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共19页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

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

3、孟子的社会福利思想
在社会福利思想发展史上,孟子发展了孔 子以“仁学”为核心的社会福利思想主张。
从“人性善”和“民为贵”的思想命题出发,孟子 提出了社会福利主张。 1、理想社会的生活福利指标。“养生丧命死无 憾”,男耕女织、足衣足食的小康之家所构成的 小康社会。

2、制民恒产。. 第一、所谓“制民恒产”,是建议统治者给老百姓以一定 的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 第二、国家把给予每一农户的“百亩之田”、“五亩之宅” 作为一种制度规定下来,规定了社会基本保障线。 第三、孟子还将人们的经济状况与道德状况直接联系起来。 要想使百姓接受统治,必须首先使其有必要的物质生活条 件,使其得以生存下来。 第四、要救济穷弱 。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先从救济老、 幼、鳏、寡、孤、独等穷弱困苦之人开始。认为鳏、独、 孤、老、幼等都应是社会救济的主要对象。孟子还把儒家 孝悌敬老思想与老人福利和救助问题结合起来,并将“老 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作为儒者至高精神境界。 主张国家的赋税、徭役必须有一个明确制度,不得任意对 百姓侵夺。对普通百姓施行“薄税”政策,以减轻农民负 担。
4、墨子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赈灾备荒论。墨子从“兼相爱”、“交相利”这一根 本原则出发,对处于饥寒交迫中的广大劳动者表现出深切 的同情。墨子认为,统治阶级的腐败奢侈和野蛮战争,是 人民最大的灾难祸患。 (二)“利民”、“爱民”思想。墨子把“兼相爱”、“交 相利”原则运用到国宝的治国方略层机上,提出了“利 民”、“爱民”的社会福利思想。即给人民以实际的“衣 食生利”,反对苛税重役,主张轻徭薄赋,除了使饥者得 食、寒者得衣之外,还应使“劳者得息”。墨子从其“兼 相爱”、“交相利”的理论出发,批判统治者无止境的剥 削和不可遏止的贪欲,主张“爱民”、“利民”,表现了 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进步意义。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

第一章社会福利概论一、福利与社会福利社会福利的目的:是满足社会中所有个人的社会、经济、健康和娱乐的需要。

社会福利旨在提升所有年龄群体的社会功能,无论他们是富裕还是贫穷。

(一)福利的概念(welfare )●人们通常将福利理解为“幸福”或“幸运”,从语义学的角度来说,福利可以定义为能够让人们生活幸福的条件。

●联合国社会开发研究所这样来认识福利的,它首先把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营养、居住、保健等,这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第二类是基本的文化需求,包括教育、娱乐、休闲及人类生活的保全;第三类是在人的基本的生存需求和文化需求获得满足之后而向往的更高层次的生活需求,它是在前两个需求获得满足的基础上,追求满足更高层次需求的过程,即是福利。

(二)社会福利(Social Welfare)●广义的社会福利,如联合国给社会福利下了这样的定义“社会福利是社会服务与机构间的有组织联系,在于协调个人和团体,在契合其家庭和社区学期的原则下,获得生活、健康及人际关系各方面的满足,使其能充分发挥潜能以增进福祉。

”●从社会制度或政府的政策措施的层面来界定社会福利的概念,认为社会福利就是“专门为弱者提供的服务”,此为狭义的社会福利。

陈良谨教授将中国社会保障体制下的社会福利制度定义为:“社会福利是作为国家的社会政策,由国家或社会立法或政策范围内的全体公民普遍提供的旨在保证一定的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综上所述,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从狭义的角度给社会福利下一个定义:社会福利是国家的一项社会政策,是国家、集体和社会为保障立法和政策范围内的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及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而提供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作为设置和专业的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有关项目、利益及服务的国家体系。

这种体系可以帮助人们满足其社会、经济、教育和健康的需要,这种满足了的需要对于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福利的另一种含义来源于学术专业的界定。

