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原生态苗歌艺术特点
湘西苗族音乐形态中的民间知识解读
湘西苗族音乐形态中的民间知识解读湘西苗族音乐形态中蕴含着丰富的民间知识,这些知识不仅反映了苗族民间文化的内涵,还具有一定的历史和地域特色。
下面从苗族音乐中的节奏、旋律和歌词三个方面,来解读其中的民间知识。
一、节奏苗族音乐的节奏鲜明、明快,常常伴随着跳跃、荡秋千等身体动作,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苗族人民将生活中的很多物品和活动纳入到他们的音乐之中,如打磨米、磨豆腐等,这些都成为了苗族音乐的节奏元素。
苗族人民将打磨米的过程加入到音乐中,形成了“打磨米步子”,这种节奏明快,跳跃有力,能够表达苗族人民劳动的欢乐和充实感。
而磨豆腐节奏的韵律则较为柔和,盘旋的曲调带着轻盈的步伐,表达了苗族人民对于平凡生活的热爱与美好祝愿。
二、旋律苗族音乐的旋律多以明快、欢快的形式呈现,很多歌曲都带有反复、回旋的特点。
例如,苗族经典歌曲《欢乐的苗家年》旋律明快,高亢激情,反复的“眾里尋她千百度,狐狸樓上做青儿”的歌词让人印象深刻。
此外,在苗族音乐中,还常常用到模仿自然声音、动物叫声等元素,如蚂蚁爬行、鸟儿啼鸣等,这些元素都对苗族人民的生活和自然环境有着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也体现了苗族音乐对于自然界和生命的敬畏之情。
三、歌词苗族音乐的歌词通常来自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这些故事和传说常常具有丰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例如,在苗族歌曲《美丽的芦笙》中,歌词讲述了芦笙与草原的故事,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苗族音乐的歌词也经常包含对于生命、爱情、家庭、友情等方面的思考和反思。
例如,苗族歌曲《相思的苗家》中,歌词表达了对于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感悟,描绘了苗家人民之间真挚、纯粹的情感,并且唤起了人们对于归家、团圆、幸福生活的思考和向往。
总之,苗族音乐形态中蕴含着丰富的民间知识,这些知识反映了苗族人民生活和文化的内涵,而苗族音乐在传承和发展中,也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1. 引言1.1 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意义湘西苗族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方特点。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引入湘西苗族民歌,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文化知识,拓展他们的音乐视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湘西苗族民歌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声韵特点,对学生的声乐技巧提高和音乐表现力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学习和演唱湘西苗族民歌,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嗓音的稳定性和音准的掌握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音乐表现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湘西苗族民歌的表现形式多样,有的富有舞蹈性,有的充满悲壮感,有的充满喜庆气氛,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声乐的表现技巧,提高他们的演唱水平和综合音乐素养。
将湘西苗族民歌纳入高校声乐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和丰富的音乐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意义,不仅体现了湘西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更为声乐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灵感。
研究背景和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随着高校声乐教学的不断发展,传统声乐曲目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需要引入更多元化和具有文化特色的音乐素材。
湘西苗族民歌作为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之一,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演唱风格,可以为声乐教学提供新鲜的音乐资源和学习内容。
通过研究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可以进一步挖掘和弘扬湘西苗族音乐文化,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还能够增强学生对传统音乐的理解和尊重,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和文化自信。
研究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意义,不仅有助于丰富声乐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还可以推动音乐教育的多元发展和创新,为培养具有民族特色和国际视野的优秀音乐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湖南苗族婚嫁歌曲的音乐特征及历史传承
湖南苗族婚嫁歌曲的音乐特征及历史传承湖南苗族婚嫁歌曲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婚嫁习俗和情感表达方式。
这些歌曲以其独特的音乐特征和传承流传的历史,成为苗族人民婚嫁仪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湖南、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苗族人民重视家族的延续和血脉的传承,婚嫁仪式在苗族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婚嫁歌曲作为婚礼仪式的重要环节,不仅仅是音乐表演,更是社群认同和心灵交流的体现。
苗族婚嫁歌曲的音乐特征独具一格,常见的音乐形式包括山歌、竹马歌、啭傩歌等。
这些歌曲通常由男女合唱,旋律婉转动听,节奏欢快明快。
