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涂片常见白细胞异常形态-上海临床检验中心
末梢血涂片白细胞形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末梢血涂片白细胞形态变化及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5858caac33d4b14e8424684b.png)
末梢血涂片白细胞形态变化及临床意义1.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2. 外周血中性杆状粒细胞增高,并可见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甚至早幼粒细胞时称为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仅见杆状粒细胞>6%时,称为轻度核左移;杆状粒细胞>10%,伴少量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时称为中度核左移;杆状粒细胞>25%,出现更幼稚的粒细胞如早幼粒细胞甚至原粒细胞时称为重度核左移。
重度核左移又称为类白血病反应,此时中性粒细胞常伴有明显的中毒性病理改变。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等。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外周血可见原始、幼稚粒细胞,并出现病态造血,如中性粒细胞核分叶不良等。
图-1图-2图-1视野可见中性分叶粒细胞、中性杆状粒细胞、中性晚幼和中幼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可见中毒颗粒。
图-2可见中性分叶粒细胞、中性杆状粒细胞、中幼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可见中毒颗粒。
2. 中性粒细胞核右移正常成熟中性粒细胞胞核以分三叶者为主,如血片中五叶核中性粒细胞>3%,则称为中性粒细胞核右移。
核右移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低和中性粒细胞胞体增大,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及恶性贫血等。
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叶酸、VitB12等造血物质,DNA合成减少,影响了细胞的正常分裂。
在应用某些抗核酸代谢药物及炎症恢复期等也可见核右移现象。
图-3图-3视野中可见一巨大中性粒细胞,胞核分为10余叶。
3. 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中毒颗粒(toxic granulation) 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粗大且分布不均的黑蓝色颗粒,称为中毒颗粒。
中毒颗粒是细胞在生成特殊颗粒过程中受到某种阻力或发生颗粒变性所致。
常见于严重的化脓菌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患者中。
图-4图-4视野中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可见粗大、分布不均的黑蓝色颗粒。
4. 中性粒细胞空泡形成空泡形成(vacuolation) 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大小不均,一个或多个空泡。
临检--异常白细胞形态
![临检--异常白细胞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5ca0025addccda38376bafb8.png)
异常白细胞形态1.中性粒细胞异常形态(1)毒性变化:严重传染病、化脓性感染、中毒、恶性肿瘤、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退行性变1)大小不均中性粒细胞大小相差悬殊,不均一性增大。
2)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出现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染色较深黑色或紫黑色颗粒。
3)空泡形成中性粒细胞的胞质或胞核可出现1个或数个空泡。
细胞发生脂肪变性或颗粒缺失的结果。
4)杜勒小体(Dohle):中性粒细胞因毒性变化而在胞质中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源自RNA),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染成灰蓝色,直径1~2μm,亦可见于单核细胞。
5)退行性变:细胞发生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等。
(2)棒状小体(Auer小体)急性白血病类型急粒(M3)数条急单一条急淋无白细胞胞质中出现呈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1~6μm,1条或数条,称为棒状小体。
(3)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3叶核居多,杆状与分叶核之比1:131)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和(或)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5%)。
再生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高,提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机体抵抗性强。
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
退行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提示骨髓释放功能受到抑制,机体抵抗力差。
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严重感染(如伤寒、败血症等)。
2)核右移中性粒细胞核分叶5叶以上者超过3%,常伴白细胞总数减低,为造血物质缺乏、脱氧核糖核酸减低、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所致。
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苷、6-巯基嘌呤等)、炎症恢复期。
(4)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细胞体积较大,直径16~25μm,核分叶常在5叶以上,甚至在10叶以上,核染色质疏松。
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Chediak-Higashi畸形Alder-Reilly畸形May-Hegglin畸形Pelger-Huet畸形2.淋巴细胞的形态异常(1)异型淋巴细胞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可使淋巴细胞增生,出现某些形态学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
SOP011白细胞分类及形态检查
![SOP011白细胞分类及形态检查](https://img.taocdn.com/s3/m/1f9a2e98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2c.png)
WBC分类及形态检查一、检验目的1、对外周血各种白细胞进行分类,以明确各种白细胞的比例和绝对值,用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观察外周血异常白细胞(幼稚白细胞、异形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毒性改变)二、检测原理:显微镜分类计数法及形态观察。
三、标本采集1.标本类型:EDTA-K2抗凝全血或新鲜末梢血。
2.标本采集:见标本采集手册。
3.标本的储存和运输:EDTA-K2抗凝全血要在2小时内制片。
四、试剂:台湾Baso的瑞氏染液和PBS缓冲液(PH6.4—6.8)。
四、仪器普通光学显微镜或血细胞分析仪、分类计数器、香柏油、拭镜纸及清洁液。
五、操作步骤1、显微镜法(1)制片:血液要新鲜,血片通常呈舌状或楔形,分头、体、尾三部分,厚薄均匀。
(2)染色:染色要清晰。
