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 用“/”线给文中画波浪线 的部分断句。(3分) 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 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 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 老人衰惫之气。
• 小题4】 试题分析:对文言文断句,最 基本的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 所以,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 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 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 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 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 (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 调整。需要注意的文言虚词断 句词有:以;句式对称结构的 有: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 吹;独喜为诗/精深华妙。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 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 •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 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 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 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重 分) 点实词、虚词意义、特殊 ⑴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 句式等),用规范的现代 东西游走。(3分) 汉语把它表达出来,翻译 ___________ 时要注意关键词和特殊句 ___________ 式: “以”(因为)、 ___________ “走”(跑)、 “出仕” _______ (为官)、“悛”(悔 ⑵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 改),同时注意“为…… 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 所……”这一被动句式的 以陷于大难(4分) 翻译。 ___________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 ___________ 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___________ _______
• 是时,辙亦迁海康, 书来告曰:“古之诗 人有拟古之作矣,未 有追和古人者也。追 和古人,则始于东坡。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 独好渊明之诗。渊明 作诗不多,然其诗质 而实绮,癯而实腴, 自曹、刘、鲍、谢、 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 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 子瞻来信对我说道:“自 古以来,已经有诗人写过 模拟古人的作品,却没有 人追和古人的诗。追和古 人的诗,便从我东坡开始。 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常 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 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 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 际上华美得很,看上去很 瘦而实际上肥美得很。即 使是曹植、刘祯、鲍照、 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 诗人,都赶不上他。

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原文及译文

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原文及译文

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原文及译文原文: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

日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

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

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

子为我志之。

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渊明此语,盖实录也。

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处进退,犹可考也。

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

”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

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

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其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比。

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

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引。

译文:这时我也贬到了海康,子瞻来信告诉我说:“古代诗人,有摹拟古人的诗作,没有追和古人的。

追和古人是从我开始的。

我对于诗人没有特别爱好的,只好陶渊明诗。

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似质朴其实华美,看似清瘦其实丰腴,从曹植、刘琨、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等人以来,都不如他。

我前后共追和了他一百几十首诗,写到那得意处,自认为不比陶渊明差多少,现在将要把这些诗收集起来一并编录成书,用来留给后来君子。

[古诗文阅读]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

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

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是亦皆罢去。

独犹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备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吾前后和其诗几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其为我志之。

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渊明此语,盖实录也。

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

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

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

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

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黾勉(mǐn miǎn):努力。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是时,辙亦迁海康迁:搬家。

B.渊明临终,疏告俨等疏:奏章。

C.性刚才拙,与物多忤忤:感触。

D.其必有以处之矣处:立身。

解析A.贬谪; B.(写)书信;C.抵触,违逆。

答案D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未有追和古人者也B.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C.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半生出仕,以犯世患D.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解析A.相同,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答案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苏辙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

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

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

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

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渊明此语,盖实录也。

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

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

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

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黾勉(mǐn miǎn):努力。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 B.独喜为诗,精深华妙C.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D.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置家罗浮之下不见老人衰惫之气C.每以家贫乃欲以桑榆之末景B.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D.然其诗质而实绮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8、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理解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理解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

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

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
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

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
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渊明此语,盖实录也。

吾今真有此病而不
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

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

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

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

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绍圣四年十二月一十九日海康城南东斋引。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答案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答案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答案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适量地做些阅读题,就有可能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

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答案1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宋】苏辙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

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

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

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

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渊明此语,盖实录也。

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

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

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略有删节)[注]①黾勉(mǐnmiǎn):努力。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相同的一组是(3分)A. 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B. 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才能不及中人虽有槁曝,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C. 半生出仕,以犯世患D. 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不患寡而患不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 置家罗浮之下B. 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C. 每以家贫,东西游走D. 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7.下列各句,与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句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3分)A.无乃尔是过与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又何羡乎D.终苟免而不怀仁8.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及答案参考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及答案参考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及答案参考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及答案参考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宋·苏辙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

葺茅竹而居之,日淡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

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

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

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渊明此语,盖实录也。

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

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

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

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

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略有删节)[注]①黾勉(mǐnmiǎn):努力。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D)A.是时,辙亦迁海康迁:搬家B.渊明临终,疏告俨等疏:奏章C.性刚才拙,与物多忤忤:感触D.其必有以处之矣处:立身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A.如其为人,实有感焉B.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于是余有叹焉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C.未有追和古人者也D自以为不若也辙继之者,亦一二焉更若役,复若赋12.下列选贰中,全都属于子瞻“独好渊明之诗”理由的一组是(C)①吾于诗人,无所甚好②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③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④癯而实腴⑤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⑥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⑥D④⑤⑥ 第II卷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言文: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原文译文

