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众社会理论变迁
社 会变迁理论基础知识
社会变迁理论基础知识社会变迁,这是一个贯穿人类历史长河的永恒主题。
从远古时代的石器使用到现代的高科技数字化生活,从简单的部落群居到复杂的全球城市网络,社会一直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要理解这一复杂且持续的过程,我们需要深入探究社会变迁的理论基础知识。
社会变迁的概念首先需要被清晰地界定。
简单来说,社会变迁指的是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它不是孤立的、偶然的事件,而是一个系统的、持续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推动。
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众多,其中经济发展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
当新的生产技术出现,生产力得到提高,经济结构随之发生改变,这必然会带动社会其他方面的变化。
例如,工业革命带来了机器大生产,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还促使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城市规模扩大,社会分工更加精细,新的职业和社会阶层应运而生。
科技进步也是推动社会变迁的强大力量。
互联网的普及让信息传播变得瞬间可达,人们的交流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甚至娱乐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电子商务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远程教育让知识获取不再受时空限制。
政治制度的变革同样对社会变迁起着重要作用。
一个民主、开放、稳定的政治环境能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和引导。
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如教育政策、环保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运行。
文化因素在社会变迁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文化价值观的转变、新的文化观念的传播,都可能引发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变化。
例如,对于性别平等观念的逐渐接受,推动了女性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地位提升和角色转变。
社会变迁的模式也多种多样。
渐进式变迁是一种常见的模式,它是通过逐步的、缓慢的调整和改进来实现社会的变化。
这种模式相对平稳,社会的震荡较小,但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实现显著的变革。
与之相对的是激进式变迁,它是在较短时间内对社会进行大规模、根本性的改革。
这种模式可能会带来快速的变革效果,但也伴随着较大的社会风险和不确定性。
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与演变社会学作为一门科学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经过了不断的发展与演变,产生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理论。
这些理论对于我们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和解释具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主要介绍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和演变的主要历程,以及当前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趋势。
一、早期的社会学理论早期的社会学理论主要由欧洲的社会学家提出,他们认为,社会是一个相对独立并且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系统。
这种看法认为,人类社会是独立于自然界的,它具有自己的规律性和内在的逻辑性。
社会学家们在分析社会现象时,强调了社会结构、社会功能、社会进化等重要概念。
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是功利主义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往往受到自我的利益驱动,他们按照自己的利益来做出选择。
因此,社会的运行和发展也取决于人们所追求的个人利益。
另一个代表性的理论是功能主义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社会各个部分的存在和发挥作用都是为了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行。
这种理论强调了社会的稳定和有序,认为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够为整个社会做出贡献。
然而,早期的社会学理论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它们过于抽象、理论性太强,不注重实证研究和实践应用,因此,它们的普遍适用性和操作性受到了质疑。
二、批判社会学理论20世纪60年代,批判社会学理论开始发展发于美国,它们认为,社会学理论应该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社会问题,并提醒人们关注那些被忽略的问题。
批判社会学理论强调了社会问题、权力、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研究,通过批判已有的社会学理论,揭示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不公和不平等,以及形成和维持这种不公和不平等的结构性问题。
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是社会学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社会理论不仅仅是描述和解释社会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被用来维护现存的社会秩序。
