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_要点概括

合集下载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指人们在学习或使用第二语言时的过程和方法的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对于语言教学和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内容,分别是理论层面、过程层面和方法层面。

在理论层面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主要涉及到不同的理论模型。

最早的理论是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刺激和反馈来实现的。

后来发展出了认知理论,强调学习者的内在认知过程对于语言习得的重要性。

在最近的研究中,社会构建主义理论也得到了关注,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参与社会互动来实现的。

在过程层面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关注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的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

这包括词汇习得、语法习得、语音习得等方面。

研究者通过观察学习者使用第二语言的表现来了解其习得过程,并提出了不同的假说和解释。

在方法层面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关注如何有效地教授和学习第二语言。

其中,有很多不同的方法被提出和研究。

例如,语言环境法强调学习者需要暴露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以便更好地习得第二语言。

交际法强调学习者需要通过交流和互动来发展语言能力。

而近年来,技术辅助语言学习方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电脑辅助语言学习和移动设备上的语言学习应用程序。

综上所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一个多方面的领域,涉及到理
论、过程和方法等方面。

通过深入研究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方法,可以更好地指导语言教学实践和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1.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区别: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已经掌握第一语言的基础上学习第二语言,与第一语言习得有所不同。

2.共同的习得条件: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都受到认知、社会、情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输入假设: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输入来构建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

二、第二语言习得过程1.初始期: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习得处于初始阶段,主要表现为对语言规则的不熟悉,需要借助外语教学材料和教师的指导。

2.中期:学习者开始积累语言知识,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但仍然存在语法错误和用词不准确等问题。

3.发展期:学习者的语言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在这个阶段得到显著提高,能够流利地进行口语交流和书面表达。

4.准母语期: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已经达到与母语相近的程度,几乎能够毫无困难地实现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第二语言习得影响因素1.基础能力:个体的智力、工作记忆、认知能力等对第二语言习得有重要影响。

2.学习策略: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策略也对习得效果产生影响。

3.情感因素:学习者对学习第二语言的情感态度、自信心等情感因素对习得过程产生影响。

4.环境因素:学习者所处的学习环境,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等对第二语言习得有影响。

四、第二语言习得教学策略1.输出与输入平衡:教师应当提供足够的输入,同时鼓励学习者进行口语和书面的输出。

2.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学习者能够在与他人进行互动中提高第二语言的流利度和准确度。

3.语境创设: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各种真实的语言交际情境来提高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习得效果。

4.个性化教学:教师应根据学习者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满足每个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以上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重点知识点。

了解这些知识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的习得情况,并且在实际的第二语言教学中有所借鉴。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 要点概括教学提纲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 要点概括教学提纲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5.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

“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

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

6.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

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

9.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11.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12.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5.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

“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

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

6.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

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

9.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11.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12.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

13.语言表达: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整理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整理

1.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这种语言可能是他的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甚或第四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比如,美国学生无论在美国学习汉语,还是在中国学习汉语,其目的语都是汉语。

如果他们同时在学习法语,那么法语也是他们的目的语。

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母语对其目的语的习得具有重要的影响。

2.第一语言:是我们从小就学会的语言,简称"一语",也叫"母语"。

第二语言:在掌握第一语言之后,人们还可以继续学习并在不同程度上掌握的语言,简称“二语。

“第一语言”通常是指学习者的母语或本族语而言的。

尽管有些时候,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并不是他的母语或本族语。

“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因此,“第二语言”自然包含第三、第四或更多的其他语言。

3.第二语言习得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

SLA这一术语也可以指一门学科,即研究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和规律的学问。

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也可以看做心理学的分支。

交叉学科、边缘学科。

4.外语习得是指人们学习外语的过程。

外语指外国的语言,属于第二语言,但第二语言却不一定都是外语,二者所指范围不同,第二语言与外语是包容关系,第二语言所指的范围比外语要广。

二语习得的环境也同外语习得的环境不同。

5.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二语习得已经发展成为一门诸多学科交叉的,有明确研究对象及一整套独立于普通语言学、一般语言习得理论的完整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的独立学科,并迅速发展成为当代应用语言学的前沿阵地和相关学科。

如外语教学法理论的基础理论研究。

全世界尤其是欧美国家的语言学界、语言教学界等领域普遍认可二语习得研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a.研究对象不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以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为研究对象。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5.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

“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

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

6.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

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

9.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11.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12.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

13.语言表达: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二语习得复习提要

二语习得复习提要

二语习得复习提要二语习得复习提要一、名词解释1、第二语言习得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主要探求人们在掌握母语后如何习得第二语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系统地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和习得过程。

