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与马基雅维利关于政治权术思想的比较研究

韩非子与马基雅维利关于政治权术思想的比较研究
韩非子与马基雅维利关于政治权术思想的比较研究

韩非子与马基雅维利关于政治权术思想的比较研究

摘要:政治权术是人类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私有制的产生以及国家的出现,政治权术也走上了历史舞台,至今还富有强劲的生命力,本文主要分析了韩非子以及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权术思想,并且通过比较研究,列举古今中外的一些事例来进行说明论证,总结出政治权术的一般特征以及他们思想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简要阐述他们各自思想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我们从中可以吸取经验教训,摒弃糟粕。

关键字:韩非子马基雅维利政治权术比较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私有制,出现阶级、国家。“政治权术”这一名词也就孕育而生了。政治权术,即政治斗争中隐晦秘密特点的权变手段。所谓“权术”,依其字面上的意思,本无褒贬,“权”指的是古代衡器,又指称量行为。“权”的特点是根据不同的重量随时一定秤锤以保持平衡,即所谓“权,然后知轻重”。引申为审时度势,因事制宜。因此,权术的本意无非是指一种灵活运用的手段而已。然而,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它已经被政治家们熟练的运用与政治斗争中,致使中国伟大的法家集大成者,政治权术理论家韩非总结历史经验著书《韩非子》,将一部以“法”、“势”、“术”为核心的权术巨著公布与世,无独有偶,1700年以后,在西方的意大利,早已寿终正寝的韩非子找到了知音,又一部权术著作《君主论》悄然问世。下面就让我们来对这两为伟大政治家的权术思想进行比较研究。

一、共同的主张——重视权术、维护君权

韩非子(约前280--前233年)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诸子百家争鸣中产生的最后一位思想家,在战国末期的战乱中,融会贯通并并发展了老子、荀况以及商鞅等人的思想形成自身的法家理论,韩非一生追求的政治抱负是为统治者创建一套完善而行之有效的“王者之道”,提出了兼用“法”、“术”、“势”的理论主张,实质上是“以君为主,法、术、势相辅相成”。因此在韩非的著作中,大多带有浓厚的实用主义、功利色彩的权术阐释,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马基雅维利(1469——1527)是意大利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军事家、历史学家、诗人和剧作家,他的政治理论学说唯一考虑的是权术,即为了达到某目的不惜采用各种手段,无论是正义的还是邪恶的,严酷的抑或是恶毒的——其目的在于其国家或祖国的扩张,但也将祖国用来为政治家国务活动家或其党派的

自我扩张服务。

(一)驭臣之术

中国古代的驭臣之术,主要是指君主驾驭和控制臣属的诡诈手段,同时,驭臣之术的基本原则和手法也运用与官僚阶级内部的各种上下级关系上,作为一种政治斗争的手段,驭臣之术受到中国古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奴隶主贵族的政治支配权逐步转移到封建官僚手中,一个庞大的由各级官僚构成的特殊的社会集团与封建专制主义同时得到了发展,如何处理君臣关系,成为摆在封建统治者面前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先秦诸子纷纷就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儒、道、墨、法、纵横诸家,各倡其道,鼓噪一时,其中,韩非子作为先秦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对驭臣之术作了最集中、最系统、最直接、最露骨的论述。他认为“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1]。“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君无术则弊于上,君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2]。由此可知,韩非的“术”,实际上就是指君主的驭臣之术。

郭沫若先生认为:韩非的“术”,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东西,玩弄起来,似乎和不容易被磨捉”。其重要的运用原则有以下七种:(1)、权势不可假人,(2)、深藏不露,(3)、把人当成坏蛋,(4)、毁坏一切伦理价值,(5)、厉行愚民政策,(6)、罚须严峻,赏须审慎,(7)、遇必要时不择手段。除了这七大原则之外,《韩非子》中还对其具体手段和运用方法作了更加丰富生动的论述。

第一、诱以利禄,威以刑罚。君主控制臣属的基本手段,不外乎利诱和威胁两种,韩非称之为“二柄”,“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3]。韩非认为“赏罚者,邦之利器也”,“蚌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4]赏罚之权必须由君主独擅,其权柄绝不可下移。只有使臣属对君主有所依赖和有所畏惧,才能使他们不得不为君主所用。倘若“人主非使赏罚之威利出于己也,听其臣而行其赏罚,则一国之人皆畏其臣而易其君,归其臣而去其君矣”,致使国家出现“君反制于臣的局面”。[5]韩非还形象化的指出:君主以“二柄”驭臣,犹如驯鸟一般,“夫驯鸟者断其下翎焉。断其下翎,则必恃人而食,焉得不驯乎?夫明主畜臣亦然,令臣不得不利君之禄,不得不服上之名,夫利君之禄,服上之名,眼得不服?”[6]

第二、“深藏不露”,(喜怒不形于色),秘不可测。君主必须在臣属心目中永远保持一种神秘而不可捉摸的形象。君主的意向和决断,绝不能让臣属事先能够猜测揣摩。君主行事须“函掩其迹,匿其端”,使“下不能原(缘)”[7]。君主用人更须诡秘,“其用人也鬼”,“鬼则不困”,[8]臣属对君主莫测其高深,自然就增强了其畏惧感,“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9]如果“主上不神”,就会出现“下将有因”[10]的端倪,从而破坏了君主的权威,为了保守机密,君主每当“欲发天下之大事”时,应当“独寝”,以免“梦言而使人知其谋也”。

[11]

第三、“事成则君收其功,规败则臣狂其罪”[12]。君主必须永远是真理的化身和正确的象征,一旦犯有错误,须将责任推其臣属承担,韩非认为“圣人不亲细民,明主不躬小事”。[13]君主“无为”,不策划能够但具体事务,就可以避免发生错误,事情由群臣去办理,罪责由臣下去承担,而功劳则永远属于君主。

第四、“挟知而问,倒言反事”[14]。君主不可轻易信赖臣属,应当想方设法对他们进行检查监督,君主可以通过明知故问或者故意说错话和办错事的办法,检查臣属是否真正忠诚,《韩非子》中曾列举了一些事例:“韩昭侯握爪而佯之一爪,术之甚急,左右因害惧抓而效之,昭侯以此察左右之不诚”。“卫嗣公使人为客过关市,关市苛难之,因事关市以金与关吏,乃舍之。嗣公为关吏曰:…某时有客过而所,与汝金,而汝因谴之。?关市乃大恐,而以嗣公为明察”[15]。在这种阴险诡诈的检查办法面前,臣属不知不觉中就会上当受骗而被君主抓住把柄。

第五、“疑诏诡使”。君主的真实意图不可暴露,要采用间接曲折的方式督察臣属,使臣属在莫名其妙中感到君主无所不在,无所不知的“神明”,从而不敢有所隐情。“周主之玉簪,令吏求之,三日不能得也,周主令人求而得之家人之屋间。周主曰:…吾知吏之不事事也,求簪三日不得之,吾令人求之,不移日而得之?。于是吏皆耸惧,以为君神明也”。“商太宰使少庶子之市,顾反问之曰:…何见于市??对曰:…无见也?。太宰曰:…虽然,何见也??对曰:…市南门之外,甚众牛车,仅可以行耳。?太宰因诚使者:…无敢告人吾所问与女。?因召市吏而诮上曰:…市门之外,何多牛屎??市吏甚怪太宰知之疾也,乃悚惧其所也。”[16]

第六、“言默皆有责”。为了督责臣属,君主必须设法将臣属置于动辄获咎的境地。遇事时,君主应使臣属发表意见,妄发意见或不发意见者俱获罪责。“主道者,使人臣

有必言上责,又有不言之责,言无端末,辩无所验者,此言之责也;以不言避责持重位者,此不言不责也。人主使人臣言者,比知其端以责其实,不言者必问其取舍以为之责,则人臣莫敢妄言矣,又不敢默然矣,言默皆有责也”[17]。臣属发表意见,必须言之有当,“不得陈言而不当”,“不当则罪”[18]。臣属发表意见,必须记录在案,“言陈之日,必有荚籍”,以作事后查验,算账时的证据。总之,责属言有责,不言亦有责,言不必当更有责。如此苛责之下,臣属自顾不暇,安敢胡言乱语,职能惶之然唯命从之。

第七、装聋作哑,假装糊涂。君主要善于掩饰自己,必要是应装聋作哑,假装糊涂。“听言之道,溶若甚醉,唇乎齿乎,吾不为始乎,愈昏昏乎。彼自离之,吾因以知之。”[19]“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以而“以暗见疵”[20]洞察真情。

