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古代社会福利思想
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
3、孟子的社会福利思想
在社会福利思想发展史上,孟子发展了孔 子以“仁学”为核心的社会福利思想主张。
从“人性善”和“民为贵”的思想命题出发,孟子 提出了社会福利主张。 1、理想社会的生活福利指标。“养生丧命死无 憾”,男耕女织、足衣足食的小康之家所构成的 小康社会。
•
2、制民恒产。. 第一、所谓“制民恒产”,是建议统治者给老百姓以一定 的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 第二、国家把给予每一农户的“百亩之田”、“五亩之宅” 作为一种制度规定下来,规定了社会基本保障线。 第三、孟子还将人们的经济状况与道德状况直接联系起来。 要想使百姓接受统治,必须首先使其有必要的物质生活条 件,使其得以生存下来。 第四、要救济穷弱 。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先从救济老、 幼、鳏、寡、孤、独等穷弱困苦之人开始。认为鳏、独、 孤、老、幼等都应是社会救济的主要对象。孟子还把儒家 孝悌敬老思想与老人福利和救助问题结合起来,并将“老 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作为儒者至高精神境界。 主张国家的赋税、徭役必须有一个明确制度,不得任意对 百姓侵夺。对普通百姓施行“薄税”政策,以减轻农民负 担。
4、墨子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赈灾备荒论。墨子从“兼相爱”、“交相利”这一根 本原则出发,对处于饥寒交迫中的广大劳动者表现出深切 的同情。墨子认为,统治阶级的腐败奢侈和野蛮战争,是 人民最大的灾难祸患。 (二)“利民”、“爱民”思想。墨子把“兼相爱”、“交 相利”原则运用到国宝的治国方略层机上,提出了“利 民”、“爱民”的社会福利思想。即给人民以实际的“衣 食生利”,反对苛税重役,主张轻徭薄赋,除了使饥者得 食、寒者得衣之外,还应使“劳者得息”。墨子从其“兼 相爱”、“交相利”的理论出发,批判统治者无止境的剥 削和不可遏止的贪欲,主张“爱民”、“利民”,表现了 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进步意义。
社会福利思想史 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2
? 官方的慈善事业除仓廒制度外,主要工作还 有济贫、养老与慈幼。
? 官方的慈善机构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的“六 疾馆”与“孤独园”。
? 唐宋“悲田养病坊”,原为唐代佛寺所主持 的悲田院。
? 《华严探玄记》“福田有五种,恩田、敬田、 德田、悲田与苦田。福田者,犹如农夫播种 于田,有秋收之利,亦即多行善事于前,将 受诸报于后”。
p 11
? 汉武帝时置常平仓以备荒年; ? 汉宣帝时设常平仓——《汉书。食货志》 ? 至元帝初元五年,因朝廷言其弊遂行罢废,
明帝重复其制,其后至魏齐梁诸代多沿用之。 (言心哲) ? 隋文帝开皇五年,义仓创设。 ? 义仓属于地方性济贫救灾设施。常平仓由朝 廷兴办。
p 12
? 仓储制度到宋代更为多元,除常平仓外,另 有惠民仓作为辅助,又设广惠仓以赈灾济贫 之用。
? 主张兴办功利教育事业、保障完全就业,实行全面 公费医疗,并设立公共养老院,收养老人,供给丰 美,俾之愉快,而终其天年。
p4
二、社会互助论
? 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另一组成部分。 ? 与大同社会论的区别: ? 大同社会论强调的是整个社会的“大同”,是对整
个社会制度的设计,而社会互助论强调是社会成员 之间的互助,前者是一个无法实现的幻梦,后者却 是可以付诸实践的一Fra bibliotek社会保障思想。
? 原为地方赈灾的义仓到唐宋之后变质为县仓、 郡仓。
? 宋太祖令“诸州所属县各置义仓以备凶歉, 是本取有余而补不足的原则”
p 13
? 朱熹于南宋淳熙八年定社仓法,由地方豪富或者民 家捐谷或向官府借谷,藏于该社,自治经营,以赈 灾民。
? 明清常平仓与社仓仍是救荒与济贫的最主要的措施。
? 清代《荒政则例》载有贷粟之法: “凡歉收之后,方 春民乏,贫不能耕,或旱禾初插,夏遇水旱,及既 雨既露,民贫不能耕种,速命州县开常平仓或社仓, 出谷贷之,俾耕种有资,以得秋熟,其兵丁之贫乏 者,亦贷焉,及秋视其收成之丰歉,收成在八分以 上者,加息征还;七分者免息征还;六分者本年征 还其半,来年再征其半;五分以下者,均缓征,以 待来秋之熟。”
社保
同年7月12日,由国务院发布《国 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和 《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 同年11月10日,由劳动人事部颁发 的《关于外商投资企业用人自主权和 职工工资、保险福利费用的规定》
由于受改革开放思潮的影响,传统 社会保障制度丧失了计划经济与乡村 集体经济的基础,加上其自身生存在 的某些缺陷,便成为了需要改革的重 点对象。因此,在 1986年4月12日, 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 体和对象的观念的影响,为消除社会 保障单位化的烙印,强调外资企业必 须缴纳中方职工退休养老基金和待业 保险基金,我国1986年11月10日颁发 《关于外商投资企业用人自主权和职 工工资、保险福利费用的规定》
2010年10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这是 最高国家立法机关首次就社保制度进 行立法。 将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亮点》
1945年毛泽东同志发表的《论联合政 府》提出了劳资利害关系的问题。 1947年进而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 务》明确提出了“劳资两利”的思想, 指出,“一切离开这个总目标的方针、 政策、办法,都是错误的。
中国福利思想对社会保 障制度的影响