苗族文化尊崇自然,因此婚嫁歌曲的旋律和歌词中常常融入山水、花草、禽鸟等自然元素,表达苗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苗族婚嫁歌曲的歌词以情感表达为主,歌颂爱情和婚姻的美好。
歌曲中表达了对新婚夫妻的祝福,对父母和家族的尊敬和感激之情,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这些歌词真挚动人,情感深沉,让人们在婚嫁仪式上感受到浓浓的家庭温暖和彼此之间的深深的爱意。
湖南苗族婚嫁歌曲的历史传承源远流长,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演变。
它们在苗族婚嫁仪式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苗族人民代代相传。
婚嫁歌曲中的音乐元素和传承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口头传承,有的是通过手抄本和书籍传承下来。
无论是怎样的传承方式,这些婚嫁歌曲一直以来都是苗族人民婚嫁仪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苗族的传统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变化。
然而,苗族人民对于婚嫁歌曲的传承和保护依然非常重视。
各地的苗族音乐团体和文化组织积极举办苗族婚嫁歌曲的比赛和演出,鼓励年轻一代学习和传承苗族的音乐传统。
同时,政府也加大对苗族文化的保护力度,促进苗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湖南苗族婚嫁歌曲是苗族文化中的瑰宝,代表了苗族人民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音乐才华。
它们以独特的音乐特征和历史传承,凝聚着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湘西苗族情歌的音乐形态
湘西苗族情歌的音乐形态作者:宋彦斌来源:《艺海》2018年第08期〔摘要〕苗族情歌是湘西苗民们互诉衷肠、表达爱意的重要载体,也是湘西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成为苗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情歌优美抒情,唱词规整而有韵律,运用了固定的程式结构和自由多样的节奏;其唱腔质朴自然、情真意切,并使用了滑音、拖腔、甩腔等润腔手法,展现了淳朴的民族品格,形成了湘西风格鲜明的音乐形态特征。
〔关键词〕湘西苗族;情歌;音乐形态湘西苗族主要集中在保靖、古丈、吉首等县。
自古苗族就有着“苗族有歌千千万,情歌就是小姻缘”的美传,情歌是湘西苗族独特求偶方式“以歌为媒”的体现。
在苗族“赶边边场”习俗,以及“三月三”马兰节、“四月八”跳花节、“七月七”苗族情歌节等重大节日,苗民们都会唱情歌、打苗鼓、吹木叶。
情歌已然成为苗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苗民的爱情观、审美观,并以真挚的情感为主线,形成了独特的音乐形态特征,精彩纷呈,意境深远。
一、湘西苗族情歌音乐形态的整体特征从湘西苗族情歌的音乐本体来看,其音乐形态的形成与它所在的区域文化生态关系紧密。
湘西苗族情歌所流行的地区山高林密,风景旖旎。
这些自然生态不仅成为歌唱的内容,而且对情歌优美抒情、亲切自然、朴质含蓄的音乐风格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情歌中的“青山绿水正月十五约妹连”等唱句就是从自然环境中衍生出来的。
当然,这种自然环境作为文化的表层现象也造成了不同地域苗族支系的情歌风格差异,形成了适合山林田野间演唱、高亢的“高腔”,和适合苗寨内演唱、婉转悠扬的“平腔”。
湘西苗族情歌的音乐形态还受到当地人文环境的影响。
湘西苗族情歌运用方言演唱,苗语有八个声调,较之普通话更为丰富,声母多,韵母少,形成了其特有的音韵特点。
苗语发音靠前,音色轻盈、脆亮,声调多样,从而使得演唱的声腔婉转,润腔丰富,形成了情歌婉转、柔美的唱腔特征。
另外,湘西苗区自由婚恋的文化传统和固定的婚俗形态使得情歌演唱的对象、演唱的场所、演唱的形式、演唱的内容都具备了一定的规范,成为湘西苗族典型的音乐文化,为情歌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丰沃的文化土壤。
苗族山歌
湘西苗族山歌内容丰富,涉及到的题材十 分广泛,歌词带有即兴性。 要有苗族来源、农业劳作、山林狩猎、洞谷名 胜、死亡丧葬、服饰首饰、婚姻嫁娶、傩巫鬼 神等等。因唱山歌大多在乡间野外。不受劳作 时间限制,随意性很强,山歌内容可随场景和 思维形式的变化而变化。如我们常听到的《挑 逗歌》、《唱朋友》、《唱山水》等山歌,都 是歌手随意演唱的。
苗歌与服饰对比研究
讨论:
谢 谢!
再 见 !
很久以来,苗族青年皆为自由恋爱,父母一 般不干涉。苗族男女恋爱多在赶场或喜庆节日相 会又称为“赶边边场”。苗族青年在恋爱中,喜 欢结成小群体,以能歌善言者为群体之首。群体 经常性活动是练唱情歌,学讲情话。因为一旦 “幽会”对输了歌,就会遭对方“冷眼”。每逢 赶集或重大节日,他们就来到场中或场边游弋, 一旦相中理想的异性,男方就千方百计打探对方 何寨何姓氏(苗族有同姓不婚,姨姨不婚的族规), 待散场后便追赶在女群体后用挑逗性的歌声进行 试探,若女方有好答歌则尾随直至约好相会日期。
为了赢得对方的信任和尊重,双方群体不断通 过在墟场院和节日中相会,尽力用歌声倾吐对 对方爱慕之情并借此将自己的知识、才能、技 术和品格充分表达出来。充分交往之后群体逐 渐转化为一对对的恋人,对对情侣在月光下轻 歌抒情,在绿树丛中依偎亲热· · · · · · 通过密切交 往,造就新婚家庭的雏形。 湖南湘西苗族的山歌是湘西苗族人民在劳 动生活中自由抒发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抒情小 曲,是湘西人民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 在湘西苗族山歌中,所反映的湘西苗族人民审 美观念、思想感情和民族心理及湘西苗族山歌 本身具有的曲式、节奏、旋律、音调、和声等 因素,足以证明湘西苗族山歌风味独特、色调 鲜明、旋律直畅。
湘西苗族山歌格律严密,歌词结构复杂, 有一句体、二句体、三句体、四句体、五 句体和多句体,平时常用的多为二句体和 四句体的乐段结构,一般七言为一句,两 句组成一联。两联为一首。一首苗族山歌 歌词讲究韵脚,一般要押“双韵”,有时 为了适应演唱的即兴性,加上“奥、依、 呜哇奥”等衬词作为起腔、加腔和绞腔。 起腔是山歌开始的乐节,加腔是中间陪衬 乐节,绞腔是山歌结尾的乐节。
湘西苗歌的韵和润的艺术性
湘西苗歌的韵和润的艺术性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湘西苗歌是苗语极为生动的部分,是苗族人民用以表达思想感情重要的语言方式,是苗族人民伦理、叙事、抒情的重要表达方式。
苗族人民一段悲痛的经历、一次深刻的记忆、一个美好的祝愿、一个理想的追求、一个新颖的向往……往往都通过苗歌来表现表达,苗歌集苗语语法、修辞、逻辑思维一体,是苗族语言词汇的海洋。
