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燃烧的蜡烛》教学设计
《燃烧的蜡烛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湘科版2001》
《燃烧的蜡烛》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设计目标:通过学习《燃烧的蜡烛》这篇文章,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思辨能力。
二、适用对象:适用于初中生物或物理课程的学生,年级不限。
三、教学内容:1.文章内容概述:《燃烧的蜡烛》是一篇科普文章,介绍了蜡烛的燃烧过程。
通过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了解蜡烛的结构、燃烧原理以及与空气中氧气的关系。
2.学习目标:(1)了解蜡烛的结构和燃烧原理;(2)掌握蜡烛燃烧时与空气中氧气的化学变化;(3)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四、教学方法:1.阅读分析:让学生阅读《燃烧的蜡烛》这篇文章,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分析蜡烛燃烧的过程和原理。
2.实验探究:进行简单的蜡烛燃烧实验,观察蜡烛的燃烧现象,让学生亲身感受蜡烛燃烧时释放的热量和氧气的消耗情况。
3.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蜡烛燃烧过程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五、作业设计:1.阅读理解:要求学生阅读完整篇《燃烧的蜡烛》,并回答相关问题,包括蜡烛的结构、燃烧原理以及与空气中氧气的化学反应等内容。
2.实验报告: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蜡烛燃烧实验,要求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分析蜡烛燃烧的可能原因和影响因素。
3.思考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蜡烛燃烧的意义和应用,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思考蜡烛燃烧现象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六、评价方式:1.阅读理解题目得分:根据学生对《燃烧的蜡烛》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评分。
2.实验报告评分:根据学生的实验记录、分析和结论评分,注重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3.思考讨论表现得分:根据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评分,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七、注意事项:1.学生需提前阅读并理解《燃烧的蜡烛》这篇文章,做好知识储备;2.实验中要遵守实验室规则,保证实验安全性;3.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表达,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探究精神。
湘教版科学四下5.3《燃烧的蜡烛》教学设计
湘教版科学四下5.3《燃烧的蜡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科学四下5.3《燃烧的蜡烛》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蜡烛的燃烧过程及其相关现象。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蜡烛的燃烧特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有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对燃烧的原理和条件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来进一步认识。
此外,学生对灭火方法的掌握程度不一,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道蜡烛的燃烧特点及燃烧的条件。
2.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3.掌握灭火的方法,提高防火意识。
4.培养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燃烧的条件。
2.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进行教学。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蜡烛、火柴、实验器材等。
2.学具:笔记本、实验记录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燃烧的蜡烛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蜡烛的燃烧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蜡烛的燃烧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蜡烛燃烧的过程。
如:火焰形状、颜色、熄灭时的现象等。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不同情况下蜡烛的燃烧现象。
如:高度不同的蜡烛、放入水中的蜡烛等。
4.巩固(10分钟)讨论并回答问题:蜡烛为什么会燃烧?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如何灭火?5.拓展(5分钟)介绍蜡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生日蜡烛、蜡烛灯等,引导学生思考蜡烛的燃烧现象在其他场合的应用。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燃烧的条件和灭火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现象,分析燃烧的条件。
8.板书(5分钟)绘制板书,概括蜡烛的燃烧特点、燃烧条件和灭火方法。
湘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燃烧的蜡烛
燃烧的蜡烛【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1.知道蜡烛燃烧中既有形态的变化,又产生了二氧化碳等新物质并初步知道物质不灭的原理。
2.知道蜡烛燃烧中伴随的熔化是可逆的变化过程,而燃烧并产生二氧化碳的变化过程则是不可逆的。
3.知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以利用它的这个特性鉴别二氧化碳气体。
(二)科学探究:1.能从拉瓦锡的实验中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并以燃烧的蜡烛为对象进行探究。
2.能仔细观察燃烧前的蜡烛、燃烧中及其燃烧后所发生的变化情况,猜想、验证蜡烛燃烧时产生了什么物质并初步渗透物质不灭的观点。
3.能够利用拉瓦锡的研究成果对自己的研究结果进行鉴定。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愿意深入思考某种现象所产生的原因,乐于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探究。
2.能仔细观察、尊重证据,感受美妙的、多样的、有规律的物质变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对比观察研究燃烧前的蜡烛、燃烧中及其燃烧后发生的变化情况。
