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布里奥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及其理论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马哲)材料分析题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马哲)材料分析题1](https://img.taocdn.com/s3/m/cd225aec0c22590102029d57.png)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材料分析题 11.下面是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历史上哲学家们的不同回答的有关材料。
材料1: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
”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
(摘自《人类知识原理》和《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材料2:笛卡儿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
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是世界的本原。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材料3:斯宾诺莎认为,物质自然界是唯一的实体,其余的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样式。
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唯一的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
一切物质都具有思维的属性,一切个体事物都有心灵,只是程度不同。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有什么区别,错在何处?(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错误何在?(3)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有何错误?[参考答案要点:](1)材料1属于唯心主义一元论。
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一元,两者都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本原和派生的关系、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2)材料2属典型的二元论。
错误在于否认世界的统一性,把物质和精神绝对对立起来,最终仍然导致唯心论。
物质和精神只是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个范围内才是绝对对立的,超出这个范围,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的反映。
世界是统一的,它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3)材料3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它力图克服笛卡儿的二元论,但具有“物活论”的倾向,而只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并没有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2.下面是关于世界本原的一组材料。
(1)德谟克利特说:“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
”(2)拉美特利说:“在整个宇宙里,只有一个实体,只是它的形式有各种变化。
”(3)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
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和分析方法——拉布里奥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文本解读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和分析方法——拉布里奥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文本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1c164157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38.png)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和分析方法——拉布里奥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文本解读拉布里奥拉是意大利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为马克思主义在意大利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被称为 19 世纪卓越的马克思主义者。
拉布里奥拉在掌握马克思恩格斯翔实著作资料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面临严峻的现实考验和理论挑战的情况下,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进行了正确的理解和科学的阐述,这集中体现在其著作《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当中。
恩格斯曾高度赞扬他是“一个严肃的马克思主义者”。
拉布里奥拉并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进行一般的理论复述,而是在总结概括《共产党官言》发表以来欧洲社会的历史进程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变化发展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在意大利没有站住脚,而所谓的那种马克思主义,不过是附在旧思想、旧需要和旧情感上的新词句的情况下,运用新的社会革命实践和思想斗争成果,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创造性地发展和阐述。
拉布里奥拉对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的阐述集中围绕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和历史辩证法的两个方面,其对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实质的把握在今天仍具有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人类的社会历史生活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但是,人与自然界的联系与其他动物与自然界的联系不同,人制造工具进行生产的劳动完全不同于列物单纯的生存斗争。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
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
”拉布里奥拉以人为环境为中介,辨证地阐述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他指出,历史只能开始于人的社会生活开始的地方,“历史(如果我们赋予这个词以书本上通用的意义),即人类发展过程中其传统深深印入各代人的记忆中的那一部分,是在人为的环境经历了很长一个发展时期才开始的”。
“各种需求和人的活动即劳动,是创造人为环境的动力,从而也是形成历史过程的动力”。
人们为了满足某些“最基本的需要”和从这些需要中产生出来的“比较完备的需要”而制造和改进工具并利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创造出人为的环境和人类生存的条件。
魔鬼他者_谁让你疯狂_拉康哲学解读_张一兵
![魔鬼他者_谁让你疯狂_拉康哲学解读_张一兵](https://img.taocdn.com/s3/m/c00eed48336c1eb91a375d82.png)
魔鬼他者:谁让你疯狂?———拉康哲学解读张一兵精神错乱显示人的本质。
———巴塔耶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讨论了拉康哲学中份量很重的大写他者理论。
作者首先讨论了拉康关于主体在存在论上不可避免的疯狂性分裂本质。
在此基础上,拉康将现代哲学语境中的主体际关系直指为否定性的大写他者,大写的他者对“我”的关系是一种存在论上的强暴关系,一种杀戮关系。
