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一个关于生命的思考与追求
《铸剑》中的主旨

《铸剑》中的主旨
《铸剑》中的主旨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探讨人性、社会现实和历史变迁:小说透过主人公方源的视角,描绘了铸剑师在努力改变社会现实的过程中,对人性、社会现实和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
2.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憧憬:鲁迅在小说中透过方源的遭遇,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美好憧憬的追求。
3.以暴抗暴的思想:小说热情讴歌了眉间尺和黑色人勇于讨还血债的复仇精神,表达了作者当时萦绕于心的以“火与剑"反抗暴力统治的复仇意志。
4.悲壮与嘲讽、崇高与荒谬的相互交织:小说所呈现的两种格调——悲壮与嘲讽、崇高与荒谬——既表达了作者深广的忧愤,也诠释了他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总的来说,《铸剑》这部小说内涵丰富,不仅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表达了鲁迅对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铸剑 鲁迅读后感

铸剑鲁迅读后感鲁迅先生的《以铸剑》是一篇具有深刻社会观察和鲜明思想立场的文章。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铸剑”的比喻,鲁迅先生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人民在封建社会中所受到的压迫和剥削,以及对这种压迫和剥削的反抗和斗争。
阅读这篇文章,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对人民命运的关切,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文章开篇即以“以铸剑”的比喻,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武力和暴力的推崇和崇拜。
鲁迅先生通过对古代铸剑工艺的描述,表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武力和暴力的迷恋和推崇。
这种对武力和暴力的迷恋和推崇,使得中国社会长期以来都充斥着暴力和压迫,让人民长期处于受压迫和剥削的状态。
通过对“以铸剑”这一传统文化现象的深入剖析,鲁迅先生揭示了中国社会长期以来的压迫和剥削的本质,也让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鲁迅先生则通过对中国历史上的一些真实案例的描述,揭示了中国人民对于压迫和剥削的反抗和斗争。
鲁迅先生以岳飞、文天祥等历史人物为例,表现出了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对于压迫和剥削的反抗和斗争。
这种对压迫和剥削的反抗和斗争,表现出了中国人民对于自由和正义的追求,也表现出了中国人民对于压迫和剥削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通过对这些历史案例的深入剖析,鲁迅先生让人们对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斗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人们对中国人民的精神品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对《以铸剑》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对人民命运的关切。
这篇文章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也对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斗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也让我对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斗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鲁迅先生以铸剑为喻,揭示了中国社会长期以来的压迫和剥削的本质,也表现出了中国人民对于压迫和剥削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铸剑鲁迅赏析200字

铸剑鲁迅赏析200字《铸剑鲁迅赏析》。
鲁迅,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其中,他的小说《铸剑》更是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本文将对《铸剑》进行一番赏析,探讨其文学价值和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看《铸剑》的故事情节。
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刀剑匠人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因为家庭的贫困,不得不放弃读书的机会,成为了一个刀剑匠人。
