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教科书”与“用教材书教”之不同
关于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思考

关于“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思考洪泽县黄集九年制学校周雪飞最近笔者一直在琢磨着“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意思和区别。
从现在流行的“理念”层次看,什么是“教教材”,也许就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什么又是“用教材教”,也许就是把教材当作素材,根据实际灵活处理、调整、重组教材。
从理想状态来说,“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有区别的。
“教”教材,是以教材为中心,教材怎么说,我就怎么讲,是对教材负责,是以教材为惟一的“孤本”,依据是相对固定的结论,视“教”教材为静态过程,完成教材的“规定动作”就算完事,因此是比较狭隘的教学方法。
而用教材“教”,教材在这里是“范本”,教师不光解释教材,还要用教材作“诱饵”,去“钓”起学生思考的“鱼”,同时,以教材为圆心,可以向外延伸,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形式的,反正不止于教材,不局限于教材。
教材是一条知识之“舟”,是一座能力之“桥”,是一个心灵洗礼之“池”。
用教材“教”,是一个动态、可延伸的过程。
“教”教材,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是强调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的,所以讲究对知识的颠来倒去的分析,看重教师传授到位与否与教学技巧,往往从教师执教的角度来进行评价。
而用教材“教”立足点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学习行为的同步和谐,注重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注重举一反三,是以知识为线索、潜能开发为重点、能力培养为侧重的综合性教学。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各自所依据的教育思想、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教育效应是不同的。
实际上是以书为本、还是以人为本的一种分界线,前者是对教材负责的“书本教学”,后者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人本教学”,前者是教书,后者是育人。
用形象比喻的话,“教”教材是一口井,是停靠的码头;用教材“教”是一条河,是起帆的绿舟。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在教学形态上或许没有什么特殊的不同,骨子里却有分明的界线。
对教材的看法及对教材的态度,反映了一个教师的教育底蕴。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5篇]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5775419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27.png)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5篇]第一篇: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观点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得以广为流布,几乎成为“信条”而为广大教师熟知和尊崇。
这一提法因其对比对称的修辞效果,简洁明快地伸张了新课程理念,促进课程教学从传统的“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中解放出来,实质性地推进了课程改革。
然而,这一提法也存在着体用不一的矛盾,未能将教材放置在课程体系予以系统考察,致使教材身份明暗不定,进而影响了这一主张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实际操作。
因此,本期我们提出并讨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点,是针对目前有许多老师仍把教材看作教学的出发点和全部,处处以教材为中心,把教学定位为:把教材规定的内容教给学生,把教学关注点放在“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上。
这样的教学,不可避免地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中心,被教材束缚。
那么如何正确理解此话的含义?教学实践中,又如何才能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呢?一、“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实际上,教材只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案例或范例,这就意味着,实现同一个课程目标,可以采用不同的案例,而教材中的案例知识仅仅是诸多案例中的一个部分,它虽然正确,但可能远离某些学生的生活经验。
正因如此,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教材进行处理,使之符合学生实际以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所以,“教教材”又不止是“教教材”;“用教材教”又不止是“用教材教”。
这里用的不是连词“不只”,而是动词“不止”,即“不终止于”,亦即这一主张应该兼具程度和过程两层含义。
1、“教教材”又不止“教教材”教材建设是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
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具体落实和文本呈现。
叶圣陶先生说“教科书应当让它退居到参考书备忘录的地位”,作为纠偏之举,自有其实践意义。
但教材紧密配合课程标准,对课程要素和课程内容进行合理而审慎的编排,比起其他“参考书备忘录”之类,有着显著的公共性、统一性和权威性特征。
叶老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显然,这样的例子不是一般的例子,是经过精心筛选和精心安排的,具有典型意义、核心价值和示范功能。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不同设计和比较

( ) 么是比 , 1什 比的 比值 ?求 比值 的 方 法 是 什 么 ?