其次,拉康的“无意识是大写他者的话语”和“主体-他者辩证法”等重要观点也得到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拉康哲学 疯狂 大写他者 无意识 主体—他者辩证法〔中图分类号〕B56516;B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 (2004)05-0014-09 他者(other )理论是拉康思想的核心逻辑构件之一,也是拉康哲学中最为难解的部分。
早在20世纪30年代,拉康便开始使用他者一词。
起初,拉康并未区分小他者和大他者①。
早期的拉康开始只是在镜像的意义上使用他者这个词,并且非常接近他人(Autrui )的概念,只不过他人是作为反射性的镜像介体在场的。
50年代拉康转向语言学之后,逐步开始区分大、小写的他者(Autre/Oth 2er 与autre/other ,并分别以A 和a 表示)。
小写的他者专指镜像阶段中作为自认同对象的非我介体,而大写的他者则表征象征性语言中的能指链。
将他者实指性地一分为二,这恐怕是拉康的原创②。
我发现,在拉康的哲学体系中,大写的他者有如一堵承重墙,起到了支撑性的作用。
我将在本文中重点分析这个大写的他者,不过,在此之前,不妨先来看看拉康关于精神分析学主体分裂的讨论。
因为,这是拉康大写他者理论的重要逻辑入口。
1、主体在本体论上的疯狂本质拉康对精神分析学的基础曾做过一个重要的评点,即主体分裂。
在他看来,弗洛伊德的贡献正在于拒斥了主体的总体性和同一性,由于无意识现象的揭示,在个人主体、甚至包括集体主体中都“引进了分裂”,“精神分析学将二者都送回到了它们的幻景的位置上去”了③。
葛兰西历史主义思想研究
![葛兰西历史主义思想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10cb7f1f705cc17552709ee.png)
葛兰西历史主义思想研究【摘要】:本文的主旨是阐释、论证、概括和揭示葛兰西历史主义思想的内涵、理论架构、特点、影响及其启示。
全文分七个部分:第一章、葛兰西与历史主义。
从词源学、理论渊源、内涵及其表现形态等方面介绍历史主义的概貌。
分析葛兰西历史主义的来源、所属的思想流脉,包括对维科、黑格尔、拉布里奥拉和克罗齐等人的历史主义分析及其对葛兰西的影响。
从理论与现实两个层面,揭示葛兰西历史主义情结的成因。
第二章、批判与重建:葛兰西历史主义内涵。
首先,分析和概括葛兰西对克罗齐思辨唯心历史主义和布哈林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葛兰西对两者共同理论缺陷的揭示:都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历史主义原则。
其次,阐释葛兰西历史主义内涵:实践哲学是自足的历史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简单地划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是通过克服传统二元论,在论域和主题的转换中体现出它就是一种历史理论,即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哲学历史主义的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概言之,即哲学就是历史、哲学就是政治、哲学就是意识形态,通过发挥实践哲学的意识形态功能,使理论与实践、知识分子与群众有机结合,以实现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的辩证统一;实践哲学是历史的产物,它历史主义地看待自身;历史主义作为一种方法论,不仅重视对事物进行历时性或过程性的考察,而且强调逻辑与历史、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第三章、实践哲学:葛兰西历史主义理论构架。
从世界观、历史观、辩证法和认识论等维度,阐述历史主义在葛兰西实践哲学中的具体表现。
世界观上,实践哲学以人类社会及其实践作为观察整个世界的视角,把脱离人类实践之外的外部世界当作宗教神学加以排斥;将物质纳入人类实践范围,视为实践的构成要素;从实践或历史的角度审视自然,视其为社会历史范畴。
历史观上,视人类历史为实践基础上不断生成的过程,以实践批判机械决定论、庸俗进化论和超验论;强调人的主体性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偶然性。
辩证法上,批判克罗齐精神差异辩证法和布哈林机械唯物主义辩证法,揭示其共同缺陷在于将辩证法与现实历史相脱离;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视为“合理辩证法”,即在实践基础之上探讨历史运动发展的辩证法,历史内容是辩证法探讨的对象;承认人化自然辩证法而否认自在自然辩证法。
虚拟的原像:望月清司的《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解读——兼论如何理解历史唯物主义
![虚拟的原像:望月清司的《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解读——兼论如何理解历史唯物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f61b7f79fad6195f302ba657.png)
◎ 闫 国疆(新疆财经大学马克思主 义学院)
内容提 要 “日本马克 思主义”代表人 物望月 清司在其著作 《马克 思历史理论 的研 究》中,以详实的历史文献资料 构建起一个 完全不 同于传 统历史 唯物主 义 的“马克思 的 历 史理论”。这一 富有“人 性”意味 的理论 以“依赖 关系”为基础 ,体系完整 、推演周严 ,令 人耳 目一新 ,但其 实质却 与马 克思 的学说 大相径庭 ,望 月从“教 义体 系”中解蔽 出来 的 “历 史唯物 主义”也 因此成 为一个虚拟 的原像。研 究马 克思的思想 学说 需要字斟旬 酌的 文本解读 ,更 需要立场与方法论 的科 学把握 。
① 【日]望月清司 :《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韩立新译 ,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 ,2009年 ,第 25页。文中所引语句 中的着重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为原 文 标 记 。
虚拟的原像 :望月清司的《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解读—— 兼论如何理解历史唯物主义
认识 、历 史理论 。”①这三个 标志马克思不 同思想深度的概念 中最成熟 的是 “历史认识 ”,《研 究》的第 五章“依 赖关 系”史论对其做 了“成熟的表述”。
一 、 精雕 细琢 的 建构 :共 同体 与 依 赖 关 系 史论
望月直言 ,《研究》是要“通过直接考察 马克思本人 的逻辑及其发展来解读 和重构 马克思 的历史观 、历史
基金项 目:国家社会科 学基金一般项 目“现代化历程 中的认同危机与新疆居 民身份构建问题研究 ”(15BZX107);新疆社科联治疆 方略理论与实践研究一般项 目“新疆 居民‘五观 ’教育 与身份认 同的有效路径 与方法论研究”(17ZJFL024)
其次 ,依赖关 系史 的三阶段论 。望月强 调 ,“依赖关 系史”是他从 马克思历史理 论形成史 内深挖 的结 果 , 是一个从 “人 和物象 ”以及 “肯定 和否定 ”双重角度 阐释的三阶段理论 。基 于“依 赖”德文词 义的逻辑推 演 ,⑦ 望月认定 :在 马克思那 里 ,“人 的依赖 关系”是 人类 “最初 的社会形 式 ”(本 源共 同体 )。它是 “以人 的关 系为 基础 的物象关 系”的“表 现形式 ”,实质是 “表现为类似人格那样 的关 系”@的物象关 系 。此 时 ,人 与人之 间是 脸面和关 系起 中介作 用的物 的依赖关 系。随着货 币地租的出现 ,人类进 入第二阶段 :“物象依赖 关系”(即市 民社会 ),这是 “以物象 的依赖性 为基础 的人 的非依 赖性 ”阶段 ,此时 ,“脸 面和关 系”已被 人必须拥 有可进 行 等价交换 的商 品所替代 。 商品交换 的背后是披 着异化 和物象 化外衣 的人对人 的关 系。这一 阶段 ,“个人之 间的无关 系性 、原始 的血缘关 系 、以统治和历史 为基础的有限的联系一个一个地解体 ”,并 “逐渐建 立 了一个 将被分 割的社会 劳动 又 ‘统一 和互相 补充 ’起来 的结 构。”∞这种结 构在“形 成 同时 已经包含着超越 它 自身 的 条件 。”⑧人 的解放和 自由之路就是在全 面继承上述社会结构 的同时 ,解 蔽被遮 蔽的“在直接 的生产 =交往过 程 中支撑这些关 系的、个人之 间的人 格联 系”。这一过 程 中,普 遍发展 的人剥去 了物象 化 的外 衣 ,在更 高层 次上 向人 的依赖关 系回归并形成 真正的人 性—— “自由的个体性”,使人类 “共同结 合方式 ”重见 天 日并进人 一 种 由社会化 了的 自由人 自觉地形成 的社 会主义 (未来共 同体 )阶段 。@ 马克思正是 基 于上述认 识 ,才做 出 “两个决不会 ”的判断 ,并告诫人们不要有 “唐 ·吉诃德 的荒谬行 为”。
拉法格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贡献
![拉法格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贡献](https://img.taocdn.com/s3/m/527155334b73f242336c5f22.png)
到 了 1 9世 纪 中叶
状态
此
,
.
