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制度、质量保障、风险防范预案电子教案
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一、本制度所称介入诊疗技术是应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的一种微创性治疗,即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等精密器械引入人体,对体内病灶进行诊断和局部治疗。
二、从事介入诊疗技术人员基本要求(一)介入诊疗医师资质要求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内科专业、外科专业及影像诊断与放射治疗专业医师。
2、具有主治医师以上(含主治医师)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并有3年以上心血管内科、胸心外科、神经内、神经外科及其他专业临床诊疗工作经验。
3、拟从事介入诊疗技术的医师需经过卫生部认定的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或本院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二)其他相关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经过介入诊疗技术相关专业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三)医院对从事介入诊疗技术的工作人员实行授权制,未取得医院授权的人员不得从事介入诊疗技术相关工作。
三、设备及设施符合国家相关要求。
四、介入诊疗技术管理我院介入诊疗技术按照手术及有创操作的相关制度严格管理,具体可参照我院《查对制度》、《病例讨论制度》、《患者知情同意告知制度》、《围手术期管理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手术风险评估制度》等相关制度。
(一)严格遵守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治疗方案、患者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综合判断治疗措施,因病施治,合理治疗,严格掌握介入诊疗技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二)在实施介入诊疗技术前,必须经2名(其中至少1名为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医师决定,术者由具有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医师担任,术后制定合理的治疗与管理方案。
(三)实施介入诊疗技术前,应当向患者和其家属告知手术目的、手术风险、使用高值耗材、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四)开展介入诊疗技术的科室必须制定并发症等紧急情况处理的应急预案和流程,主管医师应全程参与介入诊疗过程,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与介入诊疗技术实施医师充分做好相应的急救准备工作,切实保障患者医疗安全。
冠心病介入治疗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
冠心病介入治疗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冠心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肌缺血、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疾病。
冠心病的治疗过程中,经络介入治疗被广泛应用,这种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明确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因此,在进行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对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非常重要。
1.启动器风险:在冠状动脉血管内插入导丝和导管时,存在破裂或血栓形成的风险。
这可能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造成患者症状加重甚至心肌梗死。
2.手术感染风险:在冠心病介入手术过程中,虽然手术切口小,但仍然存在细菌感染的风险。
特别是在导管通过皮肤进入体内的过程中,如果无法保持无菌操作,容易导致手术切口感染。
3.放射性风险:冠心病介入治疗一般需要进行X射线或造影剂检查,这会产生一定的辐射。
长时间暴露于辐射环境下,可能对患者的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如导致白血病等。
4.对肾功能的影响风险:冠心病介入治疗过程中,常常需要使用造影剂,而造影剂对肾脏有一定的毒性作用。
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造影剂会增加肾脏损伤的风险。
为了应对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风险,制定应急预案非常重要。
以下是可以考虑的一些措施:1.患者评估:在进行冠心病介入治疗之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多种检查手段。
这有助于确定手术适应证和风险评估。
2.术前准备: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应对患者进行术前准备,包括停止服用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并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3.术中监测:在冠心病介入治疗过程中,应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血压等。
同时,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疼痛状况以及出血、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
4.应急处理: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如发生血栓、出血、心律失常等并发症,需要立即进行应急处理。
医护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急救技能和知识,能够迅速准确地应对突发情况。
5.术后管理:冠心病介入治疗结束后,应对患者进行术后管理。
冠心病介入治疗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
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风险评估及应急预案冠心病介入治疗是指用经皮穿刺动脉的方法,经股动脉或桡动脉将带有球囊的扩张管插入到冠状动脉狭窄部位,然后充气加压,使球囊扩张,通过对冠状动脉壁上粥样斑块的机械挤压及牵张作用,使狭窄血管腔扩张,减少血管狭窄的程度,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局部心肌血液供应,从而使心肌缺血引起的各种症状如胸痛和/ 或胸闷减轻或消失,达到治疗的目的。
狭窄血管被扩张后,在病变部位再放置一个支架(stent)以免被扩张的冠脉血管弹性回缩及减少重新发生狭窄(称再狭窄)。
近年来研制出一种减少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率的所谓“药物涂层支架”。
该类支架的表面涂有一种特殊药物,可防止或减少支架内再狭窄。
