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杆菌论文
鸡大肠杆菌病论文:鸡大肠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鸡大肠杆菌病论文:鸡大肠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摘要】引起大肠杆菌病的因素很多,比较复杂,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环境因素不良、饲养管理不善和混合感染是当前大肠杆菌病流行的重要原因,需要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鸡大肠杆菌病;临床症状;防治鸡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细菌性传染病,近年来,随着集约化养鸡的迅速发展,该病的流行日趋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是目前养鸡业中最常见最棘手的传染病之一。
1.病原大肠埃希氏菌,简称大肠杆菌,该菌为革兰氏阴性菌,有鞭毛,能运动;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大肠杆菌不仅广泛存在于鸡群中,而且在不同地区和不同鸡场的大肠杆菌的血清型又不尽相同,并且经常处在变化之中。
2.传播途径消化道。
饲料和饮水被大肠杆菌污染,特别在老养殖区,棚舍密集,粪便乱堆放,人员及车辆(送料车、收粪车等)无法严格消毒,其中以水源污染引发的病症最为常见,表现为用药即好停药复发;初生雏用凉开水就好,用生水就发病。
呼吸道。
污染严重的禽舍,大肠杆菌吸附在尘埃上漂浮于空气中,被易感鸡只吸入,通过呼吸道感染发病。
此情况多发于鸡舍湿度长期严重偏低、带鸡消毒次数少、通风不良的鸡场。
蛋壳。
种蛋产出后被粪便或环境污染,没有及时清洗、消毒,造成种蛋带菌。
交配。
病菌可通过不洁精液把病传给母鸡,造成母鸡感染和垂直传播。
经蛋传播。
患病或亚健康种母鸡在蛋的形成过程中,可垂直传播本病,引起孵化率降低并形成弱雏,造成早期发病。
3.发病特点各日龄均可发生,肉仔鸡以20~45日龄发病最多,蛋鸡以高峰期的产蛋鸡发病最多,损失最为严重。
发病率和死亡率,与血清型及菌株毒力、并发或继发病、采取措施(防治及管理)是否及时而差异很大。
现有资料统计,鸡群发病率为11%-69%,发病鸡只死亡率为3.8%~72. 9%,发病鸡只致死率为40.2%—90.3%。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寒冷季节较为多见,死亡率也较高。
如果饲养密度大或老养殖区,棚舍陈旧、密集,则本病可随时发生。
毕业论文关于肉鸡大肠杆菌病的探讨姓[管理资料]
编.号.毕.业.论.文.课题:关于肉鸡大肠杆菌病的探讨姓名:晁会敏学号: 0605090114系(部)名称:人文工程系专业:畜牧兽医班级:2009级指导教师:张娜2011年 10 月 18 日目录摘要 (1)前言 (2)1 大肠杆菌概述 (2)大肠杆菌的抗原类型 (2)大肠杆菌的致病性 (3)大肠杆菌的抵抗力 (3) (3) (3)病原方面 (3)疾病影响 (4) (4)饲养管理 (5)2 大肠杆菌病的主要病变特点及防治措施 (5)大肠杆菌病在肉鸡各不同发育阶段的病变特点 (5) (5) (5) (6) (6) (6)卵黄性腹膜炎 (6) (7) (7) (7) (7) (7)实验室诊断 (7)防治措施 (7)3 肉鸡大肠杆菌病与其它疾病混合感染的病理变化与防治措施 (8) (8) (8) (8) (8) (9) (9) (9) (9) (9) (10) (10) (10)总结与展望 (10)致谢 (12)参考文献 (13)摘要大肠杆菌病在实际工作中是一种常见多发病,而且致病性大肠杆菌极易与其他病原(如支原体等)合并感染,也常常继发于其他疾病(如新城疫、传支等疾病)感染之后。
由于养殖户将使用药物作为控制大肠杆菌病的主要手段,并且在实际应用中有随意加大剂量或低剂量长时间使用的错误做法,导致了病原体极易产生耐药性。
每年因大肠杆菌病死亡的鸡不计其数,经济损失巨大,为了有效控制大肠杆菌的发生,降低养殖者的经济损失,本文对大肠杆菌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等进行初步探讨,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肉鸡,大肠杆菌病前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畜牧业的发展,对动物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不断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减少常见疾病的发病率,有效地防治各种疾病,确保动物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
其中肉鸡大肠杆菌病是临床中的常见多发病,虽不是鸡病中难治之症,但此病一但发生就很难控制。
相对治疗与预防来说其中预防大于治疗。
论文 大肠杆菌知多少
大肠杆菌知摘要: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是现代生物学中研究最多的一种细菌,作为一种模式生物,其基因组序列已全部测出。
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在大肠杆菌得出的结论可用于其它生物的研究。
此外,在生物工程中,大肠杆菌被广泛用于基因复制和表达的宿主。
大肠杆菌(学名:Escherichia coli,通常简写为E. coli))是人和动物肠道中最著名的一种细菌,主要寄生于大肠内,约占肠道菌中的1%。
是一种两端钝圆、能运动、无芽孢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
除某些菌型能引起腹泻外,一般不致病,能合成维生素B和K,对人体有益。
婴儿出生后大肠杆菌即随哺乳进入肠道,其代谢活动能抑制肠道内分解蛋白质的微生物生长,减少蛋白质分解产物对人体的危害,还能合成维生素B和K,以及有杀菌作用的大肠杆菌素。
正常栖居条件下不致病。
但若进入胆囊、膀胱等处可引起炎症。
在肠道中大量繁殖,几占粪便干重的1/3。
每个人每天平均从粪便中排出1011到1013个大肠杆菌。
各种粪便细菌和类似的生活在土壤或植物降解物中的细菌。
在水净化和污水处理领域,因大肠杆菌在粪便中数量极多,故常用为检查水源是否被粪便污染的标志,其测量标准为大肠菌群指数,此外大肠杆菌多数情况下无害,不会从实验室“逃脱”而伤害人类。
利用大肠杆菌作为粪便污染的指示物也可能产生误导性的结论,因为其它环境如造纸厂中,大肠杆菌也可大量存在。
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具有由肽聚糖组成的细胞壁,只含有核糖体简单的细胞器,没有细胞核有拟核;细胞质中的质粒常用作基因工程中的运载体。
形态与染色大小0.4~0.7×1~3μm,无芽孢,大多数菌株有动力。
有普通菌毛与性菌毛,有些菌株有多糖类包膜,革兰氏阴性杆菌。
培养特性在血琼脂平板上,有些菌株产生β型溶血。
在鉴别性或选择性培养基上形成有颜色、直径2 ~3mm的光滑型菌落。
生化反应大部分菌株发酵乳糖产酸产气,并发酵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木胶糖、阿拉伯胶等产酸产气。
IMViC试验为“+、+、-、-”,即为典型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分离鉴定论文
河南科技学院2010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一起猪源性大肠杆菌病的诊治学生姓名:**所在院(系):动物科学学院所学专业:动植物检疫导师姓名:王宪文完成时间:2014年5月一起猪源性大肠杆菌病的诊治摘要大肠杆菌病是由病原大肠埃希氏菌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多型性、肠道型传染病,严重影响仔猪的存活率。
主要临床表现有仔猪黄痢、仔猪白痢、猪水肿病。
为了弄清养猪场大肠杆菌病的主要血清型、抗药性等特点,以便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采集病料60份,进行大肠杆菌病的分离培养鉴定、生化试验、耐药性试验等,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包括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生化试验、毒理试验,在伊红美蓝上挑出略带金属光泽、紫黑色的菌落接种在麦康凯上经过培养后,轻摇显云雾状的菌环,在营养琼脂上培养形成菌落,进行试验找出菌落的特性,以及致病力。
耐药性实验结果表明(),治疗试验中------,试验结论--。
