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评课稿
关于化学评课稿范文(精选8篇)
化学评课稿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
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化学评课稿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化学评课稿篇120 年月日(星期),我们备课组有幸听了XXX老师上的课——《化学键》,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同时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的相应的变化。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既符合化学的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的发展特点。
本节课,X老师围绕着两个核心的问题展开教学:一是化学键是什么?二是微粒之间是如何形成化学键进而相互作用的?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X老师精心地设计教学情境,巧妙地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或问题链。
首先,为了让学生形象化地感知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X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由无数沙子垒成的一个沙雕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沙子为什么可以构成沙雕?构成沙雕的沙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强烈吗?继而得出结论:(1)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相互的作用。
(2)微粒间的作用力有强有弱。
然后,请学生相互讨论,谈谈他们对“化学键”的认识。
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认为化学键是一种“连接”,是一种“吸引力”。
在赞赏学生之后,向学生展示了前人对化学键提出的两种模型:连接式模型和引力式模型,进而请学生思考:前人的认识存在的不足之处是什么?促使原子间强烈作用的本质性的粒子是什么呢?在学生回答本质性的粒子是电子之后,又向学生介绍了第三种模型:8电子稳定结构模型——原子间的作用力的实质性微粒是电子,每个原子都力图达到外层充满的结构。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钠原子会转变成怎样的稳定结构?如何实现?判断氯原子达到稳定结构的途径有几种?从而引导学生分析NaCl和Cl2中化学键的形成过程,并最终得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
【精品文档】评课稿化学word版本 (1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评课稿化学篇一:化学评课稿关于白玉红老师《粗盐的提纯》评课稿评课人:徐垚今天听了白玉红老师《粗盐的提纯》的这节课,令我印象尤为深刻的主要特点我认为是:自主、探究合作、互动。
一、精心设计,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白老师在粗盐溶解的过程中,提出问题:精盐的提纯率会受到哪些操作的影响?让学生交流讨论。
改变了传统的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呆板受教的状况,一开始就拉近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书本的距离,学生带着渴求知识的状态自主学习二、别具一格的引导过程,突出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传统课堂教学,喜欢逐条讲深讲透,把自己所知道的内容一字不漏地传给学生,使学生学得被动、枯燥,这正是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灌输知识,导致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也是我们当前所进行的化学课改必须摒弃的。
白老师的这节课,突出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完成。
这样做,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与学习,让他们在“过程”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知识。
,三、师生、生生互动,较好地处理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单是让学生学习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
这节课问题的设计较好地体现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在学完本节课内容后,让学生总结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这样同学们兴趣高涨,整堂课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组内相互合作,同学们从团结合作中学会了知识,学会了交流。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了,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适时,适当的点拨和评价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体现出重过程和方法教育。
初中化学教研记录评课稿(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本次教研活动旨在通过评课的方式,对初中化学教学进行深入剖析,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化学素养。
以下是本次评课的具体内容和评价。
二、教学内容及目标1. 教学内容:本次课的教学内容为《酸碱中和反应》。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掌握中和反应的原理和特点。
-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及评价1. 导入环节:- 教师通过提问“什么是酸?什么是碱?”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 评价:导入环节设计合理,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2. 新课讲授:- 教师详细讲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原理和特点。
- 通过多媒体展示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现象,加深学生的理解。
- 评价:新课讲授环节内容丰富,讲解清晰,教学方法多样,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
3. 实验探究:- 学生分组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 评价:实验探究环节设计合理,学生参与度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
-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化学现象,培养化学思维。
- 评价:课堂小结环节简洁明了,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通过本次课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掌握中和反应的原理和特点,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2. 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多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实验探究环节设计合理,学生参与度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 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加强实验技能训练。
初中化学蜡烛的燃烧评课稿
初中化学蜡烛的燃烧评课稿
(原创版)
目录
1.引言
2.评课内容
2.1 教学目标明确
2.2 教学方法得当
2.3 教学内容丰富
2.4 教师素质高
3.总结
正文
【引言】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对于中学生来说,通过实验探究化学现象,可以激发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在初中化学课程中,蜡烛的燃烧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蜡烛的燃烧,学生可以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本次评课的主题是初中化学蜡烛的燃烧。
