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教材、用教材教、不用教材教
如何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如何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作者:徐维军来源:《江苏教育》2010年第03期一、正确理解“教材”“材”是指完成某项工作所需要的基础性材料。
教材,就笔者理解应当是教师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建构科学知识、带领学生亲历科学过程所需要的基本材料,是科学教育的专家们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教学者提供的基础性材料和基本素材,或者说是为组织科学活动提供的一种范式,一个样本。
从教师的角度而言,教材是可以更改、变化、重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发展水平等因素,通过对材料的取舍、增删和重组,从而进一步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同时,教材还是一个范本、例子,告诉我们的科学教师,某个科学现象可以用某种方式加以研究,他们只是提供一个例子来为教师提供思路,而绝不是唯一的方法。
所以,科学教师应该转变观念。
把科学教材当成用来参考的例子,或者是加工、重组的对象。
而不应视教材为圣经不可越雷池半步。
二、正确理解“教学”1教学要“以学定教”,要求我们不能固守教材。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用今天的理念解释就是要“以学定教”,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学要考虑学生的情况——知识基础、文化背景、能力结构、性格特点等因素,恰当地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
2教学要“促进发展”,要求我们不能固化目标。
教学的目标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实现新的发展,应当是多层、多维、多向的发展。
这样一来,也就提醒我们:面对不同的学生个体,面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要使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绝不可能用统一的方法、相同的手段来实现。
3教学要“师生共进”,要求我们不能单向发展。
新课程与以往课程改革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提出了“让师生共同成长”。
所以,对于教材上知识的传授是一个发展方向,其目的是要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实现“三维”的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通过对科学教材的解读、科学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生学习科学的氛围营造、教学手段的选择等来实现教师个体知识的更新、能力的发展、水平的提升。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新一轮课程改革在使用教材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要“走进教材,走出教材”;要注重“开发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等等。
那么“用教材教”与“教教材”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超出教材”?怎样才算是“超出教材”?对于这些问题,许多已经进行了几年课程改革的教师也感到困惑,觉得在实践中不好把握。
新的教材观为什么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由于旧的教学大纲和新的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上的指导思想不同决定的。
旧的教学大纲在指导教材编写时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忽略了知识与现实生活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所以在确定知识难度时规定了某一学段某一学科知识的最高标准,是“上限”,教师在教学时不要突破这一上限,如果突破了就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所以我们过去强调教师教学时要“紧扣教学大纲,紧扣课本”,正所谓“教教材”,教师能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掌握就不错了。
而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过去课本“繁、难、偏、旧”的弊端,要精选那些学生终生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确定知识难度时规定了某一学段某一学科知识的最低标准,是“下限”,强调书本知识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时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习。
教学不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课程知识的建构与开发过程,是师生共同创生课程的过程。
因而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但要用好教材,还要超出教材,要开发课程资源,要整合课程资源。
所谓“用好教材”,就是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学好。
目前在课程改革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偏差,有的教师认为这次课程改革强调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课本知识不重要了,上课蜻蜓点水般涉及一下教材,虚晃一枪,很快就引导学生“走出教材”,搞一些所谓的联系实际活动,甚至整堂课都是一些与课本知识无关的活动,看起来热热闹闹,到下课时学生连书本上的基本知识都没有搞明白,这是误人子弟。
教材选用取向与不同的教材观
教材选用取向与不同的教材观(1)俞红珍【摘要】:在实践中,对教师如何选用教材一般存在三种观点:“教教材”、“用教材教”、“不用教材教”。
这三种不同观点反映了课程实施过程中三种不同的取向,即“忠实取向”、“调适取向”和“创生取向”。
教师对待教材的不同态度实际上也折射了他们不同的教材观。
作为新旧两种不同的教材观,“材料式”教材观和“圣经式”教材观在诸多方面都显示出迥然不同的特点。
但新的课程改革为教材观的转变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生存的土壤,“材料式”教材观将成为教师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教材;选用取向;教材观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基本要求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提倡教师利用教材创造性地教学。
教师被赋予了自主选用教材进行教学的权利。