2、迁移3、关键期假设127也称临界期假设,上世纪60年代,Lenneberg在著名神经外科医生Penfiled 和Roberts的观点上,提出了著名的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设。

Lenneberg认为,语言是大脑的产物,语言能力的发展要受到人的生理基础的严格制约。

从两岁开始至青春期到来之前,即人出生后的10~12年,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语言学习能够自然而然地轻松进行。

青春期到来之后,多数人的大脑已发生了侧化,人脑已充分发育成熟,学习语言也就越来越难。

4、语言焦虑179指学习者在学习一门语言时产生的消极情绪。

有研究表明,焦虑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呈倒U曲线,即中等程度的焦虑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5、自我概念182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我各方面的知觉。

积极的自我概念不但是取得教育所向往的结果的保证,它民教育的培养目标。

6、外国人话语188指母语持有者与非母语持有者交流时所使用的话语。

7、教师话语189指在语言课堂环境中教师对学生说的话语。

8、中介语话语190指学生从其他学生处接受的输入的话语,即学习者用第二语言对其他学习者说的话,这是许多学生获得输入的基本来源。

9、输入假说192一些研究者把可理解输入看做是二语习得的一个主导因素,Krashen的输入假说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

Krashen强调人类只通过理解信息或接受可理解输入习得语言。

他的输入假设的主要观点是:要使语言习得得以发生,有必要让学习者理解的输入语言包含稍高于其现有水平的项目。

学习者利用情境提示理解这些语言,最后语言能力自然产生而无需传受。

他认为理想的输入应该有四个特征:可理解性,趣味及关联性,非语法程序安排,要有足够的输入量。

10、Swain的输出假设195该假设的思想概括起来,即通过产生出语言,口头的或者书面的,语言习得可以发生。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
内部因素:被试语言水平、语言习得环境、学习经历等。
(二)鉴别偏误
首先是偏误的标准问题;
其次是偏误和失误的辨别问题;
第三是隐性偏误和显性偏误的鉴别问题。
第四是“得体性”问题。
(三)描写偏误
1.“描写偏误”是对可以观察到的偏误现象进行语言表面特征的描写。
2.对偏误进行归类的三种主要方法:
1)表层特征分类法,指按照目的语范畴对学习者的偏误进行描写和分类。学习者的偏误进行解释。
5.“强势说”:强调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认为母语干扰是造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甚至是唯一原因,过高估计了对比的预测功能。
6.“弱势说”:把重点放在事后错误的分析上,通过对比来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目的是在偏误出现后通过对比来解释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原因。
2)表层策略分类法,根据学习者偏误产生的方式对偏误进行描写和分类,包括省略、附加、类推、错序。
3)Corder认为学习者的偏误可以分成“前系统偏误”、“系统偏误”、“后系统偏误”。该分类方法需要研究者对学习者进行访谈,才能知道他们的偏误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以及他们是如何运用目的语规则的,这种描写方法比较笼统,操作性不强。
12.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
13.语言表达: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第二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三对比分析的步骤和难度等级
对比分析包括描写、选择、比较、预测四个步骤。
描写:是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两个语言系统进行细致描写。
选择:结合偏误找出造成学习者学习困难的语言项目。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内部因素:被试语言水平、语言习得环境、学习经历等。
(二)鉴别偏误
首先是偏误的标准问题;
其次是偏误和失误的辨别问题;
第三是隐性偏误和显性偏误的鉴别问题。
第四是“得体性”问题。
(三)描写偏误
1.“描写偏误”是对可以观察到的偏误现象进行语言表面特征的描写。
2.对偏误进行归类的三种主要方法:
1)表层特征分类法,指按照目的语范畴对学习者的偏误进行描写和分类。
2)当学习者的目的语与母语结构特征相似时,就会产生正迁移,学起来比较容易;当目的语与母语结构特征有差异时,就会产生负迁移,也就是母语干扰,学起来比较困难。母语干扰是引起困难和偏误的主要原因或者唯一原因。
3)差异=困难,差异与困难相对应,差异越大困难越大,这种差异构成了语言习得的难度等级。
3.对比分析的分析方法,顾名思义是对比和分析,系统对比学习者的母语系统和目的语系统。对比的内容主要是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系统,而且语音、语法的对比较多。
1.偏误的收集方式。
(1)按照收集时间长短,收集方式分为横向、纵向两种。
(2)采取诱导的方法收集语料,一种是比较自然的方法,像面谈、作文等方式;另一种是实验的方法,如“双语句法测量”等。
2.偏误的收集范围。
收集范围按大小分为大规模、特定规模、个案三种。
3.影响偏误的因素。
外部因素:学习者的母语背景,学习者的偏误是口语的还是书面语的,是自由交谈中出现的偏误还是书信中的偏误,会话的主题和内容等等。
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概述讲解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概述讲解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2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3 中介语研究§4 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5 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6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变异研究§7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8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9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10 多元发展模式§11 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模式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母语VS目的语母语通常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本族语”。