【评课内容】
2.1 教学目标明确
在本次教学中,教师明确了教学目标,即让学生了解蜡烛的燃烧现象及其原理,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2.2 教学方法得当
教师采用了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通过观察蜡烛的
燃烧现象,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
此外,教师还运用了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2.3 教学内容丰富
本次教学内容丰富,教师不仅讲解了蜡烛的燃烧现象,还介绍了蜡烛的制作方法和历史。
通过这些丰富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全面了解蜡烛的燃烧,拓宽知识面。
2.4 教师素质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了较高的专业素质,能够熟练地操作实验器材,准确地讲解实验现象,耐心地指导学生。
教师的教学态度和专业素质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总结】
总之,本次初中化学蜡烛的燃烧教学,教师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得当,教学内容丰富,教师素质高。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较好地完成实验,了解蜡烛的燃烧现象及其原理。
初中化学课评课稿
初中化学课评课稿1. 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帮助初中学生建立化学基础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通过有趣的实例和实验,学生将研究化学的基本概念、元素周期表、化学方程式等内容。
2. 教学目标- 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包括元素特性、化学反应等。
- 培养科学思维,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 教学内容- 化学基本概念:元素特性、化合物、化学杂质等。
-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律的规律等。
- 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化学方程式的平衡等。
- 实验课程:通过实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4. 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讲解化学原理和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 实验法:通过开展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反应和现象,提高实验能力。
-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和提升团队合作能力。
5. 教学评价- 知识水平的评价:通过课堂问答、小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 实验能力的评价:通过实验报告、实验操作等方式,评估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程度。
- 创新能力的评价:通过课堂小组讨论的表现和学生作品的创意程度,评估学生的创新能力。
6. 工作计划- 周一:讲授化学基本概念。
- 周二:实验课程,学生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操作。
- 周三:讲授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规律。
- 周四:实验课程,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的实验操作。
- 周五:复和总结本周所学内容。
7. 教学资源- 教科书和课件:提供基本知识和案例分析。
- 实验器材和试剂:提供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试剂。
- 多媒体设备:辅助展示化学实验和实例。
以上是初中化学课评课稿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基础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同时,通过实验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化学评课稿15篇
化学评课稿15篇化学评课稿15篇化学评课稿1林老师的本节课注重从第一课时的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复习来引入新课。
林老师的本节课在前分钟导入复习第一课时有关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知识,现问题,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通过“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引导思考→得出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来认识物质的性质,分析现象后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学习,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使其真切地体验到探究学习的乐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结合科学发展的现实向学生说明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物质的了解也会更加细致,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亮点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十分准确,教学立足课本。
读是让学生进入文本的.一种重要方法,谢老师采用了全班同学朗读的方式,使学生对温室效应的知识点熟悉。
亮点二:教师能够对3个演示实验(1、向长短不同的两支点燃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2、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3、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进行分析,使学生对实验现象更清楚易懂。
这说明了教师的在讲课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给学生一个感性的教材。
亮点三:传统教学设计大多为以物理性质―结构―化学性质为主线,以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为学习方法。
这样设计,重难点突出,层次明确,有助于学生应试。
亮点四:问题设计比较贴近课本,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新教学方式与之不同在于更加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设想,谨慎思考,勤于分析,善于总结。
新的教学设计与生活联系也更为密切,体现“学以置用”的思想。
但由于学生层次不同,能力不同,在45分钟内每个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是不一样的。
而我们必须承认考试的标准不因人而异,每个学生对知识把握程度必须达到或超过一个规定的标准,所以不能屏弃传统教学的优点。
谢老师在本节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传统教学的主线,贯穿新教学理念,在层次突出的前提下,着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培养。
化学教研活动组长评课稿(3篇)
第1篇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为大家评课。
本次教研活动,我们共同观摩了多位老师的化学课堂,感受到了老师们对化学教育的热爱和对学生发展的关注。
在此,我对各位老师的课堂进行了认真思考和分析,以下是我对本次教研活动的评课稿。
一、课堂亮点1. 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本次教研活动中,各位老师的课堂都体现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难点展开教学。