“教教材”、“用教材教”、“不用教材教”的种种观点开始出现在教师日常生活话语里,这些不同观点实际上反映了课程实施的不同取向,也内在地折射出教材使用者不同的教材观。
一、教材选用取向教材在教师教学生活中到底占有怎样的地位,教师究竟如何应用教材?“不用教材教”、“教教材”和“用教材教”。
持“不用教材教”观点的人认为,即使最好的教材也剥夺了教师的创造性,因为那意味着那里有“一个专家”存在,它能为教师和个别学生解决问题,这样会导致教师的依赖性,产生“去技能”效应。
这种观点强调课堂教学独特的情景性以及固定教材对教师自主和创造性的束缚,预防教师被边缘化为技师的角色。
“不用教材教”完全依赖教师的专业技能,不为任何外在的东西束缚,自主开发教材,但这一方面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又可能导致教学的随意和放任。
“教教材”则把教材当作教学的“处方”,迷信教材,相信“专家”或“权威”为他进行了一切教学决策。
他们认为教材即学科内容,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系统化的学科知识,教材本身成为教学的目标和归依,这样便窄化了教学的内涵。
显然,这是“圣经”式的教材观。
最后,“用教材教”的观点认为,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资源和辅助工具,但是不盲目地迷信它,而是依据具体教学情景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并自主开发出新的教学材料。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之辨析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之辨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教材来进行教学活动。
对于教师来说,仅仅用教材进行教学是不够的,需要通过教教材的方式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将对“教教材”与“用教材教”这两个概念进行辨析。
需要明确两者的含义。
教教材是指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解读、分析和梳理的过程,教师通过这个过程,将教材中的知识点、教学目标等重点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并为学生提供准确和系统的知识。
而用教材教则是指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来进行教学活动,通过讲解、示范、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和技能。
两者的关注点也不同。
教教材的关注点是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解读和理解,教师需要通过教材内容的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并引导学生从教材中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
而用教材教的关注点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组织,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结合教材的特点,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提供相关资源和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两者的目的也不同。
教教材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和理解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和学习基础。
而用教材教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不是简单的教学行为和方式,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角色和任务。
教教材是教师对教材的研究和解读,是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是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而用教材教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方式,是教师根据教材来进行教学活动,是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依存的,只有教师既能够教教材,又能够用教材教,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
不过是不能过分依赖教材 。传统 的教学方式过分强调教材在
教 学 中 的重要 作 用 ,在教 学 过程 中教 师 多 是按 照 教 材 的 内容
照本宣科 , 有 的还要求学生去背教材 、 抄教材 , 把教材 看成 是 教学中唯一可靠 的教学资源 。这种认识和做法是错误和有害
的, 不 利 于培 养 学生 的创 新能 力 和 发 散思 维 能 力 , 不 利 于 学 生
造与开发 。
我们必 须认 识到 , 从教教材 到用 教材教 , 这 只是 一个课 程重心 的变化 ,即由原来的重点关 注教材到 重点关 注学生 ,
而 绝 不 是 要 不 要 教 材 的 根 本性 转 变 。 在 涉 及 教 师 的角 色 转 变
结构、 教 材前后 内容之 间的关系 , 教材在整个教 学 中的重要 方 面 , 教 师要 由原来 的知识 传授者 、 教材 的主宰 者转变 为能 地位等。 当然 , 我们研究教材不仅仅是要研究 教材 的形 式 、 教 力 的培育者 、 教学 的创造 者。 同时教师要注意用 教材教必须
堂教学。 这表面上看似乎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 但这是违背 了教育教学规律的, 没有基本的教学 内容 , 脱离明确 的教学 目 标, 完不成基本 的教学任务 , 最终也是一种失败 的教学。 教材是教学过程 中的一种重要 教学 资源 , 从我 国目前绝
大 多数 学校的实 际情况 看 , 也是不可缺少 的教学资源 。 教材 是教学 的专家经过反复的分析论证认真 编写 出来 的 , 是专家 集 体智慧 的结 晶 ,是 我们一线教 师的个人力量所无 法 比拟 的。 因此 , 我们教 师必须重视教材 , 认真研究 和分析教材 。 我 们 要分析和掌握教 材的 内容 、 教材 的编 写体 例 、 教材的知识
由“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引发的思考
我们说 “ 用教材教” 就是要用好 、 用活教材 。而创
含义并不难 , 但要真正做到并非易事 。 目前 , 新课程改 造性地 理解教材 是用好 、 用活 的基 本前提 , 研深研透 革正在 向纵深推 进 , 在教 学实践 中丢掉 教材 、 离 教 材是关键 。究竟 怎样 理解 和研 深研透教 材?近几 但 脱 教材或照本宣科 、 复述教材 和静态呈现教材 结果的现 年 , 随着课改 的深入 和校本教研 的蓬勃开 展 , 数学 界 象依然存在 , 其教学效果不言 而喻 。 些现象的存在 , 的同仁们 已探 索 出许 多行之 有效 的方 法 , 这 在这 里我
发展人 ”已在人们 的头脑 中形 成共 识 。以往那 种数 持 “ 以小 见大” 奠定 了思想 基础 。坚持 “ 以小见大 ” 就 学被认 为是 做 “ 术”的观念 已被 新的数学教育 观 是要从小 的知识点 的教 学上 , 到教育价值 的取 向 , 算 看 因为对学生来 说 , 教材所 提供 的 冲谈 。因此 ,我们 的教师也必须对 小学数学要有 新 想到促进人 的发展 。
