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知识讲解
中国古代的民生保障与社会福利
中国古代的民生保障与社会福利中国古代有许多制度与社会文化现象,它们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的走向。
其中,保障民生、促进社会福利的制度与文化现象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启示与思考。
一、古代四民制度在中国古代,官方始终把农业看作国家的基础,因此农村的生产和农民的安定一直是政府的关注重点之一。
同时,古代社会居住地按职业分成“四民”:士、农、工、商。
其中,士、农、工是主体,商人则处于较为边缘的社会地位。
这是古代中国民生保障的一种体现,也有助于社会各个群体的互相制约。
二、治水工程中国古代有许多重要的灌溉设施和治水工程,如引龙山之水灌溉成千上万亩沃田的大运河、解决淮河洪水灾害的一系列水利工程等。
这些治水工程不仅为农民创造了更加稳定的生产条件,而且还有助于减轻灾难带来的社会伤害。
三、养老制度中国古代也有一些比较完善的养老制度,如宋朝设立的“悬钩子”制度,即允许老人在路口立一根钩子,要饭者可以在此挂上自己的碗筷等,路过的人会向他们施舍;明朝的“老人市”,是在重要节日如清明、中秋等时期,由政府提供音乐、舞蹈、茶水、蒸饼等活动,为无儿无女的老人提供丰富的生活娱乐。
四、施舍与公益中国古代也有一种施舍的文化,它和现代的慈善、公益活动有着相似之处。
唐代著名的佛教书法家怀素,在他的《轮台歌》中写到:“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钟鼓动地来,巨阙神州路,缅怀故人遥。
”这里提到“天涯霜雪霁寒宵”,怀素用自己所学的书法为寒夜中的路人提供温暖。
这是古代中国文化中的一种施舍文化,体现了社会公益的精神。
总之,中国古代的民生保障与社会福利制度与文化现象,虽然与现代社会有所不同,但它们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和珍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对这些制度和现象的探讨和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并更好地借鉴和应用其中的精髓,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
第一章社会福利概论一、福利与社会福利社会福利的目的:是满足社会中所有个人的社会、经济、健康和娱乐的需要。
社会福利旨在提升所有年龄群体的社会功能,无论他们是富裕还是贫穷。
(一)福利的概念(welfare )●人们通常将福利理解为“幸福”或“幸运”,从语义学的角度来说,福利可以定义为能够让人们生活幸福的条件。
●联合国社会开发研究所这样来认识福利的,它首先把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营养、居住、保健等,这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第二类是基本的文化需求,包括教育、娱乐、休闲及人类生活的保全;第三类是在人的基本的生存需求和文化需求获得满足之后而向往的更高层次的生活需求,它是在前两个需求获得满足的基础上,追求满足更高层次需求的过程,即是福利。
(二)社会福利(Social Welfare)●广义的社会福利,如联合国给社会福利下了这样的定义“社会福利是社会服务与机构间的有组织联系,在于协调个人和团体,在契合其家庭和社区学期的原则下,获得生活、健康及人际关系各方面的满足,使其能充分发挥潜能以增进福祉。
”●从社会制度或政府的政策措施的层面来界定社会福利的概念,认为社会福利就是“专门为弱者提供的服务”,此为狭义的社会福利。
陈良谨教授将中国社会保障体制下的社会福利制度定义为:“社会福利是作为国家的社会政策,由国家或社会立法或政策范围内的全体公民普遍提供的旨在保证一定的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综上所述,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从狭义的角度给社会福利下一个定义:社会福利是国家的一项社会政策,是国家、集体和社会为保障立法和政策范围内的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及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而提供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作为设置和专业的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有关项目、利益及服务的国家体系。
这种体系可以帮助人们满足其社会、经济、教育和健康的需要,这种满足了的需要对于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福利的另一种含义来源于学术专业的界定。
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研究
中 文 摘 要早在三千多年以前,我国就已存在着一些后世所谓的社会保障的思想和实践的萌芽,历朝历代大都设立了救灾备荒、扶贫济困、养老抚幼等救助机构和制度,而且这些机构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都已经发挥了今天我们所称作的社会保障的作用。
同时,与西方早期以基督教会为主从事济贫与慈善事业不同,自古以来我国历代王朝均把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作为是政府施政的一项重要职能。
此后,尽管王朝有更迭,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古代以社会救助为主的保障措施也越来越具体,覆盖面也越来越广阔,而且其中也不乏一些先进的思想和具体的做法。
通观中国古代历史,古代的社会保障根植于中国社会深厚的土壤,并因时发展,不断完善,而且在某些方面也不乏创新。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传统历史文化有很多精髓值得我们去挖掘、学习和借鉴,而古代的社会保障的思想、政策及其制度则是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当前我国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障事业的背景下,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充分体现中国特色,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显得很有必要。
本文从纵横两条线展开研究。
一方面通过纵向研究考察古代社会保障的思想源流及制度法令、机构设施等具体行为和措施;另一方面,从横向展开,重点介绍某个朝代,或是某个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实践措施,进而做到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的统一,以及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通过对我国古代社会保障的思想源流和具体实践的追溯,汲取其中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并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进而对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事业的构建和完善提出思考和建议,即第一,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要体现中国特色和中国元素;第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要重视政府的主导地位和责任;第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要注重法制的建设和完善;第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要要重视社会力量的参与和建设。
