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退位减法说课稿

合集下载

连续退位减法说课稿33

连续退位减法说课稿33

《三位数减三位数隔位退位减法》说课稿邦巴小学赵君梅一、说教材●教材简析: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P76-77页教学内容,万以内数的减法——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

学习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万以内一次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对退位这一概念有基本认识。

这节知识的学习将为以后学习更多位数的退位减法打下基础。

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理解和掌握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准确灵活的运用计算法则进行计算(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位上的数不够减就向前一位借一作十);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万以内数连续退位减法——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并为以后学习更多位数的退位减法打下基础;3、情感目标:在学习退位减时可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并且在教学中把生活与所学知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更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初步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

难点: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提高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计数器。

二、说教法数学学习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直观演示法本节课我从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服务平台里下载现成的课件,根据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对该课件进行取舍整合出符合本课教学的课件,利用课件进行教学,通过形象生动的演示,是学生经历三位数连续退位的计算过程。

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凝聚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直观形象体会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突破重点,化解难点,以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情境教学法有效的创设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内容中的情感内涵,从而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有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说课稿

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说课稿

《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节课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4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中的第二节“减法”(三位数退位减法)的第一课时连续退位减法,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万以内一次退位减法,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主要是探讨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减法的难点。

学生分析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以及三位数减三位数一步退位减法,明白了相同数位对齐,哪位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的道理,如果将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呈现给学生,学生完全有可能通过知识的综合、迁移,自主学习掌握这一新知识。

设计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二、说教法:⒈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⒊为学生创设从事探索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初步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三、说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节课主要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经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的过程,获得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体验成功的乐趣。

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初步理解笔算减法中连续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减法的估算。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减)》说课稿(附反思、板书)课件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减)》说课稿(附反思、板书)课件

板块二、探究新知
1.指名读题,提问:你知道哪些信息?要求什么问题?该怎样列式? 指名回答,板书算式:403-158=。 2.和刚才做的第一题比一比,两道算式哪里不同?个位3减8不够减怎么 办?十位上是0,该怎样退1呢? 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学生尝试计算。
同学们提出了各种看法,下面我们一同用拨珠子的方法来研究解决这个 问题。 小组为单位,师生共同讨论并操作。 (1)先在计数器上拨出403。 (2)减去158,个位上3减8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怎么办 ? (3)启发学生思考:百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1个百,1个百等于几个十?
一、说教材
《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 四单元的课文内容。针对课程标准,认真挖掘教材资源,紧紧把握住教 学目标,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之前对简单减法竖式的学习,有了退 位的思想,从而学会三位数的笔算方法,并且能够正确计算。在教学过 程中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努力体现新课程的教 学理念,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学有所获的空间。
(4)百位上拨去1颗珠子,十位上就要拨上10颗珠子,十位上现在有珠子 了,再从十位退1颗珠子,个位上也要拨上10颗珠子,这样个位上现在一 共就有10+3=13颗珠子,从个位上13颗珠子里拨去8颗珠子还剩5颗;十 位退1颗给个位后还剩9颗珠子,再从9颗里拨去5颗还剩4颗;百位上4退1 给十位后还剩3颗,从3颗里拨去1颗还剩2颗。 得出结论:403-158=245。
板块三、课堂练习
新课讲授完以后,出示练习题。
1.口算。
46-17=
87-29= 134-27= 76-38=
100-14= 126-30= 145-55= 105-25=
2.竖式计算。
407-319= 900-786= 600-238=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5连续退位减法及验算》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5连续退位减法及验算》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5连续退位减法及验算》人教新课标一. 教材分析《5连续退位减法及验算》是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进行验算。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过程和验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对于不退位减法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是,连续退位减法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逐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验算的概念和方法也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实践来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连续退位减法的概念,掌握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进行验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连续退位减法的概念,掌握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进行验算。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并能够灵活运用验算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连续退位减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连续退位减法计算。

2.新课引入:介绍连续退位减法的概念,并通过例题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3.验算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验算,并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验算方法。

4.巩固练习: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5.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并思考如何更好地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说课稿

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说课稿

《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节课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4单元《万以的加法和减法(二)》中的第二节“减法”(三位数退位减法)的第一课时连续退位减法,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万以一次退位减法,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主要是探讨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减法的难点。

