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史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农业发展年份年表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农业发展年份年表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农业发展年份年表夏朝(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夏朝成立,夏王朝的种植业得到初步发展。

- 公元前2000年:夏王朝推广作物品种,引进水稻和大麦。

- 公元前1850年:夏朝种植技术进一步提升,种植秦岭山区的糯米。

- 公元前1750年:夏王朝开始推行田间排灌系统,提高农作物的灌溉效率。

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500年:商朝发展灌溉技术,开始兴修大型灌溉渠道。

- 公元前1400年:商朝河南地区实行田地轮作制度,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 公元前1300年:商朝引进农业机械,使用木犁进行翻土耕作。

- 公元前1100年:商朝改进种植技术,推广水稻种植。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各地开始修建水利工程,改善灌溉条件。

- 公元前800年:周朝推行三年两熟的农业制度,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农业发展逐渐停滞。

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700年:推广秧稻栽培技术,提高水稻产量。

- 公元前600年:逐渐推广旱田农业,扩大农田面积。

- 公元前400年:发展火耕农业,推广北方的小麦种植。

- 公元前300年:引进南方农业技术,推广茶树种植。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推行均田制,平均分配土地。

- 公元前210年:兴修灌溉系统,改善农田灌溉条件。

-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农业生产逐渐萎缩。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公元前190年:推广水稻种植技术,大量开垦南方水稻田。

- 公元前140年:发展蚕桑业,推行丝绸制造业。

- 公元前2年:封建制度下的封地耕作逐渐增多。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 三国时期(220年-280年):农业停滞,战乱频繁,农田荒废。

- 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推广种植茶树,发展茶叶产业。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近代中国农业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开始的太平天国运动,这也是中国近代化运动的象征之一。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在中国农村地区长期进行,农业作为经济和社会的基础对于这次革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和对中国的不平等条约签订,中国的农业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由于外国商品的进口和国际市场的影响,中国农产品流通面临了严重的问题。

此外,清政府内部的腐败和贪污也使得农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包括对农业的改革。

国民政府成立后,五四运动对于农业发展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国民政府在1927年发布了《关于治理农业经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农民利益的决议》,这个决议包括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农业科技和农产品流通,提高农民收入等。

这些措施对于中国农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开始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首先建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促使农业社会化。

1950年代,中央市场价格改革试点成功,奠定了农产品市场化的基础。

1960年代,中国农村普及了高产高效多作物经济的丰产高峰,取得了大丰收。

1970年代初期,全国农民合作化成功完成,标志着中国农业的集体化生产和规模化生产阶段的到来。

1980年代后期和1990年代初期,中国农民逐渐摆脱了贫困和困难,政府推出了“两个基本”的方针,即建立基本农田和建立农业基础设施,加强农业发展的基础建设。

此外,中国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也加速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全国性推广了精细化农业、现代化种植和动物养殖技术和旱作稻,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益和农业经济水平。

当前,中国农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电商行业为农产品的销售打开了新的渠道。

新技术的应用也让农业的生产和管理更加高效和可持续。

政府也加大了对于农村和农业的扶持政策,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农业发展水平。

中国农业发展史范文

中国农业发展史范文

中国农业发展史范文原始农业时期(约1.2万年前-公元前2100年)在原始农业时期,人类开始从狩猎采集到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活动的转变。

这一时期,人们开始种植农作物、驯养家畜,并逐渐形成定居生活。

主要的农业作物有小麦、稻谷、谷子、豆类等。

人们开始使用简单的农具,例如用木制的犁、木耒和镰刀。

虽然生产力较低,但这一时期开始了农业的历史。

封建农业时期(公元前2100年-1840年)封建农业时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逐渐形成的封建制度下,农民成为统治者的直接奴隶。

大量的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得以形成。

东周时期是封建农业时期的顶峰,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土地私有制得到了推广。

此时农业的生产力有所提高,种植技术有所进步,引入新的作物如棉花、甘蔗等。

近代农业时期(1840年-1949年)近代农业时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内农业面临严重危机。

农业生产力迅速下降,粮食减产严重,农民疾苦万分。

在此期间,西方的农业技术开始传入中国,例如马铃薯、甘薯、玉米等作物的引入,以及机械农具的使用,为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社会主义农业时期(1949年至今)1949年以后,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农业得到了显著发展。

通过土地和农业机械化,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农业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但在开放以后,中国的农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农业科技的进步、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农业投入的增加等都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

当前,中国农业正面临诸多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田被转变成城市用地。

农村人口大量外出务工,农业劳动力短缺。

同时,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农业面临着极端天气、病虫害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引导农民转变经营方式,推动农业向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总结来说,中国农业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封建农业、近代农业和社会主义农业几个重要历史时期。

中国农业史的发展

中国农业史的发展

中国农业史的发展
中国农业史是指中国农业的演变和发展历程,涵盖了数千年的时间跨度。

下面是中国农业史的主要发展阶段和特点:
1.原始农业阶段:起步于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从采集和狩
猎转向农业生产。

他们开始栽种粮食作物如小麦、稻米和
豆类,并饲养动物。

2.农耕社会的形成:约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221年,农
业在中国逐渐发展为主导经济活动。

