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评价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评价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
教师评价是对教师工作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活动。
评价活动由谁来评,从谁的价值立场来评,都会产生不同的评价结果,对评价对象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好”老师首先是人在传统的教师评价中,作为楷模的优秀教师常被人们以“吐丝的春蚕”、“泪干的蜡烛”等这些所谓的溢美之词加以褒扬。
这些先进教师代表的事迹,往往渗透了他们巨大的艰辛与付出;他们获得的认同和褒奖常以牺牲个人利益、家庭利益为代价。
但是,“好”老师首先应该是社会人,其次才是老师。
歌颂教师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一生的事迹不适合每个教师,也不适合整个教师群体。
传统的教师观在赞美教师职业时,忽视了教师的主体地位,这种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强调教师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却忽略了教师自身的存在价值和自我发展提高。
在传统的教师评价中表现为,教师通常被排除在评价主体之外,评价主体常以居高临下的学术姿态对教师进行评价,更多的是将教师作为价值客体和评价客体,关注的是教师的社会价值和对教师的“要求”与“奉献”,将教师视为要求的接受者和执行者。
评价者一方面关注评价的科学合理性,一方面却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到作为被评价者的教师身上,而基本漠视教师在评价过程的反应与表现,更不管教师对评价过程和结果是否认可。
造成这种评价现象的原因在于教师评价中价值取向的错位,而这种价值取向错位又最终归结于教师没有作为评价主体参与到对教师的评价中去,也没有被视为教师评价的价值主体。
二、对传统教师评价制度的反思?(一)传统教师评价中的教师评价主体缺失。
教师评价主体是教师评价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
不同的教师评价主体,具有各自角色、地位、能力、经验等差异,其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评价态度,直接影响着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也决定了他们在教师评价中各自拥有的优势和不足。
比如管理者对教师进行评价受到地位与角色的局限,容易居高临下地看待教师,而且缺乏专业的评价知识和技能。
浅谈新课程的发展性评价观

浅谈新课程的发展性评价观罗平三中—袁攀评价是人们对某一事物的价值判断,它存在于人类一切有目的的活动之中。
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离不开对教育过程、结果和目标实现程度的价值判断,这种判断过程就是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伴随着教育的产生而产生,随教育的发展而发展。
教育部于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就是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而不能仅仅把评价当作筛选与甄别的工具。
逐步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制度和促进学校课程不断发展的机制。
”评价的功能从鉴定功能转向导向、激励功能。
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
其核心就是要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在基础教育领域内引导教育评价理念与实践的创新,彻底改革传统教育评价中不适合素质教育发展需要的弊端,以构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目标的新教育评价体系——发展性教育评价。
发展性评价,就是根据一定发展性目标,运用发展性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学生素质发展的进程进行评价解释,使学生在发展性教育评价活动中,不断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断积淀、发展、优化自身素质结构,在德、智、体诸方面的素质得到和谐地发展。
一、发展性评价目标发展性评价目标是指评价目标系统。
发展性教育评价目标也就是探寻学生素质发展内源性和素质发展外显性的最近“发展区”中的主体要素,紧紧抓住学生素质发展的根基和生长点,着力于发展学生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终生受益的品质结构,使评价目标具有发展的阶段性(层级性)和连续性(发展性)。
二、发展性评价的原则1. 导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是发展性评价的重要指导思想,是指充分利用评价目标和发展性评价解释,让学生得到全面的、生动活泼的和谐发展。
在评价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发展性“导评”,让学生在“参评”中实现自我认识,清除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障碍,促使学生发展自我优势,克服其弱点,明确发展方向,增强发展动力。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多元化发展评价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多元化发展评价导言新课程评价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出现的,旨在推动教育教学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民主化。