( ) 比值 : l :l② 3 :9 ③ 1 :.; . 2求 ① 42 ; / 8 ; . 27 ④25平 4/ 8
方 米 : 5平方 分 米 3 7 ( ) 两个 比 的 比值 相 等 ?这 两个 比可 以写 出等 式 , 3哪
教 苑 时空 ・ 教例剖析
近 日学 校 举 行 了 “ 课 异 构 ” 秀 课 竞 赛 活 动 , 同 优 笔
者 听 了 两 位 教 师 教 学 “ 例 的 意 义 ” 课 , 种 不 同 的 比 一 两 设 计 理念 , 人 以 截 然 不 同 的 感觉 。 给
教 学 设计 一 :
1 习 旧知 , 入 新课 . 复 导
丰 U
i ◆ LI , , -
六
评 析 : 一 设 计 是 教 师依 据 教 材 , 分 理 解 教 材 内 这 充
; ,
容 , 把 握 教 材 有 关知 识 点 的 基 础 上 , 理 清 晰 地 诠 释 在 条 教材 但 教 师 考 虑 最 多的 是 环 节 的 自然过 渡 、 间 的精 时 确把 握 、 设 教 案 的顺 利 实 施 , 很 少 关 注 学 生 的 学 习 预 却
内般多次练 宽 耋毂 涵 计层训’ 比 实 拓
萋甩
关系 ?⑤根据学生回答写出等式 ⑥ 提问 : 你还可以通
过什 么方 法 知 道 这 两个 比相 等 ?( 有 学 生 想 到 化 简 比 没
的 方 法 , 师 商 接教 学把 它们 化 简 比 ) 教
( ) 据 复 习题和 例题 的 两个 比例 式 教 学 比例 的 意 2根
状 态和 认 知 基 础 ,教 师 只 是 在 依 照 预 设 的 教 案 按 部 就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之辨析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之辨析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是教学活动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二者密不可分,但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教学材料是指教学的内容、工具和手段,而用教材教则是指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的等方面对这两个概念进行辨析。
从教学内容来看。
教教材注重的是选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它要求教材的内容应该符合教育规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而用教材教则是指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灵活地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内容的有机整合和结构的合理安排。
从教学目的来看。
教教材注重的是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发展其认知和思维能力。
而用教材教则是指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达到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目的。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已经逐渐被一些中小学教师所接受,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尝试着用教材教。
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它有利于使教学过程真正体现教师的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但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关系,不能走向极端。
我们认为,不能把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截然对立起来,而应在教学过程中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一、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教教材是用教材教的基础用教材教本身就意味着得用教材,不能完全脱离教材,只不过是不能过分依赖教材。
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强调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是按照教材的内容照本宣科,有的还要求学生去背教材、抄教材,把教材看成是教学中唯一可靠的教学资源。
这种认识和做法是错误和有害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但是我们强调不能教材至上,不能唯教材,不能把教材教死,并不意味着就不教教材、不用教材了,课堂中把教材就抛在一边了。
而这里的关键就是如何教教材?教教材的什么内容?通过教材让学生学到什么?教材对教师和学生究竟起的是什么作用?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和解决的问题。
在新课程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几乎完全抛弃了教教材,错误地理解了用教材教。
他们在上课时不重视教材,有的甚至完全离开了教材,完全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学生的自觉来进行课堂教学。
这表面上看似乎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但这是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的,没有基本的教学内容,脱离明确的教学目标,完不成基本的教学任务,最终也是一种失败的教学。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教学资源,从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实际情况看,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学资源。
教材是教学的专家经过反复的分析论证认真编写出来的,是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一线教师的个人力量所无法比拟的。
因此,我们教师必须重视教材,认真研究和分析教材。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之辨析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之辨析1. 引言1.1 概述教材在教育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之一。
教材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人们常常会提到“教教材”和“用教材教”这两个概念。
教教材意味着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了解教材的内涵和设计理念,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而用教材教则是指将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引导学生通过教材来获取知识和提升能力。
本文将对教教材和用教材教进行辨析,探讨它们各自的意义和作用,明确它们之间的区别,并提出如何平衡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方法和建议。
通过对这两种教学方式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师在实践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2. 正文2.1 教教材的意义教教材的意义在于为教学活动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教师系统地安排课程内容,保证教学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教材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教材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和有趣。
好的教材设计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教材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材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评估和反馈。
通过教材设计,教师可以清晰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材还可以为教师提供相关的评估工具和参考标准,帮助他们更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2.2 用教材教的作用用教材教的作用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通过使用教材可以更好地组织和规划教学内容,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材可以帮助教师系统地呈现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材还可以提供各种形式的练习和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之辨析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之辨析1. 引言1.1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概念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是教育教学中重要的概念。