难点:猜想、验证蜡烛燃烧时产生了什么物质并初步渗透物质不灭的观点。
【教学准备】有关拉瓦锡研究燃烧情况的课件或图像资料、一小截蜡烛、火柴、烧杯、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谈话:孩子们,燃烧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东西能燃烧?你觉得这些东西在燃烧后会有什么现象产生?(学生回答)2.刚才很多孩子都说到东西燃烧后就减少了,甚至是没有了。
在三百多年前,有一位法国科学家,他叫拉瓦锡,他对燃烧也非常感兴趣,还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孩子们,想知道他做了一个什么实验,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吗?那咱们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
3.你从拉瓦锡的实验中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4.谈话:拉瓦锡的实验中物质燃烧后它的总重量并没有发生改变,但我们却认为东西燃烧后重量减少了。
到底是我们的感知对,还是拉瓦锡的实验对?要知道这个结论我们该怎么办呢?(实验)对,实验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这节课我们就来实验。
老师已经将材料给大家准备好了,请组长赶快打开让大家看看吧!聪明的孩子,根据老师带来的材料,你认为用什么材料来进行探究呢?(蜡烛)用蜡烛来探究什么呢?(燃烧现象)我们这节课就来探究——燃烧的蜡烛。
《燃烧的蜡烛》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湘科版2001
《燃烧的蜡烛》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2.掌握蜡烛的结构和工作原理;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4.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
二、教学内容:1.燃烧的基本原理;2.蜡烛的结构和工作原理;3.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4.实验观察及数据分析。
三、教学重点:1.燃烧的基本原理;2.蜡烛的结构和工作原理;3.实验观察及数据分析。
四、教学难点:1.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2.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五、教学准备:1.蜡烛、打火机、托盘、试管等实验器材;2.燃烧实验记录表;3.教学PPT;4.教学视频。
六、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燃烧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2.讲解:简要介绍燃烧的基本原理和蜡烛的结构工作原理;3.实验演示:老师进行蜡烛燃烧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燃烧过程;4.实验操作:学生们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5.数据分析:学生和老师共同分析实验结果,展开讨论;6.总结: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强化重点难点知识。
七、作业设计:1.练习题:设计简单的选择题、填空题和判断题,巩固燃烧相关知识;2.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步骤、结果分析及心得体会;3.思考题:提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和能量转化。
八、教学评价:1.考察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评价学生的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能力;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展示科学探索精神。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蜡烛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 掌握蜡烛的燃烧过程。
3. 观察实验中蜡烛的变化和现象。
4.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蜡烛的结构和成分。
2. 蜡烛的燃烧原理。
3. 蜡烛燃烧的观察实验。
三、教学重点:1. 蜡烛燃烧的原理。
2.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燃烧的蜡烛-湘科2001版四年级下教案
燃烧的蜡烛-湘科2001版四年级下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知道蜡烛是怎么燃烧的,以及燃烧所需要的条件2.小学生了解燃烧的基础知识,并且能够举例子说明3.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寻找身边存在的燃烧现象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根已点燃的蜡烛。
•用板书或PPT将相关知识点呈现出来。
•教具:盐、砂糖、明矾各一小碗、一盘糖果、火柴。
教学过程导入教师拿着点燃的蜡烛,示范一下蜡烛燃烧的过程,并向小学生询问蜡烛燃烧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燃烧的时候会冒烟。
情境再现•清晨的阳光洒在飘着白雾的山林里,园子里还沉睡着,却已经有小智子的爷爷出门干活了。
他走到大门口,点燃了一根蜡烛,然后拿着蜡烛,走进桂花林。
•小智子的爷爷在桂花林里看到了一棵老榕树,停靠在树根边的石椅上,慢慢的喝着茶。
突然,他发现来自榕树的一缕白烟飘在他的眼前。
孩子们的想法1.孩子们听到故事后,询问老师燃烧的真相。
2.孩子们通过询问,得知燃烧需要三种基本物质(即燃料、氧气和热源)。
实验演示教师将蜡烛放在一个小碟子里,告诉孩子们燃烧蜡烛需要三个基本物质,然后教师询问孩子们可以分别加入盐、糖和明矾等物质,在蜡烛发生反应后观察结果。
控制实验孩子们使用不同的物质控制实验,比较使用该物质前后蜡烛燃烧的表现有哪些不同。
进一步的讨论1.为什么不同的物质会对蜡烛的燃烧产生不同的影响?2.孩子们有哪些已知的燃烧事实?3.孩子们能寻找其他身边燃烧现象吗?总结通过这样一次互动的学习过程,孩子们对燃烧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激发了他们寻找、探索自然现象的热情,同时也让孩子们意识到实验科学思想的重要性。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3 燃烧的蜡烛》 湘科版
在刚才燃烧报纸的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从先前的大纸球到这一小撮灰体积上有什么变化?重量呢?大家猜猜为什么会变轻呢?
3、过渡:
关于燃烧,历史上有一位科学家也曾经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他却发现了我们所不知的一些关于燃烧的秘密,你们想不想知道?
4、介绍拉瓦锡的实验。
5、思考:燃烧后剩下的一小撮灰显然比原来的木炭轻很多,但整个密闭容器中的重量并没有改变,这是为什么?
三、应用拓展
1、小结:今天我们以蜡烛为例研究了燃烧现象,谁能总结一下蜡烛在燃烧中有些什么样的变化?(相机板书)
2、是呀,世界上的物质是时刻都在发生变化的,有的变化只是形态上的变化,不产生新物质,有的则会产生新物质。请你来判断下列这些变化属于哪种变化?