(方法为培养基的制备、琼脂纸片扩散法,氟哌酸、磺胺、四环素对大肠杆菌不太有效,大肠杆菌对头孢类药物较为敏感,对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不敏感)(删除)关键词:仔猪、大肠杆菌、分离鉴定、药敏试验、中草药制剂AbstractEscherichia coli disease is an acute, polymorphism, intestinal infectious diseasescaused by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seriously affect the survival rate of piglets. The ma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yellow scour of newborn piglets, white scour of piglets, edema disease of swin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swinecolibacillosis serotype, drug resistance, in order to take reasonable measures of prevention and cure disease, collecting material is 60, separation of Escherichia coli culture identification, biochemical test, resistance test, isolation,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pathogenic bacteria Escherichia coli include biochemical test,toxicity test, in eosin methylene blue was inoculated with metallic luster, pick out the purple black at mark Kang Kai. After training, annulus rocked the explicitcloud like, culture form colonies on nutrient agar, find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colony, and pathogenicity. Methods drug sensitivity test for the preparation of culture medium, agar disk diffusion method, norfloxacin, tetracycline andsulfonamide, less effective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 E. coli sensitive tocephalosporins, not sensitive to kanamycin, gentamicin,Key words: Piglet, Escherichia coli,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drug sensitive test, micro ecological preparation目录前言 (1)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1.1 病料 (2)1.1.2 培养基 (2)1.1.3 试验仪器 (2)1.1.4 试验动物 (2)1.1.4 其他材料 (2)1.2试验方法 (2)1.2.1 细菌分离培养 (2)1.2.2 染色镜检 (2)1.2.3 生化试验 (2)1.2.4 增菌纯培养 (2)1.2.5 动物攻毒试验 (2)1.2.6 血清学鉴定 (3)1.2.7 药敏试验 (3)1.2.8 治疗试验 (3)2结果与分析 (4)2.1细菌分离培养 (4)2.2染色镜检 (4)2.3生化试验 (4)2.4 增菌纯培养 (4)2.5 动物攻毒试验 (4)2.6 血清学鉴定 (5)2.7 药敏试验 (5)2.8治疗试验 (6)3 讨论 (7)4 结论 (9)参考文献 (9)前言大肠杆菌是革兰氏阴性菌,繁多的种类,大多数是非致病性的共生菌,是人和动物肠道的正常寄居菌,是构成肠道正常菌群的主要组成部分,一些特殊的血清型具有致病性,易使人和物产生疾病,致病性大肠杆菌分为五大群:肠毒素大肠杆菌、志贺毒素大肠杆菌、败血性大肠杆菌、肠道致病性大肠杆菌、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1]。
大肠杆菌的致病机理分析论文素材
大肠杆菌的致病机理分析论文素材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和动物的肠道中的细菌,其中大多数是无害的。
然而,某些菌株可以引起严重的感染和疾病,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威胁。
本论文将对大肠杆菌的致病机理进行分析,以期深入理解其引发疾病的原因。
一、大肠杆菌的基本特征大肠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细菌,呈杆状,其形态特征使其易于观察和研究。
大肠杆菌菌株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包括水、土壤和动物的消化道内。
正常情况下,大肠杆菌对人类和动物的肠道起到一定的益生作用,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平衡。
二、大肠杆菌的致病因素尽管大多数大肠杆菌对人体无害,但某些菌株具备致病能力。
这些致病性大肠杆菌通过多种因素引发病情,如下所述:1. 菌毛及其附着因子:大肠杆菌菌毛是一种附着于菌细胞表面的结构,有助于菌株在宿主细胞中附着和定植。
菌毛的附着因子可以与宿主细胞表面的黏附蛋白结合,从而促进细菌侵入。
2. 毒力因子:某些大肠杆菌菌株产生毒力因子,如细菌毒素。
其中最重要的毒素之一是肠毒素,它可以导致肠道炎症和腹泻。
此外,还有一类被称为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nteroinvasive E. coli,EIEC)的菌株,其产生的细菌外毒素可引发肠道炎症,并导致肠道组织破坏。
3. 路径感染:大肠杆菌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宿主体内,最常见的途径是食物污染。
食用未充分加热或受到污染的食物,可能携带致病性大肠杆菌进入人体。
此外,接触受污染的水源或与受感染个体密切接触也是传播大肠杆菌的途径。
三、大肠杆菌感染的疾病类型大肠杆菌感染引发的疾病类型多样,包括但不限于:1. 腹泻和胃肠炎: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可引起急性腹泻,症状包括腹痛、腹泻和恶心。
这些菌株通过分泌肠毒素或侵袭肠黏膜引起肠道炎症,引发上述症状。
2. 尿路感染:部分大肠杆菌菌株具有尿道黏附因子,能够侵入尿道黏膜,引发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的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等。
3. 菌血症:严重感染性大肠杆菌可以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引发菌血症,该疾病可能危及生命。
大肠杆菌的细胞周期调控及蛋白质翻译机制论文素材
大肠杆菌的细胞周期调控及蛋白质翻译机制论文素材细胞周期调控是细胞生物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它涉及到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复制等关键过程。
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作为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常见细菌,其细胞周期调控及蛋白质翻译机制也备受关注。
1. 大肠杆菌细胞周期调控的基本概念大肠杆菌细胞周期调控是指细胞在生长、分裂和复制等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调控机制保持细胞的正常运作。
细胞周期的关键是从DNA合成开始的细胞分裂过程,包括DNA的复制、分离和细胞质分裂等阶段。
细胞周期调控的失调会导致细胞的异常增殖或死亡,甚至引发疾病。
2. 大肠杆菌细胞周期调控的关键调节蛋白(1)DnaA蛋白:DnaA是大肠杆菌中起始子的结合蛋白,参与了DNA复制起始的过程。
它能结合到DNA上,并且通过DNA结合改变其构象,促进DNA的解旋和复制。
(2)FtsZ蛋白:FtsZ是细胞分裂中最早出现的蛋白质,具有环形结构,形成了构成细胞分裂位点的环带。
它在细胞质膜上聚集,形成分裂斑点,促进细胞的分裂。
(3)SeqA蛋白:SeqA是DNA复制的负调节因子,通过结合到DNA的特定位置阻碍DNA的复制。
它在DNA复制开始时表达高水平,并且随着DNA复制的进行逐渐降解。
3. 大肠杆菌蛋白质翻译机制的相关研究(1)核糖体结构与功能: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主要场所,它由RNA和蛋白质组成。
大肠杆菌的核糖体结构已经被广泛研究,揭示了其与蛋白质翻译的关系。
(2)启动子序列与翻译的调控:启动子序列是基因表达的关键调控元素,它决定了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置。
大肠杆菌的DNA序列研究揭示了启动子序列的组成和调控机制。
(3)翻译后修饰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在调控蛋白质活性、稳定性和定位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大肠杆菌中的蛋白质修饰研究包括磷酸化、甲基化和脱氨基等。