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社会福利思 想的基本特点是:以马克思主义社会主 义政治经济学中的社会福利思想为依据, 受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同时 也是社会主义理想与福利现实主义相结 合的产物。
• 《周礼》中的福利思想
提出备荒赈饥思想 1、关于灾前备荒。对备荒抗灾提出了 、关于灾前备荒。 许多独到的见解, 许多独到的见解,最具代表性的是 备荒粮食储备制。 备荒粮食储备制。 2、关于灾后救济。对于灾情发生后的 、关于灾后救济。 救济工作, 周礼》列举了12项紧 救济工作,《周礼》列举了 项紧 急措施,并分别给出救济措施。 急措施,并分别给出救济措施。
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教学提纲
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梁雅方学号2013077030通过这一学期对社会福利思想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世界上的各种传统以及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对中国传统的福利以及中国近现代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有了一定的认识。
下面仅谈谈我对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解。
一、中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思想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主要包括儒家佛家以及道家三大类社会福利思想。
(一)儒家社会福利思想。
先秦百家争鸣时期即成为文化主流之一的儒家思想,在当时已经显示出完备性和成熟性。
在孔子创立儒家学说的时代,社会进步已经提出了对于社会福利政策的要求。
早期儒家的文化构成中,已经包含了社会福利思想的内涵。
(1)“仁”学一种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一种调节社会关系的道德规范。
孔子道德思想的基点:①“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孔子整个思想中最富有光彩的地方,它在理论范围内把所有的人置于了平等的地位。
“仁”的思想,“爱人”的思想,推行至于社会生活,成为种种福利政策和福利行为的文化基础(2)“惠民”孔子学说中体现社会福利意识最为突出的,是“惠民”的主张。
惠爱其民,惠予其民,惠存其民。
鳏寡孤独废疾者当享受最咼等级的惠爱。
(3)“大同” 社会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孟子把“仁”的原则提升为一种政治道德,并且看作一种执政条件。
(二)佛学的社会福利思想。
从西汉晚期到东汉初期,中国文化开始受到一种外来文化的强大影响,即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
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后,最早的信奉者多为帝王贵族。
1、重慈悲“生时善恶皆有报应,故贵行善修道”。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第一章先秦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先秦时期是我国社会福利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期。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所以传说中历史人物的社会福利思想主要集中在如何解决人们的生存问题上。
进入奴隶社会的夏、商、周时期,尤其是到了春秋时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从自己的理论体系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社会福利思想观点。
战国时期学术界空前自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是中国福利思想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
各家各派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社会福利思想观点,设计构思了自己所理想的社会模式,为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先秦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一节孔子的社会福利思想,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人。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极大,被称为“圣人”和“至圣先师”。
他的社会福利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一书中。
, 一、仁者爱人,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论语》一书,讲到仁的地方有五十八处之多。
“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
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论语?颜渊》) , 孔子“爱人”的广泛性。
要求统治者由尊神转为尊人,重视人的价值,重视民众。
孔子认为,治国要重民,他说:“所重:民、食、丧、祭。
(《论语?尧曰》“厩焚,子退朝。
曰:‘伤人乎,’不问马。
” , 《孟子?梁惠王上》载:“仲尼曰:‘始作佣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孔子对用像人形的俑陪葬都感到愤怒,可见他对奴隶也是有仁爱之情的。
这说明孔子“爱人”的广泛性。
, 当然,孔子的爱人是有差等的,在亲疏方面要按血统远近来分。
首先要爱自己的父兄,这就是所谓的“孝弟(悌)”,其次是爱自己的近亲,又次为远亲,最后才是与自己无血缘关系的人。
