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证据 优化冠心病介入治疗

遵循证据优化冠心病介入治疗

正文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发展日新月异,自'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2(简本)' [1]发表后,又有不少重要的临床试验结果发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及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组织专家组,收集并系统分析了2011年以后的最新临床研究,尤其是我国人群的大型临床试验结果,参考美国心脏病学学院(ACC)、美国心脏协会(AHA)以及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最新发布的相关指南,结合我国情况及临床实践,系统复习了文献,对当前热点问题在认真讨论基础上达成共识,对2012年指南进行了更新,编写了'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 (以下简称2016年指南),在本期付梓发表[2]。

2016年指南的鲜明特点之一是采用了多项我国人群的大型随机临床研究,改变了过去指南主要翻译欧美指南的状况,体现了我国特点。该指南在以下几方面值得读者关注。

一、首次在重要位置提出建立质量控制体系

我国PCI仍处于快速发展期,2014年已超过50万例,开展PCI 的医院已逾千家,在这样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质量控制是PCI在我国继续健康发展的关键。2016年指南第1条即将'建立质量控制体系'作为Ⅰ类推荐提出,并指出质量控制包括的具体内容,无疑对我国PCI 在高速发展的态势下注重质量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二、稳定性冠心病血管重建策略

对稳定性冠心病血管重建的目的最重要的是改善预后,对左主干狭窄,前降支近端狭窄,多支病变伴左心室功能受损(左心室射血分数<40%),缺血面积>左心室10%及单支通畅的冠状动脉显著狭窄,血运重建治疗可改善预后,作为Ⅰ类推荐。对药物治疗反应欠佳的任一冠状动脉的显著狭窄为缓解心肌缺血行血运重建也作为Ⅰ类推荐。

2016年指南强调了冠状动脉狭窄直径≥90%,可直接干预;当病

变狭窄<90%时,建议仅对无创检查有缺血证据或血流储备分数(FFR)≤0.8的病变进行干预。我国医生对运动试验颇有顾虑,对有典型劳力型心绞痛者或可免于运动试验,但对不典型症状或无症状者,应进行运动试验,确定有无缺血存在。

对左主干与三支冠状动脉病变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与PCI 的选择仍基于SYNTAX评分,与2012年指南基本相同。我国有上千家医院开展PCI,能成熟开展CABG的医院相对较少。对明显不适宜进行PCI的左主干和三支病变患者,应转至有条件的医院进行CABG。

三、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血运重建策略

虽然直接PCI较溶栓治疗可明显降低STEMI的病死率、再梗死发生率及再次血运重建并减少脑出血,有条件的医院应首选直接PCI,但直接PCI目前在我国开展并不普及,溶栓治疗仍应是重要的再灌注治疗手段。2016年指南特别强调了溶栓治疗结合早期PCI的价值。

指南再次强调尽量缩短首次医疗接触(FMC)至PCI的时间,对无直接PCI条件又无尽快转运可能时,若患者无溶栓禁忌,应尽快启动溶栓治疗,然后在24 h内转运至有PCI条件的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对有显著残余狭窄者行PCI。对虽有PCI条件但预计FMC至PCI时间延迟>120 min者也应尽快在30 min内予以溶栓治疗,然后在3~24 h 内行冠状动脉造影,必要时行PCI。对溶栓失败者应尽快行补救性PCI,对溶栓后出现心原性休克或严重心力衰竭者应行急诊PCI。

2016年指南系统分析了FAST-MI注册研究、FAST-PCI研究、STREAM研究及随机对照研究的汇总研究,结果表明STEMI发病早期尽快溶栓治疗,溶栓后24 h内早期实施PCI,30 d病死率与PCI无差异。国内2个较小样本研究表明溶栓后早期PCI是可行的[3,4]。在这些证据基础上,2016年指南将溶栓成功后24 h内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并根据需要对梗死相关动脉(IRA)行血运重建,升级为Ⅰ类推荐(A级证据)。

溶栓治疗不应作为STEMI患者的最终治疗,溶栓后绝大多数IRA 有显著残余狭窄,易发生再梗死,因此,溶栓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对IRA显著残余狭窄行PCI是必要的,此点已为专家共识。但对溶栓

后实施PCI的时间则有不同观点。近期一汇总分析表明,溶栓后早期PCI治疗在降低住院病死率或30 d病死率方面优于常规治疗(仅溶栓失败时行补救性PCI)[5]。TRANSFER-AMI研究则表明,对发病3 h内的STEMI院前溶栓后早期PCI(平均2.8 h)其缺血并发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即溶栓失败时补救性PCI,必要时PCI或延迟PCI(平均32.5 h)[6]。

我国目前溶栓大多在基层医院进行,临床实践中很少在溶栓后及时转至有条件的医院行PCI治疗,若无缺血表现,通常PCI在1周以后进行。在我国,临床实践中溶栓后PCI时机的选择仍有待研究。

近年来关于STEMI患者直接PCI的最大争议是关于非IRA是否同期PCI的问题。过去各国指南均建议直接PCI仅对IRA进行干预,除非合并心原性休克行IRA的PCI后仍有持续缺血征象者,否则不应对非IRA同期PCI。主要基于STEMI患者处于应激状态,血小板及凝血因子激活,万一非IRA在同期PCI时发生并发症,则可能危及患者生命。2016年指南总结近期4项随机对照研究(PRAMI[7]、CvLPRIT[8]、DANAMI-3 PRIMULTI[9]和PRAGUE-13[10]试验),显示对部分STEMI 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行急诊或择期PCI时,同期干预非IRA可能有益且安全。但HORIZONS-AMI[11]、REAL观察性研究[12]以及一网络汇总分析提示,择期完成多支PCI的临床获益可能优于直接PCI同期干预非IRA。2016年指南将STEMI多支病变择期完成非IRA的PCI 列为Ⅱa类推荐,将同期完成IRA的PCI列为Ⅱb类推荐。我国目前的临床实践对STEMI患者的非IRA若无缺血表现一般均在1周左右或以后择期进行,这是合理的。对同期进行非IRA的PCI需十分慎重。目前,支持同期PCI的几项研究病例数尚少,STEMI患者非IRA的PCI 究竟同期还是择期好,需有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关于STEMI直接PCI的另一热点问题是血栓抽吸装置应用的价值,过去基于TAPAS试验和汇总分析结果,认为直接PCI时血栓抽吸(主要是手动抽吸)可减少死亡和复合心血管事件,被列为Ⅱa类推荐。但最近发表的INFUSE-AMI, TASTE和TOTAL随机对照试验均表明常规冠状动脉内手动血栓抽吸无益,因此2016年指南已不推荐直接PCI时常规应用血栓抽吸,建议仅在血栓负荷重或支架内血栓等选择的患者可

