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教材走用教材教
感人的教育教学故事——教材的“教”与“用”
感人的教育教学故事——教材的“教”与“用”[案例][教例一]师:(指名读课文第4节)说说海伦?凯勒是怎样学习盲文的?生1:(被指名)她不分昼夜,像一块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
师:是这一句吗?生2:海伦学会了拼写自己的名字,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
师:怎么那么笨,难道找不着吗?生3:(冒着风险站了起来)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
师:回答完了吗?生:(学习委员站了起来)她是这样的如饥似渴,以至小手指都摸出了血。
师:终于找出来了。
那么,这说明海伦?凯勒学习怎么样呢?生:(齐答)刻苦!师:对!(和教案上相符,于是板书)刻苦。
我们一定要学习海伦?凯勒的刻苦精神。
[教例二]师:请同学们静下心来,逐字逐句地默读课文的第四节,反复品一品,哪些地方令人感动或者令人为之一震,随手画下来。
对此,你一定会心潮澎湃,有自己独到的感慨,不妨写下来,然后交流,好吗?生:(充满着无限的阅读期待,走进文章的字里行间,潜心会文。
五分钟后)师:让大家分享你的阅读收获吧,请各陈己见。
生A:海伦?凯勒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以至小手指都摸出了血。
这种刻苦用功的精神令我感动!相比之下,我在学习英语记忆单词的时候,就缺少这种恒心与毅力!师:结合自身谈体会,很真实。
生B:拼命摸、不停地写摸出了血,这些字眼儿的背后是一种坚韧,是一种执着。
生C:海伦?凯勒默读盲文那感人的一幕,使我想起了因患血管瘤而高位截瘫的张海迪,她躺在床上,对着镜子,念外语单词,以至于嘴唇都磨出了血泡。
生D:这也使我想起了被卢伽雷病困在轮椅上三十余年的科学巨匠霍金,想起他艰难地敲击键盘敲出了震古烁今的《时间简史》,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
师:你们的谈话使我想起了耳聋后的贝多芬。
耳聋,对常人而言是部分世界的死寂,对音乐家而言是整个世界的毁灭!整个世界毁灭了,而贝多芬依然挺立,他用牙齿衔着指挥棒放在键盘上,用心灵感应每一个音符,捕音为凤,谱曲为凰,向世界,向冥冥中的命运抗争,奏响了他的《英雄交响曲》!其实,像司马迁忍受宫刑写《史记》、梵?高在精神分裂状况下创作《向日葵》经历过很大的痛苦,才使他们从平凡走向伟大。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教材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材不仅仅可以帮助教师教授知识点,还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提高阅读能力。
因此,如何从教材中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如何用教材进行教学,是每个教师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教材的选择教师在教学前需要选择合适的教材,以完成其教学目标。
通常情况下,教材应当与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相符合,且内容应当具有多样化和实用性。
此外,教材的体裁、语言风格也应当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成效。
在选择教材时,教师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 与教学目标相符合:教师应当选择与自己课程目标相符合的教材,以帮助学生达到目标。
2. 多样化:教材应当具有多样化的内容,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爱好。
3. 适合:教材应当适合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能力,以便于学生理解和吸收知识。
4. 实用性:教材应当具有实用性和参考性,以便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教材的使用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教材,以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成果。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利用教材:1. 阅读: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教材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理解教材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
教材的拓展除了教材本身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拓展教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拓展教材:教师可以推荐或布置一些优秀的相关书籍或网上资源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
2. 活动设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活动和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研讨会,让学生自主探讨和交流知识点,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总结教材是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教材,并充分利用教材以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拓展教材,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最终,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灵活运用教材,使其发挥最大的教学作用。
论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在第一种理解中,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的理论,暗含着语文生活化的理论主张,在实践中常常表现为课堂教学向课堂外、教材外拓展。这里有一个问题被人们所忽略:语文教学为什么要向课外拓展?为什么要向教材外拓展?只是为了拓展而拓展吗?这种拓展性的教学的落脚点在哪儿呢?我们认为,以“用教材教”指引语文课堂教学向生活拓展的目的不在生活而在语文,语文课的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在课堂里“生活一番”,而是“利用生活化的场景或调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来学习语文”。例如教《双桅船》,我们请同学讲讲他们生活中坐船的经历,谈谈当船离开岸时自己的心理感受,从而建立起一种“船”与“岸”的关系意识。这样做,即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建立起“船”与“岸”的关系意识,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模式,从而达到对诗歌隐喻意义的理解。在这里,安排“坐船”生活场景的教学环节,目的不是教“如何坐船”,而是“诗歌理解”。如果借《双桅船》的教学来教“如何坐船”,则本末倒置。这种本末倒置的语文教学在实践中有没有呢?例如我们常常看到许多老师在教《胡同文化》时,大量引入北京胡同文化的材料,大讲特讲北京胡同文化的产生、特征、主要内容等,这实际上是把教学的落脚点主要放在对“北京胡同文化”的学习上,而不是放在《胡同文化》这篇文章的学习上。学习一篇文章与学习这篇文章所写的对象内容不是一回事。教《胡同文化》把落脚点放在“北京胡同文化”上,与教《双桅船》把落脚点放在学习“如何坐船”,其谬误性质是一样的,虽然本来“如何坐船”与理解《双桅船》是有联系的,但如果位置放得不对,性质就变了。
教师如何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
教师如何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一、教师要有重组教材的能力在学校存在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教师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也是绝对的权威,教什么、如何教全由教师自己说了算。