学生分析在学习本课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以及三位数减三位数一步退位减法,明白了相同数位对齐,哪位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的道理,如果将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呈现给学生,学生完全有可能通过知识的综合、迁移,自主学习掌握这一新知识。

设计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二、说教法:⒈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⒊为学生创设从事探索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初步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三、说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节课主要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经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的过程,获得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体验成功的乐趣。

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初步理解笔算减法中连续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减法的估算。

《连续退位减法》说课稿-word文档

《连续退位减法》说课稿-word文档

《连续退位减法》说课稿◆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连续退位减法》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连续退位减法》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三年级上册23页《笔算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

下面我将回答以下四个问题:1、新课标对口算、笔算和估算三者关系是如何阐述的?2、例1、例2、例3的知识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3、这个单元的课时是如何划分的?4、例1的算理和算法是什么?你是如何进行算理和算法教学?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新课标对口算、笔算和估算三者关系是如何阐述的?口算、笔算和估算是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三者的关系密不可分。

口算是进行笔算与估算的根基,也是有效促进学生注意力、记忆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估算是口算的应用,同时也为笔算的正确性作检验。

口算和估算技能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笔算。

因此,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和估算的前提,笔算与估算是口算的归宿,这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共同体。

问题2、例1、例2、例3的知识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我认为例1、例2、例3他们都是笔算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

不同点:例1是笔算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被减数中不含0),即被减数中每一位都能直接运用退1作十的方法进行计算。

同时,教材以对话的形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

例2是笔算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这一知识是连续退位减法中的难点。

它是在例1的基础上,出现了被减数的十位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这一情况,关键让学生理解从百位退下的十中退1到十位,十位再退1到个位,这时十位上还剩9的算理。

例3是被减数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即被减数是整百数,它是例2教学的一种特例。

因此,教材除了巩固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外,还强调了用口算的方法计算这类题目。

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

3、这个单元的课时是如何划分的?笔算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我打算安排3课时进行教学。

具体是这样划分的:(1)例1,1课时。

《连续退位减法》教案

《连续退位减法》教案

《连续退位减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连续退位减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连续退位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连续退位减法的定义和计算法则。

2. 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过程。

3. 运用连续退位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笔算过程。

2. 教学难点:连续退位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连续退位减法的意义。

2. 运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清晰地理解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过程。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连续退位减法的概念。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

3. 课堂讲解:讲解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笔算过程,举例说明。

4.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连续退位减法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解题方法和经验。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连续退位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7.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连续退位减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堂练习:观察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连续退位减法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4. 期中期末考试:在期中和期末考试中设置相关题目,全面评估学生对连续退位减法的掌握水平。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连续退位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计算工资等。

2. 举一反三:让学生尝试其他类型的退位减法,如连续进位减法等。

3. 探索数学规律:引导学生发现连续退位减法中的数学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连续退位减法说课

连续退位减法说课

《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说课稿一、教什么。

1.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万以内减法例1,教材22页—23页内容。

2.分析:例1是笔算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笔算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单元知识的教学也是整数加减法法则在小学阶段终结性学习和认识,主要是完善学生的减法计算法则。

3.目标: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技能:学习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

(2)过程方法:通过小棒、数位桶、计数器等的操作演示,探究算理。

提高推理、分析、概括能力。

(3)态度、情感、价值观:独立分析与小组合作相结合,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合情推理的能力。

4.重点难点:连续退位减法算理得推导,第二次十位不够减要向百位借一。

学生学习困难在于既要向百位借1变成10加上本位上的数,还要减去上次退位的数,又加又减,容易出错。

5.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演示连续退位的过程)、小棒、数位桶、计数器。

学生:每组一个计数器、3捆小棒。

二、怎么教。

(一)复习准备。

笔算: 240-25 728-151总结: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十位不够减向百位借1。

这样设计的目的:复习旧知,唤起学生知识经验,为新知学习做铺垫。

(二)引入新课。

1.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里?课件出示课本情境图---美丽的云南。

出示:从昆明到丽江有527千米,从昆明到大理有348千米。

到丽江还有多远?学生列式:527-348这样设计的目的:谈话引入,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

计算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服务的。

这里通过解决问题引出算式,充分让学生体会到笔算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作用。

2.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笔算减法,板书:减法。

这样设计的目的:课始揭题,简单明了,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探究新知。

1.估一估。

师:如果不计算,请你估一估,大理到丽江还有多远?预设四种情况:教师引导:通过大家的估计,我们知道大理到丽江的距离在180哒230千米之间。

小学二年级数学《退位减法》说课稿

小学二年级数学《退位减法》说课稿

小学二年级数学《退位减法》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小学二年级数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退位减法是学生在学习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的一种基本的减法运算。

