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现象

合集下载

与视觉有关的几种生理现象

与视觉有关的几种生理现象

当闪光频率增加到一定程度时, 钟播放60个画面,因此,观看电影和电视时
重复的闪光刺激可引起主观上的 的主观感觉其画面是连续的。
连续光感,称为融合现象。
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

双眼视觉
概念:两眼同时看某一物体时产生的视觉 优点:可以弥补单眼视野中的盲区缺损,扩大视野,并 产生立体视觉
立体视觉
概念:双眼视物时,主观上可产生被视物体的厚度以及空间 的深度或距离等感觉 原因:两眼注视同一物体时,左眼看到物体的左侧面较多, 而右眼看到物体的右侧面较多,这样在两眼视网膜上所形成 的物像并不完全相同,来自两眼的图像信息经过视觉高级中 枢处理后,就产生一个有立体感的物体形象
四、与视觉有关 的几种生理现象
(一)、视力 (二)、暗适应和明适应 (三)、视野 (四)、视后像和融合现象 (五)、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
目录 Contents
视力
视力又称视敏度,是指眼能分辨物体两点间最小距离的能力,亦即眼对物体细微结构的 分辨能力,通常用视角的倒数来表示。
•视角是指物体上两点的光线投射入眼内,通过节点相交时所形成的夹角。视角的大小与 视网膜物像的大小成正比。眼能分辨的视角越小,表明视力越好;反之,视角越大则表 明视力越差。
谢谢观赏
有特殊形式的视野缺损
视觉传入通路示意图
视后像和融合现象
注视一个光源或较亮的物体,然
后闭上眼睛,这时可感觉到一个
光斑,其形状和大小均与该光源 能引起闪光融合的最低频率,称为临界融合频
或物体相似,这种主观的视觉后 率。
效应成为视后像。
在中等光照强度下,临界融合频率约为25次 /秒。电影每秒钟放映24个画面,电视每秒
明适应:从暗处→明处,最初 看不清(耀眼的光感)→片刻 后恢复明视觉的过程(约几秒 钟)

视觉的基本现象

视觉的基本现象

(1)明度:明度是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

普肯野现象:在阳光照射下,红花与蓝花显得同样亮,当夜幕降临时,蓝花似乎比红花亮。

(2)颜色:①色光混合;②颜料混合。

(3)视觉对比:光刺激在空间上的分布不同引起的视觉经验,可分为明暗对比和颜色对比两种。

①明暗对比:某个物体反射的光量相同时,由于周围物体的明度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明度经验。

②颜色对比:物体颜色受周围颜色影响朝向它们补色的方向变化。

(4)马赫带: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用侧抑制解释)。

(5)视敏度: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医学上称之为视力。

视敏度的大小通常用视角大小来表示。

视角越大,视力越差,反之越好。

视角=物体大小/距离。

(6)视觉适应:刺激物持续作用引起感受性的变化,可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两种。

①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需要时间较长。

②明适应:照明开始或有暗处转入明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过程进行很快。

(7)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现象不立即消失,而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

根据后像品质与刺激物的异同,可分为正后像和负后像。

(8)闪光融合: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如日光灯、显示器)。

(9)视觉掩蔽:在某种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够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这种效应被称为视觉掩蔽。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视觉暂留现象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视觉暂留现象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视觉暂留现象
生活中的视觉暂留现象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旋转式木马:当旋转式木马旋转时,我们看到的木马是连续运动的,实际上是因为我们的眼睛接收到一系列静止的图像,但在很短的时间内,这些图像在我们的脑海中形成了连续的运动。

2.动画电影:动画电影实际上是一系列连续的静态图像,我们的眼睛在观看时会将这些图像快速播放,产生动态的效果。

这是因为视觉暂留现象让我们的大脑将这些图像连贯起来,形成了动态的画面。

3.电视节目:电视节目的播放速度实际上是每秒24帧,但由于视觉暂留现象,我们的眼睛会将相邻的两帧视为连续的动作。

4.霓虹灯:霓虹灯的闪烁速度非常快,但由于视觉暂留现象,我们看到的霓虹灯是持续发光的,而不是闪烁的。

5.高速列车:当高速列车快速驶过时,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这是因为我们的眼睛无法跟上高速列车的速度,从而产生了一个连续的运动影像。

这些现象都是由于视觉暂留现象造成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眼睛在一段时间内仍然会保留之前的图像。

当我们看到的下一个图像与之前的图像相似或完全一样时,我们的眼睛会将这两个图像视为连续的动作。

视觉症状的心理学分析

视觉症状的心理学分析

视觉症状的心理学分析视觉是人类感知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有时我们的视觉系统可能会出现一些异常症状,如光斑、扭曲、模糊等。

这些视觉症状可能是由心理学因素引起的,下面我们将对这些视觉症状进行心理学分析。

一、光斑光斑是指在视野中出现微小的光点或闪光。

这种症状可能是由注意力分散或焦虑情绪引起的。

注意力分散可能让我们忽略了一些细微的光线变化,而焦虑情绪则会导致我们对任何微小的感知进行过度的关注。

研究发现,当我们处于紧张状态或面临压力时,光斑的出现率会显著增加。

因此,放松心情、集中注意力对缓解光斑症状具有积极作用。

二、扭曲扭曲是指图像或物体在我们的视野中出现弯曲或变形的感觉。

这种症状通常与视幻觉有关,即我们的大脑对图像进行了错误的解读。

研究表明,焦虑和紧张情绪可以引起大脑信息加工方式的改变,从而导致扭曲现象的出现。

此外,一些心理疾病,如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也可能与扭曲有关。

因此,对于频繁出现扭曲症状的人群,建议寻求心理咨询或专业帮助。

三、模糊模糊是指物体或图像在看起来不够清晰、不够锐利。

这种症状可能是由焦虑、疲劳或抑郁引起的。

焦虑可以导致我们的注意力不集中,从而降低对细节的敏感程度;疲劳会使我们的视觉系统处于低效状态,无法有效处理光线的传递;抑郁可能导致对世界的感知变得模糊不清。

因此,调整好心态、保持良好的休息和睡眠习惯对缓解模糊症状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视觉症状的出现往往有心理学因素的参与。