湘西苗歌主要流传于花垣、泸溪、吉首、古丈、保靖等湘西地区及湘西周边的贵州、湖北、重庆等苗语地区,湘西苗歌集山歌、傩歌、哭嫁歌、故事歌、椎牛鼓舞歌、拦门歌、扛仙歌、跳香歌等八种为一体,歌词多为七言一句,两句组成一联,两联为一首。
有时,根据需要可发展到六句以至数十句。
演唱时,声部此起彼伏,高、低声部先后进入,韵润巧妙运用,曲调朴实,线条流畅。
以韵和润的技巧为核心的湘西苗歌是湘西苗语地区非常喜爱的一种民歌演唱形式,它有利于人们之间交流感情、思想、文化,它情绪开朗、朗朗上口,在湘西苗族人中得以长时间流传。
一、韵是湘西苗歌编词的重要核心湘西苗歌在编词形式上,也有严格的“规范”,一般以七言句为准,每首苗歌的歌词最短不能少于四句;唱词要讲究押韵,当地俗称一押三、二押四,即一、三两句押韵,二、四两句押韵,以此类推,要一个韵脚押到底,如果违反了这个“规定”,不算是真正的好苗歌。
如:七言四句的苗歌,唱词是:苗语用汉字写:忙拢最汝啊崩哩,几念拢度高乖拢。
尼重哩哩绸闪给,到达同器巴哩兄。
汉语翻译是:今天到齐一堂人,高兴上级领导来光临。
个个眯着眼睛笑,只因为党的关怀暖心灵。
湘西苗歌在编词上强调“新颖通俗礼貌”。
每编一首歌词,人们常常要从劳动生活中去提炼、精心构思,有时还采用“赋、比、兴”等一系列表现手法,使之达到通俗易懂且新颖有礼节的目的。
如教育小孩要爱劳动有礼貌的七言四句苗歌《几忙勾莎弄陪埋》,歌词是:“啊里歹穷扑吾腊,几长几绸几斗排;几哩几批陪能卡,几忙勾莎弄陪埋。
探究湘西苗族民歌的特点及演唱风格
2021-03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民间奇葩》,,探究湘西苗族民歌的特点及演唱风格冯悦菁(苏州市吴江区平望实验小学,江苏苏州215228)摘要:在湘西地区聚居了很多民族,经过历史的发展,该区域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歌文化,其中苗族民歌作为典型代表,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
但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多元文化的引入,湘西苗族民歌面临着生存、发展困境,传统的演唱以及表演风格也存在失传的风险。
对此,本文重点分析了湘西苗族民歌特点以及演唱风格,旨在更好的传承传统音乐文化。
关键词:湘西;苗族民歌;特点;演唱风格中图分类号:J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08-0143-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08.069一、前言苗族地处湘西,其民歌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源自大自然动物的声音,逐渐演变为现代苗歌唱法。
但现代社会的发展,诸多流行文化的冲击,导致众多少数民族歌曲被湮没,很少人会唱少数民族歌曲,而少数民族歌曲的表演更是少之又少。
事实上,湘西苗歌所体现的独特演唱以及表演,与往通俗唱法、美声唱法存在明显区别,同时,山寨唱法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研究其唱法有助于进一步丰富音乐演唱和表演技巧,可以有效地传承湘西苗族独特的文化。
二、湘西苗族民歌的特点分析(一)演唱形式丰富多样湘西苗歌的叫法体现了民族特色,按照苗语习惯,苗歌称为“萨”,主要指的就是用于古代祭祀活动的歌曲,经过历史演变,最终演变为多种形式。
在演唱腔调方面,主要划分为“韶吾”和“韶萨”[1],“韶吾”是利用高腔演唱,在旋律上要更加激进,演唱比较自由,所以,演唱的歌曲也多为高亢激烈,让人兴奋。
而“韶萨”属于平缓型,不会出现较大的旋律变化,一般情况下,是叙述一些故事,所以,在实际的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往往会增加即兴演唱部分,速度上可以结合演唱随时调整快慢,非常灵活,充分体现了湘西苗族所特有的地方特色。
湘西苗歌的韵和润
小 的“ 水车” 白天 忙 于农 事 , 没 有 时间 来 陪伴你 们 这些 来 自远 方 的客 人 , 只好 用 晚 上 的时 间 唱苗歌来 陪伴 , 请 多 多包 涵 。意思 是 教育 孩 子们 , 我 们 苗家 陪伴 客人 应 该用 唱苗歌 , 苗歌 陪 客是 苗家 的传 统 习惯 , 是 对 客人 的 厚礼 , 你们 要继 承 下去 , 发扬 光 大 。
的海 洋 。
区, 湘西 苗 歌集 山歌 、 傩歌 、 哭嫁歌 、 故事 歌 、 椎 牛鼓 舞 歌 、 拦 门歌 、 扛仙 歌 、 跳 香歌 等八 种 为 一体 , 歌 词 多为七
言 一句 , 两 句组 成一 联 , 两 联 为 一 首 。有 时 , 根 据 需 要 可 发 展 到 六 旬 以 至 数 十 句 。演 唱 时 , 声 部此起 彼伏 , 高、 低声 部 先后 进 人 , 韵 润巧 妙运 用 , 曲调朴 实 , 线 条 流 畅 。 以 韵 和 润 的技 巧 为 核 心 的 湘 西 苗 歌 是 湘 西 苗 语 地 区
5 9
c 》z 0N 0芝0口 》r 《 麓 钵 太 韪
曲式 结构 较 为完整 , 其 格 式 主 要 分 为 四句 一 组 , 每句 五 言或 七言 。此外 , 还 有冷 歌 、 热歌 之 别 , 冷歌 指 预先 造就
个个眯 着 眼 睛笑 , 只 因为党 的关 怀暖 心灵 。 湘西 苗 歌在 编 词上 强 调 “ 新 颖 通 俗礼 貌 ” 。每编 一首 歌 词 , 人 们 常 常要从 劳 动 生活 中去提 炼 、 精心构思 , 有 时 还采 用 “ 赋、 比、 兴” 等 一 系列 表现 手 法 , 使 之 达 到通 俗 易懂 且新 颖 有礼 节 的 目的。如 教育 小孩 要 爱 劳动
湘西苗歌种类和特征
湘西苗歌种类和特征湘西苗歌,苗语称作“萨”,它是湘西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清乾隆《永绥厅志》有记载“永苗风俗十条”“鼓藏跳至戊时乃罢,然后择寨旁旷野地处,男女各以类相聚,彼此唱苗歌,或男唱女和,或女唱男和,往来互答。
”清嘉庆二十五年严炳文《苗防备览》“风俗”中也有赛歌记述:“或有以能歌斗胜负者,男子出绸绢,女子出簪环以为乐,结对对歌,彻夜不休,以争胜负,胜者收取其彩,不善者不入队。
”一、湘西苗歌的种类苗歌按其演唱内容和形式可分为古歌、情歌、礼仪歌、喜庆歌、生活歌等十多种。
按其歌唱腔调可分为高腔(苗语称“韶唔”)和平腔(苗语称“韶萨”)两大类。
两者歌腔各异,各具特色,都属山歌体,采用苗语演唱。
#、韶唔(高腔)旋律起伏大,在旋律发展进行中时常作八度内的大跳进行。
节奏较自由,近于散板。
一般只在野外作歌,歌手根据野外所处的环境,可站可坐演唱。
“韶唔”大都是一段曲演唱多段词的分节歌山歌体,常以中音区引腔配上衬词“噢、欧、呓”等作腔,民间把这种引腔叫做“帽子”。
“帽子”有长有短,这种“帽子”因苗歌内容和歌手不同而不同。
“韶唔(高腔)往往由高亢激昂的引腔作腔,紧接着乐句作连续大跳旋律进行。
虽然节奏较自由,但散而不乱,旋律婉转,抒情性强,曲调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2、“韶萨”(平腔)旋律起伏不大,进行比较平稳,通常旋律在一个八度内进行,属叙事性歌腔,近于朗诵,是湘西苗族地区流行最广的歌腔。
虽然此歌腔有时接近于小调或说唱音乐,但其结构、润腔、即兴作词演唱等特点,仍可归于山歌体。
“韶萨”(平腔)苗歌开始也常以引腔作腔,根据歌腔形式和内容情节的需要,引腔有长有短。