(3)低倍镜观察:低倍镜观察白细胞分布及染色情况.(4)油镜观察:选择血涂片体尾交界处细胞分布均匀、染色效果良好的区域,按一定的方向顺序对所见到的每个白细胞进行分类,并用白细胞分类器作好记录,一般共计100个白细胞。
2、仪器法见各血细胞分析仪SOP文件。
六、质量控制1、显微镜法:人员要求培训上岗,要有识别各种异常白细胞的能力,涂片染色要符合要求,白细胞在>15.0×109/L时要计数200个白细胞,白细胞<3.0×109/L时可计数50个或者计数2张血涂片。
2、仪器法:仅为过筛试验,对出现有异常驻机构白细胞提示要制片人工分类。
3、质量控制:有95%的可信限评价法和相对误差(RE)评价法。
七、计算方法:1、白细胞百分比:以分数值报告。
2、幼稚细胞和异形淋巴细胞:以分数数值报告。
3、中毒颗粒:毒性指数=有中毒颗粒的中性粒细胞数/计算的中性粒细胞数。
4、有核红细胞:计数100个白细胞所见到的有核红细胞的个数(有核红细胞:XX个/100WBC)。
八、生物参考区间九、操作性能十、超出可报告范围的处理十一、危急值中性粒细胞小于0.5×109/L十二、干扰因素:制片质量和染色效果十三、参考文献1、《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2、刘成玉主编《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指导》3、罗春丽主编《临床检验基础》。
周围血涂片形态和临床意义
![周围血涂片形态和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f49ff97d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e7.png)
周围血涂片形态和临床意义1.红细胞形态红细胞形态的异常主要包括大小、形状和颜色等方面的改变。
常见的异常有:-巨大红细胞:可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巨球型贫血等疾病。
-小型红细胞:常见于铁缺乏性贫血、慢性疾病等。
-球状红细胞: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
-凹陷型红细胞:常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等。
-片状红细胞:常见于缺铁性贫血等。
-颗粒状红细胞:可见于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酒精中毒等。
对红细胞形态的观察可以提供一些重要的临床意义,如提示一些疾病的诊断、指导治疗和判断疾病的预后。
2.白细胞形态白细胞形态的异常主要包括数量、形状、内含物及细胞器的改变等。
常见的异常有:-粒细胞核形态异常:可见于感染、炎症、白血病等。
-核裂变、幼稚细胞增多:常见于急性白血病等。
-嗜酸性粒细胞肥大:提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
-嗜碱性粒细胞肥大:提示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等。
-细胞内包涵物:可见于感染、寄生虫感染、中毒等。
白细胞形态的异常可以帮助诊断和鉴别疾病,如感染、白血病、寄生虫感染等。
同时,白细胞形态的观察也可以提供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反应性的信息。
3.血小板形态血小板形态的异常主要包括数量、大小以及颗粒含量等方面的改变。
常见的异常有:-血小板增多:常见于感染、炎症、肿瘤等。
-血小板减少:常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血小板超大型:提示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血小板内质:可见于感染、酒精中毒、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血小板形态的异常可以提供疾病诊断的线索,如提示血小板的产生、功能和破坏等方面的异常。
总体而言,通过对周围血涂片形态的观察,可以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初步的判断和筛查。
然而,形态检查只是对疾病的一个方面进行评估,其诊断价值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其他影像学检查等综合考虑。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形态检查应与其他检查手段相结合,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血白细胞分类异常具有临床意义的标准
![血白细胞分类异常具有临床意义的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d1f64d4b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1d.png)
血白细胞分类异常具有临床意义的标准血白细胞分类异常具有临床意义的标准白细胞是人体中的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负责抵御外界病原体的侵袭。
正常情况下,白细胞的分类和数量都应该处于一定的范围内。
然而,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血液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分类异常,这可能意味着机体存在某种疾病或病理状态。
因此,对于血白细胞分类异常的标准具有临床意义,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血白细胞主要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五类。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白细胞分类异常的标准及其临床意义。
1. 中性粒细胞分类异常:中性粒细胞是最常见的白细胞,其分类异常通常表现为增多或减少。
增多的情况可能是由于感染、炎症、应激反应、恶性肿瘤等引起。
而减少的情况则可能是由于骨髓功能障碍、药物反应、放射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原因导致。
通过对中性粒细胞分类异常的判断,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类型和进展情况,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2. 淋巴细胞分类异常: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类异常通常表现为增多或减少。
增多的情况可能是由于病毒感染、淋巴瘤、白血病等引起。
而减少的情况则可能是由于免疫功能缺陷、放射治疗、化疗等原因导致。
对淋巴细胞分类异常的判断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免疫系统的状态,评估患者的免疫功能,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3. 单核细胞分类异常:单核细胞是一类具有吞噬功能的白细胞,其分类异常通常表现为增多或减少。
增多的情况可能是由于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等引起。
而减少的情况则可能是由于骨髓功能障碍、药物反应、放射治疗等原因导致。
对单核细胞分类异常的判断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是否存在感染或免疫系统异常等问题。
4. 嗜酸性粒细胞分类异常:嗜酸性粒细胞是一类具有吞噬和杀伤寄生虫能力的白细胞,其分类异常通常表现为增多。
增多的情况可能是由于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引起。
对嗜酸性粒细胞分类异常的判断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过敏反应或寄生虫感染等问题,并指导相应的治疗措施。
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测定方法及参考范围
![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测定方法及参考范围](https://img.taocdn.com/s3/m/f7a83fc0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b6.png)