文言文: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原文译文

文言文: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原文译文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原文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

日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

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

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

子为我志之。

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渊明此语,盖实录也。

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处进退,犹可考也。

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

”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

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

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其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比。

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

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引。

【译文】东坡先生被贬谪居海南,将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挑着担子过海,建造茅竹之屋居住。

每天吃的是番薯芋类,心中不存在住华屋享玉食的念头。

他平生没有嗜好,不过是把读图书史册当作游园林,把写文章当作吹奏乐器,到此时也都放弃了,只是喜欢作诗,所作的诗歌内容精妙深刻,形式华丽美妙,看不到老年人的衰老疲惫之气。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理解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理解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理解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理解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

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

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

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渊明此语,盖实录也。

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

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

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

”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来源:]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

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

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

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绍圣四年十二月一十九日海康城南东斋引。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葺茅竹而居之葺:修建。

B.癯而实腴癯:清瘦。

C.黾勉辞世黾:尽力。

D.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范:示范。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B.以遗后之君子退论书策以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C.先君命辙师焉犹且从师而问焉D.遂与渊明比萦青缭白,外与天际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开头叙述苏子瞻谪居儋耳的生活状况,住陋室,啖芋荼,喜作诗,淡然于名利之外,表现了苏子瞻之人品、志趣,放旷情怀。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答案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答案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答案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苏辙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

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

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

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

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渊明此语,盖实录也。

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

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

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

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黾勉:努力。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 B.独喜为诗,精深华妙C.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D.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置家罗浮之下不见老人衰惫之气C.每以家贫乃欲以桑榆之末景B.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D.然其诗质而实绮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8、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答案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答案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答案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苏辙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

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

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

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

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渊明此语,盖实录也。

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

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

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

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黾勉:努力。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 B.独喜为诗,精深华妙C.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D.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置家罗浮之下不见老人衰惫之气C.每以家贫乃欲以桑榆之末景B.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D.然其诗质而实绮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8、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答案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答案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答案《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答案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适量地做些阅读题,就有可能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

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答案1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宋】苏辙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

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

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

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

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渊明此语,盖实录也。

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

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

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略有删节)[注]①黾勉(mǐnmiǎn):努力。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相同的一组是(3分)A. 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B. 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才能不及中人虽有槁曝,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C. 半生出仕,以犯世患D. 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不患寡而患不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 置家罗浮之下B. 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C. 每以家贫,东西游走D. 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7.下列各句,与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句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3分)A.无乃尔是过与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又何羡乎D.终苟免而不怀仁8.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黄庭坚《跋子瞻和陶诗》原文译文鉴赏

黄庭坚《跋子瞻和陶诗》原文译文鉴赏

黄庭坚《跋子瞻和陶诗》原文|译文|鉴赏《跋子瞻和陶诗》是北宋诗人黄庭坚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诗人在首联描写苏轼的遭遇,赞美苏轼的胸怀人品;颔联续写苏轼的高尚人品、旷达的胸襟;颈联和尾联以陶渊明的人品来比喻苏轼,下面我们来看看吧。

《跋子瞻和陶诗》原文宋代:黄庭坚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译文及注释译文苏子瞻被贬官到岭南,当宰相的想要把他杀死。

他饱吃了惠州的饭,又认真地和了渊明的诗。

陶彭泽是千古不朽的人物,苏东坡也是百代传名的贤士。

苏的出仕与陶的归隐,情况虽有不同,但两人的风格和情味,却是多么相似啊。

注释跋(bá):文体的一种,多写在书籍和文章的后面。

子瞻:即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和陶诗:和陶渊明的诗。

岭南:地区名,指五岭以南地区。

时宰:当时的执政者,指章悖。

饱吃惠州饭: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官,至惠州安置,时达三年。

惠州:今福建。

彭泽:地名,在今江西九江东北部。

陶渊明曾在此地作县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乡。

这里以彭泽指代陶渊明。

处:隐居田园。

鉴赏诗题“跋”字表示诗人对苏轼的尊敬。

首二句“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

”分量极重,也切合事实。

“时宰”章悖贬东坡于惠州,自以为东坡在那里既无自由,又不服水土,必死无疑。

孰料东坡泰然处之。

诗人平淡中概括了苏轼先贬惠州,再贬儋州,已至天涯海角之绝地的经历。

“时宰欲杀之”五字,有回拦横截之力,写出诗人对执政者妒能嫉贤、残酷打击的无比愤慨。

尤其用一“欲”字点出其用心之狠,而为苏轼抱无尽之同情。

状况如此沦落,诗人再用“饱吃饭”与“细和诗”两个生活细节,生动而具体地再现了苏轼超迈洒脱的精神境界。

前两句用力之重,恰恰成为后二句的铺垫,造出跌宕悬殊的强烈效果。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急转,在“时宰欲杀之”的情况下既不乞怜,也不忧伤,而是“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藻于属辞翻译