3、总结下课。
设计意图:应用拓展环节指导学生对“蜡烛燃烧中有些什么样的变化”进行回顾总结,同时也对整个单元所学的物质变化进行总结。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比较观察研究燃烧前、燃烧中、燃烧后的蜡烛所发生的变化。
教学难点:猜想、验证蜡烛燃烧时产生了什么物质并初步渗透物质不灭的观点。
教学准备
蜡烛、火柴、湿毛巾、尺子、集气瓶、澄清的石灰水等。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评议与附记
一、导入
1、导入实验:燃烧卡纸
今天老师带来了两张卡纸,它们的大小一样吗?把它们揉成纸团后,重量一样吗?如果老师把其中的一张纸烧掉,你们猜会发生什么变化?
板产生了新物质
9、小结:实验说明了蜡烛燃烧确实产生了气体物质,这种气体物质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继续来看看拉瓦锡的研究成果吧!
10、解释:你能用这个实验结果解释一下纸烧后重量变轻了,而拉瓦锡的实验却重量不变呢?
设计意图:本环节按照“蜡烛燃烧前的观察”-“蜡烛燃烧中的观察和实验”-“蜡烛燃烧后的结果鉴定”的顺序进行,旨在以实验验证和资料呈现的方法解决导入部分提出的问题。
燃烧的蜡烛教案5篇
燃烧的蜡烛教案5篇燃烧的蜡烛教案篇1活动目标1、在操作中理解空气与燃烧的关系,知道蜡烛燃烧、熄灭的原因。
2、观察、思考用玻璃杯熄灭蜡烛的现象,探究让蜡烛熄灭的方法。
3、对蜡烛燃烧、熄灭的现象感兴趣,知道使用蜡烛时注意安全。
重点难点重点:知道蜡烛燃烧、熄灭的原因。
难点:观察、思考用玻璃杯熄灭蜡烛的现象,探究让蜡烛熄灭的方法。
活动准备1、学习使用蜡烛的正确方法。
2、每组4人,每人一支小蜡烛、一个小盘子,每组一支大蜡烛、两个玻璃杯子(杯子分大小两种)。
活动过程1、小朋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些什么?幼:(蜡烛)2、师:什么时候会用到蜡烛?幼:(过生日、停电的时候)3、师:蜡烛有好多好多的秘密,今天我们共同探究那些秘密。
4、首先我用打火机把蜡烛点燃,点蜡烛的时候注意将蜡烛稍微倾斜一下,小心烫到手,然后把蜡烛放到桌子上。
我把点燃的大蜡烛放在你们的桌子上,请小朋友把自己的小蜡烛点燃。
为什么蜡烛点燃以后教室亮起来了呢?(因为燃烧的蜡烛会发光)(1)现在我们不需要蜡烛了,用什么方法将蜡烛熄灭呢?(用嘴巴可以把蜡烛吹灭、用扇子扇也可以将蜡烛扇灭、把蜡烛拿到外面让风一吹也会熄灭、把蜡烛放在水里就熄灭了、用沙子、用土)(2)我们的桌子上有一个玻璃杯,用玻璃杯将蜡烛熄灭,你们猜能做到吗?该怎么做?请小朋友想个办法?(4)教师介绍实验记录表,并进行记录。
5、做一做:(1)幼儿点燃蜡烛,然后将杯子罩在蜡烛上,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幼儿猜想,把猜想结果记录下来。
再验证,并记录。
提问幼儿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师小结:(因为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中的氧气,当蜡烛燃烧时,将杯子里的空气用完了,蜡烛就熄灭了)(2)燃烧的蜡烛罩上玻璃杯除了蜡烛会熄灭,还会有什么现象呢?让幼儿猜想,并记录结果。
验证:让幼儿用手摸一摸杯子底(玻璃杯有点热),记录结果。
提问:为什么杯子会有点热?师小结:(因为蜡烛燃烧时会散发热量所以杯子会有点热)(3)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我们一起把大小玻璃杯罩同时在燃烧的蜡烛上,请小朋友猜,谁的蜡烛先熄灭?谁的蜡烛后熄灭?记录结果。
2024年大班科学《燃烧的蜡烛》教案教案
2024年大班科学《燃烧的蜡烛》教案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火与燃烧》,详细内容为第一课时《燃烧的蜡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蜡烛的燃烧过程,认识火焰的构成,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蜡烛燃烧的基本现象,了解火焰的构成及各部分的名称。
2. 使学生理解燃烧的必要条件,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了解火的使用注意事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燃烧的原理、火焰的构成及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变化。
教学重点:蜡烛燃烧的现象、火焰的构成、燃烧的必要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蜡烛、火柴、实验盘、剪刀、玻璃杯、小苏打、醋、镊子。
学具:每组一份蜡烛、火柴、实验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点燃蜡烛,让学生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提问:“大家看到了什么?蜡烛为什么会燃烧?”2. 讲解蜡烛的燃烧过程,引导学生认识火焰的构成,包括外焰、内焰、焰心。
3. 例题讲解: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燃烧的必要条件,如氧气、可燃物、着火点。
4. 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分析其燃烧条件。
5.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变化,如蜡烛变短、火焰颜色变化等。
七、板书设计1. 蜡烛燃烧的过程2. 火焰的构成:外焰、内焰、焰心3. 燃烧的必要条件:氧气、可燃物、着火点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列举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分析其燃烧条件。
答案:例如,燃烧现象:烧水;燃烧条件:水(可燃物)、氧气、火焰温度达到着火点。
2. 拓展延伸:讨论蜡烛燃烧过程中如何节约蜡烛,减少浪费。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了蜡烛燃烧的基本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课后反思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燃烧原理的理解程度,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注重课后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燃烧的蜡烛》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湘科版2001
