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教育救国思想评述_邓晓辉

合集下载

对林则徐,魏源思想评价

对林则徐,魏源思想评价

如何评价林则徐,魏源“睁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绪论受到鸦片战争失败的强烈打击,中国官僚和有识知识分子中的爱国人士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地理历史,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寻找救国存亡的道路和抵御外来侵略的方法,通过收集,翻译传入中国的外国报刊,书籍,地图,以及战争中审讯英国俘虏和直接问询外国商人,传教士的方法,获取当时世界知识。

林则徐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之人,在被道光皇帝派遣到广东省虎门查禁鸦片与鸦片贩卖势力作斗争,组织人员翻译西方刊物,1841年编成《四洲志》,将书稿交付给好友魏源,魏源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其内容包括世界各国地理,历史还总结了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编成《筹海篇》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军事技术,以期能够富国强兵,抵御外来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

魏源及其思想简介魏源,生于1794年,卒于1857年。

字默深,湖南邵阳人。

晚清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一代经世史学的开山, 1803年的一天9岁的魏源对主试官的上联“杯中含太极”脱口而出答道“腹内孕乾坤”,县令听后连连称赞,小小年纪才思敏捷。

魏源出生在邵阳县的一个小官吏家中,到父辈已经家道中落,从小就喜欢读书,平日手不释卷,读书通宵达旦,母亲怕他此役以往会拖垮身子,便强行规定他每天按时熄灯安寝,但常常趁父母熟睡,偷偷起来挑灯夜读。

17岁在当地就小有名气。

20岁入京后与思想家龚自珍结为好友,经常在一起切磋文章学问,谈论政事,大大开拓了学识视野,这一时期,正值清朝统治从康乾盛世逐步走向衰落之际,统治集团日益奢侈腐败,大小官吏贪腐成风,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不断激起各地农民起义和名族反抗运动,魏源身处政治权利的中心,感受深切,出于对时局的关怀,开始留意考察和研究财政,币制,水运,海运,漕运,水利,盐法,兵防等一系列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经济问题。

并在学术界极力倡导“经世致用”魏源不负林则徐所托,于1843年初编纂了《海国图志》50卷,并先后增补成60卷和100卷,近百万字。

魏源(讲稿)

魏源(讲稿)

魏源(讲稿)第一篇:魏源(讲稿)唤枫儿制作魏源(讲稿)魏源生平简介:魏源(1794~1857)名远达,字默深,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为晚清思想家,新思想的倡导者,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他提出了改革吏治、开通言路、吸收外资、振兴工业、提拔人才、开启民智、严禁鸦片和增强国防等一系列救世治国之道1840年,英国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魏源毅然以振国威、安边疆为己任,投身民族自卫战争。

主张:主张革新变法、反对侵华活动、主张“以守为战”、推崇民主制度,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提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和“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观点,主张学习西方制造战舰、火械等先进技术和选兵、练兵、养兵之法,改革中国军队。

他提倡创办民用工业,允许私人设立厂局,自行制造与销售轮船、火器等,使国家富强。

他主张革新,要求“去伪、去饰、去畏难、去养痈、去营窟”;“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

”提出“义民可用”的主张。

魏源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而且也很推崇和歆慕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

这些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于后来的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著作:《圣武记》、《皇朝经世文编》、《海国图志》《筹漕篇》、《筹齿差篇》和《湖广水利论》等。

其中以《海国图志》影响最为深远。

《海国图志》内容:《海国图志》是他依据林则徐所辑的西方史地资料《四州志》,参以历代史志、明以来《岛志》及当时夷图夷语编成《海国图志》,它囊括了世界地理、历史、政制、经济、宗教、历法、文化、物产。

该书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世界地理部分,介绍了世界很多国家的地理位置、疆域大小,以及物产、风俗和历史沿革。

其二,介绍了西方技艺,其中包括军事技术、船舶的驾驶与制造、铁路以及火器弹药的使用等。

其三,介绍了西方文化,诸如西洋的历法、货币、语言、宗教等等。

最后,检讨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和战之得失,论述中国抵抗西洋的战术战略,倡议建立译馆、船厂、炮局,并训练海军等等。

魏源经世致用教育思想对中国当代教育的启示

魏源经世致用教育思想对中国当代教育的启示

魏源经世致用教育思想对中国当代教育的启示
而现在读书的情形却太苦了!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中学、高中,课业较为沉重。


所学的也仅仅是技艺和谋生之道。

而在孔孟的教育中,德行第一,学问第二、技艺和谋生
之道是最末的。

我们今天把教学的重点丧失掉了,所教的仅是技术,是皮毛,不是根本。

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丧失掉了,哀哉可悲!民国以来,学校废弃了中国两千多年所行
的制度,一味采取西方的教学法。

一味强调培养创造力、创新思维。

试问一个小学生,乃
至一个初中生,技艺、知识、经验都十分有限,你叫他去创新、创造,他没有一定的根基,他造什么?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20世纪70年代就指出:现代,乃至未来,能够拯救和构建人类精神生活的,惟有中国的孔孟教育……台湾学者、被誉为“中华经典
推广读诵第一人”的王财贵先生说:最高级的教材是“四书”,第二级是“五经”,第三
级是唐诗、宋词、古文……
今天,我们筹钱古鉴今的意义何在?许多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对于固有的文化应承
继恢复正常,取其精华。

对于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训应再重新认识、再确实。

古人的智慧、
思想、才艺、经验经过几千年的铀结晶,就是真理,就是智慧。

教育就是国家、民族、社
会衰弱之本。

在教育上,做为“万世师表”的孔子直至今天受到人尊崇,而且在代莱历史
时代,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仍然存有许多可取之处。

我们应承继弘扬,使杰出的文化
为代莱时代作出代莱贡献。

林则徐与魏源思想述评.doc

林则徐与魏源思想述评.doc

林则徐与魏源思想述评如何评价林则徐、魏源提出的“睁大眼睛看世界”和“向外国人学习控制外国人的技巧”的新观念,受到鸦片战争失败的严重打击。

中国官僚和知识分子中的爱国人士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地理历史,总结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寻找救国图存的方法和抵抗外国侵略的方法。

他们通过收集、翻译介绍到中国的外国报纸、书籍、地图,在战争期间审问英国囚犯,以及直接询问外国商人和传教士,获得了当时的世界知识。

林则徐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人。

他被道光派往广东虎门镇压鸦片和打击鸦片走私。

他组织人员翻译西方出版物。

1841年,他把它们编成《四洲志》,并把手稿交给了他的好朋友魏源。

1843年1月,魏源将其编为《海国图志》,其中包括世界各国的地理。

历史也总结了鸦片战争的经验和教训。

本文论述了海防的战略和战术。

《《筹海篇》》一书提出了“向外国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以丰富强兵,抵抗外国侵略,在近代中国创造先进的外国军事科学技术”的思想。