考虑应急使用。

四、关于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

氯吡格雷作为ADP受体拮抗剂长期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治疗及PCI术前后,但由于其疗效受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影响,携带CYP2C19功能缺失等位基因与氯吡格雷治疗中血小板高反应性相关,能增加药物支架置入后血栓性不良事件。替格瑞洛已在我国上市,并已有了治疗应用的初步经验。2016年指南将替格瑞洛作为ACS时P2Y12受体拮抗剂的首要选择(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关于PCI术中抗凝治疗,肝素作为传统的抗凝药物,使用经验多,价格低廉,当然仍为首选。但在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应使用比伐芦定替代,在非ST抬高型ACS和STEMI患者有出血高危的患者推荐使用比伐芦定。多项研究包括我国的BRIGHT研究[13]表明,比伐芦定与肝素或肝素联用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比较,可减少不良事件和出血风险。

五、关于术后管理及二级预防的问题

2016年指南特别强调了术后康复治疗,健康生活方式,不仅要关注运动康复,也要关注心理康复,一些患者术后焦虑、抑郁,不仅影响PCI对症状和生活质量的改善,而且可影响PCI术后10年全因死亡[14]。因此,心理康复十分重要,必要时应建议心理咨询,给予必要的药物治疗。

PCI术后他汀药调脂治疗至关重要,2016年指南对PCI后他汀类治疗的靶目标值较2012年指南提出更高要求,PCI患者应属于强化他汀药物治疗的范畴,应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至1.8 mmol/L以下,并坚持长期治疗。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2(简本)[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4):271-277. .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6, 44(5):382-400..

[3] Shen LH, Wan F, Shen L, et al. Pharmacoinvasive therapy for 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China: a pilot study[J]. J Thromb Thrombolysis, 2012,33(1):101-108. .

[4] Han YL, Liu JN, Jing QM, et al.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harmacoinvasive therapy with prourokinase for 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with expected lo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related delay[J]. Cardiovasc Ther, 2013,31(5):285-290. .

[5] Borgia F, Goodman SG, Halvorsen S, et al. Early routine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after fibrinolysis vs. standard therapy in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meta-analysis[J]. Eur Heart J, 2010,31(17):2156-2169. .

[6] Cantor WJ, Fitchett D, Borgundvaag B, et al. Routine early angioplasty after fibrinolysis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 N Engl J Med, 2009,360(26):2705-2718. .

[7] Wald DS, Morris JK, Wald NJ, et al. Randomized trial of preventive angioplasty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J]. N Engl J Med, 2013,369(12):1115-1123. .

[8] Gershlick AH, Khan JN, Kelly DJ, et al. Randomized trial of complete versus lesion-only revascularizatio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for STEMI and multivessel disease: the CvLPRIT trial[J]. J Am Coll Cardiol, 2015,65(10):963-972. .

[9] Engstr?m T, Kelb?k H, Helqvist S, et al. Complete revascularisation versus treatment of the culprit lesion only in patients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multivessel disease (DANAMI-3—PRIMULTI): an open-label,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Lancet,2015,386(9994):665-671.

[10] Hlinomaz O. Multivessel coronary disease diagnosed at the time of primary PCI for STEMI: complete revascularization versus conservative strategy. PRAGUE 13 trial[R/OL].2015[2016-03-02].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2519383095.html,.br/wpcontent/uploads/2015/05/PRAGUE-13-Trial.pdf.

[11] Kornowski R, Mehran R, Dangas G, et al. Prognostic impact of staged versus ' one-time' multivessel percutaneous intervention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alysis from the HORIZONS-AMI (harmonizing outcomes with revascularization and stents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rial[J]. J Am Coll Cardiol, 2011,58(7):704-711. .

[12] Manari A, Varani E, Guastaroba P, et al. Long-term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multivessel disease treated with culprit-only, immediate, or staged multivessel percutaneous revascularization strategies: Insights from the REAL registry[J]. 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 2014,84(6):912-922. .

[13] Han Y, Guo J, Zheng Y, et al. Bivalirudin vs heparin with or without tirofiban during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BRIGHT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JAMA, 2015,313(13):1336-1346. .

[14] van Dijk MR, Utens EM, Dulfer K, et al. Depression and anxiety symptoms as predictors of mortality in PCI patients at 10 years of follow-up[J]. Eur J Prev Cardiol, 2016,23(5):552-558. .

遵循证据 优化冠心病介入治疗

遵循证据优化冠心病介入治疗 正文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发展日新月异,自'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2(简本)' [1]发表后,又有不少重要的临床试验结果发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及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组织专家组,收集并系统分析了2011年以后的最新临床研究,尤其是我国人群的大型临床试验结果,参考美国心脏病学学院(ACC)、美国心脏协会(AHA)以及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最新发布的相关指南,结合我国情况及临床实践,系统复习了文献,对当前热点问题在认真讨论基础上达成共识,对2012年指南进行了更新,编写了'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 (以下简称2016年指南),在本期付梓发表[2]。 2016年指南的鲜明特点之一是采用了多项我国人群的大型随机临床研究,改变了过去指南主要翻译欧美指南的状况,体现了我国特点。该指南在以下几方面值得读者关注。 一、首次在重要位置提出建立质量控制体系 我国PCI仍处于快速发展期,2014年已超过50万例,开展PCI 的医院已逾千家,在这样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质量控制是PCI在我国继续健康发展的关键。2016年指南第1条即将'建立质量控制体系'作为Ⅰ类推荐提出,并指出质量控制包括的具体内容,无疑对我国PCI 在高速发展的态势下注重质量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二、稳定性冠心病血管重建策略 对稳定性冠心病血管重建的目的最重要的是改善预后,对左主干狭窄,前降支近端狭窄,多支病变伴左心室功能受损(左心室射血分数<40%),缺血面积>左心室10%及单支通畅的冠状动脉显著狭窄,血运重建治疗可改善预后,作为Ⅰ类推荐。对药物治疗反应欠佳的任一冠状动脉的显著狭窄为缓解心肌缺血行血运重建也作为Ⅰ类推荐。 2016年指南强调了冠状动脉狭窄直径≥90%,可直接干预;当病

