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俗

合集下载

青海省民俗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青海省民俗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9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认定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文化馆为纳顿节 的保护单位。
安昭纳顿节(13张)土族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
热贡六月会,流行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的传统民俗活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热贡六月会是藏族、土族群众中盛行的大型祭祀表演活动,每年农历 六月十七日至六月二十五日之间举行,举办活动的村庄有五十多个。热贡 六月会是青海同仁县藏族村庄特有的传统文化节,其祭神方式在全藏区是 独有的。热贡六月会的渊源有两种相关的传说,第一种是唐蕃和解庆和平; 第二种是元军务农祈安康。
在黄昏时节,新郎和男性亲友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娘。可是,到女家大 门口后,一般不进门,而是环坐在门外。当阿匐在念“尼卡亥”(即证婚 赞词)时,新郎要跪在门口,与此同时,新娘则跪在家中。
藏族男性服饰分勒规(劳动服饰)、赘规(礼服)、扎规(武士服) 三种;妇女服饰在节庆、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仪礼时的服饰变化较大,节 日服饰都较平时着装富丽、盛重。
2008年6月,撒拉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
2019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认定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文化馆为撒拉族服 饰的保护单位。
撒拉族服饰撒拉族男子多穿白衬衫、黑坎肩,束腰带,着长裤、穿 “洛提”或布鞋,头戴黑色或白色的圆顶帽。腰带多为红、绿色,长裤则 多为黑、蓝色。冬季,男子穿光板羊皮袄或羊毛褐衫,富有者则在外面挂 上布或毛料面。妇女短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着长裤,穿绣花布鞋。 喜欢戴金、银戒指,玉石、铜或银制的手镯,银耳环等首饰。少妇戴绿色 盖头,中年妇女戴黑色,老年妇女戴白色。
2008年6月7日,青海湖祭海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遗产编号:Ⅹ-86。
谢谢观看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人们为了庆 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刺激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 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赛马也是大会上重要的活动之一。比赛开 始,骑手们一字排开,个个扎着彩色腰带,头缠彩巾,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赛马的起点和终点插着各种鲜艳的彩旗,只等号角长鸣,骑手们便纷纷飞 身上鞍,扬鞭策马,一时红巾飞舞,如箭矢齐发。前五名到达终点者,成 为草原上最受人赞誉的健儿。射箭、摔跤等比赛也吸引着众多牧民。

青 海 省

青 海 省
定光塔
青海湖鸟岛
(二)格尔木旅游区
1.察尔汗盐湖和万丈盐桥 察尔汗盐湖位于青海西部的
柴达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盐湖, 距格尔木60千米,距西宁750千米。 盐湖东西长160多千米,南北宽 20~40千米,盐层厚为2~20米, 面积5 800平方千米,海拔2 670 米。湖中储藏着500亿吨以上的氯 化钠,还出产晶莹透亮的光卤石。 盐湖在太阳光照射下呈现各种不 同的颜色。
青海省
一、旅游地理环境特征
(一)旅游概况
青海省有2个地级市(含地 区)、6个自治州、4个市辖区、2 个县级市、37个县(含自治县), 面积约72万平方千米。青海位于 中国西北地区,居住的少数民族 以藏族居多。青海地处青藏高原 东北部,深居内陆腹地,地形复 杂。
(二)民风民俗
1.饮食文化 青海是少数民族地区,饮食具有民族特色,青稞酒、奶茶以及清真食品
(1) 西宁—湟中—循化—民和—乐都; (2) 西宁—青海湖—格尔木—海西; (3) 西宁—兴海—玛多—玉树—囊谦。
(二)主要旅游线路
(1) 传统黄金旅游线:塔尔寺—青海湖,这是一条以宗教朝拜和 自然风貌观赏为主的旅游线路; (2) 唐蕃古道旅游线:西宁—日月山—玛多—玉树—拉萨; (3) 丝绸之路旅游线:西宁—东关清真大寺—青海湖—塔尔寺。
察尔汗盐湖
2.胡杨林
胡杨林位于格尔木市郭勒木德乡
托拉海牧业社境内,距格尔木市区约
60千米,是青海唯一的胡杨林,也是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胡杨林。胡杨林南
靠巍巍昆仑山脉,北面是茫茫戈壁盐
滩,夹在其中的沙漠化地带里,尤其
显得珍贵。林中伴生着芦苇、梭梭、
红柳、盐爪爪、骆驼刺等沙生植物,
与这里栖息的野生动物野鸡、狐狸、

青海本土风俗文化介绍

青海本土风俗文化介绍

青海本土风俗文化介绍社火是中国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为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民俗活动的通称,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

每年的正月,是青海人民的狂欢节,将正月里的节日气氛渲染得异常热闹红火,而且这样的狂欢要持续到农历二月二才结束。

“四月八”庙会湟源县传统“四月八”庙会,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湟源县的一个重大传统节日。

在庙会当天,会举行传统的宗教仪式,祈求县城五谷丰登,群众家庭幸福。

大通老爷山朝山会据悉,大通朝山会可能出现于明末清初,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是朝山的日子,隆重而神秘的仪式如期举行,一代又一代子民们祈福平安,祷告万事如意,风调雨顺。

在朝山会期间,同时又有“花儿”会,杂技等表演。

赛马节玉树人无论登山敬神,迎宾送客,操办婚事,都离不开赛马竞技,玉树的赛马节,在西部地区是最有气势的一大节目,特别是每三年一次的“大节”,足有十万人参加。

节前,来自玉树地区的民众就早早赶来,在河谷平原预先支起帐篷迎接节目。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大会上有惊险刺激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引人入胜的歌舞。