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测定方法及参考范围白细胞形态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白细胞的形态特征,以帮助医生诊断和监测血液疾病。
本文将介绍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的方法和参考范围。
一、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方法1. 血涂片检查:采用血涂片染色的方法,通过显微镜观察白细胞的形态特征。
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Wright 染色和Giemsa 染色。
通过观察细胞核、细胞质和颗粒的形态变化,可以判断白细胞的异常形态。
2. 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使用自动化设备进行血细胞分析,可以快速、准确地评估白细胞的形态特征。
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可以测定白细胞的大小、形状、核质比、核分裂和颗粒的形态等参数。
3. 骨髓涂片检查:对于一些疑难病例,医生可能会进行骨髓涂片检查,以获得更详细的信息。
骨髓涂片检查可以观察到更多的白细胞形态特征,帮助确定病因。
二、异常白细胞形态的参考范围白细胞形态的正常范围是相对宽泛的,具体的参考范围可能会因不同实验室的方法和仪器而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以下是常见的异常白细胞形态及其参考范围:1. 嗜酸性粒细胞:正常的嗜酸性粒细胞具有双叶核和颗粒状的细胞质,参考范围为0-5%。
2. 嗜碱性粒细胞:正常的嗜碱性粒细胞具有多叶核和颗粒状的细胞质,参考范围为0-1%。
3. 中性粒细胞:正常的中性粒细胞具有多叶核和细微的颗粒状细胞质,参考范围为40-75%。
4. 淋巴细胞:正常的淋巴细胞具有圆形核和少量细胞质,参考范围为20-45%。
5. 单核细胞:正常的单核细胞具有单个肾形核和丰富的细胞质,参考范围为2-10%。
6. 异常细胞:异常细胞包括原始细胞、形态异常的细胞和异形淋巴细胞等。
正常情况下,这些细胞应该很少或者不存在。
需要注意的是,异常白细胞形态并不一定意味着疾病存在,有些情况下可能是正常的变异。
因此,对于异常白细胞形态的评估应综合考虑临床症状、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患者的病史等因素。
总结起来,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检验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监测血液疾病。
血涂片常见白细胞异常形态-上海临床检验中心
![血涂片常见白细胞异常形态-上海临床检验中心](https://img.taocdn.com/s3/m/3b06fabdff00bed5b8f31d81.png)
别:篮/涂抹细胞) ··核碎裂:核碎裂成若干块,大小不一,似细菌、
真菌(但可含真正真菌、细菌;需特殊染色明确)
核固缩:深染、均匀、致密、块状
核溶解:肿胀、浅染、核膜破损、核轮廓不清
核碎裂 碎裂块:大小不一,似细菌、真菌
核碎裂与真菌细菌 - 形成机制:粒细胞衰老或病变
- 鉴别 ·有核红细胞 ·幼红细胞:胞质粉红-橙色、无颗粒,胞核单个、 常偏位,染色质致密,有副染色质;核:质=1:2, 胞核和胞质边界清晰鲜明 ·NC 中毒改变:中毒颗粒、空泡形成 ·篮/涂抹细胞:退变度大;胞核涂抹,胞质不可识
- NC 增多血象 ·WBC 可增高、正常或减低 ·NC 增多、核左移、中毒颗粒、空泡、DÖhle 小体 ·不同程度贫血(伴轻度小细胞性/正细胞性红细胞)
·临床意义:局部或全身化脓性细菌感染;炎症(坏死、心肌梗 死、心肌缺血、外伤、血管炎):代谢性疾病(尿毒症、酸中 毒、痛风;中毒;先兆子痫;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急性出血 和溶血;骨髓增生性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恶性肿瘤
- 临床意义:为感染或炎症征象。非特异性,可见于正常人和 病理情况:感染、炎症、反应性疾病
【NC 核象变化(nuclear shift)】 - 正常外周血 NC 核象:常分为 2~5 叶
3 叶:40%~50% 2 叶:10%~30% 4 叶:10%~20% 分叶核:杆状核=13:1 - 核左移(shift to the left) ·形态特征: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和(或)出现晚幼粒、 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常伴中毒颗粒、空泡、 核变性
血涂片常见 WBC 异常形态及其特点
(熊立凡 2012-5-16)
几点说明
1. WBC 异常形态 (1)限于血涂片上常见类型 (2)“形态特征”部分:以“红色字体”为要点 (3)“形成机制”部分:仅供加深形态理解参考 (4)“临床意义”部分:仅供简明临床意义参考 2. 主要内容 (1)中毒性改变 (2)类白血病反应 (3)异型淋巴细胞 (4)放化疗后 WBC 形态改变 3. 中性杆状核和分叶核 CAP 定义(CLSI 采纳) - 分叶核:胞核完全分离,或核间以细丝相连;或胞核扭曲、
外周血涂片的显微镜检查(许蕾)
![外周血涂片的显微镜检查(许蕾)](https://img.taocdn.com/s3/m/81f917717fd5360cba1adb5c.png)
外周血涂片的显微镜检查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许蕾主要内容:一.概况二.红系正常及异常形态(大小,形态,结构,染色,其他)三.白系正常及异常形态(5种WBC及其他)四.巨核系正常及异常形态(血小板等)五.血液中寄生虫形态六.血液中其他异常形态一、概况外周血涂片(血象)镜检:血象中的血细胞主要来自骨髓及其他,所以血象检查对造血系统及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非常重要。
血涂片镜检涉及到患者状态,采血、涂片、染色、经验等。
一、概况血涂片染色方法:1.瑞氏染色法;2.姬(吉)氏染色法:3.混合染色法:4.Romanowsky染色法*5.快速染色法:一、概况镜检法先10* 40* 100*(油)城垛式从体尾交界处向尾部进行镜检。
一、概况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246-200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2005-12-01实施)包括样本采集,血涂片制备,染色,有核细胞检查步骤和方法,对检验人员要求和考核等内容。
一、概况血象可反映下列情况:1.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大致数量,正常人血涂片1-3WBC/10-15PLT/200RBC,非抗凝血血小板应有聚集现象。
2.红系:观察有无有核红细胞,成熟红细胞有无大小,形态,结构(e.g. H-J body等),染色等异常。
3.粒系:观察各种粒系所占比例,有无幼稚细胞出现,有无病理形态出现(e.g. 中毒颗粒,空泡等)。
4.其他白细胞系统:观察各系所占比例,有无幼稚和异常形态结构的细胞(e.g. 异淋,浆细胞等)。
5.血小板:有无数量,大小,形态,染色,聚集性等的异常,有无巨核细胞。
6.有无寄生虫和其他特殊异常细胞(e.g. 疟原虫,癌细胞,破碎细胞等)。
二、红系正常及异常形态正常RBC :园盘形,φ6.7-7.7 (6-9)um ,淡红色,有中央淡染区,无核。
异常RBC 形态及相关疾病:一、大小异常1.RBC 生成加速。
2.MA,HA,急失血贫。
末梢血涂片白细胞形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末梢血涂片白细胞形态变化及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a30d0d8ba0116c175f0e48d8.png)
末梢血涂片白细胞形态变化及临床意义1.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2. 外周血中性杆状粒细胞增高,并可见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甚至早幼粒细胞时称为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仅见杆状粒细胞>6%时,称为轻度核左移;杆状粒细胞>10%,伴少量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时称为中度核左移;杆状粒细胞>25%,出现更幼稚的粒细胞如早幼粒细胞甚至原粒细胞时称为重度核左移。