印刷术的出现,使得这一状况开始发生变化。
伴随着书籍的大量印刷和流通,教育部门开始编制课程方案和教材,为各地的学校配送课本。
相隔千里之外的学生,在教室里拿着相同的课本进行阅读,学习同样的内容,了解同样的信息,用同样的试卷来测试。
这让教师在教室里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虽然教师还在教室里上课,但掌控教学内容、教学进程、考试评价的,不再是教师自己,而是统一配送的教材。
课本在无形之中起到了裁定者的角色,如果教师所讲述的内容与课本不一样,就会引起学生的质疑,甚至影响到教师的威信。
于是,教教材,成了众多教师自然的选择。
问题是,严格地按照统一的教材来教学,会面临很多的问题。
一是教材自身的问题。
教材的编写者总是非常努力地为学生提供最好的课本,但由于种种局限,最终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材漏洞频出,缺点也不少。
二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问题。
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教师对教材文本都有自己独特的解读,不能让教师丧失自己的教学个性。
三是学生的现有水平。
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同一内容的差异已经很大,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之间的学生的学习差异也是巨大的,让所有的学生在相同的时间里都学习相同的内容、参加相同点考试,管理起来是方便了,但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也没有兼顾到学生的个性发展。
高质量地开设国家课程,是保证教育目标的有效落实的基本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进程必须完全一致。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增减、重组,让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促进心智的成熟,是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能力。
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就是这种能力的具体体现。
二、教材的重组,不能随性而为,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
比如:1、要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形成。
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改善思维品质、提升思维能力一直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这一任务就落实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之中。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教材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工具,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教材既是指导教学的依据,也是学习知识的重要载体。
如何有效地使用教材,不仅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也需要教材本身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教学过程中,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
教材作为教学工作的依据,需要有科学性。
教材的编写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需求和学习方法,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和培养能力。
教材需要紧密贴合学科知识的发展和实际应用,不断更新和完善,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只有科学性的教材,才能有效地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果。
当教材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之后,教师就需要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讲解教材内容时,可以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问题导向等多种教学方式,把教材内容呈现得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记忆。
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教学场景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提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只有用教材教,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
教师在用教材教的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思维习惯和兴趣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教学是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和学科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更具灵活性和有效性。
在知识讲解中,教师可以通过定期测验、实验操作、项目设计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指导。
只有个性化教学,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自信心。
教师还需要通过对教材的组织和整合,提高教材的使用效率。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设置和学生需求,设计并整合教学资源,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和氛围。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准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资料、实验器材等,丰富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多样的学习体验。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从教材教学到用教材教学教材作为教学的基础,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内容的设计和使用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着直接的影响。
教材的设计和使用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教材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改变。
从传统的“从教材教”到现代的“用教材教”,教学者需要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
“从教材教”是以教材内容作为教学的核心,教师侧重于传授知识、讲解教材内容,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
这种教学方式过分依赖教材本身,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主体性,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创造性和主动性,对教学内容缺乏深入的理解。
而“用教材教”则是以教材为基础,充分利用教材的优势,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如何从“从教材教”转变为“用教材教”?教师需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学习引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鼓励学生思辨和探索,帮助学生发展综合能力。