社会福利思想史 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2

社会福利思想史 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2
p 18
? 官方的慈善事业除仓廒制度外,主要工作还 有济贫、养老与慈幼。
? 官方的慈善机构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的“六 疾馆”与“孤独园”。
? 唐宋“悲田养病坊”,原为唐代佛寺所主持 的悲田院。
? 《华严探玄记》“福田有五种,恩田、敬田、 德田、悲田与苦田。福田者,犹如农夫播种 于田,有秋收之利,亦即多行善事于前,将 受诸报于后”。
p 11
? 汉武帝时置常平仓以备荒年; ? 汉宣帝时设常平仓——《汉书。食货志》 ? 至元帝初元五年,因朝廷言其弊遂行罢废,
明帝重复其制,其后至魏齐梁诸代多沿用之。 (言心哲) ? 隋文帝开皇五年,义仓创设。 ? 义仓属于地方性济贫救灾设施。常平仓由朝 廷兴办。
p 12
? 仓储制度到宋代更为多元,除常平仓外,另 有惠民仓作为辅助,又设广惠仓以赈灾济贫 之用。
? 主张兴办功利教育事业、保障完全就业,实行全面 公费医疗,并设立公共养老院,收养老人,供给丰 美,俾之愉快,而终其天年。
p4
二、社会互助论
? 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另一组成部分。 ? 与大同社会论的区别: ? 大同社会论强调的是整个社会的“大同”,是对整
个社会制度的设计,而社会互助论强调是社会成员 之间的互助,前者是一个无法实现的幻梦,后者却 是可以付诸实践的一Fra bibliotek社会保障思想。
? 原为地方赈灾的义仓到唐宋之后变质为县仓、 郡仓。
? 宋太祖令“诸州所属县各置义仓以备凶歉, 是本取有余而补不足的原则”
p 13
? 朱熹于南宋淳熙八年定社仓法,由地方豪富或者民 家捐谷或向官府借谷,藏于该社,自治经营,以赈 灾民。
? 明清常平仓与社仓仍是救荒与济贫的最主要的措施。
? 清代《荒政则例》载有贷粟之法: “凡歉收之后,方 春民乏,贫不能耕,或旱禾初插,夏遇水旱,及既 雨既露,民贫不能耕种,速命州县开常平仓或社仓, 出谷贷之,俾耕种有资,以得秋熟,其兵丁之贫乏 者,亦贷焉,及秋视其收成之丰歉,收成在八分以 上者,加息征还;七分者免息征还;六分者本年征 还其半,来年再征其半;五分以下者,均缓征,以 待来秋之熟。”

第二章古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

第二章古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

1、原始社会的福利思想
在原始社会,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主要是各种自 然灾害和野兽的袭击,而氏族社会的共产共用制 为氏族成员提供了一定的生存保障。 氏族公社内部实行财产的平均分配、负担均摊、 必要时“损有余而补不足”,强调平等和谐的人际 关系。对丧失劳动能力者的保障、对因战因病致 残者提供生活保障是氏族成员的共同责任。
世界眼光——西为中用
• 在同一历史时期,社会福利思想及其实践在各个 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有不同的反映,不可能有适用 于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一切情况的社会福利思 想和制度。因此,我们在学习与研究过程中,应 该能够放眼世界,具有世界眼光,借鉴与学习世 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经验, 并从中挖掘、借鉴其有益的东西,做到西为中用。
第一节 思想为今用
• 社会保障一般认为是现代社会的做法,其实,社 会保障制度在中国早已有之,并长期行之有效。 目前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较多的是当代的社会 保障问题,但现代社会的社会保障也可以从中国 古代的长期实践中获得借鉴。中国人注重亲情、 注重家族、注重孝道,不仅仅是感情上的依托, 中国历史上的仓储后备、以工代赈、优待抚恤等 措施,迄今仍在被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制度所采用。
• 在大一统封建帝国建立以后,历代皇帝在贩贫恤 患方面未尝有所懈怠,这以历代会要的记载中可 以观知。如:汉文帝时,“ 赐天下孤寡布帛絮” 。 汉武帝时,“ 遣渴者存问至赐,鳏寡孤独帛人二 匹,絮三斤。”南朝梁武帝时,诏“ 孤老鳏寡不 能自存者,咸加振恤。” • 虽然近世以前的这些救济未曾作为一项制度、一 种政策固定下来而带有临时救济的性质,但已经 形成一种传统为历代统治者所继承,并且在宋代 以后终于成为国家的一种制度。
C、组织公共生活 •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以25家为基层单位,组 成生活保障小组,称为“两”。两个“两”,设“两司 马”主持。每5家设“伍长”一人。每家出1人当兵为 伍卒,“有警则首领统之为兵,杀敌捕贼,无事则 首领督之为农,一切多余的产品要交给 高度组织 政府。 • 太平天国的家庭小级有一些村社的职能:文化、 教育、互助。太平天国社会组织的主要功能是行 政的,也就是国库和军事性的。二十五家是一个 军事单位,也就是一个排,因为每一户都必须派 出一人到军队服役。

