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对等看《围城》中隐喻的英译
从文化功能对等理论看《围城》英译本中的典故翻译
从文化功能对等理论看《围城》英译本中的典故翻译IntroductionBased on the theory of cultural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is article is about the translation of allusions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Fortress Besieged.BodyFeng Menglong's novel Fortress Besieged is one of the four masterpieces of vernacular fiction in China. It has long been known as a Chinese classic.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many Chinese allusions are used in the novel. It is a difficult task to translate these allusions accurately into English.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Fortress Besieged, however, was successful in achieving this goal.In this novel, the translator employed a variety of strategies to convey the original allusions in English. One strategy employed was the use of footnotes and explanatory notes. By placing these footnotes and explanatory notes at the bottom of the page, the translator was able to provide additional information to the reader without interrupting the flow of the narrative.Another strategy used by the translator was adaptation. In some cases, the translator changed the original allusion to one that was more understandable to a Western audience. For example, the translator changed the Chinese idiom “出谷迁鸠” to “giving up the rat race” in English. This change allows Western reader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references in the novel.A third strategy used by the translator was literal translation. This strategy was used to convey concepts that had no direct equivalent in English. For example, the Chinese proverb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was translated literally as “There is nothing impossible in the world, as long as you are willing to climb.” This allows the translator to accurately convey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proverb.ConclusionIn conclusion, through the use of various strategies,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Fortress Besieged was successful in conveying the original allusions in the novel accurately. Thetranslator's strategies of footnotes and explanatory notes, adaptation, and literal translation allowed the rea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concepts conveyed in the novel. The translator's success in this task is an example of cultural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围城》中汉语隐喻英译方法探析
《围城》中汉语隐喻英译方法探析作者:罗玉枝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29期摘要: 隐喻的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
本文以小说《围城》及其英译版为范本,通过分析译者英译汉语隐喻的具体实例,探讨了汉语隐喻英译的三种常用方法和技巧,指出翻译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文本类型、交际情景和读者的需求。
关键词: 隐喻翻译《围城》近几十年来,隐喻成了心理学、哲学、认知科学、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等诸多学科研究的热点。
在国外语言学界,隐喻研究几乎成了“隐喻学”。
其中以Lakoff &Johnson(1980)[1]的研究最具代表性。
他们开辟了一条新的从认知角度来研究隐喻的途径。
二十多年以来,很多语言学家沿着这条途径摸索前行,取得了不少成果[2][3][4][5],国内也掀起了一股“隐喻热”。
国内对隐喻的研究主要受Lakoff &Johnson隐喻理论的影响,其中以胡壮麟[6]、束定芳[7]、林书武[8]等为主要代表。
但学者们大多侧重隐喻的理论研究,且多侧重英语中的隐喻,对汉语隐喻的翻译研究不太多。
关于隐喻的翻译,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当代英国翻译理论家Newmark[9][10]。
国内不少学者也试图从不同的视角从理论到具体方法探讨隐喻的翻译,如蒋跃[11]、柯平[12]、刘重德[13]等。
总体而言,他们关于隐喻翻译的研究重点是隐喻的修辞功能,是以修辞为取向的。
但他们没有侧重中文小说中汉语隐喻的翻译。
中文小说中蕴藏了丰富的隐喻语例,其中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是典型的例子。
本文试以钱钟书(2001)《围城》[14]及Jeanne Kelly & NathanK.Mao(2003)的英译本(Jeanne Kelly & Nathan K.Mao,2003)[15]为范本,借鉴认知语言学关于隐喻的理论,探讨汉语隐喻翻译的方法以及文化差异对汉语隐喻翻译的影响。
一、隐喻翻译的方法Newmark在他的论著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中提到了七种隐喻翻译的方法:1)在目的语中重现相同的喻体;2)用目的语中合适的喻体代替源语言中的喻体;3)用明喻代替隐喻,保留喻体;4)明喻和喻底结合;5)将隐喻转化为喻底;6)省略;7)同一隐喻与喻底结合法。
《围城》里的经典比喻的英文翻译
围城Fortress Besieged婚姻爱情▌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Marriage is like a fortress besieged: those who are outside want to get in, and those who are inside want to get out.▌那时候苏小姐把自己的爱情看得太名贵了,不肯随便施与。
现在呢,宛如做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里,过一两年忽然发现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不时髦了,有些自怅自悔。
