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资料 综合文言文考点知识集锦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年龄称谓在古代,人们根据年龄不同,使用不同的称谓。
例如,2至3岁的儿童被称为“孩提”,3至8或9岁的儿童被称为“垂髫”,8或9岁至13或14岁的少年被称为“总角”,10岁以下的儿童被称为“黄口”,13或14岁至15或16岁的女子被称为“豆蔻”,15岁的女子被称为“及笄”,20岁的男子被称为“弱冠”,30岁的男子被称为“而立”,40岁的男子被称为“不惑”,50岁的男子被称为“知天命”,60岁的人被称为“花甲”,70岁的人被称为“古稀”,80岁的人被称为“耄耋”,90岁的人被称为“鲐背之年”,100岁的人被称为“期颐”。
地理常识在古代,中国被称为“九州”,包括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黄河中下游地区被称为“中原”,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因此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称天下或全国为“四海”。
在古代许多文章中,“江河”一词专指长江和黄河。
长江以东地区被称为“江东”,又称“江左”,长江以南地区被称为“江表”。
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南京又称为“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扬州又称为“广陵”、“维扬”,杭州又称为“临安”、“武林”,苏州又称为“姑苏”、“平江”。
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有“蓬莱”、“方丈”和“瀛洲”。
中国被古人称为“赤县神州”,“六合”和“八荒”都泛指天下。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的魏、蜀、吴三个国家。
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被称为“三秦”。
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官职变化在古代,人们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词汇来描述官职变化。
例如,“任”指担当或担任,“授”指授予官职或任命,“除”指任命或授职,“拜”指授予官职,“征”指征召,特指君召臣,“辟”指中央官署征聘人才并任以官职。
推荐:荐举品行端正的人,任命为官。
“(荀)XXX。
”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通用12篇)上学期间,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篇1一、重点词语解释1、贾人夏则资皮(积蓄,储备。
这里作"准备")2、吊有忧(慰问)3、当室者死(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4、支子死(庶子,指妾所生的儿子)5、践辞曰(推辞)6、越四封之内(疆界)7、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8、旅进旅退(俱,共同)9、果行,国人皆劝(果决地)10、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11、是故败吴于囿(因此)12、无乃后乎("无乃……",恐怕……吧)二、通假字(写出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1、将帅二三子以蕃(帅通"率")2、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3、将免者以告(免通"娩")4、三年释其政(政通"征")5、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餔通"哺")6、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7、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三、一词多义(解释多义词)1、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觉得)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管理,主持)孰为汝多知乎(通"智")2、复:山重水复疑无路(繁复)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恢复)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篇2《虎丘记》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蔀(bù)屋:指穷苦人家昏暗的房屋,这里指贫民。
2、栉:木梳。
3、角:较量,竞比。
4、瓦釜:用黏土烧制的锅,这里比喻粗俗的歌声。
5、竹肉:这里指箫管与歌喉。
高考重点文言文必背知识资料
高考重点文言文必背知识资料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
1.北冥有鱼冥,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
4.而征一国者而通,“耐”,能。
5.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6.曲终收拔当心画,“画通划”。
7.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金字旁的篦,密齿梳。
二、虚词。
1.之。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协调音节。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主谓问取消独立性。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其:是……还是,用在选择句中,加强揣测语气。
3.风斯在下矣斯:则,就。
4.时则不至则:或。
5.奚以之几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三、实词。
(一)重点实词。
1.《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
2.置杯焉则胶胶:粘,着地。
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决:快速的样子;枪:碰、撞。
4.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图谋。
5.而控于地控:投,落下。
(二)词类活用。
1.最可觞客觞,名词作动词,劝人饮酒。
2.吏吴两载吏,名词作动词,任县令。
3.岁征民间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4.笼归笼:名词作动词,用笼装。
5.取儿稿葬稿:名词作状语,用草席裹着。
四、特殊句式。
(一)介宾结构后置。
1.岁征民间。
2.焚拜如前人。
3.掭以草尖。
4.既而得其尸于井。
5.覆之以掌。
6.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
(二)省略句。
1.令以责之里正。
2.折藏之,归以示成。
3.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4.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五、古今异义。
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今:指今年的下一年)。
2.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年纪大了今:长子、长兄等)。
3.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叹息声今:一般指虫鸣)。
4.因为长句(因为:古:因此写了今:表原因)。
5.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古:容貌今:色彩)。
6.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古:刚才今:朝向前方(面))。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第一节教材文言重点篇目梳理1、《张衡传》南北朝:范晔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衡乃拟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安帝雅闻..为..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太史令。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左右。
尝问天下..,讽议所疾恶者。
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
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征拜..尚书。
..,称为政理。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2、《指南录后序》(节选)〔宋〕文天祥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2篇)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语法现象:1.积累性的实词:重要实词、通假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虚词:重要虚词、固定结构2.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各类句式文言文翻译的标准翻译文言文的标准是:信、达、雅“信”要求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不可以随意增减内容。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雅”要求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
例:曹公,豺虎也。