“跳欠”“跳欠”俗称“跳神舞”,是一种重要的宗教仪式,表演者为寺院的僧人,他们头戴面具,身着色彩艳丽的服饰,用手势和动作表达各种佛教寓意,并由专门的僧人用舞钹、唢呐等伴奏。

塔尔寺跳神活动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土族纳顿节纳顿节是土族人民喜庆丰收的社交游乐节目,也称“庄家人会”、“庆丰收会”等。

“纳顿”是土语音译,和蒙古族的“那达慕”含义一样,意为“娱乐”,举行时间可谓超长,从夏末麦场结束时(农历七月十二日)开始,一直持续到秋天(农历九月十五)才结束,历时近两个月,所以有人称纳顿节是“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青海镶床词语

青海镶床词语

青海镶床词语
青海的镶床词是一种传统民俗文化表现形式,在青海民俗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以下是几个青海镶床词:
1. 一禳白虎不沾床:这是青海婚礼中禳床词的一部分,寓意着新婚夫妇能够避免灾祸,幸福美满。

2. 夫妻和睦,白头到老:这也是青海婚礼中的镶床词,寓意新婚夫妇能够和谐相处,相守一生。

3. 六儿郎:青海镶床词中常用的词语,寓意着家庭幸福,多子多福。

4. 青龙床:青海婚礼中的镶床词,寓意着新婚夫妇能够得到神灵的庇佑,幸福安康。

这些镶床词都是青海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民族文化创造出来的,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

青海民俗

青海民俗

青海民俗青海是我国多民族聚居地区之一,全省除汉族外,世居青海的主要有藏、回、土、撒拉和蒙古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的风情。

藏族是青海少数民族中的主体民族,从全国藏族分布看,青海是藏族分布最多的省(区)之一。

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藏族歌舞旋律明快,节奏强烈、舞姿优美,动作豪放。

赛马、赛牦牛、射箭、摔跤、登山等都是藏族十分喜爱的传统民族体育活动。

土族是青海高原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勤劳纯朴、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成为本民族的优良传统,国内外游客到互助土族之乡游览,已成为省内极具吸引力的民族风情旅游项目之一。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境内。

生活习俗大多同回族相似,但也有自己的特点。

据历史考证,撒拉族先民700多年前从中亚撒马尔罕迁到循化街子一带定居,后来在民间有各种各样美妙动人的神话传说,给撒拉族这个民族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蒙古族主要分布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民族。

他们非常注重礼节,宾客来访,全家人在蒙古包外恭迎,并用“霍仁木”(全羊席)盛情招待,席间拿出自己酿制的传统饮料马奶酒为客人助兴。

蒙古族人热情奔放,喜爱歌舞,每年七、八月间都要在草原上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

届时,杀牛、宰羊,喝酒唱歌,还要举行射箭、打靶、赛马、摔跤等活动。

回族,主要聚居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及甘肃、青海、新疆、河南、河北、山东、云南等省区,其余散居全国各地。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在回族聚居地方,多建有清真寺。

每年举行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三大节日。

青海人类历史根据研究得知,在距今2万多年前,青海柴达木金地的气候温暖湿润,淡水湖泊众多,水生植物非常丰富,成群的食草类动物在湖滨的疏林草原上奔走觅食。

被今天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称为“小柴旦人”的青海先民,就在这里以狩猎为生,用简单的生产工具获取食物。

1982年,在小柴旦湖滨沙砾层中发现的刮削器、刻具和钻具等打制石器,经现代技术测定,距今已有2.3万年。

青海的民俗民风

青海的民俗民风

青海的民俗民风
青海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一个省份,地处青藏高原,是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这里的民俗民风非常独特,具有浓郁的藏族和回族文化特色。

在青海,每年的藏历新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这时,人们会穿上节日盛装,进行祭祀和游行等活动。

此外,还有藏族的“郎谷”和“腊达”的节日,以及回族的“花会”和“斋月”等传统节日。

青海的民间艺术也非常丰富,有藏传佛教的“唐卡”绘画、藏族民歌舞、回族的“马灯戏”等。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也是传承着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

此外,青海还有许多独特的传统习俗,比如藏族的“哈达”礼仪、回族的“拜师”礼仪等。

这些习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承着民族文化和精神。

总之,青海的民俗民风非常独特,充满了多民族的魅力和风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 -。

青海的风俗名称

青海的风俗名称

青海的风俗名称
青海的风俗名称是丰富多彩的,其中包括:
1. 藏戏:藏戏是青海地区传统的文艺表演形式,以唱、舞、演、打等形式表现出来。

藏戏有多种类型,如水乡戏、扎什伦布寺戏、格萨尔王传奇戏等。

2. 藏族婚礼:藏族婚礼是藏族人民最为盛大的节日之一,通常持续3-7天。

婚礼期间,新郎新娘进行各种仪式和活动,如舞蹈、唱歌、祈福等。

3. 青海湖祈福:每年农历六月,青海人民会在青海湖边举行传统的祈福仪式,祈求丰收、平安、健康等。

4. 青海湖赛马会:青海湖赛马会是青海地区的一项传统运动。

每年农历七月,青海湖畔会举行盛大的赛马活动,吸引了来自各地的观众和选手。

5. 藏族舞蹈:藏族舞蹈是青海地区的一项传统文化艺术,以其优美的姿态、高度的艺术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藏族舞蹈有多种形式,如藏舞、土舞、歌舞等。