“药物涂层支架”虽然价格比较昂贵,但由于临床上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而且方法较为简便、安全,患者也乐于接受。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适应症包括:心绞痛经积极药物治疗,病情未能稳定;虽心绞痛症状轻微,但有明确大面积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狭窄病变显著;介入治疗或心脏搭桥术后心绞痛,冠状动脉管腔再狭窄;急性心肌梗死发病12小时以内,若超过12小时则1-2 周后进行介入治疗。
禁忌证包括缺血性心肌病、极低的心功能EF V 20%肾功能不全及低肾小球滤过率等,介入治疗后部分存在的有焦虑、腹胀、腰酸背痛、排尿困难、穿刺部位出血、术后低血压、造影剂反应、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心脏压塞等。
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并与适应证和技术水平有密切关系。
单支血管病的患者总体来说预后是好的,远期存活率很高(年死亡率<1%), 但这些患者同时也存在心绞痛发作活动能力和工作状况下降,而且需要长期药物治疗等问题。
关于多支血管病的血运重建问题,尤其要考虑的是患者的伴随疾病,与左室功能状况。
总之,倾向选择PCI 的主要因素是:年轻、脑血管病、严重慢阻肺、患有限制生存的疾病、适合植入支架的病变、非LAD近端病变、不愿进行CABG的患者而愿意接受20-30%再狭窄的患者。
冠心病介入治疗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
冠心病介入治疗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风险评估及应急预案冠心病介入治疗是指用经皮穿刺动脉的方法,经股动脉或桡动脉将带有球囊的扩张管插入到冠状动脉狭窄部位,然后充气加压,使球囊扩张,通过对冠状动脉壁上粥样斑块的机械挤压及牵张作用,使狭窄血管腔扩张,减少血管狭窄的程度,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局部心肌血液供应,从而使心肌缺血引起的各种症状如胸痛和/或胸闷减轻或消失,达到治疗的目的。
狭窄血管被扩张后,在病变部位再放置一个支架(stent) 以免被扩张的冠脉血管弹性回缩及减少重新发生狭窄(称再狭窄)。
近年来研制出一种减少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率的所谓“药物涂层支架”。
该类支架的表面涂有一种特殊药物,可防止或减少支架内再狭窄。
“药物涂层支架”虽然价格比较昂贵,但由于临床上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而且方法较为简便、安全,患者也乐于接受。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适应症包括:心绞痛经积极药物治疗,病情未能稳定;虽心绞痛症状轻微,但有明确大面积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狭窄病变显著;介入治疗或心脏搭桥术后心绞痛,冠状动脉管腔再狭窄;急性心肌梗死发病12小时以内,若超过12小时则1-2周后进行介入治疗。
禁忌证包括缺血性心肌病、极低的心功能EF<20%、肾功能不全及低肾小球滤过率等,介入治疗后部分存在的有焦虑、腹胀、腰酸背痛、排尿困难、穿刺部位出血、术后低血压、造影剂反应、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心脏压塞等。
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并与适应证和技术水平有密切关系。
单支血管病的患者总体来说预后是好的,远期存活率很高(年死亡率<1%),但这些患者同时也存在心绞痛发作活动能力和工作状况下降,而且需要长期药物治疗等问题。
关于多支血管病的血运重建问题,尤其要考虑的是患者的伴随疾病,与左室功能状况。
总之,倾向选择PCI的主要因素是:年轻、脑血管病、严重慢阻肺、患有限制生存的疾病、适合植入支架的病变、非LAD近端病变、不愿进行CABG的患者而愿意接受20-30%再狭窄的患者。
冠心病介入治疗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发展历程
• 冠心病介入治疗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经历了球囊扩 张术、金属支架植入术和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等阶段。随着 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器械的不断发展,介入治疗已成为冠 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
02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风险评 估
风险评估的目的和意义
总结词:专业熟练
详细描述:冠心病介入治疗需要医护人员具备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应加强 医护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应对能力,确保治疗过程的安全和 顺利进行。
提高患者及家属风险意识
总结词:风险认知
详细描述:患者及家属对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风险认知对于预防和治疗并发症至关重要。应通过健康教 育、宣传册、讲解等形式,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的认知,以便他们更好地配 合治疗和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
探索新的技术和方法的应用
总结词:必然趋势
详细描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技术和方法在冠 心病介入治疗领域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例如 ,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3D打印等技术可以为医生 提供更加精准、快速、安全的治疗手段。同时,探索新 的药物和生物技术也可以为冠心病介入治疗提供更多的 可能性。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将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 果和生活质量。
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措施
出血或血肿
介入治疗过程中可能导致血管损 伤出血或局部血肿,医护人员应 密切观察患者穿刺部位及全身情
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血管损伤
介入治疗过程中可能造成血管损伤 ,如内膜撕裂、假性动脉瘤形成等 ,应及时进行血管修复或使用血管 内支架等。
血栓形成
介入治疗过程中由于血管内皮损伤 等原因可能导致血栓形成,医护人 员应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发现血栓 形成及时进行溶栓治疗。
介入诊疗技术应急预案
一、预案背景介入诊疗技术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手段,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神经、肿瘤、妇产科等领域。