魏源及其《魏源简介》生于1794年,卒于1857年。

这个词沉默而深沉,来自湖南邵阳。

晚清著名的思想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开创了世界历史。

1803年的一天,9岁的魏源对着大考官脱口说出对联“杯里太极”,并回答说:“我怀了一个儿子”。

听了这话,县长反复表扬他,从小就想得很快。

魏源出生在邵阳县一个小官员的家里。

因为他的父母已经是家中的一员,他从小就喜欢读书。

他从不放下书本,熬夜看书。

他的母亲害怕他会在过去搞垮自己的身体,所以她强迫他每天关灯按时睡觉。

然而,当他的父母在睡觉时,她经常偷偷起床熬夜看书。

17岁时,他成为当地的名人。

年初,XXXX 编纂了01030150卷,增加到60卷和100卷,近百万字。

当时,《海国图志》不仅是一本完整的世界历史和地理知识的书,而且是一个为反侵略斗争提供各种战略和信息的海防总集。

主要内容包括《海国图志》和每部电影的总序、后评价和文章中的注释。

它还包括汇编信息,收集所有国家的外国历史数据,可以找到。

魏源的教育思想内涵与当代创新教育理念——读魏源《默觚》有感

魏源的教育思想内涵与当代创新教育理念——读魏源《默觚》有感

魏源的教育思想内涵与当代创新教育理念——读魏源《默觚》有感魏源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和锐意进取的改革家。

他一生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吸收得最充分、发挥得最精彩和最有建树的是“经世致用”思想。

在晚晴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下,强烈的爱国情感,使深受西学东渐思潮影响的魏源形成了他自己的思想体系:学习西方改革弊政的“经世致用”思想,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从“经世致用”思想出发,魏源积极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教育。

他认为,“务实”“革新”富国举措的实施,必须要有“真知”“实学”的人才。

而要造就出具有经世致用的真才,就必须用经世实学去培养人,只有用与现实社会道德、政治相一致的实学造就人才,才能培养出匡时济世的真才。

为此,魏源提出“经世致用”四原则和实事、实功互动论,这集中反映了他务实求是的治学风格和教育学术观点。

1825年编纂《皇朝经世文编》,他在序言中就提出了“经世致用”四原则:“善言心者,必有验于事矣;善言人者,必有资于法矣;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矣;善言我者,必有验于物矣”。

此后又提出“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的实事、实功互动论。

也就是,适合当时社会实际,一切都应从实际出发。

为培养“真知”“实学”的人才,魏源主张——第一,融会贯通,实事求是。

魏源认为治学不要孤陋寡闻,要结合现实状况学习古代经史典籍,求古与今、德与智的会通。

强调治学需要智勇与德结合。

他说:“用智如水,水滥则溢;用勇如火,火烈而焚;故知勇有时而困,且有时自害”,只有君子的德行才能使它们“多而不溢,积而不焚”。

在魏源看来,必须打破陈规戒律,创造性地学习。

他曾说“读父书者不可与言兵,守陈案者不可与言律,好剿袭者不可与言文”,就是有力的证明。

同时他还强调,在治学求术时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地治学求术,才能不满足于一知半解,才能融会贯通,求得真知实学。

第二,行以求知,注重达用。

魏源崇尚“善琴弈者不识谱,善相马者不按图,善治民者不泥法”的独立学习精神。

魏源的教育思想

魏源的教育思想

魏源的教育思想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人。

道光进士,曾任内阁中书。

魂源是龚自珍和林则徐的挚友,他反对外国侵略,主张严禁鸦片;不满清末政治腐败状况,提出一系列社会改革的思想和计划。

其中,关于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主要的主张在下文列举出来。

废除书法试帖,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他从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认为:“今夫财用不足,国非贫,人才不竞之谓贫”,因此要求以国家之力,正人心,进人才,“人才进则军政修,人心肃则国威道”。

而要培养人才,就必须改革科举制度,因为科举专重书法,以八股取士,害人误国,他说:“国家欲兴数百年之利弊,在综核名实始。

欲综核名实,在士大夫舍楷书帖括而讨章程、讨国故始,舍胥史例案而图许谟、图远猷始”。

讲求经世致用的学问。

他和龚自珍一样,都极力提倡“经世致用”的今文经学;反对偏重训诂考据、脱离现实的古文经学。

他斥责宋明理学为“俗学”,批评汉学(考据学)禁锢天下聪明智慧。

他在《皇朝经世文编》的序文里提出:“善言心者,必有验于事矣……善言文者,必有资于法矣……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矣……善言我者,必有乘于物矣。

”也就是说,善言心的必须要证之于事,善言人的必须依靠于法,善言古的必须取证于今,善言我的必须依赖于物——做一切学问都应当从现今实际的事物出发。

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之以制夷”。

他从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中,体会到“船坚炮利”的优越性,认为,要想抵抗外国侵略,必须了解夷情,还必须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之以制夷”。

他反对当时顽固派把一切西学都看作是“奇技淫巧”,他认为是有用之物,是“奇技”而非“淫巧”,并且主张学习这些“奇技”。

为此,他编辑《海国图志》并附录《筹海篇》等,介绍外国史地和其他情况,主张学习西方制造战舰、火器的先进技术和选兵、练兵、养兵之法。

作者:。

复兴之路魏源的评价300字

复兴之路魏源的评价300字

复兴之路魏源的评价300字
摘要:
一、魏源的背景介绍
1.魏源的生活时代
2.魏源的学术成就
二、复兴之路的概述
1.复兴之路的来源
2.复兴之路的内容与主题
三、魏源对复兴之路的评价
1.魏源对复兴之路的肯定
2.魏源对复兴之路的批判
四、魏源评价的启示
1.魏源的评价对后世的影响
2.魏源的评价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正文:
魏源,清朝末年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史学家、地理学家和改革家。

他生活在我国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面临着列强的入侵和国家的危难。

在这个时期,魏源倾力研究历史、地理,并积极投身于改革,力图为国家的复兴做出贡献。

《复兴之路》是魏源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对清朝末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反思。

魏源认为,国家的复兴之路在于改革,而改革的关键在于教育。

他主张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以此来振兴民
族。

此外,魏源还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改革建议,如加强海防、发展实业等。

魏源对《复兴之路》的评价是肯定的。

他认为这本书既是一部史书,也是一部改革的蓝图。

在这部书中,魏源展现了他对民族复兴的渴望和对国家未来的信心。

同时,魏源也批判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和官僚体制,认为这些是阻碍国家复兴的主要原因。

魏源的评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复兴之路》成为了许多仁人志士的启蒙之作,为后来的变法维新、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现代社会,魏源的评价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魏源教育救国思想评述_邓晓辉

