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全过程管理系统规章制度
输血流程及安全管理制度
一、引言输血作为现代医疗救治中的一项重要手段,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为确保输血安全,预防和减少输血相关并发症,本制度规定了输血流程及安全管理制度。
二、输血流程1. 输血申请(1)患者或家属向经治医生提出输血申请,经治医生评估患者病情,认为有必要进行输血治疗时,填写《输血申请单》。
(2)经治医生向患者或家属说明输血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后,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
2. 采集血标本(1)护士根据《输血申请单》要求,采集患者血标本。
(2)采集血标本时,护士持《输血申请单》及贴有患者信息标签的试管至患者处,当面核对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门急诊号、血型和诊断,准确无误后方可采血。
3. 核对配血(1)输血科工作人员根据《输血申请单》和血标本,进行交叉配血实验。
(2)交叉配血实验结果符合要求后,将配血报告单送至病房。
4. 输血(1)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
(2)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5. 输血后观察(1)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出现输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
(2)输血结束后,继续观察患者病情,直至输血反应消除。
三、安全管理制度1. 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遵循输血原则,合理选择血液制品。
2. 建立健全血液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血液质量。
3. 加强输血工作人员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安全意识。
4. 严格执行交叉配血实验,确保配血安全。
5.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输血感染。
6. 建立完善的输血记录制度,确保输血信息准确、完整。
7. 定期对输血设备进行检查、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8. 加强输血科与临床科室的沟通与协作,确保输血工作的顺利进行。
输血过程的安全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确保患者输血安全,防止输血反应和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临床输血活动。
三、职责1. 医院输血科负责输血工作的技术指导和输血用血的管理。
2. 临床科室负责患者的输血治疗,并严格执行输血科和医院的相关规定。
3. 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输血传播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4. 药剂科负责血液制品的采购、储存和供应。
四、管理制度1. 输血申请(1)临床科室在申请输血前,必须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明确输血指征。
(2)申请输血时,需填写《输血申请单》,并经主管医师审核签字。
(3)输血申请单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诊断、输血指征、输血品种、输血量、输血日期等。
2. 输血审批(1)输血申请单经输血科审核,符合输血指征的,由输血科主任审批。
(2)输血审批通过后,输血科通知临床科室。
3. 输血准备(1)输血科按照输血申请单内容,准备相应的血液制品。
(2)输血科对血液制品进行质量检查,确保血液制品符合国家标准。
(3)输血科将血液制品送至临床科室。
4. 输血操作(1)临床科室接收到血液制品后,由具有输血资质的护士进行输血操作。
(2)输血前,护士需核对患者信息、血液制品信息、输血单信息,确保无误。
(3)输血过程中,护士需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4)输血完毕后,护士需填写《输血记录单》,并由患者或家属签字确认。
5. 输血后随访(1)输血后24小时内,临床科室需对输血患者进行随访,了解输血反应情况。
(2)如有输血反应,及时通知输血科和医院感染管理科,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五、输血传播疾病预防与控制1. 严格执行《血液制品管理条例》和《传染病防治法》,加强血液制品的采购、储存和供应管理。
2. 严格执行血液筛查制度,确保血液制品的质量。
3. 加强输血科室和临床科室的消毒隔离工作,预防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
4. 定期对输血科室和临床科室进行输血传播疾病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防范意识。
输血管理规章制度
输血管理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规范输血工作流程,提高输血质量,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本医院进行输血治疗的所有科室和人员。
第三条本规章制度内容包括输血前准备、输血操作、输血后处理等环节。
第四条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医疗伦理规范,做好输血管理工作。
第五条本规章制度经医务部门和护理部门审核通过后执行。
第二章输血前准备第一条患者需经医生评估后确认需要输血治疗。
第二条临床科室医生应开具输血治疗医嘱,并填写输血申请单。
第三条输血前,患者需进行相关检查,确保输血安全。