关键词:古代社会;社会救济;启示ABSTRACTIn early China more than 3000 years before, the later is the so-called social security of thought and practice, who lived in the disaster relief, mostly established processing, the author, endowment dirt, etc, these institutions and relief measures in a certain extent have played today the so-called social security role. Moreover, unlike the western early Christian primarily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lief and charity, since the ancient times, Chinese dynasties in China were put on social vulnerable groups of relief as the government policy of an important function. Thereafter, although have, but with the dynasty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the social assistance as more and more specific safeguard measures, more and more wide coverage, but also some advanced ideas and practices. Chinese ancient histories, the ancient aberrational of social security and the Chinese society, and because of the deep soil improvement, development and even in some aspects are making innovations. Chinese civilization has a long history, and 5000 years of history of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many essences worth us to mining, and learns from it, and in these rich i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and some ancient about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its policy of ideology, the paper, for our current social security system construction is a great reference value. Therefor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security in China today, from specific situation, so as to better reflect Chinese characteristic, conscientiously summarize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lesson is very necessary.Based on research and two lines. Through study on ancient social security system of the ideological origin laws and institutions and the specific measures and behavior facilities, On the other hand, from the horizontal, introduced a dynasty, a time more representative, then do the practical measures longitudinal study and research, and the unity of transverse unity of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Based on the thought of ancient Chinese originand social security of the concrete practice, absorb them valuable, meaningful, and conscientiously summarize historical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and then to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China's social security proposed constructing and perfecting the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in China, namely,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o reflect the Chinese elements, Second,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ominant position and responsibility, Thir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legal, Fourth,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social forces to participate and construction.Keywords: Ancient society; Social aid;Enlightenment引言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从1978年到现在,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二章古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
1、原始社会的福利思想
在原始社会,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主要是各种自 然灾害和野兽的袭击,而氏族社会的共产共用制 为氏族成员提供了一定的生存保障。 氏族公社内部实行财产的平均分配、负担均摊、 必要时“损有余而补不足”,强调平等和谐的人际 关系。对丧失劳动能力者的保障、对因战因病致 残者提供生活保障是氏族成员的共同责任。
世界眼光——西为中用
• 在同一历史时期,社会福利思想及其实践在各个 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有不同的反映,不可能有适用 于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一切情况的社会福利思 想和制度。因此,我们在学习与研究过程中,应 该能够放眼世界,具有世界眼光,借鉴与学习世 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经验, 并从中挖掘、借鉴其有益的东西,做到西为中用。
