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验教案 水结冰了
2024年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3水结冰了》教案
2024年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3水结冰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3课《水结冰了》,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二章第一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特别是水的凝固现象,理解水在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及物态转换。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掌握水从液态到固态(冰)的凝固过程。
2. 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认识到温度对水态变化的影响,理解凝固是水分子运动减慢的过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践能力,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水的凝固过程、温度对水态变化的影响。
难点:水的三态变化原理、凝固过程中分子运动的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冰块、热水、温度计、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记录本、笔、冰袋、热水袋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向学生展示冰块,询问他们是否知道冰是如何形成的。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冰的认识和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冰的现象。
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水的三态变化,重点介绍凝固过程。
解释温度对水态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凝固是水分子运动减慢的过程。
3. 随堂练习(5分钟)让学生观察冰的形态,记录在温度计下冰的融化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冰融化成水时,温度保持不变。
4. 实验探究(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将冰块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变化。
记录实验结果,讨论温度对冰融化速度的影响。
学生分享实验心得,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六、板书设计1. 水的三态变化固态:冰液态:水气态:水蒸气2. 凝固过程水分子运动减慢温度下降形成冰3. 温度对水态变化的影响冰融化:温度上升,冰化为水水结冰:温度下降,水变为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中冰箱内的冰块,记录冰融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思考为什么在冬天,河流会结冰?2. 答案:冰融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因为冰融化吸收的热量用于打破水分子之间的氢键,使分子运动加快,温度相对稳定。
教科版水结冰了优秀教案5
《水结冰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态变成了固态。
过程与方法:观察、记录冰的特征,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它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重点难点观察冰的特点和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教学准备保温杯、碎冰块、盐、纯净水、温度计、试管架、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动图,询问小动物为什么爬不上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2、学生回答,引入课题(水结冰了)二、讨论冰与水的异同1、让学生说一说在哪里见过冰?冰是什么样的?学生交流2、老师提供冰,指导学生观察冰。
看一看,冰是什么颜色?隔着冰能不能看到其他的物体?冰块有固定的形状吗?生回答:无色无味,透明,有固定形状…… ②摸一摸,用手触摸冰块,有什么感觉? 生回答:比较硬,很光滑,冷,温度低…… ③想一想,冰还有其他特点么?生回答:冰是固体,遇热会融化,冰会浮在水面上……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冰和水有哪些相同与不同的特征?完成维恩图。
三、探究水结冰时的温度1、水是怎样变成冰的?学生交流回答。
2、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学生交流回答3、实验探究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的实验。
a 、约取一小半试管的水,并测出它的温度、做好记录。
b 、向保温杯里装满碎冰,把试管插入碎冰中;继续测量试管里的水温、做好记录。
比较硬、很光滑、温度低、易融化、冰块会浮在水上面冰 水 会流动的,没有固定形状的液体无色无味透明C、在碎冰里加入很多食盐(加盐可制造更低温度),保持几分钟,记录和观察试管里水温变化。
d、如果观察到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记下温度。
4、完成实验记录表实验记录表水的温度(℃)初始试管内的水温在碎冰中试管内水的温度试管内的水开始结冰时的水温在记录本上记下你们组实验过程中的发现…5、教师出示注意事项:正确使用温度计,注意轻拿轻放。
温度计的刻度不再变化时再记录,及时做好实验记录,特别是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实验时轻声交流。
三年级科学教案:《水结冰了》
三年级科学教案《水结冰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在低温下会结冰的特性。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
二、教学内容:1. 水结冰的条件:低温2. 水结冰的过程:液态水变为固态冰3. 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蒸发、降水、融化三、教学重点:1. 水结冰的条件和过程。
2. 自然界中水循环的现象。
四、教学难点:1. 水结冰的原理。
2. 水循环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五、教学准备:1. 教具:PPT、实验器材(水、冰箱、杯子、温度计等)。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杯子、一张纸、一支笔。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水在不同季节的状态变化。
2. 新课导入:讲解水结冰的条件和过程,让学生了解水在低温下会结冰。
3. 实验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观察水在冰箱中结冰的过程。
4. 问题解决:引导学生思考水结冰对自然界和生活产生的影响。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水结冰知识的理解。
七、课堂练习:1. 填空题:水在低温下会(结冰/融化)。
2. 选择题:水结冰的过程中,温度会(上升/下降)。
3. 简答题:水结冰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八、课后作业:1. 观察家附近的水源,记录下水的状态变化。
2. 结合家庭成员,讨论水在生活中的作用。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以及学生的反馈意见,为的教学做好调整。