第四条输血前,护士应核对患者相关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输血种类等。
第五条输血前,护士应准备好输血所需的器材和药品,并进行清点确认。
第六条输血前,护士应向患者解释输血目的、注意事项等,取得患者的同意。
第七条输血前,护士应核对输血袋标签信息,避免输错血。
第三章输血操作第一条输血前,护士应在输血袋上填写患者相关信息,并监测输血速度和情况。
第二条输血中,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出现的不良反应。
第三条输血过程中,护士应定期检查患者生命体征,确保输血安全。
第四条输血后处理第一条输血结束后,护士应记录输血量、输血速度、患者反应等信息。
第二条输血结束后,护士应观察患者反应情况,及时处理不良反应。
第三条输血结束后,护士应检查输血袋标签信息,核对输血量和患者信息。
第四条输血结束后,护士应妥善处理输血袋和相关器材,避免污染。
第五条输血结束后,护士应做好输血记录,包括输血时间、输血量等信息。
第六条输血结束后,护士应向医生汇报输血情况,评估患者反应情况。
第七条输血结束后,护士应对患者进行观察,确保患者病情稳定。
第八条输血结束后,护士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输血情况,提醒注意事项。
第五章责任追究第一条对违反本规章制度的医务人员,将依据医院相关管理规定进行处理。
第二条对因输血管理不当导致患者伤害的医务人员,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输血质控管理制度
输血质控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本制度的目的是确保医院输血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和合规性,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与健康部关于加强输血安全管理的引导看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订立本系统的规章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输血科及相关部门从事输血工作的全部人员。
第二章输血前准备第三条设施设备医院输血科应当具备符合国家标准的输血设施设备,包含输血室、输血床、输血仪器等,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可靠。
第四条物资管理1.输血科应当建立完善的血液和输血适配物资管理制度,保证所使用的血源和物资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
2.输血科应当定期检查和清点库存血液及相关物资,保证其品质及数量充分,避开因库存不足而影响输血工作的进行。
第五条人员配备1.输血科应当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包含医师、护士、技师等,确保输血操作的专业性和安全性。
2.各岗位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和培训证书,并定期进行连续教育,提升专业技术水平。
第六条防备措施为防备输血过程中的交叉感染和其他不良事件的发生,输血科应当采取以下防备措施: 1. 实施严格的洗手消毒制度,包含医务人员及患者在接触输血前进行必需的手部清洁和消毒。
2. 建立和执行感染防备掌控措施,对输血设施、料子进行清洁消毒,确保无菌操作。
3.严格遵守输血器材的耐用性和有效期要求,避开使用过期或损坏的器材。
第三章输血操作第七条临床评估1.输血前,临床医师应当进行充分的患者评估,评估患者是否适合进行输血,并确保患者了解输血的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
2.对于符合输血指征的患者,应当进行全面的病史记录和体征检查,并依据患者的输血需求,确定输血计划和血液成分的选择。
第八条血液安全1.所使用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确保血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库存血液应当依照先进先出的原则进行管理,避开因库存过期而造成的挥霍。
3.对于使用自体输血的患者,应当确保血液来源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输血全过程管理制度
输血全过程管理制度<<输血全过程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确保临床输血安全,保护患者权益,规范输血操作,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该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各科室进行输血操作的过程控制,包括输血前、输血中、输血后各个环节。
第三条本制度要求医务人员具有合格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素质,医务人员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认真负责地执行规定,维护患者权益,切实保证输血的安全有效性。
第四条医务人员应当经过该医院规定的专业培训和实践操作,取得相应的输血技术培训和排除输血操作风险的资格证书。
第五条医务人员应当认真执行血型鉴定、血清学检查、血液匹配和细胞因子检查的规定,切实保证患者受到正确的血清学鉴定和血型配对,并在输血过程中认真检查和控制病毒感染的风险。
第六条医务人员应当实行对输血操作过程的全过程记录,并将记录保存至少2年。
第七条医务人员应当在进行输血操作前,进行全面的预评估和风险防控,确保输血操作符合科学、规范、严密的原则。
第八条本制度所涉及附件详见第一章附件。
第二章质控结构和职责第九条设立医务处负责协调留存全部该医院的职业技能和行为准则的规定;护理部负责协调医院的预测和防范措施;质量处负责协调质控体系内的评估和监测工作;医疗器械管理处负责物质和质量的管理。
第三章操作程序第十条为确保输血操作质量和安全,应当制定详细严密的操作程序,并明确相应的操作规范。
第十一条医务人员应当在输血前,对患者进行血型、临床评估、输血前病史和药物记录的评估,并记录至输血记录表上。