冠心病介入治疗进展(完整版)

冠心病介入治疗进展(完整版)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报道,我国居民冠心病现患人数约1100万,且死亡率继续升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据统计,2017年大陆地区冠心病介入例数为753142例。近年来,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大量的循证医学研究不断开展,相应的指南和推荐也不断更新。现将2018年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取得的主要新进展总结如下。 一、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心源性休克的新策略 1.新诊治策略成为了标准 在血管入路选择方面,RIFFLE ACS、STEMI RADIAL、MATRIX 以及RIVAL研究亚组分析显示,经桡动脉入路可以降低STEMI患者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此外,RIFFLE ACS和RIVAL研究亚组显示,经桡动脉入路可以降低STEMI的死亡率。是否经桡动脉入路适合所有的STEMI病例?其实不然。再灌注的时间是STEMI治疗的关键,导管的直径也影响血管

入路的选择。在心源性休克、动静脉瘘、老年患者等情况下,经股动脉入路是更好的选择。 在支架选择方面,第一代药物涂层支架(DES)远期血栓发生率增加;第二代DES比金属裸支架(BMS)有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生物可吸收支架(BRS)的研究结果令人失望。2018年DES成为直接PCI的标准选择。 抗血小板药物P2Y12拮抗剂的应用,ATLANTIC研究发现,早期使用P2Y12拮抗剂获益更大。TRITON STEMI和PLATO STEMI研究结果建议使用强效的P2Y12拮抗剂。PEGASUS研究建议在特定患者延长 P2Y12拮抗剂的使用时间。 2.新诊治策略改变了标准 血栓抽吸的应用:既往共识推荐在直接PCI时常规进行血栓抽吸。2008年发表的TAPAS试验结果显示,PCI术中进行常规血栓抽吸可改善STEMI患者的再灌注;而2013发表的TASTE试验结果显示,常规血栓抽吸并没有降低患者30天或1年死亡率;2015年发表的TOTAL试验结果显示,血栓抽吸术并没有减少180天内发生死亡、再发栓塞、心源性休

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的最新发现和介入治疗的前沿进展

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的最新发现和介入治疗的 前沿进展 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心脏和脑血管系统所发生的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中风等,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居高不下。为了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科学家们不断投入研究,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本文将介绍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的最新发现,并探讨介入治疗的前沿进展。 一、研究的最新发现 1. 炎性反应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炎性反应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炎性因子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并参与血栓形成过程。针对炎性反应的干预治疗成为了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的热点,研究人员尝试利用抗炎药物、免疫调节剂等手段来降低炎性反应水平,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目的。 2. 肠道微生物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肠道微生物与心脑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肠道微生物的失调会导致炎性反应的增加,进而影响血管功能和代谢状态。此外,肠道微生物还可以通过血液循环影响远离肠道的器官,包括心脏和脑部。因此,调节肠道微生物组成可能成为未来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新策略。 3. 遗传因素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遗传因素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和预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研 究特定基因的突变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了解 疾病的机制,并开发个体化治疗方案。例如,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某 些基因突变与降低胆固醇水平有关,进而降低患冠心病和中风的风险。这一发现为个性化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介入治疗的前沿进展 1.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优化 冠心病是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症,目前主要采用经皮冠状动脉 介入治疗。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寻找新的介入治疗手段,以提高手术的 成功率和降低并发症的风险。例如,近年来出现的全冠脉三维重建技 术和支架放置指导系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病变血管情况,提高手术 成功率。 2. 中风介入治疗的创新方法 中风是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主要死因之一,介入治疗在中风的救治中 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创新的介入治疗方法,如机械取栓术、颅内动脉造影和动脉球囊扩张术等。这些新技术的应 用使得更多患者能够及时地得到救治,降低了死亡率和致残率。 3. 心脏瓣膜疾病介入治疗的突破 心脏瓣膜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中的重要病症,传统的瓣膜替换手术 风险较大,恢复时间较长。为了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科学家们致力 于开发介入治疗替代方案。例如,经皮心脏瓣膜置换术(TMVR)利

冠心病的规范化介入治疗2024

引言概述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它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供血不足所引起的。冠心病的治疗方法很多,其中一种规范化的介入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本文将详细介绍冠心病规范化介入治疗的相关内容。 正文内容 1.介入治疗的基本原理 1.1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本概念 1.2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目的和作用 1.3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1.4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1.5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其预防 2.冠心病规范化介入治疗的应用范围 2.1稳定性心绞痛的介入治疗 2.2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2.3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 2.4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 2.5冠状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 3.冠心病规范化介入治疗的技术进展

3.1介入治疗设备的改进与发展 3.2病变类型和程度的评估方法 3.3支架种类和选择的优化 3.4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进步 3.5精准介入治疗的综合优化策略 4.冠心病规范化介入治疗的疗效评价 4.1介入治疗的直接效应评估 4.2介入治疗的远期疗效评估 4.3介入治疗的并发症评估 4.4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的比较评价 4.5冠心病规范化介入治疗的经济评价 5.冠心病规范化介入治疗的前景与挑战 5.1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发展趋势 5.2冠心病规范化介入治疗的挑战与问题 5.3冠心病规范化介入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5.4冠心病规范化介入治疗的对策与建议 5.5冠心病规范化介入治疗的社会影响与意义总结

