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八十年代及之后的美苏关系
美苏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
![美苏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4f7e7bdd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7e.png)
美苏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一、美苏关系背景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是两个超级大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紧张的。
两国之间的竞争和对抗经常引发全球性的政治危机和军事冲突,如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等。
然而,在1985年至1991年之间,美苏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戈尔巴乔夫上台1985年3月11日,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戈尔巴乔夫实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包括“新思维”、“开放政策”等。
他认为苏联必须进行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并且要与西方国家建立更好的关系。
三、军备竞赛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和苏联一直在进行军备竞赛。
两国都不断增加其核武器库存,并在全球范围内扩大其军事存在。
这场竞赛不仅给两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且也使整个世界处于不稳定状态。
四、经济问题苏联在1980年代面临着许多经济问题。
它的经济体系不再适应全球市场的需求,而且其领导层也无法有效地管理经济。
与此同时,美国的经济正在快速增长,它成为了全球最强大的经济体。
五、新思维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新思维”理念,这是一种新的外交政策。
它强调合作、和平和互信,并主张通过对话和协商来解决国际争端。
这种新思维得到了美国总统里根的认可和支持。
六、里根政府里根政府在1980年代初期采取了一系列反苏政策,包括加强核武器库存、扩大军事存在等。
但是,在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里根政府开始重新考虑其对苏联的态度。
七、媒体影响1980年代末期,媒体开始报道苏联内部的变化以及戈尔巴乔夫所进行的改革。
这些报道引起了公众对苏联的关注,并促使政治领导人重新评估其对苏联的看法。
八、结论以上是美苏关系发生变化的一些原因。
戈尔巴乔夫的上台和他所进行的改革是这场变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同时,里根政府和媒体的态度也对美苏关系发生变化起了重要作用。
总之,这场变化为两国之间建立了更好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70年代的美苏关系
![70年代的美苏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23a75aa9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cb.png)
70年代的美苏关系⑶ 70年代的美苏关系战后苏联军事⼒量迅速向美国逼近,对美国独霸世界的企图发出挑战。
苏联从赫鲁晓夫开始有了与美国争霸的欲望,但迫于实⼒不济,只得采取迂回战术,在不触及美国重⼤利益的前提下插⾜到不属于西⽅势⼒范围的新独⽴国家,进⾏和平渗透。
⽽到了70年代,苏联的⼒量上升到⾜以和美国⼀争⾼低的程度,美苏争霸的态势形成。
①美国的战略收缩冷战以及两场局部性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使美国元⽓⼤伤,美国的⼯业总产值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重由1948年的54.6%下降到1970年的37.8%,黄⾦外汇储备由1950年的49.6%降为1970年的15.5%。
随着⽇本和西欧经济的迅速上升,美国失去了“⾦元帝国”的地位,从60年代到70年代初,发⽣了10次美元危机,迫使美国不得不停⽌美元与黄⾦的固定汇率,以美元为中⼼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宣告解体。
不仅如此,美国还饱受逐年加剧的通货膨胀之苦。
⾯对不利形势,1969年初上台的理查德?尼克松不得不实⾏战略收缩。
1969年7⽉25⽇,尼克松在关岛宣布了美国对亚洲的新政策。
他说:“我们正在拟订⼀项使美国能在太平洋地区继续成为⼀个强国⽽⼜不搞家长关系的政策。
”这就是美国决⼼从亚洲收缩的新政策,⼈们称之为尼克松主义。
1969年11⽉3⽇,尼克松在全国电视⼴播讲话中明确阐述了“尼克松主义”三原则,即:㈠美国将恪守其⼀切条约义务;㈡如果某⼀核⼤国威胁美国某盟国的⾃由,或威胁某⼀美国认为其存在对美国以及整个地区的安全都⾄关重要的国家的⾃由,美国将提供援助;㈢如果涉及的是其他类型的侵略,美国将在接到请求时,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但不派出⼈⼒。
“尼克松主义”的中⼼⽬标是对付苏联。
根据基⾟格的解释,美国的对苏政策是⼀个“连环套”,即同苏联扩⼤经济和⽂化交往,在政治关系⽅⾯搞“缓和”,通过谈判签订⼀系列的条约和协定,形成⼀个“⼴泛的建设性关系⽹”套住苏联。
“⽔门事件”后,福特出任美国总统。
专题五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演变
![专题五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c2d0a79b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f0.png)
裁军谈判成果
经过艰苦谈判,美苏双方达成了 一系列裁军协议,为后来冷战的 结束奠定了基础。
冷战结束标志事件及影响分析
冷战结束标志事件
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正式结束。
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极化趋势逐渐加强,和 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对美苏两国的影响
冷战的结束对美苏两国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 级大国,而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则面临着重重困难。
双方开始重新审视彼此的关系,逐渐从对抗走向缓和与合作,为后 来的国际关系格局奠定了基础。
缓和期间重要事件回顾和影响分析
重要事件
缓和期间发生了许多重要事件,如美苏首脑互访、签署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建立热线电话等。
影响分析
