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西割据与唐德宗朝政治关系略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2011年增刊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古史考辨
淮西割据与唐德宗朝政治关系略论
杨文春
摘要:淮西走上叛逆割据之路与德宗朝初期的藩镇政策密切相关。淮西的叛逆不
仅极大地加剧了建中之乱的严重后果,
而且还成为朝廷内部政治斗争的工具。经受重创的德宗在贞元年间有了重大的政治改变,这些变化在后来讨伐吴少诚之乱时得到了体现。关键词:
淮西割据;唐德宗;政治
中图分类号:K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1)增刊-0038-04
收稿日期:2010-12-20
作者简介:杨文春,男,安徽太湖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100089)
建中之乱是唐帝国在安史之乱后遭受的又一次大规模动乱,
淮西是诸叛镇中叛逆持续时间最长、破坏性影响最大的一镇。淮西李希烈加入叛乱阵容后,
改变了建中战争的局势,扩大了战争范围,不久又直接导致了泾原师变,德宗出逃奉天。建中平叛的失败直接导致了德宗贞元年间政治的变化。
大历后期,安史之乱给唐帝国造成的创伤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愈合。代宗开始摒弃执政之初对跋扈、割据藩镇的“姑息之政”,实行较为严厉的藩镇政策
。“朝廷在775年对田承嗣和在776年对李灵耀的主动干预后,它的确表现了一种新的信心和赞成采取强硬政策的日益增长的情绪。
”[1](p.496)在此期间已显跋扈之姿的淮西镇既是代宗“以方镇御方镇”的重要依靠力量,同时也是为朝廷所提防的对象。
“德宗在779年中期人们期望恢复唐朝力量
和光荣的热烈心情中登上了皇位。
”[1](p.496)他“初总万机,励精治道”
[2](卷13《德宗本纪下》,p.400),在财政赋税、中央集权、军镇配置、外族关
系等方面都进行了革新,
代宗后期的藩镇政策也得到了继承。对淮西镇依仗与提防并存的策略也得到了继续的贯彻。虽然知道“时淮将跋扈”,德宗依旧视其为“以方镇御方镇”的重要力量。在授李希烈淮西节度使之后,
又改淮西节度使为淮宁军以宠之。建中初年,德宗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河朔诸镇。除了以阎寀为申州刺史,欲使其“迁善”跋扈之淮将外,中央朝廷对淮西并没采取有什么针对性的提防措施。
在割据藩镇的问题上
,“德宗的内政改革则标志着朝廷将采取有所作为的新姿态。”[1](p.585)这个“新姿态”在建中二年(781年)初就开始逐渐表现出来。二年正月,成德李宝臣死,田悦等人为李宝臣子李惟岳请继袭,
德宗“欲革前8
3
弊,不许”。“(田)悦乃与李正己各遣使诣惟岳,潜谋勒兵拒命。”[3](卷226德宗建中二年,p.7293)德宗很快就做出强硬反应,对“控扼河朔,屏障关中”的中原地区藩镇进行一系列的战略部署。[2](参见卷12《德宗本纪上》,pp.327 328)三月,广筑汴州城。李正己、田悦、李惟岳遂以此为借口,连兵拒命。德宗除了继续完善中原地区兵备外,对素与河朔诸镇“连衡盘结以自固”的襄阳梁崇义试图采取分化、安抚的手段,以解决后顾之忧。梁崇义却忧罹不敢受命,欲行“凶谋”。“为人狠戾无亲,无功犹倔强不法”[3](卷227德宗建中二年,p. 7302)的李希烈觊觎襄州良久,数请命讨之。五月,德宗以“淮宁军节度使李希烈充汉南北诸道都知兵马招抚处置等使,封南平王”[2](卷12《德宗本纪上》,p.329),“征四方兵,使希烈统击之(指梁崇义)。”[2](卷121《梁崇义传》,p.3491)李希烈及其淮西镇正式介入至建中诸镇之乱中来。
