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尺子量日月——登封观星台的故事
登封的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
登封的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
《神奇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嘿呀,你们知道登封不?那可是有一处超厉害的世界文化遗产呢,就是“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我记得有一次我专门跑去登封,就为了好好看看这些神奇的建筑。
当我来到嵩岳寺塔前,哇塞,那高高的塔身,一下子就把我震住了。
我仰着头,一直盯着它看,脖子都酸了。
我在想啊,古代的人咋那么牛呢,能造出这么厉害的塔。
然后我绕着塔走了好几圈,每走一步都在惊叹,这得花多少功夫啊。
我还凑近了塔身,仔细地看那些砖头,上面好像都有着岁月的痕迹呢。
再来说说观星台,那可是真有意思。
我站在那儿,就忍不住幻想,古代的天文学家是不是就在这儿夜观天象,研究那些星星啊。
我还试着像他们那样抬头看天,哎哟喂,差点没把我脖子扭了。
还有中岳庙,那里面可大了去了。
我在里面逛啊逛,就像走迷宫似的。
看着那些古建筑,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以前人们在这儿祭祀、祈福的场景。
我还偷偷地在一个角落里许了个愿,嘿嘿,可不能告诉你们许的啥。
登封的这处世界文化遗产啊,真的是太独特太神奇了。
每次回想起来我去那儿的经历,都觉得特别开心。
这些建筑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我们人类智慧的结晶呀。
以后有机会,我还得再去好好欣赏欣赏,感受感受它们的魅力呢!
这就是我对登封世界文化遗产的一点感受啦,你们要是有兴趣,也赶紧去瞧瞧吧!。
探寻秘地胡峄阳前辈观星台仙居
探寻秘地胡峄阳前辈观星台仙居
探秘崂山神密的地方胡峄阳先生观星台仙境遗址,观星台遗址坐落在锯齿山之颠顶,这里山势陡峭,巨石叠加险要。
顺涧而上,奇石古松,涧水清澈甘甜滑润可囗,约行—小时到了山角下,仙灵之地难寻,几经弯折,顺石壁攀登,来到了胡峄阳观星台几个大字,右侧有天然石壁缝可登,难度较大,高十几米,目地巳到,稍息。
顺缝壁爬了二次,背帖石壁脚登缝隙艰难险登上石壁胡同,穿过石壁胡同,被眼前这仙境秘密地所震撼,.真是灵杰异地,四周悬崖约四十多米,望远处水库湖泊,山水相连,坡前红瓦砖房,景色迷人仙境也。
当时胡峄阳先生是怎样在这山顶顶峰,陡峭削壁山顶盖房,难度想想而知。
顶峰分布房屋四间,残壁荒丛,四周悬崖峭壁,十分幽静,懂天文地理胡峄阳老前辈380年前选择研究周易天文地理打坐的仙境。
胡峄阳先生学贯儒、道、释,留下的奇闻逸事甚多,胡峄阳有句名言至今被人传诵:“大难不难,大艰不艰,千难万难,莫离崂山。
”崂山风骨,地接海陆,主峰崂顶也称巨峰,群峰幽谷,奇花异草,天池冰臼,山高水长。
更有古冰川遗迹遍布,花岗岩石穿土入海,巍然屹立,通达海陆,似有连山归藏之磁力,山海奇观,神峻灵秀。
胡峄阳先生在崂山留传的故事太多太多。
.。
登封的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五年级
登封的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五年级
《神奇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在咱们登封,有一处超级神奇的世界文化遗产,那就是“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这里面有好多好多让人惊叹的建筑。
就说嵩岳寺塔吧,它高高地耸立在那里,就像一个巨大的巨人。
听爸爸说,它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啦,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风雨雨,依然坚强地站着。
还有中岳庙,那可真是大呀!一走进里面,就好像走进了一个神秘的古代世界。
红墙黄瓦,庄严肃穆。
我听导游姐姐讲,每年都有很多很多人来这里祈福,希望能得到神灵的保佑。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是我们的骄傲。
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它,让更多的人能看到它的美丽和神奇!
《登封的文化瑰宝》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介绍我们登封特别厉害的一个地方——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登封有个少林寺,那可是闻名全世界。
电影里的少林功夫高手可厉害了,他们就是从这里学的功夫。
我去少林寺玩的时候,看到好多人在练武,那一招一式,可真带劲!