冠心病的规范化介入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它通过介入手术和器械技术的应用,能够迅速改善心肌的供血情况,缓解心绞痛症状,降低心肌梗死和猝死的风险。冠心病规范化介入治疗的技术进展,不断提高了治疗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问题。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当着重在技术的创新和优化、疗效的评价和监测、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上,以提高冠心病规范化介入治疗的疗效和质量。冠心病规范化介入治疗的成功,将对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推动心血管病领域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冠心病介入护理新进展

引言: 冠心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世界范围内都有很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冠心病介入护理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本文将对冠心病介入护理的新进展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护理方案和指导。 概述: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重要性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所致。介入性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够减轻病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在过去的几年里,冠心病介入治疗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下面将详细介绍其中的新进展。 正文内容: 一、药物洗脱介入技术的应用 1.开拓了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新领域 2.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3.优化了PCI手术的治疗效果 二、分形临界介入技术的发展 1.提高了冠状动脉再通率 2.降低了PCI术后即刻复发率 3.减少了术后长期复发概率

三、冠状动脉旁路支架技术的应用 1.提高了远期生存率 2.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3.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四、冠脉精准成像技术的革新 1.提高了手术的准确性 2.降低了手术风险 3.为手术后的再治疗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五、生物阻塞剂新药的研发和应用 1.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 2.减少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3.提高了介入治疗的长期效果 总结: 冠心病介入护理新进展使得治疗更加个体化,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药物洗脱介入技术、分形临界介入技术、冠状动脉旁路支架技术、冠脉精准成像技术以及生物阻塞剂新药的研发和应用都极大地推动了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发展。这些新进展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还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带来了显著的改善。我们期待着冠心病介入护理的进

2021年冠心病介入抗栓治疗相关最新进展(全文)

2021年冠心病介入抗栓治疗相关最新进展(全文) 近年来随着新型介入器械、策略及新型抗栓药物的广泛应用,冠心病介入相关抗栓治疗领域取得了许多关键性的进展,日趋精准的抗栓治疗策略已得到了心血管介入医生的认可并在临床逐渐推广使用。本文围绕本期主题,简要解读和分析近1年冠心病介入抗栓治疗最新突破性临床研究的主要结果,为今后我国抗栓领域的创新和探索提供参考。 一、抗血小板治疗降阶策略的研究进展 目前新型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DES)及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已在临床常规应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的降阶治疗策略,即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接受较短时程DAPT,之后改为P2Y12受体抑制剂单药治疗或降低P2Y12受体抑制剂的强度/剂量,已成为新近学术界探索的主流方向。 自TWILIGHT主研究结果公布后,2020年6月在法国举行的ePCR 会议中公布了由我国韩雅玲牵头的TWILIGHT China的研究结果,证实在中国高危PCI患者中,使用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的DAPT 3个月后改为替格瑞洛单药治疗12个月,较连续使用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的DAPT 12个月显著减低出血风险,且不增加缺血风险,该结论与TWILIGHT主研究的相关结论具有一致性。来自韩国的TICO研究结果显示,在置入DES

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术后3个月改为替格瑞洛单药治疗组的主要终点事件—1年净不良临床事件(NACCE)发生率明显低于DAPT组。 TOPIC研究结果显示,PCI术后ACS患者应用强效P2Y12受体抑制剂(普拉格雷或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的DAPT 1个月后,改用氯吡格雷的患者的主要终点事件—NACCE及主要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继续应用强效P2Y12受体抑制剂者。TROPICAL-ACS研究结果提示,与持续应用12个月普拉格雷的患者相比,ACS患者在PCI术后1周转换为氯吡格雷(依据血小板功能检测结果调整P2Y12受体抑制剂强度)是可行且安全的。 2020年9月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公布的韩国HOST-REDUCE -POLYTECH-ACS研究的最新结果显示:PCI术后接受阿司匹林和普拉格雷联合治疗的ACS患者中,1个月后普拉格雷剂量减半(5 mg,1/d)组患者与持续应用常规剂量(10 mg,1/d)组患者相比,NACCE的发生风险降低。以上研究结果为更新指南提供了坚实的证据,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具有高出血风险的PCI人群更具有重要临床意义。针对中国人群DAPT降阶治疗的另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是OPT-PEACE研究(NCT注册号:03198741)。该研究由韩雅玲牵头、多中心参与,采用磁控胶囊内镜检测消化道黏膜损伤情况,了解PCI后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组患者胃

【课题申报】冠心病患者的冠脉介入治疗新技术

冠心病患者的冠脉介入治疗新技术 冠心病患者的冠脉介入治疗新技术 一、课题背景和意义 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病变引起的心脏疾病,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心脏病之一,也是导致人群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传统的冠脉介入治疗技术,如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和支架植入术已经取得了明显的疗效,但依然存在 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高等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冠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展了一系列新技术的探索和应用。这些新技术包括造影剂选择和使用的优化、血管成像技术的改进、导管和支架的创新等。这些新技术的发展,对于提高冠脉介入治疗的质量和效果,降低患者的手术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旨在系统总结和评价当前冠心病患者的冠脉介入治疗新技术的研究进展,探讨其在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和临床效果,为进一步推动冠脉介入治疗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主要研究内容 1. 造影剂选择和使用的优化:在冠脉介入治疗中,造影剂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药物,用于血管成像和病变评估。传统的造影剂使用虽然能够达到预期的成像效果,但也存在一系列的副作用

和并发症。因此,研究新型造影剂,改善其副作用和并发症,是当前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 2. 血管成像技术的改进:血管成像技术是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关键步骤,直接影响到治疗的准确性和疗效。近年来,一系列新的血管成像技术不断涌现,如经皮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这些新技术在血管成像的分辨率、清晰度和灵敏度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改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患者的辐射暴露。 3. 导管和支架的创新:导管和支架是冠脉介入治疗中的重要设备,直接影响到治疗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近年来,针对导管和支架的创新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如药物洗脱支架、生物可吸收支架等。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采用文献综述和病例分析的方法,系统收集和总结国内外关于冠心病患者的冠脉介入治疗新技术的相关研究,分析其优缺点和临床应用前景,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临床研究。同时,还将应用统计学的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量化分析和评价。 四、预期成果和创新点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预期可以总结和评价当前冠心病患者的冠脉介入治疗新技术的研究进展,提出相应的应用前景和临床实

