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陕飞二中高三语文复习资料 书愤 精选 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三复习资料 书愤试题

高三复习资料 书愤试题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陕飞二中高三语文复习资料书愤1、讨论问题: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本诗哪两句最能表达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

明确:“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表达这个特点。

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成功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

意在说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详细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2、学生考虑: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明确: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说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感情基调是大方悲壮3、探究课题:关于“中原北望气如山〞中的“气〞的理解。

观点一:“气如山〞即“积愤如山之重〞。

“气〞即悲愤。

观点二:“气〞为“豪壮之气〞,理由是:①从前后诗意看。

首句言早年不知道恢复中原之事甚为困难,所以在北望陷落的中原时,不禁豪气干云,如山般壮伟坚强,前后两句构成因果关系。

假设把此“气〞解为“悲愤〞,那么割裂了两句诗间的语意联络。

颔联“承〞首联而来,写南宋HY队抗击金兵进犯而水陆俱胜的史实,同时也回忆了自己的特殊经历,大有一展抱负之势,是“所如山〞的形象再现。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

“气〞释为“悲愤“,外表上点明诗题中的“愤〞字,其实这样反使诗意直白浅露,不够含蓄蕴藉。

同时,与“塞上长城空自许〞无法构成照应和比照。

“气〞释为豪壮之气,与“塞上长城〞之志互相辉映,诗人昔日之“气〞之“志〞,而今已成“空自许〞,在今昔比照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深沉感慨。

“气〞作豪壮之气讲,不仅使上下诗意贯穿,构造谨严,而且更有力地抒发了诗人胸中郁积的“悲愤〞之气。

愤列锦〔意象组合〕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意象〕,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详细可感的图象,用以衬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陕西省汉中市陕飞二中高三语文复习资料 近体诗六首 新人教版

陕西省汉中市陕飞二中高三语文复习资料 近体诗六首 新人教版

陕西省汉中市陕飞二中高三语文复习资料近体诗六首新人教版1、学习《石头城》,体味寓情于景的手法。

2、学习《锦瑟》,鉴赏其哀怨的基调、迷离的意境、清丽的语言。

3、学习《书愤》,体会诗人岁月蹉跎、壮志未酬而又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情感。

《近体诗六首》课后练习解题指导二、1设计此题,意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运用想象将诗中的景物细节构成一个完整而清晰的画面,这是“入境”的第一步。

答案见“鉴赏要点”。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写村民的活动。

出句写诗人所闻,因为是夜间,又被竹林遮挡,只能看到模糊的人影,但诗人从竹林里的欢声笑语中听出这是少女们刚从水边洗衣归来,虽是淡淡的一笔,却生动地表现了少女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对句写诗人所见,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而诗人是在莲叶的摇动中发现它的,这无疑是渔夫要利用今晚月光去捕鱼。

这两个细节都富于艺术的魅力,它们从不同侧面写出了山村居民淳厚、朴实的风尚。

诗人勾勒出这样一幅风习画的用意十分明显:山村的风景如此清幽,民风如此淳厚,这正是他理想的生活环境,他不愿离开这里,回到官场上那种纷纷扰扰的生活中去,这就给结句“王孙自可留”作了有力的铺垫。

]2写景总会渗入作者的主观感受。

这一联写的是武侯祠中之景,应当先想想诗人在祠中参观的感受是什么,这里写碧草和黄鹂有什么意图。

一般地说,跟意境关系密切的是动词和形容词;在特殊情况下,虚词也有表现意境的作用。

跟境界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自”“空”二字。

详见“鉴赏要点”。

[描述祠中景象,但不是客观描述,从“自”“空”二字可以看出祠中的凄凉、冷落气氛——诗人的咏叹正是从这一联开始的,所以这两个字必须重读,而且要有感伤的情味。

]△3要先看这一联的整体意思,它写的是石头城周围的两种景物,即山和潮。

“在”说明“山”的状态,“回”说明“潮”的状态。

看来似乎很容易理解,难道山会不“在”,潮来而不“回”吗?这样一想才能发现诗人的言外之意,那就是有的事物不“在”、不“回”了——这是什么事物呢?答案见“鉴赏要点”。

陕西省汉中市陕飞二中高三语文复习资料 记念刘和珍君 精选 含答案

陕西省汉中市陕飞二中高三语文复习资料 记念刘和珍君 精选 含答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设想:着重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在此基础上,理解关键文句,进而把握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教学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一:在我国文学史上,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巨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了解了《一件小事》。

