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教研员讲座 第九单元 溶液教材分析(黄)Word 6页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是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之一。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溶液的定义、组成及性质,溶液的制备方法,溶液的浓度计算,以及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溶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化学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溶液的概念和性质理解不够深入,对溶液制备方法和浓度计算存在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讲解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溶液制备方法和浓度计算,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的组成、性质及制备方法。
2.学会计算溶液的浓度,能运用溶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溶液的概念及性质2.溶液的制备方法3.溶液浓度的计算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
3.利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运用溶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量筒、滴定管等。
2.实验试剂:水、酒精、盐、糖等。
3.教学课件:溶液的相关图片、视频、动画等。
4.教学参考资料:溶液的制备方法、浓度计算实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溶液的日常生活图片,如饮料、药剂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什么状态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从而引出溶液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介绍溶液的定义、组成及性质,通过PPT展示相关知识点,让学生了解溶液的基本特征。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制备不同浓度的溶液,观察溶液的变化,从而加深对溶液性质的理解。
春北京课改版化学九下9.1《认识溶液》word教案
第九章第一节认识溶液第一课时一、教课目的1.认识溶解现象,初步认识溶液拥有均一、稳固等基本特点。
2.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构成的;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有溶剂。
3.能说出一些常有的乳化现象。
二、自主学习知识点1:溶液形成过程的实质【实验研究】察看、剖析实验:蔗糖、食盐溶解。
并从微观角度剖析:溶液形成过程的实质。
蔗糖溶于水后,蔗糖会,水会变味,是因蔗糖以的形式均一地到水分子中,形成一种的混淆物。
食盐(或氯化钠)溶于水后,食盐(或氯化钠)会,水会变味,是因氯化钠以和形式向水中,形成稳固的氯化钠溶液。
溶解属于变化。
在植物油和水的试管中加入清洗剂后,植物并无溶解在清洗剂中,形成的还是乳浊液,但该乳浊液静置后其实不简单分层,这是由于,清洗剂所起的作用,叫做。
知识点2:溶液的定义和构成【思虑】联合蔗糖溶解、食盐溶解的实验现象,思虑以下问题。
wW w .x K b 1.c o M(1)假如外界条件不变,烧杯中的蔗糖与水会不会分别?。
这表现溶液的性。
(2)假如把烧杯中的溶液倒出一部分,那么它的浓度、密度与原溶液对比能否一样?。
这表现溶液的性。
(3)假如向盛有食盐溶液的烧杯中加入一小勺高锰酸钾。
搅拌后,还可以看到高锰酸钾吗?。
这说明同一液体中能够溶解(填“一种”或“多种”)可溶性物质。
小结:溶液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的此中,被溶解的物质叫做,能溶解其余物质的物质叫做。
所以,从构成上看,溶液是由和构成的。
溶解在中形成溶液。
【阅读】溶液是溶质和溶剂构成的,那么应如何来命名溶液呢?若溶质是A,溶剂是B,则可把溶液命名为: A 的 B 溶液;若溶剂 B 是水时,水可省略,可命名为 A 溶液。
注意:常用溶剂:水、酒精、汽油;水是最重要的溶剂。
比如:食盐溶于水后,形成食盐的水溶液( 简称食盐溶液) 。
即溶液为溶质的溶剂溶液。
三、合作研究:【练习】请你写出以下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溶液溶质溶剂溶液溶质溶剂蔗糖溶液稀盐酸溶液氯化钠溶液稀硫酸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澄清石灰水碘溶于汽油中医用酒精油脂溶解在汽油碘酒溶液中白磷的二硫化碳FeCl 2溶液溶液四、稳固达标:1. 溶液的基本特点是、;溶液的物质类型是。
第九单元 溶液 教材分析
2.与原教材Βιβλιοθήκη 对比表一新教材共三个课题 课题1:溶液的形成 课题2:溶解度 课题3:溶质的质 量分数
原教材
共五节内容 第一节:溶液 第二节:饱和溶液与不饱和 溶液 第三节:溶解度 第四节:过滤和结晶 第五节:溶液组成的表示方 法
从形式上来看新教材比老教材减少了 2节内容,但是从实际内容上来看新教材 比老教材是有增无减,新教材与老教材增 加、删减内容见表二。
四、教学建议 实验探究 1、在饱和食盐水中加入糖,糖是否能 够溶解? 2、在等质量的水中分别加入食盐和糖, 直到饱和,比较加入的食盐和糖的 质量。 3、在不同温度的等质量水中,加入糖 直到饱和,比较加入糖的多少。
谢谢
表二
新教材增加的内容 新教材删减的内容
概念: 1 、乳浊液 过滤和结晶 2 、溶解时能量的变化 演示实验: 1.蔗糖的溶解 2.碘、高锰酸钾在水中和在 汽油中的溶解 3.酒精与水的互溶 4.水和植物油的混合 5.在三支试管中各加入 10ml水,在分别加入0.5g、1g、 1.5g硫酸铜
