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材教”的理解与实施策略
语文教学如何实现“用教材教”
语文教学如何实现“用教材教”“教材只不过是教学的材料,是教学的例子,”这是新的课程观,在教学中,我努力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
尝试之一:以语文教材为原点,向生活中的语文辐射。
有人曾这样形容语文,说语文是博大的,包罗万象的,无奇不有;说语文是高尚的,读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说语文是亲切的,就在我们的身边,在广阔的生活里。
我们必须树立大的语文教学观,在深入挖掘课内资源的同时,重视拓展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
用开放的、立体的教育视野和课程理念,让学生从生活走进课本。
一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在开学初,我就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识字成长记录袋,专门搜集自己在生活中认识的字。
有个小朋友在和妈妈吃汉堡时认识了艾伦汉堡的“艾”,我及时鼓励了他,表扬他在吃汉堡的时候还学会了生字,是个有心计的孩子。
极大地调动学生课外识字的积极性,增加了他们的识字量,最重要的他们感受到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乐趣。
尝试之二:以语文教材为引线,向其它学科辐射。
语文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在教学中,不以教材为唯一的教学资源,这是对传统语文学习的一种突破。
前不久还发生了一件事,给我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上课铃声打响了,我习惯地站在窗口看孩子们站排,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他们并没有像每堂课前那样立正站好,而是一个个仰着小脸望着天空,而且还“肆无忌惮”地议论着,直到其它班级的学生都走进教室了,他们才恋恋不舍地走进了教学楼。
进入教室后仍然很兴奋,有个叫刘佳宁的小男孩就尖着嗓子兴冲冲地对我说:“老师,飞机拉线了!”看着他那异常兴奋的表情和高兴劲儿,我真不忍心说他什么,随口说了声:“是吗?”这一问不要紧,几乎是一问百应,学生们又一次兴奋了,还有人向我做了细致的描述,“老师,刚开始就一架飞机拉线,后来又来了一架飞机,也拉线了。
”“老师,我看到了,飞机拉的线最开始特别细,后来一点一点就变粗了。
”“你知道那是怎么回事吗?那是气体慢慢扩散的原因。
教材分析:积极运用课本的学习策略
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之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而积极运用课本的学习策略,则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和培养他们学习能力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从教材分析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积极运用课本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升学习成绩,并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一、认识课本的重要性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是学校教学的基础。
合理有效地利用课本资源,对于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
因此,了解课本的结构、内容和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指导,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二、积极运用课本的学习策略1. **预习与复习结合**:-在课前预习时,先浏览一遍课本内容,了解主要知识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
-在课后复习时,及时回顾课本内容,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2. **注重笔记整理**:-在课堂上,及时记录老师讲解的重点内容和解题方法,形成自己的笔记。
-结合课本内容,把课本重点内容与笔记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学习资料。
3. **提问与思考**:-在学习过程中,要多提问题,多思考,激发自己的求知欲和思考能力。
-针对课本内容,可以提出自己的疑惑和问题,积极寻求解答。
4. **多角度阅读**:-除了课本内容,可以拓展阅读相关参考书籍、资料,从不同角度理解知识点。
-结合互联网资源,查阅相关资料,获取更多信息,丰富学习内容。
5. **实践与应用**:-学习知识不仅停留在书本上,更要注重实践和应用。
-结合课本内容,进行相关练习和实践,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分析以语文课本为例,学生可以通过以下学习策略积极运用课本:-阅读课文前,先浏览文章标题、段落小标题,了解文章大意;-在阅读过程中,注重标注生词、精读重点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作文创作,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利用课本配套习题,加强语文知识点的练习和应用。
四、总结与展望积极运用课本的学习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掌握知识,提升学习成绩,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科教材解析与教学实施
学科教材解析与教学实施引言学科教材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工具。
本文将就学科教材的解析与教学实施进行探讨,帮助教师更好地运用教材进行教学。
一、教材内容的解析教材内容的解析是教师进行教学前的重要步骤。
首先,教师应全面理解教材的结构和层次,了解各个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和主题,确保教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其次,教师还要详细分析每个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为教学的重心和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和讲解。
二、教材内容的拓展教材内容的拓展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发展。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相关的案例、例子或者扩大知识的范围,从而拓展教材内容。
例如,在讲解一个概念时,教师可以引用一个真实的案例,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概念。
此外,教师还可以关联其他学科的知识,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学习机会。
三、教材内容的精讲教材内容的精讲是确保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核心知识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该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示例来讲解教材内容,使得学生能够容易理解和记忆。
同时,教师还应该适时提问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四、教材内容的练习教材内容的练习是为了巩固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应用题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小组讨论或者团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五、教材内容的巩固教材内容的巩固是为了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复习和总结的方式帮助学生复习和梳理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学习错误。
此外,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和学习资源,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渠道和途径。