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象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的人。
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凭勇气闻名在诸侯国例:以勇气闻于诸侯。
“达”要求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一致。
翻译的程序2、分析原文句式的特点。
3、进行初步的字字落实的翻译,特别注意一些容易理解错的字和关键的字的翻译。
5、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文言句子准确表达出来。
6、查对字词的落实,誊写到答案卷上。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为主:对原文逐字逐句对应翻译,字字落实。
例: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等到太子丹用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谋,才招致祸患。
意译为辅: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灵活地增减内容,改变句式,使文意连贯。
例1: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张衡到职工作了三年,向朝廷上表章请求告老还乡。
例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樊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
例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1、留(保留原文某些不必翻译的词语)古今同义的词语,专有名词如:帝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国名、朝代名、称谓、器具、度量衡单位、典章制度可照录不翻译。
如果名称不全的要补全。
例:1:阳嘉元年,复造地动仪。
2、邹忌修八尺有余。
3、德佑二年____月____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文言文是高考语文中的重点,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欢迎参考阅读!一、通假字1、木室中绳,輮以为轮。
(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
(有:同“又”。
暴:同“曝”,晒干.)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赋,资质.)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教授.)6、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凭”.)8、山川相缪。
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
(尊:同“樽”,酒杯.)10、自余为人。
(:同“戮”,刑辱.)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同“趋”,往,赴)二、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4、顺流而东(东进)5、卧而梦(做梦)6、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7、外与天际(交会)(二)名词作状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三)形容词作名词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2、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3、絮青缭白(青山,自水)4、自远而至(远处)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四)形容词做动词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2、穷回溪(走到尽头)3、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五)使动用法1、舞幽整之潜蛟(使…··起舞)2、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六)意动用法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2、而耻学于师(以……为耻.)3、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以……为友.)5、始指异之(以……为异.)三、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4、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7、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8、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9、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10、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游戏方式11、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1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13、于是饮酒乐甚古义:在这个(时候)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1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之后今义· 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15、颓然就醉古义:倒喝,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今义:精神萎靡不振16、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 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四、虚词归纳.(一)而1、连词,表转折(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4)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5)惑而不从师(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7)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8)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9)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10)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11)而不知其所穷(12)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13)小学而大遗2、连词,表修饰(1)吾尝终日而思矣(2)吾尝跂而望矣(3)登高而招(4)顺风而呼(5)则群聚而笑之(6)倚歌而和之(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8)施施而行,漫漫而游(9)攀援而登,箕踞而遨3、连词,表递进(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连词,表并列(1)蟹六跪而二螯.(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3)侣鱼虾而友麋鹿5、连词,表承接(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2)人非生而知之者(3)吾从而师之(4)择师而教之(5)正襟危坐,而问客曰(6)拔草而坐,倾壶而醉(7)卧而梦(8)觉而起,起而归(9)自远而至6、连词,表因果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7、连词,表条件穷山之高而止8、与“己”运用,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二)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之,从这里)3、积善成德,而神明白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三)之1、代词.(1)青,取之于蓝(代靛青)(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3)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道理等)(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指代童子)(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6)郯子之徒(代词,这)(7)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8)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9)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10)取之无禁,用之不褐(代词,它们)(11)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12)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宴游西山这件事)(13)圣人之所以为圣(指代这件事)2、助词.(1)不如须臾之所学(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2)彼童子之师(的)(3)非蛇蟠之穴,无可寄托者(的)(4)古之学者必有师(的)(5)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的)(6)月出于东山之上(的)(7)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任席之下(的)(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1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11)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的标志)(1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4)苟非吾之所有(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5)吾与子之所共适(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6)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8)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9)不知日之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高考文言文知识梳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大全