还有观星台,这是古代的人用来观测星星的地方。
我就在想,古代的人可真聪明,能想到用这样的办法去了解天空。
登封的这处世界文化遗产,就像是一个装满宝贝的大箱子,每一个宝贝都有它的故事。
我们要爱护它,让它一直闪耀着光芒。
纪录片《登封地名的由来》解说词
纪录片《登封·地名的来历》解说词中原长龙,嵩山为中,嵩山乃大,奥妙无穷。
传说,登可成仙,占可为王;其,居天下之中,更,集龙脉之盛。
几千年来,围绕这条磅礴的龙脉,多少帝王选中了这里祭祀天地。
字幕:登封市告成镇,观星台。
约公元前1037年,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周公在此建立测景台,利用圭表之法测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验四时。
周公认为,8尺的圭表,夏至日正午时分在太阳下的影子为1尺5寸,便是“地中”。
历经测量,他在登封告成镇找到了“地中”,并创立“天地之中”学说,此后千年,无人质疑。
两千多年后的元朝,天文学家郭守敬在周公测景台北面,又建造了一座高达9米多的永久性观星台。
通过观星台测量日影,再次印证登封就是“天下之中”。
正是在“天地之中”的影响下,中国早期王朝都将这里选为建都之地,以象征皇权神授。
据统计,从周武王开始至清末,中国历史上有史可查的巡狩、祭祀、封禅嵩山的帝王就有72位。
也正是如此之多帝王的驾临,使得这座嵩山南麓的登封古城,逐渐孕育出了独特的帝王文化。
公元前110年,春。
汉武帝刘彻登临嵩山祭祀。
就在登山途中,忽然听到山中隐隐传来三次“万岁”的呼声。
惊奇之间,随行大臣说:“这是中岳山神在迎接您啊。
”这让汉武帝深以为然。
于是,就有了臣子朝见天子时,三呼“万岁”的传统。
由于源于嵩山,“三呼”也被称为“山呼”和“嵩呼”。
坐落于嵩山脚下的嵩阳书院,创建于公元484年的北魏时期,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
因位于嵩山之阳而得名,它背依嵩山主峰峻极峰,东傍林泉深幽的逍遥谷,西望如凤飞舞的少室山。
嵩阳书院建制古朴雅致,现存殿堂廊房五百余间,由五进院落组成,院内廊房墙壁上镶嵌有历代文人墨客题字,其内容书法各具特色。
在嵩阳书院内,至今还生长着三颗古柏树,其树龄更是达到了4500年以上,这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树木,被人们称为“华夏第一柏”。
“将军柏”是这三棵古柏的名字,而其名字的由来也与汉武帝当年嵩山之行有着密切联系。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作文-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观星台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观星台
时光飞逝,沧海桑田,大地上,无论是国家,还是环境,都无时无刻都在发生着许多变化。
唯一不变的,就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
它自古以来,历经无数王朝,始终屹立在高空之上。
令人向往,却又不敢亵渎。
我们乘坐着时光的列车,回到遥远的1276年,去看看古人是怎么去追求对星空的向往。
河南省登封市东南的告成镇,位于嵩山和箕山之间,古老的颍河横贯腹地。
武则天在嵩山封中岳的时候,曾经有过“大功告成”的感慨,告成镇的名字由此而来。
在商周时期,这里是阳城,乃天地中心。
在1276年,我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在这里主持建设了观星台,并把这里定为全国27个天文观测站的中心站。
观星台坐北朝南,背依告成山,面对箕山,西倚王岭尖,东傍双庙岭,南临颍水,又有石淙河、五渡河环绕,是一处环境清幽的胜地。
观星台十分壮观,是由巨大的青砖石组成的,难以想象,在遥远的古代,这是多么巨大的一个工程。
在它的正门前是一条长长的石柱,躺在地上,犹如一把巨大的尺子,这个尺子就叫做“量天尺”。
登上观星台,上面有一个白色的圆盘,这是一个日晷,两面都有刻度,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又等分为“时初”和“时正”,正好是一天的24个小时。
可惜它的指针已经丢失,无法再向人们提供准确的时间。
观星台是我国最古老的天文建筑之一,它是是一座具有测影、观星和计时等多种功能的天文台。
通过观星台,郭守敬他们颁布了了当
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
并且观星台还被定为二十四节气发祥地,它是我国古代天文学高度发达的历史见证。
河南登封观星台——一个产生过世界最精确历法的地方
河南登封观星台——一个产生过世界最精确历法的地方中国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带你去一个你曾经去过或者没去过的地方。
如果跟你提起河南登封,你可能不知道在哪里,如果给你讲中岳嵩山你可能知道点,如果给你讲少林寺,哦,这些地方都在河南的登封市。
登封市隶属于郑州市管辖。
2004年9月,来到时还是登封县,不过没有急着去嵩山、少林寺,而是先去了观星台。
2004年9月河南登封观星台门票10元观星台是我国现存时代早、保护较好的天文台,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告城镇。
告成,古称阳城。
我国第一个朝代夏王朝定都在阳城,登封原名嵩阳,也就是地处嵩山之阳(南)。
鬼谷子讲学于阳城,陈胜王起义于阳城。
武则天称帝都洛阳,公元696年武则天“登”嵩山封禅,到中岳嵩山举行登封大典后,到达阳城。
为了庆贺封禅大功已告完成,就把阳城改为告成,也因“登”嵩山封禅,改嵩阳为登封。
告成观星台门前照壁(照壁后即周公庙大门)圭表圭表,测量回归年用的工具。
立者为“表”,用来产生影的,水平者为“圭”,也就是一个刻度尺,用来测量影子长度的。
圭表测时的精度是与表的长度成正比。