人们开始建立农耕社
会和定居村落,采用犁耕、种植、灌溉等先进的农业技术。

3.封建社会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840年,农业一直
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农业领域存在着封建农民和
地主阶级之间的严重阶级对立,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4.农业技术的进步:从公元前200年到公元18世纪,中国
农业经历了多次技术的进步。

具体包括铁制农具的广泛使
用、水利工程的发展、种植制度的改革等。

5.现代农业的兴起:从19世纪中叶开始,西方工业革命的
影响及科技的传入推动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农业机械
的引进和农业科学的发展改善了农家生产状况。

6.农业产业化和改革开放:自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农业经历了一系列改革和发展。

通过农业产业化、土
地承包制度改革、农村改革等措施,农业生产水平得到显
著提升,农民收入也有了显著增长。

中国农业史的发展表明了中国农业由传统农耕发展为现代农业的历程。

在多个时期,技术进步、政治改革和经济发展都对中国农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随着科技和农业相关政策的不断演进,中国农业继续迈向更加现代化、高效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中国农业发展简史

中国农业发展简史

中国农业发展简史史前时期:大约距今80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先民开始了农业的初步尝试,出现了以黍、稷、稻、豆等为主的农作物栽培,以及猪、牛、羊等动物的驯养。

此时期还有不少祭祀农业的活动,体现出中国人民对农业的重视。

夏商周时期:夏朝至殷商时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阶段。

夏朝时期开始形成了以汉水灌溉为主要特点的水利农业,还有一定规模的畜牧业。

商朝时期,农业管理不断完善,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周朝时期,农业技术得到进一步提高,农耕社会逐渐成型。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的农业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高峰期之一、秦朝统一后,进行了很多农业制度的,如实行均田制、兴修水利等,使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提高。

汉朝时期继续进行了农业科技的研究和推广,如发展农具、推广良种、推行多年两熟制等,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经历了动荡不安的局面,但仍然有一定的发展。

北朝时期,永定、寒谷、单温等农书的出现,使农业科学化程度有所提高。

南朝时期,经济上的萧条和动乱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

唐朝时期,推行了均田制和法度制,进一步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

宋朝时期,农田水利工程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如翻修运河、开挖水渠等,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此时期还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农业著作,如齐民要术等。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的农业发展相对滞后,但仍然有一些重要进展。

明朝时期,开始了山泽田园综合经营和水稻种植技术的完善。

清朝时期,推行了丁改法,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同时农业技术也有所提高。

总体来说,中国农业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古代的农耕社会到现代的农业现代化,农业技术和生产力不断提高,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生活水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农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土地资源短缺、农业环境污染等,需要通过继续和创新来解决。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
甘肃农业大学


食物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农业是以食 物生产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因此,农业的产生是人类社会 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迁。距今一万年左右,农业开始 在我国出现,原始农业初步发展。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 771年,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时代,原始农业也逐 渐向粗放农业转变,为后来农业的长足发展创造了条件。
2014-6-15
三、粗放农业阶段
• 到了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进一步发展,黄河 中下游人口持续繁衍,逐渐成为中原经济文化的中心。夏、 商、周王朝相继在这里建立了强盛的国家。夏、商、周属 奴隶制时代,历时1300多年。这个时期的农业按原始农业 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仍处于粗放农业阶段。
• 区域的差异与交融分布如下图
2014-6-15
铁器的应用和推广也为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和井灌提 供了有效手段,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应运而兴。如中国最早 和最大的陂塘蓄水工程“芍陂”、魏国修建的漳水渠、秦 国李冰主持修建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都江堰及我国古代 最长的人工灌溉渠道郑国渠等,为保障当时农业的稳产高 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 这一时期,人们对土壤和农作物有了更多的认识。 “五谷”的概念已经形成,并注意到了开展农业生产要因 地制宜。人们认识到“地可使肥,又可使棘”,给庄稼施 肥可增加产量;种庄稼要深耕、熟耰(碎土)、易耨(除草), 才能获得好的收成。周时的起亩作垄技术至战国时因犁耕 有了发展,形成“畎亩法”、即在高燥田里将庄稼种于垄 沟以防旱。 2014-6-15 •
2014-6-15
区域的差异与交融
黄河流域
半坡遗址
长江流域 河姆渡遗址
2014-6-15
• 夏代是原始公社开始解体并逐渐走向奴隶社会的时代。私 有财产已经萌发,土地制度由农村公社制蜕变为奴隶主国 家所有制。国王拥有全部土地,并将其分封给诸侯和臣属, 最后由“庶民”进行耕种,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由于国家统治形式的确立及分层 分区管理,从而在制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夏代政 府机构中设立有专门掌管水利灌溉的官职。有组织的奴隶 劳动为水利工程的建设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人力。因此,夏 代大规模治河导水及沟洫体系的建设,对当时农业生产的 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大禹治水的故事便是这一历 史的生动写照。夏代人民还首开天文科学,并根据农耕经 验,结合农事发展,制定了指导和规范农业生产的历书和 历法。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那个时候,人们开始从采集和狩猎为主的生活方式转变为以农业为基础的定居生活方式。

最早期的农业实践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和邓庄文化。

这些文化表明人们开始种植小麦、稻谷和豆类等主要农作物,并养殖猪、牛等家畜。

这些文化的出现标志着农业的初步发展,并为未来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农业逐渐发展起来。

