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与地理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饮食文化与地域特色教案

饮食文化与地域特色教案

饮食文化与地域特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饮食文化与地域特色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掌握各地饮食文化及其特色菜品。

3.培养学生的饮食文化素养和地域文化意识。

二、教学重点1.饮食文化与地域特色的重要性。

2.各地特色饮食文化及其菜品。

三、教学难点1.如何帮助学生加深对饮食文化和地域特色的理解。

2.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四、教学方法1.线上讲授:通过学习视频、图片和课件等形式,介绍饮食文化与地域特色的相关知识。

2.线下实践:通过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体验饮食文化与地域特色餐饮文化。

五、教学内容1.饮食文化与地域特色的概念饮食文化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地域、社会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饮食习惯、餐桌礼仪、餐饮文化艺术等一系列与饮食相关的文化现象。

地域特色是指各地区所形成的具有特色的文化、自然景观、历史风貌和社会风俗等方面的表现。

饮食文化与地域特色是不可分割的。

2.各地特色饮食文化及其菜品2.1.北京烤鸭北京烤鸭是北京的特色菜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以其肉质鲜嫩、味道独特、色泽诱人而享誉中外,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

2.2.上海小笼包上海小笼包是上海的传统特色食品,以其皮薄、馅肉鲜美、味道醇厚而享誉中外。

它是上海餐饮文化的代表之一。

2.3.粤菜粤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主要流行于广东、香港、澳门等地。

粤菜风味独具,注重原汁原味、清淡鲜美、千变万化。

2.4.四川火锅四川火锅是四川省的特色菜之一。

火锅以麻辣、鲜香、味美为特色,选料广泛,荤素搭配,火候拿捏得当,能够快速地烹饪出各种鲜美的食材。

2.5.湖南酸辣粉湖南酸辣粉是一种传统的湖南小吃,以辣、酸、香、爽为特色。

它选用精选的扁粉,加上豆腐皮、肉丝、木耳等配料,加上酸辣适度的汤汁,味道美妙。

2.6.茶餐厅茶餐厅是香港的一种传统餐饮文化,主要提供本地化的餐点,如菠萝油、鸳鸯奶茶等。

茶餐厅以环境舒适、价格合理、口味丰富而深受消费者喜爱。

3.饮食文化与地域特色的重要性3.1.传承文化饮食文化和地域特色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反映出当地的文化、历史和风土人情。

校本课程《美食地理》实施案例--饮食习俗与地理环境

校本课程《美食地理》实施案例--饮食习俗与地理环境

4中孑诃理教学参考轄题策划■MBMB2019年第12期.上0^编者按:2017版地理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鼓励地方和学校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设与地理相关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兴趣和个体发展等需要。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设,既要纳入整个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又要与国家设置的选修课程体系相衔接,做到目标明确,内容充实。

本期专题策划以“地理校本课程选题与设计”为主题,从征集的稿件中选取了4篇稿件,通过这些地理校本课程案例的展示,以期为教师教研提供相关借鉴。

地理校本课程选题与设计校本课程《美食地理》实施案例——饮食习俗与地理环境孙峰张建新/安徽省淮南市第五中学摘要:《美食地理》是淮南五中校本系列教材之一,全书从大到小,由远及近,从地理视角介绍了世界和中国的各种美食及相关文化特点。

“饮食习俗与地理环境”是根据《美食地理》设计的一节选修课。

教学形式模仿电视访谈类节目,以春节为背景开展教学活动。

关键词:校本课程;地理环境;饮食习俗课程设计人:孙峰张建新课程时长:一学期已使用学校:安徽省淮南市第五中学已使用时间:8年“民以食为天”,在中国“吃”已经不仅是一种生理的需要,而且能反映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体验、情感活动和文化追求,包含着独特的文化底蕴。

《美食地理》以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的学习为基础,结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内容上力求科学严谨、丰富多彩,形式上力求语言生动、图文并茂。

为了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让他们受到人文主义熏陶,书中设置了一定量的阅读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着重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和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美食地理》不同于一般的菜谱和烹饪教材,它重点介绍世界和中国各种美食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影响因素,全书分《世界美食巡礼》《中国饮食文化趣谈》《家乡的美食》三个部分,从大到小,由远及近地介绍世界和中国的各种美食及相关文化特点。

特别是从地理的视角了解美食的地域性和差异性,让学生从中体会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和博大精深。

饮食与地理

饮食与地理

南方地区的降水情况
特点: 南方地区降水量大 ,雨季开始早、结 束迟。从5月开始 ,10月结束。降雨 量年际变化较小。 原因: 我国东南面临海洋, 距海洋近,受海洋影 响大;东部广大地区 夏季受东南季风和西 南季风影响,带来大 量降水;东部多平原 ,地形有利于水汽的 深入。
我国南方地区地图
南方地区是指中国东 部季风区的南部,主 要是秦岭-淮河一线以 南的地区,西面为青 藏高原,东与南面临 东海和南海,东南部 隔台湾海峡与台湾隔 海相望,大陆海岸线 长度约占全国的2/3以 上。地势东西差异大 ,主要位于第二、三 级阶梯,主要是赤道 季风气候。
采访过程
采访时:
问题
1.四川人是否比较喜欢吃辣 (麻辣)? 2.为什么四川人都比较喜欢 吃辣?
3.四川与南方的饮食习惯上 的差异?
在我国四川,湖南,贵州,西南地区当地居民都喜欢吃辣椒,民间述有湖南人不 怕辣,贵州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就是因为天气湿,一年四季特别是冬 季比较阴冷潮湿,吃辣椒,又有去风去湿的作用,散寒健胃之效,四川人喜欢的 麻辣面也有同样功效,一般都是一碗面,一头汗,这样感冒就治好了。在一些高 山气象站,比如像山西武台山顶,海拔是2896米,那里的夏季常要生火炉,盖棉 被,7月平均气温只有9.5℃,气候阴湿那里的气象员没有四川人,但也大多吃辣 椒其中去寒抗风湿就是主要原因。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逐渐 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饮食传统和文化。中 国菜不但讲究“色、香、味”俱全,而 且“滋、养、补”的特点也为世人推崇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来往,各 地的饮食习惯也传播开来,为了研究饮 食习惯的地理成因,因此,我们小组想 对此进行更加深刻地了解。
民以食为天,通过了解通过对地方的 饮食文化了解去体会不同的地理环境,让 我在享受的同时,去拓宽自己的视野,了 解吃的文化,地理特征,风土人情,明白 怎么吃对身体好。