第一节 思想为今用
• 社会保障一般认为是现代社会的做法,其实,社 会保障制度在中国早已有之,并长期行之有效。 目前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较多的是当代的社会 保障问题,但现代社会的社会保障也可以从中国 古代的长期实践中获得借鉴。中国人注重亲情、 注重家族、注重孝道,不仅仅是感情上的依托, 中国历史上的仓储后备、以工代赈、优待抚恤等 措施,迄今仍在被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制度所采用。
• 在大一统封建帝国建立以后,历代皇帝在贩贫恤 患方面未尝有所懈怠,这以历代会要的记载中可 以观知。如:汉文帝时,“ 赐天下孤寡布帛絮” 。 汉武帝时,“ 遣渴者存问至赐,鳏寡孤独帛人二 匹,絮三斤。”南朝梁武帝时,诏“ 孤老鳏寡不 能自存者,咸加振恤。” • 虽然近世以前的这些救济未曾作为一项制度、一 种政策固定下来而带有临时救济的性质,但已经 形成一种传统为历代统治者所继承,并且在宋代 以后终于成为国家的一种制度。
C、组织公共生活 •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以25家为基层单位,组 成生活保障小组,称为“两”。两个“两”,设“两司 马”主持。每5家设“伍长”一人。每家出1人当兵为 伍卒,“有警则首领统之为兵,杀敌捕贼,无事则 首领督之为农,一切多余的产品要交给 高度组织 政府。 • 太平天国的家庭小级有一些村社的职能:文化、 教育、互助。太平天国社会组织的主要功能是行 政的,也就是国库和军事性的。二十五家是一个 军事单位,也就是一个排,因为每一户都必须派 出一人到军队服役。
《中国福利思想概论》解析
中国福利思想概论一、单选先秦时代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变革的时代,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原典时代”。
奠定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
2.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主要表现在于,形成了儒、法、道、墨等各具特色的社会福利主张,奠定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
3.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提出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概念,并初步构建了别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4.中国社会福利主张的理论依据是其仁学思想体系。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重礼”是其表层结构,“贵仁”是其思想核心。
5.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并称“显学”,其思想理论的核心也都大谈“爱”字,但应该指出的是,与儒家的等级之爱不同,墨家强调的是“兼相爱”,而且,人们之间的“兼爱”同“相利”是分不开的。
6.孔子所强调的“礼”,实际是要求人们从各方面恢复或遵循“周礼”。
学术界一般认为“周礼”是在周初期确定的一整套典章。
7.《周礼》还开创了“矜老恤弱”的法制传统。
《周礼·秋官·司刺》规定了三赦之法,即“壹赦曰幼弱;再赦曰老耄;三赦曰愚蠢”。
8.《周礼》是一部谈论国家政权的组织、机构、人员设置和智能的专书,其特点在于用官制联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种制度,堪称是古典时代的百科全书。
9.孔子的“仁学”认为在一个“有道”的理想社会里,应该重点关心照顾老人和儿童。
10.孔子的“仁”包括爱人、孝悌、忠恕三方面,正是对“仁”的理解,儒家才提出爱民、惠民、养民。
11.孟子所描述的理想社会的生活量化指标大多是以老人为标准。
12.孟子认为,实施救穷济弱的社会实体机构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国君为代表的国家政权;二是带有强烈宗法色彩的乡里邻居的社会组织。
13.孟子把“民”置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序列化关系之中,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5.汉初解决老人和儿童福利的具体举措,使得汉代的尊老,除了社会救济作用外,还具有政治文化意义。
16.郑观应的著作《盛世危言》,刊行于1893年。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1救灾救荒思想2济贫思想3安老怀少思想4残疾人福利思想妇女福利思想6社会优抚思想7社会教化思想。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特点:1宏观看,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具有与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体系紧密结合的特性2从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动态轨迹看,具有明显的早熟性3就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总体特征而言,大部分思想家的社会福利主张都带有典型的“宗族福利保障”色彩4很多思想家往往把社会福利目标的实现寄托于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理想社会史。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的分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时期;明清时期;近代时期。
孔子社会福利主张的理论依据:1,重礼礼是一种社会行为的规范还是一种约束人们一切行动的行为规范。
2,贵仁仁是其核心思想基本包括''爱人""孝悌""忠怒"三个方面主张"仁者爱人"。
有道社会论述:1,在这种理想的有道社会里,老百姓的生活是安定的,和睦的,愉快的,这应市君子向往的一种至高境界。
2,在有道的理想社会中,应该重点关心照顾的事老人和儿童。
惠民利民思想:1,救众助人2均无贫3薄赋敛(a,孔子主张对百姓实行轻税政策,藏富于民b,孔子在限制徭役方面,提出了使民以时的观点就是在役使老百姓时不要误农时,并含有不要过度劳民的意思)论述孟子社会福利的理论依据:1,人性善说(a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在于人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四心'b孟子任务四心事人类道德的肇端,又称四端c虽然人性本善,但社会上任然有君子和小人之分)评价:孟子的性善说把人们的伦理道德说成是天成的,这在理论上是错误的。
)2民为贵。
从民贵君轻出发进一步展开了其重民思想:1,民之向背关系国家兴亡2,倾听国人意见3,营造与民同乐的社会氛围。
评价:孟子以民贵君轻,与民同乐为核心内容的民本思想,其出发点并不在为民请命而是在于防范贼民兴丧无日局面的出现,为统治者提出济平天下,长治久安的治国良策。
先秦时期儒家社会福利思想
1092020年第3期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和活动历经千年历史积淀,形成了丰富的内涵和较为完整的体系。
先秦时期是中国文明的发端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繁荣发展、思想百花齐放的时期。