第八、“罚莫如重而必”。韩非虽然主张君主对臣属要赏罚,“二柄”并用,但他更强调的是重刑。“刑胜而民静,赏繁而奸生,故治民者,刑胜,治之首也,赏繁,乱之本也”[21]。“重刑者非为罪人”,“重奸之罪而上境内之邪,此所以为治也”[22]。也就是要杀鸡给猴看,杀一儆百。

上述八种,是《韩非子》所论述的君主驭臣之术中的主要部分,总的看来,韩非子所主张的“术”,绝大多数都是君主用以驾驭臣属的阴谋诡计和狡诈手腕。

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可以不择手段地为自己服务,巩固君权。“一个君主如果要保持自己的地位,就必须知道怎样做不良好的事情,并且必须知道视情况的需要与否使用这一手或不使用这一手”[23]。在政治斗争中实力决定胜败,而实力总不外乎表现为武力、金钱与欺诈。马基雅维利对实力的推崇根源于他对自己同胞品性的深刻洞察和他由此得出的普遍利己主义的人性论结论。关于人类,一般可以这样说,:他们是忘恩负义、容易变心的,是伪装着冒牌货,是逃避危难追逐利益的。[24]因此一个君主被人畏惧比受人爱戴要安全得多,因为前者取决于自己的意志,而后者取决于他人的意志,一个君主为了自己的安全需要,不应畏惧落下残暴之名,而不要过度施恩。武力的使用须作为一种适时适度的艺术,还必须同适度的施恩相配合。镇压,损害的行为应当“立即毕其功于一役,使自己以后不需要每时每刻搞下去。”[25]因为“损害行为应该一下干完,以便人民少受些损害,他们的积怨就会少些,而恩惠应该是一点一点的赐予,以便人民能够品尝恩惠的滋味”[26]。一旦要诉诸暴力,便可能有所顾忌,因为一旦心慈手软,失败后得到的报复会残酷千万倍,“所以我们对一个人加以损害,应当是无须害怕他们会报复的一

种侵害”[27],只要压服了政敌,就应当适可而止,不要追求过于彻底的胜利,那些业已压服别人仍嫌不足的人,十有八九是要失败的。金铁是掌握武力的坚强后盾,所以君主不要惧怕有吝啬之名,在夺权过程中不妨慷慨,上台后就要务必节俭。只有收入丰盈,你才不至于时时加征赋税去应付政敌和斗争,而人民对于要他们付钱的事情总是最为痛恨的。马基雅维利露骨的讽刺说道:“人们忘记父亲之死比忘记遗产的丧失还来得快些。”[28]但如果是用别人的钱,就不妨慷慨大方。希腊、罗马的寡头暴君是善于使用这种伎俩的,他们一旦得势,就发布公敌名单,将自己的仇人都列名于上,谁能抓获他们就得到他们的财产,对那些从卑微地位出生夺取权力的人,他们起初并没有武力和金钱的资本,他们往往是善于运用欺诈,欺诈和伪装也是一个君主必不可少的统治策略,“当遵守信义反而对自己不利时,或者原来使自己作出诺言的理由现在不复存在的时候,一位英明的统治者决不能够,也不应当遵守信义”[29]公开对抗不足以取胜的时候,就要大胆的搞阴谋,搞阴谋的时候人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多了难免有人泄露,太少量又难以成事,成功的君主要善于伪装自己迎合他人,因为“善行如同恶性一样可以招致憎恨”,“为了保持你的地位,当你认为自己需要的那些人——无论民众也好、军队也好、贵族也好——腐化堕落的时候,你为着使他们高兴,不得不迎合他们的脾胃”[30]。

(二)防臣之术

在中国古代,君权与大臣们争权的现象屡见不鲜,正因为如此,君王要想保住自己的地位,就必须对大臣们有所戒备,如若不然,君王很可能朝不保夕。韩非子认为君王必须防臣,“备内”,君主必须对臣属时时抱有戒心,保持高度的警惕。“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31]不仅臣属不可信赖,而且“同床”的夫人孺子,“在旁”的左右近臣以及“父兄”之辈,均属“八奸”之列[32],更须防备。“乱之所生六也,主母、后姬、子姓、弟兄、大臣、显贵”[33]这些都是君主最危险的敌人。君主日常生活中,应如临大敌,刻意防范,“不食非常之食”[34]。他还认为必要时可以行暗杀,“除阴奸”。君主对于用一般的赏罚手段不易控制的臣属必须尽早除之,以免留下后患。“赏之誉之不劝,罚之毁之不畏,四者加焉不变,则除之”[35]对于那些“位至而任大”,可能对君主形成威胁的臣属,必须不择手段的处死:“诛而名实当,则径(诛)之。生害事,死伤名,则行饮食。不然,而与其仇。此谓除阴奸也”[36]这就是说:凡能找到借口者,便光明正大的直接处死,倘若“明杀”不便,则设法暗杀,或暗中在饮食中下毒,或假手他人,借刀杀

人。

他还认为:“一切良好的忠言是君主贤明的产物,而不是相反:君主之贤明是良好忠言的结果。”[37]一位君主应时常征求他人的意见,凡是他不征询意见之事,就要使任何人没有胆量说三道四。而当他征询意见时,则应耐心倾听,让人说出真话。要表现出不管什么人,不管什么原因,若不讲真话他就勃然大怒。但是有一条颠扑不破的法则:君主本人如果不明智,就不可能接受好的忠告。[38]所以,君主一定要明智,明辨忠奸,要知道,手下的臣子们发表的意见都是从各自的利益出发的。因此,避免谄媚者带来的危险成了君主必须得防备的事。要知道臣子们对你的忠诚是有条件的。如果你昏聩无能,如何保证他们的忠诚?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马基雅维利还是对臣子们是不放心的,他认为大臣们给君主出主意很大程度上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的,实际上,这一点他写得很具有实际意义,从另一层面上讲,马基雅维利很注重君主是否贤明、有作为。比之韩非要强一点,但主旨没有任何的不同。

(三)权术的一般特性

第一、他们的政治权术都具有隐蔽性。韩非子认为君王不能轻易表现出自己的喜怒哀乐,也不能提出自己的主张和看法,要把这些都巧妙地隐藏起来,不能轻易被臣属察觉。以免让臣属有机可乘,对君主阿谀奉承,结果导致误国误民的悲惨局面。诚然,马基雅维利也认为君主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地去搞阴谋。如果有大臣对君主不利,君王完全可以秘密地指使他人罗列一些罪名,将其处死。

第二、他们的权术还具有经验性的特点。权术不是由圣人贤哲凭空杜撰出来的,而是政治活动经验的产物。在长期政治斗争的实践过程中,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政治集团,不同的从事政治活动的个人,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体味揣摩、提炼总结、归纳升华,逐渐形成了一些熟练的习惯手段。历史上政治的兴亡盛衰、仕途的升迁沉浮、斗争的成败得失,也为后人提供了借鉴。在《韩非子》和《君主论》中,可以明显地知道他们用了大量的史实来作为论据,在加上自己的论述,很充分地证明了自己的论点,也就是他们总结出来的经验。他们也是以史为鉴,只是在那个时候的政治权术还没有以理论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三、在实际运用方面,他们的政治权术思想更具有效性。权术身披更为神奇的外衣,在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往往较一般的手段更容易凑效。权术的威力,主要来自它的隐秘性。隐秘的权术,常常出乎人们的习惯思维方式和常态心理之外,每每使人在不知不觉中上当受骗。曾有古人对权术的实际效用发出了如下感叹:“大哉!鼓天下之动,成天下之务,反于常而致治,违于道而合利,非权其孰能兴于此乎?”[39]正是因为政治权术具有有效性的特点,所以它在古代的政治斗争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所谓“自五帝即降,合机权而治天下者未之有也”[40]的说法。应该说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不管是韩非子、还是马基雅维利,不管是他们所处的时代之前、还是他们所处的时代之后,只要有权力之争,即就有权术斗争,而且往往很具有实效性,能够使运用者如愿以偿,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这样,政治权术就发挥了它应起的作用。

二、各自的特点

首先,从内容上来看,韩非花了很多的篇幅来重点论证了君主使用权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举了不少的事例,主要目的就是要维护君权,为君主说话.在其它方面的论述就少之又少.而马基雅维利除了讨论法律、权术、权势外,还讨论了军队和军事及如何征服和征服以后如何统治的问题。其中包括《论军队的种类和雇佣军》、《论援军、混合军和本国军队》、《论君主的军事责任》等篇章。这几章关于军事类的文章是与维护君主的统治地位密切相关的。他认为,作为君主,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就必须拥有自己的军队,那些靠着雇佣军取得的政权是靠不住的。所以他告戒君主一定要建立自己的军队,进可攻、退可守。而且对内也能维护其政治统治,同时,他在论述中也渗透了不少的军事思想。