六、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教材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教师应该根据学科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等。
“用教材教”的理解与实施策略
“用教材教”的理解与实施策略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育观念特别是“教材观”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由传统的“唯教材、教教材”发展到现在的“用教材教”。
那么,如何理解与把握“用教材教”,如何实施?是一个值得我们教师深思的问题。
是不是把例题、习题换一换,或用电脑改变一下显现的方式,就是“用教材教”呢?我认为,新理念所倡导的“用教材教”决不是这样的。
她应该是教师在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深刻理解教材内容,全面领悟教材所反应的知识要点、蕴含的教学思想方法基础上,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恰当地选择与改编、删减与补充,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
只有正确理解了“用教材教”,才能正确实施“用教材教”。
下面以我听的一节“可能性”教学以及自己的实践为例说明“用教材教”的实施策略。
……师:还想做游戏吗?生:想。
师:我们分组进行摸球游戏,摸到白球为中奖,怎么摸?生:1人1次,按顺序摸。
师:按大家刚才说的方法摸,每人摸1次后把球放回盒里,另一人再摸。
(学生分组摸球)师:请各组汇报结果,要说摸了几次,中奖几次。
一组:摸了6次,一次也没中。
二组:摸了6次,都中奖了。
三组:摸了6次,都没中奖。
四组:摸了6次,中奖6次。
五组:摸了6次,一次也没中。
六组:摸了8次,一次也没中。
师:想一想,为什么有2个组全中,其他组都没中?生:可能都是白球,其它的没有白球。
师:打开盒盖,检验一下是不是。
(学生打开盒盖查看)师:2个组都是白球,摸出的一定是白球,其他的都是红球,可能摸出白球吗?生:不可能。
师;谁能用“一定”“不可能”把刚才的情况说一说。
(学生说)师:这样做公平吗?怎样做才公平?生:放2种颜色的球。
师:拿出学具袋,看有哪几种颜色?生:白色和红色。
师:如果让你一次摸2个,猜猜能摸出什么颜色?闭上眼,摸摸,说一说。
(学生摸球)师:通过刚才的摸,你发现了什么?生说,师板书:可能二个红色二个白色一红一白师:还想继续挑战吗?小组合作,往盒里按要求装球……以上片断是《可能性》第一课时重点内容的学习过程。
开学第一课的教材解读与课堂引导策略
开学第一课的教材解读与课堂引导策略一、教材解读开学第一课的教材通常是学生所学学科的基础知识,旨在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学习基础。
教材内容的选择对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思维发展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在解读教材时,要注重整体把握,明确知识的主线和重点。
二、课堂引导策略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教师需要有效地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以下是一些课堂引导策略,供教师参考。
1. 导入引入在开学第一课中,教师可以使用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或场景,以引入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视频、实物等方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
2. 激发思维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自由发挥,展示个人的思考和见解。
3. 轮流发言为了使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可以采用轮流发言的方式,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4.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活动、任务分工等方式,让学生相互学习和交流。
这样的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交能力。
5. 实践应用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 深化拓展鼓励学生进行拓展思考,提出更高层次的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让他们主动探索并解决问题。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7.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深入思考。
教师可以讲解案例,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8. 反思总结课堂结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总结。
通过问答、小结等形式,让学生思考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不足之处,激发他们进一步的学习动力。
总结:开学第一课的教材解读与课堂引导策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用教材教”内涵与实施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人教版教材更注重经典性和权威性,而苏教版教材 更注重知识性和技能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需要灵活选择和使用这两种 教材,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进行 选择,以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谢谢观看
“用教材教”的内涵在于将教材作为教学的载体,而非教学的全部。教师需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自身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便 更好地传递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这种教学方式强调对教材的创造性 使用,而非简单地照本宣科。
要实施“用教材教”,可采取以下步骤:
1、深入分析教材:教师首先要对所使用的教材进行深入分析,了解教材的 编写意图、知识结构、难点与重点等内容。这有助于教师明确教学目标,为后续 的教学设计奠定基础。
而“用教材教”则是指教师通过教材这个媒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和 实践,从而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和能力。这种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 兴趣爱好和认知特点,通过教材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
从这两种教学方式来看,每个都 有其优点和缺点。
首先,“教教材”的优点是能够保证教学进度和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有利 于教师掌握教学进度和课堂节奏。此外,这种教学方式比较适合那些没有多少教 学经验的新手教师,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掌握教学知识点和教学流程。
“用教材教”内涵与实施
“用教材教”的内涵与实施:促 进有效教学的关键
在教育领域中,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工具。然而,如 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进行教学,却是众多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讨的问题。本次演示 将阐述“用教材教”的内涵和意义,并介绍其实施步骤及注意事项,旨在提高教 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但是,“教教材”的缺点是容易让学生产生依赖性,只教材内容而忽略了其 他知识的学习。此外,如果教师过于依赖教材,可能会忽略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 趣爱好,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解读小学数学课的“用教材教”(全文)