虽然当时社会福利事业制度尚处于初级萌芽阶段,但是先秦时期的智慧为中国几千年社会管理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社会福利是现代社会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是指人类社会的一种设置、一种制度、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保障措施。
在先秦时期,福利思想以及福利制度主要体现在“民本”思想的实践上,其功用主要为维护统治、教化治乱、体恤民生,以达到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国家治理、运行状态。
纵观中国历史,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的思想是最早与安民、抚民的“民本”思想紧密联合在一起的。
儒家社会保障思想和伦理是以儒家的“民本”为基本依据而开展的;从我国的传统社会管理和组织来看,儒家思想指导下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现了大同社会论、社会互助论和社会救济、社会公平等思想。
这些理念与社会保障理论的形成有着可溯的关系。
一、儒家社会福利思想体系儒家思想由孔子开创,后经孟子等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总结、提炼、推广。
其思想核心,就个体而言,是仁义礼智圣德性论“五行”思想;就社会而言,是德道思想,即博爱、厚生,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民主、法治等,它是我们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基石。
从封建王朝的政府统治和治理来看,中国儒家社会保障伦理的核心思想“仁者爱人”、“以民为本”、“德法兼治”、“均无贫”和“节用爱人”等,虽然未曾出现现代福利角度所定义的福利思想,但是儒家思想家有关福利的独到见解蕴含着社会保障管理、调控和运行的规范指南,也是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自然基础、精神动力和价值导向。
先秦时期儒家社会福利思想文/吴梦露1102020年第3期二、儒家社会福利思想的核心主张孔子在《礼记•礼运篇》中描绘了一个大同社会,其中蕴含的社会福利思想也是作为中国社会思想的精华。
为了“大同”局面的形成,儒家的思想家们从个人层面和社会政治层面将社会福利思想的核心内容概括为:对人民的人道主义关怀,关注社会公平正义,关心人民大众的救济和资助,这也体现了普世价值观和“以人为本”的崇高理念。
我国的社会福利思想
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梁雅方学号2013077030通过这一学期对社会福利思想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世界上的各种传统以及现代社会福利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对中国传统的福利以及中国近现代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有了一定的认识。
下面仅谈谈我对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解。
一、中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思想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主要包括儒家佛家以及道家三大类社会福利思想。
(一)儒家社会福利思想。
先百家争鸣时期即成为文化主流之一的儒家思想,在当时已经显示出完备性和成熟性。
在孔子创立儒家学说的时代,社会进步已经提出了对于社会福利政策的要求。
早期儒家的文化构成中,已经包含了社会福利思想的涵。
(1)“仁”学一种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一种调节社会关系的道德规。
孔子道德思想的基点:①“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孔子整个思想中最富有光彩的地方,它在理论围把所有的人置于了平等的地位。
“仁”的思想,“爱人”的思想,推行至于社会生活,成为种种福利政策和福利行为的文化基础(2)“惠民”孔子学说中体现社会福利意识最为突出的,是“惠民”的主。
惠爱其民,惠予其民,惠存其民。
鳏寡孤独废疾者当享受最咼等级的惠爱。
(3)“”社会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
”(4)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孟子把“仁”的原则提升为一种政治道德,并且看作一种执政条件。
(二)佛学的社会福利思想。
从西汉晚期到东汉初期,中国文化开始受到一种外来文化的强大影响,即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
佛教传入中国地后,最早的信奉者多为帝王贵族。
1、重慈悲“生时善恶皆有报应,故贵行善修道” 。
2、“悲田养济坊”的社会福利结构佛文化的一个特殊现象,就是僧尼行乞。
02古代社会福利思想
②“共产”制度。柏拉图认为,国家一切灾害的主要祸根是 私有制和私有观念之存在,不符合“正义公道”社会 的要求。柏拉图建议在第一等级和第二等级中实行 “共产制”。
④轻徭薄赋,裕民富国。
先秦时代政府一般都实行低税率政策,对少数生活困难者, 政府还能及时补助。三代王所征税率均为1/11.周始 对关市收税,即分别对关口和市场征税,税率均为 1%和2%。春秋战国时期,战争愈演愈烈,需要扩 大税源,提高税率,于是苛捐杂税颇滥。有见识的 执政者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诸子,尽力阻止或劝导国 君放眼长远,调整利益格局。
原始基督教主要内容包括:
1.抗议现实的苦难,幻想美满的天国。 基督教斥责社会贫富不平等,鄙视富人,仇恨压迫者。
第二章 古代社会福利思想
第三节 古罗马的社会福利思想
二,原始基督教的产生及其主要内容
2.建立理想的“千年王国”
天国中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压迫和剥削。人人平等,共同劳 动,共同消费。实行民主制度,男女平等,互以“兄 弟”和“姐妹”相称,过着朴素的生活。这些杂糅了 原始民主主义和平均主义的主张,同时也反映了穷苦 人民的禁欲主义思想,而这种思想成为原始基督教的 道德观。
第二章 古代社会福利思想
第一节 古代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
二、先秦时期的社会福利制度及其思想
2.先秦社会福利制度及其思想 ⑤诸子百家的社会理想。
管仲:《管子》中的《牧民》和《权修》两篇。
第一,管仲认为管理社会首先要“定民之居,成民之事”,即 划定当时存在的社会四大阶层——士农工商的各自区域, 世代相袭,不得更改。
社会福利思想史中西方古代社会福ppt课件
❖ 3.我国尚处于社会转型期,广大的农村仍在 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传统农业社会部分特点, 因此,古代社会的一些做法,如赈灾、救济 等仍在一定范围内适用。
❖ 4. 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迫切需要建立 起适应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水平的覆盖全民 的社会保障制度。西方的经验值得借鉴。
❖ 5.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还要结合本国的国 情,吸取以往的优良传统和做法,而不是全 面照搬,全盘西化。
❖ 2.在政治目的方面,均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 的利益和统治秩序;
❖ 3.其他?(同学们进行补充)
不同之处
❖理想国
❖ 严密的逻辑体系 ❖ 概念、判断、推理
逻辑的一致性 ❖ 面向未来 ❖ 重理性 ❖ 超越性
大同社会
缺乏概念的明晰性 缺乏理论的完整性、
面向过去 重直觉
世俗性
❖ Q:除此之外,还有何不同? ❖ 大同社会: ?? ❖ 理想国:??