告成观星台上的日晷(guǐ)(计时器)测景台又名周公测影台,学名“八尺表”,俗名“无影台”(夏至时台上无影),是周代测量日影,验证时令季节、计年的仪器,是我国古代立八尺表土圭测影的遗制。
《周礼》记载,西周时周公姬旦在阳城(今登封告成镇)造土圭木表,“立竿见影”测量日影定出二十四节气,用以指导农耕。
唐天文学家一行(佛僧法号名,本名张遂,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佛学家)仿照周公圭表,改为石圭石表,夏至时,圭上无影。
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为了恢复农牧业生产,任用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和王恂等进行历法改革。
郭守敬创新了天文仪器,然后又组织了规模空前的天文大地测量,在全国二十七个地方建立了天文台和观测站,登封告成观星台就是当时的中心观测站,建于1279年前后。
观星台是一座高大的青砖石结构建筑,由台身和量天尺组成,台身形状是覆斗状,其作用是“昼参日影,夜观极星,以正朝夕”。
登封观星台导游词(潇阳)
登封观星台首先欢迎大家来到世界文化遗产登封天地之中的观星台。
观星台位于登封市告城镇周公庙内,告成也就是我们历史上说的第一个夏朝的都城阳城的所在地,它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第一个王朝建都的地方,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军陈胜的故乡。
照壁首先咱们来看这尊照壁,它是清乾隆十三年建立的,距今有500多年的历史。
照壁面朝门的一方为黄色,身后为红色围墙,两者交相辉映,显得特别显眼。
大家抬头看上方有四个大字“千古中传”,预示着观星台会流传千古。
周公测景台大家跟着往里走,现在咱们看到的这个石台就是周公测景台。
大家仔细观察会发现,周公测景台的它的一个外型像一个高字。
周公测影台总共分为两个部分,上方的圭和下方的表,周公测景台的圭和表都是非常有讲究的,其尺寸都是有严格规定的,周公测景台总高度3.95米,下部的圭高为1.95米,上部的表为1.965米,折合成唐代的尺子正好是八尺,所以咱们称之为八尺圭表。
石表北面距石座上部北边沿0.37米,约合唐尺为一尺五寸。
那么装备给大家介绍完了,那天地之中是怎么测量的呢?在周朝这个时期,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天圆地方。
他们当时都认为大地东西南北长都是3万公里,那如果按照当时这种说法,我们可以准确的找出地球的中心就是1.5万公里。
当时有这样一种说法,叫“影差一寸,地差千里”,根据这样一个说法,如果我们想到找到天地的中心,只需要在某个地方测出影子为一尺五寸即可,那么周公当时在登封测量的时候当时正是夏至中午12点,测出来的影子的尺寸正好是一尺五寸,所以说由此证明这个地方是天地之中。
而这个一尺五寸的影子在咱们圭表上正好是看不到的,因为它和这个北部的边缘正好重合,所以说咱们看不到影子,所以咱们也把周公测景台称之为无影台。
周公在实地勘测的过程中,他发现影子的长短不一,于是就把影子最长的一天定为冬至,影子最短的一天定为夏至,然后再根据区域进行划分,找出春分和秋分,由此诞生了我们四时,包括后来的我们的24节气。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观星台作文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观星台作文你知道中国有个超酷的世界文化遗产叫观星台吗?今天我就来给你唠唠这个神奇的地方。
观星台在河南登封呢。
当你第一次站在它面前,就好像穿越回了古代,和那些仰望星空的智者们来了一场跨时空的对话。
这个观星台啊,长得就特别有范儿。
它就那么稳稳地矗立在那儿,像是一个忠诚的星空守护者。
它的建筑结构可讲究了,有高大的台体,就像一个巨人站在大地上,伸着手似乎想要触摸天空。
台身上还有各种精巧的设计,这些设计可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啊。
古代的天文学家们就在这儿干着超级酷的事儿——观星。
那时候可没有什么望远镜这些高科技玩意儿,但人家靠着自己的一双眼睛,还有对天文现象的敏锐观察,就在这个观星台上发现了好多宇宙的秘密呢。
他们通过观测星星的位置、运行轨迹啥的,能推算出时间、节气,这对古代的农业生产可太重要了。
想象一下,农民伯伯们就靠着从观星台得到的节气信息,知道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获,这简直就是古代的“农业指导中心”啊。
我站在观星台下的时候,就忍不住抬头看天,心想,我现在看到的这片天空和古人看到的是不是一样呢?也许那时候的天文学家也像我这样,在某个宁静的夜晚,站在这儿,眼睛里满是对星空的好奇和敬畏。
观星台周围的环境也很有韵味。
绿树成荫,微风吹过的时候,树叶沙沙作响,就像是在给观星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这儿的一草一木似乎都沾染上了历史和文化的气息,仿佛在提醒着我们,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伟大探索。
而且啊,观星台不仅仅是一个建筑,它更是一种传承。
它把古人对天文科学的热爱和执着传递给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现在我们有了先进的天文设备,可以探索更遥远的星系,但观星台就像一个源头,让我们知道,我们对宇宙的探索从很久很久以前就开始了。
我觉得观星台就像是一本打开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古人的智慧和勇气。
它静静地在那儿,等待着更多的人去发现它的魅力,去感受它背后那深厚的文化底蕴。
下次有机会啊,你一定要去观星台看看,去感受一下那种仰望星空、与古人对话的奇妙感觉。
登封观星台作文
登封观星台作文
嘿呀,咱今天来说说登封观星台。
那可是个有意思的地儿!
