠湾位于海南岛南端、三亚市东部,距市区28公里,区内旅游资源丰富,自然风光旖旎。

虽然和亚龙湾、大东海、三亚湾崖洲湾并列三亚五大名湾,海棠湾的沙滩却像一个美丽的少女一直在耀眼的阳光下沉睡。

区域西北多为山地,东南临海为较宽平坦的河流冲积地和滨海平原,规划范围总用地面积98.78平方公里,现状人口约3.8万人,海岸线总长度21.8公里,其中沙滩岸线长18.7公里。

三、定位及功能布局本次规划对海棠湾的总体定位为:“国家海岸”——国际休闲度假区。

海棠湾应当具备三大核心功能:包括国际顶级品牌滨海酒店带、世界级游艇休闲社区和国家级海洋科研博览中心。

海棠湾总体规划结构为:“一点、一带、三区、六片、五楔”。

其中:一点:蜈支洲岛——构建成为具有观光、游览功能的海岛热带雨林公园。

一带:沙坝酒店带——世界顶级酒店及海滩公共设施集中区。

三区:南、中、北三个大区,分别定位为综合休闲游憩区、高端休闲度假区和多元文化度假区。

六片:是指从南到北结合场地特征划定的各个功能片区,分别是区域公共服务休闲中心、现代旅游服务小镇区、高端品牌休闲度假区、国际主题度假社区、综合观光休闲度假区和海洋主题科教博览区。

三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24 年 6 月

三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24 年 6 月

三亚市2024年城镇开发边界局部优化方案三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24年6月目 录一、工作原则及依据 (1)(一)工作依据 (1)(二)工作原则 (1)(三)数据来源 (1)二、优化情形 (2)三、城镇开发边界局部优化方案 (2)(一)城镇开发边界优化总体情况 (3)(二)城镇开发边界调入地块基本情况 (3)(三)城镇开发边界调出地块基本情况 (14)四、局部优化方案合理性分析 (16)(一)拓展倍数符合性分析 (16)(二)划定规则符合性分析 (16)(三)优化方案影响分析 (17)一、工作原则及依据(一)工作依据1、《自然资源部关于做好城镇开发边界管理的通知(试行)》(自然资发〔2023〕193号);2、《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关于规范城镇开发边界管理的通知(试行)》(琼自然资函〔2024〕432号);3、《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4、《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5、《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6、《三亚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二)工作原则1、严格落实耕地保护优先序,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统筹做好开发与保护;2、坚持局部优化和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3、严格落实省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确保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和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不突破;(三)数据来源1.三亚市“三区三线”成果(部下发版)2.2024年三亚市核实处置后部备案永久基本农田数据3.三亚市2020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4.三亚市2022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5.三亚市域范围内自然资源部备案批准建设用地数据二、优化情形根据自然资源部和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要求,在确保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和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不突破的前提下,可对以下几种情形的城镇开发边界进行局部优化。

(1)国家和省重大战略实施、重大政策调整、重大项目(含省预备重大项目)建设,以及行政区划调整涉及城镇布局调整的;(2)因灾害预防、抢险避灾、灾后恢复重建等防灾减灾确需调整城镇布局的;(3)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核实处置过程中确需统筹优化城镇开发边界的;(4)已依法依规批准且完成备案的建设用地,或已办理划拨或出让手续的建设用地,或已核发建设用地使用权权属证书,或已报自然资源部备案通过的历史围填海处理方案范围内的用海,确需纳入城镇开发边界的;(5)已批准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确需优化调整城镇开发边界的;(6)规划深化实施中因用地勘界、比例尺衔接等需要局部优化城镇开发边界的(项目范围界线与城镇开发边界100平方米以内的误差,视为符合城镇开发边界,无需开展局部优化)。