, 孔子认为,要爱人,首先要视人若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就是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加之于别人。
中国明清时期社会福利思想史
李贽( 李贽(1527~1602)明代官员、思 ~ )明代官员、 想家、文学家, 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 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 师。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 名贽,字宏甫,号卓吾, 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 居士、百泉居士等。在麻城讲学时, 居士、百泉居士等。在麻城讲学时, 从者数千人,中杂妇女, 从者数千人,中杂妇女,晚年往来 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 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 李贽著有《焚书》 死。李贽著有《焚书》、《续焚 藏书》 书》、《藏书》等。李贽虽然出家 做过和尚, 做过和尚,但是佛教并非其唯一信 根源上说, 仰,根源上说,李贽的信仰是三教 并存,以儒教为本。 并存,以儒教为本。
的
思想
(1)“爱民”是君道的核心内容
1 “爱民勤民” 爱民勤民” 爱民勤民
的民本思想
(2)得天下必得民心,治天下必使“民安”
福 利 思 想
康 熙 的 社 会
2 .“ 民 民” 民”的
(2)救灾赈饥 (1)勤求民瘼
(3)减免赋税 (4)救济旗人
第五节 唐甄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唐甄简介及学术背景
唐甄( 唐甄(1630~1704),中国明末清初的 ~ , 思想家和政论家。初名大陶,字铸万, 思想家和政论家。初名大陶,字铸万,号 圃唐甄塑像亭。四川省达州(今达县) 圃唐甄塑像亭。四川省达州(今达县)人。 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 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清顺治十四年 (1675)中举人。曾在山西长子担任过 个 中举人。 中举人 曾在山西长子担任过10个 月的知县,因与上司意见不合被革职。 月的知县,因与上司意见不合被革职。后 曾经商,因赔本乃流寓江南, 曾经商,因赔本乃流寓江南,靠讲学卖文 维持生活。著作主要有《潜书》 维持生活。著作主要有《潜书》。
社会福利思想讲解
社会福利思想讲解社会福利思想选择题社会福利的含义广义社会福利的目标是满足社会每个成员的生活需求,并增进其各方面的能力,包括衣、食、住、行、教育、娱乐以及潜能发展等。
狭义角度定义:社会福利是国家的一项社会政策,是国家、集体和社会为保障立法和政策范围内的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及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而提供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福利的二分法:一、剩余性福利,二、制度性福利社会福利的三分法:一、剩余性福利二,财政福利三,职业福利社会福利思想的含义:人们关于社会福利现象的认识和想法,包括有关社会福利的一些零散观点,也包括较为系统的学说和理论。
这些思想既是社会福利这一现象在人们意识当中的主观反映,又对社会福利的时间产生指导和影响作用社会福利思想研究的方法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阶级斗争理论和逻辑学基本原理指导社会福利思想研究。
具体方法:1、分类研究法(阶段法、国别法、学派法、人物法、文献法)2、文献研究法3、批判反思的方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种社会模式之比较: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社会阶级结构等级森严并世袭等级松散,中产阶级为主导统治者哲学王中产阶级政体君主专权的人治民主立法的法治财产、家庭统治阶级内部财产共有、财产私有,保留家庭妇孺公有男女平等完全平等不完全平等教育贵族教育公办、平等教育基督教社会福利思想(1)原始基督教产生(2)原始基督教的主要内容抗议现实的苦难,幻想美满的天国建立理想的“千年王国”宣扬忍耐和顺从(3)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文艺复兴的涵义:是与宗教神学、经院哲学和封建文化不同的,以人和自然为研究对象的世俗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运动的本质内容:是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发展逐步建立以人为中心的新的社会价值观念,这种观念被称为“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思想:1、反对神权对人的侵犯,要求肯定人的理性、价值、和尊严2、反对守贫斥富的财富观,鼓励人们大胆追求物质财富3、反对宗教禁欲主义,提倡人们去追求世俗幸福生活。
社会福利思想史 中西方古代社会福PPT课件
❖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大同社会的理想在漫长的封建 社会并没有变为现实,因此被称为是中国社会的 “乌托邦”思想。
10
与柏拉图《理想国》的比较
❖ 试比较孔子所描述的“大同社会”与柏拉图 的“理想国”的异同。
11
相同之处
❖ 1.在对未来社会的构想方面,孔子的大同社 会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几乎是相通的,都认为, 公有制是最优越的制度
❖ 自夏代始,国家就十分重视粮食的储蓄。
❖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 曰国非其国也”。
❖
——《礼记。王制》
❖ “天有四缺,水旱饥荒,其至无时,非务积聚,何以备之?”