然而,由于介入诊疗技术具有创伤小、疗效好等优点,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为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明确介入诊疗技术风险,提高医护人员对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能力;2. 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确保在发生意外情况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抢救;3. 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风险,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三、预案内容1. 风险识别与评估(1)术前风险评估:对患者的病史、检查结果、手术风险等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2)术中风险评估: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术中异常情况;(3)术后风险评估:关注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
2. 应急预案(1)术中心脏骤停:立即进行心肺复苏,遵医嘱给予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必要时进行除颤;(2)心律失常: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必要时进行电复律;(3)出血:立即止血,必要时给予止血药物,如氨甲苯酸、维生素K等;(4)血管破裂:立即进行血管修复或吻合,必要时进行血管移植;(5)导管断裂:立即取出断裂导管,必要时进行血管修复或吻合;(6)药物过敏:立即停用过敏药物,给予抗过敏药物,如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7)感染:给予抗生素治疗,加强伤口护理,预防感染扩散。
3. 抢救流程(1)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手术,通知相关人员;(2)启动应急预案:按照预案内容,迅速采取抢救措施;(3)沟通协调:及时与患者家属沟通,告知抢救情况,争取家属理解与支持;(4)记录抢救过程:详细记录抢救过程,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四、预案实施与培训1.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对介入诊疗技术风险的认识和应对能力;2. 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检验预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3. 完善应急预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和补充。
五、预案监督与评估1. 定期对预案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确保预案的有效性;2. 对预案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持续改进。
冠心病介入治疗工作制度
冠心病介入治疗工作制度一、目的为确保冠心病介入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患者安全,制定本工作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心内科进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医护人员。
三、工作原则1. 严格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相关医疗机构的相关规定,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工作。
2. 遵循医患双方自愿、知情、同意的原则,为患者提供规范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3. 注重团队协作,充分发挥各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整体水平。
4. 注重质量控制,确保治疗过程中各项指标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5. 关注患者隐私保护,尊重患者的权利和尊严。
四、工作流程1. 术前评估(1)收集患者病史,了解患者病情和治疗需求。
(2)进行临床检查,包括心电图、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的检测。
(3)开展辅助检查,如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等,评估患者血管病变程度。
(4)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取得同意。
2. 术前准备(1)患者准备:向患者解释手术过程、风险和注意事项,取得患者配合。
术前进行皮肤准备、禁食等。
(2)设备准备:确保导管室内的设备、器械、药品等物品齐全,功能正常。
(3)人员准备:安排具备相应资质的医护人员参与手术,确保团队成员熟悉手术流程和操作技能。
3. 手术过程(1)患者取平卧位,进行局部麻醉。
(2)经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送入导管至冠状动脉开口。
(3)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血管病变情况。
(4)根据病变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等。
(5)术后即刻进行血管造影,观察治疗效果。
4. 术后处理(1)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确保患者术后安全。
(2)对症处理,如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等。
(3)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如床上活动、散步等。
(4)定期随访,了解患者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五、质量控制1. 建立质量控制小组,负责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工作进行全程质量监督。
2. 制定质量控制标准,包括术前评估、手术操作、术后管理等各个环节。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为规范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地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根据卫计委地《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2011年版),特制定本制度。
一,严格遵守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操作规范与诊疗指南,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地治疗方案,患者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综合判断治疗措施,严格掌握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地适应证。
诊疗方案符合诊疗常规,无禁忌证。
二,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医师,须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内科专业或者外科专业。
