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考察与哲学辨析

合集下载

哲学逻辑思维与辩证法解析

哲学逻辑思维与辩证法解析

哲学逻辑思维与辩证法解析在人类智慧的进程中,哲学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哲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从根本上思考世界的方式,也帮助我们解析问题和逻辑思维。

在哲学中,逻辑思考和辩证法是两个核心概念。

本文将对哲学逻辑思维和辩证法进行深入解析。

一、哲学逻辑思维的基本原则哲学逻辑思维是一种理性的思考方式,它基于一系列基本原则。

首先,哲学逻辑思维强调推理的合理性。

推理是通过从前提得出结论的过程,它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则。

其次,哲学逻辑思维注重概念和判断的准确性。

概念是我们对于事物本质和特征的抽象概括,判断是通过对概念的组合或比较而得出的结论。

准确的概念和判断是哲学思考的基石。

最后,哲学逻辑思维追求有效的论证。

论证是通过合理的逻辑推理和合适的证据支持来证明某个命题的过程,有效的论证能够提高思考的说服力。

二、哲学逻辑思维的应用领域哲学逻辑思维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首先,在科学领域中,逻辑思维的应用能够帮助科学家进行严密的推理和论证,从而推动科学知识的发展。

其次,在法律领域中,逻辑思维的运用对于正确的法律解释和判断至关重要。

再次,在商业领域中,逻辑思维可以帮助商人做出准确的决策和推理,提高商业策略的有效性。

另外,在伦理学和道德哲学中,逻辑思维可用于辩证分析道德问题和伦理困境,提供合理的规范准则。

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辩证法是一种以矛盾为核心的思维方法。

辩证法首先强调矛盾的普遍性。

辩证思维认识到事物的内部包含着相互依存的矛盾因素,这些矛盾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其次,辩证法注重矛盾的转化。

矛盾是事物内部良性发展的动力,通过矛盾的斗争和转化,事物可以不断发展演变,达到新的状态。

最后,辩证法追求全面和发展的观点。

辩证思维认识到事物的多方面性和变化性,强调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并注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动态。

四、辩证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辩证法的思维方法可以应用于实际生活的各个层面。

首先,在个人成长和修养方面,辩证法能够帮助个人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并通过转化和发展来提高个人的能力和素质。

哲学的方法论

哲学的方法论

哲学的方法论哲学的方法论是指哲学研究中所采用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

方法论是哲学研究的基础,它对于哲学研究的方向、内容和结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哲学的方法论包括了逻辑分析、历史考察、实证研究等多种方法,下面我们就来具体探讨一下哲学的方法论。

首先,哲学的方法论强调逻辑分析。

逻辑分析是指通过逻辑推理和辨证思维,对哲学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和思考。

逻辑分析能够帮助人们理清思绪,澄清问题的本质,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为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基础。

例如,在道德哲学领域,逻辑分析可以帮助人们理清善恶的本质,探讨道德规范的适用性和普遍性,为道德决策提供理性支持。

其次,哲学的方法论注重历史考察。

历史考察是指通过对历史文献、事件和思想的研究,了解问题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

历史考察可以帮助人们从宏观的角度审视问题,找出问题的渊源和演变规律,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历史经验和借鉴。

比如,在政治哲学领域,历史考察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各种政治制度的兴衰成败,总结政治智慧和经验教训,为政治改革和建设提供历史启示。

再次,哲学的方法论强调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是指通过实证数据和实验方法,对哲学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和验证。

实证研究能够帮助人们从客观的角度审视问题,找出问题的客观规律和科学依据,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实践支持。

比如,在科学哲学领域,实证研究可以帮助人们验证科学理论和假设的真伪,发现科学规律和规律性,为科学探索和创新提供实证依据。

综上所述,哲学的方法论包括了逻辑分析、历史考察、实证研究等多种方法。

这些方法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哲学研究的方法体系。

哲学的方法论旨在通过合理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希望本文所述能够为哲学研究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也希望广大哲学工作者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哲学的方法论,为哲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形式逻辑与哲学思考的对比

形式逻辑与哲学思考的对比

形式逻辑与哲学思考的对比1. 引言在人类思维的发展中,形式逻辑和哲学思考是两种不可忽视的方法。

形式逻辑是一种严密的、形式化的推理方法,哲学思考则更注重人类对世界的探索和理解。

本文将对形式逻辑和哲学思考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它们的差异与联系。

2. 形式逻辑2.1 定义和特点形式逻辑是对于推理和论证的一种研究方法,具有严密的形式化结构。

它以符号和规则为基础,通过推理和证明来确定一个命题的真假。

形式逻辑注重有效性和无矛盾性,并通过严格的语法和语义规则确保推理的正确性。

它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数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

2.2 推理和证明形式逻辑的核心是推理和证明。

推理是从前提出发,通过逻辑规则得出结论的过程。

例如,如果A集合包含于B集合,且B集合包含于C集合,则可以推断出A集合包含于C集合。

证明是通过一系列逻辑步骤,将前提转化为目标命题的过程。

形式逻辑通过严格的推理和证明过程,确保推论的正确性。

2.3. 优点与局限形式逻辑的优点在于它的精确性和无矛盾性。

它的形式化结构使得推理过程完全可控,消除了人的主观判断和情感因素。

形式逻辑能够清晰表达和分析复杂的思维过程,提供了一种规范的证明方法。

然而,形式逻辑也存在局限性。

由于形式逻辑的符号和规则是人为定义的,它只能适用于特定的领域和问题。

形式逻辑无法涵盖人类思维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处理非形式化问题时可能存在困难。

3. 哲学思考3.1 定义和特点哲学思考是对人类存在、价值、知识等基本问题的思考和研究。

它关注人类的思维和行为背后的原因和目的,试图从更宏观的角度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

哲学思考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认识论等多个领域,无法用简单的规则和符号概括。

3.2 对人类意义的探索哲学思考追求对人类意义的深入探索。

它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问题,比如:人类的存在是否有目的?什么是真理?人类有自由意志吗?这些问题无法通过形式逻辑的推理和证明得出答案,而需要通过深入思考和讨论来寻找。

哲学思考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面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试论逻辑学与哲学的关系

试论逻辑学与哲学的关系

试论逻辑学与哲学的关系摘要:逻辑学与哲学同根异枝,作为人类最古老的两门学科在人类认知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当前学科划分日趋精细、学术派系林立、理论突破难度变大的学科发展新时期,探讨逻辑学与哲学之间互动关系可以促进各自的学科进步,同时创造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环境和条件,以期突破理论发展的瓶颈,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逻辑学哲学学科发展一、逻辑学、哲学发展简史在人类文明初露光辉之时,逻辑学就同政治学、伦理学、数学等学科一起被建立起来并不断传承发展下来。

诞生了古代中国逻辑学、古代印度逻辑学和古代希腊逻辑学。

古希腊逻辑学在人类逻辑学科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尤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和其后的斯多亚学派在逻辑学科基本理论的创立和探索以及传统演绎逻辑的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奠定了逻辑学在人类学科发展史上的基础地位,也为后世逻辑学学科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然而这个时期的逻辑学更多的是在社会科学领域和理论概念方面的构建,同时趋向于用已有的理论去解释现实中的各种现象,这源自于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对欠发达的状况。

虽然哲学的产生要比逻辑学早许多,但真正被人类公认并发展下来的哲学思想同样产生于古代希腊。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代哲学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古代政治学、逻辑学先贤,在他身上展现出的智慧是各个学科融合与互动的结果。

辩证法随着哲学的建立一同被哲学家们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发展为辩证法在哲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然而,中世纪宗教神学的兴起使得辩证法随同哲学一起被用来为宗教神学辩护,成为只有经院哲学家们才能谈论的束之高阁的尤物。

这一时期是哲学以及辩证法发展停滞不前的时期。

近现代西方哲学以康德哲学为起点,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而黑格尔则是其集大成者。

黑格尔以“绝对精神”为出发点,建立了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哲学新体系,再一次把辩证法的思想作为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提上了日程。

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继承发展了古代朴素辩证法的精髓,同时摒弃了古代辩证法的直观性,克服了导致它难以为继的缺点。

哲学实训课程学习总结逻辑思维与辩证分析实践心得总结

哲学实训课程学习总结逻辑思维与辩证分析实践心得总结

哲学实训课程学习总结逻辑思维与辩证分析实践心得总结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对哲学实训课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体验。

通过学习逻辑思维和辩证分析,我不仅在学术层面上收获了丰富的知识,还在实践中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总结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逻辑思维是哲学实训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逻辑思维是指通过对事物的分析、判断和推理,从而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在课程中,我学会了逻辑思维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例如分类思维、比较思维、演绎思维等。

这些方法帮助我更好地理清思路,在解决问题时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思考。

其次,辩证分析是哲学实训课程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辩证分析是指通过对矛盾、发展和变化的认识,揭示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在课程中,我学习并掌握了辩证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例如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等。

这些知识使我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世界的本质和事物的运动规律。

在实践中,逻辑思维和辩证分析的应用给我带来了很多好处。

首先,我能够更加理性地分析问题,不被情绪和主观意识所干扰。

通过运用逻辑思维和辩证分析的方法,我能够客观地认识问题,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其次,我能够更好地解决复杂的问题。

逻辑思维和辩证分析使我能够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简单的部分,然后针对每个部分进行思考和处理,最终解决整个问题。

这种细分思维的方式帮助我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质量。

不仅如此,逻辑思维和辩证分析还培养了我的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

在课程中,我学会了对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不盲从于他人的观点和意见,而是能够通过逻辑思维和辩证分析来判断信息的可信度和可行性。

同时,逻辑思维和辩证分析也为我提供了创造的思维方式。

通过应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和技巧,我能够提出新颖的观点和理念,并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和应用。

总的来说,哲学实训课程学习中的逻辑思维和辩证分析为我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我不仅在学术上有所提升,还在实践中受益匪浅。

哲学思维的思辨与逻辑推理

哲学思维的思辨与逻辑推理

哲学思维的思辨与逻辑推理教案:哲学思维的思辨与逻辑推理引言:哲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其独立的思考方式和逻辑推理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哲学思维的特点和重要性,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第一节:哲学思维的特点1. 哲学思维的综合性- 哲学思维涉及人类对宇宙、人生、社会等基本问题的综合思考。

- 学生通过学习哲学,能够在综合问题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2. 哲学思维的反思性- 哲学思维要求学生以客观、超越性的视角对问题进行反思和探讨。

- 学生通过学习哲学,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3. 哲学思维的逻辑性- 哲学思维注重逻辑推理和论证,帮助学生培养系统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

- 学生通过学习哲学,能够理解和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

第二节:哲学思维的培养方法1. 提出问题并思考- 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提出和思考,锻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某个主题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 分析和评价观点- 学生通过分析和评价不同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和评价不同观点的优缺点,形成自己的观点。

