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寄生虫免疫的特点
医学寄生虫概述: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及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医学寄生虫概述: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及寄生虫感染的免疫一、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寄生本质:寄生虫从宿主中获益,并对宿主产生损害进化角度:平衡的致病性状态(balanced pathogenicity)1. 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1)夺取营养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生长、发育、繁殖所需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宿主。
肠道寄生的有些寄生虫还影响肠道吸收功能。
(2)机械损伤腔道、组织和细胞内的寄生虫✓直接损伤:钩虫钩齿✓堵塞腔道:蛔虫,肝吸虫✓压迫组织:棘球蚴,囊尾蚴✓破坏细胞:疟原虫,弓形虫✓移行性损伤:蛔虫、钩虫的幼虫(3)毒素作用✓虫体分泌物、代谢物和分解产物对宿主均有毒素作用;✓死虫产生的毒素引起的组织损伤比活虫严重;✓宿主细胞破坏、炎症反应、组织病理损害如溶组织内阿米巴可分泌半乳糖/乙酰氨基半乳糖凝集素(粘附);阿米巴穿孔蛋白(破坏靶细胞);半胱氨酸蛋白酶(溶解靶细胞)(4)免疫病理作用✓ I型变态反应(速发型)如:蠕虫感染---荨麻疹;尘螨---尘螨性哮喘;棘球蚴---过敏性休克✓ II型变态反应(细胞毒型)如:疟原虫---免疫溶血✓ III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型)如:血吸虫,杜氏利什曼原虫---免疫复合物性肾病✓ IV型变态反应(迟发型)如:血吸虫虫卵肉芽肿---T细胞介导2. 宿主对寄生虫的作用宿主的遗传结构Duffy血型支配对间日疟原虫的感染力;镰状细胞特性者对恶性疟原虫抵抗力增强。
宿主饮食和营养状态高蛋白饮食对许多肠道寄生虫发育不利,高糖饮食对其有利,如阿米巴和一些绦虫;宿主全身营养状态影响感染的状态和严重性。
寄生虫免疫反应的一些特点:固有免疫在寄生虫感染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大部分寄生虫感染主要诱导以Th2为主的免疫应答;嗜酸粒细胞增多;体液免疫在抗细胞外寄生虫感染中有重要作用;细胞免疫则大多针对细胞内寄生原虫。
寄生虫体液免疫特点:寄生虫感染早期,血清中IgM增加,后期IgG增加,蠕虫感染有IgE增加,肠道寄生虫感染有sIgA增加。
寄生虫感染与免疫1
(2)激活Treg细胞
如:感染血吸虫的小鼠的Treg细胞(抑制免疫活性细胞的 分化和增殖)激活,产生免疫抑制。
41
The expression of IFN-γ (a) and IL-10 (b) in spleen cell culture supernatant in BALB/c mice. *P<0.05, versus normal group. **P<0.01, versus normal group. #P<0.05, versus infected group
42
Parasitol Res ,2011, 108:477–480
43
(3)虫源性淋巴细胞毒性因子
寄生虫的分泌、排泄物中某些成分具有直接的淋巴细胞毒性 作用或抑制淋巴细胞激活。
Example :
T. cruzi cDNA encoding a parasite released protein (named Tc52) completely inhibited human and mice lymphocyte proliferation in response to mitogens.
9
线 虫 结 构
10
医学节肢动物(Medical arthropod)
寄生虫病的免疫.ppt
一、先天性免疫
(1)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健康动物的外表覆盖着连 续的、完整的皮肤,其外面的角质层是坚韧的、不可渗透的, 组成了阻挡病原人侵的有效屏障。皮肤抵御寄生虫感染的主 要机制是机械性屏障作用。
寄生虫病的免疫
寄生虫病的免疫
一、免疫先天性 二、特异性免疫 三、免疫逃避 四、免疫的实际应用 五、寄生虫性变态反应
寄生虫病的免疫
动物对寄生虫感染具有强弱不等的抵御能力即寄生 虫病的免疫,它是宿主对所感染寄生虫的保护性应答,其 基本原理与微生物感染的免疫相似,分为先天性免疫和后 天获得性免疫。
一、先天性免疫
二、特异性免疫
②非消除性免疫:指宿主受到寄生虫感染后,虽然可诱 导宿主对再感染产生一定程度的抵抗力,但对体内原有的寄 生虫则不能完全清除,维持在较低的感染状态,使宿主免疫 力维持在一定水平上,如果残留的寄生虫被清除,宿主的免 疫力也随之消失,这种免疫状态称带虫免疫。
带虫免疫是不稳定的,可转化为消除性免疫或病理性免 疫,也可因建立免疫过程中作为抗原物质的虫体的消失,而 丧失免疫保护作用。
由于寄生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史上比细菌和病毒更复杂, 其功能性抗原的鉴别和批量生产更为困难,抗寄生虫的疫苗 较之细菌和病毒更难获得。因此寄生虫感染中的免疫预防和 免疫诊断等实际应用受到限制,但也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五、寄生虫性变态反应
宿主对寄生虫感染所产生的免疫,一方面可抗重复感染, 有利于宿主;另一方面可发生变态反应,又称超敏感反应, 引起宿主局部或全身组织的损害和功能紊乱。根据其发生机 理分为四型:速发型(又称过敏型,Ⅰ型)、细胞毒型(II型)、 免疫复合物型(III型)、迟发型(Ⅳ型)。