In those days she valued her affection too highly to bestow it causally. Now, however, she was just like the person who has some fine clothes made and, saving them for good occasions, locks them in a chest. Then one or two years later she suddenly finds their style and design are out of fashion and is filled with disappointment and regret.▌有人失恋了,会把他们的伤心立刻像叫化子的烂腿,血淋淋地公开展览,博人怜悯,或者事过境迁,像战士的金疮旧斑,脱衣指示,使人惊佩。
Some people when jilted will immediately display their broken hearts in public and drip with blood like a beggar’s scraped legs to stir pity. Or else, after the whole affair is over, they will pull up their clothes in the manner of a veteran and point it out like an old battle scar to arouse awe and wonder.▌可是心里忘不了他,好比牙齿钳去了,齿腔空着作痛,更好比花盆里种的小树,要连根拔它,这花盆就得迸裂。
《围城》中英文本隐喻运用对比研究.doc
《围城》中英文本隐喻运用对比研究《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一部名著,这部小说在语言运用上的一大特点就是其中丰富多彩的隐喻运用。
二十世纪末,美国翻译家珍妮·凯利和美籍华人学者茅国权共同完成了《围城》英译本的创作。
此英译本一经问世就受到外国读者的一致好评,被认为是中国二十世纪最好的小说。
自《围城》问世以来,小说中的隐喻运用就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
迄今为止,学者们研究的对象大多是围绕原著中的隐喻展开的,但是对于英译本中的隐喻运用却鲜有人涉足。
作为一部出色的译著,《围城》英译本中隐喻的运用情况和语言特点一直以来都是前人研究中的空白。
因此,本研究从《围城》中英文本中明喻和暗喻的总体分布以及这两种隐喻的对应关系两个方面对这部小说中英文本中的隐喻运用进行量化对比研究,发现二者在隐喻运用上的异同之处,分析导致隐喻运用异同的英汉语言、文化和翻译方面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文学作品中隐喻的理解和翻译问题。
据此,本研究着重回答以下问题:《围城》中英文本中的隐喻运用有何异同?导致这些隐喻运用异同的英汉语言、文化和翻译策略方面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对两个文本中隐喻运用的对比研究可以给文学作品中隐喻的理解和翻译带来哪些启示?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中英文本中明喻和暗喻的总体分布以及他们在两个文本中的对应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并在此基础上对导致中英文本中隐喻运用异同的英汉语言、文化和翻译策略等方面的原因进行分析。
研究发现:就总体分布而言,中英文本《围城》中都存在着大量的隐喻运用;两个文本中明喻和暗喻的分布情况也十分相似,其中明喻在两个文本中都是运用最多的隐喻类型,而暗喻在两个文本中所占比例都比较少;此外,中文本中的隐喻总量要远多于英文本;但是就具体的隐喻类型而言,英文本比中文本运用了更多的明喻而中文本则比英文本运用了更多的暗喻。
就《围城》中英文本隐喻的对应关系而言,原著中所有的明喻和一部分暗喻在英译本中得到了还原再现。
隐喻型语码转换翻译刍议--以《围城》英译本为例
隐喻型语码转换翻译刍议--以《围城》英译本为例谷丰【摘要】语码转换是指说话者(作者)在和他人交流过程中从一种语码转换到另外一种语码的现象。
隐喻型语码转换一般来说都是说话者(作者)有意为之。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要注意语码转换,特别是隐喻型语码转换的对等翻译。
因为此类语码转换不仅仅是语码的转换,而且有很多信息隐含在内。
本文作者以《围城》英译本为例,旨在探讨汉语中的隐喻型语码转换在英译过程中的处理,并提出了实现翻译对等的建议。
【期刊名称】《湖南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00)001【总页数】3页(P161-163)【关键词】语码转换;隐喻型语码转换;汉英翻译;功能对等【作者】谷丰【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关于语码转换的研究论著层出不穷,学者们从社会语言学、功能语法、心理语言学、会话分析和语用学等各个角度出发,围绕着口头和书面语码转换展开分析。
其中绝大多数是围绕口语交际过程中的会话性语码转换进行研究,而对文学语篇的语码转换研究,乃至结合翻译研究对语码转换进行的分析则甚为少见。
本文笔者从社会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以美国印地安纳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珍妮· 凯利(Jeanne Kelly)和茅国权(Nathan K Mao)《围城》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原作中存在的隐喻型语码转换现象及其功能、目的,分析英译本对此类语码转换所采取的翻译方法及其功能的再现,并提出实现翻译对等的建议。
一语码转换什么是语码?在社会语言学中,语码既可以指一种语言(如英语、汉语、法语等),也可以指语言的变体(如方言、标准语、非标准语等)。
说话者(作者)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语码的现象被称为语码转换。
语码转换可以指语言之间的转换,如英语和汉语之间的转换;也可以是语言变体之间的转换,如标准语和非标准语之间的转换。
语言学家Ronald Wardhaugh认为语码转换不是随意的、无目的的语言现象,而是说话人带着一种交际目的进行的选择。
《围城》中隐喻的英译及喻体意象传递效果解读
一、引言隐喻是一种思维的外在表达方式,学者束定芳(2000)曾将其本质概括为“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
《围城》一书可谓是隐喻之集大成之作,新奇巧妙的隐喻表达俯拾皆是,字字珠玑,或严肃,或诙谐幽默。
在喻体的外壳之下,每一个倍具中国特色的隐喻背后无不凝聚着独特的意象。
因此,将《围城》一书中的隐喻作为单纯的修辞方法进行浅层次研究,其文学价值难免贬值。
二、《围城》中的隐喻类别分析隐喻表达的使用无疑是《围城》一书最鲜明的语言特色。
尽管隐喻手法使用频繁,却类别多样,绝不千篇一律。
本文将结合具体例证,对书中的主要隐喻类别从言语类、心理活动类以及客观描写类进行简单概括。
1.言语描写类隐喻。
言语类隐喻是《围城》一书的最大特色。
这类隐喻相对简单,即借助人物语言作为隐喻的最佳载体。
钱钟书先生(1946)曾在《围城》的序中这样写道:“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
”确实,这是一部能够反映人间百态、人物形象颇为立体的佳作。
小说的成功离不开对人物的刻画,而对人物的刻画更离不开对人物语言的描写。
作者在小说中将人物言语与隐喻技巧巧妙融合,读来令人欣喜。
2.心理描写类隐喻。
心理活动类隐喻通常与言语类隐喻相对,往往互为补充。
小说人物的存在总脱离不了对其心理的描写,因而心理活动自然亦成为隐喻表达的又一媒介。
心理活动类隐喻在书中频繁可见,例如“他说这冒昧话,准备碰个软钉子”;“拼命回忆,只像把筛子去盛水”;“心里正在捉着迷藏”。
3.客观描写类隐喻。
在《围城》中作者或用拟人、或用夸张、或用讥讽的隐喻方法对外在客观进行描写。
这样的多样表达方式让环境特征得到放大,在读者脑海中的印象也更强烈些。
外在的描写总是离不开修辞手法的使用。
在该书中,外在描写与隐喻表达法巧妙结合,在作者笔下活灵活现,跃然于纸上。
例如,“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桃子吃完,他两手两脸都挂了幌子,苏小姐看着他笑”。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围城》中隐喻的翻译