“韶萨”(平腔)歌腔灵活性较强,速度可快可慢,演唱中常多加衬词作连接。
一曲反复演唱多段词较常见,一般在室内演唱,有时也在室外演唱。
此腔婉转流畅,悠扬悦耳,曲调含蓄幽雅,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二、湘西苗歌音乐特征分析1、湘西苗歌音乐的曲体构成:一般曲前是以音腔作腔,引入基本乐句。
湘西南苗族民歌之艺术价值
湘西南苗族民歌之艺术价值作者:姜利军来源:《艺海》2011年第07期一、湘西南苗族民歌的形成与发展苗族民歌最初起源于远古时代,苗族部落或族群,模仿蝉虫“歌唱”的声音,喊出自己创造的天字吔(野)歌。
据传,苗族是古越人的后裔,至今有2500多年的历史,苗族是极具创造性的民族,苗族人民能歌善舞,苗乡向来被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
同所有的传统艺术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湘西南民族民歌也面临着一个继承和发展的问题,谁也不能否认现在苗民们所唱的苗族民歌,也是在继承苗族先辈的基础上,融会当今苗乡的风貌之后,才形成了现行的湘西南苗族民歌风格。
在这一方面,作为苗族人的后继者就深有体会,湘西南苗族民歌通过口头演唱者的歌喉得以传承,同样的作品在不同时代的人演唱可以风格迥异。
因此,湘西南苗族民歌的风格、特点常常都是“附着”在不同时代的传承人身上。
正是这种特有的历史渊源,自然环境、民族风情,苗族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造就了苗族地区的自我发展空间,人民在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中口头创作,口头传唱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集体加工而形成的湘西南苗族民歌。
二、湘西南苗族民歌的艺术特点(一)湘西南苗族民歌歌词的创作特色湘西南苗族民歌,尤其是发展到近代和现代,是比较完整和丰富的,就是说它经历了千百年的创作和千百万作者的反复修改至今以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首先它的用词结构是相当严谨的,讲究阴阳对仗,平仄对韵,否则视为劣作或儿歌(儿歌要求不甚严格)。
其次,它的结构有固定格式。
所以有长歌或短歌,均为七字一句,但亦有不足七字或多于七字之长句,这是极个别或特殊的需要。
如《嫁女歌》一进堂屋二进厅,三进茶堂起歌声;六亲九眷来相伴,一齐陪伴到天明。
一个堂屋四四方,四角桌子摆中央;火盆烧的木炭火,麻烦主人到天光。
……湘西南苗族民歌的艺术特色千姿百态,有传流的歌词也有即兴编唱的歌词,多声部苗歌的唱词想象丰富,旁征博引,比喻恰当,颇富哲理,以嫁女歌为例,出嫁姑娘自己哭嫁,好友伴唱,都采用劝慰,勉励的词,用“哩啦哩”衬词唱和,优美动听,缠绵悱恻。
湘西苗族民歌的分类及其特点
湘西苗族民歌的分类及其特点湘西苗族民歌的主要分类:根据湘西苗族民歌的类型和特点,湘西民歌可分为五种类型:一、高腔,是湘西苗族民歌最具特点的腔歌。
旧时作“椎牛”可在家歌唱外,一般只在野外打柴或送客至村外时使用。
属一段曲多段词的分节歌,抒咏性强,由高亢婉转的引子起唱,引子全系衬词,民间有的叫“帽子”,乐句短的叫“短帽子”,乐句长的叫“长帽子”,以引起大家的注意。
旋律音程跳动大,常以8度音程上下跳进,节奏自由,假声演唱。
新中国建立后,很少举行“椎牛”,但歌腔仍流传不衰,花垣县麻栗场石七姐、石美玉齐唱韶唔,曾多次参加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电视台的电视演出。
二、平腔是湘西苗族的一种常见曲调。
它可以在接待亲戚、娶女人、抱怨和推理、谈论爱情等场合演唱。
叙事性强,旋律柔和悦耳,范围不广,多层次推进,由一段、两段、三段和多段组成。
它通常以简短的介绍开始,以向下滑动结束。
歌腔灵活,快或慢,节奏可以紧或松。
三、仡佬腔,是湘西苗族中仡佬苗的歌唱声腔。
此腔流传范围较广,是湘西土家族、苗族、汉族进行交流的一种通用歌腔。
一般用汉语演唱,研究发现,这种腔调与贵州水城仡佬族情歌的起腔极为相似。
四、飞腔是湖南西部苗族流行的一种唱腔。
这首曲子只有一个词组,与贵州苗族飞歌的平调结尾非常相似。
五、叭固腔,是湘西苗族中最具特殊风格的一种歌腔,是一种独特的大小调交替的调式,因而曲调本身有刚有柔,个性很强。
曲调既抒情又激越,既粗犷又优美,既含蓄又明朗,演唱力度的处理变化无穷。
它的曲式结构完整,也是属于一段曲演唱多段词的分节歌。
它的曲体是三句体词也是三句体,歌曲前面有一大段引子,中间有插句体为连接,结束句若歌曲需要反复,也起到连接段的作用。
湘西苗族民歌的衍生曲调此外:湘西苗族民族的平腔运用广泛,在不同的演唱形式及内容上,派生出以下一些常用歌调。
1.结琴调:这是一种苗族调,男女一起唱,二重唱或独唱。
苗族人经常在婚礼那天邀请歌手唱歌。
当主唱和客串歌手表演二重唱和交叉歌曲时,他们用这首歌的曲调唱歌。
湘西南苗族民歌的艺术价值分析
研究 方 向
合 唱 指挥教学
引言 在 特 殊 的 历 史 背景 下 优 美 的 自 然 环 境 中 浓 郁 的 民 族 氛 围 里 苗 族人 民 经 过 长 期 的劳 动 生 产 在 生 活 的 实践 中 逐 渐 勾勒 出 苗 族 民 歌 的 艺 术 特 色 和 主 要 姿 态 经 过 口 头 传 唱 的形 不 断 的 加 工 与 整 理 苗歌 正 式 以 口 头创 作 式 流传 于 整 个 湘 西 南 地 区 成 为传 唱 一 时的 经 典 一 湘 西 南苗 族 民 歌 演唱 的艺 术 特 点 湘 西 南 苗 族 民 歌 曲 调 优 美 形 式 简单 按照 演 唱 腔 调 的 不 同 可 将 其 分 为 滩 歌 腔 梅 香 腔 冲 滩 腔 和 利腔 菩萨 腔 和 土 地 腔 等 多 种腔 调 苗 族 人 民 热 爱 生 活 能 歌 善 舞 在湘 西 地 区 随处 可 听 见 他 们 的歌 声 另 外 演 唱 者 也没 有 固 定 的 年 龄 限 制 和 性别 限 制 苗 寨 之 中 无 论 男 女老 幼 均 可 以 随时 随 地 的 进 行演 唱 随 着 苗 歌 的 日 益 盛 行 苗 族人 民 甚 至 开 启 了 男 女 对 唱 的规 模 形 式 少 则几 个 人 多 则 几 十 个 人 甚 至 上 百 人 在 演 唱 过 程 中 苗 歌还 分 为 讲 歌 领 歌 生 歌 师 讲 歌 由 一 人 领 唱 众 人合 唱 茶棚 是苗 族 地 区 青 年 男 女 自 由 交 流 的 社 交 场 所 之 一 去 往 茶棚 的 年 轻 姑 娘 往 往成 群 结 对 打 扮 漂 亮 在 寨 边 等 待 小 伙 子 的到 来 然 后 在 茶 之中 男 女各坐一 边 棚 姑娘用 苗歌 问 小 伙用 歌声 答 你 来 我 往 一 唱 一 答 苗歌 不 仅 能 愉 悦 心 情 还 能 成 为 青年 男 女表 达 情 感 的桥 梁 二 从 方言 及 调 式 等 方 面 呈 现 出 苗 族 民 歌 鲜 明的 特 色 ( 一 ! 词 曲一致 苗 歌 的旋 律 句 法 与 歌 词 结 构 都 是 由 四 句式 组 成 简 单 欢 快 朗 朗 上 口 且 深 情 婉转 另 外 一 词 多 用 七 言 四 句 规整 体 也 是绥 宁 苗族 民 歌 湘 西 南 苗 族 曲 调 的 另 一 个 显 著 特点 但 无 论 歌 词 旋 律 如 何 变 换 四 句 体 都 是 苗族 民 歌 的 基 本 形 式 即 便偶 尔 转 换成 两 句 式结 构 或是 三 句 式