高考文言文知识梳理高中文言文知识大全高中文言文是高考语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许多同学来说,可能会感到有些头疼。
但只要我们系统地梳理和掌握相关知识,就能在高考中应对自如。
下面就为大家详细梳理一下高中文言文的知识要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理解实词的含义对于读懂文言文至关重要。
1、古今异义有些实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在现代仅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在古代是“更不用说”的意思,现在则表示“不管、不论”。
2、一词多义一个实词往往有多个意思。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非兵不利”),也可以指士兵(“赵兵果败”),还可以指战争(“兵者,国之大事”)。
3、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
常见的有名词用作动词(“沛公军霸上”,“军”本为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为“驻军”)、名词作状语(“相如廷叱之”,“廷”意为“在朝堂上”)、动词用作名词(“追亡逐北”,“亡”“北”指逃亡的人、败北的人)、形容词用作动词(“春风又绿江南岸”,“绿”意为“使……变绿”)等。
4、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现象。
比如“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说”通“悦”(“秦王不说”)。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
1、而“而”的用法多样,可以表示并列(“黑质而白章”)、承接(“温故而知新”)、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修饰(“吾尝跂而望矣”)、假设(“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关系。
2、以“以”常见的用法有:表示凭借(“以勇气闻于诸侯”)、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把(“以是人多以书假余”)、用(“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等。
3、之“之”的用法有:作代词(“君将哀而生之乎”)、助词(“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的标志)、动词(“吾欲之南海”,去、到)等。
4、于“于”常表示在(“战于长勺”)、到(“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对、对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等。
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语文文言文常识
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语文文言文常识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语文文言文常识1.《诗经》:又名“诗三百”,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被列为“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之首。
著名篇目有《关雎》《蒹葭》《氓》《硕鼠》《七月》等。
2.屈原:名平,字原,号李重福,战国末期楚国人。
我国第一位了不起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Seiches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
他用楚辞形式译成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古诗》,其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古传颂。
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
3.孔子:名丘,字仲尼,世称“圣人”,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私学创办人。
孔子及其弟子的主要言行思想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在《论语》20篇中。
《论语》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是儒家经典“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一。
4.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
主要作品为《孟子》7篇,各篇取结尾几字为篇名,该书记述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为“四书”之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即为出自于《孟子》。
5.墨子:名翟,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其中《兼爱》《非攻》等代表了墨子的主要思想。
《公输》即选自《墨子》。
6.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为《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具备浓郁的唯美色彩。
代表作《逍遥游》。
7.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荀子的弟子,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著有《韩非子》一书。
《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等均出自此书。
8.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字子长,别名太史公。
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史公书》,就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长达年的历史,全书篇,分成“本纪、世家、本纪、表中、书”五种体裁。
高考常考文言实词知识点归纳
【函】 ①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 例: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荆轲刺秦王 》) ②名词做动词,用匣子装 例:函梁君臣之首。(欧阳修《伶官传序》) ③匣子 例:发函得诗。(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意】 ①意图 例: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司马迁 《鸿门宴》) ②意料,料想 例: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司马迁《鸿门宴》) 【将】 请,希望 例:将子无怒(《诗经·氓》)/将进酒(李白《将进 酒》)
【曲】 理亏 例: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蔺相如列 传》) 【均】 权衡、比较 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靡】 退却 例:左右皆靡。(《廉颇蔺相如列传》)
【怿(yì)】 高兴,喜悦 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观】 宫殿,王宫 例:大王见臣列观。(《廉颇蔺相如列传》) 【壮】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例:单于壮其节。(班固《苏武传》)
【吊】 安慰 例: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逮】 及,到 例:逮奉圣朝,沐浴清化。(李密《陈情表》) 【听】 听任,请允许 例:听臣微志。(李密《陈情表》)
【迟】 ①速度慢 ②名词做动词,用匣子装
(归有光《项脊轩志》)
例:是日风静,舟行颇迟。(陆游《过大孤山小孤山》) 元日、人日、上元、中元、社日、腊日
【极】 尽情享受 例: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谬】 使……错,弄错 例: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膺】 胸 例: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咨嗟】 叹息 例:侧身西望长咨嗟。(李白《蜀道难》) 【言】 ①字,文字 例:凡六百一十六言。(白居易《琵琶行》) ②话,名词 例:感斯人言。(白居易《琵琶行》) ③说,动词 例:自言本是京城女。(白居易《琵琶 行》)
