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治理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效果指标体系及应用朱明虎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效果指标体系及应用朱明虎发布时间:2021-10-06T08:25:05.792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8期作者:朱明虎[导读]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水土保持国家重点工程通过实施工程措施和林草措施,最大化地实现小流域蓄水保土效应,连续集中治理,各项措施实施的核心和主要依据是对水土保持各项措施按照系统优化的治理目标科学配置,使小流域范围水资源得到科学开发利用,区域生态环境良好。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各个地区的考核目标不同,计分评价前需仔细分析、思考,综合考虑经济、生态等各种方面因素,针对各项指标研究出具体计算方法、综合指标体系及评价指标。
盐城市大丰区四卯酉闸管理所江苏盐城 224100摘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水土保持国家重点工程通过实施工程措施和林草措施,最大化地实现小流域蓄水保土效应,连续集中治理,各项措施实施的核心和主要依据是对水土保持各项措施按照系统优化的治理目标科学配置,使小流域范围水资源得到科学开发利用,区域生态环境良好。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各个地区的考核目标不同,计分评价前需仔细分析、思考,综合考虑经济、生态等各种方面因素,针对各项指标研究出具体计算方法、综合指标体系及评价指标。
科学评价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可为水土保持决策调整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小流域;水土保持;应用引言在小流域治理中应用水土保持技术,需要先对治理区域展开全面调查,在对当地实际情况充分掌握后,结合相关信息与数据合理制定小流域治理方案,并加强对小流域后期的保护与管理,促使国家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可以有序推进。
结合文章所列举的小流域治理项目,在应用水土保持技术期间主要关注综合治理,并同步实施工程以及林草等多项措施,在治理期间兼顾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通过水土保持技术的应用来提高林草覆盖率,减轻沟蚀危害,促进小流域尽早恢复生态平衡。
1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必要性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土是生命孕育的母体,水土流失断绝了人类繁衍生息的希望,因此,水土流失问题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并且制定综合性的治理方案,将现代化的技术和管理方法运用到综合治理工作当中,提升质量的效果及工作效率,从根本上改变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的状况。
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策分析
ECOLOGY区域治理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策分析巴林右旗水土保持工作站 姚玉军摘要:现如今,小流域水土保持已经成为我国重点治理问题。
基于此,文章研究了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存在的主要问题、综合治理措施,初步阐明小流域水土保持新思路和新理念,为今后在当地和其他地区小流域更深入治理与建设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23-0156-0001一、生态清洁小流域(一)基本内涵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覆盖生态景观学、自然环境控制学、系统论、经济学、可持续发展和水土保持等多种学科,可将其内涵概括为: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法则的条件下,科学规划、综合考虑、协调利用小流域治理措施,由此实现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水关系协调、生态健康、当地景观与治理措施的协调发展。
通过实施有效的防护措施,最终实现绿水、青山、人富的治理目标,按照生产发展和村容整洁的相关要求,达到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生产集约化、自然环境明显改善、土壤侵蚀有效遏制,使得小流域景观美化、整洁干净、自然和谐、环境宜居,并促进人文环境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
(二)建设内容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整治湖库与沟道周边环境、改善居住环境、恢复生态、合理处置垃圾、治理水土流失等,因害设防、因地制宜地合理采取各项措施,并且保证小流域治理措施与周边景观的协调。
(三)小流域特点生态清洁小流域把产业发展、生态文明、环境治理与农村治污融为一体,其高标准治理和高起点规划具有更加新颖的水土保持发展理念,水土保持发展领域及水土流失治理层级得以拓宽、提升,更加全面扎实地治理小流域生态环境。
二、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一)小流域内风、水蚀全年交错进行特别是雨季,一下暴雨,泥水顺着农田和垄沟,直接进入沟道,沟头和沟岸也随之前进和坍塌。
生态清洁小流域 调研报告
生态清洁小流域调研报告生态清洁小流域调研报告引言:生态清洁小流域是指一种自然环境完整、水质清洁、水量稳定的小型流域。
在这种流域中,水源地和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和管理,人类活动对其影响较小,从而维持了流域的健康和生态平衡。
本次调研旨在分析生态清洁小流域的特征、保护与管理方式,以期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一、生态清洁小流域的特征1. 水源地保护:生态清洁小流域通常是大型水源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质清洁、水量稳定,对于满足周边地区的生活和农业用水需求起着重要作用。
2. 生态系统健康:生态清洁小流域中的生态系统相对完整,多样性生物种类丰富,植被覆盖率高,并且有良好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
3. 自然景观优美:生态清洁小流域的自然景观独具特色,山川和河流融为一体,流水清澈见底,周边生态环境优美,吸引大量游客。
二、生态清洁小流域的保护与管理1. 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管理,实施水源地保护,严格限制污水排放,控制农业化肥农药使用,加大水资源的科学配置和调度。
2. 植被恢复和保护:加强植被恢复和保护,进行植树造林、草地恢复等措施,修复破坏的生态系统,提高流域的自然保护能力。
3. 宣传教育与参与: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小流域保护与管理,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4. 严格执法与监管:加强水环境监管,加大执法力度,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对破坏生态清洁小流域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强化保护管理。
三、案例分析:生态清洁小流域保护与管理的成功经验以纽约州的卡塔拉古斯流域为例,该流域通过限制农业污染、禁止乡村破坏性开发、植树造林等措施,保护并改善了流域环境。
现在的卡塔拉古斯流域水质清澈,水量稳定,生态系统健康。
这主要归功于政府和社区的合作,加强了对流域的保护与管理。
结论:生态清洁小流域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合理的保护与管理措施,我们可以保护水源地、改善水质、维护生态平衡。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合作,加大投入和宣传力度,共同保护和管理好生态清洁小流域,切实保护我们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综合治理分析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综合治理分析摘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综合治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是水土保持发展的要求,在本篇文章中,首先对生态的含义及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做了阐释,然后对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含义、目标以及治理模式作了简要说明,最后给出了综合治理的定义、基本原则、具体治理措施和意义,着重强调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大大改善了生态、有效保护水源、对提高人民生活生产质量的重要作用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发展绿色产业,实现经济效益。