社会福利思想

社会福利思想

中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启示【摘要】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由政府举办或自主的社会福利事业,其宗旨是改善全体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保证人民在文化和教育、医疗和健康、就业和住宅,以及养老等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

而社会福利思想是伴随着人类的社会福利实践而不断发展的,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不同的政治制度,产生了不同的福利制度,也形成了不同的福利思想。

本文通过对某些中西方社会福利思想进行介绍分析,并从中得出对现代社会福利以及对中国社会福利实施的一些启示。

【关键字】社会福利;大同社会论;理想国;功利主义一、社会福利思想所谓社会福利思想就是关于社会的福利制度和社会政策的思想理论,也是人们对什么是好的生活和如何实现好的生活的哲学思考。

围绕着关于社会福利的价值论和社会理想的争论,就形成了各种社会福利思想,各国都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社会福利制度。

而在每种社会福利思想背后或多或少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因此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福利思想,才能让它们有利于则甚的发展,还有社会的发展。

接下来主要介绍三中社会福利思想,分别为中国古代孔子的“大同社会论”、西方柏拉图的“理想国”及功利主义福利思想。

(一)孔子“大同社会论”大同社会论,这是中国古代关于理想社会建构的有代表性并有深远的思想,产生于公元前500多年前,是中国的乌托邦思想。

孔子在《礼记.礼运》中曾这样说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各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

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天下为公”不仅是儒家的社会理想,也是儒家确立政治公平思想的一个理论前提。

这里的天,随着学者们的论述,也多被替换成了民意与正义,孔子也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

这无疑是一次重大的观念革命,其实包含了“主权在民”的思想,包括孟子后来的“天民合一”观,都是在这个体系中说的,而这一政治思想也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1救灾救荒思想2济贫思想3安老怀少思想4残疾人福利思想妇女福利思想6社会优抚思想7社会教化思想。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特点:1宏观看,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具有与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体系紧密结合的特性2从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动态轨迹看,具有明显的早熟性3就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总体特征而言,大部分思想家的社会福利主张都带有典型的“宗族福利保障”色彩4很多思想家往往把社会福利目标的实现寄托于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理想社会史。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的分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时期;明清时期;近代时期。

孔子社会福利主张的理论依据:1,重礼礼是一种社会行为的规范还是一种约束人们一切行动的行为规范。

2,贵仁仁是其核心思想基本包括''爱人""孝悌""忠怒"三个方面主张"仁者爱人"。

有道社会论述:1,在这种理想的有道社会里,老百姓的生活是安定的,和睦的,愉快的,这应市君子向往的一种至高境界。

2,在有道的理想社会中,应该重点关心照顾的事老人和儿童。

惠民利民思想:1,救众助人2均无贫3薄赋敛(a,孔子主张对百姓实行轻税政策,藏富于民b,孔子在限制徭役方面,提出了使民以时的观点就是在役使老百姓时不要误农时,并含有不要过度劳民的意思)论述孟子社会福利的理论依据:1,人性善说(a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在于人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四心'b孟子任务四心事人类道德的肇端,又称四端c虽然人性本善,但社会上任然有君子和小人之分)评价:孟子的性善说把人们的伦理道德说成是天成的,这在理论上是错误的。

)2民为贵。

从民贵君轻出发进一步展开了其重民思想:1,民之向背关系国家兴亡2,倾听国人意见3,营造与民同乐的社会氛围。

评价:孟子以民贵君轻,与民同乐为核心内容的民本思想,其出发点并不在为民请命而是在于防范贼民兴丧无日局面的出现,为统治者提出济平天下,长治久安的治国良策。

先秦时期儒家社会福利思想

先秦时期儒家社会福利思想

1092020年第3期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和活动历经千年历史积淀,形成了丰富的内涵和较为完整的体系。

先秦时期是中国文明的发端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繁荣发展、思想百花齐放的时期。

虽然当时社会福利事业制度尚处于初级萌芽阶段,但是先秦时期的智慧为中国几千年社会管理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社会福利是现代社会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是指人类社会的一种设置、一种制度、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保障措施。

在先秦时期,福利思想以及福利制度主要体现在“民本”思想的实践上,其功用主要为维护统治、教化治乱、体恤民生,以达到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国家治理、运行状态。

纵观中国历史,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的思想是最早与安民、抚民的“民本”思想紧密联合在一起的。