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但最终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铸造出了一把精美的宝剑。
这个故事通过主人公的成长和奋斗,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抗争。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铸剑》的艺术特色。
鲁迅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通过对刀剑的描写,寓意了人生的坎坷和曲折。
他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对照的手法,使小说的情节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他还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使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和深刻。
最后,我们来谈谈《铸剑》的文学意义。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它告诉我们,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挫折,都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和信念,不要轻言放弃。
同时,它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给人以希望和勇气。
因此,《铸剑》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和启迪人心的作品。
总之,鲁迅的《铸剑》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的作品,它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探索,展现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启迪人心的力作,它将继续激励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和追逐梦想。
《铸剑》新解

《铸剑》新解摘要:《铸剑》是鲁迅自己颇为首肯的作品之一。
一般认为,作品体现了鲁迅一贯主张的复仇精神,同时也批判了愚弱国民的劣根性,其目的仍然是启蒙。
其实,《铸剑》是鲁迅最深层次生命的展现,通过分析文本,可以基本厘清鲁迅的生命哲学。
关键词:出走复仇意志生命哲学《铸剑》是《故事新编》中“油滑”成分最少的作品,也是鲁迅自己颇为首肯的作品之一。
《铸剑》改编自干将、莫邪的传说,讲述了一个抗暴、复仇的故事,读来悲壮、惨烈、荡气回肠;而结尾颇有些让人泄气——悲壮感彻底被消解,剩下的只有亘古不变的“看客”效应。
一般认为,作品体现了鲁迅一贯主张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复仇精神,同时也批判了愚弱国民的劣根性,其目的仍然是启蒙。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但不够深刻。
其实,《铸剑》是鲁迅最深层次生命的展现,我们可以通过对文本细节与鲁迅的生命轨迹进行分析、比较来得出结论。
鲁迅人生中的一个关键词汇,就是出走,他不止一次在各种文章里提到出走,例如《娜拉走后怎样》《过客》等等。
可以说,走、出走,是鲁迅思考的一个命题,是鲁迅生命历程中的一个焦点词汇。
鲁迅“走异地,逃异路”去求学,为的是改变自己、改变社会。
鲁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而这路应是“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鲁迅是“封建制度的逆子贰臣”,是从封建社会和文化里“走”出来的“新”人。
“铸剑”正象征着这样一个挣扎思考与锤炼的过程。
让我们回到文本,小说中的出走是怎样与鲁迅生命中的出走相结合的?眉间尺出走去报仇时的年龄是16岁,小说中有这样的描写:“但他醒着。
他翻来覆去,总想坐起来。
他听到他母亲的失望的轻轻的长叹。
他听到最初的鸡鸣,他知道已交子时,自己是上了十六岁了。
”而鲁迅自己于1898年4月底离家,5月7日到南京,入了江南水师学堂,算起来,正是十六、七岁的样子。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
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铸剑读后感

铸剑读后感《铸剑》这部小说是鲁迅先生于1927年所写,灵感来源于中国古代的铸剑传说。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深感其独特的魅力,因此写下以下这篇读后感。
首先,《铸剑》的故事背景设置在遥远的古代,以眉间尺的故事为核心,将历史与传奇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这使得小说充满了神秘感和历史感,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能感受到古代的韵味,又能感受到鲁迅先生的独特文笔。