十、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观察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结冰的原理。
2. 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水结冰的过程。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价: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操作和总结能力。
三年级科学《水结冰了》实验教案
三年级科学《水结冰了》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水的凝固现象,知道水在0℃时会结冰。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水结冰的过程。
(2)培养学生合作实验、交流分享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水结冰的条件和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水结冰的原理。
(2)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教学PPT、实验器材(水、杯子、冰箱等)。
(2)实验指导书。
2. 学生准备:(1)提前了解水的凝固现象。
(2)准备实验记录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PPT展示水的凝固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水为什么会结冰。
(2)学生分享提前了解的水结冰的知识。
2. 实验探究(1)教师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结冰的过程。
(3)学生记录实验现象。
3. 交流分享(1)每组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水结冰的条件和过程。
4. 知识拓展(1)教师讲解水结冰的原理。
(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5. 总结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和结论。
2. 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3. 教师批改实验报告,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与同学的互动。
2. 实验操作评价: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
3. 实验报告评价:检查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记录和分析,以及对水结冰现象的理解。
七、安全与环保1. 安全提示:在实验过程中,提醒学生小心使用实验器材,避免热水溅伤。
2024年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 13《水结冰了》 教案
2024年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 13《水结冰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13课《水结冰了》,涉及教材第二章第五节“物质的变化”。
详细内容包括:水的三态变化,冰的形成过程,以及冰的性质和特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掌握冰的形成过程。
2. 认识冰的性质和特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水的三态变化原理,冰的性质和特点。
教学重点:冰的形成过程,观察和描述冰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冰块、热水、杯子、温度计、盐、勺子、实验器材等。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纸、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向学生展示冰块,引导他们观察冰的外观、触感等。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吗?它和我们平时喝的水有什么关系呢?2. 例题讲解讲解水的三态变化,以冰为例,阐述冰的形成过程。
分析冰的性质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冰与水的联系。
3.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实验:将热水倒入杯子,观察水蒸气的产生;将冰块放入盐水中,观察冰的融化过程。
让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并讨论实验结果。
4. 知识拓展讲解冰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冰袋、冰雕等。
引导学生思考冰对环境的影响,如冰川融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水的三态变化2. 冰的形成过程3. 冰的性质和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冰现象,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
答案:略。
2. 作业题目:运用所学知识,制作一个简易的冰雕。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讲解清晰,学生是否掌握了冰的形成过程和性质特点。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了解冰川融化对环境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水的三态变化原理及冰的形成过程。
2. 冰的性质和特点在教学中的深入讲解。
3. 实验环节的设计与操作,确保学生能够观察和理解实验现象。
2024年教科版水结冰了优秀教案6范例
2024年教科版水结冰了优秀教案6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物理》第二章第五节“物态变化”,详细内容主要包括: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凝固点、冰的形成及性质。
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水结冰的物理过程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水的三态变化,理解水的凝固点及冰的形成过程。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水的凝固点、冰的形成过程及性质。
难点:水的三态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冰的形成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冰块、热水、温度计、烧杯、实验用电子秤。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尺子、计时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展示冰块,让学生观察冰的外观,提问:“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是怎么形成的?”2.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水的三态变化,强调水的凝固点及冰的形成过程。
解释冰的性质,如密度、硬度等。
3. 随堂练习(15分钟)出示习题:冰的密度是多少?为什么冰能浮在水面上?学生解答,教师点评并讲解正确答案。
4. 实验演示(15分钟)演示冰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5. 课堂小结(10分钟)提问学生:“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六、板书设计1. 水的三态变化2. 水的凝固点3. 冰的形成过程及性质4. 课堂习题七、作业设计冬天的河面为什么会结冰?为什么冰块在水中浮起来?2. 答案:冬天的气温低于水的凝固点,河水开始凝固形成冰。