《燃烧的蜡烛》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背景分析《燃烧的蜡烛》是一本具有启发性的儿童科普读物,内容生动有趣,适合小学生阅读。
通过阅读这本书,学生可以了解蜡烛的制作原理和燃烧的过程,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阅读《燃烧的蜡烛》,让学生深入了解蜡烛的原理,培养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蜡烛的制作原理和燃烧过程;(2)掌握蜡烛的组成成分;(3)能够简单描述蜡烛的燃烧过程。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2)促进学生对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蜡烛的制作原理;(2)蜡烛的燃烧过程;(3)探究蜡烛的组成成分。
2. 教学方法:(1)小组阅读《燃烧的蜡烛》,了解蜡烛的相关知识;(2)讨论蜡烛的制作原理和燃烧过程,进行实验观察;(3)展示实验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1. 给学生介绍《燃烧的蜡烛》的内容和作者,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2. 让学生自由阅读这本书,了解蜡烛的相关知识。
第二课时:探究蜡烛的制作原理1. 小组讨论蜡烛的制作原理,总结出蜡烛的组成成分;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3. 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
第三课时:分析蜡烛的燃烧过程1. 学生展示实验成果,分享实验心得;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蜡烛的燃烧过程,讨论燃烧产物和反应过程;3. 学生进行小结,总结蜡烛燃烧的主要特点。
第四课时:实践与分享1. 学生动手制作蜡烛,体验制作过程;2. 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蜡烛,分享制作心得;3. 教师总结教学内容,强调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撰写关于《燃烧的蜡烛》的读后感和心得体会;2. 要求学生制作一份关于蜡烛的PPT,展示蜡烛的制作原理和燃烧过程;3. 鼓励学生进行蜡烛燃烧的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和结论。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提交的作业要符合要求,内容全面,语言通顺;2. 教师可以通过讨论和实验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3. 学生自评他们的学习收获和未来的学习计划。
小学科学《燃烧的蜡烛》
《燃烧的蜡烛》教学详案教学目标:1.能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并以燃烧的蜡烛为对象进行探究。
2.能仔细观察燃烧前的蜡烛、燃烧中及其燃烧后所发生的变化情况,猜想、验证蜡烛燃烧时产生了新物质二氧化碳及它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能仔细观察蜡烛燃烧所发生的变化情况,猜想、验证蜡烛燃烧时产生二氧化碳及它的特点。
教学准备:实验报告单、蜡烛、碟子、打火机、集气瓶、毛玻璃片、澄清的石灰水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1. 出示普通白纸:这是一张白纸,你们觉得它有重量吗?2. 用打火机将纸点燃。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生:发光、发热,冒烟……师:我刚才那张纸呢?生:变成灰了。
师:灰的重量和纸的重量相等吗?为什么呢?3.利用天平秤称一称灰和纸的重量。
4.是不是其他物体燃烧后也会这样呢?这节课我们就以蜡烛为例,探究物体燃烧的现象。
二、探究蜡烛燃烧产生的现象1、师:生活中有许多不同颜色和形状的蜡烛。
但是一根完整的蜡烛都是由蜡+棉线烛芯组成。
老师为大家准备的蜡烛有什么特点吗?生:白色、硬、较长、温度低......2、你们了解的这些特点用到了哪些观察方法?(看颜色、形态;闻气味;摸硬度、温度等)3、你们每组桌上都有一个打火机,用它点燃蜡烛,请你认真观察蜡烛燃烧时会产生哪些变化;3分钟后当音乐第一次响起时,请熄灭蜡烛,仔细观察蜡烛燃烧后又有什么变化,并及时记录你们的发现;当音乐第二次响起时,请结束实验,完善记录单,准备汇报。
4、学生实验,填写实验记录。
教师巡视指导。
观看视频。
2、组长依次领取器材。
生:蜡烛为什么会熄灭?(集气瓶内支持燃烧的氧气烧完了,产生的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是什么使石灰水变浑浊呢?(燃烧产生的气体)小结:集气瓶中留有蜡烛燃烧时产生的气体,它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这种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四、拉瓦锡的实验燃烧能够产生二氧化碳,这个结论早就在三百多年前,被法国科学家拉瓦锡验证过。
请大家快速阅读科学书56页,比较一下拉瓦锡的燃烧实验和我们的蜡烛燃烧实验。
蜡烛燃烧的科学活动教案
蜡烛燃烧的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推荐蜡烛燃烧的科学活动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蜡烛燃烧的科学活动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蜡烛燃烧的科学活动教案篇1活动目的:1.感知蜡烛燃烧的现象,初步懂得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2.培养探索兴趣和观察力。
活动准备:1.打火机、蜡烛、盘子人手一份。
2.幼儿两人一桌,每桌放有一只大玻璃杯和一只小玻璃杯。
活动过程:一、点蜡烛1.引导幼儿讨论晚上停电时,我们可以用哪些办法照明?2.请幼儿使用桌上的材料(蜡烛、打火机、玻璃杯、盘子),想办法让蜡烛燃烧,并把它固定在桌面上。
鼓励幼儿自由探索,注意用火安全。
3.及时肯定幼儿的探索行为。
如:有的幼儿把杯子倒扣在盘子上,再将蜡烛固定在杯底上(如图①),有的幼儿用杯子罩住蜡烛(如图②),有的幼儿把蜡烛放在杯子里(如图③④)。
4.启发幼儿按图②方法操作,说说蜡烛有什么变化。
(蜡烛熄灭了。
)5.启发幼儿讨论:为什么盖上杯子,蜡烛会熄灭呢?6.让幼儿带着疑问再次操作,说说自己的新发现,如蜡烛燃烧时,杯子会发热、会变黑,火焰熄灭时有一股烟味,杯子里会有小水珠等。
二、谁的蜡烛先熄灭1.让同桌的两人点燃两支相同的蜡烛,同时盖上杯子(一大一小),说说自己的发现。