这些事件对于推动美苏关系的缓和与合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对国际形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降低了 双方的紧张程度,为后来的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此外,这些事件也增强了人们对和平与稳定的期望,推动了全 球治理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美国在第三世界国家的角色
美国试图通过提供经济援助、推动民主化进程等手段,扩大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力,以遏制苏联的 扩张。
苏联在第三世界国家的角色
苏联则通过提供军事援助、支持左翼政权等方式,试图在第三世界国家中扩大势力范围,与美国争夺 影响力。
缓和进程中断原因及后果探讨
缓和进程中断原因
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苏之间的缓和进程中断,主要原因包 括双方在意识形态、军备竞赛、地区争夺等方面的矛盾不断 激化。
器生产和部署体系。
苏联也不甘示弱,加大了对核武 器研发的投入和力度,逐渐缩小 了与美国在核武器技术方面的差
距。
缓和迹象出现前双方紧张关系总结
80年代美苏关系的重大转折
![80年代美苏关系的重大转折](https://img.taocdn.com/s3/m/3b2801dad15abe23482f4dae.png)
第十章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终结学习提示20世纪80年代是世界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时期。
美苏关系的重大转折是加速世界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
“里根主义”强化了美国的争霸战略,而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外交则标志着苏联因不堪军备竞赛重负,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主动放弃与美国的对抗。
由此从根本上动摇了构成战后世界格局基础的两极均衡体制,促进了世界多极化客观趋势的发展。
雅尔塔体制的瓦解贯穿于80年代末东欧剧变的过程。
由于东欧各国改变了社会制度,摆脱了苏联控制,向西方倾斜,使原来一分为二的欧洲失去了均衡的支点,尤其是德国的统一使“欧洲对抗和分裂的时代”宣告结束。
苏联为首的“东方集团”分崩离析,华约和经互会先后解散,最后苏联本身也走上了解体的道路。
旧格局打破后的世界正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
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由于这一变动速度超乎寻常,以及变动方式的特殊,使冷战后的世界表现得更为复杂和动荡,世界并不安宁。
在国际关系领域,既呈现出和平、合作、民主化的趋势,也存在着不少全球性、地区性矛盾冲突,一些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问题日益突出。
但是就大趋势而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第一节80年代美苏关系的重大转折一、里根政府的对苏战略从“卡特主义”到“里根主义”70年代的美苏关系建立在以“尼克松主义”和“勃列日涅夫主义”为标志的战略态势基础上。
苏联发起全球性攻势,在一段时期内夺得了“冷战”的主动权。
美国则处于守势,1975年11月安哥拉内战的爆发和苏联、古巴的武装干涉使美国政府进退两难,既想顶住苏联的扩张势头,又拿不出新的战略对策。
1977年卡特政府上台后曾提出所谓“以水灭火”战略,试图绥靖苏联,结果却进一步鼓励了苏联的扩张。
1978年底苏联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1979年底苏联直接派兵入侵阿富汗,终于把美国逼到了战略防线的边缘。
卡特政府不得不改变对苏政策,于1980年1月23日宣布了“卡特主义”,以强硬姿态警告苏联:“外部力量企图控制波斯湾地区的任何尝试都将被视为对美国切身利益的进攻,美国将使用一切必要的手段——包括军事力量在内——打退这种进攻”。
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43272f03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21.png)
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冷战是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之间的一场持续了数十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对抗。
这场对抗不仅对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国际关系的格局带来了显著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冷战时期美苏对抗的背景、影响以及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一、冷战的背景冷战的背景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莫斯科会议。
在会议上,美国、苏联等盟国为了分割欧洲的势力范围而进行了谈判。
然而,由于意识形态的冲突和争夺利益的不同,双方的分歧逐渐加深,最终引发了冷战。
二、冷战的影响1. 对美苏双方的影响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在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展开了一系列的对抗。
在军备竞赛中,两个国家不断增加核武器的数量,努力保持军事平衡,以遏制对方的影响力。
这导致了庞大的军事开支,对经济产生了沉重的负担。
在意识形态上,冷战期间存在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政治体系。
美国倡导的资本主义和苏联推行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对抗,使双方不断参与战略较量,尝试通过意识形态的传播来争夺世界各地的影响力。
2. 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冷战不仅对美苏双方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也对其他国家的国际关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竞争使其他国家成为了他们的联盟之一。
西方国家和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分别承受着美国和苏联的压力,被迫在两者之间作出选择。
这导致了世界各地的军事基地的建立,并导致了一些地区的冲突和战争。
其次,美苏之间的对抗使国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紧张。
冷战时期,国际社会呈现出一种由两个超级大国主导的双边格局,即所谓的“美苏两极对立”格局。
其他国家只能在美、苏之间寻求利益最大化的平衡。
三、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1. 缓和期1970年代至1980年代初期,美苏之间开始出现一系列的和缓举措,这一时期被称为“缓和期”。
两个超级大国通过签订裁军协议和建立外交渠道等方式试图减少冲突,并寻求在一些领域进行合作。
中美苏关系
![中美苏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bae12d2bb4cf7ec4afed0b1.png)
这入世哪是那么好入的啊?