冰的密度小于水,所以冰块能在水中浮起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水结冰的物理过程掌握程度,以及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冰的性质为生活带来便利,如冰袋、冰雕等。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其他物质的凝固过程及性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冰的形成过程及性质2. 教学目标的学以致用能力培养3. 教学难点的水的三态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及实验演示5.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课堂小结6. 板书设计对知识点的梳理7. 作业设计的生活现象解释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思考与引导一、冰的形成过程及性质冰的形成过程包括水分子在低温下减缓运动,逐渐排列成规则的晶体结构。
六年级科学《水结冰了》教案、教学反思
《水结冰了》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完成水结冰和霜的形成模拟实验让学生明白通过改变温度可使物质发生状态变化。
2、知道物质有三种常见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3、能用图表的方式表述水(物质)的三态变化过程。
过程与方法:1、观察、记录冰的特征,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观察、记录冰的特征,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2、通过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使得学生之间能够互相倾听其他同学的观点,能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参加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感知外在世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知道物质有三种常见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能用图表的方式表述水的三态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1、完成水结冰和霜的形成的实验。
2、能用图表的方式表述水的三态变化过程。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PPT2、实验材料:试管、烧杯、水槽、深色搪瓷杯、冰、硝酸铵盐、温度计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生活导入师:同学们,进入冬天,天气就变得寒冷了,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周围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水会结冰。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水结冰"这个问题。
二、课堂探究(一)、观察冰的状态1、每个小组桌上放着冰,小组学生观察一下冰是怎么样的?2、小组内观察冰,并作好记录。
3、学生观察后小组汇报,交流。
(教师板书)预设:冰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比较硬、很光滑、温度低、易融化等。
提问:冰是怎么样形成的呢?(二)、探究:水在什么情况下会结冰?1、我们都知道把冰放在冰箱冷冻槽内里水会结冰,但水到底是在什么温度的时候会结冰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2、指导学生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1)在细而短的试管里加入大约8毫升左右的纯净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试管里水的温度。
(2)拿一只烧杯(在外面包裹一块干毛巾),在杯内装满碎冰,把试管插入碎冰中。
小学科学水结冰了教案
小学科学水结冰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水的凝固现象及水结冰的条件;(2)掌握水结冰的过程;(3)理解水结冰的重要性及应用。
2.能力目标:(1)能够观察和描述水结冰的过程;(2)能够提出水结冰的条件和现象的变化;(3)能够应用水结冰的知识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操作的能力;(2)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水结冰的过程;(2)理解水结冰的重要性及应用。
2.教学难点:(1)初步理解水分子的内部结构及分子的运动规律;(2)实验中的观察和描述。
三、教学准备:1.实验设备:烧杯、冰块、水、测温计、计时器等;2.实验材料:观察记录表、学生手册等;3.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水结冰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的内容。
2.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我们已经了解到水是什么,但你们是否了解水有时候也会变成固体?”Step 2 概念解释1.让学生回忆和总结水的状态:液体、气体、固体。
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条件下,水会从液体变成固体?3.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得出水结冰的条件:“低于冰点温度就会使水分子减少运动,从而使水结冰。
”Step 3 探究水结冰的过程1.示范实验:(1)在烧杯中倒一些水,然后放入冰箱中冷藏。
(2)等待几分钟后,取出烧杯,观察水的变化。
2.学生实验操作:(1)每个小组分配一份实验材料,并按照学生手册上的要求进行实验操作。
(2)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表上的内容,记录水结冰的过程。
3.实验结果讨论:(1)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记录,和同伴一起讨论水结冰的过程及现象的变化。
(2)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水结冰的过程,水分子减少运动,温度降低,从而使水从液体变成固体。
Step 4 添置水结冰的重要性及应用1.学生根据观察记录和讨论的结果,回答问题:“为什么水结冰的变化对我们来说很重要?”2.给出提示:"水结冰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在什么方面起到重要作用?"3.学生思考几个应用水结冰的例子,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想法。
三年级水结冰了科学教案
三年级水结冰了科学教案三年级水结冰了科学教案一:课题:水结冰了学习目标:1.了解水在何种条件下能够结冰。
2.观察和记录水结冰的过程。
3.探究温度对水结冰的影响。
教学准备:1.实验用水杯、水、冰块。
2.温度计。
3.实验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引导他们回忆起水的不同形态,如液体、固体和气体,并询问他们水可以变成固体的条件是什么。
2.实验观察:将一杯水放置在教室中心位置,记录当前室温。
请学生观察并描述水的状态。
然后,将冰块放入水杯中,继续观察并记录变化。
3.讨论与总结:与学生讨论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引导他们认识到水在低温下可以结冰。
询问学生是否知道结冰的温度是多少。
提醒他们水的冰点是零度摄氏度。