[word格式] 试论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试论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试论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流与学习日趋增多,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艺术自然融合,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内容多元化,表现手段的现代化,发展环境城市化,水平国际化是当今艺术的显着特点.艺术既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观赏性和社会价值,它又必须与经济相互结合,共同发展,走商业化道路,这是艺术延续和发展的必备条件.针对湘西苗族民歌的现状和生存环境,究竟如何传承与保护这古老的民族民间音乐形式,笔者就此谈谈个人观点.一,充分认识湘西苗族民歌传承与保护的意义1.湘西苗族民歌本身的艺术魅力湘西苗族民歌的曲调繁多,演唱方法独特多变,艺术价值极高.从声音上区分,有高亢激越, 优美动听的”高腔”;有悠扬悦耳,婉转流畅的”平腔”;有既抒情又激扬,既粗犷又柔美的”叭固腔”;还有”仡佬腔”,”飞腔”等五腔之说.根据演唱内容和曲口潘存奎调的变化,还可分为拦门调(接亲送亲时用),古歌调,情歌调, 工夫调,儿歌调,哭嫁调,老司歌调,扛仙歌调,赶秋调,飞岭调”十调”.在表演上有他固定的模式,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如有独特的音调,旋法,唱法及独特的服饰等,可谓色彩亮丽,独树一帜,充满着原生态的乡土野性气息.这种在原生态状态下所具有的审美价值,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因而具有不可替代性.2.湘西苗族民歌有助于人们了解民族传统文化1974年中国科学院语文研究所凌纯声,芮逸夫在《湘西苗族调查报告》”苗歌略说”中云:歌谣在苗人的生活中,特别是在各种仪式中是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袁静芳在《中国传统音乐简明教程》中指出:民间歌曲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民间音乐是他们与生俱来的伙伴.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湘西苗族民歌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仅离不55/音乐教育sdE/2ola8开唱歌跳舞,还有自己传统的歌唱跳舞的节日.如四月八”清明歌会”,”椎牛祭祀”,”接龙祭祀”,”赶秋节”等.苗族青年婚嫁时,亲朋好友要唱《拦门歌》,《哭嫁歌》,《合事歌》,历时几天几夜.这些节日及各种庆典活动其主要内容就是唱苗歌,跳苗舞,这种表现形式除了展示歌曲演唱技艺和营造热闹气氛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歌者的表演,歌曲内容和听众的审美情趣,对民歌流传地的历史文化及环境得以综合的呈现.3.湘西苗族民歌记载着湘西苗族的发展历史苗族是一个无文字的民族,也是一个灾难深重,不断迁徙的民族,至今仍就保留着深刻的族群记忆,以及鲜活的民族文化.苗族人民的历史,并未因为没有文字而造成缺失,灿烂的文化也不因为民族的不断迁徙而被其他民族的文化所替代.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苗家住在高山坡,苗家人人爱唱歌.”《中华通志?艺文典——乐舞志》中记载: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世代相传的传统民歌.从现存的苗族民歌,古歌分析,它就像一部百科全书,一部史书,记录了这个民族的变迁.远至开天辟地,铸日造月,繁衍人类,耕耘田地,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频繁迁徙,重建家园;近至反抗压迫剥削,争取自由和幸福生活等. 通过各种民俗活动,婚丧仪式,民间节目来传唱苗族民歌,无形中造就一种对苗族人民进行历史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的客观环境, 使苗族男女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潜移默化的认识了本民族的传统和文化,在娱乐之中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这是苗族文化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保存下来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因为如此,湘西苗族民歌记载着湘西苗族的发展历史,具有史书般的作用,对研究湘西苗族的文化,历史,社会,哲学,审美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4.民歌素材是音乐创作中用之不竭的源泉民间歌曲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早形成的音乐形式,并由此孕育出其他民间音乐体裁以及专业音乐形式,可以说,民间歌曲是一切音乐艺术的基础.我国专业的音乐创作是在我国传统音乐,特别是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创作技法而实现的.如白诚仁创作的歌曲《小背篓》,谭盾创作的交响乐《地图》,杨天解的舞剧《边城》的音乐,都是根据湘西苗族民歌音乐素材创编而成的.可以说,民歌是我们民族音乐的创作源泉, 它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无法估量的发展潜力,在创作中从民间找根,找生命力,从各民族的歌声中借鉴更加多元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但能使我们的作品增加亲和力,而且更加让我们的音乐创56/音乐教育与奁j4~/2olag作多样化,民族化,大众化.5.湘西民歌存在的现实意义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不断深入,湘西原始民歌作为”原生态音乐”在其中扮演着自己重要的角色.用苏长青的观点,”原生态音乐”在人们心中存在着广泛的心理基础,这种心理基础单纯用大众文化审美的心理回归来解释是远远不够的,这是现代社会人类多样性需求在艺术领域的重要表现.他还指出:来自民间,散发乡土气息的”原生态音乐”,以其独特的音乐因素或表现方式从遥远的甚至落后的西部地区传到现代化都市中,满足了在喧闹繁杂的都市环境下生活的人们强烈渴望回归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的心理需求.这也是”原生态音乐”近年来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与超乎寻常的认同的重要原因. 