6. 朝觐:青海地区有着众多的回族和其他穆斯林信仰者,每年会前往麦加朝觐。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穿上传统的朝觐服饰,做出各种虔诚的礼仪和祷告。

- 1 -。

青海文化风俗介绍

青海文化风俗介绍

青海农村家家户户都居住在 庄廓院内,所谓庄廓院实际 上是由高大的土筑围墙、厚 实的大门组成的四合院。庄 廓一词为青海方言,庄者村 庄,俗称庄子,廓即郭,字 义为城墙外围之防护墙。庄 廓一词如何演绎而来,笔者 不得要领。但庄廓与城郭似 乎有联系。 青海庄廓院看似简单土气, 却有着深远的历史性和很强 的实用性。由于青海地处边 远,气候高寒,长期的战乱、 严酷的环境造成了它独有的 风格。唐宋以来,青海战火 连绵,烽烟不息。兵燹匪患 长期困扰百姓。明代伊始, 建城堡、设驿站、屯兵移民 为国策。所以县有城池,村 有堡子,户有庄廓,都是防 御性很强的生活居所。
语自己的独特风格。其语言、语法很有特点,有“主语+谓 语+宾语”格式,也有“主语++宾语谓语”格式。 青海方言的词汇形象生动、富有魅力,加之发音轻柔,有 类关语,形成细腻、委婉、幽默、轻快的风格。人们说话 时方言加普通话,又产生了一种青海的普通话“青普话”。 青海方言按照可以分为:循化、化隆、民和、乐都、湟中 (平安、互助)、湟源、大通(门源)、西宁等八种,其 主要区别在于发音和咬字上。
花儿花儿是流行于我国甘肃、青海和宁夏、新疆等四区七、
八个民族中的一种民歌。她有着独特的歌词格律和音乐旋律, 作品浩繁,曲调丰富,文学艺术价值很高。她是我国民间文学 中的一枝秀丽多姿、丰彩闪烁的“花儿”,
热贡艺术
热贡艺术作为藏传佛教绘画 艺术的典范,是我国文化遗 产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它包括绘画(壁画、卷轴画 即唐卡)、雕塑(泥塑、木雕、 石雕)、堆绣(剪堆、刺绣)、 建筑彩绘、图案、沙盘画艺 术、酥油花等多种艺术形式。 特别是唐卡艺术品作为热贡 艺术的精髓,被誉为“中国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宝库中一 颗璀璨的明珠”和“青藏高 原上的一朵艺术奇葩”。黄 南作为热贡艺术的原产地, 现如今在所辖同仁县隆务河 两岸的村落已形成了“家家 有画室、人人是画师”的创 作盛况,也造就了像尖措、 夏吾才让等一大批国

青海文化风俗介绍

青海文化风俗介绍

语自己的独特风格。其语言、语法很有特点,有“主语+谓 语+宾语”格式,也有“主语++宾语谓语”格式。 青海方言的词汇形象生动、富有魅力,加之发音轻柔,有 类关语,形成细腻、委婉、幽默、轻快的风格。人们说话 时方言加普通话,又产生了一种青海的普通话“青普话”。 青海方言按照可以分为:循化、化隆、民和、乐都、湟中 (平安、互助)、湟源、大通(门源)、西宁等八种,其 主要区别在于发音和咬字上。
讲解:郝玉婷、董天雨 制作:董天雨
地 方 服 饰
饮 食 文 化
方 言 特 色
民 俗 文 化
地 风 貌
青 藏 铁 路
藏族的服装主要是传统藏 服,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 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 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 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 围裙。 土族服饰兼有蒙古族和藏 族的特点,衣服鞋帽上刺绣非 常丰富。 土族服饰流行于青海互助。 妇女咖啡色镶边毡帽(未婚女子 不戴),身穿开衩大襟蓝、黑长 袍,外镶宽边短坎肩,称“砖包 城”。少妇穿花袖长袍,从袖根 开始分蓝(天)、白(云)、红(太 阳)、绿(树木庄稼)、黄(土地)、 黑(地下宝藏)等色。穿从膝部 有一指宽的白条相隔、上蓝下 黑的裤子(未婚女子有上蓝下红 ),穿绣花长统靴。
柴达木”是蒙古语“盐泽”的意思,它 位于青海湖西边,海拔2600-3000 米,面积24万多平方公里,是我国 第二大盆地。
青海湖位于青海 省东北部的青海 湖盆地内,既是 中国最大的内陆 湖泊,也是国内 最大的咸水湖。 它长105公里,宽 63公里,最深处 达38米,湖泊的 集水面积约29661 平方公里,湖面 海拔3196米。比 中国最大的淡水 湖鄱阳湖,要大 近450多平方公里。 湖水来源主要依 赖地表径流和湖 面降水补给。入 湖的河流有40余 条,主要有布哈 河、巴戈乌兰河、 侧淌河等,其中 以布哈河最大。

青海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青海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青海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青海马头琴
2、青海鼓乐
3、青海马头曲
4、青海藏族绣
5、青海藏族舞蹈
6、青海藏族音乐
7、青海藏族歌曲
8、青海藏族服装
9、青海藏族佛教
10、青海藏族美食
11、青海藏族祭祀
12、青海藏族民俗
13、青海藏族语言
14、青海藏族传统艺术
15、青海藏族传统手工艺
16、青海藏族绘画
17、青海藏族佛像雕刻
18、青海藏族铜钱
19、青海藏族民间艺术
20、青海藏族民间文学
21、青海藏族民间音乐
22、青海藏族民间舞蹈
23、青海藏族民间戏曲
24、青海藏族民间绣花
25、青海藏族民间绘画
26、青海藏族民间陶艺
27、青海藏族民间技艺
28、青海藏族民间传说
29、青海藏族民间神话
30、青海藏族民间俗语
31、青海藏族民间习俗
32、青海藏族民间工艺
33、青海藏族民间节日。