一般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母语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目的语: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可指其母语或第一语言,也可指他的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VS第二语言一语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二语指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一语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

二语的概念只强调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

习得acquisitionVS学习learning(1)就语言获得的方式而言: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informallearning,类似于儿童母语的获得方式。

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formallearning,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2)就语言获得的心理过程而言:习得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subconscious learning。

学习指有意识的conscious语言知识的获得。

就语言获得的知识类型而言: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知识是隐性语言知识implicit knowledge,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知识是显性语言知识explicit knowledge。

★习得与学习的关系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认为通过习得和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分别属于不同的且互相独立的类型,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有接口观点:认为显性知识通过操练可转化为隐性知识。

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促使学习者把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 (知识点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 (知识点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的一般概念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

也叫“二语习得”。

一、母语与目的语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作“本族语”。

目的语,也叫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二、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在此后习得的语言就是第二语言。

三、习得与学习克拉申(Krashen)认为成人L2学习者有两种独立的语言获得方式,两者在获得方式、心理过程、所获得的知识类型、作用等方面都不同Krashen认为,习得的知识与学得的知识是相互独立的两种知识。

学得的知识无法转换成习得的知识。

即所谓“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

自然习得研究的证据表明,在习得情况下并未发生学习的过程,有时候,学习者可以先学会某个规则,但是并没有习得这个规则。

也就是说学习过程并不一定导致习得过程的发生。

无接口观点的证据:Seliger(1979)的证据:他让在课堂上让学习者描述一些图片,然后分析这些学习者使用冠词a与an的情况;此外,他让这些学习者陈述关于冠词用法的相关规则。

调查分析表明,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表达与其元语言知识不相关。

也就是说,“习得”与“学习”的确是彼此独立的。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外语习得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的。

五、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前者指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后者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语言表达指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语言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则是一个年轻的学科。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概述讲解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概述讲解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2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3 中介语研究§4 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5 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6 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变异研究§7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8 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9 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10 多元发展模式§11 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模式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母语VS目的语母语通常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本族语”。

一般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母语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目的语: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可指其母语或第一语言,也可指他的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VS第二语言一语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二语指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一语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

二语的概念只强调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

习得acquisition VS学习learning(1)就语言获得的方式而言: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informal learning,类似于儿童母语的获得方式。

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formal learning,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2)就语言获得的心理过程而言:习得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subconscious learning。

学习指有意识的conscious语言知识的获得。

就语言获得的知识类型而言: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知识是隐性语言知识implicit knowledge,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知识是显性语言知识explicit knowledge。

★习得与学习的关系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认为通过习得和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分别属于不同的且互相独立的类型,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有接口观点:认为显性知识通过操练可转化为隐性知识。

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促使学习者把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5.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

“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

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

6.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

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

9.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11.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12.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

13.语言表达: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5.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

“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

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

6.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

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

9.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11.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12.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

13.语言表达: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

成熟的标志: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3、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从最初的理论假设发展成为一系列的理论模式。

总之,已经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一、母语和目的语母语:通常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也称作“第一语言”。

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母语对其目的语的习得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由您最先接触和习得的第一语言。

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第二语言的概念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三、习得与学习这一对概念用来区分,两种不同的语言获得的过程和方式。

习得:类似于儿童母语的获得方式。

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及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四、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依据学习者语言习得环境来区分。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目的语在该国家是工人的交际工具。

外语习得,在课堂之外不作为交际工具。

五、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语言获得方式和环境。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是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六、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表达指的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例:你过来了吗?你说对的。

第二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从诞生那天起,就与语言学有一种天然的联系。

2、区别:首先,就研究对象而言,母语者的语言系统;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其次,研究目的不同,第三,语言学家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分析和解释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方法上也有所不同。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第二语言得研究概述第一节第二语言得研究的基本概念在第二语言得研究中,有一些基本概念需要明确。

首先,母语通常指研究者所属社团使用的语言,也被称为“本族语”或“第一语言”。

其次,目的语指研究者正在研究的语言,与研究者的语言得环境无关。

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得的语言,而第二语言则是相对于研究者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