教教材是指教师对教材本身进行学习、研究、分析和解读的过程,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理解,教师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结构和思想脉络,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而用教材教则是指教师通过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活动,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教材是一种具有独特价值的教学活动,它可以帮助教师深入理解课程内容,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教教材还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更新和创新,激发教师的教学激情,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用教材教是一种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它通过直接运用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教材教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在教学实践中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形式。
教教材注重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和解读,用教材教注重教师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二者在实践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2 研究价值"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概念"是教育领域中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课题。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需要精心设计和选择教材,又需要灵活运用这些教材来开展教学。
"研究价值"体现在对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推动和深化上。
研究"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这一研究可以促进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和创新,让教育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特点。
通过深入研究"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有助于揭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深入研究"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不仅具有理论上的重要性,更能为促进教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之辨析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之辨析作者:朱宇洁来源:《文存阅刊》2019年第11期摘要:“教教材”和“用教材教”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争论的话题,而想要做一名好的教师,首先就要学会解决这个问题。
因此本文着重分析了“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词:“教教材”;“用教材教”;语文素养教师教给学生知识的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教学,而知识的传授则是以教材为依据的。
教材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是指凡是能够提供给学习者学习的材料;而狭义的教材则是指我们现在所用的教科书。
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杜威认为:“所谓教材,就是在一个有目的的情境的发展过程中所观察的、回忆的、阅读的和谈论的种种事实,以及所提出的种种观念。
”[1]因此简单的来说,教教材就是老师教授给学生课文中的知识,是一种“填鸭式”的教育。
而用教材教则是老师将课文中的知识吸收,再用自己的语言教授给学生,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
语文作为所有学科中最基础的一门课程,它在所有科目中所承担的角色是最重要的。
而关于语文这门学科的教材内容每一年都在变化。
对于教师来说,如何正确的使用语文教材,也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教材”是什么?现在有些语文老师上课,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风格。
譬如教诗歌的时候,先让学生默读,解释诗歌的意思,然后介绍作者,创造这首诗的背景,而后就分析这首诗歌中有无特别的手法,例如借景抒情之类,最后分析这首诗歌的整体情感;再譬如教散文的时候,让同学们自己预习,解决生字词,随后找出文中的主题句,并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小说的时候,让同学们明确故事中出现的人物,随后说出每个人物的特点,分析这篇小说的核心思想……这些教法是不是感觉都有点熟悉?是不是感觉似乎每一种教法都是大同小异?而通过上面这一段,我们能感受到所有的文章似乎都可以采用“预习——分析人物形象——文章感情”这种模式来教授。
我们所教授的内容实际上就是教材上的内容,学生学到的也都是教材,这就是“教教材”。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之辨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之辨近年来,从理论上告别“教‘教材’”而走向“‘用教材’教”,堪称我国中小学教育界的一大潮流。
尽管“‘用教材’教”也算不上名副其实的新理念,但毕竟是这些年才被广泛关注的。
笔者觉得,多一种理念也就多一种方向,多一条路子,多一份希望,没有什么不好。
然而,有人往往容易走极端,喜欢搞新旧对立,厚此薄彼,本来完全可以相辅相成的,偏要来个两军对阵,剑拔弩张。
经过某些论者的主观阐述和刻意夸饰,似乎“教‘教材’”就是传统、落伍,而“‘用教材’教”便是新潮、进步。
事实并非如此。
笔者以为,“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并非冰火两重天,不存在本质的严重对立。
拟不揣浅陋,略陈管见,以祈抛砖引玉。
从语法结构看,“教‘教材’”和“‘用教材’教”两种表述都非常简略,也许正因为如此,才导致一些不应该出现的误解。
但必须注意的是,尽管根据语法分析,“教‘教材’”的“教材”是“教”的支配对象(客体),但稍有教育常识和实践经验之人均非常清楚,“教材”只能是“教”的内容,根本不可能成为“教”的客体(对象),只有学生才是“教”的真正对象。
因而,“教‘教材’”的确切表示应当是“把教材(内容)教给学生”,或“对学生教以教材(内容)”。
换言之,“教‘教材’”其实也就是“使(利)用教材进行教学”。
同理,“‘用教材’教”也隐藏(省却)了“教”的对象(客体)——学生。
由此可见,“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对象(学生)一致、内容(教材)相同,交集的比例很大,两者并无截然对立、水火难容可言。
我们知道,“教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教材就是专门的教科书,广义的教材指的是教学活动运用的包括教科书在内的各种教学资料。
[1]而“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所涉及的“教材”,更多的应该属于狭义的教材,即现行的各种教科书。
不知是某些人对于中小学教学现状了解实在太少,还是考虑阐述观点的需要而“虚拟”了某些教学行为,认为“教‘教材’”之所以落后,是因为把教材视若神明,奉为圭臬,不敢跨越雷池,从而漠视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过程,滴水不漏地把教材提供的“标准答案”灌输给学生。
用教材”与教教材”的区别

“用教材”与“教教材”的区别
1、(1)从字面上理解,“教”与“用”的区别:“教教材”是教师教教材上的内容给学生;而“用教材”即教师用教材上的内容教给学生。
(2)从现在流行的“理念”层次看,“死”与“活”的区别:“教教材”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而“用教材”则是把教材当作素材,根据实际灵活处理、调整、重组教材。
2、我认为,“教教材”有三种境界,教教材上的知识、方法、技能,其为一般境界;根据教材设计意图教教材,其为较高境界;教教材的思想、精神、灵魂,为最高境界。
很明显,“用教材”要体现的理念早已包含在“教教材”的最高境界之中了。
“用教材”理念的提出与倡导,无非是提醒老师不要信奉教材,不要把教材当圣旨,不要过于崇拜教材,要根据“教”和“学”的实际调整教材,简言之就是“活用教材”。
然而什么是“活用教材”呢?