看现在2005年快结束了。
美国承诺的逐步停止对台军售丝毫没有停止的迹象。
日本和印度竟然也开始觊觎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了。
一时间国际纷争四起,好象互相商量好了,
美国看到中国想和好了,心里虽然十分欣喜,
但是我理不理你那是另外一码事了。
我先布好我的棋再说。
中国一看没下文了,也不好深究了。
转眼十年动乱来了。
十年动乱中国至少倒退了二十年。
知识分子被打成臭老九。
企业家被打成走资派。
国内局势一天不如一天。
第二部分----中美关系
话说当初美国一不留神被苏联抢了个先,
把中国给控制住了,实在十分懊恼。
这块蛋糕怎么能让苏联吃独食呢?
于是美国转而求其次,打算从朝鲜下手。
那里知道中国哪是那么好惹的,
毛先生一生没有求过人,
找斯大林是下策中的下策。
见到斯大林的第一面,斯大林寒嘘了一下,
还没等他说话,就让人把他安排到莫斯科最著名的大饭店。
从此,到毛先生回国也没见过他一次。
毛先生的怨气已经忍得不能再忍了。
只好号召全国人民勒紧腰带唱***万岁。
甚至是强烈谴责。
美国还不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反正我有王牌,你想入世总得先过我着关吧?
2001年,美国的战斗机公然出现在中国海域,
王伟拦机死亡。
中国扣押了美国飞机和飞行员,
可是这飞行员在中国住高级宾馆,吃香的喝辣的,
好不快活。
1978年,美国大使馆姗姗来迟。
中国正式建交,恢复了双边贸易,
70年代的美苏关系
![70年代的美苏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84228bf9fab069dc5022014a.png)
⑶70年代的美苏关系战后苏联军事力量迅速向美国逼近,对美国独霸世界的企图发出挑战。
苏联从赫鲁晓夫开始有了与美国争霸的欲望,但迫于实力不济,只得采取迂回战术,在不触及美国重大利益的前提下插足到不属于西方势力范围的新独立国家,进行和平渗透。
而到了70年代,苏联的力量上升到足以和美国一争高低的程度,美苏争霸的态势形成。
①美国的战略收缩冷战以及两场局部性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使美国元气大伤,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在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由1948年的54.6%下降到1970年的37.8%,黄金外汇储备由1950年的49.6%降为1970年的15.5%。
随着日本和西欧经济的迅速上升,美国失去了“金元帝国”的地位,从60年代到70年代初,发生了10次美元危机,迫使美国不得不停止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汇率,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宣告解体。
不仅如此,美国还饱受逐年加剧的通货膨胀之苦。
面对不利形势,1969年初上台的理查德•尼克松不得不实行战略收缩。
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关岛宣布了美国对亚洲的新政策。
他说:“我们正在拟订一项使美国能在太平洋地区继续成为一个强国而又不搞家长关系的政策。
”这就是美国决心从亚洲收缩的新政策,人们称之为尼克松主义。
1969年11月3日,尼克松在全国电视广播讲话中明确阐述了“尼克松主义”三原则,即:㈠美国将恪守其一切条约义务;㈡如果某一核大国威胁美国某盟国的自由,或威胁某一美国认为其存在对美国以及整个地区的安全都至关重要的国家的自由,美国将提供援助;㈢如果涉及的是其他类型的侵略,美国将在接到请求时,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但不派出人力。
“尼克松主义”的中心目标是对付苏联。
根据基辛格的解释,美国的对苏政策是一个“连环套”,即同苏联扩大经济和文化交往,在政治关系方面搞“缓和”,通过谈判签订一系列的条约和协定,形成一个“广泛的建设性关系网”套住苏联。
“水门事件”后,福特出任美国总统。
福特在两年零五个月的任期里基本承袭了尼克松的战略收缩方针,只是在7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大举向第三世界出击时才有了一些强硬的表示。
美苏争霸
![美苏争霸](https://img.taocdn.com/s3/m/9a7513818762caaedc33d400.png)
美苏争霸【学习要求】一、基础知识要求:(1)要求学生掌握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80年代中后期的美苏关系。