从功能对等理论粼围城》中隐喻的翻译张丽1’2,周乐伟1(1.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092;2.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214153)摘要:本文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从不同的语言层面对M oni ka M ot sch《围城》德译本中部分隐喻的翻译进行探讨,让读者通过各种不同的隐喻类型更好地欣赏译作,领略译者的翻译技巧,同时肯定了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围城》德译本;隐喻;隐喻翻译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970一(2013)05—0107—02《围城》是著名现代作家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
小说中描写了了一大批20世纪30年代的知识分子所经历的故事,这些知识分子都曾留洋海外,受到西方文化教育,但是志大才疏,华而不实,表面上很洋气,骨子里却缺乏同传统势力和思想斗争的勇气,甚至无法把握自己的生活。
此书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被翻译成英语、日语、法语、德语、俄语等国文字,流传世界甚广。
其德译本《D i e um z i ngel t e Fes t ung》由著名德国汉学家M oni ka M ot s ch于1988年翻译并出版发行,受到了德国民众的欢迎。
本文将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从不同的语言层面包括语言和行为描写、描述性描写、心理活动描写三个角度对《围城》德译本中部分隐喻的翻译进行探讨。
一、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是美国人尤金奈达(E ugene N i da)翻译理论的核心,“功能对等”对翻译提出的要求是不能做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寻求两种语言功能上的对等,在源语和目的语的转换过程中建立一个标准,减少差异,这个理论也称为“动态对等”。
此理论对我国译学界有较大的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仍然不可忽视。
功能对等理论以意义和风格对等为基础,强调译入语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一致,其核心在于:从源语的意义、风格以及读者反应出发,实现最高对等或者最低对等,将读者的客观反应作为衡量译品好坏的标准。
《围城》中隐喻的英译及喻体意象传递效果解读
《围城》中隐喻的英译及喻体意象传递效果解读作者:王洪军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第14期摘要:钱钟书先生在其《围城》一书中大量使用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隐喻表达,其背后隐藏的诸多意象借助巧妙新奇的喻体得以展现在读者面前。
然而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使隐喻的翻译、如何借助喻体翻译传递背后意象成为了译者无法避免的难点。
据此,本文以珍妮·凯利及茅国权两位译者的合译本为基础,尝试从翻译层面归纳该译本所使用的隐喻翻译策略以及对该策略对喻体意象传递的影响,对该译本的优劣之处做出简要分析。
关键词:《围城》;隐喻;喻体;意象;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275-02一、引言隐喻是一种思维的外在表达方式,学者束定芳(2000)曾将其本质概括为“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
《围城》一书可谓是隐喻之集大成之作,新奇巧妙的隐喻表达俯拾皆是,字字珠玑,或严肃,或诙谐幽默。
在喻体的外壳之下,每一个倍具中国特色的隐喻背后无不凝聚着独特的意象。
因此,将《围城》一书中的隐喻作为单纯的修辞方法进行浅层次研究,其文学价值难免贬值。
二、《围城》中的隐喻类别分析隐喻表达的使用无疑是《围城》一书最鲜明的语言特色。
尽管隐喻手法使用频繁,却类别多样,绝不千篇一律。
本文将结合具体例证,对书中的主要隐喻类别从言语类、心理活动类以及客观描写类进行简单概括。
1.言语描写类隐喻。
言语类隐喻是《围城》一书的最大特色。
这类隐喻相对简单,即借助人物语言作为隐喻的最佳载体。
钱钟书先生(1946)曾在《围城》的序中这样写道:“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
”确实,这是一部能够反映人间百态、人物形象颇为立体的佳作。
小说的成功离不开对人物的刻画,而对人物的刻画更离不开对人物语言的描写。
作者在小说中将人物言语与隐喻技巧巧妙融合,读来令人欣喜。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看《围城》英译本的翻译策略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看《围城》英译本的翻译策略摘要:由珍妮·凯利和茅国权翻译的《围城》英译本,因其存在的误译、直译过度等问题而长期被人们所诟病。
但是,从功能派翻译理论来看,翻译是一项目的性的跨文化交际行为,而翻译策略的选择,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致力于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角度来看《围城》英译本以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异化;目的法则;忠诚原则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8-0000-02《围城》作为中国现代最伟大的两部小说之一,要译出它的韵味和其体现的中国文化特色,绝非易事。
所以当珍妮·凯利和茅国权两位外国学者合力译出的英译本fortress besieged一经问世就引起剧烈反响,受到了译界的普遍关注,其中有撰文赞誉的,也有批评不足的。
但十全十美的译本现实中并不存在。
我们在批评译本如何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文本以外的因素,毕竟翻译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那么译者的目的是什么呢?又采用了什么样的翻译策略呢?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功能派翻译理论。
一、功能派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是指,以侧重功能或文本、译本功能的视角来研究翻译的各种理论,其中“目的论”是其理论的主要内容(nord 1),主要有三大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忠实法则)和忠诚原则;其中目的法则和忠诚原则是功能派理论的两大支柱。
功能翻译目的论者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这也就是诺德所说的:目的论的主要思想可以表达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过程”(nord 124),目的法则可以理解为“目的决定手段”(nord 124)。
所以,根据目的论,无论是什么翻译,目的论者都以达到这些目的为最终目标。
总之,“目的法则”就是最高规则(张美芳 83)。
除了目的法则之外,目的论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还有两个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
连贯法则要求,应该考虑接受者的背景知识和实际情况,译本必须最大限度地做到语义连贯,以便接受者能够理解其义,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
功能对等视角下
功能对等视角下《围城》修辞格的翻译研究摘要:《围城》之中修辞格的广泛应用体现了钱钟书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因此,对它的翻译成败将直接影响译文的质量。
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分析该作品中的修辞格翻译的优劣将对翻译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围城》功能对等修辞格翻译《围城》是中国现代史上一部经典的喜剧性讽刺小说,其幽默隽永的语言特色无疑得益于钱钟书对各种修辞手法游刃有余的运用,其运用不仅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人物形象,而且常常独辟蹊径、出奇制胜,因而深深吸引了源语读者,但这对译者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这是因为译者不仅要传达原作内容,而且要再现原著的风格。
而修辞手法的运用是体现原著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译者对修辞手法翻译是否得当事关原著的思想、精神、风格传译忠实与否的问题。