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

研究则指正式的语言规则研究,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此外,第二语言得指研究者在目的语国家研究目的语,而外语得则是指研究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研究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研究的。

第二语言环境指研究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自然的第二语言得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有指导的第二语言得则是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最后,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而语言表达则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第二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第一节对比分析一对比分析产生的背景对比分析是一种语言学理论,其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对比分析的产生背景主要是因为第二语言得过程中研究者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而对比分析则是通过对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第二语言得过程。

二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分析方法以及对比分析的两种观点。

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是,研究者在研究第二语言时会受到母语的影响,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会影响研究者的语言得。

对比分析的分析方法则是通过对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第二语言得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5.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

“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

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

6.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

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

9.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11.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12.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

13.语言表达: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在语法的运用。

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第二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第一节对比分析一对比分析产生的背景对比分析的语言学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二对比分析的基本容1.对比分析假设的理论阐释包括三个方面,即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分析方法以及对比分析的两种观点。

2.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是语言迁移。

包括三个方面:1)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会把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连同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中去。

2)当学习者的目的语与母语结构特征相似时,就会产生正迁移,学起来比较容易;当目的语与母语结构特征有差异时,就会产生负迁移,也就是母语干扰,学起来比较困难。

母语干扰是引起困难和偏误的主要原因或者唯一原因。

3)差异=困难,差异与困难相对应,差异越大困难越大,这种差异构成了语言习得的难度等级。

3.对比分析的分析方法,顾名思义是对比和分析,系统对比学习者的母语系统和目的语系统。

对比的容主要是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系统,而且语音、语法的对比较多。

4.对比分析的目的可以是预测学习者的难点,也可以是对学习者的偏误进行解释。

5.“强势说”:强调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认为母语干扰是造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甚至是唯一原因,过高估计了对比的预测功能。

6.“弱势说”:把重点放在事后错误的分析上,通过对比来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

目的是在偏误出现后通过对比来解释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原因。

三对比分析的步骤和难度等级对比分析包括描写、选择、比较、预测四个步骤。

描写:是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两个语言系统进行细致描写。

选择:结合偏误找出造成学习者学习困难的语言项目。

比较:对选择好的语言项目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对比,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

预测:在对比的基础上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在哪些方面出现错误进行预测。

第二节偏误分析一偏误分析产生的背景1.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

2.偏误分析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理论,并提出了对学习者语言系统进行描写和分析的系统方法。

3.偏误的四种类型(Dulay&Burt):语际偏误(两者之间,母语对目的语的影响);语类偏误(目的语部);类型混淆;特殊类型的偏误。

4.失误指口误、笔误等语言运用上偶然的错误。

偏误不是偶然发生的,是有规律的系统性偏误。

二偏误分析的具体步骤偏误分析一共包括五个步骤:收集资料、鉴别偏误、描写偏误、解释偏误、评价偏误。

(一)收集资料:进行偏误分析的第一步目标是收集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自然条件下产生的语料,通常要考虑三个问题:收集方式、收集围、影响偏误的因素。

1.偏误的收集方式。

(1)按照收集时间长短,收集方式分为横向、纵向两种。

(2)采取诱导的方法收集语料,一种是比较自然的方法,像面谈、作文等方式;另一种是实验的方法,如“双语句法测量”等。

2.偏误的收集围。

收集围按大小分为大规模、特定规模、个案三种。

3.影响偏误的因素。

外部因素:学习者的母语背景,学习者的偏误是口语的还是书面语的,是自由交谈中出现的偏误还是书信中的偏误,会话的主题和容等等。

部因素:被试语言水平、语言习得环境、学习经历等。

(二)鉴别偏误首先是偏误的标准问题;其次是偏误和失误的辨别问题;第三是隐性偏误和显性偏误的鉴别问题。

第四是“得体性”问题。

(三)描写偏误1.“描写偏误”是对可以观察到的偏误现象进行语言表面特征的描写。

2.对偏误进行归类的三种主要方法:1)表层特征分类法,指按照目的语畴对学习者的偏误进行描写和分类。

2)表层策略分类法,根据学习者偏误产生的方式对偏误进行描写和分类,包括省略、附加、类推、错序。

3)Corder认为学习者的偏误可以分成“前系统偏误”、“系统偏误”、“后系统偏误”。

该分类方法需要研究者对学习者进行访谈,才能知道他们的偏误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以及他们是如何运用目的语规则的,这种描写方法比较笼统,操作性不强。