4. 大肠杆菌细胞周期调控及蛋白质翻译机制的意义和前景了解大肠杆菌细胞周期调控及蛋白质翻译机制对于揭示细胞生长、分裂和复制等基本生命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大肠杆菌的毒力与肠道疾病的相关研究
大肠杆菌的毒力与肠道疾病的相关研究引言大肠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细菌,在人类和动物的肠道中广泛存在。
它可以分为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两种类型。
近年来,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肠道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给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
因此,了解大肠杆菌的毒力机制以及其与肠道疾病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旨在探讨大肠杆菌的毒力特征及其与肠道疾病的相关研究。
首先,我们将介绍大肠杆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其次,我们将深入研究大肠杆菌的毒力机制,包括毒素的产生和作用方式。
然后,我们将探讨大肠杆菌与肠道疾病之间的关系,包括病原菌定植、感染机制以及致病性基因的表达调控。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大肠杆菌感染所引起的症状和发病机制,以及其可能的传播途径。
然后,我们将探讨预防大肠杆菌感染的措施,包括个人卫生和食品安全等方面。
接着,我们将介绍常用的大肠杆菌检测方法,以便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源。
此外,我们还将关注大肠杆菌致病性基因的研究,以了解其在疾病发展中的作用。
最后,我们将介绍当前的药物治疗方法,并总结以上内容。
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加深对大肠杆菌毒力和肠道疾病发生机制的理解,为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科学依据,保障人类健康。
大肠杆菌的毒力研究大肠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具有复杂的毒力机制。
其致病性主要与多种毒素的产生和作用相关。
其中,肠毒素(enterotoxin)是导致胃肠道症状的重要因素。
肠毒素可以通过进食受污染的食物或水源进入人体消化系统,引起腹泻、呕吐等症状。
此外,毒力相关蛋白质也参与了大肠杆菌的致病过程。
研究表明,大肠杆菌的毒力特征与其基因组中的毒力岛(pathogenicity island)密切相关。
这些毒力岛是由一系列毒力相关基因构成的DNA片段,可编码毒素、附着因子和其他与感染相关的蛋白质。
大肠杆菌的不同毒力岛之间存在差异,导致不同菌株的毒力程度各异。
除了毒力岛,大肠杆菌还可以通过菌体表面的附着因子实现对宿主细胞的定植和侵袭。
(动物学专业优秀论文)肠致病性大肠杆菌045+LER基因缺失突变菌株的构建..
河北师范大学高校教师申请磺士学位论文图lpCVD442::Aler自杀载体的构建路线Fig。
1ConstractingmodeofsuicidevectorpCVD442::AlerPrimerf和Primerg扩增产物长736bp,称为片段1,Primerh和Primeri扩增产物长745bp,称为片段2。
2.2.1.2ler279bp缺失基因的扩增:由于Primerg能与Primerh的5’端18个碱基互补配对,因此以045为模板扩增的片段1和片段2分别用琼脂糖凝胶纯化以后,可以互为模板进行二次PCR,从而把这两个片段连接起来,成为一条中闻缺失了279bp的ler基因缺失片段。
扩增条件如下:25皿PCR反应混合液组分为:10×PCRBuffer(MgCl。
free)为2.5毗,dNTP(每24只断奶小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6只。
在接种细菌前,第l,2,3组每只小鼠按2.5mg/kg腹腔注射丝裂霉素C(MitomycinC),第4组不注射。
第1组口服接种045(Aler),第2组口服接种045,接种量都为4×108个活菌,第3组作为用丝裂霉素处理小鼠对照,第4组作为空白对照,并在四组小鼠的饮水中都加入萘啶酮酸至终浓度为50“g/ml,观察小鼠生长情况。
并对第1组的实验组与第2组的阳性对照组脏器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3结果3.1let基因左右臂片段的扩增及鉴定以045染色体为模板,用PCR扩增ler基因两端的片段,然后各取5叮PCR产物进行1%琼脂糖凝胶电泳,分别得到了736bp和745bp的片段(图2),与设计扩增的片段长度相符合。
图2ler基因左右臂片段的扩增Fig.2hmplificationof1ergenefragment1.Primerh和Primeri扩增产物(745bp):2.Primerf和Primerg扩增产物(736bp):3.DNAMarker(DL2000)3.2let279bp缺失基因的扩增设计引物时,引物Primerg与PrimerfI的57端设计了一段18bp的互补序列,因此,PCR扩增的ler基因左右臂片段在变性退火后有一段序列可以相互配对,互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取5肛1PCR产物进行1%琼脂糖凝胶电泳,得到了1463bp的Aler缺失基因片段(图3),与设计扩增的片段相符合。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设计实验论文
物理因素对大肠杆菌生长的影响姓名:班级:学号:摘要:大肠杆菌分布在自然界,大多数是不致病的,主要附生在人或动物的肠道里,为正常菌群,少数的大肠杆菌具有毒性,可引起疾病。
影响大肠杆菌生长的环境因素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
当环境因素发生改变,一定限度内,可引起大肠杆菌形态、生长等特征的改变。
当它的变化超过一定的极限时,会导致大肠杆菌的死亡。
本次实验为自主设计实验,我们小组主要研究的是温度、紫外线、pH这三个物理因素对大肠杆菌生长的影响。
通过将菌种接种在不同PH值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不同时间的紫外线照射后进行培养以及在不同的温度下进行培养,观察大肠杆菌的生长状况[1]。
关键词:大肠杆菌;温度;紫外线;PH值正文:1.环境因素对大肠杆菌的影响温度通过影响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以及细胞结构入细胞膜的流动性及完整性来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新陈代谢。
微生物群体生长、繁殖最快的温度为其最适生长温度;紫外线破坏及改变微生物的DNA(脱氧核糖核酸)结构,使细菌当即死亡或不能繁殖后代;培养基中的 H+ 影响菌体细胞质膜上电荷性质,微生物吸收物质变化,影响代谢,高浓度H+或引起菌体表而蛋白质和核酸水解以及影响酶和活性[2]。
2.实验材料2.1 菌种:大肠杆菌2.2 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2.3 试剂:蒸馏水、盐酸、氢氧化钠2.4 仪器及设备:锥形瓶、烧杯、玻璃棒、电炉、电子天平、培养皿、涂布棒、试管、酒精灯、火柴、10ml移液管、洗耳球、微量移液管、微波灭菌机、高压灭菌锅、恒温培养箱、紫外灯、分光光度计3.实验方法3.1 温度对大肠杆菌的影响①培养基的配置:称取3.5g营养琼脂培养基于100ml蒸馏水中,加热溶解。
分装至6支试管内,分装高度以试管高度的1/4为宜,灭菌备用。
②接种:将经过高压蒸汽灭菌的试管进行冷却,然后无菌操作用微量移液器移取0.1ml大肠杆菌菌液(使用前振荡均匀),接种于6支试管中,震荡均匀。
大肠杆菌代谢途径论文素材
大肠杆菌代谢途径论文素材引言: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它具有丰富的代谢途径。
大肠杆菌代谢途径的研究不仅对于了解其生物学特性,还对于应用于医学、工业和农业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大肠杆菌代谢途径的相关素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大肠杆菌的代谢机制。
一、糖代谢途径大肠杆菌是一种典型的糖类分解菌,它能够利用多种糖类进行代谢。
其中,葡萄糖代谢是最为重要的一条途径。
大肠杆菌通过糖激酶和磷酸转移酶等酶的作用,将葡萄糖转化为葡萄糖-6-磷酸,再经过糖酸途径最终产生丙酮酸和乳酸等终产物。
此外,大肠杆菌还能利用半乳糖、果糖等糖类进行代谢,并产生相应的代谢产物。
二、氨基酸代谢途径大肠杆菌具有广泛的氨基酸代谢能力。
它能够通过氨基酸转化途径合成所需的氨基酸。
例如,大肠杆菌能够通过谷氨酸代谢途径合成丙氨酸和组氨酸等氨基酸。
此外,大肠杆菌还具有分解氨基酸的能力,通过脱羧酶和氨基酸酶等酶的作用,将氨基酸分解为酮酸和氨等代谢产物。
三、脂肪酸代谢途径大肠杆菌能够利用脂肪酸进行能量代谢。
它通过脂肪酸合成途径合成脂肪酸,并将其转化为辅酶A。
然后,通过β-氧化途径将脂肪酸降解为乙酰辅酶A,最终产生能量。
此外,大肠杆菌还能够利用外源性脂肪酸进行代谢,并产生相应的代谢产物。
四、核酸代谢途径大肠杆菌具有复杂的核酸代谢途径。
它能够通过核苷酸合成途径合成脱氧核苷酸和核苷酸,为细胞的生长和分裂提供所需的物质。
