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救国论的那些事

合集下载

胡适的“教育救国论”

胡适的“教育救国论”

胡适的“教育救国论”摘要:胡适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终身以救国为己任,在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基础上提出教育救国论,主张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主张教育独立,对近代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其主张由于忽视中国所处的历史背景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关键词:胡适;教育救国;高等教育;教育独立胡适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终生从事教育、学术和文化工作,同时积极关注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发展,在民族危亡时刻,他提出“教育救国论”的思想。

一、胡适“教育救国论”的思想基础胡适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基础上的,中心是“教育救国论”。

“教育救国”是他教育思想的立足点,也是他教育实践的奋斗目标。

国家衰败落后,人民贫穷愚昧,外侮日重,内乱频繁,胡适早在上海求学期间,已经萌发了教育救国的思想,受到梁启超的教育改造国民性、创造新国民的救亡图存的“新民说”的启发。

在美国留学期间,师从哥伦比亚大学杜威先生,受杜威“实用主义”的影响。

杜威是当时美国一位著名教育家,他宣扬教育是社会改造的根本力量,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人生的实际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教育应该是民主的、科学的,这个观点刚好与胡适教育救国的愿望相吻合。

胡适的“教育救国论”实际上是杜威“教育改造决定论”的翻版,杜威说“我相信——教育是社会进步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教育在达到分享社会意识的过程中起一种调节作用,而以这种社会意识为基础的个人活动的适应是社会改造的唯一可靠的方法……教育不是唯一的工具,但是它是第一工具。

”[1]221由此可见杜威认为社会进步、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就是教育,坚持用教育来改造社会,来创造美好的生活。

胡适认为中国被动挨打,贫穷愚昧的根源,就是因为教育太落后,广大民众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如果充分发展教育,就可以提高人民的整体素质,国家也就会强大起来,他指出“教育是社会进化和改良的根本方法。

教育根据于社会观念支配个人的生活,这便是社会革新的唯一可靠的方法。

沈钧儒的教育救国思想

沈钧儒的教育救国思想

上海人大2019年第2期沈钧儒先生一生中最伟大的精神和最显著的业绩在于爱国救国。

作为沈钧儒的曾侄孙女,我非常认真研读过先生的教育救国思想。

“立宪救国”,是他一生追求的理想,他为此兢兢业业,贡献了毕生力量。

“堂上一笔朱,阶下千滴泪。

”是先生的名句(年日记中提到),意思是讽刺当时的官员腐败、不察民情,总是误判使得百姓遭遇冤情。

中国数千年的封建法制早已不适应当时的环境,“国家积弱成弊危若垒卵,其根因在于匮乏栋梁之才、驭时高人”。

青年时期的他对此就有极其清醒的认识。

年,他在《殿试策论对》中就把教育与强国联系在一起,表达“育贤才”等思想。

先生在年月日《我的生平》中首先谈的是他办教育的经历和原则,而后才谈他的议会生活、律师生活及爱国宪政运动等,可见他对自己的教育经历非常看重。

在沈钧儒先生看来,国家的强弱视教育发达与否为标准。

先生先后创办或参与创办学校所,在私塾、中学、中专、大学等所学校里做过教师、讲师、教授、教务长、校长、董事、董事长等各类工作,前后时间长达年。

在他参与创办的学校里,有两所学校在上海。

其中最有名望的当属上海法科大学,该校年更名为上海法学院。

当时,上海法学院名师云集,引领现代校风,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成为影响中国政治、司法、教育、社会等领域的重要人物,如著名法学家沙千里、林亨元等。

年月,先生在上海创办正行女子中学,亲任董事长,至年春,兼任校长。

先生对校中重大事务皆亲自处理,并叮嘱主要教职员:学校应以学生为主,好比一个国家,应以人民为主,处处以人民利益着想。

“我主张德、知、体三育并重,并以德为先,尤其是女校,老师要以身作则。

这是校名以取‘正行’两字的意义”。

女校常请进步人士到校作报告,如钱俊端、范长江等。

沈钧儒先生主张学生应德智体全面发展,不可偏废,小学以体育为先,中学以德育为先,大学以智育为先。

从中可以看出先生尤其重视体育教育。

年,先生在浙江嘉兴创办了一所体育学校,发展浙江体育会,自创了“四十二式运动”健身方法,还计划建设图书馆和公共体操场,号召浙江人民踊跃参加体育会和体育活动,强调拥有硬朗体质和强健体格,是追求理想、坚持前行的生理保障。

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思潮的再认识

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思潮的再认识

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思潮的再认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思潮是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思潮,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发展实业、推进教育、倡导科学,来振兴国家、强盛民族。