三亚市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三亚市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二、 规划内容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覆盖规划中的各层次和多个专业。根据《海绵城市建设 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 (试行)》,并统筹三亚市已编制的专项规划情况,确定三亚市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主要 规划内容。
三亚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优先考虑“山水林田湖”等城市“大海绵”的建设,并转变传 统土地开发方式,将低影响开发等分散“小海绵”的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系统,从而实现 三亚市海绵城市的建设。
(2) 指导海绵城市设计体系 主要针对低影响开发城市“小海绵”建设,对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及城 市水系四大类用地的低影响开发措施类型、低影响开发具体指标等方面内容进行设计指引。
(3) 规范海绵城市管理体系 主要为海绵城市建设保障措施的相关内容,包括全流程规划体系的建立以及施工监管体 系的建立,如将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纳入“两证一书”的发放环节,并将海绵城市的相关内 容纳入后期的施工监管、竣工验收、运行评估考核中。
技术 选择
空间 布局
设施 规模
施工 图设计
图1-1 海绵城市建设总体框架
四、 规划期限
依据《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本规划期限为 2015-2020 年。
5
三亚市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5-2020)
五、 规划依据 (1) 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规[2005]146 号); 《海南省城乡规划条例》;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 号); 《城市蓝线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 145 号); 国家、省、市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三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三亚海棠湾国家海岸休闲园区控规HT08-09-01地块土地调查有关事项的通知

三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三亚海棠湾国家海岸休闲园区控规HT08-09-01地块土地调查有关事项的通知

三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三亚海棠湾国家海岸休闲园区控规HT08-09-01地块土地调查有关事项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三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3.11.01•【字号】三府办〔2023〕168号•【施行日期】2023.11.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三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三亚海棠湾国家海岸休闲园区控规HT08-09-01地块土地调查有关事项的通知海棠区政府,市政府各有关单位:根据三亚市城市规划,经市政府同意,对三亚海棠湾国家海岸休闲园区控规HT08-09-01地块用地进行调查。

为做好该项土地调查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该用地位于海棠区内,用地调查面积约70067平方米(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具体的土地调查范围四至及坐标详见土地调查红线图。

土地权属均为龙江村委会;土地利用现状为农用地约50155平方米(其中灌木林地约11373平方米、果园约17745平方米、旱地约5740平方米、坑塘水面约343平方米、其他园地约4991平方米、水田约9963平方米),农村宅基地约19912平方米;该项目用地在《三亚海棠湾国家海岸休闲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中,规划性质为旅馆用地。

上述用地涉及的耕地在办理农用地转用时,从我市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中统筹安排。

待完成占补平衡任务后,由海棠区政府按要求提供用地报批材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其列入当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并办理农转用及征收报批手续。

二、为做好该项土地调查工作,由海棠区政府负责发布拟征收土地预公告(附件1),开展拟征收土地现状调查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拟定征收土地补偿安置方案进行公告(附件2),并组织实施该项目用地上的清点青苗、丈量地上附着物、丈量土地面积等土地补偿审核以及土地补偿工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对集体土地范围内的调查工作进行指导。

在调查工作中,土地调查范围内的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进行阻挠。

三亚低碳智慧能源综合利用海棠湾示范区区域集中供冷建设运营管理办法(2020年修订)

三亚低碳智慧能源综合利用海棠湾示范区区域集中供冷建设运营管理办法(2020年修订)

三亚低碳智慧能源综合利用海棠湾示范区区域集中供冷建设运营管理办法(2020年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三亚市科技工业信息化局•【公布日期】2020.05.19•【字号】三府〔2017〕329号•【施行日期】2020.05.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社会工作正文三亚低碳智慧能源综合利用海棠湾示范区区域集中供冷建设运营管理办法(2017年12月17日三亚市人民政府(三府〔2017〕329号)文件发布,根据2019年8月13日(三府规〔2019〕5号)《关于修改〈三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三亚市海上搜救应急预案的通知〉等106件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决定》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加快推进三亚低碳智慧能源综合利用海棠湾示范区项目(以下简称“项目”)区域集中供冷在公共建筑领域的应用,促进节能低碳,助力三亚建成国家低碳示范城市,根据相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项目”是以特许经营形式建设运营,“项目”区域集中供冷系统是三亚市重要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项目”特许经营区域内的区域集中供冷的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和使用均适用本办法。