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包括教学技能、课堂管理能力、心理辅导能力等。
只有具备了高水平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师才能更好地运用教材来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还需要注重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教师的转变离不开学校和教育部门的支持。
学校和教育部门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教师从“从教材教”转变为“用教材教”,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学校和教育部门还应该加强对教材的研发和使用的指导和管理,确保教材的质量和合理性。
对于学生而言,从“从教材教”到“用教材教”也意味着学习方式的变化。
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在“用教材教”下需要更多地关注课堂上的互动和实践。
他们需要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辩证地分析问题。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教材”是把教学狭隘地理解为传授知识,过多依赖于教材上的教学内容,把教科书当作唯一的教学内容;而“用教材教”是现今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理念,它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是教材有效的整合、筛选和补充,以及创造性地使用。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教学;教教材;用教材教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理念的实施深刻改变着教师与教材的关系。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再到用教材教,这是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变化趋势。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材一直被看作“标准”版本,教师和学生都围绕着教材的观点为标准,甚至对某些问题的表述都要以教材中的文字表述为依据,不敢质疑,不敢批判。
如此观念与做法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三维目标”方面的均衡发展。
新课程改革向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在此,我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结合中小学语文教材为例,谈谈如何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思想观念方面的转变,如何有效的使用教材。
一、认识教材教材是教学必备的工具,从教材的使用价值来看,教材主要有三种功能形态:第一类是作为知识载体的教材,这种教材大多以知识的逻辑结构和体系为主,讲究的是知识发生过程的表述清晰程度和知识结论的科学与完整;第二类是作为教学活动规定性的教材,这种教材以教学活动的内容、过程、要求与指导为主,突出教学活动的操作程序、过程和教育性;第三类是作为教学资源的教材,这种教材主要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教师可以按照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从这类教材中选取合适的内容自行设计教案,学生也可以从这类教材中选相应的学习材料进行自学或拓展知识。
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材大多属于第一种,即作为知识载体的教材。
经过多年教材编写方案的改革,我国中小学教材的编写由“一纲一本”转变为“一纲多本”的发展趋势,如: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等等都依据新课程标准出版了许多不同版本的教材,呈现出百花争艳,各树一帜的新气象。
新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一二三四
(1)教学情境的建构:
新型课堂注重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学生 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学生有充分的个性发展,而 这些的实现必须有一个适宜的情境,这就是新型 课堂必须建构的教学情境。
智力情境包括:认知的同化、顺应、激活,思 维的流畅、广深、发散、迁移、矛盾、探索等, 这都需要教师掌握认知规律,铺平学生认知的道 路。通过恰当的引课实现同化、顺应,激活情趣, 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使学生思维流畅、广深、发 散,使技能得到迁移,通过质疑引发矛盾,让学 生深入探索。
新理念下课堂教学的新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一一二二三三四四200812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追求一种发展人造就人完善人的符合时代和学生自身发展的教学已成为教师当前最紧迫的任教学已成为教师当前最紧迫的任务
新理念下课堂教学的 “一 二 三 四”
2008.12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 式,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优化课堂教 学,追求一种发展人、造就人、完 善人的符合时代和学生自身发展的 教学,已成为教师当前最紧迫的任 务。这里从新理念出发结合教师和 学生的实际,浅论新理念下课堂教 学的一二三四,意在求得一点遵循。
(4)成功体验的建构:
体验是至始至终随课堂教学产生在学生 的内心。成功的体验则是维系学生积极情绪、 良好状态、健康心理的本源,也是支撑和促 进学生发展的强大动力。表现为受情感驱使 的参与行为,又反映所学、所思、所得、所 悟带来的认识与发展的愉悦。
我们应有的基本作法应该是:设计
好每个学生在每节课上应得到的新发 展,给他以发展的空间和时间,给予他 们展示的机会,肯定他们的成功,用愉 悦的学习促成学习的愉悦。
从活动角度:注重小情景的铺设,规范学 习活动的运作,展现学习活动的成果,交流 学习活动的体验。在师生合作互动,多向信 息传递,多种感官参与上多做文章,实现个 体学习、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在学习活动 中恰当体现,构成学习者与活动过程的和谐, 建构适合新型课堂的学习活动。
再谈新时代下的教师角色定位
再谈新时代下的教师角色定位摘要:课程改革已经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很多年,但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位、有没有可借鉴的统一模式、如何使每一节课都高效起来仍然是所有学校和老师的梦想。
新一轮课程改革又要来临了,本文通过自己在上一轮课程改革中遇到的困惑、体会和看法,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同行切磋,旨在从根本上转变教师角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师角色定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能准确地定位角色,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的追求,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师生之间感情互通,潜移默化间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对自己角色定位的理解与实施如何,将关系到课堂改革的成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民族的未来。
现把自己的一些经历和想法提出来,希望得到同行的指点与赐教。
