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中枢机构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中枢机构

中国古代的中枢机构

制度 “世卿世禄”
军功爵制
察举制、征辟制 九品中正制 门阀士族(九品中正制) 开创 分科举人(科举制) 完善 科举制 发展 八股取士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选官制度
时段
标准
世卿世禄 军功爵制 察举征辟 九品中正 科举制
西周 战国时期 汉武帝时期 东汉末年、魏晋 隋唐时期
血缘 军功 孝廉 门第 才学
谢 谢!
参知政事 同中书门下三品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皇帝 政事堂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度 支
盐 铁
户 部
中 书 门

枢 (三衙)


侍 卫
殿 前
侍 卫
马司步
图三 宋朝时期的 中央集权体制





有名无实

中 书 门 下(行政)
二府
(同平章事)
枢 密 院(军事)

(枢密使)

殿前司
两汉 巩固 中朝—尚书台 郡国并行—— 州郡县 隋唐 完善 三省六部制 州县—— 道州县三级
北宋 加强 二府三司制
路州县三级制
元朝 发展 一省制
行省制
明朝 高峰 清朝 顶峰
内阁 军机处
废行省,设三司
行省制
二、选官制度——补充官僚队伍
朝代 西周 战国、秦、 汉 汉武帝 东汉末年 魏晋南北朝 隋 唐 明清
秦 汉武帝 隋唐 宋 元
三公九卿
中朝(内朝)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制 一省制,只设中书省
朝代 秦朝
中央行政体制 三公九卿制
西汉武帝 中朝

中枢机构 名词解释

中枢机构 名词解释

中枢机构名词解释
中枢机构就是领导机构.
领导机构,亦称“首脑机构”、“中枢机构”。

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统辖全局的指挥中枢和决策核心。

主要职责是制定政府的总目标和长远规划,颁布大政方针和政策,并对所辖区域的行政工作进行统一指挥与协调。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分为中枢机构、行政和监察三大系统,其中的中枢机构是指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和发号施令的机构,也称“枢机”、“机要”、“枢要”。

中国封建社会中央中枢结构的演变经历了三公、三省、二府和内阁军机四个时期,其演变的过程充斥着以分权的方式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斗争,同时也有着完善封建政治制度、提高行政效率、提高政治统治能力的努力和尝试。

这为以后的政治统治者和统治集团提供了许多的经验和教训。

中国古代史核心线索归纳

中国古代史核心线索归纳

中国古代史核心线索归纳一、中国古代中枢决策机制的演变1. 秦朝首创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确立三公九卿制度: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诸卿负责具体事务。

2. 汉朝初期基本沿袭秦制;汉武帝时期,皇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建立“中朝”,确立中外朝制度,中朝主决策,外朝主执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三省体制,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4. 隋唐时期,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职责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又彼此牵制,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5. 两宋时期,形成“二府三司”体制,中书门下掌行政,枢密院掌军事,三司分管财政。

另设置台谏掌监察。

6. 元朝,形成一省二院制,中书省是最高行政长官,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是最高军事机构;宣政院掌管宗教事务。

7. 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8. 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时,设置南书房;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二、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地方行政制度是国家为了方便行政管理的实施,而划分行政区域、设立地方分治机构的制度。

1. 周代,实行分封制,加强了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

2. 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3. 汉朝,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七国之乱”;汉武帝颁行“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4. 唐朝中期,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5. 宋朝,由文官任地方长官;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各州赋税大部分上缴朝廷;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这些举措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中国政治制度史(三)

中国政治制度史(三)

一、选择题1、古代中央行政体制从组织机构与相应的官制配置来看,其中枢系统以(宰相)为核心。

2、文武分职的专职官僚体制取代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是在(战国)。

3、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围绕维护皇权而建立的职官体系中,中央官制以(三公九卿)为主干。

4、(汉武帝)时,丞相的权力开始削弱。

5、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

6、唐代自开元以后,成为中央最高权力机构,并有专印的是(中书省)。

7、宋代(参知政事)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

8、隋代中央监察机构中负责监察中央官员的是(御史台)。

9、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10、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执行的最高机关是(尚书省)。

