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
中期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中期染色体的形态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d9e81e0a55270722182ef70e.png)
中央结构域位于着丝粒结构域的下方,是着丝粒区的主体, 由高度串联重复的α卫星DNA构成,重复单位171bp,重复 2000-3000次,表现为异染色质特性。 配对结构域位于着丝粒结构的内层,中期两条染色单体在 此处相互连结,在此区域发现有两类蛋白,一类为内着丝粒蛋 白INCENP(inner centromere protein),另一类为染色单 体连接蛋白CLIP(chromatid linking protein). 对着丝粒蛋白主要是使用ACA来研究的。ACA是从CREST 综合症病人血清中分离出来的抗着丝粒蛋白的抗体 (anticentromere antibodies)。用ACAs发现鉴定出来的 CENP主要有6种,即:CENP-A至F,它们都能与一个17bp的 DNA模式特异结合,与细胞的分裂及调控密切相关,进化上非 常保守。
荧光原位杂交显示端粒和端粒序列
二、染色体DNA的三种功能元件
为确保染色体的复制和稳定遗传,染色体具有3个基本元素, 即:自主复制序列(autonomously replicating DNA sequence, ARS)、着丝粒序列(centromere DNA sequence,CEN) 和端粒 序列(telomere DNA sequence,TEL) 。 1、自主复制序列( ARS) 是DNA复制的起点,酵母基因组含200-400个ARS,大多数 具有一个11-14 bp,富含AT的共有序列(ARS consensus sequence, ACS)。含有这一序列的质粒能高效转化宿主细胞, 并能在细胞中独立于宿主染色体存在。
2、着丝粒序列(CEN) 不同来源的CEN的共同特点是具有两个彼此相邻的核心区, 一个是80-90 bp的AT区,另一个是11 bp的保守区。CEN由大 量串联的重复序列组成,如α卫星DNA,其功能是参与形成着 丝粒,使细胞分裂中染色体能够准确地分离. 3、端粒序列(TEL) 不同生物的端粒序列都很相似,由长5-10 bp的重复单位串 联而成,人的重复序列为GGGTTA。真核细胞染色体端粒的 重复序列不是染色体DNA复制时连续合成的,而是由端粒酶 (telomerase)合成后添加到染色体末端。端粒酶是一种核糖 核蛋白复合物,具有逆转录酶的性质,以物种专一的内在 RNA为模板,把合成DNA的添加到染色体的3‘端。
医学遗传学-染色体分组、核型与显带
![医学遗传学-染色体分组、核型与显带](https://img.taocdn.com/s3/m/7b3d4b64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4b.png)
染色体的结构包括着丝粒、端粒、 次缢痕等,这些结构对于染色体 的稳定性和功能发挥具有重要作
用。
染色体数目与形态
人类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 其中22对为常染色体,1对为性
染色体。
染色体形态多样,可分为长臂、 短臂、着丝粒、端粒等部分,不 同物种的染色体形态也存在差异。
染色体数目的异常会导致遗传性 疾病的发生,如唐氏综合征、特
染色体异常类型及发生率
பைடு நூலகம்
1 2 3
染色体数目异常
包括整倍体和非整倍体异常,如21三体综合征 (唐氏综合征)等,发生率相对较低,但后果严 重。
染色体结构异常
包括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等,如猫叫综合征 (5号染色体短臂缺失)等,发生率较高,临床 表现多样。
染色体多态性
包括随体大小、着丝粒位置等微小变异,通常不 引起表型效应和疾病,但在特定情况下可能与疾 病风险相关。
G显带技术
利用Giemsa染料对染色 体进行显带处理,根据显 带图谱进行分组。
C显带技术
采用C-分带技术,通过特 定的染色程序显示染色体 特定区域的结构异染色质, 从而进行分组。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FISH技术
利用荧光标记的DNA探针与染色 体上的特定DNA序列进行杂交, 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杂交信号, 实现染色体分组。
03 核型分析技术
核型概念及意义
核型定义
是指生物体细胞内的染色体组型,包括染色体的数量、形态、大小等特征。
核型意义
核型分析是遗传学研究的基础,对于了解物种的遗传特性、染色体变异以及进 化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临床上,核型分析对于遗传病的诊断、预防和 治疗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核型分析流程与方法
第六章人类染色体与染色体病
![第六章人类染色体与染色体病](https://img.taocdn.com/s3/m/e65b894b1711cc7931b7167a.png)
C组 包括6~12号七对染色体和X染色体。为中等大小的亚 中着丝粒染色体,其中第6、7、8、11和X染色体的着丝粒略靠 近中央,短臂相对较长,第9、10、12号染色体短臂相对较短, X染色体大小介于第7和第8号之间。第9号染色体长臂上常有一 明显的次缢痕。 D组 包括13~15号三对染色体。为中等大小的近端着丝粒 染色体,短臂上常有随体。 E组 包括16~18号三对染色体。体积较小,其中第16号为 较小的中央着丝粒染色体,其长臂有时可出现次缢痕。第17、 18号染色体为最小的亚中着丝粒染色体。 F组 包括19~20号两对染色体。为最小的中央着丝粒染色 体。 G组 包括21~22号和Y染色体。为最小的近端着丝粒染色 体,其中2l、22号染色体常具有随体。Y染色体无随体,其两 长臂平行靠拢。
