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优质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新文化运动作为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学生可能对其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元的角度分析新文化运动,激发他们的思考,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2.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事例,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新文化运动;4.情感教育:以情促知,以知育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网络资源;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在这个时期兴起新文化运动?2.呈现(10分钟)讲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情况。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请学生们结合教材和参考资料,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4.巩固(5分钟)请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主要影响。

新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教案)

新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它动摇了封建制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2.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展示图片:《讲坛上的教授》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蔡元培、辜鸿铭。

你认识图片中人物吗?这场由众多学者参加的运动究竟是一场怎样的运动,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呢?,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蔡元培,辜鸿铭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局混乱的局面之中。

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2.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1917年初,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杂志社也迁往北京。

3.《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胡适、李大钊、鲁迅等,大多任教于北京大学。

他们热情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猛烈抨击中国传统的旧道德和旧文化。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本课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但新文化运动这一课内容较为复杂,涉及诸多历史人物、思想和运动,学生可能难以全面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文化运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2.难点: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内涵及联系,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历史事件,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各种思想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辅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历史图片、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讨论。

3.教学设备:准备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和意义。

2.呈现(10分钟)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四提倡四反对”,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精神。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把握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以及认识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杰出人物。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认识,对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统治等历史事件有所了解。

但新文化运动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其涉及的思想、文化、人物等方面较为复杂,学生对其认识可能较为片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认识新文化运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掌握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杰出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难点: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杰出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使学生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过程、人物及其思想有深入了解。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辛亥革命后的历史背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新文化运动。

人教八年级上册(部编)历史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案

人教八年级上册(部编)历史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案

课题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型学讲教学设计用案人授课时间月日总第课时目标要求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

2.学会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培养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学习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教法教具教学过程学习内容个人设计导入新课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有从海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

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出现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自主学习知识点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________领域的革新运动。

兴起:1915年,________在上海创办《________》,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________、鲁迅等。

主阵地:《________》和________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知识点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主要内容:抨击________和旧文化,鲁迅的白话小说《________》,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提倡________与________,这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提出;________革命,________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________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陈独秀发表《____________》,主张推到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意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________________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________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它仍是一次伟大的________运动。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3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3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它对近现代思想文化的深远影响。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及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可能仍较为表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并从中感悟到思想解放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此外,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近现代思想文化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近现代思想文化的深远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

2.教学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等。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原因。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情况。

3.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教学卡片,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选取代表进行分享。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分享的内容进行点评,梳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文字或图片材料展示新文化运动前,北京大学的课堂里师生间问候官气十足的情形。

(老师:老爷们请起立!老爷们好!终生:大人好!老师:老爷们辛苦了!终生:升官发财!)进而引出北大的这种风气随着一场运动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旧闻拾遗1:袁世凯率文武百官祭孔;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2.教师提问:材料一报道了袁世凯的哪些行径?他接受“二十一”条的目的是什么?提示:复辟帝制;以换取日本的支持,实现皇帝梦3.旧闻拾遗2:《女子世界》是专为女子创办的杂志。

近日该杂志大量登载节烈女子事例,主张男子多纳妻妾,要求女子独守贞操,反对婚恋自由。

4.教师提问: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提示:辛亥革命后,封建思想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5.问题思考: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当时中国面临的紧迫任务有哪些?当时有哪些著名人物认识到这一点?提示: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6.图片展示:展示陈独秀照片和《青年杂志》和《新青年》封面7.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列表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过程。

提示:1915年创办人陈独秀地点上海杂志名称《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正式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1917年代表人物胡适、李大钊、鲁迅地点北京杂志名称《新青年》《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目标导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一)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思想革命1.材料展示:材料一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材料二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新人教版

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代表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和意义。

(2)运用比较法,分析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社会变革。

(3)运用案例分析法,解读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代表作品。

2. 教学难点:(1)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和意义。

(2)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社会变革。

(3)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作品的解读。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新文化运动吗?你们认为新文化运动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教师提问: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和意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2)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主题和思想,分享自己的感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家人讲述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2.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位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了解其生平事迹,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历史意义。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以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础的历史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可能仍停留在表面。

学生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历史意义。

2.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内涵和意义。

3.合作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课件,准备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预习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

2.呈现(10分钟)介绍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以及他们对中国的影响。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之间的关系。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巩固(5分钟)学生回答关于新文化运动的问题,检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公开课教案_1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公开课教案_1

备课教师集体备课时间课题:第9课新文化运动序号09学习目标:1、知识和技能:⑴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⑴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过程和方法:⑴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有关白话文的资料,理解原作者的主张,从而形成“新文学”的正确概念。

⑵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⑴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感。

⑵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学习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学习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导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时:1课时导学过程一、课前预习:认真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是什么?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3、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刊物?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二、课堂导学:1.情境导入:这些运动和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怕失败,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

他们在思想上同当时的反动思潮展开激烈斗争,率领一批青年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新文化运动。

2.出示目标:1)知道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代表人物、标志、内容及发展、历史作用。