儒家社会保障思想和伦理是以儒家的“民本”为基本依据而开展的;从我国的传统社会管理和组织来看,儒家思想指导下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现了大同社会论、社会互助论和社会救济、社会公平等思想。

这些理念与社会保障理论的形成有着可溯的关系。

一、儒家社会福利思想体系儒家思想由孔子开创,后经孟子等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总结、提炼、推广。

其思想核心,就个体而言,是仁义礼智圣德性论“五行”思想;就社会而言,是德道思想,即博爱、厚生,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民主、法治等,它是我们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基石。

从封建王朝的政府统治和治理来看,中国儒家社会保障伦理的核心思想“仁者爱人”、“以民为本”、“德法兼治”、“均无贫”和“节用爱人”等,虽然未曾出现现代福利角度所定义的福利思想,但是儒家思想家有关福利的独到见解蕴含着社会保障管理、调控和运行的规范指南,也是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自然基础、精神动力和价值导向。

先秦时期儒家社会福利思想文/吴梦露1102020年第3期二、儒家社会福利思想的核心主张孔子在《礼记•礼运篇》中描绘了一个大同社会,其中蕴含的社会福利思想也是作为中国社会思想的精华。

为了“大同”局面的形成,儒家的思想家们从个人层面和社会政治层面将社会福利思想的核心内容概括为:对人民的人道主义关怀,关注社会公平正义,关心人民大众的救济和资助,这也体现了普世价值观和“以人为本”的崇高理念。

社会福利思想全课程ppt

社会福利思想全课程ppt

7.从服务方式和服务形式角度看,社会保障服 务方式是以“物质的”收入保障和实物补助 为主,“软性的”服务居于次要地位。社会 福利中的社会服务和精神心理健康服务等非 物质因素与方法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经济 保障和物质救助只扮演基础性角色。
8.从资金来源与资源构成看,社会保障服务资金筹措 渠道相对固定和明确,社会保障资源构成是相对单 一和专门化。社会福利资金来源多元化,国家、市 场、家庭和社区在需要满足中共同发挥作用,扩大 到各式各样的非货币资源与收入 。 9.从服务功能与服务性质角度看,社会保障服务主要 功能是社会控制和强化工作伦理,性质是消极治疗 和事后补救。社会福利功能不是消极的社会开支, 而是社会投资与预防社会风险的制度性机制 。

公共福利和社会福利有明显不同:
公共福利的实施主体主要是国家和政府,而社会福利 是由政府、社会团体、宗教机构、私人等共同实施的, 并且在全球越来越表现出它的多元化、多支柱发展方 向; 公共福利的主要内容是反贫困、教育等,社会福利 则还有提高全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涵义。
第二节 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的关系 一、传统的观点
第三节 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阶段
一、世界社会福利的简要发展历程 1、剩余型社会福利 剩余型社会福利将社会福利看成是一种在
常规的社会机制不能正常运转或者不能满 足一部分社会成员某些较为特殊的社会需 求时而采取的应急措施。
2、制度型社会福利 制度论认为,社会福利是任何社会都必需的重
要的职责和功能,主张应该积极地为个人和群 体服务,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展并有所成就。
其一,专业化的社会服务,其二,职业化的职 业福利,其三,社区化的社区服务。
三、世界社会福利发展进程给中国的启示
1、社会福利的推进要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2、社会福利发展是为全民服务的制度,需要更新福利观念。

我国的社会福利思想

我国的社会福利思想

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梁雅方学号2013077030通过这一学期对社会福利思想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世界上的各种传统以及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对中国传统的福利以及中国近现代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有了一定的认识。

下面仅谈谈我对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解。

一、中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思想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主要包括儒家佛家以及道家三大类社会福利思想。

(一)儒家社会福利思想。

先百家争鸣时期即成为文化主流之一的儒家思想,在当时已经显示出完备性和成熟性。

在孔子创立儒家学说的时代,社会进步已经提出了对于社会福利政策的要求。

早期儒家的文化构成中,已经包含了社会福利思想的涵。

(1)“仁”学一种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一种调节社会关系的道德规。

孔子道德思想的基点:①“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孔子整个思想中最富有光彩的地方,它在理论围把所有的人置于了平等的地位。