我们的社会各界已经日益意识到这种民族性的本土文化的深远文化价值和精神意义,正在通过各种努力积极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优秀民族文化,为少数民族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和发展空问,使优秀民族文化走出大山,走向现代社会,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繁荣发展.这些努力不仅仅是对于民族民间艺术的关注,更是基于对社会发展模式的新探索——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总而言之,湘西苗族民歌除自身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之外, 它本身所具有的很多传统文化也使其显得极为珍贵,直接反应了湘西苗族的历史,社会,劳动,风土人情,爱情婚姻,日常生活, 是苗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伴侣,社会斗争中的武器,是交流情感,传播知识的工具,也是人们认识湘西苗族历史,社会,民风民俗,人民情感,性格的宝贵资料.二,充分认识湘西苗族民歌现状与生存环境认清现状是湘西苗族民歌传承与发展的前提条件.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湘西苗族民歌基本上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生存土壤, 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1.湘西苗族民歌的现状(1)仪式歌为多,即兴歌甚少.根据1974年凌纯声,芮逸夫在《湘西苗族调查报告》中的描述: 湘西苗族民歌大多是即兴口战的歌谣,唱过即完,保存的很少,即使有一些被较多人所传唱而流传下来的,因岁月的变迁,词句多有传变,甚至完全改变,所以至今没有定形.在各种仪式中所唱的宗教或婚嫁等歌谣,则因常常传习,但全靠记忆力传诵,词句也难免有传变或改变,但其内容在大体上可以说是相同的,所以保存的也较多.(2)苗歌传承,后继乏人.非物质文化传承的主要特征是”口传心授”,而传承人年事已高,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从中国中小学教育现状分析,中小学生白天上课,晚上自习作业.有些57/iE乐教育与剑~~~/emas学校还要补课,苗族地区相对而言,经济比较落后,学生放学后还要帮父母做些家务,哪有时间学苗歌,条件好的家庭要学也会是其它的艺术门类.学生高中毕业后,除少部分学生上大学,大部分年轻人,为个人前途或生计在外闯荡,很少有人安心留在家里学技艺,就是学艺术的人几乎不回来.故此,苗歌传承后继乏人.(3)资金严重缺乏.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的项目有十多个,还有省级和州市级的保护项目,国家,省,州及相关部门虽然有一定的经费, 但分给苗族民歌的专项费用远远不够.要加大对苗族民歌的保护力度,首先要加强对传承者及传承队伍的保护.现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传承人年事逐年增高, 他们的身体状况,传习条件都不容乐观,需要给予他们必要的生活资助和传承保障.就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介于目前地方财力不足现状,需要开拓更广泛的资金来源.2.湘西苗族民歌的生存环境(1)湘西苗族民歌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根据相关专家学者的观点,民歌的生存在一定程度上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的受到影响.杨秀昭和王亮认为,民歌是农业生产的产物,农业文明与民歌是一种依附的关系.由于现代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物质文明的发展与现代时尚生活使民歌失去了原有的生存土壤,生存环境的改变,同样使民歌(如情歌,劳动号子,祭祀歌等)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2)湘西苗族民歌受到了现代文化的冲击一个独立的民族有着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典型特征,如文化艺术,语言服饰,民俗民居等,这些特征是认定一个独立民族的历史凭证.但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民族融合,很多民族的特有文化艺术和民俗现象正在遭受冲击,有的甚至日趋消亡,湘西苗族民歌同样如此.现在的苗族青年人,讲的是汉语,唱的是流行歌,跳的是现代舞;尽管传人还在,由于电视网络的高度发达,人们的审美趋向,娱乐方式,生活习俗随之改变;又因为受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苗族民歌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被人们渐渐淡化和疏远,对其传承极其不利.从全国来看,蓝雪菲与李月红认为:”中国乐坛正面临着不正常的生态污染,城市的音乐话语大权被通俗音乐所垄断,祖祖辈辈留下的民歌成了无人继承的, 奄奄一息的遗产”.在现代社会,伴随着社会风俗的改变,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个体创作的彰显以及媒体的炒作,民歌的乡土性,集体性和口头性已基本不复存在. 现在的民歌基本上都是旧民歌, 58/音乐教育与锄flz/201o.8内容离时代越来越远了.田青对民歌的状态持悲观态度,他认为现代化对民间歌曲的冲击比十年浩劫还要大.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中华民族文化从没有像今天这样面临着这样的危险.(3)现行的教育模式不利于湘西苗族民歌的普及与发展中国现行的中小学教育均属统一的教育模式.主要是教材,教学内容,学制,学时,语言的统一,虽然有部分省或地区在语言课程学上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 其他方面的内容还是大同小异.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人们的语言及生活习惯基本上汉化,从客观上讲,很难将苗族学生编成一个班, 开设苗语或学唱苗歌;从主观上讲,苗族是没有文字的民族,学习语言和本民族音乐缺乏教材. 从中国的音乐教育现状看,现代社会中存在着农民音乐难以进人音乐课堂的现象严重,主要原因是由于教育思想观念的偏离.长期以来对我国的办学模式带有偏见,认为欧洲音乐有着完整的体系,而我们自己的体系是落后的, 这种观念的存在对我国民歌的生存与发展极为不利.三,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1.充分利用各种民俗活动是湘西苗族民歌最广泛,最有效,最简便的保护措施.苗族群众的文化生活极为丰富,各种节日,庆典,祭祀仪式也极为频繁,主要的展示平台是苗族的各种民俗活动,其中规模最大的是”苗家三月三”,”苗家四月八”及”苗家赶秋节”.