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板书)。

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板书)。

二、背景资料(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注释1)“三•一八”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1926年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

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在党的领导下,一场声势浩大的抗议运动展开了。

3月17日下午,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政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

3月18日上午10时,李大钊作了演说,正午12时,两千多群众高唱《国民革命歌》,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段祺瑞”“驱逐帝国主义公使出境”“取消不平等条约”等口号,进行游行。

女师大学生会主席刘和珍欣然前往,并担任指挥;女师大进步学生杨德群等沿途散发传单,群情激昂。

刘和珍等到就是此时遇难的。

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先生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

对烈士牺牲的悼念,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慨,对未来战斗的渴望,交织在鲁迅心中。

4月1日,鲁迅饱蘸着血泪,用愠怒而悲愤的笔调,写出了《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篇章。

三、通读全文,理清总体思路。

什么叫思路?理思路该从哪些方面下手?怎样理清思路呢?明确:思路就是作者在写文章时思考的线索。

理清思路,是指在阅读中理清课文所体现的作者的思考的线索,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什么终点,都要清清楚楚。

理思路的重点是文章的整体思路和局部思路。

陕西省汉中市陕飞二中高三语文复习资料 咏史怀古诗 新人教版

陕西省汉中市陕飞二中高三语文复习资料 咏史怀古诗 新人教版

诗歌分类鉴赏(一)诗歌存在共性,也存在个性,不同类型诗歌的手法、题材、以及感情基调皆有所不同,明辨了诗歌类型及该类诗歌常见特点可帮我们准确、快速鉴赏。

㈠题材与对象:①《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③汴河怀古(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④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京口北固亭怀古》干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路州。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迁移题目:判断下列诗歌的怀咏对象1、《越中览古》2、《昭君怨》3、《石头城》4、《乌衣巷》5、题乌江亭6、《山坡羊潼关怀古》一、咏史怀古诗的几类对象(1)《蜀相》明确:怀古人(2)《越中览古》《石头城》明确:怀古迹诗在具体上讲重景物描写,或纯景物描写。

如《乌衣巷》、《越中览古》(3)《汴河怀古》明确:怀史事(4)〈念奴娇赤壁怀古〉明确:怀古迹及古人㈡不同怀咏对象的常见感情寄托:(1)《蜀相》提到下列人物你会想到什么?为什么?有何启示?岳飞、文天祥、霍去病、冯唐(2)《石头城》《乌衣巷》(3)《汴河怀古》(4)《念奴娇*赤壁怀古》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书愤高中语文高三诗歌专题复习练习海淀含答案解析译文

书愤高中语文高三诗歌专题复习练习海淀含答案解析译文

高三复习古代诗歌(译文、练习、答案解析)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①,铁马秋风大散关②。

塞上长城空自许③,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④!注:①“楼船”句:此时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亲率水兵乘楼船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

但不久兵败符离,收复故土的愿望化为泡影。

楼船,指宋军使用的车船。

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②“铁马”句:孝宗乾道八年(1172),王炎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谋划恢复中原之事。

陆游入其军幕,并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赴南郑(今陕西汉中)。

其间,他曾亲临大散关前线,研究抗敌策略。

但不久王炎调回京城。

收复故土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③“塞上”句:意为作者徒然地自许为是“塞上长城”。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④堪:能够。

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

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杜甫《咏怀古迹》诗之五称赞诸葛亮说:“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一.填空1. 陆游,南宋诗人、词人。

字务观,号。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其一生笔耕不辍,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诗人”,又与、、合称“中兴四大诗人”。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2.“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从表达情感看,________、________两个字应该读成重音。

用一个词语来表达全诗的情感:________。

3. 《书愤》中颔联一句使人联想到不少有关战争的诗文,比如《国殇》中有“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

”又比如《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有“郁孤台下清江水,?西北望长安,。

陕西省汉中市陕飞二中高三语文复习资料 蜀相 新人教版

陕西省汉中市陕飞二中高三语文复习资料 蜀相 新人教版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解】:1、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指诸葛亮。

2、锦官城:现四川省城都市。

3、自:空。

4、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5、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6、开济:指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位。

