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思辨行”五字课堂教学模式流程解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问思辨行”五字课堂教学模式流程解析

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陇东中学745100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课堂上,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传递者,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促进者。知识要让学生去建构,问题要让学生去发现,思想要让学生去表达,思维要让学生去创新。因此,寻找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和方法,已成为当前深化新课改的迫切要求。

一、五字模式简述

经过几年的探索研究,我们自主开发设计了“学问思辨行”五字新课程课堂教学流程模式(简称“五字模式”)。“五字模式”本是学生学习的一种过程,《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其渊源。“博学”是学习的第一阶段,学习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没有这一阶段,学习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是学习的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刨根究底,要对所学知识加以怀疑。“慎思”是学习的第三阶段,问过之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知识不能为自己所用。“明辨”是学习的第四阶段,学问越辨越明,不辨,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学习的最后一阶段,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行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

1.关于“学”。

“学”有“课内学”与“课外学”之分。“课外学”又包括“课前学”与“课后学”,而这两者与“课内学”的关系是:“课前学”是“课内学”的基础,“课内学”是“课前学”的升华;“课后学”是“课内学”的拓展。

2.关于“问”。

有疑则“问”,可向老师问,可向同学问;可在课内问,可在课外问。“课内问”其实就是交流讨论。课堂有限的时间,不可能解决每个学生的疑难问题,学生更多的“问”要在课外来落实。

3.关于“思”和“辨”。

“思”伴随在“学”的全过程,“思”是“学”的深加工。观点不同就要“辨”,“辨”就是合作学习,通过讨论,辨别事物的本质规律。

4.关于“行”。

“行”就是练习巩固,是认识的进一步提高。练习要有针对性,练习的设计必须针对教学目标,也必须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二、五字模式流程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调控者。“五字模式”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问题为载体,以评价为手段,以任务驱动为动力,全过程学生学习,全过程学生交流,全过程问题评价。

1.“学”——交流预习,学案助学。

课前,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编制适量的“预习作业”;学生利用课前自主学习时间完成“预习作业”。学生可以查阅资料,可以讨论交流,达到一定程度的“初学”。

教师要把时间权、学习权、探究权还给学生;学生“先学”,教师“后导”,从而做到“以学定教,以教促学,教学相长,学教合一”。

上课开始后,教师首先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并对各层次的目标进行解读。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需求,与学生共同认定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目标和方向,自觉投入到学习中来,经历知识生成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体会学习的价值,更好地朝学习的目标去努力。

然后,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教学目标,反思自己预习中目标达成的情况;同时,思考自己在哪些方面理解仍有困难。随后,小组内交流预习作业,互补互评,讨论疑难,达到“深学”。

学习小组互助交流,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一定要由自己解决,能自己归纳的问题一定要由自己归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做出标记。在学生自学、讨论时,教师应不断巡回检查,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并帮助解决。在这段

时间里,教师一般不要再去讲这讲那,而要真正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接下来,在自学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完成老师提前下发的“学案”练习题,在学生做学案题目的时间段里,老师到各小组课桌前收取组长整理的疑难问题,并稍作归纳梳理。

“学案”体现新课标理念,使教师不仅关注自己如何“教”,更关注学生如何“学”,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落实有了可能,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有了可能。

至此,通过“课前预习”、“互助交流”和“学案助学”,达到了本节课的初步目标,同时教师也掌握了学生对本节课理解的困难,掌握了学情,在后面的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问”——师生合作,互助释疑。

“问”就是合作学习,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问”的目的是解决疑难,分析本质,“问”的关键是可放可收,对接目标。

“学”的环节完成之后,教师就要创设一个教学情境,把教学情境和教学目标通过一系列由易到难的问题串起来,使学生通过思考,弄懂每一个问题之后,达到课堂的基本学习目标。

教师要认真研究所提“问题”的目的。“问题”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次清晰。杜绝随意问、无效问、难度过高的问或大而无当的问。问题设置切口一定要小,目标要准,要让学生有话可说。要将前一环节(“学”)学生的疑难问题,渗透在教学情境或具体问题之中。

“问”应该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教师要预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来提问(质疑问难),然后通过讨论,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这一环节,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多问、善问,勇于质疑。学生能自行发现并提出问题,而且参与解决问题,就是我们“和谐高效,思维对话”高效课堂的理想追求。

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真正有问题的学生,不能为了课堂进程顺利推进而

只挑选优秀学生提问,也就是说,既不能回避学生的问题,更不能看不起学生的问题,当然也更不能嫌弃学生问题太多。

教师不要急于了解学生的答案,更不要急于解读学生的答案,而要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很快地把学生的问题加以整合,用精炼的语言展示,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深度思考。

3.“思”——深度思考,互助拓展。

“思”应伴随在整个课堂之中,对于一个问题的思考,浅层答案学生或许都能说出来,也就是说学生都能知道问题的其一其二,却不知道其三其四,学生思考问题大多停留于表面。

因此,在“思”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教给学生思维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向深层思考,力求达到“答案的完整性”和“解决问题的彻底性”。当然更要引导学生学会辨析问题,既要思考到位(深思),还要思考准确(慎思)。如果还不清楚,就可以通过合作交流,加以补充辨析,最后使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4.“辨”——讨论辨别,总结归纳。

“辨”是师生间、小组间、生生间的良好合作。学生都不是完人,只有在展示、辩论、引导、相互补充的过程中,才能激发学生更多的深层思考的欲望,通过对不同问题、不同层次的答案的思考,学生才能对所学知识进行仔细的辨析,最后明白自己的问题的症结所在。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以自身的经验为基础,在新的任务和情境中主动建构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有不同经历经验,建构的结果就不会相同,有的深刻,有的浅薄,有的全面,有的偏面,有的正确,有的错误等等,这就需要群体之间的合作学习。以不同学力水平的学生组合而成的“学习小组”,旨在为学生创造更宽松的人际交往环境,引导学生运用群体智慧来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实现学习成果的最优整合。

辩论中,学生一定会有瞬间闪过的智慧火花,更能够享受到得到认可或者学到别人知识的喜悦,更能通过比较切实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样,大家在合作交流中就会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