魏源教育救国思想评述_邓晓辉
3.教育救国之“经世致用”。重功利轻实用 是中 国 教 育 事 业 历 来 的 弊 端 ,魏 源 在 面 对 统 治 者 抱 着 “天 朝上国”自居、鄙视 他 国 先 进 文 化 的 场 面 之 时,为 敲 醒 国 人 的 美 梦 ,提 出 教 育 要 与 实 际 情 况 相 结 合 ,脱 离 实 际 的 教 育 是 起 不 到 任 何 实 质 性 的 效 果 ,只 有 把 “经 世 致 用 ”原 则 贯 穿 于 教 育 活 动 的 始 终 ,才 能 真 正 发 挥 出教育的作用。魏 源 这 一 思 想 理 论 的 提 出,不 仅 符 合当时的社会状 况,是 救 国、强 国 的 需 要,同 时 也 是 一种具有发展性 的 观 点。“经 世 致 用”的 教 育 思 想, 打破了传统的道德 教 育 观 念,把 我 国 的 教 育 引 上 了 正确的发展道路。此 外,把 “经 世 致 用”思 想 用 于 对 人 才 培 养 的 教 育 上 ,切 合 了 “养 人 要 实 用 ”的 要 求 ,是 魏源教育救国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 育 救 国 思 想 之 “师 夷 长 技 以 制 夷 ”。魏 源 是 我国首批“睁眼看世 界”的 知 识 分 子 中 的 一 员,他 把
· 22 ·
中 国 传 统 思 想 融 入 当 时 的 社 会 ,总 结 和 归 纳 出 “师 夷 长 技 以 制 夷 ”即 “西 学 东 渐 ”的 思 想 ,开 创 了 一 个 教 育 的新时代,引领 了 中 国 教 育 的 近 现 代 发 展 历 程。清 政 府 的 衰 败 告 诉 我 们 ,在 封 闭 的 社 会 状 况 下 ,没 有 千 年不变的大局,更 没 有 永 久 的 天 朝 上 国 之 说。 只 有 学 习 才 是 国 家 发 展 、社 会 进 步 的 永 恒 之 道 。 魏 源 “师 夷 长 技 以 制 夷 ”的 思 想 ,主 张 学 习 西 方 的 思 想 来 改 善 中 国 的 教 育 ;学 习 西 方 的 一 些 先 进 技 术 ,来 寻 求 强 国 御敌。 通 俗 地 讲,就 是 以 其 人 之 道,还 治 其 人 之 身。 魏源知道当时西方 的 教 育 方 法、科 学 技 术 水 平 都 远 远地超过了清政府 统 治 时 期 的 中 国,是 个 不 可 否 认 的事实。所以,在充 分 认 识 中 国 和 世 界 局 面 的 前 提 下,他主张用西方的 先 进 思 想 和 技 术 来 抵 抗 他 们 的 侵略。

魏源的政治思想

魏源的政治思想

魏源的政治思想一、概况魏源(1794一1857)字默深,出生于湖南邵阳,是与龚自珍齐名的文学家,著名爱国者,维新思想前驱者之一,也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国较有成果的历史、地理学者。

他早年在家乡,读书、教书,参加科举考试,走的是一般富庶家庭子弟惯走的道路。

他十九岁赴北京,开始接触社会,1822年中举,后任内阁中书。

他遍游中国各地,结交了一批关心国计民生的经世之士,如林则徐、龚自珍、包世臣等。

1825年,他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聘,代编《皇朝经世文编》。

①它加深了魏源对当时社会问题的认识,强化了他的经世意识,对他日后编撰集大成性的世界地理巨著,不无启发意义。

鸦片战争中,他参与了浙江前线的抗英斗争,对英国清况有一定了解,并据英国俘虏安突德口供,写了《英吉利小记》。

鸦片战争的失败,对这位素抱经世之志的知识分子来说,刺激很大。

1841年,当被贬黜的林则徐嘱他在所译《四洲志》基础上编一部世界地理著作时,他欣然从命,并在翌年编定了五十卷的《海国图志》。

以后,他不断修订、增补,1847年扩大为60卷,1852年扩大为100卷,凡88万字。

①这是一项庞大的学术工程,全书120卷,分学术、治体、吏政、户政、礼政、兵政、刑政、工政八纲,系统清理、总结了清代道光以前的经世学说。

强烈的经世意识,是《海国图志》的鲜明特色。

魏源在叙言中开宗明义地写道:“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正因为如此,他在书中除了介绍、考订世界各国历史沿革、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习等情况外,还特设《筹海篇》二卷、《筹海总论》四卷,这是其他各种世界地理著作都没有的。

鸦片战争的失败,给国人最直接的刺激是船炮不如人。

魏源于此,非常留意。

除了在述及各国情况时注意介绍军事情况外,从卷八十四至卷九十五,他以整整12卷的篇幅,介绍西洋火轮船、洋炮、炸弹、炮台、水雷等原理、制法、用法。

这在此前此后各种世界地理著作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魏源教育思想浅谈

魏源教育思想浅谈

魏源教育思想浅谈
第一部分是理清魏源先生经世致用思想产生的背景,分析了其产生的思想渊源和社会原因。

第二部分介绍魏源先生经世致用思想的基本内涵,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即注重实用的治学原则,重视调查研究,贯彻学术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宗旨,提出务实革的富国举措,将知识付诸实践,使经世致用思想达到了现实性和实用性的统一,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抵御外敌及改革开放思想。

第三部分着重论述了魏源经世致用思想的教育学内涵,分为三层:
一、主张变革科举,以新的方式与准则来选择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

二、以融会贯通、行以求知和勤奋治学的方法追求真知实学。

三、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突破传统教育内容,迈出学习西方的第一步。

第四部分论述魏源先生经世致用思想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在近代史中,魏源的重视实学的主张,为教育界开启了学以致用的新风气,他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找真理的起点,是中国吸纳异质新学的开始,标志着中国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化的开端。

更重要的是,他的经世致用思想所包含的务实、革新的精神和求真求是的学风,对于当前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可资借鉴的现实意义,为今天科教兴国政策指导下如何提高民众科学精神和个人素养,如何发展职业教育和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史鉴。

魏源

魏源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人。

道光进士,曾任内阁中书。

魂源是龚自珍和林则徐的挚友,他反对外国侵略,主张严禁鸦片;不满清末政治腐败状况,提出一系列社会改革的思想和计划。

其中,关于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主要有以下主张:①废除书法试帖,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他从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认为:“今夫财用不足,国非贫,人才不竞之谓贫”,因此要求以国家之力,正人心,进人才,“人才进则军政修,人心肃则国威道”。

而要培养人才,就必须改革科举制度,因为科举专重书法,以八股取士,害人误国,他说:“国家欲兴数百年之利弊,在综核名实始。

欲综核名实,在士大夫舍楷书帖括而讨章程、讨国故始,舍胥史例案而图许谟、图远猷始”。

②讲求经世致用的学问。

他和龚自珍一样,都极力提倡“经世致用”的今文经学;反对偏重训诂考据、脱离现实的古文经学。

他斥责宋明理学为“俗学”,批评汉学(考据学)禁锢天下聪明智慧。

他在《皇朝经世文编》的序文里提出:“善言心者,必有验于事矣……善言文者,必有资于法矣……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矣……善言我者,必有乘于物矣。

”也就是说,善言心的必须要证之于事,善言人的必须依靠于法,善言古的必须取证于今,善言我的必须依赖于物——做一切学问都应当从现今实际的事物出发。

③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之以制夷”。

他从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中,体会到“船坚炮利”的优越性,认为,要想抵抗外国侵略,必须了解夷情,还必须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之以制夷”。