高三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汇总
高三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汇总第1篇:高三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汇总1.基数表示法基数是表示事物多少的最基本数目的数。
古代汉语表示基数,大体有如下几种形式:1、从语序上看,数词的基数表示方法,可以直接把数词放在名词、动词前,也可以放在名词、动词之后,而较少用量词。
例如:①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清·林嗣环《口技》)②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明·魏学?ァ逗酥奂恰?③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战国·列御寇《愚公移山》)④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2、整数是一百、一千、一万等时,一般省去“一”。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唐·柳宗元《小石潭记》)②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战国策·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3、如果出现零数,往往在整数和零数之间加“有”字表示。
①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
(明·刘基《苦斋记》)②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西晋·李密《陈情表》)2.序数表示法序数是表示次序的数词,它的表示法和现代汉语基本一样,在基数前加“第”字表示。
有时也不用“第”字。
①然臣辈惜程艺天下第一,不得永奉陛下,以是为恨。
(《唐语林·乐工罗程》)②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
(南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3.概数(约数)表示法概数表示数目不确定。
其表示方法如下:1、相邻的两个基数连用。
①共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汇总1.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2.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3.第一部词典是:尔雅4.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5.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6.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7.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8.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9.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10.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11.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12.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13.第一部断代史:汉书14.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15.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知识梳理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知识梳理一、考查形式多以选择、简答的形式考查。
一般考查实词、虚词、文言断句、古代文化常识、筛选概括信息、翻译等。
二、知识讲解(一)五类常考实词1.通假字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它的分类如下:(1)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例:《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的“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现代一般认为“知”通“智”。
(2)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
例:《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的读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
“早”是本字,“蚤”是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
(3)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例:《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受”字是古字,“授”是今字。
2.一词多义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如“道”的引申义为“方向、方法、道理”。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
3.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词语。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大致包括词意扩大、词意缩小、词意转移、词意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1)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指“整个中国”。
(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高考语文有哪些必考的文言文知识点
高考语文有哪些必考的文言文知识点高考语文必备文言文知识掌握一、一词多义梳理①事、事故、变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②旧、往昔、过去的、原来的:豫章故郡③故交、老朋友: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故④衰老: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⑤故意、特地:故久立与其客语(《信陵君窃符救赵》)⑥依然、依旧:大人故嫌迟(《孔雀东南飞》)③因果连词,所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①完:担中肉尽(《狼》)②全部用出或极力完成: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游褒禅山记》) 尽③全、都:宾主尽东南之美《滕王阁序》④所有的:尽人皆知⑤极:尽善尽美属 (以下读shǔ) ①统属、隶属、届寸::时维九月,序属三秋②类、辈: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以下读zhǔ③连接: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④撰写:屈平属草稿未定(《屈原列传》)⑤嘱托,通“嘱”: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①走近、靠近、接近:以缚即炉火烧绝之②立即、就: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即③就是:此即风景之尤胜者也④假如:即有如不称。
妾得无随坐乎⑤当、当前:成功在即⑥通“则”,就:且壮士不死即已⑦如同: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①却、可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且②将近: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③姑且、暂且: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梦游天姥吟留别》)④边……边,又……又: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⑤况且、再说: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⑥尚且:臣死且不避(《鸿门宴》)胜中秋尤胜——盛大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山水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数不胜数——尽,能承受错纷错如织——交错它山之石,可以为错——磨刀石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通“措”,处置状雷锟电霍,无得而状——描述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形态予观夫巴陵胜状——景色、景观状河伯留客之久——估计寻而病寻作,余既岂归——不久未果,寻病终——不久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寻找八尺为寻——量词,一寻二、词类活用名作动:襟三江而带五湖——襟:以……为禁,带:以……为带;名词意动用法无得而状——形状,描摹形状缓板而歌——板:敲撞板,歌:唱歌最可觞客——觞:请饮酒面北为平远堂——面:面对着祠韦苏州——祠:筑祠堂吏吴两载——吏:做官名作状: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像雾一样;星:像星辰一样栉比如鳞——像梳子齿密密麻麻檀板丘积——像小山/樽壘云泻——像云彩形容词作动词。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一、实词1. 古今异义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词义缩小:如“臭”,古义指气味,今义指难闻的气味。
