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教材”到“用教材”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教材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它为教师提供了组织课堂教学的基础。
教材与实际的教学活动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灵活运用。
教材应该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学习目标和能力水平,选择适合的教材。
在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选择对应的教材,如《汉语口语速成》、《HSK标准教程》等。
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相关的教材,如关于旅游、美食、文化等的教材,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教材。
教材不仅仅是一个固定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在教授生词和课文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内容进行对话和表达。
教师也可以引入一些真实的语言材料,如电影、音乐、新闻等,以增加学生的听说能力和文化理解。
教师还可以通过练习和任务的设置,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
教师可以设计口语对话练习、听力理解任务等,让学生在实际场景中运用所学知识。
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后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如阅读相关的中文书籍、观看中文电影等,以拓宽学生的语言视野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教材教学还需要与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在线资源等辅助教学,增加课堂的互动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如教学博客、微信群等,以促进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和合作。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
教材只是一个起点,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并结合练习和任务的设置,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
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动力。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材和教学的有机结合,提高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四年级5班周磊九龙坡区华福小学在就“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方面展开了重点的课程改革,其中的核心,依我所见应该是实现教师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教材是供教学使用的材料,广义的教材是指一切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过或发展技能的材料,而狭义的教材即教科书。
教教材是怎么回事呢,其核心在于,教师的教学内容由教材决定,教材本身的特质决定教学的内容,教学深度与广度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
而用教材教则是教学内容由课程标准决定,目标导向决定了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深度与广度取决于该阶段学生应达成的认知目标。
如果以语文为例,教教材就是:分析教材,整理教材知识点,根据每节课的内容,教材本身的结构特点来决定这节课要讲什么内容;用教材教则是,分析课程标准,明确这学年要掌握的内容,根据目标导向去分析课文,为了达成这个目标需要使用哪些教学材料,再决定这节课要上什么内容。
现行教材的内容主要还是以内容为线索的编写顺序,比如四年级上册,就是“自然风光”“中外童话”等等,这样其实不利于按照目标导向来学习,所以国家才大力推进教材改革。
面对即将到来的新教材,改变备课方式迫在眉睫。
比如四年级,要求达到“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个目标的达成需要渗透到整年的教学中,而备课时,就应该写好,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需要用哪些教材,讲授哪些课文,而不是先读课文,再决定这一课要讲什么。
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观察与发现”,这一单元的内容就适用于去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的这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这一能力,那在备这个单元的课时,就要去挖掘课文中能达成这一目标的资源,比如《爬山虎的脚》一文,可以抓住作者观察的方法,从文本过渡到能力,掌握作者观察的方法,而不仅仅是因为学了这篇课文了解了爬山虎怎么爬的,最后再利用这一方法去观察一个事物,回归到文本中去。
教师如何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
教师如何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一、教师要有重组教材的能力在学校存在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教师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也是绝对的权威,教什么、如何教全由教师自己说了算。
印刷术的出现,使得这一状况开始发生变化。
伴随着书籍的大量印刷和流通,教育部门开始编制课程方案和教材,为各地的学校配送课本。
相隔千里之外的学生,在教室里拿着相同的课本进行阅读,学习同样的内容,了解同样的信息,用同样的试卷来测试。
这让教师在教室里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虽然教师还在教室里上课,但掌控教学内容、教学进程、考试评价的,不再是教师自己,而是统一配送的教材。
课本在无形之中起到了裁定者的角色,如果教师所讲述的内容与课本不一样,就会引起学生的质疑,甚至影响到教师的威信。
于是,教教材,成了众多教师自然的选择。
问题是,严格地按照统一的教材来教学,会面临很多的问题。
一是教材自身的问题。
教材的编写者总是非常努力地为学生提供最好的课本,但由于种种局限,最终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材漏洞频出,缺点也不少。
二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问题。
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教师对教材文本都有自己独特的解读,不能让教师丧失自己的教学个性。
三是学生的现有水平。
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同一内容的差异已经很大,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之间的学生的学习差异也是巨大的,让所有的学生在相同的时间里都学习相同的内容、参加相同点考试,管理起来是方便了,但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也没有兼顾到学生的个性发展。
高质量地开设国家课程,是保证教育目标的有效落实的基本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进程必须完全一致。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增减、重组,让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促进心智的成熟,是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能力。
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就是这种能力的具体体现。
二、教材的重组,不能随性而为,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
比如:1、要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形成。