4.探究温度对水结冰的影响:将两杯水放置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中,如一个放置在冰箱里,另一个放置在室温下。
学生预测并记录水结冰的时间。
5.结论和总结:与学生一起总结实验结果,确认低温可以加速水的结冰过程。
提醒学生结冰是物质由液体变为固体的过程,并巩固学习到的知识点。
6.拓展活动: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更多的探究,如尝试不同温度条件下水的结冰时间、用盐或糖对水结冰的影响等。
7.总结回顾: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内容,强调水的冰点和结冰是物质状态转变的过程。
教学延伸:1.学生可尝试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如冰水、常温水和热水。
2.引导学生思考其他物质的冰点和熔点,例如金属、蜡等。
三年级水结冰了科学教案二:课题:水结冰了学习目标:1.了解水在何种条件下能够结冰。
2.观察和记录水结冰的过程。
3.探究温度对水结冰的影响。
教学准备:1.实验用水杯、水、冰块。
2.温度计。
3.实验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引导他们回忆起水的不同形态,如液体、固体和气体,并询问他们水可以变成固体的条件是什么。
2.实验观察:将一杯水放置在教室中心位置,记录当前室温。
请学生观察并描述水的状态。
然后,将冰块放入水杯中,继续观察并记录变化。
三年级科学教案:《水结冰了》
三年级科学教案《水结冰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的凝固现象,知道水在低温下会结冰。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水的凝固现象2. 影响水结冰的因素3. 实验操作技能4. 生活实践中的应用5. 科学小故事教学重点:1. 水的凝固现象及影响因素2. 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教学难点:1. 水的凝固现象的理解2. 实验操作技能的运用教学准备:1. 教室环境布置,准备实验器材2. 学生分组,每组一份实验器材3. 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水的凝固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 提问:你们知道水在低温下会发生什么变化吗?二、探究水的凝固现象(10分钟)1. 教师讲解水的凝固现象,引导学生理解。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在低温下结冰的过程。
3. 学生记录实验现象,教师巡回指导。
三、影响水结冰的因素(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觉得什么因素会影响水结冰呢?2.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3. 教师讲解影响水结冰的因素,如温度、水的纯净度等。
四、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10分钟)1. 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技巧。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练习操作技能。
3.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
五、生活实践中的应用(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水结冰在生活中的应用吗?2.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3. 教师讲解水结冰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冬季防滑、冰镇饮料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水的凝固现象,探究影响水结冰的因素,进行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以及了解水结冰在生活中的应用,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纠正操作错误,确保教学效果。
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科学小故事(5分钟)故事名称:《小水滴的冰岛之旅》故事内容:讲述小水滴在冰岛的冒险之旅,了解了水结冰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小学科学13《水结冰了》(教案)
小学科学13《水结冰了》(教案)水结冰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水的三态变化之一是液体变为固体,明白水结冰是一种物质的性质变化。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记录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到水结冰是一种物质的性质变化。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了水结冰的过程与原因。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和材料:放大镜、水杯、冰格、温度计、热水、冷水。
2. 教学资源:课件、图片、视频。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到的知识,复习水的三态变化。
2. 引入新课,告诉学生本节课要学习的是水结冰的过程和原因。
Step 2:观察实验1. 讲师准备好实验器材和材料,将一杯水放在桌上。
2. 讲师请学生观察杯中的水,并回答以下问题:- 水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 水的状态是什么?- 你觉得水能变成其他形式吗?Step 3:实验探究1. 讲师将一部分水倒入冰格,并放入冷冻室冷冻,另一部分水倒入热水中加热。
2. 讲师放大镜下展示冰格里的水变化,并请学生观察并记录变化。
3. 根据实验结果,讲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出水结冰的过程和原因,并记录下来。
Step 4:知识概括1. 通过讲解和课堂互动,讲师概括出水结冰过程的关键流程:液体水温度降低到0℃以下时,水分子开始慢慢排列,形成固态的冰。
2. 引导学生理解结冰的原因,即水分子在温度降低时减少活动性,导致排列有序形成固态冰。
Step 5:拓展练习1. 小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除了冰块,你还能想到其他物质在降温时会发生类似结冰的变化吗?- 从你的日常生活中举例说明这种变化的发生。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Step 6:课堂总结1. 讲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水结冰是由于温度降低、水分子有序排列形成固态冰的物质性质变化。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3《水结冰了》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3《水结冰了》教案一. 教材分析《水结冰了》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水的凝固现象,探究水在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以及凝固点。
教材内容丰富,以实验为主,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对于水的凝固现象可能还没有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发现和总结水的凝固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水的凝固现象,知道水在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和凝固点。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水的凝固现象,知道水在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和凝固点。