(2)要求学生掌握美苏争霸的主要特点及美苏外交的基本战略,掌握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赫鲁晓夫上台后提出一套对外基本战略,在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的美苏争霸中,既有缓和又有剑拔弩张的时刻。
第二,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的美苏争霸,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的时期。
第三,在80年代的美苏争霸中,美国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苏联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
二、基本能力要求:(1)通过分析美苏争霸斗争的三个阶段中,苏联对美国态度和政策的变化与苏联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美苏争霸的后果和影响,美苏两国国家综合国力与其国际地位之间的关系,提高全面、正确地认识、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2)培养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现象产生、变化规律的能力。
【学习指导】一、重点: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和美苏双方在争霸中的基本态势。
二、难点:在六七十年代的美苏争霸中,美苏双方对外战略的调整及原因三、学习指导: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和美苏双方在争霸中的基本态势及其原因是重点。
50至80年代的世界,是雅尔塔体系发展、演变时期。
这一阶段,在国际关系领域,出现了美苏争霸的面。
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提出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
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自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
进入60年代,两大阵营内部已经出现了剧烈的变化,由美苏两极世界的“雅尔塔体系”,进而演变为美苏争霸的局面,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造成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
本节的核心就是美苏争霸在不同阶段的演化过程,这个过程整体性强,环环相扣,不可割裂,学生学习和掌握这一内容,有助于对50至80年代的世界形成正确认识,同时有利于培养能力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美苏关系演变
![美苏关系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5721a8ab524de518974b7d40.png)
A
22
艾森豪威尔
A
肯尼迪
23
勃 列 日 涅 夫
A
24
60、70年代 苏联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 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的下降
1950
国民收入 美国的 31%
1975
1982
67%
工业总产值美国的30%
石油开采量 美国的 14% 钢产量 美国的 30%
80%
144% 216%
1968
洲际导弹 苏:858 美:1054 核弹头 苏:1300 美:4300A
A
7
美苏争霸中对华政策的变化
中苏关系经历了结盟、破裂,冲突,关系正常化。 中美关系经历了对抗、正常化A ,曲折发展的过程。 8
战后初期的美苏关系
斯大林时期
(1945年—1953年)
苏联
政策 巩固已有势力范围,抵制美国扩张
(成立民主德国;建立华约;反对美国侵朝)
原因 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 综合国力也与美国有相当差距
A
26
杜年代后期—70年
代末
代末
平起平坐,苏美合 积极进攻战略 作
和平政策
尼克松主义
政 苏联
策
变
化 原
美国
因
争霸态势
重大事件
苏联实力增强 (四五成就)
经济实力同美国的 差距大为缩短,军 事竞赛赶上了美国
美国实力相对削弱 经济增长趋缓, 越战受挫
缓和与紧张共存, 苏处于攻势,美转 以紧张为主,优势 攻为守(苏攻美
在美国
守)。优势在苏联
1.签订对奥和约 1.苏建立远洋海军
2.与联邦德国建 2苏联出兵阿富汗.