有3年以上心血管内科或者胸外科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经过省卫计委地资质认证或家卫计委认定地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系统地进行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有关知识与技能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能单独进行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操作。
三,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由2名及以上具有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其至少1名为副主任医师)地在职医师决定。
四,复杂,疑难地心血管疾病介入病例,需要在科主任地主持下进行术前讨论并记录。
术后手术者(或第一助手)在规定地时间内完成介入手术记录。
五,实施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术前,应尊重患者地知情权与选择权。
征得患者或其法定监护,代理同意后,签署《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知情同意书》,《高值耗材告知单》。
六,建立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登记制度,内容包括患者情况及介入性器材使用情况,登记本保存在使用科室,以备产品质量追溯。
术后将用于手术患者地介入诊疗器材条形码粘贴在住院病历地手术记录单上。
七,介入诊断,治疗报告一式两份,一份随住院病历保存在病案室,一份给患者;介入诊疗光盘存入心导管室资料室。
八,建立健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后随访制度,嘱患者定期到心血管内科专科门诊复诊。
九,加强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定期进行临床应用能力评价,包括病例选择,手术成功率,严重并发症,死亡病例,医疗事故发生情况,术后患者管理,患者生存质量,随访情况与病历质量等。
冠心病介入治疗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
冠心病介入治疗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
冠心病介入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冠心病的方法,它可以通过冠脉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等技术来缓解心绞痛、改善血流供应,减轻心肌缺血症状。
然而,冠心病介入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包括:
1. 动脉损伤:介入操作可能导致冠脉损伤,包括血管内膜损伤、穿孔等,虽然这种情况较为罕见,但仍需注意。
2. 支架血栓形成:支架植入后,血栓可能在支架上形成,导致再狭窄或完全闭塞,需要及时处理。
3. 出血事件:介入操作可能引起穿刺部位的出血,严重的情况可能需要停止治疗、进行止血等处理。
因此,在进行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判断治疗是否适合该患者,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风险评估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情况。
2. 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部位和长度。
3. 患者的心功能状态、冠脉供血范围和临床症状。
4. 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并发症的严重程度。
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医生可以判断患者是否适合进行介入治疗,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操作的技术要求。
应急预案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准备充分的治疗设备和药物,包括支架、导丝、球囊等工具,以及止血药物等。
2. 有经验的医生和护士团队,能够快速、有效地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3. 监护设备,能够实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心电图、血压等指标的变化。
4. 与急救系统的紧密联系,能够及时转诊和处理可能的急救情况。
在冠心病介入治疗过程中,患者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及时告知医生自己的症状和不适感,以便医生能够及时调整治疗措施,减少潜在风险。
冠心病介入治疗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冠心病介入治疗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血管疾病,常常导致心肌缺血和心绞痛。
冠心病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其中介入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之一。
然而,介入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需要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冠心病介入治疗风险评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1.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病史、生活习惯等。
年龄和性别是决定冠心病发生风险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男性患者和年龄较大的患者风险较高。
2.心电图和心脏影像学检查: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管造影等。
这些检查可以提供冠心病的程度和严重程度,进而评估介入治疗的风险。
3.合并症和并发症:冠心病患者常常伴有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这些疾病会增加介入治疗的风险。
并发症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也会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
4.介入治疗相关的风险:包括血管损伤、血栓形成、术后感染等。
这些风险是与介入治疗本身相关的,需要评估和防范。
在进行冠心病介入治疗时,应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以应对可能的并发症和意外情况。
应急预案应包括以下内容:1.人员配备:治疗团队应包括有经验的心脏血管专家、护士和麻醉师等。
同时,应配备相关的急救设备和药物。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手术准备:包括全面的检查和评估,准备好必要的介入器械和药物。
3.手术过程监测:要加强对患者的监测,包括心电图监测、血氧饱和度监测等。
4.并发症处理:对可能的并发症进行预测和处理,如血管损伤、血栓形成等,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5.术后护理:对术后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包括疼痛、出血、感染等方面的观察。