此外,大肠杆菌还能够通过核酸降解途径将核苷酸分解为碱基和糖进行再利用。
结论:大肠杆菌是一种具有丰富代谢途径的细菌。
它能够通过糖代谢途径、氨基酸代谢途径、脂肪酸代谢途径和核酸代谢途径等,实现对多种底物的利用和代谢。
了解大肠杆菌的代谢途径,有助于深入探究其生物学特性,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1. Sabine E. Wilkening, Friedhelm Meinhardt. A comprehensive modelof anaerobic Escherichia coli Glycerol-Salt Adaptation Journal of Bacteriology, 2013, 195(2): 281-291.2. Zijun Zhang, Ching C. Wang, et al. Active Aldehyde Deformylating Oxygenase from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ACS Catalysis, 2013, 3(12): 2837-2840.3. Yolanda Pérez-Mendoza, Ángela Gómez-García, et al. Novel Conditionally Replicative and Conjugative Plasmids Harboring rhamnose-Inducible Promoters for Use in Escherichia coli. Appl Environ Microbiol, 2013, 79(7): 2090-2098.注意:该文档仅为大肠杆菌代谢途径的素材,不包含具体论文的写作内容。
大肠杆菌致病机制研究
大肠杆菌致病机制研究大肠杆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细菌,通常并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大肠杆菌却能引发多种严重的人类疾病,如泌尿道感染、腹泻、败血症等。
因此,研究大肠杆菌致病机制,不仅能为人类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同时也为科学界在了解生命机理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理解大肠杆菌的致病机制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大肠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大肠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具有棒状形状。
它的菌体表面上有许多小的凸起结构,被称为纤毛或鞭毛,这些结构能帮助大肠杆菌移动。
大肠杆菌能在氧气存在的环境中进行呼吸,同时也能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进行厌氧呼吸,以维持自身的生存。
大肠杆菌引发的疾病通常是由其某些菌株所致。
这些菌株通常会分泌一些毒素、蛋白质以及其他分子,这些物质能够影响宿主细胞的新陈代谢,最终导致病理学变化。
大肠杆菌引起的疾病主要包括泌尿道感染、腹泻、败血症等。
在泌尿道感染方面,大肠杆菌能够通过一系列机制入侵、定植和繁殖在宿主的尿道、膀胱和肾脏等部位,形成感染的病理学特征。
其中,大肠杆菌的纤毛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它们能够帮助细菌在宿主的上呼吸道内游动,进而在适当的时机侵入宿主的下呼吸道。
而大肠杆菌的类环糊精受体结构则能够与宿主的尿路粘膜结合,使细菌定植于宿主的泌尿系统上。
在腹泻方面,大肠杆菌能够通过产生不同类别的毒素来引发不同的病理学变化。
比如,某些大肠杆菌菌株能分泌的肠毒素会对肠道上皮细胞的功能造成重大影响,使其失去搞头排泄功能,导致饮食经过时水分和电解质的大量流失。
另一方面,大肠杆菌的外膜蛋白则能够影响肠道细胞的黏附功能,进而加重了腹泻病症状。
与泌尿道感染和腹泻不同,大肠杆菌感染败血症的机制比较复杂,但相信通过解析其生物学机制,我们将有可能找到其致病机制的关键环节。
目前,我们认为败血症是由大肠杆菌从肠道通过胶质细胞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进而在宿主体内引起感染,并导致内毒素血症等严重病症。
总的来说,大肠杆菌的致病机制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过程,涵盖了多个分子结构、细胞功能和生物学特性等多个方面。
大肠杆菌,作文,结尾
大肠杆菌,作文,结尾英文回答:The extraordinary versatility of E. coli is exemplified by its prevalence in diverse habitats, from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s of warm-blooded animals to the depths of the oceans. This adaptability stems from its remarkable ability to utilize various carbon and energy sources, enabling it to thrive in environments ranging from nutrient-rich media to nutrient-poor soil. Moreover, E.coli's rapid replication rate and well-studied genetics have made it an invaluable model organism for biological research.As a facultative anaerobe, E. coli can adapt to both aerobic and anaerobic conditions. During aerobic respiration, E. coli generates energy by oxidizing organic compounds such as glucose through the citric acid cycle and electron transport chain. Under anaerobic conditions, E. coli switches to fermentation, producing lactate or ethanolas byproducts. This metabolic versatility allows E. coli to survive and proliferate in oxygen-limited environments such as the intestinal tracts of animals.E. coli's intricate regulatory network, including the stringent response and catabolite repression, enables it to respond swiftly to changes in nutrient availability. When nutrients are abundant, E. coli prioritizes growth and replication, while under nutrient-limiting conditions, it shifts its focus towards survival and stress tolerance. Understanding the complex interplay of these regulatory pathways has shed light on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bacterial physiology and metabolism.The prevalence of E. coli as a commensal inhabitant of the human gut highlights its ecological importance. As a harmless resident, E. coli contributes to nutrient metabolism, immune system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against pathogens. However, certain strains of E. coli have the potential to become pathogenic, causing severe infections such as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sepsis, and meningitis. The emergence of antibiotic-resistant E. colistrains poses a significant threat to public health, underscoring the need for continuous surveillance and research efforts to combat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In addition to its medical relevance, E. coli has also gained prominence in the field of biotechnology.