“仁”的思想,“爱人”的思想,推行至于社会生活,成为种种福利政策和福利行为的文化基础(2)“惠民”孔子学说中体现社会福利意识最为突出的,是“惠民”的主。

惠爱其民,惠予其民,惠存其民。

鳏寡孤独废疾者当享受最咼等级的惠爱。

(3)“”社会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

”(4)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孟子把“仁”的原则提升为一种政治道德,并且看作一种执政条件。

(二)佛学的社会福利思想。

从西汉晚期到东汉初期,中国文化开始受到一种外来文化的强大影响,即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

佛教传入中国地后,最早的信奉者多为帝王贵族。

1、重慈悲“生时善恶皆有报应,故贵行善修道” 。

2、“悲田养济坊”的社会福利结构佛文化的一个特殊现象,就是僧尼行乞。

02古代社会福利思想

02古代社会福利思想
首先,他认为人的灵魂(人性)有三种:理性、意志和情欲。 分别体现三种天赋和职能,理性的统治阶级,执掌政 权;意志是军人阶级,执行法律;情欲是劳动者阶级。
②“共产”制度。柏拉图认为,国家一切灾害的主要祸根是 私有制和私有观念之存在,不符合“正义公道”社会 的要求。柏拉图建议在第一等级和第二等级中实行 “共产制”。
④轻徭薄赋,裕民富国。
先秦时代政府一般都实行低税率政策,对少数生活困难者, 政府还能及时补助。三代王所征税率均为1/11.周始 对关市收税,即分别对关口和市场征税,税率均为 1%和2%。春秋战国时期,战争愈演愈烈,需要扩 大税源,提高税率,于是苛捐杂税颇滥。有见识的 执政者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诸子,尽力阻止或劝导国 君放眼长远,调整利益格局。
原始基督教主要内容包括:
1.抗议现实的苦难,幻想美满的天国。 基督教斥责社会贫富不平等,鄙视富人,仇恨压迫者。
第二章 古代社会福利思想
第三节 古罗马的社会福利思想
二,原始基督教的产生及其主要内容
2.建立理想的“千年王国”
天国中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压迫和剥削。人人平等,共同劳 动,共同消费。实行民主制度,男女平等,互以“兄 弟”和“姐妹”相称,过着朴素的生活。这些杂糅了 原始民主主义和平均主义的主张,同时也反映了穷苦 人民的禁欲主义思想,而这种思想成为原始基督教的 道德观。
第二章 古代社会福利思想
第一节 古代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
二、先秦时期的社会福利制度及其思想
2.先秦社会福利制度及其思想 ⑤诸子百家的社会理想。
管仲:《管子》中的《牧民》和《权修》两篇。
第一,管仲认为管理社会首先要“定民之居,成民之事”,即 划定当时存在的社会四大阶层——士农工商的各自区域, 世代相袭,不得更改。

社会福利思想史中西方古代社会福ppt课件

社会福利思想史中西方古代社会福ppt课件

❖ 3.我国尚处于社会转型期,广大的农村仍在 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传统农业社会部分特点, 因此,古代社会的一些做法,如赈灾、救济 等仍在一定范围内适用。
❖ 4. 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迫切需要建立 起适应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水平的覆盖全民 的社会保障制度。西方的经验值得借鉴。
❖ 5.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还要结合本国的国 情,吸取以往的优良传统和做法,而不是全 面照搬,全盘西化。
❖ 2.在政治目的方面,均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 的利益和统治秩序;
❖ 3.其他?(同学们进行补充)
不同之处
❖理想国
❖ 严密的逻辑体系 ❖ 概念、判断、推理
逻辑的一致性 ❖ 面向未来 ❖ 重理性 ❖ 超越性
大同社会
缺乏概念的明晰性 缺乏理论的完整性、
面向过去 重直觉
世俗性
❖ Q:除此之外,还有何不同? ❖ 大同社会: ?? ❖ 理想国:??

——《礼记。王制》
❖ “天有四缺,水旱饥荒,其至无时,非务积聚,何以备之?”