本文运用功能对等理论来指导《围城》英译本主要修辞格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1.功能对等理论传统的翻译理论把翻译的重点放在语言的表现形式上,往往强调处理语言中的特殊现象,如诗的格律、诗韵、咬文嚼字、句子排比和特殊语法结构,等等[1]。
然而,由于汉英语言的差异,汉英修辞格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汉英中有些修辞格虽然名称相同但在实际运用中却差别很大,所以在翻译时,译者有时很难在目的语中找到对应的辞格,因而,用传统的翻译理论很难评判并指导文学作品中修辞格的翻译。
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而且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2]功能对等理论首先要求传达原文的精神实质,同时也要求译文具有与此相适应的风格韵味,在文学翻译中尤其如此。
奈达认为,翻译的完全对等不存在,是否对等应该按照接受者对译文信息所作出的反应与源语读者对源语信息所作出的反应程度来界定。
译文的接受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应该与源语言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相同,否则译文就违背了初衷[3]。
就《围城》的修辞格翻译来说,原作者在作品中运用修辞的目的就是要揭示人物或事物的特征,使表达内容更加形象、具体、生动,加强语言的感染力,启发读者丰富的联想,所以如果译文让读者感受不到原作者的意图,体会不到源语读者所享受到的那种乐趣,那它就是失败的。
《围城》英译文本中隐喻的翻译策略1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英语流行歌曲中隐喻的功能分析——以后街男孩的歌曲为例2《飘》—斯嘉丽女性主义意识的成长历程解读3《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玛姬的性格4论《一个温和的建议》中的黑色幽默5Feasibility of Popularizing Bilingual Teaching6通过语境与潜台词解析情景喜剧的幽默——以《老友记》为例7电影《死亡诗社》中的教育意义8《宠儿》中的女性形象分析9《蝴蝶梦》中女主角吕蓓卡的人物形象分析10方位词“上”和“Up”语义对比研究11美国宪法形成的历史和原因之研究12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委婉表达13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黛西14概念隐喻在英语汽车广告中的应用15 A Study on Fuzziness of Advertising Language16从杨必翻译的《名利场》看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17讨论型课堂与英语学习18耐克公司Ps营销策略对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启示19The Application of TBLT Approach in Reading Instruction20从礼貌原则探析酒店服务英语21浅谈文化差异对网络新词英译的影响22中国春节与美国圣诞节的文化比较23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商务索赔信函话语分析24 A Brief Study of Rhetorical Devices Employed in President Obama’s Inaugural Addres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tactic Structure25An Analysis on the Tree Image on Sethe’s Back in Beloved26《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技巧分析27浅析《他们眼望上苍》中女性意识的觉醒28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苔丝》29家乐福定价策略研究30Shylock’s Tragedy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31Maintaining and Revitalizing the Native American Languages32论英语谚语的翻译33通过《喧哗与骚动》中三兄弟各自对于凯蒂的叙述分析三人各自性格特征34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研究35从文化差异角度看谚语的英汉互译:动态对等36美国梦的矛盾心理-伟大的盖茨比主题分析37《时时刻刻》中女性自我构建的研究38宗教禁欲下的爱情-论霍桑的宗教观与道德观在《红字》中的体现39从关联理论看《阿甘正传》的字幕翻译40从翻译美学探究散文英译41试析英汉颜色习语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异同42从警察与赞美诗中分析欧亨利的写作风格43论《老人与海》中的象征手法44The Application of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in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45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46路易斯——现实世界在非现实世界的投影——解读《夜访吸血鬼》的现代性47中学英语老师提问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48On Mark Twain's Contributions to Realism49论“黑”字所体现的对美国黑人的种族歧视50 A Contras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English and Chinese51从《绝望主妇》看美国人的婚姻观52论谭恩美《喜福会》中文化身份迷失与探寻53《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分析54《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三个中文译本的对比赏析55《围城》中文化词的英译策略56从语体学论《一九八四》中的反极权主义57从《肖申克的救赎》看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58希思克厉夫—一个拜伦式英雄59中国民族主义的新表现:“中国威胁论”——构建民族认同的一种手段60从社会符号学角度浅谈汉语“一”字成语翻译61浅析《老人与海》中的悲剧色彩62试论班扬《天路历程》中基督徒的精神历程63从合作原则的违反谈黑色幽默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实现64汉英亲属称谓词的文化差异及翻译65论奥斯卡•王尔德的矛盾性——从传记角度解读《奥斯卡•王尔德童话集》(开题报告+论)66论接受理论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影响——以《快乐王子》中译本为例67论弗罗斯特诗歌中自然意象对意境的构建68从中英文动物词汇看中西方文化差异69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Wolf Images Between Wolf Totem and The Call of the Wild70《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和谐”研究71An Eco-analysis of The Yearling72关于商务英语教材编写的几点思考--基于教材特点的比较分析73“集体无意识”理论观照下艾米莉的悲剧性74The Glossology and Transl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of Harry Potter75浅析《雨中猫》中的猫和雨的象征意义76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77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78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79基于《生活大爆炸》研究合作原则的违反80英语广告语篇中名物化的研究81析《狮子和宝石》中拉昆来失败的原因82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运用及翻译研究83Symbolism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84Differences