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改善思维品质、提升思维能力一直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这一任务就落实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之中。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牡丹江管理局海林农场小学朱秀红要想追求语文课堂教学“教得轻松,学得愉快”,教师必须研读教材,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怎样才能学会”来解读教材,再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从立足教材到超越教材。
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
因为“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个载体,而“用教材”教师就得考虑到用新的教育理念去施教,把学习对象放在中心位置,还要顾及到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状态、不同需求,通过教师的教学智慧来实现课堂的轻负高效。
开学初,我听了一位一年级语文教师执教的“学用字词句”一课,对如何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节“学用字词句”一课共有三个要求:一是用下面的方法画自己的小手:二是拼拼读读:拍皮球、拿筷子、打电脑;三是说说手还能为你为别人做哪些事。
这位教师是这么教学的:一、看一看,猜一猜伴随着音乐,教师边做手影边让小朋友猜猜是什么小动物,随着小动物一一出场,教师为小朋友们带来了发生在这几种小动物之间的童话故事。
如:一会儿是喔喔打鸣的大公鸡;一会儿是只正在吃草的兔子;一会儿又是机灵的小松鼠在东张西望,好像在侦查敌情小朋友边猜边听有意思的童话故事,兴趣骤生。
教师开课伊始运用看手影猜动物,随机编童话故事极大地激发了小朋友学习的兴趣,把他们的注意力一下集中在要学的内容上来。
二、画一画,比一比教师先做示范,利用多媒体展示台演示怎样画出自己的左手,边演示边讲解画手的注意点:把白纸平铺在桌面上,左手的五个手指不分开,按住纸沿着边缘画出左手的样子。
小朋友模仿教师的方法,在自己的纸上也画出小手。
分小组传看评议,展示画得好的。
三、看一看,读一读首先让小朋友观察课本上的三幅图,分别说说每副图上画的是什么;然后结合拼音采用多样灵活的形式,一遍又一遍地拼读,一直到读准下列词组:拍皮球、拿筷子、打电脑;最后引导小朋友把图画和拼音词合起来思考,交流中使他们发现这些词都是表示手的动作的。
四、想一想,连一连先想想人手除了拍皮球、拿筷子、打电脑,还会做哪些动作,再将左右两边的词连起来:扫手洗地开衣穿门通过连线,使小朋友们感知手的作用,同时也训练了他们词语搭配的能力,使他们积累了更多手能做什么的词语,为下面的教学顺利进行铺好路。
如何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如何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进行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喊喊口号是无济于事的,如何真正实现在统一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变革呢?关键是教师如何处理好教材,只有正确处理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做到活用教材,实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才能促进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教教材,新课程要求教师用教材教。
教材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实现了教材功能的转变,它不是教师的教本、学生的学本,不是师生课程生活的指挥棒,不是指令性课程范式下的产物,而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范例,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资源之一,它极具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它本身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空间。
这就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材观,摈弃那种教教材的观念,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既能以教材为载体,又能创造性使用教材,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建构起整体教学设计观,总揽全局,不能讲一课,备一课备课时将教学设计置于课程模块的整体之中来考虑。
比如语文五体必修课本和两本选修课本先秦诸子选读和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有些主题甚至有些篇目是重复的,在备课时,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比如必修3第二单元几首诗歌都是唐诗,必修4第二单元选的是几首宋词,教师在备课时,就可以通盘考虑,结合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书中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讲授,比单独对这两个单元的讲授效果就要好得多。
又如必修3选入了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而在先秦诸子选读这本书中又选择入了这篇文章;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入了孔子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同时又在先秦诸子选读中选入这篇文章,在教学这些文章时,教师就可以对它们进行整合,通过整合,使看似散乱的专题的头绪更集中、主题更突出,也节省了不少宝贵的教学时间。
二、紧扣课标,把握核心如果说对教材进行灵活整合是属于宏观把握的话,那么,要取得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微观上对专题内教材内容进行精心的取舍。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以教材为基础进行教学是中文教学的常见方式之一。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
从教教材不仅可以帮助教师系统地准备教学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从教教材的第一步是熟悉教材内容。
教师需要详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特点和目标,分析每个单元的主题、语言点和任务,并熟悉教材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
这样可以帮助教师把握教材的主线,将教学内容有机地串联起来,并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了解教材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制定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应包括学习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等。
学习目标是教师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的,它需要具体、明确和可操作。
教学重点是学生在某个学习阶段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或技能,而难点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理解或掌握的知识点或技能。
教学步骤是教师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制定的,它需要有条理和合理,可以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教材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的,它需要适应教学内容的需要,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计划制定好后,教师可以开始进行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应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