下面将分章节进行回答。

一、实业救国思潮实业救国思潮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支持。

其核心思想是要通过发展工商业,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从而实现国家的强盛。

这一思想在近代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下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支持。

实业救国的代表人物有梁启超、张謇等。

梁启超在其《新民说》中提出了实业救国的思想,他认为,实业是振兴国家、强盛民族的关键所在。

他主张,要发展实业,需要倡导创新,推行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水平,从而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

同时,他也强调了实业救国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业的发展,才能够实现国家的强盛。

二、教育救国思潮教育救国思潮是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另一个重要思潮。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教育来提高国民素质,从而实现国家的强盛。

这一思想在近代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下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支持。

教育救国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严复等。

康有为在其《大同书》中提出了教育救国的思想,他认为,教育是振兴国家、强盛民族的关键所在。

他主张,要通过教育来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人才,从而实现国家的强盛。

同时,他也强调了教育救国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教育的发展,才能够实现国家的强盛。

三、科学救国思潮科学救国思潮是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另一个重要思潮。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国家的科技水平,从而实现国家的强盛。

这一思想在近代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下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支持。

科学救国的代表人物有严复、李约瑟等。

严复在其《天演论》中提出了科学救国的思想,他认为,科学技术是振兴国家、强盛民族的关键所在。

他主张,要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国家的科技水平,从而实现国家的强盛。

同时,他也强调了科学救国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够实现国家的强盛。

综上所述,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思潮是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思潮,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发展实业、推进教育、倡导科学,来振兴国家、强盛民族。

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

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

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1937年,日军侵略中国,国家危机四伏。

为了挽救国家危局,西南联合大学成为了救国的中心。

在这个大学里,有一位叫做李明的学生,他是一个热爱祖国的年轻人,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教师,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人才。

李明在西南联大学习期间,深受教育家陈独秀的影响,他认为教育是救国的根本。

在他的眼中,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才,提高国家的整体素质。

他深信,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国家的现状,懂得如何为国家的未来做出贡献。

在西南联大,李明遇到了一位叫做王老师的教授,他是一位非常有爱心和耐心的老师。

王老师教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精神,他教育学生要有责任感,要有爱心,要有担当。

他告诉学生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让国家变得更加强大。

在李明的心中,王老师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他的教育理念深深地影响了李明。

在他的眼中,王老师不仅仅是一位教授,更是一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将会影响到更多的人。

在西南联大,李明学习了很多知识,他也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他们一起讨论国家的现状,一起思考如何为国家做出贡献。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让国家变得更加强大。

在李明的心中,西南联大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地方,这里有很多优秀的教授和学生,他们都有着一颗热爱祖国的心。

在这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一起为国家的未来奋斗。

最终,李明毕业后成为了一名教师,他将自己在西南联大学习期间所学到的知识和精神传递给了更多的学生。

他告诉他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让国家变得更加强大。

他深信,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国家的现状,懂得如何为国家的未来做出贡献。

在李明的心中,西南联大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地方,这里有很多优秀的教授和学生,他们都有着一颗热爱祖国的心。

在这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一起为国家的未来奋斗。

卢作孚和他的“教育救国”

卢作孚和他的“教育救国”

住 在 一 起 ,饮 食 起 居 从 不 分 开 。 我
父 亲卢 国维 1 9 4 5 年 从 中 央 大 学 机 械 系 毕 业 后 ,经 过 统 一 考 核 进 入 民 生 公 司 工 作 。两 年 后 ,公 司 派 他 和 其
卢 作 孚 先 生与 教 育之 间 的诸 多话 题 。
贾 晓 明 :请 问在 您 的记 忆 里 , 时 隔 多年 , 您 对 祖 父 卢 作 孚 先 生 的 印 象还 非 常 清 晰 吗 ? 卢 晓蓉 :我 的 父 亲 卢 国维 是 祖 父 的 长 子 ,我 1 9 4 6 年5 月 在 重 庆 红 岩 村
作 孚 先生诞辰 1 2 0 周 年 ,海 内外 出现

