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等的通称,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 差异。 “ 社火” 亦称 " 射虎" ,是中国北方地区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是 指在祭祀或节日里迎神赛会上的各种杂戏、杂耍的表演。火具有红火、 热闹之意。每年春节,各乡村群众自发组织各种社火活动。社火规模从 几十人到上百人,包括锣鼓手,舞狮等等。群众燃放爆竹迎接社火队伍, 并赠予烟酒等礼物。社火经过之处,爆竹声声,锣鼓喧天,人山人海, 气氛热烈。
第三类,以马的驰速和骑手的马上技巧相结合而进行赛马, 是马术运动之一,又叫"轻乘赛"。大都属于单项比赛,有规 定动作和自选动作。 第四类,由于旧时代骑兵训练的影响,化隆、循化部分地区 曾出现过马上技巧比赛。项目有单人单马,单人双马,双人 双马等。
社火
社火是青海汉族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也是高台、
朝山会起因 是传说中的无量佛“善而修 成”,在朝山中就以“善”为 本,不打骂人、为非作歹;提 倡讲礼貌和气;乐于助人,与 人为善。否则,被检查出就要 在帽子上插签记过受罚。凡参 加朝山会者,自觉忌口,不吃 葱、韭、蒜、肉;在会期间, 早晚还要用柏香熏身以去不洁 之气。
幡用一整匹黄绸做成,上半部套成裙状,下半 部剪成碎长条,每一长条上拴一虎头铃,用长 杆挑起来,它代表着无量佛的神位,是朝山会 最神圣的崇拜物。绾好的幡布如果散开垂下, 那就是所谓的降幡了。人们就认为请幡的人没 有忌口,不干净,升幡人就要受罚。
老爷山朝山会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如期举行。 朝山会总称为“朝拜圣山大会”,是一种民间自发组织的庙 会组织。
主要负责人员职务: 由会长——总负责, 匣长管——理财务, 领经—负责赏罚, 社总——怀抱一个装满竹制罚签的罐子, 把竹签插在违犯会规者的帽子上,会后 按竹签处罚, 四个会头——负责接洽事务、伙食管理、 置办东西。
有人认为音乐是从天籁的语言,因而壮观的朝山会离不开音乐的伴奏。 朝山会的乐队由吹奏乐队和打击乐队组成。吹奏乐队乐器有两对唢呐、 大喇叭,玉笛,鹅骨笛,玉箫,二十对“交板”。“交板”是用两寸 宽、两尺长的四片木板做成,每片上了油漆系有五彩丝线穗子和荷包。 “交板”四片为一连,将两连分别拿在两手中,前后轮换挂拉,上下 举动发出有节奏的响声。朝山队伍的最后是打击乐队,有铜鼓、大锣、 大钹、手鼓、碰铃、七响、三响(七响和三响,是由七个小圆碟子或三 个小圆碟子大的小锣制成的有柄排锣。一手执柄,一手拿小锤敲打)等。 最后是举着各种织锦缎、彩绸、孔雀毛绸伞和彩旗的队伍。朝山路上, 一路清风徐来,悠扬的笛声,清亮的佛号,回荡在老爷山崎岖的山路 上。
从某种意义上说,唱“花儿”是有季节性的。在青海,农活 全是妇女的事,这既是她们一年中最忙累的时候,也是她们 放开歌喉在地里大唱“花儿”的时刻。这时,农活不多的小 伙子们,也都赶到田边、地头找姑娘、媳妇们对歌,拔一阵、 唱一阵、对一阵,有独唱、有齐唱、有对唱,“花儿”歌声 此起彼伏,它标志着一年中唱“花儿”的季节又来到了。从 拔头遍草时起,“花儿”就漫开了(在青海,唱“花儿”又 称漫“花儿”),一直要唱到三遍草拔完(青海除草多不用 锄,而用手拔),前后约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传统的“花儿” 会,也多集中在秋收之前的农历四、五、六这几个月里。
灌肠是藏族妇女最拿 手的的技艺之一,灌肠 基本上分为四种:一是 肉肠,肠内装肥瘦兼有 的肉丁;二是面肠,肠 内装进油和面,有时也 拌进一些野葱末;三是肝肠,肠内装捣碎的肝 ;四是血肠,肠内装牛羊的鲜血。
米面食品:大米和面粉是牧民们喜爱的粮食。他们除用大米熬奶粥、肉 粥,用面粉做面片、饺子、烤饼和油炸饼外,还做一些颇具草原风味的 食品,有:糌粑、“仪贴”(油搅团)、安多面片、面条等。还有“雪 吐”(水油饼),“卡什茨”、“曲什茨”、“郭勒洛洛”(以上均为 烤饼类)、“醒”(酥酪糕)、“折阔”(大米汤)等,多在礼仪活动 中食用。