❖
——《逸周书。文传篇》
3
❖ 汉时,设常平仓 ❖ 隋朝,增设义仓(地方政府举办)、惠民仓、广惠
仓等 ❖ 唐代,仓储制度更加完备和系统 ❖ 宋、明、清,沿袭了以往的制度,并使之更完善。
❖
——《礼记。礼运》
8
❖ 分析:中国传统的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社会 结构是“差序格局”的,长优有序,亲疏有别。
❖ 而大同社会的提出则是提倡要突破原有的社会伦理 关系的局限,以实行公有制为大同社会的最高理想; 政治上则主张社会民主,选贤任能;经济上主张社 会财富归全体人民所共有,生活上实现社会统筹, 各得其所。在生产方面则是人人尽力去劳动,所有 的社会成员均有保障。
6
4. 大同社会论
❖ ——这是中国古代关于理想社会建构的有代表性并 影响深远的思想。
❖ ——产生于公元前500多年前,是中国的乌托邦思 想;
7
❖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 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 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 各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於 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 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
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摘要]中国传统的福利思想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现实性。
天子的“德政”和民间的“宗法”制度是传福利制度的两大基础。
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福利制度时,不能忽视自身传统所提供的独特视角及有效经验。
关键词:中国传统社会;宗法制度;德政;宗法;宗族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到来,西方国家普遍建立相应的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也积极推进社会福利政策,并多方位借鉴和引进西方的福利思想与措施。
在反观西方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发扬中国古代传统的福利思想与理念。
毕竟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又维系了数千年封建体制的国家。
正是因为儒家倡导德政理想,中国历代政府都以长治久安为目的,始终关心百姓的的社会福利,其中的施政措施及蕴含的社会福利思想至今仍影响着当代中国,并对我国推行社会主义福利政策大有裨益。
一、德政:福利社会的理想虽然福利的概念是近代从西方引进的,但中国历代统治者对社会福利的实施由来已久,各派思想家也都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社会福利思想。
诚然,维护政权稳定,粉饰太平现象是当政者的现实目的,但借着与传统天命的贯通,德政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更有一种超越现实的意义,并始终鞭策着当政者致力于百姓的社会福利。
民国以前,对天的敬畏一直广泛存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如,《尚书舜典》曾记载帝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
这种“天”是带有意志的人格神,主宰着一切自然的变化与人事的祸福。
周人认为人事的一切运作都出于天命,人受命于天,天子禀天命掌管天下,而人也源于天命。
周公又进一步对“天”加以概念性的总括。
他认为“天命转移”“惟德是辅”,也就是说天命是以人君的德行为转移的依据。
这样“德”成了“天”的注解,所谓“敬天”就转为“明德”,“天”与“德”具有了同一性。
因此,天子禀承“天命”即应施行“德政”,否则,便违背天意而终将被弃。
如此,宗教观念上的敬天推衍出伦理观念上的明德,上天的意志从而有了明确的伦理内涵,并最终成了民意的终极支持者和最高代表。
社会福利思想
社会福利思想社会福利思想重点: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福利思想。
第2、3、4、5、7、9章第⼀章社会福利概述1、社会福利是⼀种制度设臵,根本⽬的有两个:A、帮助有困难的社会成员,维持其起码的物质和精神⽂化⽣活;B、提⾼全体社会成员的⽣活⽔平和质量,增进全民的社会福祉。
2、我国对社会福利的狭义看法: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为增进与完善社会成员尤其是困难者的社会⽣活⽽实施的⼀种社会制度,旨在通过提供资⾦和服务,保证社会成员⼀定的⽣活⽔平并尽可能提⾼他们⽣活质量。
3、公共福利和社会福利的不同点:A、公共福利的实施主体主要是国家和政府,⽽社会福利是由政府、社会团体、宗教机构、私⼈等共同实施的;B、公共福利的主要内容是反贫困、教育等,社会福利则还有提⾼全民⽣活⽔平和质量的涵义。
4、社会保障的四个组成部分:A、社会救助;B、社会保险;C、社会福利;D、社会优抚与安臵。
5、社会福利的特征:A、保障对象的全民性B、保障内容的福利性;C、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性;D、保障待遇的公平性和⾼层次性。
6、世界社会福利发发展进程:剩余型社会福利——制度型社会福利——发展型社会福利的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7、福利国家:[2005年上半年试卷]是指国家有意识地运⽤政治权利和组织管理的能⼒,在某些领域,主要是分配领域中,减缓市场机制作⽤的范围,矫正市场机制在对⽆劳动能⼒者分配⽅⾯⽆能为⼒的缺陷,从⽽为⼀部分特殊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活帮助。
8、福利国家危机的背景因素:⼈⼝⽼化、离婚率上升、家庭核⼼化、失业问题严重、经济竞争激烈、政府威信下降等9、社会福利制度⽐较完备的国家,⼀般通过三个途径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社会福利:[2005年10⽉试卷]专业化的社会福利、职业化的职业福利和社区化的社会福利服务10、社会福利的服务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11、社会福利制度:[2005年10⽉试卷]是⼀定形态下的社会,根据有关社会福利思想和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制定出台的⼀系列改善和提⾼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困难群体的社会政策和制度的总称。
先秦时期儒家社会福利思想
1092020年第3期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和活动历经千年历史积淀,形成了丰富的内涵和较为完整的体系。
先秦时期是中国文明的发端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繁荣发展、思想百花齐放的时期。
虽然当时社会福利事业制度尚处于初级萌芽阶段,但是先秦时期的智慧为中国几千年社会管理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社会福利是现代社会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是指人类社会的一种设置、一种制度、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保障措施。
在先秦时期,福利思想以及福利制度主要体现在“民本”思想的实践上,其功用主要为维护统治、教化治乱、体恤民生,以达到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国家治理、运行状态。