饮食教学大纲

饮食教学大纲

饮食教学大纲饮食教学大纲饮食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它不仅关系到我们的身体健康,还与文化传承、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为了提高人们的饮食素养和健康意识,许多学校和机构开始引入饮食教学大纲,以培养学生正确的饮食观念和健康的饮食习惯。

一、饮食的重要性饮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可忽视。

科学的饮食结构可以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保持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

而不良的饮食习惯则可能导致肥胖、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的发生。

因此,饮食教学大纲的出现,旨在教育人们如何正确选择食物,合理搭配餐食,以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二、食物的分类和营养成分在饮食教学大纲中,食物的分类和营养成分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食物可以分为五大类:谷物、蔬菜、水果、肉类和乳制品。

每一类食物都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了解食物的分类和营养成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选择食物,合理搭配餐食,满足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

三、饮食文化的传承饮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它还与文化传承密切相关。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有着独特的特点。

通过饮食教学大纲,可以向学生介绍不同地区的传统饮食文化,培养他们对多样性的尊重和理解。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了解其他文化的饮食习惯,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加对世界的认知。

四、食物安全与健康食物安全是饮食教学大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食物的来源、加工过程以及储存方式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同时,学生也需要学习如何正确处理食物,防止食物中毒等问题的发生。

此外,饮食教学大纲还应该教育学生如何选择健康的食物,避免摄入过多的添加剂和食品添加物,保持身体健康。

五、饮食与环境保护饮食教学大纲还应该关注饮食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现代农业生产和食品加工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土壤污染、水污染等。

通过饮食教学大纲,可以向学生介绍有机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导他们选择环保的食物,减少浪费,降低对环境的负荷。

六、饮食教学大纲的实施方式饮食教学大纲的实施方式可以多样化。

美食与地理环境讲课讲稿

美食与地理环境讲课讲稿

南甜北咸”也与物产和气候有关。南方气候温 热,生长季长,蔬菜供应丰富,吃菜量平均高于北 方,食物中加进的盐足以满足人体需要,因而淡 些;而北方菜少,相对盐多,咸点;但两者盐的 摄入总量差异不大。此外,南方产糖,再加之气 候炎热时间长,人体皮肤多外露,蒸发量大,为补 充身体的水分代谢作用,故需在食物中加糖(与 病人打葡萄糖水类似 )

山西黄土高原因含钙过多,使居民嗜酸,其有利 于消除体内的钙沉积,可以克服各种结石病。 贵州省许多民族喜欢酸食,这与长江中下游每 年的梅雨以及贵州山地气候所造成的“天无 三日晴”也有关系
山西人能吃醋,可谓“西酸”之首。他们吃 饭前,往往先把醋瓶子拿过来,每人喝三调 羹醋用以“解馋”。改革开放前,每逢春节, 别处都供应一点好酒,太原的油盐店却都贴 出一个条子:“供应老陈醋,每户一斤。” 有人来给姑娘说亲,当妈的先问:“他家有 几口酸菜缸。”酸菜缸多,说明家底子厚。
一年之中具湿冷气候的川、贵、湘嗜辣,其 有祛寒除风湿的作用。但它们之间还有一 定区别,川、贵重干香辣(用干辣椒),而湘善 清香辣(用新鲜青椒),
▪“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 说。贵州人平生所吃辣椒极多,朝天椒、野山椒均不 在话下。在川北,听说有一种辣椒本身不能吃,用一 根线吊在灶上,汤做好后,辣椒在汤里涮涮,就辣得 不得了,因此叫“涮涮辣”,四川的“麻辣烫”要是 全国闻名,可以说,没有不辣的四川名吃,四川名吃 不辣,也就谈不上“名吃”。如今,人们除了管四川 女子叫“川妹子”外,还称其为“辣妹子”,原因大 概也基于此。
大量晾干菜以备冬春两季食用是各民族共同的习惯。同时每家都有 数个大小不等的咸菜坛,腌制各种家蔬野菜。最具特色的,便是用白 菜等腌制的酸菜,其也成为东北人民冬半年的当家菜。四川人的火 锅情结有目共睹。多山、多水及四川盆地潮湿阴晦的气候,使川江 上的船工和纤夫为了祛寒驱湿、也为了方便和节俭,在很早以前就 发明了火锅的烹调方法并一直延续至今,且广为流传。

2016-2017年选修校本教材课程纲要及编写:饮食与地理

2016-2017年选修校本教材课程纲要及编写:饮食与地理

《饮食与地理》课程纲要一、前言课程理念: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中国与世界的主要食材、口味的地理环境差异分析为重点,以对地理问题的探究为方法,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从而体现高中选修课程的要求。