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看传统的教师只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新时代要求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策划者和引导者。
教师要从知识的占有者、领导者转变为引导者,从教育者转变为鼓动者,从组织者转变为策划者,从管理者转变为指导者。
教师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材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学会如何与同伴交流。
教师应从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从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把教学的重心从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例如:当学生的自主学习偏离了教学目标时,教师必须通过适时的指导引领学生回归“大道”,为教学目标的达成保驾护航;当学生面对学习难点徘徊不前时,教师必须通过适时的指导给予援助,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当课堂氛围过于活跃或沉闷时,教师又必须通过适时的引导加以调控,以创设符合教学需求的和谐氛围,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二、从教学过程上看长期以来,一直把教师的任务看作只是教学,是按照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去教,习惯于“教教材”,教师成了机械的执行者,成了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照搬者,关注的只是教师如何教,很少论及学生如何学、如何轻松愉快地学。
最新 国内外先进数学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
国内外先进数学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议论: 1 中职教育的数学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数学教育有何异同?2 基础教育的数学教育研究对中职教育的数学课堂教学有何作用?3 我们关心的是什么?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数学教学的测量与评价?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关注数学教育的前沿问题:数学教育与学习理论的研究(基础);数学课程改革(核心);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与方法(应用);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实质);数学教学的测量与评价(关键);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现实)……主题词:数学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效率。
1.数学教育与学习理论的研究数学教育关注:数学的传播,数学的应用,数学对人的思维训练。
包括学习论,课程论,教学论三大领域。
学习理论的研究: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情景认知主义。
现代数学教育理念:数学价值观:数学应用,数学对人思维训练;教师作用观:为学习创设条件.导者.参与者;学生地位观:主体.知识建构;教材使用观:用教材教;.教学过程观:在活动过程中建构知识发展能力。
我国近几年来数学教学观念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数学教育目标的转变;教学内容的转变;教学重心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手段的转变;教学评价的转变。
数学教学观:四教思想知识与技能---教结构(依据认知观);能力与方法---教过程(依据建构观);把握难度---据实教(依据人本观);情感态度---教习惯(依据非智力因素观)。
数学教学:设计与实施----预设与生成知识与技能---教结构。
加强对课标、教材、考试说明的钻研。
教师应熟悉中学数学的每一知识点,弄清其教学地位、考试要求,以减少教学的盲目性,提高针对性和教学效率。
数学教学从夯实基础做起。
应高度重视对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真正理解和掌握,把握住知识脉络和主线,建立好知识网络,建构起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把好复习整理关(查漏补缺);揭示策略性知识;示范提炼思想方法(反思);给予理解的机会;实践体会知识运用(动手);练好基本技能基本方法; 提高解题速度。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与思考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与思考作者:李晓明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下旬》 2014年第2期甘肃灵台县第二中学(744404)李晓明在新课程实施中,常常有教师将新课程单纯视为教学内容的变革和教材调整,认为只要把新的知识结构教给学生也就完成了新课程赋予的使命,这些都是对课改的偏见。
数学新教材最大的变化是更加注重通过适当的问题情境,引出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然后在“观察”“思考”“探究”等活动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亲身实践、主动思维,从而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
因此,对教者而言,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才是课改最根本的转变。
一、教教材注重知识目标,用教材教更有利于三维目标的达成首先,教教材者在确定学习目标时侧重于直观的知识目标,往往会忽视能力目标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定位。
由于一直停留在教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元素缺少挖掘,更谈不上有效地利用,从而导致所有的教学活动只停留在表面和形式而丢了内在和灵魂。
毋庸质疑,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生活基础和现实基础,来源于生活,立足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数学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对数字的研究上,是枯燥的,也是空洞的,是毫无价值和意义的。
其次,教教材,目标是让学生会做题、会考试;用教材教目标是让学生借助于教材,体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启迪心智、训练思维、培养兴趣、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
高考并不是学习的全部,但学习将会伴随我们每个人的一生。
用教材教给学生的不应该只是书本知识,更多的应该是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第三,教教材完成教材编排的内容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用教材教的任务是通过完成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品质和创新精神,这既是教学的目标,也是课改的追求。
新课改就是要从源头上、从课堂这个教学的主阵地上把素质教育真正推向深入,要求每一个教师把教书、育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重新审视高分低能现象,让教育回归理性和常态。
《中学语文教学法》题库及答案
《中学语文教学法》题库及答案一、简答1.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中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如何确定的,主要维度有哪些?2.语文教材编写的原则是什么?3.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什么?4.简述建构主义学习论的主要内容。