青海的风土人情和特色

青海的风土人情和特色

青海的风土人情和特色
青海是中国西北的一个省份,处于青藏高原上,是中国五大民族
自治区之一。

青海的风土人情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以下
是一些青海的特色。

一、藏传佛教文化
青海是藏传佛教的重要中心之一,有着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


州寺、塔尔寺、雷波寺等众多佛教寺庙保存完好,成为了人们向往的
精神家园。

茶马古道、祁连山草原、三江源等地,也是藏传佛教文化
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播地。

二、羌族风情
青海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羌族是青海的主要民族之一。

羌族的服饰、风俗等都具有独特的风情。

羌族的刺绣艺术、马衔花饮
食等都是青海的民俗文化代表。

三、高原草原
青海是中国草原面积最大的省份之一,崇山峻岭、广袤草原、雄
伟山水等风景令人叹为观止。

青海湖、祁连山、玉树等地的壮丽景色,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四、藏文化艺术
青海也是中国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藏族的语言、服饰、音乐、舞蹈等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著名的唐卡画和木雕工艺,展现了
藏族艺术的独特魅力和艺术水平。

总之,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多姿多彩的地方,其风土人
情和特色非常丰富。

青海地区春节的风俗习惯

青海地区春节的风俗习惯

青海地区春节的风俗习惯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它不仅仅是中国人民欢度新年的时刻,也是展示各地区独特风俗习惯的时候。

青海地区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

在青海地区,春节被视为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青海地区春节的风俗习惯。

一、除夕之夜:家庭团聚与拜祖在青海地区的农村地区,每逢除夕之夜,人们都会亲密团聚在一起,共度这个重要的时刻。

全家人以团年饭为重,一起享用一顿丰盛的晚餐。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在家中设一张祖先牌位,进行拜祖仪式,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祝福。

在青海地区的藏族和回族地区,拜祖活动更加庄重,人们会点燃香烛,高唱祈福的歌曲,祈求祖先保佑全家平安幸福。

二、迎新春:放鞭炮与舞龙舞狮除夕过后,青海地区的人们迎来了新年的第一天。

这一天,人们会放鞭炮,以驱走邪恶,迎接新的一年的好运。

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举办盛大的舞龙舞狮表演,以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舞龙舞狮的表演队伍会穿梭于街头巷尾,吸引着许多人观看和参与,气氛非常热闹喜庆。

三、祭马采草玩夺球在青海地区的一些牧区,人们还有一项独特的春节风俗活动,即祭马采草玩夺球。

这项活动通常在春节期间举行,人们会骑马到草原上采草回家,在采草的过程中组织起篮球赛。

这场比赛的规则和篮球类似,但更加具有观赏性。

比赛结束后,人们还会举行奖项颁发和群众演出活动,整个过程热闹而有趣。

四、歌舞表演与民俗游园青海地区的各民族有着丰富多样的歌舞文化,春节期间,人们会展示各类传统歌舞表演。

表演形式包括藏戏、独角戏、花灯舞等,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此外,在青海地区的一些城市和景区,还会举办民俗游园活动,向游客展示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品、美食和特色节目,为春节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风味。

五、贺年音乐会与庙会游园在城市地区,青海地区也会举办热闹喜庆的贺年音乐会。

这是一场集文艺表演和庆祝活动于一体的盛会,吸引了许多观众前来观看。

此外,庙会也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之一。

青海人文特色介绍

青海人文特色介绍

青海人文特色介绍
青海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一个省份,拥有着丰富的人文特色和历史文化遗产。

以下是一些介绍:
1. 藏传佛教文化:青海是中国重要的藏传佛教中心之一,拥有许多寺庙和喇嘛学院。

例如,宁玛派的措欧林寺、噶举派的塔尔寺和格鲁派的塔尔寺等都是著名的佛教圣地。

2. 蒙古族文化:青海有很多蒙古族的聚居区,他们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成为了青海的一大特色。

例如,在青海湖畔的伊尔克什坦草原上,经常可以看到蒙古族人民在放牛、唱歌、跳舞等。

3. 民族服饰:青海有着丰富多样的民族服饰文化,如藏族人的长袍和袍裙、蒙古族人的袍子和马靴、土族人的花衫和头饰等等。

4. 雪域高原风情:青海是中国西部地区的“雪域高原”,这里的风景壮美、气候清爽,是旅游者的天堂。

例如,青海湖、茶卡盐湖、塔尔寺、玛旁雍错等景点都是非常值得游览的地方。

5. 西北民俗文化:青海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省份,在这里可以感受到西北的民俗文化气息。

例如,在青海的农村地区,可以看到许多民间手工艺品和传统的民俗节庆活动。

- 1 -。

青海文化特色简介

青海文化特色简介

青海文化特色简介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特色。

以下是青海文化的一些特点和特色简介。

1. 藏族文化:藏族是青海最主要的民族之一,其文化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主要信仰藏传佛教。

藏族人民热爱舞蹈、音乐和唱歌,特色的藏戏和唐卡绘画也是藏族文化的瑰宝。

2. 草原文化:青海是中国最大的草原省份之一,草原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牧民们以养马、养牛为生,过着独特的牧区生活。

草原上举行的各种民间活动如赛马、摔跤、蒙古包篝火晚会等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青藏高原文化:青海位于青藏高原上,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青海的文化带有鲜明的高原特色。