其中,多元化评价体系是新课程理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体系突破了过去单一的评价方式,注重全面发展评价目标的实现,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本文将深入探讨新课程理念下多元化评价的概念、核心内容,以及其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
多元化评价的概念定义多元化评价就是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时,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比如考试、测验、绩效表现、口头表达等等,而非仅仅是单一的考试成绩。
这种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不仅能够客观地反应学生的学习成果,也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长,全面展示学生才华和潜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优质的参考。
多元化评价的核心内容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多元化评价体系所关注的不再是学生单一能力的评价,而是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实现评价目标的多元化。
评价目标不仅仅是学生成绩的优劣,还包括学生的思维能力、身体素质、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发展的评价。
评价过程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性是多元化评价体系的重要表现。
传统的评价方式仅仅是终结性的成果式评价,而多元化评价则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通过认真观察、充分了解学生的表现,开展多样的评价方式,从而全面概括学生的优缺点,为下一步的教学调整和学生提供更加积极有效的帮助。
评价结果的多元化例行的考试成绩评价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迅速变革和求知欲的不断提高。
多元化评价体系在呈现评价结果上更强调客观全面的表达方式,并且重视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成功学习经历、所表达出的各种才能和个性化特长,同时也会给出学生还存在哪些地方需要完善和加强的评估。
多元化评价的教育意义多元化评价强调全面发展、多样性和个性发展,这与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相符。
多元化评价模式创造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激励学生兴趣,促进了学生交流合作、创新思维、拓展空间。
同时,评价结果的反馈也可促使老师更快地了解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倾向,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针对性教学,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率和实效。
浅谈新课程的课堂评价

幕 , 起 他 们 对 生命 的 热 爱 、 亲 人 的 理解 和 对 责任 的认 识 。 唤 对 四、坚持过 程化评价——评 出智慧
处 。如学 习人 的生 殖 和 发 育 时 , 布 置 了一 个 亲 情 回访 活动 , 我 让 学生 了解 自己出生 时的一些 情况, 出生 日期 , 如 出生时体重 , 父
母的感受 。其 中杨洋 的心理感受 : 很担心怕我活 不成 , “ 因为我 是第三胎 。听妈妈说在 出生前我还有三 位亲哥哥。第一胎是男 孩, 第二次怀 孕是一对 双胞胎 , 可是 他们都 夭折 了。因为 有 了 我, 为我 的家庭增添 了极 大快乐 。我爸 爸还 说他 的一生都 会我 服务。” 我听了以后, 心灵也受到很大的震撼 。我给 出的评语是 “ 你的经历很特殊, 希望你的人生过的精彩 , 同样的与众不同。” “ 亲情 回访 ” 时父母甜美 回忆 、 兴奋的笑声 、 由衷 的喜悦 、 慰的 欣 抚摸 打动 着每个学生的心灵 , 这将成为他们记忆 时空 中精彩 的
传 统性的评价 往往只要求学生提 供 问题 的答案 , 而对 于学
生如 何获得这 些答案的却漠不关心 , 这样学生获 取得答案 的思 考 与推理 、 假设 的形成 以及如 何应 用证据等被摒 弃在评价视野
之外 , 缺少过程性评价 , 导致 学生只重结论 , 忽视过程。所 以, 生 物教师要从过分关注 结果转 向对学 习过程 的关注 , 使学生注 促 重科学 的探 究过程 , 养成科学 的探 究习惯和严谨 的科 学态度与 精神 , 引导学生不但求知 , 更要求学法 。 在新课堂 中,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 留出时间、 空间让学生 评价 自己学 习和进步 , 实行学生 自评 、 互评 , 通过 同伴评价 和 自 我评价 , 学生可 以发现优缺点 , 重视 自己的智慧和进步 , 使学生 能够 自我反省 、 自我监控形成一种体验 式评价 。例如在 调查校
新课堂新评价新课堂新评价浅谈新课改形势下的一堂好课教育界流传着这..