3. 推理和论证- 学生通过推理和论证,培养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逻辑推理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论证。

第三节:哲学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1. 人生哲学与个人成长- 学生通过学习人生哲学,能够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进行思考和调整。

-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困难,并通过对哲学思维的运用来促进个人成长。

2. 社会伦理与公民责任- 学生通过学习社会伦理,能够对社会问题和公民责任有更深入的思考。

-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公平公正、道德价值等问题,并激发学生关心社会、参与社会的积极性。

3. 科学哲学与科学研究- 学生通过学习科学哲学,能够对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发展进行思考和评价。

哲学和逻辑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哲学和逻辑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哲学和逻辑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为了方便,先说哲学和逻辑的联系。

联系之一——哲学和逻辑最早是“一家”。

关于西方。

在西方,最早关于“哲学”的表述,是philosophia(爱智慧)和philosophos(爱智慧的人)这两个词。

由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70-前500或490年)使用。

第一个发明“逻辑”这个词的,是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前535-前475)。

他写了一部著作叫《逻各斯(logos)》,残留下来一些片段。

“逻各斯”后来被翻译为“逻辑”。

(毕达哥拉斯)这两个人年龄相仿,都被认为是古希腊的哲学家。

毕达哥拉斯说,“哲学”可以使人聪明。

赫拉克利特则主张,“逻辑”可以使人摒弃感觉印象,通过语言和理性思维把握世界的规律。

可见,如果把当时的古希腊“哲学”作为一个广义范畴,“老毕”和“老赫”只不过是强调了各自的侧重点——哲学和逻辑是“重合”的。

大约一百年后,古希腊出了个“牛人”,就是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

他创立了“形式逻辑”。

在西方被称为“逻辑之父”。

他第一个全面、系统研究了人的逻辑思维问题。

写了大量有关逻辑的书籍、论文。

公元前一世纪被人汇编在一起,叫《工具论》。

其中的《范畴篇》,讨论词义、概念等问题;《解释篇》,结合语词、语句,讨论判断(或命题)问题;《前分析篇》,讨论推理的有效性、前提和结论的关系问题;《后分析篇》,讨论证明的条件、种类、方法和构成,以及定义和证明之间的关系问题;《论辩篇》,讨论论辩的艺术、推理的方法和谓词理论问题;《辩谬篇》,专门剖析和驳斥各种谬误和诡辩。

他还在《形而上学》这部著作中,专门讨论了逻辑思维规律。

他提出了“10范畴体系”;总结了“四谓词理论”;概括了“不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等思维规律;规范了演绎为主的“三段论”。

等等。

但是在很长时间里,西方仍将“逻辑”看作是“哲学”的一部分。

关于中国。

“哲学”和“逻辑”,在清末民初才译为汉语词汇。

但是,中国不比古希腊晚的时候,也有了著名的“哲人”和“哲理”,尽管其学说不称为“哲学”。

试论从哲学史的逻辑看哲学的发展

试论从哲学史的逻辑看哲学的发展

试论从哲学史的逻辑看哲学的发展一、黑格尔诸论述分析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导言》中概要地展现了他所把握到的哲学史的逻辑,但正因他任何领域的思想都服务于他的整个体系,他终结哲学史的哲学史理论也同他整个体系一样被哲学真正的历史终结了。

但是,他的理论的思维方式和基本原则,却还在当代的哲学史研究中发挥难以消解的作用。

黑格尔认为:“哲学史上的事实和活动有这样的特点,即:人格和个人的性格并不十分渗入它的内容和实质。

与此相反,在政治的历史中,个人凭借他……之所以为个人的条件,就成为行为和事件的主体。

在哲学史里,它归给特殊个人的优点和功绩愈少,而归功于自由的思想或人之所以为人的普遍性格愈多,这种没有特异性的思想本身愈是创造的主体,则哲学史就写得愈好。

”[1](P7)但是,我们有必要区分哲学的问题和问题的解决。

西方传统哲学关注的基本问题,在历史上虽然有层次上的提升,但始终没有离开对一个“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的笃信与寻求。

这是每一个哲学家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讲,哲学史有它必然性的东西,这个东西是有逻辑可循的。

这个逻辑就是,无论哲学家从哪个角度去阐释,无论他阐释得直接还是曲折,最终都要追究这个“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

在我们承认这一点的同时也就等于承认了还有一些东西是偶然的,那就是哲学家对问题的解决。

黑格尔又拿数学特别是初等几何学的“历史”与哲学史进行比较,甚至否定别的科学的历史。

黑格尔说它们“依内容而论,诚然也有历史。

这历史诚然也有一部分是关于内容的改变和此前所公认为有效准的原则的放弃,但另一部分,也许是它的内容的较大部分,则是关于永久性的成分;而新兴的成分并不是从前所赢得的原则的改变,而只是对于固有的原则的增加或补充”[1](P15)。

而且它们的进步也“只是由于新的材料的增加而丰富其自身,却没有引起内在的变化。

像数学这种科学,它的历史在内容方面大体上只是一种记载或列举新贡献的愉快的工作而已。

例如初等几何学自欧几里得创立以来,可以说是没有历史”[1](P15)。

高三逻辑与哲学关于辩证的不同点

高三逻辑与哲学关于辩证的不同点

高三逻辑与哲学关于辩证的不同点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三逻辑与哲学关于辩证的不同点1. 介绍2. 高三逻辑对辩证的理解3. 高三哲学对辩证的理解4. 对比分析5. 结论1. 介绍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逻辑和哲学是两门重要的学科。

导论:逻辑、哲学与分类知识学(科学)

导论:逻辑、哲学与分类知识学(科学)

导论:逻辑、哲学与分类知识学(科学)逻辑、哲学、科学分别是什么?以及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或许很多人都是理不清,道不明的。

这些学科本身就有很大的问题是根本性的原因,它们从来也没有说清楚过自己到底是什么。

因此,在开篇之前我先把这些学科做一下整理是非常必要的。

“逻辑”一词是常常被人们挂在嘴边的,但能说清楚“逻辑”究竟是什么的,恐怕就凤毛麟角了;如果我再说“形式逻辑”除了在数学以外一无是处,可能更是颠覆三观的。

很多读者不习惯去读一本书前面的序言、导论。

如果这本书没有颠覆性的内容,直接从正文入手或许也是无妨的。

可是我对逻辑学的解释是颠覆性的。

所以,有意阅读此书者,序言、导论是必须要先读的,否则就不能理解我是如何得出某些观点的,以及这些观点的范式是什么。

一、形式逻辑“逻辑”是英文“logic”一词的音译,其意译我认为牟宗三先生译作的“理则”是最符合英文定义与拉丁词源的。

“理则”,就是推理的规则或者说思维的规则。

所以“逻辑”的本意就是指某一种思维规则,按照某种规则进行思维的就是逻辑,否则就不是逻辑。

亚里士多德是主张系统性的研究“演绎推理”这一思维规律的第一人。

他归纳出“演绎推理”的基本规则就是:由一个一般性的原则以及附属于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得出一个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也就是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的“三段论”形式。

“原则”,是指事物运动(活动)的根本法则或标准。

“一般性的原则”,就是指某一类事物所共同拥有的原则。

“一般”是相对的,是仅相对于某一类事物而言的,不存在绝对的“一般”,或者说即使存在但人类还没有发现这种绝对的“一般”。

如能量守恒如此普遍的规律也不是绝对一般的,比如思维活动就可以不遵守能量守恒定律;量子涨落也可以暂时性的打破能量守恒定律。

“三段论”中的大前提是一般性的原则,小前提是丛属于大前提的、是从大前提这一类事物中分析出来的一个具体事物,所以关于小前提的、并且符合大前的结论,是一种必然导出的形式。

逻辑中的哲学问题探究

逻辑中的哲学问题探究

逻辑中的哲学问题探究古代近代的哲学家很多都探讨过逻辑学的问题,一般认为自从弗雷格创造一套符号系统后,逻辑学就进入了现代逻辑时代。

这套符号系统直到现在仍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很多逻辑学家把弗雷格看作是现代逻辑的创始人。

对逻辑学的分类也有着多种说法,按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划分,这些划分大都没有非常明确的准则,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在下文中会提到一些。

关于逻辑学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尤其是涉及到哲学的问题到现在为止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本文下面就探讨一下关于逻辑的这些哲学问题。

一、什么是逻辑目前逻辑是隶属于哲学的一门学科,提到逻辑首先要想到的是逻辑的定义即什么是逻辑。

回答这个问题可以采用内涵和外延的方式,逻辑学科缤纷复杂,很难给出一个统一的定义,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外延的方式讨论一下逻辑学的范围,这其实也正是回答了什么是逻辑的问题。

逻辑首先是一个形式系统,目前公认属于逻辑系统的是经典逻辑,经典逻辑是由引言中提到的弗雷格创造的符号系统发展而来的,主要包括命题演算和一阶逻辑。

除此之外产生了许多其他的形式系统,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经典逻辑进行扩充而形成的扩展逻辑,包括各种模态逻辑;第二类是对经典逻辑进行修改而形成的异常逻辑,如多值逻辑、直觉主义逻辑等;第三类是其他一些与经典逻辑关系不太密切的新兴产物如归纳逻辑等。

对于这三类形式系统的逻辑地位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有学者概括了这样几类标准:(一)有解释的形式系统才可以成为逻辑,无解释的形式系统只能是符号的集合,这种观点主要是为了把逻辑系统同一般的算术几何的东西区分开来。

但按照这种观点,逻辑所包含的范围甚广,因此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

(二)根据与经典逻辑的相似度来确定什么是逻辑系统,什么不是逻辑系统。

这个标准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怎样才算相似,怎样就算不相似了呢?因此该标准并不能算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准则。