出 现 了 马 克 思 的 : 住物 史 观
,
,
才 使 人 脱禽 唯 灵 论 者 的 宿 命 论 的 麻 木
”
.
马 克 思 的 唯 物 史 观 教导 说
。
“
无 产 阶 级 只 有粉 碎 资本 主 义 社 会 的 经 济 形 式 才 能 获
得 解放
“
人 类社 会 只 有 用 炸 毁 对 它 已 变 得 过 份 狭 隘 的 经 济形 式 的 方 法才 能 发 展
18 42
,
国 际 共 运 中 有 两类 人 两 种 不 同 的 态
度
.
一
t类
注马 恩 的 学生 们
, “
一
努 力 阐述
宣传
·
、
运 用和发 展历 史 唯物
,
主义 茨基
、
,
其 ! 首推 保 尔
「
·
拉法 格 (
:
一 19 1 )
,
,
同 时还 有 梅 林
,
、
拉 布 里 奥拉
,
、
此 外 有考
r
普 司汉 诺 夫 和 库 诺 夫
,
— 资 产 阶 级 制 造 出 的 这 些 新 的 神 比 之 多 神教 的 和
,
、
自 由
、
正
, 转 了个 圈子后
,
又 不
回 到 用 上 芳的 干 涉 来 解 释 历 史 的 起 点 上 去 了
、
。
历 史 哲 学 就 这 样 在 恶 性循 环 里 兜 圈 子
,
能 找 子J 出 略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676bd10f16fc700abb68fc5a.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10101 )一培养目标1、本专业培养具有高深哲学理论素养,热爱祖国文化,品德优良,学风严谨,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实际工作者。
2、要求博士研究生具有广博、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初步掌握第二外语。
熟悉国内外本学科的研究状况,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独立分析和创造性思考的能力,能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和现代学术方法,对复杂课题进行独立地原创性研究。
3、毕业后可在高等院校、学术研究机构、政府机关、新闻出版等单位从事教学、研究、理论宣传和实际工作。
二研究方向1.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2.马克思哲学观研究3.唯物史观与社会发展理论4. 制度理论5.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学制与学习年限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学制为4年,达到正常毕业要求可提前1年毕业。
学习年限为3-7年。
四应修总学分数应修总学分:不少于13学分,其中必修课12学分,选修课不少于2学分,由导师自行安排,学分记入总学分。
五课程设置(具体见课程设置一览表)1 必修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计2学分。
专业外语,计2学分学位专业课,3学分第二外国语(英),计2学分。
第一外语为非英语的学生必修。
前沿讲座5学分(1)形式:本专业的前沿讲座主要就本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使本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趋势有清楚的了解,以便积极参加本专业的前沿问题或重大课题的研究。
前沿讲座采取主讲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即主讲人提出问题,阐明观点,随之进行讨论。
博士生参加前沿讲座的次数不得少于9次,其中个人主讲不得少于2次。
(2)考核方式:每参加三次前沿讲座计1学分,主讲一次计1学分。
2 选修课可选修1至2门课程,计入总学分。
第二外国语,2学分。
博士研究生第一外语为英语的,第二外国语可作为选修课,第一外国语为非英语的,则第二外国语必修英语。
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与价值
![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与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15978f89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df.png)
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与价值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强调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物质基础。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得到广泛应用,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刻分析,揭示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结果。
它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强调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强调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必然性。
这些基本原理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二、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1. 社会历史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发展阶段性,要求社会科学家从历史中寻找规律,探究社会发展的动态过程。
在社会历史分析中,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能够揭示社会结构的变迁、阶级矛盾的激化、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等重要问题。
2. 社会结构分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结构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不同的社会结构决定了不同的社会形态。
在社会结构分析中,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可以帮助研究者准确把握社会结构的演变规律,深入探讨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的变革。
3. 阶级斗争研究: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历史进步的动力源泉。
在阶级斗争研究中,历史唯物主义能够帮助研究者深入分析不同阶级的利益诉求、权力争夺、社会运动等重要问题,为社会变革提供理论指导。
三、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1. 解释社会现象: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揭示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2. 引导社会实践: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指导人们走向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促进社会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3. 促进社会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有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推动人类社会向更高阶段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政治逻辑阐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政治逻辑阐释](https://img.taocdn.com/s3/m/5e5a640d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4e.png)
第11卷第1期2018年2月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henyang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n)Vol.11No.1Feb.2018收稿日期:2017-09-08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L17AFX005)。
作者简介:张 杨(1979-),女,辽宁新民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法理学、西方法哲学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已于2018-01-1117∶42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
网络出版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558.C.20180111.1439.032.html【民主与法】doi:10.7688/j.issn.1674-0823.2018.01.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政治逻辑阐释张 杨,宫睿成(沈阳工业大学文法学院,沈阳110870)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深受政治的型塑和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治运行机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具有鲜明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承载了政治意识形态的宣传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中共中央党代会的重要决议与宪法制定和修订的关系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共产党是其决定性领导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依赖特殊的政治组织机制,主要表现为特殊的政法体制、严格的科层制组织形式和分工合作的协商型组织关系。