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and genetic engineering techniques have enabled scientists to manipulate E. coli's genetic material, transforming it into a powerful host for protein production. The production of therapeutic proteins, vaccines, and enzymes using E. coli has revolutionized the pharmaceutical and healthcare industries.Overall, E. coli exemplifies the remarkable diversity and adaptability of the microbial world. Its versatility as a model organism,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and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underscore its profound impact on our understanding of biology and its potential to address global challenges.中文回答:大肠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是肠杆菌科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大肠杆菌的控诉作文
大肠杆菌的控诉作文英文回答:Introduction.In the annals of microbiology, Escherichia coli (E. coli) stands as a ubiquitous bacterium, inhabiting the intestines of humans and animals alike. While typically innocuous, certain strains of E. coli can cause a range of illnesses, from mild discomfort to life-threatening infections. This essay aims to present a comprehensive rebuttal of the accusations leveled against E. coli, highlighting its manifold contributions to human health and the environment while addressing its potential risks and advocating for responsible stewardship practices.Beneficial Roles of E. coli.Symbiotic Relationship with Humans: As part of the gut microbiome, E. coli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digestion,nutrient absorption, immune system maturation, and protection against pathogenic bacteria. It synthesizes essential vitamins, such as vitamin K and biotin, and aids in the breakdown of complex carbohydrates.Environmental Bioremediation: E. coli is a versatile degrader of organic matter, contributing to the recycling of nutrients in soil and water ecosystems. It can break down pollutants, such as pesticides and heavy metals, making it a potential agent for bioremediation efforts.Research Model Organism: E. coli has served as an invaluable model organism in molecular biology and genetics research. Its rapid growth, ease of genetic manipulation, and well-studied genome have facilitated groundbreaking discoveries in gene regulation, DNA replication, andprotein synthesis.Addressing Potential Risks.While most E. coli strains are harmless, certain pathogenic strains can cause serious infections, including: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UTIs): E. coli is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UTIs, especially in women. It can ascend from the urethra to the bladder and kidneys, causingpainful symptoms and potentially leading to kidney damage.Gastrointestinal Infections: Some strains of E. coli produce toxins that can cause food poisoning, characterized by symptoms such as diarrhea, vomiting, and abdominal cramps. The notorious O157:H7 strain has been responsible for outbreaks in contaminated food.Sepsis: Rarely, E. coli can enter the bloodstream and cause a life-threatening infection known as sepsis. It is more common in immunocompromised individuals and can lead to organ failure and death.Responsible Stewardship.To mitigate the risks associated with pathogenic E.coli strains, responsible stewardship practices are essential:Proper Hand Hygiene: Thorough handwashing with soap and water is crucial to prevent the spread of E. coli and other bacteria.Food Safety: Cooking food to proper temperatures, avoiding cross-contamination, and maintaining proper food storage practices can minimize the risk of E. coli contamination.Water Treatment: Effective water treatment and sanitation systems are necessary to prevent E. coli outbreaks from waterborne sources.Antimicrobial Stewardship: Prudent use of antibiotics is essential to prevent the development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in E. coli and other bacteria.Conclusion.While certain strains of E. coli can pose health risks, it is essential to recognize the bacterium's multifacetedcontributions to human well-being and the environment. Through responsible stewardship practices, we caneffectively minimize the risks associated with pathogenic E. coli while harnessing its beneficial properties. Byfostering a nuanced understanding of this complex organism, we can promote both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中文回答:导言。
