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证据 优化冠心病介入治疗
循证护理思维指导冠心病介入诊疗患者术后护理效果
循证护理思维指导冠心病介入诊疗患者术后的护理效果【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思维指导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术后的护理效果。
方法对我院在2010年03月到2012年12月收治的110例冠心病介入诊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方法对其术后进行护理,治疗组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循证护理,对两组护理方法的术后护理效果进行对比观察。
结果治疗组的患者在尿潴留、迷走神经发射、腹胀、睡眠障碍和腰背酸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均比对照组低(p0.05)。
结论循证护理思维指导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术后的护理效果显著,提高了护理质量。
【关键词】循证护理;思维指导;冠心病介入治疗;护理效果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758-01冠心病介入治疗是针对冠心病的新型治疗方法,治疗的过程中不进行全身麻醉和外科开胸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循证护理指的是护理人员在计划的护理活动中把科研结论和临床经验以及患者的意愿相结合,从而获得证据来作为临床护理的决策依据。
循证护理思维指导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护理能够增进患者的舒适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取得的临床护理效果显著。
现在对我院在2010年03月到2012年12月收治的110例冠心病介入诊疗的患者分别使用常规护理和循证护理的效果进行对比观察,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在2010年03月到2012年12月收治110例冠心病介入诊疗的患者,男性患者占85例,女性患者占25例,患者的年龄在18岁到77岁之间。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患者各占5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方法对术后进行护理,治疗组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循证护理,两组患者在年龄和性别等基本资料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对两组护理方法的术后护理效果进行对比观察。
1.2 方法对照组冠心病介入诊疗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护理,拔除动脉鞘管,对穿刺点给予15-20分钟加压,使用沙袋进行压迫6-10小时,让患者卧床休息;治疗组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循证护理,主要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2.1 首先对检索的关键词进行确定,主要包括冠心病介入治疗、迷走神经反射、腰背酸痛、尿潴留和睡眠障碍,结合之前的临床实践和护理经验以及患者的情况做出具体评价,在临床实践中寻找需要解决的相关护理问题。
冠心病的规范化介入治疗
冠心病的规范化介入治疗冠心病的规范化介入治疗1、简介1.1 定义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心肌缺血性疾病。
1.2 目的本文档的目的是规范化冠心病患者的介入治疗,提高治疗效果,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2、诊断要点2.1 临床症状冠心病患者常表现为胸痛、胸闷、气短等一系列症状。
2.2 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检查是冠心病诊断的重要手段,ST段抬高、T波倒置、Q波等异常表现有助于冠心病的诊断。
2.3 影像学检查冠状动脉造影和多层螺旋CT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可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
3、冠状动脉介入治疗3.1 血运重建治疗血运重建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核心内容,包括血运重建手术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3.2 血管扩张治疗血管扩张治疗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常用方法,通过球囊扩张和药物洗脱等手段,扩大冠状动脉的管腔,改善血流灌注。
3.3 血栓抽除治疗冠状动脉血栓阻塞是冠心病急性发作的主要原因之一,血栓抽除治疗可快速恢复血流,缓解症状。
4、术后管理4.1 抗血小板治疗术后患者应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以预防再次血栓形成。
4.2 药物治疗患者应按照医嘱规范用药,包括β受体阻滞剂、ACE抑制剂、他汀类药物等。
4.3 生活干预患者应积极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如戒烟、控制体重、均衡饮食等,以减少冠心病的风险。
附件:冠心病介入治疗指南(附表、流程图等)法律名词及注释:1、冠心病:指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心肌缺血性疾病。
2、血运重建手术:冠心病患者进行开胸手术,采用人工血管或静脉移植等方式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流。
3、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通过导丝和导管将金属支架植入冠状动脉,扩大狭窄段,恢复血流。
4、血管扩张治疗:通过球囊扩张和药物洗脱等手段,扩大冠状动脉的管腔,改善血流灌注。
5、冠状动脉血栓阻塞:冠心病急性发作时,冠状动脉中的血栓可阻塞血流,导致心肌缺血。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讲解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讲解冠心病介入治疗的讲解1、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概述1.1 冠心病的定义和流行病学数据1.2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目的和原理1.3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2、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准备工作2.1 患者评估和临床评分2.2 术前常规检查及必要的特殊检查2.3 术前用药和麻醉选择3、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操作步骤3.1 血管介入术前准备3.2 血管导管的选择和插管技术3.3 冠状动脉造影和病变评估3.4 冠脉介入治疗技术和器械选择3.5 冠脉支架植入和球囊扩张技术3.6 冠脉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处理4、冠心病介入治疗后的护理和常规用药4.1 术后血管压迫及相关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4.2 术后临床疗效的评估和随访4.3 术后用药方案和限制性活动指导5、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其处理5.1 血管穿刺并发症5.2 冠脉介入治疗相关的并发症5.3 麻醉及药物过敏6、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效果和预后评估6.1 治疗后的血流动力学改善与症状缓解6.2 治疗后的心脏功能恢复评估6.3 治疗后的心肌缺血评估6.4 长期预后及相关生存期研究7、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资料包括相关的研究论文、统计数据、操作视频等。