5.新中国语文课程性质的变化轨迹是什么?6.简答语文教材编写指导思想的演变轨迹。
7.简要说新中国以来的几种语文教学范式?8.简要说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什么?二、论述1.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核心角色有哪些?2.当前教师们把使用的教科书称为“教材”,请你把教材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加以论述。
3.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4.写作教学应遵循的原则,结合写作教学加以论述。
5.作文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难点,你认为主要难在何处?6.新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教师应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的教学境界,怎么理解?7.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8.你是如何理解个性化教学的?三、撰写教学设计1、给《左心室、右心室》写一份探究性教学设计,教学对象自己确定不经意间,岁月的滑轮又运来了冬的诗签。
那些在人生路上散落的情节,也静静的抖落在了窗台上。
那些或远或近的相思,一个个在窗前排开,像一朵朵花儿在淡然开放。
心兀自暖了起来。
在平淡的时光里,我拥有了两份爱。
一份是老公的爱。
我一直是他种植的一株花,他默默无语只是用所有的爱来灌注。
背上他的行囊远走天涯,任思念流淌为一江春水。
我把左心室给他,每个夜晚以相思为词,真心为曲轻轻吟唱一首心曲。
把所有的思念漂游千山万水,静思静绪安然陪伴。
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只有用真心写在我手心里的“爱”字。
没有大富大贵却有胜过大富大贵的快乐和踏实,我用心收集点点滴滴,放进我的左心室。
闭上双眼摇曳在相思辉煌的冬季里。
喜欢怎么样的生活……季节更迭,转眼寒假将至。
儿子为了自己的梦想也远走他乡,留给我的也是不敢言语的思念。
每当电话响起,听到那一句:好好照顾好自己,千万别让我担心。
自己在家别苦了自己,我还要给你这个司令争光呢。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育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事业之一。
在教育的各个阶段,教材都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材的选择和使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有些教师却倾向于将教材作为教学的全部,忽略了自己的角色和作用。
他们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将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我们应该重视教学中的方法和手段,更多地关注教学过程,而不是单纯地教导教材。
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中的核心。
教学过程不仅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还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自主学习,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有些教师却忽视了教学过程的重要性,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将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容易导致学生的被动学习,而且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和依据,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习素材。
教师不能将教材误以为教学的全部,忽略了自己的角色和作用。
教师需要更多地关注教学过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这样,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对“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反思
题 ;教材 内 容 ” “ 是指 “ 为了 有效 传 递 课程 内容诸 要 素
李 海林 先 生 也认 为 ,对 于语 文 学 科而 言 , 教教 “
而组 织 的文 字与 非 文字 材 料 ” 它 解 决 “ , 用什 么 去教 ” 材 ” 指直 接将 “ 文 ” 是 选 当做 教学 内容 , 用教材 教 ” “ 意 的问题 , 是语 文教学 中 的“ 交际 的对 象” 而 不是 “ 习 , 学 思是 , 语文课 要教 的东 西 , 是选 文本 身 , 是从 选文 不 而 的对象 ” “ ;教学 内容 ” 从教 的方面说 , 教 师在教 的实 中 开发 出 来 的 知识 ( 文 所包 含 的“ 指 选 关于 诗 文和 读 写 践 中呈现 的种种材 料及 所传 递 的信 息 ” 它解 决 “ , 实际 诗 文 的事实 、 念 、 概 原理 、 能 、 技 策略 、 态度) 。 教 什么 ” 的问题 。 就 语 文学 科 而 言 , 为 “ 教 材 ” 何 为 “ 教材 何 教 , 用
历史教学设计原则
历史教学设计原则作为一位历史老师,对于历史课程的教学活动,需要准备好教学的活动教案。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历史教学设计原则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历史教学设计原则篇1一、课标要求:(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设计思想本课教学设计以《高中新课标》为根据,主要环绕“示今通古”的主旨,努力体现时期精神。
备课活动依靠课标;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整合不同的课程资源;本课的教学遵守新教材中中外史合编体例的设计,即注意展现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有机联系起来进行考察;遵守新教材编写原则,即重视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遵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政治文明的内涵还不甚明了,对古代西方的历史更是陌生,加上本课触及内容繁多,知识比较深奥难懂,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动身,到达课标要求确有难度。
教师应力求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情势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
另外,本课触及的民主政治话题可能会使部分学生产生片面知道或是偏激言论,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正确疏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
四、教学重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典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教学难点:自然环境对人类早期文明和政治制度模式的影响、古代希腊雅典民主政治的利与弊。
五、进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古代希腊的特别地理位置以及特别城邦政治景观,探究其与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
2、在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相干资料时,引导学生剖析、归纳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实质。
3、通过展开让学生公道想象和自编自导活动,设置历史情形,让学生体会历史的发展进程。
六、教学进程Ⅰ、导入新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四个图片分别代表哪些古代文明,大家来料想。