续表二 新教材增加的内容 新教材删减的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溶液 教材分析 南昌市第一中 学 龚建华
一、教材分析
1.本单元主要内容 本单元分三个课题,这三个课题存在着内在的 联系。 第一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其中 涉及到溶解过程,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 剂溶液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等。这一课题主要是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 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 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在此基础 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 念。为下面的学习做准备。
三、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重点: 1.掌握溶液的概念,理解溶液、溶质、 熔剂三者的关系。 2.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及二者之间的转化关系。 3.理解溶解度概念、溶解度曲线的意 义。 4.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式。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一、九年级第九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分三个课题,这三个课题中,第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第二课题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性,第三课题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步深入,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本单元的概念较多,但是中考对能力的要求不高,能力要求不高(多数能力要求是了解或知道层次)属于“能”等级的包括绘制溶解度曲线及利用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信息和运用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进行计算,因此本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能轻松理解和接受概念。
二、教学建议课题1溶液的形成1、溶液概念的引入(发现式教学)设置情境,由学生已经熟知的溶液引入,让学生自己得出溶液的特征及概念。
准备自来水、矿泉水、蔗糖水、食盐水、澄清石灰水、硫酸铜溶液各一杯,告诉学生这些都是溶液,让学生通过讨论及观察,从宏观角度探究出溶液的特征:1、都是混合物。
2、均一的3、稳定的[矿物质、糖、盐等成分不会从水中分离出来(水分不蒸发、温度不改变)]。
再借助溶解动画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溶液形成的实质2、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1)设计更多能感知温度差的方案在进行活动前,可以先讨论,议论除了课本提供的方法外还有哪些方案,最后确定几个方案,然后让学生分组实验,实验后交流结论和体会。
例如,可以用手触摸烧杯外壁,试试溶解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可以在烧杯底部放一小块滴有几滴水的木块,观察溶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能否引起结冰等。
(2)从微观角度解释原因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但要使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其中的原因有一定难度。
在教学中可采用多媒体动画模拟演示。
课题2溶解度1、饱和溶液概念教学补充“饱和溶液”对于这个概念学生容易误解为“饱和溶液就是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可以增加一个实验帮学生清晰这个概念,可以在已饱和的食盐溶液中加KMnO4晶体。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溶液教材分析课件 新人教版
问题2:烧杯中取不同位置的蔗糖溶液,味道是否相同?
问题3:实验中,两种量取液体的方 式是否会对实验结果有影响? 各部分的性质完全相同—— 均一性
溶液的特征:均一性
控 制 变 量 法
分析实验——得出溶液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问题1:实验结束后,三个烧杯中的物质的共同点? 混合物
室温下,100g水中达饱和状态时溶解的NaCl质量?
36g
溶解度(S)表示在一定温度下, 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水)中 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现象
温度/℃ 溶解度/g
数据
数据处理方法
NaCl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0
20
40
60
80
100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溶解度/g
在此实验的基础上,可以补充分散系的概 念,与高中知识做衔接。
物质
溶液 组成 元素
微粒
溶质和溶剂 存在的元素 分子或离子
展示氯化钠晶体的模型:
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判断
金属与酸的反应 反应前是什么溶液?溶质、溶剂分 别是什么物质?
恰好完全反应后是什么溶液?溶质、 溶剂分别是什么物质?
通过实验、讨论、多媒体体会三者关系
mg / L
含义含是义什是么什?么?