课程从地理视角分析饮食特点的形成原因,从而使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的饮食的差异性和丰富性。

课程设计主要是把知识拓展、兴趣爱好、情感态度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勇于实践、合作交流的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计思路:课程主要有《饮食与地理概述》、《中国饮食与地理》、《世界饮食与地理》三大部分,18课时。

课程从古到今,从中国到世界,从自然到人文,从现象到本质,根据学生心理特征,结合社会热点与时事政治,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活动多样,系统地介绍地理教科书上未必有的知识,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深入浅出地介绍现代地理科学原理及规律。

二、课程目标总目标: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认识到饮食文化历史悠久,饮食特点的形成与独有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多样的和丰富的。

其成因要从区域的地理环境、发展历史、政治文化诸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特别是地理环境起主导作用。

包括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 这是造就饮食差异的关键因素。

本课程通过展示丰富多彩、生动形象、妙趣横生的地理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关心生活的意识,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拓展地理的视野,夯实地理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本课程符合“地理课程标准”中的“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的理念,课程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通过展示地理探索的过程、方法与成果,且凸显地理学科的趣味性,彰显地理科学巨大的应用价值和巨大的魅力。

第一章《饮食与地理概述》主要介绍饮食的组成与注意事项,通过展示地理与生活中饮食的密切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无处不在,更加地关注地理。

第二章《中国饮食与地理》主要通过展示中国经典的主食、八大菜系、美酒、茶味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让学生把握事物间的普遍联系,拓展视野,更加地重视地理。

饮食地理教案

饮食地理教案

饮食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饮食地理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 掌握全球主要饮食文化和特色食物;3.了解不同地理环境对饮食习惯和食物供给的影响;4.能够比较和分析不同地区的饮食特点。

二、教学内容:1. 饮食地理的定义和内涵;2. 全球主要饮食文化和特色食物的介绍;3. 不同地理环境对饮食习惯和食物供给的影响;4. 区域饮食特点的比较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A. 饮食地理的定义和内涵1. 引入: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饮食地理,为什么饮食地理重要。

2. 解释饮食地理的定义和内涵。

饮食地理研究的是地理环境对饮食产生的影响,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因素对农业和食物供应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对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的塑造作用。

B. 全球主要饮食文化和特色食物的介绍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每组负责研究和介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饮食文化和特色食物。

2. 学生报告: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研究的国家或地区的饮食文化和特色食物。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和补充。

C. 不同地理环境对饮食习惯和食物供给的影响1. 地理环境对农业的影响:通过讲解案例或展示图片,介绍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因素对农作物生长和农业发展的影响。

2. 饮食习惯的形成:讲解地理环境对人类饮食习惯的影响,如沿海地区的人们更偏爱海鲜,山区的人们更偏爱牛羊肉等。

3. 食物供给的地理起源:讲解不同地区的特色食物是如何与当地地理环境相互关联的,如土豆是秘鲁的主要食物,因为其适应了秘鲁地区的高原气候。

D. 区域饮食特点的比较和分析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每组负责比较和分析两个或多个国家或地区的饮食特点。

2. 学生报告: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对两个或多个国家或地区饮食特点的比较和分析。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和补充。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报告:根据学生的报告内容和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对饮食地理的理解和对国家或地区饮食特点的比较和分析能力。

第三讲 饮食与地理

第三讲 饮食与地理
第三讲 饮食与地理(二)
李丽莎
叙述亚洲的地理位置
中国文明
西欧饮食特点
牛肉
牛 奶
西欧发展畜牧业的条件:
1、温带海洋性气候:雨水充足, 冬季温度不太低,植物生长季节 较长,草类可长期生长。
2、西欧地区土壤条件不是很好, 肥力不太高,限制了农业的发展。
பைடு நூலகம் 印度饮食特点
×
牛肉

1、人口众多, 森林被开垦成耕 地。 2、旱地受降雨 波动影响大。 3、经常出现旱 灾。保存耕畜是 旱灾后农民迅速 恢复生产的关键。
阿拉伯饮食特点
×

两河流域下游茂密的森林和大 片沼泽为猪的饲养提供了“天然牧 场”。由于人口增长和农业的扩展 导致了森林的锐减和沼泽的收缩。 盐渍化使粮食产量下降,没有余粮 养猪,转向与粮无争的羊是必然趋 势。
中国汉族饮食特点

校本课程《美食地理》实施案例——饮食习俗与地理环境

校本课程《美食地理》实施案例——饮食习俗与地理环境

校本课程《美食地理》实施案例——饮
食习俗与地理环境
术性
饮食习俗与地理环境
饮食习俗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区的饮食习惯,它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也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

地理环境是指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土壤、植被等,它们都会影响一个地区的饮食习俗。

首先,地理位置会影响一个地区的饮食习俗。

例如,地中海地区的饮食习俗更偏向清淡,而中
国的饮食习俗更偏向辛辣。

这是因为地中海地区的气候更温和,植物更丰富,而中国的气候更
湿热,植物更少,所以地中海地区的人们更偏向清淡的饮食,而中国的人们更偏向辛辣的饮食。

其次,气候也会影响一个地区的饮食习俗。

例如,在温暖的气候下,人们更偏向清淡的饮食,
而在寒冷的气候下,人们更偏向油腻的饮食,以提供更多的热量。

此外,土壤也会影响一个地区的饮食习俗。

例如,土壤肥沃的地区,植物更丰富,人们更偏向
清淡的饮食;而土壤贫瘠的地区,植物更少,人们更偏向油腻的饮食,以提供更多的营养。

最后,文化传统也会影响一个地区的饮食习俗。

例如,中国的饮食习俗更偏向辛辣,而日本的
饮食习俗更偏向清淡,这是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更偏向辛辣,而日本的文化传统更偏向清淡。