11、清军机处成立后(内阁大学士)更无实权,往往作为清政府对某些重臣明升暗降的一种手段。

二、判断题1、中国古代君主独裁下的封建官僚行政体制萌芽于秦朝时期,初步形成于西汉时期,至东汉开始在全国统一确立。

(错)2、春秋时期,将、相分治始成定制。

(错)3、汉武帝末年,自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后,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者往往为掌军国大政的实际丞相。

(对)4、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制逐渐向三省制过渡,三省制初步形成。

(对)5、隋炀帝杨坚统一全国后,正式确定了决策、审议和执行三大系统的三省制。

(错)6、唐代后期的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政权力机构,简称枢府,掌军国机要务、军籍、武官系统管理和任免,边防、兵备布置,出纳军事密令等。

(错)7、始设于雍正年间的南书房是清代官制中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机构。

(错)8、元朝正式废除三省制而实行一省制,以中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执掌最高军政事务。

(错)9、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案,罢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一职,并以诏书形式宣布。

至此,推行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最后废除。

(对)10、三省制使丞相之权一分为三,由独相制到群相制演变,有利于皇权的集中。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3 制度创新——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3 制度创新——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

2.(2021·天津高考,3)845年,唐武宗发布敕书,“汉、魏已(以)来,朝
廷大政,必下公卿详议,博求理道,以尽群情”,此后事关礼法,“令
本司申尚书都省,下礼官参议”。这表明唐武宗
√A.强调顺承前制
C.意在削弱藩镇
B.反对改制创新 D.丧失决策大权
据材料可知,唐武宗顺承汉魏的制度,此后事情关系到礼法,令主管 司署向尚书省申报,再下达给礼部的官员讨论,以寻求治理国家的办 法,故选A项; 材料强调顺承前制,凭材料信息看不出唐武宗对改制创新的态度,排 除B项; 材料涉及中央决策,与“削弱藩镇”无关,排除C项; 皇帝具有最高的决策权,“丧失”说法错误,排除D项。
据材料可知皇帝诏书经尚书郎起草、尚书令缮写、令仆审核、盖尚书 令仆之印后,然后交由其他部门执行,体现了汉武帝时期尚书机构成 为行政中枢,故选A项; 材料说明三公九卿中仍有部分官员和部门发挥执行职责,“被内朝取 代”说法不恰当,排除B项; 材料未体现行政效率的变化,排除C项; 皇帝的意见仅体现在诏书递呈于皇帝后,再度缮写前,并非贯穿了决 策的始终,排除D项。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初的“诸吕”属于外戚,所以大臣在迎立刘恒 为帝时的标准是刘恒本人的仁孝以及太后薄氏的谨良,所以这一做法 是为了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故选B; 刘恒是刘邦的第四子,不是嫡长子,排除A; 仁孝只是选帝的标准之一,这一做法也不是为了确立选帝的标准,排 除C; 材料未涉及相权与皇权的矛盾,排除D。
考向二 唐宋时期中枢机构调整 1.(2022·1月浙江选考,5)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 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 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式报皇 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 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

中国古代政治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专题复习

县级行政区最具有稳定性
三级制是历代政区的层级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
三、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轨迹
先秦(西周) 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依据 战国、秦汉、初 军功爵制 依据
战国时期选官制度发生什么变化?
贵族世袭特权被废除,世卿世禄制被 打破。世卿世禄制向赐爵制度转变。
特点 自下而上 察举制 西汉汉武帝
隋唐——三省六部制
削弱相权
强化皇权
审 议 机 构 审 议 封 驳
国 家 工 程 建 设 理要 执 日政 行 常令 国 事, 家 务处 重
执行 行政 机中 构枢
礼 仪 制 度 科 举 户 籍 赋 税 土 地
草 拟 诏 令
决 策 机 构
官 吏 考 核 任 免
刑 法
军 政
宋朝 ——二府三司制
皇帝
最高行政机构
中国古代政治专题复习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的不断发展
一、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皇权与相权之争)
秦朝 ——三公九卿制
汉朝
西汉 ——中外朝制度 皇 帝 外朝 丞 相
有事上报
决策机构 中(内)朝 尚 书 令 侍 中
执行机构
常 侍
皇帝亲信近臣
御 史 大 夫 九
太 尉