商代(公元前约1600年-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农业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商代人民利用灌溉系统改良土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在这个时期,农民开始使用犁、耒等农具,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周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阶段。

这个时期,周天子通过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封地制度,鼓励农业的发展。

大量土地分给贵族,贵族们则带领农民种植庄稼,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周代还建立了官僚制度,负责管理农业和灌溉工程。

这些措施使农民的耕作更有秩序,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农业史上的另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广泛应用铁器农具,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灌溉技术也得到了改进和推广,使得更多的土地可以进行耕作。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还见证了种植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研究肥料的应用和种植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到了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中国古代农业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采用田亩制度,规范土地面积和农业税收。

为了增加土地使用效率,人们普遍采用了轮作和间作种植的方法,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此外,人们还开始广泛使用饲料,养殖家禽家畜,以满足人口增长对食物的需求。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农业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从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到秦汉时期,中国农业通过灌溉技术、农具改良、土地制度等方面的改进,逐渐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农业生产的效率。

中国农业发展简史

中国农业发展简史

一、农业的发端:原始农业时代(一)农业从广义上来看,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农、林、牧、副、渔;从狭义上来看主要就是指种植业。

1、农业的发端是在距今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期开始的。

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转折点,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人类以石器和木棍进行渔猎采集已有二百余万年历史。

2、第一:它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进行改造的开端。

第二: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逐步替代采集和狩猎。

达尔文《物种起源》中写道:“家养族的最显著的特色之一,是我们所看到的它们,的确不是适应动物或植物自身的利益,而是适应人的使用或爱好”。

第三:农业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文明社会的关键步骤。

最早的农业无论是起源于种植业、养殖业、或两者兼有,尽管其技术粗放简陋,但随技术的进步和收获物的增多,它对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社会文化,确曾起过一种爆发性的影响。

3、特征(1)石器农具的应用;骨耜(2)动植物驯化和自然生态条件下的粗放种植与养殖;(3)劳动的动力是人力。

原始农业的产生逐步替代了采集和狩猎。

(二)关于五谷起源的神话传说1、五谷:神话传说中关于五谷的来源主要是上天所赐。

古籍所述“神农之时,天雨粟”、“诞降嘉种”、“贻我来牟,帝命率育”、“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等等,说的就是粟、黍、麦(来牟)等种籽从天而降,人们加以种植才成为主粮。

2、关于六畜的起源文献中除了黄帝“淳化鸟兽虫蛾”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关于六畜起源的记载。

只有民间神话传说中还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

在湖北省孝感县一带的汉族中间有则“女娲造六畜”的神话传说:“相传女娲娘娘是先造六畜后造人。

3、人物神农氏、柱、轩辕、后稷伏羲神农相传伏羲氏的时候,人们过着“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的生活。

至神农氏时,才“制耒耜,教民农作”,有了农业。

而最早的农业是由采集业发展而来的。

(三)农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每一次科技和工具上的重大突破和革命,都将农业推上一个新的台阶,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第一讲农业发展史

第一讲农业发展史

第一讲农业发展史中国农业生产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形式:(一)原始农业。

(二)传统农业。

(三)现代农业。

原始农业从新石器时代到铁器工具出现以前的农业。

刀耕火种,广种薄收。

实现了采集向种植业、狩猎向畜牧业的转变。

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经验的积累,人类逐渐了解一些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并采取措施栽培植物和驯养动物,开始了靠人类的劳动来增加天然生产物的时期,从而产生了原始农业。

原始农业是使用石制生产工具(如石刀、石铲、石锄等),采用刀耕火种、撩荒制等粗放的耕作方式,实行以简单协作为主的集体劳动,生产力很低。

我国在公元前3000多年,随着冶炼业的出现及铁制工具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中国原始农业就逐渐转入了传统农业阶段。

传统农业从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工业化之前的农业。

传统农业的特点是精耕细作,农业部门结构较单一,生产规模较小,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仍较落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业生态系统功效低,商品经济较薄弱,基本上没有形成生产地域分工。

传统农业从奴隶社会起,经封建社会一直到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甚至现在仍广泛存在于世界上许多经济不发达国家。

传统农业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

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

传统农业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在当今时代依然发挥重要作用。

基本特征是:金属农具和木制农具代替了原始的石器农具,铁犁、铁锄、铁耙、风车、水车、石磨等得到广泛使用;畜力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一整套农业技术措施逐步形成,如选育良种、积肥施肥、兴修水利、防治病虫害、改良土壤、改革农具、利用能源、实行轮作制等。

一、传统农业实行的是小农分散经营的模式。

二、我国传统农业的成就1、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

2、中国框形犁是世界上最发达的传统犁之一。

3、中国是历史上有着较高土地利用率的国家之一4、世界农业发展较早的国家中我国是没有出现地力衰竭的几个仅有国家之一5、我国传统农业曾一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处在传统农业阶段的我国农业生产的单位面积产量,曾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里,高出于其他国家。

中国农业史读后感

中国农业史读后感

中国农业史读后感中国农业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是中国人民智慧与勤劳的结晶,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中国农业史,我深受启发,思考了许多关于农业发展的问题。