总之,饮食习俗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位置、气候、土壤、植被以及文化传统都会影响一
个地区的饮食习俗。

因此,要了解一个地区的饮食习俗,就必须了解该地区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与饮食教材课程

地理环境与饮食教材课程

多样化摄入
尽量摄入多种食物,保证 营养素的全面摄入,避免 因地理环境导致的营养不 均衡。
注意食品安全
了解当地食品安全规定和 标准,选择信誉良好的食 品供应商,注意食品的储 存和加工方式。
05
地理环境与饮食发展趋势
全球化对饮食的影响
全球化推动食品贸易
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的食品贸易更加频繁,人们可以品尝到来自 世界各地的美食。
地理环境与饮食教材 课程
目录
• 地理环境对饮食的影响 • 中国地理环境与饮食文化 • 世界地理环境与饮食文化 • 地理环境与健康饮食 • 地理环境与饮食发展趋势
01
地理环境对饮食的影响
地理环境与食材分布
01
地理环境决定了不同地区的食材 分布,如热带地区的水果、温带 地区的蔬菜和谷物、寒带地区的 鱼类等。
地形地貌与特色美食
地形地貌也影响了当地的饮食文化,如山区的人喜欢吃山珍野味和粗粮,而沿海 地区的人则喜欢吃海鲜和水产品。
地形地貌还影响了烹饪方法和特色美食的传承,如不同地区的烹饪技巧和特色菜 肴都有其独特的地域特色。
02
中国地理环境与饮食文化
中国地理环境概述
地理位置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地势西高东 低,地形复杂多样,气候类型丰
文化对饮食的影响
各地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也对饮食习惯产生了影响。例如,佛教国家 的饮食可能更注重素食,伊斯兰教国家的饮食可能更注重清真食品。
04
地理环境与健康饮食
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01
02
03
维持身体健康
健康饮食是维持人体正常 生理功能的基础,能够提 供身体所需的营养素,预 防营养不良和慢性疾病。

世界地理环境对饮食的影响

中中国饮食文化讲授提纲

中中国饮食文化讲授提纲

<<中国饮食文化>>讲授提纲谢定源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国饮食文化的概念及研究内容一、文化(一)定义:狭义广义广义的文化与自然相对,泛指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出自十五大报告)。

由此可见广义的文化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作“大文化”。

关于“大文化”的结构与构成,最简单的是划分成二层:即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就是实体文化,是指人类用各种材料对自然加工造成的器物的、技术的、非人格化的、客观的东西,如城池、宫殿、祠庙、长城、桥梁、器皿、工具、服饰、饮食等等。

精神文化又称虚体文化,是指人类对自然进行加工或塑造自我过程中形成的用语言或符号表现出来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东西。

如文字、语言、宗教、哲学、音乐、绘画、书法、风俗、制度等等。

实体文化与虚体文化组成文化统一体。

比如,建造宫殿,是先设计后建造的。

设计建筑物时,表现为精神文化;当建成这一建筑时,表现为物质文化,同时这个建筑物体现了这个设计师的建筑思想。

建筑是工程,又是艺术。

所以说,建筑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影视先是实体,后是虚体,最终成为欺骗眼睛的艺术。

根据学者的研究。

文化体系的构成有三层说、四层说、五层说、六层说等等。

(1)物态文化层约相当于物质文化,表现为物体形态,故称物态文化,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属实体文化。

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艺术文化均属物态文化层,大运会上有传统服饰表演,展示的是中国传统物态文化。

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存需要为目标,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制度文化层:指各种社会规范,它规定人们必须遵循的制度,反映出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准则。

如家族制度、婚姻制度、官吏制度、经济制度、政治法律制度、伦理道德。

科举制度也属制度文化层。

中国古代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兄弟共妻、一夫多妻均属于制度文化层。

新颁布的《婚姻法》、《户籍改革规定》也属制度文化层。

“舌尖”上的地理课堂教学

“舌尖”上的地理课堂教学

“舌尖”上的地理课堂教学作者:邓剑华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14年第09期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一部关乎中国饮食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将大江南北的美食摆在了观众的面前,让人看得直流口水。

我国地域宽广,幅员辽阔,不同地方的饮食文化也各有差异。

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地理环境长期作用的结果。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边“品”美食,边学地理吧!一、“品”主食,学地理八年级下册的地理以中国区域地理知识为主,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讲述了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的复杂多样,以及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的明显差异。

各地饮食习俗有着较大的差异性,主食也各不相同。

我们常说:“北方的面条,南方的米饭。

”是由于地域自然环境造成的。

我国北方地区气候温和,水源不足,不适合种植喜欢水的水稻,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所以北方人喜欢吃用小麦做的面食;我国南方热量充足,雨水充沛,适合要求水多温高的水稻生长,所以南方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以米饭为主食;西北地区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属于我国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再加上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寒冷,均不适宜农作物的生长,所以当地人主要以放牧为生,因而喜食牛羊的肉和奶。

这些饮食上的差异,归根到底都是地理差异造成的。

二、“品”大菜,学地理中国的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影响最大的是鲁、川、粤、闽、浙、苏、湘、皖等“八大菜系”,每个菜系的形成都深受各自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教学第六章《北方地区》时,笔者以鲁菜为例,引导学生了解鲁菜的特点以及它与环境的关系,从而让学生掌握北方的环境特点。