免疫学与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反应
免疫学与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反应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对抗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因素的免疫反应的科学。
在免疫学中,研究对象不仅包括细菌、病毒等微生物,还包括寄生虫等生物。
本文将探讨寄生虫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及其相关机制。
1.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反应寄生虫感染是人类和动物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
当寄生虫侵入宿主体内时,宿主的免疫系统会启动一系列保护性反应。
这些反应包括先天免疫和后天免疫两个方面。
先天免疫是宿主天生具备的非特异性防御机制。
在寄生虫感染中,先天免疫发挥着重要作用。
比如,宿主通过产生抗虫生理活性物质(如血液中的溶菌酶、中性粒细胞释放的致虫物质等)来杀灭或限制寄生虫的生长和繁殖。
此外,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天然杀伤细胞的活动也可清除寄生虫。
后天免疫是通过宿主的免疫系统获得的针对寄生虫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乳胸腺素和巨噬细胞等细胞释放的促炎细胞因子会引发炎症反应,吸引和激活其他免疫细胞,如T细胞和B细胞。
在寄生虫感染中,Th2细胞被认为是关键的效应细胞,它能分泌白介素-4(IL-4)、白介素-5(IL-5)和白介素-13(IL-13)等细胞因子,诱导和维持免疫反应。
2. 免疫反应对寄生虫感染的调控免疫反应对寄生虫感染具有双重作用,既可以保护宿主,也可以助长寄生虫的生存。
这取决于免疫系统中不同成分之间的平衡和调节。
首先,免疫反应可以阻止寄生虫的侵入和扩散。
如皮肤表面和黏膜上的分泌物、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以及中性粒细胞释放的致虫物质等都能有效限制寄生虫的感染。
其次,免疫反应还可以通过激活效应细胞和产生特异性抗体来清除寄生虫。
在寄生虫感染后,特异性抗体会结合到寄生虫表面,形成抗体-抗原复合物,并通过补体系统激活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来清除寄生虫。
然而,寄生虫也采取了一系列策略逃避或削弱宿主免疫反应。
一些寄生虫能够通过改变自身表面抗原的表达,干扰宿主的免疫识别和抗原呈递,从而逃避宿主的免疫攻击。
另外,某些寄生虫还能够抑制宿主的免疫反应,比如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T细胞的活化。
寄生虫学 第五章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第五章 寄⽣⾍感染的免疫 ⼈体对寄⽣⾍感染常出现不同程度的抵抗能⼒,表现为⼀系列的免疫反应。
所谓免疫就是机体排除异⼰,包括病原体和⾮病原体的异体物质,或改变了性质的⾃⾝组织,以维持机体的正常⽣理平衡。
⼀般将免疫分为⾮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前者作⽤不是针对某⼀抗原性异物,⽽且往往是先天性的;后者具有针对性,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这些免疫反应必须由抗原物质进⼊机体,刺激免疫系统后才形成。
⼀、先天性免疫 先天性免疫是⼈类在长期的进货过程中逐渐建⽴起来的天然防御能⼒,它受遗传因素控制,具有相对稳定性;对各种寄⽣⾍感染均具有⼀定程度的抵抗作⽤,但没有特异性,⼀般也不⼗分强烈。
先天性免疫包括有: ⽪肤、粘膜和胎盘的屏障作⽤。
吞噬细胞的吞噬作⽤,如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后者包括⾎液中的⼤单核细胞和各组织中的吞噬细胞。
这些细胞的作⽤,⼀⽅⾯表现为对寄⽣⾍的吞噬、消化、杀伤作⽤,另⼀⽅⾯在处理寄⽣⾍抗原过程中参与特异性免疫的致敏阶段。
体液因素对寄⽣⾍的杀伤作⽤,例如补体系统因某种原因被活化后,可参与机体的防御功能;⼈体⾎清中⾼密度脂蛋⽩(HDL)对⾍有毒性作⽤。
⼆、获得性免疫 寄⽣⾍侵⼊宿主后,抗原物质刺激宿主免疫系统,常出现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产⽣获得性免疫,对寄⽣⾍可发挥清除或杀伤效应,对同种寄⽣⾍的再感染也具有⼀定抵抗⼒,称为获得性免疫。
但是,获得性免疫中也有⾮特异的免疫效应,是⼀个相互联系、复杂的动态过程。
(⼀)寄⽣⾍的抗原 1.寄⽣⾍抗原的特点 (1)复杂性、多源性:⼤多数寄⽣⾍是⼀个多细胞结构的个体,并且都有⼀个复杂的⽣活史,因此寄⽣⾍抗原⽐较复杂,种类繁多。
其化学成分可以是蛋⽩质或多肽、糖蛋⽩、糖脂或多糖。
就来源⽽⾔(来⾃⾍体、⾍体表膜、⾍体的排泄分泌物或⾍体蜕⽪液、囊液等)可概括为体抗原(somatic antigen)和代谢抗原(metabolic antigen)。
简述寄生虫的免疫学特点
简述寄生虫的免疫学特点
寄生虫的免疫学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弱化宿主免疫系统:寄生虫通过产生各种抗宿主分子,如疏长因子、抗凝血酶等,抑制或消弱宿主的免疫反应,降低宿主免疫系统的活性和效应。
这有助于寄生虫在宿主体内长期存活和复制。
2. 模糊宿主免疫识别:寄生虫通过改变其表面蛋白的结构和表达方式,欺骗宿主免疫系统,使其难以识别和攻击寄生虫。
这种策略称为抗原变异,能够帮助寄生虫逃避宿主免疫的攻击。