(三)对论题具有中立性的系统才算是逻辑系统。

逻辑主要研究的是关于形式的问题,是推理的有效性问题,而不能依赖与所选用的具体命题,在这个意义上,有学者提出这个标准。

论哲学与逻辑学的辩证关系的论文

论哲学与逻辑学的辩证关系的论文

论哲学与逻辑学的辩证关系的论文论哲学与逻辑学的辩证关系《河南社会科学》在2005年第1期发表河南大学马佩教授的新作《辩证逻辑应是逻辑而不是哲学——对金顺福先生主编一书的评析》之后,责任编辑给笔者寄来杂志并热情邀请笔者参加对于辩证逻辑性质问题的讨论。有感于辩证逻辑在中国的发展现状——虽历经数十年但仍未建立起公认的体系,笔者很乐意参加对于这一问题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诸位进行交流,共同提高。马先生和金先生都是中国现代逻辑学的前辈,笔者只是半路出家,跟着他们走的后学。河南社会科学编辑部给我提供了学习的新教材,也给笔者提供了发表学习心得的园地。在仔细拜读了马佩先生新作(以下简称“马文”)和金顺福先生在2003年出版的《辩证逻辑》新著(以下简称“金著”)后,笔者将学习心得定为三点:哲学- 逻辑学,辩证逻辑学-形式逻辑学,马文-金著①。学生总是学生,立论如不成熟,当可纠正。一、哲学- 逻辑学(一)“辩证逻辑应是逻辑而不是哲学”这句断语,在内行看来,会理解为“辩证逻辑学应是逻辑学而不是哲学”,因为只有“辩证逻辑学”、“逻辑学”才能与“哲学”对应,才符合语言学与逻辑学的规则。可是,这个断语,一般读者看了,可能引起歧义。“辩证逻辑”,可以理解为一个词,在英语是“dialectical logic”;逻辑可以理解为一个词,在英语就是“logic”。然而,在这个断语下,辩证逻辑、逻辑,应分别称为辩证逻辑学、逻辑学。这是我们应该向读者讲清楚的。“辩证逻辑应是逻辑而不是哲学”,是一个形式逻辑的联言判断(命题),它的形式可以用拉丁字母表示为:凡s是p,并且s不是q。辩证逻辑学的思维形式,用语言表述应是“辩证逻辑是逻辑又不是逻辑的辩证统一;辩证逻辑不是哲学又是哲学的辩证统一”。它的符号式应是(s - p)(s - - )。(二)“哲学”之名是一个舶来品,最早产生于古希腊,希腊文是-ιλοσο-ια,-ιλοτ的含义是“朋友、爱”; σο-ια的含义是“智慧”。拉丁文译为philosophia,英文则为philosophy,译者可能以“哲”的含义为“聪明”,并且,根据《书·-陶谟》“知人则哲”,《诗·小雅、鸿雁》“维此哲人,谓我劬劳”,哲是“知人”,“哲人”是才能识见超越寻常的人,便将philosophy——爱智慧,译为“哲学”。实际上,中国古代的《易》(后人称为《易经》),才基本上符合现代“哲学”的含义,正如《易传·说卦》所云: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现代辞书如《辞海》释“哲学”谓:“人们对于整个世界(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哲学”是世界观,与《说卦》释《易》的说法相符。由此看来,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与思维学、逻辑学是有区别的,但更重要的是,逻辑学家应重视两者的联系。(三)逻辑学是关于“思维形式的科学”。思维形式出自思维。何谓思维?在中国古代,思维就是“思”。“思”,出之“心”。心,在现代称为“脑”。孟子说:“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章句·上》)“思”属”知”,知就是认识,就是知识。中国的哲学著作和哲学思想,建有“知行论”,如孟子、荀子、老子,他们的知行论有一个范畴体系,从行(实践)开始,经过观(观察)、思(思索)、辩(逻辑)、知(认识)、言(语言),再到行,是一个实践——认识——实践的辩证运动过程,也可以称为人类社会知行辩证法。在这一个辩证法中,思与逻辑(辩)是认知的核心。在西方哲学中有“认识论”,在中国有“知行论”。由此看来,中国哲学著作中的“知行论”就包含着思维学、逻辑学的内容,说“辩证逻辑学”或“逻辑学”不是哲学或不属于哲学,在笔者看来是不恰当的。至于说“辩证逻辑与认识论之间除了一致性,还存在着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它们研究范围的不同”[1],在笔者看来,同样有不当之处,因为我们首先要看到唯物主义“认识论”在人类认识、反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中,不是用“区别”和“一致”就能反映它们的关系的,而应反映出、说明白它们的辩证统一关系。辩证逻辑是辩证思维的思维形式。在辩证思维之内,其思维形式必然要遵循辩证思维的规律,也就必然要遵循认识论的辩证规律。二、形式逻辑学- 辩证逻辑学(一)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向前迈进的,从原始社会到野蛮社会,再到文明社会。在中国,三千年以前,《易》(包括随之而出现的《易传》)就记载着: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就是说,中华民族的老祖先已经认识到,世界存在着阴与阳的矛盾、柔与刚的矛盾。有阴必有阳,有柔必有刚,它们相互依靠、相辅相成。这就是说,我们的老祖先在很久以前就认识到这种矛盾体的存在。相传伏羲八卦记载-、-、-、-、-、-、-、-,应对这些符号的汉语为乾、坤、坎、艮、震、巽、离、兑。乾为天,坤为地,坎为水,艮为山,震为雷,巽为风,离为火,兑为泽。这些内容包含了古代先民的世界观。到了春秋战国时代,诞生了《易传》。《易传》是《易》的传播和注释。《易传·系辞下传》认识到或反映出先圣、先贤的逻辑思维及其逻辑学说:“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以明失得之报。”名(name),就是名字,在中国名学中相当于希腊形式逻辑学的概念(concept)。名学源于《易传·系辞下传》的“名”,名学在战国中期兴起,其代表人物有惠施(约公元前370年—公元前310年)、公孙龙及墨翟(约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墨辩》一书已确定了《名学》、《辩学》的思维形式:名、辞、说,相当于亚里士多德《工具论》中论述的概念(concept)、判断(judge)、推理(inference),以及在《形式逻辑学》中提出的三条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墨子的《墨辩》也是《形式逻辑学》,它的问世当早于《工具论》五十年。(二)关于《形式逻辑》,金顺福先生主编的《辩证逻辑》有几段论述:“形式逻辑则撇开内容而仅考察思维或理论的形式结构。”“如果从形式逻辑的纯形式结构来处理上述三个判断(或命题),则情形会有所不同。……形式逻辑并不关心,也不研究人的认识是如何从认识现象到认识本质的。”“形式逻辑通过逻辑常项来考察不同的判断(命题)形式,是最能说明它不管内容的纯形式这一特性的。它考察各门科学通用的常项诸如‘不’、‘或’、‘是’、‘每一’、‘有些’等等,而不管各门科学所表述的各个论断的具体内容。这些逻辑常项不反映具体的一类事物,而反映某种抽象的关系。”“形式逻辑从相对静止中断定事物的肯定或否定关系:‘是’则‘是’、‘否’则‘否’,‘真’则‘真’、‘假’则‘假’等等。它们之间的界限是明确的。形式逻辑研究既成概念、范畴等等的确定性方面,例如在同一性之下概念含义的独一无二性。”[1]我们首先来看“形式逻辑则撇开内容而仅考察思维或理论的形式结构”这个判断。很明显“形式逻辑”本身的含义就是“思维形式”,是思维的“形式”,而不是思维的“内容”,思维的内容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或认识。这一点,中华民族的先圣先贤早有论述,如《孟子·告子章句·上》说:“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很明显,这里讲的“思则得之”,光“目”(看或观)还不能“得”物,要“思则得之”,思维的目的是“得物”。形式逻辑的内容是概念、判断、推理等,所以说,“如果从形式逻辑的纯形式……”,其中的“纯形式”,则是用词不当,“形式逻辑”本身就是”思维形式”。至于说“理论的形式结构”,“理论”有理论的内容和它自身的形式。“理论”的内容,真是多种多样。“种”是指:凡是自成一说的道理,都可称为“理论”,不管它是否遵守逻辑学的规则,是否符合“逻辑”。世界上这种“理论”比比皆是。说“形式逻辑从相对静止中断定事物间的肯定或否定”,不如说“遵守形式逻辑的同一律来断定‘是则是’、‘否则否’……”,因为这样的词,这样的“断定”不适合用“静止”或“运动”。“静止”或“运动”是物理学的范畴。关于金先生主编的《辩证逻辑》中所论的“形式逻辑”,马佩先生已有他的“评析”,在《辩证逻辑应是逻辑而不是哲学》一文中,马先生提到:“我们知道,任何思维都包含着具体内容和思维形式两方面,而逻辑学之所以是逻辑学正在于它研究思维形式而不研究具体内容,并且要真正研究思维形式就必须撇开思维具体内容。”[2]笔者同意马先生这一论断。笔者也曾在自己所编著的《辩证逻辑》中讲过:“思维是矛盾运动,它是思维运动及其产物——思维形式的对立统一。”[3]这里的“思维运动及其产物”应解释为“思维内容”。关于“思维形式”,马佩教授说:“笔者认为,确实存在着与普通概念、普通命题、普通推理等不同的辩证概念、辩证命题、辩证推理。”[2]笔者也认为,有“形式逻辑学”的普通概念、普通命题、普通推理,这些思维形式都是抽象同一性思维形式。“理性思维的具体同一律,不同于抽象同一律,具体同一的‘同一’,也不同于抽象同一的‘同一’。……具体同一律是抽象同一律高一级的‘同一’律,它既肯定了抽象同一律包含的任何事物都必然具有同一性的方面,又否定抽象同一律否定思维形式包含矛盾的一方面,具体同一的思维形式又是相应的具有差异、对立或对抗的抽象同一思维形式的综合,反映事物更深刻的本质,因而显示出具体同一思维形式或理性思维形式的规律是抽象同一和具体同一的对立统一规律,简称抽象具体律。”[3] 因此,否定“辩证逻辑学”有自己的思维形式,实质上,是否定“辩证逻辑学”的存在。马佩先生在自己的新作中说:“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两种不同的概念也决定了普通思维和辩证思维的不同的性质——普通思维为抽象思维,辩证思维为具体思维。”[2]在笔者看来,说“概念”是“思维形式”的“细胞”,是思维形式的基本形式,才合适;说它是“思维的细胞”,不合适,因为“思维”这个帽子太大了。思维是要用思维形式(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表达的,但思维不光有“思维形式”,它还有思维内容,那就是“思想”。思想是什么?思想是客观存在于人的意识中经人脑的思维而产生的结果。我国最早讲“意”的就是《易·易传·系辞上传》:“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言。”这里的“象”是人脑的“像”,《易传·系辞下传》有所解释:“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这里的”卦”是人反映客观事物的符号。“情伪”是客观存在的情况与人的作为。“辞”是思维形式,“尽其言”是用这样的思维形式,表达人的“语言”。春秋战国时期的圣贤,将这一人类认识、反映、表述的过程,概括为“观”、“思”、“辩”、“知”、“言”。观就是观察以及得到的“象”,思就是思考,辩是辨别事物及由此产生的逻辑思维,知是对客观事物的知识,言是对这样的知识的言语表达。由此可看到,中国古代圣贤早已对这样的认知过程、认知规律有了科学的论述,由此也可以看到思维的内容与思维形式的血肉关系。思维没有内容,就无所谓思维;思维没有它的形式,同样不存在。思维形式是逻辑学研究、讲述的主题。思维形式同样有其内容,就是概念、判断、推理等。从上述论证可看出,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思想”,是人的“意”(意识)。思维形式的“基本形式”则是概念以及判断、推理等。两者的界限,截然分明。(三)关于辩证逻辑,金顺福教授主编的《辩证逻辑》有如下几段论述:“因此,广义地说,主观辩证法也可以适用于思维辩证法,因为它是通过概念等形式在思维中运动的辩证法……即思维辩证法与辩证思维的区分是相对的,不能看作绝对。”