老师们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 教学方法多样,注重启发式教学各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实验演示、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等。
这些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使课堂氛围活跃。
3. 教学手段先进,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相结合本次教研活动中,老师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相结合,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提高了教学效果。
4. 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全体学生发展各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5. 课堂评价及时、有效各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及时、有效的评价,既肯定了学生的优点,又指出了学生的不足,有助于学生不断进步。
二、不足之处及改进建议1. 部分教师课堂纪律管理有待加强在部分课堂中,存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课堂纪律松散的现象。
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课堂纪律管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2. 部分教师教学语言表达不够精炼在部分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语言表达不够精炼,影响了教学效果。
建议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注重教学语言的组织和表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部分教师课堂提问针对性不足在部分课堂中,教师提问的针对性不足,未能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提问的设计,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4. 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具体、全面在部分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较为笼统,未能充分挖掘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化学课评课稿(精选17篇)
化学课评课稿化学课评课稿(精选17篇)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
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小编整理化学课评课稿,以供参考。
化学课评课稿篇1《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基本定律之一,是初中学生在化学科学习中第一次接触严密规范的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
教材编写内容也是学生在化学科首次学习定量实验方法,本课的学习对后续化学原理和定量研究的学习具有重要的示范指导意义。
下面谈谈本人对彭老师执教本课的看法。
一、教学思想符合新课程理念从本节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经历探究活动,真正的将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具有良好的课改意识。
二、教学设计、教材处理较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它的学习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它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既是推出化学方程式的前提,反过来又有助于加深对化学反应本质的认识,但有一些化学反应的现象表面上似乎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所以,质量守恒定律在具体情景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从微观上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师认真挖掘、组织课程资源,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包括白磷燃烧的演示实验,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分组探究实验,推导出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活动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体现出教师是在“用教材”而不是在“教教材”。
接着又通过蜡烛燃烧、碳酸钙与盐酸溶液反应的探究实验,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这2个反应似乎与质量守恒定律存在矛盾?学生通过猜想、思考、讨论、表达与交流,认识到它们与质量守恒定律没有矛盾,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的认识;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让学生主动建构质量守恒定律的较完整意义,这些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
初中化学教研评课稿模板(3篇)
第1篇一、标题初中化学教研活动评课稿二、开篇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本次初中化学教研活动,并就本次评课活动进行发言。
在本次活动中,我们共同观摩了一节精彩的化学课,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看法和评价。
三、课堂概述(一)教学目标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丰富,涵盖了化学基础知识、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方法等方面,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化学学科的核心知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授环节: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实验演示、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3. 实践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4. 总结环节: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亮点(一)教学设计合理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设计了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实验演示、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果。
(三)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实验操作规范教师对学生实验操作进行了详细的指导,确保实验安全、规范,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
五、教学不足(一)课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部分教学内容讲解时间过长,导致课堂时间分配不合理,影响了教学进度。
(二)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在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进一步关注和引导。
六、改进建议(一)优化课堂时间分配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合理分配课堂时间,确保教学进度和质量。
(二)提高学生参与度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初中化学教研员评课稿(3篇)
第1篇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有幸参加本次初中化学教研活动,并担任评课嘉宾。
在此,我首先对各位老师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接下来,我将针对本次教研活动中的化学课进行评课。