汉朝
东汉
光武帝扩大尚书台权力 形成“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局面 ——尚书台取代三公 魏晋南北朝 逐渐形成三省体制
特点:有继承又有发展 程度空前强化
体现了时代特征
7.中枢权力机构演变过程中的焦点问题是什 么? 其发展趋势怎样?
焦点问题: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与斗争 发展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相,皇权 不断加强。
8.中国封建社会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何特点? 体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特点:以限制、分割相权原则调整中央官僚体制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中枢的演变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中枢的演变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中枢的演变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中枢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封建时代:封建时代的中央行政中枢是君主专制的政府机构。

君主拥有最高权力,其他官员都是由君主任命的。

这种政府体制的特点是:一切官员都是君主的臣民,而且君主的权力几乎是无限的,其他官员只能在君主的指令下进行行政管理工作。

二、秦汉时代:秦汉时代的中央行政中枢是封建时代的发展,它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中央行政系统,由太守、太傅、太尉、太师、大司马等官职组成。

这种政府体制的特点是:官员们都受到中央政府的控制,而中央政府也有自己的行政管理机构。

三、唐宋时代:唐宋时代的中央行政中枢是封建时代的发展,它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中央行政系统,由太守、太傅、太尉、太师、大司马、大学士等官职组成。

这种政府体制的特点是:官员们的权力更加分散,中央政府也有自己的行政管理机构,同时也受到地方政府的制约。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 清代实行内阁与军机处双轨制的中央辅政制。一方面,清
仿明制,改内三院(秘书院、弘文院、国史院)为内阁;另 一方面,皇帝选亲信组成亲自控制的机要秘书班子,协助皇 帝处理政事。康熙设立南书房,雍正在此基础上设立军机处, 掌管相要。
精品课件
2、中央各行政机构
❖ 秦汉时期中央各行政机构的长官叫九卿:①奉常 (太常)掌宗庙祭祀和各种礼仪;②郎中令掌管官 廷侍卫;③卫尉掌管宫门近卫兵;④太仆掌管皇帝 车马;⑤廷尉掌司法,是最高法官;⑥典客管理诸 侯及少数民族来朝事宜;⑦宗正管理皇族事务;⑧ 治粟内史管理租税赋役;⑨少府掌管官廷总务。
舜帝画像与传位于儿子夏启,形成了夏商时期的王位的世袭 制度。
❖ 周代,官制与当时推行的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紧密 结合,形成了王位的嫡长子继承制和世卿世禄制。 其结果是“龙生龙,凤生凤”,平民百姓“面朝黄 土背朝天”,与政治几乎无缘。
❖ 秦代废除了世袭制,采取官俸制度。选官不问出身, 量才录用,实行俸禄制度,在官有俸禄免官则无。 官吏有任期,子孙无特权。
书仆射、中书令和侍中同为宰相。唐高宗后以“同平章事” 为宰相。
❖ 宋代沿唐制以“同平章事”为宰相,以“参知政事”为副
相。另设枢密院与中书省分掌文武大权。
❖ 元代以中书省为宰相府,中书令常以太子兼任,实际的宰
相职务是左右丞相、平章政事。
❖ 明代,沿袭旧“三公”制,在中央设置中书省、都督府、
御史台三大机构,分管行政、军事、监察事务。后撤消中书 省,增设大学士,成为实际上的宰相。
精品课件
二、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精品课件
❖ 科举即分科举士,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 选拔官员的制度。
❖ 科举制度始于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5 年),清光绪二十七年(1905年)举行最 后一科进士考试。历时一千三百多年的科 举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 刻的影响。

第3课---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演变-2

第3课---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演变-2

高一历史第3课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演变——皇权与相权矛盾斗争导学案主备人:邢晓伟校对人:隋春燕卢敏2012年9月18日【课标要求】1.列举从汉到明清中枢权力机构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标落实】一自主学习阅读P10页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和教材第16页皇权的不断加强。