焦虑、疲劳和抑郁等情绪可以改变我们对图像和物体的感知,从而导致光斑、扭曲和模糊等症状的出现。

因此,通过减轻焦虑、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状态,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和缓解这些视觉症状。

同时,如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建议尽早咨询专业的心理学医生,以便得到适当的帮助和治疗。

人类视觉的误差和视错觉现象

人类视觉的误差和视错觉现象

详细描述
人类视觉系统在处理对比度信息时,会根据 周围环境和光照条件进行推断和调整,以确 定物体的实际对比度。然而,这种推断并不 总是准确的,因此会导致对比度恒常性误差 。例如,在暗淡的光照条件下,黑色物体可 能会显得略带灰色,而在明亮的光照条件下
,白色物体可能会显得略带蓝色。
03
CATALOGUE
射等物理现象。
05
CATALOGUE
视错觉的心理学解释
神经元竞争理论
总结词
神经元竞争理论认为,视觉系统中的神经元会相互竞争,以响应外界刺激,最终只有最 活跃的神经元能够传递信号给大脑。这种理论解释了视错觉产生的机制,即大脑根据神
经元的活跃程度解读图像,导致错觉的产生。
详细描述
神经元竞争理论认为,当外界刺激作用于眼睛时,视觉系统中的神经元会开始竞争,以 响应这些刺激。每个神经元会对特定的刺激特征产生反应,如颜色、方向或运动。最活 跃的神经元会传递信号给大脑,而其他神经元的信号会被抑制。由于这种竞争机制,大
人类视觉的误差和视错觉 现象
CATALOGUE
目 录
• 人类视觉系统简介 • 人类视觉的误差 • 视错觉现象 • 视错觉的应用 • 视错觉的心理学解释
01
CATALOGUE
人类视觉系统简介
视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01
02
03
眼球结构
包括角膜、虹膜、晶状体 、视网膜等,分别负责光 线进入、调节焦距和感光 等功能。
在科学实验中的应用
视错觉在科学实验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尤其是在心理学、神经科学和物理学
等领域。
通过利用视错觉现象,科学家们可以研 究人类感知和认知的机制,了解大脑如 何处理视觉信息以及如何产生感知和认

视觉暂留现象名词解释

视觉暂留现象名词解释

视觉暂留现象名词解释视觉暂留现象是指当我们接触到视觉刺激后,在刺激消失之后,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刺激的影像留在我们的视野中。

这种现象是由于我们的视觉系统对刺激的处理和感知速度较慢而产生的。

视觉暂留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实验来验证和解释。

其中最典型的实验是旋转木马实验,实验中,当我们盯着旋转木马看一段时间后,然后迅速将目光移到静止的墙壁上,我们会看到木马的影像仍然在我们的视野中旋转。

这是因为我们的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新的刺激,因此之前的刺激留下的影像仍然会持续一段时间。

另一个常见的实验是快速闪烁图像实验。

当我们观看一个快速连续闪烁的图像序列后,停止刺激后,我们会感觉到一个暂时的残留图像,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会将连续的刺激整合成一个整体,所以在刺激停止后,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刺激的存在。

视觉暂留现象的解释可以归因于我们大脑和视觉系统的处理方式。

当我们接收到视觉刺激时,大脑会对刺激进行处理和解码,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

同时,我们的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新的刺激。

因此,在刺激消失后,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刺激的影像留在我们的视野中。

视觉暂留现象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例如,在电影制作中,通过控制快速的画面变换和剪辑,可以创造出运动的视觉效果,从而增强观众的视觉体验。

此外,在广告设计中,也可以利用视觉暂留现象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和提高广告的效果。

总结起来,视觉暂留现象是指在接触到视觉刺激后,刺激消失后仍然能够感受到刺激的影像留在我们的视野中的现象。

这一现象可以通过实验证实,并可以解释为我们的大脑和视觉系统的处理机制导致的。

视觉暂留现象不仅在科学研究中有一定的意义,也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5种视觉错觉现象

5种视觉错觉现象

5种视觉错觉现象1. 奥卡姆剃刀视觉错觉奥卡姆剃刀视觉错觉是指当我们看到一个图像时,我们往往会去寻找其中的规律和逻辑。

然而,真正的图像可能并没有那么简单。

这种错觉的例子包括著名的魔术师图像,它给人以眼花缭乱的感觉,似乎有很多彩蝶在不停地变化。

但事实上,只有一只蝴蝶在图片中不停地旋转。

2. 莫比乌斯带视觉错觉莫比乌斯带视觉错觉是指我们在看到一些形状时,会对这些形状的连续性产生误解。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莫比乌斯带时,我们往往会感到它具有无限的连续性。

然而,事实上,这种形状是特殊的,因为它只有一个面和一个边。

这种形状的特殊性质使得它在科学研究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3. 水晶孔径视觉错觉在光学领域,水晶孔径视觉错觉是指当我们看到一个光源通过水晶孔筛时,我们往往会误以为光线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这种错觉是由于光线的散射或衍射效应造成的。