新课堂新评价——浅谈新课改形势下的一堂好课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什么样的课才算是一堂好课,至今没有一个固定统一的标准,也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统一的标准。
这不仅仅是因为“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各人的角度不同,而且还由于一直以来,对一堂课的好坏的评价,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教育形势的变化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
记得一位特级教师曾这样说过:“我一生都在想怎么上出一节最满意的好课!”这句话真实地道出了一位教师在教学成长道路上不懈追求、积极进取的精神,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了对一堂课的评价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评价标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当前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育理念的改变带来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一连串的改变,也必然会带来评课标准的变化。
那么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我们又该怎样来评价一堂课,什么样的课才算是一堂好课呢?一、新课程改革形势下一堂好课的要素现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教育形势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评课标准自然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虽然“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样一堂课,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可能会得出不同的、有时甚至是相反的评价,但无论如何,在评课过程中总会有一些基本要素是大家所共同认同的,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一堂好课应包含下列要素:1、互动互助的师生关系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由此可见,新课程的课堂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的课堂,互动互助的师生关系是新课堂的一项重要要素。
在新课堂上,传统的教学任务变成了师生共同完成的学习任务。
教师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一个与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的“平等中的首席”,学生则不再是单纯的学习者,由于每个学生对于不同知识的学习能力都有所不同,因而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可以成为其它学生的“小老师”。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

○资教通览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肖莉蓉嘉峪关市明珠学校摘要:现阶段,实行新课改主要是从理论和教师的实践两方面着手进行改革的,最终是以教师课程的实施作为主要的落脚点进行的。
因此,制定完善的课堂教学评价能够帮助教师完善自己的课程,保证教学的良好制度,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在本篇文章中,笔者主要从小学数学的课程为主,提出了课堂教学评价的要点,希望能够让更多的教师建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
关键词:新课改;课堂教学;小学;数学21世纪,竞争力越来越激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教育成为一个核心问题,因为教育关系着每个学生的发展。
教师课程的实施是教学的重点方面,因此,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评价转变自身的观念,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让课堂的教学效率变得更高。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一)科学原则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评价中,教师要注重学校课程的改革。
因此,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最新的课程标准和大纲进行评价。
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发展,符合学生的心理健康,让每一项都重点分明,有所分配。
(二)发展原则在小学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不能只是将课堂的情况做评价,判断课程的进行。
同时在评价的时候,还要评价学生的发展。
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引导学生参与课堂。
(三)数学原则小学数学和其他学科不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不仅仅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和逻辑发展。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交流,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够用数学的思维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四)过程原则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促进学生积极的进行反思,能够掌握数学方法。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找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改进。
(五)多元评价教师在对教学进行评价的时候,要从不同的主体出发,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价。
在评价后,还有提出相应的建议,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和学校的特点进行评价的过程。
浅谈新课程改革