鲁菜是我国“北食”的代表,以咸、鲜、脆、嫩,风味独特,制作精细而享誉海内外,影响遍及华北及东北地区,这就是地理环境长期作用的结果。

如山东地处黄河下游,临近渤海和黄海,气候温和,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土壤肥沃,物产丰富,蔬菜种类繁多,品质优良,沿海盛产许多名贵的海产品;在进行第七章《南方地区》的教学时,笔者选取川菜作为南方菜的代表。

合理膳食知识教学提纲

合理膳食知识教学提纲

合理膳食知识一、吃饭科学:“吃”是与人俱生,与人并存。

“吃”是人们维持生命的头等大事,谈“吃”的问题,首先要谈谈人为什么要“吃”?正确的回答应该是,为了摄取维持生命和各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素而“吃”。

何谓“吃饱”和“吃好”呢?各人的理解很不一样,从营养学的观点来说,“吃饱”就是满足人体对热能的需要,“吃好”就是一日三餐所提供的各种营养素,能满足人体生长发育的生理活动及从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所需的各种营养素,保证人体的新陈代谢,能吃出健康,延年益寿。

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吃饭不仅与人的生命和身体健康息息相关,而且与民族的兴旺,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联。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大的提高,卫生条件得到普遍改善,许多传染性疾病没有了。

但是,事物往往具有双重性,近年来,却出现了过去很少有的营养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和冠心病等,这些“富贵病”也有人称为现代“文明病”,己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

所谓“一胖百病缠”之说并不夸张,己知与肥胖相关的疾病,有几十种之多。

肥胖还能引起精神心理上的异常。

肥胖,带来求职、求偶的困难,与人交往减少,生活失去色彩等等。

还有人错误的认为,大鱼大肉才是营养,筵席越丰盛,也就越有营养,甚至追求高档次、高标准的吃喝、如此无节制的猛吃,猛喝,其危害十分严重。

饮食能养身治病,亦能伤身致病。

因此我们应当讲究合理膳食,食物相宜,烹调得法,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饮食的心理卫生等等。

过去我们把营养当着知识,今天我们不得不认识到:营养不当就是病!“病从口入”、“老从口入”、“癌从口入”之说,并不是一句空话,如今己是到处可见的事实。

二、膳食的基本知识:1,合理膳食。

我们的祖先早在二千多年前的《皇帝内经》一书中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合理、平衡、完善的膳食总结。

食物必须富于营养,即必须含有营养素。

校本课程《饮食与地理》教学方案

校本课程《饮食与地理》教学方案

济水一中校本课程环境与资源教学方案单元第二单元单元课时第二单元主题饮食文化与地理总课时第 2 课时背景分析地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饮食、民居、服饰都与当地的气候、资源、环境密不可分。

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了解分析,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教学目标了解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与气候等的关系评价设计积极发言,参与活动。

学与教活动设计板块①——主食问题:为什么北方人愿意吃面食而南方人愿意吃米饭呢?这个是由于地域限制而决定的,北方很多地方气候干燥,水源不足,不适合种植喜欢水的水稻,所以北方的大部分农作物都是小麦,小麦也习惯北方的气候,因为小麦不喜欢气候过热,所以北方人喜欢吃面食。

而南方气候多雨,河流、湖泊、水塘等也就多,适合水稻等需要水比较多的农作物生长,而人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所以,长此以往也就形成现在的饮食习惯了,主食都以米饭为主。

板块②——菜肴中国的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鲁、川、粤、闽、浙、苏、湘、皖等“八大菜肴”。

每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特的烹饪特色是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地方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

问题:鲁、川、粤、闽等“八大菜肴”与它们的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呢?板块③——总结都说民以食为天,我的理解是,“食”是保障人生存的基本的条件,所以吃饭是人生存的头等大事。

不是还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吗——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我们国家地域宽广,幅员辽阔,不同的地方饮食文化也各有不同,其实有些饮食文化是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的。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北方的面条,南方的米饭。

”为什么北方人喜欢吃面食,为什么南方人喜欢吃米饭呢?因为面食是小麦做的,我国的小麦主要产在我国的北方,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米饭是水稻做的,我国的水稻主要产在我国的南方,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

所以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南方人喜欢吃米饭。

这一习惯是从古老时候开始的,而这一习惯,归根到底就是地理差异而形成的。

初中地理饮食文化教案模板

初中地理饮食文化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地域差异及历史渊源。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中华饮食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教学重点:1. 我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及地域差异。

2. 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

教学难点:1. 理解地域差异背后的文化内涵。

2. 分析饮食文化与民俗、节日等方面的关系。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2. 饮食文化相关资料3. 学生分组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喜欢哪种食物?为什么?”2. 学生分享自己的饮食喜好,教师总结:“食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我国的饮食文化。

”二、新课讲解1. 教师讲解我国饮食文化的特点:a. 注重色、香、味、形;b. 地域差异明显;c. 融合了民族特色。

2.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如川菜、粤菜、鲁菜等。

3. 学生分组讨论:a. 各组代表介绍自己小组所了解的饮食文化特点;b.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地域差异背后的文化内涵。

4. 教师讲解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a. 从古代的“礼仪之邦”到现代的饮食文化;b. 饮食文化与民俗、节日等方面的关系。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古代宴席上的礼仪;2. 学生分组制作一道具有地域特色的美食,并进行展示。