❖
——《礼记。王制》
❖ “天有四缺,水旱饥荒,其至无时,非务积聚,何以备之?”
❖
——《逸周书。文传篇》
❖ 汉时,设常平仓 ❖ 隋朝,增设义仓(地方政府举办)、惠民仓、广惠
仓等 ❖ 唐代,仓储制度更加完备和系统 ❖ 宋、明、清,沿袭了以往的制度,并使之更完善。
2. 社会救济论
❖ 赈济说—主张用实物和货币救济遭受灾害或生活极 端困难的社会成员。
❖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大同社会的理想在漫长的封建 社会并没有变为现实,因此被称为是中国社会的 “乌托邦”思想。
与柏拉图《理想国》的比较
❖ 试比较孔子所描述的“大同社会”与柏拉图 的“理想国”的异同。
相同之处
❖ 1.在对未来社会的构想方面,孔子的大同社 会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几乎是相通的,都认为, 公有制是最优越的制度
中国古代社会福利实践
中国古代社会福利实践在中国古代社会,福利实践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旨在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提升整体社会福利水平。
古代中国的福利制度主要包括救济贫困、赈灾救济、医疗救助、孤儿救济等方面。
救济贫困是古代中国福利实践的核心之一。
古代社会中,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贫困人口较多。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古代中国建立了许多救济贫困的制度。
例如,社会上富裕人家常常会设立慈善基金,用于资助贫困家庭的生活。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会建立贫困救济机构,为贫困人口提供食品、衣物和住所等基本生活需求。
赈灾救济也是古代中国福利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古代中国地域广大,自然灾害频繁,因此赈灾救济一直是社会的重要任务。
在古代中国,地方政府会根据需要设立专门的救灾机构,负责组织救灾工作。
这些机构会向受灾地区提供食品、饮水、帐篷等救援物资,同时还会协调各方力量进行重建工作,为受灾群众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古代中国的医疗救助体系也非常发达。
在古代,中国提倡“以民为本”,重视人民的健康。
因此,医疗救助成为古代中国福利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设立了许多医疗救助机构,例如慈济堂、施医院等,这些机构为贫困人口提供免费医疗服务。
此外,古代中国还建立了一些医疗救助基金,用于救助贫困人口的医疗费用。
孤儿救济是古代中国福利实践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在古代中国,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孤儿无依无靠,社会责任重大。
为了保护孤儿的权益,古代中国建立了孤儿救济制度。
这些制度包括孤儿院、收养制度等,旨在为孤儿提供住所、教育和培训等支持,帮助他们顺利成长。
古代中国的福利实践体现了中国社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这种福利实践不仅体现在政府层面,也体现在社会各个方面。
古代中国人重视家庭和社区的互助精神,乐于帮助他人,这种精神也贯穿于福利实践中。
古代中国的福利实践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社会福利实践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救济贫困、赈灾救济、医疗救助、孤儿救济等方面,还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PPT 第二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本章要点】
● 汉朝初年,封建统治者为了缓和社会阶级矛盾、恢复社会经济发展,奉主 “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为统 治哲 学,实行 “无为而治”,先后推出了一系列安老怀少、恤鳏慰寡的社会福利政策,对汉初的社会稳 定和经济 发 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针对西汉前期国库空虚、百姓贫弱的状况,贾谊和晁错提出了 “贵粟救荒论”,强调充足的粮食储备是社 会救济和救荒必备的前提条件。汉宣帝时的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则创建了常平仓制度。他们的 “贵粟论”和 “平粜” 思想在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亲?今闻吏禀当受鬻者,或以陈粟,岂称养老之意哉!具为令。——汉文帝前元元年(前179年) 年八十以上,八岁以下,及孕者未乳、师、朱儒、当鞠系者,颂系之。(《汉书·刑法志》) ——汉景帝
4、恤鳏寡孤独 赐物:“赐天下孤寡布、帛、絮各有数”(《汉书·文帝纪》) 派遣官吏慰问:“遣博士大等六人分循行天下,存问鳏、寡、废、疾,无以自振业者,贷与之”
——汉元帝前元二年 (三)徙流民
徙流民:政府将因灾荒而外出求生的流民有组织地迁往某地就食,以减缓灾区的压力。 “汉二年,关中大饥,米斛万钱,人相食。令民就食蜀汉。”(《西汉会要》)
02 贾谊、晁错、耿寿昌的贵粟备荒论
一、学术背景
1、贾谊 西汉洛阳 (今河南洛阳)人,生于汉高祖七年 (前
200年),卒于汉文帝前元十二年 (前168年)。贾谊是荀子的 再传弟子,博学多才,兼收诸子之学。
● 董仲舒在构建 “天人宇宙图式”的基础上,顺应汉王朝巩固现实统治的需要提出了封建大一统思想。他 主张采取一定的社会福利政策来维护和保障封建统治的稳定和长久。“贫者养生论”和 “限民名田论” 等社会福利思想构成了 “董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福利思想史 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2
p4
二、社会互助论
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另一组成部分。 与大同社会论的区别: 大同社会论强调的是整个社会的“大同”,是对整 个社会制度的设计,而社会互助论强调是社会成员 之间的互助,前者是一个无法实现的幻梦,后者却 是可以付诸实践的一种社会保障思想。
p5
墨子:“兼爱交利”,“为贤之道将奈何?