关键词: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综合治理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已日渐突出,尤其是江河湖海污染,这些流域内的环境污染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造成影响,所以,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综合治理是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和环境同步发展的重要举措。
1生态1.1含义生态通常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
生态学的产生最早也是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的。
生态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当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生态”的定义会有所不同,多元的世界需要多元的文化,正如自然界的“生态”所追求的物种多样性一样,以此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在自然界中,生物与环境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此系统是开放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才能保证其正常运转。
1.2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历史上的文明古国都发源于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
俗话说“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这实际上阐述了生态环境状况与文明发展兴衰的直接关系[1]。
由此可见,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良好的生态环境才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纵观世界发展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所以,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预防生态环境的恶化,才能促进人与生态环境协调。
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技术导则
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技术导则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流域水体的污染现象严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北京市制定了生态清洁小流域技术导则,旨在改善小流域水体的质量,提升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一、小流域水环境问题的现状与挑战小流域是城市中相对独立的水系统,其水质状况直接影响到周边的水环境和生态系统。
目前,北京市的小流域普遍存在着水质差、水量不足、水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对城市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困扰,也严重制约了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生态清洁小流域技术导则的目标与原则为了改善小流域的水环境,北京市制定了生态清洁小流域技术导则,其目标是实现小流域水环境的规范管理和综合治理,提升水质,保护水生态系统。
导则的原则包括科学性、可行性、适用性和可持续性。
三、生态清洁小流域技术导则的主要内容1. 小流域规划与管理:制定小流域规划,明确小流域边界和管理责任,建立小流域管理机制,加强流域内各部门的协调合作,提高管理效能。
2. 水体污染控制:通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加强污水管网的建设和管理,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的排放,减少水体污染物的输入。
3. 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雨水、地下水和河流水资源,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和地下水补给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4. 河道生态修复:对受污染的河道进行生态修复,恢复河道的自净能力,保护和培育水生态系统,增强河道的生物多样性。
5. 生态景观建设:在小流域内建设生态景观,增加绿化覆盖率,提高植被的适应性和抗冲能力,改善景观环境质量。
6. 水体监测与评价:建立小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进行水质监测和评价,及时发现水环境问题,为水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四、生态清洁小流域技术导则的实施与效果为了有效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技术导则,北京市将加强相关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和宣传,推动技术研发和示范工程的建设,培养专业人才,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
清洁小流域治理项目建议书
清洁小流域治理项目建议书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小流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污染问题。
城市小流域的水污染主要来自于城市排水系统、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等。
这些污染物经过雨水的冲刷和排放,进入小流域,对水质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清洁小流域治理项目的开展对于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二、项目目标1. 提高小流域水质:通过治理项目,减少城市小流域的污染物排放,提高水质,改善水环境。
2. 保护生态环境:通过治理项目,保护小流域的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平衡。
3. 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治理项目,提高城市小流域的环境质量,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项目内容1. 水污染源头治理:对城市排水系统、工业废水排放口、农业面源污染等进行综合治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2. 水体修复与保护:对小流域内的河流、湖泊等水体进行修复,保护水体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3. 生态建设与保护:在小流域内进行植被恢复、湿地修复等生态工程,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4. 宣传教育与管理:开展水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小流域的管理和监督,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四、项目实施1. 确定治理范围:根据小流域的实际情况,确定治理的范围和重点治理区域。
2. 制定治理方案:结合小流域的特点和水污染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明确工程措施和技术路线。