2.难点:让学生探究并总结水凝固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总结规律。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水、冰块、温度计、容器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水的凝固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材料和实验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水的凝固现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在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和凝固点,记录实验数据。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总结水凝固的规律。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水凝固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冰冻食品、冰雕等。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水的凝固现象和水凝固的规律。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实验和观察,撰写实验报告。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突出水的凝固现象和水凝固的规律。
《水结冰了》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水结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水结冰了》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水结冰的情况?”(如冬天河面结冰、饮料在冰箱结冰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水结冰的奥秘。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水的三态的基本概念、水结冰的原理和条件,以及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水结冰现象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水的三态变化和水结冰原理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水分子运动状态变化、冰的密度小于水导致体积膨胀等,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水结冰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结冰对水管的影响、如何防止户外水管结冰等。
-关于水结冰时体积膨胀的原理,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如将装满水的塑料瓶放入冰箱,观察结冰后瓶子变形的现象,解释冰的密度小于水导致体积膨胀的原因。
教科版科学三下33《水结冰了》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下33《水结冰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33课《水结冰了》。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二章《物体的状态变化》中的第三节,详细内容为水的凝固现象,探讨水在低温下结冰的过程及其特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水在低温下结冰的过程,理解凝固现象及其特点。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物体状态变化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水的凝固过程及特点。
教学重点:观察水结冰的实验现象,探讨凝固的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冰箱、冰块、实验器材(烧杯、温度计、滴管等)、投影仪。
学具:实验记录表、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冰块,让学生观察冰块的外观,触摸冰块,感受冰的冷。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冰是怎么形成的吗?冰和水的状态有什么不同?2. 例题讲解(1)讲解水在低温下结冰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凝固现象。
(2)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水结冰的过程,分析凝固的特点。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水结冰的过程。
(2)讨论:水结冰时,温度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2)强调凝固是物体状态变化的一种,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与凝固有关。
5. 板书设计(1)板书课题:水结冰了(2)板书内容:① 水的凝固过程② 凝固的特点③ 水结冰的实验现象六、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凝固现象,记录下来,并分析其原因。
2. 答案:(1)现象:冰块融化成水。
(2)原因:温度升高,冰的固态变为水的液态。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水结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但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温度变化,以便更好地理解凝固现象。
2. 拓展延伸:(1)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凝固现象,进行分享和讨论。
(2)探讨其他物体状态变化(如熔化、汽化、升华等)的原理和特点。
小学科学3水结冰了教案
小学科学3水结冰了教案冰是水在低于冰点时固态化的过程,结冰是指水变成冰的过程。
在小学科学3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水结冰的原理和过程,并通过实验和互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索水结冰的规律。
以下是一个关于小学科学3水结冰的教案:活动名称:水结冰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的结冰过程和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
2. 引导学生用观察和实验的方式,探索水结冰的规律和原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冰镇水瓶、透明塑料杯、热水瓶、测温器等。
2. 图片或视频资料:关于水结冰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引入: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关于水结冰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水结冰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见过水结冰的现象?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你们知道水结冰的原理是什么吗?探究:1. 实验一:水在不同温度下会发生什么变化?教师将一瓶冰镇水和一瓶热水放在桌上,让学生触摸瓶体并观察水的变化。