教师应引导学生按照教材的要求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示范法等,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完成一些小组或个人任务,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应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
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教学辅助资源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教学辅助资源可以包括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软件、互联网资源、真实语言环境等。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辅助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教材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工具,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教材既是指导教学的依据,也是学习知识的重要载体。
如何有效地使用教材,不仅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也需要教材本身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教学过程中,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
教材作为教学工作的依据,需要有科学性。
教材的编写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需求和学习方法,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和培养能力。
教材需要紧密贴合学科知识的发展和实际应用,不断更新和完善,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只有科学性的教材,才能有效地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果。
当教材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之后,教师就需要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讲解教材内容时,可以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问题导向等多种教学方式,把教材内容呈现得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记忆。
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教学场景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提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只有用教材教,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
教师在用教材教的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思维习惯和兴趣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教学是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和学科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更具灵活性和有效性。
在知识讲解中,教师可以通过定期测验、实验操作、项目设计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指导。
只有个性化教学,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自信心。
教师还需要通过对教材的组织和整合,提高教材的使用效率。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设置和学生需求,设计并整合教学资源,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和氛围。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准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资料、实验器材等,丰富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多样的学习体验。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教学活动离不开教材,而教材又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质量。
在教育教学领域,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
很多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却仅仅停留在“从教教材”阶段,而没有真正做到“用教材教”。
本文将从教材的定义、特点和教学实践出发,探讨如何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教材的定义教材是指供教师和学生使用的用以传授和获取知识或技能的书籍、手册、录音带、电子文档等教学资源。
它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
教材的编写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材的编写必须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贴近学生的学习需要,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教材不仅是内容的传递者、学习的媒介,更是学习者的思维导向者和学习者识别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引导者。
教材的编写必须符合学科知识的结构特点,贴近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教学思想和教学法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应用,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
故有学者认为,教材是一个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它应该包含学科知识体系、教学目标体系和教学方法体系。
二、教材的特点1. 教材具有权威性。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具有权威性。
教材中的知识和教学内容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规范性,能够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学科知识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2. 教材具有代表性。
教材是对学科知识和学科理论的深刻归纳和总结,是对学科知识层次和逻辑的清晰呈现,具有代表性和抽象性,能够为学生提供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三、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虽然教材具有上述的特点,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却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是教师将教材的内容简单地传授给学生,重在“教教材”,而不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二是教师只是简单地按部就班地完成教材的内容,忽视了教材的启发性和趣味性,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缺乏兴趣和主动性;三是教师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带来的教学困难,导致学生学习的效果参差不齐。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小学语文教学的美丽“转身”泸州市实验小学刘列平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好多教师认为,教师教书就要像读书一样,把教材这个例子越教越薄,这样就完成了教学任务。
其实,持这种观点的老师是受到了传统的“教教材”思想的影响。
“教教材”是把教学狭隘地理解为传授知识,把教科书当作教学的唯一内容。
它提倡教师备课要“吃透教材”,上课要“以本为本”,学生的学习应“围绕教材”,考试应“紧扣教材”,试题答案应和教材“保持一致”。