(四)解释偏误1.解释偏误是要对偏误的来源进行分析。

2.Richard将偏误分为三类:“干扰偏误”,主要由母语干扰形成;“语偏误”,指过度使用目的语规则,也称过度泛化;“发展偏误”,指因为语言知识有限所以建立了错误的假设。

(五)评估偏误:偏误分析的最后一步1.这一步是对偏误分析的标准进行评估。

2.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哪类偏误问题更严重。

2)作为评估者,他们对偏误的评估是否相同。

3)评估标准问题。

有学者提出了三个标准:“可理解程度”,“可接受程度”,“冒犯程度”。

第三章中介语研究第一节中介语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1.Corder(科德),Nemser(奈母塞尔)和Selinker(塞林克)这三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先驱的主要理论贡献。

第二节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1.Selinker被称为“中介语之父”。

一Cord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一)“过渡能力”和“过渡方言”1.Corder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称为“过渡能力”系统或“过渡方言”。

2.所谓的“过渡能力”指的是学习者现时的心理规则系统。

这种规则系统是处于逐渐的变化之中,这种变化是由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则不间断地进行假设检验,从而逐步更新这个系统所造成的。

3.“过渡方言”是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群体出发来描述其语言系统。

学习者的语言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方言,因此Corder也将其称为“特异方言”。

(二)“假设检验”1.学习者进行假设检验的前提是其部有一个“系统生成器”,这个系统生成器对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材料进行处理,从而建立起“过渡系统”,即包括一系列“假设”的规则系统。

2.“系统生成器”将新的语言材料和原有的“假设”进行比较,当两者不一致的时候,“系统生成器”便会对“过渡系统”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引导其不断更新。

3.“系统生成器”并不是一旦发现差异就会对已有的规则系统进行调整。

(三)“在大纲”1.“在大纲”指的是学习者具有的一种控制学习目的语规则的程序化序列,它控制着学习者的目的语学习过程。

2.教学大纲和“在大纲”相吻合的情况下,教学才会有效。

(四)“输入”和“吸纳”1.“输入”指的是外在的环境所能提供给学习者的语言材料。

2.“吸纳”则是由学习者的在大纲决定的从外在的语言材料中真正“吸收的东西”。

(五)“失误”和“偏误”1.失误并不能反映学习者现时的“过渡能力”。

2.“偏误”是系统性的,是学习者现时心理规则系统的外在表现,因此对于研究习得过程有着重大的意义。

3.Corder的中介语假设是建立在其偏误分析的基础上的,因而带有较强的偏误分析的色彩。

二Nems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一)“近似系统”:指的是学习者在试图使用目的语时实际运用的偏离的语言系统。

几层含义:1.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是一个独立的系统。

2.“近似”说明“近似系统”是以目的语为参照的。

3.“近似系统”的不断演化说明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

(二)“近似系统”的本质:学习者的近似系统是一个部结构化的系统,有其自身在的规律性和系统性。

三种“定型产物”的表现:移民语言,个体方言,学习者的洋泾浜。

(三)“稳定的中介系统”其实说的就是Selinker的“僵化”现象。

这种“僵化”现象主要表现在相同母语背景下的学习者在理解和生成目的语时所产生的带有固定模式的错误。

三Selink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一)“中介语”的定义: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定义包括三个方面:1.中介语是可观察到的言语输出。

2.中介语是高度结构化的。

所谓“结构化”指的是中介语在结构的系统性。

3.中介语是独立的语言系统。

(三)“僵化”“僵化”是存在于“潜在的心理结构”中的一种机制,表现为某种母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上停滞不前,无论学习者年龄大小,也无论其是否继续学习。

僵化的一种典型表现就是所谓的“回退”现象,即在早期出现的错误有重复出现。

第三节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假设及后续研究一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假设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中介语具有独立性。

三位学者首先都认为中介语系统是一个独立于母语和目的语的系统。

2.中介语是可观察到的语言系统。

3.中介语具有系统性。

4.中介语具有动态发展的特征。

中介语系统的动态性可理解为两个方面:①可塑性,即学习者的整个语言系统是变化发展的。

②开放性,即中介语系统部的语言规则会同时受到母语和目的语的影响。

5.关于“僵化”产生的心理机制。

6.关于学习者的策略。

学习者的策略指的是学习者所从事的旨在学习和运用第二语言的行为或行动。

第四节中介语语用研究一中介语语用学的定义1.作为第二语言运用的研究,中介语语用学考察非母语者如何理解和产出目的语行为。

2.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研究,中介语语用学研究非母语者如何发展理解和产出目的语行为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