2)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北洋军阀推行的反动政策,帝国主义乘机兴风作浪,是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二、从年起,、、、等,高举“”和“”两面大旗,以《》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三、新文化运动:1、主要内容:前期:提倡,反对;提倡,反对;提倡,反对;提倡,反对,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猛烈进攻。

后期:大力宣传,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2、性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运动。

3、作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和,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_____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3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3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认识新文化运动的特点,以及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对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学习能力较强,可以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理解其背后的历史规律。

但是,新文化运动作为一个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历史观念较多,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归纳总结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背后的历史规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决问题;3.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分析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案例分析;3.教学设备:准备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呈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情况。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精品教案-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精品教案-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于宣传新文化、新思想。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列表归纳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代表人物发表的文章及
思想。
提示:
《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
陈独秀
新文学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鲁迅
《狂人日记》: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4.问题思考: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是“新”文化,究竟“新”在哪里?
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 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 感,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文字或图片材料展示新文化运动前,北京大学的课堂里师生间问候官气十足的情形。 (老师:老爷们请起立!老爷们好!众生:大人好!老师:老爷们辛苦了!众生:升官发财!) 进而引出北大的这种风气随着一场运动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今天 我们一起学习第 12 课:新文化运动。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旧闻拾遗 1:袁世凯率文武百官祭孔;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2.教师提问:材料报道了袁世凯的哪些行径?他接受“二十一”条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复辟帝制;以换取日本的支持,实现皇帝梦。 3.旧闻拾遗 2:《女子世界》是专为女子创办的杂志。近日该杂志大量登载节烈女子事 例,主张男子多纳妻妾,要求女子独守贞操,反对婚恋自由。 4.教师提问: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辛亥革命后,封建思想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 5.问题思考: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当时中国面临的紧迫任务有哪些?当时有哪些著 名人物认识到这一点? 提示: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 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列表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过程。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材料的分析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新年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让学生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学生应重点掌握。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机地引导学生认识孔子的思想,分析儒家的“纲常伦理”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对历史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同时学习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总体而言,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尚在进一步培养中,而且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了解仅来源于影视,有一定的认知,根根据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历史知识储备、知识结构与认知水平有限来说,老师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启发式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

课堂当中应以史为据,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引领学生深入课堂。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史料、自由阅读卡,学会从历史材料中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结合时代背景,中国近代化起步、从器物、制度、到文化层面;学会分析评价历史事件、人物的方法;从两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强行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打倒孔家店”等口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而进行的探索。

中国要富强就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以此来进行历史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2.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爱国行为,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一)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难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设疑引入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便不断地进行抗争与探索。

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地主阶级洋务派展开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维新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掀起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

但之前所有的尝试都失败了,那时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依旧没有改变。

政治及思想界更是出现沉闷、彷徨。

那么,中国革命的道路何在?中国富强的前途何在?播放一段《药》的影像资料。

这时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改造旧中国又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他们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的束缚,要振兴民族,就必须刷新国民的思想观念,重铸国魂。

于是,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中国展开。

它就是,新文化运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段历史。

(二)合作探究,剖析主题1.《新青年》与新觉醒(1)背景教师活动:展示袁世凯祭孔和祭天坛的资料。

教师设问:为什么要祭孔、祭天坛?学生回答:为了复辟帝制。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最终定稿)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最终定稿)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最终定稿)第一篇: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3.让学生感受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请学生播报中华新报的一则社会新闻。

思考是什么害死了仅有19岁的唐氏?师:封建传统礼教要求妇女遵守三从四德,导致这一青年女子的死亡,这也说明辛亥革命后人们的思想仍被封建思想所禁锢。

怎样革新人们的思想呢?让我们一起走进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

一、新旧冲突——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展示历史图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和袁袁世凯尊孔复古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幅历史图片,结合教材,说说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

师:一边是中华民国的成立使西方传入的、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观念,受到知识分子的欢迎。

而另一边是袁世凯为复辟提倡的尊孔复古思想,这两种思想形成强烈的冲突。

过渡:这种冲突使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了“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

过渡: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导学案知识结构2,了解这场新意盎然的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二、新意盎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学生展示,快问快答。

)1、这场运动是怎样兴起的?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2、除了陈独秀,这场运动还有哪些代表人物?胡适、李大钊、鲁迅。

3、他们聚在一起要做什么?热情地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4、他们是怎样宣传民主科学的思想?(1)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在《新青年》发表文章。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8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8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12课新文化运动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西方列强的侵略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面对列强的侵扰,中国屡次失败。

中国人民逐渐清醒,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百日维新亦告失败。

辛亥革命也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为必须进行彻底的文化变革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他们发起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2.学情分析:课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课文内容比较抽象,有些对学生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选取通俗易懂的材料让学生体会,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来理解,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3.核心素养:了解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历史背景,认识《新青年》在推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作用。

知道胡适首倡“文学改良”运动以及陈独秀发起“文学革命”的意义。

了解鲁迅、李大钊的代表性作品,并通过这些作品探讨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贡献。

结合对课文的讲授,组织学生思考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原因。

了解陈独秀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在民族危机日渐加深、国家动荡日重的状况下,积极思想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探索精神,学习他们爱国自强、不断求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学习,培养从历史角度,具体地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作用,避免片面的脱离历史实际的空泛议论,培养求真求实的学习风尚。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魏源、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四人的图片。