交
3.中美建交
3.赫鲁晓夫访美. 4.美军撤出越南
日本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高速腾飞下与美国的关系
![日本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高速腾飞下与美国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d031254a2e3f5727a5e96208.png)
日本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高速腾飞下与美国的关系——追随下的抗争背景:二战后日本经济遭受重创,国际地位也一落千丈,但是在美国的帮助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战后改革,使经济的到了一定的复苏。
这也使日本实际上变成了美国的追随者,不论是经济或是外交方面都对美国人亦步亦趋。
从1951年美国在旧金山召开了对日媾和会议,签订了《旧金山和约》,然后1952年美国结束了对日的公开占领,日本取得了形式上的独立,但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继续受美国控制,演变为旧金山体制。
旧金山体制是对日本民族尊严的嘲弄和挑战,但是,它使日本置于美国的军事力量保护之下,得以安心地走发展经济的道路。
(日美安全条约,新日美安全条约)(朝鲜战争的军事订单,为与苏联对抗对日本大量援助)(中国以及其他受害国对日本的战争赔款竟然豁免,这让日本没有任何负担,虽然日本战败,但是本国的基础设施并没有遭到毁坏,工业的基础依然存在)因素造就了它奇迹般的经济发展历程:实施解散财阀、农地改革、劳动立法等三大民主改革,1946 年采取对经济复兴具有重要意义的“倾斜生产方式”。
由于当时的能源中心是煤炭,产业“粮食”是钢铁,为了全面恢复生产,首先需要倾全力于增产煤炭与钢铁。
“倾斜生产方式”就是选准煤炭与钢铁作为恢复经济的突破口,首先将依靠美国援助,从美国进口的重油优先投入钢铁生产,接着将增产的钢铁优先投入煤炭生产,再将增产的煤炭投向钢铁生产,通过钢铁业与煤炭业的相互促进与共同振兴来带动电力、化肥、交通等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
1952 年朝鲜停战之后,由于美国不再从日本大量采购战争物资,致使日本经济一度陷入短暂的不景气,但此时日本经济已经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企业得以依靠其资本积累扩大设备投资,实行产业的合理化,提高国际竞争力; 1956 年发表的《经济白皮书》宣称:“现在已不是战后了”。
这句话一时成为流行语,甚至被后人认为是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时代的“宣言”。
从1955 年到1973 年将近20 年期间,尽管增长率年年都有变动,但平均年增长率持续保持在10%以上。
美苏关系演变
![美苏关系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2bd0b84e336c1eb91a375daa.png)
苏处于攻 势 勃列日涅 美处于守 夫 势 里根 ①美对苏 采取强硬 戈尔巴乔 政策, 夫 ②苏进行 全面收缩
美苏关系的演变 一、敌视政策:1917——1941年
1、原因:意识形态矛盾
苏俄退出一战
2、表现:武装干涉十月革命 不承认
绥靖政策祸水东引
二、战时同盟关系
1942——1945
1、原因:法西斯侵略危害双方利益。 2、表现:
1942年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反法西斯 同盟正式形成。
三次国际会议(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 易北河会师
苏联全面收缩,美国强硬态 度(美攻苏守)。优势在美 国 1.美推行“星球大战”计划 2. 苏军撤出阿富汗 3.中苏关系正常化 4.苏退出东欧
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
50年代中期
--60年代初期
60年代后期------------70年代 80年代---90年代初
美
美
美
苏
苏
苏
美苏争霸的影响:
1、造成了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和局部战争。
“尼克松主义”“关岛主
义”
2、特点: 苏联以攻势为主、美国以守势为主;
争霸优势在苏联方面。
3、重大事件 :
苏 联
建成进攻性的远洋海军; 洲际导弹数量超过了美国; 1979年,出兵阿富汗。
美 国
1973年,美军从越南撤出;
70年代,实现同中国关系正常化。
1972年尼克松访华
1979年邓小平 访问美国
美国
美国实力相对削弱 经济增长趋缓, 越战受挫
争霸态势
重大事件
缓和与紧张共存, 以紧张为主,优势 在美国 1.签订对奥和约 2.与联邦德国建 交 3.赫鲁晓夫访美. 4.修筑“柏林墙” 5.古巴导弹危机