其次,虽然韩非子和马基雅维利有着共同的目的和主题,但马基雅维利毕竟比韩非子至少晚了1700年。然而比之韩非他的《君主论》却更少了哲学的意味。但是有一个事实必须得肯定,从一种比较世俗的政治价值和观念衡量评判,马基雅维利要比韩非子成功得多。一个生活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阶段,另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阶段。所处的社会意识形态不一样,所受的历史局限也不一样,马基雅维利就是利用时代赋予他的优势,才把《君主论》写得更为世俗化,更为地具体。正因为如此,比之《韩非子》缺少一种抽象思维的理念。就《韩非子》而言,它包含了道家、儒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将它们融会贯通,别具一格。在论述法律、权术、权势

的过程中无不渗透着哲学的韵味,读起来耐人寻味。它不仅以其锋利深刻的思想光芒照耀千古,而且文学价值也相当高,郭沫若曾将它视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之一,他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丛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

再次,从他们思想对后世所起的作用来看,马基雅维利比韩非更为成功。《君主论》除了讨论法律、权术、权势外,还讨论了军队和军事及如何征服和征服以后如何统治问题。这方面是韩非子所没涉及到的。韩非总是很敦厚地讲事实论道理,至于怎么做他不说,让人们自己领会和发挥,发挥好了,就是智慧;发挥欠火候,就是玩游戏;发挥过了头,就是残暴。秦始皇领会和发挥都过了头,后世的帝王也领会了,但做起来就大打折扣。而马基雅维利讲经验方法,直接告诉君王怎么做才好或更好。亨利三世、亨利四世、路易十六以及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都深刻领会了,甚至做的比马基雅维利说的更好。就从这一点,《君主论》总结了更多的经验方法,直接供帝王们挑选,运用出色的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继续扩充和发挥政治权术方法,使之不断地详尽,从而更具实效性。

三、批判与借鉴

无论是在战国时代的中国还是在文艺复兴时代的欧洲,在那种连国家都四分五裂的背景下,出现了《韩非子》和《君主论》是不足为奇的。它们不仅反应了新兴地主阶级和新兴资产阶级在其上升时期的理论勇气,而且也反映了他们渴望国家统一,强盛的愿望。他们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韩非子和马基雅维利的作用和贡献是无可争议的,他们的思想毋庸置疑。我们没有理由过多地指责韩非和马基雅维利,他们只不过是在总结历史。但就他们的政治权术而言,多多少少对传统道德产生了冲击,虽然是短暂的,有限度的,但是造成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就凭这一点,政治权术就应该受到批判。

韩非子和马基雅维利公开为权术大唱赞歌,并且在道德上宽容大度地全面开发绿灯,允许权术在整个政治领域畅行无阻。他们所强调和肯定的,其实只是专制君主这一特定对象运用阴谋诡计的必要性很合理性。作为“君权至上论者,他们主张:君主根本不必受道德的约束,为了达到扩充和巩固君权的目的,可以随心所欲得运用任何阴险毒辣的手段,只是这种手段要使用得巧妙和隐蔽些;评价君主行为的道德标准只要一个,即他们所使用的手段是否取得了成功。这种主张,从维护专制君主的绝对君权出发,在评价君

主和臣民的政治行为时,奉行着双重道德标准:君主的诡诈是合理的,值得赞美的,而臣民的诡诈是可恶的,应当谴责的;诡诈的君主必须反对臣民的诡诈。韩非子和马基雅维利的权术理论,固然可以适应剥削阶级统治者在特定历史阶段的一时需要。但从长远来说,这种缺乏掩饰的过于露骨的理论显然不利于维护剥削阶级统治的“长治久安”,因而权术理论始终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传统道德在思想领域中的统治地位。即便如此,它还是影响了世世代代人,权术理论虽然在韩非子之后的中国公开的政治思想论坛上销声匿迹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权术在同传统道德的抗争中彻底败下阵来了。由于一切剥削阶级所固有的贪婪、自私和虚伪狡诈的本性,权术在政治斗争中的实际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就连“仁义道德”取代公然的权术理论这一事实本身,也只不过表明了统治者的统治术的变换,目的是为了使统治更具欺骗迷惑性。这本身就是一种权术手段。其实在西方也是一样,至今,政治权术充斥着整个政坛,传统道德规范不可能完全禁绝诡诈权术的发生。相反,在实际运用中,权术无时不刻对传统道德观念产生着强烈的腐蚀和瓦解作用。使得统治阶级中的“卫道士”们时不时发出“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哀叹。

当然,政治权术也并非一无事处。它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韩非子》和《君主论》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里面充满着生活哲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很需要它们,一直到现在,它是作用仍不可小觑。首先,从国家的社会生活说起,在当代中国的政坛,行贿受贿屡禁不止贪官污吏“前仆后继”,被暴光的只是小部分,大部分仍逍遥法外,他们是社会的蛀虫,吞噬着人民的财产,这给我们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了严重的阻碍。我们不妨从积极的角度重新看待权术理论,使一些巧妙的方法,让那些不法分子不打自招,使那些无法无天的蛀虫们深刻体会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道理,让他们始终觉得有一双天眼一直都在注视着他们,监督着他们不敢有越轨的行为,从而重新树立法律在他们心目中庄严的形象,使他们畏惧、恐慌,从而改过自新,真正做回人民的公仆。其实,他们原本都是很优秀的人才,正因为如此,人民才会选他们为人民代表,为人民谋福利。但是为什么后来会变质呢?我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不够完善,破坏和损害党的形象的人大有人在。其次,是他本人抵制不了金钱和权力的诱惑,很容易堕落腐化。因此,要想让我们的国家健康蓬勃的发展,就必须对我国建设起领导作用的党员干部们不断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要严厉惩治贪官污吏,整治不法行为,肃清我们整个党员队伍,使之焕然一新。

其次,现代企业管理也离不开政治权术。同样,权术的运用需要技巧,但首先你得心存善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但要做到这一点,作为管理者的你,就应该开始思索了:“我究竟怎样才能使经济效益不断往上攀升呢?”这时,权术将给你带来最切实际的希望。你可以从企业管理的规章制度、企业的运行机制、以及员工们的工作热情等一系列企业文化方面的因素考虑。你必须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从而制约员工们的行为,是其有一个统一的、有效的制度化和系统化的标准。接着,必须加强企业运行机制薄弱环节的整顿和改进,使得整个运行机制健康有序地运作。然后,就是一个最难的,也是最关键的问题,那就是怎样提高员工们的工作积极性及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使公司上下拧成一股绳,共同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而努力工作。这时,你首先作为领导,绝对要有高层的权威,是员工对你又敬又畏。对于员工的工作总是得到高层领导的支持,通过这一点,来影响你的下属,提高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其次,要用事实和数据表达想法,想办法让别人觉得是合情合理的,从而接受你的想法。再次,可以通过友情的方式,在提出一个要求和请求之前,先对对方进行正面的表扬,让对方对你觉得有好感,尽量表现出很好的友谊,或者是谦虚的态度,这就是一种友情。还可以用奖惩、结盟、谈判、硬性指标、举办一些娱乐活动等等一系列的方法技术。只有将这些方法融会并贯彻到工作中去,这将对你的企业带来无限的利益。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而且还可以更加突出你的绝对权威,使员工们都认为你是一个很有才能的领导者。这样他们就会很积极地努力工作,使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利益与企业效益的好坏紧密相关,他们就会不遗余力为企业工作为你卖命。

四、结语

对韩非子与马基雅维利关于政治权术比较研究,不仅可以了解他们的思想异同,而且还可以从中认识到他们给我们带来了些什么。我承认他们的思想有很多不可取的地方,它们有悖于传统道德,是要受社会谴责的。韩非子和马基雅维利都认为人性本恶,所以他们的观点才会这样地露骨,这样地赤裸裸。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为君主设立双重标准。其实,一样的东西,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它,只要我们心存善意,把权术技术运用地恰当好处,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不会受到指责,反而会得到人们的赞誉。使全社会所有人都受益,这才是我们借鉴这两位巨人的政治权术思想的宗旨。

注释:

[1]韩非《韩非子·难三》

[2]韩非《韩非子·定法》

[3][5][18] 韩非《韩非子·二柄》

[4] 韩非《韩非子·六微》

[6][11][35] 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7][9][20] 韩非《韩非子·主道》

[8][12][33][36] 韩非《韩非子·八经》

[10][19] 韩非《韩非子·扬权》

[13] 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14][15][16] 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17] 韩非《韩非子·南面》

[21] 韩非《韩非子·心度》

[22] 韩非《韩非子·六反》

[23]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潘汉典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74页

[24]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潘汉典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80页