[1] 按照恩格斯所讲,“主观辩证法”与“辩证的思维”含义是相等同的,为什么金先生还要说思维辩证法与辩证思维的区分是相对的,不能看做绝对?辩证思维不就是思维辩证法吗?至于说主观辩证法“是通过概念等形式在思维中运动的辩证法”,这要看“在思维中运动”产生的是哪一级“概念”,是抽象同一性概念还是具体同一性概念。抽象同一性的思维,它的思维形式就是形式逻辑(或称“普通逻辑”),它的具体形式有抽象同一性的概念、判断、推理等;具体同一性思维,它的思维形式是辩证逻辑,它的具体形式有具体同一性的概念、判断、推理等。这在逻辑学中是应该区分清楚的,不能“人为地、矫揉造作地”分不清楚。何谓辩证逻辑(学)?金顺福先生说:“辩证逻辑这门科学,不单纯地是严格意义上的逻辑(应为逻辑学——笔者注)也不单纯地是哲学,而是具有逻辑(广义或非严格意义)性质,是指它研究思维的形式和规律及向人们的思维提供规则和方法。说它具有哲学性质,是指研究思维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1] 逻辑学讲的或研究的是“思维形式”,而不是“哲学”。哲学从现代意义上讲,是反映客观世界的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而逻辑学讲的或研究的是“思维形式”,思维形式是思维反映客观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特殊规律,因此,逻辑学不是哲学,所以,马佩教授肯定“辩证逻辑(学)”不是“哲学”,它们的内涵不相同,当然,哲学的内涵,包括思维的内涵以及思维形式的内涵。何谓“辩证逻辑(学)”?金顺福先生给它的定义是:“总之,对客观事物的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总是有相应的思维形式及它们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与之相伴的。阐明在认识客观事物和客观真理的过程中的这种思维形式及其辩证关系,就是辩证逻辑的任务。”[1]金先生界定的“辩证逻辑的任务”,点明了辩证逻辑学研究和阐述的核心任务,笔者很赞同。关于辩证逻辑学与形式逻辑学是“从不同侧面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着研究”,以及“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的区别还表现在,前者在动态(严格地说,应该是静态和动态相结合)上研究思维形式和规律,后者则是在静态上(当然是从相对静止状态上)研究思维形式和规律”[1],马佩先生对金著的评析则值得重视。马佩在《评析》一文中说:“这种说法是不能令人同意的。第一,说辩证逻辑和普通逻辑都研究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固然可以,但是,辩证逻辑所研究的是人类思维发展高级阶段——辩证思维的思维形式,普通逻辑所研究的是人类思维发展初级阶段——普通思维的思维形式,而作为人类思维发展的两个根本不同的阶段,其差别不是仅表现在思维具体内容的不同上,也表现在思维形式的不同上。”[2]马佩这样提出“不同意”,很有道理。因为,人类认识世界受到社会发展的限制,最初,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其思维只能判断此物“是什么,不是什么”。正如《老子》在第七十章所说:“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这里的“知不知”,是讲人类认识世界首先是从“不知”到“知”。第一个“知”是动词,含义是认识,“不知”是不认识;其次是讲从“不知”到“知”是一个进步,所以称这种行动是“高尚”的。从逻辑学上讲,先是从“不知”到“知”是一个进步,“知”首先是“抽象同一性”的“知”,表达这样的“知”,其“思想形式”是普通逻辑学讲的“抽象同一性”的概念、判断、推理等,这是人类认识世界、表达思想最早的逻辑学,通称“形式逻辑学”或“普通逻辑学”。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从“抽象同一性”认识(也即通常说的“a就是a”、“a=a”),发展到“具体同一性”的概念、判断、推理等,人类认识世界已经达到高级阶段,人类文明已经发达到文化繁荣的时期,正如《易·贲卦·彖传》所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就是说,人类“观”乎世界,文化已经达到“辩证思维”的时代。这个时代已经到“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易·说卦》)。中华民族的上古圣人伏羲氏,最早画“八卦”,用“—”(阳)、“--”(阴),反映客观事物阴阳对立统一的思想,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辩证思维”。《易》继承了这一宝贵思想并发展这一思想,《易》及《易传》,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朴素的辩证逻辑学。马佩先生在其《评析》一文中讲:“说辩证逻辑与普通逻辑的不同在于普通逻辑是撇开内容而仅考察思维或理论的形式结构,辩证逻辑则不是撇开内容而是从形式与内容的密切结合中考察思维形式。”这显然是不妥的。我们知道,任何思维都包含着思维具体内容和思维形式两方面,而逻辑学之所以是逻辑学正在于它研究思维形式而不研究思维具体内容,并且要真正研究思维形式就必须撇开思维具体内容。因为,一则思维形式正是指的思维撇开思维具体内容后所有的那个东西;二则思维具体内容千差万别、无限复杂,逻辑学在研究思维形式时如果还要兼顾思维具体内容,逻辑学就将成为包罗一切科学的科学了。进一步说,说普通逻辑研究思维形式在于思维形式的形式结构,而辩证逻辑研究思维形式不研究思维形式结构,这也不妥。辩证逻辑既然研究思维形式,而辩证逻辑形式也具有自己特有的形式结构,辩证逻辑自然也同样要研究辩证思维形式的形式结构。”[2]引了这一大段,总的来说还是在讲逻辑学的思维形式及其思维内容。在笔者看来,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统一的。没有“内容”也就无所谓“形式”。形式逻辑学是一部研究与阐述“思维形式”的科学。这个思维形式,表达的是思维内容的形式,在人类社会发展史、认识史上,思维内容也是跟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首先,思维内容反映客观事物的存在。有“抽象同一性”认识、思维,其思维形式就是“抽象同一性”思维。然后,人的认识、思维发展为“具体同一性”思维,其思维形式就是“具体同一性”思维。因此,抽象同一性认识、思维,其内容与形式相依相伴。逻辑学是思维形式,不管哪种(抽象同一性思维或具体同一性思维),其形式与内容是对立统一的,有其内容,必有其形式,只是逻辑学只研究思维形式,不研究其内容,不能说“辩证逻辑从内容与形式的密切结合中考察思维形式的相互联系及它们运动和发展的规律性。形式逻辑则撇开内容而仅考察思维或理论的形式结构”[1]。这样的说法,不符合思维的实际。至于“金著”在这里将“思维”与“理论”的含义等量齐观,不妥。“思维”是人脑反映、认识客观事物的功能,而“理论”则是思维反映客观事物、认识事物之后的创作。理论有抽象同一性的理论,有具体同一性的理论;有符合逻辑科学的理论,也有不符合逻辑科学的谬论!三、“马文” - “金著”(一)在逻辑学研究和阐述的主题上,金先生和马先生都赞成有形式逻辑(普通逻辑)学和辩证逻辑学,都肯定形式逻辑学研究和阐述的是抽象同一性思维形式,辩证逻辑学研究和阐述的是具体同一性思维形式。从中国逻辑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数十年来,这是辩证逻辑学进一步普及和发展的大喜事。记得在十几年前,有逻辑学界知名的专家曾在《哲学动态》上公开提出辩证逻辑是不是逻辑的问题,引起全国逻辑学界的注意,有的肯定,有的否定。就笔者记忆所及,马佩先生是持肯定立场的主要成员之一。那时,笔者刚进入逻辑学界。1982年,笔者出版了《辩证逻辑》一书,该书是本人立场的表白:本人对于辩证逻辑究竟是不是逻辑的问题持肯定立场!关于逻辑学发展的行程,笔者曾在拙著《辩证逻辑》第二章中,遵循马克思主义的逻辑思想提到过:“辩证思维是人类思维(认识)能力发展的最高成果,在历史的行程中,辩证思维(应为人类思维——笔者注)的形式发展,历经低高两大阶段:(1)朴素思维阶段;(2)科学思维阶段。两大发展阶段又各自区分低高两个阶段:(1)知性(抽象同一)阶段;(2)理性(具体同一)阶段。高级阶段以扬弃的方式包含着低级阶段,同时低高两个阶段对立统一,构成辩证思维运动的周期过程。无论以朴素知性思维阶段还是以朴素理性(辩证)思维阶段为肯定,它的发展在历史上都形成否定之否定的螺旋或波浪式上升运动。”[3]关于辩证逻辑学,金先生在将两门逻辑学进行对比时说:“辩证逻辑从形式与内容的密切结合中考察思维形式的相互联系及它们运动和发展的规律性。形式逻辑则撇开内容而仅考察思维或理论的形式结构。”[1]对此,马先生的《评析》认为“这显然不妥”,接着提出两则意见。对于第一则意见,笔者完全赞同,对于第二则意见,笔者认为马先生说的“思维具体内容千差万别,无限复杂……”可能不确切。为什么呢?第一,讲“思维具体内容”,是否还意味着,思维有“抽象内容”?这个“抽象内容”是什么?第二,说“思维具体内容,千差万别,无限复杂”,不好理解。我们知道,思维是人脑的功能,在人的社会实践中,世界事物是对立统一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思维形式”、“逻辑学”正是以研究和阐述这样的逻辑为主题。(二)关于哲学与逻辑学的关系,金顺福先生认为:“辩证逻辑这门学科,不单纯地是严格意义上的逻辑,也不单纯地是哲学,而是具有逻辑(广义或非严格意义)和哲学的双重性质的一门学科。”[1]对此,马先生在《评析》中说:“辩证逻辑是逻辑,它只研究辩证思维形式及其规律,不研究自然、社会、思维(认识)的一般规律,它不是哲学,不是世界观。”读了这两段论述,笔者认为,金先生对逻辑学与哲学的关系的论定很像德国大哲学家康德所提出的“二律背反”,又不完全像。康德的“二律背反”说的是:“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有限的;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无限的。”金先生的论定,其形式为:逻辑学既是逻辑学又是哲学。“是”与“不是”,两者绝然对立;“既是”、“是”两者的界限有些分不清。逻辑学的含义是清楚的,它是思维形式的科学;哲学的含义也是清楚的,它是世界观。两者的含义不相同,不能说逻辑学既是逻辑科学又是哲学,反过来也不能说哲学既是哲学又是逻辑学,两者的界限必须分清,不能含糊其词。哲学是世界观,它反映的是客观存在的一般,逻辑学是反映思维形式的,辩证逻辑学也是反映思维形式的,只是辩证思维形式,它不是反映客观存在的一般而是特殊。因此,哲学、逻辑学(包括辩证逻辑学)两者的界限是不能含糊其词的。当然,客观存在的一般规律包含着特殊规律,但是特殊不是一般,一般也不是特殊,两者虽有联系,但更多地是存在区别。逻辑学、辩证逻辑学是从西方传输来的学说和理论,我们正在研究传播,但是,对于中华民族先圣先贤的逻辑思想、逻辑理论,笔者认为我们则认识不足,更少专著。我们的先圣先贤的逻辑思想,特别是辩证思维、辩证理论十分丰富,如《周易》、《老子》、《墨子》、《孟子》、《荀子》。最近,笔者再读了老子的《道德经》,发现短短的五千言中,常使用的辩证词(概念)就有120多个,辩证判断、辩证推理逐章可见,如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从这一章可以看出,在“溪”之前为辩证命题(包括辩证概念),并以这个命题为前提,进行推理,其后就是辩证结论。其他两则,都是以辩证命题进行推理,构成辩证推理式。《老子》一书可谓春秋时代的《辩证逻辑》啊!鉴古知今,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掘资源,笔者也认为不失为寻求辩证逻辑突破发展的一条。