的相 互兼容和现代数 学教育 的基本 走 向,更要从 呈 面 的不 同的知识点 。我们 在研读教 材时就不 能把它 现方式 上挖掘教材 的育人价值 。这是 我们在新 的数 们 割 裂开 来 ,而 是要 放 在 一 个模 块 或 结 构里 去 考
学教 育观引领下全 面审视教材 的基本要求 。 虑 。虽然 ,教材是 根据儿 童的年龄特征 和认知 水平
擦
隘重强圃
l
由“ 教 材 教 而不 是 用 教教材 " 引发 的思 考
李柱南 刘伟燕
用 这 《 学课程 标准 》 出 :教师应 创造性 地理解 和 严 重 地 违 背 了“ 教 材 教 ” 一课 程 理 念 。 数 指 “
“教教科书”与“用教材书教”之不同
“教教科书”与“用教材书教”之不同走人新课程以后,提出了一条重要的理念是语文教学要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也即是“教教科书”到“用教材书教”的转变。
这一理念的实质就是要求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的思想。
拓宽语文教学领域,“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课标语)乃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
那么,我们如何认识“教教科书”和“用教科书教”呢?总的来说,我认为二者有以下几方面的区别:(1)“教教科书”,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是强调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灌输知识为本位的;“用教科书教”,立足点是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相谐,注重在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和方法的启迪。
如有教师在教《五彩池》一文时,大致程序如下:整体感知课文以后,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
例如,在处理第一部分的方法是:一读,整体感知,理解意思,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同桌交流,边读边记,准备复述;二想,画出重点的词语,感悟每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提出不明白的问题;三议,交流探讨,相互解疑答难;四读,有感情地读好这一段,并进行复述。
对第二部分的处理,如果是选择前者的老师,可能会重复第一部分的方面。
而选择后者的老师则采用了“导读”的方法,即首先提示学第一部分的方法,接着引导学生按此方法学习第二、三、四部分。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或启发诱导,或点拨明意,师生同舟共济,学生学得投入、学得有趣,不但达到了共性目标,而且使各类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这样处理,既完成了本段的学习任务,又掌握了阅读的方法。
(2)“教教科书”,指的是只要将课文教完就算完成任务;“用教科书教”,强调的是语文课要教的东西,不只是选文本身,而是包括通过对选文这个“例子”的学习掌握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其操作要领是先教教材上的内容,使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规律,然后再向生活实践拓展(包括课内拓展与课外延伸)。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教材”是把教学狭隘地理解为传授知识,过多依赖于教材上的教学内容,把教科书当作唯一的教学内容;而“用教材教”是现今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理念,它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是教材有效的整合、筛选和补充,以及创造性地使用。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教学;教教材;用教材教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理念的实施深刻改变着教师与教材的关系。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再到用教材教,这是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变化趋势。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材一直被看作“标准”版本,教师和学生都围绕着教材的观点为标准,甚至对某些问题的表述都要以教材中的文字表述为依据,不敢质疑,不敢批判。
如此观念与做法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三维目标”方面的均衡发展。
新课程改革向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在此,我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结合中小学语文教材为例,谈谈如何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思想观念方面的转变,如何有效的使用教材。
一、认识教材教材是教学必备的工具,从教材的使用价值来看,教材主要有三种功能形态:第一类是作为知识载体的教材,这种教材大多以知识的逻辑结构和体系为主,讲究的是知识发生过程的表述清晰程度和知识结论的科学与完整;第二类是作为教学活动规定性的教材,这种教材以教学活动的内容、过程、要求与指导为主,突出教学活动的操作程序、过程和教育性;第三类是作为教学资源的教材,这种教材主要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教师可以按照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从这类教材中选取合适的内容自行设计教案,学生也可以从这类教材中选相应的学习材料进行自学或拓展知识。
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材大多属于第一种,即作为知识载体的教材。
经过多年教材编写方案的改革,我国中小学教材的编写由“一纲一本”转变为“一纲多本”的发展趋势,如: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等等都依据新课程标准出版了许多不同版本的教材,呈现出百花争艳,各树一帜的新气象。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之辨析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之辨析1. 引言1.1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概念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是教育教学中重要的概念。