解读小学数学课的“用教材教”“用教材教”既是新课程的理念,也是教师教学的一项重要的操作策略。
“用教材教”要求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结合自身的教育智慧研读教材,理性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明确“教什么”,用好教材;同时,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基础,挖掘教材的育人价值,将知识结构制造性地转化成教学结构,明确“怎么教”,用活教材。
解读好“用教材教”是实现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前提。
一、研读教材,重建数学知识结构教师应在深入理解掌握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下研读教材,正确解读数学教材的教学内容和育人价值;根据学生的基础开发利用教材,重建适宜于学生学的数学知识结构。
1、通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通读教材可以采纳“扫瞄学科教材――通读学段教材――粗读全册教材――细读单元教材――精读课时教材”的方法进行。
在全面认识教材知识系统的基础上,把握教材知识呈现的规律,弄清课时教学内容在单元教材、全册教材、在学段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解读教材要有主题意识,解读本册教材时要看其包含了哪几个主题。
正确把握主题知识结构和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解读单元主题内容要根据学生基础,统筹兼顾,整合划分出课时教学内容,为重建数学知识结构作准备。
2、精读教材,重组教学内容教师精读教材时,要用现代数学的观念去解读主题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及知识之间的关系、与其他主题之间的关系、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第一,解读教材的显性知识,明确起点教学内容。
教师解读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首先从教材的表层内容和呈现方式入手,细读每幅插图、每句提示、每段文字及所有与本教学内容有关的练习题,全面理清编者用不同的形式所呈现的数学知识及逻辑顺序,分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确定从学习起点达到终点目标的数学知识的链接顺序。
例如,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中“角的初步认识”,编者从学生的生活和数学知识的背景出发,选择了实物图片、卡通对话这些素材为知识载体,以图片与启发性问题相结合的方式来呈现知识,其编排顺序是:生活中的角――角的认识――角的名称――角的特征――直角的认识。
用教材教的策略(二)
用教材教的策略(二)
用教材教的策略
引言
教材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教师可以通过巧妙地利用教材,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用教材教的策略,帮助老师们更好地进行教学。
1. 分析教材
•细读教材,确保了解教材内容和结构。
•注意教材的重点、难点所在。
•将教材内容与课程目标和学生需求相匹配。
2. 制定教学目标
•从教材中提炼出明确的教学目标。
•将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
3. 设计教学策略
•基于教材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
•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4. 引导学生学习
•制定合适的导学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使用教材中的案例、示例等,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
5. 提供反馈和评价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不断改进。
•使用教材中的习题、活动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6. 提供扩展资源
•搜索相关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扩展材料。
•引导学生借助教材之外的资源,拓宽知识面。
结论
巧妙地利用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
以上的策略可以帮
助老师们更好地用教材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的提升。
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策略,将会为教学带来更大的变化和突破。
教案中的教材解读与运用
教案中的教材解读与运用教案作为教师备课的重要工具,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要与教学目标相契合,又要与教材内容相结合。
在教案中,对教材的解读和运用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教案中的教材解读与运用进行探讨。
一、教材解读教材解读是教案编写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基础的一步。
教师需要深入研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内容和特点。
只有通过深入了解教材,才能编写出符合教学需要的教案。
在教材解读中,教师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教材结构:了解教材的结构对于编写教案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查看教材目录,了解教材的模块划分和每个模块的内容。
这样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
2. 内容难点: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的难点和重点进行分析。
通过对重点内容的确定,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编写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 教材特点:不同教材有不同的特点,教师需要了解教材的编写思路和教学理念,以便更好地编写教案。
例如,有些教材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而有些教材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二、教材运用教材运用是教案编写的核心环节。
合理的教材运用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教材运用方式。
1. 教材分析:在教案中,教师可以对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例题和练习题,通过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2. 教材拓展:在教案编写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引入一些与教材相关的拓展知识。
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 教材呈现:在教案中,教师可以选择教材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呈现。
通过多媒体、图片等辅助工具,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教材评价:在教案编写中,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师可以对教材中的一些错误或不足进行指正,并提出改进建议。
这样可以促进教材的完善和提高。
总结起来,教案中的教材解读与运用是教师备课的重要环节。
教材解读活动实施方案
教材解读活动实施方案一、活动背景。
教材解读活动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而开展的。
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可以在课堂之外,以更加自主、主动的方式去学习和探索教材内容,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二、活动目的。