重度核左移又称为类白血病反应,此时中性粒细胞常伴有明显的中毒性病理改变。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等。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外周血可见原始、幼稚粒细胞,并出现病态造血,如中性粒细胞核分叶不良等。
图-1图-2图-1视野可见中性分叶粒细胞、中性杆状粒细胞、中性晚幼和中幼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可见中毒颗粒。
图-2可见中性分叶粒细胞、中性杆状粒细胞、中幼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可见中毒颗粒。
2. 中性粒细胞核右移正常成熟中性粒细胞胞核以分三叶者为主,如血片中五叶核中性粒细胞>3%,则称为中性粒细胞核右移。
核右移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低和中性粒细胞胞体增大,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及恶性贫血等。
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叶酸、VitB12等造血物质,DNA合成减少,影响了细胞的正常分裂。
在应用某些抗核酸代谢药物及炎症恢复期等也可见核右移现象。
图-3图-3视野中可见一巨大中性粒细胞,胞核分为10余叶。
3. 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中毒颗粒(toxic granulation) 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粗大且分布不均的黑蓝色颗粒,称为中毒颗粒。
中毒颗粒是细胞在生成特殊颗粒过程中受到某种阻力或发生颗粒变性所致。
常见于严重的化脓菌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患者中。
图-4图-4视野中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可见粗大、分布不均的黑蓝色颗粒。
4. 中性粒细胞空泡形成空泡形成(vacuolation) 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大小不均,一个或多个空泡。
白细胞红细胞的正常及常见异常形态
![白细胞红细胞的正常及常见异常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8ccf159f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46.png)
白细胞红细胞的正常及常见异常形态红细胞和白细胞是人体中两种重要的血液成分,它们的正常形态对维护身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白细胞和红细胞的正常形态以及常见的异常形态。
一、白细胞的正常形态白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它们在体内起着抵御疾病和感染的关键作用。
正常情况下,白细胞呈现以下几种形态:1.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中性粒细胞是最常见的白细胞形态,它们是主要的细菌消除者。
正常的中性粒细胞通常呈现多叶核形态,细胞浆颗粒呈淡紫色或淡粉色。
2. 淋巴细胞(Lymphocyte)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负责产生抗体来对抗感染。
正常的淋巴细胞形态为圆形或稍微不规则,细胞浆呈淡蓝色。
3. 单核细胞(Monocyte)单核细胞是吞噬病原体的重要细胞,它们具有很强的吞噬能力。
正常的单核细胞形态为圆形或稍微不规则,细胞浆呈灰白色。
4.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参与过敏和寄生虫感染的处理。
正常的嗜酸性粒细胞呈现双叶核形态,细胞浆呈橘黄色。
5.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嗜碱性粒细胞参与控制炎症和过敏反应。
正常的嗜碱性粒细胞形态为多叶核,细胞浆呈紫黑色。
二、红细胞的正常形态红细胞是携带氧气到各个器官的主要细胞,其正常形态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呈现以下几种形态:1. 规则形红细胞(正常红细胞)正常红细胞呈扁平的圆形,中间稍微凹陷,没有明显的突起或变形。
在血液中正常的红细胞密度较高。
2. 异形红细胞在某些情况下,红细胞的形态可能发生异常变化。
常见的异形红细胞有:(1)球形红细胞(Spherocyte)球形红细胞是指红细胞由于各种原因而变得球形,失去了正常的扁平形态。
球形红细胞通常暗染,且较小。
(2)圆柱形红细胞(Elliptocyte)圆柱形红细胞是红细胞变形后的结果,它们通常比正常红细胞更长且呈椭圆形。
(3)溶血性红细胞(Fragmented erythrocyte)溶血性红细胞是在一些溶血性疾病中出现的异常形态。
血涂片染色及白细胞分类计数
![血涂片染色及白细胞分类计数](https://img.taocdn.com/s3/m/57d45110240c844768eaee70.png)
•
6、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 泥块一 样任意 揉捏。 2020年 12月12 日星期 六上午 1时7分 24秒01 :07:242 0.12.12
•
7、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 。。20 20年12 月上午 1时7分 20.12.1 201:07 December 12, 2020
•
8、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 20年12 月12日 星期六 1时7分 24秒01 :07:241 2 December 2020
12-Dec-2020.12.12
• 14、我只是自己不放过自己而已,现在我不会再逼自 己眷恋了。20.12.1201:07:2412 December 202001:07
2.WBC分类计数
2.1原理 2.2器材:显微镜、香柏油、拭镜纸、清洁剂 2.3操作步骤
1.采末梢血——染色 2.低倍镜下选择细胞分布均匀、着色良好的域, 滴香柏油一滴
3.油镜下分类,分类时要有秩序的连续进行
(“几” 字形),避免主观选择视野。通常分类 100个白细胞,计 数并报告各种白细胞所占百分 比。
滴加等量或稍多的II液(洗耳球混匀)
5-10min
冲洗(注意)
干燥
注意事项
1.血涂片干后方可染色 2.加染液不能过少 3.冲洗时应以流水冲洗 4.染色过淡可复染,先加缓冲液再加染液 5.染色过深可用水冲洗或浸泡一定时间,也可用
甲醇脱色 6.染色时间与染液浓度、室温及细胞多少有关。
应在具体实践中摸索合适的时间。
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10-12 μm
圆形
胞质着色不清
胞质内颗粒量少、大小不匀、排列零乱、紫黑色,可盖核上
核形不清 染色质粗糙,紫红色
临床检验—白细胞形态学检查(二)
![临床检验—白细胞形态学检查(二)](https://img.taocdn.com/s3/m/21c942d55a8102d277a22f90.png)
临床检验—白细胞形态学检查(二)一、中性粒细胞异常形态1.毒性变化在严重的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急性中毒、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发生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退行性变等形态改变。
这些形态变化对观察病情变化和判断预后有一定意义。
(1)大小不均:中性粒细胞的体积大小相差悬殊,不均一性增大。
图:中性粒细胞大小不均常见于病程较长的化脓性感染,与内毒素等因素作用于骨髓早期中性粒细胞,使其发生顿挫性不规则分裂、增殖有关。
(2)中毒颗粒:在严重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出现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紫黑色或深紫褐色颗粒,这种颗粒称中毒颗粒。
图:中毒颗粒可能与特殊颗粒生成过程受阻或颗粒变性,造成2~3个嗜天青颗粒融合有关。
含有中毒颗粒的细胞在中性粒细胞中所占的比值称为中毒指数。
中毒指数愈大,感染、中毒的情况愈严重。
中毒指数=含有中毒颗粒的中性粒细胞数/所计数的中性粒细胞总数中毒颗粒极易与嗜碱性粒细胞的颗粒、血涂片染色偏碱的中性颗粒相混淆,应注意鉴别。