四、总结与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饮食文化的特点及地域差异;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3. 作业:课后收集家乡的饮食文化资料,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2.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3.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美食地理班会课教案设计

美食地理班会课教案设计

美食地理班会课教案设计教案标题: 美食地理班会课教案设计教案目标:1. 了解不同地区的美食文化及其背后的地理因素。

2. 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3.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资源:1. 世界地图或地理教科书。

2. 美食地理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3. 小组活动所需的材料。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向学生展示一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图片,引发学生对美食的兴趣。

2. 提问学生是否尝试过不同地区的美食,了解他们对美食的看法。

主体活动:3. 分组活动: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个地区的美食文化。

可以选择一些常见的地区,如中国、意大利、墨西哥等。

4. 每个小组成员负责研究一个具体的美食,并了解其背后的地理因素,如气候、土壤、地形等。

5. 学生可以使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进行研究,并记录下他们的发现。

6. 小组成员之间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并讨论美食与地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总结活动:7.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解释美食与地理因素之间的联系。

8. 全班共同讨论各地美食的地理特点,并总结出美食与地理之间的普遍关系。

9. 提醒学生地理因素对美食的影响,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地理知识。

扩展活动:10. 鼓励学生在家中尝试制作一道来自研究地区的美食,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11. 学生可以组织一个美食地理展览,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制作的美食。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

2. 评估学生在展示中对美食与地理关系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案扩展:1. 可以邀请一位地理专家或厨师来学校进行讲座,深入探讨美食与地理之间的关系。

2. 学生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索不同地区的美食文化对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有平等的参与机会。

2.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促进他们的主动学习和探索精神。

3. 确保教学资源的准备充足,以支持学生的研究和展示活动。

第三讲 饮食中的地理

第三讲  饮食中的地理

精心整理第三讲饮食中的地理第一节我国饮食文化地域差异◆教学目标●了解我国饮食文化地域差异定的。

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又相当丰富。

我国的饮食结构复杂多样,以五谷为主食者为最多,即吃面食或米食,并配以各种汤、粥作饮料。

这是因为我国广大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尤其是东部广大平原地区适宜种植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饮食习惯,大多地区习惯于早、中、晚一日三餐。

我国的饮食调制方式各式各样,烹、炒、煮、炸、煎、涮、炖等.加之丰富的佐料大葱、香菜、蒜、醋等,使我国的饮食和菜肴花样繁多,色香味俱全。

这是西方型饮食所不能比的。

同时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又有各自的风味饮食及其独特吃法,更丰富了我国东方型饮食的内容.1.2.具有增热3.西北内陆区少数民族多样,人口众多,不同的少数民族饮食习惯不一,如回族分布较广,食俗也不完全一致。

如:宁夏回族偏爱面食,喜食面条、面片,还喜食调合饭。

甘肃、青海的回族则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

维吾尔族的饮食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烤羊肉串(维吾尔语称之为“嘎巴布”)。

从西亚各地到乌鲁木齐的街头都能见到这种食品。

与羊肉串不同,谷类、粉食类食品中的用小麦粉和杂谷粉烤制的饼状的馕,可以看作是从西方传入的中近东类型的饮食文化。

面类食品中的拉面已普及到维吾尔族的千家万户中,其制作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像纺线一样把面条依次拉长放入锅中;另一种是用两手将一根面条加倍式地反复重叠拉长的方法。

这些拉面可以看作是起源于汉族的拉面文化。

我国在饮食习惯上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充分体现了我国饮食的地区差异。

我国地域辽阔,饮食调制习俗、饮食风味也必然干差万别,最能反映这一特点的是我国的菜系。

我国有八大菜“咬鬼”地形和气候差异大,更重要的是各民族在生产活动、民族信仰上都有各自民族的特点,在饮食上也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各民族之间的差异很大。

我国汉族聚居的东部平原,耕作条件较好,盛产稻米、小麦,同那些以耕作业为主的少数民族像朝鲜族、锡伯族、傣族、壮族、独龙族等一样,以五谷为主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食与地理一、膳食结构与地理菜肴方面中国的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鲁、川、粤、闽、浙、苏、湘、皖等“八大菜肴”。

每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特的烹饪特色是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地方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

我国的西南地区味偏辣,江浙一带偏甜,北方菜味浓香并喜欢放葱蒜,而广东菜偏鲜偏淡。

饮食和各地方的气候与地形等因素有关,如西南地区较湿,尤其冬季更加阴湿,吃辣是为了驱寒去湿。

喜食辣的地方多与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如四川、湖南、湖北、江西、贵州等地,究其原因,可分析如下:潮湿的环境易使人患风湿症、脾胃虚弱症,而常吃辣的食品,可以驱寒祛湿,养脾健胃,对健康有利;在黄土高原与云贵高原地区生活的人多喜食醋,究其原因与其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元素有关。

黄土高原与云贵高原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常期生活在这里的人,通过饮食易在体内引起钙质沉积,形成钙结石,而多吃酸性食物有利于减少结石病的发生;鲁菜多以山珍海味为原料,风格华丽壮观,讲究气势与排场,究其原因与山东依山临海,多山珍海味,且齐鲁大邦乃礼仪之乡,重孔孟之道,显外观华贵!!川菜以辛辣香为特点,究其原因见上所析;苏菜系列浓淡别致,色、形、昧俱全,究其原因与其河湖众多,海域辽阔、土肥水丰,果菜肥美,四季连绵上市,供应不绝,加之江南又历来是文人墨客汇集之地,故有其色;由于我国南方水热组合优于北方,南方以水田作业为主,生产水稻,北方以旱地作业为主,主产小麦,形成了“南米北面”的格局,因而人们的膳食的结构迥然有异。