本 次新 课 程 改革 把 “以 学生 发 展 为本 ”作 为 基 本 理念 ,提 出 “ 改变 过于强 调接受 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的现状 ,倡 导学 生主动 参 与、乐于研究 、勤于动手” ,进 而形成 良好的学习观念 ,树立 终身学 习意识。 第 一 : 变 被 动 学 习 为 主动 学习 我们 老 的教学 观念 就是 老师 在讲 台上 兢兢业 业 的讲 ,学 生在 下 聚精会神的听,学生只要听就行 ,这是我们 古老的理想化 的教学模型 但 随着 社会的发展这 已经 不能满足社 会的需求 ,老师不可 能把所有 的 东西 都交给学生 ,有句俗 话:没有教 出来 的科学 家,只有钻 出来的天 才。因此这就要求 学生要主动学习,主动参与 ,把 学习当成 一种 乐趣, 感觉到学 习是一种 责任 ,这样 就能够很好 的激发学 生的探究意识 ,养 成科学 的思维方式 ,推动科学 的进步与 发展。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 中,我根据不 同的教学 内容 、教学 目标 ,创建 合理 、生动 的教 学环境,给 学生一种宽松 ,愉悦的 氛围,使他们彰 显 个性,提 出 自己的见解 :例如学 习 《 直线与 圆的方程》这 章,开始给 学生一个圆 的图形 ,让他们联想 生活中的 实例 ,说 出圆的特征 ,进 而 探究一 归纳一总结得 出圆的概念及 其性质 。这样既调动 了学生的参与 意识 又激 发 了学 生 的学 习 兴趣 , 乃 一箭 双 雕 矣 。 第 二 : 变 “学 数 学 为 用 数 学 纵观 我们 现在 好 多老师 ,只是 一味 的抽 象 的给学 生讲 解 ,如 函 数 方程 的 解法 、函 数 思想 在 解 题 中 的应 用等 等 ,给 学 生 一种 数 学 就 是一些 单纯 数 的运 算 ,学 习的 目的就 是 为 了高 考 ,甚至 有 的同学 还会产 生数学 “ 无用论 ” ,这 就要求 我们在 数学教 学过程 中给学 生渗 透数 学无 处不在 ,生 活 中一切 问题 都与 数学 有关 的思想 ,变 “学数 学 ” 为 “ 数 学 ” 用 。 在 平时 的 教学 过程 中 ,我 经常 给 学生 联系 生 活 中的一 些实 例 , 如 《 函数》这章就有很大的发挥空问 ,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 :“ 神七” 轨道的预测 ;股 市的分析 ;银行利息 ;住房贷款等 。进 而让学生感觉 学而有用 ,不 学数学将来在 社会难有立足之地 ,那样 不用老师天天去 督 促 , 去检 查 , 学 生 会 自觉 而 学 ,这 样 将 收 到 事 半功 倍 的 效 果 第 三 : 变 “单 一 教 学 ” 为 “多 领 域 宽 途 径 教 学 在 现 在 教 学 中 ,好 多学 校 仍 限 于 一个 黑 板 , 一支 粉 笔 ,满 堂 灌 的教学模式 这于我们新课标 的教学理念是相 悖的, 时时、天天学 生面对的就是老师与 黑板,枯燥 而又乏味 ,久而久之就会产生 审美疲 劳 ,学生容易产生厌学 、逃 学情绪 ,如果我 们能够采用多种手段教学, 多方途径 吸引学生的眼球 ,让他们 时刻保持一颗好奇 之心,这样肯 定 会大 为改观,甚 至会让学生产 生乐此不疲 的学 习心态 。 我在平 时的教学中就 比较 注重这方面 的改观 ,基于本校现 实,根 据不 同的课时特 点,我把 多媒体课件 与黑板有机结合 , 中间穿插放 映 些 人物 传 记 ,有教 育 意思 的 电影 等 ;偶 尔带 领学 生去 上室 外课 。 如:在讲三 角函数图像时用几 何画板演示 ,直观 明了,学生容易看 出 图像形状及其变 化规律 ,易于掌握 :在立 体几何这章开始 ,我带领学 生到校外考 察:长方体 、正方 体、棱锥 、棱 柱等模型 ,然后 假想,或 者模 拟,通过观 察一 总结得到它们 的一些简单性质 ,为 以后 的学习带 来很 多便利 。同时激励 学生通过 网络等多种渠道 获得知识,树 立终身 学 习观念 。 总之 ,面对新课程 改革 的挑战 ,我们 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多动脑 筋 ,多想 办法,将教材 内容生活化 、动态化 、情境 化、形象化 ,使学 生从 生活 经验和客观事 实出发,更 好的去感受数学 自身的魅力 ,激 发 学生做 数学 、理解 数学和发展 数学的崇 高 目标。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评课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评课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中心学校杨萍萍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的评课,是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观察研究为主的评课过程,目的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发展。
评课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对课堂进行仔细观察的活动,对于了解和认识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课堂上许许多多司空见惯的问题经由听课者自觉的观察,就可发现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经常开展评课有利于准确诊断教学问题、正确决策、正确引导,有利于激励教师加快知识更新、优化教学艺术,有助于教师间相互学习、切磋技艺、交流经验。
因而它对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对课改的顺利进行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评课的原则新课程关于评价的理念是: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
评价要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进每个个体最大可能的实现其自身价值;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导,旨在促进发展。
评课不但要从教师教的方面来评,还要从学生学的方面来评,评课的原则是发展性原则———让教师和学生都能从评价中获益。
1.从评课中获得激励、获得自信和前进的动力。
所谓从评课中获益,首先就是从评价中获得激励、获得自信和前进的动力。
评课旨在于帮助教师提高教艺,其着力点在于调动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故要肯定教师的劳动,总结教学经验,发掘他们的教学特色,鼓励教师勇于创新、潜心教改,做教书的骨干、科研的内行。
评课作为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工具,在“以人为本”的宗旨下,理应给每个教育对象以激励,使其获得自信和前进的动力,从多个方面衡量和评价学生的学,使每个学生,都能从评课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和快乐。
浅谈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

浅谈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作者:楚美玲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21期课程评价作为课程改革的航标和控制器,它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方向,制约着课程的价值取向,因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课程评价观的转变作为重要枢纽。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新的课程评价理念:“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评价是教育过程中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经常进行的一种活动,自有教育活动以来就有课程评价的问题。
发展性课程评价理念是针对我国当前课程评价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世界教育评价发展的趋势和我国教育改革实际提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评价理论。
一、发展性课程评价理念是一种主体取向的评价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是一种多元评价。
不论评价者还是被评价者,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平等的评价主体。
主体取向评价认为课程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