词义转移:如“走”,古义指跑,今义指行走。
2. 一词多义本义:词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比喻义:用打比方的方法形成的新的意义。
3. 通假字同音通假:如“蚤”通“早”。
形近通假:如“说”通“悦”。
4. 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
名词作状语:如“吾得兄事之”中的“兄”,名词作状语,意为“像兄长一样”。
动词活用为名词:如“追亡逐北”中的“亡”“北”,动词用作名词,意为“逃亡的人”“败逃的人”。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与……交好”。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形容词用作名词,意为“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二、虚词1. 而表并列:如“蟹六跪而二螯”。
表递进: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承接: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表转折: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假设: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修饰:如“吾尝跂而望矣”。
2. 何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等。
副词,“多么”。
3. 乎表疑问语气:“吗”“呢”。
表测度语气:“吧”。
表感叹语气:“啊”“呀”。
介词,“于”。
4. 乃于是,就。
才。
竟然。
是,就是。
代词:人称代词(他、她、它、他们)、指示代词(这、那)。
副词:表推测(大概)、表反问(难道)、表祈使(一定)、表商量(还是)。
连词:表假设(如果)、表选择(是……还是……)。
6. 且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而且)、表让步(尚且)。
副词:“将要”“暂且”。
7. 若动词:“像”“比得上”。
代词:“你”“你们”“这样”。
连词:“如果”“或者”。
8. 所与“为”组成“为……所……”表被动。
语文文言文高考必备知识点
语文文言文高考必备知识点一、文言文基础知识1.文言文的定义:文言文是指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包括古代诗、词、曲、赋、文等文学体裁。
2.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以古代汉语为基础,具有古朴、简练、含蓄、意境丰富等特点,需要通过学习才能理解和运用。
3.文言文的阅读方法:阅读文言文需要掌握古汉字的读音、词义、句法结构等知识,通过注释和翻译理解古文的意思。
4.文言文的鉴赏能力:学习文言文需要培养对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包括理解作品的意境、思想情感、表达手法等。
二、文言文的基本句式1.并列句:指以“而、乃、即、是”等连词连接的两个或多个意义相对独立、结构相对简单的句子。
2.独立主格句:以“宾语+谓语”结构独立于主句而存在的句子。
3.“以……为”结构:表示以某种方式或条件作为前提。
4.“不仅……而且”结构:用于列举两个或多个并列的事物或情况。
5.“虽……却”结构:表示前后两个句子之间的转折关系。
三、文言文的修辞手法1.比喻:通过对事物的相似之处进行类比,增强表达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2.夸张:夸大表达的程度,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或感情的强烈程度。
3.反问: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增强语气的独特效果。
4.排比:用并列的句子或短语来列举事物,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表达的力度。
5.对偶:通过重复某个词语、句子或句型,形成平衡和对比的效果。
四、文言文的常见修辞用语1.借景抒怀: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或思想。
2.借史喻今:通过引用历史典故来说明当前的问题或情况。
3.借代言人:通过虚构的人物或事物来表达作者的观点或立场。
4.借比兴义:通过比喻和类比来说明事物的特点或意义。
5.借双关语:通过双关语的使用来达到一种含蓄和巧妙的表达效果。
五、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了解上下文:通过阅读文言文的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义和篇章的结构。
2.注意关键词:关注文言文中的关键词,理解其词义和在句子中的作用。
3.掌握常用词汇:熟悉文言文中常用的词汇和成语,便于理解和翻译古文。
高三语文必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五篇】
高三语文必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五篇】高中语文需要背诵的知识点有很多,掌握好高中语文的文言文对于大家进行整个高中语文学习非常有帮助。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③秦伯说(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词类活用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既东封郑(封,疆界。
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古今异义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21、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2、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5、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6、既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疆界。
)7、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8、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10、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大纲要求掌握的文言实词二、常见虚词在课文中的用法一、【之】(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例如:①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蔺列传》(之:我)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之:我)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信陵君窃符救赵》(之:我)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之:你)2)指示代词,这,此。
例如: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②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③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廉蔺列传》(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例如: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勾践灭吴》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主谓短语或分句的独立性。
例如: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勾践灭吴》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例如: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齐桓晋文之事》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如: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例如: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③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三)动词,到……去。
例如: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
《齐人有一妻一妾》二、【乎】(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例如: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如: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如: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例如: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离骚》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赤壁赋》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冯谖客孟尝君》5) 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例如:于是乎书。