3. 确定投资规模:根据治理方案,确定项目的投资规模和资金来源,制定资金使用计划。
4. 实施工程建设:按照治理方案,实施水污染源头治理、水体修复与保护、生态建设与保护等工程建设。
5. 宣传教育与管理:开展水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小流域的管理和监督,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五、项目效益1. 改善水环境质量:经过治理项目,小流域的水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水质达到或超过相关水质标准。
2. 保护生态环境:治理项目有利于保护小流域的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平衡。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目标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目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城市周边的小流域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
为了保护和修复小流域的生态环境,提高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加强生态系统功能,必须制定明确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目标,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实现这些目标。
一、保护水资源保护水资源是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首要目标。
小流域是水资源的重要集水区,保护小流域的水资源对维护城市供水安全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因此,建设目标应包括减少污染物排放,防止水源地污染,提高水质;保护水生态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水资源管理,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提高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的重要基础。
小流域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栖息地,应重点保护和恢复其中的生物多样性。
建设目标应包括保护特有物种和濒危物种,恢复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提供适宜的栖息地和食物资源,促进物种繁衍和迁徙。
三、改善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如水源涵养、水质净化、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等。
小流域作为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其生态系统功能的改善是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
建设目标应包括增加植被覆盖,提高土壤保持能力;建设湿地和人工湿地,提高水质净化效果;改善水循环,增加水源涵养能力;保护和修复自然河道,恢复水流的自然状态。
四、增强社区参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需要广泛参与社区居民和各利益相关方。
社区居民是小流域的直接受益者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者,他们的参与和支持至关重要。
建设目标应包括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热情;建立有效的社区组织和管理机制,促进居民参与决策和管理;鼓励社区居民开展环保志愿活动,共同参与小流域的生态修复和保护。
五、加强监测和评估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需要建立科学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掌握小流域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估建设成效,为后续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建设目标应包括建立小流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定期监测水质、植被覆盖、物种多样性等指标;开展生态效益评估,评估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对水资源、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建设措施和目标,优化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效果。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思路及实践
INTERPRETA TION区域治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思路及实践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 郑姝卉摘 要:本文在论述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模式、治理特点和治理思路的基础上,以某小流域治理为例,就新时代做好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进行了实践探索,为进一步落实清洁生态型小流域治理理念和治理技术提供有效参考,具有积极的现实推广和指导应用价值。
关键词: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思路;实践中图分类号:X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14-0075-0002我国地广人多,物产丰富,自然资源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间的区域性差异较大。
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生态环保理念纳入小流域治理体系中,既要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现状,也要立足区域发展实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小流域为单元,加强水源保护,积极构建面源污染防治、封育保护、水土流失治理与人居环境整治等相结合的小流域治理体系。
通过小流域治理,实现自然资源、人与自然之间的融合发展,相互促进。
为此,2006年,陆续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小流域治理。
2013年,水利部专门下发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导则》,为全国各地小流域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也使得我国小流域治理走上了规范化、标准化之路。
一、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模式(1)生态自然修复区。
小流域中存在草地、河流、林地等,需要紧密结合流域生态实际,采用一切封育保护措施,设置封禁标牌,明确封禁范围。
在封禁治理情形下设置提示牌,在生态治理区域出入口等特殊位置设置警示标牌,让人知晓封禁范围及具体要求,减少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要切实加强生态自然修复区植被保护,利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加强治理区域保护行为及保护内容的宣传,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2)综合治理区。
小流域综合治理区要重点做好水土流失、封育保护等治理工作,结合小流域生态环境现状,重点要加强荒山、疏幼林治理,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种植的树种,根据小流域坡面,在选择适宜树种基础上,通过疏幼林封禁等措施,切实保护好水保林的后期生长和发育。
庄浪双合沟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及经验
2020.10│发展双合沟流域位于甘肃省庄浪县西部,属黄土丘陵沟壑区,总面积49.71km 2。
流域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植被稀疏,林草覆盖率为11.0%,生态失调,水土流失面积47.77km 2,占总面积的96.1%。
土壤侵蚀模数5400t/km 2·a 。