第十二条进行输血征兆前,应当进行详细的血型、交叉配血及抗体检测,并生成相应的信息记录单。
第十三条进行输血期间的听诊和近期临床表现检查及记录,重点关注有病毒感染传播风险的患者。
第十四条进行输血后,应当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评估,并记录相关信息。
第十五条在进行输血操作过程中,应当定时检查输液治疗的流速和治疗的进展情况,并根据病情改变输液速度和类型。
输血管理制度及流程
输血管理制度及流程一、输血管理制度1.临床血库管理制度:包括血液采集、储存、保鲜和配血等环节的规范操作和管理规定。
2.输血安全管理制度:强调血液安全,包括输血前的准备工作、血型鉴定、抗体筛查、交叉配血等。
3.输血质量管理制度:确保输血质量,包括血液采集、储存、运输和使用等环节的监督和管理。
4.输血记录管理制度:记录患者的输血情况,包括接收血液单位的信息、患者的血型信息、输血反应的记录等。
二、输血管理流程1.临床血库管理流程a.血液采集:确定血液采集者的合格与否,并对血液采集器具进行消毒处理。
b.血液储存:将采集到的血液进行分类储存,确保血液的保存时限和质量,并做好血液的保鲜工作。
c.血液配血:根据患者的血型和需求进行合适的血液配血,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
2.输血安全管理流程a.输血准备工作:与患者确认输血的指征和目的,确定输血相关信息,如输血量、输血速度等。
b.血型鉴定:通过血型试验或基因鉴定等方法确定患者的血型,以确保血液的匹配性。
c.抗体筛查:对患者进行抗体筛查,排除可能存在的产生不良反应的抗体。
d.交叉配血:通过交叉配血试验,确保输血的安全性,排除患者对输血血型的免疫反应。
e.输血前的评估:评估患者的输血风险,包括血容量、心脏功能、呼吸功能等。
f.输血反应观察:在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症状,及时发现输血反应。
3.输血质量管理流程a.血液采集:采用无菌技术进行血液采集,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b.血液储存和运输:采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储存血液,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
c.血液使用:根据患者的具体需要和输血指征,严格控制输血的质量和规范。
4.输血记录管理流程a.输血前记录:包括患者的个人信息、输血血型、输血目的等。
b.输血时记录:记录输血的时间、输血量、输血速度和输血反应等。
c.输血后记录:包括输血结束的时间、输血后的观察情况和输血效果。
d.输血反应记录:详细记录输血过程中的任何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输血过程的管理制度
输血过程的管理制度一、前言输血是指将供者的血液或其某些成分注入受血者体内以治疗疾病或预防出血的过程。
输血在临床医学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但由于涉及人体血液的安全问题,因此输血过程的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输血过程的管理制度是为了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合法性,从而保障受血者的健康和安全。
本文将从输血前、中、后的管理制度进行详细介绍。
二、输血前的管理制度1.供血者的筛选供血者是输血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他们的体质和血液状况决定了输血的安全性。
因此对供血者的筛选十分重要。
首先,供血者必须为成年人,年龄在18-55岁之间,身体健康,无传染病、心脏病等基本病史。
其次,供血者的血液必须经过一系列的检验,包括血型检验、传染病筛查等,以确保供血者的血液是符合安全标准的。
同时,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孕妇、新生儿、哺乳期妇女等,需采取相应的筛选措施,以确保供血者的健康状况。
2.输血前的准备在确定了供血者的合格后,就需要对输血前的工作进行准备。
首先是对输血所需的血液进行储存和保管,必须确保血液的新鲜和卫生。
同时,还需要对受血者进行血液相容性测试,确定其血型和Rh因子,以避免免疫反应。
另外,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等,还需特别考虑其输血的风险和安全性。
3.输血前的知情同意对于受血者而言,接受输血是一项治疗手段,需要取得其知情同意。
因此,在进行输血前,必须充分告知受血者输血的目的、过程、风险以及可能的并发症,让他们了解并签字同意。
同时,还需充分了解受血者的病史和过敏史,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4.输血前的操作流程对于输血前的操作流程,必须根据标准操作程序(SOP)来进行。
首先是对供血者的血液进行检验,以确保其符合安全标准。
其次是对受血者进行血液相容性测试,确定其适合的血型和Rh因子,并进行必要的检验。
最后是对血液进行储存、标记和保管,以确保血液的新鲜和卫生。
在整个操作流程中,必须严格按照SOP进行,并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以确保输血前的工作是规范和有效的。
输血过程质量管理监控制度与流程
输血过程质量管理监控制度与流程
一、血液必须保存在指定的血库冰箱内,温度应保持在4℃。
保存温度不当可能导致血细胞破坏或细菌感染。
血液自血库取出后应在30分钟内输入,若输血延迟,必须将血液归还血库暂时保存。
二、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三、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四、根据医嘱进行输血,应向患者解释输血的过程,要求患者及时报告不良反应。
五、输注两个以上供血者的血液时,应间隔输入少量生理盐水,避免产生免疫反应。
六、输入血液中不可加入其他任何成分,以防血液凝集或溶血。