V液
V mg / 100 质mL
g / 100 mL
mg / mL
……
酒精度 56% vo1l 1L0矿0 g泉消水毒中液含中含有有0.54~g~107.g0有m效g钾氯离元素子
含义是什么? V液m液
mm
第九单元溶液教材教法分析
教学建议
5.用好教材
“讨论”、“活动与探究”
“课后习题”
“家庭小实验”
“调查与研究”
“拓展性课题”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知识和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 的含义。 2.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 是常见的溶剂。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知道溶液在科学、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 作用
对比08、09年北京市化学中考题
考察点:溶液溶质质量分数运用于化学方程式 计算 08年40题 (3)10%的CaCl2溶液可作路面保湿剂。欲将第 5次实验后的溶液配成10%的CaCl2溶液,可先向 此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石灰石粉末,完全反应后过 滤,这时还需要向滤液中加入水多少克?(假设 实验过程中溶液损失忽略不计)
回顾近两年的北京市中考题
没有涉及:乳化现象
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对教材编排设计的理解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课题2 溶解度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性角度 初步认识溶液
定量的角度 研究物质 溶解的限度
定量角度 认识溶液 组成 的表示方法
教材的设计
课题1:溶液的形成的知识结构
溶液的形成 实验
探究 实验 溶液概念 溶液的组成 溶液的基本特征 伴随的 吸热和放热现象 宏观现象
链接
07年北京24.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 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等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C. 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D. t2℃时,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09潍坊)11.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 线如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溶解度为60g B.t℃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升高温度可使不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t℃乙物质的饱和溶液降到20℃时,溶液中溶 质质量分数增大
北京新课标九年级下册初中化学《第9章 溶液 第一节 认识溶液》_4
【做一做】1、在2支试管中各加入约5mL水(约3cm高度)和5滴植物油,向其中1支试管中滴入5滴洗涤剂,观察液体是否分层。
2、分别振荡试管,观察液体是否分层;
静置后,观察液体是否分层。
3、将两试管内的液体倒在回收废液的容器内,用水冲洗两次,观察试管内壁是否干净。
【演示实验】将以上实验中的水换成汽油在试管中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得出不是所有固体都能溶于水,不同种溶质在同种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在演示实验后得出同种溶质在不同种溶剂中溶解性不同。进一步得出影响溶质溶剂的因素是溶质、溶剂的性质。
【过渡】不同溶质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同,酒精能否溶于水?
【演示实验】在滴有红墨水的水中倒入乙醇,观察现象,振荡试管,观察现象。பைடு நூலகம்
回答第四个问题时,展示“碘酒”,这是碘溶于酒精而形成的溶液,说明酒精也能作溶剂,再举例:汽油能溶解油脂,得出汽油也能作溶剂
【提问】如何清除衣服上的油污?
学生讨论后回答。
【想一想】把固体放入液体中,是否都能形成溶液?
【做一做】1、分别向放有一粒碘和少量高锰酸钾的小药瓶中加入半药瓶水。
2、盖好瓶塞,振荡,观察固体是否溶解。
二、乳浊液
分析溶液形成的微观过程,以及溶液的特征,得出溶液的定义和溶液的组成。
分组完成实验,观察现象,得出溶液的定义以及溶液的特征,说出糖水和食盐水中的溶质溶剂。
【议一议】下列说法是否准确
(1)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吗?
(2)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
(3)溶液里的溶质只能是一种物质吗?
(4)只有水才能做溶剂吗?
4、完成实验后,把试管放回原处。
学生分组实验,交流现象。
北京新课标九年级下册初中化学《第9章 溶液 第一节 认识溶液》_2
【提问】在实验之前,请思考:
怎样观察实验现象?
要记录哪些现象?
你怎么知道物质溶解了?
请同学分组汇报
【讲解】不溶于水的物质与水形成的混合物我们称之为浊液。
像蔗糖一样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
【提问】相对于浊液来说,溶液最大的特征是什么?【过渡】那么本节课我们重点来理解一下溶液。
【讲解】非常好,或者说都能被溶解,像这样的物
重点对比两个红色区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散过程呢?有兴趣的同学能够下课去查一查,这个也作
【演示实验】我现在给大家做一个实验,取刚才难溶于水的碘,加入适量的酒精。
震荡,观察。
教学特色
1.宏观理解与微观理解螺旋上升、互为证据
本节课从生活常见现象入手,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糖溶解的宏观现象探究其微观实质,并用微观示意图的形式实行落实。
在研究物质是否都能溶于水时,
对物质实行分类,并持续为学生提供素材,深化如何对物质实行分类,
性。
在研究溶液的导电性时,再次让学生画出氯化钠和蔗糖溶液溶解后的微观示意图,
学生从微观层面理解其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
2.单元教学整体设计课时教学层层推动
“溶液”既是存有于我们身边的化学物质,也是化学科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是混合物的代表,本章节的设计重在让学生通过从整体到局部,
量、从静态到动态、从特殊到一般等多层面、多角度的理解溶液,感受研究混合物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而本节中的重点又在于建立用分类法研究物质的思维框架,是“理解溶液”的重要意义和功能。
《溶液》 说课稿
《溶液》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溶液》。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溶液”这一内容在初中化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也是学习酸碱盐等后续知识的重要铺垫。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 1 的内容。
教材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溶液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溶液的组成和特征。
接着介绍了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内容的编排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溶液的相关知识。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混合物,对物质的溶解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溶液的概念、组成和特征还缺乏系统的理解。
此外,九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但思维方式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溶液的概念,能辨别常见的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2)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3)掌握溶液的基本特征,能判断某一混合物是否为溶液。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和特征。
教学难点:对溶液概念的理解,以及从微观角度认识溶液的形成过程。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1、教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溶液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溶液概念的理解。
(2)讲授法:对于溶液的组成、特征等重点知识,采用讲授法进行系统讲解。
京改版九年级下册九9.1认识溶液说课稿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或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实验器材、PPT演示、视频资源和在线互动平台。
1.实验器材:用于进行溶液制备和性质观察的实验,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溶液的概念。