1)就像教育“新理念”,它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这个理念就是“活用教材””,把教材用活,通过“活用教材”使学生“学活”。
2)教教材也好,用教材教也罢,首先要把握教材,这是“活用教材”的前提。
3)处理而活用教材也并不是那么简单地事情,教师也要有这样的能力,不要赶时髦,学新潮,“活用教材”不仅仅是跟着感觉走,更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这是“活用教材””的落脚点,也是根本目标,即为了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
不管如何““活用教材”,关键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上述,即“用教材”与“教教材”的区别。
浅谈用教材教学与教教材教学的区别

浅谈用教材教学与教教材教学的区别浅谈用教材教学与教教材教学的区别《三顾茅庐》中描写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情景: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 刘备就下马步行。
到了诸葛亮的家, 刘备上前轻轻敲门。
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 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 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 自己轻轻地走进去, 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等了半晌工夫, 诸葛亮翻了一个身, 又朝里睡着了。
又等了一个时辰, 诸葛亮才悠然醒来。
刘备快步走进草堂, 同诸葛亮见面。
两位老师在处理这段文字时都不约而同地引导学生感悟刘备的“诚心诚意”, 下面是两位老师关这段文字的教学案例:[ 案例一]师: 仔细品读这段话,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生: 从“半里多路”“下马步行”可以看出刘备诚心诚意。
“下马步行”表现了他对诸葛亮的尊重。
生:“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去”说明刘备怕惊醒诸葛亮, 可见刘备的真诚。
生:“恭恭敬敬”也可以看出刘备很诚心。
生: 从“半晌工夫”“一个时辰”可以看出刘备等了很长时间, 说明了他的诚心。
……师: 是的, 刘备的确是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
请大家练读这句话, 读出刘备的真诚来。
(生读, 感情不够充分)[ 案例二]师: 通过前面的阅读, 我们已经知道了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
那么, 现在请大家仔细品读这段话,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用笔圈画出关键词语, 用心体会。
生: 从“半里多路”“下马步行”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刘备下马步行, 表现了他对诸葛亮的尊重。
生:“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可以看出刘备怕惊醒诸葛亮, 影响他休息, 足见刘备的诚心诚意。
师: 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恭恭敬敬”(板书)是什么意思?生“:恭恭敬敬”就是非常尊敬别人。
师: 不错, 刘备“恭恭敬敬地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谁能表演一下刘备“恭恭敬敬”的样子?(生上台一手背于身后, 一手下垂, 表情严肃认真的样子。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之辨析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之辨析【摘要】本文讨论了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区别。
教教材是指对教材本身进行阐释和解读,提供相关知识和理论,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
而用教材教是指利用教材进行实际教学过程,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
教教材的优势在于能够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而用教材教的优势则在于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在教学中都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两者,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教教材,用教材教,辨析,定义,区别,优势,引言,正文,结论1. 引言1.1 引言教材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媒介,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重要资源。
教材对于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需要善于选择和使用教材。
与教材相关的概念有两个,一个是“教教材”,一个是“用教材教”。
这两个概念在表面上看起来很相似,但实际上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本文将通过对“教教材”的定义、对“用教材教”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进行分析和辨析,探讨它们各自的优势和特点。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来选择适合的教材,并加以巧妙运用。
只有做到“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研究和深入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对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
2. 正文2.1 教教材的定义教教材是指编写用于教学目的的教学材料,通常包括教科书、教辅资料、课件等。
这些教材一般由教师、教育机构或者教育出版社编写,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某一门学科或者领域的知识。
教教材的内容通常经过精心设计和编排,以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
语文教学的“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辨析