藻于属辞翻译

藻于属辞翻译苏子瞻十分喜爱陶渊明的诗,看重他的诗平淡而又恰到好处。

但凡一样事物,久经酝酿就会变甜,反复炙烤就会变苦,只有平淡是制造不出来的;那无法刻意去制造的,它们是文字作品中真正的性灵所在。

浓的东西不会再变回淡薄,甜的东西不会再变回苦辛,只有平淡是没有什么它制造不出来的;那能够制造出来的种种,它们是文字作品真实的不同样貌。

风吹过水面涟漪就会生起,太阳快要落山雾气就会飘出,即使有顾恺之、吴道子,也不能为它们着色,原因就是它们都是平淡到了极致的景观,陶渊明的作品作到了这样。

有些人想通过一己之力来制造这种平淡,文字的选择和使用都极为刻意,结果变成了冷峻艰涩。

所以面对那些伟大的作品时就败下阵来,他们的才学不是不高,(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他们的作品表现的不是平淡的本色。

同乡呙氏人家,历代都享有文誉,其中遂溪先生的著作言论尤其丰富。

他担任遂溪县令,前后时长也不过几十天,就自己请求辞官归隐。

他的家境非常贫困,为人处世的追求,总体上看跟陶渊明比较相似,他的诗文的平淡的风格也和陶渊明相似。

不是他写的文章像陶渊明,而是他写的文章像他自己。

遂溪先生为人处世,风格超拔令人回味,就和他的性情比较相似;他的性情,真诚率真简单平易,也不再作雕刻和修饰,就和他的诗文风格相似。

因此说,遂溪先生的文章就是他自己像自己。

现在学陶渊明的人,全都是像得到回声和拓片一样去复制,他们的笔触勾画是这样,但是其中所包含的韵味和情致不对,因此与陶渊明的风格并不相像。

遂溪先生自己就过着跟陶渊明相像的生活,有着和陶渊明相像的思想感情,因此他听任自己的内心去表达,呈现的都是陶渊明的风格。

我不认为是遂溪先生才华超过别人,因为这实际上就是他平淡本色的体现。

因此他一往直前到达的高度,古代有人到过也有人未到过。

我年轻时就知道并向往遂溪先生,最近他的儿子吴川先生要刻印他们家族的文集,我才完整地看到了他们家几代人的作品。

吴川先生是遂溪先生的儿子,才学高深,担任县令时就因为刚直而获得赞誉,经历几个月他也像他的父亲当年一样离开了,遵循了父亲的旧迹。

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练习及答案[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

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

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是亦皆罢去。

独犹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备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吾前后和其诗几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其为我志之。

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渊明此语,盖实录也。

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

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

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

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

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①黾勉(mǐn miǎn):努力。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是时,辙亦迁海康迁:搬家。

B.渊明临终,疏告俨等疏:奏章。

C.性刚才拙,与物多忤忤:感触。

D.其必有以处之矣处:立身。

解析A.贬谪;B.(写)书信;C.抵触,违逆。

答案D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未有追和古人者也B.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C.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半生出仕,以犯世患D.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解析A.相同,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翻译赏析
文言文《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前言】《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的作品。

是作者为其兄苏轼《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专门创作的序言。

序文近一半的篇幅是引用苏轼给苏辙信的原文,让其自己来说明自己,更加有说服力。

【原文】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

葺茅竹而居之。

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

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

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臞而实腴。

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

子为我志之。

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渊明此语,盖实录也。

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

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
出入进退,犹可考也。

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

”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

子瞻常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

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

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释】(1)儋耳:儋州古称“儋耳”,又名“儋县”,唐高祖武德五年(622)改郡为州,将“儋耳郡”改为“儋州”。

(2)罗浮:即惠州。

罗浮山,在今广东省东江北岸,在惠州境内。

(3)过:即苏过,是苏轼的第三子。

字叔党,号斜川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4)啖荼芋:啖:就是吃的意思。

荼芋:即芋艿,因为味道苦涩,所以如此称呼。

(5)衰惫:形容衰弱疲惫。

(6)海康:汉元鼎六年(前111)置徐闻县于此。

(7)“质而”二句:表面上质朴,实质上则是绮丽;表面上瘦劲,实际上丰腴。

(8)曹、刘、鲍、谢、李、杜:是指曹植、刘桢、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等著名的诗人。