他反对当时顽固派把一切西学都看作是“奇技淫巧”,他认为是有用之物,是“奇技”而非“淫巧”,并且主张学习这些“奇技”。

为此,他编辑《海国图志》并附录《筹海篇》等,介绍外国史地和其他情况,主张学习西方制造战舰、火器的先进技术和选兵、练兵、养兵之法。

封建社会的种种危机和西方列强的入侵,促使魏源思索救亡图存之道.魏源不仅对传统教育体制提出置疑,而且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尽管这些教育理念在当时并没有实现,但其教育思想的一些新观念,新内容,在我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上占有着特殊的位置,对当代教育工作亦有一定的启迪价值.【关键词】:魏源;教育;思想以五经为宗,八股为试,以书艺工敏,辞章应对为高下的科举考试及其人才模式,构成了我国封建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生活在我国封建社会腐朽没落,西方列强相继崛起扩张时期的思想家魏源,为实现警唤国人"睁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提出应从观念上改变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育内容,改变教育制度的主张.尽管这一理想在当时并没有实现,但其教育思想的一些新观念,新内容,在我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位置,对当代教育工作亦有一定的启迪价值.一,魏源教育思想的文化渊源湖湘文化源远流长,上接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中经宋代湖湘学派创始人胡安国,胡宏父子奠基,又由胡宏高足张栻广为传播,继由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承接发展,经过一代代湖湘士人的吐故纳新,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学术传统和基本特征.而魏源自小居家便受曾经肄业于岳麓书院的二叔魏辅邦的熏陶,1813年魏源又负笈岳麓书院,师从山长袁名曜习湖湘文化.可以说,魏源教育思想的形成是以深厚的湖湘文化内涵为文化底蕴的.首先,湖湘文化一个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魏源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魏源正是以这种执着的爱国热情冲破顽固派的阻挠,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师夷呼声.赤诚的爱国主义使魏源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充满了信心,他认为"中国智慧,无所不有",只要中国厉精淬志,奋起直追,必定会"风气日开,智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第二,湖湘文化自湖湘学派创立起还有一突出特征——提倡重践履务实学的经世致用学风,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空谈心性,空谈玄理.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胡宏的"学也,行也,行之行之而又行之"再到张栻的"知行并发""贵实用而耻空言",湖湘学子历来留心经济之学.尔后的王夫之更是把经世之学推上一个新的高度.他从思想文化层面对明亡原因进行了深刻反思,提出了通经致用的主张,要求把研习经史和通晓时务结合起来.到了近代,这种经世学风继续被湖湘弟子传承.魏源在京求学期间除了师从刘逢禄习公羊外,也结交了大批师友,其中就有陶贺等人.魏源后来又长期担任陶澍与贺长龄的幕僚,深受二人经世思想影响.如果说魏源教育思想在求学岳麓时已萌发,那么其正式形成的标志则是在江苏为贺长龄编辑《皇朝经世文编》这一经世著作,并在参与陶贺二人的经世改革中予以实践而完善.由此可见,湖湘文化经世致用传统是魏源经世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石.此外,湖湘文化中求新求异与时俱进的变革思想也非常突出.湖湘文化是在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地域文化,不同学派之间相互交融形成的,自形成伊始就广纳百家,博采众长,因而具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变革精神.历代湖湘士人都有一种"无所依傍,浩然独往"的创新精神.魏源高举王船山主变旗帜,冲破顽固派叫喊的"天地之理不可变""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束缚,提出师夷变革主张,指出发展变化是事物的本质属性,"气化无一息不变者也,其不变者道而已,势则日变而不可复者也."应该说,湖湘文化的变革精神是魏源教育改革思想的力量之源.二,魏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魏源生活的年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烈,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深厚的湖湘文化的熏陶下,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成为近代启蒙思想家的先驱者.概括起来,魏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批判封建教育制度,主张改革传统教育魏源对科举制度基本上持"扬弃"的态度,从取士制度的历史发展来看,"乡举里选变而门望,门望变而考试","虽圣王复做,必不舍科举而复选举".因为"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与封建并起于上古,皆不公之大者.虽古人教育有道其公卿子多通六艺,岂能世世皆贤于草野之人" "九品中正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自唐以后,乃仿佛立贤无方之谊,至宋,明而始尽变其辄焉,虽所以教之未尽其道,而其用人之制,则三代私而后世公也".科举以命题考试为准,入选者无分氏族寒门,具有公平的竞争起点,这是科举制度比氏族选举进步之所在.但是,魏源对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是不满意的,认为"后世之养人用人也不然,其造之试之也,专以无益之画饼,无用之雕虫,不识兵农礼乐工虞士师为何事;及一旦用之也,则又伊人而遍责以六宫之职,或一岁而遍历四方民夷之风俗,""所用非所养,所养非所用".教育目的与教育手段从体制上脱节,这是科举制度最大的弊端.就是说,在他看来,科举考试的形式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是一种公平的社会竞争体制,执掌国家命运的将相但科举考试的内容要改革,不能搞"书小楷,诗八韵,将相文武此中进"那一套,执掌国家命运的将相文武应有实事实功的考绩标准.鸦片战争以后,他提出中国要建立海军,海军军官的选拔不能"舍船械而空谈韬略",更不能以八股时文为选择标准,而应该于"武试增水师一科,有能造西洋战舰,火轮舟,造飞炮,火箭,水雷奇器者,为科甲出身;能驾驶飓涛,能熟风云沙线,能枪炮有准者,为行伍出身,否则由舵工,水手,炮手出身".这个方案虽然袭用了科举考试的形式,但其考试内容和方法却完全变了.彻底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这就是说,魏源对科举制度的态度是:取其形式,弃其内容,不是绝对肯定和否定,而是"扬弃".(二)提出切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封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维护封建统治的官僚士大夫,但在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之下,国家行政管理完全丧失了科学意义.各级官吏奉帝王"圣旨"办事,有成绩归功于皇上,有错误则或碍于"圣旨"而自我弥缝,或诋为违背"圣旨"而归咎于个人.维护封建自然经济和政治的稳定及秩序,是封建国家行政的最高要求.所谓"年年五谷丰登,岁岁无事太平",就是尧舜盛世之治.这种社会理想所需要的人才,不是开拓性的专门人才,而是保守性的循规蹈矩之士.所循道的最大规矩,就是维护封建宗法专制体系的"三纲五常".因此,封建人才模式的核心内容是"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教条.由此人才模式决定的封建教育目的,就是教育等同于教化.如宋儒胡瑷所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本者在学校".王阳明进一步指出,学校教化的根本内容,在"明伦而已","民伦之外,无学矣".对这种封建教育目的和人才模式,魏源没有提出正面的批评意见,但在他的一些主张中,却显示了这种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模式相左的思想倾向.第一,在国家对人才的总体需要和人才价值观念问题上,他继承可湖湘文化质朴健行,内圣外王,重义轻利,无我务实,勇挑重担,维护团结,运筹决胜,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提出要培养"经世致用"之才,不能培养那种"口心性,躬礼义"的腐儒和以"饾饤为圣学"的陋儒,而成才养士的目的九在于经邦治国,以求民瘼,习吏治,卫疆防,而且还要把品德与才能的培养结合起来,对人才不能"但取文采而不审其德".据此,魏源提出在选人用人上这就需要有方面之才或专门之才,如"李长庚剿海贼,皆身自持舵,虽老于操舟者不及".在海军选才方面,"不以工匠,舵师视在骑射之下."以专门技术作为选材标准,则"船厂,火器局出身"者,"舵工,水手,炮手出身"者,都可以成为海军军官.这种选材标准,已经具有"不问你不能干什么,只问你能干什么"的信任才价值观念.第二,在德与才德关系问题上,他们还是注重"德".但他讲德"德"的内容,既完全不是"明伦守礼"那一套,也不同于我们时今提倡的"德育首位"中的"德".他认为,热德大德时"制国用","靖疆圉,"苏民困".国家"以足食足兵为治天下之具",人德才能就效诸民物要在"效诸民物"德实践过程中显示出来,离此则为"无用之王道".所以,国家"造(教育)之试(选拔)之"德人才,都要以经世致用为的.第三,魏源经世教育思想还体现在他的学习论和教化论上.魏源十分重视实践在学习中的作用,反对"生而知之"的唯心主义先验论,主张通过"习"与"行"才能获得新知识.他以"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焉有不行而知者乎".为理论基础来说明脱离实践是不能获得真知,就如"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疱丁之一啜".为了避免闭门造车,他提出"夫士而欲任天下之重,必自其勤访问始".第四,以"睁眼看世界"的目光注重吸引进自然科学,为实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教育理想奠定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基础.魏源尽管不是专职的教育家,但他所著的《海国图志》却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他涵盖了世界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民族,文物,历法,数学,机械,军事等方面的丰富知识,不仅材料收集详密,而且宏篇巨制,图文并茂,堪称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海国图志》写成后风行海内外,成为当时关心时务的知识分子必读之书,在日本一些地方的教馆,《海国图志》被作为教材.魏源逝世以后的咸丰八年(1858年),兵部左侍郎王茂荫上奏,要求将《海国图志》"重为刊印,使亲王大臣家置一编,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即将《海国图志》作为皇家子弟的教材.此奏虽未获准,但《海国图志》中崇尚近代自然科学的思想和所传播的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也算得上使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教材内容得一次革命性变革.《海国图志》所介绍的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其深度和广度从以下天文学和地理学中可见一斑. 天文学:《海国图志》第九十六至一百卷,魏源辑录了玛吉士等人纂的《地球天文合论》五篇,介绍了西方近代天文学知识.包括:1,哥白尼太阳中心说;2,五星运行轨道;3,月球运行规律,晦明望朔的成因;4,天体运行规律,日月蚀成因;5,彗星成因;6,恒星与行星的区别;7,银河成因. 地理学:1,地球全图;2,世界各国地理合沿革;3,地球论;4,空气论;5,风论,风乃空气流动所致;6,潮论,海潮与月球吸引力有关;7,地震论,地政乃地内"硫磺各石类燃烧"所致;8,火山论,火山及地内之火喷发所致.此外,《海国图志》在介绍西洋奇器和船炮制造方法时,涉及到物理学方面的光学,热力学,铸造学,电子等知识;还介绍了化学,测绘学印刷技术,西洋历法,国际法和外国文学等方面的知识等.可见,《海国图志》中的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大开时人和后来者的眼界,为后继者探索救国救民途径提供了知识结构方面的要求,更为变革封建的教育内容开辟了新的可行途径.三,魏源教育思想的历史启示同处社会历史的宏阔"转型"时期,尽管"转型"的根本社会性质不一样,但从其形式上的结构变换和内在价值要求的层面上说,又具有某种相似性或共同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魏源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其"德才并重,因才施教,量才录用,各尽其才"的教育思想,对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我国教育工作和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具有非常大的借鉴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至关重要的是要兼施教育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人才模式的无产阶级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标准.在这个前提下,应大力扶持各级各类学校发展,培养大量各种规格类别的人才,使所培养出的"新人"品学兼优,身心完美,既有历史眼光,又了国际大势,既晓自然社会科学,又备创新思维方法,既有理论胆识,又勤实践探究,既通科技经济,又握各种才干等.既重智力素质,又涵非智力素质等,只有当这样一批批德,才,识,学,体,美,劳齐备德"通才,帅才"和"一专多能"德"专才","将才"如洪流般涌现出来时,才能聚集起来推进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使我国早日建成一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舍此之外,要真正挫败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图谋,实现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教育遗训,达到中华民族强盛发展并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恐无他途.1)、主张“经世致用”,揭露和批判封建衰世政治和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把改革教育作为实现他们变法改制政治主张的重要手段。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同步课时练习综合探究八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同步课时练习综合探究八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