在人物塑造方面,鲁迅先生将眉间尺塑造成了一个充满矛盾和挣扎的角色。
他既有着年轻人的热血和冲动,又有着对于命运的无奈和迷茫。
这种复杂的人物性格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为他的命运和成长感到担忧和欣喜。
而小说中的“宴之敖”则是一个更为复杂和神秘的角色。
他似乎是眉间尺命运的引导者,但他的身份和目的却始终扑朔迷离。
他的出现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使得读者无法完全猜透他的意图。
这种未知和神秘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让人欲罢不能。
在故事情节方面,《铸剑》并没有过多的铺垫和冗长的叙述。
整个故事以眉间尺的成长和复仇为主线,紧凑而富有张力。
每一个情节都为后面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悬念和惊喜。
这种快节奏的故事推进方式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紧张感和期待感。
此外,《铸剑》所表达的主题也是非常深刻的。
它探讨了命运、成长、复仇等多个主题,通过眉间尺的经历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
这种对于人性的深入剖析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具有思想性和哲理性,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故事的魅力,还能够得到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铸剑》是一部充满魅力和深度的作品。
鲁迅先生的文笔和故事情节的紧凑使其成为了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佳作。
它不仅展现了古代的韵味和历史的厚重感,更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
这种对于人性的深入剖析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具有思想性和哲理性,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故事的魅力,还能够得到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因此,《铸剑》这部小说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迪的作品。
《铸剑》2000字读后感

《铸剑》2000字读后感
《铸剑》是一部写实主义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从零到一打造一把属于自己的剑的过程,展现了坚持、努力、信念和毅力的重要性。
小说通过剑的铸造过程,寓意着人生
的奋斗之路,需要经历琢磨、锤炼、打磨的过程,才能成就一件伟大的事业或梦想。
主人公在小说中面对重重困难和挑战,但他从不气馁,不放弃,不断努力寻找完美的
工艺和技巧,最终铸造出了一柄极致完美的剑。
这个过程给人以启示,即只有经过努
力和不断学习,才能打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成就。
同时,小说也反映了人们内心追求完美的渴望,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主
人公通过铸剑的过程,不仅仅是创造了一件物品,更是在追求自我的过程中解放了自
己的潜力和能力。
总的来说,《铸剑》这部小说通过对铸剑过程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人在面对困难和
挑战时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读后感受颇深,让人不禁思考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激励着人们努力向着目标前进,坚定不移地追
求自己心中的理想和信念。
铸剑读后感

《铸剑》读后感鲁迅的《铸剑》是一篇深具震撼力和思考价值的短篇历史小说。
它不仅是对古代传说的重新诠释,更是对人性、复仇、社会黑暗面的深入挖掘。
眉间尺这一角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矛盾和挣扎的普通人。
从天真无邪的少年到背负沉重复仇使命的青年,他的转变是痛苦的,也是必然的。
他的复仇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了曲折和艰辛。
但正是这些经历,让他逐渐成长为一个有勇气面对自己内心和现实的人。
小说中的复仇主题也引发了我对人性黑暗面的思考。
复仇是人类情感中极为复杂和极端的一种,它既可以激发出人内心最深处的恶,也可以催生出最纯粹的善。
在《铸剑》中,复仇成为了一种驱动力,推动着眉间尺不断前行。
但与此同时,复仇也让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失去了原本可以拥有的平凡和幸福。
小说中对社会黑暗面的揭露也让人触目惊心。
无论是统治者的残暴无情,还是普通百姓的麻木不仁,都展现了社会的不公和黑暗。
这种黑暗不仅仅存在于古代社会,也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现代社会中。
因此,《铸剑》不仅是对历史的反思,更是对现实的警示。