——《逸周书。文传篇》
❖ 汉时,设常平仓 ❖ 隋朝,增设义仓(地方政府举办)、惠民仓、广惠
仓等 ❖ 唐代,仓储制度更加完备和系统 ❖ 宋、明、清,沿袭了以往的制度,并使之更完善。
2. 社会救济论
❖ 赈济说—主张用实物和货币救济遭受灾害或生活极 端困难的社会成员。
❖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大同社会的理想在漫长的封建 社会并没有变为现实,因此被称为是中国社会的 “乌托邦”思想。
与柏拉图《理想国》的比较
❖ 试比较孔子所描述的“大同社会”与柏拉图 的“理想国”的异同。
相同之处
❖ 1.在对未来社会的构想方面,孔子的大同社 会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几乎是相通的,都认为, 公有制是最优越的制度

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

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

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摘要]中国传统的福利思想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现实性。

天子的“德政”和民间的“宗法”制度是传福利制度的两大基础。

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福利制度时,不能忽视自身传统所提供的独特视角及有效经验。

关键词:中国传统社会;宗法制度;德政;宗法;宗族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到来,西方国家普遍建立相应的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也积极推进社会福利政策,并多方位借鉴和引进西方的福利思想与措施。

在反观西方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发扬中国古代传统的福利思想与理念。

毕竟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又维系了数千年封建体制的国家。

正是因为儒家倡导德政理想,中国历代政府都以长治久安为目的,始终关心百姓的的社会福利,其中的施政措施及蕴含的社会福利思想至今仍影响着当代中国,并对我国推行社会主义福利政策大有裨益。

一、德政:福利社会的理想虽然福利的概念是近代从西方引进的,但中国历代统治者对社会福利的实施由来已久,各派思想家也都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社会福利思想。

诚然,维护政权稳定,粉饰太平现象是当政者的现实目的,但借着与传统天命的贯通,德政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更有一种超越现实的意义,并始终鞭策着当政者致力于百姓的社会福利。

民国以前,对天的敬畏一直广泛存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如,《尚书舜典》曾记载帝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

这种“天”是带有意志的人格神,主宰着一切自然的变化与人事的祸福。

周人认为人事的一切运作都出于天命,人受命于天,天子禀天命掌管天下,而人也源于天命。

周公又进一步对“天”加以概念性的总括。

他认为“天命转移”“惟德是辅”,也就是说天命是以人君的德行为转移的依据。

这样“德”成了“天”的注解,所谓“敬天”就转为“明德”,“天”与“德”具有了同一性。

因此,天子禀承“天命”即应施行“德政”,否则,便违背天意而终将被弃。

如此,宗教观念上的敬天推衍出伦理观念上的明德,上天的意志从而有了明确的伦理内涵,并最终成了民意的终极支持者和最高代表。

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制度及其思想源流

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制度及其思想源流

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制度及其思想源流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制度是一种以封建思想为基础的制度,它体现了封建王朝对于民众生活和福利的关注和关怀,历经了几千年的演化与发展,经历了不同朝代的变迁与政策的改革,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制度古代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乞丐救助制度古代中国是一个强调仁爱的国度,许多皇帝都发起过慈善事业,为贫苦人民救济,其中最广泛的便是乞丐救助制度。

在南北朝时期,杨坚创立了乞丐救助制度,对于城市里的乞丐进行拦截,派遣流浪汉巡视,为无业的人提供住所和工作。

2.钱粮救济制度钱粮救济制度主要包括发放赈济,发布损失民间财产的赔偿令,设立藏粮仓等。

赈济是指在灾害或者战乱时向灾民或者战争中的伤员、残疾者等发放粮食或者其他物品。

隋唐时期,全国各地都有钱粮救济设施,钱粮救济制度逐渐成为历史上中国古代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形式。

3.医疗制度中国古代的医疗制度历史悠久,汉代的“医家制”是中国最早的医疗制度之一。

到了唐代,医院已经成为了普遍存在的机构,并采取了医生住院制,医生住在医院,对病人进行诊治,同时也对病人进行日常照料和护理。

二、中国古代社会福利制度的思想源流古代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得到了众多思想家的支持和推崇,以下是其中几位重要人物及其理论:1.孔子思想中的救贫济困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创立者之一,他认为:“不仁者不能久处高位,无恒产者不能久处贫病”。

孔子主张“救贫济困”,让民众与赋税财政优先考虑救济穷人。

2.墨子思想中的爱人救人墨子是中国古代墨家思想的创立者之一,他倡导“兼爱”“以爱人身代替”,认为爱人救人是人类的共同责任,因此他主张在财政上优先考虑救济贫困的人。

3.道家思想中的滋养民生道教思想的核心是“无为而治”,主张“施用四方,不失其则”,认为建设和谐社会的最良策略是“滋养民生”,故在财政上应优先考虑民生,滋养本土产业,促进社会发展,以求达到和谐的社会生态。

社会福利思想概述

社会福利思想概述

社会福利思想概述社会福利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对于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的追求的体现。