完成下列问题1.自主设计图示,概括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朝、清朝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并说出统治者是如何削弱相权强化皇权呢?汉:(汉武帝时阅读教材第1自然段小字)(东汉、魏晋有何变化)隋唐:(唐朝阅读教材第2段大字)宋朝:(阅读教材大字第三段)元朝:(阅读教材大字最后一段)明:(阅读教材第16页归纳明太祖、明成祖时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清:(阅读第16页最后一段与17页第1段第2段)2简要概括秦至清前期中枢权力机构演变及特点。

二知能提升1.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A唐代中央官吏日益增多 B 唐代以分权而得以集权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 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2.贞观年间某地发生严重旱灾,上奏朝廷,大臣甲提交书面处理方案:A举行大型祭天求雨仪式B消减灾区赋税C修筑引水灌溉渠道大臣乙认为甲的方案可行,上呈皇帝,皇帝赞许,吩咐大臣丙负责执行,大臣丙将任务依次交给下属三个部门。

(1)大臣甲乙丙分别在哪三个部门工作?(2)丙将A、B、C任务分配到哪三个部门?3.与秦朝的三公九卿比,隋唐时期确立的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有()①以三省取代了三公的职权②相权一分为三③中央具体职能部门有所减少④ 监察权与军权下放到部一级的职能部门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③D ②③4.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5.某同学在读《元史》时对一位理财专家阿合马产生了兴趣,他了解到阿合马曾供职于中书省,中书省相当于唐代的()A中书省 B尚书省 C 门下省 D 户部6、内阁制作为明朝集中央权力于皇帝的重要措施,正式确立是在()A .明太祖时期 B.明成祖时期 C.明宣宗时期 D.明宪宗时期7.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君主专制也空前加强。

古代官职

古代官职

【古代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是中书省、门下省。

隋代演变并确立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

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别行使行政权、军权、财权。

明代内阁虽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但实际上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相当于前朝的宰相)。

清代康熙设立南书房,于清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兼任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寺寺即官署。

九寺即九卿之官署。

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

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1)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

(2)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3)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4)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

(6)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7)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

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

第4课 中枢机构的演变 7.6

第4课  中枢机构的演变  7.6
—— 唐太宗自评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 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 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 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 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 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政体》引唐太宗语
三省制的瓦解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改政事堂号‘中书门 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 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
行政系统
吏部
吏部、司封
司勋、考功
户部、度支 金部、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兵部、职方 驾部、库部
刑部、都官 比部、司门 工部、屯田 虞部、水部
唐 初 文 官 俑
钱穆:我们只论汉唐两代官名之改 革,便见中国政治史上政治意识之绝 大进步。……无论从体制讲,从观念 讲,都大大进步了。
为防中书门下互相推诿现象,唐初 使中书门下联合议政,这就是政事堂。参 加政事堂议政的最初是三省长官,后又对 一些资历浅的受皇帝信任的官员,以“参 知政务”、“参议得失”、“同中书门下 平章事”等名义出现。魏征就是以秘书监 参与朝政,成为真宰相。
• 汉宰相首长制,唐宰相委员制。
政治制度及其变迁
唐“中书省之印”
宰相开府施政辅政制
长史、司直由皇帝直接任命。 设黄阁(类似于办公厅)和15曹(或13曹)以分管各 项政务,属官多时达360余人。丞相总领百官、主持朝 政、召集朝议、决定军国大事、封驳诏书、任免和选用 官吏、对上谏诤、对下诛罚,凡军国要政皆有参与权。 皇帝诏书由内廷机构转送到相府,在享受到诏书后, 应该核对诏书是否符合法律和制度,符合者,宰相签署 后交由相关部门执行;如果认为不符合,则可以封驳。 平时以奏章汇报政务,定期朝见(五日一朝)皇帝时直 接请示。 历史上,开府施政的宰相善终者不多,从出现到被实 际剥夺权力,也不过百余年。

中国古代中央官职介绍

中国古代中央官职介绍

中国古代中央官职介绍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中国古代中央官职介绍,希望你喜欢。

中国古代中央官职综述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是中书省、门下省。

隋代演变并确立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

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别行使行政权、军权、财权。

明代内阁虽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但实际上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相当于前朝的宰相)。

清代康熙设立南书房,于清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兼任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中国古代中央官职六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祭祀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中国古代中央官职寺寺即官署。

九寺即九卿之官署。

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

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1) 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

(2) 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3) 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4) 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 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

3第3课 中国古代的中枢机构

3第3课  中国古代的中枢机构
办法!