写什么?【韵译】:丞相祠堂何处寻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锦官城外柏森森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映阶碧草自春色两阶的青草在春色中独自碧绿,隔叶黄鹂空好音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三顾频烦天下计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两朝开济老臣心两朝开国与辅佐继业忠诚满腔出师未捷身先死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英雄泪满襟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评析】这是一首咏史诗。

作者借游览武侯祠,称颂丞相辅佐两朝,抒发对他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以及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首联自问自答,写祠堂的所在,柏森森,渲染了寂静、肃穆的气氛。

颔联“草自春色”、“鸟空好音”,自、空突出了祠堂的荒凉,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

后半首写丞相的为人。

颈联写他雄才大略(“天下计”)忠心报国(“老臣心”)。

末联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壮志未酬者的共鸣,这两句苍凉悲壮,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怎么写?1、借古抒情(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即借歌颂诸葛亮的出师未捷抒发自己各业未就的感慨)2、移情入景,景中含情(两阶的青草在春色中独自碧绿,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青草自绿,但已不知为谁而绿,黄鹂空叫,还有谁听呢?从“自”“空”二字可以看出祠中的凄凉、冷落气氛。

写景中带有主观的伤感情味,不是客观的描述。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书愤二首》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书愤二首》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书愤二首》含答案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小题书愤二首(其一)陆游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①。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吞舌头,不屈而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诗人年迈力衰,远离朝廷,一片孤忠无处可诉,只好凭借天地来明鉴。

B.颔联运用苏武牧羊张巡捐躯的典故,抒写自己的愤恨之情,含蓄深刻耐嚼。

C.颈联中的景物描写,详尽且形象,语言朴素,看似平淡,实则意蕴极其丰富。

D.本诗采用了起承转合之法,自然流畅,叙事抒情,寓情于景,艺术特色鲜明。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详尽且形象”错。

颈联“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用六种名词意象“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加以组合,运用白描手法,可看出不“详尽”。

故选C。

16.“愤”是陆游诗中常见的情感。

本诗与《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的“愤”有何相同内容?请结合两诗简要概括。

(6分)【答案】①国土分裂,世事艰难;②年华已老,徒慕英豪;③收复难期,壮志难酬。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与《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的“愤”的相同内容:①国土分裂,世事艰难:本诗写“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意思是丝丝的春雨飘洒在上林苑的乱草上,清冷的夜月照见了洛阳宫的断砖破墙,体现出家国的破败;《书愤》中“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意思是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既有对世时艰难的慨叹,又有对自己当年抗金复国的壮心豪气的袒露。

②年华已老,徒慕英豪:本诗写“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意思是遭难的苏武熬住了十数年吞毡咽雪的风霜,忧愤的张巡面对叛贼恨得把牙齿咬碎嚼光;“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意思是我的壮心并没有同年岁一起衰老消亡,纵然死了我也能做鬼中雄杰英明流芳,体现出对英雄的仰慕之情;《书愤》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用典明志,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陕西省汉中市陕飞二中高三语文复习资料 练习 新人教版 试题

陕西省汉中市陕飞二中高三语文复习资料 练习 新人教版 试题

《种树郭橐驼传》练习(1)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勖(xù)病瘘(lǔ)病且怠(dài)B豚(tún)抑耗(háo)织而缕(lǚ)C孳(zī)窥伺(sì)实以蕃(fán)D缫(sāo)飧饔(yōnɡ)长(zhǎnɡ)人者(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①名我固当②驼业种树③早实以蕃④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⑤其筑欲密⑥长人者好烦其令⑦故病且怠参考答案:(1)A(“瘘”读“lǚ”)(2)①起名,作动词。

②以……为业,作动词。

③结果实;蕃盛,多。

④尽。

⑤捣土用的杵,这里用作动词,捣土。

⑥治理。

⑦穷困。

下列句式包含倒装的一项是()A.已去而复顾B.他植者则不然C.故不我若也D.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对本文字词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驼业种树。

“业”是名词的意动用法,译“把……当作职业”。

B.非有能硕茂之也。

硕茂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译“并没有办法使它们长得高大茂盛”。

C.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这句三个“以”都是连词,用法含义完全一样。

D.若甚怜焉。

焉:代词,他们,指代老百姓。

三、词类活用(找出活用的字、词,写出活用现象并加以解释。

)1、名我固当(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2、驼业种树(业,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职业)3、且硕茂早实以蕃(实,名词用作动词,结果实)4、非有能硕茂之也(硕、茂,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大茂盛)5、非有能早而蕃之也(早、蕃,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结实早而且多)6、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爪,名词用作动词,用手指抓)7、鸣鼓而聚之(聚,动词的使动词法,使……聚集).通假字早缫而绪("而”通“尔”)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孳”同“滋”)句式1.判断句以“……也”表示判断。