必要时采取适当的药物和治疗措施。
总之,冠心病介入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对于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可以有效减少风险,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患者也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以预防和控制冠心病的发生。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和质控标准
≥95% 诊断技术地结果阳性率≥70%,治疗技术地临床有效率
≥90% 介入诊断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为0,介入治疗术前预
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符合率100%,使用方法符合规定 率100%,使用率≤30%
安全指标及控制标准
无手术事故 无导管有关性感染暴发 血管造影严重并发症≤0.5% 介入诊疗技术有关死亡率≤0.5%
介入治疗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指征
可考虑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地心血管介入手术: 永久起搏器植入术 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 先心病介入封堵术 经皮球囊瓣膜成形术 合并以下情况之一才有指征使用: 患者年龄大于70岁 糖尿病控制不佳 恶性肿瘤放/化疗 免疫缺陷或营养不良
严格遵守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与诊疗 指南,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地治疗方案,患者经济 承受能力等因素综合判断治疗措施,因病施治,合理 治疗,严格掌握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地适应证
保证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前,由2名以上具有心血管 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准入资格地医师决定(其至少1 名为副主任医师);术者由具有心血管疾病介入诊 疗技术准入资格地医师担任,制订合理地治疗方案 与术前与术后管理方案
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
科室成立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每月定期对质量与 安全指标进行检查并记录,内容包括每月诊疗病例 数,适应证掌握情况,临床应用效果,并发症,合并症, 不良反应,随访等;每月旬进行医疗质量与安全讲评 与讨论会,对上个月存在地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 整改措施,并上报给医务科
配合医务科定期对已经获得资质地医师心血管疾病 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情况进行能力评价,建立与 执行医师资质地授权管理与动态评价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 质量医师地手术权限,实 现手术分级管理
冠心病介入治疗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
冠心病介入治疗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冠心病介入治疗是指用经皮穿刺动脉的方法,经股动脉或桡动脉将带有球囊的扩张管插入到冠状动脉狭窄部位,然后充气加压,使球囊扩张,通过对冠状动脉壁上粥样斑块的机械挤压及牵张作用,使狭窄血管腔扩张,减少血管狭窄的程度,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局部心肌血液供应,从而使心肌缺血引起的各种症状如胸痛和/或胸闷减轻或消失,达到治疗的目的。
狭窄血管被扩张后,在病变部位再放置一个支架(stent) 以免被扩张的冠脉血管弹性回缩及减少重新发生狭窄(称再狭窄)。
近年来研制出一种减少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率的所谓“药物涂层支架”。
该类支架的表面涂有一种特殊药物,可防止或减少支架内再狭窄。
“药物涂层支架”虽然价格比较昂贵,但由于临床上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而且方法较为简便、安全,患者也乐于接受。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适应症包括:心绞痛经积极药物治疗,病情未能稳定;虽心绞痛症状轻微,但有明确大面积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狭窄病变显著;介入治疗或心脏搭桥术后心绞痛,冠状动脉管腔再狭窄;急性心肌梗死发病12小时以内,若超过12小时则1-2周后进行介入治疗。
禁忌证包括缺血性心肌病、极低的心功能EF<20%、肾功能不全及低肾小球滤过率等,介入治疗后部分存在的有焦虑、腹胀、腰酸背痛、排尿困难、穿刺部位出血、术后低血压、造影剂反应、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心脏压塞等。
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并与适应证和技术水平有密切关系。
单支血管病的患者总体来说预后是好的,远期存活率很高(年死亡率<1%),但这些患者同时也存在心绞痛发作活动能力和工作状况下降,而且需要长期药物治疗等问题。
关于多支血管病的血运重建问题,尤其要考虑的是患者的伴随疾病,与左室功能状况。
总之,倾向选择PCI的主要因素是:年轻、脑血管病、严重慢阻肺、患有限制生存的疾病、适合植入支架的病变、非LAD近端病变、不愿进行CABG的患者而愿意接受20-30%再狭窄的患者。
介入诊疗应急预案及处置流程
介入诊疗应急预案及处置流程为使一旦发生的介入诊疗技术损害得到迅速、有序、妥善的处理,最大限度降低损害程度,保护患者生命健康,减轻医患双方损失,防止严重后果发生,特制定本预案。
一、立即消除致害因素。
技术损害一旦发生,首先发现者应当立即设法终止致害因素;当致害因素的识别和判定有困难时,应当立即呼叫上级医护人员指导处理,不可迟疑拖延。
二、迅速采取补救措施。
密切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千方百计采取有效补救措施,降低技术损害后果,保护患者生命健康。
三、尽快报告有关领导。
技术损害一旦发生,都必须立即如实报告。
首先报告上级医师和科主任,情节严重者应当同时报告医务科、主管院领导或者总值班,重大技术损害必须同时报告院长,任何人不得隐瞒或瞒报。
四、组织会诊协同抢救。
患者损害较轻、不致造成严重后果时,立即暂停原医疗技术操作,酌情组织科内会诊,妥善处理(由科主任或现场高年资医师主持)并根据当时具体情况采取适宜应急补救措施。
立即上报科室负责人、医务科,同时做好患者的保护性医疗措施,防止再次或继续发生医疗技术损害。
科室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在十五分钟内组织相关技术专家会诊讨论,研究进一步的补救处理对策和是否继续进行原医疗技术操作。
科室选派技术骨干根据补救对策及时处理患者,操作中应尽量避免或减少其他并发症。
操作后,必须严密观察患者病情,防止发生其他意外情况。
及时按规定整理材料,上报医务科和业务院长。
患者当时有生命危险时,医疗技术操作立即以抢救患者生命为主。
在抢救患者生命的同时立即上报科室负责人和医务科及业务院长。
科室上级医师、技师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在事发地点组织相关技术专家抢救患者生命,同时讨论和采取补救处理对策。