3. 激活宿主的调节性免疫反应:寄生虫感染通常会导致宿主免疫系统产生一种更为调节性的免疫反应,即Th2型免疫反应。
这种反应主要通过产生特定的细胞因子(如IL-4、IL-5、IL-
10等)和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的增加,抑制免疫系统
的炎症反应,减轻组织损伤。
4. 协同其他病原体感染:寄生虫感染还可以调节宿主免疫反应,使宿主更易受到其他病原体的感染。
例如,有些寄生虫感染可使宿主对细菌感染更易感。
总体来说,寄生虫的免疫学特点是通过削弱宿主免疫反应、模糊宿主免疫识别、激活调节性免疫反应以及促进其他病原体感染等方式,在宿主体内长期存活并降低宿主免疫攻击的效力。
第四章、寄生虫的免疫学
3.缺少有效的获得性免疫 这一点在蠕虫感 染中比较常见, 染中比较常见 , 一般宿主对消化道内的蠕虫 的免疫反应都很有限, 很难有效地消除虫体。 的免疫反应都很有限 , 很难有效地消除虫体 。
肠道内的猪蛔虫, 大小都有, 如 , 肠道内的猪蛔虫 , 大小都有 , 表明对再感染无 免疫力。另外,一些寄生在细胞甚至免疫细胞 免疫力 。 另外,
非消除性免疫( 2.非消除性免疫(non-sterilizing immunity) ) 这是寄生虫感染中常见的一种免疫类型。 这是寄生虫感染中常见的一种免疫类型。寄生 虫感染常常引起宿主对重复感染产生获得性免 疫,此时宿主体内的寄生虫并未完全被消除, 此时宿主体内的寄生虫并未完全被消除, 而是维持在低水平。 而是维持在低水平。如用药物消除宿主体内残 留的虫体,免疫力随即消失。 留的虫体,免疫力随即消失。通常称这种免疫 状态为带虫免疫 例如, 带虫免疫。 状态为带虫免疫。例如,患双芽巴贝斯虫的牛 痊愈以后,通常仍有少量红细胞内含有虫体, 痊愈以后,通常仍有少量红细胞内含有虫体, 此时对重复感染具有一定的免疫力。 此时对重复感染具有一定的免疫力。如虫体全 被消除,免疫力亦随之消失。 被消除,免疫力亦随之消失。
3.补体的灭活与消耗 某些寄生虫的虫体或分泌物(酶或毒素) 某些寄生虫的虫体或分泌物(酶或毒素)具有抗补 体作用,能降解补体或抑制补体的激活过程; 体作用,能降解补体或抑制补体的激活过程;一些 血液原虫产生的分泌/排泄抗原与抗体形成IC IC后 血液原虫产生的分泌/排泄抗原与抗体形成IC后,消 耗大量的补体,从而保护虫体免受补体损伤。 耗大量的补体,从而保护虫体免受补体损伤。 4.裂解抗体 一些克氏锥虫株的锥鞭毛体能抵抗抗体依赖的、 一些克氏锥虫株的锥鞭毛体能抵抗抗体依赖的、补 体介导的溶解作用,在与特异抗体反应后, 体介导的溶解作用,在与特异抗体反应后,原虫表 面的免疫球蛋白的Fc片段被切除,只剩下Fab片段。 Fc片段被切除 Fab片段 面的免疫球蛋白的Fc片段被切除,只剩下Fab片段。 而用抗Fab抗体处理虫体后, Fab抗体处理虫体后 而用抗Fab抗体处理虫体后,锥鞭毛体很快被补体所 溶解。 溶解两种观点: 两种观点: 一是药物防治为主 理由:寄生虫抗原成分复杂, 药物防治为主, 一是药物防治为主,理由:寄生虫抗原成分复杂,制 苗不易,而且效果不佳; 苗不易,而且效果不佳; 二是免疫预防为主 理由:寄生虫与细菌、病毒一样, 免疫预防为主, 二是免疫预防为主,理由:寄生虫与细菌、病毒一样, 同样能刺激宿主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 同样能刺激宿主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 80年代以前 人们对寄生虫病的免疫预防持谨慎态度, 年代以前, 80年代以前,人们对寄生虫病的免疫预防持谨慎态度, 然而近年来逐渐发现, 然而近年来逐渐发现,寄生虫对经典的抗寄生虫药产 生了抗药性;同时伴随各种生物学新技术, 生了抗药性;同时伴随各种生物学新技术,寄生虫免 疫学研究不断取得进展, 疫学研究不断取得进展,各种虫体的抗原变异机理亦 不断取得突破,人们把目光重新转移到免疫预防方面。 不断取得突破,人们把目光重新转移到免疫预防方面。 目前对寄生虫感染免疫预防的主要方法有: 目前对寄生虫感染免疫预防的主要方法有:
寄生虫特点
寄生虫特点
寄生虫是一类寄生于其他生物体内的生物,通常以寄主为生,对
寄主造成损害。
这类生物具有以下特点:
1. 寿命短
寄生虫的寿命通常比寄主短得多,一些寄生虫只能在寄主体内生
存几天甚至更短时间。
2. 依赖寄主
寄生虫不能独立生存,必须寄生于其他生物体内。
一些寄生虫很
依赖寄主的生理环境,无法在寄主体外生存。
3. 可引起寄主反应
寄生虫侵入寄主体内时,寄主通常会产生免疫反应,例如触发炎
症反应、增加特定类型的白细胞数量等,试图摆脱寄生虫。
4. 会损伤寄主
寄生虫寄生在寄主体内时,通常会消耗寄主的营养、引起组织破坏、阻塞血管等,给寄主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害。
5. 繁殖能力强
寄生虫的繁殖能力通常很强,某些寄生虫可以每天产生上千个卵。
这种高繁殖速度,加上寄生虫侵入寄主体内时的微小体积,使得很难
将寄生虫完全清除。
6. 对药物产生抗药性
由于寄生虫繁殖速度快,治疗寄生虫感染的药物必须具有高效性
和广谱性。
但由于长期使用和滥用,寄生虫对药物会产生抗药性,使
得治疗难度增加。
综上所述,寄生虫具有寿命短、依赖寄主、引起寄主反应、会损
伤寄主、繁殖能力强以及对药物产生抗药性等特点。
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应该加强对寄生虫的防范意识,注意个人卫生,防止感染寄生虫。
简述寄生虫的免疫学特点
简述寄生虫的免疫学特点寄生虫是一类以寄生在宿主体内获取营养和生存的生物,它们具有独特的免疫学特点。
寄生虫的免疫学特点主要包括免疫逃避、免疫调节和免疫抑制。
寄生虫通过免疫逃避策略避免被宿主免疫系统消灭。
寄生虫具有多种逃避机制,如表面抗原变异、表面抗原伪装和释放免疫抑制分子等。
表面抗原变异是寄生虫在宿主体内通过改变表面抗原的表达模式来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
例如,疟原虫通过不断改变表面抗原的表达模式,使得宿主免疫系统难以识别和攻击。