记得有一次我专门跑去登封观星台玩儿。
一到那儿,我就被那古老又特别的建筑给吸引住了。
那观星台高高大大的,感觉特别神秘。
我就绕着它这儿瞅瞅,那儿看看,还伸手摸摸那些石头,哎呀,冰凉冰凉的呢。
然后我就开始好奇了,这观星台到底是咋观星的呀?我就在那琢磨,想象着古代的那些人是不是就在这儿仰着头看星星,还做着各种记录啥的。
我自己也试着抬头看了看天,可大白天的哪有星星呀,我自己都觉得自己好笑。
我还在观星台周围溜达了好一会儿,看到地上有一些小草,还有小虫子在爬来爬去的。
我就蹲在那看小虫子,嘿,它们还挺忙乎的呢。
我就想呀,这些小虫子会不会也知道这个观星台的厉害呀。
在那待了好长时间,我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登封观星台真的是个很特别的地方呀,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等以后有机会,我还得再去好好看看,说不定晚上去还能真的看到星星呢!哈哈!
总之呀,登封观星台就是那么独特,那么让人着迷,就像一个藏着好多秘密的大宝藏,等着我们去探索呢!。
小学生讲观星台故事
小学生讲观星台故事
世界最早的天文博物馆———告成·观星台观星台位于登封市告成镇,嵩山风景名胜区的八大景区之一。
观星台由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建,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天文科学建筑物之一,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家在天文学上的卓越成就,在世界天文史、建筑史上都有很高的价值,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观星台——观星台,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建筑之一,位于登封市城东南7.5公里的告成镇周公庙内,距周公测景台二十米,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世界上著名的天文科学建筑物。
观星台不仅保存了我国古代圭表测影的实物,也是自周公土圭测影以来测影技术发展的高峰,它反映了我国天文科学发展的卓越成就。
观星台是一座高大的青砖石结构建筑,由台身和量天尺组成,台身形状是覆斗状,其作用是“昼参日影,夜观极星,以正朝夕”。
周公测景台——位于登封市东南15公里告成镇周公祠前。
周公测景台,景通影,“测景”就是测量太阳的影子,是中国古代测量日影,验证四时,计年的仪器,就是三千多年前的周公姬旦在这里研究天文的'圭和表。
高表——中国著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在元初对古代的圭表进行了改革,新创比传统“八尺之表”高出五倍的高表。
日晷——本义是指太阳的影子。
现代的“日晷”指的是人类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又称“日规”。
其原理就是利用
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和晷面组成。
利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
登封文化遗产 作文
登封文化遗产作文
《登封文化遗产真奇妙》
嘿,咱今天就来说说登封的文化遗产。
登封,那可真是个有韵味的地儿啊!
上次我去登封玩儿,就专门去看了看那大名鼎鼎的观星台。
到了那儿,我都惊呆了。
那观星台看着就特别有历史感,一块块古老的石头堆砌在一起,感觉就像穿越到了古代似的。
我就在那儿东摸摸、西看看,想象着古人是怎么在这儿观测星星的。
我还凑近了那些刻度呀、标线呀,仔细琢磨,心想这古人可真厉害啊,能想出这么奇妙的办法来探索天空。
就在我对着观星台发呆的时候,旁边来了一群游客,他们叽叽喳喳地说着,其中一个还特别兴奋地比划着,好像发现了什么大秘密似的。
我在旁边听着,也跟着笑了起来,感觉大家对这观星台都充满了好奇和敬畏呢。
登封还有好多其他的文化遗产呢,像嵩阳书院呀、少林寺呀,每一个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这些文化遗产可不仅仅是一些建筑或者文物,它们更是我们历史的见证者呀。
它们让我们看到了过去的人们是怎么生活、怎么思考、怎么创造的,让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哎呀呀,登封的文化遗产真的是太棒啦!咱可得好好保护它们,让更多的人能欣赏到它们的美,感受到咱们悠久历史的魅力。
以后有机会,我还得再去登封,把那些文化遗产再好好逛个遍!
这就是我对登封文化遗产的一点小感受,希望你们也能去亲身体验体验,相信你们也会爱上它们的!。
登封观星台作文
登封观星台作文
哇塞,你们知道登封观星台吗?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地方呢!
有一次,学校组织我们去登封观星台参观,我那叫一个兴奋啊!一到那儿,我就被它的气势给震撼住了。
那高高的台子,就好像一个巨人站在那里,向我们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我们跟着导游姐姐,一边走一边听她讲。
她说登封观星台是古代的天文学家用来观测星象的地方。
我就想啊,古代的人可真厉害,没有那些高科技的仪器,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导游姐姐还说,这里有着很重要的历史意义呢!我不禁在心里感叹,这得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啊!