大肠杆菌系统中表达重组蛋白的策略研究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肠杆菌系统中表达重组蛋白的策略研究姓名:区景行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指导教师:徐安龙20040601太肠杆菌系统中表达重组蛋白的策略研究摘要大肠杆菌重组蛋白表达系统,如近年来的BL2I(DE3)(pET)系列,是制备许多重组功能蛋白的首要选择。
对大肠杆菌中表达重组蛋白的策略进行优化,不但有应用上的意义,也能为以大肠杆菌为模型进行细胞代谢、基因调控、蛋白折叠和转运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新的素材,因此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以大肠杆菌BL2I(DE3)(pET)、DH5q(pGEX)和TGI(pBV220)系统为对象,研究了十数种异源于大肠杆菌的基因在这些系统中,各种培养条件下进行胞内表达的情况.提出了与常规对数期表达策略截然不同的静止期表达策略。
用该种改进策略对目的基因进行诱导表达,不但能获得产量更高更稳定的目的重组蛋白,而且提高了表达质粒的稳定性,还能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并提高菌体对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对大肠杆菌系统在工业或制药规模上制备重组蛋白的工艺的摸索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蛋白质的跨膜转运作为一种基本的细胞生理活动,是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更有其应用上的重要意义。
一般认为大肠杆菌对蛋白转运的效率不高,而且蛋白一般被转运至细胞内外膜之间的周质空间(periplasm)。
另一方面,人类胰腺分泌胰蛋白酶抑制剂(humanpancreaticsecretorytrypsininhibitor,PSTI)由56个氨基酸构成,具有治疗胰腺炎等功效,过往有研究报道在大肠杆菌中分泌表达,切割信号肽后的成熟蛋白能直接透过大肠杆菌的外膜分泌到培养基上清中,有利于纯化和活性检测。
然而重组PSTI无论是在大肠杆菌还是在酵母、肿瘤细胞等表达系统中的得率都比较低。
因此,以PSTI为模型研究其在大肠杆菌和酵母中的跨膜转运有其深远的理论研究及实际应用价值。
本论文介绍了基于大肠杆菌BL2I(DE3)(pET22b)的PST[表达系统的构建和目的蛋白分泌表达的研究,并在培养物上清中获得了活性成分。
大肠杆菌论文
走近大肠杆菌姓名:*** 班级:****** 学号:*****上传时间:2012.11.11引言大肠杆菌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当我们出生的那一刻,大肠杆菌就随着母乳进入了我们的体内,记得上生物课时,老师再讲微生物是说到:“我们的肠道里住着很多的大肠杆菌。
”当时心中很惶恐,应为在我的印象中,细菌都是有害的,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慢慢了解了,大肠杆菌在正常的栖居条件下是不会致病的,而且,还会帮我们减少蛋白质分解所产生的有害物质,但是这位栖居者有时也会变成一枚炸弹,但我们不注意饮食、生活卫生时,它就会给我们带来疾病,总之,这位伙伴成为了我们一生不可缺少的,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它,在有限的生命中与它好好相处。
摘要原核生物、细菌、致病性、预防感染、生物技术大肠杆菌的认识肠埃希氏菌(E. coli)通常称为大肠杆菌,是Escherich在1885年发现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被当作正常肠道菌群的组成部分,是非致病性的。
直到20世纪中叶,才认识到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有病原性,尤其对婴儿和幼畜(禽),常引起严重腹泻和败血症,根据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将致病性大肠杆菌分为5类: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肠黏附性大肠杆菌(EAEC)。
大肠杆菌属于细菌。
大肠杆菌是人和许多动物肠道中最主要且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菌,周身鞭毛,能运动,无芽孢,是原核生物具有由肽聚糖组成的细胞壁,只含有核糖体简单的细胞器,没有细胞核但有拟核,细胞质中的质粒常用作基因工程中的运载体。
大肠杆菌一般多不致病,为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常居菌,能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产气,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栖居菌,婴儿出生后即随哺乳进入肠道,与人终身相伴,其代谢活动能抑制肠道内分解蛋白质代谢的有害物质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还能合成维生素B和K,以及有杀菌作用的大肠杆菌素,但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肠道的外感染某些血清型菌株的致病性强,引起腹泻,统称致病性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生物膜代谢途径的特征论文素材
大肠杆菌生物膜代谢途径的特征论文素材一、引言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常见细菌,它也是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肠道的正常居民之一。
大肠杆菌的一种生存适应策略是形成生物膜,这有助于其在宿主内存活并抵抗外界环境的压力。
本文旨在探讨大肠杆菌生物膜代谢途径的特征,通过深入研究,揭示其背后的机理。
二、大肠杆菌生物膜的结构大肠杆菌的生物膜是由细菌细胞表面的聚集形成的一种复杂结构。
生物膜主要由多糖、蛋白质和基质组成。
其中,多糖起到结构支持和保护作用,蛋白质参与信号传导和底物转运,基质则提供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存储空间。
三、大肠杆菌生物膜的形成机制大肠杆菌生物膜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信号通路和调控因子的参与。
一种重要的机制是quorum sensing(群体感应),也即菌群内各个细菌通过产生和感应信号分子的浓度,来协同调控生物膜的形成。
此外,细胞表面的附着因子也在生物膜形成中发挥关键作用。
四、大肠杆菌生物膜代谢途径的特征1. 营养代谢途径:大肠杆菌生物膜形成后,其营养代谢途径会发生变化。
一些酶的表达会受到调控,以适应生物膜内环境的特殊需求。
例如,生物膜内的氧气供应较少,细菌会通过调节呼吸链酶的表达来适应氧气平衡。
2. 能量代谢途径:相比于游离生活方式,大肠杆菌生物膜形成后能量代谢途径也会发生变化。
细菌会优先选择与生物膜相关的代谢途径来获取能量,从而保证生物膜的持续形成和维持。
3. 底物代谢途径:大肠杆菌生物膜内的底物代谢途径与游离状态下有所不同。
细菌会选择适应生物膜环境的代谢途径来降解底物,并利用代谢产物满足自身需求。
五、大肠杆菌生物膜代谢途径的重要性大肠杆菌生物膜代谢途径的特征与其在宿主内的存活和致病能力密切相关。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研究,可以为控制大肠杆菌感染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此外,对大肠杆菌生物膜代谢途径的深入了解,对其他细菌的生物膜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大肠埃希氏菌(大肠杆菌)论文聚合酶链式反应论文:有关牛乳中大肠杆菌检验的分析
大肠埃希氏菌(大肠杆菌)论文聚合酶链式反应论文:有关牛乳中大肠杆菌检验的分析【摘要】用大肠杆菌人工污染乳样品直接或8h增菌后提取dna模板,以大肠杆菌丙氨酸消旋酶基因alr保守区设计引物,经过pcr扩增凝胶电泳检测,不增菌条件下全脂乳和脱脂乳的检出限为104cfu/ml,增菌后检出限为1cfu/ml。
与国标鉴别培养法比较,pcr法时间缩短、灵敏度和准确度提高,该法更适宜乳品生产经营的快速实时检测。
【关键词】大肠埃希氏菌(大肠杆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非致病性大肠杆菌atcc 25922菌株中国医学科学院菌种保藏中心;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 o157:h7 edl933菌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金黄色葡萄球菌、乳酸链球菌、枯草芽胞杆菌和四联球菌陕西科技大学生物化学实验室;全脂乳和脱脂乳样品市购。