(9)“渊明临终”二句:见于陶渊明的《与子俨书》,俨、俟等都是陶渊明的孩子。

(10)黾勉:指努力。

(11)“渊明”一句:《晋书·陶渊明传》中记载陶渊明在做彭泽县令的时候,会郡的一个官员到来,那个官员要求陶渊明束带见他。

陶渊明感叹道,我难道会为了一点点的俸禄向这个家伙折腰吗?于是,陶渊明辞官不做。

(12)悛:悔改之意。

(13)“孔子”一句:出自《论语·述而》。

大意是:传述而不创作,笃信古代的文化私下
里自比殷代的老彭。

(14)“自以”一句:出自苏轼的《答张文潜书》:“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知。

”(15)沛然:盛大的样子。

(16)驰骤:指马飞快地奔跑。

这里比喻用力地追。

【翻译】东坡先生被贬谪到儋耳,他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苏过挑着东西过海。

在儋耳,他住的是用茅草、竹子修的房屋,每天吃的是苦菜和芋头,心中没有那种住室堂皇、食物精美的想法。

子瞻平日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只是把史地著作当作园囿来游览,把文章当作音乐来欣赏,到了这时也全都停下来了,只是喜欢写诗。

他写的诗精深华妙,并未显出老年人那种衰弱疲惫的精神状态。

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子瞻来信对我说道:“自古以来,已经有诗人写过模拟古人的作品,却没有人追和古人的诗。

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东坡开始。

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常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

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得很,看上去很瘦而实际上肥美得很。

即使是曹植、刘祯、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赶不上他。

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认为在渊明面前并不觉得很惭愧。

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

但是我对于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如对于他的为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

渊明临死前写信给陶俨等人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因为家里贫穷东奔西跑。

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事物多有抵触,自己估量照我的性子干下去,一定会给你们留下祸患。

于是尽力辞去世事,使你们很小就过着挨饿受冻的生
活。

’渊明这些话,说的是实际情况。

我现在真的有了他这种毛病,由于自己没有早早知道这种毛病,做了半辈子官,却招来了世间的灾祸。

这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一点长处的原因。

”唉!陶渊明不肯为了五斗米而穿戴整齐去拜见乡里小人;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管监的官吏置于屈辱、困顿的地位,最后还是不能改悔,以致陷入大难之中,才想起在晚年从渊明身上求得寄托,哪里有人肯相信呢?虽然是这样,子瞻做官,出入朝廷、官职或升或降的原因还是可以考究出来的。

后世君子,一定会从中总结出一些立身处世的教训来。

我年轻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以后,学问也有成就了,先父便要我向他学习。

子瞻曾经称赞我的诗具有古人的风格,我自己认为比不上古人。

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学问日益长进,如同河水奔流般充沛盛大,他的诗和杜子美、李太白比起来,是要超过他们的,于是就和陶渊明相比。

我虽然随着他奔驰不已,总是落在他的后面。

对于他追和陶渊明的诗,我跟着写了的和诗,也不过是他的一部分罢了。

【赏析】《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写于1097(宋哲宗绍圣四年)十二月,这个时候苏轼已经六十岁。

苏轼早年喜欢杜甫的诗,晚年喜欢陶渊明的诗,这反映了他人生思想的变化。

1092年(元佑七年),苏轼在扬州作《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就是其弟苏辙为苏轼《和陶集》所作的序言。

与一般的序言写作者人品、文章的风格以及成书等问题不一样,苏辙的这篇序言,只是写了苏轼晚年虽然凄凉但是没有那种衰飒之气,对苏轼作该文的出处进行了简单的评论。

对苏轼的那种“精深华妙”的
诗风进行了概括。

序文近一半的篇幅是引用苏轼给苏辙信的原文,引用原文主要是想说明:陶渊明诗歌的风格是“质而实绮,臞而实腴”;渊明自己说,“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苏轼也认为:“半生出仕,以
犯世患。

”苏轼实际上借和陶渊明的诗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苏辙直接
引用苏轼的书信来表明苏轼的态度,让苏轼自己来说明自己,更加有说服力。

用作者本人的话介绍他创作的动机和体会,这是作书序的
一种方法。

这样作的好处是容易把问题说得深切具体,有利于缩短读者和作者之间的距离。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