纵观中国历史,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的思想是最早与安民、抚民的“民本”思想紧密联合在一起的。
儒家社会保障思想和伦理是以儒家的“民本”为基本依据而开展的;从我国的传统社会管理和组织来看,儒家思想指导下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现了大同社会论、社会互助论和社会救济、社会公平等思想。
这些理念与社会保障理论的形成有着可溯的关系。
一、儒家社会福利思想体系儒家思想由孔子开创,后经孟子等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总结、提炼、推广。
其思想核心,就个体而言,是仁义礼智圣德性论“五行”思想;就社会而言,是德道思想,即博爱、厚生,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民主、法治等,它是我们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基石。
从封建王朝的政府统治和治理来看,中国儒家社会保障伦理的核心思想“仁者爱人”、“以民为本”、“德法兼治”、“均无贫”和“节用爱人”等,虽然未曾出现现代福利角度所定义的福利思想,但是儒家思想家有关福利的独到见解蕴含着社会保障管理、调控和运行的规范指南,也是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自然基础、精神动力和价值导向。
先秦时期儒家社会福利思想文/吴梦露1102020年第3期二、儒家社会福利思想的核心主张孔子在《礼记•礼运篇》中描绘了一个大同社会,其中蕴含的社会福利思想也是作为中国社会思想的精华。
为了“大同”局面的形成,儒家的思想家们从个人层面和社会政治层面将社会福利思想的核心内容概括为:对人民的人道主义关怀,关注社会公平正义,关心人民大众的救济和资助,这也体现了普世价值观和“以人为本”的崇高理念。
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
社会互助论
• 社会互助论强调社会成员间的互助,是可以付诸实践的一种社会保障思想 • 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兼爱交利”,孟子“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则百姓和睦” • 汉代,于吉《太平经》 • 宋代,张载“救灾恤患,敦本抑末”,同时还提出敬老,慈幼,扶困,济贫的愿
望
仓储后备论
• 建立鼓舞积蓄以备灾荒并济贫民的思想。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决饥民的粮食问题 • 宋元明 • 董煟,总结了宋代以前历代的救荒的得失教训《救荒活民书》,主张统治者要
“厚下”恤民,以“仁政”减灾
孟子的社会福利思想
• 发展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社会福利思想主张,民本思想,小康社会思想 • 对弱势群体的关顾与救助——“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
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墨子的社会福利思想
• 以“兼相爱,交相利”为思想原则,提出了具有鲜明的“爱民”,“利民”特色 的社会福利思想,主张给人民以实际的。
理论渊源
曾国安著《灾害保障学》,在对我国古代救灾思想的回顾中,以九论 概括性的介绍了我国历代灾害保障思想(天命主义禳弭论,赈济论, 调粟论,养恤论,安辑论,放贷论,仓储后备论,社会互助论,节约 论)
对后世颇有影响的天命主义禳弭论,大同社会论,社会互助论,仓储 后备论,社会救济论,优待抚恤论的社会福利思想
天命主义禳弭论
• 中国最原始的一种救灾救荒思想 • 产生于商汤时期,巫术救荒
大同社会论
• 实质上是一种乌托邦思想,产生于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公元前500年,孔子在 《礼记礼运篇》提出大同社会的思想。天下为公是大同社会的最高理想。
社会福利思想(1).ppt
对社会政策定义的修正
社会政策包括社会保障之下的对失业、生病、年老 时的收入维持,以及家庭津贴、医疗照顾、住房、社 区服务、教育。而这些政策的目标是由标示它们的词 语——保障(security)、健康(health)和福利(welfare)来 表明的。这些在一般的意义上都是最终产品,意味着 与最终所得有关,而不是与就业有关 。
福利国家之问题
1、财政压力带来经济失衡、
2、社会福利开支降低国民经济的市场竞争力。 3。失业增加(经济失衡导致的失业和好逸恶劳 导致的失业) 最终目标:在市场与国家之间求得社会福利的平衡
贝弗里奇报告所体现的现代 社会福利的特征
社会福利的非商品化 公民权与社会福利的共生关系 个人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化解决方案
第三节 蒂特马斯的理论
费边社的思想核心:平等
平等的 内涵
财富的分配(贫富差距控制在 一定的水平,减弱马太效应)
工作的机会(能否以自己的技能在 市场里获得收入)
社会的待遇(基本权利的保障和社 会事务的参与)
《社会福利思想》
第六章 福利国家的 社会福利理论
第一节 何为福利国家
定义1:把保证其公民一些基本的福利作为责 任的国家 。
定义2:福利国家包含一系列将货币和必须物 品、服务分配给公民的制度和政策,而这个 分配并非建立在市场运作的基础上
续
定义3:福利国家是那些直接运用有组织的力量 (通过政治运作和行政手段)对市场力量的运作进 行以下三个方面修正的国家:
续
去商品化 (decommodi fication)
个人福利状 态与市场部
分分离
福利国家 的内涵
去阶层化 (destratifica tion)
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
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梁雅方学号2013077030 通过这一学期对社会福利思想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世界上的各种传统以及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对中国传统的福利以及中国近现代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有了一定的认识。
下面仅谈谈我对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解。
一、中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思想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主要包括儒家佛家以及道家三大类社会福利思想。
(一)儒家社会福利思想。
先秦百家争鸣时期即成为文化主流之一的儒家思想,在当时已经显示出完备性和成熟性。
在孔子创立儒家学说的时代,社会进步已经提出了对于社会福利政策的要求。
早期儒家的文化构成中,已经包含了社会福利思想的内涵。
(1)“仁”学一种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一种调节社会关系的道德规范。
孔子道德思想的基点:①“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孔子整个思想中最富有光彩的地方,它在理论范围内把所有的人置于了平等的地位。
“仁”的思想,“爱人”的思想,推行至于社会生活,成为种种福利政策和福利行为的文化基础(2)“惠民”孔子学说中体现社会福利意识最为突出的,是“惠民”的主张。
惠爱其民,惠予其民,惠存其民。
鳏寡孤独废疾者当享受最高等级的惠爱。
(3)“”社会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孟子把“仁”的原则提升为一种政治道德,并且看作一种执政条件。
(二)佛学的社会福利思想。