理,非吾业也橐驼,不知始何名苟有能反(于)是者3省略句传其事以(之)为官戒也然吾居(于)乡4宾语前置不知始何名故不我若也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吾又何能为哉5.古今异义的词1、故乡人号之“驼” (古义:两个词,所以乡里的人;今义:指出生或长期居住在一起的人,家乡人。

陕西省汉中市陕飞二中高三语文复习资料 泪珠与珍珠 新人教版

陕西省汉中市陕飞二中高三语文复习资料 泪珠与珍珠 新人教版

泪珠与珍珠练习全文线索: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意思是:经历的越多,感情会愈加丰富、温厚,内心体会就会变得更深刻。

1.读音颔首(hàn)郁结(yù)庐墓(lú)自诩(xǔ)泪痕(hén)颤抖(chàn)牡蛎(lì)分泌(mì)观音(guān)虔诚(qi án)琦(qí)君2.解释颠来倒去:翻过来倒过去,重复、烦琐。

芸芸众生: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14.在第②段中引用冰心的文句“雨后的青山,好象泪洗过的良心”,作者当时只“觉得她的比喻实在清新鲜活”。

其实,这句话在本体与喻体的关系上更有妙处。

请你针对这一点作简要说明。

(不超过 30个字)(4)14.(4分)雨后的青山是有颜色,有形象,而良心是摸不着,看不见的,此处用了通感比喻。

用抽象的良心比喻具体形象的青山,别出心裁。

(4分)15.第④段中说“探亲文学”“有那么多的泪水”.这反映出人们怎样的感情?作者借此意说明什么道理?(5分)15.(1)抒发数十年海峡两岸骨肉分离的愁苦,期盼祖国早日实现统一。

(或“人们对海峡两岸政策开放,能得骨肉团聚,感慨不已)(2分)答案:(2)说明“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可用自己的话回答,意思对即可,3分)16.通观⑤~⑦段的内容,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5分)(1)作者是从哪个角度来写“泪水”的?(2)请你用一句话概括笔下的泪水所蕴涵的意义。

16.(1)作者是从对亲人的体恤、爱怜这一角度来写“泪水”的(2分)(2)意在探询亲情的真谛,评判人生的境界。

(3分。

本题答案不惟一,但要扣紧本文的写作意图)17.下列对文章所作的评点,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A.体味忧患与苦痛的价值,探询亲情与人生的真谛。

B.七十老妪仍具少女情怀,足见泪珠可以使人永葆青春。

C.珍珠是牡蛎的泪珠——动人的联想,升华了文章的情感。

陕西省汉中市陕飞二中高三语文复习资料 故都练习 新人教版

陕西省汉中市陕飞二中高三语文复习资料 故都练习 新人教版

语言知识积累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A.散文钞(chào)一椽(chuán)嘶(sī)叫耗(hào)子B.潭柘(zhè)寺落蕊(ruǐ)橄榄(lǎn)落寞(mò)C.普陀(tuó)山房檩(lǐn)陪衬(chèn)夹袄(ǎo)D.廿(niàn)四桥混沌(dùn)着(zhuó)衣椭(tuǒ)圆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的深了。

B.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的深情。

C.可是这秋的深味(很浓烈的味道),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D.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欣赏玩味景物)不到十足。

3.下列句中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A.秋之于人,何偿有国别,更何偿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B.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

C.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三分之一的零头。

D.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

一阵(A)雨过,云渐渐地卷(B)向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C)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D)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北京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陕西省汉中市陕飞二中高三语文复习资料 祝福 新人教版

陕西省汉中市陕飞二中高三语文复习资料 祝福 新人教版

陕西省汉中市陕飞二中高三语文复习资料祝福新人教版湖北五、(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日月行色16.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4分)(小说环境描写)17.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4分)(情节结构)18.本文的人物语言有哪些特色?请分别举例分析。