明帝重复其制,其后至魏齐梁诸代多沿用之。 (言心哲) 隋文帝开皇五年,义仓创设。 义仓属于地方性济贫救灾设施。常平仓由朝 廷兴办。
p 12
仓储制度到宋代更为多元,除常平仓外,另
有惠民仓作为辅助,又设广惠仓以赈灾济贫 之用。 原为地方赈灾的义仓到唐宋之后变质为县仓、 郡仓。 宋太祖令“诸州所属县各置义仓以备凶歉, 是本取有余而补不足的原则”
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 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 衣,乱者得治。”——《墨子。兼爱下篇》
孟子:“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则百姓亲慕”。
p6
《太平经》:或积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 寒而死,罪不除也。。。然智者当包养愚者,反欺 之,一逆也;力强当养力弱者,反欺之,二逆也; 后生者当养老者,反欺之,三逆也。” ——汉,于吉 宋张载主张“救灾恤患,敦本抑末”,同时提出敬 老慈幼,扶困,济贫
p8
天有四缺,水旱饥荒,其至无时,非务集聚,
何以备之?
——《逸周书· 文传篇》
p9
仓储即在丰年之时把百姓手中的余粮收集起
来就地建立仓库储存,荒年再行开仓赈济, 即“惟以本乡所出,积于本乡,以百姓所余, 散于百姓,则村村有储,缓急有赖,周济无 穷矣”。 仓储后备的目的在于救灾,避免灾荒之年百 姓无法生存而铤而走险,维护社会稳定。 是依靠国家力量来储粮备慌,保障社会成员 基本生存权利的一种社会保障(福利)思想。
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
社会互助论
• 社会互助论强调社会成员间的互助,是可以付诸实践的一种社会保障思想 • 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兼爱交利”,孟子“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则百姓和睦” • 汉代,于吉《太平经》 • 宋代,张载“救灾恤患,敦本抑末”,同时还提出敬老,慈幼,扶困,济贫的愿
望
仓储后备论
• 建立鼓舞积蓄以备灾荒并济贫民的思想。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决饥民的粮食问题 • 宋元明 • 董煟,总结了宋代以前历代的救荒的得失教训《救荒活民书》,主张统治者要
“厚下”恤民,以“仁政”减灾
孟子的社会福利思想
• 发展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社会福利思想主张,民本思想,小康社会思想 • 对弱势群体的关顾与救助——“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
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墨子的社会福利思想
• 以“兼相爱,交相利”为思想原则,提出了具有鲜明的“爱民”,“利民”特色 的社会福利思想,主张给人民以实际的。
理论渊源
曾国安著《灾害保障学》,在对我国古代救灾思想的回顾中,以九论 概括性的介绍了我国历代灾害保障思想(天命主义禳弭论,赈济论, 调粟论,养恤论,安辑论,放贷论,仓储后备论,社会互助论,节约 论)
对后世颇有影响的天命主义禳弭论,大同社会论,社会互助论,仓储 后备论,社会救济论,优待抚恤论的社会福利思想
天命主义禳弭论
• 中国最原始的一种救灾救荒思想 • 产生于商汤时期,巫术救荒
大同社会论
• 实质上是一种乌托邦思想,产生于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公元前500年,孔子在 《礼记礼运篇》提出大同社会的思想。天下为公是大同社会的最高理想。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全解
社会福利思想课程全解社会福利思想课程全解社会福利思想课程是一门探讨社会福利和社会公平的学科,涵盖了福利制度、社会保障、社会正义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对社会福利思想课程进行全解,从定义、历史、理论基础、实践应用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
一、定义社会福利思想是一门关注社会公正、社会福利分配的学科,其目的是研究如何为社会中弱势群体提供更好的福利保障,并解决社会不公平的问题。
它关注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而不仅仅关注个体的利益。
二、历史社会福利思想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工业化社会,当时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使得社会不平等加剧,社会福利问题愈发凸显。
随着福利国家的出现,社会福利思想得以进一步发展。
在福利国家的框架下,社会福利思想被广泛应用于政策制定、社会保障和福利分配等方面。
三、理论基础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社会公正理论、社会契约论和社会权利理论等。
社会公正理论强调社会福利的公正分配,认为社会福利应该尽可能地平等分配。
社会契约论认为社会福利是社会成员之间的契约关系的产物,应该通过社会契约来实现福利分配。
社会权利理论则强调每个人享有基本福利权利,社会应该保障每个人的最低福利。
四、实践应用社会福利思想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首先,社会福利思想对于福利制度的建立和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福利国家的出现,福利制度的完善,都是社会福利思想的实践成果。
其次,社会福利思想对于社会保障的实施也起到了指导作用。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主要是为了保障个体的福利权益,提供医疗、教育、住房等基本保障,以达到社会公平的目标。