教育格言
教育格言1.马卡连柯:不良儿童乃是失败教师的象征。
2.美国成功学的奠基人奥里森.马登说:你的体内有着伟大的力量,如果你能发现和利用这些力量,你就会明白,你所有的梦想和憧憬都会变成现实。
3.教学和教育的全部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潜能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4.教育家爱弥儿说:教育的艺术就是懂得如何引导。
5.正所谓“宁可辛苦一阵子,也不辛苦一辈子”。
6.基础教育是根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不是危言耸听的话。
7.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可这些孩子的同情心和爱心都去哪儿了?8.“情动而辞发”,孩子们经过情真意切的体验后,迫切地想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与别人分享。
9.有人说:学校无小事,事事育人。
10.每个学生心中都装有一个精彩的世界,其中,奇花片片,瑶草盈盈,老师应做“花开草茂”的助长剂,不应充当“花谢草枯”的锄草剂。
11.这就是所谓”反常出新意“,用人物的反常之举,事件的反常之态,表现比常态之下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达到让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12.环境是一种无声的语言,美的环境能陶冶人的性情。
13.劳动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课程,劳动中可以让德育融注,让智育充盈,让美育流溢。
14.最优秀的教师必定是充满爱心的人文主义者。
15.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们不仅是用智慧,而且是用这个心灵来感知周围世界的。
16.善待孩子的奇思妙想,尊重孩子的实践,让孩子主动发展。
老师好比一张弓,学生就是有生命力的箭,我们有责任做一张强有力的弓,把每个学生送上美好前程。
17.蹲下身子,才能发现孩子眼中的世界,你才会走进孩子的心灵,孩子们也才能以自己的经验感受着属于他们的那片蓝天,那片土地。
18.21世纪的教育强调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精神的相遇、生命的碰撞,是一种人类希望、理想和超越的教育。
19.对话使教育真正成为人对人的教育,使儿童变得容易理解。
对话意味着教师要倾听儿童,与儿童进行心灵的沟通,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同时也意味着教师与儿童之间的思想、观点相互碰撞,相互激发,教师会从儿童那里看到优于自己的奇思、妙想和创意。
用教材教——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
用教材教——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已经为广大教师们所认同。
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过程中,究竟该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
主要指的是教师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及时调整教学活动。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从时间上选取一些新的材料,从空间上选取离学生较近的与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材料来充实教材,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取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但新教材呈现给学生的信息资源大都是静态的画面,而且呈现了相应的解题方法提示和解题过程提示,如果照本宣科,就难免会出现不思考而“人云亦云”的情况,不利于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不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如:我在教学教学小数加减法(笔算)时,正值5.12汶川8.0级大地震期间,我就将教材中远离农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换成了我校五年级两个班学生为灾区捐款的真实情景,然后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展开了这节课的教学。
使学生体会到计算学习源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服务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我平常的教学中,我通常是在分析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之后,根据本班学生的实情将例题和例图重新设计,为我所用。
不知不觉教新教材已经五年了,我最深的感触就是教师在教学时教材已不能像以往那样就课本教课本,依样画葫芦。
而应立足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本,多侧面、全方面地分析教材,认真按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大胆处理教材。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合理地使用好新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使教材。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好新教材,实现新教材的再创造与二次开发。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语文教师备课或者上课时是在“教教材”还是在“用教材”,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观念。
“教教材”是把教学狭隘地理解为传授知识,把教科书当作教学的唯一内容。
它提倡教师备课要“吃透教材”,即吃透教参中的标准答案;上课要“以本为本”,不能超出大纲。
学生的学习应“围绕教材”,学校考试应“紧扣教材”,试题答案应和教材“保持一致”。
因此,语文课就是语文,语文教材就是语文,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
而“用教材”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观念,它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教学的内容不仅是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包括了蕴涵在书本知识后面的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活生生的问题和对这些问题的回应。
那么,教师如何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呢?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由于“应试教育”造成的价值取向,以往的语文课堂只重视学习字、词、句、段、篇等知识,因而失落了散发着芬芳和靓丽的人文性,从而使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
如《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童趣盎然的儿童文学作品:小蝌蚪处处彬彬有礼、活泼可爱,找妈妈找得好辛苦;鲤鱼妈妈、乌龟妈妈和青蛙妈妈和蔼可亲,多像慈祥的长辈。
作品的字里行间无不闪动着浓浓的亲情。
教学这篇课文,就不能只停留在字词的学习和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理变化上,而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投入,通过读、演、说,让学生深深感受课文中纯美的情感,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满足他们成长的需要。
可有位教师是这样教的:在学生自读课文后,就引导学生把课文内容概括成“为什么找妈妈--怎样找妈妈--结果怎样”几个部分,然后标出每部分的内容在哪个自然段,文章思路理清后,再来学习生字词语。