流域涉及3乡镇15个行政村,总人口1.0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0.97万人,农业劳力0.65万人,人口密度215人/km 2。
一、双合沟流域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治理的主要措施以党的十九大报告建设美丽中国的全面安排部署为指导,将水土保持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新思路、新举措、新作为、新成就,紧紧围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生活。
坚持措施布局与当地经济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相结合,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综合治理,建立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效益显著的综合防治体系。
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控制洪水与给洪水出路相结合;灾害治理与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人工治理和自然修复相结合的原则。
以改善生态、方便生产、发展经济为目标,达到改善流域内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发展区域经济,使小流域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围绕流域生产及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结合流域不同地形部位及水土流失特点,对各项治理措施进行对位配置。
在黄土层较厚,对坡度较小、交通便利、耕作方便的坡耕地按照相对集中连片的原则布设梯田;根据群众意愿,在海拔相对较低、临近水源、立地条件适宜的坡耕地、较大面积地布设以苹果为主的经济林;对大面积荒山荒坡,根据立地条件,以营造乔木水保林为主;对坡度陡、造林难度大但牲畜易入的疏林地、沟坡采取封禁措施,促进生态的自我修复,彻底禁牧。
水平梯田:梯田是改善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最有力的水保措施,梯田全部布设在15°以下坡耕地内。
经过多年的治理,目前绝大部分已修成梯田,但乡与乡、村与村之间插花地段存在部分坡耕地,在流域内的梁山村、东湾村、双合村等重点插花地段新修梯田362hm 2。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主要建设内容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主要建设内容1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概念及内涵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是指以小流域为单元,突出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各项措施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法则,与当地景观相协调,基本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通过有效保护使综合治理后的小流域实现山青、水秀、人富。
在规划上,以水源保护为中心,以小流域为单元,将其作为一个“社会- 经济- 环境”的复合生态系统“, 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 拦蓄灌排节”综合治理,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
在实施上,建立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的互动机制,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和构建“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水土保持防线的思路进行建设。
在效果上,流域内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与利用,对自然的改造和扰动限制在能为生态系统所承受、吸收、降解和恢复的范围内。
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2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目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85 %以上,林草保存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70 %以上,25°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小流域内平均土壤侵蚀量控制在土壤容许流失量以下。
全面实行封禁,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建设项目有完备的水土保持方案并得到实施。
小流域内旅游点、厂矿企业、机关学校、养殖场、集中村落生产和生活污水达标排放,治理率达到80 %以上,污水回用率达到90 %以上。
固体废弃物集中堆放,定期清理和处理。
小流域出口水质达到地表水三类水质标准以上。
流域内发展与水源保护相适应的种植业,农业生产90 %以上采取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农田和果园平均化肥纯量施用强度低于100 kg/ hm2 ,农药使用强度低于3 kg/ hm2 ,不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农产品农药残留不超标;秸秆综合利用率90 %以上;农用薄膜回收率90 %以上。
小流域总体景观优美,自然和谐,卫生清洁,人居舒适。
大河小流域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试点工程实施方案
大河小流域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试点工程实施方案一、前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水资源面临着严重的污染和短缺问题。
为了保护大河和小流域的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的质量和利用率,本工程拟实施大河小流域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试点工程。
二、工程目标1.实现小流域水环境的清洁化,提高水质标准;2.保护大河和小流域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控制用水量的增长。
三、工程内容1.建立监测体系:建立小流域水环境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包括水质监测站点的设置、监测指标的确定、监测频次的安排等。
同时,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
2.水环境治理工程:通过河道整治、生态湿地建设、工业和农业废水处理等手段,改善小流域的水环境质量。
同时,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耕地保护和综合利用。
3.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小流域居民、企事业单位参与生态环境治理。
通过发放补贴、优惠政策等手段,激励各方积极参与,推动生态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
4.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水资源利用意识。
通过举办讲座、展览、宣传片等形式,普及环保知识,强化人们对水资源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四、工程实施步骤1.制定实施计划:根据区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明确工程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时间。
2.资金筹措:通过政府拨款、企事业单位投资和社会资金支持等方式,筹措工程实施所需资金。
3.建立组织机构:成立工程项目组,负责工程实施的统筹和协调工作。
同时,设立专门的技术指导组,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指导。
4.实施工程:根据实施计划,有序推进工程实施的各项任务。
重点包括建立监测体系、进行水环境治理工程、开展生态补偿机制和宣传教育活动等。
5.监测评估与调整:定期对工程实施效果进行监测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和达到预期目标。