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历程
![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04a7404ff01dc281e53af098.png)
90年代至今
(1)各种力量分化组合,暂 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 面(2)美国、俄罗斯、日本、 欧盟、中国在新的世界格 局建立的过程中发挥着越 来越重要的作用(3)向多极 化的趋势不可逆转,世界 总趋势走向缓和,呈现出 缓和与紧张、和程
格局 时期
原因及表现
两极格 局 形成
(1)二战结束后,美苏抗衡,形成均
势;(2)50年代前后发展为社会主义阵
20世纪50 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3)“北约”
年代中期
和“华约”的形成,标志着美苏两极 格局最终形成
两极格 局 动摇
20C50年
(1)美苏争霸,双方实力相对削弱 (2)60年代初,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代后期特 (3)7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
别是70年
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开始 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4)七八十年代,
代以来至 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
80年代 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
格局
时期
原因及表现
两极格局 结束或瓦解
多极化趋势
20C80年代末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 90年代初 结束,两极格局瓦解
美苏争霸三个阶段
![美苏争霸三个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f708f13e43323968001c920b.png)
阶段
时间
特征
典型事件
对华政策
美苏主要领导人
第一阶段
50年代后期--60年代中期
苏企图与美共 同主宰世界, 缓和与紧张并 存战略优势在 美国
美国孤立、反对中
古巴导弹危机 柏林墙事件
国;苏联推行霸权 主义政策,造成中
肯尼迪
苏关系恶化。
赫鲁晓夫
第二阶段
60年代后期--70年代末
苏攻美守Βιβλιοθήκη 美国同中国实现关美发动对越南 系正常化;苏联加 尼克松
的战争
紧对华威胁,中苏 夫
关系严重恶化。
勃列日涅
第三阶段 80年代
美强硬,苏全 面收缩
苏联对阿富汗 的战争
美国与华关系时好 时坏;苏联同中国 关系正常化。
里 夫
根
戈尔巴乔
专题五: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演变
![专题五: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f15e47f66f1aff00bed51e7c.png)
70年代的美苏争霸
• • 2. 苏联的进攻性战略和扩张攻势 1)缓和战略
• 缓和战略实际上是地地道道的政治谋略,苏联利用当时美国和西欧都 愿意同它搞缓和,有意展开和平攻势,70年代上半期在东西方一片缓 和气氛的条件下,东西两个德国、东西欧之间都实现了和解,战后留 下的所有欧洲问题基本上郡得到了解决。苏联还从西欧获得大量贷款 和先进的技术设备,加快了经济发展。而缓和却一点也没有限制或束 缚苏联对外扩张的手脚,它是用和平方式发动的攻势战略。勃列日涅 夫1976年在苏共25大政治报告中说:缓和"必须严格遵守不干涉别国事 务的原则",这是指西方国家不能干涉东欧;"缓和绝不是取消,而且也 不可能取消或改变阶级斗争规律"和"冻结社会政治现状"。这就是说, 缓和无碍于苏联进行国际阶级斗争和改变别人的社会政治制度。鉴于 勃列日涅大的这种毫不隐讳的表达,西方把苏联的缓和战略称作在和 平言词下的"进攻性战略",是仅仅有利于苏联的"单行道"。
80年代美苏关系的转折
• • • • • 里根第一任期内制定的对苏方针主要内容 扩军抗苏,重振国威 ; 奉行以实力求和平“的外交方针 ; 协调同西欧盟国的关系 ; 推行 "低烈度战争"战略
80年代美苏关系的转折
• 里根第二任期内制定的对苏方针主要内容
• 重点筹划 “星球大战”计划 :1985年1月3 日,白宫公布 了《总统战略防御计划》文件,宣称:“战略防御计划是一 个集中搞先进防御技术的大力推行的研究计划”,其近期 目标是 “针对苏联不断大规模扩大反弹道导弹力量的活 动”,起“强大的威慑作用”。长远目标是 “将成为一 种决定性手段……最终甚至可以消除弹道导弹及它们携带 的核弹头”。“星球大矿 计划的基本构想是美国要夺取 在空间领域的优势,通过这个计划打破美、苏 "核恐怖平 衡",使美国处于绝对核优势地位。同时,这是一项高科 技计划,它可以促进美国新一代技术的迅速发展,把科技 革命推进到一个新阶段。而实际上,这是一项美国力图从 军事、经济、科技和政治上全面夺取对苏霸权优势的计划。