里 ,祖 父 ( 的 印 象 )不 是 很 完 整 , 好 在 我 家 是 一 个 大 家 庭 ,我 的 儿 时
股前 所未有 的 “ 重新发 现卢作 孚”
热 潮 ,卢 作 孚 先 生 生 前 的 观 点 ,都
被 一 一 加 以 重 新 研 究 、 探 讨 , 乃 至
地 走 来 走 去 。祖 父 见 我 玩 得
长 相 。小 时 候 ,只 要 祖 父 在 家 ,我 就 缠 着 他 。 即 使 在 外 面 玩 , 每 过 几 分钟 就要 回去 “ 找爷爷 ” ,弄 得 祖 母 也 没 办法 。每 当我 “ 找 爷 爷 ” 的 时 候 ,祖 父 不 管 多 忙 ,一 定 会 放 下 手
现 在 都 记 忆 犹新 。
洗 手 问 ,我 也 拼命 地 叫他 ,他 听 到
我 的 叫声 ,马 上 大 声 回答 : “ 就来 。
就来” 。
还 有一 次祖 父 的 “ 笑” ,我 也 记
忆 很 深 。 当 时 祖 父 在 香 港 住 了将 近

红色故事 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

红色故事 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

红色故事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红色故事: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一、引言红色故事,这个充满激情和血性的主题,总是让我们回想起那段激荡人心的历史。

而在我国近代史上,西南联合大学的故事堪称是红色故事中的经典之一。

这是一场教育与救国相结合的伟大实践,也是一段令人敬仰的历史传奇。

二、西南联大教育的背景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我国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

为了谋求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振兴,我国社会急需有教育救国的理念。

西南联合大学的创办,便是希望通过教育改造国家、拯救民族的伟大举措。

三、西南联大的创立者红色故事中的西南联合大学,其创立者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国父之一。

将教育视为振兴国家的根本途径,深信教育才是实现我国民族复兴的关键。

四、西南联大的教育理念西南联大以“自由、民主”为校训,以培养人才、服务国家为宗旨,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自由的学术环境,推崇学术独立和创新意识,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学者、政治家、科学家和文化名人。

五、西南联大的历史影响西南联大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为我国近代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西南联大的学术探索和社会实践,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得到了极大地促进,为我国近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六、结语总结来看,红色故事中的西南联合大学,不仅是一所教育机构,更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和担当。

我们应当传承和发扬西南联大教育的光荣传统,深刻领会其教育救国的历史使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我国的现代化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七、个人观点对于红色故事中的西南联合大学,在我看来,它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我深信,只有坚持教育救国的理念,不断培育和造就更多的人才,我国才能实现真正的伟大复兴。

我们要以西南联大为鉴,加强教育的力量,努力培养更多有识之士,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做出更大的贡献。

红色故事中西南联大的教育救国之路,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精神财富。

严复教育救国思想研究的综述

严复教育救国思想研究的综述

严复教育救国思想研究的综述摘要:严复作为早期向西方探索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始终在寻找一条能够改造国民性、追求中华民族现代性的道路。

教育救国思想无疑是贯穿其一生的主题。

当时中国之所以被列强肆意凌辱瓜分,任人宰割,究其根本原因是中国大众的“愚﹑贫﹑弱”。

要实现中国的富强只有“鼔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即“三民”教育。

关键词:严复“三育”教育一、严复经历及教育思想形成的简述严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人。

少年时接受封建传统教育,后转向洋务派兴办的新式学堂。

1871年于福建船政学堂毕业后,赴英国留学。

1879年学成归国后,开启教学生涯。

1895年甲午中日海战中北洋水师的覆灭,深深刺痛这位颇具“新知”却屡试不第的才子。

一直述而不作的严复连发《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一些列政论,阐述政治观点。

在诸多思想中,尤以认为教育才能提高国民素质救民族于水火之中。

于是,在严复中西方兼容的思想体系中形成了一个“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教育救国论。

二、严复教育救国思想的研究1979年后,对严复教育救国思想的学术研究内容增多。

国内各种期刊中对其教育思想研究的论文已刊出百余篇,几乎涵盖了所有内容。

专著的出版中论述也很多,比如崔运武教授1993年出版的《严复教育思想研究》,是较早系统研究严复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实践活动的专著。

这些著作对严复教育救国思想的态度基本是一致的,都褒扬了其时代的启蒙性,教育思想的现代性。

1.三育并重以及三育侧重的研究。

严复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三民”教育,现在学者对研究既有整体的研究,也有对局部的分析。

周建超在近代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角度,认为“三民”教育是一个统一体。

教育救国是其逻辑起点,三民教育是其目标模式,通过中西融贯的方法来促进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

[1]薛菁站在救亡图存,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其思想形成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以翻译为媒介,将三民教育视为教育救国的纲领。

[2]周妤则探讨了清末新政时期,严复教育思想的形成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并阐释了“三民”教育的内在关系。