这种理论挑战了早期社会学理论的客观性和价值中立性,使社会学理论更加关注社会真实的问题。
另一个代表性的理论是文化研究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实,是人们交流和互动的基础。
社会学中的社会变迁理论及其应用价值
社会学中的社会变迁理论及其应用价值社会变迁是指人类社会在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变化和演变。
自从古代文明的诞生,人类社会不断地经历着各种各样的变革和演变,这些变革和演变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成为了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社会变迁理论是社会学中的一个研究方向,主要是研究人类社会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社会变迁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深刻地认识社会发展状态,有助于发现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并且可以为社会发展做出规划和预测,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社会变迁理论主要分为三个流派:社会进化论、重构主义和以后现代理论。
接下来,我们就逐一分析这三个流派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一、社会进化论社会进化论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像生物学中的进化一样,人类社会也会不断地向着更高的境界发展。
社会进化论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是线性进化论、循环进化论和多元进化论。
线性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是沿着一条直线向前发展的,由简单到复杂,从采猎时代到农业时期,再到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
这种理论忽略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过于简单化和机械化,不符合现实的复杂性。
循环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是在重复着历史过程中不断地发展,这种理论认为历史具有周期性和重复性,但它没有考虑到社会变迁是有多个原因和影响因素的,不能简单地用历史的周期性来解释社会变迁。
多元进化论综合了线性进化论和循环进化论的优点,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多元的,并且不会按照线性或循环的规律前进。
这种理论更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但仍然存在着过于理论化、抽象化的弊端。
社会进化论的应用价值在于,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和理论研究价值。
但是,由于社会进化论存在着机械化、过于简单化等弊端,不能完全解释现代社会的发展,所以它现在已经被其他理论取代。
二、重构主义重构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个流派,它认为社会变迁主要是由于各种不稳定因素所导致的,例如社会秩序、权利的分配、社会阶层等。
受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大众传播的受众•受众概述•受众的类型和特征•受众研究的主要成果•受众调查传播过程中的受众受众指的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网民。
受众从宏观上来看是一个巨大的集合体,从微观上来看有体现为具有丰富的社会多样性的人。
在传播过程中,受众既是传播的对象,出发点,也是传播的目标,归宿点。
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中的受众,有很大的差异传者和受众是一对多的关系,传者占主导地位,信息反馈是间接的,延时的,分散和隐匿生的。
传者和受众通常是一对一的关系信息传播呈双向互动状态,信息反馈是直接的,及时的集中的和明显的。
大众社会理论•大众社会理论是19世纪以来兴起的,该理论认为,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造成人们之间传统的联系被打破,传统规范和价值观式微,随着劳动分工和社会差异的增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在扩大,社会被原子化,个体之间彼此相互隔绝,只有通过正式的司法、契约和大众传播相互联系。
•美国学者康豪瑟提出的“大众社会理论”,认为一个正常的社会结构应该是三层结构:政治精英、中层组织、民众。
中层组织的功能保护民众免受政治精英的操控;防止政治精英的决策直接为大众压力所左右;对精英政治进行组织化和民主化控制;提供交往和讨论的平台从而使平民众对现实的感知更为真切;中层组织的多样性导致利益和认同感的多样化,从而降低民众被动员到大规模集行动中去的可能。
受众观的历史变迁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可将大众传播看成一种重要的社会过程,受众作为构成社会大众的的主体,其信息接受行为自然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意义。
从经济学的角度,可将大众传媒介组织视为一类经营性团体,受众的信息接受活动由此被当做一种市场消费行为,受众则成为一种市场营销的对象。
从现代政治学的角度出发,受众无疑使市民社会的主体,应当享有各种各样的权利,通过大众媒介接受信息就构成受众的一种基本权利,受众则成为权利的主体。
由此,对受众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大众”到“市场消费者”再到“权利主体”的变化过程。
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受众对大众传媒旳接触虽然是个人旳活动, 但这种活动一般受到他旳群体归属关系,群体 利益以及群体规范旳制约。
IPP指数分析
• 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考察大众传播 对竞选宣传旳影响。抽样调查600人 ,六个月内实施7次抽样调查,发觉 只有8%旳人变化了既有旳倾向。
(二)对印刷媒介旳使用与满足研究
• B.R.贝雷尔森总结人们读报旳8种目旳:
–1、取得外界消息旳信息起源 –2、日常生活旳工具(取得天气、购物信息) –3、休憩旳手段 –4、取得社会威信(披露新信息,取得尊敬) –5、因为阅读本身被以为是一件“好事情” –6、社交手段(活跃社交生活) –7、维护安全感 –8、读报本身旳目旳化(习惯)
THE END
二、大众社会理论旳形成和变化
(一)早期旳贵族主义观点
Tocqueville, Le bon, Ortega. 早期旳大众社会理论充斥了正在失去权力和影响力旳 贵族阶级对崛起旳大众旳仇视心理和偏见。
(二)对法西斯极权主义旳批判
代表人物是社会学家Carl Mannheim。产业化——工具 理性——异化感、不安感、绝望感——情绪躁动;民 主化——参政议政机会和权利——大众情绪受到操纵 和利用——极大破坏力旳大众行动。
第四节 “使用与满足”
——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一、受众旳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
使用与满足(uses and gratifications approach)研究起 源于20世纪40年代。
背景:美国收音机家庭普及率到达80% 人们对媒介寄予正面旳期待 实际上,启蒙教育节目并不被看好,而风格低俗旳
轻喜剧、肥皂剧以及猜谜游戏收听率极高。 于是引起了人们对受众媒介接触行为背后旳心里动
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
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大众文化理论是研究和分析大众文化现象的一门学科,旨在理解大众文化如何影响社会、文化和个体。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大众文化理论也在不断演进和转变。
尤其是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大众文化理论经历了一次重要的转向和重新思考。
传统的大众文化理论强调大众文化的单一性和大众的被动接受。
这个理论假定大众文化是由少数权威文化制造商通过大众媒体向大众传递的。
因此,大众被视为消费者和接受者,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这种理论视角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大众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忽视了大众文化对社会和文化变革的重要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大众文化理论提出了挑战,并促使其发生转向。
后现代主义观点认为社会和文化是流动、多样化和断裂的。
后现代条件下的大众文化并非单一的、统一的实体,而是由多个互相交织并存的次文化组成。
这些次文化是多元的,具有不同的观点、价值和表现形式。
大众文化的运作已不再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而是一个动态和互动的过程。
后现代转向意味着大众文化理论开始重视大众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关注大众与权威文化制造商之间的互动关系。
大众不再是被动接受文化的对象,而是通过参与、解码和再创造文化的过程中,对文化的意义与表达产生重要影响。
他们通过社交媒体、博客、视频共享平台等渠道对大众文化进行重新诠释和创作,形成了一种大众文化的多元性和创新性。
后现代转向还反思了权威文化制造商对大众文化的掌控和影响。
传统的大众文化理论认为权威文化制造商通过大众媒体对大众进行灌输和操控,从而塑造大众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然而后现代转向认为,权威文化制造商的控制力已经受到了挑战,大众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新技术,自由地获取和传播信息,以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文化创作。
后现代转向意味着大众文化理论需要更加关注大众文化的多样性、流动性和变化性。
它需要将传统的权威文化视角转变为对大众活动的关注和理解。
大众文化理论需要研究和分析大众群体的参与、创新和反抗,以及他们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_大众_的谱系_大众_一词语义变迁的考察
大众的谱系!!! 大众一词语义变迁的考察杨建国(五邑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江门∀529020)摘要: 大众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19世纪 大众社会的兴起赋予该词政治、社会、心理三方面语义;20世纪的文化批判理论在整合原有三个语义场的同时,赋予该词一项新语义!!!文化精英关照自身的镜像;后现代消费社会中,精英和大众融为一体, 大众又成为构建现实的拟像。
关键词:大众;文化批判;后现代;拟像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513(2010)03-0048-04一、 大众社会与 大众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西方社会日益呈现出 大众化的特征, 大众社会理论成为资产阶级权力话语中的高频用语。
大众一词有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三重语义。
大众社会理论和 大众一词从一开始就被赋予强烈的政治含义。
19世纪 大众社会理论的主要推动者路易#德#波纳尔德(Louis de Bonald)和约瑟夫#德#迈斯特(Joseph de Maist re)都是保守主义者, 大众社会理论在他们那里表现为显性的政治斗争理论。
大众被推到社会权力斗争的前台,同 政治煽动家和旧社会秩序的代表构成社会力量的三极。
旧社会秩序的代表!!!君主、王室、贵族、教会,维持着社会的有序运行。
随着 大众的出现,冒出一批 政治煽动家,这些人利用 大众的愚昧和无知,挑动 大众对抗统治者,导致社会的骚乱、信仰的迷失甚至文明的毁灭。
对于保守主义的理论家来说, 大众社会的出现已令社会滑到崩溃边缘,唯一出路在于 大众的顺从与沉默,俯首贴耳地把权力呈献给旧社会秩序的代表。
大众社会理论引发了更多的学者对 大众现象进行深入研究。
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在他的∃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从社会结构变迁的角度对 大众现象进行解读,赋予 大众一词以社会学语义。
滕尼斯对 共同体和 社会的定义是: 关系本身即结合,或者被理解为现实的和有机的生命!!!这就是共同体的本质,或者被理解为思想的和机械的形态!!!这就是社会的概念。
社会演化理论与社会变迁