尚书
参知政事 同中书门下三品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皇帝 政事堂中源自尚门书书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度 支
盐 铁
户 部
中 书 门

枢 (三衙)


侍 卫
殿 前
侍 卫
马司步
图三 宋朝时期的 中央集权体制





有名无实

中 书 门 下(行政)
二府
(同平章事)
枢 密 院(军事)
秦法:细密、严苛
解决中央集权内部的矛盾
王国问题:汉初:汉承秦制实行郡县制,同时又 实行分封制,以图巩固汉朝统一。随着诸候实力 的增长威胁中央出现王国问题,汉景帝削藩,引发 七国之乱平定叛乱,收回了王国官吏的任免权。
{ 汉武帝:中央 内朝(尚书令、侍中、常侍)决策机构 外朝(三公、九卿)执行机构
{ 刺史:位低权重、代表中内监察
商 国家封朝形。的式方:国以首商领部,族也为是中商心朝的的方高国官联。盟他 西周 实实行现建 之们内了立国受定外夏武。天封期装服商的下要、诸制的共向征侯度早主商派在:期王赋他内政役纳们服治的的贡、制独领,立外地度并性,服,奉。有,对命形设关西征成置系周国伐官宗中员。、
实行法分一制些封和诸制分侯和封的宗制势法有力制直壮大接,影天响子。的权势日益 下降孔,子到说东:周商,诸朝侯继互承相了争夏霸朝,制分封度制而瓦稍
设立殿阁 大学士
仅备皇帝顾问 兼协理章奏
明成祖
设立 内阁
参与军国大事 的商讨

高考历史-中枢决策机构的演化

高考历史-中枢决策机构的演化

中枢决策机构的演化专制主义的加强是学习中国古代史部分的重要线索之一。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一对主要的矛盾。

总体而言,相权处于不断衰弱而皇权处于不断加强的趋势中。

纵观中枢决策机构的演化,就可以发现加强皇权限制相权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或者说,一个把戏——皇帝人为地将中枢决策机构不断地边缘化。

下面我们来看这一演化:1、内外朝制度的建立秦朝丞相为三公之一,位高权重。

汉武帝时深感丞相权重,于是设置内外朝制度——将自己身边一些文学侍从之士提拔起来,予以重用,让其参与决策。

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则成为执行机构。

这个过程是不是一个边缘化的过程?我们以尚书台这个机构为例:汉代内朝的办事机构叫尚书台。

秦朝时期,在禁中设有尚书的官(少府属官),相当于皇帝的“秘书”。

汉武帝为了削弱相权,强化君权,开始利用尚书这个办事机构。

汉元帝任用宦官石显为中书令,并委以朝廷政事。

到汉成帝时,随着尚书职权的扩大,尚书台的组织机构也随之扩大。

2、从三公九卿到三生六部3、从三省六部到中书门下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都具有了宰相的身份。

唐中叶以后,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三省长官先后被排斥出宰相行列。

从这个变化里面你能总结出一些规律吗?为了抗衡相权,皇帝往往拔擢一些新人和地位较低的机构,久而久之,这些地位较低的机构由于参与机务,逐渐演变为中枢决策机构,皇帝感受到来自这个机构的威胁之后,又另外拔擢新的机构,周而复始。

中枢机构不断被边缘化,以致最后朱元璋的时候干脆废除了宰相这个职务(机构)。

在相权与皇权的角力中,皇权大获全胜。

佥知中枢院事历史解释

佥知中枢院事历史解释

佥知中枢院事历史解释
中枢院事是中国古代官制中的一种职务,历史上曾多次设立并被
广泛运用。

中枢院事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意为辅助皇帝处理
国家政务的机构。

其职责包括参与决策、制定政策、协助管理朝政等。

中枢院事由皇帝亲自任命,通常选取具有丰富政务经验和才干的重臣
或宰相担任。

唐朝时,中枢院事成为朝廷中的重要官职。

受尚书省管理,中枢
院事在政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担
任重要的决策职责,并直接向皇帝汇报。