在我国享有盛誉的“八大菜谱”烹调技艺各显神通,一直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

我国地处暧温带,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气温的年较差大,在过去少量的蔬菜难以遇越冬季,供不应求,人们为了避免蔬菜的浪费,便用食盐进行腌制,日后在享用,形成了北方以咸为主的口味,而南方夏季雨热同季,冬季低温少雨,蔬菜一年几发,甚是丰厚,加之盛产甘蔗,自然形成以甜食为主。

当然,话又说来,并不是北方人不好甜食,只是过去甜食难得,只好以“咸”代“甜了吧。

东北地区的居民冬季常吃酸菜\粉条,这使因为东北地区冬季非常寒冷,不适合大量种植蔬菜,所以将大白菜腌制成酸菜、马铃薯制成粉条,有利于长期储存。

广州人喜欢煲汤,这是因为广州气候终年炎热多雨,所以使人感觉闷热,喝热汤可以将汗排出,人们会感觉很舒服。

西双版纳的人们在制作彩糕时从不加色素,因为这里一年四季有大量的各色鲜花盛开,这里的植物香茅草是天然的香料,这些都是大自然的馈赠。

北方主食以馍、拉面、饺子、刀削面等面食位主,而南方地区则以过桥米线、糯米糕、米粉、炒饭等为主,因为南北方水热条件不同。

蒙古以烤全羊、扒羊肉、涮羊肉、奶茶作为款待贵宾的风味餐,新疆的羊肉串名扬全国,因为这两个自治区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在主食方面,由于地域差异,水热条件不同,农作物的种植也不同。

我国北方干旱少雨,以种植小麦、甜菜为主;南方雨量充沛,以种植水稻为主。

所以,形成了“北方面食为主,南方米饭为主”的格局在茶、酒方面,我国的茶叶品种繁多,如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菊花茶等,由于各地在品茶方面有较大的差异,江南一带喝绿茶居多,寒冷地区喝红茶偏多。

喝茶受地区的影响特别大,如气候、地理条件、地势差异等。

酒文化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制酒业的兴衰也反映了农业生产的起伏与自然灾害的程度。

由于地区气候、地理位置不同有不同的饮酒习惯,酒的品种也不同,如寒冷地区的烈性白酒、少数民族地区的米酒等。

二、食物分布与气候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天然食物的分布,食物的储存、加工和运输,以及季节与饮食的关系等等,都与气候有密切关系。

人类虽然食物众多,但各地天然食物的分布受气候限制甚大。

极端地说,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在冰天雪地之中主要摄入动物型食物;而赤道热带地区植物型食物来源丰富,有些地区土著居民的主要生产劳动就是采集。

在我国,气候对人们主食影响最典型的可算是“南稻北麦”了。

因为大体在秦岭—淮河以南,春雨、梅雨雨量丰富,非常适合种植需水多的水稻,因而南方历史上一直以大米及其制品为主食,例如米饭、米糕、米团等。

而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春天雨水稀少,素有“十年九春旱”之说,因此历史上一直种植耐旱的小麦,人们也主要以面粉制品如面条、馒头、饺子、大饼等为主食。

国人这种食性常一辈子也难改。

我是南方人,来北京已近40年,依然没改爱吃大米的习惯。

在降水更少的内蒙古、西北地区和夏季很冷的青藏高原上,或因干旱,或因寒冷,那里已不能生长庄稼、树木,只能长草,当地人们主要以放牧牛羊为业,因而便以牛羊肉、奶为主食。

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在北方,当时北方广泛种植的耐旱、耐寒又富有营养的小米,是广大老百姓的主食。

古代以“社稷”代表国家,“社”是土神,“稷”就是小米。

可见小米十分适应当时北方的气候。

因为正如《诗经》上所说,庄稼乃“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其中的“天”就是指气象条件。

水果的地域分布比粮食还要严格。

在我国,热带、亚热带水果椰子、芒果、菠萝、桂圆、荔枝、柚子、香蕉等最怕0℃低温,因而只分布在华南地区。

柑桔、枇杷等亚热带水果能耐轻寒,但在零下9℃左右甚至以下低温时仍会造成严重冻害,一般只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秦岭—淮河以北的温带地区则盛产苹果、梨、柿子、葡萄等温带水果。