逻辑与思维矛盾分析法与哲学矛盾分析法

逻辑与思维矛盾分析法与哲学矛盾分析法

逻辑与思维矛盾分析法与哲学矛盾分析法逻辑与思维矛盾分析法:XXX主义对逻辑思维方法的学建构可以说是最为完整的。

马克思主义的证逻辑思维,在思维规律方面,从事物的联系,变化、发展和矛盾中来考察事物的整体运动;在思维方法方面,把比较、抽象和概括方法作为形成科学概念的基础,把分析与综合相统一的方法作为处理信息材料的手段,把归纳和演绎相统一的方法作为深入洞察对象本质的途径,把由抽象到具体的方法作为再现对象全的阶梯,把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作为有效支掌事物发展历程的工具。

哲学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是指运用矛盾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内部的各个方面及其运动的状况,以达到认识客观事物的方法。

它是定性分析的方法。

运用这一方法,必须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从统一中看到对立,从对立中看到统一。

高中哲学课程中的逻辑思考与论证能力

高中哲学课程中的逻辑思考与论证能力

高中哲学课程中的逻辑思考与论证能力在高中哲学课程中,逻辑思考与论证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学习目标。

逻辑思考是指通过分析、推理和判断,以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和思考复杂的观点。

论证能力则是指能够有效地支持自己的观点,并对他人的观点进行批判性评估。

这两个能力在哲学课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学术领域取得成功,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逻辑思考是哲学课程中的基础。

通过学习逻辑,学生可以了解到什么是合理的推理和论证。

逻辑可以帮助学生辨别有效的论证和无效的论证,避免被伪科学和谬误所误导。

例如,学生可以学习到什么是“假设”和“结论”,以及如何通过逻辑推理来验证一个假设是否成立。

这种逻辑思考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明智的决策,避免被不合理的观点所误导。

除了逻辑思考,论证能力也是高中哲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论证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对他人的观点进行批判性评估。

在哲学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如何构建一个有力的论证,包括提出论点、提供证据和进行逻辑推理。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说服力和辩论能力。

论证能力的培养不仅对于学术研究有益,也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有帮助。

无论是在法律、商业还是政治领域,都需要有良好的论证能力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并说服他人。

在高中哲学课程中,逻辑思考和论证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老师可以通过讲解逻辑原理和论证技巧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其次,老师可以组织课堂讨论和辩论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实践。

通过参与讨论和辩论,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此外,老师还可以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撰写论文或辩论稿,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和论证能力。

除了课堂教学,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逻辑思考和论证能力的竞赛活动。

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比如,学校可以组织辩论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展示自己的论证能力。

这样的竞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逻辑思考和论证能力。

逻辑与哲学的关系之争

逻辑与哲学的关系之争

智者论道智库时代 ·283·逻辑与哲学的关系之争朱亚彬(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河北秦皇岛 066004)摘要:罗素(1872-1970)曾经指出,逻辑是哲学的本质。

但是在定义什么是真正的“哲学”和“逻辑”这个问题上,学界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因此“逻辑与哲学有没有关系?”“哲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加字哲学和哲学是否加以区分?”文章简要梳理了罗素《逻辑是哲学的本质》的论证依据和现代学者对逻辑与哲学关系的主要观点,并提出我们应该在一个新的视角下重新审视逻辑的地位。

关键词:逻辑;哲学;形而上学;分析哲学中图分类号:B-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19)15-0283-002一、罗素视角下的逻辑与哲学逻辑的领域自从亚里士多德创建以来,不断被扩充,因此定义“逻辑”的概念向来都不是循规蹈矩的。

2007年,著名模型论专家霍季斯在《逻辑的范围和局限》一文中写道,“逻辑”这一概念之内一直保留了三个领域,即推理理论、定义理论及应用逻辑[1]。

培根和亚里士多德将归纳法引入逻辑,但是归纳的有效性是有缺陷的。

穆勒认为,归纳所要依据的规律有三条:(1)它本身是先天地被认识的;(2)它是公设(3)它是从过去事例得出的经验概括,在这些事例中,我们发现它是有效的[2]。

罗素认为穆勒的观点是有缺点的,归纳无法证明自身的有效性,因而逻辑知识不能被经验所证明的。

罗素还否认了黑格尔 “逻辑实际上等于形而上学”的观点。

即:这个宇宙的本性仅仅从逻辑的原则中就可以推了出来,至于宇宙就其结构来说,在逻辑上是自身一致的[2]313。

他认为黑格尔混淆了表宾辞的是和表示同一的是。

罗素提出以皮亚诺和弗雷格为代表的数理逻辑,并不具有哲学上的重要性。

认识逻辑形式完全不同于认识存在物[2]347,所以逻辑也不能被数学所证明。

在罗素看来,柏拉图、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的逻辑思想是充满神秘主义的,在这种神秘主义的支配下,任何理念都会使人愿意接受,但是形而上学者往往却不会认同逻辑神秘主义的观点。

哲学中的逻辑思维与论证

哲学中的逻辑思维与论证

哲学中的逻辑思维与论证引言:哲学是一门探讨人类思维和存在的学科,而逻辑则是哲学的基石之一。

逻辑思维和论证在哲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帮助我们分析和理解复杂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系统性和规范性的方法来推理和论证。

本文将深入探讨哲学中的逻辑思维与论证,分析其重要性和应用。

第一部分:逻辑思维的基本原理逻辑思维是一种基于推理和分析的思维方式,它涉及到概念、判断和推理三个方面。

首先,概念是逻辑思维的基本单位,它是对事物特征和属性的抽象和概括。

通过概念的形成,我们能够对事物进行分类和理解。

其次,判断是逻辑思维的核心,它是对两个或多个概念之间关系的陈述。

判断可以是真实的或虚假的,通过判断我们能够对事物进行评价和推理。

最后,推理是逻辑思维的重要手段,它是通过已知的判断来得出新的判断。

推理可以是演绎的或归纳的,通过推理我们能够从已知的事实中推导出新的结论。

第二部分:逻辑论证的形式和类型逻辑论证是通过逻辑思维来支持和证明某个观点或命题。

它有多种形式和类型,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假设推理等。

演绎推理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式,它通过已知的普遍规律或原则来推导出特殊情况下的结论。

归纳推理则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式,它通过观察和实证来推断出普遍规律或原则。

假设推理是一种通过假设和条件来推导出结论的方式,它常常用于解决复杂的问题和猜测未知的事实。

第三部分:逻辑思维与哲学问题的关系逻辑思维在哲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帮助我们分析和理解复杂的哲学问题。

首先,逻辑思维帮助我们澄清和明确概念,它使我们能够准确地表达和理解哲学问题的本质。

其次,逻辑思维帮助我们进行论证和推理,它使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逻辑链条来思考和解决哲学问题。

最后,逻辑思维帮助我们辨别真理和谬误,它使我们能够通过逻辑推理来评估和判断哲学观点的合理性和可信度。

第四部分:逻辑思维的应用领域逻辑思维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科学、法律、商业等。

在科学领域,逻辑思维帮助科学家进行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理论推理,从而推动科学知识的进步。

逻辑和哲学之间的关系介绍

逻辑和哲学之间的关系介绍

逻辑和哲学之间的关系介绍(规律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

是指符合世间事物之间关系(合乎自然规律)的(思维方式),我们所说的规律思维主要指遵循传统形式规律规章的思维方式。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规律和哲学之间的关系,盼望大家喜爱!规律和哲学之间的关系内因与外因内因:是事物变化进展的内在依据。

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分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它规定着事物运动和进展的基本趋势。

外因:事物变化、进展的外在缘由,即一事物和他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只是事物进展、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事例:鸡蛋可以孵化出小鸡,而石头不能孵化出小鸡,由于石头缺少内因(生长发育的功能),开水锅里的鸡蛋也不能孵化出小鸡,由于开水锅里的鸡蛋缺少外因(合适的孵化温度)。

现象与本质从观看表面现象到发觉本质规律。

表面现象是事物的外在体现,而本质规律是事物的内在体现。

相对与肯定相对与肯定是反映事物性质的两个不同方面的哲学范畴。

相对是指有条件的、临时的、有限的。

肯定是指无条件的、永恒的、无限的。

静止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是肯定的、无条件的,静止是从肯定的关系上考察运动时,运动表现出来的特别状况,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静止的两种状况:(1)一切事物虽然每时每刻都在运动,但是某一详细事物在某种场合下可以不具有某种特定的运动形式。

就其不具有这种特定的运动形式这一点而言,它是静止的。

例如:地面上的建筑物就其对地面没有作机械运动这一点而言是静止的,但是这种静止仅仅是从肯定的“参考系”看来才是如此,从别的“参考系”看来又是运动的,如建筑物随地面一起围围着太阳运转,又随太阳系一起在银河系中运转。

(2)一切事物虽然每时每刻都在运动,但是并非在任何时候都发生质变。

当事物还没有发生质变时,这个事物还是它自己,在这个意义上它是静止的。

量变与质变量变:量变又称“渐变”。

与质变相对。

指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加或削减以及场所的变更,是一种连续的、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逻辑思维与哲学探究