我和小伙伴们在观星台里跑来跑去,好奇地这里摸摸,那里看看。
“哎呀,你看这个石头多有意思!”“哇,这个建筑好特别呀!”我们叽叽喳喳地说着。
然后我们遇到了一个老爷爷,他看起来很有学问的样子。
他笑着对我们说:“小朋友们,这登封观星台可是咱们国家的宝贝啊!”我们都围过去听他讲。
老爷爷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观星台的故事,我们听得津津有味。
参观完登封观星台后,我心里有好多感触。
这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建筑,它更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啊!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
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它,让更多的人了解它的伟大!这就是我对登封观星台的感受,你们觉得怎么样呢?。
夏至日的“无影台”
文/戴鹏伦夏至日的“无影台”听爸爸说,在河南省登封市有一个神奇的“周公测景台”。
到底怎么神奇,他却一直没告诉我。
正巧,今年我终于有机会在夏至日这天去一睹它的真容了!夏至日的上午,爸爸和我早早就抵达了位于登封市的告成镇,周公测景台就在镇政府东南方的观星台景区内。
“景”字在这里是“影”的意思。
相传周公测景台是西周初年周公为测量太阳影子而建造的圭表,但实际上我们现在看到的周公测景台建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是当时负责天文监测的官员在原址基础上重建的,距今已经有 1300 年的历史了。
周公测景台高 3.91 米,构造并不复杂,由台座和石柱两部分组成。
我想,直立的石柱应该就是“表”,下面的台座就是“圭”吧。
据说在夏至日的正午,是观测不到它的影子的,所以这里也叫无影台!算好时间后,我们就在附近“埋伏”下来,只等正午时分去一探究竟。
12 点一到,我们就赶过去看,石柱投下来的影子好像真的不见了。
我在地理课上学过,夏至日时只有在太阳直射点,正午时站在太阳下才不会有影子。
但这里并不是太阳直射点,影子怎么会不见了呢?我猜它的影子一定还在,只是被“障眼法”藏起来了!40仔细观察台座,果然,我发现影子就“藏”在台座上!因为“表”的影子的长度恰好和台座北沿的长度一致,所以它们重叠在了一起,站在台座下的我们当然就无法看到它的影子啦。
在距离周公测景台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座历史悠久的观星台。
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始建于元代,距今已有 740 多年的历史。
天文学家郭守敬在元代帝王的支持下,在全国修建了 27处天文观测点,这座观星台位于最中心。
这座著名的观星台几经战乱留存至今,并在1961 年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果你有机会来这里参观,一定要多走走多看看,在饱经沧桑的古迹旁边,相信你一定能有不一样的思考和发现。
任务卡查找资料,做一份包括观星台在内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参观攻略。
41。
一把尺子量日月——登封观星台的故事
一把尺子量日月——登封观星台的故事◆温书乾周公测影量天地在河南登封市东南15千米的告成镇,耸立着一座不寻常的高大建筑物,这就是登封观星台。
人们也叫周公测影台。
本应立杆测影,为何建个台子呢?原来,巍然耸立的测量台相当于一个坚固的“表”,平铺于地面的则是“量天尺”,也就是石“圭”。
相传周公在这里主持过测影(约为公元前771年前后)。
西周的首都在今陕西宝鸡附近,为什么周公要到告成来测日影呢?周公平叛后体会,因交通通信不便,贻误战机,使人力物力消耗极大。
为此,他决定在中原建都,这对治理国家至关重要。
由此看来,夏、商二朝京都选定中原告成(原阳城)、安阳绝非巧合。
从而定论,得中原者得天下,便使他产生迁都之理念。
在占星术盛行的古代,迁都必须有适当理由来说服镐京的群臣。
解决之法,一是造阳城位于“地中”的舆论,京都必须建在天地之中。
二是验出四时,指导中原农业生产。
据说周公当时测量时,先是用土堆起的台子,起名叫土圭。
然后又用同一长度5根木杆,分别立在五个观测站,木杆的长度就是人身的平均高度(唐代8尺,有唐代立的周公测影台为依据)。
测景首先利用阳光的聚射,木杆在地上的投影,正当午时进行测影。
另外,在古天文中,奇数为阳数、天数;偶数为阴数、地数。
所以阳光照射,人身高之长的木杆,正当午时,在地上的投影合阴数地数,用绳长测影符合三才(天、地、人),所以周公测影工具:就是土圭、木杆和绳。
周公测影的模式:第一,土圭底座的中位线必须在子午线上。
第二,木杆必须与土圭上顶面相垂直(即900)。
第三,测影时必须在每天的正当午时(正当午时的概念,就是在正南正北子午线上,立一木杆,当阳光照射木杆的投影与南北线重合时,即为正当午时)这主要就是在极短的时间中,测木杆(8尺之表)之影长。
周公从土圭、木表、测影中发现木杆影长变化的规律。
把木杆垂直立在土圭上,每天正当午时,测出木杆投影的长度。
日复一日,每天正当午时,木杆投影长度发生变化。