社会福利思想还在福利分配、社会正义等方面得到了应用。
福利分配的原则大部分都是基于社会福利思想的理念。
例如,纳税制度中的渐进税率就是为了实现社会福利的公平分配。
社会正义的实现,也离不开社会福利思想的指导。
社会福利的平等分配是社会正义的基础之一。
总结起来,社会福利思想课程全解主要围绕着社会福利思想的定义、历史、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展开。
福利思想史
福利思想史1。
简述任何福利的定义,内容。
答;综合诸家的看法,所谓社会福利是指政府,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了帮助社会成员解决困难,满足他们的物质及文化等方面的需要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及相应的服务,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主要包括公共福利设施,少儿福利,老年人福利,妇女福利,残疾人福利,离休福利,教育福利,慈善事业,社会救济等内容。
2。
简述中国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1)救灾救荒思想。
是指重大的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虫灾,地震,台风以及战争,暴动等天灾人祸造成的灾民,难民的生活救济。
(2)救贫思想。
自中国步入阶级社会以来,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就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很多思想家研究社会福利问题时都非常注意探讨“贫富论”和社会矛盾的理想社会。
(3)安老怀少思想。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一个最突出特点,便是非常注重老人福利和儿童福利问题(4)残疾人福利思想。
(5)妇女福利思想。
(6)社会优抚思想。
(7)社会教化思想。
3。
重点论述关于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特点?答;一,从宏观角度看,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具有与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体系紧密结合的特性。
如孔子的社会福利思想实际上是其“仁学”的自然拓展。
二,从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动态轨迹看,具有明显的早熟性。
这主要表现在,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社会福利思想主张,基本上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提出来的。
三,就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总体特征而言,大部分思想家的社会福利主张都带有典型的“宗族福利保障”色彩。
4。
简述中国福利思想分期及特点。
答;(1)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变革的时代,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原典时代”。
形成了儒,法,道,墨等各具特色的社会福利思想主张,奠定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
(2)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建立和初步发展的历史时期。
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派林立”,“百家争鸣”不同,秦汉时期的思想界主要一“总结反省”和“理论整合”为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墨子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赈灾备荒论。墨子从“兼相爱”、“交相利”这一根本原则 出发,对处于饥寒交迫中的广大劳动者表现出深切的同情 。墨子认为,统治阶级的腐败奢侈和野蛮战争,是人民最 大的灾难祸患。
(二)“利民”、“爱民”思想。墨子把“兼相爱”、“交相利”原则 运用到国宝的治国方略层机上,提出了“利民”、“爱民”的 社会福利思想。即给人民以实际的“衣食生利”,反对苛税 重役,主张轻徭薄赋,除了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之外, 还应使“劳者得息”。墨子从其“兼相爱”、“交相利”的理论出 发,批判统治者无止境的剥削和不可遏止的贪欲,主张“ 爱民”、“利民”,表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在当时 历史条件下有进步意义。
颇
为丰富的社会救济与福利思想。
《管子.入国》篇中,则指出国君出巡要行“九惠之教”, 即行九项惠政: “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 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疾;七曰通穷;八曰 振困;九曰接绝。”
这些福利思想及其举措非常具体, 如“老老”,即指国家设立掌老之官,专门负责老年人 的养老事宜。 “慈幼”措施包括:设掌幼一职负责慈幼工作。设掌孤 一职负责恤孤工作,掌孤还要经常问候孤儿的生活情况。 所谓“养疾”即国家设掌养疾一官职,专门负责聋、盲等 不能自理的残疾人的生活,为残疾者治病,提供衣食, 直至死亡。
所谓“合独”即国家设掌媒官职,使鳏寡者再婚,给予天宅, 帮助建立家室,三年内不承担国役。
所谓“问疾”即国家设掌病一官,对老人及一般庶民中的 患病者给予问候,对于病危者,国君还要亲往探问。
所谓“通穷”即国家设立通穷一官,及时发现无家可归、衣食无着者, 以便救济。