教教材是指教师对教材本身进行学习、研究、分析和解读的过程,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理解,教师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结构和思想脉络,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而用教材教则是指教师通过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活动,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教材是一种具有独特价值的教学活动,它可以帮助教师深入理解课程内容,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教教材还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更新和创新,激发教师的教学激情,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用教材教是一种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它通过直接运用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教材教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在教学实践中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形式。
教教材注重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和解读,用教材教注重教师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二者在实践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2 研究价值"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概念"是教育领域中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课题。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需要精心设计和选择教材,又需要灵活运用这些教材来开展教学。
"研究价值"体现在对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推动和深化上。
研究"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这一研究可以促进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和创新,让教育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特点。
通过深入研究"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有助于揭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深入研究"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不仅具有理论上的重要性,更能为促进教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怎样理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怎样理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怎样用教材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实际上是个“大课题”。
用教材来教是最直接的教学手段,每个教师都有“用教材教”的体验,但如何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还存在着很大的疑惑。
(1)重新定位。
由于初中历史教材在文字上要求准确和简洁,每课文字数控制在1000字左右,许多生动有趣的历史细节无法呈现在教材上,导致历史教材可读性差,学生不爱学习。
因此,教师用教材教学的时候,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课文的一些重要内容进行再开发,进行重新定位。
如“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一课,可通过学习有关北京人的挖掘过程、化石、发现意义等,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
(2)确定“灵魂”。
每一节课的教学,应确立本课的本质内涵,注入“灵魂”,贯穿教材。
如讲述“伟大的历史转折”这一课,应让学生把握该课的中心概念:传统的社会主义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不同。
传统的社会主义没有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解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迁移处理。
应重视教学创新。
初中历史老师应善于讲与本课内容直接相关的历史故事,介绍历史的细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
如鸦片战争中虎门战役,教师可以讲述中国与英国武器准备的对比的历史,反映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武器先进;农耕文明下的中国,武器远远落后于英国。
从而加深对战争胜负的认识。
(4)添加“佐料”。
初中历史老师要为教材添枝加叶,即在不偏离主题的前提下为教材添加“佐料”。
如何让添加的“佐料”贴近学生的经验,贴近社会生活,要靠老师去挖掘。
如中医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
可简单介绍中医学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
为何有“心想事成”,而不是“脑想事成”呢?这是因为明朝以前的中医学都认为人是靠心想问题的,直到西方传教士进入我国,宣传介绍人是靠脑想问题的,中国人才逐步接受脑想问题这一结论。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才改变以往的“心想”为“脑想”。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材观。
“教”教材,考虑的动身点是传授,是强调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的;用教材“教”,立足点是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相谐,注重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
前者是教书,后者是教人。
那么,如何驾驭教材,赋教材以活力,使教材丰满起来,充满灵性,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进展呢?本学期,我们对阅读教学如何“用教材教”作f 初步的实践与探讨。
一、用教材思辨,促进学生聪慧的进展知识是相伴着人类的生命活动,逐步建构和不断动态生成的。
因此,语文课上我们要真正教给学生的不是静态的知识,而是鲜活的聪慧!作为教师,我们能够把教材改造成为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引领学生去感受、去发觉、去思辨,让学生的激情、聪慧在此燃烧,在此生成。
《半截蜡烛》是苏教版第十册的一篇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学生易读明白。
假如还将明白得教材内容作为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的话,这关于学生知识潜能的开发、挖掘确实是一种滞后的做法。
那么,如何凭借教材去改造、制造,挖掘教材中潜藏着的能够丰富学生情感体验、进展学生聪慧的探究学习点呢?且看本课第二课时的差不多推进板块。