以二倍体为标准,如果体细胞染色体数目超出或少 于2n=46,称为染色体数目畸变。它包括整倍性改变和非 整倍性改变两种形式细胞发生。 (一)整倍性改变 整倍性改变的核型描述方法是:写出此细胞中染色 体的总数,数目后加逗号,然后写出性染色体的组成,如 69,XXY等。
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在二倍体的基础上,以染色体组为单位成组地 增加或减少,称为整倍性改变。整个染色体组减少可形成单倍体,在人 类单倍体个体尚未见报道;整个染色体组增加可形成三倍体、四倍体等 多倍体。 以人为例,三倍体细胞含3个 染色体组,染色体总数为69,四倍 体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染色体 总数为92。在人类全身三倍性是致 死的,在流产胎儿中较常见,也是 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全身四倍体罕见,四倍体以 上未见报道。在自然流产的胎儿中, 多倍体约占22%;在肿瘤等组织中, 常见多倍体细胞。
三倍体核型
多倍体的形成机制是: 1.双雄受精和双雌受精 双雄受精是指受精时两个精 子同时进入一个卵子中;双雌受精指减数分裂时,本应分 给极体的那组染色体仍留在卵子内,形成二倍体的异常卵 子,该卵子与正常精子受精。这两种情况都将形成三倍体 受精卵。 2.核内复制 核内复制是指细胞在一次分裂过程中, 染色体复制二次或二次以上,结果导致核内多倍化现象。 核内复制在体细胞与生殖细胞内均可发生。发生在受精卵 的第一次卵裂,可形成四倍体;发生在生殖细胞形成时, 可形成二倍体的生殖细胞,当与正常的单倍体生殖细胞受 精后,可产生三倍体的受精卵。
染色体核型简要说明
![染色体核型简要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d2f8f59f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65.png)
染⾊体核型简要说明1、简介1.1染⾊体数⽬和形态在核型图的组成中,常染⾊体依照长度递减的顺序⽤数字1到22表⽰,性染⾊体⽤X和Y表⽰。
依照染⾊体⼤⼩递减的顺序和着丝粒的位置,可将其分为七组(A—G)。
1.2区、带、亚带的命名⼀般沿着染⾊体的臂从着丝粒开始向远端连续的标记区和带。
p和q分别⽤于表⽰染⾊体的短臂和长臂,着丝粒区定义为10,向着短臂部分称为p10,⾯向长臂的部分称为q10。
每条臂上与着丝粒相连的部分定义为1,稍远的区定义为2,依次类推。
在定义⼀个特定的带时,需要下列四个条件:(1)染⾊体号,(2)臂的符号,(3)区号,(4)该带在所属区的带号。
这些条件需要连续列出,中间不要有空格和间断。
例如1p31表⽰1号染⾊体短臂3区1带。
举例说明1p31再分为三条相等或者不相等的亚带,亚带被命名为1p31.1,1p32.2和1p31.3,1p31.1靠近着丝粒,1p31.3远离着丝粒,如果亚带再予以分割,则只附加数字,中间不插⼊标记,如1p31.1可进⼀步分割为1p31.11, 1p31.12等,尽管在理论上,⼀条带任何时候可分割任意数⽬的新带,但通常⼀条带只分割为三条亚带。
1.3符号和简写术语下表列出所有⽤来描述染⾊体和染⾊体畸变的符号和简写术语。
add 额外未知起源的物质⽅括号[ ] 描述细胞数⽬cen 着丝粒chr 染⾊体del 缺失der 衍⽣染⾊体dup 重复h 异染⾊质ins 插⼊inv 倒位mar 标记染⾊体mat 母⽅起源减号丢失mos 嵌合体p 染⾊体短臂pat ⽗亲起源+(加号)获得q 染⾊体长臂qs 染⾊体长臂上的随体(问号)对某⼀染⾊或染⾊体结构的疑问r 环状染⾊体rob 罗宾逊易位s 随体t 易位ter 末端(染⾊体末端)1.4正常变异染⾊体的特征1.4.1异染⾊区,随体柄和随体的变异1.4.1.1长度的变异通过在相应染⾊体或其臂描述的符号h, stk, s之后加上“+”或“-”号,可以将异染⾊质⽚段,随体柄或随体长度变异和由于其它结构变异导致的染⾊体臂的长度的增减区分开来。
生物_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图解_区别和联系
![生物_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图解_区别和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c1d9693d10661ed9ac51f306.png)
1、染色体数目的确定染色体形态可分为单线型和双线型(如下图),当染色体复制完成后,就有单线型变为双线型,无论哪一种形态,染色体的数目都等于着丝点的个数。
只要数清着丝点的个数,染色体的个数就知道了。
2、同源染色体的确定①形态相同,即染色体上的着丝点的位置相同。
②大小相同,即两条染色体的长度相同。
③来源不同,即一条来源于父方,一条来源于母方(通常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④能够配对,即在细胞内成对存在。
对常染色体而言,只有当这四点同时满足时细胞中才含有同源染色体。
但应注意:姐妹染色单体经着丝点分裂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不是同源染色体,而是相同染色体。