语文教学的“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辨析作者:宋爽来源:《文存阅刊》2019年第10期摘要:“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是新课程标准中一个重要的话题,我们从内容,意义及其实施策略等方面来研究其进步性以及不足,使教学发挥其最大的效用,从而促进教学的进步。
关键词:教学目标;教学策略;语文教学“教教材”与“用教材教”这两者之间虽然仅差一字,实践起来却差之千里,我们深入探究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使我们的教学有所进步。
一、“用教材教”与“教教材”教学策略不同在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教材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间接经验。
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是一个感性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和外部特点的认识,但对学生掌握知识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如果学生的感性知识丰富,表象清晰,想象生动,理解书本知识就比较容易。
反之,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感性知识,要掌握书本上的概念,公式,原理等就很困难,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学生记住了概念的定义,但对定义所表达的内容却没有形成一定的表象,这样的教学只能流于形式。
而这就是多年来“教教材”,采用填鸭式教学带来的恶果。
所以要想更好的达到“用教教材”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形成感性认识,而不是流于表面的死记硬背,而如何形成感性认识呢,我们知道,现在的教育水平远远到不了每个学生每节课都实地考察实际接触的程度,也就是直接的感知,这就要求,在教教材的过程中,带入到我们创设的情景当中,以期能得到跟教材所传达的一样的共鸣。
而这个过程就是“用教材教”。
比如我们学习亲情这一单元时,结合如今的教育现状,以及现时的具体情况,不可能把在场的每一位学生家长请到孩子的面前,现场感受父母亲情,进行直观的感触,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将课文中的这种情感传递给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我们既可以通过多媒体放映的方式将往日父母对孩子的爱拉入课堂,又可以布置家庭作业比如给妈妈洗脚,洗手等小事,观察父母不再年轻的脸,不再细腻的手,来感受亲情的伟大,以此与作者传达的感情形成共鸣。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一、“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实际上,教材只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案例或范例,这就意味着,实现同一个课程目标,可以采用不同的案例,而教材中的案例知识仅仅是诸多案例中的一个部分,它虽然正确,但可能远离某些学生的生活经验。
正因如此,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教材进行处理,使之符合学生实际以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所以,“教教材”又不止是“教教材”;“用教材教”又不止是“用教材教”。
这里用的不是连词“不只”,而是动词“不止”,即“不终止于”,亦即这一主张应该兼具程度和过程两层含义。
1、“教教材”又不止“教教材”教材建设是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
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具体落实和文本呈现。
叶圣陶先生说“教科书应当让它退居到参考书备忘录的地位”,作为纠偏之举,自有其实践意义。
但教材紧密配合课程标准,对课程要素和课程内容进行合理而审慎的编排,比起其他“参考书备忘录”之类,有着显著的公共性、统一性和权威性特征。
叶老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显然,这样的例子不是一般的例子,是经过精心筛选和精心安排的,具有典型意义、核心价值和示范功能。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教材”亦不为非。
为什么又说不止于“教教材”呢?教材并不是课程的全部,只是课程体系的一个阶段,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介质之一。
教材对课程的组织主要包括课程内容组织与学习经验组织两个方面。
叶老说“编辑先生应当时刻假想教师面临的情况,设身处地于教学活动之中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心领神会”,就是在讲学习经验的组织。
但这还只能是一般性的、虚拟的。
杜威认为教材的心理化必须基于“特定”的情境,而这样的情境显然是教材编写者无从预设的。
英格利斯认为,课程“既是教科书,又是教学情境”。
可以说,教师和学生与教材接触伊始就参与到课程开发中了。
师生接续下去的课程工作,主要是通过校本化将课程内容与学习经验真实而实质性地组织在一起。
杜威十分重视课程组织的连续性原则。
杜威的课程连续性原则主要强调经验对知识的含摄,而不是孤立的知识逻辑的勾连,否则在杜威看来这样的连续性就是“反教育的”。
“用教材”与“教教材”有何不同

因此,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用教材教”是指超越教材,不受教材的限制,教材只是教学的一根“红线”,我们应围绕这根红线采集各种教学素材,而不是死抓这这跟“红线”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
识,比较重视知识的迁移价值而忽视认知价值和情感价值。当学生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望着教师时,如教师是一问三不知,那老师的形象、威信在学生的心目中会大打折扣。如老师给了他们满意的答复,问题得到了解决,他们才有劲头去发现新的问题。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非常娴熟地驾驭教材,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吃得饱,就要在备课时认真研究教材,透视教材,把握好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纵向和横向知识的联系,丰富教材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材料。
然而“教材观”与“用教材教”最明显的区别还是在于:“教教材”是把教材当圣经,恪守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而是过多的分析、讲解、灌输,把一门充满生气和灵性的课程,搞成沉闷、单调、乏味的样子。有的教师甚至认为,将教材讲深讲透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中不知不觉地把自己束缚在教科书中,不是“用”教材,而是“讲”教材,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掰开揉碎,繁说细讲,生怕有半点遗漏。常常把目标单一地定位于教知识。