社会福利的思想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政府的干预和资源分配来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社会福利思想进行概述,从其起源、发展、核心理念以及现实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社会福利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的社会福利更多的是由宗教团体提供的救助活动。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社会问题愈发突出,社会福利开始成为政府的责任。

社会福利的现代思想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的一些国家开始实施社会保险、公共教育和劳动法律等方面的改革。

社会福利的思想在20世纪2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

一方面,经济大萧条的爆发使得社会问题变得更为严峻,不少国家开始采取一系列经济和社会政策来减缓社会动荡。

另一方面,一些学者开始关注社会福利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和思想。

比如,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福利国家”思想主张政府应该通过财政政策和经济刺激来解决社会问题,增加就业和改善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追求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

社会福利思想认为每个人都享有一定的基本权利,包括健康、教育、居住和社会保障等。

这些基本权利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也是他们实现自身潜力的基础。

因此,社会福利的目标是通过政策和制度的改革,为人民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有一定的生活水平和发展机会。

社会福利的实际应用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社会福利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表现为公平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的均等分配。

政府应该保障每个人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无论他们出生背景或经济状况如何。

其次,在医疗保健方面,社会福利思想主张建立全民医疗保障制度,确保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必要的医疗和健康服务。

此外,社会福利还包括失业救济、养老金和社会救助等方面的政策和制度。

然而,社会福利的思想也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PPT 第二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PPT 第二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二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的社会福利思想
【本章要点】
● 汉朝初年,封建统治者为了缓和社会阶级矛盾、恢复社会经济发展,奉主 “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为统 治哲 学,实行 “无为而治”,先后推出了一系列安老怀少、恤鳏慰寡的社会福利政策,对汉初的社会稳 定和经济 发 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针对西汉前期国库空虚、百姓贫弱的状况,贾谊和晁错提出了 “贵粟救荒论”,强调充足的粮食储备是社 会救济和救荒必备的前提条件。汉宣帝时的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则创建了常平仓制度。他们的 “贵粟论”和 “平粜” 思想在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亲?今闻吏禀当受鬻者,或以陈粟,岂称养老之意哉!具为令。——汉文帝前元元年(前179年) 年八十以上,八岁以下,及孕者未乳、师、朱儒、当鞠系者,颂系之。(《汉书·刑法志》) ——汉景帝
4、恤鳏寡孤独 赐物:“赐天下孤寡布、帛、絮各有数”(《汉书·文帝纪》) 派遣官吏慰问:“遣博士大等六人分循行天下,存问鳏、寡、废、疾,无以自振业者,贷与之”
——汉元帝前元二年 (三)徙流民
徙流民:政府将因灾荒而外出求生的流民有组织地迁往某地就食,以减缓灾区的压力。 “汉二年,关中大饥,米斛万钱,人相食。令民就食蜀汉。”(《西汉会要》)
02 贾谊、晁错、耿寿昌的贵粟备荒论
一、学术背景
1、贾谊 西汉洛阳 (今河南洛阳)人,生于汉高祖七年 (前
200年),卒于汉文帝前元十二年 (前168年)。贾谊是荀子的 再传弟子,博学多才,兼收诸子之学。
● 董仲舒在构建 “天人宇宙图式”的基础上,顺应汉王朝巩固现实统治的需要提出了封建大一统思想。他 主张采取一定的社会福利政策来维护和保障封建统治的稳定和长久。“贫者养生论”和 “限民名田论” 等社会福利思想构成了 “董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

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

社会互助论
• 社会互助论强调社会成员间的互助,是可以付诸实践的一种社会保障思想 • 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兼爱交利”,孟子“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则百姓和睦” • 汉代,于吉《太平经》 • 宋代,张载“救灾恤患,敦本抑末”,同时还提出敬老,慈幼,扶困,济贫的愿