中国农业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原始的农耕活动开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古人发现了土地的肥沃和种植植物的技巧,开始了农耕生活。

这一时期的农业简单而低效,人们仅仅依靠手工和简单的工具进行种植和收割。

尽管如此,这个时期的农业实践为后来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技术逐渐发展。

在商周时期,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

人们开始使用铁制农具,提高了农业劳动的效率。

同时,灌溉技术的进步也为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创新使得农业生产水平得到提高,为国家的经济繁荣和人民的生活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古代中国的农业不仅仅是一种生产活动,它贯穿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在《诗经》和《楚辞》等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丰富的关于农业的描写,如描绘了播种、收获和农舍等生动场景。

这些文献不仅记录了古代农业的形态和特点,也反映了古代农民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在历史的长河中,农业在中国社会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在秦汉时期,农业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农民的地位和经济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加强了对农民的管理和监督。

同时,秦朝还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进一步提高了灌溉和排水系统的效率。

这些措施都对中国农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农业史》中也涉及到了农业技术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农业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突破和创新。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使得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和便利,例如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使得农民可以更加轻松地完成繁重的农事工作。

农业科技的进步也为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例如研发出的新品种作物具有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抗病性。

然而,尽管农业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农业生产中的环境问题、资源短缺、农民收入不稳定等问题仍然存在,并且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解决。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对于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远古时期开始,逐步探讨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一、先民时期的农业发展远古时期,中国的农业起源于先民社会。

在这个时期,人们主要以狩猎、采集为生,逐渐开始实施农业生产。

他们开始对植物进行种植,并培育了一些简单的农作物,如小麦、大麦和稻谷。

同时,他们还利用土壤肥力进行土地轮作,培养了耕作技术,并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农业生产模式。

二、商周时期的农业繁荣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业技术也得到了提高。

人们开始使用农具,如犁和耕牛,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此外,农民们还开始进行灌溉工程的建设,以确保农田的灌溉和排水,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在商周时期,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相应的改进和提高。

三、秦汉时期的农业制度改革秦汉时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农业制度发生重大改革的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了封建制度,实行县官制,对农业生产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

废除了分散的土地所有制,实行集体耕地制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同时,秦朝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条件。

四、隋唐时期的农业繁荣隋唐时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鼎盛时期。

在这一时期,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大量的水利工程建设,如运河和灌溉渠道的修建,为农田提供了稳定的水源,并改善了农田的灌溉条件。

此外,农业工具的改进和农业技术的进步,使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隋唐时期,农业成为了当时社会经济的支柱,农产品的生产和贸易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五、宋明清时期的农业变革宋明清时期是中国农业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宋代,人们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整理和水利工程建设,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同时,还引进了一些新的农作物,如棉花和甘蔗,丰富了农产品的种类。

明清时期,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历史知识点】中国农业发展历程

【历史知识点】中国农业发展历程

【历史知识点】中国农业发展历程
中国农业发展经历了漫长的采集渔猎时代,在距今万余年前后原始农业萌芽。

受地域、气候诸因素影响,黄河流域旱作农业率先发展,孕育了夏、商、周三代农耕文明。

经历了漫长的采集渔猎时代,在距今万余年前后原始农业萌芽。

农业起源被誉为“新
石器时代农业革命”,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中国原始农业具有“多源起源
多元交会”的发展特点,受地域、气候诸因素影响,黄河流域旱作农业率先发展,孕育了夏、商、周三代农耕文明。

夏、商、周是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的过渡时期,中华农耕文明的基本特质大致定型,
传统农业的基本要素初步具备。

春秋战国是传统农业的奠基时期,农业生产关系的剧烈变
革与生产力水平的显著进步,激发、创造出了灿烂的思想文化和物质文明。

历史时期多次大规模的北人南迁,促进了南方农业开发与发展。

先进的农业科技、生
产工具、充足的劳动力和江南优越的自然条件,是宋元时期江南稻作技术体系成熟的基本
要素。

江南经济地位显著提升,中国经济重心南移进程完成。

明清时期人口激增,人地矛盾成为必须应对的基本国情。

在人口压力下,土地利用率
显著提高,农业向更加精细化发展;农业地域空前拓展,促进了新农区的开发。

第三次引
种高潮改变了我国基本的作物与饮食结构,传统农业科技体系全面成熟。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中国农业文明发展史

中国农业文明发展史

中国农业文明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在漫长的传统农业经济社会里,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

1. 石器时代:原始农业萌芽。

目前比较有影响的观点是“气候灾变说”。

距今约12000年前,出现了一次全球性暖流。

随着气候变暖,大片草地变成了森林。

原始人习惯捕杀且赖以为生的许多大中型食草动物突然减少了,迫使他们转向平原谋生。

在漫长的采集实践中,他们逐渐认识和熟悉了可食用植物的种类及其生长习性,于是便开始尝试种植。

这就是原始农业的萌芽。

2. 青铜时代:传统农业的形成。

青铜时代指的是使用青铜器进行生产活动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农业已经比较发达。

此外,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体和基础。

在辽阔的土地上,已经发现了成千上万处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遗址,最早的当在一万年以前。

在漫长的传统农业经济社会里,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

中国农业发展史

中国农业发展史

中国农业发展史第一讲地理环境与中国农业一、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争论:1、顾撷刚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