社会演化理论与社会变迁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化和变迁。
社会演化理论是对这一演化过程进行系统理论化的尝试,通过对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原因进行分析和解释,探索社会变迁的动力和趋势。
一、社会演化的背景与起源社会演化理论的出现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科学革命。
这一时期,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逐渐形成,并开始关注社会发展中的问题。
社会演化理论的著名代表包括赫伯特·斯宾塞、爱德华·伯纳斯、卡尔·马克思等。
社会演化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起源。
从最早的猿人社会到采集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再到现代信息社会,人类社会经历了巨大的演化过程。
社会变迁不仅仅是技术和经济的变革,更牵涉到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和制度等方面的变化。
二、社会演化的阶段划分社会演化理论通常将社会发展分为进化论和革命论两种观点。
进化论认为社会变迁是渐进的、线性的,并且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趋势。
赫伯特·斯宾塞的“社会器官学说”认为社会在向着一种更复杂和有机的形态演化。
爱德华·伯纳斯的“社会进化理论”则强调社会发展的几个基本阶段,如部落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等。
革命论认为社会变迁是非线性的、革命性的,并且变迁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和冲突。
卡尔·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变迁的阶级性和阶级斗争的作用。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将被无产阶级革命所推翻,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不论是进化论还是革命论,社会演化理论都试图寻找社会变迁的规律和原因,从不同的角度解释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三、社会演化的动力因素社会演化不是简单的机械运行,而是受到多种动力因素的影响。
首先,技术进步是推动社会演化的重要力量。
技术的改进和创新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了社会组织形式。
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技术进步一直是社会演化的重要动力。
其次,经济因素也是社会演化的重要驱动力。
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以及财富的分配等问题都会影响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形态。
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
1、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中主要论题之一。
(1)社会的变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
(2)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要发生变革。
(3)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生活方式,也就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4)当社会的上层建筑所维护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时或所瓦解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起推动作用;相反,当它所维护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时或破坏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发展就起阻滞作用。
这就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概括的结论。
2、社会变迁有哪些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按社会变迁的规模,可划分为整体变迁和局部变迁。
整体的社会变迁是整个社会体系的变化,是各个社会要素变化合力的结果。
局部变迁是各个社会体系要素自身及它们之间部分关系的变化,不一定与社会整体变迁的方向和速度一致。
②按社会变迁的方向,可划分为进步的社会变迁和倒退的社会变迁。
进步的社会变迁是指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带来社会物质和各种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变迁。
反之,则是倒退的社会变迁。
在社会变迁的实际过程中,二者往往是同时发生的。
尽管人们对“进步”有着种种不同的理解和评判标准,但促进社会进步一直是人们研究社会变迁的主要目的。
③按社会变迁的性质,可划分为进化的社会变迁和革命的社会变迁。
进化的社会变迁主要表现在量的方面。
它是一种渐进的部分质变的社会变化过程,是社会有秩序的、缓慢的和持续的变迁。
革命的社会变迁即社会革命,是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
在社会革命时期,全部社会系统和社会结构解体、改造和重组,社会由一种形态迅速过渡到另一种形态。
④按人们对社会变迁的参与和控制的程度,可划分为自发的社会变迁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自发的社会变迁指人类在很多方面对于社会变化的方向、目标和后果没有理性的认识,只是盲目地参与和顺从。
第十章 受众转型与社会变迁
补充内容:受众的选择机制
传播学界把受众心理上对传播的接受影响因素称为选择 性因素。并认为它是与传播效果密切相关的中介因素
。美国学者克拉帕指出,受众的选择性因素由三个方
面组成,即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解释)和选择 性记忆。 (一)选择性注意 接受者往往只注意那些同接受定向、接受期待、
接受需要和接受个性等接受图式相吻合的接收对象,