多民族色彩的“花儿”会
青海是多民族地区,流行于青海、闻名于全国的青海“花儿”,是一种 多民族的民歌。在青海东部的农业区,世居着五个少数民族。藏族、土 族、撒拉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可是他们也要操着不太纯熟的汉语, 和回族、汉族一样,来唱“花儿”这种歌。这一现象,在其它多民族地 区,是比较罕见的。因此,青海各地的传统“花儿”会,也是多民族色 彩的。 “花儿”是山歌型情歌, 多是在田间劳动、山中 放牧、赶车上路、河里 淘金时,即兴顺口编唱 的。由于是情歌,有大 小班辈的禁忌,不仅家 里不能唱,即便在村子 里也是禁唱的。
各种风味的面片:
羊肉干炒面片 清汤面片
青海人称锅盔为“焜锅”,藏族等民族也食,烙得很厚很大,外酥香, 内松绵,耐存放。要切成四五厘米宽的长条儿食用。平川的农民认为白 面食品不耐饥饿,还常常用白面同山区农民换杂粮吃。
汉族特色甜醅 甜醅是用青藏高原耐寒早熟的粮 食之一青稞加工而成的一种风味 小吃。它具有醇香、清凉、甘甜 的特点。吃时散发出阵阵的酒香。 夏天吃它能清心提神,去除倦意; 冬天食用则能壮身暖胃,增加食 欲。甜醅选料精细,青稞粒粒饱 满,脱皮洁净,蒸煮适度,酒曲 配料适中,掌握温度准确,粒粒 白嫩,食如果肉。一端碟子,则 醇香扑鼻,入口醅甘汁浓,绵软 可口,食后满口留香。
臊子面
甜 醅
酿皮是在麦面中掺和一定数量的蓬灰和敷料,用温水
调成硬面团,再几经揉搓,等面团精细光滑后,再放 入凉水中连续搓洗,洗出淀粉,面团成为蜂窝状物时, 放进蒸笼蒸熟,这叫“面筋”,再将沉淀了淀粉糊舀 在蒸盘中蒸熟,这便叫“蒸酿皮”。蒸熟了酿皮,从 盘中剥离,切成长条,配上面筋,浇上醋、辣油、芥 茉、韭菜、蒜泥等佐料,吃起来辛辣、凉爽、口感柔 韧细腻,回味悠长。
回族饮食习俗 回族平日一日三餐,按一般的饮食习俗,早餐是清茶、奶茶、馍馍,炒 菜有粉条、洋芋、酸菜和花菜。午餐是馍馍、煮洋芋、炒洋芋、盖碗茶 (放有冰糖等)。晚餐经常是旗花面(放有洋芋、萝卜、酸菜、葱)、 寸寸面、杂面巴烙、长面、豆面搅团、豆面散饭、羊肉面片、拉面、臊 子面、扁食(饺子)。
旗花面
寸寸面
糌粑
水 油 饼
搅团
酥酪糕
酥酪糕
汉族饮食习俗
汉族农民的传统主食是白面制品,有馒头、饺子、面条、烙饼、釀皮子 等各种花样,其食法同甘肃、陕西接近,口味偏酸辣。 面条多采用抻拉法,可宽可细。最有特色的是当地的揪面片儿。青海人 揪面片的技术很高,站得离锅远远的,揪出的面片不停地抛到沸水中, 速度可与山西刀削面高手相媲美,而且面片儿大小、厚度也很均匀。羊 肉面片儿风味独特,食后令人难忘。
一、民间社会民俗 1、朝山会 2、多民族色彩的“花儿”会 3、各民族赛马习俗 4、社火
朝山会
大通老爷山朝山会——一个独特的民俗现象,不仅承载了一 方地域民间的沧桑记忆,更是盛开在河湟谷地的一朵民俗之 花!——题记 (一)在青海,几乎各地都有朝山会,于是就有了青海十八会 的说法。尤其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大通老爷山的朝山会以人 数众多,规模宏大,时代久远,犹为壮观,成为古老民俗最 直观的记忆。 朝山之风,古已有之。面对巍巍群山,人如蝼蚁,顿感人之 渺小,即生敬畏之心,朝觐山神以祈祷幸福,民间风俗由此 传承下来。此地儒、释、道、伊斯兰教等集于一山。山脚下 有伊斯兰风格的清真寺,山上又有佛家,道家,儒家三家崇 拜的关公殿,还有佛教寺庙感应寺和道教古建筑,出现了中 原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并存的景象,各种宗教文化 相互并存又相安无事。浓厚的宗教氛围使老爷山山民们的成 为朝拜对象,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子民们祈福平安的愿望。