2. PPT演示:展示课程内容结构、重要知识点和实验步骤,增强信息传递的清晰度。
3.视频资源:播放与溶液相关的科普视频,提供视觉辅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
3.设计课堂活动时,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例如通过小组轮换展示实验结果,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实践和表达的机会。
4.创设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则扮演引导者和协助者的角色,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新课的导入方式将采用生活实例和问题驱动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我会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溶液实例入手,如展示一杯盐水或糖水,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是怎么来的?”通过这种方式,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我会提出一些问题,如“溶液有什么特征?”“我们如何制备溶液?”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他们对接下来的课程内容产生兴趣。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采用逐步呈现知识点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首先,我会从溶液的定义和特征开始,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溶液实例,帮助学生建立起溶液的基本概念。接着,我会介绍溶液的分类、组成和性质,通过图示、模型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溶液的组成和特性。在讲授过程中,我会不断提问并鼓励学生思考,如“为什么溶液是均匀的?”“溶质和溶剂有什么不同?”等,以促进学生理解和吸收新知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实践能力。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章溶液》教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章溶液》教案新人教版(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章溶液》教案新人教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章溶液》教案新人教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章溶液》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识溶液的形成,能正确的说出溶液的组成部分及其特征;知道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认识除水之外的其他几种常见溶剂。
3、能区分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
4、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联系与区别。
5、了解溶液的热现象:吸热和放热现象.过程与方法:通过简单的实验让进一步明确化学的学习方法,直观的感受溶液与乳化现象的区别,从而进一步理解溶液的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溶液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认识溶液在医疗、农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重点与难点】重点:溶液的组成部分及其特征难点:溶质与溶剂的区分,以及乳化现象【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与讲解法结合【教学过程】引入:地球的3/4都是被海洋覆盖的,海水既苦又甜,这是因为海水中溶解了许多的物质,比如说氯化镁、氯化钠等等,所以海水是混合物,像海水这样的混合物有些什么特征呢?这一章节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溶液探究实验一(实验9—1)物质溶解于水在20ml水中加入一块蔗糖,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在20ml水中加入一勺食盐,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溶液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北京新课标九年级下册初中化学《第9章 溶液 第一节 认识溶液》_25
溶质
现象
水
碘
水
高锰酸钾
汽油
碘
汽油
高锰酸钾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
学生练习
自我提升、归纳总结
作业布置
巩固训练、反馈矫正及教材P23 1,2,3,题
板书设计
溶液的形成一、ຫໍສະໝຸດ 质、溶剂、溶液的概念二、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
三、溶质能够为:固体、液体和气体。液体与液体互溶时: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
小结:
①溶质能够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②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③液体与液体互溶时: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
巩固训练、反馈矫正
自我提升、归纳总结:学生从获得知识、方法方面总结,教师引导系统归纳。
小组活动与探究展示:不同溶质溶剂的溶解情况,并填写下表
都是混合物。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教师活动(教师导航)
学生活动或师生互动(学程设计)
活动与探究(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
引导学生活动,思考,填表。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
活动与探究(三):乙醇与水互溶
点拨诱思、质疑释疑:
诱思1:溶质除了是固体、液体外还能够是什么状态?举例说明。
教具学具资料准备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教师活动(教师导航)
学生活动或师生互动(学程设计)
[引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概念]当衣服上撒了香水就会满室飘香,打开一瓶白酒就会醇香四逸。这里的“飘”与“逸”实际上就是分子的扩散。经过一段时间,飘逸的分子最终会均匀地充满整个房间。这个过程无需外力的协助就能自发地实行。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扩散与上面的过程类似,都是自发地实行的。
初中化学_第九单元《溶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溶解度》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指导思想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本课设计力求从“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的角度推进,以固体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为主线,通过问题讨论和活动探究,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和活动中设法把问题进一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纠正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溶液》之课题2,属于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水与常见的溶液》。
固体溶解度是贯穿溶液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使学生对溶液从定性认识转向定量认识,并为结合数据判断溶液是否饱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结晶方法的选择等提供了较好的数据支撑,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用定量数据指导定性实验的观念。
通过本单元课题1的学习,学生对溶液及其组成、基本特征有了初步认识,通过课题2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并初步了解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本课时定量研究溶质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限度,提出了固体溶解度概念,并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顺应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意识,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情分析初三学生思维活跃,课外知识较为丰富,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乐于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喜欢将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生活实际相联系,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课题1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明确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学生也具备了绘制溶解度曲线所需的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曲线的数学知识。