教育救国

教育救国

浅谈陶行知教育救国“余今生之唯一目的在于经由教育而非经由军事革命创造一民主国家。

鉴于我中华民突然诞生所带来之种种严重缺陷,余乃深信,如无真正之公众教育,真正之民国即不能存在。

……余将回国与其他教育工作者合作,为我国人民组织一高效率之公众教育体系,以使他们能步美国人民之后尘,发展和保持一真正之民主国家,因此乃唯一能够实现的正义与自由的理想之国。

”这是他教育救国思想最初的完整表述,也是他做了一辈子的梦。

陶行知一生都以“培养真善美的活人”,“千教万教教做真人”为天职。

一.平民教育思想陶行知主张于教育救国,是因为他意识到了教育对于普通民众的意义,他深受到西方的民主主义的熏陶,因此付诸行动,并走出第一步,加之以往的教育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主导者是高级的知识分子和官员,忽略了普通民众迫切的想要受到教育的愿望,因此教育的推广变成所必须的事情。

而陶行知也深知这是一个必经的经过,结合人自身的发展因素,这符合当时的教育改革的现实。

二.乡村教育思想陶行知积极倡导和实践乡村教育的思想,陶行知对此有很深刻而生动的阐述:“教育的力量与别种力量不同之点,就在教育的力量是能够达到个个民众的内心里头去的,他能够使民众自己从‘心里’发出一种力量来自己团结的。

”而中国教育的最大弱点是在农村,由是他主张把乡村教育作为“改进社最重要之事业”而要发展农村教育,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师资问题,陶行知认为,“农不重师,则农必破产”。

于是,陶行知主张大力培养愿意献身农村教育的人材。

其次,陶行知主张,必须把办学与改造社会结合起来,即把农村教育与提高农民素质、推广农业技术等结合起来,使教育服务于社会,这样的教育才有社会意义。

而且要把办教育与改造(农村)社会结合起来,使教育承担起改造社会的使命。

对此,陶行知阐述道:“改造社会而不从办学入手,便不能改造人的内心;不能改造人的内心,便不是彻骨的改造社会。

”陶行知还认为品德对学生和教师都至关重要,教师只有把高尚品德的才能真正的称其为老师,并且还要以行为为学生做好示范,积极的改造中国农村现状,肩负重燃民族希望的责任。

近代史上教育救国实践

近代史上教育救国实践

一、引言教育救国,是我国近代史上一种重要的社会思潮和实践。

面对国家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将其视为救亡图存的根本途径。

本文将从近代教育救国的背景、主要实践及其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近代教育救国的背景1. 民族危机: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使我国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

国家主权受到侵犯,领土沦丧,民生凋敝。

民族危亡成为当时最紧迫的问题。

2. 教育落后:近代以来,我国教育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教育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育资源匮乏,无法满足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需要。

3. 思想启蒙: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我国思想界开始反思传统教育,呼唤教育改革。

一批有识之士主张借鉴西方教育制度,以教育救国。

三、近代教育救国的主要实践1. 教育改革:近代教育救国运动首先从教育改革开始。

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教育制度,推行新式教育。

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方针,倡导教育救国。

2. 创建新式学堂:为培养人才,近代教育救国运动涌现出一批新式学堂。

如京师大学堂、南洋公学、北洋大学堂等。

这些学堂以西方教育为模式,培养了一批具有现代科学知识和国际视野的人才。

3. 推广平民教育:近代教育救国运动强调普及教育,使更多人受益。

如蔡元培提出的“平民教育”思想,主张教育面向广大民众,提高国民素质。

4. 教育国际化:近代教育救国运动倡导教育国际化,引进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和技术。

如派遣留学生、创办国际交流机构等。

5. 教育与政治改革相结合:近代教育救国运动强调教育改革与政治改革相结合。

如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式教育体系。

四、近代教育救国的影响1. 提高了国民素质:近代教育救国运动使广大民众受益,提高了国民素质,为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近代教育救国运动培养了一批具有现代科学知识和国际视野的人才,为国家民族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持。

3. 推动了社会进步:近代教育救国运动促进了思想启蒙和社会进步,为我国近代化进程提供了动力。

教育救国论的那些事

教育救国论的那些事

“新教育救国论”批判书萧若辰自从1927年毛泽东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以后,中国***人就在思想上认清了“教育救国论”的荒谬之处。

后来在教育学中,又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为指导和理论基础,在“教育与社会关系”中详细阐述和批判“教育救国论”的观点及其危害,是为学教育学的人最熟悉的知识之一。

到了20世纪末,世界各国不分什么社会状况,普遍响应美日等国,提出依靠教育强国、立国的口号,自然中国也不例外。

遂中国教育学中对“教育救国论”的批判成为了不适时宜的东西,退居“陈词滥调”的地位。

90年代初,在《教育研究》杂志上堂皇地出现了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前辈张燕镜教授为迎合“科教兴国”战略而提出的“教育强国论”。