(6分)(小说语言)19.简要概括本文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与文章主旨。

(4分)(人物形象、主题)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解析——《日月行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日月行色杨闻宇我们村西有一条河,流水清澈,平平的河滩廓大宽展,自远处眺望,浅亮亮的河水仿佛是铺晾在沙滩上的一派银箔,轻轻闪烁。

农村兴订婚,“订”者“定”也,仪式既简单又庄重,记得订了婚的第二天,她随我涉水过河以后,有意地、稍稍拉开些距离,不即不离,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匀净细软的沙滩上。

夕阳衔山,晚烟萦树,河那边农家矮矮的房屋半掩在烟霭里,上下远近静极了。

她不上二十岁,刚刚撞破乡下小女儿的“壳”儿,正要步入农家姑娘的行列。

我斗胆拧过头去,想仔细瞧瞧她。

她那儿仿佛早就防我呢,倏地摆过脸去,避开了我,故意注视那落日。

顺着她的眼光瞄过去,西方天际遥远的地平线上起伏着矮矮的黛青色的山峦,那就地绵延着的黛青色与她那披下的洁亮浓密的乌发是同一个色调。

半边脸颊红红的,与衔山半隐的落日遥相映衬,如火的晚霞从侧面铺张开来,勾画出秀婉窈窕的一尊倩影。

她没有回头,却轻轻放过一句话来:“村里那么多赢人、出众的女子,你咋就……”小说阅读网“村里人说你聪敏、灵性。

”我回答。

“谁说的?”“老人都这样说。

老人经的事稠,我信老人的话。

”她顺下睫毛,不吭声了。

我反问了一声:“你……你对我的印象呢?”滩上晚风习习,清畅、爽凉。

她翘起指尖掠掠被晚风扰散了的鬓角,不打算回答。

这怎么成!你能问我,我就问不得你么?我暗暗用目光逼住她。

她见躲不过去,微微咬咬唇儿,有点不怀好意地瞟了我一眼:“你一定要我说,不说不行吗?” 小说阅读网我郑重地点点头。

陕西省汉中市陕飞二中高三语文复习资料 虞美人教案 精选 含答案

陕西省汉中市陕飞二中高三语文复习资料 虞美人教案 精选 含答案

陕西省汉中市陕飞二中高三语文复习资料虞美人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的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教学时数:4课时。

(以下只选了李煜词的教学步骤,其他6首词的教学方法同此。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清代赵翼《论诗》)唐诗过后是宋词。

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板书课题) 解说: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自豪感,并指出创新才是文学发展的出路。

二、解题介绍词的一般知识(见同步练习37页):三、研习《虞美人》1.作者(知人论世)。

李煜,即李后主,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

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这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2、整体把握,理清内容和情感(懂得写什么)(1)齐读课文,找出该词的韵脚。

(解说:引导学生体会词的音韵美,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

)(2)具体研习①“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明确: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

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解说: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②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陕西省汉中市陕飞二中高三语文复习资料 诗歌鉴赏 描写手法 新人教版

陕西省汉中市陕飞二中高三语文复习资料 诗歌鉴赏 描写手法 新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常见的描写手法;2、学会分析古代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

二、重点难点:学会分析古代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三、知识积累及理论点拨:古代诗歌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描写手法主要有:白描、细描、象征、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等。

1白描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

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

也泛指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纯用线条勾勒,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又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2、细描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如: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种锦官城。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

3象征象征指借助某一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在文学作品中,象征通常是以具体事物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态度与感情的方式。

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含有一定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或咏物诗。

比如虞世南的《蝉》中赋予“蝉”特定的象征意义,借助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4衬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