详细内容请参阅附件。
8、法律名词及注释- 冠心病:指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心脏病。
- 冠状动脉造影:通过插管将造影剂注入冠状动脉,观察冠脉血管情况的一种影像学检查。
- 冠脉介入治疗:通过血管插管技术将介入器械送至冠状动脉病变部位,进行支架植入、球囊扩张等疏通冠状动脉的治疗方法。
注意:本文档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的治疗方案请遵循医生的建议。
【课题申报】冠心病患者的冠脉介入治疗新技术
冠心病患者的冠脉介入治疗新技术冠心病患者的冠脉介入治疗新技术一、课题背景和意义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病变引起的心脏疾病,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心脏病之一,也是导致人群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传统的冠脉介入治疗技术,如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和支架植入术已经取得了明显的疗效,但依然存在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高等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冠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展了一系列新技术的探索和应用。
这些新技术包括造影剂选择和使用的优化、血管成像技术的改进、导管和支架的创新等。
这些新技术的发展,对于提高冠脉介入治疗的质量和效果,降低患者的手术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旨在系统总结和评价当前冠心病患者的冠脉介入治疗新技术的研究进展,探讨其在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和临床效果,为进一步推动冠脉介入治疗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主要研究内容1. 造影剂选择和使用的优化:在冠脉介入治疗中,造影剂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药物,用于血管成像和病变评估。
传统的造影剂使用虽然能够达到预期的成像效果,但也存在一系列的副作用和并发症。
因此,研究新型造影剂,改善其副作用和并发症,是当前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
2. 血管成像技术的改进:血管成像技术是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关键步骤,直接影响到治疗的准确性和疗效。
近年来,一系列新的血管成像技术不断涌现,如经皮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这些新技术在血管成像的分辨率、清晰度和灵敏度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改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患者的辐射暴露。
3. 导管和支架的创新:导管和支架是冠脉介入治疗中的重要设备,直接影响到治疗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近年来,针对导管和支架的创新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如药物洗脱支架、生物可吸收支架等。
三、研究方法本课题将采用文献综述和病例分析的方法,系统收集和总结国内外关于冠心病患者的冠脉介入治疗新技术的相关研究,分析其优缺点和临床应用前景,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临床研究。
冠心病介入治疗
冠心病介入治疗正文:一、背景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供血不足。
介入治疗是一种常见的冠心病治疗方法,通过血管成形术或支架植入等技术手段,恢复冠状动脉的通畅,达到改善心肌供血的目的。
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适应症1:稳定型心绞痛:当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时,考虑介入治疗。
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持续胸痛,出现 ST 段抬高的心电图改变,或者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升高时应尽早行介入治疗。
3:不稳定型心绞痛:对于经药物控制仍然存在胸痛的患者,可以考虑介入治疗。
4:危及患者生命的主干冠状动脉病变:发生主干冠状动脉阻塞引起严重的心肌缺血时应立即进行介入治疗。
三、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方法1:血管成形术:通过导管置入冠状动脉,使用特定的气囊扩张血管狭窄段,恢复血流通畅。
2: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在血管成形术的基础上,植入支架来维持冠状动脉的通畅。
3:旋切刀球囊扩张术:通过旋切刀旋转切削狭窄段,再使用球囊扩张血管,达到治疗效果。
4:光子射频消融术:通过射频能量产生热效应,消融冠状动脉狭窄段,恢复血流通畅。
5:激光射频消融术:采用激光光束与射频能量相结合,消融冠状动脉狭窄段。
6:吸附物取出术:当冠状动脉发生血栓堵塞时,通过导管将血栓抽出。
四、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处理1:动脉穿孔:及时行手术修补或埋置封闭装置。
2:血栓形成:使用抗凝药物并密切观察患者血栓形成情况。
3:支架再狭窄:可考虑使用药物洗脱或再次介入治疗。
4:心肌梗死:密切监测心肌酶谱变化,及时处理。
5:动脉瘤形成:进行血管修复或覆盖支架。
1: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前检查单:包括血常规、心电图、心肌酶谱、支架类型选择等。
2: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护理指导:包括术后饮食、活动、药物使用等。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冠心病:指冠状动脉病变导致心肌缺血的一种疾病。
2:介入治疗:指通过导管等技术手段对人体进行治疗。
3:血管成形术:又称为血管扩张术,通过使用特定的气囊扩张血管狭窄段,恢复血流通畅。
冠心病介入治疗指南解读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历史与发展
冠心病介入治疗最早可追溯到1974年,由加拿大医生Andre Cournand和Werner Forssmann首次成功实施。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不断改进和完善, 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发现和纠正问题
指南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不规范的操 作、不合理用药等。
提高医疗质量
通过推广和应用指南,可以提高整个医疗系统的质量水平,减少 医疗事故和纠纷的发生。
在科研与教学中的价值
提供科研方向
冠心病介入治疗指南可以为科研人员提供研究方向和思路,促进相 关领域的科技创新。
指导教学
冠心病介入治疗指南解读
2023-11-08
目 录
• 冠心病介入治疗概述 • 冠心病介入治疗指南要点 • 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细节 •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与预后 •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最新进展与挑战 • 冠心病介入治疗指南解读的意义与应用
01
冠心病介入治疗概述
冠心病介入治疗定义
冠心病介入治疗是指通过导管等医疗器械,在不开胸的情况下疏通冠状动脉狭窄 或闭塞,从而达到改善心肌供血、缓解心绞痛等症状的治疗方法。
血管内超声技术
血管内超声技术能够提供血管内部的影像信息,有助于精 准定位病变,提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