综合探究八 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一、单选题1. 近代中国首任驻外使臣是( )A. 李鸿章B. 郭嵩焘C. 康有为D. 刘锡鸿 2.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作者与其著作是()A. 郭嵩焘——《使西纪程》B. 林则徐——《四洲志》C. 严复——《天演论》D. 魏源——《海国图志》3. 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地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著作,对于帮助人们开阔视野和了解有重要作用。

它传入日本后,对日本的明治维新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该著作是( )A. 《四洲志》B. 《敬告青年》C. 《天演论》D. 《海国图志》 4. 鸦片战争前后出现了一部分思想比较开明的士大夫,除林则徐外,还有( )A. 严复B. 魏源C. 赫胥黎D. 康有为 5. 某电视剧摄制组布置清朝著名思想家魏源的书房场景,对于书架上摆放的书籍你认为合适的有 ①《海国图志》②《天演论》③《制碱》④《四洲志》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6. 容闳的留学教育计划是通过下列哪一事件得以成为现实的( )A. 近代教育改革B. 新文化运动C. 维新运动D. 洋务运动7. 鸦片战争以来一部分先进中国人逐步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开始“开眼看世界”的主要原因是A. 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的启蒙B. 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冲击C. 旧有“华夷观念”的转变D. 早期留学生和外交使臣的奔走宣传8. 为了唤醒国人了解世界,挽救危亡,魏源于1842年写成《海国图志》,你认为下列不是魏源思想主张的是( )A. 总结鸦片战争战败的教训,提出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观点。

B. 认为世界民族要平等相处,反对用“夷狄”来称呼西方文明发达国家。

C. 认为中国不是世界的中心,中国已经落后于欧洲。

D. 主张学习西方,开办工厂,制造轮船和枪炮。

9. 鸦片战争后,一些先进的思想家、早期留学生以及走出国门的外交使臣,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人”。

“孤独的先行者”“壮志难酬”“人生命运坎坷艰辛”几乎是他们共同的特征。

论魏源反侵略的爱国主义史学思想

论魏源反侵略的爱国主义史学思想

论魏源反侵略的爱国主义史学思想[摘要]:魏源所处的时代,是我国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