女性比男性:更关心打折食品、烹调、女性时尚、美容; 老年人:关注讣告,不关 注影评;
有色人种比白色人种:更关心时尚、音乐、宗教; 治、书评。 大学以上学历的人:更关心政
第四节 “使用与满足”
——种受众行为理论
一、何谓使用与满足研究(uses and gratifications
approach)
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
种拷贝使大众无法拒绝诱惑。满足大众传媒的经济利益需求。 2. 宣传——使用语言或其他象征性手段,将众多的人们引向某种态度或行动。
大众传媒为统治阶级实施宣传,对大众进行麻醉式拷贝。
三、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
“拷贝的支配”转化为“心理的暴力”,面对大众传媒强大的支 配力,现代人“已经屈服于大众传媒机构的庞大规模与垄断地位”, 对来自传媒的种种刺激已经放弃了严肃认真的态度。他们“无条件地 放弃了自己的判断能力,形成了无思想的划一主义”。
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享有的基本权利的内涵:
1.传播权(the right to communicate) 2.知晓权(the right to know) 3.传媒接近权(the right of access to mass media)
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1.传播权 传播权,即表现自由和言论自由。社会成员有权 将自己的经验、体会、思想、观点和认知通过言论、创
了解社会学的社会变迁理论
了解社会学的社会变迁理论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现象和社会变迁的学科,社会变迁理论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变迁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释了社会发展的原因和过程。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社会变迁理论,包括现代化理论、功能主义理论和冲突理论,并对其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现代化理论现代化理论是社会学中最重要的社会变迁理论之一,主要关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和发展。
这一理论认为,社会变迁是由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现代化过程中,社会通过工业化、城市化、教育等手段逐渐从传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
现代化理论强调技术和科学的进步对社会变迁的影响,以及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改变。
二、功能主义理论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社会变迁是社会结构中不同部分之间相互协调和相互依存的结果。
社会结构中的每个组织和机构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作用,通过相互配合和互相依赖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社会变迁是社会结构和功能适应新环境的过程,通过调整和改变来满足社会需求和解决社会问题。
三、冲突理论冲突理论认为,社会变迁是由社会内部阶级和群体之间的冲突和斗争引起的。
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和权力分配不均的问题,这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社会变迁。
冲突理论强调社会变迁是社会矛盾和冲突的结果,通过改变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来实现社会变迁和社会正义。
冲突理论对于分析社会中的不平等和社会变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社会变迁理论的简要介绍。
这些理论各有其特点和侧重点,对于解释社会变迁和理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同的理论可以相互补充和对比,共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变迁过程。
社会学的社会变迁理论的研究对于我们认识社会和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和研究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变迁的原因,为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进步做出有益的贡献。
综上所述,社会学的社会变迁理论包括现代化理论、功能主义理论和冲突理论等多种理论,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社会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社会学理论的变革及其发展趋势
个人网站>文军>个人文集社会学理论的变革及其发展趋势文军内容提要社会学理论的诞生实际上是为了探索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及其所带来的后果,现代性问题自然就成了社会学理论话语中的中心议题,因此社会学理论所遵循的是建立在“现代社会”基础之上的“现代化研究范式”。
而作为一种新的社会转型,全球化转向必然会对以“现代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理论产生变革性影响,一种“全球化研究范式”即将兴起,它表明以往社会学理论中的一些传统的研究对象和命题日益走向式微;它所体现的是社会学理论多重范式的整合,是一种多学科渗透和融合的学术视野。
如何在社会学理论发展的脉络中恰当地理解和解释新的现象,并制定社会学理论在全球化转向中所遭遇到的新规则,是社会学理论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
一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社会学的出现与现代性的产生是一致的,其本身就是知识生产的一种现代形式。
它既是对现代性发展及其后果的理解和反思,又是现代性发展本身的后果和原因。
具体来说,社会学理论的诞生实际上是为了探索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及其所带来的后果。