张先生文章题目为《教育救国与教育强国》,发表在《教育研究》1993年第7期。

文章认为,如果说“教育救国”在革命时期是麻痹人民的理论,那么在和平建设时期说依靠教育强国、立国就不能说错。

张先生的看法不是个人独到见解,而是一种普遍思潮的代表,我们称这种教育强国思潮为“新教育救国论”。

“新教育救国论”建立在直到今天仍然被人们挂在嘴上、写到书本乃至文件里的一种单线思维基础上:当前世界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学技术发展关键在于人才,而人才的基础在于教育。

于是教育被看成了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教育--->人才---->科技---->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不禁要问:马克思主义历来把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放在生产方式上,是不是马克思主义弄错了,忘记了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需要教育来培养?仔细考察才明白,不是马克思主义弄错了,而是“新教育强国论”错了,是“新教育强国论”忘记了教育发展也是需要以一定生产方式来规约,以一定生产力制约,以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

由于忘记了这一条基本的道理,就混淆了教育过程和生产过程。

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思潮的再认识

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思潮的再认识

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思潮的再认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思潮的再认识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思潮是三个重要的思潮。

这三个思潮的出现,是中国在面对外来侵略和内部落后的情况下,寻求自救和自强的必然结果。

这三个思潮的再认识,对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实业救国思潮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思潮之一。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国家的危亡,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呼吁实业救国。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发展实业,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才能够摆脱外来侵略和内部落后的困境。

实业救国思潮的代表人物有张謇、梁启超等。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实业救国方案,如发展煤铁工业、铁路运输、邮电通讯等。

这些方案的实施,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教育救国思潮是中国近代史上另一个重要的思潮。

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基础上,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呼吁教育救国。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才能够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教育救国思潮的代表人物有严复、康有为等。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救国方案,如推广普及教育、改革教育体制、提高教育质量等。

这些方案的实施,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人才支持。

科学救国思潮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后一个思潮。

在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思潮的基础上,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呼吁科学救国。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够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科学救国思潮的代表人物有钱学森、邓稼先等。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科学救国方案,如发展航空航天、核能技术、信息技术等。

这些方案的实施,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科技支持。

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思潮的再认识,对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首先,这三个思潮的出现,反映了中国在面对外来侵略和内部落后的情况下,寻求自救和自强的必然结果。

其次,这三个思潮的实施,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基础、人才和科技支持。

中国近代史教育救国的实例

中国近代史教育救国的实例

中国近代史教育救国的实例
在中国近代史中,有许多教育救国的实例。

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例子:
1. 严复: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翻译了西方的经典著作,如《天演论》等,引入了进化论等现代思想,对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2. 蔡元培: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致力于推动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3. 陶行知:陶行知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念,倡导教育与生活、社会相结合,推动了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4. 晏阳初:晏阳初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倡导平民教育,致力于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为中国的农村教育和社会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教育家们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和思想,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对今天的中国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于读书救国的例子

关于读书救国的例子

关于读书救国的例子
读书救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观念,强调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振兴国家。

以下是一个关于读书救国的例子:
在清朝时期,中国遭受到了列强侵略和割地赔款的严重打击。

在这个时候,有一位名叫康有为的思想家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认为中国需要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和知识,推进自己的现代化进程。

康有为本人即是一个很好的读书救国的例子。

他广泛阅读了西方哲学、政治学、科学技术等领域的著作,并将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和观点,如“民族独立、民主共和、权利平等、教育普及”等。

同时,他也积极从事教育工作,创办了南洋公学,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现代教育背景和西方知识的学生,为中国近代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康有为的思想和行动,引起了当时社会上广泛的共鸣和关注,成为了推进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之一。

他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也成为了后来中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的主流观念之一,对促进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怎样理解教育救国主题

怎样理解教育救国主题

怎样理解教育救国主题如何理解“教育救国”主题引言:教育救国是指通过教育来解救国家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以及推动国家繁荣昌盛的一种理念和行动。

教育的力量无疑是巨大的,它可以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推动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然而,教育救国不仅仅是一种空洞的口号,它是一个具体而复杂的实践过程,涉及到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多个层面。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析和理解教育救国这一主题。

一、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是教育救国的指导思想和核心价值观。

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不仅需要传授知识,更需要培养创新能力、人文素养、国际视野等综合能力。