一、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本次教研活动中的化学课,各位老师都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明确教学重难点,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突破。
例如,在讲解“物质的分类”这一知识点时,老师们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物质的性质,使学生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在本次教研活动中,各位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实验探究、小组合作、问题引导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同时,老师们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1. 实验探究:在讲解“酸碱中和反应”时,老师们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酸碱中和反应的现象,使学生深刻理解了中和反应的原理。
2. 小组合作:在讲解“物质的溶解度”时,老师们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共同探究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问题引导:在讲解“化学反应速率”时,老师们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效果显著本次教研活动中的化学课,老师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1. 多媒体课件:老师们制作了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将知识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2. 实物演示:在讲解“气体的制取”时,老师们利用实物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气体的制取过程。
3. 视频教学:在讲解“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时,老师们播放相关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四、教学评价科学合理,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在本次教研活动中,各位老师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化学万能评课稿
化学万能评课稿再是单向的,而是要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了多次互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老师也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同时,在小组合作探究的环节中,学生之间也进行了积极的互动和合作,共同完成了实验和报告的撰写,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今天听了***老师的《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课,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互动的研究方式。
首先,老师巧妙地设计了实验问题,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验证,引导学生快速掌握中和反应和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高高在上和学生呆板受教的状态,让学生在渴求知识的状态下自主研究。
其次,老师遵循新课标的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方式,让学生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的得出中全程参与,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研究,学会了研究,学会了知识。
最后,老师与学生进行多次互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在小组合作探究的环节中,学生之间也进行了积极的互动和合作,共同完成了实验和报告的撰写,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课堂问题的设计体现了这一点。
例如,学完中和反应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处理形成的酸性或碱性的废液。
这样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将知识迁移应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在学生自学溶液PH的测定方法后,教师让学生测定多种溶液的PH值,最后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这样的研究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在团结合作中学会了知识和交流。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研究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创设研究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和得出结论的方式认识物质的性质。
评课稿高中化学
评课稿高中化学高中化学课程对于学生理解物质世界的本质、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评课将以一堂高中化学课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教师素养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一、教学目标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恰当。
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准确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化学概念和化学反应原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例如,学生理解了某种化学物质的性质、用途以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也较为显著。
教师通过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了如何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并得出结论。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教师注重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通过介绍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
教师能够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并将其与实际生活和科技发展相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生动。
本节课所选取的化学知识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内容充实,难易适度。
对于重点知识,教师通过反复强调、举例说明和练习巩固,确保学生能够掌握。
对于难点知识,教师采用了深入浅出的方法,如借助多媒体动画、模型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和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
此外,教师还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学科的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教学内容不仅涵盖了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还涉及到了化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采用了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和运用。
中学化学评课稿