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的联合应用
抗血小板药物
介入治疗后,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 氯吡格雷等,以防止血栓形成。
降脂药物
降脂药物可以降低血脂水平,稳定斑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介入治疗后,患者可能需要服用他汀类药物等降脂药物。
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操作规范
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操作规范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操作规范一、PCI的适应证I类:指那些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或治疗;II类:指那些有用和有效性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的操作或治疗;IIa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IIb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尚不能充分证明有用/有效。
(一)无症状或仅有轻度心绞痛[加拿大心血管学会(CCS)分级I级心绞痛 *非糖尿病患者、1或2支血管病变、病变血管支配较大区域的存活心肌,负荷试验显示所支配区域心肌缺血,治疗成功的把握性很大,为公认的适应证(I类)。
*伴有糖尿病、1或2支血管病变、病变血管支配中等区域的存活心肌,负荷试验显示所支配区域心肌缺血,治疗成功的把握性很大,大多认为可行PCI (Ⅱa类)。
*3支血管病变、病变血管支配中等区域的存活心肌,治疗成功的把握性很大,负荷试验显示心肌缺血的证据,可考虑PCI,但其有效性尚待证实(Ⅱb 类)。
*病变血管仅支配较小区域的存活心肌,没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PCI 成功的机会很小,临床症状可能与心肌缺血无关,存在导致并发症或死亡的高危因素,左主干病变,狭窄≤50%,属于相对禁忌证。
(二)中、重度心绞痛(CCA分级Ⅱ~Ⅳ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中、重度心绞痛患者多有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血管重建治疗可以明显缓解心绞痛发作。
如果患者同时有左心室收缩功能降低,血管重建有可能延长寿命。
对于不稳定性心绞痛或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FRISC Ⅱ和TACTICS-TIMI 18试验的结果支持早期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重建治疗,对高危患者尤有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抗血小板药物、低分子肝素和他汀类调脂药都有助于改善血管重建治疗的效果,不应忽视。
*病变血管支配中-大区域的存活心肌,负荷试验显示明显心肌缺血,PCI 成功的把握性很大,危险性小,为公认的适应证(I类)。
冠心病的规范化介入治疗2024
引言概述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它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供血不足所引起的。
冠心病的治疗方法很多,其中一种规范化的介入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详细介绍冠心病规范化介入治疗的相关内容。
正文内容1.介入治疗的基本原理1.1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本概念1.2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目的和作用1.3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1.4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1.5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其预防2.冠心病规范化介入治疗的应用范围2.1稳定性心绞痛的介入治疗2.2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介入治疗2.3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2.4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2.5冠状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3.冠心病规范化介入治疗的技术进展3.1介入治疗设备的改进与发展3.2病变类型和程度的评估方法3.3支架种类和选择的优化3.4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进步3.5精准介入治疗的综合优化策略4.冠心病规范化介入治疗的疗效评价4.1介入治疗的直接效应评估4.2介入治疗的远期疗效评估4.3介入治疗的并发症评估4.4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的比较评价4.5冠心病规范化介入治疗的经济评价5.冠心病规范化介入治疗的前景与挑战5.1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发展趋势5.2冠心病规范化介入治疗的挑战与问题5.3冠心病规范化介入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5.4冠心病规范化介入治疗的对策与建议5.5冠心病规范化介入治疗的社会影响与意义总结冠心病的规范化介入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它通过介入手术和器械技术的应用,能够迅速改善心肌的供血情况,缓解心绞痛症状,降低心肌梗死和猝死的风险。
冠心病规范化介入治疗的技术进展,不断提高了治疗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问题。
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当着重在技术的创新和优化、疗效的评价和监测、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上,以提高冠心病规范化介入治疗的疗效和质量。
冠心病规范化介入治疗的成功,将对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推动心血管病领域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心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1.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为规范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 ,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趁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是指经血管穿刺径路进入心腔内或者血管内实施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 ,主要包括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疗技术、心律失常介入诊疗技术和结构性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如经皮瓣膜疾病介入术和左心耳封堵术),不包括以抢救为目的的暂时起搏术、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医疗机构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有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心血管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的诊疗科目,有血管造影室和重症监护室。