退位减法的掌握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退位减法也是学生今后学习更高级的数学知识的基础。

2.教材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认识退位减法的概念,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实际问题进行退位减法的应用练习。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1)重点:使学生理解退位减法的概念,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退位减法进行计算。

二、说教法1.教学方法的选择本节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示范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退位减法的知识。

2.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1)启发式提问: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退位减法的知识。

例如:“我们平时做加法时,有没有遇到过需要从个位数借位的情况?”(2)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退位减法的问题。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示范演示:教师通过示范操作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退位减法的计算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范例。

三、说学法1.学生的学法指导(1)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购物结账、计算时间等,让学生意识到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学习退位减法,如查阅资料、请教同学、观看视频等,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教授学生退位减法的基本计算方法,如“逢十进一”、“逢五进一”帮助学生快速掌握退位减法的方法。

2.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指导。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退位减法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于《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说课稿

关于《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说课稿

关于《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说课稿【篇一】《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说课稿三年级数学《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正确计算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会对减法进行验算,养成验算的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直观操作、讨论交流,让学生掌握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养成细心计算、及时验算等良好的计算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笔算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

三、教学准备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1.出示问题。

2023年计划生产158部国产电视动画片,2023年计划生产413部国产电视动画片。

2023年比2023年计划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2.指定某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笔算。

3.集体反馈,回顾计算法则。

4.把条件“2023年计划生产413部国产电视动画片”改为“2023年计划生产403部国产电视动画片”,让学生列出算式,引出新课。

(二)自主探究,掌握算法1.尝试计算,交流算法2.直观操作,掌握算法(1)说出自己计算中的思维过程。

(2)借助直观,分析错误原因。

①在拔计数器的过程中重点提问:问题一: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结果十位是0,该怎么办?(从百位上退“1”)问题二:从百位退“1”,十位上的珠子该怎么拔?(从百位上拿走一个珠子,同时在十位上拨出10个珠子,再从十位上拔出1个珠了退1到个位作10,这时十位上就是9个珠子。

)问题三:这时个位上的数是多少?(十位上退1当作10,和个位上的3合成13。

)②对照正确算法,分析错误原因。

③梳理算法。

在计算上,这题和我们刚才做的题有什么不同?④ 即时练习:完成教材P42“做一做”2.探究验算方法。

(1)学生小组讨论,自主探究验算方法。

预设1 照原式再算一遍。

预设2 用被减数减去差,看看是不是减数。

退位减法说课稿

退位减法说课稿

退位减法说课稿(总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退位减法说课稿退位减法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学习并掌握了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有0”时,该怎样退位这是减法中的一个难点。

例2是在例1的基础上,把被减数517改为507,提出思考的问题:计算上有什么不同引出本例要探究的问题“要从十位上退1,十位上是0,怎么办”例3是被减数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

因为被减数只有三位数,所以笔算计算原理与例2相同。

课标上规定加减法一般以二三位加减二三位为主,教材没有了多位数减多位数的计算教学,但是在今后生活中会遇到多位数加减多位数,因此学生要掌握好本课,正迁移到多位数减多位数,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利。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1、探索被除数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问题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形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探索被减数中间是0或末尾是0的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难点是理解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养成仔细正确计算的习惯。

二、说教法: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教学。

“迁移”是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迁移,使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在本单元教学前学生已经学过了用竖式计算加、减法,基本掌握了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在此基础上,本课教学采用尝试、讨论等方式学习新的内容,充分发挥知识的迁移效力,又可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在本课教学中通过创设学校图书馆里的一个情境,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一开始就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尝试计算,再讨论,把学生推到主动的地位;尝试练习中遇到困难,学生便会主动地自学课本或寻求教师的帮助,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连续退位减法》教案

《连续退位减法》教案

《连续退位减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

2.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连续退位减法的概念。

2. 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

3. 连续退位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

2. 教学难点:连续退位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例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 采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

4. 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思考连续退位减法的问题。

2. 新课讲解:讲解连续退位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运算技巧。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连续退位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解题心得。

4. 练习巩固:布置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练习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方面,评价学生在连续退位减法方面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连续退位减法的能力,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