北京新课标九年级下册初中化学《第9章 溶液 第一节 认识溶液》_27
知识,并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水平,动手水平,具备了初步解决问题的水平。所以对于本节内
容的学习难度并不是很大。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解现象,了解溶液的特征 2、形成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知道水是最常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 也是溶剂
过程与方法: 1、在实验探究中学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等方法。 2、学会采用对比的方法解决问题
让学生再一次体验 到学习溶液的现实 意义,体会化学与生 活的密切联系
拓展任务, 分层实行 (课下
完成)
(任务要求:说出你的配料
表中的溶质和溶剂)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完成
物品:水、植物油、柠檬酸、 的任务以巩固本节所学
白砂糖、白醋、CO2、食盐、维 内容 生素 C、碳酸钙、硫酸铜、果
粒
【任务二】
2、小军同学想设计一个实验
钾、酒精 【引导】引导学生将三组混 合液分为三类,理解溶液是 一类物质。 【演示并提问】二氧化碳与 水混合后归为哪一类? 【追问】溶液各部分是否一 样?放置一段时间两种物质 实行了分离? 【讲解】溶液具有均一性、 稳定性,是一种混合物
根据外观实行思考和 选择,在教师的引导下 体会溶液的特征:均一 性、稳定性
为定量学习溶液做 铺垫
【过渡】化学学科重视宏微 结合,那么从微粒的角度理 解氯化钠溶液,其中包含几 种微粒呢,我们通过小动画 来了解。 (微粒角度) 【总结】存有的离子或分子 【小结】
从微粒运动的角度了解 溶液的形成过程,理解 物质在溶解过程中以分 子或离子这样的微小的 粒子分散到水中。
通过对动画的直观 感受,学会从微粒角 度理解溶液组成。
比较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
的溶解情况不同,请你协助
他设计一份实验方案。
京改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九章溶液复习说课稿
《溶液》复习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上好复习课的关键,是让学生上课时觉得有新意,不重复,有条理,能调动起积极性,能通过上复习课,对该部分知识达到融会贯通,对该处的习题能迎刃而解。
在本单元第一节中,我们学习了水的分散性,对分散体系已经有了大体的了解。
并且溶液对同学们来说并不陌生,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有,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联系。
本单元的课题之间有着内在联系:第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与物质的溶解性;第二课题从定量的角度,是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第三课题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一定量溶液中究竟含有多少溶质,主要介绍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步深入,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所以本章节复习以复习溶液、溶解度、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等概念为主线,其中溶解度的计算、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在新课时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解题思路,形成了一定的解题策略,所以本章节复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概念进行输理,比较,更熟练的掌握知识,然后在正确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溶液的计算。
教学重点就放在了"让学生能够系统的掌握基础知识"上,而难点是在一些有关问题上的突破。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巩固溶液的涵义和溶液的组成,进一步理解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加深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浓溶液与稀溶液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3)加深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并会绘制溶解度曲线和使用溶解度曲线。
掌握溶解度的简单计算,形成良好的解题策略。
(4)进一步掌握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并学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5)巩固晶体、结晶、结晶水合物等概念,并掌握混合物分离的常见方法。
2、过程与方法:(1)学会设计实验,对溶解性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学会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2)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把握概念要点。
(3)通过一些习题的练习,掌握溶液计算的方法和策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进求知欲,提高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2)学会进行正确的成就归因(3)通过归纳,分析,比较等复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北京新课标九年级下册初中化学《第9章 溶液 第一节 认识溶液》_21
使学生形成微观思想,虽然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和乳化现象有一定的难度,但能够让学生做演示和探究实验结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二)过程与方法准备
溶液的形成和乳化现象是历年中考容易出错的题,如果学生不能从微观的角度理解,我们必须让学生体会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让学生从微观方面去分析和理解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化学问题的实质,然后通过大量的例题分析并结合讲解使学生达到目标要求。
总结: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联系实际:谁能说一说你在生活中所见到的溶液,并说出它的溶质和溶剂。
总结: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溶液:被溶解的物质。
同学们回答得对,但我们要知道其中的道理。
下面让我们来做活动与探究(二):
药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
仪器: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和发展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课题内容因为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使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和乳化现象有一定的难度,故在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并注意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使学生体会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让学生意识到只有从微观去分析才能从根本上真正把握化学问题的实质,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化学知识。
学生1:均一、稳定。
学生2:糖水,糖是溶质,水是溶剂。
学生3:医生给我打针时的药是溶质,蒸馏水是溶剂。
学生4:医生用的碘酒,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学生1:现象:碘不溶于水中,高锰酸钾能溶于水中;但碘能溶于汽油中,高锰酸钾不能溶于汽油中
北京新课标九年级下册初中化学《第9章 溶液 第一节 认识溶液》_7
1.画出你眼中的水 认识水中的微粒及特征
3.氯化钠溶液中有哪些微粒
3.猜想氯化钠溶液中存在的微粒 认识溶质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
6.你对水溶液有哪些新的认识?