1 .心血管内科。
开展心血管内科临床诊疗工作,床位不少于 40 张。
2 .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
开展心脏大血管外科临床诊疗工作,床位不少于 30 张。
- 1 -3 .血管造影室。
( 1 )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 2 )配备 800mA,120KV 以上的心血管造影机,具有电动操作功能、数字减影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象管理系统。
( 3 )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有氧气通道、除颤器、吸引器、血氧检测仪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4)有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 5 )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还必须配备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仪以及心血管有创压力监测仪;开展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还必须配备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开展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心律失常介入治疗还必须配备八导联以上(含八导联)的多导电生理仪。
4 .重症监护室。
( 1 )设置符合规范要求,达到Ⅲ级洁净辅助用房标准,病床不少于6 张,每病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 15 平方米,能够满足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专业需要。
( 2 )符合心血管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专业危重病人救治要求。
循证护理在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疗效
循证护理在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疗效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疗效。
方法收集我院冠心病介入的患者,分为:循证护理组(接受冠心病介入循证护理)和常规护理组(接受冠心病介入常规护理)。
对比两组文化程度及疾病构成;两组护理后冠心病健康认知程度。
结果两组文化程度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护理后冠心病健康认知程度。
结论循证护理可以提高在冠心病介入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
标签:循证护理;冠心病;介入The effect of evidence - based nursing in patients withcoronary heart diseaseWU Xiao-ping(Department of cardiology,may 4th hospital,Tianjin city,Tianjin 300142,China)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在近几年快速上升,WHO据统计冠心病是造成的人群致残和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PCI介入治疗冠心病疗效显著,但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存在众多安全隐患和护理风险,严重时会造成患者发生死亡[1]。
循证护理是护理研究和护理实践的有机结合,利用科学的证据开展护理工作,为患者提供的完整的护理方案。
众多研究表明循证护理不仅能提高护理效率,还能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
因此本文拟收集2014年1月~2016年3月我院冠心病介入的患者,分析循证护理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收集2014年1月~2016年3月我院冠心病介入的患者,分为:循证护理组(接受冠心病介入循证护理)和常规护理组(接受冠心病介入常规护理)。
研究组平均年龄(63.4±7.2)岁、男35例,女25例,对照组平均年龄(61.7±8.5)岁、男34例、女26例,两组性别,年龄无差异。
1.2 入选标准(1)明确诊断为冠心病。
(2)无严重内科疾病,无恶心肿瘤。
(3)护理依从性好。
1.3 循证护理1.3.1 服药护理文献指出PCI术后患者需要服用各种抗血小板凝集药物,其他包括常规降脂肪、降糖、营养心肌细胞等药物,很容易造成药物漏服。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是什么(养生小贴士)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是什么
很多人对于一些医学上的专用术语不是很明白,甚至是
没有听话过。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就让很多患者产生疑惑。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一般是用在冠状动脉血管有疾病的患者身上。
但是该类手术存在风险,在手术之前要先看看患者的体质是否适应这样的手术,先做一些术前测试。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指经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从而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的治疗方法。
1、对于慢性稳定型冠心病有较大范围心肌缺血证据的患者,介入治疗是缓解症状的有效方法之一。
2、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高危患者,
提倡尽早介入治疗。
高危患者主要包括:反复发作心绞痛或心肌缺血或充分药物治疗时活动耐量低下;血心肌酶指标升高;心电图新出现的ST段压低;出现心力衰竭或出现二尖瓣反流或原有
反流恶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持续室速;6个月内接受过介入治疗;曾行冠脉旁路移植术等。
3、对于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治疗的关键在于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RA),尽可能挽救濒死心肌,降低患者急性期的死亡风险并改善长期预后。
根据患者就诊的时机以及初始治疗的不同分为不同的策略:
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之后,患者也许会出现不适,而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
就比如:冠状动脉痉挛、冠脉夹层、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支架内血栓形成、支架脱落、对比剂肾病或者是突然大出血等情况,但并不是都会发生。
手术后一定要在医院先观察一阵子再出院。
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治理规范(试行)为了加强对本市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的临床应用治理,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依照《上海市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治理方法》(沪府办〔2002〕71号),结合本市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应用的实际情形,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所称冠心病介入诊疗是指经血管穿刺径路进入,在冠状动脉内进行的诊断和治疗技术。