中国的法治建设被政治严格限定,其发展必须在这种特殊政治结构和政治逻辑中寻求合适的路径与模式。
关 键 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法治;政治逻辑;意识形态;组织机制;政法体制中图分类号:D9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823(2018)01-0068-06 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治建设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道路,这条道路被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热点、批判及其方法论
![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热点、批判及其方法论](https://img.taocdn.com/s3/m/5e17eec1d15abe23482f4db5.png)
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热点、批判及其方法论近年来,随着第二国际文献资料越来越多地被解禁和学术论域的渐次开放,以及受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潮的激荡,国内第二国际研究逐渐打破长期的冰封状态,第二国际的研究从总体评价的单一向度逐渐走向客观化、多元化,研究视阈与理论聚焦正朝着广度和深度方向立体式发展。
为了更好地承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等时代课题,国际共运的历史梳理逐渐让位于第二国际的当代审视,史学视阈也更多地被哲学视阈置换。
尽管相对于马恩原着研究国内对第二国际的重视程度还很不够,使得这个当今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尚存的“富矿”中还有许多值得开拓和丰富的理论空白与盲点。
不过,在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推动下,随着侯惠勤、姚顺良、周宏、陈学明、方章东、徐军等专家学者对第二国际的理论深入,逐渐形成了研究课题带动和引领学术研究风向的新局面。
一、第二国际研究的视野聚焦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第二国际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总体上呈现重心转向和视野深化的特征,即由史学层面的索引更多地聚焦于对重大理论问题的哲学探究。
一方面,建立在扎实的文献研究基础上的关于第二国际的成立背景、组织结构、人物派别、存在问题等实践层面的定性研究,逐渐转向对第二国际理论与晚年恩格斯的关系、修正主义的表现及影响等理论层面的厘清和重评。
另一方面,在宏观与微观的双向开拓中逐渐倾向于单向度的微观进军,甚至进一步聚焦于第二国际理论阵营中重要人头的研究; 同时,在史学层面和哲学层面之间更加倾向于哲学诠释。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角度的理论探讨:(一) 第二国际理论家方阵内部格局的划分与论战第二国际理论家将时代课题与自身理论素养糅合,在反思如何于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在场性这一问题基础上,孕育了不同的阐释路径和理论前瞻。
目前,国内学界普遍赞同将第二国际理论家方阵的内部格局划分为左中右三派,即以卢森堡为代表的左派、以考茨基为代表的中派和以伯恩斯坦为代表的右派,在此基础上述评三派的理论观点以及相互之间的斗争。
唯物史观的三个维度
![唯物史观的三个维度](https://img.taocdn.com/s3/m/5b81fd42be23482fb4da4c74.png)
化了的唯物史观 理 论 图 式 与 形 式 结 构 ,特 别 是 构 成 了马克思主义 的 政 治 经 济 学 话 语 。 其 中,↑ 表 示 决 定关系,↓表示 反 映 或 反 作 用 关 系 。 但 仅 仅 揭 示 决 定与反映关系是不够的。这些概念范畴本身只是从 属于启蒙主题尤 其 是 经 验 主 义 和 实 证 主 义 传 统 ,且 本身就是国民经济学的理论术语。它们如何构成唯 物史观的理论表述?它们之间的复杂的关系结构, 如何由唯物史观的理论原则所定向?均是需要深究 并在理论上有所显现的问题。而笔者的一个基本判 断是,结构维度的 理 论 效 价 其 实 是 由 如 下 两 个 维 度 所确定的。
40 天津社会科学 2011年第5期
即被剥削被压迫的 阶 级 (无 产 阶 级 ),如 果 不 同 时 使 整个社会一劳永 逸 地 摆 脱 任 何 剥 削 、压 迫 以 及 阶 级 划分和阶级斗争 ,就 不 能 使 自 己 从 进 行 剥 削 和 统 治 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控制下解放出来 。”③
三是人学的或历史的维度。历史唯物主义的整 个理论建构,从属于其终极的哲学人类学关怀 ,表达 为文化与历史 学 话 语 。 人 既 是 历 史 的 起 点,也 是 历 史的目的,因而马 克 思 不 仅 把 感 性 的 个 人 当 作 历 史 的前提,也把“每个 人 自 由 而 全 面 的 发 展 ”看 成 是 未 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历史唯物主义同马克 思在哲学革命意义上提出的旨在解放人的主体性的 新唯物主义是 内 在 相 通 的 。 因 此,社 会 关 系 以 及 社 会形态的演进必须与人的发展结合起来。诸如社会 发展的五个阶段 论 与 人 的 发 展 的 三 阶 段 论 ,都 只 是 从一个侧面表述 的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 启 蒙 的 问 题 , 就在于把社会发 展 与 人 的 发 展 分 解 开 来 ,从 而 陷 入 线性的和单一的历史进步论。历史唯物主义所强调 的社会发展与人 的 发 展 的 统 一 ,当 然 是 实 践 意 义 即 现实历史意义上 的 统 一 ,并 由 此 确 立 终 极 的 人 类 解 放论,这是在扬弃 启 蒙 过 程 中 向 启 蒙 的 更 高 程 度 的 回复。正是第三个方面使得第二个方面超越第一个 方面,唯物史观不 只 是 一 种 实 证 主 义 以 及 经 济 决 定
关于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辨析
![关于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59d1474ccf84b9d528ea7ad4.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辨析张 奎 良长期以来,我国学界一直把唯物史观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概念混淆并用:几乎所有的哲学辞典或哲学教科书都无例外地宣称: 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 或 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 。
但事实上,无论是提出的时间、背景、初衷、内涵还是实际的运用,二者都不尽相同,因而有必要做一定的分辨。
一、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概念的提出及其历史沿革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恩格斯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最先系统地表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但未直接提出唯物史观概念,他们只是说 这种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第92页)。
按照通常理解, 这种历史观 当然就是指唯物主义历史观,简称唯物史观。
此后马克思,更多的是恩格斯,在许多场合下都一直沿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概念。
在1859年的 卡尔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一分册 中,恩格斯直接说德国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 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的 。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第38页)在1870年 德国农民战争 第二版序言中,恩格斯声明: 这个唯一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不是由我,而是由马克思发现的 。
(同上,第623页)1877年恩格斯在 反杜林论 引论中说: 一种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被提出来了,用人们的存在说明他们的意识,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第365页)1888年恩格斯还在致考茨基的信中说: 摩尔根在他自己的研究领域内独立地重新发现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第661页)可是到了1890年,恩格斯在致康 施米特的信中突然提出历史唯物主义的术语,用来批评当时的德国青年不热心于艰苦的研究工作,而只是把历史唯物主义当作套语,来掩饰自己历史知识的贫乏。