五、工程效益1.小流域的水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水质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方案
4、社会参与。通过实施香山公园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灵溪水土保持户外教室,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推动社会各界参与水土保持工作。
2、生态治理防线
(1)节。以发展节水型产业为重点,建设基本农田,发展节水灌溉,营造水土保持林。修建透水型谷坊、塘坝等,减少耗水,增加水库蓄水。完成农业高效节水工程30万亩,建成小型水利水保工程1万余处。
(2)治。以综合治理为重点,将农村污水、垃圾集中处理,达标排放,要求开发建设项目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法》;以水源地为重点,改造26000多个农厕,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139处,日处理能力1530吨,有效防治了农村污水造成的水源污染;积极推动垃圾定点分类堆放,定时清理,建设垃圾处理设施92处,并建立农村垃圾的"村收、镇运、县处理"的管理机制,解决了水源地4万户的生活垃圾污染问题。
3、北京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为水源地保护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考察组建议将北京建设清洁型小流域的经验在海河流域的其它地区加以推广,全面建设密云水库、官厅水库、潘家口水库、黄壁庄水库等水库上游水源地保护工程。建议水利部将北京列为经济发达地区和重要水源地清洁小流域建设试点地区,象抓张掖节水型社会那样,从理论、技术、组织等方面做具体指导,总结出东部发达地区水土保持新路子。
考察组对北京市建设清洁型小流域的时代背景及成功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提炼。
一、北京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背景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北端,全市总面积16410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10418平方公里。2004年全市GDP总量6060亿元,人均GDP 4970美元,已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收入水平。 现有农业人口300万人,城市人口1100万人。经济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仅为1.57%,二、三产业比重达到98.43%,非农产业比重进一步上升,北京逐渐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时期。
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探讨
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探讨摘要: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工作,是保障自然环境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
工作人员要站在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加强对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提升小流域周围生态环境的生态性和清洁性,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主要动力,建立起更加清洁和高效的治理模式。
本文主要分析了小流域综合治理过程中面对的问题,并针对性探究了解决措施,以期能够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对水流域的生态清洁管理加强重视,不断提升小流域的治理力度。
关键词: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社会经济不断创新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污染,尤其是近几年来的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在社会发展当中必须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不断提升小流域的生态清洁程度,这样才能够真正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当中,落实生态清洁理念,还能够有效促进农业和水利建设行业的发展,因此加强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研究很有必要。
一、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开展的原则1.工作人员要转变治理思想工作人员要提升对小流域治理工作的积极性,创新治理理念,不断拓展治理范围,制定出更加全面的小流域治理措施[1]。
不能单纯的从水环境污染问题入手,还需要综合考虑当地的农业发展以及环境保护要求,真正实现城乡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
2.加强治理管理工作我国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作开展时间比较晚,虽然相关管理部门已经提出了指导意见,并且在贯彻落实过程中也制定出了标准要求,但是由于不同区域之间的环境影响因素和发展水平不同,因此不能完全按照相关要求落实操作,只能学习成功案例,并从成功案例当中吸取经验,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管理措施。
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必须要对生态清洁小流域加强建设管理工作,出台一系列完善的管理制度,让小流域治理工作更加规范,把监理职能发挥出来。
3.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在小流域治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工作人员要站在生态清洁角度,综合考虑居民生活环境,以及周边绿化设施、生活垃圾的治理问题,通过加强对小流域到综合治理,有效改善周围的居民生活环境,打造出更加优质的生活空间。
浅谈水土保持中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
浅谈水土保持中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随着社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逐渐成为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是促进生態平衡,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工作部署,将流域内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对土地和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将会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目标。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水土保持工作发展的新目标,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小流域进行生态清洁型的综合治理,将会成为我国水土保持工作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够获取巨大的生态效益。
标签: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1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概述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我国越来越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环境是人们生活和发展生产的根本,所以要想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就必须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我国的地域面积广阔,所以在治理水土保持工作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划分为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