这种视觉错觉可以用于材料的性质研究、天文学的观测等领域。

4. 萨凡纳草原视觉错觉萨凡纳草原视觉错觉是指当我们在看到一些距离很远的物体时,会出现视觉重叠的现象。

这种错觉往往会让我们误以为物体的大小和距离发生了变化。

这种视觉错觉往往用于设计优化、建筑规划等领域。

5. 长尾效应视觉错觉长尾效应视觉错觉是指当我们看到一些分布图形时,往往会观察到一些疑似异常的数据。

然而,这些数据往往不是真正的异常。

这种视觉错觉可以用于商业经营、市场研究等领域。

总之,视觉错觉是我们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但也往往会给我们带来一些误解和不便。

因此,在正确理解视觉现象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它们可能产生的误解和不便。

十个有趣的视觉错觉现象

十个有趣的视觉错觉现象

十个有趣的视觉错觉现象作者:安利来源:《百科知识》2015年第14期视觉的产生是眼睛和大脑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眼看东西时往往会受到背景、线条和色块等外部因素的干扰,而且在把影像信息传送到大脑的过程中,会因为信息的复杂程度而多少有所损耗和取舍,再加上大脑处理过程也很复杂,所以难免出“差错”,形成有趣的、有时甚至引起心理不安的视觉错觉现象。

1.弗雷泽螺旋错觉图中一圈圈的圆弧看起来是呈螺旋状的,其实这是由一组同心圆构成的。

这种错觉是英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弗雷泽1906年发现的。

错觉产生的关键是背景里那些带有方向性的小单元格,它们使视网膜上形成的简单的连续的线条发生倾斜,造成螺旋上升的错觉。

2.赫林错觉图中的两条竖线看起来似乎是向外弯曲的,但实际上它们是互相平行的。

这种错觉被称为赫林错觉,亦称发散线条错觉,是由德国心理学家艾沃德·赫林于1861年提出的。

放射线的存在歪曲了人对线条和形状的感知。

要观察出这种错觉,两条直线和背景中的斜线交角必须小于90度。

3.佐尔纳错觉图中的8条长线是彼此平行的,可是加了方向不同的短线后,看上去就不平行了,这被称为佐尔纳错觉。

对于这类几何错觉,神经生理学理论认为,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它们在视网膜上的投影也彼此接近,造成视网膜上的神经细胞间存在互相抑制的现象出现,进而引起几何图形形状和方向的错觉。

4.缪勒·莱伊尔错觉两条等长线段,由于线段两端箭头朝向的不同,使得箭头朝内的线段比箭头朝外的线段显得长些。

这种错觉1889年由缪勒·莱伊尔提出。

其原因可能是箭头朝外使该线条产生收缩感,而且试验证明,线段长度为8~50毫米时,这种错视最明显;如果线段长度增长,错视的感觉便有减小的趋势。

5.艾宾浩斯错觉图中两组圆中,似乎右侧的中心圆要比左侧的中心圆大一些,但事实上它们的大小是一样的。

被大圆围绕的圆看起来会比被小圆围绕的圆要小。

这种错觉是由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发现的,他是最早采用实验方法研究人类高级心理过程的心理学家之一,提出过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视觉现象

视觉现象

I.
错觉 (illusion) : 错觉是人们观察物体时,由于物体受到形、 光、色的干扰,加上人们的生理、心理原因而误 认物象,会产生与实际不符的判断性的视觉误差。 错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人在特定的条 件下对客观事物的扭曲的知觉,也就是把实际存 在的事物被扭曲的感知为与实际事物完全不相符 的事物。
V. 普尔金耶现象 (Purkinje phenomenon) 普尔金耶现象:一般发生在黄昏时,当眼睛的 暗视系统(对光反应感觉迟钝)开始工作时,而 这时在眼睛的适光系统中的颜色感应圆锥细胞仍 可以辨别颜色。适光系统对较长的波长有着更强 的敏感性(如红及黄),而暗视系统则对波长较 短的颜色(如蓝及绿)敏感性更强。因此在黄昏 时,眼睛所看到的红与黄比原来它们本身的颜色 会显得更深一些,而蓝色及绿色则会显得更亮一 些。
THE END
视觉现象
Visual Phenomena来自I. II. III. IV. V. VI.
错觉 illusion 明视觉 photopic vision 暗视觉 Scotopic Vision 中间视觉 mesopic vision 普尔金耶现象 Purkinje phenomenon 视觉适应 visual adaptation
透过色:光打到透明的物体上,有些颜色被吸 收,有些颜色被透过。通过透过的光,我们所看 到的颜色,被称为透过色。 表面色:通过反射,我们看到的颜色,称之为 表面色。
VI. 视觉适应 (visual adaptation) 视觉适应是视觉器官的感觉随外界亮度的刺 激而变化的过程;有时也指这一过程达到的最 终状态。视觉适应的机制包括视细胞或神经活 动的重新调整,瞳孔的变化及明视觉与暗视觉 功能的转换。由黑暗环境进入明亮环境,眼睛 过渡到明视觉状态称为明适应,所需时间为几 秒或几分钟。由明亮环境进入黑暗环境转换成 暗视觉状态称为暗适应,这个过程约需要十几 分钟到半小时。频繁的视觉适应会导致视觉迅 速疲劳。

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之视觉的基本现象_毙考题

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之视觉的基本现象_毙考题

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之视觉的基本现象3、视觉的基本现象(1)、明度明度指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

视亮度指从白色表面到黑色表面的感觉连续体,由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决定的,与物体的照度无关。

反射率高显白,反射率低显黑。

正常情况下视觉系统能对光强做出反应的范围是10-6~107烛光\m2,又分为暗视觉范围,中间视觉范围和明视觉范围。

视网膜上杆体细胞分布密集的地方(离中央窝16~20度处),对光明暗感受性高,明度的绝对阈限值较低。

锥体细胞集中的中央窝明度分辨绝对阈限值高。

锥体细胞能吸收可见光谱中所有波长的光,但对中央部分(500~625nm)敏感。

杆体细胞也可覆盖所有波长光,但对较短波长更敏感。

当人们从椎体视觉(昼视觉)向杆体视觉(夜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光照条件下人的视觉机制是不同的。