从西汉晚期到东汉初期,中国文化开始受到一种外来文化的强大影响,即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
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后,最早的信奉者多为帝王贵族。
1、重慈悲“生时善恶皆有报应,故贵行善修道”。
2、“悲田养济坊”的社会福利结构佛文化的一个特殊现象,就是僧尼行乞。
社会福利思想史
社会福利思想史资料(资料仅供参考)一单项选择1、在“有道”的理想社会中,应该重点关心照顾的是老人和儿童。
2、在《论语·子路》中孔子集中表现了“庶”、“富”、“教”、社会教化论思想。
3、孟子把“民”置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序化关系之中,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重要命题。
4、范蠡以农作物收获循环为依据,提出了谷物平籴思想,成为中国救荒史上平籴理论的鼻祖。
5、《管子》之书认为国军出巡要行“九惠之教”之首是老老。
6、韩非提出了“势、发、术”相统一的系统社会控制制论思想,为君主专制主义奠定基础。
7、韩非从“性恶论”和“自由论”出发,社会福利的主张主要是“贫富分化合理论“、反济贫论”和“反足民论”等。
8、墨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兼爱说”他认为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之间应该无条件的彼此相爱,这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平等互爱的善良愿望。
9、墨子福利思想的一大特色是把“劳者得息”作为“利民”的重要指标。
10、贾谊和晁错提出了“即粟备荒论”,他们强调以粮食储备为核心内容的社会储备的重要性。
11、耿寿昌创立常平仓制度主要是着眼于边地设防的实际提出的,具有国防战略意义。
12.、在《礼记》49篇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福利思想,其中《礼运》阐释了“大同之世”的保障思想,《大学》阐明“亲民”思想,《王道》表达的是“恤民振穷”、“安老坏少”的思想。
具有“原典”的意义。
13、董仲舒认为百姓贫穷空虚的主要原因是“与民争利”。
14、王符继承了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把天心与民心统一起来,提出了“天以民为心”的思想构成了其社会福利思想提出的基本理论依据。
15、鲍敬言社会核心的论点是“无君论”。
16、李嗊社会福利思想主张——生民论,就是以“礼论”为理论前提和依据建立起来的。
17、朱熹认为,人的贫穷是天命气数所决定的,所以人生有贵贱、贫富的区别。
18、朱熹主张设“社仓”来解决饥民的粮食问题。
19、董猥的《救荒活民书》是中国救荒思想史上的集大成式的著作。
中国福利思想史
中国福利思想史绪论一、选择题1.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救灾救荒思想、济贫思想、安老怀少思想、残疾人福利思想、妇女福利思想、社会优抚思想、社会教化思想(也可以靠论述)第一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一.选择题1.孔子的社会福利思想成为中国社会福利思想上最有影响的学派,他提出了“济众助人”、“均无贫”、‘薄赋敛”、“惠民论”等社会福利思想,成为中国福利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奠基者。
2、孔子的思想主要由重礼、贵仁两个方面组成,这实际上构成了孔子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的理论前提和研讨问题的出发点。
3、仁的基本内涵包括爱人、孝俤、忠恕4、惠民利民思想:济众助人、均无贫、薄赋敛5、《周礼》作为中国社会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国家机构体系的著作,讨论关于灾前备荒和关于灾后救济。
6、《周礼》提出的惠民恤民思想:恤民振穷、无息贷放、免服徭役7、九惠之教即行九项惠政:、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疾,七曰:通穷,八曰:振困,九曰:接绝8、管子不仅重视社会福利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而且还在反复强调了社会福利问题调查统计的重要性。
9.《管子》的作者提出了其独特的徕民策,分析了甚贫对社会稳定的危害,并提出了“贫穷线”问题,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提出了生产者保有产品的最低比率问题。
10.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从性恶论、自为论出发,提出了反济贫论、贫富分化合理论等主张。
11.韩非的反社会福利思想主张提出的理论依据是:性恶论和自利自为的人际关系论。
性恶论是荀子第一个提出的。
12.老子提出了“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思想,还提出了“天道均平”的观点。
13.老子的“为无为,事无事”的主要观点:67页即“无为而治”实际上提倡“无为政治”,是老子把天道自然无为论运用于人类社会而提出的一种思想,是强调要以顺乎自然的态度来处理世事,不强为。
14.老子提出了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模式15、墨子提出赈荒抗灾的主要方法:积粟备荒,节用抗灾,足财抗灾16、墨子提出了把兼相爱,交相利原则运用到国家的治国方略层面上,提出了利民/爱民的社会福利思想。
古代社会福利思想
古代社会福利思想
主讲:周绍宾
xnzhoushaobin@ QQ:1246731515
引入:
从世界范围来看,原始社会是不同民族、地区所共同经过的最 早同时也是最长的社会发展阶段。早在二三百万年前,人类以 生产劳动为基础,由各种生产关系总和起来构成了人类社会。
可以说,从人类社会诞生的那一天起,有关人类社会福利的思 想就已经产生了。 但由于有记载的人类历史尚不到三千年,因此对史前社会的生 产生活方式以及人们有关社会福利的思想,并没有确切的史料 来佐证,但我们可通过考古学、民族人类学和古代神话传说等 相关材料大致推论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福利制度和思想。 人类发明文字后,其所留下的丰富的社会福利构想及部分实施 的社会福利制度,就成为本篇所要讲述的主要内容。 本讲重点考察古代中国、古希腊、古罗马这三大世界文明古国 的社会福利思想。
第一节 古代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
就业保障 轻徭薄赋,裕民富国 诸子百家的社会理想 管仲的通穷济困施政纲领和“仓廪实而知礼 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德治”思想 老庄的“小国寡民”理想和自然“和谐”社 会 孔孟的“仁政”方案与“大同”“小康”理 想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的互济主张
第一节 古代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
二、先秦时期的社会福利制度及其思想 特殊群体的社会福利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对社会上各种不幸的人,我国古代不仅有对 其单独的解释,而且还用专门名词来连称, 即“鳏寡孤独废疾者”,足见那时的社会已 经比较关注社会弱势人群了。
第一节 古代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
平籴与通籴:
平籴即由国家控制粮食的购销和价格:政府在丰年以 平价收购农民余粮,防止商人压价伤农;在灾年则平 价出售储备粮,防止商人抬价伤民,防止“谷贱伤农 ,谷贵伤民”,“取有余以补不足也”。 通籴即邻邦国家之间,民众之间互相帮助,调有余补 不足,有点我们今天说的对灾害的人道主义、国际主 义救援的味道。