中学化学评课稿简介该评课稿旨在对中学化学课程进行评价和建议,以提升教学质量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应能够理解和应用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使其能够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并正确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 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和批判思维能力,使其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评价内容和建议1. 教学内容:- 评价:课程内容涵盖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与学生的相关实际经验的联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 建议:将化学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和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实例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增加与学生实际经验的联系。
2. 教学方法:- 评价:教学方法多样,包括讲授、实验、讨论等,但在一些内容上,教学方法偏重于传授知识而缺乏互动和学生思考的机会。
- 建议:采用更多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如小组讨论、问题导入、案例分析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批判思维能力。
3. 实验设计:- 评价:实验设计相对简单,大多数实验仅涉及基本的操作和观察,缺乏一些复杂且有挑战性的实验。
- 建议:增加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实验设计,使学生能够面对复杂情境,并提供充足的实验材料和设备,以帮助学生培养实验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测评方式:- 评价:测评方式主要以笔试为主,对于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实验技能的考察相对较少。
- 建议:除了传统的笔试方式外,增加实际应用、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等形式的测评,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化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总结根据对中学化学课程的评价和建议,我们可以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通过增加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设计有挑战性的实验,并多样化测评方式,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研究体验,并培养其实验技能、问题解决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研活动记录化学评课稿
一、活动背景为了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化学教研组于2021年9月20日开展了本学期第一次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以“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与反思”为主题,旨在通过评课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共同成长。
二、活动内容1. 课堂教学展示本次活动由我校化学教师张老师主讲,课题为“化学反应原理”。
张老师以“探究化学反应速率”为主题,通过实验、讨论、总结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应用。
2. 评课环节在课堂教学展示结束后,全体化学教师针对张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评课。
以下是评课稿的主要内容:(一)优点1. 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张老师能够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将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影响因素和应用作为教学重点,并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2. 教学方法多样,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张老师采用了实验、讨论、总结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掌握知识。
3. 教学环节紧凑,时间安排合理。
张老师能够合理安排教学环节,使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4. 教学评价及时、准确。
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二)不足1. 实验操作细节有待完善。
在实验环节,部分学生操作不规范,张老师可以加强对实验操作的指导,确保学生安全。
2. 教学内容深度不足。
张老师在讲解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时,可以适当增加深度,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3. 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张老师在教学评价方面,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小组评价、自评、互评等,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
三、改进措施1. 加强实验教学指导。
教师应加强对实验操作的指导,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安全、规范地完成实验操作。
2. 深化教学内容。
教师在讲解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时,可以适当增加深度,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3. 丰富教学评价方式。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小组评价、自评、互评等,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
初中化学评课稿 (1)
初中化学评课稿 (1)
1. 课程背景
本化学课程为初中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概念,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2. 课程目标
- 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培养学生对实验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 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3. 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基本概念。
2.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介绍。
3. 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的写法。
4. 酸碱中和反应和PH值的概念。
5. 化学实验技巧和安全知识。
4.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将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1. 课堂讲解:通过清晰简明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点和概念。
2. 实验探究:鼓励学生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精神。
3. 视频演示:通过精心制作的视频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化学现象和实验过程。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他们的互动和合作能力。
5. 教学评估
教学评估旨在检查学生对于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
评估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1. 书面测试:通过选择题和简答题,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和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评估他们对实验方法和技巧的熟练程度。