逻辑思维与哲学探究
6/9
逻辑与哲学的结合实践
哲学思想对逻辑的影响
• 柏拉图的理想国:柏拉图通过其理想国的构想,提出了理念论,强调了形式逻辑中概念的纯 粹性和不变性。
•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体系:亚里士多德构建了三段论,成为逻辑学的基础,体现了逻辑推理的 基本模式和规则。
• 现代哲学的反思:康德对理性进行了批判,区分了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深化了对逻辑本质 的理解。
逻辑思维与哲学探究
Overview
1. 逻辑思维的基础 2. 哲学的深度探索 3. 逻辑与哲学的结合实践
2/9
逻辑思维的基础
逻辑的基本概念
• 逻辑的定义:逻辑是研究正确推理原则的学科,它确保从已知事实推导出新信息的合理性和 一致性。
• 逻辑的重要性:逻辑思维是批判性思维的基础,有助于辨别论证的有效性,提升问题解决和 决策质量。
8/9
Thank you!
7/9
逻辑工具在哲学分析中ຫໍສະໝຸດ 运用• 形式逻辑的作用:形式逻辑通过严密的演绎推理,确保哲学论证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避免逻 辑谬误。
• 非形式逻辑的贡献:非形式逻辑关注论证的内容和语境,帮助识别哲学讨论中的隐含假设和 实际推理过程。
• 逻辑分析的未来趋势:逻辑分析与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的交叉,预示着哲学问题解决方法的 创新和发展。
5/9
哲学问题的探讨
•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探讨个体行动是否受内在自由意志驱使,或是完全由先前条件决定,涉 及哲学、心理学及物理学的交叉议题。
• 生命的意义与目的:追问生命存在的终极价值与目标,涵盖宗教信仰、人文关怀与个人追求 的多维视角。
• 正义与公平的概念:分析社会制度中公正与平等的原则,以及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平衡权利与 义务的分配问题。

哲学思辨中的逻辑论证与辩证思维

哲学思辨中的逻辑论证与辩证思维

哲学思辨中的逻辑论证与辩证思维1. 引言哲学思辨是人类追寻真理和智慧的一种方式,通过逻辑论证和辩证思维来探究人类存在和世界本质的问题。

逻辑论证是从事思辨的基本工具,它依靠严密的推理和论证过程来验证和证明一个观点的正确性。

而辩证思维则更加注重综合性和对立统一的观点,它通过对矛盾和对立面的思考和对话来达到更深入的认识。

本文将通过对逻辑论证和辩证思维的探讨,分析它们在哲学思辨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并举例说明它们的实际运用。

2. 逻辑论证的基本原则逻辑论证是一种基于逻辑规则和推理的方式,通过从已知的前提出发,运用合乎逻辑的推理过程来得出结论。

逻辑论证的基本原则包括:2.1. 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逻辑论证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从事实或已知的前提中得出一个必然成立的结论。

演绎推理遵循的基本规则包括:•假言推理:如果前提是真的,那么结论也是真的。

•拒斥推理:如果前提是假的,那么结论也是假的。

•命题推理:如果前提是真的,并且根据逻辑关系可以得出结论是真的,那么结论也是真的。

2.2. 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是通过从特殊事实或个别案例中总结出一般规律或普遍性的方法。

归纳推理的基本原则是:•类比推理:通过将某一特殊情况与已知普遍规律相比较,得出一个与之类似的结论。

•动量推理:通过在多个案例中观察到的相似性,得出一个普遍规律。

2.3. 反证法反证法是通过假设某个命题的否定是成立的,然后运用逻辑推理推导出矛盾的结论,从而证明原命题的正确性。

反证法的基本步骤包括:•假设原命题的否定是成立的。

•基于这个假设,运用逻辑推理得出一个矛盾的结论。

•由于假设的否定导致了矛盾,所以原命题的正确性得到证明。

3. 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辩证思维是哲学思辨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它通过对矛盾和对立面的思考和对话,寻求事物本质和发展的规律。