1)中毒颗粒粗大且染色深;嗜碱性粒细胞胞核分叶较少,颗粒大而不均,染色更深,可分布在胞核上而使胞核分叶不清。
2)中毒颗粒数量少、分布稀疏,且散在于正常中性颗粒之间。
3)血涂片染色偏碱或染色时间过长,可造成正常的中性粒细胞颗粒染色过深,此时应注意血涂片的整体染色情况,并加以鉴别。
(3)空泡形成:中性粒细胞的胞质或胞核出现1个或数个空泡。
图:空泡形成空泡是细胞发生脂肪变性或颗粒缺失的结果,常见于严重感染等。
EDTA抗凝储存血液中的细胞也可出现退行性空泡,此时,除非同时伴有其他毒性变化,否则,不宜将空泡变性归于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
(4)杜勒小体:杜勒小体是中性粒细胞胞质中蓝色或灰色的包涵体。
常单个或成群位于细胞边缘,大小为1~2um,甚至可达5um。
由糖原颗粒和内质网组成,与正常染色区域界限模糊。
杜勒小体是胞质局部不成熟,即核质发育不平衡的表现。
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测定方法及参考范围
![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测定方法及参考范围](https://img.taocdn.com/s3/m/22e0acf7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c1.png)
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测定方法及参考范围引言: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分,对维持机体的免疫功能起着关键作用。
异常白细胞形态是指白细胞形态学特征在某些方面发生异常变化,通常在临床上可作为疾病的指标之一来进行检测。
本文将介绍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的方法及参考范围。
一、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方法1. 鲁斯特血涂片法鲁斯特血涂片法是一种常用的白细胞形态检查方法,适用于观察白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操作步骤如下:(1) 准备一块干净的玻片和一滴血液。
(2) 将一滴血液放在玻片上,用另一块玻片将其涂开。
(3) 等待片子干燥后,用染色剂染色。
(4) 使用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血液样本,细致地观察白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2. 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是一种快速、准确的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方法。
它通过光学原理和计算机技术,能够自动地对血液样本中的白细胞进行计数、分类和形态学分析。
使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的步骤如下:(1) 将血液样本放入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中。
(2) 等待仪器自动完成检测过程。
(3) 查看仪器生成的报告,观察白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二、异常白细胞形态参考范围异常白细胞形态的参考范围是根据正常人群的白细胞形态学特征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的。
正常人群的白细胞形态学特征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 嗜酸性粒细胞:染色质细薄,核仁明显,细胞内含有大量的嗜酸性颗粒。
2. 嗜碱性粒细胞:染色质粗厚,核仁不明显,细胞内含有大量的嗜碱性颗粒。
3. 中性粒细胞:染色质细薄,核仁中等大小。
4. 单核细胞:染色质细薄,核仁明显,呈环状或半环状。
5. 淋巴细胞:染色质细薄,核仁小而不明显,细胞内无颗粒。
根据以上特点,异常白细胞形态的参考范围可以总结如下:1.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在0-5%之间。
2. 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在0-1%之间。
3.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在40-75%之间。
4. 单核细胞:百分比在2-10%之间。
5. 淋巴细胞:百分比在20-40%之间。
血涂片报告结果分析
![血涂片报告结果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88df5fd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b3.png)
血涂片报告结果分析概述:本文旨在通过对血涂片报告结果的分析,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些帮助。
正文:一、概述血涂片是一种基础的检查方法,也是医生诊断病情的重要工具之一。
通过观察血涂片来分析血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可以判断出患者的疾病类型、严重程度以及疾病的变化趋势等。
二、血涂片报告的结果分析1.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是血涂片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表示炎症或感染的程度。
白细胞数量超过正常范围,常见于病毒感染、细菌感染或肿瘤等疾病中。
血涂片报告中白细胞计数高于11.0 × 10^9/L说明白细胞数量超过了正常水平,需要进一步检查以确定疾病的具体类型。
2.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是血涂片检查中另一个重要指标,通常表示贫血的程度。
红细胞数量低于正常范围,常见于贫血、出血、癌症和某些药物的副作用等情况。
血涂片报告中红细胞计数低于4.0×10^12/L需要考虑是否伴随有贫血的症状。
3.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血涂片的第三个重要指标,通常表示血液凝血功能的状态。
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范围,常见于出血、肝硬化和免疫疾病等。
血涂片报告中血小板计数低于100× 10^9/L需要进一步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出血倾向。
4.血细胞形态血细胞形态是指血涂片中各种血细胞的形态特征,这个指标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正常的血细胞形态代表正常的健康状态,而形态异常往往代表着某些疾病的存在。
血涂片报告中,如果存在血细胞形态异常,需要进一步检查以确定疾病的具体类型。
三、总结通过对血涂片报告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患者的血液状态和疾病相关的信息,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如果您的血涂片检查结果存在异常,请及时询问专业医生的意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异常白细胞形态报告单参考值
![异常白细胞形态报告单参考值](https://img.taocdn.com/s3/m/2e1b607e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2e.png)
异常白细胞形态报告单参考值白细胞形态报告单是一项常见的医学检验项目,它可以反映出患者的白细胞形态是否正常。
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能够对抗各种疾病的入侵。
因此,了解白细胞的形态特征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异常白细胞形态报告单包括:1. 中性粒细胞核形态的异常:正常中性粒细胞的核呈多形核或哑铃形核,但在某些病症中,中性粒细胞的核可能呈现环状核、分叶核、短杆状核等异常形态。
2. 嗜酸性粒细胞核形态的异常:嗜酸性粒细胞的核通常呈叶片状,但在某些病症中,它的核可能呈现重叠核、肾脏形核、管状核等异常形态。