[25]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潘汉典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3页

[26]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潘汉典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3、44页

[27]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潘汉典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97页

[28]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潘汉典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81页

[29]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潘汉典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84页

[30]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潘汉典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91页

[31][34] 韩非《韩非子·备内》

[32] 韩非《韩非子·八奸》

[21] 韩非《韩非子·心度》

[22] 韩非《韩非子·六反》

[23]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潘汉典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74页

[24]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潘汉典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80页

[25]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潘汉典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3页

[26]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潘汉典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3、44页

[27]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潘汉典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97页

[28]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潘汉典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81页

[29]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潘汉典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84页

[30]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潘汉典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91页

[37]马基雅维利《君主论·论避开谄媚者的方法》石应天等译《西方四大政治名著》天津人

民出版社2004年版

[38]马基雅维利《君主论·论避开谄媚者的方法》石应天等译《西方四大政治名著》天津人

民出版社2004年版

[39] [40]余华青《权术论——中国古代政治权术批判》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 页

参考文献:

[1]韩非《韩非子》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

[2]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潘汉典译印书馆1984年版

[3]石应天等译《西方四大政治名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余华青著《权术论——中国古代政治权术批判》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5]郭沫若《十批判书》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6]张纯、王晓波著《韩非思想的历史研究》中华书局1986年版

韩非子的管理思想

. 韩非子的管理思想政法系1103班 郭佳宝

韩非子的管理思想 韩非是战国时韩国的贵族,生活在战国末期,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各国都进行过变法,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法制制度都已经初具规模。韩非的老师是儒学大师荀子。韩非口吃,不善于言谈,在游说之风盛行的时代这是制约个人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阻力。韩非忧国忧民,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民族危机感,屡次向韩王上书,要求改革,但意见均未被采纳,于是他发奋写作,写出了《孤愤》、《说难》、《五蠹》、《内外储》、《说林》等几十万字的文章。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法、术、势的理论。后来秦王嬴政读到了韩非的文章,非常赞赏,为了得到韩非就发兵攻韩,于是韩王就派韩非出使秦国,这样韩非到了秦国。在秦国韩非不但向秦王讲解自己的学说,还劝秦国攻打赵国保存韩国。这一观点为李斯、姚贾等人陷害韩非提供了口实,使得很敬重韩非的秦王也产生了疑心,于是把韩非投入狱中,不久韩非就在狱中被毒死了。

韩非认为,儒家推崇的仁义道德已经过时了,统治者要从人自私的本性出发寻求新的治国方法。 春秋战国时期,在新兴地主阶级的争权夺利的斗争当中,法家学说逐渐成熟起来。其中的代表人物有三位:商鞅重“法”,主张用法作为富国强兵的工具;申不害重“术”,推崇循名责实,以各种秘密的手段驾驭群臣,达到统治的目的;而慎到重“势”,主张君尊臣卑,上下有别,令行禁止。韩非将这三人的学说融合在一起,又参考了儒、道的主张,从而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法、术、势”的理论: 韩非子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法与术相结合。他说“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难三》),“君无术则蔽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定法》)。“术”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一是因能授官,也就是说依据下属的能力授给人官职。 二是“循名责实”(《定法》),这是术的要点。法家是典型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非常注重实物,循名责实是法家考察干部的一个基本原则,强调表面情况和实质要互相加以验证,综合来考察一个人,这就是所谓的“形名之术”。韩非子说君主要驾驭约束好臣子,就一定要考察形和名是否相符,一定要看臣下说的话跟他做的事是否一致。 三是“叁五之道”(《八经》),这是法家考察群臣言行的一个具体方法,主要意思是利用多方面的情况进行检查,以追究责任人的过失,利用多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以找到取得成功的原因。不分析成功的原因,臣下就会轻慢君主,不严厉追究过失,臣下就会相互勾结。 四是在领导谋略上,要使用“七术”,也就是说七种策略(《内储说·七术》)。这七种策略是:(1)众端参照,也就是通过多方面的观察来验证臣下的言行;(2)必

韩非子的法治思想

浅谈韩非子的法治思想 ——基于《韩非子》的分析 一、韩非子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治国要崇尚法治 韩非子的这一思想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鲜明提出治国要崇尚“法治” 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子鲜明地提出治国要崇尚法律,以法治国。他的这一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1)最高明的治国原则在于依靠法术而不依靠个人:“治法之至明者,任数不任人”。(《制分》P763)[1]可见,韩非子强调治国要崇尚“法治”而反对“人治”;(2)治国要崇尚法度而不依靠贤人:“上法而不上贤”(《忠孝》P741)[2];(3)要把法治作为统治民众的根本:“治民无常,以法为本”(P759《心度》)[3];(4)君主就应该依靠严守法治原则来建立功业:“人主者,守法责成以立功者也”(P516外储说右下)[4];(5)要以法律作为处理政事的唯一准则:“明主之国,令者,言最贵也;法者,事最适者也。言无二贵,法无二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P612问辩)[5];(6)按法令办事,是君主治理国家的原则:“据法直言,循绳墨,诛杀奸人,所以为上治也”(P649诡使)[6] 2.详细分析治国要崇尚“法治”的原因 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子还详细分析了治国要崇尚“法治”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几点:(1)对于治国而言,法治对多数人有效,而德治只对少数人有效:“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显学》P735)(2)法律是统治天下百姓的根本:“法者,王之本也”(P758)(3)依法办事能使国家强大,反之会使它衰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P41《有度》)“治强生于法,若孪生于阿”(P504外储说右下)(4)实行“法治”能有效地管理大臣:“彼明法,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P175《饰邪》) (二)、“法治”之立法 1.原则: (1)遵循自然顺天道 韩非子提出,立法要遵循自然的法则:“不逆天道”、“因自然”(P313《大体》)这就是说,立法要顺应天道,遵循自然的法则。“因道全法,君子乐而止大奸”(P314《大体》)这就是说,立法遵循自然的法则就能除暴安良。 (1)因时制宜应时势 韩非子认为,立法也要因时制宜:“论世之事,因为之备”。(P698《五蠹》)这就是说,治国要研究当代的实际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P700《五蠹》)这就是说,政事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而措施必须适应变化了的政事。“古今易俗,新故异备”。(P704《五蠹》)这就是说,古今的社会情况不同,因此新旧时代的政治措施也不一样。“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P759《心度》)这就是说,法律能随着时代而变化,国家就会治理好;治国措施能适应社会情况,就会有功效。 (2)权衡利弊讲实效 韩非子强调,立法也要权衡利弊讲实效:“法有立而有难,权其难而事成,则立之;事成而有害,权其害而功多,则为之”。(P673《八说》)这就是说,法制的设立若有困难,估计它虽有困难但事情能办成,那么就设立它;事情的成功弱爆含有害的一面,估计它虽有害处但功绩很大,那么就去做。“变与不变,圣人不听,正治而已。然则古之无变,常之毋易,在 [1] P763 [2] P741 [3] P759 [4] P516 [5] [6]

鬼谷子人性化管理思想

鬼谷子人性化管理思想 各位相生尊长,三老豪杰,挚爱亲朋,兄弟姐妹们,在下小可翟杰有礼了。 刚刚两位教授对国学文化和大家做了这样一个传承和分享。国学文化讲的是刚柔相济,动静结合。刚刚两位教授是大师级的人物是以静治动的。 我来到这样一个场合想以动来治静。所以我所讲的人物跟孙子没有办法相比,跟孔子没有办法相比,因为人们对鬼谷子了解很少,不是很多。在这之前我用一首开场诗来把鬼谷子的整个人生以及对我们国家历史上的伟大作用做一个简单的概括。 云蒙山,云牵梦绕,缥缈美景。 鬼谷岭,凌峰幽谷,玄妙奸计。 珍藏了两千多年的鬼谷智慧,如今撩开神秘的面纱,脚步轻盈。一段叱咤风云的历史,一部纵横捭阖的(制订)。蕴含着一代隐士的雄才大略,凝结着鬼谷师徒智慧的结晶。豪原万倾的一草一木早以习惯了摆兵布阵的喊杀声声。鬼谷的一沟一壑见证了出将入相的旷世奇才精英。 鬼谷子的奇谋韬略被人尊为从政经商,为人处事的智慧宝典,被人喻为谋略权术,神机妙算的百变圣经。德国的辛格勒,日本的大桥野夫,美国的基辛格,中国的毛泽东,几乎鬼谷智慧旷世韬群。海叹纵横谋略举世惊! 走进云蒙山,似云似梦,犹如仙境。每一次脉搏的跳动都在净化心灵,探寻鬼谷洞,如鬼如神,鬼神皆惊!每一次生命的呼吸都倍感耳聪目明。 话说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那是兵智谋略发挥到极致的时代,各领风骚的诸子百家各显其能才有了今天的中国。历史上有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叫秦始皇,是他统一了中国。然而我们今天大家分享的就是在统一中国的大业当中有一位幕后的总策划师,他就是——鬼谷子。 鬼谷子是我国中国历史上实战派的国学管理大师。大家知道他的人性化的管理堪称一流,千古流芳。然而由于我们的主流文化对于其他诸子百家,使人们对他们了解得甚少。我今天和大家做一个大致的分享,让大家对鬼谷子的情况做一个大概的了解。这就是我们今天这段时间所能给大家奉献的。