第六章 古代社会福利思想
第三节 古代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
中国古代的福利思想,通常有两个方面 的内容: 第一,赈灾; 第二、济贫扶困。 目的:“老其老,慈其幼,长其孤,问 其病”
一、先秦诸子百家福利思想学说
(一)儒家的社会福利思想
1.儒家的“民本”、“仁政”以及“大 同”思想 孔子《礼记·礼运·大同篇》:“大道之行 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孤寡独废疾者届 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 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 必为己。是故谋闭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一)儒家的社会福利思想
3.重视“孝”道的思想 儒家推崇孝道,认为“士有百行,孝敬 为先”,“治身莫先于孝”。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 孝”。
(一)儒家的社会福利思想
4.重视“入世”的思想 《大学》中载:“物格而后知至,知至 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 治而后天下平。”
第二节 古罗马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原始基督教的产生 盼望“救世主”降临,拯救人们的苦难。 原始基督教遂以犹太教新宗派的形式出 现。宣传“天国即将来临”,号召“罪 人悔改”。
二、原始基督教的主要内容
原始基督教概括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的 内容: (1)创世。 (2)道成肉身。 (3)三位一体。 (4)救赎。 (5)天堂、地狱与最后审判。
(二)墨家的社会福利思想
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提倡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 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 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 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若饥则得食,寒 则得衣,乱则得治,此安生生”。
中国古代社会福利 许妙成
社会福利思想期末作业作者:许妙成院系年级:哲社学院10级学号:201011023004 论文提交时间:2012/2/18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摘要:中国悠悠五千年的文明和思想资源中,同样包含着独特的福利思想和制度。
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包括儒家仁义学说在内的爱民、助民思想与福利的含义基本想通。
由此看来中国早在古代就提出了一系列的福利思想和一些福利政策。
关键词:福利思想基础历史脉络述评一、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基础(1)、西周以来的民本主义思想。
顾名思义,民本主义即是以民为本的思想。
民历来就是作为君、统治者相对立的群体概念而存在的。
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民的作用就渐为统治阶级所认识。
学术界普遍认为,对民的重视是从周朝代商开始的,实际上商朝开国之主成汤对民的重要性已有所认识,因而采取利民、保民之策,从而代夏以兴。
商汤的赈恤饥寒措施,大概可视为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滥觞。
然而,商代后期,商王失德,以致重蹈夏桀覆亡之辙。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周文王力行仁政,采取了惠民、保民政策,爱护鳏寡孤独之人是周文王施政的核心。
周文王因此而得到了民众的拥护。
所谓”文王……怀保小民惠鲜鳏寡,……用咸和万民。
”周族国力日趋强盛,为武王翦灭”泱泱大国”商朝奠定基础。
周朝建立后,更加重视民众的作用,提出”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继承文王以来的传统,注意采取惠民保民政策。
《周礼·地官司徒》中称:西周王朝以六项保安蕃息的政策护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
”足见对民生福利的重视。
后世历代统治者和思想家,无不从”民为邦本”(即民本主义)的指导思想出发,强调赈贫恤患,救助老幼孤寡即福利思想的中心。
战国时期,孟子对西周以来产生的民本主义思潮作了高度的理论概括,提出了”君轻民贵”的口号。
民本主义成为早期儒家仁政学说的基石。
齐国宰相管仲提出了”兴德六策”和”九惠之教“。
兴德六策即”匡其急”、”振其穷”、”厚其生”、”输之以财”、”遣之以利“及”宽其政”。
中国隋唐宋元时期社会福利思想史
一、朱熹简介及学术背景
朱熹( 朱熹(1130~1200) 中国南宋思想 ~ ) 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 家。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 江西) 绍兴十八年( 江西)人。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 )中进士, 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 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 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 元六年卒。嘉定二年( ) 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 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 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 ),赠 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赠 ), 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理气论 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 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 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 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 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 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 太极” “道”、“太极”。
(1)贫富命定论:人的贫富 天命气数所决 定的
1贫富论 贫富论
(2)民富则君不贫:贪官的剥削是百 姓穷困之由;民富与君富的关系
福 利 思 想
朱 熹 的 社 会
2. 论
(3)经界正则田税均贫 3 (1)足赈说 (2)社仓论 (3)以工代赈 (4)减免税钱 (5)地主佃户相依论
第五节 董煟的社会福利思想
(1)皇帝是最大的剥削者
1 .君主 乃祸乱 之源
(2)深入批判了封建官僚政治 (3)尖刻否刺了元朝统治者 (1)仍有“君”存在,“君”把理想 的道德与人格集于一身,堪称“圣人” (2)有官吏,但官吏的德行非常高尚, 是贤民军中的得力助手,不是特权阶
福 利 思 想
邓 牧 的 社 会
2.