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技术进展与应用

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技术进展与应用 介入治疗是一种新型的心血管疾病治疗方法,它通过导管、球囊、支架等器械对狭窄或阻塞的冠状动脉进行血运重建,以达到治疗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目的。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介入治疗的应用范围和效果也在不断提高。 目前,介入治疗技术已经取得了以下进展: 1. 药物洗脱支架的应用:药物洗脱支架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这种支架表面涂有抑制细胞增生的药物,可以防止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从而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率。 2. 新型介入器械的研发:如可降解支架、药物涂层球囊等新型介入器械的研发,进一步提高了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 介入治疗的精准化:随着影像技术和导航系统的不断发展,介入治疗越来越精准。医生可以通过影像设备实时了解导管、球囊、支架的位置和形态,精确地判断病变的位置和程度,从而更加精准地进行治疗。 介入治疗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拓展,例如: 1. 冠心病的治疗:介入治疗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手术,可以开通阻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供血,

改善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 2.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部分主动脉夹层的患者可以通过介入治疗,置入支架以隔绝破口,达到治疗的目的。这种治疗方法避免了外科手术的风险,创伤小,恢复快。 3. 心律失常的治疗:射频消融术是治疗心律失常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介入手术将电极导管送入心腔特定部位,释放射频能量使局部心肌凝固性坏死,达到治疗心律失常的目的。这种方法创伤小,手术成功率较高。 总之,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优化,相信介入治疗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得到提高和认可。

【课题申报】冠心病患者的冠脉介入治疗新技术耐用性

冠心病患者的冠脉介入治疗新技术耐用性 课题申明 《冠心病患者的冠脉介入治疗新技术耐用性》 一、课题背景与意义 冠心病患者是心脏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具有高发病率和致死率的特点。随着人口老龄化、生活习惯改变以及环境污染加重,冠心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而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是冠脉介入治疗,但现有的介入治疗技术耐用性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研究冠脉介入治疗新技术的耐用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 此课题拟着重研究并分析冠脉介入治疗新技术的耐用性,通过大样本病例的观察和分析,探索适用于冠心病患者的高效、稳定、可靠的介入治疗方法,提高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减少治疗风险和并发症发生率,有助于指导临床医生优化治疗方案,为冠心病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课题将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对我院近50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并结合大样本病例的回顾性分析,研究冠脉介入治疗新技术的耐用性。 1.确定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08年至2018年间在我院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共计500例。

2.数据采集与管理 利用电子病历系统,对病例的基本信息、病史、手术过程、术后随访数据进行采集和管理,并建立完整的数据表格和数据库,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研究指标 (1)主要指标:冠脉介入治疗新技术的耐用性(包括支架再 狭窄率、血管内血栓形成率、临床事件发生率等)。 (2)次要指标:冠脉介入治疗后心功能改善情况、生活质量 改善情况等。 4.数据分析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收集的病例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连续性变量将以均值±标准差表示,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方 差分析进行比较。分类变量将以百分比或计数(n)表示,使 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比较。生存分析将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使用log-rank检验进行不同组间的比较。P值<0.05为统计学上的显著性。 三、预期成果 通过该研究,我们预期可以得到以下几点成果: 1.对冠脉介入治疗新技术的耐用性进行系统评价,为冠心病患 者的介入治疗选择提供依据。 2.揭示冠脉介入治疗新技术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为冠 心病患者的临床管理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3.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减少治疗风险和 并发症发生率,为冠心病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冠心病个体化精准诊疗体系构建及优化策略研究

冠心病个体化精准诊疗体系构建及优化策略研究 冠心病的抗栓治疗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性。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实行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治疗可以使患者获益,尤其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以及行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尽管目前监测血小板功能的方法很多,其结果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存在争议,但是采用血小板功能检测可以识别高危人群,从而采用有效的干预手段。另外,关于基因检测对冠心病患者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的价值也存在争议。随着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技术不断出现,新的评价体系也逐渐应用于实践。本文就冠心病的精准抗栓治疗策略及新进展进行简述。 一、抗栓治疗的关键是平衡缺血与出血的风险 抗栓治疗在减少血栓事件发生带来巨大临床获益的同时,出血事件发生的风险也在增加。因此抗血小板治疗药物的“治疗窗”比较窄。因为个体的差异存在,所以如何平衡缺血与出血的风险显得至关重要,精准医疗的思想应运而生。目前临床常见的精准医学的实践手段主要包括血小板功能检测、基因检测及临床合并情况的综合考虑。尽管这些方法存在一些争议,但依然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精准医疗又称为个性化医疗,它是根据个体基因特征、环境以及生活习惯,为病人量身设计出最佳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治疗效果最大化和副作用最小化的一种定制医疗模式。但是如何做到精准?其中基因检测是重要的手段之一,另外血小板功能的检测也相当重要。目前在临床上应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中,氯吡格雷的地位依然稳固。但是氯

吡格雷一旦被吸收,大约85%被酯酶灭活。剩下的15%通过两步法进行生物转化,形成活性硫醇代谢物。在该两种生物转化过程中,CYP2C19酶起着关键的作用。大约30%的白人和黑人以及超过50%的亚洲人继承了CYP2C19酶的缺陷,在这些个体中,氯吡格雷生物活化受损,导致活性硫醇代谢物的形成减少,因此氯吡格雷的疗效降低。对于这部分人群要做到精准干预,避免氯吡格雷抵抗。 二、氯吡格雷与精准医疗 CYP2C19基因型决定氯吡格雷的代谢速度,但在临床分型方法并不统一,但一般分为三种代谢表型,即快代谢型、中间代谢型及慢代谢型。在不同的代谢表型之间氯吡格雷的疗效差别很大。TRITON -TIMI38研究结果显示,CYP2C19慢代谢等位基因携带者和非携带者相比,活性代谢产物减少了32.4%。CYP2C19慢代谢等位基因携带者和非携带者相比,心血管复合终点增加了53%。随访450天,慢代谢等位基因携带者和非携带者相比,PCI术后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增加了2倍。在临床实践中,对于快代谢表型患者,给予常规的75mg氯吡格雷即可达到较好的疗效,但对于中间代谢表型患者则要给予3-4倍的剂量才能达到相似的疗效。如果中间代谢表型合并糖尿病,要特别给予关注,常常需要300mg的氯吡格雷才能达到快代谢表型患者75mg剂量的疗效。但对于慢代谢患者来讲,即使给予大剂量的氯吡格雷效果依然不佳,建议换用其他药物。上述研究结果显示,CYP2C19慢代谢表型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明显增加,但是根据CYP2C19基因表型能否知道临床抗血小板治疗一直未得到肯定。