战后国际关系史
![战后国际关系史](https://img.taocdn.com/s3/m/7cd6d5c004a1b0717fd5dd7c.png)
第二讲冷战时期的大国关系(美苏关系)(补充内容)三、七十年代的美苏关系•在七十年代,美苏关系的最大特点就是处在冷战时期的缓和阶段。
•“缓和”(détente)是指国际关系中两国或多国之间紧张关系的松弛,从而减少战争的可能性。
•缓和在美苏关系的历史进程始于古巴导弹危机之后,成熟于尼克松、福特政府时期,终结于卡特政府时期。
1、美苏关系缓和的国际背景核恐怖的震慑作用美苏力量对比的变化多极化倾向的出现2、美苏缓和的国内驱动力美苏都被激烈的军备竞赛搞得负担沉重。
而经济的困境要求美苏放慢军备竞赛的步伐,适当控制核武器的发展,而这只有通过谈判才能做到。
3、美苏缓和的实现美苏缓和是美苏调整外交政策的结果:(1)“关岛主义”、“尼克松主义”(2)苏联的“缓和战略”4、美苏关系缓和的表现政治缓和军备控制危机处理经贸、文化交流5、美苏缓和的终结——“卡特主义”的出笼6、美苏缓和的影响:•美苏缓和维持了美苏之间的战略均势,而这种均势为世界和平提供了一定的保证。
•美苏缓和也促动了国际格局的变化——多极化倾向的发展。
•美苏缓和带动了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以及整个世界局势的缓和。
四、八十年代的美苏关系八十年代的美苏关系,主要指的是里根时期的美苏关系。
里根时期美苏关系的特点是:第一任期与苏联全面对抗,也称“新冷战”时期;第二任期与苏联开始缓和,史称“新缓和”时期。
一、新冷战时期里根把遏制苏联的扩张作为其外交政策的根本任务,主张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意识形态等各方面对苏联进行遏制。
而苏联对于美国的遏制毫不相让,针锋相对。
美国的政策具体表现为:1、大力支持阿富汗和波兰的反苏行动;——阿富汗——波兰2、军备竞赛——“星球大战计划”3、技术战和经济战4、在全球的激烈争夺(1)在欧洲的争夺(2)在第三世界的争夺5、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美国的“和平演变战略”二、新缓和时期在里根第二任期,美苏关系进入了“新缓和时期”。
具体表现:1、频繁的首脑会晤2、在对第三世界的争夺中采取强硬姿态——“里根主义”3、军控领域的对话与谈判4、阿富汗问题的解决•布什政府的“超越遏制战略”“超越遏制”战略强调把苏联引入国际社会,使它在国际合作中发生演变;提出建立“一个开放、统一和自由的欧洲”;强调实力政策。
美苏关系演变
![美苏关系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5721a8ab524de518974b7d40.png)
①苏从阿富汗撤军,放松 对东欧控制, 中苏关系正常 化 ②美小规模的局部战争、 实施星球大战计划 31
美(尼克松 ) “尼克松主义”“关岛主
义”
A
12
2、特点: 苏联以攻势为主、美国以守势为主; 争霸优势在苏联方面。
3、重大事件 :
联苏
建成进攻性的远洋海军; 洲际导弹数量超过了美国; 1979年,出兵阿富汗。
A
13
国美
1973年,美军从越南撤出; 70年代,实现同中国关系正常化。
A
14
1972年尼克松访华
A
21
经济方面,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 占美国的31%,到1960年上升到58%, 10年内缩小了27个百分点。
军事方面。50年代初苏联的军事编制 达到550万人以上,而美国在1947年到 1950年间,只维持140万人左右的规模。
在核力量方面,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 一颗原子弹,1953年苏联氢弹爆炸成功, 从而结束了美国的核垄断地位。
A
26
杜鲁门主义 和 尼克松主义
雄欧厚的洲经济为、中军事心实力的为后盾
转经为济战增长略缓慢防御 越战失败
掌握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地位
全球性进攻战略
处于守势 军事上被苏联赶上 尚失独霸地位
A
27
1985——1A 991
28
里根(81-88)
A 布什(89-92) 29
A
30
四、美苏争霸:1955——1991
A
15
1979年邓小平A 访问美国 16
三、80年代中后期的美苏关系 1、美苏的战略构想
苏(戈尔巴乔夫) 全球缓和战略; 实行全面收缩。
评八十年代美苏关系的发展
![评八十年代美苏关系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2b7b75e7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b3.png)
作者: 张也白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外交研究室 主任、美苏关系问题专家
出版物刊名: 美国研究
页码: 69-78页
主题词: 苏联人;军事力量;战略防御计划;阿富汗;二次大战;美苏关系;中程导弹;突发事件;里根主义;军备竞赛