韩非子理论和管理

韩非子理论和管理 韩非子为法家集大成者,他的理论影响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政治,经济,社会管理的方向。面对争利为主、吞并天下的战国时代,韩非子采取现实主义态度,认为国家的当务之急是如何迅速强大并取得战争的胜利。于是在相对实用主义价值观的推动下,韩非子提出了具有准军国主义色彩的富国强兵方案。 而后世对韩非子的评价也褒贬不一,而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是韩非子充分的分析了人功利的一面,以高度的冷静,犀利的目光来看待世界,同时,他影响的大一统王朝——秦朝;却三世而亡,也不得不会影响到那些希望让社会更稳定的人的批判。但,韩非子的理论却一致存在中国社会中几千年了,并没有消亡,而是在每个社会的历史阶段中,发挥着自己重要的作用。 从韩非子的理论来看,现实主义与实用主义充实其中; 其一,现实主义。韩非子思考的首要问题是富国强兵,符合时代主题;他实现富国强兵的方案是军事性的,折射出他面对现实的焦虑与渴望改变现实的迫切愿望。《五蠹》、《显学》等篇的历史观不仅明确道出现实主义的倾向,其他一系列主张都无不渗透着现实主义。 其二,相对实用主义。实用主义是现实主义派生的结果。

所谓“实用主义”,就是指“排斥先验、抽象和思辨的思维习惯,将知行范围仅仅限制在‘人伦之用’等形而下的社会具体层面的理论主张和实践原则” 而这两点却影响深远。 从当时,以现实主义的方式,思考富国强兵,现在看来是非常有眼光的;从当时的国家,社会的组织管理来看,是较松散的,不利于国家的迅速富强,而历史与社会的环境,却是弱肉强食的时代,是不可能通过较松散的社会组织形式来完成富国强兵。而从现在社会的组织管理来看,全球经济,军事,政治发展极其迅速,国际竞争非常激烈,其全球的国家所面临的环境与战国时代非常相似。国家组织与内部组织的管理如果效率低下,是很难看到迅速达成目标结果的。很快就会在全球的国家中落后; 而相对实用主义,在现在社会的组织管理来看,就是将非常明确的要求告之人们,告诉他们:可以做什么,如何做,反对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等;将“人伦”中最底线,最基本的问题归结起来,形成高压线;同时,具体的告之其实践的原则,从而达到领导各组织中的人向什么方向做。 其实,从更实际的角度来看,从现在的组织管理角度,现实主义就是绩效管理,关键指标考核等内容,他规定了你的基本的工作目标与方向,直接引导你前进,同时这些指标,方向,是组织需要的,非常明确;而相对的实用主义,就是

韩非子的思想

韩非子的思想 韩非子,战国时代韩国人,自幼喜形名之学,后师从荀子,并深化和发展了荀子的思想。历史上受儒、墨、道、法门户之见的束缚,和韩非子本人重事功的思想影响,长期以来,我们对韩非子是放在李悝、吴起、商秧、申不害等政治人物的历史链条中理解韩非子思想的,但对韩非子思想的理解更应该放在中国思想发展的历史链条中理解。 在中国思想发展中,墨子是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了重法思想的思想家,但墨子的重法思想并没有深层次的理论论证。中国思想发展中,经过韩非子之前的百家争鸣,墨子重法思想缺乏理论上的支撑更得到了充分的暴漏,韩非子意识到墨子思想的这个弊端,说:“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而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粥,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韩非子清醒地意识到墨子重法思想的理论不足,一改荀子所坚持的儒家思想进路,而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并试图从理论上寻找墨子重法思想的基础,完成墨子重法思想的理论论证。 在老子的思想里,包含着割裂道、人关系的思维倾向,在儒、墨、道的初步融合中,子思以“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的论断克服了老子思想中存在的脱离是要素发展、空泛地谈论道的理论思维倾向。庄子虽然承认道与是要素之间的不可分离,但庄子强调“为是不用而寄诸庸”,割裂了道与是、彼要素相互作用之间的关系,提

出“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鱼相忘乎水,人相忘乎道”的观点。荀子看到了庄子思维存在脱离是、彼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空泛地谈论道德的弊端,荀子认为没有不表现于是、彼要素相互作用过程的、独自存在的所谓“道”;凡“道”必然表现在是要素的发展过程中,同时也必然表现在是、彼要素的相互作用中,庄子希声之乐、无迹之行是一种想当然的杜撰,“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这样的思维导致庄子的思想“无辨合符验,坐而言之,起而不可设,张而不施行,岂不过甚亦哉?”。韩非子接受了荀子对庄子思想的批判,说:“为人生必事君养亲,事君养亲不可以恬淡;人之必以言论忠信法术,言论忠信法术不可以恍惚。恍惚之言,恬淡之学,天下之惑术也。”彻底否定了庄子的思想,“世之所为烈士者,虽众独行,取异于人,为恬淡之学而理恍惚之言。臣以为:恬淡,无用之教也;恍惚,无法之言也。”坚持从道、名相互结合的角度阐述和理解老子“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的思想,反对庄子一是非、合同异的思想,提出:“道者,万物之始也,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故虚静以待令,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从静态的角度看,道在是、彼要素之间的表现反映到主观上就是是、彼要素的不同的名;从动态的角度看,道在是、彼要素之间的表现反映到主观上就是是、彼要素都必须遵守的“法”,“因道成法”,“法与时转则治,法与世宜则有功。”,“法者,事最适者也。”,“故法者,王之本也;刑者,爱

韩非子管理思想

韩非子管理思想 班级:10会专五 姓名:韩觉锐 学号:100322522

韩非子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此前各位法家思想家如申不害、慎到、商鞅等人的思想,而且也广泛吸取了儒(荀子)、道(老子)、墨(墨子)等学派的精神成果。兼容并蓄,深入的思考和清晰的表达,铸造了韩非子管理(治世) 思想的独到价值。 一、韩非子的管理思想概述 和所有的法家思想家一样,韩非子也是旗帜鲜明地把富国强兵作为国家管理的直接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韩非子提出了 如下管理原则和手段: 首先,构建权责明晰的层级关系。韩非子认为,君主的责任就是选好官员,并以赏罚加以督察,而不是事必躬亲,事事亲力亲为,即“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韩非子·定法》。以下引文,未注明出处,皆出《韩非子》)因此,韩非子明确提出“明主治吏不治民”,认为“圣人不亲细民,明主不躬小事。”这才是当好君主的策略。在此基础上,政府的管理应当进一步做到“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有智慧的最高管理者,只要掌控住包括权力枢纽在内的原则性的东西,则自然会使下级各部门围绕基本原则与要求开展工作。上级把握原则,下级处理

事务,一切都由此而井然有序。从长远的角度来讲,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超五帝,侔三王”的伟业。 第二,依靠法治。法治的思想是包括韩非子在内的所有法家的核心思想。按照韩非子的理解,法是管理国家的基本手段,即“法者,王之本也。”国君如果能够依赖法术治国,则国家富强,反之,国君如果放弃法治,则国家的管理必定会陷于混乱:“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不仅普通君主如此,即便古来圣王,其在管理上取得的成功,归根到底也是因为依靠法治。因此,中常之主,只要遵守法制管理国家,就可以维护国家的安定:“释法术而心治,尧不能正一国……使中主守法术,则万不失矣。” 第三,执法必须强势。执法是推行法治的关键,因此,必须强力而彻底。一方面,必须毫不留情、坚决果断地打击那些违背法令、胡作非为的豪强和权贵,即“法不阿贵,绳不屈挠…刑过不避大臣”;另一方面,官员在执法时要有强直的品格,即“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奉法者强则国强, 奉法者弱则国弱。” 第四,厚赏重罚。韩非子认为,君主推行法治,所依赖的基本手段或工具就是赏罚,他称之为“二柄”。因此,“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厚赏有意外之喜,因此能真正有效地起到劝善的作用;而严刑重罚就好像是让人面对一块烧红的金子一样,即便充满欲念,但也不敢伸手去拿。在