二、联系图像应明确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各时期的特点如下表各时期的图像如下图三、细化图像判断方法四、与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图像相关的题型1、一般图像识别问题----利用上面的识别方法即可例1、下图是某种动物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部分图,据图回答问题:按先后顺序把有关有丝分裂图的号码排列起来__________________;按顺序把有关减数分裂图的号码排列起来__________________①是减Ⅰ前期,②是有丝中期,③是减Ⅰ中期,④是减Ⅱ中期,⑤是有丝后期⑥是有丝后期,⑦是有丝后期,⑧是减Ⅰ后期,⑨是减Ⅱ后期,⑩是减Ⅱ前期?是精细胞, ?有丝前期因此,有丝分裂顺序为:?②⑤⑥⑦;减数分裂顺序为:①③⑧⑩④⑨?例2、如右图所示是什么时期的分裂图像正确的判断方法是:着丝点分裂,染色体被拉向两极,属于后期,对于后期的图像,我们应看一极的染色体条数5条,奇数,所以为减Ⅱ后期。
2、柱形图例3、下图中甲~丁为小鼠睾丸中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比例图,关于此图叙述中错误的是A.甲图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B.乙图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C.丙图可表示有丝分裂间期的某一阶段 D.丁图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上面讲过染色体可分为单线型和双线型两种形态,在有丝分裂和减Ⅱ分裂后期时,着丝点分裂,染色体从双线型变为单线型,染色单体消失。
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目的判断
![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目的判断](https://img.taocdn.com/s3/m/2152f7090740be1e650e9a5a.png)
某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目的判断
(1)根据染色体形态判断:细胞内形态、大小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则该细胞中就含有几个染色体组。
如右图每种形态的染色体有3条,则该细胞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
(2)根据基因型判断:在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相同基因或等位基因出现几次,该细胞或生物体中就含有几个染色体组。
例如:基因型为AAaaBBBB的细胞或生物体,含有4个染色体组。
(3)根据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形态推算含有几个染色
体组。
染色体组数=
染色体数目染色体形态数
如下图,共有8条染色体,染色体形态数(形态、大小不相同)为2,所以染色体组数为8÷2=4(个)。
人体染色体
![人体染色体](https://img.taocdn.com/s3/m/82fc08ebaeaad1f346933f31.png)
的核型和带型有助于对各个种、属、科的亲缘关系作出判断,揭示核型的进化过程和机制。此外,核型 的研究又和人类自身利害密切相关,它的数目和结构的改变往往给人类带来遗传性疾病──染色体病; 肿瘤细胞的核型分析已被应用于肿瘤的临床诊断、预后及药物疗效的观察;通过培养后的淋巴细胞或皮 肤成纤维细胞的核型分析,可以对人的染色体病进行诊断,而对培养后的羊水中的胎儿脱屑细胞或胎盘 绒毛膜细胞的核型分析则可用于对胎儿的性别和染色体病的产前诊断。
将一个染色体组的全部染色体逐条按其特征画下来,再按长短、形态等特征排列起来的图称为核型 模式图,它代表一个物种的核型模式。
由于许多物种的各个染色体靠普通的制片染色方法不易精确地识别和区分,1968 年以来发展起来的 显带技术,即用各种特殊的处理和染色方法使各条染色体显示出各自的横纹特征(带型)的方法成为研
历史 核型一词首先由苏联学者 T.A.列维茨基和 JI.杰洛涅等在 20 世纪 20 年代提出。1952 年美 国细胞学家徐道觉首先采用低渗处理技术使细胞内的染色体分散而便于观察,以后秋水仙素的应用使增 殖中的细胞停止于中期,从而便于获得大量供观察的中期分裂相,植物凝血素(简称 PHA)刺激白细胞 分裂的发现使以血培养方法观察动物与人的染色体成为可能。随着各种培养、制片、染色技术的改进使 核型的研究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1956 年瑞典细胞遗传学家庄有兴等报告了人的染色体数是 46 而 不是过去认为的 48。1959 年以后在人类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各种各样的染色体异常。1960 年 4 月在美国 丹佛市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对人的染色体分群和命名的术语、符号、方法等作了统一规定,在第五次 国际人类遗传学会议上产生的人类染色体命名常务委员会又于 1977 年专门召开了会议进行修订,会后 公布了《人类细胞遗传学命名国际体制(ISCN)(1978)》。1981 年该委员会又公布了《人类细胞遗传学 高分辨显带命名国际体制》,在 1977 年所制订的中期染色体带型命名规定的基础上提出了高分辨的晚前 期和早中期染色体带型命名规定和模式图。这些规定目前为世界各国学者所普遍采用。