七、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输血反应,尤其是输血开始15分钟,护士应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皮肤变化,密切观察有无输血反应的症状和体征,并及时处理。
若出现严重的输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保留静脉通路,输入生理盐水,余血和输血器送血库分析原因。
输血全过程血液管理制度
输血全过程血液管理制度一、前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输血已经成为了现代医疗中非常常见的一种治疗手段。
而输血的全过程管理制度,也因此而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输血全过程的管理制度对于保障病人的安全及卫生非常的重要,另一方面,输血的质量管理也是保障献血者的权益和健康的重要手段。
因此,本文将着重探讨输血全过程血液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
二、输血全过程的定义所谓输血全过程,即包含了输血的全过程,包括病人的接诊、诊断、治疗、病历记录、输血的配血、输血操作、输血后观察等内容,是指在医院内,从病人急需输血开始至输血结论复查的全过程,并不仅仅是输血过程中的护理部分。
三、输血全过程的血液管理制度1. 输血人员管理制度从事输血工作的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技师及其他人员,均应具备专业资格,且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和考核方可从事相关工作。
在病人急需输血时,应当有具备相应资质的人员进行病人的评估、开立输血医嘱、对献血者进行相关检查等操作。
2. 输血设备管理制度输血设备是进行输血操作时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需要经过专门的维护和保养。
在输血前需要对输血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检查设备的完好,并确保输血设备的顺利运行。
同时,输血设备的保养和更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需要定期进行维护和更换。
3. 输血品管理制度输血品的管理是输血全过程管理的重中之重,需要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
首先,对于输血产品的采购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并且应当有专门的人员进行检验和验收。
其次,对于输血品的保存和使用也需要严格控制,保证输血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同时,对于输血品的过期严格控制及处理也是非常关键的。
4. 输血操作管理制度在进行输血操作时,需要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操作,并且需要有专人进行监控。
同时,需要进行仔细的记录和报告,确保输血操作的安全性和正确性。
5. 输血后观察管理制度在输血完成之后,病人需要有专人进行观察,并确保病人没有出现相关的不良反应。
在输血后观察过程中,需要对病人的情况进行仔细记录,并且及时上报有关部门。
输血全过程的血液安全管理制度及流程模版
输血全过程的血液安全管理制度及流程模版血液输血是指将新鲜血液或血液制品通过静脉或动脉注入患者体内,以达到治疗或预防疾病的目的。
血液输血是一项复杂而敏感的医疗技术,为确保输血过程中患者的安全,减少输血相关的风险,医疗机构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血液安全管理制度及流程。
一、血液安全管理制度1. 血液管理责任制度医疗机构应当明确血液管理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确保相关工作的落实和监督。
2. 血液质量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血液质量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血液质量的监测、评价和报告要求。
3. 血液供应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当与合格的血液供应机构建立稳定的血液供应关系,并制定供应管理制度,确保供应的血液符合质量安全要求。
4. 输血质量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当制定输血质量管理制度,包括输血适应证的评估、血型鉴定和配血操作、输血前与输血过程中的监测与评估、输血反应处理等方面的要求。
5. 输血风险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输血风险管理制度,包括输血的风险评估与控制、输血事故的监测与报告、风险事件的调查与处理等方面的要求。
6. 质控与督导制度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相应的质控与督导制度,包括内部质控、外部质控和监督检查等,确保血液安全管理制度的有效运行和改进。
二、血液安全管理流程模版1. 患者评估与适应证确认① 患者身份核对:确认患者的姓名、住院号等基本信息,确保输血进程中的身份一致性。
② 患者责任医师评估:由责任医师对患者的病情、治疗需要和输血适应证进行评估,决定是否需要输血。
2. 输血适应证的评估与确认① 输血适应证的确认:根据临床指南和相关规范,对患者的输血适应证进行评估和确认。
② 输血风险评估:根据患者的输血风险因素(如年龄、病情、过敏史等),评估输血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3. 血型鉴定与配血操作① 血型鉴定:通过实验室检测,确定患者的血型和Rh因子。
② 受血者抗体筛查:检测患者的血清中是否存在特异性抗体。
输血管理制度及流程规范
输血管理制度及流程规范输血全过程的血液安全管理制度及流程1、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生向患者或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及/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