因此,语文课就是语文,语文教材就是语文,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
然而,新课程理念提出:语文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等等。
因此,教师教学的内容不仅是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包括了蕴涵在书本知识后面的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活生生的问题和对这些问题的处理。
而这样的理念就要求教师要有全新的视野,创造性地使用课本这个例子,用好例子,用足例子,用活例子,把教材从“教薄”转到“教厚重”上来。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用教材教”已是教师的共识。
但是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使用教材依然迷茫,仍然存在以下问题:有的依然在“教教材”,过分强化教材,倾力于教材内容的诠释;有的淡化教材,过多拓展教材,忽略教材自身的教育功能;有的则架空、脱离教材,偏离了“用教材”的最初旨意。
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用好课文这个“例子”,实现这个美丽的转身: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语文、用语文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一、用教材教,教师要先对文本价值的取向定位,从而决定教学方式与教学重点。
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教学设计,同一节课追求的文本价值的取向定位不一样,因而教师教学的目标、重点、效果、评价等也不一样,因而产生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影响也不一样。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教材是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的重要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素材。
教材的选择和使用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教师要了解教材的内容结构、目标要求和教学设计,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教材的引言和目录,了解到教材的整体框架和组织结构,然后再深入分析每个单元的主题、课文和练习,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师要把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教材是为学生设计的,而学生的文化背景、兴趣爱好和学习水平会影响到他们对教材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适当调整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之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
可以选取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话题,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亲切和有兴趣。
教师还应该善于运用教材进行多样化的教学。
教材虽然是教学的重要工具,但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
教师可以结合其他教学资源,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丰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和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教师还需要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回答问题、讨论、小组活动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检测性任务或测验,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学习成绩。
教师要善于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通过研究和分析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多样化的教学和及时的反馈,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文档资料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语文教师备课或者上课时是在“教教材”还是在“用教材”,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观念。
“教教材”是把教学狭隘地理解为传授知识,把教科书当作教学的唯一内容。
它提倡教师备课要“吃透教材”,即吃透教参中的标准答案;上课要“以本为本”,不能超出大纲。
学生的学习应“围绕教材”,学校考试应“紧扣教材”,试题答案应和教材“保持一致”。
因此,语文课就是语文,语文教材就是语文,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
而“用教材”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观念,它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教学的内容不仅是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包括了蕴涵在书本知识后面的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活生生的问题和对这些问题的回应。
那么,教师应如何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呢片段一:yue的教学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朋友,她可是个魔术师,会变的。
(贴出不同月亮形状的图片)你能亲切地叫她一声吗生1:月亮,你好!生2:月亮,欢迎你来我们这里!(……)。
师:月亮变呀变,就变成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个字(板书“月”)“月”字和谁有点像呀生:很像弯弯的月亮。
师:是呀,我们就把这样的字叫做象形字。
我们已经记住了“月”字的模样,那你能读准字音吗生:yuè师:谁想读读她的第一声生:yue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整体认读音节yue,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一个复韵母朋友就藏在这里面呢。
谁能找到生:(请2生到黑板上写,生1:ue生2:üe)师:她们谁找得对为什么这一片段的设计是对拼音教学的一种新的尝试。
传统的拼音教学从“声母、单韵母、复韵母、音节”这样的一个顺序来教,这样的教法也是根据教材的编排而来的。
但孩子往往学得很吃力。
由此,我就思考是否有更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教法。
其实,孩子在牙牙学语之际就已经接触过了拼音中的音节,反而是对于声母、韵母的学习比较困难,因为这些发音是脱离孩子的生活经验的。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从教材教学到用教材教学教材作为教学的基础,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内容的设计和使用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着直接的影响。
教材的设计和使用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教材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改变。
从传统的“从教材教”到现代的“用教材教”,教学者需要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
“从教材教”是以教材内容作为教学的核心,教师侧重于传授知识、讲解教材内容,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
这种教学方式过分依赖教材本身,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主体性,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创造性和主动性,对教学内容缺乏深入的理解。