生态清洁型是对小流域采取的一种新型治理措施,旨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够提升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切实保障三者的协调统一,由此才能够促进和谐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以小流域为基础单元,在符合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采取治理措施,尤其是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改善,创造一个清洁、平衡、友善的生态环境。
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过程中,要以水土保持为基础,对周边的水资源进行合理的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为了实现生态清洁型的治理方式,要加强对水土流失的治理,可以封山禁牧、加强林草植被的保护、疏导水系、涵养水源,从而到达修复生态系统,改善居住环境的目标。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一项兼具工程治理以及生物治理的系统工程,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水土保持工作还要上升一个层次。
为了促进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实行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虽然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因为实际应用的时期较短,所以各项技术以及管理方式还不够成熟,从总的方面来讲还存在一些问题。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目标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目标小流域是指河流的上游河段,由于其面积相对较小,水量较少,对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区域。
为了实现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目标,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工作,包括水质改善、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等。
水质改善是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重点之一。
小流域的水质直接关系到河流的健康与生存环境的质量。
为了改善水质,需要对水源进行保护,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同时,可以通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对废水进行处理,降低其对河流的污染程度。
此外,还可以通过植物的引入,利用植物的吸收作用,净化水质,提高水质的清洁度。
生态修复也是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重要内容。
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小流域的生态系统往往出现破坏和失衡的情况。
为了实现生态修复,可以采取多种措施。
例如,可以进行湿地的修复和恢复,恢复湿地的自然功能,提高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同时,可以进行植被的恢复,通过植被的引入,提高小流域的植被覆盖率,增加生物多样性。
此外,还可以进行土壤修复,通过合理的土壤管理,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展。
环境保护是实现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
环境保护包括对空气、土壤、水体等各个环境要素的保护。
在小流域建设中,可以通过建设环境监测系统,对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解决环境问题。
同时,可以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鼓励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要实现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目标,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对小流域的管理和保护,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推动小流域建设工作。
企业应加强环境管理,减少对小流域的污染。
社会公众应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小流域建设中来。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目标的实现需要从水质改善、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进行工作。
只有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小流域的生态清洁,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及面源污染防治方案(二)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及面源污染防治方案一、实施背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面源污染问题在我国日益突出。
面源污染主要指由农业、畜牧业、农村生活污水、农田灌溉和非点源排放等引起的污染。
面源污染的治理对于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及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势在必行。
二、工作原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及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核心原理是通过整合各种资源,采取综合措施,实现水资源的保护和水环境质量的改善。
具体原理包括:1. 构建生态系统:通过植被恢复、湿地建设等措施,构建生态系统,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2. 控制面源污染:通过合理的农田管理、农业非点源污染治理等手段,减少农业活动对水环境的污染。
3. 强化管理措施:加强监测、预警和管理,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确保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及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实施计划步骤1. 制定规划:根据小流域的实际情况,制定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及面源污染防治的规划,明确目标和措施。
2. 资金筹措:通过政府投入、社会资金和金融支持等方式,筹措资金,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
3. 生态系统恢复:通过植被恢复、湿地建设等手段,提高小流域的生态系统功能,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
4. 面源污染治理:采取农田管理、农业非点源污染治理等措施,减少农业活动对水环境的污染。
5. 强化管理措施:加强监测、预警和管理,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适用范围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及面源污染防治方案适用于全国各地的小流域,特别是农业发达地区和水资源紧缺地区。
五、创新要点1. 综合治理:通过综合治理手段,整合各种资源,实现水资源的保护和水环境质量的改善。
2. 生态系统恢复:通过植被恢复、湿地建设等措施,构建生态系统,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3. 农业管理创新:采取农田管理、农业非点源污染治理等创新手段,减少农业活动对水环境的污染。
六、预期效果1. 提高水环境质量:通过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及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有效减少面源污染,提高水环境质量。