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2、护士接到输血医嘱时,两人认真核对主治医师填写好的《输血申请单》,填写好病人的信息并将粘贴于配血管上。
3、采集血标本时,护士持《输血申请单》及贴有病人信息标签的试管至患者处,当面核对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门急诊号、血型和诊断,准确无误后方可采血,采血后两人在《输血申请单》下面签字。
操作要求:一人一次一管。
4、采集血液标本时,不得在输入大分子溶液通道中取血,应在另侧肢体血管取血,以防影响血型、交叉配血和抗体筛查结果。
5、采血后由医护人员或专人将血样和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与输血科工作人员双方逐项核对。
6、取血时,取血护士与血库人员双方交接核对:6.1、受血者的姓名、床号、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门急诊号、血型、血液成分、血量;6.2、核对血袋标签:献血员条码编码、血型、血液的有效期;6.3、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液,血袋内血液有无溶血及凝块。
双方核对无误后,在配血报告单上和血液入、出库流程记录上签字。
7、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一律拒领:7.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7.2、血袋有破损,漏血;7.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7.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7.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7.8、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
8、血液领回病房后,由两名医护人员共同负责核对,核对的信息同取血时的信息,无误后登记在输血登记本上,并在配血报告单上签名,不允许代签。
如有两袋及以上的血液,先进行总核对,然后一袋一核对一签名。
9、血液从血库取出后30min内进行输血,不得加温,输血前将血袋内成分轻轻摇匀,避免剧烈震动,输血过程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输入的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酸性或碱性药物、高渗或低渗溶液,以防血液凝集或溶解。
输血全过程的血液管理制度
输血全过程的血液管理制度在现代医疗领域中,输血是一项常见且重要的医疗技术,为患者提供所需的血液成分。
为了确保输血安全和有效性,血液管理制度在输血全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血液管理制度在输血全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监管和执行措施。
一、输血前的血液管理制度1. 血型鉴定和配型在进行输血前,进行准确的血型鉴定和配型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不同血型间存在抗原抗体反应,错误的血型配对可能导致严重的输血反应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因此,在进行输血前必须进行血型鉴定,并确保血液供应与受血者血型相匹配。
2. 疾病筛查输血前的疾病筛查是保障输血安全的重要环节。
常规的疾病筛查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以及梅毒等。
只有通过严格的疾病筛查,才能避免将潜在的病原体引入血液供应链,从而保证受血者的安全。
二、输血中的血液管理制度1. 检验室的质量监控为了确保输血中的血液质量符合标准,检验室必须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
该措施包括设立严格的质量控制程序,定期参加外部质量评估项目,并进行内部质量控制检验。
通过这些手段,可以确保输血中使用的血液成分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
2. 血液保存和储存输血中的血液成分需保证其保存和储存的质量。
血液保存要求在指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以确保血液成分的活性和有效性。
此外,血液保存期限也需符合规定,并定期进行检验以评估其质量。
3. 输血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诸如输血针头、输血管路等输血设备在输血中的使用至关重要。
这些设备必须严格符合卫生标准,并经过定期的维护和消毒。
输血设备的正确使用可以有效预防交叉感染的风险,保障输血全过程的安全性。
三、输血后的血液管理制度1. 输血后的观察和监测输血后,患者需要进行一定时间的观察和监测,以确保输血的有效性和患者的安全。
这包括密切观察受血者的生命体征、血压、体温等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2. 不良反应的报告和处理如果发生输血后的不良反应,医务人员必须立即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
输血全过程的血液安全管理制度及流程(5篇)
输血全过程的血液安全管理制度及流程1、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生向患者或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及/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
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2、护士接到输血医嘱时,两人认真核对主治医师填写好的《输血申请单》,填写好病人的信息并将粘贴于配血管上。