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掌握知识要点和难点;2.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探索欲望;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活动内容。
1. 确定教材解读活动的内容和范围,可以根据教材的章节或知识点来确定每次活动的具体内容;2. 设计解读任务,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课堂学习和自主阅读,对教材内容进行解读和总结;3. 制定解读形式,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个人报告、展示等形式,让学生以多种方式呈现他们的解读成果;4. 安排活动时间,可以将教材解读活动纳入课外作业或课堂教学安排中,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任务;5. 提供解读指导,可以为学生提供解读教材的指导要点和方法,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解读和思考。
四、活动流程。
1. 确定活动主题和内容,向学生介绍活动的目的和意义;2. 组织学生进行教材解读任务,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分配不同的任务;3. 学生完成解读任务后,进行成果展示和讨论,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解读成果;4.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对学生的解读成果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他们进一步深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五、活动评价。
1. 通过学生的解读成果和活动过程的观察,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2. 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帮助他们提高解读能力;3. 对活动的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价,为今后的教材解读活动提供经验和借鉴。
六、活动效果。
1. 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提高学习效果;2.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对知识的探索欲望增强;3.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4. 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能力得到提高,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培养。
理解与运用小学语文教材
理解与运用小学语文教材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语文教育也在不断发展与完善。
语文教材作为教学的基础和重要依据,对于教师和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语文教材的理解与运用,以期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使用教材。
1. 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解读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有丰富多样的诗词、文言文、现代文等。
教师在理解教材内容时,应抓住教材的主旨,明确教育目标,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同时,教师还应了解教材编写的背景和目的,掌握教材的思想内涵和教学要点。
这样,在教学中就可以更好地将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材运用的方法与策略教师在运用小学语文教材时,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例如,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集中能力较差,容易分心。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分段教学法,通过多样的教学资源和互动方式,将学习内容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多元化教学资源的运用除了教材本身,教师还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资源来辅助教学。
例如,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和展示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音频、视频、图片等资料,以增强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开展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
4. 个性化学习的引导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个性化学习的引导。
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水平,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和成就感。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让他们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5. 课后拓展与巩固教材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拓展与巩固。
可以布置一些与教材相关的练习题或小作文,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提高语文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优秀书籍和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理解与运用小学语文教材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潜力。
新课程理念——用教材教
新课程基本理念指导下要求生物学教学要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请从学习与教学理论角度分析如何理解“用教材教”。
并结合教学实际分析如何实施“用教材教”。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初听起来好像有点玩文字游戏的味道, 但仔细琢磨一下,会发现这里面原来大有乾坤。
这文字的排列顺序一变,其中蕴含的意思也完全不同。
教教材,很明确是以教材为中心,把掌握教材当作目的。
课本并没有向我们提出太多的要求,只是把知识结构呈现在我们面前,给我们定下了一部分的教学任务。
教材怎么说,教师就怎么讲,视教教材为静态过程,完成教材规定的任务就算完事了,因此是比较狭隘的。
而用教材教就不同了,它把立足点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学习行为的同步和谐,教材仅仅是教学素材。
在这里,教师不光是解释教材,而是要用教材去开发引导学生的思维,把教材的使用当作成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手段去达到教学目的。
用教材教,是一个动态、可延伸的过程。
显然,“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各自所依据的教育思想、课堂教学的立足点、达的教育效应是不同的。
实际上是以书为本,还是以人为本的一种分界线,前者是对教材负责制的“固本教学”,后者是以人发展为本的“人本教学”,前者是教书,后者教人。
美国学者修森提出了转变概念而教的指导原则,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学生和教师的观念要明确地成为课堂话语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表达自己观念的机会。
用教材教正是通过这种方法巧妙地处理教材,把原本机械的操作转化为学生自主探究。
提高学生的学习情绪,在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独立思考,能够有效地与同伴交流探讨,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让课堂充满生命与活力。