新医改医联体背景下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伦理思考

新医改医联体背景下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伦理思考 丁鹏 【摘要】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the mature of technology,and the improvement of institution,the under-treatment and over-treatment of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gradually tends to be balanced in our country.However,these two phenomena still exist in some regions,even in the same hospital.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medical conjoined in the new medical reform,it should play its positive role through strengthening the guidanceof medical ethics and the abiding the principle of optimization,in order to apply PCI scientifically and rationally,benefit patients more,and improve the medical quality.%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日趋成熟以及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冠脉介入治疗不足和治疗过度两个极端已趋于平衡.然而不平衡的问题在一些区域仍有一定存在,甚至在同一所医院也同时存在.在新医改医联体建设的背景下,通过加强医学伦理引导、遵循最优化原则,发挥新医改医联体建设的积极作用,以期实现科学合理应用介入治疗,更好地造福患者,提高医疗质量. 【期刊名称】《中国医学伦理学》 【年(卷),期】2017(030)004 【总页数】4页(P487-490) 【关键词】新医改;医联体;医学伦理;治疗不足;治疗过度 【作者】丁鹏

ivus冠心病金标准

ivus冠心病金标准 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第一篇示例: 依据诊断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冠心病根据病变程度、部位及形态分析冠脉狭窄及支架植入效果。目前,影像技术在评估和指导冠心病治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中IVUS成为了评估冠心病的金标准之一。 IVUS,即血管内超声显像技术(Intravascular Ultrasound),是一种结合超声波成像技术和血管介入技术,能够精确表现冠脉内腔结构,评估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和形态。IVUS能够在治疗过程中直接看到血管内部情况,为医生提供更直观、更准确的数据,有助于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手术成功率。 IVUS技术主要通过在导管内部放置超声探头,利用超声波传感器成像,实时显示心脏冠脉的影像。相比传统的血管造影,IVUS可以提供更加详细和准确的信息,如冠脉血管壁的厚度、斑块和钙化程度、病变的程度和形态等。这些数据对于评估狭窄程度、支架植入位置和尺寸等因素都至关重要。 在冠心病治疗过程中,IVUS技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IVUS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评估病变的位置和程度,确定治疗方案。通过IVUS的

直观显示,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血管情况,判断是否需要进行 介入治疗,选择合适的支架类型和尺寸。 IVUS还可以帮助医生指导手术操作过程。在支架植入过程中,医生可以利用IVUS技术实时监测支架的展开情况,确保支架的位置正确、尺寸合适,避免支架移位或造成血管破裂等并发症。 IVUS技术还可以评估手术效果和治疗后的再狭窄情况。通过IVUS 检查,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支架的植入效果,评估术后血管的通畅程度,及时发现手术并发症或再狭窄的情况,为患者进行及时的处理和调 整。 IVUS技术在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信息,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指导手术操作、评估治疗效果提供重要参考。IVUS已经成为评估冠心病的金标准之一,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和赞誉。 除了IVUS技术,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影像诊断技术,如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血流动力学学(FFR)等。这些新技术同样在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定程度上也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IVUS的地位。IVUS技术作为最早 应用于内科介入治疗的影像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具备 了相当可靠的临床应用基础,被广泛认可为冠心病的金标准之一。 第二篇示例:

【课题申报】冠心病患者的冠脉介入治疗新技术应用

冠心病患者的冠脉介入治疗新技术应用 《冠心病患者的冠脉介入治疗新技术应用》 一、课题背景与意义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缺血和缺氧的一种心脏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通过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可以迅速、准确地扩张或重建冠状动脉内腔,纠正血流受阻,恢复心肌血供,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然而,传统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虽然有效,但一些患者仍然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不良事件,如再狭窄、血栓形成、异物植入和血管损伤等。因此,研究和应用新的介入治疗技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以进一步提高冠脉介入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二、课题目标 本课题的目标是探索和应用新的冠脉介入治疗技术,评估其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可靠、有效的治疗手段,为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做出贡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1. 探究新的冠脉介入治疗技术的可行性。通过文献调研和案例

分析,详细了解和了解目前已有的冠脉介入治疗新技术,并评估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可行性和应用效果。 2. 选择适合的患者群体进行试验。根据冠心病患者的病情、临床特点和治疗需求,选择一定数量的合适患者,进行新技术的介入治疗,并进行对照组的设定,以比较新技术的优劣势。 3. 临床效果评估和数据分析。收集并记录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和治疗过程,根据事先设定的指标和评估方法,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客观的结论和结果。 四、课题预期成果 1. 探索并应用新的冠脉介入治疗技术,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可靠、有效的治疗手段。 2. 评估新技术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为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科学依据。 3. 发表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增加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 4. 提出改进和优化现有治疗方案的建议,为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五、预期研究周期和经费预算 本课题预计研究周期为两年,经费预算为XX万元。主要用于

【课题申报】冠心病患者的血管介入治疗效果

冠心病患者的血管介入治疗效果 课题编号:XXXX 课题名称:冠心病患者的血管介入治疗效果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性疾病,是世界各国心血管病的首要死因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目前冠心病的治疗手段较为多样,其中血管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常见的减少心肌缺血和改善心功能的治疗方法,受到了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青睐。然而,关于冠心病患者血管介入治疗效果的研究仍不够全面和系统,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该治疗方法的有效性以及潜在的危险性。 本课题将通过对大量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评估血管介入治疗在改善心功能、减少再发事件等方面的有效性,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更具科学依据的决策参考。同时,本研究可为进一步优化冠心病的治疗策略,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预期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内容与方案 本课题拟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通过搜集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血管介入治疗对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 搜集资料:通过检索各大医学数据库,搜集2009年至2021年期间血管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的相关文献,以及医院病案系