(2)、颜色颜色三个特性:色调,明度,饱和度。

色调决定于波长,明度决定于照明强度和反射系数,饱和度决定于灰色及其他颜色。

三维空间的颜色立体说明,从圆周到中心表示饱和度的变化,中心为灰色,圆周上各颜色饱和度高,越往中心颜色越不饱和。

颜色饱和度由圆周向上下方向变化,离黑白两端越近,饱和度越低。

颜色混合:分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

色光混合是一种加法过程,将各种波长的光相加;颜料混合是一种减法过程,某些波长的光被吸收了。

色觉缺陷:主要是色弱和色盲。

色弱是刺激光较弱时分辨不出任何颜色,在男人中占6%,是一种常见色觉缺陷。

色盲分全色盲和局部色盲。

全色盲只能看到灰和白,缺乏椎体系统。

局部色盲一般只看见灰、蓝、黄,看不见红和绿。

色觉理论:三色说,认为视网膜上有三种不同感受器,每种只对光谱上一个特殊成分敏感。

红色感受器对长波敏感,绿色感受器对中波敏感,蓝色感受器对短波敏感。

对立过程理论:视网膜上存在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在光刺激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即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在网膜水平上,色觉是按照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而在视觉系统的更高级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的过程。

基于视觉产生的五种生理现象

基于视觉产生的五种生理现象

基于视觉产生的五种生理现象
1. 视觉疲劳:长时间注视屏幕、观看亮度强烈的图像或连续进行视觉任务会导致眼睛疲劳。

这可能表现为眼睛干涩、眼睛疼痛、头痛等症状。

2. 视幻觉:在眼睛受到刺激或疲劳时,可能会出现视幻觉。

这可能包括闪烁的光斑、视觉残影或幻觉等。

3. 视觉适应:当我们从一个明亮的环境进入一个较暗的环境时,我们的眼睛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新的光照条件。

同样,当我们从一个暗的环境进入一个明亮的环境时,我们的眼睛也需要适应。

4. 视觉误差:视觉误差是指我们在感知和解释视觉信息时可能出现的错误。

这可能是由于我们的大脑对信息进行处理和解释的方式,或者是由于光学畸变、眼球形状等身体因素导致的。

5. 视觉感知:我们的视觉系统可以感知颜色、形状、大小、距离等各种视觉属性。

这是我们通过眼睛接收到的视觉信息被大脑处理和解释的结果。

视觉感知也可能受到个体差异、环境因素以及其他感官输入的影响。

双眼视的名词解释

双眼视的名词解释

双眼视的名词解释双眼视是一种视觉现象,源于人类拥有两只眼睛,并且能够将两只眼睛看到的影像合二为一,形成一个立体的、有深度感的视觉。

这种现象使得人类能够更准确地感知和理解周围的环境,以及在空间中进行定位和判断。

为了更好地理解双眼视这一概念,我们首先来探讨人类视觉系统的构成。

人类的视觉系统包含两只眼睛、视觉神经、大脑皮层等组成部分。

当我们睁开双眼时,眼睛接收到来自外界的光线,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然后通过视觉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最终形成我们所看到的图像。

由于人类的两只眼睛分别位于头部的两侧,它们注视同一个物体时,所看到的视角是略有差异的。

这种差异叫做视差。

通过视差,人脑能够计算出物体与自身的距离和位置关系。

比如,当我们看到一个远处的树木时,两只眼睛接收到的树木影像是略微不同的,大脑通过分析这种差异,就能够判断出树木离我们的距离和高度。

另外,双眼视还赋予了人类立体视觉的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双眼同时看到物体的正面和侧面,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有形状和纹理的图像。

这种立体视觉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识别物体、判断它们的大小和位置关系,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复杂的操作,比如抓取物体、避开障碍等。

然而,双眼视并非是人类一出生就完全掌握的能力。

在婴儿期,我们的视觉系统还处于发育阶段,双眼视的能力需要通过经验和训练逐渐提升。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婴儿出生后,会出现眼睛无法同时对焦的情况,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和发展双眼视。

此外,双眼视还有一项重要的功能,即深度感知。

通过双眼视,我们能够准确地判断物体的远近,并在移动时作出相应的反应。

这个能力对于驾驶、运动和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活动至关重要。

由于双眼视的帮助,人类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环境和空间。

在科学研究和应用领域,双眼视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机器视觉领域,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些视觉系统,模仿人类的双眼视能力,实现了类似的立体视觉和深度感知。

这些系统在机器人、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色彩的视觉现象

色彩的视觉现象
• 补色关系的色彩,不强烈对比 • 明快感
五、对比调和
• 补色及接近补色的对比调色 • 强刺激感
九、灰调
含黑及它色成分 沉闷、混浊、烦恼
十、冷调
青、蓝、紫、绿 冷静、孤僻、理智
十一、暖调
红、橙、黄 温暖、热烈、兴奋
色彩调和
一、统一调和
• 同一色相的色进行变化统一 • 有亲和感
二、类似调和
• 色相环上相邻色的变化统一 • 融合感
三、中间调和
• 色相环上接近色的变化统一 • 暧昧感
四、弱对比调和
色彩基调
一、明调
含白成分 透明、鲜艳、悦目
二、中间调
平均明度 无情感、机械
三、暗调
含黑成分 阴沉、寂寞、悲伤
四、极高调
白——浅灰 纯洁、优美、细腻
五、高调
白——中灰 愉快、喜剧、清高
六、低调
中——灰黑 忧郁、肃穆、安全
七、极低调
黑加少量白 夜晚、神秘、阴险
八、鲜艳调
含白成分纯净 鲜艳、饱满、充实
色相的心理效应
一、红色
• 热情、喜庆
• 浪漫
二、橙色
三、黄色
• 健康、明朗
四、黄绿色
青春、安慰
五、绿色
• 安静、新鲜
六、青绿色
• 深远、平静
七、青色
• 沉静、孤独
八、青紫色
• 深奥、神秘
九、紫色
• 庄严、不安
十、白色
• 纯洁、朴素
十一、灰色
• 平凡、中性
十二、黑色• 肃穆Fra bibliotek严峻

