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音乐观与原始佛教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亚研究季刊 ・2004年第2期・
佛陀的音乐观与原始佛教艺术
Ξ孙尚勇ΞΞ [内容提要]佛陀对世俗音乐取超然的远离态度,而原始佛教的音乐艺术活动当然不可能达到高度繁荣的阶段。随着佛陀的灭度,世俗音乐对佛教的影响才愈加显明。在此背景之下,佛教音乐方逐渐发展并走向繁荣,进而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音乐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佛陀;音乐观;原始佛教艺术
[中图分类号]J609.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508(2004)02-0077-04
佛教音乐研究,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引起音乐学和文化史学者的关注,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作为中国佛教音乐的源头,古代印度佛教音乐的探讨却表现出语焉不详或年代混乱等问题。如澳大利亚学者A.L.巴沙姆主编的《印度文化史》,其中《音乐》一章就未能对佛教音乐作专门论述①。他如杨荫浏《佛教音乐》着重于中国佛教音乐的探讨,田青《中国宗教音乐》详细探讨了中国佛教和道教音乐的历史和现状②,但对印度佛教音乐均未涉。郭良《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主要以巴利文佛教经典为资料基础,由于著述体例的原因,也未能论及原始佛教与音乐的关系问题③。《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发表了王小盾《原始佛教的音乐及其在中国的影响》一文,该文对原始佛教音乐的历史状况及其在中国的影响作了较为深入的讨论,在佛教音乐研究上取得较大的突破。尽管该文强调所讨论的是“原始佛教”的音乐,但作者在对原始佛教的音乐观加以阐述时却以《大宝积经》、《大方等大集经》、《大方广佛华严经》等孔雀王朝之后出现的大乘经典为主要依据。这些经典中虽然对原始佛教有所反映,但其主要的内容却显然不能完全看作原始佛教的实际状况。笔者认为,探寻原始佛教的音乐艺术状况,最重要的是佛陀本人的音乐观念。本文拟以汉译的早期佛典为主,并结合巴利文佛典的相关内容,就佛陀的音乐观略作研讨。
许多佛经中都能看到佛陀擅长音乐及各种伎艺的记载,他早年的生活环境是“无有男
子,唯有女妓而自娱乐”④;巴利文《增一尼迦耶》之《柔软经》云:“我有三座宫殿:一座
冬宫,一座夏宫,一座雨宫。在雨季的四个月里,女歌手们侍奉我,我从不下殿。”⑤在一些
较晚出的经典中,甚至出现佛陀与“天帝俗乐之神”⑥乾闼婆角试琴艺或箜篌弹奏技巧的说
法⑦。此外,佛经也能见到一些佛陀以弹琴方便说法的记载。如《中阿含经》卷二九《沙门二十亿经》载,尊者二十亿精勤学习,自觉难以解脱诸漏,遂生舍戒罢道,还家欲布施修诸福业。于是佛陀告诉他,如同弹琴调弦需“不急不缓,适得其中”才能弹奏出优美的音乐,
修为也是这样,“极大精进,令心调乱,不极精进,令心懈怠”⑧,应该得其中和。类似情节
・
77・Ξ
ΞΞ孙尚勇,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邮政编码:610064。
本文系第34批中国博士后基金资助课题的成果之一。
亦见《四十二章经》,云:“有沙门夜诵经,甚悲,意有悔疑,欲生思归。佛呼沙门问之:汝处于家,将阿修为?对曰:恒弹琴。佛言:弦缓何如?曰:不鸣矣。弦急何如?曰:声绝矣。急缓得中何如?诸音普悲。佛告沙门:学道犹然,执心调适,道可得矣。”⑨以上记载表明,佛陀早年的生活就与音乐有着密切的接触,而且他也的确把握了音乐的精髓。
不过佛陀本人直接参与音乐活动,在早期的佛经中找不到直接的证据。因而佛陀时代,佛教音乐艺术高度发达似乎不太可能。以下可为证明:
(佛告摩纳)歌舞倡伎不往观听。……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但习战阵斗诤之事,或习刀杖弓矢之事,或斗鸡犬猪羊象马牛驼诸畜,或斗男女;及作众声贝声、鼙声、歌声、舞声,缘幢倒绝,种种伎戏。入我法者,无如此事。(《长阿含经》卷一三《阿摩昼经》,大正藏1:83c-84b)
(世尊告诸比丘)沙门瞿昙舍离饮酒,不着香华,不观歌舞。(《长阿含经》卷一四《梵动经》,大正藏1:89a)
(世尊告诸比丘)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但习战阵斗诤之事,或习刀杖弓矢之事,或斗鸡犬猪羊象马牛驼诸兽,或斗男女,或作众声吹声鼓声歌声舞声,缘幢倒绝,种种伎戏,无不玩习。沙门瞿昙无如是事。(《长阿含经》卷一四《梵动经)},大正藏1:89b)
以上所引,应该是佛陀时期僧伽关于音乐方面的戒规。触犯这一戒规的比丘,则有可能遭到惩罚。如迦尸黑山聚落的六群比丘“作诸非威仪事:身非威仪,口非威仪,身口非威仪。身非威仪者,若走来走去,跳行跳踯,倒行匍匐,扣盆戏笑,递相担负,作如是比种种身戏。
口非威仪者,作象鸣、驼鸣、牛鸣、羊鸣、长声、短声、或相耳,作如是比种种音声戏笑。身口非威仪者,令身斑驳半边白,涂面令黑,染发令白,拍鼓弹琴击节舞戏”,世尊闻知遣阿难往黑山“为六群比丘作驱出羯磨”⑩
由上可知,佛陀对比丘参与音乐活动基本上是不提倡的。如有聚落主(一译伎人主)询问佛陀:“我闻古昔歌舞戏笑耆年宿士作如是说:若伎儿于大众中歌舞戏笑,作种种伎,令彼大众欢乐喜笑。以是业缘,身坏命终,生欢喜天。于此,瞿昙法中所说云何?”再三再四发问,佛不得已,告诉他说:“若言古昔伎儿能令大众欢乐喜笑,以是业缘,生欢喜天者,是则邪见。若邪见者,应生二趣,若地狱趣、若畜生趣。” λϖ这是佛陀对僧团以外的人所表达的音乐观,应该更能说明问题。
但是,佛陀也并非一味地反对一切音乐艺术活动。
首先,为了吸纳更多的信仰者,佛陀不可能完全排斥那些原本靠音乐伎艺为生的下层民众以及专业的演员 λω。
其次,佛陀赞成好音声赞呗,他反对的是所谓“世间歌颂”。如六群比丘往观听伎乐歌舞,佛陀闻知,斥责云:“从今比丘不应往观听伎乐歌舞,往观者突吉罗。”六群比丘自歌,“歌如白衣”,佛又责云:“从今不应歌,歌者突吉罗。歌有五过失:自心贪著,令他贪著,独处多起觉观,常为贪欲覆心。”跋提比丘“声好”、“于呗中第一”,他向佛陀提出申请,希望允许他作声呗。佛陀说:“听汝作声呗。呗有五利益:身体不疲,不忘所忆,心不疲劳,声音不坏,语言易解。复有五利:身不疲极,不忘所忆,心不懈,声音不坏,诸天闻呗声心则欢喜。” λξ又如一比丘尼“有好清声,善能赞呗”,诸优婆塞家家请呗,遂大得利养。诸比丘尼嫉语佛云“此妖艳歌颂,惑乱众心”,于是佛唤问云:“汝实作世间歌颂耶?”彼答云:・
・
8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