那么,在实践中如何实施“用教材教”呢?1、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善于学习,转变认识不断加深的新课程的理解和领悟,从教学思路到教学设计都要迅速进入新课程。
2.“一课一得”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一课一得”即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单元重点和学生实际,确定利用这篇课文来训练学生某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某一篇课文后,能得到一两个方面知识的学习、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材引导与讲解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材引导与讲解策略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引导与讲解策略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教材引导和讲解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材引导教材引导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引导和解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教材引导。
1. 提前预习在课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教材内容,了解教材的主题和基本知识点。
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
2. 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些有趣的故事、引用一些名人名言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力,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学习教材。
3. 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在讲解教材的时候,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在讲解一个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分析并给出自己的答案。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二、讲解策略讲解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讲解方法和技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讲解策略。
1. 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具在讲解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具,如投影仪、电子白板等,展示图文并茂的教学内容。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教材,提高学习的效果。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在讲解教材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事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例如,在讲解语文作文的时候,可以引用一些优秀的作文进行分析和讲解。
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讲解教材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例如,在讲解一个课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朗读、理解和解释课文内容。
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
总结:教材引导与讲解策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合理运用教材引导和讲解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教版教材
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教版教材人教版教材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广泛使用的教材体系,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然而,由于教材内容的复杂性和学习方法的局限性,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然感到困惑和难以理解。
本文将探讨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教版教材,提供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驱动力。
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教版教材,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实现:1. 创设情境:在学习过程中,引入一些生动的事例和场景,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其中,激发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2. 融入个人经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与自身生活经验相结合,通过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增加学习内容的可感性和可理解性。
3. 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使学生感觉到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吸引他们的眼球。
二、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充分的教学资源支持和配套。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教版教材:1. 使用多种教辅材料:除了教材本身,教师可以使用一些与教材相配套的教辅材料,如习题集、知识点总结等,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 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实验等形式,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亲身体验教材中所学的内容,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 借助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搜索相关教学资料和案例,为学生提供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学习内容,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
三、引导学生合理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教版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采用合理的学习方法,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1. 梳理知识结构:教师可以通过整理和呈现教材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利于学生对整个知识框架的理解。
2. 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拓展思维,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案中的教材解读与运用
教案中的教材解读与运用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材料,而教案则是对教学内容和过程进行详细规划的文档。