长期观测,进一步发现,木杆在正当午时的投影长度变化规律是:木杆的投影是在一个极小值和一个极大值之间呈周期性的往复变化。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河南登封观星台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河南登封观星台凡是到河南登封旅行的朋友,大多都是奔着嵩山与少林寺而来。
其实,除了嵩山与少林寺,登封还有一座僻静的古迹,一直少有人去。
坐落在河南登封告成镇的观星台,是目前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观测建筑,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天文古迹之一。
根据考证,登封观星台始建于公元1279年前后,恰好是元朝初年。
图片来源:河南省文物局元朝统一中国之后,元世祖忽必烈任命郭守敬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天文测量,史称“四海测验”。
郭守敬在全国27个地方建立了观测站,“东至高丽,西极滇池,南逾朱崖,北尽铁勒”。
地处中原腹地的登封观星台,就是当时全国27个观测站的中心点。
整座观星台由坚硬的青砖石建成,分为高达12.62米的“台身”与平铺在水平地面之上的“量天尺”两大部分,历经700多年依然屹立不倒。
图片来源:河南省文物局按照古人的想象,地中位于大地的中心,所以,它是进行天文观测的理想的坐标原点。
古人认为“日月,星辰,不问春秋冬夏,昼夜晨昏,上下去地中皆同,无远近。
”因此,在“地中”进行的天文观测所得之数据,比之他处所得具有无可比拟的权威性,有更重要的参考价值。
登封观星台不仅造型端庄浑厚,而且功能强大。
它不仅可以用来观星,还可以用来观测日影,是一座集观星、测影、计时、计历等功能于一体的天文建筑,堪比现代的“天文台”。
经过多年的观测推算,郭守敬终于编制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
这部历法相比于现代科技推算出的太阳运行周期仅仅相差26秒,比欧洲领先了300多年。
图片来源:河南省文物局时至今日,当年“四海测验”之中的其他观测站早已经无迹可寻,唯独剩下登封观星台完好无损。
可以说,在我国乃至世界天文历法史上,小小的登封观星台都有着无法取代的重要地位。
表动影随
表动影随卢理湘圭表是一种测天仪器,虽然简单,但又极为重要。
它的结构是一般高八尺垂直的表和水平放置的圭组成。
其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之所在,并进而确定二十四节气及回归年长度,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还可确定方向。
自古以来,人们发现人、房屋、树木等在太阳光照射下,会在地上有影子,而影子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于是人们便在平地上直立一根竿子或石柱来观察影子的变化,这根直立的竿或柱就叫做“表”;用一把尺子测量表影的长度和方向,则可知道时辰。
后来,发现正午时的表影总是投向正北方向,就把石板制成的尺子平铺在地面上,与立表垂直,尺子的一端连着表之基座,另一端则伸向正北方向,这把用石板制成的尺子叫“圭”,又叫量天尺。
正午时表影投在石板上,古人就能直接读出表影的长度值。
经过长时间的观测,古人不仅了解到在一天中,正午表影最短,而且得出在夏至日之正午,表影最短;冬至日之正午,表影则最长。
于是,古人就以正午时的表影长度来确定节气和一年的长度。
如果连续两次测得表影的最长值,这两次冬至相隔的天数,就是一年的时间长度,约365天多一点。
在今存的河南登封观星台上,郭守敬奉命制造的40尺的高台和128尺长的量天尺也是一个巨大的圭表。
郭守敬利用它和其它天文仪器制定出了在中国古代最为精良及行用时间最久的历法——授时历。
在中国古代,历法是王权的基础,也是统治的象征。
《尧典》之开篇就叙述帝尧命令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因为在古代,敬授民时,关系到部落的生存。
据《论语》记载:尧禅位于舜的时候说“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就是告诫舜必须亲自掌握天时和历法,要好好地把握这个圭表,“允执其中”之中就是圭表。
古人决定季节时间,是靠立表测影来实现的。
新皇登基或皇帝进行改革的时候,常以改历为标志。
圭表既然如此重要,关系到国计民生,当然不会不引起古代内丹家的注意。
我们都知道立竿见影这个成语,比喻立刻见到功效。
比如人们打开电灯开关,灯立即就亮了。
郑州观星台的记载
郑州观星台的记载
郑州观星台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东南15公里的告成镇,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观测天象的建筑之一,由元代著名天文学家、科学家郭守敬于至元十三年(1276年)至至元十七年(1280年)主持建造。
观星台由盘旋踏道环绕的台体和自台北壁凹槽内向北平铺的石圭两个部分组成,台体呈方形覆斗状,四壁用水磨砖砌成。
观星台北侧的石圭用来度量日影长短,所以又称“量天尺”。
观星台的设计独特,反映了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卓越成就,是我国科学、宗教与政治相互作用的产物。