而“用教材教”则是以教材为基础,充分利用教材的优势,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如何从“从教材教”转变为“用教材教”?教师需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学习引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鼓励学生思辨和探索,帮助学生发展综合能力。
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包括教学技能、课堂管理能力、心理辅导能力等。
只有具备了高水平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师才能更好地运用教材来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还需要注重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教师的转变离不开学校和教育部门的支持。
学校和教育部门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教师从“从教材教”转变为“用教材教”,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学校和教育部门还应该加强对教材的研发和使用的指导和管理,确保教材的质量和合理性。
对于学生而言,从“从教材教”到“用教材教”也意味着学习方式的变化。
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在“用教材教”下需要更多地关注课堂上的互动和实践。
他们需要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辩证地分析问题。
如何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如何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周彬新一轮课程改革有很多新意,相信课程专家用三天也解读不完。
可一线教师并没有足够的耐心来听这些解读了,他们只关心一个更为切身的问题,面对新课程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发生哪些变化,其中最关键的变化是什么?对于这样的问题,虽然感觉过于功利了一些,但还是觉得比较实在。
从个人的体会来看,新一轮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最关键的是要求教师们的课堂教学,能够从传统的“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如果真的实现了这个转变,相信新课程对课堂教学要求的其他变化也随之实现了。
可是,这样的回答不但没有解决一线教师心中的困惑,反到让大家觉得更困惑了,平时自己拿着教材去上课,拿到就不是用教材教吗,怎么就变成了“教教材”了呢?当然,自己平时也的确是在“教教材”,但“教教材”和“用教材教”似乎并没有什么区别呀:你不教教材,那还需要用教材教吗;你用教材教,其目的也还是教教材呀?一你相信教材会出错吗?人尚无完人,就更别谈教材了,因此教材出错也是理所当然的,尽管我们并不希望教材出错。
可是,当你发现教材已经错了,你在课堂教学中是捍卫已经出错的教材,还是鼓励学生勇敢地指出教材中的错误,并坚持与教材相左但却是正确的观点?这个问题看起来比前一个问题更简单,但却远比前一个问题难回答。
从理论上讲,既然知道教材上的知识错了,当然应该教给学生正确的知识;但在实践中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虽然教材上的知识错了,可那毕竟是教材上的知识呀,如果以后考到了这个知识点,虽然明明知道这个知识点错了,但只要你照着教材答上去,你还是会得分的;可如果你勇敢地在课堂教学中纠正这个知识点,并鼓励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点,可如果在考试中遇到了这道题目,学生如果用正确的知识点答题,究竟能不能得分就不一定了。
所以,在理论上,教材肯定有对与错之分,而且课堂教学肯定是对正确的知识负责,而不是对教材负责;但在实践中,虽然教材有对与错之分,但课堂教学肯定是对学生分数负责,那就意味着遵循教材是肯定可以得分的,但对正确知识负责只是有可能得分,也有可能失分的,从保险的角度出发,可能遵循教材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教材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媒介,也是学生学习的工具。
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教材的编写到使用教材进行教学的方面进行阐述。
教材的编写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应该基于教育目标和学生的需求,符合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
编写教材需要经过科学的研究和实践,要考虑到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学习兴趣和认知特点等方面的因素,力求使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经验相结合。
使用教材进行教学需要注重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
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步骤,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教材的讲解,还要通过提问、讨论、演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师还可以通过辅助教材、多媒体等教学资源的运用,提高教学效果。
使用教材进行教学还需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不仅是教学的接受者,更是教学的主体。
他们应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等方式,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合作能力。
评价教材教学的效果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效果,通过考试、作业、讨论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可以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他们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
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学反思和交流,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从教材的编写到使用教材进行教学,都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是教学的关键,学生的参与和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只有将教材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教材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传递知识的桥梁。
从教教材是指教师利用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
在中文学科中,教材的选择和使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下面从教材的选择和教材的使用两个方面来谈一下如何更好地进行中文教学。
教师应该合理选择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基石,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在选择教材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水平、学习需求等因素进行科学的选择。
教师还应该关注教材的内容是否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
只有选择合适的教材,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需要善于运用教材进行教学。
教材是一种工具,教师需要善于利用教材进行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预习,通过预习活动提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
教师还应该通过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材只是一种工具,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合理调整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