然后,教师让学生用测温器分别测量两瓶水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学生会发现冰镇水比热水冷一些。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冰镇水的温度比热水低呢?水的状态会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吗?2. 实验二: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教师将一杯水放在教室里,让学生观察杯中水的状态。
然后,教师将杯中水放入冰箱中,每隔一段时间让学生观察一次。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条件下会导致水结冰?为什么水放在冰箱里会结冰呢?总结: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水的状态会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当温度降低到0°C以下时,水会结冰,变成冰的固态。
- 水在冷藏条件下会结冰,冷藏箱内温度实际是如何影响冰的生成的。
拓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更多与水结冰相关的问题,如:- 在自然界中,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冰冻现象?- 冰在什么情况下会融化成水?- 水在什么情况下会汽化成水蒸气?巩固:教师可以分发练习册或让学生完成一些与水结冰有关的小练习,巩固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3《水结冰了》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 13《水结冰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13课《水结冰了》,涉及教材第二章《物体的状态变化》的第三节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水的三态变化,冰的形成过程,冰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冰与水之间的相互转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水在不同温度下的三态变化,理解冰的形成过程和性质,掌握冰与水相互转化的条件。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操作和验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水结冰的过程及冰的性质。
教学重点:冰与水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冰块、热水、温度计、实验器材、PPT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冰块,让学生观察、触摸,引发他们对冰的好奇心。
2. 讲解:讲解水在不同温度下的三态变化,介绍冰的形成过程和性质。
3. 实践: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冰融化成水的过程,记录温度变化。
4. 例题讲解:通过PPT展示例题,讲解冰与水相互转化的条件。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水的三态变化2. 冰的形成过程及性质3. 冰与水的相互转化条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描述冰与水相互转化的过程,并说明转化条件。
答案:冰与水相互转化是物体状态变化的过程。
冰融化成水需要温度高于冰点(0℃),水结冰需要温度低于冰点。
2. 课后实践:观察生活中的水结冰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亲身体验冰的形成和融化过程,提高了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在课后反思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冰与水转化条件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拓展延伸部分,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其他物质的三态变化,以及在不同环境下冰的性质变化,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热情。
《1.3水结冰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科学教科版17三年级上册
《水结冰了》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描述水的物理特性,理解水结冰的现象,并且能识别水结冰所需的条件。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理解并探究水结冰的过程,掌握观察和记录实验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水结冰的过程,掌握观察和记录实验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释和理解水的各种物理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准备:1. 水槽、烧杯、温度计、冰块储存容器等实验器材;2. 多媒体教学资源(关于水的物理变化和结冰过程的视频);3. 每位同学实验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大家开动脑筋猜一猜:“铁打的冰块,漂浮在水上。
”这是什么呢?你们知道答案吗?(学生回答)2. 冰块是我们冬天最喜欢玩的,那你知道冰块是怎么形成的吗?对,当温度达到0°C以下时,水就会结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水结冰了》这一课。
(二)探究新知1. 观察冰块教师准备一块冰块,展示给学生看,并问:“这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又问:“它是什么状态的?”(学生回答)教师把冰块放入一个装有水的容器中,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冰块的变化过程。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和交流冰块的变化过程,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2. 探究水结冰的条件教师给学生展示一杯热水,并问:“如果把这杯热水放在一个与室外相同的条件下,它会结冰吗?”学生会回答不会。
接着教师演示把这杯热水放在一个冰箱里,并让学生观察冰箱的温度控制面板,记录水的变化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水结冰的过程和条件,并总结出水结冰的条件。
3. 实验探究教师给学生准备一些实验器材,如烧杯、热水、冰箱等,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不同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进行探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结冰了》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观察、记录冰的特征,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2、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他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2、初次感受、体现物质状态的变化。
【教学重点】观察冰的特点和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教学难点】水为什么会结成冰
【教学准备】小组:观察用冰块及盛放冰块的浅盘,保温杯1只、冰块1杯、试管1支、8
毫升纯净水(或自来水)、水温计1支。
【教学过程】
一、冰的观察
1、师:同学们一定见过冰吧,能说一说冰是什么样子的吗?