这样的教学太理性化了,虽然教师顺利地完成了本节课的“任务”,但实际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观华志远(无锡市第一中学 214031)随着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各种版本的高中数学新教材应运而生,令人目不暇接,面对众多教材,广大教师都想博采众长,优化教学的结构,但很快便陷入了茫然,甚至不知所措. 因为每套教材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体系,若要兼顾它们所有的优点,教学设计时就会左右摇摆,失去应有的主动权.其实,课程专家反复强调教材编制的目的不是为教师提供“法定”的文件,让教师屈从于教材的要求,而是为教师的教学服务,是为教师提供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 因此,教材是教师要去加工和创造的材料,只有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教师本人对教材的深切领悟进行二度开发,才能找到适合学生学力的切入点,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也就是说新课程要求教师建立新的教材观,那就是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 无疑这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因为“用教材教”是一种多元的开放的教材观,要求教师必须把现代教育理论的观点灵活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以克服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性,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合理性及艺术性.1 “用教材教”所包含的基本内容1.1 教材是师生对话的话题在新的课程理念里,教材不再是“学校教学事实上的唯一依据”,而是一种主要材料,是“学生和教师进行教学的材料”.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教材看成是一个话题,教学中通过师生、生生多方位、多层次的对话,让学生从未知走向已知,从浅显走向深刻,从现象走向本质.以“导数的应用:求函数的单调性”为例,教材上只回顾了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并通过观察二次函数的图象,直接得出导数的正负与函数单调性的关系,再归纳出一般的结论. 这样,学生至少产生两点疑惑:其一是讨论函数的单调性怎么会想到去研究其切线斜率的正负?其二是函数的增减性与导数知识是怎样发生联系的?为此,笔者通过以下一组练习题,为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提供对话的平台:(1)判断函数f(x)=kx+b(k ≠0)在R 上的单调性,并加以证明.(2)求函数f(x)=x 2-4x+3的单调区间,并指出增减性.(3)求函数f(x)=x 3-4x+3的单调区间,并指出增减性.(1)唤起了学生对函数单调性定义的回忆,并注意到k 的正负对一次函数单调性的影响,而k 正是这条直线的斜率,即2121)()(x x x f x f k --=;(2)复习了求函数单调区间的一种方法,即利用函数图象的直观性发现,必要时再用定义加以证明;(3)的函数图象学生很难画出,于是产生了新旧认知冲突,从而诱发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是否有更一般、更简捷的方法来求函数的单调区间呢?既然直线斜率的正负决定一次函数的增减性,那么曲线是否有类似于斜率的量呢?设P(x,f(x))、Q(x+Δx,f(x+Δx)),则直线PQ 的斜率k=f(x+Δx)-f(x)Δx. 若f(x)是增函数,则当Δx>0时,f(x+Δx)>f(x),故k>0,当Δx →0时,)(x f '≥0;同理,若f(x)是减函数,则)(x f '≤0.于是得出了函数单调性与导数正负的相关定理.这样把教材看成师生对话的一个话题,有利于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并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1.2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素材教材虽然是师生共用的,但主要是学生用的,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把用教材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而教师的职责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咨询、指导和服务. 以教材的习题为例,如果教师在学生练习的基础上加强变式和整合,就能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知识的迁移能力.以高中实验教材P 107第3题为例:证明:(1)若f(x)=ax+b ,则2)()()2(2121x f x f x x f +=+;(2)若f(x)=x 2+ax+b,则2)()()2(2121x f x f x x f +≤+. 对于(1)利用代入法即能获得证明;对于(2)利用作差法,即,因0)(4122)2(2)()()2(221222121212212121≤-=+++++-++⋅++=+-+x x b ax x b ax x b x x a x x x f x f x x f 故2)()()2(2121x f x f x x f +≤+. 虽然作业中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解答,但大家对函数的这一特性还缺乏足够的理性认识,于是从函数凹凸性上引导,并从多个角度作变式,让学生继续探究,以体悟该题的数学本质.变式1(条件一般化)若f(x)=ax 2+bx+c(a ≠0),比较2)()()2(2121x f x f x x f ++与的大小. 变式2(结论一般化)若f(x)=x 2+ax+b ,当正数p 、q 满足p+q=1时,证明:f(px+qy)≤pf(x)+qf(y).变式3(多元化推广)若f(x)=x 2+ax+b ,证明:(1)3)()()()3(321321x f x f x f x x x f ++≤++; (2)nx f x f x f n x x x f n n )()()()(2121+++≤+++ΛΛ. 变式4(改变函数式)若f(x)=a x ,f(x)=log a x(a>0且a ≠1),试分别比较2)()()2(2121x f x f x x f ++与 的大小. 上述变式训练,不但能加强学生对代入法、配方法的熟练掌握,而且能让学生领会探究问题的科学思维模式,全方位地理解函数凹凸性的多种表达形式. 随着学习的进展,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反思函数的这一特性.例如,在数列教学中可以补充以下问题让学生探讨这一特性:变式5 等差数列{a n }前n 项和记作S n ,若122++<+n n n S S S ,试求公差d 的取值范围. 变式6设{a n }是由正数组成的等比数列,S n 是其前n 项的和,证明:15.025.05.0log 2log log ++>+n n n S S S . 通过一道习题的变式性反思,把不同的知识、技能、题型及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有利于学生体悟知识的整体形态,真正把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思想落到实处.1.3 教材是实施新课标的媒介传统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客体,因此弄懂教材就是数学学习的目的,从而导致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等现象的产生. “用教材教”的教材观要求我们不再把教材当作教学活动的目标和对象,而应把教材看作是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媒介.以“平面向量”的引言为例,其内容主要包含向量的概念、运算及简单运用,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就会觉得如坠云雾之中. 为此,可以根据教材的观点和线索,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1)一个物体共作用两个力,它们的大小分别为3N 和4N ,那么,这个物体共作用多少力?(2)物理学中,公式a m F V t S ρρρ==,,其标量与向量的乘法表示什么意义?(3)如果一个物体在10N 力的作用下,产生的位移是3m ,那么该力所做的功为多少?