在魏源的全部思想中,最可贵、最有光辉的是他从总结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中所表现的强烈的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爱国思想,编译《海国图志》,编撰《圣武记》,总结鸦片战争的失败教训,集中反映了魏源的爱国情怀。

魏源身世坎坷,主张经世致用,改革弊政,富国强兵,但最终壮志未遂。

其有些著作后流入东瀛,对日本的明治维新有较大影响。

但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魏源作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特殊身份和传统夷夏观的长期浸染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而不可避免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魏源;爱国主义;史学思想Patriotism history thought invades which by Wei Yuan (Grade 2009.Schoo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ology.Anqing Normal College. Anqing ,China.246011)abstract: The Wei source locates the time, is our country by the feudal society to the semicolonial and semifeudal society rapid change time. In Wei source complete thought that what is most valuable, most has the glory is he the intense revolt foreign capital principle aggression patriotism which displays from the summary Opium War defeat's lesson, translates "Maritime country Chart Will", compiles "Saint Military To record", summarizes Opium War's defeat lesson, concentrated reflection Wei Yuan patriotic mood. The Wei source life experience is rough, advocates governs of very practical use, reform shortcoming politics, enrich the country and strengthen its military power, but final determination attempted. After its some works, flows in Japan, has to Japan's Meiji Restoration affects greatly. But because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perspective, Wei Yuan are contaminated for a long time as the landlord class intellectual's special status and the traditional barbarian tribes and china view and so on different factor influence, but displays certain limitation inevitably.key words: Wei Yuan; Patriotism; History study thought人们谈论历史人物,往往先从时代背景说起,认为时势造英雄,纵使怎样的豪杰逸才,总是在特定的时代条件下,做时代要求做并且允许做的事情。

魏源总结出什么思想

魏源总结出什么思想

魏源总结出什么思想魏源(1819-1885)是清末思想家、政治家,他的著作《海国图志》和《中国历史新钞》等对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和国家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魏源主张变法兴国。

他认为中国的落后和弱小是导致国家衰败的重要原因,因此迫切需要进行变法来使中国强大起来。

他主张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和知识,从而实现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现代化。

他提出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同时注重教育改革和科技进步,提倡启蒙运动,培养国民的科学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启示作用,也为后来的改革者提供了思想支持。

其次,魏源关注民族问题和国家意识。

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应该重视各民族的平等和和谐发展。

他主张要改革教育体制,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理解,促进民族认同感的形成,从而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

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当时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民族问题,也为中国的民族团结和统一作出了积极贡献。

此外,魏源强调国家利益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性。

他批评了中国历史上的闭关自守和保守主义思想,主张要积极参与国际交往和竞争。

他认为国家应该追求强盛和独立,扩大国家的权势和领土,保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后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对外政策提供了借鉴。

总的来说,魏源的思想可以概括为变法兴国、民族团结和重视国家利益。

他的思想在当时中国社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和国家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源的思想为中国的思想启蒙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也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论魏源思想与当今中国困境及其出路

论魏源思想与当今中国困境及其出路

论魏源思想与当今中国困境及其出路一,魏源思想及其发展<1>,魏源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1794—1857),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

名远达,子默深,汉族,湖南邵阳隆回人,道光二年举人,二十五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

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2>,思想本质与发展:师“敌”长技以制“敌”魏源生活的时代,正是大清帝国有盛而衰、西方列强逐步入侵的时代。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完成工业革命以后,逐渐强大起来,从东南沿海打开了天朝帝国的大门。

按照中原传统文化,中原才是天下的核心,中原政权才是王权正宗,因此有了“东夷”“南蛮”“西戎”“北胡”的说法。

列强自东南沿海侵入,因此称“英夷”“法夷”“德夷”等等。

与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相类似,或许还可以有“师蛮长技以制蛮”“师戎长技以制戎”“师胡长技以制胡”。

但不管怎么说,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师“敌”长技以制“敌”!!!也就是说,向我们的敌人学习,然后再用它对付我们的敌人。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魏源的思想,虽然诞生于一百多年前,但是直至今天,对解决今天的中国困境,仍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仍然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借鉴、去学习。

二,中国崛起所面临困境建国六十二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三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成就,国际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去年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很多人都在高呼“中国崛起”,然而,中国崛起,却面临着很多挑战、面临着困境,需要我们去思考、去学习、去研究、去破解。

(1),经济:货币战、汇率战、贸易战近些年来,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贸易之间,中美贸易之间,摩擦不断,对外,人民币不断被迫升值,现在已经跌破6.5;对内,通货膨胀,人民币不断贬值,几天前美国参议院又通过“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立项预案,将矛头直指人民币汇率。

复兴之路魏源的评价300字

复兴之路魏源的评价300字

复兴之路魏源的评价300字【实用版】目录1.引言:简述魏源及其著作《海国图志》2.魏源对于复兴之路的贡献3.魏源的思想在当时的影响4.魏源的思想在现代的意义5.结论:总结魏源对于复兴之路的贡献正文1.引言:魏源,字子实,清朝晚期著名的思想家、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

他所著的《海国图志》是一部详细介绍南洋、欧美各国历史地理的著作,对后世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源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他致力于探索国家的复兴之路,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2.魏源对于复兴之路的贡献: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详细描述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这一观点意味着中国应该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对抗外国侵略。

在当时,这是一个非常前瞻性的思想,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指明了方向。

此外,魏源还强调了改革、开放和创新的重要性,这些观点在今天的中国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3.魏源的思想在当时的影响:虽然魏源的观点在当时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但他的思想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批有识之士。

他们纷纷效仿魏源,开始关注世界各国的发展,寻求国家的复兴之路。

魏源的思想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起点,为后来的改革家、革命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4.魏源的思想在现代的意义:在现代社会,魏源的思想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他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提醒着我们要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经验,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同时,魏源强调的改革、开放和创新精神,也是现代中国所需要的重要素质。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应当继续发扬魏源的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5.结论: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为探索国家的复兴之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魏源

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魏源

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魏源一、魏源生平简介魏源是我国近代史上发端时期进步思想家的代表,杰出的爱国主义者,维新思想前驱者之一,著名的经学大师,史学家、文学家和诗人。

也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国较有成果的历史、地理学者。

他毕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和富国强兵之道的探索,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宏富而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魏源(1794—1857年)字默深,湖南隆回金潭(现隆回县司门前镇学湾村)人。

一七九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农历三月二十四日),生于隆回县金潭魏家段沙洲上。

早年从学于王守仁,后来跟刘逢禄学过《公羊春秋》。

在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日趋加深的情势下,他逐渐转向“经世致用”之学。

一八二二年,魏源中举。

此后的十多年,他先是搞学术研究,后来从事经济方面的工作。

他曾经为江苏布政使贺长龄编辑《皇朝经世文编》,一反过去汉学家们支离破碎、烦琐的研究方法,树起了一面新学风的旗帜。

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勤奋学习,积累了渊博的知识,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终于在学术界别开生面,卓然成为一代名家。