肉食类:青海藏区居民只食偶蹄动物,禁食奇蹄类动物。至于栖息在 江河湖泊中的鱼类,虽说无蹄无爪,但在传说中它们是属于龙家族的, 也不能食用。倘若有人竟然敢吃鱼,据说必会招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下更保”(干肉)也是藏区人民的美食,家家必备。这种干肉多在 秋末冬初时制作,选用肥壮的牛羊宰杀后,劈成大块,挂在避光通风 处阴干。这种干肉不再烹调。食者用刀割下一块,放进嘴里,嚼得津 津有味。“下更保”是一种主副兼顾的食品,能长期贮存,携带食用 又极方便,故是外出放牧和狩猎时的干粮。
高台
高跷
旱船
来自百度文库
舞狮
舞龙
秧歌
二、青海各民族饮食民俗
藏族饮食习俗
藏族的食物主要是牦牛奶、牛羊肉、糌粑等。食品的花样虽不算多, 却有独特的民族风味。 奶食类:在青海藏区,牛奶通常用来煮奶茶、制酥油和做酸奶。酸奶 有一种芳香的气味,不少老年人夏季以酸奶为主食,认为酸奶能使他 们益寿延年。
酸奶
藏族人的酥油茶
队伍最前面是一对彩色龙凤开路旗,其次是两 对煨烧着“桑赞”(桑赞是用七种线香、柏树叶、 十二精药、十全大补药、砂糖、白面、牛奶和一种叫“茨巴” 的野生植物搅拌碾细制成,放在熏香炉内燃着,香味浓烈,经 久不散)铜雕花熏香炉,拿香炉者分走于路两旁,除去路上不洁 之气。朝山前人们用柏香熏身,让自己的心灵洁净,同时还要 一路洁净,不说脏话,不出乱子,一切皆因神圣而变得崇高。 紧跟其后的是幡。
藏族常用酥油茶待客,他们喝酥油茶,还有一套规矩。当 客人被让坐到藏式方桌边时,主人便拿过一只木碗(或茶 杯)放到客人面前。接着主人(或主妇)提起酥油茶壶 (现在常用热水瓶代替),摇晃几下,给客人倒上满碗酥 油茶。刚倒下的酥油荣,客人不马上喝,先和主人聊天。 等主人再次提过酥油茶壶站到客人跟前时,客人便可以端 起碗来,先在酥油碗里轻轻地吹一圈,将浮在茶上的油花 吹开,然后呷上一口,并赞美道:“这酥油茶打得真好, 油和茶分都分不开。”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给添满。 就这样,边喝边添,不一日喝完,热情的主人,总是要将 客人的茶碗添满;假如你不想再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 了一半,不想再喝了,主人把碗添满,你就摆着;客人准 备告辞时,可以连着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里要留点 漂油花的茶底。这样才符合藏族的习惯和礼貌。
藏族群众平日喜欢喝酥油茶。制 作酥油茶时。先将茶叶或砖茶用 水久熬成浓什,再把茶水倒入 “董莫”(酥油茶桶),再放入酥 油和食盐,用力将“甲洛”上下 来回抽几十下,搅得油茶交融, 然后倒进锅里加热,便成了喷香 可口的酥油茶了。
酥油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以前,牧民提炼酥油的方法比较 特殊.先将奶计加热,然后倒入一种叫做“雪董”的大木桶里(高4 尺、直径l尺左右),用力上下抽打,来回数百次,搅得油水分离, 上面浮起一层湖黄色的脂肪质,把它舀起来,灌进皮口袋,冷却了 便成酥油。现在,许多地方逐渐使用奶油分离机提炼酥油。一般来 说,一头母牛每天可产四五斤奶,每百斤奶可提取五六斤酥油。 酥油有多种吃法,主要是打酥油茶喝,也可放在糌粑里调和着吃。 逢年过节炸果子,也用酥油。
幡后是由四位身穿长袍怀抱竹签罐、桃木剑、大刀的老人 装扮的“无量佛”的臣相。再后是两对长形周围镶着齿轮 形花牙子称之为“襁子”的旗帜。而后是二三十个黄绸伞 形的“罩子”,用一圈圈五彩绸做成,还有孔雀的翎毛, 鲜艳华贵。也有缀满绸缎做的长带子筒状伞罩的“吊儿”。 人们用最艳丽的色彩,用神圣的仪式表达着对冥冥之中的 神的体认。
各民族赛马习俗
赛马,由于民族不同,地区不同,传承的风俗不同,就有
各式各样的比赛形式,如民谚所说:"赛马多异俗,各自有 千秋"。赛马技艺分四大类: 第一类,既要求马的驰骋脚力完全符合"走马"奔跑训练标 准,又要求骤驰飘逸,快速领先。 第二类,培养马的疾驰力,要求参赛之马个大体壮,大膘 圆肥,性子骏烈,驰骋飞跃,能够捷足先登,有一股"良骏 逸足,跄悍凌越"的桀骜气概,却不讲求驰骋术的高超与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