?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

?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

?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

?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

?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

2、植物学者李惠林的观点: 根据气候、地理以及植物之不同,中国农业并非起源于一个地区。

他主张北方以抗旱、耐冷的粟、黍为主,另配合其它的干果作物如柿、栗、枣等,构成了一个复合的旱地作物农业系统;南方则以水稻为主,结合其他的水生作物如菱、藕等等,构成一个符合的水生作物农业系统。

3、长江流域发展缓慢的原因:人口的缓慢增长; 长江流域人体弱多病;气候的差别;1东汉末年,北方移民大批迁入南方,促进了南方的开发。

三国时,移民较多的成都平原、太湖流域和淮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快。

导致这次分裂的物质的与根本的因素,是几个对立竞争的经济区的兴起。

这些经济区的生产力及其位置,能足以使它们成为同统治主要基本经济区的君主的权威,作长期抗衡的基地。

蜀的日益成长,和长江下游吴的新兴昌盛,就属于这种情况。

——冀朝鼎西晋末年和十六国时期,北方大量移民再次南下,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作物品种。

水利的兴修,发挥了江南水利资源的优势。

东晋:新丰塘“溉田八百余顷,每岁丰稔”荻塘“溉田二百余顷” 宋:吴兴塘“灌田二千余顷” 梁:豫州“苍陵立堰,溉田千余顷。

岁收谷百余万石” 唐宋经济重心的转移: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开始,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特别是长江下游的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黄河中下游。

这除了人为的因素(如战乱及人口迁移等)以外,地理环境的缓慢变化也是因素之一。

二、关于地理环境的定义1,地理环境决定论。

主张地理环境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社会理论;2确认自然条件(即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一种思潮。

简称“决定论”。

即以自然过程的作用来解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从而归结于地理环境决定政治体制;2,斯大林的观点:地理环境无疑是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和必要的条件之一,它当然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加速或者延缓社会发展进程。

第5讲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第5讲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反映了古代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性,也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勿夺农时)。
史料二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
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黪,此其分事也。——《墨子》
问题2:如何理解史料二中“此其分事也”的本质含义? 反映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
②水利设施的完善:春秋:芍陂——战国:都江堰、郑国渠——汉 代:漕渠、白渠、西域特色工程坎儿井、治理黄河。 ③耕作技术的成熟:春秋至秦汉:两年三熟,代田法,区田法—— 魏晋:《齐民要术》现存最早的农书,绿肥和轮作早欧洲1000多 年——宋元:精耕细作全面成熟,稻麦复种制,南宋江浙为经济重 心——明清:多熟制,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 物,经济作物面积扩大。 例3(2015·全国卷Ⅱ·T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 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史料三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
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
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 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问题3:据史料三分析封建王朝统治者为何特别重视“稳定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赋税的主要来源,农民又是封建国家的主要兵源,小农经济的状况 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安危,因此,封建统治者都实行扶植小农经济的政策
(3)经济重心南移: ①过程:魏晋时开发江南;安史之乱后开始南移;南宋,江浙成 为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完成南移。 ②南移的原因:北人南迁,带来劳动力与技术,南方稳定,自然 条件优越,统治者重视。

中国古代的历史农业和农民

中国古代的历史农业和农民

社会制度:封 建社会制度对 农业生产的束
缚和限制
农业生产关系的束缚与矛盾
土地制度:封建地主阶级对土地的垄断和剥削 生产方式:小农经济,生产效率低下 赋税制度:沉重的赋税负担,农民生活困苦 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灾害,农业生产不稳定
农业科技发展的滞后与困境
技术落后: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缓慢,缺 乏创新和改进
均田制:北魏时期实行的土地制度,将 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鼓励农业生产
租庸调制:唐朝时期实行的农业政策, 农民向国家缴纳租税,承担徭役
两税法:唐朝后期实行的农业政策,将租庸 调制改为按土地面积和财产数量征收税款
摊丁入亩:清朝时期实行的农业政策, 将人头税并入土地税,减轻农民负担
农业科技: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发达,如灌溉技 术、肥料使用、耕作技术等,对农业生产有重 要影响
节日习俗:农民在春节、清明节、 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中,会举行各种 祭祀、庆祝活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文化传统:农民注重家庭、家族观 念,重视孝道、礼仪等传统价值观
民间艺术:农民在农闲时,会进行 剪纸、刺绣、泥塑等民间艺术创作, 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农民的反抗斗争与历史作用
农民起义:中国古代农民反抗斗争 的主要形式
生产效率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劳动 强度大,生产效率低
自然灾害:古代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
土地资源有限:古代农业土地资源有限, 难以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
社会制度限制:古代社会制度对农业科 技的发展有一定的限制和阻碍
农业政策制度的缺陷与弊端
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导致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失去土地 赋税制度:赋税繁重,农民负担过重,影响农业生产 水利设施:水利设施不完善,影响农业生产 农业技术:农业技术落后,影响农业生产效率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频发,影响农业生产 农民地位:农民地位低下,影响农业生产积极性

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史

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史

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史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的先民自古以来就靠着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在黄土丘陵上勤劳耕耘,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一部辉煌的农业史。