在鲁迅的《铸剑》中,有许多经典语句值得深入解读。
这些语句不仅展现了鲁迅独特的文学风格,更深刻地反映了人性和社会的真实面貌。
“铁是很冷的很冷的铁会凝结成精铁精铁会铸就一把好剑。
”这句话中的“铁”和“剑”都被拟人化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这句话通过将铁和剑拟人化,展示了铸剑的过程,同时突出了铁的冷硬特性和剑的锋利特性。
这种拟人化的手法,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铁和剑的本质和特性。
“一夫爱青剑兮呜呼不孤。
头换头兮两个仇人自屠。
”这句话描述了两个仇人为了互相报复,以头换头的方式进行自屠。
这种极端的复仇方式,反映了人性中的残忍和贪婪。
同时,通过这种方式也暗示了复仇的代价和后果,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复仇这一主题。
《铸剑》中的经典语句通过独特的文学手法,展现了铸剑的过程和复仇的主题。
这些语句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同时也充满了艺术魅力。
以铸剑为例分析鲁迅的生命虚无感和无意义感

以铸剑为例分析鲁迅的生命虚无感和无意义感[object Object]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
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黑暗面,展示了他对生命的虚无感和无意义感。
在他
的作品中,铸剑这一主题经常被用来象征他对生命的反思和思考。
首先,铸剑是一种制造武器的工艺,它需要经过炉火的烧炼、锤砸、
磨砺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才能成型。
这个过程可以被视为生命的洗礼和磨砺,而铸剑者则是生命的创造者。
然而,在鲁迅的作品中,铸剑往往被描
绘成一种残酷和毁灭的象征。
他常常用铸剑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绝望,认为人生如同铸剑一般,在残酷的现实中被磨砺并最终被毁灭。
其次,铸剑也可以被视为人生的追求和意义。
铸剑者为了铸造一把完
美的剑,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然而,在鲁迅的作品中,铸剑者的
努力往往被社会现实的压迫和迫害所摧毁,最终导致他们的努力变得毫无
意义。
例如,在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阿Q一直努力追求自己的尊
严和自由,但无论他如何努力,最终都被现实所打败,他的努力变得毫无
意义。
这种无意义感在许多鲁迅的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暗示了他对生命
的悲观态度。
总之,通过铸剑这一主题,鲁迅揭示了他对生命的虚无感和无意义感。
铸剑被用来象征生命的洗礼和磨砺,人生的追求和意义,以及对人性的反思。
然而,在他的作品中,铸剑往往被描绘成一种残酷和毁灭的象征,人
生的努力和追求往往被现实所摧毁,人性往往被视为邪恶和无法改变的。
这种描绘表达了鲁迅对生命的悲观态度,以及他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
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铸剑》:一个关于生命的思考与追求
摘要:《铸剑》,以主人公眉间尺的成长历程为横向线索,其中蕴含的是一个少年成长蜕变的生命进程,一个社会的无奈纠缠,以及作者想借此表达的自身生命轨迹与执着追求。
关键字:成长、复仇、蜕变、社会看客
正文内容:
《铸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性情“不冷不热”的少年,在母亲的口中得知父亲的不平遭遇后,踏上了报仇的征程,最后在“黑色人”宴之敖者的帮助下成功杀王。
文中眉间尺得知父仇难报后,断然自尽,将报仇大业交予宴之敖者;宴之敖者在狼群“放着绿的眼光中”向王城走去·····这些都符合传统“侠义”的精神,但《铸剑》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文章结尾,复仇者与仇人的头颅融为一体、无从辨别,一切与复仇有关的事物都被遗忘,只有长期不变的看客和闲人成了唯一的存在。
从《铸剑》中我读到了一个少年成长蜕变的生命历程,一个社会的无奈纠缠,以及作者想借此表达的自身生命轨迹与执着追求。
一:铸剑——个人挣扎思考与锤炼的过程
眉间尺“你就是十六岁了,性情还是那样,不冷不热地”
小说以眉间尺和老鼠的故事开头,通过眉间尺对老鼠的态度和行为,极具说服力地展现了他“不冷不热”的性情。
老鼠“咬锅盖”、“爪子抓着瓦器”,“闹的他不能安稳睡觉”,终于迫使眉间尺采取行动,“······不觉提起左脚,一脚踏下去。
只听得吱的一声,他蹲下去仔细看时,只见口角上微有鲜血,大概是死掉了。
”但是事后“他又觉得很可怜,仿佛自己做了大恶似的,非常难受。
他蹲着,呆看着,站不起来。
”这时的眉间尺,即将十六岁,“不冷不热”的他更多地具备“庸众”的特点——一个尚未觉醒,未能摆脱肉体局限的普通人。
后来,在母亲的叙述中,王出现了,眉间尺也开始成长。
使眉间尺的父亲“身首分埋在前门和后苑”的王,激发了眉间尺的复仇意志。
“眉间尺忽然全身都如烧着猛火,自己觉得每一支毛发上都仿佛闪出火星来。
他的拳头,在暗中捏得格格地作响。
”“他觉得自己已经改变了优柔得性情。
”这可以看成是眉间尺十六岁的成长。
宴之敖者“他青剑一挥,狼头便坠在地面的青苔上”
后来,出现了宴之敖者。
如果说眉间尺是青少年,那么宴之敖者就是眉间尺的成熟版。