教育思想中的“救国”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国家的需求,更是要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公民,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贡献。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教育被视为一种责任和使命,教育救国主题强调的是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要求教育引导人们发扬民族精神、弘扬国家文化,培养出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育体制:教育体制是教育救国的重要保障和基础。

教育体制的改革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合理的教育体制能够为教育救国提供支撑和保障。

教育体制的改革需要从政策、制度和机制三个层面进行,包括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体系、优化资源配置等。

同时,教育救国还需要完善教育法律法规,推动教育公平,确保每个人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只有通过建立健全的教育体制,才能够实现教育救国的目标。

三、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教育救国的核心要素。

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贴近社会需求和国家发展的实际,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素质。

在21世纪,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教育内容的传递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传统的知识传授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因此,教育救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要推动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教育救国为主题的论述

教育救国为主题的论述

教育救国为主题的论述教育救国引言教育是国家的未来,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句“教育救国”准确概括了教育对国家的重要性。

本文旨在论述教育救国的重要性,并提出实施教育救国的方案及措施。

为了使全体国民充分认识到教育救国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此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育对国家的影响教育是培养国民的意识,素质和能力的过程。

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直接决定了国民素质的高低和国家的发展程度。

因此,教育对国家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深入的。

首先,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素质。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培养,人们可以获得知识、技能和思维能力,从而增加个人的竞争力和对社会的贡献。

当大部分公民接受良好的教育时,整个国家的素质水平将会大幅提高,从而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其次,教育可以培养国民的公民意识。

教育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公民意识,塑造国民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只有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国民才能保持社会稳定,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

再次,教育可以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教育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

只有经过创新教育,培养出具备创造力和创业精神的人才,才能推动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二、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的问题尽管教育的重要性得到广泛的认可,但目前我国教育仍面临许多问题,如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质量不高,教育体制僵化等。

首先,教育资源不均衡。

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下,一些地区的教育资源更为充沛,而一些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

这导致了城乡教育的差距,以及贫富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给国家的发展带来了隐患。

其次,教育质量不高。

虽然我国的教育已经取得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学生单纯的记忆考试,削弱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队伍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一些地区的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仍有待提高。

第三,教育体制僵化。

教育体制的僵化导致了教育方法和内容的相对单一,无法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

青年毛泽东教育救国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科学评价

青年毛泽东教育救国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科学评价

青年毛泽东教育救国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科学评价作者:颜蒹葭来源:《科技视界》 2013年第23期颜蒹葭1,2(1.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2.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青年毛泽东纪念馆,湖南长沙 410002)【摘要】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的近80年,一批近代先进中国人在探寻西方列强富强之基和中国贫弱之源时,都几乎不约而同地发出了教育救国的呼声,青年毛泽东也不例外。

青年毛泽东对救国救民真理进行了长约10年之久的艰辛探索,并构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教育救国思想。

青年毛泽东的教育救国思想尽管有其局限性,但其中蕴含了“教育改革”、“教育兴国”、“教育强国”等合理内核和深刻内涵,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青年毛泽东;教育救国思想;主要内容;科学评价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成了首要的历史任务和时代主题,教育救国论就是近代中国一批先进人物在探索救国救民真理过程中对此作出积极回应的产物。

青年毛泽东成长阶段正处于国家救亡图存之际和教育救国论风行之时,在探索救国救民真理过程中也首先选择了教育救国方案。

青年毛泽东对救国救民真理进行了长约10年之久的艰辛探索,并构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教育救国思想。

1 动力论:戕贼人性的旧教育需要改造同其他教育救国论者一样,毛泽东早期也认为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主要原因在于国民愚昧落后,由于“民智黑暗,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

”[1]而这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于旧教育的腐朽落后。

旧教育没有立足于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教育理念、教育管理、学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不科学,阻碍了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自由发展,从而影响民质的变化。

在他看来,旧教育的最大弊端在于无视人格,戕贼人性。

因此,青年毛泽东指出,要想改造社会,首先就必须造就出能肩负强国兴邦的栋梁之材,而欲造就新国民及有开拓能力之材,就必须改造腐朽落后的旧教育,从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入手。

2 手段论:以教育为手段改造社会教育救国论是以教育为本位的社会改造观,强调以教育为手段促使社会进化,其思想立足点是“性善论”,主张通过教育先改造人,再由人改造社会环境,最终实现人们所追求的理想政治。

教育救国思潮

教育救国思潮

教育救国思潮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迫使腐朽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近代中国社会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深渊。

面对列强的疯狂侵凌和清政府的衰败无能,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再度高涨。

席卷全国的义和团运动给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以同样沉重的打击。

迫于舆论,奄奄一息的清政府无可奈何地实行所谓的“维新新政”,改革教育亦成为“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