4.猜想蔗糖溶液中存在的微粒 科学探究的过程,对猜想需进行有效的科学论证 2.描述你眼中水有何特点
画一杯水的微观示意图
探究氯化钠溶液、蔗糖溶液中的微粒
建构水溶液的认识体系
1.画水的微观图示
2.概括水微观特点
4.蔗糖溶液中有哪些微粒
5.如何证明你的猜想
5.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6.归纳、整合
初步建构认识体系。
北京新课标九年级下册初中化学《第9章 溶液 第一节 认识溶液》_36
第九单元溶液第一节理解溶液第1课时溶液溶质溶剂【教材分析】所选课题为北京2019课标版下册第九章溶液第一节理解溶液的第1课时内容。
第一节理解溶液包含三课时内容:第1课时,通过学生的探究,先使学生在客观上理解身边重要的混合物-悬浊液、乳浊液、溶液这三种分散系,课本设计实验有9个,探讨的问题较多,我择取了简单的①②④⑥⑦并添加了泡腾片这个身边的物质来初步探究三种分散系,并直奔溶液主题,紧接着通过微课简单地从微观上理解、了解溶液是溶质粒子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体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相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进而理解溶质、溶剂及其关系;第2课时,介绍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通过活动探究,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加深对溶液的了解;第3课时,通过课本“观察*思考”环节的对照实验,简单介绍了乳化现象,理解生活中洗发水洗头发上的油脂等一系列现象。
本节课在教材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使学生理解了前面学习过程中所使用到的溶液,另一方面为本章中二三节课的学习以及后面章节如金属、酸碱盐等的性质学习做好了铺垫。
【学情分析】本课题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有一定的难度,理解溶解规律也有一定难度,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探究实验,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对溶解规律有较直观的了解。
【教法分析】本节课综合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微课、探究实验、自学、小组合作探讨、启发引导式提问等多种方法,来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身边常见混合物有哪些。
(2)理解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3)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会采用对比的方法理解身边现象和规律。
(3)学会与人合作和交流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化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1.会根据溶液特征判断物质是否是溶液;2.会判断溶质、溶剂。
北京新课标九年级下册初中化学《第9章 溶液 第一节 认识溶液》_9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的内容。
包括三部分内容:溶液、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
这节课,我将溶液的形成和乳化现象两部分作为第1课时的学习内容。
本课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使学生在宏观上理解溶液的特征,从微观理解溶液是溶质粒子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体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相关溶液的较科学的概念,进而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溶液并不陌生,他们不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溶液,在化学实验中也多次使用过溶液,而且知道很多化学反应是在溶液中实行的。
然后对于溶液,学生仍然处于感性理解阶段,对于溶液本质特征的了解,溶液在化学科学研究、生命活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作用和价值的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4、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理解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
2.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1.从微观上理解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联系实际→知识升华→联系实际→激起兴趣。
【教具准备】教师用具:投影仪、烧杯、玻璃片、玻璃棒、五试管溶液(品红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氯化钾溶液)、硝酸铵固体。
学生用具:仪器:小烧杯、玻璃棒、小试管、药匙、滴管、酒精灯、火柴、温度计;药品:食盐、蔗糖、碘、高锰酸钾、汽油、水、乙醇、植物油、洗涤剂、洗衣粉、纯碱、硝酸铵、氢氧化钠。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溶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单元溶液教材分析欢迎各位领导和老师参加我们今天的备课交流活动,我们今天备课交流的内容是第九单元溶液,希望大家对我们今天的备课活动多提宝贵意见。
大家先说说今天的选择讨论的问题吧,我们知道,混合体系有气态、固态和液态体系,气态的有空气,固态的有合金,液态的有浊液和溶液等,那么,为什么讲溶液?溶液是一个典型混合物,以前研究的氧气、二氧化碳等都是纯净物,而混合物与纯净物研究思路是不一样的,混合物有自己独到的研究价值。
一、为什么溶液可作混合体系的代表?(刘岩讲溶液的化学史:溶液在生产生活中有重要作用)。