板块一,复习导入。
谁能说说这是如何样的半截蜡烛?板块二,朗读感悟。
(1)一天晚上,这半截蜡烛却被德军点燃了,成了屋内所有人关注的焦点。
当时,伯诺德夫人一家是如何样与德军周旋的?他们分别用什么理由爱护这半截蜡烛的呢?请学生认真读3—7自然段,划出有关句子。
交流。
(2)母子三人是在什么情形下,提出这些理由的?有了这些理由,他们又是如何做的呢?引导学生入情地朗读,读出当时的情境和气氛。
板块三,激趣思辨。
大伙儿有没有从母子三人当时的理由和做法中发觉了什么? (1)引导学生发觉母子三人的共同点,如专门爱国,他们当时的心情都专门紧张,都想方设法爱护蜡烛中的情报……(2)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深人摸索:什么缘故最终依旧小女儿成功了呢?请学生再认真读课文,进行比较,交流发觉。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之辨析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之辨析作者:姚义刚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48期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几乎成为“信条”为广大教师熟知和尊崇,许多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也积极尝试着“用教材教”。
二者从字面上看仅仅只有一字之差,但实质上有什么内在的区别呢,我们不能把“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截然对立起来走向极端,而是应该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
关键词:教材;教教材;用教材教一:“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各自内涵与特征(一):“教材教”的内涵与基本特征在2017版课程方案中的课程实施与评价中谈到:“教材编写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思想性、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和关联性的基本原则精选课程内容,创新呈现方式,充分反映课程性质和理念。
”1因此,教材中的定篇、例文、样本与用件都是课程标准的集中体现,但是在讲解教材的时候许多教师照本宣科,将教材内容知识机械的传授给了學生,课堂变成了老师一个人的舞台,学生的思维完全被教师带着走,取而代之的是一味的记笔记。
“教教材”是人们对教材使用的传统观念,认为就是将书本上的知识,系统化、准确化、标准化的传授给学生。
但教师如果不能创造性的挖掘开发教材,那教材中很多精彩的内容就被忽视掉。
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篇散文,文章开头是这样写道的:我与父亲不想见已二年有余了。
有学生会提出,为什么作者与父亲二年都不想见呢,如果二人互相思念牵挂的话,完全可以在闲暇时间段相见。
如果教师没有弄清楚朱自清与其父亲之间的复杂情感,仅仅停留在教材上的本身内容,在向学生解读文本的时候,就很难使学生完全感受到朱自清先生写这篇散文的情感,也会使学生单纯的感觉到朱自清先生是在思念父亲。
就像在分发各科教材书本的时候,学生们首先都是会先打开语文课本,对文章进行阅读,因为他们感受到了语言文字所带来的趣味性,但当真正在课堂上进行文本分析的时候,学生们就没有显得那么有积极性,这一大原因就是教师纯粹的在“教教材”。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观点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得以广为流布,几乎成为“信条”而为广大教师熟知和尊崇。
这一提法因其对比对称的修辞效果,简洁明快地伸张了新课程理念,促进课程教学从传统的“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中解放出来,实质性地推进了课程改革。
然而,这一提法也存在着体用不一的矛盾,未能将教材放置在课程体系予以系统考察,致使教材身份明暗不定,进而影响了这一主张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实际操作。
因此,本期我们提出并讨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点,是针对目前有许多老师仍把教材看作教学的出发点和全部,处处以教材为中心,把教学定位为:把教材规定的内容教给学生,把教学关注点放在“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上。
这样的教学,不可避免地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中心,被教材束缚。
那么如何正确理解此话的含义?教学实践中,又如何才能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呢?一、“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实际上,教材只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案例或范例,这就意味着,实现同一个课程目标,可以采用不同的案例,而教材中的案例知识仅仅是诸多案例中的一个部分,它虽然正确,但可能远离某些学生的生活经验。
正因如此,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教材进行处理,使之符合学生实际以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所以,“教教材”又不止是“教教材”;“用教材教”又不止是“用教材教”。
这里用的不是连词“不只”,而是动词“不止”,即“不终止于”,亦即这一主张应该兼具程度和过程两层含义。
1、“教教材”又不止“教教材”教材建设是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
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具体落实和文本呈现。
叶圣陶先生说“教科书应当让它退居到参考书备忘录的地位”,作为纠偏之举,自有其实践意义。
但教材紧密配合课程标准,对课程要素和课程内容进行合理而审慎的编排,比起其他“参考书备忘录”之类,有着显著的公共性、统一性和权威性特征。
叶老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显然,这样的例子不是一般的例子,是经过精心筛选和精心安排的,具有典型意义、核心价值和示范功能。
语文教学的“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辨析
语文教学的“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辨析作者:宋爽来源:《文存阅刊》2019年第10期摘要:“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是新课程标准中一个重要的话题,我们从内容,意义及其实施策略等方面来研究其进步性以及不足,使教学发挥其最大的效用,从而促进教学的进步。
关键词:教学目标;教学策略;语文教学“教教材”与“用教材教”这两者之间虽然仅差一字,实践起来却差之千里,我们深入探究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使我们的教学有所进步。
一、“用教材教”与“教教材”教学策略不同在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教材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间接经验。