在这个历经沧桑的古国里,农业作为基础经济,对于人民生活和国家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梳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历程和变迁,探究中国农业文明的卓越之处。

最早的史料记录显示,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至少可以追溯到距今七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

这个时期,我国广大的黄河流域已经建立起了以农业为主的社会。

考古学证明,在仰韶文化的村镇遗址中,仍能发现精心规划的耕地、农具和组织有序的农业生产和分配方式等等,其中甚至还有残留的农产品,如小麦、大米、黍、豆等。

到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商周时期,中国的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实现了跨越式的进步。

此时期的农业特色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首先是农作物的大量增加,出现了小麦、粟、黍、稷等一大批作物。

其次是灌溉技术的显著进步,许多水利工程如灌渠、水门、引水道等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再次是畜牧业的发展,商代人民善养鸡、鸭、猪、狗等家禽家畜,提供了肉、蛋、毛、皮等诸多生活必需品。

此外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商周时期也逐渐出现了社会分工,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分工合作对于当时的农业推进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最后是土地开发上的震撼性进展,当时的全国土地面积达到约350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占得比例不断扩大。

到了秦汉时代,中国的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增长。

在温带和亚热带的广大地区内,推广了旱地、膜拱、水旱轮灌等多种农业技术。

同时,水稻、小麦、丝绸等农副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规模化农业生产在这个时期也开始兴起。

秦始皇和汉武帝都大力推广土地改革,使得农民拥有了一定数量的土地,这也促进了农民意识的觉醒和积极性的提高。

汉朝思想家范蠡在《范蠡书》中提出:“天下之至精,其民也。

民所以贵者,其粟也。

”这就表明了汉代人们对于农业的重视程度。

唐宋时期,中国农业进入了繁荣时期。

中国农业文化的历史

中国农业文化的历史

中国农业文化的历史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廉耻。

可见,在古代,农业的发展也可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农业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产业,农业的发展史更是曲折艰辛。

作为学习农业知识的大学生,大家又对农业的发展有多少了解呢?今天就让小农人带大家来了解一下中国农业的发展史吧。

中国的农业也随着历史的脚步辉煌了千年。

中国的农业文明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照耀在中国的上空。

即使现在中国在科技的发展很快,但是也离不开赖以生存的农业发展,早在距今一万年左右,农业开始在我国出现,原始农业初步发展。

第一节、中国农业的起源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距今170万至1万年前,已有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类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当时尚末产生农业,原始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史称旧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燧取火”’和伏羲氏“以佃以渔”的时代.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采集渔猎的强化,人类常常面临饥饿的威胁.如何获得稳定而可靠的食物来源成了农业起源的动力。

距今1万至4000年前,也就是史称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人们创始了农业.一般认为,采集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种植业,狩猎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畜牧业.中国古代有关“神农氏”的传说就反映了原始农业发生的那个时代。

到了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进一步发展,黄河中下游人口持续繁衍,逐渐成为中原经济文化的中心.夏、商、周王朝相继在这里建立了强盛的国家.夏、商、周属奴隶制时代,历时1300多年.这个时期的农业按原始农业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仍处于粗放农业阶段。

第二节北方传统农业的形成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社会制度上实现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演变,在农业生产方面则开始了由粗放农业向精耕农业的转变.由于春秋战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主要农业区在秦岭和淮河以北,全国7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黄河流域,因此,本节着重阐述北方地区传统农业的形成与发展.一、精耕细作农业传统的奠基中国农业最显著的特别就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制度之上,以提高土还生产率为目的的精耕细作.这一特点的发生始于春秋战国时代.二、北方传统农业的形成秦汉时期,我国农业在春秋战国开始的道路上进一步发展,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逐渐形成.三、北方传统农业的发展公元2世纪末,黄巾大起义使东汉王朝濒于瓦解,各地义军乘势而起,中国从此进入了分分合合、混战不已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频、政局动荡、人口逃亡、耕地荒废,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但客观上战乱所造成的人口大迁徙也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的融合及农业文化的交流.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更多的民族逐步卷入以种植业为主的洪流中来.由于各族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国传统农业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在秦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业发展的表现,一般要从农具改进与农作物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耕作技术的进步、垦田面积的增加、粮食产量的提高、政府收入增多、国家人口增殖等方面来考察.发展的原因主要是看历代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农业政策、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目] 地理[关键词] 中国/农业[文件] history of agriculture in China.doc[标题] 中国农业史[内容]中国农业史history of agriculture in China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

根据现有考古发掘证据,中国农业已有长达八九千年的悠久历史。

其发展过程可简分为下列几个时期。

原始农业时期在原始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中国境内居住着众多不同的氏族和部落。

传说北方最著名的氏族是分布在中部的炎帝族和分布在西北的黄帝族。

炎帝神农氏,姓姜,又名烈山氏。

“姜”姓反映了它是西戎羌族的一支;“烈山”反映了原始农业的焚林开荒和刀耕火种。

《易经》、《淮南子》和《史记》等古书中还都记述了神农氏发明耒耜和播种五谷的故事。

传说黄帝的妻子嫘祖,是养蚕的创始者。

黄帝族著名首领之一帝喾的儿子名弃,即后稷,相传是周族的祖先、种植农作物的能手,后被奉为谷神。

后稷的时代较晚,可能相当于原始氏族社会的末期。

上述传说依稀反映了原始农业产生的一些情况,而最近30余年来从几千处新石器时代遗址陆续出土的考古材料,则为了解中国南北各地的原始农业面貌,提供了实物依据。

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以种植粟为代表。

重要的遗址在黄河中游和汉水上游有河南郑州的裴李岗文化(约公元前5500~前4800),河北武安的磁山文化(前5400~前5100)等,继承这两个早期新石器文化的是河南渑池仰韶文化,它的分布极广,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至湖北西北,东至河南以东,西至甘肃、青海接壤一带。