2、师:每个小组桌上放着冰,这是老师昨天把水在冰箱的冷冻槽中,今天取出来的一些冰,今天我们就来观察一下冰是怎么样的和水为什么结成冰了。
板书:水结冰了
3、师: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的观察冰,及时把冰的特点记录在维恩图中,同时要注意手小心被冰冻坏。
4、学生观察后汇报交流。
(预设:冰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比较硬、很光滑、温度低、易融化、冰块会浮在水上面、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等。
)
5、水是我们上学期所探究过的,它的特点肯定还记得,我们把水和冰做一个比较,及时把结果记录在维恩图中。
6、学生比较后汇报。
(预设:水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会流动的、没有固定形状的液体等;水和冰的共同点:都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
7、师: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维恩图,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都展现在这里,水是液体,那么冰呢?
(学生发表意见,并请他们阐述原因。
)
通过争论得出结论:(1)冰是固体,因为冰具有固体的特点。
(2)水结成冰以后,形态发生了改变,从液体变成固体。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了解冰的特征。
水可以变成冰,通过比较渗透由液态水可以变成固态冰的物理变化。
)
二、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
1、师:我们知道了把冰放在冰箱冷冻槽内里水会结冰,但水到底是在什么温度的时候会结冰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2、指导学生阅读书P49,然后请学生讲讲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
(预设:(1)在细而短的试管里加入大约8毫升左右的纯净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试管里水的温度。
(2)拿一只塑料杯(为了保温在外面包裹一块干毛巾),在杯内装满碎冰,把试管插入碎冰中。
用温度计观试管里的水温的变化。
(3)在碎冰里加入很多食盐(加盐可制造更低的温度),保持几分钟持续观测试管里的水温。
(4)如果观察到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
3、师:清楚怎么做了吗?请组长来领器材,同时注意轻声交流,仔细观察。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4、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师:现在你能回答水在什么温度时会结冰了吗?是什么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设计意图:此环节可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能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很快结冰,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原因,比如水不纯、水量太多、试管尽量细短、加入的盐不够等。
边“思”变“行”,变“行”边“思”,从而得出温度的变化导致了水结冰。
)
5、师:能解释冰箱里的水为什么会结冰了吗?
(预设:冰箱中的低温使水向周围放热,温度降低,降到0℃时,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结成了固态的冰。
)
三、拓展。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2、师:现在知道为什么冬天有时候河里会结冰了吗?回家也自己去做一块冰。
课后练习:
一、精彩补白。
1、水和冰比较水是(),冰是()。
2、水在()温度时可以结冰。
3、作“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实验时,在普通塑料杯外包裹一块毛巾,是为了起到()作用;在碎冰里加入较多的食盐是为了制造()。
二、明辨是非。
1、水一遇冷就会结冰。
()
2、水是无色透明的,冰是白色的。
()
3、冰块是由水变成的,所以是液体。
()
4、利用水和结成的冰可以保存食物、药品等。
()
----------------------------------------------------------------------------------
盐之所以能融化冰,是因为在结晶的冰结构表面覆盖着薄薄的一层盐溶液.而任何物质溶解于水中时它都能使水的冰点(零摄氏度)降低.随着温度的降低,液体中分子移动的速度会逐渐减慢.随着温度的降低,液体中分子移动的速度会逐渐减慢,分子之间的距离也会越来越靠近.最后,当速度减慢到分子之间的作用力胜过由分子运动所产生的能量时,分子便堆积起来形成固体,于是水就变成了冰.我们把发生这一现象时的温度叫做冰点. 如果添加盐,冰中水分子的结构就会被破坏.正如美国一位科学家所指出“水分子之间的引力受到盐的干扰,其固态的形成就受到了阻碍.”由于盐分子挡了路,水分子便难以聚扰形成冰.