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包括:3.1. 对立统一对立统一是辩证思维的核心概念,它指的是事物内部包含着矛盾和对立面,同时又通过对立面的斗争与转化实现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卷第1期2019年1月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o fN o r t h e a s t e r n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V o l .21,N o .1J a n .2019d o i :10.15936/j.c n k i .10083758.2019.01.003 收稿日期:2018062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资助项目(15Z D B 01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18Y J C 72040001);天津市社会科学重点资助项目(T J Z X 17-001)㊂作者简介:李 帅(1991),男,湖北荆州人,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逻辑学㊁科学哲学研究㊂人工智能威胁论:逻辑考察与哲学辨析李 帅(南开大学哲学院,天津 300350)摘 要:近来年,人工智能发展异常迅猛,引发了一些学者的担忧,他们认为人工智能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威胁人类生存㊂从哲学和逻辑的角度考察这个议题,试图构造一个溯因推理论证驳斥这一论题㊂如果人工智能会威胁人类生存,那么它必然拥有情感认知能力㊂获得这种能力可能要借助全脑仿真技术,而这项技术的实现过程中会遇到 指数爆炸 问题㊂威胁论的论证基于归纳推理,不具备必然的可靠性㊂但如果仅将威胁论视为一个信念,进行一场类似 帕斯卡赌 的赌局,考虑到信念成真的巨大代价,有必要采取一些防范措施㊂关 键 词:人工智能;威胁;溯因推理;帕斯卡赌中图分类号:N 0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758(2019)01-0014-06T h r e a to fA r t i f i c i a l I n t e l l i g e n c e :L o g i c a l I n v e s t i ga t i o n a n d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A n a l ys i s L I S h u a i(C o l l e g e o fP h i l o s o p h y ,N a n k a iU n i v e r s i t y ,T i a n ji n30035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I nr e c e n t y e a r s ,w i t ht h er a p i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a r t i f i c i a l i n t e l l i ge n c e ,s o m es c h o l a r sa r ec o n c e r n e dt h a ti nt h en e a rf u t u r e ,a r t i f i c i a l i n t e l l ig e n c e m a yt h r e a t e nh u m a n s u r v i v a l .T h i s i s s u e i s e x a m i n e d f r o mt h e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 a n d l o g i c a l p o i n t o f v i e ws oa s t oc o n s t r u c t a na r g u m e n t o f a b d u c t i o n .I f a r t i f i c i a l i n t e l l i ge n c e t h r e a t e n sh u m a ns u r v i v a li nt h ef u t u r e ,i t m u s th a v ee m o t i o n a lc o gn i t i o n .T o a c q u i r e t h i sa b i l i t y ,w h o l eb r a i ns i m u l a t i o ni sl i k e l y t o b er e l i e d u po na n dt h e r e a l i z a t i o no f t h i st e c h n o l o g y m a y f a c et h e e x p o n e n t i a l e x p l o s i o n .T h ec u r r e n t a r g u m e n t a t i o no ft h i sh y po t h e s i si s b a s e d o ni n d u c t i o n a n d d o e s n o th a v et h e n e c e s s a r y r e l i a b i l i t y .H o w e v e r ,i f t h et h e s i so f t h r e a t i so n l y tr e a t e da sab e l i e f w h e r e b y a g a m b l i n g s i m i l a r t o t h e P a s c a l sw a ge r i s c o n d u c t e d ,r i s k sof ab e l i e f b e c o m i ng th e r e a li t y c a nb eh u g e .T h u s ,i t i s n e c e s s a r y to t a k e s o m e p r e c a u t i o n s .K e y wo r d s :a r t i f i c i a l i n t e l l i g e n c e ;t h r e a t ;a b d u c t i o n ;P a s c a l sw a g e r 中德两国正在共同打造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工业4.0 ,该项目号称 第四次工业革命 ,主导方向是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㊂人工智能是未来工业转型的重要助推器,不仅在工业制造领域扮演重要角色,而且必将成为革新我们生活方式的未来趋势,全方位地重塑我们的生活㊂人工智能发展速度令人惊叹,很多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在一些领域已经极大地超越了人类,比如我们所熟知的A l ph a G o 完胜世界顶尖围棋选手,它的升级版A l p h a Z e r o 在短时间内就超越了上一代,并 精通 各种棋类㊂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D e e pM i n d 推出了能够从事 科研 的A l p h a F o l d,通过基因序列,成功预测出蛋白质的3D形状㊂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引发了一些学者的担忧,他们担心人工智能如果以这样的惊人速度发展下去,是否会产生情感认知因素,更具体地说,会不会产生不友好的动机㊂像科幻电影‘终结者“中的情节那般,人工智能奴役㊁毁灭人类㊂我们可以通过构造一个驳斥人工智能威胁论的溯因推理结构,证明人工智能威胁论信念是基于不可靠的归纳论证;而以哲学的视角看,可以将人工智能威胁论视为一种信念㊂鉴于该信念达成之后的灾难性后果,有必要采取适当的防范策略㊂一、通向乌托邦还是奴役之路我们目前无法确定人工智能是否是一个潘多拉之盒,但它必定是一个黑箱,至少现在无法预测人工智能的走向㊂根据当前的发展态势,有部分学者对人工智能的前景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他们认为人工智能会实现技术的乌托邦,人将得到最大限度的解放㊂他们指出,人工智能所有的知识都是人类 喂给 的,其自身无法创造新的明述知识或命题性知识,而且人工智能的学习能力基于算法而不是社会交往[1]㊂所以,人工智能只是人类器官的投影和延伸,它们不会出现自主意识,更不会出现社群组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2]㊂一种心智考古学的观点认为,一个能够自主地威胁人类的人工智能体首先必须是一个具有自治情感的生命系统,智能只是心智的一个子集,没有情感系统的引导,智能就不会发挥作用㊂因此人工智能体不会对人类产生生存威胁[3]㊂还有一部分人则对人工智能发展到高阶水平的可能后果充满担忧,他们预言人工智能将是人类的终结者㊂国内学者以江晓原为代表,他认为人工智能近期的威胁会导致大量工人失业,以及军事化用途所带来的世界格局震荡㊂长远的威胁就是人工智能的失控和反叛[45]㊂我们把这种论调称为人工智能威胁论㊂近年来,人工智能威胁论的支持者越来越多㊂其中不乏一些著名科学家和知名人物,如史蒂芬㊃霍金(S t e p h e n H a w k i n g)㊁迈克斯㊃泰格马克(M a xT e g m a r k)和伊隆㊃马斯克(E l o n M u s k)等㊂马斯克曾多次在推特上发长文警告,人工智能可能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严峻的生存威胁㊂霍金指出,人工智能的崛起要么是最好的,要么就是最糟糕的㊂一些研究中心或智库开始研究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风险,牛津大学的 人类未来研究所 是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技术风险研究机构,下设 人工智能政策研究中心 ㊂泰格马克牵头在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了类似的机构: 生命未来研究所 ㊂剑桥大学成立了 利弗休姆未来智能研究中心 ㊂北京大学于2018年11月成立了 北京大学人类未来研究中心 ㊂此外,许多科技企业纷纷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部门,探讨人工智能的未来前景㊂当谈到人工智能威胁论的时候,我们到底针对的是人工智能的哪些方面或哪个阶段㊂学界粗略地将人工智能分为三个阶段:弱人工智能(a r t i f i c i a l n a r r o w i n t e l l i g e n c e)㊁强人工智能(a r t i f i c i a l g e n e r a l i n t e l l i g e n c e)和超级人工智能(a r t i f i c i a l s u p e r i n t e l l i g e n c e)㊂弱人工智能只擅长某一具体领域,强人工智能适用范围要更大,能与人类智能比肩;而超级人工智能是机器智能的顶峰,牛津大学 人类未来研究所 所长㊁人工智能思想家尼克㊃波斯特洛姆(N i c kB o s t r o m)把超级人工智能定义为 在几乎所有领域远远超过人类的认知能力 [6]29㊂人工智能拥有巨大的潜力,它可以让人类永生,抑或彻底灭绝㊂所以当我们言及人工智能威胁论时,主要针对的是超级人工智能㊂这种威胁论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前提㊂第一个前提认为,最先被创造出来的超级人工智能与包括人类智能在内的所有其他形式的智能相比,拥有决定性的战略优势㊂这种优势足以使超级人工智能控制并塑造地球上所有智能生命的未来㊂如果超级人工智能是友好良善的,那么我们无须担心㊂但根据波斯特洛姆的说法,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认为它是友好的㊂第二个前提指出,智能水平和善行之间没有必然关系㊂但智能水平与其终级目标有着一定的相关性:几乎任何水平的智力都与它的最终目标相一致㊂波斯特洛姆构想的 曲别针最大化 (p a p e r c l i p m a x i m i s e r)思想实验生动地阐释了这一点,如果超级人工智能确定一个目标,就会最大化地实现这个目标㊂假如它的目标是制造曲别针,那它会尽可能地制造更多的曲别针[6]153㊂第三个前提指出,超级人工智能很可能设定一些与人类利益无关的目标㊂比如它可能会执着于获取广泛的资源,其中可能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㊂就已发表的相关文献来看,波斯特洛姆的专51第1期李帅:人工智能威胁论:逻辑考察与哲学辨析著‘超级智能:路线图㊁危险性与应对策略“代表了这一趋势的典范㊂波斯特洛姆在书中详细论述了超级人工智能得以实现的几种形式㊁可能存在的风险㊁应对措施等㊂泰格马克的大部头著作‘生命3.0:人工智能时代而为人的意义“呈现了一幅专业物理学家对人工智能的展望图景㊂书中对人类的未来作出了最大胆的想象,构造了对未来生命㊁科技㊁文化和社会的全新理解㊂泰格马克追问人类到底能发展到什么极限?人类到底要走向哪里? 生命3.0 体现了 生命 系统从1.0到2.0,再到3.0的更迭㊂生命1.0是简单生物阶段;生命2.0是文化阶段,人类就是生命2.0的代表;生命3.0则是科技时代,系统不断地升级自己的软件和硬件,直接跳跃漫长的自然进化,堪称智能系统全面觉醒的阶段㊂比起有血肉的生命之躯,届时便产生了新的 生命 [7]27㊂泰格马克担忧新 生命 会与旧生命发生冲突㊂这些担忧是杞人忧天的无稽之谈,还是有着坚实的经验基础?我们接下来做一番考察㊂二㊁驳斥人工智能威胁论的溯因推理论证我们可以尝试着构造一个溯因推理结构反驳人工智能威胁论㊂这个论证结构是这样的:如果威胁论者们认为人工智能在未来会对人类生存构成致命威胁,那么它必然要拥有善恶㊁喜恶这样的认知情感因素,它甚至可能会伪装㊂我们进一步追问,人工智能何以拥有像 动机 这样的情感认知功能,我们选定一种可能的实现途径:全脑仿真㊂这项技术的实现又依赖智能设备运算能力的 指数爆炸 假设;而该假设目前的成功基于归纳,不具备必然可靠性㊂1.预测人工智能善恶的归纳论证有学者对人工智能威胁论提出质疑,他们对波斯特洛姆的观点提出了一个明显的反驳:为了确保人工智能的安全使用,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实践之前,必须对其进行严格测试,验证它是否友好㊂这样做的目的是将人工智能限制在一个安全可控的环境中,并反复测试它的友好属性和安全性㊂建造一个模拟真实场景的 沙盒 ,当我们在实验环境中做了足够多的测试,验证它是友好㊁合作㊁负责任之后,才会把它从 沙盒 中释放出来[6]145㊂在一个高度仿真的实验环境中,反复经验检测,如果发现人工智能看起来没有威胁,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它是友好的㊂这里的推理模式属于典型的归纳论证㊂波斯特洛姆试图回击这个论证,他提出了 背叛转折 (t r e a c h e r o u s t u r n)概念[6]147㊂即超级智能化的人工智能会运用策略,它在实施计划的同时,还会预测人类的反应㊂我们从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流中可以发现,人们为了达成目标,有时会欺骗他人㊂例如,某人可以假装对他同事的尖端研究缺乏兴趣,希望同事会信赖他,向他披露所有的研究细节,然后他就能窃取同事的成果,据为己有㊂超级人工智能是否也会做同样的事呢?难道它们没有意识到,我们正在测试它们?难道它们就不会采取假装友好的策略来走出困境吗?一个人工智能体看似完全友好,与人类合作并保护人类的利益,但它实际上可能筹备着威胁人类生存的长远计划㊂在欺骗我们陷入虚假的安全感之后,超级人工智能可能会触发背叛转折㊂所以,质疑人工智能威胁论的归纳论证在 背叛转折 原则下失效㊂然而,该原则预设了一个前提:人工智能系统具备很强的自主性,甚至能够产生坏的 动机 ㊂那么,人工智能可否发展出诸如 动机 这样的情感要素呢?2.