待患者生命危险解除后,再进一步会诊讨论、研究详细补救处理对策。
补救对策应防止发生患者的进一步损害,尽量减少损害和避免发生其他损害后果。
技术操作完毕后,必须派专人严密监护患者病情,防止发生其他意外情况。
及时按规定整理材料、保留标本报医务科及业务院长。
介入诊疗管理制度
介入诊疗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与基本原则1.介入诊疗管理制度的订立旨在规范医院内介入诊疗的操作流程和管理要求,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权益。
2.本制度的基本原则包含科学合理、规范操作、责任明确、安全第一、依法运行。
第二条适用范围1.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内全部从事介入诊疗的医务人员、技术人员和相关管理人员。
2.患者在接受介入诊疗前,医务人员应向其明确介入诊疗管理制度相关内容,并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第三条重要职责1.医院管理负责人应全面推行本制度,确保其有效运行与落实。
2.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本制度规定,履行好诊疗管理职责。
3.技术人员应掌握行业专业知识,确保介入诊疗操作安全、准确。
第二章诊疗管理流程第四条诊疗前的准备工作1.医务人员应在患者接受介入诊疗前,进行认真询问和检查,了解患者病史、过敏史和身体情形等相关信息。
2.医务人员应与患者充分沟通,向其解释介入诊疗的目的、方法、可能的风险和效果等内容。
3.医务人员应确保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加盖医院印章。
第五条诊疗操作的规范要求1.医务人员应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专业技术规范,进行诊疗操作。
2.医务人员应佩戴干净乾净的工作服和帽子,并保持操作区域的清洁与无菌。
3.医务人员应使用符合质量要求的医疗器械和药品,并依照操作规程正确使用。
4.医务人员应随时紧密察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动,如有异常及时采取措施。
第六条诊疗过程的记录与报告1.医务人员应及时、准确地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诊疗操作过程和结果等内容。
2.医务人员应填写标准的诊疗记录表格,并注明操作者、帮助者和监护者的姓名。
3.医务人员应及时将诊疗结果报告给患者和相关医疗团队,以便进一步的治疗计划订立。
第三章质量管理与事故处理第七条质量管理机制1.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包含内部审核、培训和连续改进等环节。
2.医务人员应及时参加职业培训,不绝提升专业技能和诊疗水平。
3.医务人员应乐观搭配内部审核工作,供应相关数据和信息。
介入诊疗管理制度
介入诊疗管理制度介入诊疗是一种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通过微创手段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为了确保介入诊疗的安全、有效和质量,特制定以下介入诊疗管理制度。
一、介入诊疗人员资质管理1、从事介入诊疗的医师必须具备执业医师资格,并经过系统的介入诊疗专业培训,取得相应的培训证书或资质认定。
2、医师应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熟悉介入诊疗的操作流程和技术规范。
3、定期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介入诊疗技术的发展和变化。
二、介入诊疗设备与器材管理1、介入诊疗科室应配备符合标准的医疗设备,包括 X 光机、CT 机、DSA 等,并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2、对介入诊疗所使用的器材,如导管、支架、栓塞材料等,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采购和管理,确保器材的质量和安全性。
3、建立设备和器材的使用登记制度,详细记录使用情况和维护情况,以便追溯和管理。
三、介入诊疗术前准备1、患者在接受介入诊疗前,医师应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以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风险。
2、向患者及其家属充分告知介入诊疗的目的、方法、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制定详细的手术方案,包括手术步骤、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4、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四、介入诊疗操作规范1、介入诊疗操作应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进行,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2、按照预定的手术方案进行操作,操作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
3、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和尊严,为患者提供舒适的治疗环境。
五、介入诊疗术后护理1、术后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包括生命体征、伤口情况、有无并发症等,并做好记录。
2、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措施,如伤口护理、饮食指导、康复训练等。
3、向患者及其家属交代术后注意事项,如休息、用药、复查等。
六、介入诊疗质量控制1、建立介入诊疗质量控制小组,定期对介入诊疗的医疗质量进行评估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介入诊疗质量保证与安全管理制度文档
介入诊疗质量保证与安全管理制度一、设备、介入诊疗器材、药品质量保证与安全管理1.开展介入放射治疗必须具备DSA、CT、MRI和B超等大型医学影像设备,配备多道生理记录仪、射频治疗仪,高压注射器等介入治疗设备,除颤仪等抢救设备,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和检测,确保设备安全、稳定运行。
2.各类导管、球囊、支架等介入诊疗器材必须严格按照制度进行采购、验收、使用,并做好相关登记工作。
3、开展介入诊疗的工作场所要配备相应的介入诊疗药物与抢救药品,定期进行检查,使用时须按要求进行查对。
二、介入人员资质与介入操作规范化1.严格介入放射人员资质管理。
开展介入放射诊疗的科室,必须遵循《介入放射治疗规范》和医院《介入诊疗管理制度》要求,尤其应严格按照介入放射治疗人员资质、职责和操作规范,严格执行介入室管理制度以及消毒灭菌制度,实行岗位负责制。
2.放射介入治疗介入室负责人为管理责任者,负责督查从事介入放射治疗者资质、放射介入治疗室管理制度和消毒灭菌制度执行情况,对上台参加手术人员资质把关,有权取消无资质人员的手术和制止无资质医师上台手术。
3.患者所在科室主任应对术前讨论、介入指征、术前谈话、术者安排及人员资质等工作负责,遇疑难、复杂的介入技术问题必要时邀请科主任及院外专家参加术前病例讨论,并负责进行手术指导和处理术中疑难、复杂的技术问题。
4.加强介入技术人员培训,介入医生要具备扎实的影像学知识基本功,熟练的介入操作技术,丰富的临床知识。
有关部门制定的技术规范要严格执行,放射介入医生要做好术前会诊、各项谈话及知情同意书签署,术后要对介入病人进行严密观察,定时、定期回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与相关主管医生联系、沟通。
三、介入诊疗规范化与辐射安全管理1.医院制定各项科室规章制度、管理办法、人员职责。