冰与盐试验中的乐趣
为了更好的理解冰与盐的相关知识,我专门作了一个“冰块上加食盐与不加盐对比”的实验,并查阅有关资料,整个过程有趣好玩,收获多多,感慨万千。
一、准备:两个小塑料杯;食盐;一只勺;一支温度计;适量的水。
二、实验过程:
1、把两个小塑料杯均装满水放进冰箱里,待完全结冰后取出;
2、把食盐其中一个塑料杯中的冰块上面;
3、观察两个塑料杯中冰块的不同变化。
观察结果记录如下:
开始状态:普通冰块冰块高大约2.5厘米;表面温度0度。
撒了食盐的冰块冰块高大约2.5厘米;表面温度0度。
10分钟后:普通冰块冰块高大约2厘米;表面温度几乎没有变化;水面高大约 0.5厘米。
撒了食盐的冰块冰块高大约1.5厘米;表面温度下降至零下3度;水面高大约1厘米。
40分钟后:普通冰块冰块高大约1.3厘米;表面温度几乎没有变化;水面高大约 1.2厘米。
撒了食盐的冰块冰块全部融化;表面温度下降至零下8度;水面高大约2.5 厘米。
三、实验结论。
撒了盐的冰块比普通的冰块不仅融化速度明显加快,而且表面温度大幅度降低。
这样的结论使我很开心,冰淇淋中加盐的道理我终于明白了;很多食品通过加盐保鲜的道理,我也总算明白了。
同时,我在互联网上查寻相关资料时,让我高兴地看到,“冰盐融化过程的吸热包括冰融化吸热和盐溶解吸热这两种作用。
起初,冰吸热在0摄氏度下融化,融化水在冰表面形成一层水膜;接着,盐溶解于水,变成盐水膜,由于溶解要吸收溶解热,造成盐水膜的温度降低;继而,在较低的温度下冰进一步融化……这样的过程一直进行到冰的全部融化,与盐形成均匀的盐水溶液。
冰盐冷却能到达的低温程度与盐的种类和混合物中盐与水的比例有关。
”
这次试验,让我很受启发,不仅使我完成了一次有趣的作业,而且使我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大自然中冰与盐的科学知识,是一次很有收获的课外学习活动。
冰盐混合物是一种有效的起寒剂。
当盐掺在碎冰里,盐就会在冰中溶解而发生吸热作用,使冰的温度降低。
冰盐混合在一起,在同一时间内会发生两种作用:一种是会大大加快冰的溶化速度,而冰溶化时又要吸收大量的热;另一种是盐的溶解也要吸收溶解热。
因此,在短时间能吸收大量的热,从而使冰盐混合物温度迅速下降,它比单纯冰的温度要低得多。
冰盐混合物的温度高低,是依据冰中掺入盐的百分数而决定的,如用盐量为冰的 29%时,最低温度可达-21℃。
可以做一个实验,准备如下实验器材:一些碎冰、一包盐、一只深色搪瓷杯、一只小试管和一支温度计。
首先,将碎冰倒入搪瓷杯,同时迅速倒进一些盐,稍稍搅拌,冰块和盐的比例约 3:1。
然后,在小试管中倒入约五分之一的水,插入“冰盐水”混合物中,同时插入温度计。
仔细观察,不一会儿搪瓷杯外壁将外界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固成“霜”,尽管不是很明显,但也可以看见。
随着时间的推移,搪瓷杯外壁的霜越来越厚。
三五分钟后,将试管拿出来一看,会发现试管里的水已经结冰,而温度计上的读数可以达到-1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