因此,社会学理论作为一种独特的研究形式,从其诞生之时起,其命运就与现代性和现代化紧紧地联在一起了。
在这种背景下,伴随着对社会学知识特征与地位的哲学与方法论之上的争议,现代性问题自然就成了社会学理论话语中的中心议题。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在古典社会学理论阶段有一连串的对现代性内涵不大一致的定义,以及一系列方法论类型与分析方法。
但总体上来看,古典社会学的观点和理论倾向,主要是寻求对现代社会作某种单一的、占主导地位的制度性阐释。
到了现代社会学理论阶段以后,“现代性”这一主题已变得更加具体化、系统化和理论化了。
从帕森斯对现代社会所做的庞大的结构功能分析,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的“现代化理论”的直接产生,现代社会学理论无不在承传古典时期的遗风,不管其运用的理论和采用的方法如何,其历史使命和核心主题始终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社会发展观的演变过程
社会发展观的演变过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社会发展的认知和理解也在不断演变。
社会发展观是指人们对于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认识和看法。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发展观经历了多次演变,从最初的宿命论到现代的社会变革论,不断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一、宿命论阶段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人们对于社会发展的观念主要是宿命论,即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命运或神的安排所决定的,人类无法改变或干预社会的发展过程。
这种观念主要源于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人们认为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是超自然力量的旨意。
宿命论阶段的社会发展观念在农耕社会时期占据主导地位,人们对于社会的变革抱有顺其自然的态度,因而社会变革的速度非常缓慢。
二、进化论阶段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发展观逐渐从宿命论转向进化论。
进化论认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一种自然规律,类似于生物的进化过程。
社会进化论的代表思想家有达尔文、斯宾塞等。
他们认为社会的变革是由于适者生存和自然选择的结果,社会会不断地向着更加进步和完善的方向发展。
进化论阶段的社会发展观念使得人们开始关注社会变革的原因和规律,但仍然认为社会发展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人类对于社会变革的干预能力有限。
三、历史唯心主义阶段历史唯心主义是社会发展观的又一个重要阶段,其代表性思想家有黑格尔、马克思等。
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于人类的意识和思想的变革所引起的,历史的发展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社会变革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
历史唯心主义阶段的社会发展观念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历史的实践性,人们开始认识到自己能够改变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
四、社会变革论阶段随着现代社会的出现和全球化的进程,社会发展观逐渐转向社会变革论。
社会变革论认为社会的变革是由于社会矛盾和冲突所引起的,社会的发展是通过解决矛盾和冲突来实现的。
社会变革论的代表性思想家有孟德斯鸠、韦伯等。
社会变革论阶段的社会发展观念强调社会的动态性和变革性,人们认识到社会的变革是可以预测和干预的,通过改革和创新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社会理论与社会变迁
社会理论与社会变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发展的不断演变,社会理论和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之一。
社会理论是对社会现象的解释和理解,而社会变迁则是社会发展和转变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社会理论如何与社会变迁相互作用,以及两者对社会的影响。
首先,社会理论在很大程度上驱动着社会的变迁。
社会理论作为对社会现象的解释和分析,帮助人们洞察社会结构和运行规律。
例如,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阶级斗争,推动了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的兴起。
同样,社会学家埃默森的研究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是基于利益和动机的,这对社会变迁的解释和预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其次,社会变迁也反过来影响和塑造着社会理论的发展。
社会变迁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之一,推动了社会理论的演进和更新。
社会变迁的具体形式可能包括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文化变革等。
这些变迁不仅为社会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和角度,还为社会理论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观点。
例如,信息社会的兴起催生了网络社会理论的发展,而全球化的浪潮则促使社会理论家重新思考全球变化对于社会结构和组织的影响。
然而,社会理论和社会变迁之间并非单向影响,而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社会理论和社会变迁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社会理论为社会变迁提供了思想指导和理论支撑。