新课程教学观“用教材教”是教学生学会以三维目标整合发展,养成素质为目标,面向学生个体、小组。先学后教、边学边教;先做后导,做中有导,学中做→做中有学,教为学服务,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多向传递、多元互动教学方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自主学习的方式,学生适应满足内需,激发内动力。
教教科书与用教科书教的差别

教教科书与用教科书教的差别所谓“教教材”是指“教书本知识”,教教材所框定的知识;而所谓“用教材教”是指课堂教学中,教材上的书本知识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教教材上的书本知识的目的是“教学生生活”,这就是所谓“生活化”的教学理论。
在这样的理解中,“教材”只是“教生活”的一个起点,一个线索,一种凭借。
简单地说,“教教材”就是“教知识”,“用教材教”就是教教材所指引(隐藏)的生活实践。
虽然,李老师的描述是站在语文教学的角度展开的,但其中蕴含的教学思想与理念应该是相通的,从李老师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所谓的“教教材”就是按照书本给定的内容展开教学,所谓的“用教材教”就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展开教学,两者的本质区别,一个“以本为本”,一个“突显生活”。
应该说,不论站在什么角度看,“用教材教”都是对“教教材”的一种超越,确实值得人们去实践。
首先,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
前者是“书本”思想的体现,后者是“人本”思想的反映。
教教材,信奉的是“教材中心论”和“知识本位论”,典型表征是:教材有什么,我们教什么;教材怎么说,我们怎么教;教材有多难,我们教多难……用教材教,却是对“人的本位”的回归,教的内容不囿于教材,而是基于人的发展的需要。
其次,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材观。
前者把教材当成“孤本”,是唯一的,后者把教材看作“范本”,是可选择的;不仅如此,前者还把教材当成“死本”,是封闭的、权威的、固化了的东西,后者则把教材看作“活本”,是开放的、和鲜活生活的相联系的、可以再开发的一种课程资源。
再次,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行为。
前者典型的行为特征是:把教材当成“东西”,把学生当成“容器”,教师则是“搬运工”,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把教材这个“东西”搬进学生的“容器”里的过程,因而,“灌输”是教学的主打方式。
后者则不然,是把教材当成教学的资源,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参与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因而,“自主建构”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新一轮课程改革在使用教材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要“走进教材,走出教材”;要注重“开发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等等。
那么“用教材教”与“教教材”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超出教材”?怎样才算是“超出教材”?对于这些问题,许多已经进行了几年课程改革的教师也感到困惑,觉得在实践中不好把握。
新的教材观为什么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由于旧的教学大纲和新的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上的指导思想不同决定的。
旧的教学大纲在指导教材编写时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忽略了知识与现实生活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所以在确定知识难度时规定了某一学段某一学科知识的最高标准,是“上限”,教师在教学时不要突破这一上限,如果突破了就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所以我们过去强调教师教学时要“紧扣教学大纲,紧扣课本”,正所谓“教教材”,教师能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掌握就不错了。
而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过去课本“繁、难、偏、旧”的弊端,要精选那些学生终生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确定知识难度时规定了某一学段某一学科知识的最低标准,是“下限”,强调书本知识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时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习。
教学不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课程知识的建构与开发过程,是师生共同创生课程的过程。
因而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但要用好教材,还要超出教材,要开发课程资源,要整合课程资源。
所谓“用好教材”,就是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学好。
目前在课程改革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偏差,有的教师认为这次课程改革强调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课本知识不重要了,上课蜻蜓点水般涉及一下教材,虚晃一枪,很快就引导学生“走出教材”,搞一些所谓的联系实际活动,甚至整堂课都是一些与课本知识无关的活动,看起来热热闹闹,到下课时学生连书本上的基本知识都没有搞明白,这是误人子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教科书”与“用教材书教”之不同
走人新课程以后,提出了一条重要的理念是语文教学要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也即是“教教科书”到“用教材书教”的转变。
这一理念的实质就是要求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的思想。
拓宽语文教学领域,“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课标语)乃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
那么,我们如何认识“教教科书”和“用教科书教”呢?