摘要: <正> 二次大战以来,美苏关系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从战后至60年代末
是“冷战”时期。
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是“缓和”时期。
80年代,美苏关系出现激烈的对抗局面。
在美国,人们称之为“第二次冷战”或“新的冷战”时期。
80年代美苏重新激烈对抗并非偶然。
实际上,早在70年代中期,美苏“缓和”即开始走下坡路。
苏联乘越战后美国力量衰落和实行全球收缩之机,一面加速发展军事力量,一面加紧在第三世界扩张,从而侵犯美国的切身利益。
应当说,在“缓和”年代,美苏关系即已包含了合作与对抗两方面。
70年代后期,苏联对外扩张变本加厉,美苏对抗的一面进一步发展起来。
到1979年底,苏联入侵阿富汗,美苏关系发生重大变化,重新进入激烈对抗时期。
美苏关系-概括
![美苏关系-概括](https://img.taocdn.com/s3/m/04fa0ced998fcc22bcd10dda.png)
雅尔塔会议图片
1946-1991:盟友到敌人
朝鲜战争:
1950-1953期间,苏联支持的朝鲜和美国支持的韩国爆发战争,其后美国与苏联的盟友中国也参加战争
战争图片
越南战争:1961-越南战争图片
阿富汗战争: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通过提供武器等方式,支持阿富汗
阿富汗战争图片
中东战争:1948 5 14以色列在美国的扶持下成立,引起阿拉伯国家极度不满,在苏联的支持下,中东战争爆发
中东战争图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 根 倒 遇 去 抓下 刺 住, 了便 枪衣 手警 4
冷战的集大成者:真正的软硬兼施
• 硬措施之一:里根主义 • 针对第三世界(拉美)的推回战略 • 智利、安哥拉、菲律宾、阿富汗、柬埔寨、
埃塞俄比亚等
“支持共产党通知国家内的‘自由战 士’,把苏联取得的政治和军事进展推回 去”。 ——1986《自由,地区安全和全球和平》
冷战的集大成者:真正的软硬兼施
• 硬措施之二:军备建设 • 军备建设的基础:经济恢复 • 表现1:与西欧盟国关系的协调——部署中
程导弹 • 表现2:对内:“新灵活反应战略”和“多 层次威慑” • “多层次威慑”的重要表现:星球大战计 划
美国国防部长温伯格
总统战略防御计划 (星球大战计划 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
八十年代苏联对外政策
• 八十年代前期的苏联对外政策 • 老人政治与戈尔巴乔夫的上台(85)
八十年代后期的美苏关系
•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 改革1:经济改革 • 改革2:政治改革 • 《改革与新思维》 • 民主化、公开性和全面缓和
八十年代后期的美苏关系
• 改革2:政治改革 • 内政:放弃马克思主义 • 外交:放弃东欧、放弃东德、与中国的缓
• 格雷厄姆的“高边疆”理论 • 里根电视讲话和《总统战略防御计划》
如果一个民族能开拓出新的领域,就能获得战 略优势,在太空领域,美国要掌握主动权。 “战略防御计划是一个集中搞先进防御技术的 大力推行的研究计划”,其近期目标是“针对苏 联不断大规模扩大反弹道导弹力量的活动”,起 “强大的威慑作用”,长期目标是“将成为一种 决定性手段……最终甚至可以消除弹道导弹及它们 携带的核弹头。”
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个压迫其他民族的民族是不会自由的。 ——马克思
布什的超越遏制
• 得克萨斯农业和机械化大学演讲 • 遏制到合作,在融合中的内部演变 • “美国现在的目标远不仅仅是遏制苏联的
扩张主义,我们所谋求的是苏联重新成为 国际社会的一员”,苏联“在国际上以较 负责态度行事”。
布什的超越遏制
• 对东欧施加政治压力和提供经济援助 • 敦促戈尔巴乔夫向内收缩 • 鼓励戈改变苏联的社会制度 • 马耳他会晤
冷战后的美俄关系
• 蜜月期(92-93)
• 转折期(94-95)
冷战后的美俄关系
• 冷淡期(96-99)
• 动荡中的美俄关系(99- )
八十年代的美苏关系
第五编
里根
• 里根:冷战的集大成者
里根和夫人参观兵马俑
里根1941年电影中的剧照
里根
• 里根的成就 • 从国际地位衰落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到促使
苏联瞬间瓦解 • 一个才智平庸的历史盲如何获得国内民众 空前支持?
冷战的集大成者:真正的软硬兼施
• “软措施”——和平演变 • 里根对苏联和共产党的理解 • 信任的重要性和促使苏联改变意识形态的
总统战略防御计划 (星球大战计划 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
• 星球大战计划的核心 • 进攻威慑到防守威慑 • 地面竞争到太空竞争 • 相互摧毁到相互确保生存 • 成功的将苏联拖入军备竞赛 • / • 里根的防御计划引起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