所谓“振困”即在灾荒年头,百姓生计维艰,病、死者极多,国家要 减轻刑罚,赦免罪犯,开仓赈灾。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 丰富的文化遗产中蕴含着许多有关社会 福利的思想。
1、管子的社会福利思想
春秋时期,管子提出了具有强烈民本色彩的社
会福利思想。他认为民为君之本,治国之道在于
“顺民心”,而其首要则在于富民。因为民富则
易治,民富则国强,民之贫富关系到社会的治乱
与国家之兴衰。在管子学派的重民思想中,还有
“荒政十二”:1、散财—给饥民以粮食 2、薄征—减免租税 3、缓刑—减免刑罚 4、驰力—减除徭役 5、舍禁—解除山林之禁 6、去几—撤除关卡,使百货流通 7、省礼—减少吉礼 8、杀哀—节约凶礼 9、畜乐—闭藏乐器而不作 10、多昏—不备礼而婚配者多 11、素鬼神—祈求保护百姓 12、除盗贼—为民除害,安定民心
根据史籍记载,我国古代开展救济与福利工作 所 采取的形式与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保息六政与荒政十二
我国的救贫措施,在殷周时代已趋于完善。《周礼》记载 大司徒提出“保息六政”与“荒政十二”作为救济贫民的 基本措施。
“保息六政”: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赈穷,四曰恤 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保护儿童, 赡养老人,扶助穷人,社会救助,医疗保健,社会安全。
中 国 古 代 的 社 会 福
利 思
想 与
实 践
社会工作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此之前,社会工 作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过程,在此之后又经历了一个不 断发展的过程。
虽然专业社会工作最初产生于西方,但在我国历史上很早 就有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
接下来由我们小组给大家对我国社会工作的历史作一追溯。
一、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
孔子的社会福利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
(一)“重礼”与“贵仁”。“重礼”、“贵仁”两个方面构成了孔子 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的理论前提和研讨问题的出发点。
(二)“有道”社会的福利观。 孔子突出强调了原始氏族体制 中所具有的民主性和团结、秩序、互助、协调的原始的人 道主义,并以此为基础,系统地提出了“济众助人”、“均无 贫”、“薄赋敛”、“惠民论”等社会福利思想,成为中国社会 福利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奠基者。
除了管子、孔子、孟子、墨子之外,老子的天道 均平论、范蠡、李悝的救荒论 、贾谊、晁错、耿
寿昌的贵粟备荒论以及《周礼》、《礼记》所记 载的许多古代思想家为我们留下的丰富的思想遗 产,而这些遗产又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古代 的社会福利措施。
二、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实践
在任何社会中,老人、残疾人、孤寡之人的存在是不可避 免的,在加上由于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而造成的大量饥民、 流民等灾民的存在,这都是一些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所以处理好对这部分人的救助维恩提,对于维护社会稳定, 巩固统治者的统治都是有重大意义的。
第三、孟子还将人们的经济状况与道德状况直接联系起来 。要想使百姓接受统治,必须首先使其有必要的物质生活 条件,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得以生存下来。
第四、要救济穷弱 。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先从救济老、 幼、鳏、寡、孤、独等穷弱困苦之人开始。认为鳏、独、 孤、老、幼等都应是社会救济的主要对象。孟子还把儒家 孝悌敬老思想与老人福利和救助问题结合起来,并将“老 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作为儒者至高精神境界 。主张国家的赋税、徭役必须有一个明确制度,不得任意 对百姓侵夺。对普通百姓施行“薄税”政策,以减轻农民负 担。
(三)“惠民利民”思想
1. 济众助人2. 均无贫3. 薄赋敛,不要误农时不要过度劳民 。
(四)“富而后教”的社会教化论。孔子非常重视社会教化的 作用。包括帮助社会成员解决物质方面的困难,又包括了 满足社会成员基本文化需要方面的内容。
3、孟子的社会福利思想
在社会福利思想发展史上,孟子发展了孔 子以“仁学”为核心的社会福利思想主张。
从“人性善”和“民为贵”的思想命题出发,孟子提出了 社会福利主张。
1、理想社会的生活福利指标。“养生丧命死无憾” ,男耕女织、足衣足食的小康之家所构成的小康 社会。
•
2、制民恒产。.
第一、所谓“制民恒产”,是建议统治者给老百姓以一定的 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
第二、国家把给予每一农户的“百亩之田”、“五亩之宅”作 为一种制度规定下来,规定了社会基本保障线。
所谓“接绝”即士民为国战死,国君给其相识之故人以资财,为其立 祠堂,以示纪念。
2、孔子的社会福利思想
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思想中的社会福利主 张最为丰富。孔子提出了“均无贫”、“泛爱众”、“ 薄赋敛”、“富民”、“惠民”等极具影响的社会福利 主张,提出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概念,并 初步构建了别具特色的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