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是一个感性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和外部特点的认识,但对学生掌握知识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如果学生的感性知识丰富,表象清晰,想象生动,理解书本知识就比较容易。
反之,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感性知识,要掌握书本上的概念,公式,原理等就很困难,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学生记住了概念的定义,但对定义所表达的内容却没有形成一定的表象,这样的教学只能流于形式。
而这就是多年来“教教材”,采用填鸭式教学带来的恶果。
所以要想更好的达到“用教教材”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形成感性认识,而不是流于表面的死记硬背,而如何形成感性认识呢,我们知道,现在的教育水平远远到不了每个学生每节课都实地考察实际接触的程度,也就是直接的感知,这就要求,在教教材的过程中,带入到我们创设的情景当中,以期能得到跟教材所传达的一样的共鸣。
而这个过程就是“用教材教”。
比如我们学习亲情这一单元时,结合如今的教育现状,以及现时的具体情况,不可能把在场的每一位学生家长请到孩子的面前,现场感受父母亲情,进行直观的感触,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将课文中的这种情感传递给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我们既可以通过多媒体放映的方式将往日父母对孩子的爱拉入课堂,又可以布置家庭作业比如给妈妈洗脚,洗手等小事,观察父母不再年轻的脸,不再细腻的手,来感受亲情的伟大,以此与作者传达的感情形成共鸣。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有何异同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有何异同自打新课改以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便成了老师们的一句口头禅,成了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时尚用语。
但是,细究一下,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到底有何联系,又有何区别?很多老师又说不清,道不明。
于是带来的结果便是:“用教材教”,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教教材”,却是“桃花依旧笑春风”。
那么,二者究竟有何异同呢?笔者谈点肤浅认识。
首先,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
前者是“书本”思想的体现,后者是“人本”思想的反映。
教教材,信奉的是“教材中心论”和“知识本位论”,典型表征是:教材有什么,我们教什么;教材怎么说,我们怎么教;教材有多难,我们教多难……用教材教,却是对“人的本位”的回归,教的内容不囿于教材,而是基于人的发展的需要。
其次,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材观。
前者把教材当成“孤本”,是唯一的,后者把教材看作“范本”,是可选择的;不仅如此,前者还把教材当成“死本”,是封闭的、权威的、固化了的东西,后者则把教材看作“活本”,是开放的、和鲜活生活的相联系的、可以再开发的一种课程资源。
再次,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行为。
前者典型的行为特征是:把教材当成“东西”,把学生当成“容器”,教师则是“搬运工”,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把教材这个“东西”搬进学生的“容器”里的过程,因而,“灌输”是教学的主打方式。
后者则不然,是把教材当成教学的资源,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参与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因而,“自主建构”是教学的主旋律。
再者,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理论依据。
行为主义教育理论是前者的主要依据,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是后者的重要“靠山”。
因此,在新课改实践中,教师要真正把“用教材教”落到实处,一项必须要做好的基础性工作,就是要深入学习建构主义等教育理论,牢固树立起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育观、课程观、教材观、知识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只有思想观念转变了,教学行为才能回归正确的教育轨道。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之辨析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之辨析教教材与用教材教辨析教材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它是教师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往往决定了教材的使用方式。
在教学中,有“教教材”和“用教材教”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
本文将对这两种教学方式进行辨析,探讨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教教材”的含义是指教师将教材作为主要的教学对象,以教材中的内容和形式为依据进行教学活动。
这种教学方式注重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解读和讲解,重点在于传授知识和信息。
教师会按照教材的顺序和内容进行教学,强调内容的逻辑性和完整性,力求确保学生学到全面的知识。
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往往会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严格遵循教材的内容和结构,不进行过多的拓展和延伸。
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
在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教学方式中,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有所不同。
在“教教材”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解教材内容,传授知识和信息。
教师往往扮演着知识传授者和内容讲解者的角色,注重对教材内容的解读和阐释。
在“用教材教”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往往扮演着学习引导者和情感渗透者的角色,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进行引导和塑造。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方法和效果上也有所不同。