2.提问:谁的蜡烛先熄灭?为什么小杯子里的蜡烛先熄灭,大杯子里的蜡烛后熄灭?3.引导幼儿再次用实验验证哪只杯子里的蜡烛先熄灭,说说其中的原因。
(小杯子里的空气少,蜡烛燃烧时间短,先熄灭;大杯子里的空气多,蜡烛燃烧时间长,后熄灭。
)三、怎样使杯子里的蜡烛继续燃烧1.启发幼儿思考:用什么办法可以使杯子里的蜡烛一直燃烧?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
3.选择有代表性的几种方法,请幼儿介绍并演示,如蜡烛快要熄灭时揭开杯子,或者如下的方法所示活动结束引导幼儿再次操作,初步感知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蜡烛燃烧的科学活动优质教案精选
蜡烛燃烧的科学活动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章《物质的燃烧与灭火》,详细内容为第一课时“蜡烛燃烧的秘密”。
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学生将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认识火焰的组成部分,并探讨蜡烛燃烧时的能量转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蜡烛的组成,掌握蜡烛燃烧的基本原理,认识火焰的组成部分,并了解蜡烛燃烧时的能量转化。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蜡烛燃烧的原理,火焰的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蜡烛燃烧的过程,能量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蜡烛、火柴、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温度计等)。
学具:每组一套蜡烛、火柴、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1)教师展示蜡烛,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蜡烛是由什么组成的吗?”2. 实践操作(1)教师点燃蜡烛,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火焰的组成部分。
3. 例题讲解(1)教师提问:“蜡烛燃烧时为什么会发光发热?”4. 随堂练习(1)教师提问:“火焰的组成部分有哪些?”(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六、板书设计1. 蜡烛燃烧的秘密(1)蜡烛的组成:石蜡、棉芯、蜡烛壳(2)蜡烛燃烧的原理:石蜡 + 氧气→ 二氧化碳 + 水 + 热量+ 光能(3)火焰的组成部分:焰心、内焰、外焰(4)能量转化:化学能→ 热能 + 光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蜡烛燃烧的原理。
(2)描述火焰的组成部分。
2. 答案(1)蜡烛燃烧的原理:石蜡与氧气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水和热量,同时释放出光能。
(2)火焰的组成部分:焰心、内焰、外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了解了蜡烛燃烧的原理和火焰的组成部分,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湘教版科学四下5.3《燃烧的蜡烛》说课稿
湘教版科学四下5.3《燃烧的蜡烛》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燃烧的蜡烛》是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围绕蜡烛的燃烧展开,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蜡烛的燃烧过程、燃烧的条件以及蜡烛的不同熄灭方法。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有了一定的认知。
但在燃烧方面,学生可能存在一些认知误区,如认为燃烧就是火焰、燃烧需要氧气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燃烧的概念和条件,并培养他们善于观察、思考和总结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蜡烛的燃烧过程、燃烧的条件以及蜡烛的不同熄灭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善于观察、思考和总结的能力,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蜡烛的燃烧过程、燃烧的条件以及蜡烛的不同熄灭方法。
2.难点:燃烧条件的理解和应用,蜡烛熄灭原因的探究。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蜡烛燃烧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燃烧现象的兴趣,进而引入新课。
2.探究蜡烛的燃烧过程:学生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蜡烛的燃烧过程。
3.探究燃烧的条件: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蜡烛的燃烧情况,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燃烧的条件。
4.探究蜡烛的不同熄灭方法: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熄灭方法下蜡烛的熄灭情况,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蜡烛的不同熄灭方法。
5.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进行拓展思考。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燃烧过程:点燃→熔化→气化→燃烧2.燃烧条件:氧气、温度、可燃物3.熄灭方法:吹灭、抹灭、盖灭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课堂表现,积极参与实验、讨论等环节。
燃烧的蜡烛教案
燃烧的蜡烛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了解燃烧的蜡烛的基本原理。
2. 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燃烧蜡烛的现象和特点。
3. 学生能够探究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
教学准备:
1. 蜡烛。
2. 点火器。