《相州昼锦堂记》(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例如: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岳阳楼记》(乎:于)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乎:在)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
《捕蛇者说》(乎:对)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论语》(乎:对)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原君》(乎:对于)⑦盖进乎技矣。
《庖丁解牛》(乎:比)⑧以吾一日长乎尔。
《论语》(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例如: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庖丁解牛》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赤壁赋》三、【者】(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
“……的”、“……的(人、东西、事情)”。
例如: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廉蔺列传》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例如: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赤壁之战》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用作“若”、“似”、“如”等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例如:①言之,貌若甚戚者。
《捕蛇者说》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黔之驴》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例如: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蔺列传》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赤壁之战》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例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蔺列传》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③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例如:①近者奉辞伐罪。
《赤壁之战》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原君》③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触龙说赵太后》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例如:①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赤壁之战》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蔺列传》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例如: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蔺列传》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四、【也】(一)句末语气词1)表示判断语气。
例如: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2)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例如: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齐桓晋文之事》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阿房宫赋》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强调)、感叹的语气。
例如: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过秦论》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例如: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为君,谁得而族灭也?《六国论》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例如: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秦晋崤之战》②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二)句中语气词。
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例如:①是说也,人常疑之。
《石钟山记》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师说》【……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例如: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齐桓晋文之事》【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例如: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③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五、【乃】(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例如: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蔺列传》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赤壁之战》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例如: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桃花源记》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钟山记》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
《廉蔺列传》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例如: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例如: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齐桓晋文之事》(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可作主语,译为“你”;但不能作宾语。
例如: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②余嘉乃勋。
《左传〃僖公十二年》2) 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例如: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齐桓晋文之事》②子无乃称。
《庄子〃德充符》3)还可作连词用,组成“若夫”、“至若”,可译为“至于”、“如果”等。
例如: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岳阳楼记》【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例如: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勾践灭吴》②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报任安书》【乃尔】译为“这样”。
例如: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孔雀东南飞》六、【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如: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蔺列传》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例如: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如: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如: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例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例如: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四)何:通“呵”,喝问。
例如: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例如: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阿房宫赋》【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例如: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例如: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
《促织》【何乃】译为“怎能”例如: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七、【而】(一)用作连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