表面抗原伪装则是指寄生虫通过模仿宿主细胞表面的分子结构来隐藏自身,使得宿主免疫系统难以识别。
寄生虫还会释放免疫抑制分子,如抗原调节因子和细胞因子调节因子等,来抑制宿主免疫系统的活性,从而减弱宿主免疫反应。
寄生虫能够通过免疫调节来降低宿主免疫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寄生虫通过释放一些免疫调节分子,如细胞因子、化学因子和酶等,来调节宿主免疫系统的活性。
这些免疫调节分子可以抑制宿主免疫细胞的活性,减少炎症反应,并改变宿主免疫应答的类型。
免疫调节可以使宿主免疫系统对寄生虫的攻击变得不那么强烈,从而有利于寄生虫的生存和繁殖。
寄生虫还能通过免疫抑制来抑制宿主免疫系统的功能。
寄生虫会释放一些免疫抑制分子,如抗原调节因子和细胞因子调节因子等,来抑制宿主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功能。
这些免疫抑制分子可以抑制宿主免疫细胞的增殖和活化,并降低宿主免疫系统的杀伤力。
免疫抑制有利于寄生虫在宿主体内长期存活,但也可能导致宿主免疫系统的功能损害,增加宿主对其他病原体的感染风险。
寄生虫具有免疫逃避、免疫调节和免疫抑制等免疫学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寄生虫能够在宿主体内存活和繁殖,并且能够对宿主免疫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
了解寄生虫的免疫学特点对于防治寄生虫感染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开发新的防治策略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人卫第九版《人体寄生虫》第一篇总论思维导图
第一篇总论第二章 寄生虫的生物学一、共生关系共栖/片利共生: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害也无利如结肠内阿米巴互利共生:对双方都有利白蚁和鞭毛虫寄生: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有害蛔虫和人二、寄生虫类型(一)按寄生部位分 1、体内寄生虫:如寄生于肠道的蠕形住肠线虫、寄生于各种有核细胞的刚地弓形虫 2、体外寄生虫:主要指一些昆虫,如蚊、白蛉、虱、蚤、蜱、等(二)按寄生时间1、暂时性寄生虫:如蚊2、永久性寄生虫:如蛔虫、蠕形螨(三)按宿主选择性 1、专性寄生虫:寄生虫的整个生活史或某个阶段都必须营寄生生活。
如疟原虫、钩虫 2、兼性寄生虫:主要在外营自生生活,某种情况下侵入宿主过寄生生活。
如粪类圆线虫3、偶然性寄生虫:如蝇、蛆(四)机会性致病寄生虫免疫功能正常:隐性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出现临床症状如:刚地弓形虫、微小隐孢子虫、粪类圆线虫三、宿主类型(一)终宿主:指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二)中间宿主:指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三)保虫宿主(储存宿主):指某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体,也可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后者在一定情况下可将体内的寄生虫传播给人,在流行病学上将这些脊椎动物称之为保虫宿主或储存宿主 (四)转续宿主: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适宜宿主后不能发育为成虫,但能存活并长期维持幼虫状态。
只有当其有机会侵入适宜宿主体内时,才能发育为成虫。
此种非适宜宿主称为转续宿主举例图示四、寄生虫生活史(一)概念: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完整过程(二)内容1、寄生虫侵入宿主的途径2、虫体在宿主体内移行、定居、离开宿主的方式3、发育过程中所需要的宿主种类和内外环境条件(三)分类1、直接型:不需要中间宿主,如阴道毛滴虫2、间接型:需要中间宿主,如疟原虫第三章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一、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掠夺营养机械性损伤毒性与免疫损伤二、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结局清除寄生虫带虫状态(带虫者/隐性感染)寄生虫病、死亡第六章 寄生虫的流行与防治一、流行基本环节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二、影响流行的因素 生物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最重要)三、流行特点 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 自然疫源地:在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或荒漠地区,一些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可在脊椎动物之间传播。
兽医寄生虫学习题
兽医寄生虫学习题一.解释名词1.寄生虫暂时或永久性寄生在宿主的体表或体内,夺取宿主营养并给宿主造成不同程度危害的寄生动物叫寄生虫。
2.生物源性寄生虫必须有中间宿主参与才能完成生活史的寄生虫称为生物源性寄生虫,也称间接发育型寄生虫。
3.寄生虫的生活史寄生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一个完整循环过程。
或指从寄生虫的性成熟并产生胚胎,又经过生长发育,到第二代新个体的性成熟这样一个循环过程。