of Time Orientatio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al Background 85从妇女主义角度分析《紫色》中三位女性人物特征86论《红字》的模糊性8788论《简爱》对当代女性爱情观的启示89英语中常用修辞格90从语用等效角度透析旅游景点名称英译91论象征在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中的应用92《了不起的盖茨比》叙述者尼克分析93 A Tentative Approach To Contemporary American Romance Movies94电影《刮痧》所体现出的文化冲突与融合95从理解文化角度翻译英语习语96目的论下英语广告仿拟格的汉译97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以及改善方法98马克吐温小说的语言特征99 A Cultural Analysi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Names100浅析《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性格和婚姻观101从《阿Q正传》译本看民族文化的可译性102Comparative Studies on Metaphors with Animal Imag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103《鲁宾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形象分析104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Color Term and Its Chinese Translation 105小议约翰多恩的奇思妙喻106On the Female Character During the War Through A Farewell to Arms107从“绝望的主妇”看现代女性主义的困惑108商标翻译中的文化要素109《幸存者回忆录》中多丽丝•莱辛的生态观110跨文化背景下广告汉英翻译策略研究111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苍蝇》反映的人性创伤分析112功能对等理论视域下的商标名称汉译113科技英语中模糊数词的翻译策略114《白象似的群山》里的潜意识115音意兼译—外来词中译之首选法116《双城记》中的象征手法分析117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人生观118《道连葛雷的画像》叙事艺术的分析119A Southern Elegy-A Feminist Study on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120《西游记》和《哈利波特》的对比121从“老人与海”译本比较研究看理解在翻译中的重要性122商务英语信函中礼貌策略初探123剖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复杂个性124Text Cohesion in English Business Contracts125An Analysis of “The Cask of Amontillado”126对《红字》中罗杰齐灵沃斯的新认识127原罪与拯救:《小伙子布朗》与《好人难寻》比较128Dickens’ Humanitarianism in The Two Cities129文化语境维度下中餐菜名的英译研究130成人第二语言习得中的石化现象131中式菜肴名称英译的功能观132论电影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以《肖申克的救赎》为例133从服饰的变化看待中美文化的差异134美国影视剧中的俚语翻译135浅读不同语境下的跨文化沟通136浅析《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渐渐消失的玫瑰137从《劝导》看简•奥斯汀创作思想的发展138暗喻的英汉对比翻译139弥尔顿《失乐园》中撒旦的悲剧英雄形象140A Comparative Study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Spatial Language in Business Negotiation 141谈商务英语信函的词语汉译142浅议英语情态动词“can”和汉语能愿动词“能”—以类型学为视角143论麦琪的悲剧144从《大卫科波菲尔》女性人物形象分析来看狄更斯以女性为中心的家庭观145中西面子观比较研究146浅析文化因素对商标翻译的影响147从《麦琪的礼物》分析欧·亨利的内心世界148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149西方饮食文化给中国餐饮业经营者带来的若干启示150《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伦理困境151试论英语学习中的动机152从《喜福会》中透视文化的冲突与融合153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自主学习模式研究154《呼啸山庄》的哥特式传统155A Comparative Study of Refusal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s156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商宴之道157探讨法国葡萄酒营销与中国白酒营销中的民族特色158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之对比研究159The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160论被动句的翻译161The Study of Joseph Conrad’s Colonialism in Heart of the Darkness162论《荆棘鸟》中人性和宗教信仰的矛盾冲突163浅论创造性叛逆—以《一朵红红的玫瑰》三个译本为例164论《科利奥兰纳斯》的政治悲剧165《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电影中的隐喻与象征手法研究166解析威廉布莱克《老虎》中的修辞运用及其对英语写作的启示167文化语境对隐喻理解的影响168A Reflection on the Amplification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169浅析简•奥斯汀《理智与情感》中的婚姻观170Approaching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a Lexicological Perspective171从《马拉喀什》和《射象》看乔治•奥威尔散文的艺术风格172英语修辞的翻译方法173霍桑的《胎记》中乔治亚娜的死的深层原因探究174《药》的两个英译本中翻译技巧比较175浅析英语颜色词的语义特征176英语委婉语:礼貌视角下的有意不合作177她们的自我选择—解读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中女性的婚恋观178中西方文化中家庭观念差异研究——以电影《推手》为例179《蝇王》中火的象征意义的转变180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非语言交际181中美学校教育对比——学生个性发展方面182茶文化和咖啡文化183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Letter “A” in The Scarlet Letter184英语X-ful词的形态与认知构建185A Survey on the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Oral Performance186The Characters and Personality of American Slang187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的反战情绪188《老人与海》和《热爱生命》的生态比较189斯嘉丽---一朵铿锵的玫瑰190简奥斯汀对英国小说的贡献——以《傲慢与偏见》为例191A Study of Translation of Chinese Idioms with Numeral “San”192功能对等理论透视下的影视片名翻译193论文化对国际市场营销的重要性--以迪斯尼乐园为例194从反抗到妥协——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精神世界195A Study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Politenes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196双关语在英语广告中的应用与翻译研究197《围城》英译文本中隐喻的翻译策略198广告中反语现象的关联分析199浅谈奥斯卡·王尔德的喜剧《认真的重要性》中“谎言”的运用对其情节、语言和人物塑造的作用。