视觉的基本现象 普通心理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视觉的基本现象 普通心理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视觉的基本现象普通心理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视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重要的感知方式之一,也是人类感知世界的主要途径。

它通过眼睛和大脑之间的复杂协同作用,将外部环境的光线信息转化为我们能够理解和识别的图像。

作为一门专注于研究视觉现象和感知的学科,视觉心理学旨在深入了解人类是如何感知、注意和记忆视觉信息的。

在这个领域,研究者们探索了视觉信息的处理方式以及与其他心理过程(如注意力和记忆)之间的相互关系。

为了更好地理解视觉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我们需要探讨和了解视觉的感知、注意力和记忆三个基本现象。

首先,视觉的感知是指我们如何通过视觉系统感知环境中的各种视觉刺激。

这包括了我们对颜色、形状、大小、运动等视觉属性的感知能力。

其次,视觉的注意力是指我们在众多视觉刺激中选择性地关注和处理特定的信息。

注意力的分配可以影响我们对环境中不同刺激的感知和处理效果。

最后,视觉的记忆是指我们如何存储和检索与视觉相关的信息。

我们的记忆系统对过去的视觉经验起着关键的作用,使我们能够识别、回忆和辨别各种视觉对象和场景。

通过深入研究视觉心理学中的这些基本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感知和认知的机制,并且对于应用领域,如广告、设计和教育等,也能够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和建议。

本文将以这三个基本现象为主线,探讨视觉心理学的相关内容,以期增进对视觉心理学的理解和应用。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进行探讨,分别是视觉的感知、视觉的注意力和视觉的记忆。

这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视觉心理学的基本现象。

在这些内容中,我们将深入研究人类视觉系统的运作方式,探讨视觉对人类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在第一部分,我们将着重介绍视觉的感知。

视觉的感知是指人们通过眼睛感知外界事物的能力。

我们将深入研究人类视觉系统如何感知光线、颜色、形状和运动等视觉特征,以及这些特征是如何被加工和解读的。

通过了解视觉感知的基本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和认知过程。

生活中的视觉暂留现象

生活中的视觉暂留现象

生活中的视觉暂留现象
生活中的视觉暂留现象是一种有趣的现象,它让我们在眼睛看到某些东西后,
闭上眼睛仍然能看到那个物体的影像。

这种现象常常发生在我们眼前出现明亮的光源或者快速移动的物体时,它让我们领略到了视觉的神奇之处。

有一次,我在夜晚看到了一颗璀璨的星星,当我闭上眼睛后,我依然可以看到
那颗星星在眼前闪烁。

这种视觉暂留现象让我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和神秘,也让我对视觉的感知产生了更深的思考。

除了在自然界中出现,视觉暂留现象也常常在日常生活中出现。

比如,当我们
在街上看到一辆快速驶过的汽车时,闭上眼睛后仍然能看到汽车的影像。

这种现象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奇妙,也让我们对生活中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视觉暂留现象不仅仅是一种神奇的现象,它还可以启发我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它让我们明白了视觉的局限性和不足,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所见的一切美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欣赏美丽的风景、观赏优美的艺术品,来体验视觉暂留现象带来的乐趣和启发。

总的来说,生活中的视觉暂留现象是一种让人着迷的现象,它让我们感受到了
视觉的神奇和奥妙,也让我们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让我们珍惜每一个眼前的美好,感受生活中的点滴幸福。

一些有趣的视觉效应

一些有趣的视觉效应

一些有趣的视觉效应
肃州区丰乐中心小学四(2)班陈佳嫙指导教师:王洋今天我参观学校科技博览园,看到了一些有趣的图片,后来我上网查阅资料,原来是视觉错觉,那么,我将一些常见的视觉错觉现象罗列如下:
1.和树一样大的菜篮子
在这幅图片中,很显然这棵树的树冠要比这位阿姨头顶的菜篮子大,但是,我们看到的树冠和菜篮子是差不多大的。

2.两个一样大的圆
在这幅图片中,左侧由大圆包围的中心圆实际上是与右侧小圆包围的中心圆一样大的,但是,当我们观察一段时间之后感觉左侧中心的圆较右侧中心圆小。

3.正方形弯曲了
这幅图片中,中间的图形实际上是一个正方形,但是,如果我们观察一会儿,看到这个正方形的边是扭曲的。

4.空白的地方出现暗斑
当我们长期观察这幅图片,我们观察到在黑色区域与白色区域交汇处出现灰色暗斑。

当然,像这样的视觉错觉现象还有很多,那么它们是怎么发生的呢?
后来,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错觉产生的原因既有生理因素,也有心理因素。

来自生理方面的原因是与我们感觉器官的机构和特性有关;来自心理方面的原因是和我们生存的条件以及生活的经验有关。

通过阅读,我知道了视觉错觉在军事和工业领域也有很多的应用。

视觉现象在环境中的应用

视觉现象在环境中的应用

视觉现象在环境中的应用
1. 物体识别与定位:视觉现象可以应用于物体识别和定位,例如通过物体的颜色、形状等特征进行识别和定位,这在自动化生产、机器视觉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

2. 模拟与仿真:视觉现象可以应用于模拟和仿真,例如通过计算机建立虚拟环境,再利用视觉现象模拟现实环境的光线、颜色、纹理等特征,使用户感知到真实感。

3. 可视化设计:视觉现象可以应用于可视化设计,例如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等方面,通过视觉现象优化建筑物或环境的外观和内部结构,以提高人们的感知体验。