(参见同上,第692页)接着,恩格斯在1892年的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英文版导言中,再次提出历史唯物主义概念,希望不可知论者和英国的庸人不要对这个名词过分感到吃惊。
列宁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列宁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及其当代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4720e06b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5d.png)
列宁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及其当代意义一百多年前,列宁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上做出了许多极其精辟的论断,这些论断思想深刻,富于创造性,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贡献卓越,已成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的瑰宝,非常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与探讨。
一百年多年后,尽管我们面对的社会历史现实与列宁当年所面对的境况大相径庭,但是,列宁的哲学思想对于我们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对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却依然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和价值启示。
首先,列宁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对于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或者说教科书体系,主要继承的是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模式”哲学教科书体系,它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分割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与历史观等四个部分,这种做法虽然使学科体系在安排上清晰明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但是有失科学,也不符合经典文本的逻辑,尤其是存在割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弊端。
在这种模式中,往往是先入为主地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进行剪裁和割舍,强制性地磨平文本之间的棱角与张力,将文本人为地处理或肢解成一以贯之的同质性存在。
在“打磨”之后的这种模式体系中,一切问题似乎都获得了“圆满”的解决,剩下的只是对已有的“定论”进行修补或做些细枝末节之类的考证而已。
因此,重新阅读列宁的文本,重构列宁探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审视列宁文本中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之关系的论述,对于我们突破传统模式的“圆满”假象,揭示被“完整体系”掩盖起来的裂痕,无疑是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的。
可以说,通过精细地阅读列宁的文本,跟随列宁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过程,可以激活我们审视“正统模式”的批判性思维与摆脱旧有模式的理论勇气。
例如,在传统的教科书体系中,物质观与实践观是分离开来的,物质观属于自然观,而实践观属于认识论;而在列宁的哲学思想中,在其《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这一著作中,物质观与实践观是切实紧密相连的,其物质观是实践的物质观,因此列宁才会有“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的哲学论断。
发生学方法与历史研究
![发生学方法与历史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50f094cf7ec4afe04a1dfc9.png)
2007年9月 第5期史学集刊Co ll e c te d P ap e rs o f H is t o ry S tud i e s Sep.,2007 No 15 收稿日期:2007-05-05基金项目: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项目“现代公民社会的起源”(2004kxk003)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世纪英国特许权研究”(06CSS00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乃和(1967-),男,河南内黄人,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古晚期近代早期英国史、中英历史比较、史学理论。
①国内有关发生学方法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随着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被译介到中国,发生学方法才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因此,大多数学者都把发生学方法归功于皮亚杰,片面地把这一方法理解为探讨人类认识起源的方法,主要在思想史研究领域得到了运用。
楼培敏曾从发生学方法的演变、特征、原则和步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介绍过这一方法,但由于其文章比较简短,很多方面并没有深入展开论述,受皮亚杰的影响也比较明显。
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在更为宽泛的意义上使用了这一方法,如俞吾金、刘蔚华、欧阳康、冯契等人,把这一方法视为具有普遍性的哲学方法。
参见楼培敏:《发生学方法》,《社会科学》1986年第10期;俞吾金:《论哲学发生学》,《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冯平:《发生学的方法,功能性的定义———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之新见》,《求是学刊》1987年第2期;张扬:《发生学方法与中国哲学史研究》,《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刘蔚华主编:《方法论辞典》,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欧阳康:《哲学研究方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
事实上,国外有关发生学方法的研究很早就起步了,而且不少学者都认识到了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发生学方法意蕴。
保尔·拉法格对唯物史观的阐发与捍卫
![保尔·拉法格对唯物史观的阐发与捍卫](https://img.taocdn.com/s3/m/1b233a2cb90d6c85ec3ac655.png)
社会文化探析保尔·拉法格对唯物史观的阐发与捍卫刘 培【摘 要】保尔·拉法格(1842-1911)是法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宣传家,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战友和学生,他的一生为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研究拉法格对唯物史观的阐发与捍卫,对我们今天更好的理解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有重要的意义,也对我们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两种环境 思想观念 经济形态 局限性一、拉法格对唯物史观的阐发与捍卫(一)对人与环境间关系的论述在人类的认识史上,马克思第一次科学地揭示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社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归结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拉法格根据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提出了两种环境理论,进一步揭示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拉法格认为:“人生活在双重的环境里:在宇宙的环境或自然的环境里和在经济的或他们自己所创造的人为的环境里。
[1]”拉法格认为,自然环境是指人们生活于自然界的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而社会环境则是人们为了生活而从事物质生产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环境。
在拉法格看来,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这两种环境的作用是不同的,但从人类的整个发展过程来说,社会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不断影响和改变着自然环境。
拉法格指出,要揭示人类历史的本质,发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主要的是要研究对人类发展有决定意义的社会环境,只有了解生产方式,人们才能了解如何从事物质生产,又会形成怎样的社会关系。