功能对等理论在比喻翻译中的体现——以《围城》为例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o u na r l o f S h a n x i D a t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本 同样 的反应 。 奈 达认 为 , “ 翻译 是 用 最 恰 当 、自然 和 对 等 的 语 言从语 义 到文 体再 现 源语 的信 息 ” ( 郭建中 , 2 0 0 0
,
重要的作用 。《 围城》 是钱钟书的代表作 , 可谓家喻 户 晓 。书 中运用 了大 量 的 比喻 修辞 且极 富 中 国文 化 特色 。珍妮 ・ 凯利和茅国权对《 围城》 的英文翻译可
然而由于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和意识存在很多不同语言的构成和表达习惯存在差异并不是每一个比喻我们都能够在此理论下得到最恰当的翻译不同情况下究竟该强调形式对等还是内容对等这是奈达对等理论不能明确界定的也是学者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从而为中西文化交流实践提供更有效的理论指导
第2 8卷 第 6期 2 0 1 4年 l 2 月
Vo 1 . 28 No. 6 De c 2 01 4
功能对等理论在比喻翻译中的体现
— —
以《 围城》 为例
师 瑞 芳
( 山西 大 同大学外 国语 学 院 ,山西 大 同 0 3 7 0 0 9 )
摘 要: 功 能对等理论是 尤金 ・ 奈达翻译理论 的核心 ,上个世 纪 中期在翻译界产 生了极 大的影响 , 也是 早先传
奈达认为翻译有两种基本导向—
形式对等和
动态对等。 形式对等关注形式和内容, 而动态对等则 以“ 等效原则” 为基础。 奈达认为, 语言之间不可能绝 对对等 , 必须根据 翻译 的不同类型而确定不同的对 等原则 , 而此时信息的本质 , 作者和译者 的目的都 必须考虑在内, 读修辞手法可以使事 物更加生动形象 , 容易引发读者的联想 , 同时使语 言具有感染力 , 还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地表达出 来, 因此 比喻修辞在文学作品 中被广泛使用。但是 由于 文化历 史差 异 , 英 汉两 种 语言 的 比喻 又各 不相 同, 能否做好 比喻翻译对文学作品的翻译有着至关
从关联理论看_围城_中隐喻的英译
On Metaphor Translation in Fortress Besieged from the View ofRelevance Theory ACKNOWLEDGEMENTSFirst of all, I want to express my deepest gratitude to Prof. Chen Hongwei, for all her help, support and love. For me, she has been more than a supervisor. If I failed to the schedule, even the thought of her smiling face brought me a powerful sense of awe and motivation. Her sparkling ideas, kind words and careful revision make this present thesis possible.My sincere thanks also go to all the professors in the Faculty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ho have greatly benefited my intellectual growth through their inspiring lectures. And their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impress me so much that this experience of my postgraduate study is a lifelong treasure.I especially want to thank all of my friends and classmates, who have always been there when I need them.Finally, a very special gratitude goes to my parents who have been my source of strength and happiness in life. With their love, I believe I can always pursue my dreams.内容摘要本文运用关联理论来讨论小说《围城》中隐喻的翻译问题。
从文化功能对等视角看《围城》英译本中的典故翻译
书 ,9 122 19 :0 )
T e emi h v n b d n t n b u “ p i n e fl f r h r g t e ea mo i o sa o t Re ar g t od at e i i h e
语 言 研 究
从文化功 能对等视角看《 围城》 英译 本中的典故翻译
刘剑英 胡 新云
( 西南石油大学 , 四川 成都 60 0 ) 150
摘要 : 文 以文化功 能对等 的三 个原则 为理论基 础 . 取 本 摘
“ 借花献佛” 个典故 出自《 这 过去现在 因果经 》 : 今我 女 一 “
tesepael t( eymdMa , 0 320 . h he s K l i o 20 :1 ) r o l
l文化功 能对等理பைடு நூலகம் 简介
文化功能对等理论是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 苏珊 ・ 巴斯内特 提出 的, 她认为翻译绝不是一个纯语 言的行为 , 它深深 根植于语
言所处的文化之中。翻译对等就是原语与译语在 文化 功能上 的 对等 , 这种等值的关键 是译文读 者在译语 文化 中所 获得 的效果 要与原语读者在原语 文化 中的效 果对等 。在 巴斯奈特 看来 , 翻 译要达到文化功能等值 需要遵循 三点原 则: 译文要 再现原 语文
众所周知 , 每个典故都包含着浓厚 的文化 知识 , 有着丰富 的 文化底蕴 , 是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 , 文读 者可能无法产生共 但 译 鸣, 所以在直 译时 , 译者 需要在 译 文中注释 必要 的文 化背 景知 识, 方便读者了解 中国文化 。
英译_围城_中的隐喻翻译解读
第19卷 第7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19 No.7 2010年7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Jul. 201078 文章编号:1008-8717(2010)07-0078-02英译《围城》中的隐喻翻译解读吴 桐 习海宇(江西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22)摘 要:本文在回顾隐喻、翻译和认知关系的基础上,以英译《围城》文本中的隐喻翻译为例做了重点讨论,并分析了其中隐喻翻译的优劣,作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比了《围城》中汉英隐喻的不同,从而揭示了翻译不仅仅是语言问题,更是思维问题。
关键词:隐喻;翻译;认识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隐喻在生活中可谓俯拾即是,可表现为字,词组,歇后语,四字成语,歌词,诗歌,广告台词等等。
作为思维中深层结构的一个机能,隐喻帮助我们揭示人类本身,民族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客观世界。
隐喻的本质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
”(束定芳,2000:28)。
本文试图通过由钱钟书先生著的一本充满了令人赞叹的隐喻佳例《围城》一书的英译本(珍妮·凯利 茅国权译)来揭示隐喻汉英翻译和认知的关系。
二、隐喻与认知1980年Lakoff 和Johnson 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推倒了传统修辞学把隐喻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段的观点,认为隐喻是一种“跨域映射”(cross-domain mapping),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参照已知的、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去认知或思考未知的、陌生的、抽象的概念的认知方式。