设问:结合图片思考,中国的有识之士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目的达到了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魏源作为中国近代最早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主张向西方学习器物,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李鸿章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也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康有为和孙中山导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政治制度。

中国近代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从器物到制度,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主张学习方的民主共和制,但均未能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现状。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1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1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12课新文化运动》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注释,展现了新文化运动的历程,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认识,对辛亥革命、北洋政府等历史事件有所了解。

但新文化运动作为一场思想解放和文化革新运动,其内涵丰富,涉及人物、事件较多,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人物及其思想贡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中各主要人物的思想主张及其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营造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中的人物及其思想贡献,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讲授法:教师对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内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学参考书。

2.相关的历史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

3.网络资源: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人物、事件等方面的资料。

4.教学工具:电脑、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优质课导学案_3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优质课导学案_3

【教学难点】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方式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教师的准备: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出示课题:新文化运动释疑课题含义:新文化运动——文化——新文化——运动回忆所学知识,利用年代尺进行补充说明。

理解课题的含义加强知识间的衔接,激发学生兴趣,导出新课。

教师讲授教师:出示本课结构示意图,整体把握梳理本课的内容。

一、探源新文化运动——背景(一)复古逆流出示材料,阅读材料,列举袁世凯上台后,社会上的种种表现,思考: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的目的是什么?(二)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出示材料,提问:共和和封建乃两不相容之物,要想存其一必先废其一,先进的知识分子怎么办?出示表格,学生了解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的简历。

小结:探源新文化运动——背景二、走进新文化运动——进程出示表格,自主阅读课文p64页,在文本中圈点新文化运动在萌生阶段的概了解本课的基本结构: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进程——影响用材料中关键词描述袁世凯尊孔复古的表现。

阅读材料,利用关键词回答问题。

聆听阅读文本,圈点标注,填充表格。

学生纵览课文子目,了解子目之间的联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会用关键词捕捉材料中的历史事件,描述历史事实。

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的缺陷,初步感知开展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会圈点关键词,描述新文化运动初期发展的概况。

况。

(一)新文化运动的萌生阶段1.一座城市提问:在新文化运动的初期,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在学习近代史的过程中,你对近代上海了解多少?2.一本杂志出示图片《青年杂志》,讲解图片上的法文含义、青年学生、卡内基精神。

阅读课文,圈点标注出《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了哪些观点?3.两点主张出示图片和材料,提问:《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而这时的中国却出现了两大丑剧,请你依据图片内容说出两大丑剧指的是什么事?面对这样的丑剧,陈独秀说的这两位先生指的是谁?请你阅读p65页,圈点标注新文化运动提出了哪些思想主张,并体会“新”在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
文化运动》优质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基本内容、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
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法
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情感态度
通过研究,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价值观
与科学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新文化活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世纪早期,在XXX的讲坛上,有从海
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扬新思想的进
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
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
思想观点,呈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

为什么
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呈现呢?本日我们一起
研究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XXX.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
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
下兴起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
教师归纳总结:
①政治:以XXX为首的反动势力妄
图(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
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
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激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
入人心,与XXX的行径势不两立。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展示图片:
提问:请同学们从教材中新文化运动的时
间、标志、代表人物、阵地等基本要素?
学生回答:①新文化活动的时间是1915年;
②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是《新青年》的创办;
③新文化活动的代表人物是XXX、XXX、XXX、XXX等;④新文化活动的主要阵地是XXX和《新青年》。

目标导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内容
鞭挞旧道德
旧文化
提倡民主与
科学
诠释
针对尊孔复古的逆流,《新青年》
激烈鞭挞以XXX为代表的儒家传
统道德和文化
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只有民
主科学才能救中国
提倡口语文提倡口语文,建设新颖、平易、
建设新文学通俗的新文学
2.教师总结强调:鞭挞旧道德和旧文化,
提倡民主和科学,就是要提倡新的资产阶级
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来反对封建思想和
-1-
封建制度,是属于思想革命。

提倡口语文,
建设新文学,即文学革命。

就是要经由过程简单、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去宣传资产阶级的民
主、科学,从而扩大新文化活动的影响力。

3.教师展示材料:
XXX说:“吾国之维新,复古也,共
和也,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
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新文化运
动的认识?
学生回答:省略
教师总结: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
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
位,是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增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民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
一定的单方面性,存在对中西方文化绝对的肯定或否定。

4.教师展示材料:
“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
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作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自创;盲目搬用的目标也是毛病的,该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中接受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


——XXX《论联合政府》
结合材料,谈谈我们该当如何对待东西方文化?
学生会商后回答:省略
教师总结: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
取舍,择善而从。

这样,才是全面、客观的
结果,这才是研究历史的价值地点。

研究历
史要努力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辩证地看问
题。

三、课堂总结
新文化活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
反封建的一次激烈斗争,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的激烈愿望,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延续。

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科学的思想,使中国出现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也为随后爆发的五四活动起到了思想宣扬和铺垫的作用。

❸板书设计

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