高原牧民们独特的生活方式、信仰和传统医药等都是青海文化中的重要元素。

4. 民俗文化:青海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每年都举行各种民俗活动,如藏族的“卓玛”节、土族的“茶卡盐湖节”等。

这些活
动以丰富多彩的节目、民族服饰和民俗习惯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总的来说,青海文化的特色在于它丰富多样、多民族共存,反映了青海人民的独特生活方式、信仰和传统习俗。

这些文化特色也成为了青海的重要旅游资源之一,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探索和体验。

青海过年的风俗6个

青海过年的风俗6个

青海过年的风俗6个
1. 祭祖:墓前祭祖是青海人过年的重要仪式之一,人们会提前清理墓地,焚香祭拜,祈求祖先保佑家庭平安和祖孙兴旺。

2. 贴春联:在过年前,青海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门口、窗户、墙壁上都会出现红彤彤的春联,寓意着新年的祝福和吉祥。

3. 吃年夜饭:年夜饭是青海人过年的必备节目之一,家人会团聚在一起,享受丰盛的美食,拉近亲情间的距离。

4. 放鞭炮:在青海,放鞭炮是过年期间必不可少的节目之一,人们会在家门口或者广场上放鞭炮,寓意着驱除鬼神、迎来好运。

5. 穿新衣:在过年期间,青海人都会穿上新衣服,寓意着开始新的一年,化身为一个焕然一新、精神饱满的新人。

6. 观看舞狮表演:在青海,舞狮表演也是过年期间的传统项目之一,人们围观舞狮表演,为舞狮的英姿、威武气息和吉祥如意的寓意而欢呼。

青海春节民俗活动与传统手工艺品

青海春节民俗活动与传统手工艺品

青海春节民俗活动与传统手工艺品新年来临之际,中国各地都会举办丰富多样的春节民俗活动,以庆祝传统的农历新年。

而在青海,这些民俗活动与传统手工艺品更是别具特色,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民智慧。

本文将介绍青海省内与春节相关的民俗活动以及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品。

一、春节民俗活动1. 《舞龙》青海春节期间,舞龙是一项受欢迎的活动,人们手持着长长的龙身,在街头巷尾舞动,象征着吉祥与祥龙献瑞。

这是一种充满力量与欢乐的表演艺术,也是展示青海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舞狮》与舞龙类似,舞狮是春节期间的另一个传统活动。

由两人分别扮演狮子的前后两部分,以夸张的表演形式,展示狮子的活力与灵动。

舞狮的背后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寓意着辟邪驱邪、增添喜庆。

3. 《拉神》拉神是青海纳西族地区较为盛行的一项民俗活动。

人们会在春节期间举行拉神活动,将食品、米酒、水果捆绑在树上,以示向神灵祈福,祈求来年的丰收与幸福。

这项民俗活动不仅是一种信仰表达,也是人们对神灵的感恩与敬畏。

二、传统手工艺品1. 《唐卡》唐卡是青海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被誉为“活佛画”。

它以精湛的绘画技艺和丰富的宗教寓意而闻名,通常以丝绸布和麻布为底材,用颜料绘制佛教题材的图案和人物。

青海的唐卡不仅制作精良,而且富有浓厚的文化氛围,被广泛用于佛教寺庙和家庭供奉。

2. 《宝饰》青海作为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宝饰手工艺品独具特色。

藏族的饰品以金银、珊瑚、珍贵宝石为主要材料,设计独特,工艺精细。

土族的腰带、耳环等饰品则以色彩绚丽、线条简约为特点,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独特性。

这些宝饰既是美丽的装饰品,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3. 《毛毡》青海毛毡是当地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被誉为“塞上绣品”。

以山羊毛为原料,由手工制作而成,其精湛的刺绣工艺和丰富多彩的图案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毛毡常常被制作成靠垫、挂毯和箱包等实用品,同时也是独特的装饰品,展示了青海民俗文化中的富足和温馨。

总结:青海春节民俗活动与传统手工艺品丰富多彩,体现了青海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青海西宁过年的风俗

青海西宁过年的风俗

青海西宁过年的风俗
青海西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因此在过年期间有着丰富多彩
的风俗和习惯。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西宁过年风俗:1. 贴春联:每到农
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日,家家户户都会贴上春联,以祈求新年平安、吉祥如意。

2. 扫尘除旧:在大年三十这天,人们会进行全面清洁,并
将房子里所有不干净或破旧的东西全部扔掉,以迎接新的一年。

3. 守岁:大年三十晚上,在家中团聚并等待除夕时刻敲响钟声。

同时还要
点起红灯笼和爆竹来驱赶邪恶之气。

4. 吃饺子:在中国北方地区,吃
饺子已经成为了传统习俗。

而在西宁,则更加重视这个节目,并认为
吃饺子可以象征着“包容”、“圆满”。

5. 睡觉放心: 在大年初一当天, 人们通常不出门, 尽量保持安静, 认为这样能让自己度过一个偏好顺利、平
稳的新春佳节.6. 拜祭祖先: 大部分藏族群众会选择去拜谒他们自己家族中逝去亲人墓前或者是遵从传统信仰去拜访寺庙.7. 跳舞唱歌: 在冬季漫长而又单调沉闷的生活后, 过完了正月初五便开始跳舞唱歌庆贺元宵
节.8. 元宵灯展: 正月15日也就是元宵节当天, 青海省内外游客都会涌向市区主街道欣赏花灯表演及美食小吃摊位等活动.
总之,在青海西宁过年期间有很多值得体验和感受的文化特色与民俗
习惯。