社会理论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解释和理解,为人们提供了认识社会变迁的基础,使其具备对变迁趋势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其次,社会变迁则为社会理论的验证和修正提供了实践基础。
社会变迁的具体实践往往通过检验和验证社会理论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来反馈和影响理论的发展。
这种相互作用有助于促进社会理论的不断完善和进步。
最后,社会理论和社会变迁对社会的影响不可忽视。
社会理论的存在和应用有助于提升社会的智慧和创新能力。
通过对社会运行机制的解析和思考,社会理论为社会提供了解决问题和改进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社会变迁也为社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社会学理论对社会变迁的解读
社会学理论对社会变迁的解读引言社会变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不同时代的社会变迁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规律,而社会学理论的出现为我们解读和理解这些变迁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框架和工具。
本文将通过对社会学理论的综述,尤其是经典社会学理论、功能主义与冲突理论的解读,来探讨社会学理论对社会变迁的解读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启示。
1. 经典社会学理论的解读1.1 社会学的起源与经典社会学理论的背景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欧洲工业革命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和社会变迁,并通过研究和理论构建来解释和解决这些问题。
马克思、伯克、韦伯等社会学思想家的出现开辟了社会学研究的新纪元。
1.2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解读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是社会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是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
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的分析,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变迁的内在规律,并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的概念,为我们理解社会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1.3 韦伯主义社会学理论的解读韦伯主义社会学理论主要关注社会行为的意义和解释,着重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行为背后的意义。
韦伯提出了理性化和理性化社会的概念,认为社会变迁是由不同心理和行为倾向的冲突和相互作用驱动的。
韦伯的思想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变迁中的意义和动因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功能主义对社会变迁的解读2.1 功能主义的基本原理功能主义是20世纪社会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其核心观点是社会是一个由相互依存的部分组成的系统,社会的各个机构和角色在维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运行方面起着特定的功能。
功能主义认为社会变迁是社会适应和调整的结果,是为了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平衡。
2.2 功能主义对社会变迁的解释功能主义的观点认为,社会变迁是由于社会中的不平衡和不适应引起的,社会会通过正向反馈和负向反馈的机制来调整和适应新的环境要求。
功能主义的解释强调社会变迁的积极性和必然性,认为变迁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必要的。
“大众社会”的理论与现实
当代社会的"集体分裂"与文化幻觉--"大众社会"的理论与现实摘要:"大众社会"理论是在20世纪中叶兴盛一时的社会理论,其对个人与群体、个体选择与大众生产、精英与大众、组织与社会、精英文化与世俗文化等社会现象的深入探讨,描绘了工业化社会中的众生百态及其深刻的矛盾性。
它的理论触角并不止于分析政治和社会结构,而是直逼社会深层次的文化和伦理危机,审视社会各种结构性的不道德性和不自主性。
文章评述了"大众社会"理论的发展缘起、学术分野和理论架构,及其对分析当代社会存在问题的理论和实践启示。
尽管当代社会的变迁早已超出纯粹"大众社会"的范畴,"大众社会"理论家所力陈的社会症结,与当今社会仍有契合之处,尤其在分析转型国家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时,其独具一格的分析方法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大众社会" "集体分裂" 市民社会当个人们集合到一起时,一个群体诞生了。
他们混杂、融合、聚变,获得一种共有的、窒息自我的本性。
他们屈从于集体的意志,而他们的意志则默默无闻。
这种压力是真正的威胁,许多人有淹没的感觉。
--塞奇·莫斯科维奇:《群氓的时代》在20世纪中叶,"大众社会"作为"西方世界中最有影响力的社会理论"(丹尼尔·贝尔语),曾经是分析工业化社会各种景象的重要流行术语,其分析框架下的理论分野和现实透视一直是学界纷争不断的话题。
其中,个人与群体、个体选择与大众生产(mass production)、精英与大众、组织与社会、精英文化与世俗文化等概念组合,不断纠葛夹缠于各种理论著作中,描绘出工业化社会中的众生百态及其深刻的矛盾性。
70年代后,随着西方后工业化社会( post-industrial society )的来临,大众社会分析模型的影响力逐渐趋弱,更多出现在媒体传播学或群体心理学的著作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秋季
《大众文化与大众社会》
15
三、大众社会理论与大众传媒
清水几太郎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拷贝支配”的社 会,而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重要原因是环境的扩大和 社会生活的间接化。 受众是一种被动存在。 “拷贝的支配”也会转化为“心理的暴力”