在教学中,教案中的教材解读与运用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本文将从教材解读和教材运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教材解读教材解读是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的过程。
通过对教材的解读,教师可以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首先,教师需要仔细研读教材的编写目的和教学理念,了解教材的整体结构和组织方式。
通过了解教材的设计原则,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教材的编写思路和要求。
其次,教师需要逐一解读教材中的各个单元和课文。
对于每一个单元,教师可以分析单元的主题和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同时,教师还可以对每个课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解读,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语言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最后,教师还应该关注教材中的扩展资源和学习活动。
教材通常提供了一些拓展阅读材料或者相关的练习题,教师可以选择适合的资源和活动,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二、教材运用教材运用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将教材有机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实现教学效果的过程。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合适的导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习的动机。
比如,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或者小故事等方式,引入本节课的话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其次,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设计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
例如,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进行互动和合作,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结合教材中的音频、视频等资源,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听力和口语训练机会。
通过学习材料的多样化和趣味化,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后,教师还可以针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设计具有挑战性的练习题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应用能力。
通过提供足够的练习机会,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综上所述,教案中的教材解读与运用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教师教学计划的教材解读与教学策略讲解
教师教学计划的教材解读与教学策略讲解一、教材解读在教师教学计划中,教材解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教材作为教学的基本工具,它的内容和组织方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之前,需要对教材进行仔细地解读。
首先,教师需要了解教材的目标和结构。
教材的目标是指教材编写者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该教材所能达到的能力和知识水平。
教材的结构则是指教材的组织方式和各个单元、章节的关系。
了解教材的目标和结构,有助于教师确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其次,教师需要分析教材的内容和特点。
教材的内容包括知识点、技能和情感态度等。
教材的特点则是指教材的编写风格、语言难度、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对教材内容和特点的分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习惯,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最后,教师还需要评价教材的质量。
教材的质量关系到教学的成效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参考教育部对教材的规定、查阅专业教育学和教材评价学的研究成果,综合考虑教材的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等方面的因素,评价教材的质量。
二、教学策略讲解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教师教学计划中,合理的教学策略能够提高学生成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首先,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习惯,教师应该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需求,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讲授、示范、讨论、实验等方式,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其次,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对于提高教学效果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方式,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另外,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外教辅助教学等方式,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以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教材解读初中方法与策略
教材解读初中方法与策略一、引言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下,教材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它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
对于初中生来说,如何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是他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因此,本文将探讨解读初中教材的方法与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二、方法与策略1. 制定学习计划:在开始学习新教材之前,学生应制定一个明确的学习计划。
这个计划应该包括学习的目标、时间安排、学习方式等。
明确的目标可以帮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学习,合理的时间安排可以保证学习的效率,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则可以增强学习的效果。
2. 预习与复习: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找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从而在课堂上更有针对性地听讲。
而复习则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 深度阅读:对于教材中的内容,学生应进行深度阅读。