其主要内容是通过苗族接龙,苗族椎牛,苗族赶秋等形式进行民歌,鼓舞比赛和表演.充分利用各种民俗活动来展示, 交流,传习苗族民歌这种艺术形式,达到宣传,提高,普及之目的.因此,湘西苗族民歌有良好的生存空间.2.政府的相关部门应组织各方面的学者,音乐专家,音乐工作者及各级文化部门的有关人员, 在湘西苗区进一步开展湘西苗族民歌的普查工作.运用文字记录, 采集数据,音像拍摄,抢救将要失传的湘西苗族民歌.最主要的是保护好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人, 关心他(她)们的生活,鼓励一些能够开办培训班的苗歌传承人, 把精湛的技艺传承下去.政府各级部门要大力支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苗族民歌的传承广开绿灯,保驾护航,从而使少数民族地区变成民歌赖以生存, 传承和发展的肥沃土壤与温床.3.在发展变化中求生存是湘西苗族民歌传承与保护行之有效的办法.随着时代在变迁,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苗族民歌也应与时俱进,在传统的基础进行继承和扬弃.(1)用传统民歌原型改编成现代民歌,让民歌赋予新的内59/音乐教育s包作/2olo.8容和形式,让现代人容易理解和接受.(2)与歌舞,器乐等其他艺术的有机结合.改编,创作更多的音乐作品(包括歌曲,器乐曲,舞蹈音乐,歌舞剧等),使这种艺术形式更加丰富多彩,赋有新意和时代感,让它有形无意地融进,寄生于其它的艺术形式之中.湘西苗族本身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大多数艺术活动是歌舞连体,托之以乐.充分发挥苗族能歌善舞的这一优势,利用各种现代的创作理念和制作技术,让苗族民歌走出山寨.总之,民歌以新的形式来满足人们新的精神需求,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它就可能拥有更多的欣赏群体和更广泛的听众基础,重新焕发出光彩与活力.4.利用文化旅游产业,构建湘西文化艺术平台.湘西少数民族地区蕴涵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吸引着中外游客.我们可以在当地的民俗文化村内,借鉴谭盾的《地图》,杨丽萍的《云南映像》,张艺谋的《刘三姐》等到艺术形式, 演绎苗族的民俗风情,使旅游者亲身体验到苗族传统的生活方式, 生活习俗,接触到苗族古老文化(包括苗歌,苗舞,服饰等),让古老灿烂的苗族文化随着游客美好的记忆走向世界.四,结尾湘西苗族民歌是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穿越数千年时光流淌至今的苗族文化的血脉,为了不在历史的长河中中断,干涸,我们应竭尽全力来保护和传承.很多专家学者为此也提出了许多有关传承与保护的宝贵意见,当地的各级政府对苗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也采取了各种积极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认为,对苗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不仅仅是个单纯的保护问题,更重要的是让人们认识到它本身存在的艺术价值,是苗族灿烂历史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对于一个没有文字靠口传心授记录着这个种族繁衍生息几千年历史的民族,他是一种历史的见证,是一部史书和一个活的博物馆.因此,对这种民族性的本土化文化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挖掘整理,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大贡献.总之,湘西苗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要做的事还很多,让我们大家都来参与,只有人人都来关心和支持这项工作,才是最好的保护和传承的方法.我们有理由相信,湘西苗族民歌也会与我国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如冯志莲所说:”民歌是能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当前我们根本不用担心民歌会消亡”,它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走向新的辉煌.(作者系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部音乐教师)60/音乐教育s钢作/2olo.8。
浅析湘西苗歌的演唱方法及技巧
浅析湘西苗歌的演唱方法及技巧本文的撰写完全基于对湖南西部苗族土家族自治州采风的相关素材,结合并利用传统声乐学理论对具有原生态性质的湘西苗歌的演唱进行了较细致的分析。
文章分为两部分,分别论述湘西苗歌的两种常用发声方法以及其对共鸣的运用方式,对了解湘西苗歌的演唱特点具有一定意义。
标签:湘西;苗歌;高腔;歌唱共鸣一、湘西苗歌演唱中的两种常用发声方法①真声唱法通过笔者的实地考察发现,真声的运用在湘西苗歌的演唱中最为普遍。
从而使得苗歌的演唱纯朴到了及至。
这种唱法就是平时所说的“大本嗓”唱法,多用胸腔呼吸,以口腔共鸣为主,运用气息冲击声带,使声带产生振动,这种声音听起来结实、明亮,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直白。
苗民们演唱苗歌时所发出的这种声音,从音色上可以判断它的发声技术是建立在加紧的下巴、微关的喉咙和口腔共鸣的运用之上的。
下巴的加紧在技术上保证了声音“直”的特征,而口腔共鸣的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声音的明亮靠前的特征,并在整个演唱过程中嘴巴张开的都不大,就算是音调起的比较高,声音比较高亢的时候,嘴巴也张的不会太大,这个时候可以明显的从声音中感觉出气息和喉器的上提及其演唱者下巴紧张度的增强。
而这一系列的变化都是人的正常生理改变,人的发声是空气经过声带引起振动的原理,而声音由低音向较高音转变时,由于对气息的需求量增多,人的情绪也更紧张加之喉器对声带的一种自觉保护,从而导致气息上提和喉器的上提的生理动作。
苗族歌手在演唱苗歌时,如果唱到稍微高一点的音,演唱者又想保证演唱的完整性,在没有任何科学发声训练的帮助下,唯一的办法就是后期的提升和加强下巴的力量,从而保证声音直白的特征,这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人的一种本能动作。
②假声唱法苗歌不光是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交流的产物,同时也是苗族人民抒发内心情感的主要艺术形式,心中的喜、怒、哀、乐往往都是通过苗歌来表现,因此就有了抒咏性歌腔(高腔)的出现。
这种声腔一般是在高山和辽阔的田野间歌唱,需要高亢的声音演唱,旋律起伏自然,不会像陈述性歌腔那么平稳,高音的出现也自然会频繁一些,那么在人们唱到无法用真声演唱的高音时,假声就出现了。
浅论湘西泸溪苗歌的音乐特征及赏析
二、 泸溪苗歌的音乐特征
1 .苗 歌 的 分类 及 特 征 苗 语 当 中把 歌 称 为 “ 萨” 。苗 歌 是 苗 族 人 民表 达 思 想 感 情 的 重要 交 流 工 具 ,很 多 事 情 直 说 不 算 , 还 要 编 成 歌 来 演 唱 。