3. 嗜碱性粒细胞核形态的异常:嗜碱性粒细胞的核通常呈马蹄形核、叶片状等,但在某些病症中,嗜碱性粒细胞的核可能呈现不规则核、平板核等异常形态。
异常白细胞形态报告单的参考值是指正常情况下人体白细胞的形态特征。
参考值的范围根据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因素有所不同。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异常白细胞形态参考值:1. 中性粒细胞(1)多形核:正常值为1%-5%。
(2)分叶核:正常成人值为35%-62%。
(3)环状核:正常值为0%-1%。
(4)短杆状核:正常值为0%-6%。
2. 嗜酸性粒细胞(1)叶片状核:正常值为1%-5%。
(2)重叠核:正常值为0%-1%。
(3)肾脏形核:正常值为0%-1%。
3. 嗜碱性粒细胞(1)马蹄形核:正常值为1%-3%。
(2)叶片状核:正常值为0%-2%。
(3)不规则核:正常值为0%-1%。
通过对上述参考值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白细胞形态上的异常指标,如细胞核数量、形状、大小、染色等方面的异常变化。
这有助于医生更好地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及时诊断疾病,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异常白细胞形态不一定是疾病的明确证据,有些疾病信息细胞形态的变化只是配合其它检验指标的综合判断。
患者在接受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的时候,也应该结合其它的检查数据,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
总之,对白细胞形态的检查对于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血细胞分析仪分析结果异常时与血涂片的临床对比研究
![血细胞分析仪分析结果异常时与血涂片的临床对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95c75323169a4517723a319.png)
Clinical Comparative Study on Abnormal Analysis Results of Blood Cell Analyzer and Blood SmearYU Wenhui,LIU Fengling,XIA Jun.Medical vation of China,2016,1318 058061
1.2 检测仪器 仪器 希森美康XN1000,试剂 XN1000配套原装试剂,质控品 烟台卓越,显微镜 OLYMPUS型 BX51。
1.3 方法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出现结果异常的标本均与将其血涂片镜检测结果选出两组进行对比分析[5]。其中血细胞涂片制定严格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相关操作规程实行。
【】 目的 将血细胞分析仪所检测出现异常的标本涂片染色,在显微镜下对其血细胞数量、形态、分类与血细胞分析仪检查结果实施对比,以此检验血细胞分析仪分析的结果是否可靠与准确。方法 将本院2016年6月2016年6月接收的通过血细胞分析仪出现血细胞分析结果异常的患者标本2016例进行研究分析,将其与血涂片镜检测的结果实施分析对比。结果 血小板数量比正常标本涂片较高,与血细胞分析仪分析的结果相同,但部分血小板数量比正常低的部分不符合,因其部分血小板的聚集导致出现假性血小板减少,必须给予血涂片镜检测 血涂片镜检测和血细胞仪分析的红细胞体积结果相同 对分类或不分类异常的白细胞标本须给予血涂片镜检。结论 应用血细胞分析仪所检测的结果出现异常、不完全的可靠,只有将涂片染色镜检测结果对比,才可将血细胞分析仪不可正确识别异常细胞成分的缺点进行修正,最后得到准确而又科学的结果,降低患者的漏误诊率。
【Abstract】 Objective The specimen smears were stained by the blood cell analyzer,and the number,form and classification of blood cells were compared to those results of blood cell analyzer to verify if the results of the blood cell analyzer are reliable and accuratethod Two thousand specimens of patients showing abnormal blood cell analysis results via the blood cell analyzer admitted from June 2016 to June 2016 were subjected to research and analysis,and such results were subject to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to results determined via blood smear microscope.Result The number of platelets of patients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normal specimen smears,being the same to results of the blood cell analyzer,but the number of partial platelets didnt coincided with normally lower part,pseudo thrombocytopenia resulted from the aggregation of platelets must be subjected to blood smear detection.The results of RBC volume tested via blood smear microscope were the same to those via blood cell analyzer.Abnormal WBC specimens classified or unclassified were required to subject to blood smear microscopy.Conclusion Testing results by using of blood cell analyzer are abnormal and not completely reliable,only the comparison of smear staining microscope test results can the disadvantage of the blood cell analyzer failing to correctly identify abnormal cell compositions,accurate and scientific results are obtained finally,decreasing the misdiagnosis probability of patients.
异常白细胞形态报告单解读
![异常白细胞形态报告单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2ec04897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47.png)
异常白细胞形态报告单通常包括白细胞数量和类型的
异常变化,可能涉及以下方面:
1.核象变化:包括核左移、核右移和分叶过少。
核左移表明外周血中幼稚或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常见于急性白血病、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
核右移表明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化疗及炎症恢复期、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尿毒症等。
分叶过少则可见于乳酸缺乏症、假性Pelger-Huet异常等。
2.核异常:包括环形或面包圈型核,主要见于慢粒、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等;颗粒异常,见于较严重的化脓菌感染,但轻微的中毒颗粒也可见于正常孕妇;空泡变性,常见于化脓性感染患者,也可能与粒细胞部分退化有关或遗传性疾病等;内涵物的存在,主要见于细菌性感染、炎症和烧伤,也可偶见于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等。