无论你身处何处,在这个特别时刻里,请记得珍惜身边所拥有
并享受快乐!。

青海的民俗民风

青海的民俗民风

青海的民俗民风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这里的民俗民风丰富多彩,充满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等多个民族的独特风情。

藏族是青海省的主要民族之一,他们的民俗民风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藏族的传统节日中,最为盛大的要数藏历新年了。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穿上盛装,跳起欢快的舞蹈,同时还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如赛马、射箭、摔跤等。

此外,藏族人还有一种独特的婚礼仪式,叫做“婚礼拉绒”,这是一种非常隆重的仪式,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

回族也是青海省的重要民族之一,他们的民俗民风也非常有特色。

在回族的传统节日中,最为重要的要数开斋节了。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穿上盛装,到清真寺里祈祷,同时还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如赛马、射箭、斗鸡等。

此外,回族人还有一种独特的婚礼仪式,叫做“婚礼拜月”,这是一种非常隆重的仪式,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

土族和撒拉族也是青海省的重要民族之一,他们的民俗民风也非常有特色。

在土族和撒拉族的传统节日中,最为盛大的要数“吃新节”了。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穿上盛装,到田间地头去采摘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同时还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如赛马、射箭、斗牛等。

此外,土族和撒拉族人还有一种独特的婚礼仪式,叫做“婚礼拜天”,
这是一种非常隆重的仪式,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

青海的民俗民风非常丰富多彩,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情和习俗。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也可以领略到多元文化的魅力。

春节传统习俗青海民俗文化的代表

春节传统习俗青海民俗文化的代表

春节传统习俗青海民俗文化的代表春节传统习俗:青海民俗文化的代表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日子。

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青海承载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其中的春节传统习俗更是代表了青海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介绍几个青海春节传统习俗,以展现青海的民俗文化。

一、拜年贴福春节期间,青海人们喜欢互相拜年,传递美好祝愿。

其中一项重要的习俗是拜年贴福。

青海人们在悬挂春联的门楣上贴上“福”字,寓意着新的一年将带来好运与幸福。

拜年贴福不仅是一种美好的祝愿,也是一种传统礼仪。

家家户户都会精心制作自己的福字,寄托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二、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传统的中国舞蹈形式,在青海的春节庆典中也非常流行。

人们手持龙狮道具,舞蹈起伏有致,犹如巨龙翻腾,威武而神秘。

舞龙舞狮不仅能带来喜庆和祥和的氛围,也被认为能驱邪辟邪、保佑平安。

观看舞龙舞狮表演已成为青海春节期间的一大亮点,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当地居民。

三、藏戏表演藏戏是藏族地区广泛流传的戏剧形式,也是青海春节期间的重要表演活动之一。

藏戏以唱、念、做、舞为主要表演形式,讲述了传统的藏族故事和历史传说。

演员们穿着华丽的藏族服装,扮演各种角色,通过精彩的表演和动人的歌舞,带给观众们视听的享受和文化的体验。

藏戏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也是传承青海民族文化的重要媒介。

四、火把节火把节是青海春节期间的独特习俗,被誉为“高原上的狂欢”。

火把节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举行,人们手持火把,跳跃、挥动,形成了一道壮观的明亮火海。