一个舍弃了优柔、懦弱,内心足够强大的人。
作者也在小说中隐喻了这一点:宴之敖者向眉间尺要了两件东西,“一是你的剑,二是你的头”,而身体却被狼群啃食,之所以这样设计,因为在传统的认识中,头隐含着指挥的、思想的、精神的取向;而身体则隐含着盲目的、本能的、肉体的取向。
所以眉间尺成长为宴之敖者,便是灵魂摆脱了肉体制约,获得自由的过程。
此时的他,“青剑一挥,狼头便坠在地面的青苔上”。
眉间尺的成长,存在着两个鲜明的对比:一是复仇对象的对比,弱小的老鼠和强大的王;二是主人公的对比,不冷不热的眉间尺,和在狼群咻咻的喘息与闪烁着绿光的凝视中,背挎青剑直“向王城走去”的宴之敖者。
促使此次蜕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是宴之敖者主动从心里清除了相关联的自然情感,只剩下纯粹的复仇;其次是他终于明白,不能因为恶人是弱者,就不予打击,因为其为恶的性质,是与强者相一致的,“仗义,同情,那些东西,先前曾经干净过,现在
却都成了放鬼债的资本。
”
眉间尺的成长,就像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铸剑”过程,就是从软弱向强硬,从温暖到冰冷,从不伤人到伤人的过程,这个过程,象征着剔除了作为普通人的原始感情,剔除了“除恶”带来的心理负担。
在挣扎思考与锤炼过后,眉间尺真正蜕变成了强者,“当最末次开炉的那一日,是怎样地骇人的景象呵!哗拉拉地腾上一道白气的时候,地面也觉得动摇······仔细看时,却在炉底里,纯青的,透明的,正像两条冰。
”
二:铸剑——从个体到社会性目的的上升
个体:“待到知道了王头确已断气,便四目相视,微微一笑”
眉间尺排除自身多余的自然情感后,终于达到了为父亲复仇的目的。
杀王的过程,同时也是“铸剑”的过程:一方面,只有剑变强了才能战胜强敌,而敌人越强大需要的剑也越强,就现实层面,铸剑是报仇的手段;另一方面,只有剑打败了敌人,才能证明剑强,敌人越强也就越能显示剑强,就精神层面,报仇是铸剑的手段。
所以“待到知道了王头确已断气,便四目相视,微微一笑,随即合上眼睛,仰面向天,沉到水底里去了”,在这“四目相视,微微一笑”中眉间尺和宴之敖者的人格与精神都得到了完成。
社会:“连行列也挤得乱七八糟,不成样子了”
小说结尾,眉间尺成功完成母亲的嘱托,为父亲报了仇,达到了个体性的目的。
但文中还暗含着另一个结尾,即社会性目的的失败,改造社会的失败。
文中,眉间尺在复仇失败后,被“干瘪脸的少年”“扭住了衣领,不肯放手,说被压坏了贵重的丹田,必须保险,倘若不到八十岁便死掉了,就得抵命。
”这个时候,“闲人们又即刻围上来,呆看着,但谁也不开口;后来有人从旁笑骂了几句,却全是附和干瘪脸少年的”。
这一场景的设置就是为改造社会的失败埋下了伏笔——看客和闲人长期存在。
文章结尾也正好说明了这点,“百姓看她们,她们也看百姓,但哭着。
此后是大臣,太监,侏儒等辈,都装着哀戚的颜色。
只是百姓已经不看他们,连行列也挤得乱七八糟,不成样子了。
”所以,复仇的社会性目的难以达成,也是现实状况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复仇的社会性目的难以达成,是因为百姓的麻木和看客心理,而这个现象也时刻成为个体性目的实现的障碍。
在眉间尺报仇的过程中,不得不纠缠于类似的零碎繁琐,“遇到了这样的敌人(干瘪脸少年),真是怒不得,笑不得,只觉得无聊,却又脱身不得。
这样地经过了煮熟一锅小米的时光,眉间尺早已焦躁得浑身发火,看的人却仍不见减,还是津津有味随的”,这种纠缠便成了一种无奈,使得改善社会的终极目标遥遥无期。
既然社会性目的难以达成,那么个体性目的的实现也就失去了实际的意义。
报仇的现实性目的也就落到了“铸剑”本身,正是为了突出铸剑的进行,铸剑的过程。
文章最后,眉间尺的头、宴之敖者的头、王的头相互交融、无法分辨,正是暗示了报仇的个体和社会性目的的淡化,而衬托“铸剑”本身的升华。
三:《铸剑》中的鲁迅
文中的眉间尺,在得知父亲的不平遭遇后,认识到了肩上任务的繁重,“他觉得自己已经改变了优柔的性情”,于是从家走出,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鲁迅的生命也离不开“出走”,他离开家远行求学,入了江南水师学堂,那
时的他,正好十六七岁,与眉间尺年龄相当。
眉间尺的生命因为报仇而改变,不再“不冷不热”。
鲁迅也是如此,家道中落后,鲁迅便被寄养在了大舅父处,寄人篱下,受到了乡人的冷眼。
随后,父亲病倒,鲁迅每日奔走于当铺和药店之间,体验了屈辱和绝望,这一切都使他努力寻求一个“现实性”的出口,那便是——“复仇”并且对他日后人生道路的选择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眉间尺成长中经历的挣扎思考与锤炼,鲁迅也一一经历过,比如:如何做到复仇的坚定性、彻底性;究竟是什么阻碍了这种坚定与彻底等等,所以《铸剑》更像是鲁迅自身的描述,自我情感和追求的探索。
同时,文中人物名字的设定也颇具意味,如“宴之敖者”,取义“被家中日本女人放逐出来的”,正好符合当时鲁迅的“彷徨”,即兄弟严重失和。
在那个时代,战士是需要的,但是这样的战士并不一定要持枪上战场,他的武器也不一定是枪弹,他的武器还可以是知识、信仰和坚强的意志。
他并不一定要流敌人的血,却能更有把握地致敌人的生命。
鲁迅便是这样的战士,将生命的激情幻化成灵动的艺术圣火,再将这股圣火凝聚成砍杀敌人,改造社会的力量。
鲁迅追求的终极目标是整个社会的大改造,这也正是小说中眉间尺报仇的最终意义,虽然未能成功,但他们之间有一点却是高度相同的——他们在追求终极目标的过程中都看到了希望的虚妄,看清了所有努力很难得到收获,这一点眉间尺是从看客身上看清的,鲁迅则是从国民身上看清的,但他们又不因绝望而放弃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