对于语言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选择一些语言简单、内容生动的教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语言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内容较为复杂、思维较为深入的教材,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教师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利用教材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读教材、多做练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
教师还可以推荐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外部阅读材料,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
教师应该合理选择和善于使用教材,通过教材的选择和使用,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语文素养。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第一篇: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教材”是把教学狭隘地理解为传授知识,过多依赖于教材上的教学内容,把教科书当作唯一的教学内容;而“用教材教”是现今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理念,它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是教材有效的整合、筛选和补充,以及创造性地使用。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教学;教教材;用教材教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理念的实施深刻改变着教师与教材的关系。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再到用教材教,这是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变化趋势。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材一直被看作“标准”版本,教师和学生都围绕着教材的观点为标准,甚至对某些问题的表述都要以教材中的文字表述为依据,不敢质疑,不敢批判。
如此观念与做法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三维目标”方面的均衡发展。
新课程改革向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在此,我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结合中小学语文教材为例,谈谈如何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思想观念方面的转变,如何有效的使用教材。
一、认识教材教材是教学必备的工具,从教材的使用价值来看,教材主要有三种功能形态:第一类是作为知识载体的教材,这种教材大多以知识的逻辑结构和体系为主,讲究的是知识发生过程的表述清晰程度和知识结论的科学与完整;第二类是作为教学活动规定性的教材,这种教材以教学活动的内容、过程、要求与指导为主,突出教学活动的操作程序、过程和教育性;第三类是作为教学资源的教材,这种教材主要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教师可以按照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从这类教材中选取合适的内容自行设计教案,学生也可以从这类教材中选相应的学习材料进行自学或拓展知识。
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材大多属于第一种,即作为知识载体的教材。
经过多年教材编写方案的改革,我国中小学教材的编写由“一纲一本”转变为“一纲多本”的发展趋势,如: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等等都依据新课程标准出版了许多不同版本的教材,呈现出百花争艳,各树一帜的新气象。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教材对于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辅助工具,它提供了有系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帮助教师有效地进行教学工作。
只是简单地使用教材进行教学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需要在使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
教师需要在使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和灵活运用。
教材是经过专门设计和编写的,是有一定框架和内容的。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使教学更加适应学生的需求和特点。
在教授一个新词汇时,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例句和图片进行解释,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教师需要善于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中的教学活动。
教材中通常有一些教学活动,可以用来巩固学生的知识和发展他们的技能。
教师可以进一步发挥创造性,通过一些变化和创新使教学活动更加富有趣味性和互动性。
在教授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师还需要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和沟通。
教材只是教学的一部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学材料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
通过问答、讨论和小组活动等形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师还可以利用教材之外的资源,如多媒体设备和网络等,拓宽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教师不仅仅是使用教材的工具,更是教材的创作者和运用者。
只有将教材与教学融为一体,将学生的需求和能力纳入教学的考虑范围,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通过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追求的过程。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教材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既是教师教学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材料。
教材的选用和使用对于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教材只有在教师善于运用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是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提高的教学能力。
本文将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和教育理论,探讨教师如何更好地运用教材进行教学。
教师首先要对教材有深入的了解。
只有了解了教材的目标、内容和组织结构,教师才能达到从教教材的目的。
教材中的知识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应该是教师选择教材的重要考量。
教师需要了解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适合的教学场景和教学资源。
教师还需要对教材所涉及的领域和专业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设计教学方案。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进行差异化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兴趣、学习水平等因素,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教学资源,如多媒体教学、文献资料等。