对于问题(1),有的学生答7N ,但很快被多数人否定,通过讨论,得出合力在1N 到7N 之间,从而为向量的加减法(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提供了物理背景. 问题(2)则给出了实数与向量相乘的物理模型,即不仅表示数量相乘,而且位移与速度、力与加速度方向一致. 问题(3)争议更大,有的认为只要把力与位移的大小相乘,有的认为若力与位移方向垂直,则作功为零,在此基础上,通过力的正交分解法得出功W=θcos ||||S F ρρ,其中S F ρρ与为θ的夹角. 这样以物理模型为依托,“稀释”了因教材过于“浓缩”产生的认知上的困难,增强了学科之间的融合和知识之间的迁移,从而减少了学生学习“平面向量”一章的神秘性,以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2 “用教材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2.1遵循数学发展的原则纵观数学的发展史,数学知识的提出、发生和发展有其本身的规律,有的从社会、生产、生活中加以抽象、概括、归纳和总结得出;有的是为了解决数学内容本身存在的矛盾冲突,产生知识的再生、拓展和延伸;也有的是因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推动了数学的完善和发展(例如微积分的发展). “用教材教”就必须了解一些数学史,模拟创设一些原创性的数学问题情境,以诱发学生灵感的产生. 但目前多数教材存在着矫枉过正的现象,即什么知识都从实际问题引入,导致牵强附会,难以形成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例如解析几何的斜率是刻画直线方向的重要概念,以往教材都是从直线的倾斜角出发,依据三角函数的定义,推导出斜率的计算公式,再呼应实际问题,教学中学生很容易找到新旧知识的“生长点”,弄清其内在的联系. 而目前的新教材(以苏教版为例)是从实际问题中的坡度= 高度 宽度 引入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这样一方面很难从数学的角度加以完整的论证,容易造成学生机械学习的现象;另一方面,后面再引进直线倾斜角的概念似乎缺乏必要性. 此外由于教材体系本身的问题,对钝角三角函数尚未研究,于是采取“当α为钝角时,我们规定tanα=-tan(180º-α)”不得已而为之的编写方法,从而给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造成了极大的困惑. 笔者在教学中,遵循数学发展规律的原则,从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出发,依托直角坐标系,把定义推广到钝角的情形,再回到原来教材的体系,从而保证了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开展,又为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的学习提供了铺垫. 这里的回归原有教材,决不是简单的复旧,而是根据科学的观点进行深度思考、重新加工,以使教学回归到数学发展的本来面目.2.2遵循数学教学发展规律的原则遵循数学发展的规律,并以教育学、心理学等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通过大量教学实践的探索、反思、提炼和总结,优秀教师都能把握一些数学教学发展的规律. 以概念教学为例,我们通常先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活动和思考,感悟和体验数学知识的萌芽、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以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的真谛,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但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触发学生思维的“信息源”,而不是仅为了得出数学概念设置若干圈套.以新教材(苏教版)“交集、并集”为例,教材上给出了三组问题,每组各三个集合A、B、C,要求用Venn图表示它们,并指出每组集合中,A、B、C之间都具有怎样的关系?容易得出集合C中每一个元素既在集合A中,又在集合B中,于是引出交集的定义. 这里无论从问题的呈现,还是方法的使用,教材都已经为学生铺设好了通道,学生不需要任何探索、思考、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就能轻松获取新知识,而其实这只是编者设置的一个圈套而已. 笔者在实施教学时,则把教材的一个例题:“学校先举办排球赛,某班45名同学中有12名同学参赛,后来又举办了一次田径赛,这个班有20名同学参赛. 已知两项都参赛的有6名同学,这个班共有多少名同学没有参加过比赛?”作为引入问题让学生讨论,通过Venn图及演算,学生能得出19名的答案. 于是引导学生对求解过程进行反省抽象:记A={参加排球赛的同学}(12名),B={参加田径赛的同学}(20名),则{既参加排球赛又参加田径赛的同学}(6名)是由所有A、B中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A与B的交集),{参加排球赛或参加田径赛的同学}(26名)是由所有属于A或属于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A与B的并集),结合Venn图,学生便能自己抽象概括出交集与并集的定义. 尤其是对于并集定义中“或”的意义(本节课的难点)有了深入的理解,即x∈A但x∉B,x∈A且x∈B,x∈B但x∉A.这样重组教材,既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又培养了其抽象概括的能力.2.3遵循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原则教学研究表明,课堂教学中,只有设置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学习,教学的效率和效益才能最大限度地得以提高. 怎样的问题才能达到这一目标?笔者的观点是设计的问题首先应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其次是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思考性,即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再次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或惊讶等心理反应. 这就要教师把教材当作原材料,通过精心的加工和重组,以活鲜的形式显现在学生面前.以立体几何中有关平行与垂直关系的命题教学为例,笔者用对对联的形式组织教材,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给出以“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为下联,要求对出它的上联,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有的对“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但必须加“在同一平面内”的前提;有的对“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但大家很快便利用教室中的墙角模型加以否定,因此都不理想. 最后统一认识,对“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这副对联的横批是“两同一异”(两线一面及两面一线). 在此过程中,学生观察、思考、想象、争辩、反驳、证明,多次把教学推向高潮. 课后学生自己还饶有情趣地想出了几副对联,觉得很有传统的文化气息,可见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热情已被充分激发.以确立“用教材教”的教材观,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是课程的设计者. 这里要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教师完全被教材所掌控,失去自我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另一种是完全离开教材自己另搞一套,课后令学生无所适从. 新课程的理念认为,教师应树立教师即研究者的意识,既能科学合理地传播现成的数学知识,又能艺术性地开发和再生新的知识,成为知识的发展与探索者. 只有这样才能便于我们创造性地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周成平,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