麦糠凯培养基(macconkey broth)由国产分析纯试剂配制;日本产伊红美蓝琼脂培养基(eosin methyleneblue,emb);乳糖胆盐发酵管、乳糖发酵管、革兰氏染色液均按gb/t 4789.28—2003中4.7规定制作。
1.2 方法1.2.1 菌种活化及牛乳样品制备:将大肠杆菌atcc25922和ehec o157:h7 edl 933菌种经二次斜面活化再液体培养,平板菌落计数后置于4℃冰箱保藏;按国标法检测证实无大肠杆菌的全脂乳和脱脂乳样品经巴氏灭菌,将活化大肠杆菌按不同接种量(106、105、104、103、102、101、100cfu/ml)制得人工污染样品。
1.2.2 基因组dna模板提取:lb培养基中提取模板dna 采用水煮法,1ml菌液4500×g 15min离心弃上清液,重复水洗一次,沉淀用50μl无菌水混悬后煮沸6min,8000×g 5min离心取上清液5μl作为pcr扩增模板。
乳品中大肠杆菌模板dna提取步骤如下:1ml人工污染样品中加入0.2ml无水乙醇、0.2ml氨水和0.2ml石油醚混匀后12000×g离心10min。
大肠杆菌论文:大肠杆菌 血清型 耐药性 氨基糖苷类药物
大肠杆菌论文:济宁地区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中文摘要】鸡大肠杆菌病虽然不是烈性传染病,但大肠杆菌病给养禽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是禽病调查中最常报道的疾病及胴体废弃的主要原因。
大肠杆菌病对公共卫生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可能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
大肠杆菌极易产生耐药性,临床上的不规范用药进一步加剧了耐药性的发展。
很多试验表明,大肠杆菌耐药菌株越来越多,耐药谱越来越广,甚至有的菌株对尚未广泛用于兽医临床的新型抗生素也表现出很强的耐药性。
在临床治疗中大剂量、盲目使用抗生素不但给兽医临床治疗带来了困难,助长了耐药菌株的产生,同时加剧了治疗和用药的恶性循环,并且对人类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
本研究对济宁地区鸡大肠杆菌病的流行情况和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性状况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以期探明济宁地区鸡源性大肠杆菌病的流行情况和细菌的耐药现状,从而为有效控制济宁地区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生流行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本研究主要分三部分进行:试验一2009~2010年自山东省济宁地区的12个县市区36个规模化鸡场采集的疑似鸡大肠杆菌病例的内脏病料进行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共分离鉴定出33株鸡源大肠杆菌,应用微量平板凝集试验鉴定分离菌株的O抗原血清型,分别属于O78、O35、O1、...【英文摘要】Avian Colibacillosis is a frequently reported disease in chiken and the main reasons of carcass throwing thatbring severe economic loss to poultry industry. Furthermore, Colibacillosis has a hidden danger to public health. Drug resistance is easily produced in Escherichia coli ,and not standard Medication make the condition more severely.In thepast few years, more and more Escherichia coli strians with drug resistance were reported, and the drug resistance spectrum in Escherichia coli were wider than befo...【关键词】大肠杆菌血清型耐药性氨基糖苷类药物【英文关键词】Escherichia coli serotype drug resistance aminoglycoside【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目录】济宁地区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中文摘要6-8Abstract8-9引言10-28试验一济宁地区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与鉴定28-33 1 材料与方法28-29 1.1 材料28-29 1.1.1 病料28 1.1.2 培养基28 1.1.3 主要仪器和设备28-29 1.2 方法29 1.2.1 营养琼脂平板和麦康凯琼脂平板的制备29 1.2.2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29 1.2.3 病原菌的纯化29 1.2.4 生化试验29 1.2.5 血清型鉴定29 2 结果与分析29-31 2.1 革兰氏染色镜检29 2.2 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29 2.3 生化试验29-30 2.4 血清型鉴定30-31 3 讨论31-33试验二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测定33-41 1 材料与方法33-35 1.1 材料33-34 1.1.1 菌株33 1.1.2 培养基及试剂33 1.1.3 供试药敏纸片33-34 1.2 方法34-35 1.2.1 培养基制备34 1.2.2 琼脂纸片扩散法34 1.2.3 测试菌的制备34 1.2.4 平板接种及贴加药敏纸片34 1.2.5 药敏纸片敏感度判定标准34-35 2 结果35-39 2.1 33 株鸡源大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35-38 2.2 33 株鸡源大肠杆菌的多重耐药情况38-39 3 讨论39-41试验三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的PCR 检测41-48 1 材料与方法41-43 1.1 材料41-42 1.1.1 菌株41 1.1.2 器材和试剂41-42 1.2 方法42-43 1.2.1 基因的PCR 扩增引物设计42 1.2.2 模板制备42 1.2.3 PCR 扩增体系42-43 2 结果43-47 2.1 ant(3’’)-Ia 基因的扩增结果43-44 2.2 aac(6’)-Ib 基因的扩增结果44-45 2.3 aph(3’)-IIa 基因的扩增结果45 2.4 FYUA 基因的扩增结果45-46 2.5 IRP2 基因的扩增结果46-47 3 讨论47-48结论48-49参考文献49-53致谢53。
《2024年大肠杆菌DeaD蛋白影响mRNA水平》范文
《大肠杆菌DeaD蛋白影响mRNA水平》篇一一、引言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生命活动的微观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中,mRNA(信使核糖核酸)在生命体中的转录调控起着关键作用。
近年来,DeaD蛋白(也称为Fbp34蛋白)对mRNA水平的影响成为了研究热点。
本篇论文将重点讨论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中DeaD蛋白如何影响mRNA水平,并深入探讨其分子调控机制。
二、DeaD蛋白简介DeaD蛋白是一种RNA解旋酶,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体中,包括大肠杆菌等细菌。
其具有独特的分子结构,可以结合并改变mRNA的构象,从而影响其转录和翻译过程。
DeaD蛋白在mRNA的代谢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包括mRNA的稳定性和降解等。
三、DeaD蛋白对mRNA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DeaD蛋白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影响mRNA水平。
首先,DeaD蛋白可以与mRNA结合,改变其构象,影响其翻译效率和稳定性。
其次,DeaD蛋白能够参与mRNA的降解过程,调节mRNA的半衰期。
此外,DeaD蛋白还可以通过与其他蛋白质的相互作用,间接影响mRNA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四、DeaD蛋白影响mRNA水平的分子调控机制DeaD蛋白通过多种分子机制来影响mRNA水平。
首先,DeaD蛋白具有解旋酶活性,能够解开双链RNA结构,从而改变mRNA的构象。
其次,DeaD蛋白与mRNA的结合可以影响其与其他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从而调节mRNA的稳定性和降解过程。