由此可见,拉法格的这种说法坚持了唯物史观,科学地阐释了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从而揭示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对思想观念起源的认识为了更彻底地批判唯心史观,揭露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谬误,拉法格深入研究了人类思想的起源史。
在拉法格看来,思想不是在经验之前,而是在经验之后才有的,他们本身就是各种社会现象的结果,是外界环境作用于人脑的产物。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3000字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3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705d198df242336c1fb95e76.png)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3000字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开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它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J.狄慈根1886年出版的一个社会主义者在哲学领域中的漫游一书中,狄慈根用这一概念表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后来G.V.普列汉诺夫也是这样表述的。
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在讲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时,还用过完备的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等概念。
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它们的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根底。
辩证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是客观世界的最一般规律的自觉反映。
它看到物质的原因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根底,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它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开展的产物,是人脑这一高度组织的物质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又是彻底的辩证法,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开展的学说。
它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是事物开展的内在原因,是一切现象自我运动的根据的客观真理。
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认识开展史的科学总结,它建立在现代科学和先进社会实践的根底上,并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开展而不断丰富开展。
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和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产生和开展在哲学开展的历史中贯串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同时也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辩证唯物主义是对哲学开展中积极方面,即唯物主义因素和辩证法因素的吸取、开展和升华。
辩证唯物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打破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保守的哲学体系,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革命的因素,即联系和开展的思想,矛盾是开展的内在动力的思想,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的根本内核,摒弃了它的社会历史观、宗教、伦理的唯心主义杂质,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
浅议拉布里奥拉的历史影响
![浅议拉布里奥拉的历史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d000f9b465ce050876321379.png)
2010年 第17期(总第208期)世纪桥Shi Ji Q i ao N o .17,2010(G enera lN o .208)浅议拉布里奥拉的历史影响吴军安(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基础课部,陕西西安 712046)摘要:拉布里奥拉作为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虽然他在理论和政治立场上曾出现过一些失误,但这抹煞不了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所做的巨大贡献。
文章概要地阐释了拉布里奥拉的一些失误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历史影响,以使我们对这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有一个全面而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同时,亦示我们对这样一位已逝世一百多年、容易被忘却的哲学家、理论家的纪念。
关键词:安东尼奥 拉布里奥拉;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失误;历史影响收稿日期:2010-07-17作者简介:吴军安(1978-),男,河南鹤壁人,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安东尼奥 拉布里奥拉(1843 1904)作为意大利第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虽然他曾有过一些失误,但这与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做的贡献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可以说,在其所处的那个时代,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是无与伦比的。
一、拉布里奥拉政治立场和理论上的失误拉布里奥拉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其白璧微瑕之处在于他政治和理论上的一些失误。
(一)拉布里奥拉对殖民统治的支持拉布里奥拉认为积极的民族对消极民族的殖民统治有利于殖民地国家的社会进步。
他说:一方面,落后的民族只有直接地或间接地接受了先进的资产阶级国家的征服,才能重新获得活力;另一方面,殖民国家资产阶级的加速发展会导致殖民地工人运动的发展进而导致资产阶级的灭亡。
因此,在1902年一次访谈中,他表达了关于意大利对非洲殖民统治问题的赞成态度。
的确,殖民统治的积极作用在某种客观意义上说是有其合理性的,因为殖民统治会给殖民地带来一些先进的生产方式,从而促进殖民地的社会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和分析方法——拉布里奥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文本解读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和分析方法——拉布里奥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文本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0e2d8156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2f.png)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和分析方法——拉布里奥拉《关于
历史唯物主义》的文本解读
高宁
【期刊名称】《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32)005
【摘要】拉布里奥拉在《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全面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这集中体现在其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问题的理论阐述和分析方法的探究上.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和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总页数】7页(P30-35,78)
【作者】高宁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理论一系,江苏南京21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46
【相关文献】
1.论历史唯物主义的三重论域——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解读 [J], 王天民;巩瑞贤
2.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解读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J], 胡潇