一、医疗机构差不多要求(一)二级甲等以上医院或具备相应临床应用能力和条件的医疗机构;(二)有独立的心血管内科和冠心病监护室(CCU);(三)有独立的胸外科;(四)有符合放射防护条件、面积不小于60平方米的心导管室;(五)配备1000mA,120KV以上并具有电动操作功能、影像储存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的心血管造影机;(六)具有记录功能的心电及有创压力监测设备、除颤器、心脏临时起搏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吸氧设备等必要的设备和急救药品。
二、人员差不多要求(一)独立从事心脏介入诊治医师应具备的资质条件:1、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有3年以上心血管病临床诊疗工作经历;2、独立完成100例冠状动脉造影。
(二)技术负责人应具备的资质条件:1、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2、10年以上心血管病临床诊疗工作经历;3、5年以上独立开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经历。
(三)心导管室护士应有3年以上心血管内科专业护理体会。
(四)心导管室技术人员应具有放射人员上岗资格。
三、临床应用差不多规范和治理要求(一)冠心病介入治疗指征1、明显心绞痛症状或等同症状;2、急性心肌梗死自显现症状至入院12小时内,或12小时后仍有严峻缺血表现;3、虽无临床症状但存在客观的大面积心肌缺血实验室证据;4、冠状动脉旁路术后心绞痛复发者。
对无明显狭窄或充满性、小血管和心肌供血范畴小的血管病变原则上不应实施介入治疗;对慢性完全堵塞病变和无爱护左主干病变的介入治疗,应慎重选择。
(二)手术操作常规1、术前预备(1)患者或托付人签署知情同意书;(2)术前完善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心电图、胸片和心脏超声检查;(3)如无副作用术前常规应用抗血小板制剂。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心脏康复健康教育的最佳证据总结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心脏康复健康教育的最佳证据总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心脏康复健康教育的最佳证据总结心脏疾病是当前全球范围内的一大健康问题,其中冠心病是最常见的,导致高死亡率和致残率。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作为一种常见的冠心病治疗方法,对心脏康复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综述最佳证据,总结有关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心脏康复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内容和方法。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是通过血管通路经皮肤进入体内,用导丝导管等器械进行介入治疗,包括冠状动脉扩张术、支架植入术等。
PCI通过改善心肌供血,减少症状发作和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在进行PCI治疗后,患者需要进行心脏康复,以恢复心脏健康和预防二次心脏事件。
心脏康复健康教育对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至关重要。
针对经历了PCI的患者,必须向其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促使他们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预防二次心脏事件。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心脏康复健康教育内容:1. 生活方式的重视:患者需要理解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心脏健康的重要性,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不吸烟和限制饮酒。
合理的饮食包括低脂、低盐、高纤维的饮食,以及摄入足够的水果和蔬菜。
适量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可以选择散步、慢跑、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
此外,患者应尽量避免吸烟和限制饮酒,这些都是心脏健康的危险因素。
2. 药物治疗的合理使用:患者需要了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终身用药的必要性。
常见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等,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预防二次心脏事件。
3. 心理健康的关注:心脏康复健康教育还应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
心脏疾病对患者造成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冲击,因此需要提供心理支持和心理康复。
患者可以通过参加心理咨询、加入康复小组和寻求家人和社会的支持来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针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心脏康复健康教育,应该采用多种方法和策略。
心血管介入科工作计划优化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操作技术
心血管介入科工作计划优化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操作技术为了提高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优化操作技术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如何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工作计划,以优化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操作技术。
一、患者评估在进行心血管介入治疗之前,必须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
首先,需要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和相关检查结果,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等。
其次,还需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包括年龄、并发症、术前心功能等方面。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手术前准备在手术前,应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确保手术器械和设备的准备齐全,并进行必要的消毒和检查。
其次,要对患者进行术前讲解,告知手术过程、风险和术后护理等方面的信息。
同时,还应进行血液准备和抗凝治疗等操作,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三、手术操作心血管介入治疗是一项高风险的操作,需要专业的医生和护理人员进行。
在手术操作中,应严格遵守规范化的操作流程,确保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同时,还应使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如血管造影、导管操作等,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效果。
四、术后管理手术结束后,还需进行恰当的术后管理。
首先,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等指标,及时处理并发症和护理需求。
其次,还要进行定期的随访和评估,以监测手术效果和患者的恢复情况。
此外,还要给予患者必要的术后护理指导和药物治疗,以促进康复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五、团队合作与培训为了优化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操作技术,团队合作和人员培训是不可或缺的。