在阅读时,学生应注重理解作者的思路和观点,对于重要的知识点,要进行标注和笔记。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关联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学知识,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4. 参与课堂讨论:在课堂上,学生应该积极参与讨论,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理解的不足之处,从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5. 实践应用: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因此,学生可以通过完成课后作业、参加社会实践等方式,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并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三、结论初中教材的解读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和策略。
通过制定学习计划、预习与复习、深度阅读、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应用等方法,学生可以更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希望每位初中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例说用教材教的策略
例说用教材教的策略例说用教材教的策略为改革“教教材”的传统,课改推出了“用教材教”的举措。
所谓“用教材教”,《语文课程标准》这样阐述:“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近年来,语文教坛上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中青年教师,他们继往开来,创新了许多新颖实用的教学策略,笔者潜心钻研了他们的理论文章和课堂实录,从众多的个性中琢磨出一些共性,现把粗浅的领悟整理于后,请行家斧正。
用教材教的策略主要有十种:师生携手;常教常新;身临其境;读写联姻;咬文嚼字;活学活用;授之以渔;潜移默化;醉在读中;能说会道。
策略一、师生携手为改革以往的“师主性学习”、“孤立性学习”、“接受性学习”,课标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三大关键词,并诞生了合作探究式学习策略。
合作探究式策略主要有三种运用形式:第一、问题导读式。
初读课文后,教师提出纲要性的几个主问题,再指导学生读书思考,小组合作,讨论探究问题的答案。
最后师生合作交流。
如特级教师阮翠莲教《在烈日和暴雨下》,她精心设计了 12个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这些问题,既有对全文的感知,又有对重点语段的品读;既有规律的点拨,又有语感的涵养。
第二、学生质疑式。
学生独立钻研课文,并提出自己的疑问。
接着小组合作研究,最后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总结。
江苏名师严华银创立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就是代表。
第三、师生共读式。
教师善于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善于带领全体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善于灵活运用“读、讲、议、问、练”等多种方法;善于将文本学习的整体与局部、内容与形式、语言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文本与拓展巧妙融于一体。
善于把“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处理得恰到好处。
真可谓居高临下、游刃有余。
新语文教育的代表人物韩军执教的《与朱元思书》就是范例。
策略二、常教常新师生是教材的主人,不是教材的奴隶,既要走进去,还要走出来。
把文本作为原始材料,多角度地创新使用它。
教材解读与课堂实施
教材解读与课堂实施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
教材解读与课堂实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本文将从教材解读和课堂实施两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
教材解读是指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教材是经过专家精心编写和筛选的,其中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都是经过科学研究和实践验证的。
教师在解读教材时,应该注重对教材的整体把握,了解教材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同时,还要注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可以简单过一下,而对于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需要重点关注。
此外,教师还应该对教材中的案例和实例进行深入研究,以便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
在教材解读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将教材内容与课堂实施相结合,创造出一个有效的教学环境。
课堂实施是教师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平台。
在课堂实施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例如讲解、讨论、实验、小组活动等。
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活动和实践任务来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在课堂实施中,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评价和反馈。
学习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估,可以通过考试、作业、小测验等形式进行。
教师在评价学生学习情况时,应该注重全面性和客观性,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
此外,教师还应该及时给学生提供反馈,指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提高。
综上所述,教材解读与课堂实施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教师在解读教材时,应该注重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和重点难点的分析。
在课堂实施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活动和实践任务来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最后,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评价和反馈,及时指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教材教”的理解与实施策略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育观念特别是“教材观”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由传统的“唯教材、教教材”发展到现在的“用教材教”。
那么,如何理解与把握“用教材教”,如何实施?是一个值得我们教师深思的问题。
是不是把例题、习题换一换,或用电脑改变一下显现的方式,就是“用教材教”呢?我认为,新理念所倡导的“用教材教”决不是这样的。
她应该是教师在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深刻理解教材内容,全面领悟教材所反应的知识要点、蕴含的教学思想方法基础上,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恰当地选择与改编、删减与补充,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
只有正确理解了“用教材教”,才能正确实施“用教材教”。
下面以我听的一节“可能性”教学以及自己的实践为例说明“用教材教”的实施策略。
……
师:还想做游戏吗?
生:想。
师:我们分组进行摸球游戏,摸到白球为中奖,怎么摸?
生:1人1次,按顺序摸。
师:按大家刚才说的方法摸,每人摸1次后把球放回盒里,另一人再摸。
(学生分组摸球)
师:请各组汇报结果,要说摸了几次,中奖几次。
一组:摸了6次,一次也没中。
二组:摸了6次,都中奖了。
三组:摸了6次,都没中奖。
四组:摸了6次,中奖6次。
五组:摸了6次,一次也没中。
六组:摸了8次,一次也没中。
师:想一想,为什么有2个组全中,其他组都没中?
生:可能都是白球,其它的没有白球。
师:打开盒盖,检验一下是不是。
(学生打开盒盖查看)
师:2个组都是白球,摸出的一定是白球,其他的都是红球,可能摸出白球吗?