3.中性粒细胞大小不均或出现中毒颗粒: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染。
4.形态学异常:包括多形性细胞、核浆不均一性细胞和核变形细胞。
多形性细胞常见于白血病、淋巴瘤等疾病;核浆不均一性细胞可能由于某些骨髓移植、放射治疗等原因导致;核变形细胞可能表明存在染色体异常。
在解读异常白细胞形态报告单时,建议结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以及其他的检查结果一同综合分析,以准确地诊断出疾病的情况。
如有疑问,建议咨询医生。
外周血涂片的显微镜检查
![外周血涂片的显微镜检查](https://img.taocdn.com/s3/m/063d6286f705cc1754270960.png)
外周血涂片的显微镜检查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许蕾主要内容:一.概况二.红系正常及异常形态(大小,形态,结构,染色,其他)三.白系正常及异常形态(5种WBC及其他)四.巨核系正常及异常形态(血小板等)五.血液中寄生虫形态六.血液中其他异常形态一、概况外周血涂片(血象)镜检:血象中的血细胞主要来自骨髓及其他,所以血象检查对造血系统及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非常重要。
血涂片镜检涉及到患者状态,采血、涂片、染色、经验等。
一、概况血涂片染色方法:1.瑞氏染色法;2.姬(吉)氏染色法:3.混合染色法:4.Romanowsky染色法*5.快速染色法:一、概况镜检法先10* 40* 100*(油)城垛式从体尾交界处向尾部进行镜检。
一、概况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246-200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2005-12-01实施)包括样本采集,血涂片制备,染色,有核细胞检查步骤和方法,对检验人员要求和考核等内容。
一、概况血象可反映下列情况:1.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大致数量,正常人血涂片1-3WBC/10-15PLT/200RBC,非抗凝血血小板应有聚集现象。
2.红系:观察有无有核红细胞,成熟红细胞有无大小,形态,结构(e.g. H-J body等),染色等异常。
3.粒系:观察各种粒系所占比例,有无幼稚细胞出现,有无病理形态出现(e.g. 中毒颗粒,空泡等)。
4.其他白细胞系统:观察各系所占比例,有无幼稚和异常形态结构的细胞(e.g. 异淋,浆细胞等)。
5.血小板:有无数量,大小,形态,染色,聚集性等的异常,有无巨核细胞。
6.有无寄生虫和其他特殊异常细胞(e.g. 疟原虫,癌细胞,破碎细胞等)。
二、红系正常及异常形态正常RBC :园盘形,φ6.7-7.7 (6-9)um ,淡红色,有中央淡染区,无核。
异常RBC 形态及相关疾病:一、大小异常1.RBC 生成加速。
2.MA,HA,急失血贫。
异常血涂片报告
![异常血涂片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8f482fa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71.png)
异常血涂片报告1. 概述血涂片是一种常用的临床实验室检查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血涂片中的细胞形态、数量和排列,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和诊断疾病。
本报告旨在分析异常血涂片的特征、可能的病理原因以及可能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2. 异常血涂片特征分析2.1 数量异常在异常血涂片中,细胞数量的异常是常见的现象。
以下是可能出现的数量异常情况:•白细胞增多:白细胞数量超过正常范围,可能提示感染、炎症或其他疾病的存在。
•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数量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暗示免疫功能异常、骨髓抑制或某些疾病。
2.2 形态异常在异常血涂片中,细胞形态的异常也是常见的现象。
以下是可能出现的形态异常情况:•红细胞异常:红细胞形态不规则、大小不一、贫血等情况可能与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或遗传性疾病相关。
•白细胞异常:白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内包涵物等情况可能与感染、白血病或骨髓异常相关。
2.3 细胞排列异常除数量和形态的异常外,细胞排列的异常也可以在血涂片中观察到。
以下是可能出现的细胞排列异常情况:•网织红细胞增多:网织红细胞数量异常增多,可能与骨髓异常、再生障碍性贫血或某些疾病有关。
•树突状细胞增多:树突状细胞数量异常增多,可能与淋巴瘤、白血病或其他免疫系统疾病相关。
3. 可能的病理原因分析根据血涂片的异常特征,可以对可能的病理原因进行分析和推测。
以下是常见的病理原因:•感染性疾病: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可能会导致白细胞增多、细胞形态和排列的异常。
•骨髓异常:骨髓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可能导致细胞数量和形态的异常。
•遗传性疾病:某些遗传性疾病如地中海贫血、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可能导致红细胞形态的异常。
•恶性肿瘤:白血病、淋巴瘤等恶性肿瘤可能引起白细胞形态和排列的异常。
4. 可能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在分析了血涂片的异常特征和可能的病理原因后,可以对可能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进行一些初步的推测。
但需要强调的是,准确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结合临床症状、患者病史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形成机制:由 RNA 构成 · 鉴 别 : 与 中 毒 改 变 的 DÖhle 小 体 比 较 :
May-Hegglin 畸形包涵体:更大、更圆、随机分 布(常见于分叶核之间;并非象中毒改变时 DÖhle 小体位于胞质边缘),不伴中毒颗粒、空泡(除非 伴发感染)
中毒颗粒与嗜碱性粒细胞鉴别 嗜碱粒细胞,着色不清。颗粒紫黑色、粗糙、量少、大小不 均、排列杂乱、可盖于核上,胞核因颗粒遮盖而不清晰
中毒颗粒与单核细胞鉴别 单核细胞:胞质颗粒灰蓝或灰红、细小、尘土样;胞核 不规则,疏松网状,有膨胀和立体起伏感
- 形成机制:细胞因子(G-CSF)增加、诱发细胞转化时间缩 短,粒细胞成分激活;可能特殊颗粒生成过程受阻或变性, 使 2、3 个嗜天青颗粒融合;NC 活化时,因溶酶体酶生成 和包裹性增强,成熟 NC 嗜天青颗粒保留嗜碱性
Chediak-Higashi 畸形 各种白细胞
· 形成机制:异常溶酶体颗粒融合所致 · 临床意义:见于 Chédiak-Higashi 综合征(常染色体隐性
遗传)
- Alder-Reilly 畸形 · 形态特征:NC 胞质(或其他 WBC)含巨大、深
染嗜天青颗粒,但不伴中毒变化(WBC 增多、核
示细胞吞噬活性增高 - 临床意义:1~2 个小空泡可能无意义;可见于 EDTA 储存
血。常见于严重感染、败血症(结合 NC 增高和核左移,诊 断灵敏度>95%)
【杜勒小体(Döhle body)】 - 形态特征:直径 1~2μm,圆、梨形,或云雾状,
天蓝或灰蓝色,与胞质界限模糊;也见于单核细胞
- 形成机制:因毒性变,胞质局部保留嗜碱性区域,本质是粗 面内质网残余物?RNA?
杆状核和幼稚中性粒细胞
·形成机制:是机体反应性改变、造血干细胞动员 ·临床意义:常见于化脓性感染、急性溶血、恶性实体瘤放化疗
后使用 G-CSF
· 再 生 性 核 左 移 (regenerative shift to the left):核左移伴 WBC 总数增高。表示骨髓造血旺盛、
释放功能好,机体抵抗力强,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 中毒、急性溶血和急性失血
- 临床意义:为感染或炎症征象。非特异性,可见于正常人和 病理情况:感染、炎症、反应性疾病
【NC 核象变化(nuclear shift)】 - 正常外周血 NC 核象:常分为 2~5 叶