“项目”特许经营区域即海棠湾行政区:南起亚龙岭,北至三亚市界,西起东线高速公路,东至海边,包括南田温泉和蜈支洲岛。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区域集中供冷系统是指“项目”特许经营区域内通过设立的冷站及区域供冷管网,统一规划、集中向所覆盖区域内公共建筑提供其中央空调冷冻水的空调冷源系统,区域集中供冷系统的供冷设施包括冷站、市政供冷管网、供冷计量设备和用户侧换热设备等。

本办法所称特许经营单位,是指在“项目”特许经营区域从事区域集中供冷系统的建设、运营和维护,并向用户提供相关服务的企业。

本办法所称用户,是指与特许经营单位签订供用冷合同、接受区域集中供冷服务的单位。

第四条现代服务业产业园管委会是“项目”的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主管部门”)。

城市规划实例之海棠湾分区规划及城市设计

城市规划实例之海棠湾分区规划及城市设计

分区规划范围:南起亚龙岭⼭边,北⾄三亚市⾏政边界,西起东线⾼速公路,东⾄海边,包括南⽥温泉⽚区和蜈⽀洲岛,规划区⾯积约为98.78平⽅公⾥。

分区规划期限:2006年—2020年。

职能与规模 海棠湾总体定位为“国家海岸”—— 国际休闲度假区。

海棠湾职能:的旅游度假天堂,⾯向国内外市场的多元化热带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区,国家海洋科研、教育、博览综合体。

海棠湾可容纳居住⼈⼝规模为:规划期末(2020年)25万⼈。

其中,过夜游客14万⼈左右(包括酒店和度假公寓),服务⼈员7万⼈左右,原住民4万⼈左右。

⽤地结构与布局结构 海棠湾总⽤地⾯积98.78平⽅公⾥,其中城市建设⽤地⾯积51.6平⽅公⾥,占总⽤地⾯积的52.2%。

海棠湾的⽤地结构为:居住⽤地占总城市建设⽤地的17.5%,公共设施⽤地占城市建设⽤地的29.5%,绿地占城市建设⽤地的44.2%,道路⼴场⽤地占总城市建设⽤地的6.1%。

海棠湾的⽤地布局结构为:“⼀点、⼀带、三区、六⽚、五楔”。

其中: ⼀点:蜈⽀洲岛,⽤地⾯积约1.12平⽅公⾥,构建成为具有观光、游览功能的海岛热带⾬林公园。

⼀带:沙坝酒店带,世界酒店及海滩公共设施集中区。

三区:南区:南起铁炉港,北⾄林旺⾼速联络线,主要功能定位为综合休闲游憩区(游艇港、⾼档酒店、旅游⼩镇、⼭前度假村等);中区:包括⼤⼩龙江塘和指状湿地范围,主要功能定位为⾼端休闲度假区(酒店、国际会议中⼼、游艇社区等);北区:南起指状湿地,北⾄三亚市界,包括藤桥镇、椰洲、风塘等多个场地单元。

主要功能定位为多元⽂化度假区(本⼟与异域⽂化主题酒店、椰洲观光、温泉度假、传统旅游⼩镇等)。

六⽚——是指从南到北结合场地特征划定的各个功能⽚区,分别是: 铁炉港⽚区:区域公共服务休闲中⼼;林旺⽚区:现代旅游服务⼩镇区;龙江塘⽚区:⾼端品牌休闲度假区;风塘⽚区:国际主题度假社区;椰洲⽚区:综合观光休闲度假区;⼟福⽚区:海洋主题科教博览区 五楔:指的是顺应⼭势、通向海滨的五条主要绿化通廊,或结合⾼尔夫、或结合道路隔离绿化、或结合公园绿地,成为保障区内公共开敞空间有效落实、组团之间有效隔离的重要⽣态绿楔空间。