层 (3)人们虽有分工不同,但都参加劳 动,都依靠自己的劳动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章主要介绍了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社 会福利思想;古罗马的社会福利思想;古代中国 的社会福利思想;阐述了中国古代的福利思想特 征。
第一节 古希腊的社会福利思 想
一、柏拉图《理想国》及社会福利思想 柏拉图心目中的国家是一个城邦制的共 同体,它是作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公 共事务机构而建立的。城邦国家是由一 系列的社会等级构成,他们是统治者、 军人和平民。
(一)儒家的社会福利思想
3.重视“孝”道的思想 儒家推崇孝道,认为“士有百行,孝敬 为先”,“治身莫先于孝”。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 孝”。
(一)儒家的社会福利思想
4.重视“入世”的思想 《大学》中载:“物格而后知至,知至 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 治而后天下平。”
三、原始基督教的社会福利思 想
基督教作为反映下层社会受压迫阶级的苦 难心声的原始宗教,在教义中提出了大量 的关于平等、博爱、互助和普遍幸福的社 会福利思想。 博爱分为两个方面:爱上帝和爱人如己。 随着基督教由民间宗教发展成为国教,由 “被压迫、被剥削人民的宗教”变为“统 治阶级的宗教”,从此也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 奥古斯丁:爱上帝和爱自己。肉体幸福和 精神幸福
柏拉图的《理想国》
哲学王情节: 统治者必须具备哲学家的智慧、善的人 格和公正的品质
二、亚里士多德的社会福利思 想
“就其本性而言,人是一个政治动物”。 亚里士多德还对个人幸福与公共福利之 间的关系作了充分的论述。他认为“自 我实现”并不是自私自利,而是要在更 高的动机和目的推动下,为促进他人和 城邦的公共福利牺牲个人利益。 (斯密:个人幸福经济学 人类幸福道德哲学)
(一)儒家的社会福利思想
2.重视“礼”的稳定和“三纲五常”的 思想 礼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社会制度,如 赋税制度、等级制度,即《礼记》中所谓 “经礼三百”; 二是冠、婚、丧、祭、燕、射、朝、聘等 仪式,即《礼记》所谓“曲礼三千”。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 妻纲”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代的福利思想,通常有两个方面 的内容: 第一,赈灾; 第二、济贫扶困。 目的:“老其老,慈其幼,长其孤,问 其病”
一、先秦诸子百家福利思想学说
(一)儒家的社会福利思想
1.儒家的“民本”、“仁政”以及“大 同”思想 孔子《礼记·礼运·大同篇》:“大道之行 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孤寡独废疾者届 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 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 必为己。是故谋闭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的社会模式比较
柏拉图认为社会的建立其根本是维护正 义,而正义必定来源于理念世界而非经 验世界。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之有别于帝王统治 首先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即城邦是或倾 向于平等、自由的人的合作关系,而且 是“不同的”人的合作关系,所谓不同 的人指的是人们在经济上的高度专门化。 政治自由与专业技能的结合是亚里士多 德所设想的城邦的本质特征。
(二)墨家的社会福利思想
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提倡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 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 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 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若饥则得食,寒 则得衣,乱则得治,此安生生”。
(三)道家的社会福利思想
(二)民间福利家族化
家本位 “八十者,一子不从征。九十者,其家 不从征。”
(三)中国古代的福利系统是 一个封闭的系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二节 古罗马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原始基督教的产生 盼望“救世主”降临,拯救人们的苦难。 原始基督教遂以犹太教新宗派的形式出 现。宣传“天国即将来临”,号召“罪 人悔改”。
二、原始基督教的主要内容
原始基督教概括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的 内容: (1)创世。 (2)道成肉身。 (3)三位一体。 (4)救赎。 (5)天堂、地狱与最后审判。
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说:“故圣人言: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 无欲而民自朴。” 庄子则说:“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 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二、 中国古代的福利思想特征
(一)社会福利官方化 子对子路曰:“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 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 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