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是一种“交互主体”的关系,评价过程是一种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所以,价值多元、尊重差异就成为主体取向评价的基本特征。
二、发展性课程评价的评价目的在于促进发展传统的课程评价是一种甄别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少数的学生能够获得鼓励,体验成功的快乐,大多数学生成了失败者。
而新的课程评价理念不是为了确定学生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而是为了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
评价的基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是为学生服务,为提高学习效率、改进学习方法和策略提供依据,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发展性课程评价以质性评价统整,代替量化评价倡导从量化评价到质性评价,强调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是当今课程领域的主要话题。
新课程学习与评价

新课程学习与评价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
新课程学习与评价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受到了广泛关注。
新课程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而新课程评价则是对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学质量的客观评价,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新课程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与、主动探究。
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
新课程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通过项目学习、问题解决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新课程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学质量的客观评价。
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往往只能评价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应试能力,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而新课程评价强调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评价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包括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状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总的来说,新课程学习与评价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在新课程学习中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和能力,实现个性化发展;而新课程评价则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状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希望未来教育能够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能力培养,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浅谈新课改下的评价

五、 优 化 课 堂 结构 现代教学论 认为 : 应变” 教” 的课堂结构为 ” 学” 的 课 堂 结 构, 变课 堂 为学 堂 。据 报 载 , 美 国 中小 学 校 的 许 多 教 师 每 节 课 只讲 1 0分 钟 . 剩下 的时间让学生相 互交流 、 提问 、 消化 , 教 师
头做练习 , 而是 让 全 班 同学 进 行 做 数 学 题 比赛 , 在 比赛 中学 生 得到练习 , 又能 得 到 获 胜 的体 验 。 同学 们 对 这 种 课 堂结 构 非 常 喜欢 , 整 节课 教 师不 用 讲 解 只 做 组 织 者 。 课 堂 结 构 高效 化 并 不 一 定 是 大容 量 、快 节 奏 和 高 要 求 , 个有活力的 、 高效 化 的课 堂结 构 . 构成一个” 环环紧扣 、 层 层 人深 、 步 步 有新 、 相互促进” 的有机整体 ; 教 师 对 教 学 内容 的处 理 与学 生 原 有 的 认 识 结 构 相适 应 ;学 生 主动 、积 极 参 与 的程 度; 学 生 当 堂 练 习 的数 量 和 质 量 ; 课 堂 信 息 反 馈 畅 通 的程 度 , 能 否做 到及 时 反 馈 及 时 调 节 ; 充 分 有 效 地利 用 课 堂 教 学 时 间 。 以 上 只 是 我 在 农 村 小 学 数 学 教 学 质 量 中 的一 点 简 单 看 法. 至 于 具 体 教 学 中 如何 实施 , 还 得 根 据 不 同 的 学 生 采 用 不 同
价、 学生评价三方面来谈 。 学 校 评 价方 面 第 八 周 我 校 举 行 了 春 季 田径 运 动 会 , 第 九 周 的 周 记 交 上 来, 我从小锋 同学的周记 中看到这样 一段文字 : ” 朋 友 上 周 在 运动会 上表现得很好 , 所 以这 周 来 的 时 候 , 他把相 机带来 了 , 准备在他戴上奖牌站上领奖台时 , 让 我 给 他 照 几 张相 。 留个 纪 念, 顺 便 炫 耀 一 下 。可 惜 这 周 并 没 有 发 奖 牌 , 给 他 当 头 泼 了一
新课程改革中对学生的评价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对学生的评价摘要:新课程改革中评价学生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我们应该树立新的评价观念。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对新课改中学生的评价进行了新的探索,把对学生评价的重心由内涵窄浅、标准单一的考试和测验的唯一形式,改革为实施赏识性评价和进行活动式的评价形式,把原来的终结性评价改革为形成性评价,从而构建新的评价运行机制,为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保驾护航。
关键词:课改学生评价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课堂教学活动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
教学目标已经从过去的知识立意真正转移到了能力培养。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教师激情、智慧和创造性的劳动,更有学生们一双双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眼睛,充满着对知识的渴望和无限追求。
课堂上,一个个疑问的提出,引来一阵阵热烈地讨论,带来一次次惊人的发现和喜人的成果。
从形式上看,新课堂的确令人振奋和鼓舞。
那么,在这样的课堂上,如何落实新课程所要实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主动精神和学习兴趣,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否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地评价。