3. 课堂参与: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上为初中化学评课稿的概要,希望能够为您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如需详细内容,请随时与我联系。
【推荐】高中化学评课稿范文-范文word版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高中化学评课稿范文篇一:化学万能评课稿化学评课稿:《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评课稿今天听了***老师《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的这节课,令我印象尤为深刻的主要特点我认为是:自主探究合作互动一、精心设计,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老师在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无现象的情况下,提出问题: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反应?猜想以下用什么方法证明?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
在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老师没有泛泛地讲,而是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本,自学完成相关的题目通过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呆板受教的状况,一开始就拉近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书本的距离,学生带着渴求知识的状态自主学习二、别具一格的引导过程,突出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传统课堂教学,喜欢逐条讲深讲透,把自己所知道的内容一字不漏地传给学生,使学生学得被动、枯燥,这正是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灌输知识,导致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也是我们当前所进行的化学课改必须摒弃的。
***老师的这节课,突出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完成。
在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反应,由学生说出实验方案后,由学生实验,出现的现象由学生分析解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盐和中和反应定义的得出都大胆放给学生,这样做,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与学习,让他们在“过程”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知识。
,三、师生、生生互动,较好地处理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单是让学生学习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
这节课问题的设计较好地体现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如:在学完中和反应后,让学生讨论:做完化学实验后形成的酸性或碱性的废液,是否直接倒入下水道中,应怎样处理?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自然地将中和反应知识迁移为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高三化学备课组评课稿(优秀范文五篇)
高三化学备课组评课稿(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高三化学备课组评课稿高三化学备课组评课稿2月15日下午第四节课高三化学备课组就张老师2月15日上午第四节综合训练题讲评,高三化学备课组为进一步提高试卷讲评课的质量,开展如何更好地组织试卷讲评课进行研究性听评课,现将评课情况汇总如下:张老师这节试卷讲评课突破传统的教学设计,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出发,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向我们展示了试卷讲评课堂教学的一种新的模式。
课堂设计科学合理,重视学法指导和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谨慎思考,勤于分析,善于总结。
同时将多媒体的应用和课堂实际合理协调,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本节课的导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不仅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而且把三维目标都融合其中,用简简单单地三句话指导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即“做对题目而高兴;掌握知识而喝彩;会用学习方法而欢呼”。
2.本节课善于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有一定针对性、启发性和发展性。
特别是训练学生回归教材,寻知识点。
使学生明确自身的不足和今后的考试的.复习方向,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进而提升学生对考试的自信心,树立正确的考试观。
3.本节课善于让学生明白有时候试卷比教辅还有用处,进而充分挖掘试卷的可利用价值,有一定的新颖性。
进行五个步骤的教学法,并充分地与高一化学第一次月考试卷讲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有效学习,把握知识的生成过程。
4.本节课在师生关系上也进行了一定的突破,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分析以后考试会怎么样考你,有规律可循。
课堂上师生之间交流活跃,各层面学生均能参与到教学过程并学有所得,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5.讲评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对题目认真细致的分析让学生建立错题本,而且做对的题目其中比较好的题目建典例本。
同时以题映点(用例题示意学生本节应该掌握什么知识点,落实哪些重难点),及时复习巩固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评课稿
关于化学评课稿范文
20 年月日(星期),我们备课组有幸听了XXX老师上的课——《化学键》,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同时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的相应的变化。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既符合化学的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的发展特点。
本节课,X老师围绕着两个核心的问题展开教学:一是化学键是什么?二是微粒之间是如何形成化学键进而相互作用的?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X老师精心地设计教学情境,巧妙地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或问题链。
首先,为了让学生形象化地感知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X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由无数沙子垒成的一个沙雕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沙子为什么可以构成沙雕?构成沙雕的沙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强烈吗?继而得出结论:(1)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相互的作用。
(2)微粒间的作用力有强有弱。
然后,请学生相互讨论,谈谈他们对“化学键”的认识。
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认为化学键是一种“连接”,是一种“吸引力”。
在赞赏学生之后,向学生展示了前人对化学键提出的两种模型:连接式模型和引力式模型,进而请学生思考:前人的认识存在的不足之处是什么?促使原子间强烈作用的本质性的粒子是什么呢?在学生回答本质性的粒子是电子之后,又向学生介绍了第三种模型:8电子稳定结构模型——原子间的作用力的实质性微粒是电子,每个原子都力图达到外层充满的结构。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钠原子会转变成怎样的稳定结构?如何实现?判断氯原子达到稳定结构的途径有几种?从而引导学生分析NaCl和Cl2中化学键的形成过程,并最终得出离