在“教教材”中,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注重对教材内容的讲解和阐释,以确保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
教学效果往往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记忆为主要标准,重点在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考试成绩。
在“用教材教”中,教学方法以引导为主,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教学效果往往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为主要标准,重点在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这两种教学方式,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之辨析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之辨析1. 引言1.1 概述教材在教育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之一。
教材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人们常常会提到“教教材”和“用教材教”这两个概念。
教教材意味着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了解教材的内涵和设计理念,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而用教材教则是指将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引导学生通过教材来获取知识和提升能力。
本文将对教教材和用教材教进行辨析,探讨它们各自的意义和作用,明确它们之间的区别,并提出如何平衡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方法和建议。
通过对这两种教学方式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师在实践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2. 正文2.1 教教材的意义教教材的意义在于为教学活动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教师系统地安排课程内容,保证教学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教材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教材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和有趣。
好的教材设计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教材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材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评估和反馈。
通过教材设计,教师可以清晰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材还可以为教师提供相关的评估工具和参考标准,帮助他们更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2.2 用教材教的作用用教材教的作用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通过使用教材可以更好地组织和规划教学内容,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材可以帮助教师系统地呈现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材还可以提供各种形式的练习和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谈谈你对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认识
谈谈你对“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认识对“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不是智者,也不是仁者,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语文教师,在此谈一谈我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希望能与有不同见解的同仁商榷。
“用教材教”和“教教材”是两种不同的教材观。
“教教材”是指这样一种教材观:把教材当圣经,恪守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
因传统教材绝大多数是以知识作为逻辑主线的,至多是结论加验证式实验,这样“教教材”就成了只教概念、原理等知识的代名词”。
“教教材”常常把目标单一地定位于教知识和书上的某种方法上。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观是:教师要成为教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应“用教材教,而不是在教教材”。
在教学实际中教材是教师用来教学的材料,也是学生用来学习的材料,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使用教材需要教育的智慧。
作为一名教师,不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教材”,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基本原则。
应该说,教教材是在教书,用教材是在教人。
“教”是“用”的基础,“用”是“教”的超越,一种新的教学追求,不会“教教材”,谈不上“用教材教”。
教材浓缩了许多编写专家的精华思想,内容大都是经典案例,而一线的教师根本不可能自己编写出能经得起推敲的同样经典的教学内容,因而教师应该要研究教材、吃透教材,要认认真地教教材。
在“用教材教”大行其道之时,再次提出“教教材”的不同观点,无疑是一种有益的争鸣。
冷静思考之下,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教教材”的观点,实际上也承认教材中出现了一些不符合教学实际的内容,也并不反对教师对这些内容进行优化处理。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
”这句话提示我们,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
传统做法是“教教材”,课改理念主张“用教材教”。
作为一名教师,不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教材”,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基本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教材观上的理解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也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材观。
前者把教材当成“孤本”,是唯一的,后者把教材看作“范本”,是