生:不可能。
师;谁能用“一定”“不可能”把刚才的情况说一说。
(学生说)
师:这样做公平吗?怎样做才公平?
生:放2种颜色的球。
师:拿出学具袋,看有哪几种颜色?
生:白色和红色。
师:如果让你一次摸2个,猜猜能摸出什么颜色?闭上眼,摸摸,说一说。
(学生摸球)
师:通过刚才的摸,你发现了什么?
生说,师板书:
可能二个红色
二个白色
一红一白
师:还想继续挑战吗?小组合作,往盒里按要求装球……
以上片断是《可能性》第一课时重点内容的学习过程。
可以看出执教者对教材进行了加工处理,这“不唯教材”的做法值得提倡和肯定。
但我听了这节课后有模糊不清的感觉,也难怪学生在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句话时,出现语文课中的用词造句的问题。
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问题在于执教者没有准确把握这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思考)、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并能让学生初步学习科学的数学思想方法。
”而只注重了活动的趣味性。
对于还没有太多社会经验的三年级学生来说,认识事件发生的两类情况:“一类是能肯定的,一类是不能肯定的,”相对来说对“能确定的”一类理解更难一些。
执教者把二类情况分解为一前一后认识,中间用“中奖问题的不公平性”过渡,并把重点放在“不能确定”一类上,这样削弱了两类情况的对比,淡化了两类情况的本质,从而导致学生认识不深刻,体验不够。
针对以上教学的不足,我认为应作以下处理:一是两类情况同时出现,整体认识;二是渗透科学的研究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验证、下结论的研究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深刻感受事件发生的两类情况。
我进行了实践。
重点学习过程如下:
1. 从学生刚开展的“庆元旦感恩”活动抽签表演节目引入,让学生初次感受事件发生有不确定的现象。
2. 通过问话方式,让学生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思考(猜想)、试验验证、下结论。
3. 让学生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活动,师课前为学生准备好2个袋子,1号袋中只有1种颜色的球,2号袋中有2种颜色的球。
课中先让学生观察2个袋中的球有什么不同?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只一种
两种
再请组长把1号、2号袋中的球分别例入1号、2号盒中,分组思考以下4个问题,并进行试验验证其结果是否与思考一致。
(1)1号盒中肯定能摸出白球吗?
(2)2号盒中肯定能摸出白球吗?
(3)1号盒中肯定能摸出黄球吗?
(4)2号盒中可能摸出黄球吗?肯定能摸出黄球吗?
老师根据学生的思考、试验、汇报结果,对应于前面的板书,板书结论。
只一种——>能肯定——>一定/不可能
两种——>不能肯定——>可能
因为加强了两类情况的对比,并借助直观、清楚明了的板书,让学生很清楚地明白了事件发生的两类情况,能肯定的与不能肯定的;在能肯定的一类中,又分为一定能发生和不可能发生两种情况。
同时,学生还初步了解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及过程,教学效果比较好。
由此,我认为,我们教师在实施“用教材教”时,必须坚持以下几个策略:
1. 有利于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
欲望是发自于内心的需求,人有了需求,才会主动地去做。
因此,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多种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但是决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使一些无关情节削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质的认识,应使所创设的情境有益于学生学习认识活动的展开。
2. 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水平。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基础上。
所以,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提供的教学情境、学习材料,要能让学生回忆或联想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基础,为学生找准学习的切入点,以利于学生能顺利地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
3.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来学习数学。
”这说明学生学习数学的最
好方法是让学生自主体验与感悟。
因此,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现状和个性差异,创设有利于每个学生亲历、体验的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能动手做、动脑想、用心感受和体验。
4. 有利于搭建学生的自主发展平台。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怎样达到这一基本理念,关键在于教师的再创造。
我们教师不仅要在从教材到预案的这一创造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和个性差异,而且更要在从预案到课堂教学的这一创造过程中,能敏锐地捕捉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可开发的课程资源,及时调整学习过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探究、体验与感悟,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