人工智能的 动机 论何以成立针对超级人工智能 动机 论的质疑,波斯特洛姆予以了回应㊂他认为: 只要具有足够的智能升级能力,所有其他智能就都在系统的间接方式范围内,因为系统能够开发所需的新的认知模块和技能㊂ [6]112如此一来,波斯特洛姆就把人类的各种认知能力视为智能系统内化的功能,随着智能升级,这些功能便随之开发出来㊂波斯特洛姆并没有直面质疑,没有解释超级人工智能为何会产生 动机 ㊂其实,这里涉及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就是人工智能是否会拥有意识,如果拥有意识,是依靠何种方式实现的㊂倘若我们不首先说明人工智能的 意识 来源及可能性,那么讨论人工智能的动机,必是漫天猜想,没有理据可循㊂波斯特洛姆曾提出过超级人工智能的五种可能实现形式:人工智能㊁全脑仿真㊁生物认知㊁人机交互㊁网络和组织㊂其中,生物认知基于这样一个观念:生物技术的进步可能会直接控制人类遗传学和神经生物学,而无须实施人类优生繁衍计划㊂简言之,就是通过生物技术对人体进行无限改造,以提升人类智能㊂人机交互与网络和组织也是类61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1卷似的原理,人机交互意图将机器智能和人脑互联,大幅度提升人脑的能力,网络和组织则企图通过技术手段把人脑连接在一起,形成强大的集体智能[6]3752㊂这三种途径都强调对人类智能的增强和提升,属于人类增强的范畴,因为在这样的智能形式中,人脑依旧是主体,增强的是人类智能,而非人工的智能体㊂这样的超级智能必然会保有人类的各种认知能力,不在我们讨论范围内㊂所以,严格意义上说,超级人工智能只有两种可能的实现途径:人工智能和全脑仿真㊂人工智能途径就是现在所采用的主流方式,依赖算法和硬件的提升㊂人工智能在 情商 的学习过程中,效率有余,效果不足㊂微软的人工智能 微软小冰 在2017年出版了一本所谓的题名为‘阳光失了玻璃窗“的 诗集 ㊂我们来看其中的一首标题为 黄昏里来了一碗茶 的 现代诗 :黄昏里来了一碗茶/回家一齐看/嘴里的妻子已失去了/让野火的人们/风景如风车里一碗茶凉/是少年的故事/回家一年的时候/我猜我也一例有敌骑的呼声晌[8]14㊂这里的诗歌 意象 更多的是句型与词汇随机混搭生成的 后现代风格 ,不能展现人类诗歌才有的情感张力㊂故而有人批评人工智能有智商而无情商,有智能而无智慧㊂智能系统要想发展出自主意识,仅靠算法无法达成,可能需要借助全脑仿真技术㊂这项技术可能完全模拟出被模仿对象的大脑活动,然后加以原理化,但这种技术建立在强大的硬件基础上㊂接下来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硬件升级速度能否跟上人工智能的发展?3. 指数爆炸 的迷雾其实全脑仿真有一个前提,即大脑本质上是 计算 的,并且能够被模拟㊂这里涉及到诸多哲学议题,我们不做深究,暂且假定该前提成立㊂波斯特洛姆认为全脑仿真不需要理论上的突破,但需要一些非常先进的技术㊂他认为实现这项技术须满足三个先决条件:扫描㊁翻译和模拟㊂其中扫描需要有足够分辨率和相关检测性能的高通量显微镜,模拟则需要强大的硬件㊂以上两项先决条件能否满足,很大程度上取决我们能否制造出性能优越的硬件设备㊂众所周知,硬件迭代速度依赖 指数爆炸 假设㊂ 指数爆炸 原指指数函数的爆炸性增长㊂此后借用到计算机领域,一般与 摩尔定律 同义,表示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将在固定的周期内以指数形式提升㊂从第一台现代意义上的计算机诞生至今,计算机运算能力的发展符合 指数爆炸 ㊂我们就拿目前的超级计算机领域来说,超算的运算能力大约每14个月提升一倍㊂超级计算机代表着目前计算机设备性能的最高水平㊂2018年6月,I B M公司助力美国田纳西州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推出了一台名为 S u mm i t 的超级计算机,计算峰值惊人,每秒可执行21017次运算,其性能远超我国研发的神威㊃太湖㊂倘若超级计算机的发展一直符合 摩尔定律 ,那么似乎就能满足全脑仿真技术在硬件上的要求㊂但这个推理模式是典型的归纳论证,基于目前的发展水平来推断未来发展速度依旧保持不变㊂更为严峻的是, 摩尔定律 已经遇到瓶颈,芯片制造已经接近物理极限,经济成本不降反升㊂由此,我们认为人工智能威胁论论题站不住脚㊂对人工智能威胁论的批评还有很多,其中凯文㊃凯利(K e v i n K e l l y)认为我们把智能误解为可以无限增长的空间,反对算力和智能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㊂至于人工智能最终发展到像电影‘超验骇客“那般无所不能的地步,他将这种过分夸大㊁毫无根据的观点称为 意淫主义 (t h i n k i s m)[9]㊂我们充其量只能将人工智能威胁论视为一种信念,我们可以选择相信它为真,但却很难辩护其为真㊂三㊁人工智能威胁论与帕斯卡赌倘若我们将人工智能威胁论仅仅视做一种信念,会产生积极的启示作用吗?有些人会嗤之以鼻,因为该信念带有某种神秘的宗教色彩㊂还有一些学术评论员批评未来学家雷㊃库茨韦尔(R a y K u r z w e i l)提出的所谓 奇点 临近,因为他们的信念体系是信仰主义的,即基于信仰或缺乏合理的论证基础[10]㊂我们可以尝试将人工智能威胁论信念与上帝存在的信念作一番类比㊂后者是宗教学领域中争论的焦点之一,前者可以看做是科学领域中的预言㊂这两个信念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被证明为真的概率极低,并且假如我们先前拒斥该信念,但后来证明为真,其后果是毁灭性的㊂比如说,我们无法证明上帝存在,因为根据现有的科学理论体系,假想一位有形体有人格的全能神似乎是一件很荒谬的事情㊂倘若上帝不存在,我们在世间纵71第1期李帅:人工智能威胁论:逻辑考察与哲学辨析情享乐,不信奉任何教义,那相信上帝存在与否于我们都没有影响㊂但如果上帝存在,不信上帝存在者虽然享受了短暂的快乐,死后则会坠入地狱,遭受无穷无尽的折磨㊂既然如此,我们是选择相信上帝存在呢,抑或拒斥?这就是帕斯卡诉诸信仰的论证上帝存在之路径㊂帕斯卡将相信上帝存在与否视为一场赌博,是赌博就会有输赢,虽然赌徒不知道赌局的结果如何,但他知道输赢的奖励和惩罚,也就是 赌注 ,所以赌徒会权衡利弊,然后决定选择是否相信上帝存在㊂类似地,我们可以将帕斯卡赌应用于人工智能威胁论㊂显然,人工智能威胁论信念到底有多大概率为真,我们无法预测,但倘若该信念成真,那么后果是无法估量的㊂正如波斯特洛姆所定义的 存在风险(e x i s t e n t i a l r i s k)威胁着地球上智慧生命的根本福祉,它具有潜在的 毁灭性的 或 地狱般的 影响[11]㊂波斯特洛姆的末日预言暗示了超级聪明的人工智能可能会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㊂因此,波斯特洛姆认为,即便现有的种种证据都不利于人工智能威胁论,其发生的总体概率很低,但背叛转折依旧不容忽视㊂诚然,在相信上帝存在的承诺和人工智能威胁论的承诺之间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㊂相信上帝存在的承诺是一种朴素的宗教信念,是一种对现实的终极本质和原因的信仰,信仰者可以诉诸非理性的方式;而人工智能威胁论的信念是对某项科技发展后果的信念,这种信念基于一定的经验基础,基于对现有科技成就的评估和预测[12]㊂宗教信念与科学信念不能划等号,此处类比只是较弱层面上的㊂我们通过更深入地考察 背叛转折 ,可以发掘人工智能威胁论信念的一些实践意义和认知意义㊂超级人工智能可能会设定对人类不友好的目标,可能会欺骗我们,用邪恶的方式来达成目标㊂必定会有人批评波斯特洛姆的 背叛转折 ,其观点违反我们的直觉㊂但正是这种反常观念,才会迫使我们反思科学成功的合理性,重新评估我们习惯性地使用的各种归纳推理㊂肯定 背叛转折 就要质疑科学取得成功所依赖的主要推理工具,此举难以让人接受,因为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归纳推理不仅能够解决复杂情况,而且还相当可靠㊂但我们试着转换视角,其实人工智能威胁论和休谟的怀疑论有着相似的旨趣㊂在休谟的经验怀疑主义看来,我们不能根据我们迄今为止吃的面包有营养,就推断出接下来吃的面包也会有营养㊂在波斯特洛姆看来,我们无论在广度㊁深度,抑或接触时间上,与人工智能的互动极为有限,所以我们无法断言人工智能未来依旧安全,更何况目前无人智能驾驶系统事故频出㊂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能够理解休谟问题背后的深刻哲理,在具体实践中,却容易忽视归纳推理的固有缺陷㊂对归纳合理性的审视,促使我们思考人工智能威胁论信念折射出的深刻蕴义,提防 背叛转折 ㊂即使是那些希望我们认真对待人工智能风险的人也会争辩说,人工智能威胁论的一些观点似乎危言耸听㊂他们指出,超级人工智能可能会有不可控风险,但也有巨大的益处㊂几乎没有人会怀疑人工智能的社会变革力量,我们现在更需要关注的是如何理解㊁应对人工智能的潜在风险㊂像波斯特洛姆㊁泰格马克等等这样的威胁论者和未来预言家免不了充斥着天马行空的想象,但他们以这种方式呈现出人工智能的可能威胁,提醒我们在充分发展人工智能时,警惕 背叛转折 风险,彰显了人工智能威胁论的认知与实践意义㊂四、规避人工智能潜在风险及其挑战我们正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针对人工智能的一些建议性政策主要集中在司法审判㊁大数据隐私㊁机器人伦理等具体的应用问题上,很少有预防人工智能发展到较高阶段威胁人类生存的策略㊂人工智能价值观的加载问题是目前学术界讨论较多的议题㊂即如果我们给人工智能系统设定一套代码形式的价值观,可否确保人工智能不会偏离正常的发展轨迹㊂学者们之所以尤为关注该议题,是因为我们通过监视超级人工智能的程序运行预测其动机的方式行不通㊂正如波斯特洛姆所言:一个不友好的人工智能可能会变得足够聪明,能够意识到隐藏自己的一些能力会获得更大的收益㊂它可能不会显露进步,并故意放弃一些难度较大的测试,以避免在获得决定性的战略优势之前引起恐慌㊂程序员试图通过秘密监视人工智能的源代码和它的内部工作来防范这种可能性,但是一个足够聪明的人工智能会意识到它可能被监视,并相应地调整它的应对策略㊂监视超级人工智能行为的路径走不通,从源头入手,似乎81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1卷更为行之有效㊂霍金一语道出了要害: 尽管人工智能的短期影响取决于控制人工智能的人,它的长期影响取决于人工智能到底能否受到控制㊂ [13]让人工智能戴上像阿西莫夫构想的机器人三定律式的 紧箍咒 ,是最为高效便捷的处理方式㊂然而,该进路面临如下三重困境㊂首先是理论层面㊂所谓的 价值观 由非常含混的观念集合而成,我们何以确保我们要设立的价值观必定是合理不悖的㊂退一步说,倘若我们可以确保价值观是一致的㊁没有矛盾的,那么我们需要给人工智能系统输入什么价值观,以及智能系统能否 理解 这些加载的价值观?如果让人工智能系统回答 电车难题 ,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呢?我们需要给人工智能系统设定什么样的价值标准?[14]这一系列追问都是令人懊恼的哲学和伦理学问题㊂其次是技术层面㊂以现在的技术水平,把伦理准则嵌入人工智能系统为时尚早㊂要想实现伦理准则的嵌入,需要靠在设计计算力和机器智能的大规模应用中推动[15]㊂技术层面难以实现,应用层面亦是困难重重㊂我们设定一个具体的应用情景,假如我们给人工智能系统设立一个密尔的功利主义原则: 确保人类总体快乐最大化 ㊂如果它认为快乐就是刺激负责快乐的中枢神经,那么它极有可能创造出‘黑客帝国“里弱化版的 缸中之脑 ㊂纵而览之,虽然人工智能价值观嵌入看似一劳永逸,实际上面临着理论㊁技术和应用三面难题,还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㊂其实,我们也可以借鉴其他高风险技术的发展经验,如基因编辑技术㊁克隆技术和N B I C聚合技术等新兴技术㊂虽然 贺建奎事件 让基因编辑技术蒙上阴影,但总体上还是朝着安全平稳的势头发展㊂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各国政府和整个学术共同体在这些领域制定了规范研究的准则和公约㊂以克隆技术为例,鉴于克隆人技术特别是生殖性克隆可能会引发严重的社会㊁伦理㊁道德㊁宗教和法律问题,所以联合国在2002年制定了‘禁止生殖性克隆人国际公约“,许多国家分别制定了禁止生殖性克隆和治疗性克隆的法律㊂类似地,各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竞争时,合作和沟通也必不可少,有效减少人工智能研发过程中的草率和盲动行为㊂居安思危,防微杜渐,是应对将要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所应持有的合理立场㊂随着人工智能发展的深入,与大众生活日渐交融,必定会出现新的情况㊂根据形势的发展,还需要修订或增加新的规约和法律条文㊂谁也不知道新兴技术最终把我们引向何方,但无论如何,在面对人工智能这项重大课题时,多方协作㊁共同应对㊁群策群力㊁小心谨慎是预防人工智能 背叛转折 的有效法宝㊂参考文献:[1]王礼鑫.马克思主义新认识论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不是威胁人类文明的科技之火[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8,40(4):1519.[2]黄欣荣.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4):101110.[3]李恒威,王昊晟.人工智能威胁与心智考古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38(12):7683. [4]江晓原.人工智能:威胁人类文明的科技之火[J].探索与争鸣,2017(10):1821.[5]江晓原.人工智能的危险前景[J].编辑学刊,2015(5):4041.[6]尼克㊃波斯特洛姆.超级智能:路线图㊁危险性与应对策略[M].张体伟,张玉青,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7]T e g m a r k M.L i f e3.0:B e i n g H u m a ni n t h e A g e o fA r t i f i c i a l I n t e l l i g e n c e[M].N e w Y o r k:A l f r e d A.K n o p f,2017.[8]微软小冰.阳光失了玻璃窗[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9]K e l l y K.T h eM y t h o f a S u p e r h u m a nA I[E B/O L].(20170405)[20180616].h t t p s:ʊw w w.w i r e d.c o m/2017/04/t h e-m y t h-o f-a-s u p e r h u m a n-a i/.[10]Y a m p o l s k i y R.L e a k p r o o f i n g t h e S i n g u l a r i t y A r t i f i c i a lI n t e l l i g e n c e C o n f i n e m e n t P r o b l e m[J].J o u r n a l o f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S t u d i e s,2012,19(1/2):194214.[11]B o s t r o m N.E x i s t e n t i a l R i s kP r e v e n t i o n a sG l o b a l P r i o r i t y[J].G l o b a l P o l i c y,2013,4(1):1531.[12]D a n a h e r J.W h y A I D o o m s a y e r s A r e L i k e S c e p t i c a lT h e i s t sa n d W h y I t M a t t e r s[J].M i n d sa n d M a c h i n e s,2015,25(3):231246.[13]姚人杰.人工智能对人类构成威胁吗?[J].世界科学,2015(4):5859.[14]李帅.防范人工智能潜在威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904(7).[15]邓小铁.智能系统中人类伦理嵌入的计算挑战[J].科学与社会,2018(1):113.(责任编辑:李新根)91第1期李帅:人工智能威胁论:逻辑考察与哲学辨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