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概念
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概念
生态清洁小流域是指具有一定面积的区域,其中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以及人文社会等方面都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从而使得整个流域呈现出清洁、健康、可持续的状态。
这一概念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一、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基础,它包括了流域内的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
这些自然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在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自然要素的特点和规律,采取相应的保护和改善措施,确保流域的自然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修复。
二、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核心,它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在生态清洁小流域中,需要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等手段,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同时减少污染和破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人文社会
人文社会是生态清洁小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人类在流域内的生产生活、文化传承、社会治理等方面。
在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中,需要充分考虑人文社会因素,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推广环保意识、加强环境教育、促进绿色发展等手段,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素养,同时推动流域内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生态清洁小流域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涉及到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以及人文社会等多个方面。
通过深入理解和实践这一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清洁小流域实施方案
生态清洁小流域实施方案(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附件2: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工程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与原则(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部署,以农村“生产发展、村容整洁”为切入点,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以改善农村水土流失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为着力点,做到水土流失治理与水源和水环境保护、农业集约化生产、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使小流域达到景观优美、自然和谐、卫生清洁、人居舒适,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实效;坚持地方和农民投入为主,国家适当补助;坚持水土保持与环境治理和新农村建设、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水利水土保持措施与其它措施相结合;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协调推进;坚持示范引导、政策扶持的方法,用好“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的机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二、建设内容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发展和完善。
工程建设应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基础,全面做好流域治理、生态修复、水系整治和人居环境改善,建立面源污染控制、人为水土流失防治等管理制度,加强相关监测评价等。
(一)工程建设1、小流域治理工程。
结合当地实际,实施坡耕地改造,修建水窖、水塘和坡面灌排水系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
营造水土保持林草,建设乔灌草相结合的入库(河)生物缓冲带。
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减少土壤侵蚀,发挥梯地、林草植被等水土保持设施控制和降解面源污染的作用。
2、生态修复工程。
在有条件的地方,实施封山禁牧、封育保护,加强林草植被保护,防止人为破坏。
要充分依靠大自然的力量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保护水资源。
3、河道综合整治工程。
编制河道整治规划,采取清淤、护岸、筑堰和绿化等措施,对小流域内河道进行综合整治。
封河育草,维系河流良好生态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治理
摘要:为解决山区普遍存在的水土流失、河岸坍塌、河道淤积和山洪地质灾害频发等问题,必须开展了以“安全、生态、发展、和谐”为总目标的安全生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
本文主要阐述了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治理的意义,分析了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治理的思路、目标及原则,并对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治理的主要措施及经济效益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治理;措施
一、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治理的意义
水资源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如何保护好水资源,治理和改善水环境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世界性课题。
水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也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水是人类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支柱。
随着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因此水资源紧缺程度不断加重,已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随着水资源危机的加剧和水环境质量不断恶化,水资源短缺已演变成世界倍受关注的资源环境问题之一。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不足的农业大国,也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2002年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的1/4,居世界第109位,许多地区同时面临着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的双重压迫。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在新的形势下,面对水资源问题,结合水土流失的特点,打破以往传统的观念,提出以小流域为单元,根据系统论、景观生态学、水土保持学、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结合流域地形地貌特点,土地利用方式和水土流失特性等,将小流域划分为“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以“三道防线”为主线,紧紧围绕水少、水脏两大主题,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有机结合,治理与开发结合,拦蓄灌排节综合治理的新理念。