利润原理 政治或宣传原理
清水几太郎的分析在揭示大众传播的单向性及其社会 影响力方面是有说服力的,但是他把受众看做绝对被 动的存在的观点则失之于偏激。
2014年秋季
《大众文化与大众社会》
18
10
2.李斯曼 现代人的典型社会性格是“外向型”,即总是 顾及周围的状况以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这种社会性格意味着现代人的行为具有过多的 “趋同”倾向,其结果便是社会成员自主性的 降低和均质性的增加,成为无个性的一般大众。
2014年秋季
《大众文化与大众社会》
11
3.孔豪瑟 现代大众社会具有双重性质:非精英的大众容 易受到精英的操纵,而同时精英人物又容易受 到非精英大众的压力和影响。 中间社会群体的衰退、人际关系的淡漠和孤立 性、社会权力的集中性、大众传播导致的文化 的均一性和流动性是现代大众社会的主要特点。
9
(三)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
1.密尔斯 美国白领阶层虽然在人口中占的比重不断增加,但在 本质上是被排斥在统治势力之外的:他们与蓝领劳动 工人一起,构成了美国社会中的“大众”。 大众的状态以及他们与少数居支配地位的权力精英的 矛盾,是美国各种社会病理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2014年秋季
《大众文化与大众社会》
社会组织中的官僚化的发展
2014年秋季
《大众文化与大众社会》
14
(四)如何评价大众社会理论
1、并不是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而是一种看问题的视 角或方法。 2、所有的大众社会论者都把现代社会作为原子化的大 众社会来把握,其观点各不相同,有的是出于贵族立 场对人民大众的攻击,有的是对法西斯体制的批判, 有的是为了揭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 3、其主要问题是其精英史观。即将权力精英看作是历 史的主导者,大众则是软弱无力的,散沙似的存在, 只能被动的接受权力精英的操纵。
2014年秋季
《大众文化与大众社会》
17
“受众即市场”观点的问题:
1.容易把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固定为“卖方”和“买方”的关系。 2.更多地着眼于受众的购买能力与消费特点相关的人口统计学属性, 不能反映受众内部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 3.容易把“商品销售量”——收视率或发行量作为判断传媒成功与否 的唯一标准,而把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标准放在次要的位置上。 4.把受众视为“市场”的观点只能使人从传媒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 而不是从受众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
2014年秋季
《大众文化与大众社会》
7
(二)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 1、产业化导致人们对功能合理性的追求 2、民主化赋予大众参与政治的机会,同时大众传 播为权力精英提供了操纵大众的手段。
2014年秋季《大Leabharlann 文化与大众社会》8
原子化的、不定形的大众的存在是法西斯专制 政治的社会基础:
2014年秋季
《大众文化与大众社会》
12
2014年秋季
《大众文化与大众社会》
13
(四)如何评价大众社会理论
大众社会理论认为大众社会的成立有六个基本条件:
产业化的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的存在 社会的平权化或民主化的发展
大众传媒的发达和大量信息、娱乐产品的提供 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 传统中产阶层的衰退和以白领为主的“新中产阶层”的扩大
3
现代社会的两个构成部分: 一部分是广泛的大众; 一部分则是少数权力精英,包括政治精英、经济 精英和传媒精英。
2014年秋季
《大众文化与大众社会》
4
二、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
(一)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 1、托克维尔(法) “阶层的平等”只是“打着人民旗号的多数人专制”, 认为大革命后的法国正在不断把人物质化,大批不顾 正义只求功利的人纷纷登场,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和民主制度的危机。
2014年秋季
《大众文化与大众社会》
16
四、作为“市场”的受众
即把受众看做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和大众传媒的 市场,是一种很普遍的受众观。
大众传媒是一种经营组织,必须把自己的信息产品或服务以商品交 换的形式在市场上出售。 传媒产品具有实用价值或交换价值,即能够满足消费者各种需求。 传媒活动是市场活动,存在激烈竞争,竞争对象即为消费者。
第5讲 大众社会理论的变迁
孙健
2014年秋季
《大众文化与大众社会》
1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一、“大众”的概念
注意与以下几个概念的差异: 初级群体 群集 公众
2014年秋季
《大众文化与大众社会》
2
大众的主要特点:
规模的巨大性
流动性 无组织性 同质性
分散性和异质性
匿名性
2014年秋季
《大众文化与大众社会》
2014年秋季
《大众文化与大众社会》
5
2、勒朋 法国大革命中的群众,是一群受到暗示和感染机制支 配、无视理性和法律的暴徒,如果这种人群成为政治 的支配力量,则必然会使迄今由少数贵族阶层所创造 的文明遭到破坏。 阿Q
2014年秋季
《大众文化与大众社会》
6
3、奥特伽
工业革命和大众传播造成了一种缺乏历史感、自 我意识和义务意识,只有强烈的欲望和权利意识 的平庸者的集合体——大众,而大众的崛起将会 导致对“有理性”、“有创造力”的少数社会精 英的压迫,从而引起道德的颓废和国家的没落。 早期的大众社会论充满了正在失去权力和影响力 的贵族阶级对崛起的大众的仇视心理和偏见。
法西斯势力破坏了包括家庭在内的所有中间群体,使 人们变成孤立的、分散的“大众人”,并通过暴力强 制和宣传动员加以操纵,使他们变成了法西斯主义的 狂热支持者。 这个时期的大众社会理论,主要着眼于产业化和资本 主义大众民主制的内在矛盾,分析大众的“异化”及 其社会结果。
2014年秋季
《大众文化与大众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