总的来说,我认为二者有以下几方面的区别:(1)“教教科书”,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是强调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灌输知识为本位的;“用教科书教”,立足点是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相谐,注重在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和方法的启迪。
如有教师在教《五彩池》一文时,大致程序如下:整体感知课文以后,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
例如,在处理第一部分的方法是:一读,整体感知,理解意思,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同桌交流,边读边记,准备复述;二想,画出重点的词语,感悟每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提出不明白的问题;三议,交流探讨,相互解疑答难;四读,有感情地读好这一段,并进行复述。
对第二部分的处理,如果是选择前者的老师,可能会重复第一部分的方面。
而选择后者的老师则采用了“导读”的方法,即首先提示学第一部分的方法,接着引导学生按此方法学习第二、三、四部分。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或启发诱导,或点拨明意,师生同舟共济,学生学得投入、学得有趣,不但达到了共性目标,而且使各类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这样处理,既完成了本段的学习任务,又掌握了阅读的方法。
(2)“教教科书”,指的是只要将课文教完就算完成任务;“用教科书教”,强调的是语文课要教的东西,不只是选文本身,而是包括通过对选文这个“例子”的学习掌握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其操作要领是先教教材上的内容,使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规律,然后再向生活实践拓展(包括课内拓展与课外延伸)。
例如,小学教材有一篇小诗《春风吹》,学习要求之一是让学生初步认识春天的特征。
对春天的景象学生并不陌生,但怎样抓住春天的特征,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恐怕很难。
从教材编排上来看,编者安排得很巧妙,根据教学进度,适值春季,目的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此文。
有位老师在教此课时是这样处理的:提前布置任务,让同学们细心观察春天的景象,
怎样用恰当的词语或语句来表达春天的特征。
课上让他们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有条理地谈谈春天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要求抓住特点来说;然后看课文是怎样描写的,文章抓住春天哪些景物?哪些词表现了它们的特点?这样和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不但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而且还使学生初步明白了怎样运用精当的语言表达纷繁的事物,提高了教学效率。
(3)“教教科书”,要求对课文中所涉及的知识与能力信息无一遗漏,因此,教学费时多,效率低,造成知识与能力的重复;“用教科书教”指的是要针对整册教材、整个单元或一篇课文,要统筹兼顾、重点突出,避免知识和能力的重复。
以初中语文教材《天上的街市》一文为例,需要教给学生的东西较多。
比如可以从词语、结构、人文教育、体裁等方面进行研读。
如果是前者,可能会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而一些精明点的老师则会抓住词语品位和结构推敲两个重点组织教学的。
如,他在引导学生整体感受了诗的基本感情和整体思路的基础上,针对诗歌的第一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提出了两个语感品味点:①“天上的明灯现了”。
“现”改为“亮”行不行?②一、二句与三、四句能否调换一下顺序?学生讨论后回答:“天上的星星一直都是亮着的,只是平时是太阳的光芒把他们的光芒掩饰住了,当黑夜来临太阳被地球挡了,这时才能看见其它恒星的光芒,所以应该是‘现了’而不是‘亮了’。
”“作者思路是由‘街灯’联想到‘明星’,再由‘明星’想天上的‘街市’,诗的后面才会有由天上的‘街市’,想到天上的‘人物’,所以不能颠倒。
”在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后,将原诗第三节改为:“你看,那茫茫的天河,定然是无限宽广。
那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只能够隔河相望。
”引导学生将改过的诗句与原诗进行比较,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对诗人情感的体会和对诗歌主旨的探讨。
总之,“教教科书”,是把教科书当作惟一,是教书,出发点仅在于“知”;“用教科书教”认为教科书只是“教生活能力”的一个起点,是一种凭借,出发点不仅在“知”,更在于“行”。
如何理解“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区别”?