3.青年马克思的工艺学笔记\r与历史唯物主义建构\r——基于MEGA2的文献分析与文本解读 [J], 张福公
4.拉布里奥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一位不应被遗忘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 [J], 王兴辉
5.拉布里奥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及其理论意义 [J], 陈爱萍;许文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拉布里奥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诠释
![拉布里奥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诠释](https://img.taocdn.com/s3/m/a5af41af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a4.png)
拉布里奥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诠释摘要:拉布里奥拉是意大利第一位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
在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之前,他的思想历程经历了漫长的转变。
面对第二国际时期的修正主义思潮对社会主义运动的极大威胁,他清醒地拒斥了这种歪曲、篡改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倾向,在全面深入地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有力的回击。
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影响,拉布里奥拉的理论没有受到广泛的重视,但是不能忽视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重大贡献。
关键词:拉布里奥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哲学拉布里奥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同期的理论家,并且,他的理论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的简单复述,而是在总结社会主义运动新的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把握是精准的深刻的,富有启示意义的。
一、拉布里奥拉诠释历史唯物主义的契机在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前拉布里奥拉的思想经历了漫长的转变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欧洲历史进程特别是意大利政党和工人运动的考察促使他最终走向了马克思主义。
(一)拉布里奥拉走向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历程在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前,拉布里奥拉在理论和实践中都经历了长期的积淀。
拉布里奥拉在接触马克思主义之前系统学习了斯宾诺莎、康德和黑格尔等人的哲学,经历了左派黑格尔时期和激进民主派时期,这为他成为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奠定了深厚的哲学基础。
在不同思想的转折中,拉布里奥拉更加关注社会思想潮流和政治斗争等社会问题,也更加重视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世界观理论的探索。
(二)反击修正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篡改在第二国际时期,国际工人运动中广泛流传着修正主义思潮,这种思潮打着马克思主义的名号,实际上是在否定、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对社会主义运动形成了十分大的威胁。
在拉布里奥拉看来,马克思主义,或者说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独立的学说具有自己的哲学基础,它排斥对其进行实证主义式的简单化理解。
二、拉布里奥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诠释拉布里奥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把握是全面的深刻的,他在批判历史唯心主义中寻找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在反对庸俗经济决定论中阐述历史辩证法,在拒斥英雄史观中强调历史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在反对理论脱离实践中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实践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9月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Sep .2010第42卷 第5期Journal o f Inne rM ongo li a U niversit y (P hilosophy and Soc i a l Sc i ences)V o.l 42 N o .5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2010SQRW 090)收稿日期:2009-12-10作者简介:陈爱萍,女,安徽宣城市人,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许文建,男,河北安国市人,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指挥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拉布里奥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及其理论意义陈爱萍1,许文建2(1.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南昌330063;2.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安徽巢湖238000)摘 要: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社会历史,拉布里奥拉对历史唯物主义做出了反实证主义的和历史主义的诠释。
拉布里奥拉认为,现实的人及其社会生活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
历史是一个整体,它以社会的形成过程和改造过程为基础。
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改造了自身,创造了人类历史及人为的环境。
拉布里奥拉基本上把握住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
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其同时代的其他马克思主义者,也为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关键词:拉布里奥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历史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18(2010)05-0140-06 如何恰当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在研究马克思主义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理论课题。
作为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第二国际诸理论家在这方面做出了自己的理解。
然而,由于受实证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当时的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和把握上确实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机械论和简单化倾向。
但是,如果因此就不加区分地把第二国际所有理论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无一例外地都归结为机械论、简单化倾向,并把他们统统地纳入到象征着这种倾向的所谓 梅林 普列汉诺夫正统 ,这势必会遮蔽某些理论家的哲学贡献,从而导致我们看不到第二国际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景。
第二国际理论家在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是存在着某些共同之处,但他们并非完全一致。
就意大利的理论家拉布里奥拉来说,虽然同样处于第二国际时期,他却对历史唯物主义做出了反实证主义的和历史主义的阐释。
作为 严肃的马克思主义者 ,拉布里奥拉围绕着现实的人、历史及实践这三个核心范畴来阐释历史唯物主义。
拉布里奥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与当时马克思主义阐释中的不良倾向区分开来,而且对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尤其是葛兰西的实践哲学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192)一拉布里奥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主要体现在他的 唯物史观论丛 中。