新石器晚期在黄河中下游又有山东章丘的龙山文化(约前2500~前2000)。

长江流域的原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代表。

重要的遗址在长江下游地区有著名的浙江河姆渡文化,是中国最早的种稻遗址和炭化稻谷出土量最多的遗址。

在太湖地区形成系列的稻作文化有浙江嘉兴的马家浜文化(约前5000)及其后续的上海崧泽文化(约前4000)和浙江杭州的良渚文化。

长江中游的新石器文化以四川巫山大溪文化(前4400~前3300)为代表,其次为湖北京山屈家岭文化(前3000~前2600),与大溪文化有密切关系。

长江以南华南和西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包括鄱阳湖-赣江流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南部、云南、贵州和西藏地区。

重要的稻作文化遗址有江西修水的跑马岭遗址(前2800),广东曲江的石峡遗址(前2900~前2700)及云南宾川的白羊村遗址(前2200~前2100)等。

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在边疆地区有很多新的发现。

北方新石器文化分布在东北、内蒙古东部、西部和新疆4个地区。

其中最早的为辽宁沈阳的新乐文化及辽宁长海的小珠山一期文化(约前5300~前4800),其次为内蒙古赤峰的红山文化及小珠山二期文化(约前3500),再次为小珠山三期文化(前3000~前2500)。

这些文化的发展过程,与黄河流域大体一致。

以各地遗址出土的材料看,当时的农业生产工具已以磨制石器为主,同时也广泛使用骨器、角器、蚌器和木器。

其种类包括:整地工具如用来砍伐树木和清理场地的石斧,用来翻土和松土的石耜、骨耜、石铲,收割工具如石刀、石镰、骨镰、蚌镰、蚌刀等。

此外,还普遍使用加工工具石磨盘、石磨盘棒和石臼、木杵等。

原始农业对土地的利用可分为刀耕和锄耕两个阶段。

刀耕或称“刀耕火种”,是用石刀之类砍伐树木,纵火焚烧开垦荒地,用尖头木棒凿地成孔点播种子;土地不施肥,不除草,只利用一年,收获种子后即弃去。

等撂荒的土地长出新的草木,土壤肥力恢复后再行刀耕利用。

在这种情况下,耕种者的住所简陋,年年迁徙。

到了锄耕阶段,有了石耜、石铲等农具,可以对土壤进行翻掘、碎土等加工,植物在同一块土地上可以有一定时期的连年种植,人们的住处因而可以相对定居下来,形成村落,为以后逐渐用休闲代替撂荒创造了条件。

当时的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较大,生产水平较低。

黄河流域因气候干燥,雨量较少,适于旱地作物如粟、黍、大麦、小麦、大麻及大豆等的种植,但在有水利条件的地方也种植水稻。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因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湖泊、沼泽、河流众多,适于种植水稻以及耐荫的块根块茎作物如木薯、芋等,山坡旱地也适于各种旱作。

家畜饲养方面,南北各地新石器时代遗址都有驯养猪、犬、牛的遗存,羊及马则以北方为主,鸡的驯养稍迟,南北都有。

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尽管已有了原始种植业和饲养业,但采集和渔猎仍占重要地位;直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农业相对发展、人们已经定居下来以后,采集和渔猎仍占一定地位。

这是原始农业结构的特点。

同这种生产力水平低的条件相适应,当时的土地和生产资料都归氏族公社所有;实行集体劳动,产品平均分配。

早期母系氏族社会中的农业生产和氏族经济活动由妇女主持。

随着锄耕农业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开始向父系氏族制过渡。

到剩余产品出现以后,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制才逐渐解体。

中国南北各地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表明,中国的原始农业不是起源于一地,而是呈多中心的发展。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最主要的两大起源发展中心,一个以旱作粟为代表,一个以水田稻为代表,它们各自在扩展、传播中交融。

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水稻的种植已推进到河南、山东境内,而粟和麦类也陆续传播到东南和西南各地,终于形成有史以后中国农业的特色。

夏、商、西周时期这一时期,相当于中国的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制社会时期。

财产私有制的产生,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这首先反映在农业生产工具上。

当时出现了青铜农具,但数量不多,主要仍是木、石器,但种类增加了,出现了铲等掘土工具和镰等收割工具。

另外,《夏小正》和《诗经》中还提到除草工具和一种用来碎土平田的木质榔头,并有“或耘或耔”等记述,表明在农田操作中已有了整地和中耕、除草、壅土的内容。

其次,与农具的发展相联系,土地的占有制和利用方式也有变化。

西周曾行井田制。

规定土地为国家公有,由国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按井字形划分为九区,中央一区为公田,四周八区为分授给八夫的私田。