3、采集血标本时,护士持《输血申请单》及贴有病人信息标签的试管至患者处,当面核对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门急诊号、血型和诊断,准确无误后方可采血,采血后两人在《输血申请单》下面签字。
操作要求:一人一次一管。
4、采集血液标本时,不得在输入大分子溶液通道中取血,应在另侧肢体血管取血,以防影响血型、交叉配血和抗体筛查结果。
5、采血后由医护人员或专人将血样和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与输血科工作人员双方逐项核对。
6、取血时,取血护士与血库人员双方交接核对:6.1、受血者的姓名、床号、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门急诊号、血型、血液成分、血量;6.2、核对血袋标签:献血员条码编码、血型、血液的有效期;6.3、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液,血袋内血液有无溶血及凝块。
双方核对无误后,在配血报告单上和血液入、出库流程记录上签字。
7、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一律拒领:7.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7.2、血袋有破损,漏血;7.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7.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7.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7.8、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
8、血液领回病房后,由两名医护人员共同负责核对,核对的信息同取血时的信息,无误后登记在输血登记本上,并在配血报告单上签名,不允许代签。
如有两袋及以上的血液,先进行总核对,然后一袋一核对一签名。
9、血液从血库取出后30min内进行输血,不得加温,输血前将血袋内成分轻轻摇匀,避免剧烈震动,输血过程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输入的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酸性或碱性药物、高渗或低渗溶液,以防血液凝集或溶解。
输血全过程的血液管理制度
输血全过程的血液管理制度
一、医院有明确规定的流程,确保患者输血过程中的安全。
二、输血前在患者的床旁由两名工作人员准确核对受血者和血液信息。
三、规定从发血到输血结束的最长时限。
输血过程先慢后快。
1、红细胞类:应在离开冰箱 30min 内使用,4 小时内输注完毕;
2、血小板:以患者能忍受的速度输注,输注速度可为
1—6ml/min;
3、血浆:输注速度遵医嘱,最慢 4 小时内输注完毕;
4、白细胞:2 小时内输注完毕。
四、制定使用输血器和辅助设备(如血液复温)的操作规范与流程。
五、在血液输注过程中不得添加任何药物。
六、输血中要监护输血过程,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及时处
理。
七、输血全过程的信息应及时记录于病历中。
2024年输血全过程的血液安全管理制度及流程
2024年输血全过程的血液安全管理制度及流程____年输血全过程的血液安全管理制度及流程是为了确保输血过程中病人的健康和安全,防止输血相关疾病的传播和输血反应的发生而制定的一套规范和程序。
该制度及流程包括以下内容:一、血液采集和储存的安全管理1. 严格执行血液采集时的消毒和洗手程序,确保采集器具的清洁和无菌。
2. 遵循血液采集的操作规范,确保采集到的血液无菌和质量优良。
3. 采用血液标本管理系统,对血液标本进行标注和追溯,避免混淆和误用。
4. 对采集到的血液标本进行储存和运输时的温度和湿度控制,确保血液质量不受损。
二、血液配型和交叉试验的安全管理1. 建立严格的血液配型和交叉试验操作规范,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配备高质量的配型试剂和仪器设备,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3. 进行配型和交叉试验的医护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资质和培训,确保操作的技术水平。
4. 建立血液配型和交叉试验结果的数据库,方便查询和追溯。
三、血液保存和输血的安全管理1. 对血液制品进行保存和管理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的温度和湿度要求进行操作,确保血液的质量和有效期限。
2. 进行输血前的预处理,如离心、过滤等操作,确保血液无污染和杂质。
3. 确保医护人员对输血的时间、速度、顺序和剂量等进行仔细核对,避免输血错误和过敏反应。
4. 监测输血过程中病人的生命体征和不良反应,及时处理并记录相关信息。
四、血液使用后的安全管理1. 对已使用的血液袋、输血器具等进行妥善处理和处置,确保不再被误用或传播疾病。
2. 进行输血后病人相关检测和随访,记录病人的输血反应情况和治疗效果。
3. 建立血液使用后的追溯制度,对输血反应病例进行调查和分析,提高血液安全管理水平。
五、血液安全管理的质量控制1. 建立血液安全管理的质量控制指标和评估体系,定期开展质量检查和评估。
2. 整合血液安全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实现对血液采集、配型、保存、输血等各个环节的追踪和监控。
输血过程质量管理监控制度与流程
输血过程质量管理监控制度与流程为保障输血质量和安全,医疗机构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输血质量管理监控制度,并规定明确的流程。
下面将对输血质量管理监控制度与流程进行详细说明。
一、输血质量管理监控制度1.建立血液管理委员会。
医疗机构应建立血液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评估及监督输血质量管理相关措施,并定期召开会议,进行质量管理监控的审查及改进。
2.制定质量管理监控制度。