3. 水杯。
4. 实验室台面。
教学步骤:
引入:
1. 引导学生回想点燃蜡烛时的场景,引发对蜡烛燃烧现象的兴趣。
不要提及燃烧蜡烛的标题或相关词语。
2. 提出问题:蜡烛是如何燃烧的?请学生思考并互相讨论。
探究:
3. 分发蜡烛和点火器给学生,让他们在实验室台面上点燃蜡烛。
4. 学生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和特点,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不要提供标题或相关词语。
探究因素:
5. 提出问题:你认为会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有哪些?请学生思考并互相讨论。
6.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通过改变不同因素来观察对蜡烛燃烧的
影响。
比如,通过在蜡烛上加盖一个玻璃杯来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
7. 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并总结各个因素对蜡烛燃烧的影响。
不要提供标题或相关词语。
总结:
8. 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结果,在学生的帮助下,总结出一些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并进行简要总结。
不要提供标题或相关词语。
拓展:
9. 提问: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探究的现象?请学生思考并讨论。
巩固:
10.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
评价:
11. 针对学生在实验和探究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小学科学第2课《燃烧的蜡烛》第2课时(教案)
小学科学第2课《燃烧的蜡烛》第2课时(教案)【小学科学第2课《燃烧的蜡烛》第2课时(教案)】一、课程目标:1. 理解蜡烛的燃烧过程;2. 掌握火焰的特征和形成的原因;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蜡烛的燃烧过程;2. 掌握火焰的特征和形成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1. 蜡烛;2. 火柴;3. 实验器材:玻璃器皿、水杯、碳酸氢钠;4. 教学手段:幻灯片。
四、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放映幻灯片以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首先介绍蜡烛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火焰,然后提出学生为什么会看到火焰。
引导学生提出对火焰的疑问,并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火可以燃烧。
2. 实验展示(10分钟)让学生观察和描述蜡烛燃烧时的现象,引导他们注意火焰的特征,并解释火焰形成的原因。
提醒学生注意火焰燃烧时的声音和温度。
3. 实验探究(2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
每个小组配备一支蜡烛、火柴、碳酸氢钠和玻璃器皿。
通过以下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火焰的特征和形成的原因。
(1) 实验一:用火柴点燃蜡烛,让学生比较蜡烛燃烧前后的变化,观察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形态和特征。
引导学生描述火焰的颜色、形状和大小,并解释这些现象。
(2) 实验二:在火焰上方放一杯水,观察火焰的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火焰为什么向上延伸,解释火焰由上进入水汽胞的原因。
(3) 实验三:在玻璃器皿中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钠,将火焰放入玻璃器皿,观察火焰的变化。
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了解蜡烛燃烧需要氧气,并解释火焰熄灭的原因。
4. 实验结果总结(10分钟)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他们的实验结果,并总结出能够影响蜡烛燃烧和火焰特征的因素。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蜡烛的燃烧过程,包括燃烧的基本条件和火焰的特征。
5. 提问讨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如:蜡烛为什么只在顶端燃烧?为什么火焰有颜色?为什么会形成烟?学生可以根据实验结果和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
《燃烧的蜡烛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湘科版2001》
《燃烧的蜡烛》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的:通过学习《燃烧的蜡烛》,使学生了解蜡烛的燃烧原理,掌握相关实验操作技巧,培养科学观察和探究能力。
一、课前准备1. 蜡烛、打火机、碳粉、水、试管、温度计等实验器材准备齐全;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蜡烛的燃烧原理和反应产物;3. 布置好实验室环境,确保安全;4.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引入导学通过展示一个点燃的蜡烛,让学生观察燃烧现象,引出对蜡烛燃烧的疑问:“蜡烛是如何燃烧的?燃烧的过程中产生了什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实验做铺垫。
三、实验操作1. 实验一:观察蜡烛燃烧现象a. 点燃蜡烛,用放大镜观察蜡烛燃烧的火焰;b. 观察整个燃烧过程,记录燃烧的细节;c. 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感受。
2. 实验二:检测燃烧产物a. 在一个试管中收集蜡烛燃烧产生的气体;b. 加入碳粉,观察气体的变化;c. 用试管中悬挂的温度计测量气体的温度变化。