通过映射,人们在源域与目标域两概念之间创立关联,以达到认知的目的。
(李苗,2002)纽马克指出(2001: 113):“隐喻翻译是一切语言翻译的缩影,因为隐语翻译给译者呈现出多种选择方式:要么传递其意义,要么重塑其形象,要么对其进行修改,要么对其意义和形象进行完美的结合,林林总总,而这一切又与语境因素、 文化因素如此密不可分,与隐喻在文内重要性的联系就更不用说了。
从表达形式的文体功能看人物引语的翻译——以《围城》的英译为例
从表达形式的文体功能看人物引语的翻译——以《围城》的英译为例张文涛【摘要】人物引语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文体功能,其适恰的表达形式可以同人物的言语或思想在互动中形成艺术张力,以更好地烘托小说的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翻译过程中,译者需以积极的文体意识应对人物引语的表达形式。
通过分析《围城》人物引语的英译,认为在文体功能视角的观照下,针对常规人物引语形式的传译,形式对应具有必要性及可行性,而针对“两可型”引语,则需依据叙述声音做出形式变通。
% Speech presentation serves a very important stylistic function in narrative fiction. Its artistic tension, which comes fro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 character’s speech/thought and its proper reporting mode, effectively highlights the thematic and aesthetic significance of a fictional work. Therefore, a translator is in need of stylistic competence to deal with the reporting mode of a certain character’s speech/thought. The paper, by analyzing the English versions of speech presentation in Fortress Besieged, argues th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ylistic function “formal correspondence” is necessary and feasible for the translation of normal Chinese speech presentation, while“formal recasting”based on narrative voice is reasonable for BLEND.【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5页(P41-45)【关键词】人物引语;表达形式;文体功能;小说翻译;《围城》【作者】张文涛【作者单位】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人物引语,又称转述语,指呈现于小说作品中的人物话语。
《围城》中词汇变异的翻译策略及功能对等分析
2 功 能 对等 理 论
尤金 ・ 奈达是西方语 言学派 翻译理论 的主要 代表 , 的功能对 他 等理论强调译文不仅要求信息内容 ,而且要 尽可能在形式上也 与 原文对等 。 奈达还在《 语言、 文化与翻译 》 提 出了翻译对等层次, 中, 最高层次对等 m x a eu a n e a m lq i ec 和最低层次对等 m n a eu a i v l i mlqi - i v l o。前者指译文达到高度 的对等 。 目的语 的读者在理解和欣赏 e e n 使 原文 时所做 出的反应 ,与原文读者对原文 的理解 和欣赏做出的反 应基本上一致 。这种层次上 的译文 , 奈达认为很 难达到 , 尤其是两 种语言 的文化和审美价值差异较大时 , 可能达到。后 者指译文 更不 能达 到充分对等 , 目的语 的读者能理解 和欣赏 原文读者对原文 使 的理解和欣赏。这是一种最基本的要求 , 低于这一要求的译文就很
a c e a o;eit n feie,e a o ioi l ei l t d v t nD vao g tr v t nohs r a r d七 种 。 e a ii l i or s Di i f t c p o
其中词汇变异是语言运用 中对词语 的变通使用。它 以语 言常规为 参照 , 具有与之 相对的 区别性特点; 常规语 言是稳 定的 、 范的、 规 全 民的; 而词汇变异具有超常性、 独特性 、 临时性等 特点 。它是作 者为 了表达的特殊需要, 创造性的使用语言而产生的。 《 围城 > 是我 国现代文学史上 的杰 出作品 , 中运用 了大量 的 其 变异语言。这些变异 的使用会导致 翻译 中的一些困难和 问题 。在 《 围城 ) , 中 钱钟书打破语言常规, 创造性 地使用词汇和 固定表达 , 使文章充满 了新奇性 , 达到了常规语言不能企及 的表达效果。本文 以《 围城 》 英译本中对词汇变异 的翻译为例,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 , 探 讨在英汉文学作品翻译过程 中词汇变异的翻译策略和表达效果。
从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看《围城》中的隐喻翻译
从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看《围城》中的
隐喻翻译
《围城》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细腻地描绘了困境
的生活状态。
不仅有表面的故事情节,而且蕴含了深刻的意义。
尤金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表明,隐喻是一种实践抵抗社会秩序的方式,也
是一种表达系统性问题、深深埋藏在文本之下的广泛无所遁形的真实
意义的工具。
它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中暗含的意义,以
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
在《围城》中,隐喻着普遍的社会问题,例如贫富差距、官僚主
义和社会上的种种不公正,给读者带来了想象的空间以及大量的信息
和暗示。
它还表明,在这些社会问题的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潜在意义,例如政治的权力斗争和个人的逆反心理。
比如,当郑光远去西夏时,他被“织锦”包裹,代表贫富差距:
贫穷人只能穿麻布,而富有人可以将自己包裹在豪华的织锦中。
此外,主人公们深陷禁足之地,这也是一种隐喻,象征着政府官员的官僚主
义和社会的不公正行为。
而当郑光远重返围城时,他进入了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小世界——
围城,这也是一种隐喻,象征着人们受到系统性压力和政治潜力的抑制。
它传达了被政治力量控制的信息,也体现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紧
张关系。
总之,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认为,《围城》中的隐喻是一种
实践抵抗社会秩序和不公平的方式,也是表达系统性问题的工具。
它
被用于表达生活中的社会问题,以及政治潜力的抑制,以及人们如何
去抗争不公正的社会秩序。
在文学作品中,隐喻的功能非常重要,可
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和把握它们所象征的深刻意义。
从功能对等视角看《围城》中隐喻的翻译策略
从功能对等视角看《围城》中隐喻的翻译策略
喻希晨;王强盛
【期刊名称】《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15)003
【摘要】隐喻(metaphor)就是用源域(source domain)的一个概念去表述目标域(target domain)中的一个概念.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追求目的语读者的理解与源语言读者的理解大体对等.译者根据功能对等理论,在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指导下,借鉴多种翻译技巧,完成《围城》英译本.隐喻翻译是翻译界的一大难题,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是结合西方隐喻翻译理论进行隐喻英译汉研究.借鉴前人的研究,初步归纳出《围城》中隐喻汉译英的翻译策略,以期对隐喻翻译实践提供一定指导.