李希烈出兵襄阳被淮西割据集团视为扩充地盘、增强实力的重要机会。在中央朝廷,它却间接或直接地成为了内部斗争的工具。德宗与卢杞相互配合,利用李希烈出兵襄阳之事共同打压杨炎。两年后,李希烈攻陷汝州,卢杞利用这次机会除去了为其所忌怒的颜真卿。
建中元年(780年),杨炎诬杀刘晏,“妻子徙领表,朝野为之侧目。李正己上表请杀(刘)晏之罪,指斥朝廷。炎罹,乃遣腹心分往诸道……声言宣慰,而意实说谤。”且推杀刘晏之过于德宗。“自此德宗有意诛炎矣,待事而发。乃擢用卢杞为门下侍郎、平章事炎转中书侍郎、仍平章事。二人同事秉政。”杨炎、卢杞二人水火不容,相互衔恨。建中二年六月,“德宗欲假希烈兵势以讨崇义,然后别图希烈。炎又固言不可,上不能平。”[2](以上三条分见卷118《杨炎传》,p.3423,3424,3423)七月,“李希烈以久雨未进军,上怪之,卢杞密言于上曰:‘希烈迁延,以杨炎故也。陛下何爱炎一日之名而堕大功;不若暂免炎相以悦之,事平复用,无伤也。’上以为然。庚申,以炎为左仆射,罢政事。”十月,“(杨)炎自左仆射贬崖州司马;未至崖州百里,缢杀之。”[3](以上两条分见卷227德宗建中二年,p.7304,7309)
除掉杨炎后,卢杞专权,恶颜真卿之直言,“欲出之于外”。建中四年(783年)正月,李希烈陷汝州,“(卢)杞乃奏曰:‘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上从之,朝廷失色。”[2](卷128《颜真卿传》,p.3595)德宗在这次政治斗争中自始至终都是支持卢杞。“李勉闻之,以为失一元老,贻朝廷羞,乃密表请留。”未果。兴元元年(784年),张荐上《请赎还颜真卿疏》,建议通过人质互换来解救身陷贼营的颜鲁公:“伏闻希烈之母,终念幼子,目不绝泣,求责希烈。又希烈妻祖母郭及妻妹封,并逮捕京师,此三人留之无益,请置境上,以赎真卿,先降诏书,分明谕告。且希烈知真卿人望,不敢加害,既无嫌隙,但因循未遣耳。若归其亲爱,贼亦何吝还一使哉?”[4](卷455张荐《请赎还颜真卿疏》,p.4643)
德宗不仅没有采取这些十分可行的建议,反而因李希烈弟希倩在朱泚党中,照例诛之。“希烈闻之怒,兴元元年八月三日,乃使阉奴与景臻等杀真卿。”[2](卷128《颜真卿》,p.3596)故可以说,颜真卿之死,乃是德宗、卢杞一手造成的。
急功近利的德宗企图毕其功于一役,打算从根本上解决藩镇问题,故兴天下之兵。史称“时内自关中,西暨蜀、汉,南尽江、淮、闽、越,北至太原,所在出兵”[3](卷227德宗建中二年,p.7302)。对于李希烈的淮西镇,德宗则另有一番打算。当时朝廷的主要精力和兵力都是集中在河北、山东战场,难以再直接用兵襄阳。德宗遂打算“假希烈兵势以讨梁崇义,然后别图希烈”[2](卷118《杨炎传》,p.3424)。朝廷对于起用“强不奉法”的李希烈统诸军讨梁崇义存在争议。杨炎、李承等人认为不可用李希烈,德宗却“不以为然”,一意孤行,而这也暗合了李希烈欲据襄阳为己有的企图。
建中二年九月,李希烈“既得襄阳,遂据之为己有”。正踌躇满志的德宗拒绝了李希烈的要求,仅是安慰性的加其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转而以李承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朝廷自用兵河北、山东以来,一直处于优势地位。这在客观上助长了德宗继续实行强硬的藩镇政策的决心,将已被李希烈强占之的襄阳收回即是表现之一。同样是在官军屡屡获胜、叛军节节退守的情形下,又迫胁李承不成,已有异志的李希烈除了“大掠阖境所有而去”,也只有暂时屈从朝廷的旨意。
阶段性的胜利迷惑了“德宗及其顾问们”,他们继续采取强硬路线。“朝廷不但象有些人指责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