2.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放射卫生管理机构协助医院完成介入诊疗场所的建筑设计、施工、安全防护考核与评价和影像学设备的质量控制等工作。
3.介入放射学工作者属于放射性职业人员,应进行岗前放射防护的培训,取得放射性工作人员证方可进行放射性操作。
介入诊疗应急预案
医院介入诊疗应急预案一、总则一、各项手术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包括设备的运行情况、物品的准备、抢救药品的准备等。
二、术者应于术前充分考虑患者接受介入诊疗手术的风险性,制定出手术方案,做好应急特殊物品的准备和心理准备。
三、一旦出现紧急意外情况按照如下流程进行抢救工作:1.第一时间,术者为主要负责人(有特殊安排者除外)指挥现场人员进行抢救,抢救效果好的,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据患者情况继续手术或终止手术。
2.如在场人员自己处理有困难,应立即提出紧急会诊要求,邀请相关科室人员协助抢救,同时通知医务部。
3.如有必要,应报告给主管院长、院长。
4.及时与患者家属沟通,通报患者病情和抢救情况,以征得家属理解。
5.抢救过程中要注意记录医嘱和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当时记录不全的抢救结束后立即补记。
6.处理完后,对发生严重意外的病历需要进行讨论,分析出现紧急情况的原因、抢救是否及时、存在的问题,从中得出经验教训、以及改进方案等,并记录备案。
二、介入诊疗应急预案实施细则(一)冠脉介入应急预案1.介入诊疗术中可能因导管钢丝等器械引起血管或心肌穿孔导致心包积液,需要立即行心包穿刺和引流。
2.介入器械、药物干扰心脏敏感区域可能引起或加重心律失常,甚至出现危及生命的室速、室颤或心脏停搏),情况危急时需要药物、电复律或起搏器植入。
3.病情和病变性质决定介入术的策略,有时于介入术中临时改变计划,会向家属做好知情告知。
4.介入术中心脏、血管内血栓形成或脱落,以及器械的断裂或脱落可能造成血管阻塞,引起心肌梗死、脑栓塞或其他部位器官的栓塞缺血,情况危急时应考虑中断手术。
5.介入手术需联合应用抑制血液凝固的药物,可能诱发或加重出血,包括伤口、消化道、腹膜后、胸腔、眼底、颅内出血等,严重出血时需要输血、压迫、腔镜、外科手术等处理。
6.患者可能对造影剂或其他药物、材料过敏,出现皮疹、头晕、呼吸困难、休克等,予相应处理,情况不能控制,应终止手术。
7.急诊介入治疗过程会出现再灌注综合征如:血压下降、室性心律失常、心动过缓等,可按照相应预案,予多巴胺、利多卡因、阿托品等静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制度、质量保障、风险防范预案冠心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冠心病死亡率占所有心脏病死亡人数的10%~20%。
目前,我国冠心病患者超过5000万人,并逐年增长。
令人欣喜的是,目前国内外治疗冠心病的手段越来越先进,越来越高明,高科技手段让全球众多冠心病患者重获新生。
心脏介入技术发展很快,心脏内科在冠心病的治疗方面作用也日益突出。
由于急诊心脏介入的成功开展,使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已由原来的30%下降到5%以内。
冠状动脉造影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指标,冠心病介入治疗(PCI)是冠心病有效的治疗方法。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冠状动脉造影适应症:以诊断为主要目的:⒈不明原因的胸痛,无创性检查不能确诊,临床怀疑冠心病。
⒉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如顽固的室性心律失常或新发传导阻滞;有时需冠状动脉造影除外冠心病。
⒊不明原因的左心功能不全,主要见于扩张型心肌病或缺血性心肌病,两者鉴别往往需要行冠状动脉造影。
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复发心绞痛。
⒌先天性心脏病和瓣膜病等重大手术前,年龄>50岁,其易合并有冠状动脉畸形或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在手术的同时进行干预。
⒍无症状但疑有冠心病,在高危职业如:飞行员、汽车司机、警察、运动员及消防队员等或医疗保险需要。
以治疗为主要目的:临床冠心病诊断明确,行冠状动脉造影可进一步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的范围、程度,选择治疗方案。
⒈稳定型心绞痛或陈旧心肌梗死,内科治疗效果不佳,影响学习、工作及生活。
⒉不稳定型心绞痛,首先采取内科积极强化治疗,一旦病情稳定,积极行冠状动脉造影;内科药物治疗无效,一般需紧急造影。
对于高危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以自发性为主,伴有明显心电图的ST段改变及梗死后心绞痛,也可直接行冠状动脉造影。
⒊发作6小时以内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或发病在6小时以上仍有持续性胸痛,拟行急诊PCI手术;如无条件开展PCI术,对于AMI后溶栓有禁忌的患者,应尽量转入有条件的医院。
AMI后静脉溶栓未再通的患者,应适时争取补救性PCI。
对于AMI无并发症的患者,应考虑梗死后1周左右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
AMI伴有心源性休克、室间隔穿孔等并发症应尽早在辅助循环的帮助下行血管再灌注治疗。
对于高度怀疑AMI而不能确诊,特别是伴有左束支传导阻滞、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心包炎的患者,可直接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
⒋无症状性冠心病,其中对运动试验阳性、伴有明显的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行冠状动脉造影。
⒌CT等影像学检查发现或高度怀疑冠状动脉中度以上狭窄或存在不稳定斑块。
⒍原发性心脏骤停复苏成功、左主干病变或前降支近段病变的可能性较大的均属高危人群,应早期进行血管病变干预治疗,需要评价冠状动脉。
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或PCI术后,心绞痛复发,往往需要再行冠状动脉病变评价。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适应症:1、对于慢性稳定型冠心病有较大范围心肌缺血证据的患者,介入治疗是缓解症状的有效方法之一。
2、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高危患者,提倡尽早介入治疗。
高危患者主要包括:反复发作心绞痛或心肌缺血或充分药物治疗时活动耐量低下;血心肌酶指标升高;心电图新出现的ST段压低;出现心力衰竭或出现二尖瓣反流或原有反流恶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持续室速;6个月内接受过介入治疗;曾行冠脉旁路移植术等。
3、对于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治疗的关键在于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RA),尽可能挽救濒死心肌,降低患者急性期的死亡风险并改善长期预后。
目前大多使用国际通用标准:推荐类别和证据水平来评估。
冠状动脉造影禁忌症:1、对碘或造影剂过敏。
2、有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术者。
3、未控制的严重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律失常。
4、电解质紊乱。
5、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者。