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还应考虑教材的更新与实际应用,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三,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教材只是一个工具,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可以是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此外还可以运用教学媒体如多媒体、网络等。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究与发现。
教师要懂得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有选择地使用教学方法。
对于理论性的知识可以运用讲授法,而对于实践性的知识则可以运用实践法。
在使用教材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重教学效果的评价。
教师应该不断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总结,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案。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保证教学的实效性。
除了考试成绩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价,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语文教师备课或者上课时是在“教教材”还是在“用教材”,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观念。
“教教材”是把教学狭隘地理解为传授知识,把教科书当作教学的唯一内容。
它提倡教师备课要“吃透教材”,即吃透教参中的标准答案;上课要“以本为本”,不能超出大纲。
学生的学习应“围绕教材”,学校考试应“紧扣教材”,试题答案应和教材“保持一致”。
因此,语文课就是语文,语文教材就是语文,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
而“用教材”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观念,它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教学的内容不仅是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包括了蕴涵在书本知识后面的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活生生的问题和对这些问题的回应。
那么,教师如何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呢?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由于“应试教育”造成的价值取向,以往的语文课堂只重视学习字、词、句、段、篇等知识,因而失落了散发着芬芳和靓丽的人文性,从而使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
如《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童趣盎然的儿童文学作品:小蝌蚪处处彬彬有礼、活泼可爱,找妈妈找得好辛苦;鲤鱼妈妈、乌龟妈妈和青蛙妈妈和蔼可亲,多像慈祥的长辈。
作品的字里行间无不闪动着浓浓的亲情。
教学这篇课文,就不能只停留在字词的学习和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理变化上,而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投入,通过读、演、说,让学生深深感受课文中纯美的情感,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满足他们成长的需要。
可有位教师是这样教的:在学生自读课文后,就引导学生把课文内容概括成“为什么找妈妈--怎样找妈妈--结果怎样”几个部分,然后标出每部分的内容在哪个自然段,文章思路理清后,再来学习生字词语。
这样的教学太理性化了,虽然教师顺利地完成了本节课的“任务”,但实际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2022年茂名市初中学校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培训总结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2022年茂名市初中学校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培训总结茂名市特殊教育学校陈创森2022年4月20至21日,我参加了“2022年茂名市初中学校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班”,在专家讲座及名师的现场授课中,真是受益匪浅,真正体会到了“用教材教”这一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变化趋势。
从刘巍老师的讲座中,我深刻理解了怎样才是“用教材教”。
首先是“教教材”,也就是教师把教材上的内容教给学生,这是最低层面的教学,教师是机械式的教,而学生也只能是机械式的学,教的效果不明显,学的东西也很有限,学生的能力也很难得到提高,也可以说这样的教学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用教材教”就是把教材当作素材,根据实际灵活处理、调整、重组教材。
事实上,随着课程标准权威性的增强,教材的权威性已经被大大减弱,教师们不但承担着传授教材知识的职责,还承担着鉴别教材知识的职责,还承担着对教材知识进行课堂开发的职责。
教师在教授教材时,自然应该把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教材的能力结合起来,在需要教师帮助的地方丰富教材内容,在不需要教师帮助的地方简化教材内容,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地做到把教材当作帮助学生寻求真知的教学工具。
教师为了帮助学生装寻求真知而使用教材,那就意味着教师是根据教学的需要来选择与解读教材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跳出教材看教材的视角,从作者的思维去解读教材,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对教材进行课堂化开发的能力。
周华章老师和郑晓霞老师的现场课都是“用教材教”的示范课。
周老师的《旅鼠之谜》从“本文是什么文体?”这样一个问题导入课堂,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
整节课,周老师不但使学生掌握了文本的内容,而且学到了阅读文本的方法,还学会了学习的技能。
郑老师的《驿路梨花》更是精彩无比,从简单的谈话中不知不觉的导入新课,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不但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还掌握了课文的写作技法,学生在学的同时提高了学习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由于“应试教育”造成的价值取向,以往的语文课堂只重视学习字、词、句、段、篇等知识,因而失落了散发着芬芳和靓丽的人文性,从而使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如《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童趣盎然的儿童文学作品:小蝌蚪处处彬彬有礼、活泼可爱,找妈妈找得好辛苦;鲤鱼妈妈、乌龟妈妈和青蛙妈妈和蔼可亲,多像慈祥的长辈。作品的字里行间无不闪动着浓浓的亲情。教学这篇课文,就不能只停留在字词的学习和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理变化上,而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投入,通过读、演、说,让学生深深感受课文中纯美的情感,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满足他们成长的需要。可有位教师是这样教的:在学生自读课文后,就引导学生把课文内容概括成“为什么找妈妈--怎样找妈妈--结果怎样”几个部分,然后标出每部分的内容在哪个自然段,文章思路理清后,再来学习生字词语。这样的教学太理性化了,虽然教师顺利地完成了本节课的“任务”,但实际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一个学生提问:“小蝌蚪长大了就是青蛙,为什么还要找妈妈?”这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就无言以答。试想:这样的语文课学生会有兴趣吗?因此,语文教学一定要找回失落的人文因素,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神家园”。那么如何挖掘课文中的人文因素呢?