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书愤》诗歌分析及阅读答案

《书愤》诗歌分析及阅读答案

《书愤》诗歌分析及阅读答案《书愤》诗歌分析及阅读答案《书愤》一、知人论世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论世)(结合书下注释1)谈谈此作是诗人在何时、何地、何种境遇下所作?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一,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于是,诗人悲愤之情便喷薄而出[投]看题目,何意?书:写愤:悲愤、抑郁“书愤”者,抒发胸中抑郁、悲愤之情也陆游的抑郁、悲愤从何来?诗中的哪写地方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1、带着问题,结合书下注释初读作品2、齐读课文全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抑郁,悲愤(题目)3、想像作者的人生境遇,带着作者想要抒发的悲愤之情再读课文二、解读文辞,揣摩情意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明确:报国无门,功业无成对比2.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诗歌的倒装性)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这里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欲图收复失地这里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吗?愤“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3.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明确: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4.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明确: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学习目的:研究讨论,比较分析:进一步深入理解《书愤》和《蜀相》这两首作品从以下【板】几个方面找出两首诗的异同?1、社会背景:离乱时代2、作者经历:晚年之作胸怀大志不得重用——(创作时间、生活境遇)3、主要意象:诸葛亮:杜甫——忠心、功绩(慨叹)陆游——矢志不渝(羡慕)——(同样以诸葛亮为主要意象,作者描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4、个人情感:杜甫——不得重用的痛苦(旷古悲凉)(壮志难酬)陆游——渴望北伐复国(建功立业)——(陆游以诸葛自况,渴望建功立业)补注:作此诗时,陆游已是61岁的老人此时他已罢官6年,只挂着一个空职蛰居故乡直到作此诗,才因任权知军州事(暂时主持地方军队和民政事物)而被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总结:5.表达技巧:杜甫——情景交融陆游——用典明志6.作品风格:杜甫——沉郁(深沉蕴藉)陆游——(悲愤)悲壮——因此基调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蕴藉着豪壮的感情8.简要概括诗歌颔联描写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汉中市陕飞二中高三语文复习资料书愤新人教版
1、讨论问题: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

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

明确:“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最能体现这个特点。

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

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2、学生思考: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两句诗?
明确: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感情基调是慷慨悲壮
3、探究课题:关于“中原北望气如山” 中的“气” 的理解。

观点一:“气如山” 即“积愤如山之重” 。

“气” 即悲愤。

观点二:“气” 为“豪壮之气” ,理由是:①从前后诗意看。

首句言早年不知道恢复中原之事甚为艰难,所以在北望沦陷的中原时,不禁豪气干云,如山般壮伟坚强,前后两句构成因果关系。

如果把此“气” 解为“悲愤” ,则割裂了两句诗间的语意联系。

颔联“承” 首联而来,写南宋军队抗击金兵侵犯而水陆俱胜的史实,同时也回顾了自己的特殊经历,大有一展抱负之势,是“所如山” 的形象再现。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

“气” 释为“悲愤“,表面上点明诗题中的“愤” 字,其实这样反使诗意直白浅露,不够含蓄蕴藉。

同时,与“塞上长城空自许” 无法构成照应和对比。

“气” 释为豪壮之气,与“塞上长城” 之志相互辉映,诗人昔日之“气” 之“志” ,而今已成“空自许” ,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深沉感慨。

“气” 作豪壮之气讲,不仅使上下诗意贯通,结构谨严,而且更有力地抒发了诗人胸中郁积的“悲愤” 之气。


列锦(意象组合)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意象),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具体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运用此修辞可达到的艺术效果是:
①凝炼美。

②简远美。

所谓简远,是指选取那些具有概括性的事物,经过作家巧妙的艺术处理,使之凝聚丰富深广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③含蓄美。

含蓄,就是不把意思直接完全说出来,而是委婉地道出,从而受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如:
如:陆游的《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中,“楼船、雪夜、铁马、秋风”几个意象,给人以战争的悲壮苍凉感,以高度浓缩的笔墨,勾勒出一幅辽阔宏伟的图画:雄关秋风立战马,雪夜渡口列战船,营造了一种浓重的战争氛围。

虽然只选取了几个关键名词组合在一起,但并不影响意义的完整表达,语言凝练,意境开阔。

陆游《书愤》中的“楼般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以高度浓缩的笔墨,勾勒出一幅辽阔宏伟的图画:在大雪飘飞的夜里,乘船抢渡瓜洲;在秋风瑟瑟的大散关,骑马挥刀与敌军厮杀。

诗人虽然省去了若干词语,只选取了几个关键名词,但语言凝炼,意境开阔。

同类的还有《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书愤》和《蜀相》比较
相同点:
1.背景:《书愤》和《蜀相》都作于动乱年代
2.手法:都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
不同点:
1.情感:《蜀相》抒发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和不得重用的痛苦;陆游的《书愤》则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壮志,抒发了壮志未酬、功业未成的愤懑
2.写作手法:
《蜀相》借(乐)景抒(哀)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书愤》用典、白描(意象组合)、对比
3.作品风格:
杜甫沉郁顿挫
陆游慷慨悲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