中枢院事在政治体制中的地
位极为崇高,他们既是君主的亲信,又具备实质的权力。

宋朝时期,中枢院事的地位略有下降,但仍然保留其重要职责。

在宋代,中枢院事负责选举官员、草拟法令、把握朝廷动态等。

他们
对朝政的决策有重要影响,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明清两代,中枢院事一度废除,改为设立东林书院、西林书院等
机构代替。

这些书院的成员由学者和文人组成,主要参与文化教育和
学术研究。

虽然中枢院事被废除,但政治决策的重要职责仍然存在,
并由其他机构或官员担当。

总之,中枢院事在中国古代官制中具备重要地位,其职责涵盖政
务决策、政策制定、朝廷管理等多个方面。

他们在历史中扮演着关键
角色,对国家政权和朝政运作起着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书 门 下(行政)
二府
(同平章事)
枢 密 院(军事)
二 府
三 三衙
(枢密使)
殿前司 待卫马军司

待卫步军司

度 支(度支使)
三司(财政)
盐 铁(盐 铁使)
户部(户部使)
图四 元朝时期的
中央集权体制 皇帝 枢密院 中书省
吏户礼兵刑工
皇帝 殿阁
厂卫 五军都督府
吏户礼兵刑 工
图五 明朝时期的 中央集权体制
全国 军队
总结出汉、隋唐、宋、元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
朝代
中枢权力机构或制度
秦 汉武帝 隋唐 宋 元
三公九卿
中朝(内朝)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制 一省制,只设中书省
朝代 秦朝
中央行政体制 三公九卿制
西汉武帝 中朝
东汉
尚书台
魏晋南北朝 三省制萌芽
隋唐
三省制确立

二府三司制

中书省

内阁

军机处
中国古代中央、地方制度
朝代 演变 中央机构 秦朝 建立 三公九卿制
地方机构 郡县制
两汉 巩固 中朝—尚书台 郡国并行—— 州郡县 隋唐 完善 三省六部制 州县—— 道州县三级
北宋 加强 二府三司制
路州县三级制
元朝 发展 一省制
行省制
明朝 高峰 清朝 顶峰
内阁 军机处
废行省,设三司
行省制
二、选官制度——补充官僚队伍
朝代 西周 战国、秦、 汉 汉武帝 东汉末年 魏晋南北朝 隋 唐 明清
职能 监察官员
谏议
朝代 秦 汉 明清
隋唐 宋
部门名称 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刺史
中央 都察院 “科道”六科给事中 地方 按察使司
门下省 谏院
制度 “世卿世禄”
军功爵制
察举制、征辟制 九品中正制 门阀士族(九品中正制) 开创 分科举人(科举制) 完善 科举制 发展 八股取士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选官制度
时段
标准
世卿世禄 军功爵制 察举征辟 九品中正 科举制
西周 战国时期 汉武帝时期 东汉末年、魏晋 隋唐时期
血缘 军功 孝廉 门第 才学
三、监察与谏议
中国古代的中枢机构
汉中市陕飞二中 授课:王严涛
图一 秦朝的中 皇帝
央集权体制
御史 大夫
丞太 相尉
奉郎卫廷典宗治少太
常中尉尉客正粟府仆



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
①建立中朝
皇帝
中朝
外朝
尚侍常 书 令中侍
丞御太 史
相大尉 夫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有事上报
九卿
图二 隋唐时期 的中央集权体制
皇帝
中尚门 书书下
吏户礼兵刑工
相权太重,意见又不 统一!不行,我得想
办法!











尚书
参知政事 同中书门下三品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皇帝 政事堂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度 支
盐 铁
户 部
中 书 门

枢 (三卫
马司步
图三 宋朝时期的 中央集权体制





有名无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