(完整版)韩非子生平简介及故事

韩非子生平简介 韩非子原名韩非,韩非身世显赫,是韩国的贵族,当时六国战乱纷飞,为了躲避霍乱,他们一家只好逃到了驻马店的一个村落中。作为贵族子弟的韩非从小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振兴家族,富强韩国,因此,小小年纪就单独一人周游列国,一路上努力的学习各家的思想。 因为韩非特殊的身世以及经历,使得韩非无法继承孔子这样大仁大义的儒家思想,相反的,与以儒家学说继承者自居的荀子的思想中“人性本恶”论不谋而合,所以,拜入荀子门下。 我们研究韩非子的思想,不难发现韩非子所有的理论都建立在“人是自私的,人与人之间充满利益”这一前提和基础上。韩非子认为,治理国家不用讲太多的仁义礼,建立一个国家的秩序要将“法,术,势”三者结合起来。 韩非的思想与秦王嬴政不谋而合,李斯告诉秦王,韩非子乃是自己昔日同窗,韩国贵公子。秦王为了得到韩非子这个人才,出兵攻打韩国,韩王无能无远见,为保残国,交出韩非。然而韩非没有纵横捭阖的口才,无法讨得秦王的开心。李斯害怕秦王终有一天看到韩非的才华而重用他,怕韩非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毫不犹豫的设计陷害了韩非子,又用毒药害死了韩非子。纵观韩非子一生,只能用坎坷一词形容。 不过韩非子的依法治国,虽然不完善,但是却是有一定的依据,其中精华是可借鉴的。 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法家的代表人韩非子主张的思想就是“依法治国”,这也成为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独霸中原的一个关键点,自秦国开始,就已经实行了唯一的君王制,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现如今的民主社会体系,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他认为推广仁义都是在空谈,他的“法治思想”反对着“儒家思想”,君主应该采用手段统一自己的权利,将所有的权利统一起来,治理国家应该制定法律,无规矩不成方圆,但是也因为他的轻罪重罚思想,导致了后来因为滥用权利的暴政,秦始皇在政时非常的重视并且重用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并且推广实施韩非子的政治政策,不幸的是,韩非子在收到重用后,也遭到了同门师兄弟李斯的嫉妒羡慕,李斯与韩非子出师同门,因此密谋毒死了韩非子。 但是也不得不说韩非子的“法治”也成就了现在我们的中国,法家思想成为了法律的起源点,它在一定程度上治理了国家政权,人口,环境之间的关系,但同时他也认为在追求利益的社会中是没有道德可言的,两千年的法治社会也和我们现在追求的法治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刚建立起的法律下还不是很成熟,很难做到人人平等,虽然说法治的思想跟本是“公平公正”。 因此,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有利也有弊!法律成为了当时统治国家的一种重要工具,不过秦国虽然因统一六国而强大,也因为了他的暴政走向了改朝换代。 韩非子的著作 韩非子最大的成就就是《韩非子》,其中包括了著名的《韩非子·说难》、《韩非子·五蠹》、《韩非子·物权》等等。 他的著作多以寓言故事为主,其形象生动的表述了社会人生的道理,有些寓言故事非常的诙谐幽默,但却真实客观。 韩非子出生于战国末时期,他是当时势力最弱的韩国的贵族,从小口吃,但是天资却非常的聪慧,虽然不善于语言表达,但是他的著作可谓是一个大手笔,非常的有才华,再加上他的见解也十分的深刻;他目睹着自己的国家一步步走入灭亡,于是向韩王说了自己关于治国的意见,但是韩王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韩非子非常的失望,不过却斌没

韩非的思想

浅析韩非的“法、术、势”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处于一种动荡不安的大变革的局面。各个诸侯国为在斗争中取得霸权地位而林立纷争,各国国君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的政治思想学说武装自己,努力使自己的国家国富兵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封建经济的极大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文化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社会上逐渐形成了思想混乱的局面,各种不同的政治团体产生并得到发展。这些不同的政治思想团体与当时的政治权势是相对立的,他们从不同的社会集团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阐发各自的哲学与政治思想,各成一家之言,这样,便形成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的历史现象。 可以说,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成熟的标志。在此后的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进程中,各种各样的思想差不多都受到了诸子百家思想的影响。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是诸子百家中的重要的一支,它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主导文化形态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所在。法家思想萌芽于春秋时期,发展和形成于战国时期。在其发展和流变的过程中,发家思想因为曾经指导了秦国的极端的政治实践而风靡一时。 韩非是发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批判吸收了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基础上,将法家的治国思想融会成了以“法、术、势”为基本核心的系统思想体系。他的治国思想体系是建立在深刻的哲学基础上的,论证了其治国理念的现实可能性。相对于儒家思想的突出强调相关政治价值、政治理想的理想主义而言,法家思想则更倾向于关注如何在现实政治实践中将政治正义贯彻落实。因此,韩非的政治思想带有明显的现实主义风格。 “法、术、势”是韩非政治思想体系的核心部分。韩非的法律思想体系实际上是“以君为主,法术势相辅相成”。因此,在他的思想中大多带有浓厚的实用主义,功利色彩的权术阐释。 首先,韩非的“法”是建立在荀子的“性恶论”的基础之上,减少了对人性善的期望而继承了荀子的“以法制之”的思想主张,强调统治者应该以一种主动的姿态,以“法”“术”“势”相结合的“王者之道”来控制被统治者。他认为:“民之故及计,皆就安利而辟危穷”,“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韩非并不主张“性”,只是主张利用人性的弱点建立法律制度以治天下。所以,他说:“凡治天下者,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禁令则可立,而治道具矣。”韩非对人性的剖析直接从经验出发,对社会现实中实际存在的人性现象进行客观的描述和概括。因此,他的理论容易得到注重实践者的赞同。韩非论证了对各种谋私利的人群施以权术法制的必要性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由此奠定了“法家”的理论基础。他在法律的理论中最为强调的就是“法”的地位。他提出“以法为本”、“以法为教”。他认为,建立法制是统治者最应该注重的,主张“立法于君”,强调法权的集中。此外,韩非还坚持法律的平等性,反对儒家“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法制观,提出了“刑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管理伦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韩非子》管理伦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曾进 摘要:建设现代企业,必须对企业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而对企业的管理不仅要依据现代管理学原理,也应吸取中国传统管理伦理思想的精华。因此,当代企业管理可以借鉴《韩非子》管理伦理思想中的一些原则和办法。同时,还应剔除《韩非子》管理伦理思想中的负面因素。 关键词:《韩非子》;管理伦理思想;现代企业;管理 《韩非子》从多个方面对国家、社会、官、吏和民的管理进行了详细论述。《韩非子》认为,管理者只需要按照他所设计的权威管理体系进行管理运作,便可以取得高效管理的成果。《韩非子》的这种权威管理理念和运作体系在今天仍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积极方面,《韩非子》重视领导者的权威,推崇法律制度。二是消极方面,《韩非子》忽视思想道德约束,认为领导者的权威与法律可以解决一切的问题。因此,在处理企业与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需要摒弃《韩非子》管理思想中的消极部分,做到两个结合,即遵章守纪和道德约束相结合、权威管理和民主决策相结合、制度建设和伦理建设结合。 1、遵章守纪和道德约束相结合 企业首先应当制定出适合其发展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并要不断完善。只有这样,企业管理才能实现伦理价值目标。于此同时,企业管理者与员工应当重视思想道德,这是因为他们思想道德的好坏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因此把遵章守纪和道德约束结合起来将有利于企业实现自身的价值目标,并获得长远发展。 第一,遵章守纪。《韩非子》提倡“法治”代替“人治”;它主张以法治国,运用法律和制度去约束和管理人;并强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君主、臣子、百姓都必须要遵纪守法,如有违反,无论是谁都必须受到法律的严惩。这种“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思想,可以对所有的人都起到一定的激励与约束作用。这对当代市场经济条件的现代企业管理者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内部的管理者和员工都要按章办事,接受制度和纪律的约束,使规章制度和纪律对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都起到激励与约束的作用。企业内部所有成员如果都做到遵章守纪,就能促进企业的发展。然而纪律与规章制度对企业管理者与员工的行为是强制性的约束,它们是机械与固定的,而人是感情动物,纪律与规章制度不可能对所有的事都能顾及,也不能对所有的事都规范化。因而,企业要正确处理与其内部员工的关系,还需要对其进行道德约束。 第二,道德约束。《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反对“贤人政治”,夸大了法的地位和作用,否定道德、智慧等等非“强制性”手段在治国中的作用,《韩非子》将商鞅“以刑去刑”的思想推向到了极端,将“法治”变成了“刑治”。