我国长城以北和新疆北部地区,因为冬季过于严寒,苹果等温带水果也难以生长。

近年来,利用嫁接、杂交等方法,苹果已开始向更北地区扩展。

南北方蔬菜品种也有很大不同。

以冬季当家菜为例,北方过去因为连温室蔬菜也没有,一冬都吃大白菜。

但这种大白菜在南方却长不好。

喜凉的北方土豆运到南方种植后会很快退化,如果无法做到及时调进新土豆种,那么就只能在高寒山区种植它们。

南北方经济作物也大不相同。

以制糖原料为例,南方有喜温暖的甘蔗,北方有喜温凉的甜菜。

糖用甜菜现在主要分布在40℃ N以北地区。

我国古代没有甜菜,北方居民习惯吃咸,故历史上素有“南甜北咸”之说。

但即使南北方都能生长的作物,其品质和产量也有不同。

例如北方小麦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南方,磨出的面粉口感好。

新疆等干旱地区阳光强、气温日较差大,生长期内热量丰富,因而瓜果特别甜美。

鄯善的哈密瓜、吐鲁番的葡萄、库尔勒的香梨驰名中外。

三、食品储存、加工、运输与气象人类的许多食物,总要或长或短储存一段时间。

对我国来说,食物储存中最关紧要的是粮食,因为库存粮食数量极为巨大,一旦生虫、变质,轻则降低营养价值,重则不能食用,造成巨大损失。

粮库温度在20℃以上,相对湿度90%以上,粮食含水量在16%~18%或者18%以上时,最适霉菌等微生物生长繁殖,高温高湿也利米蛀虫(如米象)等害虫生长。

因此粮库储粮要及时通风、降温、降湿,必要时还要晾晒。

据1997年11月24日《中国科学报》报导,记者访问了日本农林水产省粮食厅负责粮食储藏的官员。

该官员介绍说,日本储藏大米(日本人主要吃大米)的办法有常温和低温两种,以低温为好。

主要是把通风管道深入散装大米之中,输入冷风使粮温保持15℃,空气相对湿度75%。

由于粮食处于低温休眠状态,不仅不会发生虫害和霉变,而且由于这时粮食的呼吸作用极微弱,因而储藏期可大大延长,两年后大米质量基本和新米相同。

该报1997年10月31日还报导,新华社记者参观了瑞典中部乌普萨拉市的一个现代化粮库,瑞典人安全储粮的办法是,入储前先经烘干处理,使粮食含水量降至14%以下,可保粮食1年不变质;如果含水量保持在13%以下(粮仓中有自动显示粮食温度和空气湿度的设备),温度又低于20℃,甚至可保存20年~30年(冬季中粮温保持5℃~6℃或者6℃以上)。

储粮虽然需要低温,但是面食发酵、做酱油、制酱豆腐(即豆腐乳)及乳酪加工熟化过程中,由于需要特殊微生物帮助,温度过低便不利于微生物繁殖。

例如在10℃以下时,酵母菌活动便减弱,以至停止。

空气过湿虽易使粮食霉变,使食糖、食盐等因吸湿而潮解,但是过干会加速食物水分蒸发,麻烦也多。

例如北京过去的散装糕点,冬季中常难以咬动。

人们戏称北京一般圆形的点心是“铁饼”,而江米条之类长条形点心是“铁条”。

但人们可利用干燥快制干化食品,例如笋干、紫菜干、咸鱼干等。

过去山东农民靠秋季晾晒的红薯干作为过冬主要粮食,但如秋雨过多,红薯干会发生霉变。

一冬粮食化为乌有,其后果可想而知。

吐鲁番葡萄干则是依靠当地热且极为干燥的气候,用40天左右工夫晾出世界一绝的“绿珍珠”的。

前面提到我国北方过去冬季当家菜全靠大白菜,因此家家都大批储存过冬。

但储存温度高了会腐烂;不慎冰冻了会味同嚼蜡;室内存放的风干了的大白菜也无法吃。

居民一般挖1米~2米深的地窖,在5℃左右的温度储存最好。

我国东北大部分地区地下3米~4米深度处的温度全年都在5℃左右,食物久储不腐,是个“天然大冰箱”。

新疆地区“围着火炉吃西瓜”,也是冬天烤火时吃窖存的西瓜。

食品在运输过程中虽然时间较短,但也和气象密切相关。

例如食糖、食盐及其制品需要严格防雨和避免过潮、过干;水果和流质食品等冬要防严寒冰冻,夏要防腐,均需空调运输工具。

四、季节与饮食不同气候区中的主要食物固然有很大差异,但同一气候区中冬夏食物也可有很大不同。

这主要在温带,特别是堪称世界上最冬冷夏热的我国。

冬季中,人们热量消耗很大,因此食欲好,这时人们多吃高蛋白动物型食物,特别是热性的羊肉、狗肉,中老年人还常用药物进补。

吃法多用火锅。

北方人用火锅涮羊肉,边放边吃鲜;南方火锅主要起煮熟和保温作用。

除了火锅外,云南“过桥米线”(米粉做的粉丝)和西安的“羊肉泡馍”中也有民间有效的保温办法,即汤上都有一层厚厚的油。

油蒸发慢,蒸发耗热便大大减少。

到了夏季,天气炎热,人们胃口大减。

因此多爱好新鲜爽口、易消化的清淡食物,菜也是肉少而蔬多。

冰棍、雪糕等冷饮和啤酒、汽水等饮料销售量随气温的升高而直线上升。

西瓜和绿豆汤则是民间清凉去火的消暑佳品。

有趣的是,有些地方常反季节而行之。

我国东北民间过去有一道菜叫“油炸冰溜子”。

把室外屋檐下挂的冰溜子,用白面拌成面棍,然后放在油里炸。

由于动作快,在冰化之前外面的面已炸熟,一咬一股白气,风味独特。

类似的关东奇俗还有“刀切生鸡蛋”和“空心疙瘩汤”。

“油炸冰溜子”是冬季吃冬季中的冰,泰国夏季吃的牛肉火锅则是夏季中的冬季吃法。

因为那是在冰室中进行的,冰室中气温低至十几摄氏度,吃火锅当然是十分舒服的了。

如果说,前述温差可以导致“食差”,即冬季中外界气温和体温之差越大,胃口越好,夏季中气温接近体温因而食欲为一年中最差的话,那么,温差还能导致“味差”。

例如有人做过实验,在炎热的夏季,让一群人依次饮用不同温度的啤酒以鉴定品质,结果大家都认为6℃~8℃的那种啤酒味道最好。

实际上他们喝的啤酒都是一个桶里的,只不过温度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