4.暂时性寄生虫只在需要摄食时才与宿主短暂接触的寄生虫。
5.永久性寄生虫从生到死终生居留于宿主体的寄生虫。
6.内寄生虫凡是暂时或永久性寄生于宿主体内某器官、组织内的寄生虫称为内寄生虫。
7.外寄生虫暂时或永久性寄生在宿主体表或皮内的寄生虫称为外寄生虫。
8.土源性寄生虫不需要中间宿主,在粪便和土壤中直接发育到感染性阶段的寄生虫称为土源性寄生虫。
9.兼性寄生虫既可营寄生生活也可营自由生活的寄生虫称为兼性寄生虫。
10.超寄生虫寄生于寄生虫的寄生虫称超寄生虫。
11 .中间宿主寄生虫的性未成熟阶段虫体(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虫体所寄生的动物称为中间宿主。
12.宿主凡是体内或体表被寄生虫暂时或永久性寄生的动物称为宿主。
13.终末宿主寄生虫性成熟阶段(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动物。
14.带虫宿主(带虫者)患寄生虫病后自然康复或临床治愈之后,或处于隐性感染之时,对寄生虫保持着一定的免疫力,但也保留着一定数量虫体感染的动物宿主即带虫宿主。
15.带虫免疫寄生虫在宿主体内保持一定的数量时,宿主对同种寄生虫的再感染具有一定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即为带虫免疫,这种现象就是带虫免疫现象。
一旦宿主体内虫体完全消失,这种免疫力也随之结束。
16.固有宿主寄生虫在其体内能正常发育到成虫阶段的宿主。
17.非固有宿主寄生虫在其体内不能正常发育到成虫阶段的宿主。
18.传播媒介通常指脊椎动物宿主之间起传播寄生虫病作用的低等动物,尤指传播血液寄生虫病的吸血节肢动物。
19.生物性传播者某种生物在传播病原体过程中,病原体在其体内进行一段发育,起到既是宿主又是传播媒介的作用,这种生物即为生物性传播者。
1 寄生虫免疫的特点
寄生虫疫苗为何不理想的分析和研究进展(基础医学院08级临床八年制罗璨2008302180040)目前还是主要用驱虫药物来治疗寄生虫病,它非常有效、廉价并且易于使用。
然而由于出现抗药性的寄生虫,还有关于化学药品对环境不良影响的担忧,所以长期使用化学药物治疗寄生虫感染是不行的。
随着停止使用化学驱虫剂的呼声越来越高,寄生虫疫苗研制变得紧迫。
另一方面,疫苗是安全的,没有化学残留,不会污染环境,并且许多细菌病毒疫苗已被人接受,所以寄生虫疫苗是治疗寄生虫疾病的新方法。
经过近十年研究,目前仅有非常少的驱虫疫苗作为商品销售,其疗效仍不理想。
其原因主要是寄生虫有很完善的免疫逃逸机制。
寄生虫之所以能在宿主体内长期生存并繁殖,其机理十分复杂。
首先,寄生虫寄生在机体的特定部位即免疫特惠区,如疟原虫寄生在红细胞内,还有许多寄生于肠腔,免疫系统很难对其进行攻击和完全清除。
其次,寄生虫的虫体结构复杂、抗原组分繁多,有代谢抗原,表面抗原、虫体抗原等。
并且有科、属、种乃至期特异性。
第三,有些寄生虫的抗原性很弱或被宿主抗原隐蔽,如岗地弓形虫的包囊就表现为弱抗原,不足以刺激机体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
此外,寄生虫还可以通过改变抗原性,如抗原变异、抗原伪装、表面抗原脱落与更新等逃避宿主免疫攻击。
所以如何研制出有效安全的寄生虫疫苗将会是以后十年的公关难题。
目前在以下几种寄生虫疫苗的研究中获得了成绩但都有不足之处。
死疫苗死的虫体或裂解物,经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后,使其毒力丧失,但仍保留免疫原性。
如利什曼原虫的死虫作为皮试抗原已广泛应用于利什曼原虫病的辅助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但是死疫苗对大部分寄生虫病而言,其抗感染能力弱、维持时间短、需多次接种,而且副作用较大,对人和动物的实用意义不佳。
减毒活疫苗减毒活疫苗是将不同阶段的虫体经物理或化学处理使其毒力降低,而接种后又能保持一定的活力,可激发较强的免疫应答。
此疫苗的特点是:免疫力强、作用时间长。
因其可能在人体内恢复毒力,故安全是一个问题,对免疫缺陷的人十分危险。
寄生虫感染免疫学
免疫状态改变而转换(如弓形虫)
寄生虫感染的类型
三、机会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
由机会致病寄生虫引起,一般不引发病, 在免疫状态低下时大量繁殖,致病力增强 致超度感染。这类虫有:多数原虫和少数 蠕虫(粪类圆和短膜壳)
机会致病寄生虫成为艾滋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食源性寄生虫种类与造成感染的因素
种类:线虫---旋毛虫、管圆线虫、棘颚口线虫 绦虫---带绦虫、无钩绦虫、曼氏裂头蚴 吸虫---肺吸虫、肝吸虫、姜片虫 原虫---弓形虫、肉孢子虫
原因:1、生活水平提高,追求新奇、鲜活; 2、南北饮食习惯交融; 3、听信一些民间说法:生猪肝-营养高; 生泥鳅-降虚火;生蛇胆-清肝明目等。
获得性免疫类型
二、非清除性免疫(non-sterilizing immunity): (具不完全免疫作用):两种情况: 伴随免疫和带虫免疫 见于大多数寄生虫感染。
获得性免疫类型
1、带虫免疫(premunition immunity ): 人体感染原虫后,当临床发作停止后, 血内原虫数维持低水平,对再感染虫体 和体内繁殖的原虫均有一定抵抗力。 如疟疾
抗体类——其中IgE 抗体增加相对明显 抗体亚类—其中IgG4抗体增加相对明显
2.多克隆抗体产生及其所带来的利与弊
利-作为免疫诊断标志物 弊-影响保护性效果和免疫诊断结果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是组织内寄生蠕虫引起的一种常见现象; 在外周血或局部组织的E增多;
病变部位有夏科雷登氏结晶。 ——在临床诊断中有参考价值
寄生虫感染的类型
四、幼虫移行症(larva migrans)
某些寄生虫幼虫侵入人体后不发育 为成虫,但可长期存活和移行,造成局 部和全身病变。根据部位,分为皮肤幼 虫移行症和内脏幼虫移行症。 有哪些虫?