韩非子的管理思想

韩非子的管理思想 政法系1103班 郭佳宝

韩非子的管理思想 韩非是战国时韩国的贵族,生活在战国末期,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各国都进行过变法,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法制制度都已经初具规模。韩非的老师是儒学大师荀子。韩非口吃,不善于言谈,在游说之风盛行的时代这是制约个人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阻力。韩非忧国忧民,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民族危机感,屡次向韩王上书,要求改革,但意见均未被采纳,于是他发奋写作,写出了《孤愤》、《说难》、《五蠹》、《内外储》、《说林》等几十万字的文章。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法、术、势的理论。后来秦王嬴政读到了韩非的文章,非常赞赏,为了得到韩非就发兵攻韩,于是韩王就派韩非出使秦国,这样韩非到了秦国。在秦国韩非不但向秦王讲解自己的学说,还劝秦国攻打赵国保存韩国。这一观点为李斯、姚贾等人陷害韩非提供了口实,使得很敬重韩非的秦王也产生了疑心,于是把韩非投入狱中,不久韩非就在狱中被毒死了。 韩非认为,儒家推崇的仁义道德已经过时了,统治者要从人自私的本性出发寻求新的治国方法。 春秋战国时期,在新兴地主阶级的争权夺利的斗争当中,法家学说逐渐成熟起来。其中的代表人物有三位:商鞅重“法”,主张用法作为富国强兵的工具;申不害重“术”,推崇循名责实,以各种秘密的手段驾驭群臣,达到统治的目的;而慎到重“势”,主张君尊臣卑,上下有别,令行禁止。韩非将这三人的学说融合在一起,又参考了儒、道的主张,从而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法、术、势”的理论:韩非子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法与术相结合。他说“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难三》),“君无术则蔽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定法》)。“术”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一是因能授官,也就是说依据下属的能力授给人官职。 二是“循名责实”(《定法》),这是术的要点。法家是典型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非常注重实物,循名责实是法家考察干部的一个基本原则,强调表面情况和实质要互相加以验证,综合来考察一个人,这就是所谓的“形名之术”。韩非子说君主要驾驭约束好臣子,就一定要考察形和名是否相符,一定要看臣下说的话跟他做的事是否一致。 三是“叁五之道”(《八经》),这是法家考察群臣言行的一个具体方法,主要意思是利用多方面的情况进行检查,以追究责任人的过失,利用多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以找到取得成功的原因。不分析成功的原因,臣下就会轻慢君主,不严厉追究过失,臣下就会相互勾结。 四是在领导谋略上,要使用“七术”,也就是说七种策略(《内储说·七术》)。这七种策略是:(1)众端参照,也就是通过多方面的观察来验证臣下的言行;(2)必罚明威,就是一定要惩罚那些犯错误的人来树立威信;(3)信赏尽能,在奖励方面一定要守信用,鼓励那些有才能和取得成果的人;(4)一听责下,就是一一听取臣下的意见然后进行评判;(5)疑诏诡使,就是指君主表面上和一些人亲近,

关于管理中的人性初探

关于管理中人性的初探 摘要:人性是人内在拥有的本质特性,管理方式根据人性进行改变可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增强员工的主体意识。人性化管理的出现,代表着企业管理文化发展的新方面,它正在悄悄地揭开人类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文化的新纪元。 关键词:管理;人性;人性化管理 Initially Searches on the Management of Human Nature Abstract:The human nature is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which the human intrinsic has, the mode of administration to carry on the change according to the human nature to be possible to enhance the staff to enterprise's loyalty, strengthens staff's main body consciousness. The user-friendly management's appearance, is representing the business management culture development new aspect, it was opening the humanity business management thought and the management culture epoch quietly. Keywords: management; human nature; humanistic management 管理是研究人的一门学问,人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管理方式的改变。而人性就是人内在拥有的本质特性,既有积极方面的特质(积极人性),也有消极方面的特质(消极人性)。积极方面的特质主要包括快乐、忠诚、主动、独立思考、勇敢、行善和需要帮助等七个方面。消极方面的特质主要包括郁闷、叛逆、惰性、借口、软弱、猜疑和封闭等七个方面。人性管理哲学思想就是要研究上述人性的不同特质,并能恰如其分地启发人性的积极方面的特质,消除人性的消极方面的特质。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让员工快乐地工作,让员工对企业百般地忠诚,让员工在接任务后能独立思考,让员工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让员工培养乐于助人和行善习惯,让员工相互帮助。同时,也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消除员工的郁闷心情,消除惰性,放弃叛逆心态,打消员工找借口的任何机会,帮助员工从软弱中坚强起来,消除员工的任何猜疑,激发员工的热情使其走出封闭的怪圈。 人性管理的基本涵义是对人性特质的再培育、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人性的积极作用,剔除人性的消极作用,就是应用人性哲学思想教育员工学会做人,做一个积极的人。 1 传统管理思想中的人性认识 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任何管理总是以人为核心开展的,管理思想都要建立在对人的本性和本质认识的基础上。现代的管理必须在对传统理论进行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和定位管理中的人,以此作为重构管理价值观的基础。 1.1性善性恶的假说 中国古代的人性假设大体是从性善到性恶两极,包括一些中间状态。虽然前提不同,但最终都

韩非子法治思想

韩非子法治思想及其历史影响刍议 杨璞玉 滕海滨 (宁夏大学政法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以法为主,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体系。韩非子法治吸收了老子的道本论,继承了荀子性恶论思想,总结和发展了先秦法家思想,其法治思想在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有着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的历史影响,本文从韩非法治思想的内容、来源入手分析其历史影响,以期为今天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方法。 关键词:韩非子法治理论来源历史影响 韩非子的法治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汉朝以来,虽然儒家思想开始占据社会政治的主导地位,但经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却呈现出了更为明显的儒法合流趋势,因此,法家思想并没有退出社会政治舞台,而是依托着儒家,通过儒法互补,在历史的长河中体现着其应有的思想理论价值,于今乃于历史发展的未来,都有着可资借鉴的启悟方面。当然,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也有其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具有珍重历史同创造未来相统一的品质,让有进步意义的优秀思想传承下去,以成为我们社会不断探求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和方法。 一、韩非子法治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来源 (一)韩非子“法治”思想的基本内容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身处战国末期,诸国争雄,战乱不断的时代背景下,所以其思想的落脚点就是要富国强兵,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以法治国,这也是韩非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他认为“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1],突出表现了法治对于富国强兵的重要性。其法治思想基本内容就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抱法”:法令乃衡量民众行为的客观尺度,它必须公开、详实、稳定,尤其强调要公开。韩非子认为“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要使“境内卑贱莫不闻知”,制定法令必须要“书约而弟子辩,法省而民讼简,是以圣人之书必著论,明主之法必详尽事”[2],并且法令要“法莫如一而固”。即法令必须要简省明确、内容详实、言以服人、稳定如一,这样民众守法就不会有争辩,儒生就不会钻空子,君主就可以用法令治理国家。 第二,“行术”:实行“刑赏二柄”,遵循“法不阿贵”的原则。韩非子说:“无威严之势,赏罚之法,虽舜不能以为治”[3]。他认为没有权势和赏罚规则,即使是圣人也无从治理国家,并且赏罚要遵循“赏不加于无功,而诛必行于有罪”[4]。君主利用好赏罚工具,就能使臣民忠实于他,这样就可以达到“制”民、“御”民的目的。在推行刑赏二柄时,不能有等级差别,即要“法不阿贵”。《韩非子·有度篇》曰:“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5]在韩非子看来,惩罚不能偏袒权贵,行赏不能遗漏百姓,君臣百姓之间要不避亲疏,不分贵贱,一断于法。 收稿日期:2010-12-29 作者简介:杨璞玉(1989-),女,汉族,宁夏吴忠人,宁夏大学政法学院外国哲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东方哲学;滕海滨(1969-),男,汉族,山东烟台人,宁夏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的相关研究。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古代传统思想是人类智慧的瑰宝,对世界,特别是对东方的文化产生过巨大影响。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及理论框架基本形成于先秦至汉代这一时期。古代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嗲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还有一些古代经典著作也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成功的管理思想和经验。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一批像孔子、管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孙子、韩非子、李斯、诸葛亮、李世民、王安石、康熙等等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他们也称得上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管理学家。在他们之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最具影响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治国、治生和治身。治国主要是处理整个社会、国家管理关系的活动,即“治国之道”。它是治理整个国家、社会的基本思路和指导思想,是对行政、军事、生产、市场等方面管理的学问;治生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它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管理学问;治身主要是研究谋略、用人、选才、激励、修身、公关、博弈、奖惩等方面的学问。 一、“天地之性人为贵”、以人为本的思想 古代思想家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宣扬的就是朴素的人本哲学思想。把人视为现代企业最为核心和宝贵的资源,重视“仁”与“义”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通过实施人才战略、人性化管理和家庭式文化,努力发现、培养和发展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让企业成为员工生活与工作的希望之“家”。随着知识经济的极大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知识经济所倡导的人本主义管理,其政策的出发点和目标都在于“人”,企业中“人”的地位不断提高。企业开始要求员工更广泛、更积极地投入企业运作,并通过员工不断的学习和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来达到企业繁荣和发展的目标。这种模式正在为越来越多国家的企业所采纳。 兼爱”是墨子管理思想的核心所在。墨子认为,只有“兼相爱交相利”才有“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墨子的“兼爱”思想的实质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它通过人们之间的相亲相爱来改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人们既能‘自爱’又能‘爱人’,从而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现代管理学上的“人本管理”思想要求企业领导平等对待员工,把员工当成企业运行的主体,尊重每一个员工的思想及其创造的价值,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从而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创造更大的价值。人本管理的管理思想与墨子的“兼爱”思想实质相吻合,是“兼爱”思想的延伸 二、“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非常强调领导者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崇尚“道德教化”和“正己正人”的管理方式。“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意思是端正自己与他人,成就物业为自我。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最佳的管理行为都应是以双向约束为基本要求的,不仅约束他人行为使之端正,同时也使自己的行为得以规范。先哲们认为,“正己”为“正人”的前提,如果连自己都不能“正”,岂能奢言正人。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本质是“人为、为人”。个人首先要注意自身的行为修养,“正人必先正己”,然后从“为人”的角度出发,来从事、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创造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激励环境,使人们能够在激发状态下工作,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人为”与“为人”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对任何管理者或被管理者,都有从“人