过渡:刚才刘岩从溶液的发展史角度讲了溶液的作用,从溶液的发展史中我们可以看出溶液的研究实质上是从应用开始的,这与化学史中其他领域的研究是有共同之处的,而对溶液性质的研究也最终应归结到如何更好的利用溶液的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那么,从溶液中学什么?二、从溶液中学什么?我也查阅了较多资料,对溶液有一点想法。
首先,觉得作为一线初中教师,我们不能只把眼光局限于初中的一点教材知识,而应该站在更高的层面上,从整体把握溶液的知识结构。
学习溶液,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我们要让学生知道混合物体系的研究方法,要建立整体和局部的研究意识。
(一)溶液在化学中的整体分析先从整体上看溶液这个混合体系。
作为混合体系的研究思路应有:各组分纯物质的研究、各组分之间的关系研究、混合后体系的研究。
混合体系包括:溶液、胶体、悬浊液和乳浊液。
溶液作为混合体系,从四个角度研究:溶剂本身、溶质本身、溶质和溶剂的相互关系,以及溶液的性质研究。
这是一张溶液知识结构图如下:分支一溶质。
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将溶质按原有状态分为气态、液态和固态溶质,同时也可以按照水溶液中溶质的种类分为单一溶质和多种溶质。
而无论是单一溶质或是多种溶质并存,在溶液中均存在着各种变化和平衡状态。
分支二溶剂。
根据水是否作为溶剂可以将溶剂的种类进行分类——水溶剂和非水溶剂。
而迄今为止,以水做溶剂的情况研究比较广泛。
水作为自然界研究较早的一种物质,其组成、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导电性质均有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分支三溶质与溶剂的相互关系。
作为一种分散体系,溶质和溶剂之间必然存在着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溶解过程之中。
而溶解程度的不同又会涉及到定量和定性分析。
分支四溶液性质。
均一、稳定、透明是溶液的基本性质,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和非电解质溶液的依数性在生产实践中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从图3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溶液知识结构具有明显的层级关系,但不同的层次之间又存在着相互关系。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认识方式和认识结构,即从应用-理论-理论指导下的应用。
这在目前的“溶液”相关内容的教材设计和教学实施中都有所体现。
(二)溶液在初高中知识中的呈现形式我认为溶液单元的知识是联系初三化学全书的一个纽带。
第九单元溶液的教学内容从表面上来看,好象是一个独立的单元知识体系。
但是,从实质上,我认为,它应该是其他单元知识的传承和延续,例如:溶液单元的重要溶剂——水,则是第三单元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物质溶解于水的微观解释,要以第四单元的知识为重要依据。
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则是第五单元与第九单元的结合。
由于有了前面几个单元的知识作为储备,才有利于第九单元知识的学习。
学好了溶液知识,也为后边的知识学习打下基础。
比如:酸、碱、盐的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酸碱盐的学习就需要以溶液单元的知识为基础。
从发展角度看,溶液同时为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作了必要的铺垫。
溶液是一种分散系,它的学习为今后学习其它分散系——胶体、悬浊液和乳浊液作方法和知识上的铺垫。
不同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涉及相似相溶原理,相似相溶原理则涉及化学键和分子的极性知识。
饱和溶液中存在的溶解平衡,属于平衡理论的一种,与高中电离平衡、化学平衡同属于动态的平衡。
沉淀溶解平衡、离子反应及离子浓度、盐类的水解反应等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与溶液密切有关。
(三)第九单元溶液内容及要求刚才上从整体上看溶液,现在进一步具体看我们初三化学第九溶液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我查阅了新课标要求,了解了一下这一单元的课标要求有这几个方面:1.课标要求同时分析了这一单元的知识网络有:2.本单元知识网络3. 溶液单元主要内容和学科思想第九单元溶液渗透了多种学科思想和方法。
比如从定性角度研究溶液的组成,从微观角度研究溶解过程,从动态角度研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解度,从定量角度研究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在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教学中同时学习控制变量科学研究法等。
过渡语(乔提问)三、重难点如何突破课题1溶液的形成课题2溶解度课题3溶质的质量分数四、中考中怎么考溶液结束语:感谢各位领导和老师我参加我们今天的备课活动。
这次集体备课活动准备过程中,再次让我感到个人力量实在太小了。
交流、分享和合作,太重要了。
如果离开了我们这个齐心合作的团队,我们出不了任何成绩。
我们也真诚地希望留下您宝贵的建议。
谢谢!部分重难点突破案例分析课题2溶解度课题1从定性角度分析溶液的组成和特征,课题2则是从动态的角度研究溶液的分类: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从绝对定量角度研究溶解限度——溶解度。
一、重、难点分析课题2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
新课标中要求: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涵义。
那么“了解”的判断依据是什么?一般师生都比较关注教材和习题,尤其是关注中考试题。
从2010年北京市中考题第25题可以看出,固体溶解度的计算虽然不作要求,但要求学生会查溶解度表,依据溶解度表,判断在100克水中,当改变温度或溶质的质量时,溶液是否饱和等,这道题的难度不小。
这些告诉我们平时的新课教学中要深挖教材,充分用好教材中的两个定量实验,动态地建立概念,在活动中获得对概念的深刻理解。
饱和溶液的概念、溶解度概念的理解是本课题的重点,也是这一课题的难点。