医疗机构应编制《输血质量管理监控制度》,包括质量管理目标、责任分工、相关工作流程、监测指标和相关质量控制措施等。
3.建立质量管理监控档案。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整、准确的质量管理监控档案,保存输血相关的质量管理记录,如捐献者信息、血液检测结果、输血记录等。
4.制定风险管理措施。
医疗机构应制定风险管理措施,包括事前风险评估、事中的质量监测与控制、事后的安全回顾与总结等,以减少或避免输血相关的风险。
5.实施质量培训。
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开展相关质量培训,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确保他们了解和掌握质量管理监控制度及相关工作流程。
6.与外部机构合作。
医疗机构应与外部血液服务机构、质量监管部门等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以提升输血质量管理监控水平。
二、输血质量管理监控流程1.捐献者筛选与登记。
对于捐献者,进行捐献者的注册和初步筛选,包括年龄、性别、病史等基本信息。
2.血液采集与检测。
根据捐献者筛选结果,进行血液采集,并进行相关的血液检测,包括血型鉴定、传染病筛查等。
4.输血操作与监测。
根据医嘱和病人的情况,进行输血操作,并进行相应的监测,包括监测输血进程、观察输血反应等。
5.不良事件的处理与报告。
如发生输血不良事件,应及时处理,并按照规定流程进行报告和分析,以减少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6.质量管理和监控评估。
对输血过程进行质量管理和监控评估,包括血液的合格率、输血反应的发生率、不良事件的处理与改进等,以确定质量管理监控措施的效果。
为有效实施质量管理监控措施和流程,医疗机构还需配备相应的设备和专业人员,并进行定期的内部和外部质量审核。
输血全过程的血液安全管理制度及流程
输血全过程的血液安全管理制度及流程血液安全管理制度及流程的步骤如下:
1. 采集血液前的准备工作:
- 确认输血指征
- 确认输血血型和Rh血型
- 完成输血同意书签字
- 进行合适血铁、肝肾功能检验等
- 落实采血的操作规范
2. 采集血液的过程:
- 采用无菌技术
- 采血者和供血者进行正确的身份核对
- 确保采集的血液与供血者的血液配型一致
- 采用合适的采血器具和采血袋
- 采血过程中注意避免污染
3. 血液运输和储存:
- 运输血液时,采血者应正确填写相关信息,确保血液标签与病患信息一致
- 运输时注意防止震荡、挤压等损伤血袋
- 将采集的血液及时送至血库储存
4. 验收和核对:
- 血库接收血液后,进行验收和核对
- 核对供血者和采血者的身份信息
- 核对采集和标签信息是否一致
- 核对血型和Rh血型
5. 输血前的准备工作:
- 确保医患身份的核对
- 预留T型管进行交叉验证
- 提前准备好输血装置
- 检查输血设备是否完好无损
6. 输血过程:
- 两名医务人员进行双人核对,确保患者和血袋的身份以及血型配型
- 核对患者血型与输血血型的一致性
- 注意输血速度,避免快速输血引发过敏反应等问题
- 定期观察输血患者的生命体征
7. 输血后的处理:
- 输血完成后,记录输血的相关信息,包括输血量、输血速度、留置时间等
- 观察输血后患者的反应和生命体征变化
- 如出现输血相关不良反应,及时进行处理和报告。
以上是输血全过程的血液安全管理制度及流程的基本步骤。
不同医疗机构和国家的具体规定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XX医院输血全过程管理制度1.输血申请1.1申请医师资质:必须具有执业医师资格证的医师完成申请并由主治以上医师完成审核工作。
1.2申请流程根据:临床医生必须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之规定填写输血申请单,择期手术必须提前3天备血,Rh(D)阴性血制品输血申请单必须于一周前送至输血科进行备血。
对于其他特殊血制品,如:血小板、冷沉淀凝血因子等必须提前3天申请。
1.3输血指征:在其他治疗手段不能有效治疗且有明显的发病和死亡倾向的情况下才考虑输血。
详细输血指征参考“输血适应证管理制度”。
1.4输血医师应在以下情况下考虑输血:1.4.1临床指征和化验结果表明必须输血;1.4.2没有其他合适的替代治疗手段;1.4.3对病人而言,输血利大于弊。
1.5临床医师应意识到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
1.6知情同意输血,病人应该被告知:1.6.1输血的利与弊,降低死亡风险,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的改善,对血液制品有信心;1.6.2可替代输血的其他治疗手段;1.6.3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和不输血的风险;1.6.4知情同意并签字。
1.6.5按要求填写输血申请单并签名,输血申请单包括:病人身份详细资料;输血诊断/指征;所需血液制品数量/类别;病人血型;用血时间、地点;紧急用血;签字等。
1.7质量标准要求:1.7.1明确输血指征1.7.2必须知情输血1.7.3输血申请单项目完整1.7.4首次输血同时填写输血前四项检测1.7.5完成医嘱记录1.7.6申请单病人信息与血样信息一致。
2.采集血样:2.1采血护士:采集血型、配血血样,护士要求必须有初级以上护士职称,实习/进修护士不得进行采集。
2.2明确病人用血申请,核对病人信息: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别、床号等信息。
2.3准备采血材料,并明确以下:2.3.1正确的采血管(EDTA-2K、EDTA-2NA紫盖抗凝管、白盖交叉配血管)2.3.2正确的容量;2.3.3正确的标识:采血管和输血申请单条码必须反映患者的姓名、性别、住院号、床号、采血日期、采血时间等。
2.4采集血样过程:2.4.1确保在采集血样时,床边正确的核对患者身份和信息。
2.4.2正确的给血样试管贴条码:血样采集后在床边给血样贴条码,而不应该事先贴好条码或到护士站后贴条码。
2.4.3第一次输血应同时采集输血前9项检测血样。
2.4.4采血样完成后,再次核对血样标识与申请单信息,血样量及有无溶血、脂血等现象,核对无误后送输血科,并进行护理记录。
2.5质量标准要求:2.5.1正确完整的血样标识,与申请单一致2.5.2正确的核对与采血过程:不能在输液处采集血样。
2.5.3标本无溶血、脂血。