6、发热及急性感染。
7、凝血功能障碍。
8、预后不良的心理或躯体疾病。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相对禁忌症:无保护的左主干病变。
左主干等同病变。
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50%者。
多支,广泛性弥漫性病变,PTCA成功可能性极小者。
陈旧的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冠心病介入治疗是有其禁忌症的,是否要做要根据冠心病患者的病情来权衡。
二、操作方法:为了确保手术安全和手术质量,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根据《江苏医院手术分级管理规范(暂行)》《江苏省临床各科手术分类(暂行)》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及卫生局有关贯彻实施《规范》及《手术分类》的意见,特制定如下制度:1、术前准备(1)严格遵守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治疗方案、患者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综合判断治疗措施,因病施治,合理治疗,严格掌握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适应症。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由2名以上具有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本院在职医师决定,并讨论制定手术方案,预测可能以外,安排防范措施(2)实施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前,应当向患者和其家属告知手术目的、手术风险、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3)术前完善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心电图、胸片和心脏超声检查;(4)术前根据病情合理选择使用药物。
2、手术操作(1)术者由具有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医师担任;(2)开放静脉通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股动脉、肱动脉或桡动脉入路;(3)多体位投照完全暴露病变;(4)正确合理地选择介入治疗器材;(5)术中随时观察患者情况变化,发生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处理;(6)手术结束后,根据肝素使用情况择机拔除鞘管,采用手压或止血装置止血。
3、术后处理(1)根据治疗指南及病情合理选择使用药物(2)严密观察血压、心率、心律等生命体征及心脏症状;(3)监测肾功能损害情况。
4、手术资料管理(1)手术病人的资料需实行电脑化统一管理,建立数据库,便于查找;(2)术中使用过的器械均需登记;(3)手术记录应由施行手术医生填写;(4)保留手术的影像,可存于光盘或是影像照片,以便有据可查。
三、该项技术的主要风险与应急对策:一、冠状动脉造影并发症1、冠状动脉造影急性并发症(1)死亡:是诊断性冠脉造影最为严重的并发症,其原因有:A患者的基础病变B术者与助手技术不熟练。
C设备陈旧老化,摄影显像质量较差,使术者不能分辨重要病变。
D压力监测有误或监测不够。
预防措施:选择患者,注意识别高危患者,尤其左主干患者及三支血管病变患者。
病人可预防性安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及临时人工起搏器。
疑左主干病变者应在冠脉开口处或附近注射造影剂。
导管已进入左主干病变者,减少造影剂用量,并应尽量减少投照体位。
应用大管腔、细管径导管(5F、6F导管)。
造影时密切观察导管尖端的压力及ECG变化,如果导管尖端到达冠脉后,压力图形改变提示左主干病变可能时,则将导管退出冠脉口附近推注少量造影剂。
防止导管插入过深造成冠状动脉嵌顿。
有严重的左或右冠状动脉病变者造影剂每次用量应小于8ml,以缩短冠状动脉造影时对冠状循环中断时间。
术前合并心功能不全、不稳定型心绞痛、高血压、离子紊乱,严重心律失常者应予纠正,待病情平稳后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2)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原因:血栓栓塞;冠脉内膜脱落或内膜撕裂;冠脉持续痉挛;气栓。
A.血栓栓塞预防措施:术前及术中保持肝素化,造影时冲洗液应肝素化,导管、导丝、鞘管等造影器械均应用肝素盐水冲洗,每次送入导丝及导管前应使用肝素盐水认真冲洗和擦拭,去除附在导管腔内及外面的小血凝块及导丝外周的小血凝块。
尽量减少导丝在血管内停留时间(应小于2分钟)。
治疗措施:应立即进行血栓栓塞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血管段。
如果证实较大冠状动脉内有血栓存在,应决定立即进行冠状动脉内溶栓术或急诊PCI术,在溶栓前应冠状动脉内给予硝酸甘油(推注)200-300ug,或钙离子拮抗剂以除外冠脉痉挛。
在溶栓或PTCA失败,或左主干闭塞可以考虑作紧急CABG。
B.冠状动脉内膜脱落或撕裂预防措施:导管在钢丝引导下进入动脉时,一定要在透视情况下进行,以免钢丝推进过快深入冠状动脉内损伤冠状动脉内膜,造成内膜脱落或撕裂。
在导丝跨过主动脉弓时,应把住钢丝后再推送导管。
使用软头的冠状动脉导管以防止损伤冠状动脉开口处内膜。
遇到阻力决不能向前用力推送导管,导管尖位置有问题应注射少量造影剂进行仔细观察。
推送导管应在持续监测导管尖压力情况下进行,只有管尖压力正常和管尖呈游离状态时,才能注射造影剂。
治疗措施:应立即进行PTCA术,使用高压球囊黏附脱落的内膜或使用灌注球囊,持续加压30分钟。
PTCA术失败可使用冠脉内支架术或急诊CABG。
C.持续性冠脉痉挛预防措施:术前有静息性心绞痛或ST段在胸痛发作时呈上移者,应给予硝酸甘油持续静滴或钙离子拮抗剂口服(必要时也可静脉滴注)。
治疗措施:立即予冠脉内注射100-200ug硝酸甘油,重复这一剂量直至冠脉痉挛解除。
随后可予硝酸甘油持续静脉滴注,如果硝酸甘油不能逆转,可舌下含服钙拮抗剂或冠脉内给钙拮抗剂。
也可静脉点滴硝酸甘油(50ug/min开始),根据临床反应及时调整剂量。
D.空气栓塞预防措施:导管在使用前应使用肝素盐水冲洗,使其腔内充满盐水。
导管进入主动脉或撤回导引钢丝后应使用注射器回抽,使导管排尽气体,充满血液。
三通加压注射系统及所有连接管道应严格排除所有气泡。
治疗措施:少量空气栓塞可以自然排出,不必特殊处理。
大量空气栓塞可造成冠状动脉内大分支阻塞,可以立即将造影导管置入冠状动脉内,并使用20-50ml注射器强力回抽,直至抽出含大量气泡的血液为止。
E.异物栓塞预防措施:严禁将纱布浸泡在手术台上用作冲洗导管的肝素盐水容器内。
这样可以避免纱布的线头吸入造影导管内。
导管浸泡容器必须无异物及线头。
在倒入盐水前,术者应仔细检查。
治疗措施:发生异物栓塞可以用20-50ml注射器进入强力回抽,以吸出异物,也可用导引导丝进入冠脉内勾取异物。
(3)持续心绞痛预防措施:患者术前应控制病情趋于稳定。
尽量避免和消除形成血栓或将血栓带入冠状动脉的可能性(具体操作如前述)。
导管操作应熟练准确,动作轻巧,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动作。
如果出现导管刺激引起冠状动脉口痉挛,应更换管径小的导管或软头导管。
治疗措施:立即冠脉内注射硝酸甘油100-200ug,重复这一剂量直至冠脉痉挛解除。
如果硝酸脂类无效,可冠状动脉内给钙拮抗剂,硫氮唑铜注射液1-2mg冠状动脉内推注,后以5-15ug/kg.min静滴。
异搏定注射液1-2mg冠状动脉内推注,后以5-10mg/h静滴。
静脉点滴硝酸甘油,速度50ug/min开始,随时调整剂量。
对于持续反复发作的冠状动脉痉挛,可以使用PTCA术进行加压扩张,可以收到良好效果。
(4)心律失常A.室颤立即嘱患者进行用力连续咳嗽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