在泸溪苗族地区 , 演 唱一 首悲歌 ,可 以使听众放声大哭 :演唱一首喜庆歌 ,可以使听众笑语喧哗,心情畅达 ;演唱一套情歌,
二 十七 万余人,其中苗族 就有 十万余人。泸溪县苗族人民历代务农,重乡念土 ,过着 “ 靠L L I 吃 山,靠水吃水 ”的农耕生活 ,
对 土 地 资源 及 动 植物 资源 依赖 较 重 ,极 少 与 外 界 进 行 商 品交 换 与文 化 交 流 。在 这 种 地 域 文 化 封 闭 、族 群 比较 单 一 的 生 存 环 境
则可打动对方之心 ,使 “ 乖女乐嫁丑男 ” 。苗歌具有如此强大之感染力 ,是 因为苗歌具有丰 富的艺术情感和对 比鲜 明的表现
力。 苗歌按其演唱形式和 内容可分为风俗歌、苦歌 、反歌、革命歌 、解放翻身歌、新 民歌 、情 歌和故事歌等十多种类型。按
其 腔调又可分为韶唔 ( 也叫韶为 ) 、韶 萨 两 大 类 , 如 果把 它 译 作 汉 文 来 分 ,即 高 腔 、平 腔 两 大 类 。韶 唔这 种 腔 调 的 曲调 的抒 咏 性很 强 ,结 构 由上 下 两 句 组 成 ,加 上 引 子 、插 句 和 尾 声 构 成 全 曲 ,所 使 用 的 音程 跳 动 很 大 ,经 常 以八 度 音 程 上 下 跳 进 。节 奏 非常 自由 ,近 于 散 板 , 用假 声 演 唱 , 韶 晤 这 种 腔 调 所 表 现 的 情 绪 饱 满 ,高 激 越 ,抒 情 优 美 ,一 般 适 宜 在 野 外 进 行 演 唱 。
最具特色苗族的民歌是什么(湘西苗族民歌的创作特点)
最具特色苗族的民歌是什么(湘西苗族民歌的创作特点)文/阿瑶说苗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祖先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生活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苗族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俗风情独特。
湘西是湖南苗疆的一个主要聚居地,也是一片苗疆。
湘西苗族民族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以其独特的勤劳和智慧,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
湘西地区的苗族神话传说、歌谣和舞蹈,充分体现了苗族的特点和个性,别具一种特殊的韵味。
一、以方言为主要内容的即兴演唱苗族山歌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国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繁荣发展已成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这一意义上说,苗族民歌的研究已进入一个较为系统的、全面的、有效的阶段。
湘西苗族民歌历史悠久,调式丰富,曲式完备,曲调独特,曲调多样,唱腔丰富,民族特征明显。
从歌词风格,曲调,唱腔等几个方面表现出苗族在湘西民歌中的艺术特色。
湘西苗族因其特殊的历史条件,只能在山地、河谷中生活。
苗族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形成的民族语言。
然而,苗族仅有苗语而无苗文,这一点令人十分惋惜,而正是由于这种缺憾,使得苗歌得以繁荣兴旺。
在苗族主要依靠口头交流的时期,苗歌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成为最有效,最生动,最有效的交流方式。
俗话说,苗族人都会唱歌,而且一开口就是一首歌曲。
随着时间的推移,苗族歌曲已成为一种人们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生活交流方式,并成为湘西苗族文化遗产的一项主要内容。
湘西苗族民歌中所演唱的语言为湘西苗语,属于汉藏语部族。
湘西苗语有东部的“雅话”和西部的“雅话”之分。
湘西苗语共有湘西苗语有48个声母、35个韵母、6个声调。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苗族话极具声调和音乐色彩。
因此苗族人民所使用的歌谣,都具有独特的风格。
正如哈萨克族的谚语所说:“从你降生之日起,这首歌便为你打开了一扇通向外面的世界之门;在你消失之时,此曲也随你而去。
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湘西苗族民歌是中国湖南省湘西地区苗族同胞长期创作和传唱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
以其悠扬、独特的音调,浓郁的地方风情和独特的演唱方式而闻名于世。
而在高校声乐教
学中,运用湘西苗族民歌可以起到丰富学生声乐技能、培养综合素质和促进民族音乐文化
传承的作用。
湘西苗族民歌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和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民族
音乐文化的理解和把握。
通过学习和演唱湘西苗族民歌,学生可以了解湖南湘西地区苗族
同胞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到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湘西苗族民歌中的一些表演元素,如苗族服饰和民族舞蹈等,也可以展示给学生,加深他们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知和感受。
运用湘西苗族民歌进行高校声乐教学可以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是一
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艺术表达方式,而声乐教学作为培养专业
人才的重要途径,有义务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下去。
通过运用湘西苗族民歌进行声乐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接触到不同民族音乐的魅力和特点,培养他们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热爱,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
湘西苗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丰富学生的声乐技能,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高校声乐教学中应该加强对湘西苗族民歌的研究和运用,
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和认识,为传承和发展中国民族音乐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