第二节 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和数目
![第二节 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和数目](https://img.taocdn.com/s3/m/b3da71294b35eefdc8d3331d.png)
第二节 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和数目
• 一、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 1、大小 不同物种染色体大小差异较大。一 般染色体数目少的则体积较大。即使同 一细胞中染色体大小也有较大的差异。 一般情况下,植物大于动物,单子叶植 物大于双子叶植物。草本植物大于木本 植物。
2、染色体形态结构
• 典型的染色体通常由长臂和短臂、着丝点和着 丝粒、次缢痕和随体、端粒等几部分组成。 (1)着丝点(centromere)和着丝粒 (kinetochore) • 着丝点即初级缢痕或主缢痕。中期时,着丝点 不发生收缩,呈现出透明的缢缩状结构,是纺 锤丝(Spindle)附着的部位。着丝点是染色体 不可缺少的重要结构。染色体可以丢失一个臂 或两个臂的大部分仍能复制,但若无着丝点, 便无法复制而自然丢失。
• 所谓核型是指一个个体或物种的染色体 的构成,包括染色体的大小、形态、数 目。即指体细胞染色体在光学显微镜下 所有可测定的表型特征的总称。对一组 染色体的形态特点进行细胞学研究(进 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称为核型分析。 大多以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为标准,也 有采用粗线期染色体。
二、染色体的数目
• • • 1、染色体的数目特征 恒定性。同一种生物染色体数目是恒定的。 染色体在体细胞中是成对的,在性细胞中总 是成单的。通常用2n和n表示,如水稻2n=24, n=12;普通小麦2n=42,n=21。 • 不同物种染色体数目差异很大。 动物中最少的只有1对染色体(n=1)(即 线虫类的一种马蛔虫变种;而另有一种蝴蝶 (Lysandra)可达191对染色体(n=19)植物中, 菊科植物Haplopappus graxillis只有2对,隐花植 物中瓶尔小草属(Ophioglossum)的一些物种 含有400-600对以上的染色体。但染色体数目多 少与物种的进化无关。
生物进化知识:进化与染色体进化——染色体形态和数量的变化
![生物进化知识:进化与染色体进化——染色体形态和数量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aa0575c0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94.png)
生物进化知识:进化与染色体进化——染色体形态和数量的变化染色体是所有细胞共有的结构,它们携带着生物个体的遗传物质,是进化简史中的重要成分。
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在进化过程中发生着变化,这一过程被称为染色体进化。
本文就染色体进化中染色体形态和数量的变化进行探讨和总结。
一、染色体形态的变化染色体形态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染色体大小和形状的改变上。
1.染色体大小的改变在进化过程中,染色体的大小可以上升或下降。
例如,在某些基因组中,小染色体的数量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少,大染色体的数量则逐渐增多。
这种现象被称为染色体重构。
染色体重构的原因包括基因重组、基因转移和等位基因的剔除等。
2.染色体形状的改变染色体形状的改变是染色体进化中的另一种重要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包括染色体端部的变形,染色体的着色体区域的变形以及整个染色体形状的变化等。
例如,某些物种的染色体端部具有特殊结构,称为端粒,端粒在染色体的复制和分离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染色体端粒的长度和形状在不同物种、不同时期有着显著的差异,表明在进化中染色体端粒也在发生着变化。
此外,染色体着色体区域的形态也容易发生变化。
在一些进化早期的物种,着色体区域相对较短,随着物种的进化和繁衍,染色体着色体区域的长度随着染色体重组的发生而变异,这种变异也是染色体进化中的重要形态变化。
二、染色体数量的变化除了染色体形态的变化外,染色体数量的变化也是染色体进化中的重要一环。
染色体数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染色体数目的高倍化染色体数目的高倍化指染色体数量发生翻倍。
在生物进化史上,染色体数目的高倍化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
染色体数目的高倍化一般发生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如自然突变、染色体不分离等过程中。
例如,在某些昆虫中,染色体高倍化是一个常见的进化现象,昆虫在繁殖过程中会出现多倍体或异倍体现象,这种现象被认为是昆虫进化过程中染色体数量的快速增加的一种表现形式。