公田由八夫助耕,收获物全部缴交统治者。

男子成年受田,老死还田。

奴隶们依附于井田,通过集体劳动进行大规模的土地开垦和种植。

农业生产的种类也增加了。

黄河流域农作物仍以粟为主,但《诗经》中同时已提到禾、谷、粱、麦、来、牟、稻、芑、菽、麻、苴、等。

此外,园艺生产已有果树与蔬菜的分工,瓜、果、杏、栗等园艺作物都已种植。

根据甲骨文和《诗经》等的记载,养蚕已成为农事活动的一部分,蚕织被看作妇女的一种美德。

从殷墟出土的动物遗骸还证明当时的畜牧业不仅马、牛、羊、鸡、犬、豕“六畜”俱全,而且饲养数量大为增加。

其中马匹由于战争和狩猎的需要,尤其受到奴隶主们的重视,发展迅速。

由于粮食增加,酿酒也较普遍。

奴隶制对于原始公有制来说,无疑是一个进步。

但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奴隶制又成为农业生产的桎梏。

西周实行的井田制把奴隶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强迫他们为奴隶主劳动,而劳动所得的绝大部分产品,则通过所谓贡、助、彻的形式,直接被奴隶主所剥夺。

这就大大压抑了奴隶们的生产积极性。

同时,生产工具落后,土地不能常年连种和进行深耕,农作物所需的水分主要依靠自然降水。

这些也都严重妨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这一时期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农业情况缺乏当时的文字资料。

从后世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来看,南方的农业尽管起源时间并不晚于黄河流域,但其发展则显然慢于北方。

由于当时南方地广人稀和自然条件优越等原因,火耕水耨的耕作方法以至采集、狩猎活动的持续时间可能更长一些。

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奴隶制走向崩溃,封建的生产关系开始发生。

鲁国实行“初税亩”,实行按亩征收赋税的制度,不久也被其他国家采用。

在秦国商鞅、魏国李悝等人的倡导下,一些诸侯国家的统治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纷纷实行变法,废井田、开阡陌。

这样,奴隶主国家土地所有制逐步被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形成。

在封建制度下,地主是土地的所有者,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原来的奴隶则成为向地主租种小块土地的佃农,他们一般是以家庭为单位,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从事耕作,除以实物或劳役形式向地主交纳地租外,可留下部分产品作为自己的生活资料。

由于这时产品已不再像奴隶制时期那样为奴隶主所直接占有,农民有了一定的经营自主权,生产的积极性就有很大提高。

同时,各诸侯国家之间互相争霸的战争,也迫使它们为了保证“足食足兵”而奖励耕战,重视农业,甚至重农抑商。

这就使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获得了奴隶社会无法比拟的发展动力,成为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农业生产巨大发展的突出标志是铁制农具的出现。

由于冶铁术的发明,这时的耕地农具耒耜、锄地农具如铫以及收获农具如镰、都已有了铁刃。

而铁犁的出现,把耕地的作业方式从间断式破土转变为连续式的前进作功,更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铁犁所需的动力大,用畜力作动力的牛耕也便应运而生。

这样整个农业生产面貌便随之大大改观。

由于有了铁制农具,改造自然条件的能力大为增强了。

从春秋末到战国,许多大型灌溉工程如芍陂、漳水十二渠和都江堰和郑国渠等相继兴建,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好的水利条件。

在土地利用上,由撂荒制过渡到连种制,不论是实行“辟草莱”以扩大耕地面积,或“尽地力之教”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也都因生产工具的进步而有了可能。

铁制农具还促进了作物栽培方法的变化。

一是促使土壤耕作精细化。

如《吕氏春秋·任地》就说“五耕五耨”可使“大草不生,又无螟蜮”。

一是发明了畎亩法,即垄作技术。

其要旨是根据田地的高低和土壤水分决定播种位置,实行“上田弃亩,下田弃畎”。

再是肥料的施用。

肥料古称粪,而“粪”字最早出现在战国,称施肥为“粪田”。

《荀子·富国》说:“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

”可见当时施肥已较普遍。

综上所述,在推行铁制农具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深耕多锄和多粪肥田等措施,中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传统,实已奠定基础。

与此同时,畜牧方面出现了相畜术,其中以伯乐相马和宁戚相牛尤为著名。

“兽医”一词首见于战国,《周礼·天官》有“兽医掌疗兽病,疗兽疡”的记载,兽病和兽疡,分别相当于现在兽医内科和外科。

同时,蚕业生产也有很大发展。

据近年考古发现,江陵战国楚墓中的马山一号墓出土的丝制品包括绣、锦、罗、纱、绢、绦等,质地精良,说明当时已能纺织出薄如蝉翼的纱罗织物。

这一时期农业的成就,反映到学术研究上,就是许行等农家的出现和农学著作的产生。

如《吕氏春秋·审时》说:“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正确地总结了农业生产中人的劳动和土壤、气候三大因素的相互关系,而把人的因素放到了首要地位。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秦代结束了战国纷争的局面,国家归于统一,封建土地所有制也告确立。

汉初,贾谊、晁错先后上疏,力主重农。

文、景二帝下诏称:“农,天下之本也”,推行了一些有利农业的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