四、思考拓展1. 请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说明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过程;2. 学生将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回答问题:“为什么蜡烛在燃烧的时候会发出光和热?”3. 提出问题:蜡烛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气体有哪些?这些气体对环境有何影响?五、总结归纳通过以上实验和思考,学生应该能够总结出关于蜡烛燃烧的原理和产物,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蜡烛燃烧现象。
六、课后作业1. 思考问题:还有哪些物质可以燃烧?它们的燃烧过程又是怎样的?2. 结合实际生活,收集几种燃烧物质的图片,介绍其燃烧特点和用途。
3. 写一篇实验报告,总结本节课的实验内容和实验结果。
七、延伸拓展在课外时间,学生可以尝试研究其他物质的燃烧特性,开展更多有趣的实验,培养科学实验和探究能力。
八、教师评价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思考表现,对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
通过本节导学案的学习,相信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蜡烛燃烧的原理和反应过程,培养出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燃烧的蜡烛》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湘科版2001
《燃烧的蜡烛》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理解《燃烧的蜡烛》这首诗的主题和意义;2.学会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情操。
导学内容:本课主要围绕着著名诗人李白所作《燃烧的蜡烛》展开,通过阅读和分析这首诗歌,让学生理解其中所包含的哲理思考和情感表达。
导学步骤:1. 具体诗词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朗读诗歌,体会其中的韵律和节奏感,然后带领学生分段解读,理解作者想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2. 意象方面的学习:通过分析诗中所涉及的意象,让学生感知到火焰的生命力和蜡烛的短暂,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轻重缓急。
3. 修辞手法的学习:教授学生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
4. 诗歌背景的了解: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他作此诗的动机和意图,有助于学生深入领会诗歌的内涵。
5. 思维拓展: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探讨,如“人生短暂,何以抉择?”或“火焰与蜡烛的对比有何寓意?”导学材料:《燃烧的蜡烛》夜色渐浓,燃烧的蜡烛摇曳点点火光,消失在茫茫黑夜里一盏明灯,一缕微弱的光亮照亮前行的路,指引着迷茫的心火焰跳动,燃尽了自己的生命蜡烛渐短,消逝在无尽的梦境一朵火花,一炷香烟般的气息诉说着无尽的思念,留下短暂的痕迹导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学会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义,还可以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情感体验,从中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希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操。
第二课时【导学目的】:通过学习《燃烧的蜡烛》,培养学生对燃烧过程的理解,掌握燃烧产生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方法。
【教学重点】:1. 燃烧的基本概念;2. 燃烧的条件和过程;3. 燃烧实验方法。
【教学难点】:1. 区分燃烧和燃烧的条件;2. 理解燃烧的化学过程。
【教学准备】:1. 课本《燃烧的蜡烛》;2. 实验用蜡烛和打火机;3. 实验器材:玻璃烧杯、试管、酒精灯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燃烧的蜡烛》
教材分析
本课是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和应用,同时渗透物质不灭的观点。
教材以“燃烧的蜡烛”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活动是“一箭多雕”的——既有可逆和不可逆变化过程,又有新物质产生和形态的变化,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变化是复杂的。
教材巧妙地将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研究燃烧的史实穿插于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先用拉瓦锡的研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后来,又用拉瓦锡的研究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实验做出结论。
学情分析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物质的变化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也是科学课重要的研究内容。
在四年级上册“水的变化”单元中,学生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对物质形态的变化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物质的变化,使他们知道:物质的变化过程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这是前面两小节中已经学过的内容。
)同时,还将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燃烧的蜡烛》主要是综合应用,既有可逆变化过程又有不可逆变化过程,既有形态上的变化又有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同时渗透物质不灭的观点。
学习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蜡烛燃烧中既有形态的变化,又产生了二氧化碳等新物质并初步知道物质不灭的原理。
2.知道蜡烛燃烧中伴随的熔化是可逆的变化过程,而燃烧并产生二氧化碳的变化过程则是不可逆的。
