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精细管理,提升教研组工作实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同桥中学专题论坛发言稿

加强精细管理,提升教研组工作实效

李忠

学校教研组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基本组织和基本单元。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需求的凸显,教研组建设已经被提到更新的高度来认识。几年来,我校的教研组建设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仔细一想,其中的问题还是不少的。

一是教研职责不明。部分老师视教研活动为“负担”、“形式主义”,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勉强应付甚至互相推诿,大大制约了自身研究意识的培养和研究习惯的养成,也就制约了自身的专业成长。

二是教研目标模糊。教研计划往往是教研组长一个人制定,没有经过全组教师的讨论,部分教研组的教研计划流于形式,仅仅是应对上级的检查;校本教研没有准确的目标定位,不是在认真分析校情、学情基础上制定的教研目标,效果不佳。

三是教研过程流于形式,不务实际。“问题意识差,交流对话少”。教研活动中轻视活动的开展,轻视经验的总结与资料的积累。有些集体备课变味,只备不研,形成“一人备课众人用,一人主讲大家听”的局面。

教研组活动要突出高耗低效的重围,我认为,必须进一步加强教研组建设,尤其是加强对教研组长的培养力度,然后,通过并督促、协助教研组长,在教研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上进行精细化管理。说到底,说明白,就是将管理责任具体化,做到教研活动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要将精细化管理思想引入教研组活动,我认为,重点要从完善校本教研机制入手,加强理论学习,细化教研专题,指导教学实践,深化研讨反思,完善教研评价制度,把各项教研活动落到实处。

一、要倡导阅读学习,营造学习型的教研氛围

有一位著名的当代女作家叫毕淑敏,有一次她应邀到一所知名大学进行讲学。校方安排了一个与大学生交流互动的环节。有一位大学生给了她一道难题,要她对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水、阳光、空气、鲜花和笔之间作出唯一的选择。毕淑敏郑重思考之后选择了“笔”并给出了自己的理由:写作是她的天职,笔就是她生命的真爱,意志的支点。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提出了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做事、共处、发展)。中国有句俗话说得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面对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我们再也不能只满足于“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有一桶水”的观念,因为这桶水随着时间的流逝早已不新鲜了!教师的理解和体验,关键在于学习。没有学习后的眼界开阔和认识上的突破,理解和体验只能停留在浅层次上,也就不会有教育过程中的创造和激情。

学《伤仲永》时,我们教学生后天的学习比天赋更重要;学《孙权劝学》时,我们让学生记住开卷有益,但我们自己呢?

一个想成为专家型的教师,必须要有自己的思想和理论。这些往往要靠我们平时的学习和经验的积淀,要靠知识的厚积薄发。作为教研主任或教研组长,要努力为本组教师创设一个学习的氛围,交流的机会。学习的氛围愈浓,交流的机会愈多,每个教师的成长也愈快。

不久前,在微信朋友圈中看到一位朋友的分享。是一段对中国,日本,以色列等国人均书籍阅读量和人均占有图书馆数量的对比。看完之后内心震撼,十分汗颜。当前,许多教师确实缺乏真正的持续不断的阅读,或是仅仅将自己固定在本学科的范围内。在这样的视野中,只能看到一小池止水,难以达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教研组一方面应要求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一本共同的书,并撰写读后感;另一方面,可鼓励老师多看书并适时开展教研组读书交流会,引导教师“讲”读后感。如讲教育理论对自己有哪些启发帮助,谈从书中学到了哪些做法,打算怎样学习借鉴,“讲”读后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迫使教师深入学习,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进而丰富素养、提升内涵、触发灵感,使教师站在更高的起点审视自己和别人的教育教学行为。

二、要细化教研专题,提升教研实效

确立合适的教研专题和内容历来是教研组有效开展工作的重要前提,教研组长要从细化专题入手,发挥实质性的引领作用,要按照问题的内在逻辑关系,把专题分解成相互联系的、可以操作的若干小问题,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法。

教研组长在制定学期研究计划时,可先进行研究专题的征集调查。例如,英语教研组可以将“如何提升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英语成绩”作为研究专题,然后将这个专题进行细化并研究、实施:如怎样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怎样用活动激发英语学习的趣味性;怎样帮助学生过好单词关;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语言表达能力……

再例如,组织外出观摩学习。教研组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供教师研讨:“观摩课的意义是什么”、“你从观摩课中学到了什么”、“听课时应该关注什么”、“你是否带着问题去听课”等。通过研讨,让组员明白:观摩课是教学研究的平台,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舞台,成功的观摩课应该具备这双重功能。听课不仅要关注教师如何教,更要关注学生如何学;听课要带着问题去听,这样的听课才有明确的目标方向。

三、要注重指导教学实践,解决课堂实际问题

教研活动的重点在于解决课堂实际问题,教研组长要引导教师在真实的教学实践中去构建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具体做法有:

1、教研组长可组织老师搜集关于实践性知识的材料,如:语言艺术、提问艺术、答题艺术、应变艺术等。这种搜集研究能够促使教师形象、直观地反观自己的教学细节,达到对照、提升的目的。

2、要重点跟踪青年教师教学。教研组长要注重发掘青年教师的个性特长,使之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具体做法是:教研组长与骨干教师跟班听课多次,掌握这位教师基本的教学情况,然后进行集体讨论,促使其反思、改进教案;再进行现场听课、评课。通过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点评、启发,促使这位教师进行第二次、第三次反思来改进教学,提高实效。这种教研形式不局限于一般意义的听课、评课,也不用大张旗鼓请教研员进行“同课异构”,而是对这位教师包括教学设计、听课、评课、反思、教案改进等相对完整的教学过程跟踪指导,发挥集体实践智慧,弥补教师个体经验的不足,最终促进教师进步,形成个体教学风格。

四、要强化研讨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课例研究”、“教学反思”应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教研组工作的重点。

课例研究就是抓住具体的课堂实例,引导教师在组内的听评课活动中广开言路、相互切磋、主动提出问题,发表看法,实现扬长避短、同伴互助、资源共享,最后由教研组长进行综合点评,通过研究总结,指明努力的方向和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催化剂”。一方面是要倡导教师养成写课后反思的习惯。如记录该节课有哪些闪光点或不足之处,教学过程中有哪些新的发现,学生学习情况如何,教学效果是否达到自己的预期……等等。另一方面鼓励老师随时回访学生,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有人说:“反思三年,一定会成就一位好老师”。这句话说得很好,经常反思,教师的专业知识一定会更加扎实,课堂教学也一定会更加高效。

五、要制定有章可循、赏罚分明的教研评价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让教研组充满生命力,须以严格的规章制度作保证,才能实现教研组工作的规范化,才能提高学校对教研组工作管理的效率。学校应制定相关的评价制度和评价标准,让每个教研组在活动的过程中有章可循。每期应对各教研组的工作过程进行考评,不仅要根据教研制度评选出“先进教研组”,还要评选出“优秀教研组长”和“教研活动积极分子”。学校不仅要按制定的教研组考评方案进行奖励,而且还可以将考评的结果纳入了教师的个人考核。

以上几点,是我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教研组建设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学校如何加强对教研组的精细管理将是一个值得不断深入探索的课题。

最后,请允许我引用伟大诗人屈原的一句名言来与大家共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大同桥镇教育事业的灿烂明天,我愿和在座的各位一起努力奋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