4. 色彩及光线控制:视觉现象可以应用于色彩及光线控制,例如通过灯光、颜色组合等方式调节环境光线,使人们的视觉感受达到最佳效果。

5. 荧光材料:视觉现象可以应用于荧光材料,例如利用荧光材料的发光原理制作标识、路灯等,以提高夜间环境的可见性。

6. 色彩识别与判断:视觉现象可以应用于色彩识别和判断,例如利用视网膜中的视锥细胞对不同颜色进行识别和判断,用于图像处理、医学诊断等方面。

视觉透视现象

视觉透视现象

二、视觉透视现象(视觉中的12种透视现象)(1)肌理特征透视法(Texture Perspective)。

物体的表面肌理、质感,近看清晰度好,远看则减弱并浑然一体。

如带有斑点的建筑外饰面,在近看时,斑点花纹明确,远看则成为一片灰色。

(2)尺寸透视法(Size Perspective)。

物体尺度近大远小,同样高度的人远、近高度不同。

(3) -点透视法(Linear Perspective)。

相平行的线到远处将交于一个灭点。

(4)双目视差透视法(Binocular Perspective)。

由于双目之间有视差,可以准确地确定某个物体的位置既与其他物体之间的相对关系。

(5)动态透视法(Motion Perspective)。

当人走进固定物体时,本来不动的物体好像加速了;当物体和人的视点以同样速度移动时,由于同步的原因及距离的变化,人感觉物体运动得慢。

(6)大气层透视法(Aerial Perspective)。

空气中有雾气、湿度大的地区和干燥地区不同,雾气的厚薄密度感也不同,在颜色上亦有变化。

(7)景深透视法(Perspective of Blur)。

视线焦点上的物体比较清晰,周围变得模糊,在纵向上,愈靠近焦点附近的物体越清晰,在照片中可以看出这一现象。

(8)上下位置透视法(Relative urward loeation in the visnal field)。

看近处的景物用俯视,看远处的景物用仰视,视平线消失在地平线上。

(9)叠像透视法(Shiff in the amount of double imagery)。

当视线消失在远处时,处于中间过程的物体出现双图像,这些物体离我们越近,双图就越明显。

(10)运动速度的变化(Shiff in the hate of motion)。

物体靠近运动的观察者,显得运动速度很快,甚至近处的物体要比远处的快,如人乘火车看两侧的树林与远处的房屋就属这种变化现象。

(11)外轮廓线的完整或连续(Completeness or continuity of out line)。

与视觉有关的其它现象

与视觉有关的其它现象

与视觉有关的其它现象(一)暗适应和明适应人从亮处进入暗室时,最初看不清楚任何东西,经过一定时间,视觉敏感度才逐渐增主,恢复了在暗处的视力,这称为暗适应。

相反,从暗处初来到亮光处,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不能看清物体,只有稍待片刻才能恢复视觉,这称为明适应。

暗适应是人眼对光的敏感度在暗光处逐渐提高的过程。

在进入暗室后的不同时间,连续测定人的视觉阈值,亦即测定人眼刚能感知的光刺激强度,可以看到此阈逐渐变小、亦即视觉的敏感度在暗处逐渐提高的过程。

如图9-12所示,一般是在进入暗室后的最初约7分钟内,有一个阈值的明显下降期,以后又出现阈值的量明显下降;于进入暗室后的大约25-30分钟时,阈值下降到最低点,并稳定于这一状态。

暗适应的产生机制与视网膜中感光色素在暗处时再合成增加,因而增加了视网膜中处于未分解状态的色素的量有关。

据分析,暗适应的第一阶段主要与视锥细胞色素的合成量增加相一致;第二阶段亦即暗适应的主要构成部分,则与视杆细胞中视紫红质的合成增强有关。

图9-12 暗适应曲线。

表示用白光对全眼的测定结果・表示用红光对中央凹测定的结果(表示视锥细胞单独的暗适应曲线,因中央凹为视锥细胞集中部位,且红光不易被视杆细胞所感受)明适应出现较快,约需一分钟即可完成。

耀眼的光感主要是由于在暗处蓄积起来的合成状态的视紫红质在进入亮处时先迅速分解,因为它对光的敏感性较视锥细胞中的感光色素为高;只有在较多的视杆细胞色素迅速分解之后,对光较不敏感的视锥细胞色素才能在亮光环境中感光。

(二)视野单眼固定地注视前方一点不动,这时该眼所能看到的范围称为视野。

视野的最大界限应以它和视轴(单眼注视外界某一点时,此点的像正好在视网膜黄斑中央凹处,连接这两点的假想线即视轴)所成夹角的大小来表示。

在同一光照条件下,用不同颜色的目标物测得的视野大小不一样,白色视野最大,其次为黄蓝色,再次为红色,而以绿色视野为最小。

设想视野的大小除与各类感光细胞在视网膜中的分布范围有关外,在细节上还缺乏圆满的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眼睛和视觉眼睛是我们最重要的感觉器官,我们也常常相信我们自己亲眼所见的东西。

希腊的哲学家伯拉图说过:我们不要总是相信自己的眼睛。

事实的确如此,因为我们的眼睛往往比我们的思想更容易欺骗我们。

如果我们想知道视觉是怎么工作的,我们就必须从物理学和认知学两个方面来看。

客观地说,哲学家们几千年来一直讨论的有关看见的东西是否真实的问题,尽管同时它也是通过科学研究所获得的认识,对很多人来说还是存在疑虑。

这种怀疑的关键就是我们看到的是真实存在的东西,还是“仅仅是”我们的大脑制造出来的?后者已被证明是正确的。

对于视觉来说,我们不能客观地看到真实的世界。

在这里可以澄清一些已经在认知科学领域被认可的发现:信息通过眼睛忠实的转发给大脑。

大脑再根据以往的经验,将这些信号附上自己的理解的含义。

因此,人们看到的只是自己建设的现实。

用著名认知学家格哈罗斯的话来说,就是:“大脑对视觉、听觉、味觉和触觉一无所知。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大脑只能理解物理化学信号。