首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充满情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兴致勃勃、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如一位教师这样设计《葡萄沟》的教学:她根据我国正在进行西部大开发这一情况,设计聘“宣传大使”当导游的情境。导游这一角色的设计,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立刻跃跃欲试。教师趁机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组织学生品词品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又从课文中走出来,让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宣传葡萄沟----葡萄沟是个好地方,这里出产的葡萄又大又多,五光十色,非常美丽,葡萄干色鲜味美,葡萄沟老乡热情好客……“小导游”边介绍边请“游客”品尝新疆葡萄干,还表演新疆舞,全班同学都沉浸在浓浓的新疆风土人情中。
其次,要注重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去达到,而是要让学生潜心读书,通过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受到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以往的教学,教师往往只要求学生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却忽视从课文内容想开去,课文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就这样被忽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驰骋想像,浮想联翩。如窦桂梅老师上《葡萄沟》教“茂密”一词,她用简笔画在黑板上不停地画树叶,直到学生说够了才停下,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凭自己的体验感受什么是茂密。然后让学生体会在茂密的葡萄架下有什么感觉,这时窦老师用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描述:火辣辣的太阳照射下来,在茂密的葡萄架下感觉非常凉快。这葡萄架像什么呢?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课文空白立刻被学生填补出来:这一片片翠绿茂密的枝叶遮天蔽日,一串串葡萄个大色美,令人赏心悦目。学生对“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一个个绿色的凉棚”有了深切的体验。又如《镜泊湖奇观》有这样一段话:“本来清澈的湖水静静地流淌着,一到陡崖,突然下跌,顿时如抛撒万颗珍珠溅起千万朵浪花,水雾弥漫,势如千军万马,声远数里。”这段文字写得非常有气势,应该让学生好好地朗读,边读边想像:镜泊湖遇到悬崖,势不可挡,如万马奔腾倾泻而下,发出阵阵轰鸣;湖水飞花碎玉般向四面溅起,如烟如雾如尘。这情景是何等神奇美妙,这是大自然的杰作。可见通过朗读可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所蕴含的形象、情感、色彩,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
二、充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因此,教师、教案备课;而是要以教材提供的内容为平台,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自主灵活、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如《琥珀》一类的科普作品,由于学生缺乏科普知识,对化石这种远离生活的抽象概念难以理解。课前教师就应引进课外学习资源,做好教学铺垫,布置学生通过多渠道、多途径收集有关化石的资料;课上利用琥珀的实物投影片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对琥珀有一个初步直观的认识后,再组织学习课文,教学效果会很好。再如《大自然的语言》这类常识性课文,可以引导学生课前实地观察,课后阅读《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
浙江永康市教育局教研室/应向红
摘自:《语文天地网》
语文教师备课或者上课时是在“教教材”还是在“用教材”,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观念。“教教材”是把教学狭隘地理解为传授知识,把教科书当作教学的唯一内容。它提倡教师备课要“吃透教材”,即吃透教参中的标准答案;上课要“以本为本”,不能超出大纲。学生的学习应“围绕教材”,学校考试应“紧扣教材”,试题答案应和教材“保持一致”。因此,语文课就是语文,语文教材就是语文,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而“用教材”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观念,它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教学的内容不仅是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包括了蕴涵在书本知识后面的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活生生的问题和对这些问题的回应。那么,教师如何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