这一哲学著作一共由四个部分组成,即 纪念<共产党宣言> 、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 、 致索列尔的十封信 以及其未完成稿 从一个世纪到另一个世纪 。
在这四个部分中,拉布里奥拉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做了较为深入地阐释。
总的说来,拉布里奥拉是围绕着如下三个基本方面展开的:也就是现实的人、历史及其实践活动。
在批判实证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过程中,拉布里奥拉首先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立足点。
他指出, 现实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2](122)因此,作为科学社会主义者,我们的研究始终要立足于现实。
因为未来的条件是从 当前发展和成长起来的 ;认识过去,只是因为它在 促进并加深阐明当140前 这一点上,才是 引人注目的和有益的 。
[2](50)与此相应,生活在现实基础上的人是任何单个的实践学科由以出发和援引的 唯一事实 。
[2](86)因为历史唯物主义 并不研究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问题,而只是力图弄清楚与动物生存不同的人类生存的一定条件。
问题不在于根据生物学的资料做出归纳的或演绎的结论,而在于首先弄清楚人在社会中的生活方式 的特点。
在拉布里奥拉看来,不同于其他学说, 新学说 即历史唯物主义的立足点始终是现实的人及其社会生活。
它的革命任务和目的就在于 把现实的东西或积极活动的力量,也就是因情况而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 ,同那些 非批判的杜撰和文学手法的幻景 以及 想象的偶像和和假定性 对立起来,然后用这样一些力量来代替这些杜撰。
[2](54-57)在上述基础上,拉布里奥拉对 人 作了进一步的说明。
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从未把人看作 生来就具有一定特性 的生物 而存在的。
我们所说的人是 通过一定的联系而联合成一定形式的社会的人 。
[2](86) 前社会的人 或 超社会的人 都是幻想的结果。
人类共同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并且从事一定 社会活动 。
当他们带着某种动机从事某种的活动时,他们除了要借助于自然界所赋予的物质条件之外,还需要一定的环境、工具以及与其他人之间的相互协作。
[2](94)即便是那些看似 完全带着个性特点的、只有自己才能意识到的精神活动 也是如此,它们同样体现了人的社会性。
精神活动的顺利进行,也要依赖于一定社会环境。
因为人类始终是 某种生活方式、习俗、制度、宗教、国家、历史传统等 的一部分。
无论是公众思想、民族精神还是单个人的思想都根源于社会生活以及在社会生活中建立的、把个体连接起来的 实践的相互关系 。
[2](94)因此,在拉布里奥拉看来,人首先是一种 社会的 存在物。
其次,人也是一种 历史的 存在物。
拉布里奥拉认为,社会的人的本质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在一个 历史的生成过程 之中。
在社会生活中,人在不断地创造各种类型的社会环境,即便于自己活动的各种人为的条件的同时,也 改变了自己的本质。
[2](68)人是 作为一定的条件 的原因和后果、创造者和结果而形成和发展的 。
[2](125)据此,拉布里奥拉在 致索列尔的十封信 中进一步总结到:历史唯物主义 从来没有否认人处在不断生成的过程中的这一事实,从来没有认为人是一个没有任何原因而产生的永恒的实体,更没有认为人是一次单独行动的产物。
人处在一个永恒的创造过程之中 。
[2](95)最后,人作为 社会的和历史的存在物 ,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
拉布里奥拉的这一观点体现在他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理解过程中。
立足于对 社会的和历史的 人的理解,拉布里奥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极力反对社会达尔文主义。
一方面,他认为,与动物不同的是, 人是在历史中活动 的,他生活在自己所创造的环境中。
[2](137)人能够从事与单纯的动物生存斗争不同的创造性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他可以制造和改进自己的劳动工具并借助于这些工具创造人为的环境即社会环境。
硬说这种环境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和继续,这只是一种过于一般和抽象的、因而归根结底没有任何意义的思想。
自从有人类历史以来,人类所取得的各种进步要归结于理性和思维的发展本身的内部变化,而这种变化的根基则是在人为的环境中所发生的进步,即 在一定的劳动形式和分工形式的基础上发生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进步 。
因此,断言人类的一切进步似乎只是自然界的简单的继续,也是没有意义的。
[2](66-67)但是,另一方面,拉布里奥拉又认为,外部自然界仍然是存在的, 自然界始终是人为环境的直接基础 [2](67)。
因为人类只能生活在地球上,为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为人本身的内部发育寻找必需的手段,各种自然条件总是必需的。
虽然自从有了技术, 在我们这些社会动物和自然界之间出现了一系列中介物,这些中介物改变、消除或抵消自然的影响 ,但是 技术绝不能消除它们的有效力量。
因此, 我们对自然的依赖,虽然从史前期开始逐渐在减弱,但是仍然继续存在着,直到今天还存在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 这如同 对自然本身的直观继续产生好奇心并为我们的想象提供养料一样。
[2](132)由上述拉布里奥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可知:人作为从事创造性活动的主体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
人通过自己的活动能够改造自然,创造人为的环境。
但是,承认外部自然界的存在也就意味着:在物质生产活动中,人类不可避免地要受制于外部自然,而不可能获得完全的自由。
人作141陈爱萍,许文建 拉布里奥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及其理论意义为活动的主体其能动性或自主性便也只能是有限的。
即使就人自身所创造的人为的环境来说,它对人的能动性也是有制约作用的。
这个人为的环境 通过复杂的途径对人本身发生影响,并且在它当时的状态下和后来的变化中成为人的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
[2](67)可见,在拉布里奥拉看来,人作为活动的主体是能动与受动、决定与被决定的统一体(科拉克夫斯基)。
[1](189)忽视受动性就容易走向唯意志论,而根本否定人的能动性就会导致自动论。
而在他看来, 自动论象唯意志论一样,无疑都是完全荒谬的。
[2](70)由上观之,在拉布里奥拉看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现实的人及其社会生活。
这一现实的人是社会的和历史的存在物,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
二拉布里奥拉认为, 历史唯物主义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整个马克思主义。
[3](68)因此,如何理解 历史唯物主义 ,尤其是如何理解 历史唯物主义 中的 历史 这一核心范畴,对于我们把握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是至关重要的。
历史 从而成为拉布里奥拉阐释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的另一重要范畴。
通观拉布里奥拉对 历史 的论述可知,他的 历史 概念具有双重内涵。
在他那里, 历史 一方面指的是方法的历史,也就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历史;另一方面指的是实体的历史,也即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
在批判历史决定论的过程中,拉布里奥拉指出, 我们的学说并不妄想通过抽象的方法揭示出某种伟大的计划或想法,因为它只是一种研究和解释的方法。
[2](77)因此,与大多数第二国际理论家一样,拉布里奥拉强调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意义。
而在当时的马克思主义者看来,这种方法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如何理解 历史 这一范畴上。
正如弗兰茨 梅林在批判恩斯特 海克尔的唯物主义时所说的那样:海克尔的唯物主义是 自然科学唯物主义 而不是 历史唯物主义 。
但是,海克尔的著作 对于帮助澄清我们党内在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和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这两方面存在的多少有些混乱的观点,都是很有价值的。
[4](325)由此可知, 历史唯物主义 中的 历史 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的实质。
弄清了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的实质,也就理解了作为思维方式的 历史 的真正内涵。
拉布里奥拉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所寻求的只是从理论上表述和从实践上阐明我们中间和四周的发展, 而这种发展完全包含在以我们为主体和客体、原因和目的的社会生活的真实关系中。
我们的理论之所以正确,并不是因为以理性的推理为依据,而是因为它产生于 对事物的客观研究 。
唯心史观把社会建立在推理的基础上,即 把社会现象的整个综合体归结为简单的个人,然后在自由的和任意的思维活动的基础上重新建立它, 从而不能理解历史过程的客观本质和内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