龚自珍曾赠他一副对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综一代典,成一家言”。

这是对他最恰切的评价。

他在两江总督陶澍和林则徐的领导下,筹议、举办和主持漕运、水利、盐政事务,总结不少实际经验,以擅长经世之学闻名于当时和后世。

特别在任兴化县知县和高邮知州期间,为国为民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兴修水利,二是改革盐政,深得百姓爱戴。

鸦片战争爆发以后,魏源加入了两江总督裕谦的幕府,曾亲自参加了浙江前线抗英战争的筹划和指挥工作。

一八四二年八月,清朝政府屈辱地签订了《南京条约》,国人愤激,上下忧心。

魏源有感于“海警沓至,忾然触其中之所积”,-1-遂写成《圣武记》一书。

《圣武记》通过对清政府的一些重大军政活动的记录与评述,表明了魏源的爱国、民族立场,和反对侵略的思想,想以此激励清政府振兴武备,抵御外侮,挽救民族和国家。

接着,他又受林则徐的嘱托,编辑了世界历史、地理专著《海国图志》,进一步扩充了《四洲志》的内容,并且较为全面地系统地阐述、发挥了包括龚自珍、林则徐的主张在内的有关政治、经济、科技、对外关系等方面的重要主张。

魏源总结出什么思想

魏源总结出什么思想

魏源总结出什么思想魏源(1794年-1857年)是晚清时期的一位思想家、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他的思想涉及政治、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对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行了深刻的观察和思考。

他的思想主要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国家改革、议政制度、道德教育和文化观念改革。

首先,魏源非常关注国家的未来发展和治理问题。

他认为,国家应该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来适应时代的变化。

他主张改变传统的官僚体制,提倡选拔人才和提升官员素质,以提高政府的效能。

他还提出要改革军队制度,并主张加强国防建设,以保障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其次,魏源主张实行议政制度,即通过议会来参与国家决策。

他认为,议政制度能够使国家决策更加公正和透明,避免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他提出了“民智当上”的观点,主张通过知识分子的参与来推动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第三,魏源非常注重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兴衰与道德风尚紧密相关。

他主张进行道德教育,培养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倡导崇德向善的价值观。

他追溯历史,寻找道德典范,并提出了“以教为国之一策”的主张,主张通过教育来推动国家的发展。

最后,魏源提出了文化观念的改革。

他认为,文化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主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他强调要借鉴西方的先进文化,吸取其优点,以促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总的来说,魏源的思想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状况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和发展的方案。

他的思想是为了振兴国家、推动社会的进步而提出的,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国家改革、议政制度、道德教育和文化观念改革等多个方面,为后来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魏源成就的教育学思考

魏源成就的教育学思考

魏源成就的教育学思考
贺树源
【期刊名称】《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003)0z1
【摘要】成功的人士千千万万,成功之路却各不相同。

从近代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魏源的成功,我们能找到什么特点?关于人才成长我们能得到哪些启迪?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探索。