上传: 熊淑红更新时间:2012-5-17 15:29:54
答:“教”教材,看起来也是天经地义。
教书匠,以教材为站讲台的天然资本,课堂上哪离得开教材?教材,是教师与学生发生教学关系的“纽带”,双方的共振也许最初是在这“三角”
中萌生的。
是正规的教学,教材是必需的。
因此,“教”教材,从一般意义上说,是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根本途径。
许多执教者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教学行为的,所以有了备课备教材的概念,试图把教材讲透讲好便是基本功了,倘若能讲活便是高境界了。
实际上,“教”教材,是以教材为中心,是对教材负责,是以教材为唯一的“孤本”,依据是相对固定的结论,完成教材规定的任务就算完事了,因此是比较狭隘的。
而用教材“教”,就不同了,教材在这里是“范本”,教师不光是解释教材,而是要用教材做“诱饵”,去“钓”起学生思考的“鱼”,同时,以教材为圆心,可以向外延伸,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形式的,反正不止于教材,不局限于教材。
用教材“教”是一个动态、可延伸的过程。
新教材,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是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的,所以讲究对知识的颠来倒去的分析,看重教师传授的到位与技巧,往往是从教师执教的角度来统率教书的。
而用教材“教”,立足点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相谐,注重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注重举一反三,是以知识为线索、潜能开发为重点、能力培养为侧重的综合性教学。
显然,“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各自所依据的教育思想、课堂教学的立足点、达到的教育效应是不同的。
实际上是以书为本,还是以人为本的一种分界线,前者是对教材负责的“固本教学”,后者是以认发展为本的“人本教学”,前者是教书,后者是教人。
用形象比喻的话,“教”教才是一口井,是停*的码头,用教材“教”是一条河,是起帆的绿舟。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在教学形态上或许没有什么特殊的不同,但骨子里却有分明的界线。
对教材的看法及对教材的态度,反映了一个教师的教育底蕴。
如果说,“教”教才是每个教师的基本功,那么用教材“教”则是教师的高本事了。
一个好教师,不仅要考虑教材以内的东西,叫做“深挖洞”,还要需要考虑与教材相关或与教材暂时无关但与学生未来有关的东西,可称作“广积粮”。
在今天仅仅吃透教材还不能成为高手,还要在用教材“教”上下功夫。
从字面上理解:“教教材”,即(教师)教教材(上的内容)给(学生);“用教材教”,即(教师)用教材(上的内容)教(给学生)。
除了语法上稍有变化外,表达的意思上并无太大区别。
从现在流行的“理念”层次看,什么是“教教材”,也许就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的那种;什么又是“用教材教”,也许就是把教材当作素材,根据实际灵活处理、调整、重组教材的那种。
在我看来,这样的理念纯粹是文字游戏,关键看你怎么理解。
在我眼里,“教教材”有三种境界,教教材的思想、精神、灵魂,其为最高境界;根据教材设计意图教教材,其为较高境界,教教材上的知识、方法、技能,其为一般境界。
很明显,“用教材教”要体现的理念早已包含在“教教材”的最高境界之中了。
“用教材教”理念的提出、倡导,无非是提醒老师不要信奉教材,不要把教材当圣旨,不要过
于崇拜教材,要根据“教”和“学”的实际调整教材,要……,简言之就是“活用教材”。
一个“新理念”“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实这个理念就是“活用教材”,把教材用活,通过“活用教材”使学生“学活”。
这样的理念更简明,更实在,更容易使老师们理解、把握。
也许,这样的说法有点“过时”,有点“老套”!
教教材也好,用教材教也罢,首先要把握教材,这是“活用教材”的前提。
所以,教师钻研教材、理解教材是必不可少的工作,然而当前用教材教的问题:随意删减教材、随意改编教材,那是不可取的。
所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设计意图,了解它在小学阶段所处的地位,前后的联系,所要达到的目标……这是每个教师教学前的必修课。
其次,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这是“活用教材”的保障。
处理教材,并不是那么简单地事情,教师也要有这样的能力,不要赶时髦,学新潮,“活用教材”不仅仅是跟着感觉走。
再次,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这是“活用教材”的落脚点,也是根本目标,即为了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
不管如何“活用教材”,关键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脱离了这个前提,“活用教材”只能停留在“形”上,永远也抓不住“活用教材”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