2.染色体的融合和裂解染色体的融合和裂解也是染色体进化的重要形态变化。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结构、数量、行为变化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结构、数量、行为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b94e093b312b3169a451a4f9.png)
位置比较集中、螺旋化程 度最高、形态稳定
可编辑ppt
4
二、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三者的关系
间期 前期、中期(有丝)
减Ⅰ---减Ⅱ前期、中期
有丝(后期) 减Ⅱ(后期)
讨论:染色单体形成于细胞分裂
期,消失于细胞分裂 期
可编辑ppt
5
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染色体和核DNA数量比较
可编辑ppt
6
三、染色体、染色体组
▪ (1)乙、丙系在培育过程中发 生了染色体的--------- 变异 。
可编辑ppt
18
▪ (2011年山东卷)基因型为AaXBY的小鼠仅因为减 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未正常分离,而产生一个不 含性染色体的AA型配子。等位基因A、a位于2号 染色体。下列关于染色体未分离时期的分析,正 确的是
▪ ①.2号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
▪ A.发生了基因突变
▪ B.发生了染色体互换
▪ C 该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
▪ D.该细胞为次级精母可编细辑p胞pt
14
▪ 变式训练5:下图为处于 不同分裂时期的某生物的 细胞示意图,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 A.甲、乙、丙中都有同 源染色体
▪ B.卵巢中不可能同时出 现这三种细胞
▪ C.能够出现基因重组的 是乙
▪ A.甲可能是丙的子细胞
▪ B.乙、丙细胞不可能来自同一个体
▪ C.甲、乙、丙三个细胞均含有二个染色 体组
▪ D.甲、乙、丙三个细胞均含有同源染色 体
可编辑ppt
13
五、染色体与遗传变异
可遗传变异的类型: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 变式训练4:右图为高等动 物的细胞分裂示意图。图中 不可能反映的是
染色体 分类
![染色体 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972a265a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47.png)
染色体分类染色体是生物体内的一种细胞结构,携带了遗传信息,决定了生物体的遗传特征和发育过程。
大部分生物体拥有双倍体染色体组,即细胞核内存在两套相同的染色体。
染色体的分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以下是一些相关的参考内容。
1. 根据形态分类:染色体按照外观形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单体染色体、亚单体染色体、亚二体染色体和二体染色体。
单体染色体是染色体发生着丝粒粘连后呈线状的状态;亚单体染色体是染色体在染色体复制过程中的中间状态;亚二体染色体是合成染色体在分裂前呈四臂状;二体染色体是染色体复制完成后呈两个相同染色体臂的状态。
2. 根据着丝点位置分类:染色体亦可按照其着丝点的位置进行分类。
着丝点是染色体上的一个特定区域,通过此区域与纺锤体相连,确保染色体正确地分离到子细胞。
根据着丝点的位置,染色体可以分为中央着丝点型、末端着丝点型和细胞质型。
3. 根据染色体数目分类:染色体可以基于其数量进行分类,例如在人类中,按照染色体的数目,可以分为独体(单一染色体)、双体(两对染色体)和多体(超过两对染色体)。
人类正常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46个,其中包括22对常染色体和两条性染色体。
4. 根据基因分布分类:染色体可以根据基因分布的方式进行分类,例如在人类中,常染色体上的基因位于染色体的臂上,而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则位于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域。
这种分类方式可以帮助科学家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和在遗传中的作用。
除了以上分类,染色体还可以根据DNA序列、结构和功能等方面进行分类。
了解染色体的分类对于研究基因结构、功能和遗传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不同分类的染色体的研究,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生物体的遗传机制和进化规律,从而推动生命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1. Alberts, B., et al. (2020).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Garland Science.2. Lodish, H., et al. (2016). Molecular Cell Biology. Macmillan.3. Weaver, R. F. (2011). Molecular Biology. McGraw-Hill Education.4. Griffiths, A. J. F., et al. (2020). Introduction to Genetic Analysis.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染色体组的特征