三亚海棠湾国际养生度假地项目策划报告及原方案

三亚海棠湾国际养生度假地项目策划报告及原方案
商业
净容积率
建设用地面积
总建筑面积 净容积率
18.15万平米
3.63万平米 0.2
建设用地面积
总建筑面积 净容积率
6.98万平米
1.40万平米 0.2
开发模式
滨水商业区最先开发与海棠湾海景酒店配套对接 国际养生中心先行提高项目知名度 企业会馆(会议/培训/度假)持续开发积累企业客户
并最终打造世界级养生度假地。
主要服务招商局集 团及关联企业商界 沟通、商务会议、 团队培训、学术会 议、接待等多种培 训及会议专业服务, 并提供相应配套居 住及休闲配套。
3
项目定位
招商局培训会议中心面积指标
业态 培训会议中心 客房配套 面积(m2) 1,500 5,000 备注
多功能厅1000m2(可容纳300人,可分隔),大会 议室/培训室200m2,中会议室/培训室60m2*2, 小会议室40m2*2,董事会会议室100m2
20
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地方 企业精英栖息地 ——海棠湾国际养生度假地
21
超市
500
热带风情 特色商店
500
合计
5,000
8
项目定位
功能建议——国际服务式公寓
北京Ascott
北京Fraser Suites
持有型服务式公寓
引入国际品牌服务式公寓运营商提供专业管理服务 主要针对中长期(1周以上)度假客户、短期商务/培训/养疗类客户 营造家居型休闲度假氛围,为目标客户提供优质的居家型度假体验
项目定位 企业会所面积指标
房型 套数 建筑面积(m2) 面积比例
SMART会所
精英会所 领袖会所 合计
182
112 18 312
100

三亚海棠湾概念性总体规划

三亚海棠湾概念性总体规划

三亚海棠湾概念性总体规划设计单位:EDSA1. 基址环境(1)区域概况海棠湾位于三亚市东北部滨海地带,距三亚市区仅28公里。

规划用地南北长约30公里,东西平均宽约8.4公里,规划用地总面积约150平方公里,行政区划由三亚市海棠湾镇的海棠湾和陵水县英洲镇的土福湾组合而成。

区内气候受海洋气候的影响较大,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5.4ºC,冬季月平均最低气温17.4ºC至21ºC,区内常年主要风向为东北风。

(2)基址分析此次概念性总体规划的规划实际规划范围西侧以境内海榆东线公路为界,东至海边,面积约为90平方公里。

l在规划范围之内,南部主要为铁炉港泻湖,泻湖面积约8平方公里;中部为以龙江塘为核心的湿地,龙江塘面积约为5平方公里;北部为椰子洲和土福湾。

其中椰子洲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三亚热带海滨风景名胜区内的一个景点,面积约2平方公里。

基地内包括两块重点自然保护用地,南部的红树林和北端的藤桥河湿地保护区。

红树林已经受到严重破坏,濒临灭绝。

在今后的开发建设中需要重点保护。

地形海棠湾地势总体上由西向东倾斜,西部多为山地,东部主要为宽阔平坦的河流冲积和滨海平原。

规划区域内除局部山地外,坡度较平缓,周边山地坡度较陡。

高敏感地区和重要栖息地淡水资源:饮用水库及主要水库,这些水域为动、植物提供了水生环境,也是该地区重要的淡水资源。

河口生态系统: 椰子洲, 河口生态系统属于敏感系统,是许多水生动物的重要生境之一。

湿地资源: 红树林湿地,湿地资源在水循环、碳循环过程起到重要作用,是许多鸟类和其它动物的重要栖息地。

沙坝、沙滩生态系统: 自然海岸线资源,是长期自然演替的结果。

(3)用地适宜性分布根据以上分析,得出三类用地类型,即可开发用地、不可开发用地和可适度开发用地。

可开发用地是指开发本身不会对环境产生太多影响,而且土地适于开发;不可开发用地指具有环境特质性或受到人为影响后容易在质量退化或对整个区域的安全具有重要影响,这类土地作为保护型用地;可适度开发用地是指这类用地的开发对环境有负面影响或建设用地安全性需要予以重视,这类土地如果开发要考虑更多的安全性以及环境影响,在建筑密度、数量、布局上要多予考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Hale Waihona Puke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海棠湾分区规划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