此外,DeaD蛋白还可以与其他蛋白质形成复合物,共同参与mRNA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五、实验研究为了更深入地了解DeaD蛋白对mRNA水平的影响及其分子调控机制,我们进行了以下实验研究:1. 通过基因敲除技术,构建了DeaD蛋白缺失的大肠杆菌菌株。
2.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检测了不同菌株中mRNA水平的差异。
3. 通过蛋白质相互作用实验,研究了DeaD蛋白与其他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对mRNA转录和翻译过程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近大肠杆菌
姓名:*** 班级:****** 学号:*****
上传时间:2012.11.11
引言
大肠杆菌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当我们出生的那一刻,大肠杆菌就随着母乳进入了我们的体内,记得上生物课时,老师再讲微生物是说到:“我们的肠道里住着很多的大肠杆菌。
”当时心中很惶恐,应为在我的印象中,细菌都是有害的,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慢慢了解了,大肠杆菌在正常的栖居条件下是不会致病的,而且,还会帮我们减少蛋白质分解所产生的有害物质,但是这位栖居者有时也会变成一枚炸弹,但我们不注意饮食、生活卫生时,它就会给我们带来疾病,总之,这位伙伴成为了我们一生不可缺少的,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它,在有限的生命中与它好好相处。
摘要
原核生物、细菌、致病性、预防感染、生物技术
大肠杆菌的认识
肠埃希氏菌(E. coli)通常称为大肠杆菌,是Escherich在1885年发现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被当作正常肠道菌群的组成部分,是非致病性的。
直到20世纪中叶,才认识到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有病原性,尤其对婴儿和幼畜(禽),常引起严重腹泻和败血症,根据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将致病性大肠杆菌分为5类: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肠黏附性大肠杆菌(EAEC)。
大肠杆菌属于细菌。
大肠杆菌是人和许多动物肠道中最主要且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菌,周身鞭毛,能运动,无芽孢,是原核生物具有由肽聚糖组成的细胞壁,只含有核糖体简单的细胞器,没有细胞核但有拟核,细胞质中的质粒常用作基因工程中的运载体。
大肠杆菌一般多不致病,为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常居菌,能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产气,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栖居菌,婴儿出生后即随哺
乳进入肠道,与人终身相伴,其代谢活动能抑制肠道内分解蛋白质代谢的有害物质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还能合成维生素B和K,以及有杀菌作用的大肠杆菌素,但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肠道的外感染某些血清型菌株的致病性强,引起腹泻,统称致病性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的检测:在培养基培养时无需添加生长因子,向培养基中加入伊红美蓝遇大肠杆菌,菌落呈深紫色,并有金属光泽,可鉴别大肠杆菌是否存在。
虽然绝大多数大肠杆菌与人类有着良好合作,但是仍有少部分特殊类型的大肠杆菌具有相当强的毒力,一旦感染,将造成严重疫情。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代号为O157:H7的大肠杆菌, O157:H7感染后的主要症状正是出血性腹泻,严重者可伴发溶血尿毒综合征(HUS),危及生命。
由于O157:H7危害较大,且可经食物和饮用水在人群中广泛传播,因此食品卫生主管部门已将O157:H7列为常规检测项目。
大肠杆菌O157:H7是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的主要血清型,能引起人的出血性肠炎和溶血性尿路综合征.大肠杆菌O157:H7致病机制与其毒力岛编码的毒力因子有关,这些毒力岛包括染色体上的LEE岛、前噬菌体上的slt基因、大质粒上的hly、katP、espP、toxB、stcE基因.大肠杆菌O157:H7致病机理不是由单一毒力因子所决定,而是多种毒力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传播途径主要有:食物传播;水传播和接触传播三种,O157:H7大肠杆菌主要是通过污染食物而引起人的感染,O157:H7大肠杆菌的致病能力和对胃酸的抵抗力均较强,对细胞的破坏性大。
动物来源的食物,如牛肉、鸡肉、牛奶、奶制品等是O157:H7大肠杆菌经食物传播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在动物屠宰过程中这些食物更易受到寄生在动物肠道中的细菌污染。
另外蔬菜、水果等被O157:H7大肠杆菌污染也可造成大肠杆菌感染爆发。
O157:H7在外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较强,引起人类感染可能并不需要在外环境中进行增菌,除了饮用水受到污染可造成感染外,其他被污染的水体如游泳池、湖水及其他地表水等都可造成传播。
在上述三条传播途径中,以食物传播为主。
有人对自1982年起发生的100
多起 O157:H7爆发流行的感染途径进行统计,发现食源性的占71%(52%为牛肉制品,大部分与快餐店中的汉堡包有关;14%为水果、蔬菜;5%来源于未知食品)、16%为人与人接触感染、12%为水源性感染。
要避免被具有致病作用的大肠杆菌感染,其实非常简单,大肠杆菌其实是非常脆弱的,像沸水这样的温度可以瞬间将其灭活,因为完全不需要对它们有任何恐慌。
你只要把食品煮熟,不要吃生食,同时装食品的各类用具也注意清洁,那就不可能被感染了。
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微生物这些小小的生物,是人眼不能看到的,虽然这些微生物为我们健康带来了一些威胁,像是当受伤是不能及时处理伤口,会使细菌入侵我们的身体,造成创面感染,严重的会造成败血症,甚至会引起死亡的发生,但是,自发现微生物之后,人们将微生物进行培养,生产出了许多对人类有用的激素、药物等。
大肠杆菌也不例外,作为外源基因表达的宿主,遗传背景清楚,技术操作简单,培养条件简单,大规模发酵经济等特点,成为了基因工程主要原核受体菌,此外还应用于外源DNA克隆和扩增;原核基因高效表达;基因文库构建等一些生物技术方面。
胰岛素也成为了一个很好的例子,起初,胰岛素发现时并不能够大规模的生产,因而生产出来的胰岛素也就有了很高的身价,由于,糖尿病是由于身体不能正常吸收葡萄糖,而使得身体渐渐消瘦,而蛋白质在消化过程中又会产生酸性物质,而使得糖尿病患者酸中毒,于是当时的主要的治疗手段就是饥饿治疗,使得糖尿病成为了绝症。
而现在科学家们把人的胰岛素基因送到大肠杆菌的细胞里,将编码截短的门冬酰胺酶突变体(ansB-C),天然C肽,人IgG1铰链区(hinge),额外的酸敏感二肽(DP)以及富含碱性氨基酸的8肽(KRKRKKSR)的核苷酸序列依次分别插入pET28a载体中,构建表达载体pEDCC.在乳糖的诱导下,融合蛋白ansB-C-hinge-DPKRKRKKSRNGSGR-C-peptide以包涵体形式高效表达.融合蛋白经洗涤和乙醇分级沉淀纯化后,通过酸水解将PKRKRKKSRNGSGR-C-peptide释放出来.C肽N端14肽用胰蛋白酶切割,通过DE52柱与C-peptide分离.结果:构建的表达载体pEDCC序列正确,融合蛋白经分离纯化得到了高纯度的重组人源胰岛
素原C肽.胰岛素基因和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相结合,人的胰岛素基因在大肠杆菌的细胞里指挥着大肠杆菌生产出了人的胰岛素。
并随着它的繁殖,胰岛素基因也一代代的传了下去,后代的大肠杆菌也能生产胰岛素了。
这样,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使用胰岛素来治疗糖尿病了。
虽然,大肠杆菌的存在,已经不再是一个秘密,但是,这个伴随我们成长的小家伙,似乎还有许多能力等着我们去探索,在微生物的世界中,也似乎充满了奇迹,快速的增殖,容易变异,似乎一不小心,就会有许多不同种的微生物,但我相信,这些微生物未来还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便利。
参考文献
《重组人源胰岛素原C肽在大肠杆菌中的克隆、表达与纯化》王学军、顾凯、曹荣月、林洁、吴洁、刘景晶《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06 第2期;
《大肠杆菌O157:H7的毒力岛与毒力因子的研究进展》周勇(综述)、万成松(审校)《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6 第2期;
《小生命,大肠杆菌解开生命奥秘》卡尔·齐默
此文档已上交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