3.送收血样3.1送血样人员必须具备资质的医护人员,严禁护工、患者家属或其他人员运送血样。
3.2血样送到输血科后应由送血人员核对以下信息:3.2.1血样信息与申请单信息是否一致3.2.2核对查看申请单的完整性、血样标识的完整性3.2.3血样标本量、有无溶血、脂血3.3有以下情况,输血科拒绝收血样:3.3.1血样标识不完整3.3.2血样无条码3.3.3标本量不足、血样质量有问题3.4质量标准要求:3.4.1血样标本信息完整无误3.4.2血样标本质量符合要求及采集量正确4.血液入库、核对、贮存4.1运送血制品的人员必须经过血液中心培训上岗人员。
严禁患者家属或其他人员运运送血制品。
4.2血制品送到输血科后应由送血人员和输血科人员一起核对以下信息:4.2.1运输条件、物理外观、血袋封闭及包装是否合格,标签填写是否清楚齐全(供血机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供血者姓名或条型码编号和血型、血液品种、容量、采血日期、血液成分的制备日期及时间,有效期及时间、血袋编号/条形码,储存条件)等。
4.2.2输血科要认真做好血液出入库、核对、领发的登记,有关资料需保存十年。
4.2.3按A、B、O、AB 血型将全血、血液成分分别贮存于血库专用冰箱不同层内或不同专用冰箱内,并有明显的标识。
4.3保存温度和保存期要求如下: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4±2℃35天。
悬浮红细胞4±2℃35天洗涤红细胞4±2℃24小时内输注。
解冻甘油冰冻红细胞4±2℃解冻后24小时内输注。
浓缩血小板22±2℃3天(轻振荡、专用袋制备)。
单采血小板22±2℃7天(轻振荡、专用袋制备)。
单采少白细胞血小板22±2℃7天(轻振荡、专用袋制备)。
新鲜冰冻血浆-20℃以下一年。
普通冰冻血浆-20℃以下四年。
冷沉淀-20℃以下一年。
全血4±2℃35天。
4.4质量标准要求:4.4.1贮血冰箱必须具备温度自动控制记录和报警装置,并可发出报警信号。
4.4.2贮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他物品;每周消毒一次;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无霉菌生长或培养皿(90mm)细菌生长菌落<8CFU/10分钟或<200CFU/m3为合格。
5.血型鉴定与配血:5.1输血科人员:必须具有初级以上职称检验人员。
5.2患者血样必须常规进行ABO正反定型、Rh(D)定型、不规则抗体筛查试验。
5.3认真核对受、供血者血样及申请单信息。
5.4交叉配血必须在盐水介质配血无溶血无凝集的基础上,再进行特殊介质配血相合方可完成。
5.5配血完成后,两人值班时,交叉配血试验由两人互相核对;一人值班时,操作完毕后自己复核,并填写交叉配血登记本。
5.6复核:是由他人对检测者的检测结果进行的签名核实工作,是质量评价最简单的行之有效的手段。
血型鉴定及配血完成后,进行再次核对无误,检测者与复核者签名。
5.7质量标准要求:5.7.1受血者交叉血样本必须是3天以内的。
5.7.2核对血样与申请单信息一致无误5.7.3按实验室标准操作规程的要求配血5.7.4复核人员认真核对无误后登记签字6.取、发血核对:取血护士与输血科人员6.1取血人员:必须具备资质的医、护人员,严禁护工、患者家属或其他人员取血。
6.2发血核对:由取血人员与输血科人员共同核对一下项目:1受血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床号、血型、交叉配血记录、供血者血袋号、供血者姓名、血型、血液类别、血量、有效期、血液有无溶血及血块、血袋有无渗漏破损现象。
核对无误后发血者与取血者双方签字发血。
6.3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律不得发出:标签破损、漏血;血袋有破损、漏血;血液中有明显凝块;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红细胞层呈紫红色;过期或其他须查证的情况。
6.4血液一经发出不得退回输血科。
6.5质量标准要求:6.5.1核对确认申请单及配血单信息正确无误6.5.2核对血型正确无误6.5.3检查血液质量无异常6.5.4确认无误后双方签字。
7.护士输血前核对:7.1治疗室核对内容:血液取回后,主班护士与另一护士在输血前核对患者资料及血袋相关信息的确认:受血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床号、血型、交叉配血记录、供血者血袋号、供血者姓名、血型、血液类别、血量、有效期、血液有无溶血变质、血袋有无渗漏,确认无误后将血液送到床边准备输血。
7.2床边输血核对内容:输血前,由两护士再次确认患者姓名,住院号、床号、血型、并与申请单及血袋标签再次核对,清醒患者确认、血型确认,昏迷患者必须进行输血申请单、床号、腕带或其他标识的核对,确认无误后方可输血。
7.3质量标准要求:7.3.1必须由两名护士核对无误(受血者资料与血袋资料、配血记录)7.3.2床前核对确认,确认受血者身份、血型等无误8.输血过程及记录:8.1确认核对无误后输注血液,记录输血时间,前15分钟慢速滴注(15滴/分),观察受血者反应情况,无反应者可加快滴速(依病情而定)。
8.2血液输注过程中,密切监护输血过程,输注结束后,记录输血过程,将供血者血袋送回输血科登记,2-8℃保存1天备查。
若患者无输血反应,血袋第二天按医疗废弃物无害化处理。
8.3输血记录内容:8.3.1输血日期与时间(开始、结束时间)8.3.2输注的血液及其他成分的袋数8.3.3输注的容量8.3.4血液制品编号8.3.5有无输血不良反应8.3.6输血人签字8.4质量标准要求8.4.1床边核对无误后,先慢后快,监护输血全过程8.4.2血完毕后记录输血过程8.4.3输血护士签字9.输血信息反馈:9.1建立输血反应信息反馈报告机制。
9.1.1所有严重的输血反应和输血传染病必须向输血科及医务部报告,以供登记、调查、随访、追溯。
9.1.2有输血反应的患者,按输血反应相关流程处理与调查,认真记录反应处理,填写反应调查表,上报输血科或血站。
9.1.3输血科应认真调查输血反应原因并记录,然后给予正确的反应评估报告。
9.1.4对调查评估结果及采取的纠正措施予以记录。
9.2质量标准要求:按输血反应程序,填写输血反应回报单,上报输血科;输血科应填写输血反应调查表。
并将结果反馈给临床科室医生签名备案。
无反应者只进行输血病历记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