统中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2. 患者选择与分组:根据收集到的资料,按照血管介入治疗与非血管介入治疗两组进行分组,确保两组的基线资料相似,避免干扰因素的影响。 3. 分析指标:主要分析血管介入治疗对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改善、再发事件减少、生存质量提高等指标的影响。 4. 统计分析: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生存分析、卡方检验等方法,评估血管介入治疗的效果。 三、预期成果 本研究旨在评估血管介入治疗对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预期成果如下: 1. 系统评价血管介入治疗对冠心病患者心功能的改善情况,分析不同程度冠心病的患者是否适合血管介入治疗。 2. 分析血管介入治疗对冠心病患者再发事件的影响,包括心肌梗死、再血管化手术等。 3. 评估血管介入治疗对冠心病患者生存质量及预期寿命的改善情况,分析不同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4. 提供冠心病患者最佳的治疗策略,为医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望。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现状与研究进展综述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现状与研究进展综述 摘要: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患有冠心病的人数逐年增多,呈现较高的致死率,它已经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同时,医生在对每一名患者进行检查 的时候,应运用对症性的方法实施治疗。现今大部分医生会运用介入治疗的方法 来治疗冠心病,虽然此种方法具有相应的不完善之处,但是仍然有借鉴意义。因此,本文对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现状与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前人经验进行归纳 与总结。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治疗;治疗现状;研究进展 引言:伴随医学技术的不断改善,治疗冠心病的方法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目前,医生普遍实施介入治疗的方式来改善冠心病病人的病情,它能够使患者致 死率逐步下降,重新具有健康的生活模式。因此,医生应掌握专业化的操作手法 进行治疗,才能确保患者的生命健康,否则容易出现不可挽回的后果。作为一名 医生,其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认真对每一名患者进行治疗,从而赢得病人较高 的评价。 1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现状 1.1血管介入治疗 对于血管介入治疗而言,指医生运用专业化的血管解剖原理,并且在借助穿 刺针的基础上,将针穿刺到病人的表浅动脉中,随后使其流转到病人的血管系统里。同时,医生运用血管造影机观察患者的冠心病病灶处,并借助导管将造影剂 注入进病灶位置。在此基础上,医生将能全面观察病人病灶血管处的变化情况, 对冠心病患者实施具体治疗。杨勇(2016)认为血管介入治疗是一种治疗冠心病 的重要方法,它能够对病人的病灶部位进行细致考量,使临床疗效发生变化,促 进病人病情的早日康复,对临床医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应在临床中被 大力进行推广[1]。并且医生在对病人心脏情况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将会使人体的 酸碱值获得相应的转变,促进身体血液与氧气功能的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治疗 效果。 1.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法具有相应的缺点,如病人的痛苦度会增长,恢复 时间会延长,同时,患者在运用此种方法进行治疗后,会出现心率失常、出血量 增多的现象。因此,医生应重视此种方法的缺点,运用有效的方法对并发症进行 合理的护理,才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使患者的心情达到理想的模式。如果医 生掌握恰当的护理手段,将能够显著降低病人出血情况,患者的康复时间将会逐 步缩短,使患者的病情获得积极改善。此外,磷酸肌酸钠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 够使人体心脏的基本功能发生变化,并对人体中的器官进行调节,使血液循环达 到理想模式。 磷酸肌酸在人体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应获得人们的高度重视,人体中的心肌 细胞实时进行巨大的能量消耗,会使人体损失许多能量,而磷酸肌酸对人的身体 具有良好的屏障保护作用,并且在心肌需要较多能量的时候,它会使人们的心肌 能力取得较大的变化。因此,介入式治疗应被合理看待,药物在对人们身体中的 各项器官实施全面调节的过程中,尤其会使心脏的整体功能获得显著性的转变, 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最终,医生与患者会具有良好的相处状态,医闹现象出现

基于临床护理路径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护理服务项目优化

基于临床护理路径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治疗护理服务项目优化 【摘要】目的:本文探析基于临床护理路径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护理服 务项目优化。方法:选取在在我院心血管介入导管室接受PCI治疗的98例患者,分析护理路径和护理服务项目及其评价参数,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 在临床护理中静脉输血、胃管置管术和胃肠减压是技术难度及风险程度最高的护 理服务项目,最重要的项目为泵辅助动/静脉输液(血)和有创连续动脉血压监测,研究组护理满意度远远优于参照组,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构建基 于临床护理路径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护理服务项目优化,可保证护理质量, 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护理服务项目优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临床护理路径 由于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不规律、暴饮暴食,导致心脑血管疾病 发病率逐年上升,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器质性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 或心肌坏死的一种心脏病,是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1-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是指利用心导管技术快速疏通狭窄、闭塞甚至梗死的血管,改善 心肌的灌流从而挽救濒危血管的治疗技术,其成功率超过95%【3】,但该手术难度较大,患者治疗费用也较高,为了完善护理项目,提高护理质量,因此要分析评 价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服务项目及其评价参数,制定更为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时间为2022年9月-2023年9月期间,研究对象为在我院心血管介 入导管室接受PCI治疗的98例患者,根据计算机数字随机分配法(1:1)将所有 患者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为保证此次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所有患者符合世 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具有PCI治疗指征,无禁忌症,研究内容符

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病:循证与思考(全文)