可选择的;不仅如此,前者还把教材当成“死本”,是封闭的、权威的、 固化了的东西。 后者则把教材看作“活本”,是开放的、和鲜活生活的相联系的、可 以再开发的一种课程资源。
从教学行为上理解
教师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的阻力
历史遗留 由古至今,教师教教材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由四书五经到现在的数理化 等,教师已经适应这种教学模式,纵有心改变却无力回天。 外在干扰 首先,中国应试教育的现状决定了教育模式,一考定终身的人才选拔方式 存在弊端。其次,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教材更换频繁,往往一套教材教师们 刚刚熟悉了,新版教材又随之而来,无奈之下,教师最终选择放弃。 内在担忧 教师们担心“用教材教”会更加费时,耽误高考,而直接教教材更加简单 易执行,学生取得高分的可能性大、教师教学水平容易体现。
要以以下态度来对待教材 1.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结合教学目标和现有教材,选择具体教学素材。 这要求教师自身要深入理解教材,做到对教材“心知肚明”才能联系生活 实际,延伸教学 2.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多重价值。
创造性使用教材,不仅要明确知识的迁移价值,还要看到知识学习过程本 身的价值以及隐含于知识点背后的思想与情感
关于“教教材”、“用教材教”
和“不用教材教”的看法
学科物理
2015-11-26
1
论题背景浅谈
2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剖析
目录
如何对待教教材和用教材教
不用教材教的理解
4
3
1
相关背景
自打新课改以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便成了老师们的一句口头禅, 成了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时尚用语。但是,细究一下,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到底有何 联系,又有何区别?很多老师又说不清,道不明。于是带来的结果便是:“用教材 教”,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教教材”,却是“桃花依旧笑春风”。为此,作为 一名即将走上讲台的老师,我们迫切的需要懂得什么是教教材,什么是用教材教的 教学理念,这是迈向讲台最重要的一步之一。
2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剖析
从教育思想上理解
教教材是“书本”思想的体现。它信奉的是“教材中心论”和“知识本位
论”典型表征是:教材有什么,我们教什么;教材怎么说,我们怎么教;教材 有多难,我们教多难
用教教材是“人本”思想的体现。用教材教,却是对“人的本位”的回归
,教的内容不囿于教材,而是基于人的发展的需要。
教学案例1 课本教学(教教材)—课本有什么知识就教什么知识
这是一类典型的照本宣科式 教学,教师只注重课本上的知识 ,从头到尾,一字不漏的灌输, 不懂得联系实际,加以扩展,若 教学活动仅限于此当然是万万不 足的,学生所学仅限于课本,这 样就会沦为课本的奴隶,变为纯 粹的应试教育产物。但是,这种 教学模式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 我认为可以作为辅导教学的教辅 资料,用于学生课后自主复习、 查缺补漏。
有的老师追求个人崇拜,不用教材,甚至不屑使用教材,完全用自己的一 套教学资源。又或者对“不用教材教”理念理解不同,把过去的“以本为本” 改为完全脱离教材,导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小结:不用教材教只是一种教学思想,不同的人对此会有不同的看
法。有人认为不用教材就是完全脱离教材,摆脱教材的束缚,也有
人认为不用教材是一种极高的教学境界,在吃透了教材的前提下,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自行构建知识体系进行教学。
在我看来,不用教材教既要求教师摆脱教材的束缚又要求教师 吃透教材再进一步的开发新的教材,与时俱进。“不用教材教”的 “不用”在于不死用,要知道灵活的取舍。
谢谢观看
3.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调整教材体系。 教师应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编写体系的基础 上,合理调整教材体系和内容顺序,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
小结:新课标提倡教学既要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用教材
教,而不是教教材”,是要求引领学生科学地补充教材,不拘泥
于教材的结论,让教材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资源。虽然教材可能
3
如何对待教教材和用教材教
为了更好的落实用“教材教”的理念,作为教师应当注重以下问题进行教学活动 1.要知道量力而行 教师应该根据自身能力选择相适应的教学理念,避免“东施效颦” 2.要注意因材施教 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3.要符合学科规律 对于学科知识要做到层次分明,层层递进的教学,不能“七上八下”胡乱填 塞 4.要符合认知规律 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活实际的联系颇为重要 5.要注重教学效率 用教材教不代表教师可以忽略现有的教学评价方式—高考,注重教学效率尤
教学案例2 探究式课堂(用教材教)—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引导学生探究
探究式课堂体现了“人本”的 教育思想,教师已经基本掌握用教 材教,回归到“人的本位”。教师 依据课程标准,加以自身的实践以 及对课程的再次开发,使学生自主 地领会、探讨知识。她把教材作为 一种重要的中介并加以利用。教师 的作用不仅在于钻研教学方法,还 包括对教材的深加工,对教材的理 解与创造。是“以人为本”的教学 观的深入体现。
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教师必须研究教材,才能知道怎样用
教材。“用教材教”首先是“用”,不是抛开理解
不用教材不应该是完全的舍弃教材,教科书和教参凝聚着教材编写人员的 心血和智慧,吸取了广大教师长期教学实践中探索的宝贵经验,值得潜心研究 【案例】 在听课时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课堂上学生的书本始终没有打开过,有的 课堂教学从开始到结束根本就见不到教材,也不分析教材的内容。 【分析】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还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行为。 前者典型的行为特征是:把教材当成“东西”,把学生当成“容器”, 教师则是“搬运工”,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把教材这个“东西”搬进学生的“ 容器”里的过程,因而,“灌输”是教学的主打方式。 后者则不然,是把教材当成教学的资源,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教学
过程是在教师参与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