【总页数】4页(P87-90)
【作者】贺树源
【作者单位】隆回六中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
【相关文献】
1.谈鸦片战争前后的史学批评成就——以龚自珍、魏源、夏燮为例
2.学科学业成就水平的研制与思考——以北京市义务教育学科评价方案为例
3.魏源的佛学成就
4.魏源成就的教育学思考
5.魏源历史编纂学成就析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 稿 日 期 : 2013-11-21 作 者 简 介 : 邓 晓 辉 (1981— ),女 ,安 阳 工 学 院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教 学 部 讲 师 ,主 要 研 究 方 向 为 马 克 思 主 义 与 当 代 中 国 发 展 。
· 21 ·
邓晓辉 / 魏源教育救 西 方 ,出 现 了 向 西 方 学 习 的 新 思 潮 ,打 破 了 统 治 者 与 部 分 愚 昧 人 们 的 天 朝 上 国 美 梦 , 试 图 让 国 人 重 新 认 识 世 界 ,进 而 寻 求 强 国 御 侮 之 道 。 魏源作为中国近代 的 大 教 育 家 和 大 思 想 家,倡 导 教 育界突破传统的思 想 局 限,提 出 了 强 国 必 先 强 教 育 的 理 论 思 想 ,发 起 教 育 改 革 ,力 求 通 过 教 育 来 实 现 救 国和强国的目标。
魏源教育救国思想评述
○ 邓晓辉
(安阳工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河南 安阳 455000)
摘 要: 魏源是继林则徐之后“睁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中的先行者 之 一。 在 国 家 和 民 族 面 临 生 死 存 亡 的
危急时刻,他潜心钻研救国之道,批判传统落后的教 育 体 制,提 出 要 改 革 中 国 的 教 育 方 式。 他 认 为 办 学 应 以 “经 世 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 术,总 结 出“师 夷 之 长 技 以 制 夷”的 新思想。大力倡导教育救国的思想,力求通过教育来加强中国与国际的接轨程 度,加 快 中 国 的 发 展 步 伐,以 抵 抗 外 国的侵略。
困难。 2.经济方面:魏 源 所 处 的 时 代,是 一 个 封 建 社
会即将土崩瓦解的 社 会,当 时 的 清 政 府 缺 乏 经 济 来 源,统治者 又 不 加 以 节 制,致 使 国 家 库 存 基 本 被 耗 光 ,财 政 面 临 亏 空 的 危 险 。 在 这 样 的 国 家 形 势 下 ,大 地主与官僚却不顾 平 民 百 姓 的 死 活,加 快 了 兼 并 土 地的发展步伐,导致 当 时 社 会 没 有 土 地 的 人 们 大 概 占了一半。土地是 人 们 赖 以 生 存 的 根 本,所 谓 得 人 心者得天下,笼络人 心 是 统 治 者 统 领 天 下 的 基 本 前 提 。 然 而 在 当 权 者 的 领 导 之 下 ,人 们 无 法 安 家 立 业 , 何以将心归之于朝廷呢?失去人心则意味着失去了 天 下 。 此 外 ,外 国 的 鸦 片 侵 略 ,吞 噬 的 不 仅 仅 是 中 国 的金银财 宝,更 吞 噬 了 中 国 广 大 民 众 的 生 活 激 情。 如此情景下的中国经济当然不能景气。
2.教 育 救 国 思 想 之 “师 夷 长 技 以 制 夷 ”。魏 源 是 我国首批“睁眼看世 界”的 知 识 分 子 中 的 一 员,他 把
· 22 ·
中 国 传 统 思 想 融 入 当 时 的 社 会 ,总 结 和 归 纳 出 “师 夷 长 技 以 制 夷 ”即 “西 学 东 渐 ”的 思 想 ,开 创 了 一 个 教 育 的新时代,引领 了 中 国 教 育 的 近 现 代 发 展 历 程。清 政 府 的 衰 败 告 诉 我 们 ,在 封 闭 的 社 会 状 况 下 ,没 有 千 年不变的大局,更 没 有 永 久 的 天 朝 上 国 之 说。 只 有 学 习 才 是 国 家 发 展 、社 会 进 步 的 永 恒 之 道 。 魏 源 “师 夷 长 技 以 制 夷 ”的 思 想 ,主 张 学 习 西 方 的 思 想 来 改 善 中 国 的 教 育 ;学 习 西 方 的 一 些 先 进 技 术 ,来 寻 求 强 国 御敌。 通 俗 地 讲,就 是 以 其 人 之 道,还 治 其 人 之 身。 魏源知道当时西方 的 教 育 方 法、科 学 技 术 水 平 都 远 远地超过了清政府 统 治 时 期 的 中 国,是 个 不 可 否 认 的事实。所以,在充 分 认 识 中 国 和 世 界 局 面 的 前 提 下,他主张用西方的 先 进 思 想 和 技 术 来 抵 抗 他 们 的 侵略。
二 、魏 源 教 育 救 国 思 想 的 主 要 观 点
清政 府 晚 期,中 国 社 会 由 辉 煌 盛 世 走 向 了 穷 途 末路,教育事业 也 随 之 世 风 日 下。 早 在 鸦 片 战 争 爆 发 前 ,中 国 社 会 的 传 统 的 传 统 文 化 与 封 建 教 育 体 制 , 就不断地遭到西方政治思想文化的冲击。在鸦片战 争爆发后,西方国家 殖 民 扩 张 的 魔 爪 伸 向 了 中 国 的 各 个 角 落 ,将 殖 民 主 义 渗 透 到 人 们 生 活 的 方 方 面 面 。 殖民主义思想压制 了 中 国 人 民 的 反 抗 情 绪,在 被 侵 略 、被 压 制 的 社 会 状 况 下 ,以 魏 源 为 代 表 的 一 些 有 志 之士意识到教育救国的重要性。他们主张从中国的 传 统 教 育 体 制 下 手 ,对 封 建 教 育 进 行 改 革 ,倡 导 教 育 要坚持“经 世 致 用”为 原 则。 在 立 足 于 国 情 的 基 础 上,正视西方的文 明,加 强 对 西 方 文 化 的 学 习 力 度, 即采用“师 夷 长 技 以 制 夷 ”的 方 法。 再 者 要 抚 慰 人 心 ,建 立 科 学 合 理 的 人 才 选 拔 制 度 ,坚 持 公 平 、公 正 、 公开的原则,以 此 来 招 揽 人 才 和 拉 拢 人 心。 魏 源 认 为从这几方面的努 力 来 进 行 教 育 界 的 改 革,可 以 寻 求出强国抵御辱之道。总结魏源的教育救国思想, 大致有以下几个主要观点:
2014 年 4 月
内 蒙 古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教 育 科 学 版 )
April,2014
第 27 卷 第 4 期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
Vol.27 No.4
三 、魏 源 教 育 救 国 思 想 对 现 代 教 育 的 影 响
魏源 的 思 想 打 破 了 儒 家 传 统 的 教 育 理 念,开 创 了教育的新局面。 传 统 的 教 育 体 制,主 要 停 留 于 陈 旧 的 教 学 方 式 层 面 ,强 调 教 学 的 理 论 性 效 果 ,而 直 接 忽视了教学的实质性作用。教育的任务不只是塑造 一批知识型人才,更 重 要 的 是 得 培 养 出 大 量 能 够 促 进 国 家 经 济 建 设 的 可 用 型 人 才 。 魏 源 “经 世 致 用 ”和 “师 夷 长 技 以 制 夷 ”的 思 想 就 很 好 地 诠 释 了 教 育 的 任 务 作 用 之 所 在 ,对 现 代 的 教 育 具 有 很 好 的 指 导 作 用 , 可以作为现代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方向以及发展的 目标。
3.文化方面:鸦 片 战 争 前,我 国 清 朝 实 行 了 闭 关锁国政策,致使我 国 无 论 是 政 治 还 是 经 济 还 是 教 育 ,各 方 面 都 远 远 落 后 于 西 方 发 达 国 家 ,整 个 中 国 的 知识分子都是处于敢怒而不敢言的社会状况中。鸦 片 战 争 爆 发 ,外 国 侵 略 势 力 打 开 了 中 国 的 大 门 ,清 政 府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在国家沦落 到 任 人 宰 割 的 地 步 时 ,在 民 族 危 亡 之 际 ,一 些 开 明 的 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为 抵 御 外 侮、谋 求 民 族 与 国 家 独
1.教育救国思 想 之 “平 人 心 之 积 患 ”。魏 源 “平 人心之积患”的思 想 主 要 是 运 用 于 人 们 道 德 思 想 的 教 化 作 用 上 ,他 清 楚 地 认 识 到 ,这 不 失 为 一 个 抵 抗 侵 略 、救 国 ,进 而 强 国 的 好 策 略 。 在 国 家 面 临 内 忧 外 患 的形势下,人们更 要 把 精 力 放 在 治 国、修 身、齐 天 下 方 面 ,来 提 高 御 敌 的 力 量 。 另 外 ,教 化 思 想 不 仅 要 应 用于平民百姓之中,更 要 运 用 到 掌 握 国 家 政 治 权 利 的人群中。因为它们身上掌握着整个国家和人们的 命 运 ,加 强 对 他 们 的 道 德 教 化 ,可 以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改 善政治腐朽的社会 状 况,用 一 个 政 治 清 明 的 社 会 来 消 除 人 们 心 中 的 忧 虑 ,换 得 社 会 的 稳 定 ,促 进 国 家 的 发 展 与 进 步 ,使 国 家 达 到 足 以 抵 抗 外 国 侵 略 的 水 平 。 魏源的这一主张使教育不仅具有传承文化的作用, 更承担了救国的伟大重任。此处的教育是一种社会 职 责 ,学 习 则 成 为 一 种 社 会 责 任 。
3.教育救国之“经世致用”。重功利轻实用 是中 国 教 育 事 业 历 来 的 弊 端 ,魏 源 在 面 对 统 治 者 抱 着 “天 朝上国”自居、鄙视 他 国 先 进 文 化 的 场 面 之 时,为 敲 醒 国 人 的 美 梦 ,提 出 教 育 要 与 实 际 情 况 相 结 合 ,脱 离 实 际 的 教 育 是 起 不 到 任 何 实 质 性 的 效 果 ,只 有 把 “经 世 致 用 ”原 则 贯 穿 于 教 育 活 动 的 始 终 ,才 能 真 正 发 挥 出教育的作用。魏 源 这 一 思 想 理 论 的 提 出,不 仅 符 合当时的社会状 况,是 救 国、强 国 的 需 要,同 时 也 是 一种具有发展性 的 观 点。“经 世 致 用”的 教 育 思 想, 打破了传统的道德 教 育 观 念,把 我 国 的 教 育 引 上 了 正确的发展道路。此 外,把 “经 世 致 用”思 想 用 于 对 人 才 培 养 的 教 育 上 ,切 合 了 “养 人 要 实 用 ”的 要 求 ,是 魏源教育救国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 键 词: 教育;救国;思想;评述 中图分类号: G 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916(2014)04-0021-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