3.知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以利用它的这个特性鉴别二氧化碳气体。
科学探究:
1.能从拉瓦锡的实验中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并以燃烧的蜡烛为对象进行探究。
2.能仔细观察燃烧前的蜡烛、燃烧中及其燃烧后所发生的变化情况,猜想、验证蜡烛燃烧时产生了什么物质并初步渗透物质不灭的观点。
3.能够利用拉瓦锡的研究成果对自己的研究结果进行鉴定。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深入思考某种现象所产生的原因,乐于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探究。
2.能仔细观察、尊重证据,感受美妙的、多样的、有规律的物质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比观察研究燃烧前的蜡烛、燃烧中及其燃烧后发生的变化情况。
难点:猜想、验证蜡烛燃烧时产生了什么物质并初步渗透物质不灭的观点。
评价任务
1.能够仔细观察蜡烛在燃烧前、燃烧中及其燃烧后所发生的变化情况。
2.能够对蜡烛燃烧是产生的物质进行猜想与验证。
3.能够初步知道物质不灭的原理。
教学准备
有关拉瓦锡研究燃烧情况的课件或图像资料、一小截蜡烛、火柴、烧杯、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谈话:孩子们,燃烧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东西能燃烧?你觉得这些东西在燃烧后会有什么现象产生?(学生回答)
2.刚才很多孩子都说到东西燃烧后就减少了,甚至是没有了。
在三百多年前,有一位法国科学家,他叫拉瓦锡,他对燃烧也非常感兴趣,还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孩子们,想知道他做了一个什么实验,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吗?那咱们打开书56页自由地读一读。
3.你从拉瓦锡的实验中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4.谈话:拉瓦锡的实验中物质燃烧后它的总重量并没有发生改变,但我们却认为东西燃烧后重量减少了。
到底是我们的感知对,还是拉瓦锡的实验对?要知道这个结论我们该怎么办呢?(实验)对,实验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这节课我们就来实验。
老师已经将材料给大家准备好了,请组长赶快打开让大家看看吧!聪明的孩子,根据老师带来的材料,你认为用什么材料来进行探究呢?(蜡烛)用蜡烛来探究什么呢?(燃烧现象)我们这节课就来探究——燃烧的蜡烛。
二、在实验中观察蜡烛燃烧前及燃烧中的变化
1.谈话:怎么探究呢?同学们有没有最好的探究方法?(引导学生说出要认真观察燃烧前后蜡烛的变化)
2.观察燃烧前的蜡烛。
如果不观察燃烧前的蜡烛,又怎么知道蜡烛燃烧后的变化呢?没有对比就没有变化。
(板
书:变化)所以我们应该先观察燃烧前的蜡烛。
在观察时,我们可以通过看、闻、摸等方法,并把你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你认为需要多少时间?(最多2分钟)赶快开始吧!(时间到,我们先不作交流)
3.观察燃烧中的蜡烛。
①下面我们要做点燃蜡烛,你认为点燃时要注意什么?如果不小心失火了,赶快用老师准备的湿毛巾来灭火。
在这里老师也要提醒大家:点燃其中的一支蜡烛,固定在玻璃片上,(教师示范)认真观察,做好记录,并准备交流,赶快实验吧!
②学生观察并记录。
③小组选人到讲台上汇报实验结果。
④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固态蜡受热变成液态蜡,液态蜡冷却后又变成固态蜡,像这种变化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可逆的变化过程。
它只是形态上发生了变化。
(板书形态变化)
三、蜡烛燃烧后的结果鉴定
1.刚才同学们还发现蜡烛变短了,说明它被燃烧了,猜一猜:燃烧掉的蜡烛变成了什么?(学生猜测)
2.下面我们再做一个实验。
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杯澄清的石灰水,请看实验步骤,大家读一读。
①将少量澄清的石灰水倒入一洁净的烧杯里,使杯壁上留有石灰水滴。
②将烧杯罩在燃烧的蜡烛上。
③观察杯壁上石灰水的变化。
3.学生实验后汇报实验现象。
(板书新物质)
4.你们想知道这个新物质是什么吗?(想)就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本第58页的“拉瓦锡的研究”。
5.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这种新的物质就是二氧化碳)其实就是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发生变化,二氧化碳还能不能变回蜡烛呢?(不能)像这种变化过程是不可逆的变化过程。
6.蜡烛燃烧后就不见了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着重认识蜡烛燃烧过程中既有可逆的变化,也有不可逆的变化)
你现在还认为东西燃烧后就减少了吗?
同学们,在自然界里,有的变化只是形态上的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比如蜡烛熔化;
有的变化则会产生新的物质,比如蜡烛燃烧。
在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变化能产生新物质的吗?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探究,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回答)
教学反思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中得出物质燃烧后重量就减少了甚至是没有了,与大科学家拉瓦锡的实验物质燃烧后总重量并没有发生变化形成对比,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领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分析、得出结论。
将“猜想”不仅用于科学探究的环节中,还用于教学实验的猜想,对教学环节的猜想中,充分培养学生根据一定的材料、一定的情景进行分析推理、合理猜想。
如:当学生看到了材料后,让学生猜想今天要用什么材料探究什么现象,当学生观察完燃烧前的蜡烛后,让学生猜想下一步要做什么等。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对学生技能的训练,规范学生的实验,收到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