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
为了检测学生对化学键形成过程的理解,随后设置了一组问题链,并将化学键的表示方法——电子式的书写融于问题链中。
一、从整节课来看,我认为X老师的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较好地通过设计台阶式问题,降低了提问的难度,课堂的连续性较好。
如在引导学生理解化学键这一抽象概念的时候,X老师先设置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宏观世界感知中体会微观世界同样存在着类似的现象。
当学生提出各自对化学键的认识之后,通过分析存在的不足,进而引出从电子的得失和转移的角度理解化学键的形成过程。
过渡自然,层层推进,也符合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
个人觉得个别问题设置较难,并且问题表述不太容易让学生理解,比如“促使原子间强烈作用的本质性的粒子是什么呢?”学生很难思考到教师预设的高度,致使课堂出现了片刻的“冷场”。
2、创设可视化的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巧妙地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比如在分析钠原子和氯原子可通过何种途径形成稳定结构的时候,X老师类比生活中的投资做生意——要做成一桩生意需要4000元的启动资金,可是手头上只有2000元,如何办呢?通过形象化的比拟,学生自然地想到了原子形成稳定结构的两种途径:最外层电子的得失和共用。
当然,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对氯原子形成稳定结构途径的理解是非常到位的,但对钠原子如何形成稳定结构仍存在一定的偏差,建议只让学生分析氯原子形成稳定结构的途径。
另外,为了帮助学生理解NaCl和Cl2中化学键的形成过程,X老师巧妙地制作了动态的幻灯片,
通过形象化的视觉感受,学生非常明了地理解了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
3、十分注重教学设计的科学化、程序化。
教学问题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和学习规律,可以说X老师十分注意教学进程的逻辑关系,一环紧扣一环,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而且在讲授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信息来源,以课本为基础,把课本的知识加工提升。
例如在让学生思考哪些元素之间可以存在离子键时,就以课本给出的几种常见离子化合物进行分类处理,让学生很容易总结得出经常存在离子键的几类化合物。
4、体现课改精神。
从上课情况可以看出X老师事先已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确立了教育教学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组织材料,设计教法,并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表现出来,落实到教学过程中。
在课程改革新理念的指导下,我能看到课堂教学中,X老师热情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他的课堂里,学生充满活力,热情参与,勤于动脑,积极思维,争先回答问题,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
课堂上叶老师饱满的激情不但感染着学生也感染着每一位听课的老师。
教师饱满的激情,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热情洋溢的老师更容易带领着学生去遨游知识的海洋,去感悟知识领域的奥妙。
X老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
二、值得商榷之处
1、教材处理有待改善。
这次公开课是按照第一课时离子键、电子式,第二课时课共价键旧教材的模式处理教材。
第一节课教学设计在总结四点常见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太绝对化,没有注意特例,例如氯化铝虽然是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组成的盐,但是不含有离子键。
做练习时学生对硫酸是否含离子键出现了模糊,但是由于学生没有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在水里的电离情况的相关知识,所以在这里没解释为什么硫酸不含离子键。
由于在这里耗了无为的时间,导致电子式表示物质形成过程等内容没有讲完。
这节课如果把离子键的判断练习留到讲完共价键概念以后在做比较归纳练习比较好,这样既保证这堂课的完整,又便于讲透两个概念。
2、学生思维参与不够。
主要表现:第一老师过多的引导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
课堂上如何处理动与静的关系也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提出问题首先应该让全体起学生进入思考层面,有了思考之后再经行交流,学生之间才有思维的碰撞,思维的深度广度才会扩大。
“静”是“动”的基础“动”是“静”的提升。
第二、学生之间互动评价不够,新课程强调对话,而且这个对话应该是多层次的。
学生回答问题后,可将平台交给学生,让学生评评好不好,对不对,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以及应该怎样完善。
这样,
学生思维的火花就会被点燃,从而发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做好组织、引导调控工作,也可以参与到交流之中去。
篇二:最实用的高中化学模板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对本节课作以分析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第章,第节,第
课时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
,本节课的学习为
奠定基础,因此本节内容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二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2、提高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抽象、联想、想象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2、从生活出发学化学,体验化学对生活、生产及科技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
难点是:
四、教法
结合本节知识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模式,并借助实验教学和多
媒体教学。
我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展开学习活动,结合实验、层层深入、多层次教学,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并使知识的学习系统化。
五、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是目的。
因此,教师要启发、引导、层层深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
本节课,学生通过“问题情景—实验探究—质疑讨论—f分析推理—整合运用”的学习方法。
此外结合反馈补救法,通过学生的习题检测,注意观察学生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每一位学生”。
六、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知识回顾,新课引入。
“导入旧概念,提出新问题。
”
第二环节:新课学习,全民总动员。
首先:
其次:
再次:
第三环节: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通过本节课的讲解、实验探究得出本节课的重要结论,并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回顾,使学生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学习方向和侧重点,最后布置相应的习题,来巩固本节课的所学内容。
总之,本节课我是根据高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结合本节知识的特点,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采用实验探究法、知识迁移法、类比法、分组讨论法以及学生自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运用实验演示、多媒体动画等教学手段,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