人们在火把旁围成圈子,跳起独特的舞蹈,唱着欢快的歌曲,庆祝新年的到来。

火把的火焰象征着驱邪辟邪,焚烧旧年的不利和坏运气,带来新的希望和好运。

火把节不仅是一个狂欢盛会,也是青海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之一。

总结:春节传统习俗是青海民俗文化的代表,体现了青海人民的独特风情和丰富内涵。

通过拜年贴福、舞龙舞狮、藏戏表演和火把节等传统习俗的参与和传承,青海人民不仅表达了对新年的美好祝愿,也继承了民族文化的血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族常用酥油茶待客,他们喝酥油茶,还有一套规矩。当 客人被让坐到藏式方桌边时,主人便拿过一只木碗(或茶 杯)放到客人面前。接着主人(或主妇)提起酥油茶壶 (现在常用热水瓶代替),摇晃几下,给客人倒上满碗酥 油茶。刚倒下的酥油荣,客人不马上喝,先和主人聊天。 等主人再次提过酥油茶壶站到客人跟前时,客人便可以端 起碗来,先在酥油碗里轻轻地吹一圈,将浮在茶上的油花 吹开,然后呷上一口,并赞美道:“这酥油茶打得真好, 油和茶分都分不开。”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给添满。 就这样,边喝边添,不一日喝完,热情的主人,总是要将 客人的茶碗添满;假如你不想再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 了一半,不想再喝了,主人把碗添满,你就摆着;客人准 备告辞时,可以连着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里要留点 漂油花的茶底。这样才符合藏族的习惯和礼貌。
高台
高跷
旱船
舞狮
舞龙
秧歌
二、青海各民族饮食民俗
藏族饮食习俗
藏族的食物主要是牦牛奶、牛羊肉、糌粑等。食品的花样虽不算多, 却有独特的民族风味。 奶食类:在青海藏区,牛奶通常用来煮奶茶、制酥油和做酸奶。酸奶 有一种芳香的气味,不少老年人夏季以酸奶为主食,认为酸奶能使他 们益寿延年。
酸奶
藏族人的酥油茶
藏族群众平日喜欢喝酥油茶。制 作酥油茶时。先将茶叶或砖茶用 水久熬成浓什,再把茶水倒入 “董莫”(酥油茶桶),再放入酥 油和食盐,用力将“甲洛”上下 来回抽几十下,搅得油茶交融, 然后倒进锅里加热,便成了喷香 可口的酥油茶了。
酥油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以前,牧民提炼酥油的方法比较 特殊.先将奶计加热,然后倒入一种叫做“雪董”的大木桶里(高4 尺、直径l尺左右),用力上下抽打,来回数百次,搅得油水分离, 上面浮起一层湖黄色的脂肪质,把它舀起来,灌进皮口袋,冷却了 便成酥油。现在,许多地方逐渐使用奶油分离机提炼酥油。一般来 说,一头母牛每天可产四五斤奶,每百斤奶可提取五六斤酥油。 酥油有多种吃法,主要是打酥油茶喝,也可放在糌粑里调和着吃。 逢年过节炸果子,也用酥油。
臊子面
老爷山朝山会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如期举行。 朝山会总称为“朝拜圣山大会”,是一种民间自发组织的庙 会组织。
主要负责人员职务: 由会长——总负责, 匣长管——理财务, 领经—负责赏罚, 社总——怀抱一个装满竹制罚签的罐子, 把竹签插在违犯会规者的帽子上,会后 按竹签处罚, 四个会头——负责接洽事务、伙食管理、 置办东西。
一、民间社会民俗 1、朝山会 2、多民族色彩的“花儿”会 3、各民族赛马习俗 4、社火
朝山会
大通老爷山朝山会——一个独特的民俗现象,不仅承载了一 方地域民间的沧桑记忆,更是盛开在河湟谷地的一朵民俗之 花!——题记 (一)在青海,几乎各地都有朝山会,于是就有了青海十八会 的说法。尤其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大通老爷山的朝山会以人 数众多,规模宏大,时代久远,犹为壮观,成为古老民俗最 直观的记忆。 朝山之风,古已有之。面对巍巍群山,人如蝼蚁,顿感人之 渺小,即生敬畏之心,朝觐山神以祈祷幸福,民间风俗由此 传承下来。此地儒、释、道、伊斯兰教等集于一山。山脚下 有伊斯兰风格的清真寺,山上又有佛家,道家,儒家三家崇 拜的关公殿,还有佛教寺庙感应寺和道教古建筑,出现了中 原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并存的景象,各种宗教文化 相互并存又相安无事。浓厚的宗教氛围使老爷山山民们的成 为朝拜对象,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子民们祈福平安的愿望。
幡后是由四位身穿长袍怀抱竹签罐、桃木剑、大刀的老人 装扮的“无量佛”的臣相。再后是两对长形周围镶着齿轮 形花牙子称之为“襁子”的旗帜。而后是二三十个黄绸伞 形的“罩子”,用一圈圈五彩绸做成,还有孔雀的翎毛, 鲜艳华贵。也有缀满绸缎做的长带子筒状伞罩的“吊儿”。 人们用最艳丽的色彩,用神圣的仪式表达着对冥冥之中的 神的体认。
有人认为音乐是从天籁的语言,因而壮观的朝山会离不开音乐的伴奏。 朝山会的乐队由吹奏乐队和打击乐队组成。吹奏乐队乐器有两对唢呐、 大喇叭,玉笛,鹅骨笛,玉箫,二十对“交板”。“交板”是用两寸 宽、两尺长的四片木板做成,每片上了油漆系有五彩丝线穗子和荷包。 “交板”四片为一连,将两连分别拿在两手中,前后轮换挂拉,上下 举动发出有节奏的响声。朝山队伍的最后是打击乐队,有铜鼓、大锣、 大钹、手鼓、碰铃、七响、三响(七响和三响,是由七个小圆碟子或三 个小圆碟子大的小锣制成的有柄排锣。一手执柄,一手拿小锤敲打)等。 最后是举着各种织锦缎、彩绸、孔雀毛绸伞和彩旗的队伍。朝山路上, 一路清风徐来,悠扬的笛声,清亮的佛号,回荡在老爷山崎岖的山路 上。
甜 醅
酿皮是在麦面中掺和一定数量的蓬灰和敷料,用温水