![染色体组的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0c26596a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96.png)
染色体组的特征染色体是生物细胞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携带着遗传信息并参与了细胞的遗传传递过程。
染色体组是指一个生物体内所有染色体的集合,具有以下特征。
1. 数目和形态的变异性染色体组的数目和形态在不同生物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变异性。
人类体细胞中常见的染色体数目为46个,而某些昆虫的染色体数目可以达到数百甚至上千个。
此外,不同物种的染色体形态也各异,有直线状、环状、V字型等多种形态。
2. 染色体的结构染色体由DNA、蛋白质和其他分子组成。
DNA是染色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携带着生物体的遗传信息。
蛋白质则与DNA紧密结合,维持染色体的结构稳定性。
在染色体上还存在着一些特殊的结构,如着丝粒、中粒和端粒等。
3. 染色体的分布染色体在细胞中的分布位置也有一定的规律。
在有细胞核的真核生物中,染色体通常位于细胞核内。
在细胞周期中的不同阶段,染色体的分布位置也会发生变化,如在有丝分裂中,染色体会出现明显的凝聚和分离过程。
4. 染色体的功能染色体在细胞的遗传传递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首先,染色体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它们通过DNA上的基因编码了生物体的遗传特征。
其次,染色体参与了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确保了遗传物质的准确传递和遗传多样性的产生。
此外,染色体还参与了细胞的DNA修复、转录和表达等生物过程。
5. 染色体的遗传变异染色体组的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和种群遗传的重要基础。
染色体的数目和结构变异可以导致基因组的重组和基因的重新组合,从而产生新的遗传变异。
这些变异可以使生物适应环境的改变,也可以导致一些遗传疾病的发生。
6. 染色体的研究方法为了深入了解染色体组的特征和功能,科学家们开发了许多研究染色体的方法。
其中包括染色体显微观察、染色体带分析、染色体流式细胞术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科学家们观察和分析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进而揭示生物体的遗传机制和进化规律。
染色体组具有数目和形态的变异性、特定的结构、特定的分布、重要的功能、遗传变异性以及特定的研究方法等特征。
染色体数目变异与特点
![染色体数目变异与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198e8bc60b4e767f5bcfce91.png)
2. 四倍体的效应
➢ 外部形态——巨大性 ➢ 化学成分——降低 ➢ 生理功能——生长缓慢 ➢ 代谢产物——某些产物含量增加 ➢ 对生态环境的要求 ➢ 引起二倍体自交不亲和系统的改变
——变弱或完全消失
染色体的数目变异和特点
代谢产物——某些产物含量增加
4n蔬菜 4n烟草 4n黑麦草
染色体的数目变异和特点
一倍体的主要特点:高度不育(不产生后代)。
原因:减数分裂紊乱。
玉米:2n = 20条, 一倍体X = n = 10条
10条全分到上极的机率为(1/2)10
1 2 3 ┅ 10
10条全分到下极的机率为(1/2)10
10条全分到上极或下极的机率为(1/2)10+(1/2)10=1/512
单体:比正常合子的染色体数少一条的个体。 表示方法:2n-1=(n-1)Ⅱ+Ⅰ
双单体:2n-1-1=(n-2)Ⅱ+Ⅰ1+Ⅰ2 如普通小麦2n=42条=21Ⅱ 普通小麦的单体2n-1=20Ⅱ+Ⅰ 普通小麦的双单体2n-1-1=19Ⅱ+Ⅰ+Ⅰ (二)缺体 缺体:比正常染色体数少一对(两条成对)的个体。 表示方法:2n-2=(n-1)Ⅱ 普通小麦的缺体2n-2=20Ⅱ
小孢子母细胞 大孢子母细胞
2n的孢子或配子 2n的孢子或配子
4n个体
染色体的数目变异和特点
四倍体的产生—--人工产生
➢ 愈伤组织 ➢ 高温或低温处理授粉后的幼胚 ➢ 秋水仙素等化学药品 ➢ 加倍药剂:除莠剂、杀虫剂、化学诱
变剂、生物碱、富民农、有机汞杀菌 剂 ➢ 组织培养结合秋水仙素处理 ➢ 体细胞杂交
染色体的数目变异和特点
单倍体的利用
1、通过染色体加倍,使基因全部纯合 F1花粉培养获单倍体植株,单倍体内染色体组是成单的,
第九章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第九章染色体数目的变异](https://img.taocdn.com/s3/m/6dd71c5ae518964bcf847c49.png)
一、染色体组及其倍数性
(一)染色体组(genome):
生物的一个属中二倍体物种配子中具有的全部染色
体称为该生物属的一个染色体组。
染色体基数(x):一个物种染色体组的染色体数目。
(二)、整倍体(euploid)