在工作计划中,应重视团队协作,明确分工和责任,确保每个环节的顺利进行。
同时,还应定期进行培训和学术交流,更新知识和技术,提高操作水平和团队素质。
六、质量控制与改进为了提高心血管介入治疗的质量和效果,质量控制和改进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在工作计划中,应设立质控指标和评估体系,监测和评估手术过程中的各项指标,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此外,还应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总结经验和教训,为后续的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冠心病的手术治疗与介入治疗选择指南
冠心病的手术治疗与介入治疗选择指南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通常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引起,导致心肌缺血。
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两种常见方法。
本文将介绍冠心病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的选择指南。
I. 冠心病手术治疗选择指南冠心病手术治疗是通过开胸手术的方式来修复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的血管,以恢复血液流通,减轻心肌缺血。
手术治疗通常适用于以下情况:1. 主要病变位于左主干冠状动脉:左主干冠状动脉供应心脏左室的大部分区域,狭窄或阻塞可能导致严重的心肌缺血。
在这种情况下,手术治疗通常是首选方法。
2. 多支血管病变:如果患者存在多支冠状动脉的狭窄或阻塞,手术治疗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手术可以同时修复多个血管,以确保心肌得到足够的血液供应。
3. 高危患者:对于存在其他严重健康问题的患者,例如肾功能不全、复杂的心力衰竭等,手术治疗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
手术可以在同一时间进行其他手术干预,避免多次手术的风险和负担。
4. 合并疾病:冠心病患者可能同时存在其他心血管疾病,如心脏瓣膜病或心脏节律失常。
手术治疗可以在修复冠状动脉的同时,处理其他并发疾病。
II. 冠心病介入治疗选择指南冠心病介入治疗是通过经皮穿刺将导管送入冠状动脉内,使用支架或球囊扩张器来修复狭窄或阻塞的血管,以改善血液流通。
介入治疗通常适用于以下情况:1. 单支血管病变:如果冠状动脉只有一支受影响,介入治疗通常是首选。
这种情况下,通过支架或球囊扩张器的应用可以迅速修复血管狭窄,恢复血液流通。
2. 非严重病变:对于狭窄或阻塞不太严重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以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创伤。
与手术治疗相比,介入治疗可以减少患者的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
3. 低危患者:对于年轻且没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介入治疗通常是一个安全有效的选择。
这种治疗方法在降低冠状动脉阻塞的同时,减少了手术所带来的风险。
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介入治疗相对于手术治疗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来说更具可行性,因为手术治疗可能导致呼吸功能的进一步恶化。
介入诊疗质量控制的优化目标
介入诊疗质量控制的优化目标
一、深化跨学科交流与协作
通过定期的多学科研讨会和工作坊,促进不同科室之间的知识和技能交流,强化团队间的协同工作能力,为患者提供更为综合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二、实施精准化治疗
利用先进的医疗信息系统,对患者的个体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为患者提供量身定制的治疗计划。
同时,持续跟踪治疗效果,快速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的高效性和安全性。
三、促进技术创新与转化
积极追踪国际医疗科技的最新动态,鼓励和支持新设备、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同时,加强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加速医疗技术创新成果的临床转化。
四、提升患者体验
优化患者就医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等待和重复检查,提高诊疗效率。
通过改善就医环境、提供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增强患者的就医体验和治疗信心。
五、强化质量监控与评价
建立全面的质量监控体系,对介入诊疗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把控。
通过定期的质量评估和反馈机制,持续改进医疗服务的质量,确保患者安全。
六、发展继续教育和培训
对医护人员进行持续的技能提升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其对介入诊疗新技术、新理念的认识和应用能力,同时提高其服务意识和沟通能力。
七、推动医疗服务的公平性
确保介入诊疗资源在地区和人群之间的均衡分配,让更多患者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调配,缩小城乡和区域间的医疗服务差距。
通过这些综合性的优化措施,我们期望能够构建一个更加完善和高效的介入诊疗服务体系,不仅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同时也提升我国介入诊疗服务的整体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预防复发的最佳证据总结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预防复发的最佳证据总结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预防复发的最佳证据总结冠心病是一种以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导致心脏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脏疾病。
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作为一种常用的治疗冠心病的方法,以其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受到广泛应用。
然而,术后冠心病患者复发的风险依然存在,需要采取措施来预防复发。
本文将从医学最佳证据的角度总结冠心病患者PCI 术后预防复发的策略。
1. 严格控制危险因素冠心病患者复发的风险与危险因素的存在和控制程度密切相关。
因此,患者术后首要任务是严格控制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控制血压可以减少心脏的负担,减少冠脉平滑肌细胞增生;降低血脂水平可以减少冠脉斑块的形成;控制糖尿病可以减少血糖对血管的不良影响。
2. 合理用药药物治疗是冠心病患者术后预防复发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降压药、降脂药以及抗凝药物等。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以阻断血小板活化,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降压药可以控制血压,减少心脏负担;降脂药可以降低血脂水平,减少斑块形成的风险;抗凝药物可以预防血栓的形成。
3. 运动和健康饮食适量的运动对冠心病患者的康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适度的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加冠脉血流量,有助于心肌的恢复。
此外,健康饮食也是冠心病患者的重要保障。