教育改革的推行亦维教育救国思想再度兴起以良好的契机。

教育救国论者们又重新活跃在社会舞台上,开始大力鼓吹“启民智,兴学堂”,鼓吹国民教育,宣扬教育救国思想。

宣传教育救国思想,投身教育,培育人才似乎是潮流所趋。

许多戊戌维新时期的教育救国论者们在原有的思想主张的基础上更加努力地宣传教育救国思想。

梁启超等人认为戊戌维新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人才缺乏,民智未开。

亦有人鉴于变法之喋血后果,意味到朝廷之腐败,亦投身教育,兴学育人以救国自强。

众多报刊杂志推波助澜,积极宣传教育救国思想。

“人无教育,就不能自立,国无教育,就不能自强。

”“国家的强弱全在教育的兴废,天下世界,从来没有教育废了,国家会强的;教育兴了的,国家会弱的。

”甚至,一些革命刊物亦默认教育救国之主张。

《白话》杂志就登载文章论证“救中国的衰弱必以教育为急务。

”很多仁人志士都认为:“中国尚有一丝希望,全在振兴教育。

”霎时间,教育救国思想声浪高涨,“智争学战”成为普遍的呼声。

众多有识之士莫不将振兴学务,发展教育,培育人才为救国保种的唯一途径,为实现他们的救国理想而奔走呼号。

《辛丑条约》的签订,给外国殖民者的文化侵略大开方便之门。

借助传教士的传教活动,帝国主义殖民者推广其殖民统治和殖民思想。

教会学校亦不是陌生事物了。

各帝国主义列强竟先效仿,在各自势力范围和租借地创办教会学校,传播奴役殖民地人民的宗教精神。

帝国主义的宗教活动给人民群众带来巨大的伤害,激起了各地群众的强烈反抗。

早在义和团运动初期,各地反抗教会的“教案”时有发生。

“教育救国论”从历史到现实

“教育救国论”从历史到现实

作者: 莫岳云
出版物刊名: 教育评论
页码: 35-36页
主题词: 教育救国论者;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教育事业;口号;五四时期;根本原因;批判;知识分子;社会思潮;教育发展
摘要: <正> '教育救国'是五四时期社会思潮中一个相当流行的观点和口号,长期以来被当作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反动口号遭到批判。

其实,过去的批判是有失公正的。

勿须讳言,'教育救
国'口号确有其历史的局限性。

因为教育落后只是旧中国社会落后衰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在于列强的蹂躏和封建主义的腐朽统治。

在主权沦丧政权反动的条件下,仅凭发展教育是救不了国的。

'教育救国'口号只看到教育的社会作用,而不能把握教育发展的社会前提;它探索救国问题,却未能揭示社会症结所在,因而也就找不到改造社会拯救中国的根本途径。

教育救国思潮

教育救国思潮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教育救国思潮摘要教育救国思想作为一股重要的社会思潮,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救国主张之一,是民族危机和忧患意识的共同产物。

它的兴起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萌发时期、勃兴时期、发展时期、高涨时期、拓展时期。

教育救国思潮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社会思潮,具有合理性和进步性,同时,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关键词教育救国思潮;发展历程;进步性;局限性AbstractThe education saves the nation the thought to take an important social ideological trend, once had widespread and the profound influence in the Chinese modern history. It is the modern China society saves the nation one of positions, is the national crisis and the sense of hardship common product. Its starting has experienced the following several stages approximately with the development: Germination time, vigorous growth time, development time, surging upward time, development time. The education saves the nation the ideological trend to take in the Chinese modern history to affect the profound social ideological trend, has the rationality and progressive, simultaneously, also has certain historical limitation.Keywords The education saves the nation the ideological trend; development process ;progressive; limitation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育救国论”批判书
萧若辰
自从1927年毛泽东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以后,中国***人就在思想上认清了“教育救国论”的荒谬之处。

后来在教育学中,又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为指导和理论基础,在“教育与社会关系”中详细阐述和批判“教育救国论”的观点及其危害,是为学教育学的人最熟悉的知识之一。

到了20世纪末,世界各国不分什么社会状况,普遍响应美日等国,提出依靠教育强国、立国的口号,自然中国也不例外。

遂中国教育学中对“教育救国论”的批判成为了不适时宜的东西,退居“陈词滥调”的地位。

90年代初,在《教育研究》杂志上堂皇地出现了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前辈张燕镜教授为迎合“科教兴国”战略而提出的“教育强国论”。