第八节 寄生虫免疫
(4)不完全免疫:寄生虫定居后,宿主产
生免疫应答,使感染受到控制,但不 能完全消灭寄生虫,这是寄生虫病免 疫中最常见的类型 畜禽疫病防治 第2章 免疫 第八节 寄生虫免疫
3.带虫免疫和伴随免疫
带虫免疫:是指感染
的某种寄生虫持续存在 机体内时,机体能保持 对该种寄生虫重复感染 的免疫
伴随免疫:是指建立
寄生虫的发育期及寄生部位的转移, 将影响免疫的保护性作用
畜禽疫病防治 第2章 免疫
第八节 寄生虫免疫
(三)寄生虫的免疫逃避
1.未建立起免疫应答前
进入细胞内寄生或进入免疫细胞不易到达的部位
(如脑、眼等),或以宿主抗原的形式来伪装自己,
或直接进入免疫系统的细胞内,不刺激宿主使其难 以建立相应的免疫应答
畜禽疫病防治 第2章 免疫
第八节 寄生虫免疫
2.免疫的表现形式 (1)自然免疫:寄生虫进入宿主不能定
居而被消除
(2)清除性免疫:指宿主能清除体内
寄生虫,并对再感染 产生完全抵抗 力(很少见)
畜禽疫病防治 第2章 免疫
第八节 寄生虫免疫
2.免疫的表现形式 (3)病理性免疫:寄生虫可定居,宿主
也能压制感染,但不能消灭寄生虫, 宿主本身反而受到损伤
畜禽疫病防治 第2章 免疫
第八节 寄生虫免疫
2.建立免疫应过程中
可通过激活 B 细胞产生多克隆,使非特异性免疫球蛋 白增多,导致对寄生虫抗原敏感的 B 细胞耗竭 亦可通过激活巨噬细胞,使其由处理抗原变为破坏抗
原
还可刺激产生淋巴毒性细胞,抑制巨噬细胞、T 细胞 及其他免疫细胞的活性
畜禽疫病防治 第2章 免疫
畜禽疫病防治 第2章 免疫
第八节 寄生虫免疫
(二)寄生虫的感染特性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特点
共生 (symbiosis)
凡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的现象统称 共生。
在共生现象中根据两种生物间的利 害关系,大致可分为共栖、互利共生 和寄生三种现象。
共栖(commensalism)
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 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 受害,称为共栖。
(人 —— 结肠内阿米巴)
鮣鱼
互利共生(mutualism)
• 寄生虫感染途径与方式
– 途径:土源性(水、食物、土壤、空气)
生物源性(中间宿主、昆虫媒介)
– 方式:
• 经口感染 • 经皮肤感染 • 经节肢动物叮刺感染 • 经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 • 其他途径:经输血、呼吸、乳汁及自身感
染等
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
• 地方性 • 季节性 • 自然疫源性
自然疫源性
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相互依 赖,长期共生,双方有利,则称 为互利共生。
(白蚁 —— 鞭毛原虫)
寄生(parasitism)
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 得益,另一方受害。得益方称寄生 物 (parasite) ,受害方称宿主(host)。
(钩虫 —— 人)
寄生虫的类别
寄生 关系
1.专性寄生虫 生活史中的某个阶段必须营寄生 活。如蛔虫。
在人烟稀少的荒野地区,某些寄 生虫可在脊椎动物间自然传播(自 然疫源地),当人进入该地区时, 可从脊椎动物传给人,这种现象为 自然疫源性。
影响因素
• 自然因素 气候、地理环境、生物种群、生
物媒介和中间宿主及保虫宿虫等。 • 社会因素
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生活习惯、 生产方式、风俗和宗教信仰等。
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寄生虫感染(parasite infection)
寄生虫的免疫学
搞好环境卫生
利用寄生虫的某些流行病学特点来切断 其传播途径,避免寄生虫的感染。
3、保护易感动物
实行科学化养殖,加强日常饲养管理。饲料保持 平衡全价,使能获得足够的氨基酸、维生素和矿 物质;合理放牧,减少应激因素,使动物能获得 舒服而有利于健康的环境,提高易感动物对寄生 虫病的抵抗力。对于孕畜和幼畜应给予精心的护 理。对于某些寄生虫病必要时用杀虫药进行预防 注射或喷洒杀虫剂防止吸血昆虫叮咬。也可使用 虫苗。
第六节 寄生虫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
一.寄生虫病的诊断
寄生虫病的诊断和其它疾病一样,应根据患病动物临床症状的搜集和分析,但多数蠕虫 病病例往往无特殊的示病症状,因此,寄生虫病的诊断应着重于流行病学材料的调查研 究和通过实验诊断的手段,查出虫卵、幼虫或虫体等建立生前诊断。必要时辅以尸体剖 检建立死后诊断。具体诊断要领如下:
二、寄生虫病的控制
驱虫
× 切断传播途径
控制感染源 保护易感动物
不生喂水生植物
× 粪便管理好
×
杀灭中间宿主