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
评价的本质是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和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它具有激励、诊断和发展的功效。
通过评价可以使学生评判自己的成绩,显露自己的特长,分享成功的喜悦和欢乐,增强自信,从而促进学习。
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呢?一、实施赏识性评价在传统的智力观中,课程评价就是通过学科考试分数这一认知性指标作为学生学业优劣的评价标准。
教师往往根据考试90分或60分来判断一个学生是优生或是中差生。
但是,智力结构是多元的。
在人的大脑中,至少有8种类型的智力,即逻辑数学智力、语言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内省智力和自然智力等。
所以,每一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智力领域和优势智力,人人都可以通过教育这样一种活动来发展自己。
浅谈对新课程的认识与理解

浅谈对新课程的认识与理解课程改革是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认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知识的权威”。
但随着人文思想的日益渗透,传统的教育方式面临严峻的挑战。
课程改革对基础教育意味着什么?对我们的教育工作意味着什么?对此作为教师不得不面对学生进行反思,重新给自己定位。
下面谈谈通过学习与实践对新课程的认识与理解。
一、重新认识传统的教学观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具体表现为: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
教学关系则是我讲你听,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先教再学,教了再学,教多学多,不教不学;怎么教就怎么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
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反面,最终遏制了学的力量。
二、透视新课程的教学观1、新课程的教学观是:课程是民主的、开放的、科学的,课程不仅是预设的,而且是生成的;教学不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教材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开发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课程有机的组成部分。
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2、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互相沟通、互相交流、互相理解、互相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观念、情感、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三、改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新课程的宗旨是: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更多地关注人的作用。
1、在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输出型教学方式,以探讨式、启发式为主,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总结,找出规律,得出结论,最后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要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使每个学习项目、每一堂课都各具特色,不能千篇一律。
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意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不仅要注意学生的可接受性,而且要致力培养学生长期的学习兴趣;既要注意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更要注意一定的挑战性,拓宽学生的视野。
浅谈新课程教学必须树立 以人为本 的教育理念

浅谈新课程教学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论文关键词:以人为本学生观备课授课评价论文摘要:世纪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世纪,同时也是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世纪,世界各国的竞争表现为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的竞争,国家迫切需要各种创新人才。
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人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让学生“百花齐放”,成为时代需要的人才。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之一,其基本内涵是:“人类社会的任何活动都要以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为目的,它强调人是自然、社会、自身的主体”。
现代教育对“以人为本”赋予了新的内容,就是面对学生这一特定的群体,教师如何把社会发展过程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有能力继承传统的科学,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现代科学和未来科学,在不断延续人类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自身健康成长,这也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要实现这一历史使命,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认识“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
它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的知识、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
在教学中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研究差异,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引导学生学习。
既关注那些可能成为“家”的少数学生,更要关心那些成为“匠”的多数学生。
实现教育面前无差生,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育人之本教育的真谛绝不是捧上一张张令人满意的成绩单,而应是捧出一个个鲜明而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
教育的使命就是让每个生命成为他自己。
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对学生采取同一评价标准和整体划一的评价方式,以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观点,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的“学生观”,就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的基本看法。