【总页数】5页(P69-73)
【作者】喻希晨;王强盛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5;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从概念隐喻的视角看《围城》中的情感隐喻翻译 [J], 郑凌燕
2.从关联理论视角看莫言英译作品中的隐喻翻译策略 [J], 郝青;贺华丽
3.从关联理论视角看莫言英译作品中的隐喻翻译策略 [J], 郝青;贺华丽;
4.从功能对等视角看诗歌中隐喻的翻译策略 [J], 韩竹林;吕蕴琦;刘奕瑶
5.从功能对等视角看《围城》中隐喻的翻译策略 [J], 喻希晨[1];王强盛[2]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标题:《功能对等视角下的《围城》隐喻的英译》
1. 引言
在文学翻译中,隐喻是一种充满特殊意味的修辞手法,而对于隐喻的英译,尤其需要注重功能对等的原则,以保持原作的深度和广度。
本文将从功能对等的视角出发,探讨《围城》中的隐喻在英译中的表现。
2. 功能对等及其重要性
2.1 功能对等的概念和原则
功能对等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原文的表达意图和功能来选择对等的翻译方式,以保持翻译文本和原文在交际功能上的一致性。
2.2 功能对等的重要性
通过功能对等的翻译,可以更好地保留原作的深度和广度,使翻译文本在表达方式和意义上更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
3.《围城》中的隐喻
3.1 隐喻的类型和功能
《围城》中的隐喻丰富多样,既有象征性的隐喻,也有比喻性的隐喻,它们为小说赋予了深刻的意蕴和内涵,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
3.2 隐喻在情节和人物塑造中的作用
隐喻在《围城》中不仅用于描绘环境和情节,还用于塑造人物形
象,为小说增添了层次和魅力。
4. 《围城》隐喻的英译实例
4.1 功能对等原则在隐喻翻译中的应用
以具体的实例对比原文和英译文中的隐喻表达,分析在功能对等
原则下,如何进行隐喻的翻译处理,以保持原作的意境和艺术效果。
4.2 英译中隐喻表达的比较和评价
结合具体的隐喻翻译实例,评价英译文中的隐喻表达是否符合原
作的深度和广度,是否体现了功能对等的翻译原则。
5. 个人观点和总结
5.1 个人对《围城》隐喻翻译的理解
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共享对《围城》隐喻翻译的理解和观点,探
讨隐喻翻译对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和影响。
5.2 总结和展望
总结本文的观点和结论,展望隐喻翻译在文学翻译中的发展趋势,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结尾语:
在文学翻译中,隐喻的英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需要翻译者在
保持原作深度和广度的注重功能对等原则,使译文更贴近原文的表达
意图和功能。
通过本文对《围城》隐喻的英译探讨,相信读者对于文
学翻译中隐喻的重要性和处理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愿隐喻的英译
在今后的文学翻译中能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探讨。
在文学翻译中,隐喻
的处理是一项需要特别关注的重要工作。
在翻译过程中,隐喻不仅是
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作者深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和象征,因此在英译
过程中需要注重原作的深度和广度,同时遵循功能对等的原则,以保
持翻译文本和原文在交际功能上的一致性。
而《围城》这部经典文学
作品中的隐喻更是丰富多样,包括象征性的隐喻和比喻性的隐喻,它
们为小说赋予了深刻的意蕴和内涵,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
提到《围城》中的隐喻,不得不提到其中一个经典的隐喻——“围城”自身。
在小说中,城市被围,人们被困在城中,这一隐喻不仅代表着
主人公的内心困境,也象征着整个社会的困扰和困局。
在英译过程中,如何有效地保留这一隐喻的意蕴和深度,成为翻译者面临的一项重要
挑战。
通过功能对等的翻译原则,翻译者需要选用与原作功能与表达
意图相符合的翻译方式,使译文更贴近原文的表达意图和功能。
在隐喻的英译实例中,通过与原文和英译文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评
价英译文中的隐喻表达是否符合原作的深度和广度。
在描述城市围城
的隐喻中,翻译者需要考虑如何体现出原作中城市被困的无奈和困境感,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人性悲剧。
只有在理解原作隐喻的基础上,翻
译者才能更好地运用功能对等原则,保持译文的表达深度和广度。
《围城》中的隐喻不仅用于描绘环境和情节,还用于塑造人物形象,
为小说增添了层次和魅力。
在翻译这些涉及人物形象的隐喻时,除了保持原作的深度和广度,翻译者还需要注重翻译后文本对读者的传达效果和接受度。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在保持原作情感表达和语言风格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英文表达方式,使译文更贴近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
功能对等视角下的《围城》隐喻的英译需要翻译者对原作隐喻的意义和表达深度有深入理解,同时注重翻译文本和原文在交际功能上的一致性。
在英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同时考虑原作的深度和广度,以及译文的流畅度和传达效果,尊重原作的表达意图和功能,选择与之相符合的翻译方式。
通过本文的探讨和实例分析,相信读者对《围城》隐喻的英译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希望隐喻的英译在今后的文学翻译中能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探讨。
隐喻翻译是一项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工作,对于未来的翻译研究,我们可以从《围城》隐喻的英译实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探讨更多针对不同类型隐喻的翻译策略,促进隐喻在文学翻译中的更好传达和应用。
愿隐喻的英译在未来的翻译实践中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探讨,为文学翻译的发展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