据记载,郭守敬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天文测量,郑州因地理优势成为天文观测的理想坐标原点。
在观星台的辛勤观测与推算下,郭守敬等人于公元1281年颁布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
此历法求得的回归年周期为365天5时49分12秒,其精确度与现今世界上许多国家使用的《格里高利历》相当,但却早了三百年。
与现代科学推算的回归年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相比,仅相差26秒。
1961年3月4日,观星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8月1日,包含观星台在内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如需更多关于郑州观星台的记载,建议查阅相关历史文献或咨询历史专家。
登封观星台作文500字
登封观星台作文500字大家应该都去过许多名胜古迹,比如长城、少林寺、西湖等,而我也去过很多地方,但最让我流连忘返的地方就是观星台。
那次去观星台时是在冬至的时候,观星台位于登封市告成镇,是嵩山风景名胜区八大景区之一,由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建,是我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观星台大门。
从登封城到告成镇几乎是一路下坡。
一路上,爸爸骑着摩托车带着我有说有笑,我也顾不得欣赏沿途的风景,因为我的心早已飞向了想象中的观星台。
说着、笑着、想着,就这样一路飞速前进,在大约二十分钟后,又穿过一段崎岖的马路,我们终于来到了观星台。
观星台在一片绿意的包围中,庙宇一般的建筑在开阔的视野里显得格外耀眼。
越过“千古中传”的照壁,我们就到了观星台门口。
来到观星台门前,我就飞快地往里冲。
进入观星台的大门,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一个非常高大的“石柱”,爸爸说,这就是你们书上说的“圭”和“表”,也叫“没影台”。
每当夏至日正午,这高约2米的“圭表”几乎没有影子,所以古人把这里看做天地之中,于是就有了“天有心,地有胆,天心地胆在告县(成)”的说法。
一走进观星台的大门,就听到锣鼓喧天的声音,广播里还播放着二十四节气歌,到处弥漫着冬至节日的气氛。
进入观景台入口,就是二十四节气长廊,两边还挂着写着二十四节气知识的牌子,旁边种着花花草草,这又为观星台添加了一份美丽。
穿过长廊,就快到了观星台,那里有许多古代的工具,正方案、仰仪、景符、日咎,他们都是古代的观星仪器。
观星台。
再向前走,就到了观星台。
观星台是一座高大的青砖石结构建筑,由台身和量天尺组成。
台身形状是覆斗状,观星台的台高9。
46米,连台顶小屋通高12。
62米,台下边宽16米多。
观星台有三个入口,旁边两个,中间一个,看起来非常雄伟。
可惜上次我去观星台刚好装修,所以没有上去过。
我想,如果夜晚能去,登到观星台顶,拿着望远镜观看美丽的星空,那该是多么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把尺子量日月——登封观星台的故事
◆温书乾
周公测影量天地
在河南登封市东南15千米的告成镇,耸立着一座不寻常的高大建筑物,这就是登封观星台。
人们也叫周公测影台。
本应立杆测影,为何建个台子呢?原来,巍然耸立的测量台相当于一个坚固的“表”,平铺于地面的则是“量天尺”,也就是石“圭”。
相传周公在这里主持过测影(约为公元前771年前后)。
西周的首都在今陕西宝鸡附近,为什么周公要到告成来测日影呢?周公平叛后体会,因交通通信不便,贻误战机,使人力物力消耗极大。
为此,他决定在中原建都,这对治理国家至关重要。
由此看来,夏、商二朝京都选定中原告成(原阳城)、安阳绝非巧合。
从而定论,得中原者得天下,便使他产生迁都之理念。
在占星术盛行的古代,迁都必须有适当理由来说服镐京的群臣。
解决之法,一是造阳城位于“地中”的舆论,京都必须建在天地之中。
二是验出四时,指导中原农业生产。
据说周公当时测量时,先是用土堆起的台子,起名叫土圭。
然后又用同一长度5根木杆,分别立在五个观测站,木杆的长度就是人身的平均高度(唐代8尺,有唐代立的周公测影台为依据)。
测景首先利用阳光的聚射,木杆在地上的投影,正当午时进行测影。
另外,在古天文中,奇数为阳数、天数;偶数为阴数、地数。
所以阳光照射,人身高之长的木杆,正当午时,在地上的投影合阴数地数,用绳长测影符合三才(天、地、人),所以周公测影工具:就是土圭、木杆和绳。
周公测影的模式:第一,土圭底座的中位线必须在子午线上。
第二,木杆必须与土圭上顶面相垂直(即900)。
第三,测影时必须在每天的正当午时(正当午时的概念,就是在正南正北子午线上,立一木杆,当阳光照射木杆的投影与南北线重合时,即为正当午时)这主要就是在极短的时间中,测木杆(8尺之表)之影长。
周公从土圭、木表、测影中发现木杆影长变化的规律。
把木杆垂直立在土圭上,每天正当午时,测出木杆投影的长度。
日复一日,每天正当午时,木杆投影长度发生变化。
长期观测,进一步发现,木杆在正当午时的投影长度变化规律是:木杆的投影是在一个极小值和一个极大值之间呈周期性的往复变化。
由此周公得出以下科学结论。