3. 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探究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 结合其他学科,如语文、英语等,让学生尝试用连续退位减法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

3. 鼓励学生参与数学竞赛、数学活动等,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八、教学资源1. 实例导入:收集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用于导入课堂。

2. 教学PPT:制作精美的PPT,辅助讲解连续退位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3. 练习题库:准备一定量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连续退位减法教案

连续退位减法教案

连续退位减法教案第一篇:连续退位减法教案连续退位减法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2、23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初步理解笔算减法中连续退位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减法的估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1、掌握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及减法的估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及估算能力。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并充分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连续退位笔算减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被减数各位上数的变化。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为新知作铺垫笔算: 82-34= 师:列竖式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点名请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82-34 接下来怎么计算?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从个位减起,个位2减4不够向十位借1,个位加十变成12减4等于8,十位被借1,所以8退1再减3等于4)师:这是我们二年级学习的两位数减两位数,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减法。

(板书减法)二、情境引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喜欢)老师也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四季如春,景色迷人,有昆明的石林、大理的三塔、还有丽江的玉龙雪山,你们知道这是哪吗?(云南)对,这就是我们祖国美丽的云南。

师:大家想欣赏云南的美丽风景吗?(想)可是我们这趟旅游可不简单,它可是一次智慧之旅,每一个景点都有一道关在等着我们,只有过关才能欣赏到美景,同学们,你们有信心过重重关卡吗?现在请同学们准备好,我们就要乘坐飞机进行智慧之旅啦!师:现在我们到了云南的昆明,那么在第一个景点,昆明,这儿有什么关在等待着我们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探究新知一、列式解决师:这是我们的旅游线路图。

我们一起来看看。

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并且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看图提问题,老师对问题作出评价。

小学数学三年级连续退位减法的说课稿

小学数学三年级连续退位减法的说课稿

小学数学三年级连续退位减法的说课稿作者:冯德文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中的——《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

一、说教材本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第一个课时。

该节呈现的是一幅云南的旅游的情境图,通过三个地方昆明,大理,丽江,的旅游路线图呈现的数学信息,由此引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导入对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方法的学习。

这部分的计算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方法,所以,让学生利用迁移规律探索和学习新知识,掌握计算这类题目的方法,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提倡算法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检查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说教法、学法教法:为了使学生掌握好《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中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这部分知识,达到以上教学目的,突破以上教学重难点,我采用了迁移法、引导法、讲解法、联系法、自主探索法来进行教学。

学法: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利用旧知构建新知的方法、合作探究的方法,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目标:1、创设情境,从实际问题引入减法计算。

这里以“美丽的云南”为题材,标出云南三个旅游城市的位置,在各个城市旁附有著名风景点的照片。

昆明附的是石林,大理附的是大理三塔,丽江附的是玉龙雪山,并给出了昆明到大理和昆明到丽江的公路里程。

下面以师生乘车旅游的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从昆明出发到达了大理,已经走了348千米,到丽江还有多远?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教材用线段图表示出三城市之间的里程。

先让学生观察图片,进行讨论:这幅图反映了什么事情?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学生解答有困难,可以用线段图帮助分析。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退位减法》说课稿(精选3篇)

《退位减法》说课稿(精选3篇)

《退位减法》说课稿《退位减法》说课稿(精选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退位减法》说课稿(精选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退位减法》说课稿1一、说教材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的加法,(包括进位和不进位)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笔算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的内容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理解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作10再减这样的算理,培养学生估算能力,渗透凑整的方法。

本课的学习又为以后学习多位数的退位减法打下了基础。

为这一类内容的建构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导。

在知识结构上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竖式的写法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笔算。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根据数的特点灵活选择计算方法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从而概括出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二、说教法和学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认真经验基础之上。

为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和直观演示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

有效的数学学习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和合作交流法。

三、说教学过程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新课标赋予的教学任务,我把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先通过复习数的基础知识,为“退一作十”算理做好理论基础;再通过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既可以让学生回顾旧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接着我会出示北京申奥成功的画面,再配上欢腾的音乐导入新课。

同时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发现数学信息,并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提出数学问题。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连续退位减法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连续退位减法说课稿

连续退位减法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连续退位减法》。

一、说教材《连续退位减法》是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减法运算中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万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由一次退位减法过渡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