张先生文章题目为《教育救国与教育强国》,发表在《教育研究》1993年第7期。

文章认为,如果说“教育救国”在革命时期是麻痹人民的理论,那么在和平建设时期说依靠教育强国、立国就不能说错。

张先生的看法不是个人独到见解,而是一种普遍思潮的代表,我们称这种教育强国思潮为“新教育救国论”。

“新教育救国论”建立在直到今天仍然被人们挂在嘴上、写到书本乃至文件里的一种单线思维基础上:当前世界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学技术发展关键在于人才,而人才的基础在于教育。

于是教育被看成了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教育--->人才---->科技---->经济发展
---->综合国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不禁要问:马克思主义历来把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放在生产方式上,是不是马克思主义弄错了,忘记了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需要教育来培养?仔细考察
才明白,不是马克思主义弄错了,而是“新教育强国论”错了,是“新教育强国论”忘记了教育发展也是需要以一定生产方式来规约,以一定生产力制约,以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

由于忘记了这一条基本的道理,就混淆了教育过程和生产过程。

实际上是,教育-----人才-----生产,这三个要素连接了两个不同的过程:教育培养出人才,这是教育过程;人才进入生产,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展生产,这是生产过程。

“教育救国论”也好,“新教育救国论”也好,都只看到了教育可以培养人才,而忽视了教育培养出的人才真正成为劳动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需要条件保障。

它们忽视了政治腐败、分配不公、用人不当等社会制度上的弊病会将教育培养的人才扼杀掉、使人才成为废物这样的事实!因此,“教育强国论”与“教育救国论”一样可以麻痹人们,使人
们忽视教育促进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条件保障----合理的政
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使人们热衷于教育改革,而忽视对不合理社会制度的批判。

“教育强国论”和“教育救国论”一样,起思想基础是历史上的“教育万能论思想”。

其实,试图单纯通过教育来改造社会和建设国家,不是我们新时代***人的创造。

在西方,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卢梭的《爱弥儿》,再到欧文的《社会主义实验计划》,都是在“教育---人---社会---教育”的循环“怪圈”里走不出来;在中国更是如此,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不知道有多少关于教化立国、护国、强国的宏论,陶行知、杨昌济各自从美、日学来洋“教育救国论”,胡适之请来杜威大谈“不流血战争”,美国心理学家孟禄,英国哲学家罗素等,都来中国大讲非革命化社会改良的大道理。

结果,传统与西洋的“教育救国论”合力共作,也没有挽救了中华民族的命运,最终还是复辟、内乱、外患,纷乱不堪,尤其那日本铁蹄踏遍中国,我们中国人父兄被杀、姐妹被奸,中华民族苦不堪言!
回顾中外历史,大凡一个集团、一个政党,当它处于革命上升时期,就要批判“教育万能论”、“教育救国论”;一旦夺取了政权,就要鼓吹“教育万能论”、“教育建国论”,而不大力倡导根本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

就看中国2500年来的历史上对待孔丘的态度,也是百分万分地清
楚:要革命,要犯上作乱,就狠批那孔夫子;一旦掌握了政权就尊孔读经、大讲教化(秦始皇等几个例外的“坑儒”者别有原因)。

大讲教育、教化没有错,问题在于,教育和教化作用的实现需要条件。

不顾这些条件,不去改革作为实现教育作用的保障的政治经济制度,只空喊教育的伟大作用,这是在给人民吃鸦片。

日前见内蒙古自治区领导人谈内蒙发展问题,说“内蒙发展需要人才,所以要大力发展教育”。

这种说法,听起来很有道理,但仔细一想,又没有道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只有通过自己举办教育
来培养吗?其实不然。

美国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并非是美国教育培养出来的;我国深圳快速发展所依靠的人才,也大都不是深圳地区的教育培养出来的。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可以在普遍提高本国或本地民众素质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而国家或地区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尤其中高级人才,不一定要通过自己大力发展教育获得。

相反,一些非教育因素诸如工作环境条件、用人制度等极大地制约着人才的多寡,弄不好,即使教育培养出人才,那人才也跑了或者成为“废品”。

目前我国出现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硕士不值钱”、“博士争当辅导员”的现象就是明证!
笔者自小立志献身于教育,自然知道教育之重要。

但耳闻一些奇谈怪论,目睹一些现实怪象(诸如昏官盈府,污吏霸道,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硕士、博士给文盲打工等等),
惟其“教育à人才à发展”单线思维的害人,感愤一些专家在“新教育救国论”蒙蔽下醉心于“新课程改革”以求
“中华民族的复兴,每个学生的发展”,特作以上偏激言论,供学术界同行批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