仓储后备论
• 建立鼓舞积蓄以备灾荒并济贫民的思想。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决饥民的粮食问题 • 宋元明 • 董煟,总结了宋代以前历代的救荒的得失教训《救荒活民书》,主张统治者要
“厚下”恤民,以“仁政”减灾
孟子的社会福利思想
• 发展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社会福利思想主张,民本思想,小康社会思想 • 对弱势群体的关顾与救助——“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
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墨子的社会福利思想
• 以“兼相爱,交相利”为思想原则,提出了具有鲜明的“爱民”,“利民”特色 的社会福利思想,主张给人民以实际的。
理论渊源
曾国安著《灾害保障学》,在对我国古代救灾思想的回顾中,以九论 概括性的介绍了我国历代灾害保障思想(天命主义禳弭论,赈济论, 调粟论,养恤论,安辑论,放贷论,仓储后备论,社会互助论,节约 论)
对后世颇有影响的天命主义禳弭论,大同社会论,社会互助论,仓储 后备论,社会救济论,优待抚恤论的社会福利思想
天命主义禳弭论
• 中国最原始的一种救灾救荒思想 • 产生于商汤时期,巫术救荒
大同社会论
• 实质上是一种乌托邦思想,产生于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公元前500年,孔子在 《礼记礼运篇》提出大同社会的思想。天下为公是大同社会的最高理想。

谈谈我国的社会福利思想与制度

谈谈我国的社会福利思想与制度

谈谈我国的社会福利思想与制度首先,我想要来说一下什么是社会福利?从广义上来说,社会福利是一切能够让人们生活幸福的条件;从狭义上来说,是国家的一项社会政策,是国家、集体和社会为保障立法和政策范围内的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及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而提供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再说社会保障,根据我自己的简单了解,在关于社会福利问题的讨论中,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社会福利的理论与实践,这就是“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这两个概念谁主谁从的问题。

在中国社会福利的实践中,由于我们长期处于国家福利保障的体制下,社会福利是被看作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我国为了尽快实现社会福利制度的转换,把建立社会安全网当作首要的任务,从国外引进了操作性的社会安全的概念,并给予它一个中国化的解释“社会保障”,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福利实践,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将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结合起来。

而且,社会保障是从物质福利的方面给予人们生活保障,强调预防和保护的功能,而社会福利关注的是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幸福,着眼于发展人民的福利,提升生活品质和人的精神境界,增加人民的总体幸福和社会的福祉。

所以说,社会保障应该是从属于社会福利的次级概念。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仍然是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体系的根本理论依据。

社会在发展,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与制度也都在变化之中。

严格来说,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我国始终没有形成社会化的社会福利制度和体系,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后,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在经历了许多变迁之后才逐步建立。

从封建社会时期,儒家的“民本”、“仁政”、“大同”,墨家的“兼爱”及道家的“德治”等济贫思想;春秋时期,孔子的“教化”、“仁爱”思想;战国时期的社会救济思想;先秦时期的“以民为本”的社会福利思想等。

我国古代的社会福利大多是临时性的救灾济贫活动,并非真正形成一种经常性的社会救济制度。

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

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

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摘要]中国传统的福利思想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现实性。

天子的“德政”和民间的“宗法”制度是传福利制度的两大基础。

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福利制度时,不能忽视自身传统所提供的独特视角及有效经验。

关键词:中国传统社会;宗法制度;德政;宗法;宗族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到来,西方国家普遍建立相应的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也积极推进社会福利政策,并多方位借鉴和引进西方的福利思想与措施。

在反观西方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发扬中国古代传统的福利思想与理念。

毕竟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又维系了数千年封建体制的国家。

正是因为儒家倡导德政理想,中国历代政府都以长治久安为目的,始终关心百姓的的社会福利,其中的施政措施及蕴含的社会福利思想至今仍影响着当代中国,并对我国推行社会主义福利政策大有裨益。

一、德政:福利社会的理想虽然福利的概念是近代从西方引进的,但中国历代统治者对社会福利的实施由来已久,各派思想家也都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社会福利思想。

诚然,维护政权稳定,粉饰太平现象是当政者的现实目的,但借着与传统天命的贯通,德政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更有一种超越现实的意义,并始终鞭策着当政者致力于百姓的社会福利。

民国以前,对天的敬畏一直广泛存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如,《尚书舜典》曾记载帝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

这种“天”是带有意志的人格神,主宰着一切自然的变化与人事的祸福。

周人认为人事的一切运作都出于天命,人受命于天,天子禀天命掌管天下,而人也源于天命。

周公又进一步对“天”加以概念性的总括。

他认为“天命转移”“惟德是辅”,也就是说天命是以人君的德行为转移的依据。

这样“德”成了“天”的注解,所谓“敬天”就转为“明德”,“天”与“德”具有了同一性。

因此,天子禀承“天命”即应施行“德政”,否则,便违背天意而终将被弃。

如此,宗教观念上的敬天推衍出伦理观念上的明德,上天的意志从而有了明确的伦理内涵,并最终成了民意的终极支持者和最高代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