减少高脂肪、高盐、高糖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有助于降低血脂、控制血压和血糖。
4. 心理护理冠心病患者术后可能面临各种心理压力和抑郁情绪,这些情绪对心脏的恢复和预防复发不利。
因此,冠心病患者应接受心理护理,包括情绪疏导、心理支持和心理咨询等。
保持积极的心态有助于患者更好地恢复和预防复发。
5. 定期随访和检查冠心病患者术后需要定期进行随访和检查,以及时评估患者的病情和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
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彩超等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预防复发的最佳证据包括严格控制危险因素、合理用药、适当运动和健康饮食、心理护理以及定期随访和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遵循证据优化冠心病介入治疗正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发展日新月异,自'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2(简本)' [1]发表后,又有不少重要的临床试验结果发表。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及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组织专家组,收集并系统分析了2011年以后的最新临床研究,尤其是我国人群的大型临床试验结果,参考美国心脏病学学院(ACC)、美国心脏协会(AHA)以及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最新发布的相关指南,结合我国情况及临床实践,系统复习了文献,对当前热点问题在认真讨论基础上达成共识,对2012年指南进行了更新,编写了'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 (以下简称2016年指南),在本期付梓发表[2]。
2016年指南的鲜明特点之一是采用了多项我国人群的大型随机临床研究,改变了过去指南主要翻译欧美指南的状况,体现了我国特点。
该指南在以下几方面值得读者关注。
一、首次在重要位置提出建立质量控制体系我国PCI仍处于快速发展期,2014年已超过50万例,开展PCI 的医院已逾千家,在这样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质量控制是PCI在我国继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2016年指南第1条即将'建立质量控制体系'作为Ⅰ类推荐提出,并指出质量控制包括的具体内容,无疑对我国PCI 在高速发展的态势下注重质量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二、稳定性冠心病血管重建策略对稳定性冠心病血管重建的目的最重要的是改善预后,对左主干狭窄,前降支近端狭窄,多支病变伴左心室功能受损(左心室射血分数<40%),缺血面积>左心室10%及单支通畅的冠状动脉显著狭窄,血运重建治疗可改善预后,作为Ⅰ类推荐。
对药物治疗反应欠佳的任一冠状动脉的显著狭窄为缓解心肌缺血行血运重建也作为Ⅰ类推荐。
2016年指南强调了冠状动脉狭窄直径≥90%,可直接干预;当病变狭窄<90%时,建议仅对无创检查有缺血证据或血流储备分数(FFR)≤0.8的病变进行干预。
我国医生对运动试验颇有顾虑,对有典型劳力型心绞痛者或可免于运动试验,但对不典型症状或无症状者,应进行运动试验,确定有无缺血存在。
对左主干与三支冠状动脉病变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与PCI 的选择仍基于SYNTAX评分,与2012年指南基本相同。
我国有上千家医院开展PCI,能成熟开展CABG的医院相对较少。
对明显不适宜进行PCI的左主干和三支病变患者,应转至有条件的医院进行CABG。
三、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血运重建策略虽然直接PCI较溶栓治疗可明显降低STEMI的病死率、再梗死发生率及再次血运重建并减少脑出血,有条件的医院应首选直接PCI,但直接PCI目前在我国开展并不普及,溶栓治疗仍应是重要的再灌注治疗手段。
2016年指南特别强调了溶栓治疗结合早期PCI的价值。
指南再次强调尽量缩短首次医疗接触(FMC)至PCI的时间,对无直接PCI条件又无尽快转运可能时,若患者无溶栓禁忌,应尽快启动溶栓治疗,然后在24 h内转运至有PCI条件的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对有显著残余狭窄者行PCI。
对虽有PCI条件但预计FMC至PCI时间延迟>120 min者也应尽快在30 min内予以溶栓治疗,然后在3~24 h 内行冠状动脉造影,必要时行PCI。
对溶栓失败者应尽快行补救性PCI,对溶栓后出现心原性休克或严重心力衰竭者应行急诊PCI。
2016年指南系统分析了FAST-MI注册研究、FAST-PCI研究、STREAM研究及随机对照研究的汇总研究,结果表明STEMI发病早期尽快溶栓治疗,溶栓后24 h内早期实施PCI,30 d病死率与PCI无差异。
国内2个较小样本研究表明溶栓后早期PCI是可行的[3,4]。
在这些证据基础上,2016年指南将溶栓成功后24 h内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并根据需要对梗死相关动脉(IRA)行血运重建,升级为Ⅰ类推荐(A级证据)。
溶栓治疗不应作为STEMI患者的最终治疗,溶栓后绝大多数IRA 有显著残余狭窄,易发生再梗死,因此,溶栓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对IRA显著残余狭窄行PCI是必要的,此点已为专家共识。
但对溶栓后实施PCI的时间则有不同观点。
近期一汇总分析表明,溶栓后早期PCI治疗在降低住院病死率或30 d病死率方面优于常规治疗(仅溶栓失败时行补救性PCI)[5]。
TRANSFER-AMI研究则表明,对发病3 h内的STEMI院前溶栓后早期PCI(平均2.8 h)其缺血并发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即溶栓失败时补救性PCI,必要时PCI或延迟PCI(平均32.5 h)[6]。
我国目前溶栓大多在基层医院进行,临床实践中很少在溶栓后及时转至有条件的医院行PCI治疗,若无缺血表现,通常PCI在1周以后进行。
在我国,临床实践中溶栓后PCI时机的选择仍有待研究。
近年来关于STEMI患者直接PCI的最大争议是关于非IRA是否同期PCI的问题。
过去各国指南均建议直接PCI仅对IRA进行干预,除非合并心原性休克行IRA的PCI后仍有持续缺血征象者,否则不应对非IRA同期PCI。
主要基于STEMI患者处于应激状态,血小板及凝血因子激活,万一非IRA在同期PCI时发生并发症,则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2016年指南总结近期4项随机对照研究(PRAMI[7]、CvLPRIT[8]、DANAMI-3 PRIMULTI[9]和PRAGUE-13[10]试验),显示对部分STEMI 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行急诊或择期PCI时,同期干预非IRA可能有益且安全。
但HORIZONS-AMI[11]、REAL观察性研究[12]以及一网络汇总分析提示,择期完成多支PCI的临床获益可能优于直接PCI同期干预非IRA。
2016年指南将STEMI多支病变择期完成非IRA的PCI 列为Ⅱa类推荐,将同期完成IRA的PCI列为Ⅱb类推荐。
我国目前的临床实践对STEMI患者的非IRA若无缺血表现一般均在1周左右或以后择期进行,这是合理的。
对同期进行非IRA的PCI需十分慎重。
目前,支持同期PCI的几项研究病例数尚少,STEMI患者非IRA的PCI 究竟同期还是择期好,需有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关于STEMI直接PCI的另一热点问题是血栓抽吸装置应用的价值,过去基于TAPAS试验和汇总分析结果,认为直接PCI时血栓抽吸(主要是手动抽吸)可减少死亡和复合心血管事件,被列为Ⅱa类推荐。
但最近发表的INFUSE-AMI, TASTE和TOTAL随机对照试验均表明常规冠状动脉内手动血栓抽吸无益,因此2016年指南已不推荐直接PCI时常规应用血栓抽吸,建议仅在血栓负荷重或支架内血栓等选择的患者可考虑应急使用。
四、关于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氯吡格雷作为ADP受体拮抗剂长期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治疗及PCI术前后,但由于其疗效受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影响,携带CYP2C19功能缺失等位基因与氯吡格雷治疗中血小板高反应性相关,能增加药物支架置入后血栓性不良事件。