二、学生学习障碍分析1.易忽略概念定义的条件,如理解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为什么强调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2.认为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3.能背溶解度的概念但不能理解应用于解决问题。
学生存在以上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对饱和溶液的两个条件“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不理解。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只是直接给出概念,而不是动态地生成概念,没有一种从动态角度研究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意识。
而理解这两个条件,正是突破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以及突破溶解度概念的关键。
三、重难点的突破什么是动态角度研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呢?我认为,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改变条件(温度或溶剂的量等)可使溶液的状态发生变化。
这其中既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观,又包含着动态的研究饱和的溶液的意识。
具体教学策略:动态生成概念,而不是直接给出概念导入概念:以一个问题和演示实验导入概念:物质能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老师的演示实验:一支试管中装一勺红糖,加入一定量的水,振荡使之完全溶解,将溶解平均分到另一支试管中,A试管作原始浓度的溶液的对照。
向B试管中继续加入红糖直到有晶体析出为止。
对比A、B两试管溶液,得出B 试管中的上层清液即饱和溶液,而A试管显然就是蔗糖的不饱和溶液。
这一个演示实验的活动目的是让想通过更直观的红糖溶液颜色深浅,通过有晶体不能再溶解等现象,让学生感知溶液的分类,但此时只是给出词“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但是还没有给出定义。
学生只能通过有晶体析出,从而初步判断,说明该溶液中不能再溶解蔗糖了则为饱和溶液。
初步了解到物质不能无限制地溶液在一定量的水中。
建立概念:引入概念后,怎样突破饱和溶液的影响因素这一难点呢?我认为做好两个半定量的分组实验。
问题1:常温下如何使饱和硝酸钾变不饱和?学生分组实验1:向烧杯中装20mL水,加入5g硝酸钾,搅拌使之完全溶解——状态1。
再加入一包5g硝酸钾,这时有部分硝酸钾晶体不能再溶解,形成了饱和溶液——状态2;再向该饱和溶液中加入20mL水,晶体又全部溶解——状态3。
老师可以提问:刚才我们改变了什么条件,使溶液的状态发生改变?从而引出条件“一定量溶剂”。
这个实验活动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动态地感知,溶剂的量、溶质的量的改变,对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变有影响。
问题2:溶剂量一定时,如何使饱和硝酸钾溶液变不饱和?学生分组实验2,这就引出了升温可改变物质的溶解能力,使溶液状态发生转变。
分组实验2要达到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一般物质的饱和溶液,通过升温会变成不饱和溶液,说明温度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有影响。
从这一个半定量实验中,自然而然地引出概念中要强调的影响因素“一定温度”。
通过这两个分组实验,我们这时可以顺利地给饱和与不饱和溶液下定义。
至此,我们再把这个实验对比分析,归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具体教学是:分组实验完成后,老师归纳投影刚才四种状态下的硝酸钾溶液进行对比。
为什么要再次投影分析呢。
因为刚才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一会儿加溶质,一会加水,一会儿升温,学生已经有点糊涂了,实验目的模糊了。
我们再次回顾是为了把这四种状态定格,归纳整理,理清学生的思路。
状态1,常温20mL水5g硝酸钾,晶体全部溶解,状态2,常温20mL水10g硝酸钾,晶体部分溶解,状态3(常温40mL水10g硝酸钾,晶体完全溶解),状态4(升温20mL水,10g硝酸钾全部溶解变不饱和溶液)。
通过两两对比,归纳整理,能够自然归纳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并且让学生体会最基本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巩固概念:变式训练。
多角度理解,进一步巩固概念。
固体溶解度概念突破了吗?至此为止,我认为前面已突破了。
前面的两个分组实验用的都是硝酸钾溶液,已经定性分析了溶质、溶剂、了解了饱和溶液及溶解状态的影响因素,就可以很顺利地引入绝对定量研究,获得固体溶解度的涵义。
四、总结与提升回过头来再看,为什么说突破了“现定温度、一定量溶剂”这个条件,就可以突破饱和溶液与溶解度的教学难点呢?饱和溶液是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某溶质不能再溶解的溶液。
固体溶解度是一定温度下,固定为10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它仍然有饱和溶液中强调的三要素:温度一定、溶剂的量一定、溶质的质量。
只不过溶解度将溶剂的量固定在一个特殊的点上(100 g溶剂)。
只要突破饱和溶液概念的难点,也相当于固体溶解度的概念难点也突破得差不多了。
饱和溶液与固体溶解度之间是一个线与点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从定性到半定量到定量研究的问题。
溶解度是从绝对数值上研究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和饱和溶液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描述溶解限度。
我们是如何突破难点的?从动态的角度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动态的角度看物质的溶解度。
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观察、亲自动手实验,体会饱和与不饱和是有条件的,体验概念的生成是人们为研究需要而给出,为进一步交流而逐渐丰满,从定性研究,逐步深入到定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