达到控制侵蚀、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的目的。
二、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治理的思路、目标及原则
被列入综合治理的小流域须是存在山洪灾害、滑坡泥石流灾害,具有水土流失危害中的一种或几种灾害威胁,且位于丘陵山区,是以分水岭和出口断面为界形成的闭合集水单元。
流域面积原则上在200 km2 以下。
总体来说,小流域综合治理要解决流域内存在的洪涝灾害、地质灾害、水土流失、人居环境恶化等问题。
2.1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湖南省率先实现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进行统一规划;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障防洪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安全,维护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为中心,依据小流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现状,通
过防治洪水灾害、地质灾害,治理水土流失和开展生态建设,达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发展区域经济,使小流域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目的。
2.2 治理目标
在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湖南省“安全、生态、发展、和谐”确定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总体目标。
安全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第一要务,就是要保障人居安全和财产安全;生态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主要特征,水土流失得到治理,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发展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本要求,就是区域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和谐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根本目标,就是小流域内要达到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
2.3 治理原则
小流域综合治理遵循以下原则: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控制洪水与给洪水出路相结合;灾害治理与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人工治理和自然修复相结合。
三、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治理的主要措施及经济效益
3.1 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治理的主要措施
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具体任务实行分解,各部门、各司其职。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明确了洪水灾害防治和水土流失治理由水利部门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由国土部门负责,生态公益林建设由、林业部门负责,公路交通建设由交通部门负责,学校的整合重建由教育部门负责,供电、通信设施的恢、复和管理由供电和通信部门负责,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及经济发展规划由农业和民政部门负责。
(1)防洪工程
扩大河道行洪能力,以清淤疏浚为主,以护坡护岸和堤防修建为辅。
乡镇人口集中居住区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集中连片基本农田面积超过33.3hm2的,其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其他设施和零星居民点以防冲保护为主,不设防洪标准。
河道清淤疏浚后能满足设计过流能力的,不修堤防。
过流能力不满足要求时,在乡镇所在地人口居住密集区考虑修建堤防;两岸为零散农田时,适当护坡护岸,维持原生态。
倡导“保持河流的天然属性、维持河流的天然状态”,不影响河道行洪排涝的河滩地以及两岸植被将尽量保留。
避免随意裁弯取直、缩小河道断面,严禁河道渠化,减少河岸硬化。
常水位以上宜采用框格草皮、生态袋等生态型护坡形式。
尽量选择生态堤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选择建土堤;有条件的堤防鼓励设置亲水平台。
(2)水土流失防治工程
要求分区防治。
根据项目区地形地势、水土流失类型与强度、人类活动情况,以及主要防治对策等,将小流域划分为生态保护区、治理开发区和重点整治区。
地形坡度大于25°或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划定的各类保护区及现状天然林分布区列为生态保护区;地形坡、度小于25°至坡脚地带,除天然林分布区外,适宜农林、业开发利用但存在自然和人为水土流失的区域列为治理开发区;沟道下游和河道两侧至山脚的平缓地带,是小流域农业生产以及人居的主要区域,应列为重点整治区,并加强防洪安全设计、人居环境整治和监督管理工作。
治理目标要求土壤侵蚀强度降低到轻度以下;林、草面积达到宜林宜草面积的80%以上;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90%;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微度、轻度侵蚀区域进行封育治理;中度侵蚀区域、以生物措施为主,以工程措施为辅;强烈、极强烈和剧烈侵蚀区域以工程措施为主,以生物措施为辅。
(3)人居环境整治
包括房前屋后的绿化美化、简易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固体垃圾的收集与处理等。
3.2 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治理的经济效益
通过大力推进生态自然修复、退耕还林、营造水土保持林等一、系列治理措施的实施,林地面积新增110.56hm2,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9.0%增加到12.3%。
山水田林的综合整治形成乔灌草、网带片相结合的水土保持防护林体系,地面小气候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大范围减轻,提高了流域防御灾害的抗逆能力,随着水保措施的有序实施,坡耕地土壤侵蚀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农田面积逐年扩大,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改良土壤理化性能方面,各项措施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广辟肥源、保土耕作,结合工程措施、林草措施治理流失,使土壤养份及土体结构得以保蓄并逐年改善。
流域的生态平衡机制重新转入正轨。
结束语
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采取“防治并重,治管结合,因地制宜,工程措施、林草措施、耕作措施相结合”的方法,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因害设防,合理布局。
实践证明,这一治理模式是可行的,其效果显著,对条件类似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具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建.广东省安全生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实践[J].中国水土保持SWCC,2011(03).
[2]姜明武.农安小流域综合治理现状分析与思考[J].吉林水利,2013(14).
[3]杨晓杰.对森林生态健康的系统思考[J].森林工程,2006,22(3):5~7.
[4]董志恒.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及效益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6).。