(二)防治措施
一.动物的驱虫 动物的驱虫就是用药物杀灭动物体内和体表的寄生虫。驱虫按照目的 和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二种:
1. 治疗性驱虫 是针对病畜采取的紧急措施,可以在一年中的任何时候进行,主要目的 是用抗寄生虫药物治愈病畜。
一.寄生虫虫体疫苗(1)虫体抗原苗(2)活虫苗:强毒苗、弱毒苗(从自然界筛选 弱毒株;传代驯化致弱;化学或物理致弱;遗传学致弱(基因敲降))、异种虫体 苗
二.分泌与代谢抗原苗 三.组织细胞苗(猪囊尾蚴细胞灭活油乳剂苗,保护率99%以上) 四.化学合成苗(合成肽苗、合成多糖苗,如疟原虫合成肽苗) 五.抗独特型抗体疫苗 六.非特异性免疫 七.基因工程疫苗(需表达载体) 八.DNA虫苗
寄生虫题库
寄生虫、外寄生虫、终末宿主、间接发育型的寄生虫(生物源性寄生虫)、寄生虫区系、寄生虫的生活史(发育史)、带虫宿主(带虫者)、寄生虫的免疫、补充宿主、预防性驱虫、传播媒介、寄生(寄生生活)、中间宿主、土源性寄生虫(直接发育型的寄生虫)、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胎生、自然疫源地、贮藏宿主、不全变态1、猪附红细胞体病以、、为主要临床特征。
2.螨病的主要特征为、、、、。
疥螨寄生于,而痒螨寄生于。
3. 鸡球虫病是由寄生于鸡的引起的一种球虫病,以和为特征,主要发生于年令段的鸡。
其中以致病力最强,寄生于,主要发生于年令段的鸡。
4. 常用的广谱抗蠕虫药有、、。
5.寄生虫病的感染途径有(并举例):如:、如、如、如、如。
6. 仔猪球虫病主要由引起,以致病力最强,主要危害仔猪,以为主要特征。
被列为仔猪的重要病因之一。
7. 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内容包括、、、、。
8.常用的抗球虫药有、、、。
9.弓形虫病是由刚地弓形虫寄生于人和动物的内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
其病原体根据发育阶段不同可分为五个虫型:和出现在中间宿主体内,而、和只出现于终末宿主体内。
10. 肌旋毛虫感染最多的部位是、、等活动量较大的肌群。
7、常用的驱绦虫药有丙硫咪唑、苯硫咪唑和吡喹酮等。
8、常用的杀蜱药有敌杀死、杀灭菊酯和敌百虫等。
10、寄生于家畜肝脏的寄生虫有肝片形吸虫、华支睾吸虫和棘球蚴等。
11、寄生于畜禽血液内的寄生虫有巴贝斯虫、泰勒虫、锥虫、和住白细胞虫等。
12、线虫的繁殖方式包括卵生、卵胎生和胎生三种。
13、可致宿主出现回旋(转圈)症状的寄生虫病有羊鼻蝇蛆病、莫尼茨绦虫病和脑多头蚴病等。
寄生于犬小肠内常见的绦虫有、、、和。
5.线虫的繁殖方式包括、和三种。
寄生于犬小肠的绦虫主要有:其中绦期为:、其中绦期为:、其中绦期为:、其中绦期为:、其中绦期为:。
犬巴贝斯虫病的临床特征为、、等。
6.×17、贝氏莫尼茨绦虫的节间腺呈泡状,位于成节后缘,排成一行。
√18、兔疥螨的后两对腿短,不超出体缘。
寄生虫免疫的类型和例子(一)
寄生虫免疫的类型和例子(一)寄生虫免疫的类型和例子•群体免疫•细胞介导免疫•体液免疫群体免疫群体免疫是指通过种群中的个体共同抵抗寄生虫感染的一种免疫机制。
它依赖于种群中部分个体的免疫保护作用来达到整体的免疫效果。
寄生虫众筹效应寄生虫众筹效应是群体免疫中的一种重要现象。
它指的是当群体中的个体免疫水平不一致时,那些被感染个体中的免疫水平较高者会帮助免疫水平较低的个体提高免疫能力。
例如,在家畜中,有些个体对某一种寄生虫具有较高的免疫能力,而有些个体则较为易感。
当整个种群受到寄生虫感染时,那些免疫能力较高的个体会产生免疫相关物质,比如抗体,能够抑制寄生虫感染和增强其他个体的免疫力。
细胞介导免疫细胞介导免疫是通过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抵抗寄生虫感染的一种免疫机制。
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是细胞介导免疫中的重要成分。
它可以直接识别和杀伤寄生虫感染的细胞,起到抵御寄生虫感染的作用。
例如,寄生虫感染的人体组织细胞会表达出一些与正常细胞不同的分子,NK细胞能够通过识别这些分子来选择性地杀伤感染细胞,从而抑制寄生虫的繁殖与传播。
体液免疫体液免疫是通过体液中的免疫分子来抵抗寄生虫感染的一种免疫机制。
抗体中和抗体中和是体液免疫中的一种重要防御机制。
通过感染后产生的抗体,特别是中和抗体,可以与寄生虫结合,阻止其进一步侵入和繁殖,从而达到免疫效果。
例如,某些蠕虫寄生在人体的肠道中,引起肠道疾病。
人体在感染后会产生与这些蠕虫特异结合的抗体,这些抗体可以结合蠕虫的致病因子,阻止其粘附肠黏膜,达到保护肠道的效果。
通过群体免疫、细胞介导免疫和体液免疫这三种免疫机制,人类和动物能够抵抗各类寄生虫感染。
这些机制之间相互调节、协同工作,保护着生命的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寄生虫疫苗为何不理想的分析和研究进展
(基础医学院08级临床八年制罗璨2008302180040)
目前还是主要用驱虫药物来治疗寄生虫病,它非常有效、廉价并且易于使用。