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病:循证与思考(全文) 心血管疾病是我国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循证医学研究是目前评价药物临床疗效的重要方法。近五十年来,中国中医科学院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团队遵循循证医学理念,进行了系列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病的临床研究,为临床转化推广应用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因其研究对学科发展和产业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2014年被评为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本文对既往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并针对一些问题进行评述。 1.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上世纪70年代,北京地区成立冠心病防治协作组,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同仁医院等多家三甲医院联合开展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交叉设计、分阶段对照的临床试验,治疗中药选择著名中医郭士魁教授和陈可冀院士共同创制的新药“精制冠心片”。该项研究共纳入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12例,随机分为甲、乙两组,进行双盲法治疗,并进行自身前后交叉。将精制冠心片代号为I号片,安慰剂(成份为淀粉)代号为II号片。甲组第一疗程服I号片,第二疗程换服II号片。乙组第一疗程服II号片,第二疗程换服I号片。服药期间停用其它抗心绞痛药物,只允许心绞痛发作时含硝酸甘油片或其它速效中药。结果显示精制冠心片对冠心病心绞痛的

总有效率高达80.4%,心电图有效率和硝酸甘油片停减率也明显高于安慰剂治疗[1]。研究结果于1982年发表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被流行病学专家认为是我国中医药领域第一篇多中心的RCT临床试验报告,为中医药防治冠心病心绞痛提供了较高级别的循证证据。 愈心痛胶囊是陈可冀院士带领活血化瘀研究团队研发的又一防治冠心病的中药新药,并在1996年通过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该研究纳入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5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试验组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愈心痛胶囊,给药2周,跟踪随访2个月,结果显示加用愈心痛胶囊后对不稳定心绞痛的有效率高达94.1%,显著高于单纯西药常规治疗(74.2%,P<0.01)。[2] 愈梗通瘀汤是陈可冀院士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凝练而成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经验方。陈可冀院士带领活血化瘀研究团队1999年进行单中心随机对照试验验证其临床疗效,研究纳入冠心病心绞痛患者83例,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停用除硝酸甘油片以外的其他药物,治疗组给予愈梗通瘀汤,对照组口服消心痛,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1.1%,硝酸甘油停减率76.7%,明显优于对照组,证实了愈梗通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有效性。[3]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是从单味中药丹参中提取的以丹参乙酸镁为代

慢性冠心病的管理

慢性冠心病的管理——药物治疗、PCI、CABG之间的对比 最近的指南关注了慢性稳定性缺血性心脏病(过去曾叫做CAD)并评估了基于治疗的两种结果的数据:降低死亡率和心血管病事件(是否延长寿命?),或者是否减少症状(个体化治疗是否提升生活质量?)。在回顾数据并探讨慢性缺血性疾病再血管化的价值时,以上问题是主要关注的重点。 实际上有很多管理方式,但近三十年的大部分是针对CABG手术和PCI的探讨。Eric R. Bates医生注意到了在此期间最优化治疗的巨大进步。事实上,最优化治疗在四十年前原始的手术再血管化方式流行时甚至不是一项决策选项;患者被随机分组到旁路移植术组和无治疗方法的对照组。今天,生活方式干预,二级危险因素控制,抗心绞痛的药物治疗在血管生物学上发挥作用,经皮或手术干预来再血管化。 (编辑注解:在2012年更新的稳定性缺血性心脏病管理指南中,工作小组成员使用新的词汇“指南直接督促的疗法”GDMT(guideline-directed medical therapy)来代表ACCF/AHA 定义的“最优化治疗方法”。GDMT以后将在新的指南中使用) 预后和生活质量 减少死亡率和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并发症的关键在于改变生活方式和从一级、二级来干预危险因素:戒烟,控制热量摄入,控制体重,食物选择,用合适的药物使佛莱明危险因素达到目标水平。正如Bates医生说道,在收集每个病人问题清单时他注意到病人的BMI,LDL 和血压水平,糖尿病患者的血红蛋白AIc。在ACC.12所述,这些变量有各自特殊的目标值,通过明确的措施可进行干预,并可显著获益。 实际上很难明确具体是哪一项干预措施改善了预后,哪一项提高了生活质量。能改善预后的药物包括阿斯匹林,噻吩吡啶,他汀,ACEI/ARB,心梗后β阻滞剂。在用作二级预防上,每一种药物均可使风险降低20%。另外,最近的证据提示对于使用传统药物难以将血压控制在目标值的病人,可使用醛固酮拮抗剂。 对于心绞痛/心肌缺血的控制,钙通道阻滞剂和硝酸盐类对提高生活质量有益,但对改善预后无明显作用。尚不明确得出此结论的具体原因,Bates医生认为可能仅是因为他们不是抗血栓类药物。β阻滞剂对于延长患者寿命同样无效,除非是对于心梗后的患者。因此,对于无心梗病史的患者,β阻滞剂可用来治疗胸痛、提高生活质量,但不能提高生存率。雷诺嗪是医生在让病人接受心脏导管术前药物治疗的第四个选择。 保守治疗?可能不是在Bates医生的演讲中他试图比较药物治疗、PCI和CABG,他认为那不是个好标题,因为每一个患者都需要最优化治疗。而且,讨论总是会进入到侵入性疗法和保守治疗的框架中,他说道,最优化治疗并不意味着就是保守治疗。 Bates医生说道最优化治疗必须尽可能的积极,因为那样才能获得最大效益。即使一个患者被送去接受介入治疗,介入医生也要遵循最优化治疗原则。 如果一些患者需要介入治疗,哪些患者应该接受PCI,哪些患者应该接受手术再血管化?几年前的COURAGE试验在介入治疗医生群体中引起极大的恐慌,因为试验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为了最优化治疗,是否接受PCI无关紧要,因为在死亡和心梗的情况上是否行PCI并没有差别。这很有意义,Bates医生说道,因为PCI能否影响血栓风险尚不明确。另外,以往关注于此的试验得到了同样的结论。 他提议说,当获取稳定性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行PCI的知情同意书时,我们要告诉他们行PCI不能改变他们的死亡风险。PCI能够减轻他们的缺血负担,改善症状,但是死亡和心梗是由斑块破裂引起,PCI对于预防斑块破裂毫无作用。即使是糖尿病患者,PCI也不能降低死亡率,尽管Bates医生说道有迹象表明通过旁路手术此类患者在死亡率上可获益,但此说法并未确立。 至于CABG降低死亡率的证据,与药物治疗相比手术治疗能够提高生存率的大多数数据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