对新课程改革的认知与理解

对新课程改革的认知与理解永宁中学高一语文杨巧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新课程改革成了最流行的名词,每个人都挂在嘴上,可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改革?为了赶时髦?还有什么是新课程?新课程的标准是什么?这些疑问需要我们好好思考与研究。
本人从四年前就开始对新课程改革尝试,现就这四年的感悟,浅谈如下。
一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最基本动力。
”当前社会是科技社会,数字社会,教育社会。
现在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富有开拓创新思想的人才,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
而在传统模式教育下的学生是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进行新课程改革。
机遇与挑战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给我们每一位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
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老师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
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
因此,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
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二新课程改革中存在问题。
看法一:流于形式。
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新课程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改变。
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余的时间,忽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培养。
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
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
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
新课程与教育评价的改革

新课程与教育评价的改革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国教育改革也在逐步深化。
新课程和教育评价是教育改革中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当前的热点话题。
新课程采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育评价则是对教育质量的监控和评判,有助于促进教育的优质发展。
本文将浅谈关于新课程与教育评价的改革。
1. 新课程的意义新课程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它的出现能够使教育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新课程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能够满足社会需要。
随着社会的转型和经济的发展,人才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2)能够培养学生的能力。
新课程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具备了更高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更有竞争力。
(3)能够促进教育的协同发展。
新课程重视个性化和多样性,构建了一个既有内聚力又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需求的课程体系,能够促进不同学科、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协同发展。
2. 教育评价的意义教育评价是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教学效果、学校教育质量等而采取的一种系统性、综合性的评估活动。
它的意义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教育评价对教育质量的监控和评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教育质量的问题,从而提出有效的改进方案,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2)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评价能够消除教育上存在的种族、地域等方面的差异,使得教育公平更加突出,更加成为现实生活的需要。
(3)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教育评价能够及时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问题点,帮助他们找到提高成绩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学生的能力。
3. 新课程与教育评价的关系新课程和教育评价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两个重要方面。
新课程强调探究式学习、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等方面,需要教育评价的支撑和衡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
新课程改革是继续推动学校教学进程改革,实现全面质量提升的重
要举措,其实新型课程改革所核心的关键理念,即要以学生为主体,
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搭建以学生本位为核心的完善之课程及其体系。
首先,要给学生创造厚实丰富的学习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技能
以及学习的习惯,以赋予学生更强的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其次,突出发展学生多面的能力,从健康的身体与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智
力的发展等的个性的特点进行关注,从而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能力
与技能。
最后,要以真实有效的教学资源来支撑课程,例如重视传统
文化知识积淀,引入信息化、多媒体等课堂教学资源,大力发展各种
新形式的课程活动。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应以以学生本位的重点发展,全面发
展学生的能力与技能,塑造良好的尊重传统、善于创新的学习氛围,
并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全面提高学生质量为出发点,加强教学
环节集约有效的评价,把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和学习能力提高作为重要
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