然而由于出现抗药性的寄生虫,还有关于化学药品对环境不良影响的担忧,所以长期使用化学药物治疗寄生虫感染是不行的。
随着停止使用化学驱虫剂的呼声越来越高,寄生虫疫苗研制变得紧迫。
另一方面,疫苗是安全的,没有化学残留,不会污染环境,并且许多细菌病毒疫苗已被人接受,所以寄生虫疫苗是治疗寄生虫疾病的新方法。
经过近十年研究,目前仅有非常少的驱虫疫苗作为商品销售,其疗效仍不理想。
其原因主要是寄生虫有很完善的免疫逃逸机制。
寄生虫之所以能在宿主体内长期生存并繁殖,其机理十分复杂。
首先,寄生虫寄生在机体的特定部位即免疫特惠区,如疟原虫寄生在红细胞内,还有许多寄生于肠腔,免疫系统很难对其进行攻击和完全清除。
其次,寄生虫的虫体结构复杂、抗原组分繁多,有代谢抗原,表面抗原、虫体抗原等。
并且有科、属、种乃至期特异性。
第三,有些寄生虫的抗原性很弱或被宿主抗原隐蔽,如岗地弓形虫的包囊就表现为弱抗原,不足以刺激机体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
此外,寄生虫还可以通过改变抗原性,如抗原变异、抗原伪装、表面抗原脱落与更新等逃避宿主免疫攻击。
所以如何研制出有效安全的寄生虫疫苗将会是以后十年的公关难题。
目前在以下几种寄生虫疫苗的研究中获得了成绩但都有不足之处。
死疫苗
死的虫体或裂解物,经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后,使其毒力丧失,但仍保留免疫原性。
如利什曼原虫的死虫作为皮试抗原已广泛应用于利什曼原虫病的辅助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但是死疫苗对大部分寄生虫病而言,其抗感染能力弱、维持时间短、需多次接种,而且副作用较大,对人和动物的实用意义不佳。
减毒活疫苗
减毒活疫苗是将不同阶段的虫体经物理或化学处理使其毒力降低,而接种后又能保持一定的活力,可激发较强的免疫应答。
此疫苗的特点是:免疫力强、作用时间长。
因其可能在人体内恢复毒力,故安全是一个问题,对免疫缺陷的人十分危险。
虫体特异组分疫苗
此疫苗是用免疫化学方法从虫体裂解物或排泄和分泌抗原(ESA) 中,提取特定组分作为疫苗。
由于寄生虫在宿主体内都能分泌和排泄大ESA,这些抗原成分直接作用于宿主的免疫系统,激发宿主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同时某些ESA对寄生虫本身的生存也起十
分重要的作用。
机体对其产生的免疫反应往往能有效地阻碍寄生虫的寄生。
科学家们正试图应用基因工程技术从ESA中筛选有效的保护成分并在体外大量表达制成基因重组疫苗。
亚单位疫苗
随着免疫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希望利用虫体蛋白的一些具有保护性表位的抗原研制有效疫苗,亚单位疫苗应运而生。
亚单位疫苗是由人工分离病原有效免疫原性的一个或几个抗原决定簇表位而制成的蛋白质疫苗。
国内外学者应用单克隆方法制备高纯度的抗体和抗原,利用PCR技术建立了cDNA文库。
目前已经建立起的寄生虫基因文库有:日本血吸虫、肝片吸虫、带状带绦虫、旋毛虫、犬钩虫、弓形虫、柔嫩艾美耳球虫、布氏锥虫、恶性疟原虫等。
核酸疫苗
核酸疫苗是一种将某种保护性抗原的编码基因克隆到真核细胞表达调控序列的质粒中,制成DNA重组质粒,直接给动物注射后,质粒DNA在组织内扩散,被宿主细胞摄取,再通过宿主细胞的转承翻译表达保护性抗原蛋白。
同时,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因此核酸疫苗叫做基因疫苗。
有学者将其称为继减毒疫苗和亚单位疫苗后的第三代疫苗。
核酸疫苗与传统疫苗相比具备以下优点:①直接DNA接种,无需重组抗原的表达和纯化,也不需要佐剂;②在宿主细胞合成的抗原可直接结合MHCⅠ和MHCⅡ类分子,激发机体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包括特异抗体和CTL的产生及CD +4 T细胞的激活;;③免疫具有持续性; ④在宿主的真核细胞中表达,使寄生虫的有关蛋白更接近天然构象;⑤可与其他疫苗联合使用构成多价或多联疫苗;⑥易于工业化生产,成本较低,且在常温下易于储存和运输。
尽管核酸疫苗与其他疫苗相比显示出强大的优越性,但也存在许多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主要是:①外源基因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能否导致突变或激活癌基因;②抗原在体内长期表达是否对免疫系统产生影响,是否会导致宿主的免疫耐受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细胞疫苗
细胞疫苗是应用细胞蛋白质,也包括细胞全基因组的免疫原性,从而对寄生虫病进行免疫控制的疫苗。
与基因工程疫苗相比,细胞疫苗具有更高的免疫保护率。
至今,兽用寄生虫疫苗已取得阶段性成功,并已较为广泛的使用。
而人的寄生虫疫苗因为安全要求性高,疗效要求性高还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