而这些信号,且只有这些信号,才可以使相互关联的神经细胞的生理状态得到应激反应。

光量子,声波或气味分子-这些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被收到的信息,都无法做到这一点。

用控制论专家海因茨冯福斯特的话来说:“我们感受到的环境是我们的创造的。

”明暗反差对于我们视觉必不可少。

上面图片中的文字未立即看到,这是因为文字的颜色和背景颜色的反差不足够.下面图片中的文字易于阅读,是因为有足够的反差。

如果没有反差,我们看东西就会比较困难。

在大正方形里面的小正方形具有相同的颜色。

然而,小正方形似乎从左至右变得越来越暗。

大黑点围绕的粉红色圆点看起来似乎小于小黑点围绕的粉红色圆点。

然而,在现实中他们是完全一样大的。

横向线是相同的长短。

然而,上一条似乎是更长一些。

我们习以为常的看景深。

我们认为,斜线是平行进入地平线的(就像铁路)。

这使本来相同尺寸的直线看起来似乎不相同了。

米勒-莱尔设计的一个著名的几何偏差。

横线的长度是相同的。

然而,看起来好像不一样长。

乍一看,两条斜线似乎没有在一条直线上,但是当你把尺子靠在它们旁边,您将会看到,它实际上是在同一条直线上。

但是大多数人却都认为,第二个图片中虚线才是和左边的直线在同一条直线上。

大内错觉(The Ouchi illusion)来回扫视这些图片。

图形会突然间动起来。

中心看似向上凸起,图片显得有纵深感,圆形部分也像在转动。

目前,大内错觉还无法彻底解释清楚。

这种貌似真实的运动和纵深感,由我们的大脑对事物的不同解释而形成。

当两种结构呈反方向趋势,就会产生三维效果。

人的大脑就会认为是这些圆圈是动态的。

安德鲁斯螺旋幻觉(The Andrus spiral illusion)点击开始上面的动画。

注视螺旋的正中心30秒,再看静止的物体,比如玻璃。

是不是马上动起来了?这就是所谓的运动后影,也被称为瀑布效应。

如果我们凝视瀑布或其他连续运动的物体一段时间,再看静止的图形,静态图形就会在短时间内,以反方向动起来。

合二为一此图“显而易见”是两个单独的图形。

然而,如果故意斜视(俗称斗鸡眼),就可以把两个图像合二为一。

您只需把视线定格在两个图形后面某个虚拟的点上即可。

集中注视实图后的某个虚拟点,致使我们的视觉图像并分为两个图形:一个来自左眼,一个来自右眼。

现在,我们就刻意地将这两个图形合二为一了,此时灯泡是否被点亮了?这种图像只是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中,并非真实存在。

马里奥特氏实验(Mariotte’s experiment)现在就来认识您的眼睛内部结构。

闭上左眼,以右眼凝视图中的星形。

当眼睛离屏幕35至40厘米远时,右边的圆点会突然消失不见,如果缩短或拉开视线距离,圆点又会重新看见。

该如何解释这种现象?我们眼睛内部有个地方没有视觉感知细胞,就是视神经离开眼球的地方,因此在此处无法看到任何事物。

这就是眼睛的盲点。

然而,我们的大脑会把左、右眼所见的图像进行重叠组合,计算出盲点应该看到的事物。

因此,通常我们并不会意识到或“看到”这个盲点现象。

这个实验证明了盲点的存在。

咖啡墙效应(The café wall effect)是楔形还是方形?这个现象最初发现于英国布里斯托尔的某个咖啡馆的墙壁上,其墙面为黑白相间的瓷砖。

如果盯着这面墙看,您会发现很多“嵌入式线条”,使得瓷砖看上去是楔形的。

但实际上,它们与墙壁平行且大小一致。

该如何解释这个视觉效应?原因是,我们的眼睛难以将黑白瓷砖之间的缝隙线视为单独物体。

黑白瓷砖间的空间无法被大脑清晰地辨认,因此大脑就会把瓷砖间的间隙归入邻近的瓷砖,就此产生楔形瓷砖这种效应。

赫尔曼网格(The Hermann grid)闪烁的圆点当您注视灰色方块间的任意交叉点,眼睛余光就会看见许多若隐若现的黑点。

如果集中注意其中的某个黑点,这个黑点又会消失看不见。

这个现象因何产生?视觉细胞接收到的信息,会整合起来传送到人的大脑。

这个信息群就是所谓的视觉感受域。

一旦光线投射到该区域,视神经的活性就会相应地变强或被抑制,这主要取决于光刺激是集中在该区域的中央位置,还是边缘区域。

如果整个区域都有光线照射到,视神经活性也有可能被抑制,这就是整个视觉成像不够明亮的原因。

在网格交叉点处视觉感受域的边缘区域接收的光线较多,就会导致在感光上明显的抑制。

交叉点因此显得比较暗,而黑点忽隐忽现的原因则是眼球无意识的节奏性运动的结果。

赫尔曼电网的错觉。

我们似乎看到白线交叉处的灰色斑点,和黑色交叉线处的白色斑点,但它们实际上并不存在。

弗雷泽螺旋(Fraser’s spiral)螺旋效应您所看到的螺旋并不是真正的螺旋。

只是衔接得非常好的圆的弧线,其尾部均是深色的三角形图案。

但是,它却让我们看到了螺旋的视觉效果,这是为什么呢?当线条以一定的角度相交时,我们的方向感知就会被欺骗。

连接对角的暗线圆弧具有螺旋的特征。

螺旋效果通过减少圆弧到中心的距离而被进一步放大。

该错觉现象于1905年首次由J.A.Fraser发表,因此而得名。

埃舍尔楼梯(Escher’s stairs)连续爬楼梯荷兰的制图艺术家摩里茨·科奈里斯·埃舍尔(Maurits Cornelis Escher,1898-1972)将几何视觉幻像融入到他的作品中。