3 叶:40%~50% 2 叶:10%~30% 4 叶:10%~20% 分叶核:杆状核=13:1 - 核左移(shift to the left) ·形态特征: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和(或)出现晚幼粒、 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常伴中毒颗粒、空泡、 核变性
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长杆状,常 1 条);急性早幼粒细胞白 血病(常数条~数十条;柴捆样成束状)。不出现于急性淋巴 细胞白血病。用于鉴别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 病
- Chédiak-Higashi 畸形 · 形态特征:NC(或单核、淋巴细胞)胞质内含几
个~数十个直径 2~5μm、蓝紫色或灰红色、块状 包涵体
败血症:大量杆状核、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 淋巴细胞增多:伴反应性淋巴细胞增多,通常与 病毒感染更相关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与寄生虫感染有关
【中毒性颗粒(toxic granulation)】 - 形态特征:NC 胞质中,比中性颗粒粗大,比嗜酸
颗粒小,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紫黑或紫褐色颗粒; 似嗜天青颗粒
左移、空泡等)
Alder-Reilly 畸形
·形成机制:WBC 内溶酶体不能分解黏多糖,使黏多糖沉淀、 形成大而粗糙的颗粒
·临床意义:多见于遗传性黏多糖代谢障碍(常染色隐性遗传)
- May-Hegglin 畸形 · 形态特征:NC(或嗜碱性、嗜酸性粒细胞、巨核
细胞、单核细胞)胞质含随机分布、淡蓝色、大(2~ 5μm)而圆、染色深而分明包涵体(与 NC 中毒 改变 DÖhle 小体相似);常伴巨血小板(4~8μm,
大小不均
【退行性变(degeneration;渐进性坏死)】 - 形态特征 ·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 ·胞质:缺或失、磨损;可含摄入的生物体(须与小
的核碎片区别) ·胞核:核变性(degeneration of nucleus);无
副染色质;无核仁 ··核固缩:固缩、深染、均匀、致密、块状 ··核溶解:肿胀、浅染、核膜破损、核轮廓不清(鉴
胞核肥大或特长,染色质略细致、浅染)、巨多分叶 核(胞体明显增大,≥6 叶,常 5~9 叶,各叶大小 悬殊,染色质较正常疏松)
巨晚幼粒、巨杆状核细胞 巨多分叶核
·形成机制:细胞因子诱导激活粒细胞生成。DNA 合成减低而 RNA 合成未受影响时,胞核和胞质发育不同步;一旦营养缺 乏纠正、或停用干扰性药物,粒细胞形态恢复正常
严重者常伴 WBC 总数减少
核右移 分叶核粒细胞增多,5 叶核细胞>3% ·形成机制:可能为缺乏造血物质、DNA 合成障碍和骨髓造血 功能减退所致 ·临床意义:常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使用抗代 谢药物;炎症恢复期;疾病进行期突现则预后不良
【胞核形态异常】 - 形态特征:巨晚幼粒、巨杆状核(胞体~30 μm;
- 临床意义:严重感染、创伤、大面积灼伤、CSF 治疗
【空泡(vacuole)】 - 形态特征:NC 胞质、胞核中出现 1~数个空泡。
大小不一,圆而清晰(示吞噬消化物的位置),空
泡合并成团时,胞质看上去中断;细胞同时可伴中 毒颗粒、摄入的生物体
空泡 - 形成机制:可能是细胞受损后脂肪变性或颗粒缺失所致;表
核左移:杆状核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 中性粒细胞毒性变空泡比退行变空泡更显著
大空泡、颗粒毒性变
中性粒细胞毒性变
- 鉴别:Alder 畸形、单核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退化 NC
中毒颗粒与 Alder 畸形鉴别
胞质含深染、巨大、粗糙、大小一致、密集而均匀分布的嗜天青 颗粒,但不伴有白细胞增多及核左移、空泡、Döhle 小体。亦 可见于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常 染色体隐性遗传。常伴有脂肪软骨营养不良或遗传性粘多糖代谢 障碍
类白血病反应(严重细菌感染,NC 型) 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和 1 个早幼粒细胞
【类白血病反应分型】 - 分型依据 ·按外周血 WBC 总数高低分:WBC 增多性(多见)
和 WBC 不增多性 ·按病情缓急分:急性和慢性 ·按细胞类型可分(见下述) - NC 型(常称为类白血病反应) ·最常见,WBC 总数常>50×109/L ·形态特点 ··多见未成熟 NC: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甚至
- Pelger-Hüet 畸形 · 形态特征:常呈杆状、肾形或分 2 叶(眼镜形或
哑铃形);染色质致密、深染,聚集成小块或条索状, 有空白间隙
Pelger-Huet 畸形 中性粒细胞
染色质粗糙(上),胞核夹鼻眼镜状(中),单个圆形核(下) · 临床意义:多见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家族性粒细胞分
叶不能)、MDS、粒细胞白血病、某些药物(如秋水仙胺)治
疗后、某些严重感染(假性 Pelger-Hüet 畸形)
【胞质形态异常】 - 棒状小体(Auer body) ·形态特征:紫红、细杆状、1~6μm 长,1~数条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粗短棒状,常 1~2 条)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柴捆样成束状) ·临床意义: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粗短棒状,常 1~2 条);急
·临床意义:最常见于维生素 B12 或叶酸缺乏巨幼细胞贫血、恶 性贫血、放化疗后、白血病、MDS
- 双核 ·形态特征:胞质内有 2 个杆状核
双杆状核 ·临床意义:见于 MDS、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化疗后、苯中毒
- 环形杆状核 · 形态特征:闭锁状环形杆状核
环形杆状核 · 临床意义:见于放化疗后、巨幼细胞贫血和 MDS
无胞质,胞核肿胀、结构模糊不清(有时可见核仁), 均匀淡紫红色,有时呈扫帚状、篮状(篮细胞)
涂抹细胞 · 形成机制:常因细胞脆弱,推片时人为造成细胞破损;有时
为细胞退化所致 · 临床意义:正常涂片罕见;良性疾病少见;多见于慢性淋巴
细胞白血病(非特异性)
类白血病反应
【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 概念】 - 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血象反应 - 反应性 WBC 疾病: ·WBC 增多:WBC:成年>11.0×109/L ·WBC 减少: WBC:成年<4.0×109/L
- WBC 形态:可正常、“反应性”变化、未成熟形态 - 骨髓涂片检查:鉴别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必不可少
【血象形态特征】 - 似白血病而非白血病 - WBC 显著增高 - 有一定量原始(未达白血病标准)和幼稚细胞 - 不同类型类白的 WBC 形态异常 ·胞质:常见中毒颗粒、空泡,等 ·胞核:常见核固缩、核分裂,等 - 红细胞:无明显变化 - 血小板:正常或增多
血涂片常见 WBC 异常形态及其特点
(熊立凡 2012-5-16)
几点说明
1. WBC 异常形态 (1)限于血涂片上常见类型 (2)“形态特征”部分:以“红色字体”为要点 (3)“形成机制”部分:仅供加深形态理解参考 (4)“临床意义”部分:仅供简明临床意义参考 2. 主要内容 (1)中毒性改变 (2)类白血病反应 (3)异型淋巴细胞 (4)放化疗后 WBC 形态改变 3. 中性杆状核和分叶核 CAP 定义(CLSI 采纳) - 分叶核:胞核完全分离,或核间以细丝相连;或胞核扭曲、
· 退 行 性 核 左 移 (degenerative shift to the left):核左移伴 WBC 总数正常或减低。表示骨髓
释放功能受到抑制,机体抵抗力差,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粒 细胞缺乏症、伤寒
- 核右移(shin to the right) ·形态特征:分叶核粒细胞增多,5 叶核细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