1. 整倍体:染色体数目是x的整倍的生物个体。
一倍体(monoploid, x)(单倍体) 2n=x 二倍体(diploid, 2x) 2n=2x n=x 三倍体(tripoid, 3x) 2n=3x 四倍体(tetraploid, 4x) 2n=4x n=2x ┆
普通小麦(2n=6x=AABBDD=42)具有21种单体。
A组:1A, B组:1B, D组:1D,
普通小麦的按ABD染色体组及部分同源关系编号为:
2A, 3A, …, 6A, 7A; 2B, 3B, …, 6B, 7B; 2D, 3D, …, 6D, 7D。
21种单体对应的表示方法为:
例:
玉米:二倍体(2n=2x=20, n=x=10)
水稻:二倍体(2n=2x=24, n=x=12) 普通小麦:六倍体(2n=6x=42, n=3x=21, x=7)
(二)、整倍体(euploid)
2. 单倍体 只含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n或x)的个体,
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n=x)的单倍体可称为一倍体
种间杂种F1未减数配子融合形成异源多倍体
例:(萝卜×甘蓝)F1未减数配子融合(图示)
(萝卜×甘蓝)F1未减数配子融合
(二)、体细胞染色体数加倍——有丝分裂
体细胞染色体加倍的方法 最常用的方法:秋水仙素处理分生组织 阻碍有丝分裂细胞纺锤丝(体)的形成 处理浓度:0.01-0.4%(0.2%) 处理时间:视材料而定 间歇处理效果更好
初一生物染色体试题及答案
![初一生物染色体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8687aca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db.png)
初一生物染色体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染色体是由什么组成的?A. 蛋白质和DNAB. 蛋白质和RNAC. DNA和RNAD. 蛋白质和脂质2. 人类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量是多少?A. 23对B. 46条C. 3对D. 24条3. 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的变化称为:A. 有丝分裂B. 减数分裂C. 无丝分裂D. 细胞分化4. 减数分裂主要发生在什么细胞中?A. 神经细胞B. 肌肉细胞C. 生殖细胞D. 血细胞5. 染色体异常可能导致的疾病是:A. 贫血B. 白化病C. 唐氏综合症D. 糖尿病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 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______的物质。
7. 染色体上的基因是控制生物______的基本遗传单位。
8. 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在不同物种之间是______的。
9.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量减半,形成______的生殖细胞。
10. 染色体结构或数量的异常,可能导致遗传病,如染色体数量异常的疾病包括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1. 简述染色体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变化。
12. 描述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主要区别。
四、论述题(共10分)13. 染色体与遗传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答案一、选择题1. A2. B3. A4. C5. C二、填空题6. 深色7. 性状8. 不同9. 单倍体10. 唐氏综合症三、简答题11.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首先复制形成姐妹染色单体,然后细胞核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最终形成两个具有相同染色体数量的子细胞。
12. 减数分裂主要发生在生殖细胞中,目的是产生单倍体的生殖细胞,而有丝分裂发生在体细胞中,目的是细胞的增殖,保持染色体数量不变。
四、论述题13. 染色体与遗传病之间的关系密切。
染色体携带着遗传信息,任何染色体结构或数量的异常都可能导致遗传病。
例如,唐氏综合症是由于第21对染色体出现三体性,即比正常多了一条染色体,导致智力低下和其他发育障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规染色技术与显带技术的结果
2020/2/28 19
一、 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根据各对染色体上表现出琐的染色带型 或萤光区域,从而可以在染色体长度, 着丝点位置长短臂比,随体有无等特点 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染色的显带表现 区分出各对同源染色体,予以分类和编 号。例如,人类的染色体有23对 (2n=46), 其中22对为常染色体,另一 对为性染色体。
❖次缢痕在细胞分裂时,紧密地与核仁 相联系。可能与核仁的形成有关,因 此也称为核仁组织中心(nucleolus organizer).