这是学习笔算的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初步理解和掌握三位数减二、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归纳笔算减法的法则,并能灵活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笔算的方法,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三、说教法1.为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从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的能力。

3.为学生创设从事探索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三位数减二、三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初步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4.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四、说学法为了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选择了以下的学法: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节课主要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经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的过程,获得计算方法。

2.注重体验地学,在生活中用课堂获取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五、说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板书课题1.出示2004-2011年电视动画片的部分统计表,学生观察,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针对问题,学生自主解决比较简单的不是退位减法和一次退位减法的运算。

如:186-124= 86-29=<2>学生独立完成2.这些回顾性的复习既是对知识的回忆,也是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作好铺垫,同时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渗透着知识迁移的要素和环节,是我预设落实双基的举措。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6.9 连续退位减法丨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6.9 连续退位减法丨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6.9 连续退位减法丨苏教版一、教材解析1.教材背景这一节课是二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九单元,课题为“退位减法”,本节课讲到了“连续退位减法”。

2.教材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能够掌握连续退位减法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运用该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教材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应熟练掌握一到九以及一、十这些数的加减法。

二、教学设计1.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退位减法的相关知识,但由于退位减法中退位的次数较少,故容易掌握。

而连续退位减法其退位次数较多,故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有一定要求,需要学生充分的掌握十以内的数的加减法,并且在掌握十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掌握二位数的加减法。

同时,学生需要掌握进位、退位的概念和方法。

2.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连续退位减法的概念和方法•进位、退位的概念和方法教学难点:•连续退位减法的解法•两位数的进位、退位的概念和方法3.教学策略本节课采取归纳、举例等教学策略,通过多种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

4.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通过提问帮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退位减法的相关概念。

2.新课讲解教师通过举例以及画图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连续退位减法的概念和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练习。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在老师的指导下,共同学习如何正确应用连续退位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4.板书归纳教师在黑板上归纳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并解答学生的疑惑。

5.课堂讲评教师对学生练习的结果进行评价,针对性地给予学生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巩固知识点。

三、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方式多样,学生的自学意愿较强,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但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老师应该更加注重教学策略的选择和灵活运用,同时,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反馈,不断改善自身的教学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连续退位减法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要谈的课题是《连续退位减法》这节课的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41页。

一、说教材
《连续退位减法》是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减法运算中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万以内加减法一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由一次退位减法过渡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

这是学习笔算的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初步理解和掌握三位数减二、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归纳笔算减法的法则,并能灵活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笔算的方法,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三、说教法
1.为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从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的能力。

3.为学生创设从事探索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三位数减二、三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初步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4.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四、说学法
为了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选择了以下的学法: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节课主要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经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的过程,获得计算方法。

2.注重体验地学,在生活中用课堂获取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板书课题
1.出示2004-2011年电视动画片的部分统计表,学生观察,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针对问题,学生自主解决比较简单的不是退位减法和一次退位减法的运算。

如:186-124= 86-29=
<2>学生独立完成
2.这些回顾性的复习既是对知识的回忆,也是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作好铺垫,同时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渗透着知识迁移的要素和环节,是我预设落实双基的举措。

(二)设疑自探
1.结合表格,回顾提问。

<1>什么叫减法?减法的竖式怎么列?
<2>不退位减法与退位减法有什么异同?
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探讨,得出不退位减法的计算异同,强调哪一位不够减必须向前一位借一作十,用十减后再加本位上应有的数。

此计算是化20以内加减法为10以内加减法,计算简单,不仅可以提高计算能力,而且加快了做题的速度。

(三)再疑再探
1.这部分主要是在前面的计算基础上来进行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

学生通过对问题的逐步深入,由一次退位拓展到两次退位,方法虽然与前面退位减法一样,但题稍复杂了点,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认真计算,耐心做题的习惯。

2.
通过对统计表的观察,学生再次质疑,解疑较复杂的连续退位的计算过程,仍然是哪一位不够减,前一位退一作十,用十减后再加本位数,如果本位有退位,就加本位少一的数写在相应的数位下面。

这一过程能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跃,亲自体验成功,知识灵活牢固掌握,也就基本完成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四)拓展眼延伸
1.前面学生基本学会了退位减法的各种计算,把“比多”问题反过来思考,化成“比少”问题,学生发现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达到对问题理解的多样性。

2.由“比少”问题再次巩固计算一些退位或不退位减法计算的技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