调成硬面团,再几经揉搓,等面团精细光滑后,再放 入凉水中连续搓洗,洗出淀粉,面团成为蜂窝状物时, 放进蒸笼蒸熟,这叫“面筋”,再将沉淀了淀粉糊舀 在蒸盘中蒸熟,这便叫“蒸酿皮”。蒸熟了酿皮,从 盘中剥离,切成长条,配上面筋,浇上醋、辣油、芥 茉、韭菜、蒜泥等佐料,吃起来辛辣、凉爽、口感柔 韧细腻,回味悠长。
灌肠是藏族妇女最拿 手的的技艺之一,灌肠 基本上分为四种:一是 肉肠,肠内装肥瘦兼有 的肉丁;二是面肠,肠 内装进油和面,有时也 拌进一些野葱末;三是肝肠,肠内装捣碎的肝 ;四是血肠,肠内装牛羊的鲜血。
米面食品:大米和面粉是牧民们喜爱的粮食。他们除用大米熬奶粥、肉 粥,用面粉做面片、饺子、烤饼和油炸饼外,还做一些颇具草原风味的 食品,有:糌粑、“仪贴”(油搅团)、安多面片、面条等。还有“雪 吐”(水油饼),“卡什茨”、“曲什茨”、“郭勒洛洛”(以上均为 烤饼类)、“醒”(酥酪糕)、“折阔”(大米汤)等,多在礼仪活动 中食用。
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等的通称,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 差异。 “ 社火” 亦称 " 射虎" ,是中国北方地区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是 指在祭祀或节日里迎神赛会上的各种杂戏、杂耍的表演。火具有红火、 热闹之意。每年春节,各乡村群众自发组织各种社火活动。社火规模从 几十人到上百人,包括锣鼓手,舞狮等等。群众燃放爆竹迎接社火队伍, 并赠予烟酒等礼物。社火经过之处,爆竹声声,锣鼓喧天,人山人海, 气氛热烈。
第三类,以马的驰速和骑手的马上技巧相结合而进行赛马, 是马术运动之一,又叫"轻乘赛"。大都属于单项比赛,有规 定动作和自选动作。 第四类,由于旧时代骑兵训练的影响,化隆、循化部分地区 曾出现过马上技巧比赛。项目有单人单马,单人双马,双人 双马等。
社火
社火是青海汉族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也是高台、
各种风味的面片:
羊肉干炒面片 清汤面片
青海人称锅盔为“焜锅”,藏族等民族也食,烙得很厚很大,外酥香, 内松绵,耐存放。要切成四五厘米宽的长条儿食用。平川的农民认为白 面食品不耐饥饿,还常常用白面同山区农民换杂粮吃。
汉族特色甜醅 甜醅是用青藏高原耐寒早熟的粮 食之一青稞加工而成的一种风味 小吃。它具有醇香、清凉、甘甜 的特点。吃时散发出阵阵的酒香。 夏天吃它能清心提神,去除倦意; 冬天食用则能壮身暖胃,增加食 欲。甜醅选料精细,青稞粒粒饱 满,脱皮洁净,蒸煮适度,酒曲 配料适中,掌握温度准确,粒粒 白嫩,食如果肉。一端碟子,则 醇香扑鼻,入口醅甘汁浓,绵软 可口,食后满地区不同,传承的风俗不同,就有
各式各样的比赛形式,如民谚所说:"赛马多异俗,各自有 千秋"。赛马技艺分四大类: 第一类,既要求马的驰骋脚力完全符合"走马"奔跑训练标 准,又要求骤驰飘逸,快速领先。 第二类,培养马的疾驰力,要求参赛之马个大体壮,大膘 圆肥,性子骏烈,驰骋飞跃,能够捷足先登,有一股"良骏 逸足,跄悍凌越"的桀骜气概,却不讲求驰骋术的高超与否。
肉食类:青海藏区居民只食偶蹄动物,禁食奇蹄类动物。至于栖息在 江河湖泊中的鱼类,虽说无蹄无爪,但在传说中它们是属于龙家族的, 也不能食用。倘若有人竟然敢吃鱼,据说必会招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下更保”(干肉)也是藏区人民的美食,家家必备。这种干肉多在 秋末冬初时制作,选用肥壮的牛羊宰杀后,劈成大块,挂在避光通风 处阴干。这种干肉不再烹调。食者用刀割下一块,放进嘴里,嚼得津 津有味。“下更保”是一种主副兼顾的食品,能长期贮存,携带食用 又极方便,故是外出放牧和狩猎时的干粮。
糌粑
水 油 饼
搅团
酥酪糕
酥酪糕
汉族饮食习俗
汉族农民的传统主食是白面制品,有馒头、饺子、面条、烙饼、釀皮子 等各种花样,其食法同甘肃、陕西接近,口味偏酸辣。 面条多采用抻拉法,可宽可细。最有特色的是当地的揪面片儿。青海人 揪面片的技术很高,站得离锅远远的,揪出的面片不停地抛到沸水中, 速度可与山西刀削面高手相媲美,而且面片儿大小、厚度也很均匀。羊 肉面片儿风味独特,食后令人难忘。
队伍最前面是一对彩色龙凤开路旗,其次是两 对煨烧着“桑赞”(桑赞是用七种线香、柏树叶、 十二精药、十全大补药、砂糖、白面、牛奶和一种叫“茨巴” 的野生植物搅拌碾细制成,放在熏香炉内燃着,香味浓烈,经 久不散)铜雕花熏香炉,拿香炉者分走于路两旁,除去路上不洁 之气。朝山前人们用柏香熏身,让自己的心灵洁净,同时还要 一路洁净,不说脏话,不出乱子,一切皆因神圣而变得崇高。 紧跟其后的是幡。
回族饮食习俗 回族平日一日三餐,按一般的饮食习俗,早餐是清茶、奶茶、馍馍,炒 菜有粉条、洋芋、酸菜和花菜。午餐是馍馍、煮洋芋、炒洋芋、盖碗茶 (放有冰糖等)。晚餐经常是旗花面(放有洋芋、萝卜、酸菜、葱)、 寸寸面、杂面巴烙、长面、豆面搅团、豆面散饭、羊肉面片、拉面、臊 子面、扁食(饺子)。
旗花面
寸寸面
从某种意义上说,唱“花儿”是有季节性的。在青海,农活 全是妇女的事,这既是她们一年中最忙累的时候,也是她们 放开歌喉在地里大唱“花儿”的时刻。这时,农活不多的小 伙子们,也都赶到田边、地头找姑娘、媳妇们对歌,拔一阵、 唱一阵、对一阵,有独唱、有齐唱、有对唱,“花儿”歌声 此起彼伏,它标志着一年中唱“花儿”的季节又来到了。从 拔头遍草时起,“花儿”就漫开了(在青海,唱“花儿”又 称漫“花儿”),一直要唱到三遍草拔完(青海除草多不用 锄,而用手拔),前后约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传统的“花儿” 会,也多集中在秋收之前的农历四、五、六这几个月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