2020/2/28 3
人类染色体的编号(pp12-13)
❖1.按染色体的长度进行 排列(分组);
❖2.按长臂长度进行与着 丝点位置排列(M,SM, ST,T);
❖3.按随体的有无与大小 (通常将带随体的染色体 排在最前面)。
2020/2/28 4
一、 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 次缢痕的位置和范围,也与着丝点一样,都是 相对恒定的。这些形态特征也是识别某一特定 染色体的重要标志。
❖ 此外,染色体的次缢痕一般具有组成核仁 的特殊功能,在细胞分裂时,它紧密联系着一 个球形的核仁,因而称为核仁组织中心。例如, 玉米第六对染色体的次缢痕就明显地联系着一 个核仁。也有些生物在一个核中有两个或几个 核仁。例如,人的第13、14、15、21 和22对染色体的短臂上都各联系着一个核仁。
2020/2/28 7
一、 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 各种生物的染色体形态结枸不仅是相对稳定的, 而且数目一般是成对存在的。这样态和结构 相同的一对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
❖ 而这一对染色体与另一对形态结构不同的染色 体,则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例如,水稻有1 2对同源染色体,这12对同源染色体彼此即 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
2020/2/28 13
(2)吉姆萨(Giemsa)显带法
❖本法将材料经过处理后,进行Gimesa染 色,最后能做成永久的封片,在光学显 微镜下观察。因为它是用Giemsa 染色体 显带的,故称G带。一般讲G带与Q带 是一致的。
2020/2/28 14
*黑麦(Secale cereale, 2n=14)染色体 Giemsa C-带
2020/2/28 1
次缢痕(secondary constriction)和随体(satellite)
❖某些染色体的一个或两 个臂上往往还具有另一 个染色较淡的缢缩部位, 称为次缢痕,通常在染 色体短臂上。
❖次缢痕末端所带有的圆 形或略呈长形的突出体 称为随体。
2020/2/28 2
❖次缢痕、随体的位置、大小也相对恒 定,可以作为染色体识别的标志。
2020/2/28 8
一、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在细胞遗传上可以根据各对同源 染色体 的形态特征,予以编号,以便识别和研 究。例如,水稻和玉米可按各对染色体 长度和着丝点的位置而编号列于表1- 1, 根据长臂与短的比值, 可在细胞分 裂后期看到染色体形态的不同,凡比值 接近1的,染色体呈v形;比值接近或 大于2的,将呈L形;比值更大,将呈 棒状。
(4)末端(termind)显带法
❖本法是对染色体末端区的特殊显带法, 能产生特殊的末端带型,故称T-带。 对分析染色体易位时有一定价值。
2020/2/28 17
(5)C-带法
❖本法专门为显示着丝点区附近的结构异 染色质的,故称C-带。此法先用现酸 (HCL)和硷(NaOH)作变性处理, 最后用Giemsa染色。(和显G-带的方 法也不同)
2020/2/28 20
一、 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 目前国际上已根据人类各对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及其染色的显带表现,把它们统一地划分为7 组(A、B......G),分别予以编号。这样把 生物核内全部染色体的形态特征所进行的分析, 称为组型分析或称核型分析。
2020/2/28 10
2020/2/28 11
染色体分带技术有下列几种方法:
➢(1)荧光显带法 ➢(2)吉姆萨(Giemsa)显带法 ➢(3)反带(reverse band)法 ➢(4)末端(termind)显带法 ➢(5)C-带法
2020/2/28 12
(1)荧光显带法
❖本法是最先用于分带技术的。动、植物 染色体都可用荧光染料奎吖因 (quinaerine),染液处理后, 在荧光显微 镜下呈现明暗不同的带区。由于用奎吖 因处理后才显带的故称Q带。其缺点是 不能制作永久标本片。
一、 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 着丝点所在的缢缩部分是主缢痕。 ❖在某些染色体的一个或两个臂上还常另外有缢
缩部位,染色较淡,称为次缢痕。 ❖它的位置是固定的,通常在短臂的一端。某些
染色体次缢痕的末端所具有的圆形或略呈长形 的突出体,称为随体。 ❖它的大小可以不同,其直径可与染色体同样, 或者较小,甚至小到难以辩认的程度。联接染 色体臂和随体的次缢痕也可长或短。
2020/2/28 9
一、 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 近年来由于染色体分带技术的发展,可以更确 切地鉴定各对同源染色体。染色体分带技术开 始于1969年,是最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一 项细胞学新技术。它使用特殊的染色方法,使 染色体产生明显的染色的色带(暗带)和未染 色的明显相间的带型,形成了鲜明的染色体个 体性。因此,可作为鉴别单个染色体和染色体 组的一种手段。同时,对研究染色体结构和功 能,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2020/2/28 5
(一)染色体的大小
❖不同物种和同一物种的染色体大小差异 都很大,而染色体大小主要指长度而言, 在宽度上同一物种的染色体大致是相同 的。一般染色体长度变动于0. 20-- 50微米;宽度变动于0.20--2.0 0微米。
2020/2/28 6
一、 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 在高等植物中单子叶植物一般比双子 叶植物的染色体大些,但双子叶植物中 牡丹属和鬼臼属是例外,具有较大的染 色体。玉米,小麦,大麦和黑麦的染色 体比水稻为大;而棉花,苜蓿。三叶草 等植物的染色体较小。
2020/2/28 15
(3)反带(reverse band)法
❖应用本法染色后所显示的带与其他带型 相反,如用Giemsa染色显带的地区,即 G-带,用反带法则相反,成为明亮区, 故称R-带。本法可用吖啶橙染色,也 可用Giemsa染色,但染色程序与G -带的 方法不同。
2020/2/28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