马基雅维利与韩非子的政治思想

马基雅维利与韩非子政治思想之比较(转载) (2012-09-16 07:40:02) 转载▼ 标签: 杂谈 2003年11月周志武、高剑平 马基雅维利(公元1465年~1527年)与韩非(公元前280年~前233年)都是世界政治思想史上伟大的政治思想家。尽管他们生活的时代各异,地域不同,但他们都生活在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马基雅维利生活在意大利封建割据、四分五裂、内忧外患、朝代更迭的时代。当时的意大利半岛上,有那不勒斯王国、米兰侯国、威尼斯、佛罗伦萨共和国和罗马教皇国,它们经常受法国和西班牙等国的侵扰。当时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在意大利的许多城市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场和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因此,实现国家统一,发展资本主义是当时意大利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正是这一时代要求的反映。 韩非子生活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群雄割剧,诸侯混战,相互吞并,这种斗争关系到每个国家的生死存亡。而当时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在许多诸侯国出现,客观上要求结束奴隶主贵族统治,实现国家统一并发展封建主义,韩非子的政治思想也正是这一时代要求的反映。 同样是大变革的时代,同样是伟大的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和韩非子都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探讨了时代的切身问题,提出了系统完整的政治理论,各自成为当时世界上伟大的政治设计师。韩非子死在秦国,他的思想也留在了秦国,在很大程度上被付诸实践,并最终导致秦统一中国。而马基雅维利一方面使政治与道德分离,证明政治的本质是权力;另一方面他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他的这一理论有着持久的生命力。本文拟从人性论,国家观、政策论、道德观四个方面去比较他们政治思想的异同及特色。 一、性恶说:政治理论基础 从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来说,马基雅维利与韩非子的第一个显著相同点在于:两者都持“性恶说”。 在西方政治学说史上,从柏拉图到中世纪许多政治学家都坚持性善论,认为理性是人与生俱来的,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马基雅维利则反其道而行之,他毫无顾忌地主张性恶说。 马基雅维利认为,人类天生都是自私自利见利忘义的,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私的欲望。从古至今,所有的人都是无一例外地受利欲驱使,毫无社会道德可言。人可以忍辱而事杀父之仇人,却不能做到不切齿于侵夺他财产的人。他说:“一般而言,人都是忘恩负义、诈伪轻俘、怯懦、贪婪的。当你成功时,他一切都属于你,他们的血肉,他们的财产,他们的生命,他们的子孙,一切都贡献给你,但是,一旦遇到紧急情况,他们就倒戈相向,落井下石。”

向韩非子学管理

向韩非子学管理 前面的话: 最近在准备一个领导学的课程,收集了一些资料。从管理学的基本理论领导是科学更多是艺术,更多是对人的影响,讲来讲去也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于是动了“国学”的主意。拿古人说事似乎成为目前的流行的方式,有说《论语》的于教授,品三国的易教授,背古文的郝老师,都很到位,本人希望从管理的角度来读《韩非子》,取森林中的一木,与各位分享。 韩非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的《韩非子》共五十五篇,共十余万字。韩非的思想是基于“性本恶。”而非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性本善”。所以并不为广为流传。比如连“说难”这样的文章竟然没进入“古文观止”编者们的眼内。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千百年来主流社会推崇的是儒家思想。事实上,古代的帝王,以及许多成大器者都在看《韩非子》,三国时期诸葛亮反复教后主刘禅学帝王之学,就是以《韩非子》为教本,真是有点“谁用谁知道”的意思。 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一些《韩非子》中的文章片断和小故事。可以当作是读书笔记,点评也是大多是一家之言。结构方面还没有想清楚,我个人也不是很严谨,写到哪里算那里吧。文章必先秦,诗词必唐宋,解读出来把文章搞的支离破碎,罪过罪过啊。

一、领导者不能轻易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 原文:《韩非子、二柄》第三段 人主有二患:任贤,则臣将乘于贤以劫其君;妄举,则事沮不胜。故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要群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群臣之情不效,则人主无以异其臣矣。故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齐桓公妒外而好内,故竖刁自宫以治内;桓公好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燕子哙好贤,故子之明不受国。故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人主欲见,则群臣之情态得其资矣。故子之托于贤以夺其君者也,竖刁、易牙,因君之欲以侵其君者也。其卒,子哙以乱死,桓公虫流出户而不葬。此其故何也?人君以情借臣之患也。人臣之情非必能爱其君也,为重利之故也。今人主不掩其情,不匿其端,而使人臣有缘以侵其主,则群臣为子之、田常不难矣。故曰:“去好去恶,群臣见素。”群臣见素,则大君大蔽矣。 大意翻译(参考韩非子/赵沛选评,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下同)有改动要选用人才时,领导者常常会为两个问题烦恼。如果任用有能力的人,担心那些有才能的人会威胁到领导者的地位;可是,如果良莠不齐一同任用,工作又不能顺利地进展。

论韩非子的法制管理思想

论韩非子的法制管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班级:104 学号:35 姓名:许雯 关键词:重法,安国,执法,奉法,赏罚 摘要:“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奉行法度的君主强劲有力,坚决实行法制,国家就会强盛;相反,奉行法度的君主软弱无力,不坚决实施法制,国家就会衰弱。“能去死曲就公法者,民安则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能远离谋取私利的歪门邪道而追求实施国法的国家,民众就安定,国家就太平;能远离谋取私利的行为而实行国法,兵力就会强大,而敌人变得相对弱小了。 韩非,生活于七雄争霸战国时期。出身韩国贵族,与李斯同师荀卿,才华出众,但口吃,不善言谈而擅长著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他年轻时,韩国国势弱小,屡败于秦国,割地损兵。为此,他曾多次上书韩王以法治国的计策,均未被采纳。这使他孤独悲观,大失所望,于是发奋著书立说,以求闻达。后秦王赢政读了其著作,大加赞赏。但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却并未受到重用。与此同时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言加以陷害,最后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韩非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法学管理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继承和批评先秦法家尤其是商鞅,申不害,慎到等人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大量吸纳了黄老道学,邢名学以及兵家,儒家,墨家,纵横家的观念,形成了当时最具综合性,最具实用性价值的管理理论。其创立的以法为本,“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借鉴和吸收韩非法治思想的合理成分和研究其思想的局限性,对当今我国正在进行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新旧体制转变、新旧观念更替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 一.韩非的法制思想 韩非虽然出自荀子的门下,但却成了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韩非生活的年代,已经到了战国后期,此时,旧的贵族制度向新的制度转变,已经成了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而适应了新兴阶级变革需要的法家思想的影响力也日益扩大。在此之前,许多诸侯国已经由新派人物的代表掌握了政权,任用法家人物进行变法,从事由旧制度向新制度的改革。不难看出,从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已体现了法家思想的逐渐壮大的趋势。而韩非的法治思想集中体现在他所提出的一套完整的以法为中心,法、术、势相结合的君主集权思想中。 1.韩非的法本思想 韩非子说:“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就是说国家要强大,在于国家要做好法治工作,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