他矛盾而富有洞察力的想法阐述了每一个二维的图像都有可能变成无限个三维图形。

他的作品“上下楼”刻画了僧侣在上下楼,但却永远找不到楼梯的尽头的情景。

埃舍尔选择僧侣这个人物,是因为在荷兰,“僧侣的工作”即是浪费时间的意思。

这种视觉幻像是通过混淆左右(或者上下)的视图而创造出来的。

内克尔立方体(Necker cube)变化的透视图注视立方体一段时间,您能看见阴影面来回移动吗?您所看到的透视图是哪一种?通过此立方体,在观察者的视觉中会出现两种图像“选择”。

然而,任何时候,在人脑的意识里只会有一种图像。

由于缺少定义空间深度的识别特征,如阴影,重叠,立体界面结构以及空间方位标记,大脑就无法确定哪个透视图是正确的。

两种情况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是一样的,只是对它们做出了不同解读而已。

我们的感知会在此作出折中处理,并在两个透视图间来回互换。

马赫带效应(Mach bands)明亮并不总是一样明亮图像中阴影一致的色带中,右边缘区域似乎更为暗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幻觉呢?我们的大脑倾向于观察简单、统一和封闭的形状。

因此我们的视觉系统便会尝试辨别由特定区域形式构成的结构。

我们观察一个区域的明暗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周围的环境:区域的类型、边界线和间距。

这就解释了比如为什么白色物体在黑色背景下要比浅色背景下明亮多了。

我们的视觉细胞天生就会放大邻近区域的亮度差异,以便我们便能更好地区分不同的区域。

因此在边界区域,黑色看起来“更黑”而白色看起来“更白”。

马赫带非常生动地阐明了这种视觉现象。

辐射效应(Irradiation)哪个方框更大?同样大小的框,为什么在黑色背景上的白框看起来要比在白色背景上的黑框要大?眼睛轻微地转动意味着:我们所看到的物体的边缘区域时,白光和黑光(或无光)交替地入射到眼睛特定的视觉细胞上。

白色光线会造成比黑色光线更强烈的刺激。

甚至当受到刺激的视觉细胞移动长时间之后,白色光线仍会留下痕迹。

它的衰退需要一段时间。

该延迟现象便导致了图案大小不同的主观印象。

卡尼札三角(Kanizsa’s triangle)悬停着的三角形您能看到连接黑色部分的白色三角形吗?我们的感知系统常常会用于辨识物体边缘然后塑造出一个虚拟的整体。

而人类的眼睛会自动连接物体的每个单一部分来构造出一个完整的形象。

另一效应:悬停着的三角形看上去要比白色的背景更亮,尽管它们的亮度都是一样的。

我们的经验教导我们近处的物体较远处的物体更亮、对比度更高。

因为三角形看上去位于前面,因此它必定更亮。

蓝天天空的颜色为什么晴朗的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太阳在傍晚是红色的?当太阳的白光进入地球大气层时,会遇到大气中的氧气或氮气。

这些气体会将光线以某个特定的方向折射。

蓝光的波长短于红光,因此蓝光偏转和分散的程度也就更强烈。

这就是白天天空看起来是蓝色的原因。

太阳看上去是黄色的,那是因为蓝光的成分已消失。

我们仅能感知到绿色和红色的光—— 二者合起来便形成了黄色。

傍晚的太阳就完全不同了。

傍晚时,相比于白天,太阳光要经历更长的距离才能到达地球,导致蓝光和绿光被分散。

我们仅能看到的红色的光线了。

彩虹彩虹是如何形成的?雨滴和阳光是这场自然色彩秀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空气中的水滴如同三棱镜,因此在合适的阳光条件下,将白光分解成其各组成部分——红、橙、黄、绿、靛、蓝、紫七色光。

光线进入水滴时会被折射,然后在水滴的“后墙”上会被反射,当光线离开水滴时会再次被折射。

各种相似的水滴在不断落下的时候会把阳光分解成各种颜色,再进入我们的眼睛。

该过程通常同时发生于雨量较大的情况下。

从一个特殊角度看,所有的水滴以一特殊的角度将相同颜色的光线折射到我们的眼睛。

它们因此都位于相同的圆弧带上,从整体上看便形成了彩虹。

贝纳姆光盘(Benham’s disc)无色创有色当黑白碟开始旋转时,您就能看到浅而柔和的色彩,称之谓主观色彩。

这是如何产生的?当大脑看到高速旋转的黑白影像时,所有的色彩视觉细胞将同步被贝纳姆高速旋转的部分所刺激。

然而由于视觉细胞传输刺激讯号至大脑的时间不同,蓝光视觉细胞传输地最慢。

所以,当白光的蓝色部分还未传输到大脑的时候,您在看贝纳姆光盘就会看到偏红或偏黄的色调。

只有当三种色调同一时间传输到大脑时才能看到白光。

负后像(A negative afterimage)感知细胞超负荷盯住图像看大约一分钟,将目光集中在十字图案上。

然后,移开视线看白色墙面。

您将会看到颜色改变了的视后像。

红色变成绿色,白色变为黑色,蓝色变成黄色。

那么这种负视后像是如何产生的呢?一般情况下,我们的眼睛是不断移动的,这样不至于使眼睛的视觉细胞负荷过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