替格瑞洛已在我国上市,并已有了治疗应用的初步经验。
2016年指南将替格瑞洛作为ACS时P2Y12受体拮抗剂的首要选择(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关于PCI术中抗凝治疗,肝素作为传统的抗凝药物,使用经验多,价格低廉,当然仍为首选。
但在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应使用比伐芦定替代,在非ST抬高型ACS和STEMI患者有出血高危的患者推荐使用比伐芦定。
多项研究包括我国的BRIGHT研究[13]表明,比伐芦定与肝素或肝素联用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比较,可减少不良事件和出血风险。
五、关于术后管理及二级预防的问题2016年指南特别强调了术后康复治疗,健康生活方式,不仅要关注运动康复,也要关注心理康复,一些患者术后焦虑、抑郁,不仅影响PCI对症状和生活质量的改善,而且可影响PCI术后10年全因死亡[14]。
因此,心理康复十分重要,必要时应建议心理咨询,给予必要的药物治疗。
PCI术后他汀药调脂治疗至关重要,2016年指南对PCI后他汀类治疗的靶目标值较2012年指南提出更高要求,PCI患者应属于强化他汀药物治疗的范畴,应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至1.8 mmol/L以下,并坚持长期治疗。
参考文献[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2(简本)[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4):271-277.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6, 44(5):382-400..[3] Shen LH, Wan F, Shen L, et al. Pharmacoinvasive therapy for 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China: a pilot study[J]. J Thromb Thrombolysis, 2012,33(1):101-108. .[4] Han YL, Liu JN, Jing QM, et al.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harmacoinvasive therapy with prourokinase for 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with expected lo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related delay[J]. Cardiovasc Ther, 2013,31(5):285-290. .[5] Borgia F, Goodman SG, Halvorsen S, et al. Early routine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after fibrinolysis vs. standard therapy in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meta-analysis[J]. Eur Heart J, 2010,31(17):2156-2169. .[6] Cantor WJ, Fitchett D, Borgundvaag B, et al. Routine early angioplasty after fibrinolysis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 N Engl J Med, 2009,360(26):2705-2718. .[7] Wald DS, Morris JK, Wald NJ, et al. Randomized trial of preventive angioplasty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J]. N Engl J Med, 2013,369(12):1115-1123. .[8] Gershlick AH, Khan JN, Kelly DJ, et al. Randomized trial of complete versus lesion-only revascularization in patientsundergoing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for STEMI and multivessel disease: the CvLPRIT trial[J]. J Am Coll Cardiol, 2015,65(10):963-972. .[9] Engstr?m T, Kelb?k H, Helqvist S, et al. Complete revascularisation versus treatment of the culprit lesion only in patients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multivessel disease (DANAMI-3—PRIMULTI): an open-label,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Lancet,2015,386(9994):665-671.[10] Hlinomaz O. Multivessel coronary disease diagnosed at the time of primary PCI for STEMI: complete revascularization versus conservative strategy. PRAGUE 13 trial[R/OL].2015[2016-03-02].http://.br/wpcontent/uploads/2015/05/PRAGUE-13-Trial.pdf.[11] Kornowski R, Mehran R, Dangas G, et al. Prognostic impact of staged versus ' one-time' multivessel percutaneous intervention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alysis from the HORIZONS-AMI (harmonizing outcomes with revascularization and stents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rial[J]. J Am Coll Cardiol, 2011,58(7):704-711. .[12] Manari A, Varani E, Guastaroba P, et al. Long-term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multivessel disease treated with culprit-only, immediate, or staged multivessel percutaneous revascularization strategies: Insights from the REAL registry[J]. Catheter CardiovascInterv, 2014,84(6):912-922. .[13] Han Y, Guo J, Zheng Y, et al. Bivalirudin vs heparin with or without tirofiban during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BRIGHT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JAMA, 2015,313(13):1336-1346. .[14] van Dijk MR, Utens EM, Dulfer K, et al. Depression and anxiety symptoms as predictors of mortality in PCI patients at 10 years of follow-up[J]. Eur J Prev Cardiol, 2016,23(5):552-5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