(一)把木杆投影变化的一个周期定为一个轮回年,这一个周期大约在360天左右,因此,阴历日历一年定在360天。
(二)木杆投影变化的周期中,最小值定为夏至,最大值定为冬至,木杆投影周期中往复的中点,分别定为春分和秋分,这样一年分出四季。
据《周礼》记载:“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乃建玉国焉。
”与告成在同一纬度之地,在夏至那天八尺表的影子都是一尺五寸,所谓“地中”即指的是当时国土南北的中心线。
周公测影之伟业,令后世敬仰及效仿,此后,历代都在这里进行过测量,唐代不仅以此为天文与大地测量之地,还立了石圭,上面刻有“周公测影台”五个字。
石表功成无影中唐玄宗开元年间,唐代搞历法,唐玄宗任命擅长天文历数的和尚张遂,与天文官员南宫说,去做历法工作。
张遂和南宫说把这次历法定名为“大衍历”。
在研究“大衍历”的过程中,他们对周公的卓越贡献十分敬仰,就把周公的土圭木表,换成石圭石表,石圭底面四边不等,最长1.88米,最短1.48米,高1.96米。
石圭的上顶面是四面见方,边长为0.96米,形成四棱台(但不是正四棱台),石表宽0.4米,厚0.2米,高1.965米,石表南面刻五个尺许大字:
“周公测影台”。
石圭的背面行书刻石:“道通天地有形外,口蕴阴阳无影中。
”下联首字,由于石圭风化,字已不清。
石圭南北楷书、行书都是南宫说亲笔所写。
这实质上是唐代给周公所立的纪念碑。
但这个纪念碑与其他纪念碑不同,这个石圭不是正南正北,有倾斜方向之感。
石圭面的倾斜,就是夏至太阳的运行轨道。
到夏至午时,石圭四个侧面都有阳光,周围而无影,经过一千多年.2010年夏至13点06分,石圭石表仍然无影,故称“没影台”或“无影台”。
正因如此,它是理念建筑,又是科学建筑。
石表是唐代给周公所立的纪念碑,到元代,郭守敬又在告成树立了古代中国天文史上的丰碑。
天心地胆在告县
深夜,北京太史院的推算室内,烛光仍在闪耀。
透过窗棂清晰地看到一位元代官员正在挥笔疾书。
他就是郭守敬。
郭守敬共撰写了天文著作十四种,一百零五卷。
郭守敬的理论来自于他的观测实践,而告成就是他创立天文奇功之地。
元朝忽必烈统一中国后,中国版图很大,那时各地不断呈报:旱灾、风灾、涝灾、冰雹恳求减赋。
他下决心要管天下,就礼贤下士,到河北邢台,请郭守敬搞历法,并调拨12匹快马,供他历法专用。
郭守敬接任后,万事难开关,不知从何下手。
忧愁成疾。
当时登封有一位数学家王旬得知后,到大都去见郭守敬。
到了那里,门卫问道:“干什么?”。
王旬答:“见郭守敬。
”门卫说:“病了。
”本想推走了事,谁知王旬说:“我就是来给他送药方的。
”门卫无奈只好接过药方,传递进去,如实上报,上交药方。
郭守敬接过药方,打开一看,上面写道:“药方:‘中药一钱。
’引子:‘天心地胆各一枚。
”’他顿时喜上心头道:“陕请客人。
”稍后回报:“客人不见。
”
郭守敬立即骑马南下,根据药方的谐音,到中岳前面去找。
到中岳后,不知再走向何处,恰巧儿童们唱到:“天有心,地有胆,天心地胆在告县。
”郭守敬博览群书。
他知道,告县是公元696年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祭祀成功,把嵩阳县改为登封县,从夏代京都到唐代的阳城县改为告成县,以示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之意。
从此告成的“城”字,没有了土字旁。
郭守敬来到告成“周公测影台”前,拜谒之后。
决定在全国建立27个观测站,告成和大都(北京)建两个中心观测站,开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天文实测,史称“四海测验”。
最南站点是南海,最北站点是北海。
从南到北,南海、衡岳、岳台、和林、铁勒、北海。
用现在地理纬度观看:“北极出地高度,南海15°,衡岳25°,岳台35°、和林45°,铁勒55°,北海65°,而告成则是34°24´。
从南到北这六个站点设计如此精确,15°~65°的中间应是32.5°,告成离中点仅差1°54´。
从而推断,他是受周公“天地之中”的影响,而把告成作为中心观测站。
为搞好“四海测验”,郭守敬在告成建起了闻名于世的观星台。
观星台的基本结构:它分主体,踏道护栏两部分。
主体,就像母亲巍然屹立,而踏道护栏就像两个女儿紧紧靠在母亲左右两边,名日一:“女儿墙”。
踏道护栏:迥旋踏道簇拥着巍峨台身,踏道及其顶部边沿筑有1.05米高墙护栏。
左右两边都是60阶,它是根据天干10个,地支12个。
10与12的最小公倍数是60.它代表时间60年周期轮回之意。
郭守敬为减少测量的相对误差,把直立的“表”的长度从八尺(元尺,下同)延长了5倍,即50尺。
又从元朝天文志中得知,观星台高SC尺,观星台顶面到石圭为36尺,而石圭面到地下根基为14尺。
郭守敬在研究天文时,发明了十几种天文仪器,如:正方案,候极仪,浑天像,玲珑仪,影符,测影机板.简仪,计时器铜壶滴漏仪等等,这些仪器都是利用物理的流体学,光学,数学而研制。
此地已成为百科全书,是青少年理想的科普教育基地但有些仪器失传。
我们现在看到的影符,是中国天文台台长弋世同亲手复制的。
郭守敬修历法之原则:“历之本在于
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是仪表。
”他多用简仪、高表、用相比复,他这种把实践放在首位的唯物主义态度是他成功的主要基础。
(责编林方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